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外教育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55

中外教育史论文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实行一年多考。随后全国各省份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这一英语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必将对幼儿及小学英语教育、中学英语教育乃至大学英语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英语教育史简介

英语教育史是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是中国人英语语言教育的整个历史过程,所用的教材应该用英文撰写。英语教育史研究横跨语言学、历史学与教育学三个学科,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紧密,属于交叉学科研究。这门学科通过研读相关论著、整理笔记及概括大量文献、厘清浩瀚而错综复杂的英语教育方面的史实,并以史实为依据进行缜密思考,运用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的语言概括总结出中国一百五十余年完整的英语教育史,并以英文语言表述。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是中国未来的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学习英语教育史有助于他们对自己所将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从而为真正实践时的学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有助于其成为合格的英语教育传道者、解惑者,为国家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英语教育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是爱丁堡大学的A・P・Howatt在1984年出版的《英语语言教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这是一部全面介绍英语语言教学史的学术著作,书中详细叙述了英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覆盖的历史年代上至文艺复兴时期,下至当代。然而,该书的详尽完整只限在英语教学史这一个方面,而且是基于英国教育状况的英语教学史,较少谈及英语教育史的其他方面。在亚洲,日本早在1808年就开始了英语教育。明治维新后兴起的“开明文化”运动的热潮激发了大众学习英语的兴趣。二战后,日本新的教育制度更是把英语教育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2]1984年12月8日,日本成立了英语教育史学会,此后定期举办全国大会,探讨英语教育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讨英语教科书的使用,包括英语语录、语法分析、词汇量使用统计等。日本英语教育史学会的成立和发展表明日本对英语教育史的重视,这可以作为我国英语教育史发展的借鉴。

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是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学者鲍勃・亚当姆森(Bob Adamson)博士撰写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教育史》(China’s English――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3]这部书运用了课程学理论,从社会政治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五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发展、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法特点等作了详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它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英语教育历史的著作,虽然它是英国人撰写的,虽然它只是一部关于中国中学英语教育历史的作品,但它开创了学术界研究中国“官方”英语建构的先河,为研究不同时期“官方”英语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法推广等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厚实的理论平台。然而,该书已经问世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国内英语教育蓬勃发展,英语教材、英语教法、英语教育政策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英语教育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该书作者虽然在国内参与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但毕竟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思考中国英语教育史的,和国人自己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偏差,与英语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切合度不高。此外,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当中,仍没有出版过直接研究英语教育史的专著,有关英语教育史的学术论文在本世纪初有过几篇,近三年也依然只有几篇。有的论文是关于中国幼儿英语教育的历史,有的是对我国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的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有的是对我国英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及意义的探讨。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学者们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要么是停留在研究英语教学史的层面,要么是笼统地研究外语教育史而非专门英语学科的教育史,例如李良佑的《中国英语教学史》、付克的《中国外语教育史》、李传松的《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等。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趋势

目前国内外英语教育史研究显示出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全史研究向断代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例如《中国外语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中国英语教学史》《晚清英语教学研究》等。当下,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更多关于民国英语教育、晚清英语教育、新中国英语教育等。见林还是见木是观察视角和观察侧重点的不同,然而历史终究是完整的,个别断代史的研究是整个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却不是所有部分。对于英语教育从业者而言,他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完整的英语教育史,即便是简史也好,这能为他们在英语教育岗位上添设透视历史、展望未来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明明白白作教育。但遗憾的是,此类研究并没有依照其应有的趋势继续发展,且一放就是近三十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这样的研究就已出现。1988年,上海外语学院李良佑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张日升博士、上海《外国语》学术期刊刘犁先生三人合著发表了《中国英语教学史》,一部四十万字的大书。[4]北京外国语学院许国璋先生于1989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特意发文,对这一研究结果进行过介绍与评论。相信为了我国英语教育的未来考虑,会有更多的学者、教师投入到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中来,最好能形成以英语为媒介语的论著。

英语教育目前的理论发展总体上普遍高于英语教育的实践发展,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英语教育理论发展越来越理论化,有些形而上的色彩,以至于有人认为越是大家普遍看不懂的理论就越高深,甚至有的研究理论的学者长期远离于一线教育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背离。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需要这样一部资料,它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描述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英语这门语言来到了中国;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使得英语由民间散乱的、自主的学习发展为官办的、正规的教育;随着教育政策的变换和教育机构的变迁,英语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分析

