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5:31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1

谢榛云:“结语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小结能够发挥承上启下、拓展延伸的积极作用,这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总结的深度,这样才能提高总结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总结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结语”不等同于“终止”,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拓展学习的开始。但是目前存在一些教师忽视总结甚至一笔带过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用”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总结与拓展,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化与生活化。

一、总结,言之有物

总结是每堂课精华的凝结,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发人深省。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承上启下,同时还应该做到举一反三。为了避免总结阶段知识内容的空洞枯燥,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借相关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作者的认识,鼓励学生运用系统、联系的观念去分析全文。

《林黛玉进贾府》就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文章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景,将情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灵动地刻画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不同人物的形象,介绍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对全文进行赏析解读之后,学生对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内容也有了深入的思考。教师利用总结的机会,抛出俞平伯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以我的偏好,觉得《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我还觉得《红楼梦》所表现的人格,其弱点较为显露……凤姐的权诈,探春的凉薄,迎春的柔懦,妙玉的矫情,皆不讳言之。即钗黛是他的真意中人了,但钗则写其城府深严,黛则写其口尖量小,其实都不能算全才。”这里的引用看似是对《红楼梦》全文的总结,将人物的形象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其实这些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就可见一斑。学生在俞平伯的评述下,自觉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探索性回顾,联想到了很多不经意的、细小的情节,从而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引申,引导探索

课堂小结不仅需要关注对全文的概括性描述,同时也要进行拓展式引申,让学生对于同类或者异类的文章、经典语句以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此,教师应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引申拓展的过程中,用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

庄子的《秋水》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内涵,短短的几节课时间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究,需要教师在小结阶段进行拓展延伸,在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进行主动地探索。因此,教师在小结阶段提出问题:“河伯在看到北海时感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避免主观意识上的片面性。通过《秋水》(片段)中河伯的故事,大家还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的道理或者是故事?”有的学生立即联想到井底之蛙的典故,并且联系自身对这一思想认识进行了分析,提出“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等观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庄子《秋水》以及其他经典著作中的故事、哲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抒情,情动于衷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而文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应该在发挥这种感染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情感魅力。

鲁迅先生的作品《拿来主义》中讨论了对文化批判性接受与继承的问题,文章在语言上秉承了鲁迅先生一贯犀利、风趣、幽默的特点。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送去”与“拿来”的思考,学生须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本文教学的目标。在小结阶段,教师应该引入一些鲜活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引用2010年张家界景点“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比对这种西化所带来的影响。借此,教师再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全盘“拿来”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崇尚的中国风,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正确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在这种引导下,很多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继承、接收与发展进行了观点阐述,从自身出发阐述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看法。这种情感牵动式的总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避免了作者情感与思想内容的单调传输。

四、链接,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不能仅从书本入手,而是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精彩实践活动、生活案例与经验等内容的引入,开展丰富多样的总结教学,这样才能突出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促进学生开展深入多面的思索。而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人,也是生活实践的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联系实际、融入生活。

老舍的散文《想北平》通过质朴简单却温暖感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他对家乡浓厚深沉的爱。在读完全文之后,学生认识到思念不是从大的方面入手,即使是普通的四合院、青菜、扁豆也能融入情感于其中。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你有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父母身边?当产生这种思念之情时,你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随后,教师再对这种思念之情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将其与爱国之情、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围绕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谈谈在面临国家遭到侵犯时,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与点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对情感的融入、拓展与延伸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与感悟的终止,更不意味着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的断绝。在总结阶段,教师应通过适当的引入与延伸,带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多哟蔚慕涣鳌6源耍教师应该拓宽自身的见识与认知,运用扎实的文学储备、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对结束语进行巧妙地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总结的同时,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寿清.引用拓展,让语文课堂小结熠熠生辉[J].基础教育课程,2016,(5).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2

关键词 拓展训练 意义 实施过程 安全措施

一、引言

自二战期间英国在海军中进行拓展训练以锻炼海员的意志和体魄以来,体育拓展训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并被列入了学校教育课程之中。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传到我国。由于我国的拓展训练教育起步较晚,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训练项目单一等问题。因此,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适应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体育拓展训练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拓展训练的目标和意义

(一)拓展训练的目标

拓展训练是通过设定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在训练过程中,要达到以下目标:1.在激发个人和团体的自信心、勇气、承受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感受生活、懂得感恩的生活习惯,并以此陶冶生活情操。2.培养学生打破常规思考问题,懂得转化并控制情绪,懂得无论身处什么情况都不会轻易放弃的能力。3.使学生学会改善沟通技巧,培养自律性,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的方法。4.通过信息交流和反馈,不断改善个人和团体未来的行为表现,提高自我效能为最终目标。

(二)拓展训练的意义

1.提升自我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旨在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和自我认识,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人们建立高尚而健全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更能深刻地体验个人与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工作热情,使团队更具凝聚力。2.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和素质。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包容、理解、尊敬,从而使学生达到能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目的。以此推动团队活力,使组织积极迅速的成长。