理论上,英语在中国的发展有其历时性又有它的共时性,而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史研究更多侧重于历时性。以历时性理论来研究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英语教育史,且要突破大多年鉴学派坚持的时段划分法,就必须转变关注点,关注具体的人的历史,关注研究主体具体涉及的时间,围绕谁教英语、谁学英语,从宏观角度明确不同时期英语教育可以学习的借鉴之处,从而为英语教育政策和整体规划提供历史借鉴,为正在推行的高考外语社会化考试改革,尤其是英语科目社会化考试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探索中国英语教育史发展的趋势。

实践上,我国内地一百五十多年的英语教育史研究将有助于规范英语教育事业,帮助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从而为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实现灵活机动、学以致用、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成为合格的英语教育的传道者、解惑者,为国家素质教育贡献力量。另外,如果研究能够形成文字成果,将会更加完善我国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为弥补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作出一点贡献。如果能够形成专著,便可解决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育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可选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潜在推广价值。

结语

《旧唐书・魏徽传》里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学习历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我国的外语教育史可追溯至1289年元朝时期的“回回国子学”,其中的英语教育也已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5]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都较多停留在研究外语教育史或英语教学史的层面,真正全面地从多角度来专门研究英语教育史的还很少,缺乏对英语教育进程进行宏观比较。笔者借此呼吁更多的学者、教师投入到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中来,完善我国的英语教育史研究,为弥补这一领域目前国内研究缺少的状况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P.R.Howatt.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韩军:《中日韩三国英语教育的对比分析》,《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3]Bob Adamson.China’s English――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English

XIE 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s the trend of educational history though there are amou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tudies the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is a trial and exploration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he writer found that the studies of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were not comprehensive by studying both domestic and aboard research status, and it was only a teaching method research. The open policy of English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contemporary policy and economic status. Understanding this connection will help us to learn the English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ancient and modern in china and abroad, read the change of present English education policy and forecast the prospective tendency of future English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is already in the works. Whether or not weakening the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the writer discusses th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politics, ecology of education and new culture history. And the writer also hopes to establish faith and confidence for the future English teachers.

Key words English educational histor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英国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1653年发表的《培根随笔》一书中有篇重要的文章《论读书》曾经这样说过“读史使人明智。”(Histories makes men wise)可见历史的重要性。但国内国外在英语教育历史的研究似乎一直停留在史料的整理,或者只是在为外语教学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没有真正从史学的角度来研究英语教育史,更不清楚研究英语教育史的重要性。

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对英语教育研究最具影响的应该是爱丁堡大学语言学系高级讲师A.P.H豪厄特在1984年出版的英语语言教学史(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中详细叙述了英语教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该书从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开始,一直讲到当代英语教学。A.P.H豪厄特站在客观的角度对英语语言教学史做客观的记叙式的描述,并没有阐述英语教育兴起与当时政治的变化之间的联系。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的起源,语言翻译教学法、自然/直接教学法等的兴起。其实这些英语教学的发展都与复杂的欧洲政治变化有关。16世纪开始,英语取代拉丁语在书面语和口语中担任领导地位与英帝国的兴起有着复杂而必然的联系。遗憾的是,A.P.H 豪厄特的《英语语言教学史》一书并未能就此有任何论述。

在国内,长春工业大学李旭明教授在她的讲座《国外现代英语教学的历史发展》中对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李教授的讲座中提到了对外英语教学的发展,比A.P.H豪厄特的研究更进一步提到了在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对外英语教学。她指出在19世纪末以前古典语法教学时期,外语教学思想还只停留在解决为什么教外语的问题上,在那个时期外语是一种文化素养,其目的是学习外国文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进入了现代语言教学时期,时代需要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直接法因此而诞生;20世纪40-60年代,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教,当时盛行听说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语言教学进入深入时期,主要代表有Noam 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J.B Carrol 认知心理学,J.S Bruner 认知学习理论。我们不难看出,李教授的研究主要是想阐明英语教学法如何演进,也没有说清楚英语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如何与复杂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