三、拓展训练的实施过程

(一)拓展训练的一般课程模式

1.前期分析。对参训人员群体和个人的特征、需求、目标进行分析,为课程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和理论依据。2.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学生及学生团体的特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制定计划书。3.场景布置。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理的场地,布置场地器材。4.挑战体验。让学生参与项目之中,利用个人和团队的能力按照要求完成项目任务。5.分享回顾。项目完成以后一般采用轮流发言或随机发言的方式,结合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进行总结。6.提升心智。运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以及团队的能力和潜力有新的认识。7.改变行为。通过拓展训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潜力和能力得到体现和发挥。

(二)拓展训练的一般过程

拓展训练的学习模式常为6步循环体验模式,即为:活动(体验)交流反思总结应用活动(体验)。

1.活动(体验)。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交流。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反思。循环的关键部分则是把这些交流的东西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总结。每个参与者都要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规律,并归纳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内涵。再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结果。5.应用。帮助每个参与者把自己的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有了新的开始,这样可以使参加者不断进步。

(三)拓展训练常有的四个环节

1.团队热身。在培训开始时,团队热身活动将有助于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紧张,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建立良好的团队,轻松愉悦的投入各项培训活动中去。2.个人项目。个人项目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游戏活动,使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每项活动中都接受一次极大的考验,促使参与者能实现自我突破。3.团队项目。团队项目以改善参与者的合作意识和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为目标,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默契和配合,促使团队更加团结。4.回顾总结。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消化、整理、提升训练中的体验,以便达到活动的具体目的。同时,使学生能将培训的收获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以实现整体培训的目标。

四、拓展训练的安全措施

安全是完善的拓展训练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拓展训练的严格制度。在拓展训练过程中,除了要具备严密的、正确的操作方法,还要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拓展对象的了解和监控

在拓展训练的课程安排之前,要对学生的细腻里和身体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课程中有所区别的对待。如学生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要在具体安排上有所区分。

(二)拓展训练场地的安全

不可控因素越多,训练中风险就越高。因此,一般要选择环境熟悉、风险可控性高的场地,同时在细节上注意结合当时季节、天气、学生的状况选择场地。如多雨季节、雷雨天气,就不能选择空中项目和场地。

(三)提前热身

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受到极大的考验,体力消耗也非常大。因此,在开始之前要根据训练的项目不同,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热身运动,防止学生在训练中受伤。

参考文献: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3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基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拓展教学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渐成燎原之势。尤其是在对特级教师窦桂梅“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教育理念极力推崇以来,“拓展”几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许多教师备课时就有了这样一个定势:不做“拓展”这一“规定动作”,就无法证明自己上的是“课改课”。于是,为了体现阅读教学中拓展迁移的训练意识,上课伊始,有的教师就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从作者生平简历到其代表作品,从作者的生活背景到其思想历程,乃至作品的时代背景,不一而足;行课中,有的教师就像贴标签,处处“嫁接”拓展,搞形式主义;课结束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交流拓展,热烈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自己准备的课件完整地展示一遍,进一步加以补充讲解……这一系列所谓的拓展训练,耗去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又因为是完成“规定动作”,“拓展”都是生搬硬套的,大多脱离文本,使听课人不禁茫然、担忧……记得有位教师上《三顾茅庐》一课,整堂课拓展了三个内容,而且均以半白话和古诗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内容,学生读通顺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了。相反,教师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去解释这些拓展的内容。尽管教师的愿望是好的,想努力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真心诚意地希望学生在厚实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但这样的拓展不要也罢。因此,不必每节课都非得安排“延伸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选择,并且在操作时,要紧密联系文本,有目的进行。从知识到教法、学法,以及情感态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每一块、每一层都应聚焦文本、瞄准教学目标而拓展,放得开收得住,这才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不至于架空。比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由于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我就充分挖掘文本中包蕴的许多空白处,让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并自觉地走近《史记》。尤其是第3节寥寥数语,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我设计了很多补空问题进行拓展: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感到耻辱甚至自杀?之后他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通过了解课外相关资料,让学生直面酷刑,有助于理解“发愤”,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站立”起来,利用“空白”拓展优化了教学。课后又布置拓展作业:搜集资料说“司马迁故事”、说“《史记》中的故事”等。通过交流,这一拓展让学生对文本的重点句进行重锤敲击,使我的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当然,除了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外,教师还可以在语言品味处拓展、在情境迁移处拓展、在问题生成处拓展、在挖掘主题处拓展……拓展可以出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但前提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学好文本。它的灵动性体现在教师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及时改变教学前的预设,选择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二、拓展,究竟是为了把文本读厚,还是读透?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证明,学生单靠课堂是无法把语文学好的,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两倍甚至更多的文字内容,并从课内拓展,引发学生对大量古今中外优秀文学成果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这一层面理解,教师引领着学生与文本相遇,再与文学相遇,构成了一条阅读链,增加了文本的厚度。拓展是为了把文本读厚,但其实这是对“厚”的曲解。“厚”不是外在知识的叠加,不是海纳百川,凡语文信息皆为我所用,那样很有可能落个狗尾续貂的结果,这里应是文本内涵的丰厚。我认为,拓展对于研读文本来说,并不在于读厚,而在于读透,它的成效就在于拓展内容与文本构成的张力上。把拓展“挤进”课堂较容易,但如何有助于文本的细读,值得研究。拓展的基点是文本,拓展的时空也是文本,只有在立足文本、回归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超越文本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比如,《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文本中捕捉到拓展的信息,几次重组教材,把原本简简单单的文本读得透实、饱满,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解读文本,从不同层面不断换位与思考,使学生在已有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得到深化和提高。拓展一:教师巧妙地发挥多媒体的直观作用,播放洪水泛滥的视频,让学生多种感观和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是为了读好“滔滔的洪水”,真正体会到老百姓的“无家可归”。拓展二:教师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禹”的“科学治水”,在“堵、塞”与“引、导”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在强烈的对比阅读中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佩“禹”的伟大——智慧。拓展三: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就此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挖掘文本隐藏的内涵,更好地朗读文本,让学生从一组数字中来体会“禹”大公无私的精神。拓展四:在课文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练习”,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畅所欲言。这是为了提升“禹”在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让“禹”这种勇敢顽强、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永久沉淀,也让文本的人文气息静静地流淌在学生的心田。四次拓展,都是为了把文本读透。教师利用拓展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学生的思维情感也有了一次又一次梯度的发展,“禹”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是自然而然地“大”起来的!拓展与文本,彼此交叉、相互契合,学生的朗读不是“浮光掠影”,因为拓展而“读出了温度”;学生的阅读不是“蜻蜓点水”,因为拓展而“读出了深度”。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4