2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不足与意义

教学时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既然教学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研究英语教育史就不能只是研究其教学史,这是不全面的,而且还有以偏概全之嫌。诚然,英语教学史是英语教育史的一部分,它具体反映了英语教育的方法和经验的总结。但是什么是英语教育史呢?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英语教育史?首先让我们来看什么是英语教育史。教育史(History of Education)是指具体反映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是人类过去的活动。①那么我们研究英语教育史就应该建立在客观准确的英语教育史史料的基础上,要确定可信的史料,就必须进行考证。并且在此基础上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释其规律。如可以运用教育生态学的理论解19世纪中叶随着欧洲各国之间人们相互交往增多,为各国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际机会,因而对口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之前提倡语法翻译法重视书面理解,较少考虑口语的表达,所以这个时期口语教学代替了原来的语法翻译法教学。这样全新的视角来看整个英语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英语教育史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3 英语教育史发展前景

3.1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英语教育从古老的英吉利经过漫长的时空,走向了全世界;而英语语言教育的发展及其推开政策制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英语教育还必须研究教育政治学,在公元1560年,由于受天主教改革的影响,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的难民被迫流亡他国。他们以巨大的数量来到了英国。当时的伊丽莎白女王对这些“宗教难民”采取了欢迎的政策,但是大量的难民涌入,他们中大多数是有手艺的技工,要在英国安身立业,教会难民学习英语就是首位的。在1570年到1598年近三十年的时间,法国的语言教师们为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有三位很著名的法国教师,他们用双语的小册子教法国难民英语。这对于没有明确语言和体系的英语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女王宽松的政策,没有外国难民,尤其没有法国难民为适应生存环境学习英语的要求和愿望,那么英语语言和英语教育的开始还要晚上很多年。由此可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环境对于语言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关系。

英语教育活动不是单一存在,它是社会发展乃至自身和谐共处的实践活动。美国克雷明在他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中就曾这么说过,“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中,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来加以审视。”②我们可以把英语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英语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学校以及其他教育者)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并且动态地呈现为一致与矛盾、平衡与不平衡。因此,对学校而言,既要与其他英语教育机构相约定(engagement)、关联(linkage),又要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事项(agenda),在内外互动中保持学校自身的完整与平衡。克雷明指出,生态学的方法与模式的要点在于指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运用生态学的联系观、平衡观和动态观我们可以考察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抉择。

无论是通过教育生态学还是教育政治学的方法来研究英语教育史,在结构上都是站在宏观的层面对英语教育史的研究,而通过新文化史学的方法研究英语教育则是要求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英语教育活动和过程进行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新文化史又称为“社会文化史”,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它的兴起拓宽了历史研究和文化史研究的范畴和领域,使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推动了跨学科的历史研究的发展。新文化史域下的英语教育活动,应该是研究英语教师教学的情况、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通过细微的事件和平常的人物来重构英语教育史,让人们体会英语教育史的脉搏,看到普通大众如何参与英语教育活动,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新文化史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还原英语教育史的真实发展过程。

3.2 英语教育史研究的对象

确定英语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划分这门学科属于哪种范畴。英语教育史研究出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样的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还应该讨论非洲、亚洲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区和国家英语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部历史过程。英语教学已从某一国家对外文化活动发展成为一项具有国际性的事业。英语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各个教学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英语教育史的研究,不仅是记录下英语教育的历史,更是从教育史的角度出发,总结出其深层次的教育观点,为我国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为以后英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4 为未来英语从业教师树立信念和信心

最近北京教育局宣布将在2016年将英语高考分值由原来的150分调到100分,山东教育局宣布将在明年取消英语听力考试,各地关于英语的高考政策调整进入密集期,引发社会热议。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日本文部省决定在2020年正式将英语教育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小学五年级提前到小学三年级,通过让学生更早接触英语,培养国际化人才。笔者认为对待英语教育的不同态度让人多少会认为“日本小学强化英语教育”,而“中国高考弱化英语地位”的感觉。英语之所以成为国际交流的媒介,除了文化和历史的原因,还有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了解英语教育的历史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无疑对其树立从业的信念和信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承载了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是透视西方文明的窗口。英语的重要性无论在今天或是今后都毋庸置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中,外语教育同样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一种映射。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变化,经常可以在其他国家看到形似的影子,而其他国家发生的有关外语教育的旧例,又经常如“幽灵”一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注释

① 武翠红,周采.论外国教育史学理论及研究的必要性.

② [美]克雷明.公共教育[M].纽约:纽约基础书籍有限出版公司,1976.