1. 拓展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应该以教材主要内容为中心,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有所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打开思路,拓宽视野,使语言学习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需要情景真实、贴近现实生活。

任务型教学设计原则之一就是要求语言、情景真实。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都将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和创作的愿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喜悦!

3. 拓展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更多地是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参与其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这就要求培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及学生的观点,不能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武断地评判。

二、英语课堂拓展的方式

以教材为基础的英语课堂拓展形式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笔者依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方法措施,以求抛砖引玉。

1. 报告拓展(report)。

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来说,报告主要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人进行的报告,另外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小组合作形式。在学习完教材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话题和目标语言给学生布置做一个报告的任务。比如,有一个单元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世界上野生动物的类型及特点。在课堂拓展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这些动物类型吗?即哺乳动物(mammals)、爬行动物(reptiles)、昆虫(insects)、鸟类(birds)及鱼类(fish)。你能够举例说明各类动物的特点吗?

这个任务可以由单人完成,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类动物做一个报告,在课堂上给学生三到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同样,也可以小组合作。以报告形式拓展对学生来说不但巩固复习了课本知识,同时增强了概括、总结归纳能力。用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

2. 对话拓展(conversation)。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现代英语教材的编排大多侧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很多的英语语言知识在对话中呈现出来。除了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可模仿的对话范例之外,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篇章内容重新组织,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即生动活泼,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3. 短剧拓展(mini-play)。

英语短剧以其形式活泼有趣、参与性高、语言操练切实有效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青睐。英语课堂上利用英语短剧进行拓展,不但能够有效的检测学生对于目标语言的掌握效果,而且可以大大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表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同时又能够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英语教材中可供拓展为短剧的材料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设计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4. 讨论、辩论拓展(discussion&debate)。

《课标》对各级英语语言学习目标以学生“能做什么(cando)的形式具体描述该级别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操作性要求。学生的产出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辩论机会将大大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大胆地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来积累经验。

5. 写作拓展(writing)。

写是运用书面语表达思想、输出信息的能力,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写作拓展也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的必要手段。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写作的要求也势必要降低。为了培养学生规范的书面表达用语及模仿策略,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这对初学者来说是个很好地尝试。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之后,学生还可以将这项写作任务拓展到课外,将话题灵活延伸,一定会呈现出许多优美的小篇章。

另外,改写、续写等对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也大有裨益。

以上是初中英语课堂常见的拓展方式,拓展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制作英语小报、海报、做实验等。英语课堂拓展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还应当遵循任务型教学所要求的“阶梯型任务链”要求,即拓展任务设置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数个微型任务形成的“任务链”,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总之,充分挖掘发挥教材资源,开展有效课堂拓展,将大大改进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学生更富有创新力和生命力!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5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要学好语言,掌握丰富的词汇是关键。《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词汇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这与JEFC教学大纲要求(掌握800个常用词和200条习惯用法,认读400个单词及相关的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相比,新课标对词汇量作了拓展和延伸,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问题的提出