参考文献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3

2015年10月湖南自考时间及科目安排表

专业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四单元五单元六单元10月16上午10月16下午10月17上午10月17下午10月18上午10月18下午工商企业管理 (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7财务管理学00054管理学原理00153质量管理(一)00152组织行为学  00151企业经营战略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会计(本)08129企业会计准则与制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59高级财务会计00158资产评估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60审计学0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04757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企业财务管理 (本)00974统计学原理01786企业纳税会计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46中国税制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076国际金融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77金融市场学00158资产评估  00157管理会计(一) 00160审计学   00208国际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本)0609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06091薪酬管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5963绩效管理03325劳动关系学00182公共关系学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63管理心理学 00277行政管理学00152组织行为学  00320领导科学  00034社会学概论经济法学(本) 06909行政诉讼法07945企业与公司法学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261行政法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7947金融法概论06908行政处罚法 00167劳动法07948环境法学    07946税法原理00169房地产法交通土建工程(本) 06269工程应用英语06289工程招标与合同管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6086工程监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6287结构设计原理(二)  06288公路工程CAD 06285交通工程经济分析 金融(本)00079保险学原理00086风险管理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054管理学原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7947金融法概论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00076国际金融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77金融市场学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78银行会计学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208国际财务管理 00074中央银行概论05156经济学原理  00157管理会计(一)   新闻学(本)10404新闻伦理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659新闻摄影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037美学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00182公共关系学00658新闻评论写作  00529文学概论(一)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  00642传播学概论     00662新闻事业管理   销售管理(本)03130现代科学技术基础04024应用写作概论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英语(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830现代语言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603英语写作 *文学英语翻译00087英语翻译*05844国际商务英语*00094外贸函电00604英美文学选读  00600高级英语 *00832英语词汇学*05385旅游英语翻译  *00091国际商法 *00833外语教学法     *00838语言与文化 汉语言文学(本)*10396比较文学研究*10398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0397论文写作研究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037美学*1060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研究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0外国文学史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41语言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00818文献学学前教育(本)低幼儿童心理健康与辅导*低幼儿童文学名著导读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385学前卫生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00394幼儿园课程12350儿童发展理论*00387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015英语(二)  00398学前教育原理0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00402学前教育史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401学前比较教育   小学教育(本)06159教育社会学07340教育哲学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464中外教育简史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468德育原理06180学校管理心理学    00472比较教育 教育管理(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451教育经济学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0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00449教育管理眼里00453教育法学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152组织行为学会计电算化(本)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15英语(二)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4

该套丛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的编写主要面向全国历史教育硕士,中学历史教师,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学术性、实践性、代表性和前沿性。该套丛书编委会编委集中了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大部分专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的赵亚夫、华南师范大学的黄牧航和张庆海、上海师范大学的李稚勇、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月琴、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和姚锦祥、陕西师范大学的赵克礼、四川师范大学的陈辉、湖南师范大学的余柏青、山东齐鲁师范学院的齐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社长任鹏杰和历史教学杂志主编任世江等。

1.赵亚夫、唐云波主编《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60页)

该书体现了国外历史教育研究的最高成就,为历史教师了解和研究国外历史教育提供了借鉴。

2.李稚勇、周仕德、陈新民著《中外历史教育比较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320页)

作者吸收国外先进历史教育思路,对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与实践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3.宾华著《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180页)

该书的特点是: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4.王继平著《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76页)

该书非常契合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做研究型历史教师的理念,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思路和案例。

5.陈志刚著《历史课程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的特点是:体现最新课程改革理念,内容全面,选材广泛。

6.王泳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1月,236页)

该书特点是:时代性强、视野开阔、重点突出、选材广泛、材料丰富。

7.张庆海著《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长春出版社,2012年5月,215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理论的作品,值得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硕士认真阅读。

8.王雄著《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年6月,309页)

该书是第一本关于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的专著。

二、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类著作

1.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著《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1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是史料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2.夏辉辉著《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148页)

该书是何成刚主编的“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丛书”的作品之一,该书选择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3.朱汉国、陈辉主编《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236页)

该书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编的“青蓝工程系列丛书”历史部分,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

4.卢新建著《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508页)

该书是《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丛书的历史部分,是一本当前体系最完备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工具书。该书的特点是:系统性、完备性、工具性、资料性。

三、文集类著作

1.刘宗华著《历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2月,225页)