词汇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技术的提高,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学生所接触的东西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词汇,新的结构不断涌现。为适应时展,新课标对词汇量作了补充,缩小了以往教科书词汇量与学生现实生活所需词汇量的差距,使语言材料能真正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连,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所处地域、原有认知水平和英语学习习惯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应的词汇,激发学生潜在的词汇学习动机和兴趣;渗透词汇学习策略,拓宽学生词汇记忆的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课堂变得更精彩。词汇拓展教学,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心灵的渴望。

三、理论依据

(一)“增添”理论

人们在接受和处理新的语言信息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增添(elaboration)。增添有利于信息的储存。因为增添“是一个把输入信息和长时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使新信息的记忆表征得以丰富。”(桂诗春2000)根据增添理论,拓展词汇的呈现可以增添词汇的不同层面的信息(如语音、词义、句法特征等),使拓展词汇能够以比较完备的形式进入心理词汇体系(储存于长时记忆中)有利于以后的提取。另外,拓展词汇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贴近各自生活的真实例句,把拓展词汇的知识信息和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实现有效的增添,从而增强记忆,降低遗忘率,提高词汇学习效率。

(二)“组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1956)提出“组块”的概念,认为对信息进行加工后,储存量越大,提取的效果越明显。记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状态不是无序和独立的,它是彼此联结,以某种网络结构形式存在的。心理学上称之为“组块效应”。Brewster(1992)认为:“单词经常是以有着某种共同之处的群组为单位记忆的”。因此,他们建议:将拓展词汇融入词汇群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单词和已有词汇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三)“词汇链或意群”意识

Michael Lewis在其1993年所著的The Lexi-cal Approach一书中提出了“词汇链或意群”的概念。Lewis认为,在表达思想时人们常常想到的并不是单词,而是搭配和固定短语。搭配和固定或半固定表达在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所以达到了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Lewis还认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大脑中储藏了许多prefabri-cared lexical item chunks,在表达时能将这些词汇链任意组合,减小了语言生成过程的困难,从而能够流畅表达。因此在拓展词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词汇链或意群意识,提高拓展词汇的活用能力。

四、对词汇拓展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遵循词汇习得理论,在引导学生学完教科书上原有词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所需,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对原有词汇进行拓展和补充,实现有效的“增添”和“组块”,培养学生的词汇链意识,对拓展词汇教学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一)源于生活,拓展词汇教学空间

拓展词汇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做学习和生活有心人,随身带着袖珍笔记本,注意搜集常见的生活用语和标志语,从身边的英语单词去接触,去理解,去记忆。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法,以任务型教学为基本途经,以单元整体为教学设计单位,通过设置单元前任务,让学生自主寻找与本单元“话题”息息相关的词汇;通过课中展示,课后巩固等任务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语言交际走入学生生活。现以新目标英语七(上)Unit1 I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为例。

1 课前布置,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我布置的单元任务是:What do you usuallyd0 on weekdays/weekends?What time do you do it then?/……为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我通常在本单元开始前的周末布置,留给学生足够的查找单词的时间,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学生的查找方式有:通过预习本单元内容,查阅字典,或向人请教、上网查询,了解一天起居生活/学习/工作等有关词汇。由于设计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了解与学习生活相关的词汇,查找积极性很高,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用心查找到的单词,都给予肯定。

2 课中展示,留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将课前所查阅到的词汇,在小组里充分交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这种和谐交流,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任务更好地完成。我向学生展示的话题:What other things do youdo on weekdays/weekends?学生口中说出了:takea bath,wake up,brash teeth,do morning/eye exer-cises,go running,send e-mails,chat with myfriends etc,在学会表达有关学习生活话题之后,我继续深化:What may you use when you havebreakfast/brush teeth/watch TV……,?从学生口中进出了:spoon,chopsticks,toothbrush,toothpaste,china cup,mirror,towel,soap,remote etc,在热情高涨之际,我抛出话题:Where do you usually do it?学生反应极其热烈:living-room,study,kitchen,bathroom,balcony,basement,reading room,etc学

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参与面广,在潜移默化中对拓展词汇进行了有效“增添”,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最后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来描述their fa-vorite person’s day,由于前两节课作了很多的铺垫,对拓展词汇的活用常会获得许多意外的惊喜。

3 课后巩固,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课堂上出现的新词汇,那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总是有意地在课堂设计问题时,多一份心眼,让学生在无意之中循环使用,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去领悟,去使用。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特别好奇,对他们自己查找到的单词尤其偏爱,对一些新出现的生活单词特别爱模仿,在课堂上复现率较高。为了能真正达到活学活用,我总是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加以指导,把纠错的空间留给学生。通过组内自我纠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课堂完毕之前我都会和学生一起去留意板书上的新单词,每节课学生总会挑选2-4个作为补充词汇,引导学生从音、形、意上加以巩固,使增添更有效。布置学生为新增添的词汇寻找“家园”,及时融入已有的“词汇组块”。课后书面表达的作业,鼓励学生使用一些补充词汇,开拓创造思维的空间,能得到额外的作业评定等级,学生常常乐此不疲,时有收获。

(二)关注生活,渗透词汇学习策略

词汇学习是一个循环生成的过程。拓展词汇,源于生活;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报刊英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信息,紧跟时代脉搏,语言地道),这样才能为词汇的拓展教学不断注入“活”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渗透词汇学习策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使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词汇学习策略来自主习得词汇,为词汇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1 通过“语境策略”进行词汇学习

Nation和Cody(1988)指出,通过“语境”进行词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对出现在该语境中的生词进行猜测,从而习得这个词。对于初中学生如何通过上下文对词义进行猜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2方面入手:(1)利用上下文里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为了避免重复,作者经常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个概念或意义,这为猜测词义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如:A study of morethan 1200 American teenagers found that youngpeople are happier than…假设例句中的teenager是生词,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猜测:一次对美国1200名teenagers的调查发现,年轻人(young pep-ple)更快乐,那么(teenager)是不是就是(youngpeople)的意思呢?可以相信,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作出相当准确的猜测。(2)利用上下文单词之间的指代关系。根据上下文中的指示代词、连词等功能词,往往能确定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关系,从而猜测单词的意思。如:Susan went to the shopand bought some bananas,mangos,and rambu-tans。这里rambutans是生词,但从上下文可以断定rambutans是Susan在商店里买的东西,另外用and连接说明rambutans肯定是与bananas成man-gos相似或对等的东西。

2 利用“联想策略”进行词汇学习

根据“组块效应”,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状态是彼此联结,以某种网络结构形式存在。英语中大多数单词都可以按照某种方式归类,即同类词。其中一种叫单词网络(word network):把同类词按照意识的层次关系设计成一个网络状。对同类词用“联想策略”进行学习,记忆效果甚佳。如在完成Unit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这一单元话题扩展教学后,让学生合作完成围绕“house”的单词网络,对拓展词汇进行有效“组块”,提高了自主习得词汇的能力。

除了同类词联想外,也可用于情景联想。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往往有一连串相关的动作,借用联想策略对这些动词进行集中学习或复习,能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如在学完“打电话”这一话题之后,引导学生完成:

(三)回归生活,提高词汇活用能力

词汇学习,源于生活;词汇的拓展,要关注生活,进行有效的“增添”和“组块”;词汇的活用,则要回归生活。Lewis要求学习者的大脑里要储藏有足够多的prefabricated lexical item chunks,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表达时能将这些词汇链任意组合,减少语言生成过程的困难,从而能够流畅表达,提高语言的活用能力。

1 在“具体语境”中,培养学生词汇链意识

开展词汇拓展教学以来,学生的词汇量明显增加。但在流畅表达上存在欠缺,究其原因是记忆的词汇链或意群数量不够,而且词的搭配能力不强。我曾用“发现法”,鼓励学生分析包含大量意群的语篇,培养学生词汇链方面的意识。同时进行词汇链的强化记忆和识别活动,以促使学生内化它们。平时教学中,结合生活语境,渗透意义相关的俗语及谚语,拓展词语文化,引导学生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词汇链上,而不是孤立的单词。如There is a crowded bus at the bus station,要引导学生关注的是a crowded bus,at the bus sta-tion而不是孤立的生词crowded、station。

2 在“生活情境”中,提高词汇活用能力

平时引导学生借助电视,多媒体,报刊杂志,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地道,真切的英语素材,把生动活泼的生活口语带人课堂,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高语言的活用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和生活情景中,渗透意义相关的俗语,谚语。例如:“Duck”作名词表示“鸭子”学生们很熟悉。在教学Look out!Take care!Be careful!时,我结合这些句子的教学情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Duck!”作为句子单独使用,表示与上述句子意思相类似(即表示“快闪开”)的俗语用法。同时结合节日文化的介绍,适时渗透创新的英语词汇与表达方式,渗透口语文化。如:Hereyou are也可以说“Here you go”(你自己来拿);……这些地道活泼的口语极大地丰富了交际词汇。课堂单元教学活动中,我总会引导学生对课文、对话进行有创意改编,可以是课本剧形式,或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演讲活动,把活动、创造、活用的空间留给学生,学生对于“拓展词汇”的活用,掀起了层层高潮。

五、反思和探讨

(一)拓展词汇应是对课本词汇的有效拓展和补充,应源自学生生活实际,是学生感兴趣的词汇,有意识地选择,不能喧宾夺主。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和谐、乐学的氛围,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应报以极大的耐心和同情,对学生的弱点要善于诱导,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对大多数学生的进步与努力,给予承认和肯定。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6

1、目前使用的教材在语言的交际性、文化性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现实教学情况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找寻适合学生能力发展需要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的兴奋点,拓展学生视野,使英语课堂具有延展性。学生像鱼儿,应在海里遨游,而不只是在井里跳跃。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打破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延伸教材内容,创设语言学习情景,拓展语言情境,抓住本单元话题的精髓,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新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英语交际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新时代的学生的新需求。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多媒体教学、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运用,二十一世纪的学生知识面宽、学习渠道广。因而,只有活化教材,学生巩固了课内知识后,结合他们的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

(二)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的具体体现

1、课前的预习

预习是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布置:预习单词的读音和意义、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提前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做好预习是课堂教学打好的第一站。

2、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a、调查 在英语教学中,调查是对知识运用的实践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去调查:make a survey

Students’ book 8 , 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1》To let the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Page19)(you can usually ask questions)

Q1 Why did Leonardo need to design things for his employer when he was such a great painter?

Q2 Why were Leonardo’s designs different?

Q3 How did painting help him invent things?

Q4 Which skill do you think was more important: his drawing for the inventions or his understanding of machines for his painting? Give a reason.…

《2》 To draw a diagram Possible skills \ Artist \Engineer\ Architect\ Teacher\ Doctor\ Inventor\ Scientist and let the students find the evidences from Leonardo and the evidences from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3》Discuss these questions in pairs.

① How many ways was Leonardo able to earn his living?

② How many areas are you familiar with?

③ Which areas of knowledge are you least happy with? Does this worry you? How might you put this right?

通过调查,学生可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总结,然后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励志成为多才多艺的有益于社会的全才,避免走只懂专业别的一窍不通的弯路。

b、小组讨论。在课文结束前让学生进行 classroom discussion 作为对课文的深化拓展。Student book8 ,Pygmalion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Relationships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 evidences from the play

对the main idea of the play---Fateful meetings 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 、角色扮演。在对话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For example :Student book8 ,Pygmalion Eliza Doolittle ,Professor Higgins and Colnel Pickering 的三位扮演者完成的十分出色,最后我们评出最佳演员,给予奖励。

d、竞赛。学生的好胜心都很强,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在讲poetry 和教songs 的时候,让boy students 和girl students 进行对诗、写诗、唱歌比赛,使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的情绪高涨,学生既展现了才华,又掌握运用了知识,也完成了任务,一举多得。

e、课外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创办英语角,在完全没有母语介入的情况下,让学生的口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练习。演讲、游戏、辩论等多种形式。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7

以小学二年级美术《印人像》的课堂教学谈谈现代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有:

一、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流程,使发现、探究和合作等教学活动更切实、更高效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感性思维、本能行为突出,理性思维正在萌芽、自控力弱,对新奇事物容易产生好奇,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此课的课堂教学流程是“这是什么怎样拓能拓什么尝试收集整理运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是什么怎样拓”是通过教师的魔术――“闪电图画”展开的。教师事先用白纸遮盖在一张木刻版画的印版上(学生只能看到一张白纸),让学生猜猜老师能用一支黑色油画棒在几秒内画好一张画,然后老师在学生的读秒声中快速的拓画出一幅黑白画来。拓画的快速和奇特效果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迅速调动了起来。与此同时,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等问题随之而产生了。后面的学习活动将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习的阶段目标,沿着这个很自然的认知过程规律而进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的需求,都是“顺理成章”的,学生都能自然的融入到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设问、尝试、探究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形成。教学活动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明确、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使学生的发现、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活动更切实、更高效。例如:教师的“闪电图画”表演刚完,就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行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并且鼓励学生到老师的画纸前面来看看、摸摸、想想,再告诉大家。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很快的发现白纸的下面有个板子。再摸一摸,发现板子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和白纸上的图形比较,又发现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多么激动人心啊!紧接着学生继续观察、触摸、比较,并且告知大家发现的情况,大家共同讨论,积极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引导观察比较特点突出的地方。很快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凹凸底板与图形黑白的关系了。

二、 设计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环节内容和要求,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

教师既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又要设计好要达到总目标的步骤和环节性的教学内容、要求。也就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阶段教学内容。该课堂教学在看似随意的活动中,学生有序、渐进和活泼、高效地认识拓画、尝试拓画、掌握拓画和运用拓画,知道了拓画是什么、怎样拓、能用什么工具材料来拓画、拓画的图形象什么等等。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要求都相互关联,由浅入深,由基本到发展,把教学活动变成既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形成过程,又是个性展示、创造力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例如:在尝试拓画这一个环节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尝试,探究“拓画需要什么样的工具、材料?”“能拓画出什么样的图形来?”环节目标的同时,渗透互相竞争和互相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用眼、用手细心感知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发现更多的拓画对象,努力拓画出更多不同的图形来。这样,不仅巩固了拓画的技能技巧,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大胆创新的自信心,课堂上不少学生争相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新发现、新拓画。

三、 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引领学生观察、发现和尝试,让学生体验“发现――试验――总结――应用”式的学习方法

此课的实际教学中,学生没有太多的、新颖的学习工具材料,仅仅使用了常见的白纸卫生纸、硬纸板和常用的油画棒、铅笔、彩色笔,拓画的对象则是树叶、手套、直尺、课桌椅等等现实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多样、简单、现实的学习用具,使此课的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学习用具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启发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让他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发现和探索既熟悉又陌生的周围世界。教学中不少学生以发现拓出椅子上的螺钉图形、拓出门锁上的小洞为骄傲。

四、创设开放、有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让合作、交流更加充分

教学氛围,作为教学活动的外在因素,对于二年级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讲是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的,它常常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带动着孩子。开放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有序的教学氛围,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它是教师良好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及教师主导性良好发挥的体现。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是教学设计能否较好地实施的关键。此课的课堂教学在此有较成功的尝试: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教学流程的主线,以环节目标为阶梯,以教师的机智引导,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以有趣的魔术、试试有趣的拓画、寻找最有趣的拓画对象等活动,采用自由发言、自由选择拓画对象、自由上讲台展示、自我作品介绍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合作、交流更加充分。特别是,在用不同软硬、质地的材料和不同的纸、笔进行拓画试验的环节,为了更广泛的试验各种材料的性能,并通过比较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教师首先按纸笔的性能分了若干合作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用规定的纸笔放开试验,最后分别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试验情况和结果,经过综合,全班合作性的得出用薄纸和粉性笔(或油性笔)拓画效果最好,为了拓画的图案清晰最好选择颜色对比大的纸和笔。分工合作下的自由试验,给了学生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有的学生拓画自己的手、拓画衣服…),使学生对拓画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大大加强。

五、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学生兴趣、个性、习惯等非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搞不好很容易打击学习兴趣或让自控力弱的孩子“得意忘形”,甚至会阻碍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语言儿童化、评价标准通俗化是此课评价的特点。例如:采用教师口头表扬、学生赞扬、小组竞赛的展示等方式的评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式的审视自己的表现。甚至利用他人的对学生自己拓画的模仿,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评价语言儿童化,就是用孩子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评价学生。例如:用“哇!多漂亮呀!”来评价一幅漂亮的拓画;用“唉!――没关系,在试试,好吗?”来评价失败的拓画,最大程度的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举手的动作提示学生应当举手发言,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帮助养成良好的课堂问答习惯。评价标准的通俗化是让评价要求具体、清晰、容易理解。教师的演示是最佳的典范,学生将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以此为标准,因此教师的演示成为了最直观、最具体的“标准”。正因为这样,此课的教师选择了颜色对比强烈的白纸和黑笔,并且在拓画演示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版和纸的摆放,以及教师的执笔和画涂动作,为后面学生的试验性拓画活动设定了“标准”。由于心里有了底,所以学生在后面的活动中表现得信心十足――大胆试验、大胆发言、大胆指出问题所在。此课还采用了学生自评和他评的方式来评价作业练习,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尊重学生意见的教师,更在教学活动中熟悉了学生,利用教学机智深化了教学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试验油画棒和彩色笔拓画小硬币哪个效果好时,有个学生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认为油画棒拓画效果好,教师不是生硬的批评,而是说“是吗?我们来比比看,好吗?”,并且把两种拓画同时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比较,结论不言而喻。由此,不仅保护了学生敢于与众不同的求异心理,还帮助他加强对学习中比较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习中不断比较、思考的学习习惯。体现了执教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时时、处处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8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进行拓展学习必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利用音乐拓展学习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提出的表面的、抽象的,缺乏思考和创造价值的问题,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采用一些情境性的拓展导入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呈现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以一首学生们都非常熟悉非常喜欢的歌曲《敖包相会》导入新课,当画面出现、乐曲响起时,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歌声和画面中,学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把收集到的抗美援朝的资料音乐播放给学生们,让他们充分了解历史,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这样的导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与生活融为一体,对于引出课题更是水到渠成。

所以我认为在情境导入中进行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其次,利用文本拓展语言训练,

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语言优美,是我们学习语言表达的好例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例子加以训练,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模仿说话,这是一种有效的语言积累。如教学《将相和》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叙述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拓展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可为一举多得。

再次,利用文本的结尾处拓展引深。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9

一、把握合适的拓展时机

拓展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时间,还要用合适、精准的语言过渡,我们一般会把拓展安排在歌曲教完之后,个人认为,这是比较科学的。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并不总是按我们所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有时需要根据学生听课的情形和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生成新的更好的教学流程。

拓展的形态也很重要。一般,动态的拓展教学比静态的更生动、有趣,也能更好地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时,学生的想法虽然不是完全正确的,但也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为我们教师提供许多不曾预料到的信息资源,让我们可以及时地用最新的动态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安排合理的拓展内容

拓展的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先找准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去安排拓展内容。当然,拓展应是以音乐形式为主的拓展。在选择拓展材料的同时也要注意“生动”和“有效”这两个关键词,既要考虑学科特点,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确定拓展材料之前,我们先要认真思考:拓展的内容是否与主题密切联系、拓展的内容是否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拓展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拓展的内容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要确保拓展内容的展示时间不占据主要教学内容,拓展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喧宾夺主。这样的整合拓展,让文本的意蕴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

三、实施丰富的拓展形式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可进行学科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通过节奏创作进行拓展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由许多相同或不同时值的音符组成的,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例如,我在教《勤快人和懒惰人》这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节奏上没有特别要求,但又需要他们将节奏复杂的歌曲唱好。于是,我就把歌中复杂的节奏提出来编了一个《勤快人和懒惰人》的故事,让学生用节奏来表现勤快人的快乐和懒惰人的慵懒,学生掌握得非常好。

2.通过创编歌曲进行拓展

在教完《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为了完成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内容、节奏、情感来编排舞蹈动作、设计表演。从各组的“汇报表演”来看,每个学生都有了新的收获,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美。学生在积累、实践的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个体学习潜能被挖掘了出来,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提高。

3.通过舞蹈表演进行拓展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舞蹈能使音乐获得更多的视觉印象,能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因此,如果学完歌曲之后,能根据歌曲的节奏、情感、内容,创作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边唱边表演,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开展有效的课外拓展

拓展活动总结发言例1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9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建设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势在必行,其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生活化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会更为主动、积极,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了解数学的重要价值,有助于培养其终身学习意识。而且建设数学拓展课程能够为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作良好环境,培养其核心素养,提高其多方面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1.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现状

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当前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许多学校和教师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拓展课程的建设进程,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学校并未有效管理数学教学活动,虽然将拓展课程引入了教学活动中,但缺乏相应的教学实例,难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许多教师过分依赖数学教材,只是拓展课堂的组织者,并未开发者,导致拓展客厅的建设受到较大限制。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课堂内容仍以知识传递为主,没有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与拓展课程的宗旨和要求不符,所以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而我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张以学生为本,以环境、活动和课堂三个途径实施课程,达到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目的,目前已完成了准备阶段(成立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各类课程建设文件,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实施第一阶段(研制课程建设方案,梳理现有校本课程,确定开发新课程,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实施第二阶段(发和实施课程开,总结提炼课程研究与开发成果)的任务,现处于总结阶段,在对实施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的同时,努力形成本校课程特色,总体而言,我校的建设现状良好。

2.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建设探析

2.1 建设目标。建设小学数学素质拓展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课程价值标准,形成以学科课程、环境课程、社团活动三部分构成的学校课程基本框架。从教师方面而言,目标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课程意识,提高课程执行和开发能力。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方面则是以"儿童为本,基于生活,面向未来"为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开展针对性教学,精心设置教学活动,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使其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具有更强的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建设数学拓展课程不仅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更是为了达到育人目标,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增进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理清数学知识体系,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2.2 建设过程中的关注要点。建设拓展课程时,相关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而师生关系的平衡则是将问题解决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将选择权给予学生,如选择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等。学生一定要掌握学习基础,但主题研究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设置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主题内容进行研究,同时不要过多限制学习时间。建设拓展课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主题研究内容,教师应有效利用这部分内容,并适当加以拓展,从而引导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主动学习与探索。

2.3 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构建与学习评价是建设小学数学拓展课程的两项主要内容。构建系统要求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要注重课外延伸,渗透数学文化,精心设置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它主张学生全面梳理小学各阶段的数学学习,教师则以学生发展情况为依据,适当进行补充与拓展。具体而言,共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个体先学和小组互学、全班展学与总结提升。接着是课时改造,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基础课时40分钟和长课时6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再次是教学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和讨论、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实现全面而又个性化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与全班共学,通过总结提升引导其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学习评价方面,主要评价内容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前者要考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充分尊重其思考过程;后者要对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察。在评价方式方面,应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习过程和阶段性测试结果作出综合评价。在评价载体方面,制定课堂评价量表,结合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互评和自评,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综合反映出来,以指引教师教学方向为目的,努力构建学校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另外,还要制定评价手册,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几种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和个人素养。教师还应采用课程执行评价量表,利用学校内外部条件,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进行量化的评价。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尊重其学习成果和细微的进步,科学评价。

3.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数学教材内容,采用音乐渲染、绘画再现、幻灯片、实物演示、语言描绘等方式创作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其数学知识运用意识与能力。例如,讲解《可能性》一节时,和学生共同举办"动物运动会",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图片,鼓励想选主持人的学生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生活小游戏中将概率思想渗透给学生,完善其认知结构。其次,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可组织各种数学活动,如合作、操作、谈话、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再次,通过延伸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讲解《用字母表示数》时,为导入新课,可将生活中常见的扑克牌作为教具,提问学生字母牌分别表示什么数字,使学生了解字母是能够用于表示特定数的。然后可播放儿歌数青蛙,简单化繁琐的内容,再创设"超市购物"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收银员和顾客,通过谈话使学生了解到字母除了能表示数,还能体现数量关系。最后,教师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据,设计具有较强开放性、综合性与应用性的练习或情境,使其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将其学习能力的差异与矛盾暴露出来,教师则根据反馈加以调节,使课堂效率提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与本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运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有机结合教师的能力与学生的需求,从细微处入手,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学拓展课程,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主体意识与完整的认知结构,帮助其创造学习条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