该书是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近50年的刘宗华特级教师的历史教学研究论文集。论文虽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作,但对今天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借鉴与启发的作用。

2.张卫良、夏卫东著《明智之学:历史教学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358页)

该书是两岸中学历史教学名师“钱江论坛”的论文集,这些论文主要围绕历史教学与公民素质、课堂教学与改革、教学实践与思考等问题进行讨论。

3.李晓风著《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4月,211页)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5

二、培养规格

(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

(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尊重他人,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分配

各类课程的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其中公共课程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专业课程为1900-2100学时,按110-115学分安排。

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

(一)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分)

1.乐理与视唱练耳(8)

2.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8)

3.声乐(6)

4.钢琴(含歌曲伴奏)(6)

5.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6)

6.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3)

7.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3)

8.中国民族音乐(3)

9.外国民族音乐(3)

10.合唱与指挥(6)

11.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6)

(二)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

1.限选课(以下三组,每组须选修一门,共162学时,分)

(1)歌曲写作与改编(3)/小型乐队编配(3)

(2)合奏与指挥(3)/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基础(3)

(3)艺术概论(3)/音乐美学基础(3)

2.任选课(约648学时,36学分)

(1)专业任选课(约432学时,24学分)

A.音乐教育与音乐科技类课程(约144学时,8学分):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计算机音乐等。

B.音乐学与作曲技法理论类课程(约144学时,8学分):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学基础,外国音乐史学基础,音乐评论,音乐编辑,音乐文化;和声学,复调,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配器法等。

C.音乐表演类课程(约144学时,8学分):声乐,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法,朗诵与正音;钢琴(或手风琴、电子琴),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教学法;中外管弦乐器演奏,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管弦乐器教学法,室内乐;戏剧表演与名作赏析,戏曲与说唱音乐等。

(2)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约216学时,12学分)

A.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约108学时,6学分):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戏剧名作鉴赏等。

B.教育与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约108学时,6学分):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等。

(三)地方和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

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四、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6

教育史学科的未来,是与教育史学科百年历史和学科现实状况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从学科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出发,去考虑和推测学科未来发展的问题。我个人近来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把所想到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以利于集思广益,为学科未来的发展,预做一些必要的思想准备。

一、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建设需要更加坚实

教育史以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其考察研究的对象,掌握真实而充分的教育历史资料,是开展研究工作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教育史资料(包括文献、文物、档案、图像、录音、访问记录、调查报告等等)的广泛收集和整理,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学科基础建设工程。有些研究者对此有较深刻的认识,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投身于教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编纂,或是汇编成专题性历史资料,或是汇编成断代历史资料,先后出版,公之于众,为学科的实证研究创造条件,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经费,也提高了研究工作效率,他们无私的贡献不可低估,应该向他们学习。

教育史基础建设是一项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的工程,只有小部分先觉者的努力显然不够,还需要较多的志愿者参加,使这一工作系统化、全面化、持久化,有一定的组织、有一定制度来加以保证,努力为后人留下完整的真实的教育史资料。至今为止,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史在资料搜集、整理、编纂方面都分别做了一定工作,成果颇为可观,但还不完整,与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现代教育史部分因条件限制,只能提供已公开文件的汇编,档案没有开放,事情具体的因果发展过程未能了解清楚,进行研究有很大局限。所以教育资料还要进一步扩展挖掘,汇编成多种专题史资料,为教育史研究建立坚实的研究基础。

教育史基础建设虽不能一时就成功完事,但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逐步推进,终归会接近预期目标。相信有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建设,以后中青年从事学科课题研究,就不会像过去那样辛苦,工作效率会更高,出成果会更快,达到的水平会更高,因缺乏历史资料观在没有条件谈的问题,后人会有条件谈,现在未能有结论的事,后人会得出应有的结论。

二、要进行教育史学科的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

在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存在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学科设置和学科研究相互推动,有了学科设置,首先就需要教材,进一步还要充实教材内容,这就促进了学科研究,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可以用于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由于各历史阶段行政当权者对教育史学科价值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同,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认识深浅不同,思想控制放松之时,内容选择、分析、评论的自由度大些;思想控制收紧之时,内容选择、分析、评论的自由度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学科发展的道路比较曲折。随着形势的变化,文教领域出现不同的潮流:如保持中华文教传统、主张思想信仰自由、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阶级斗争理论、实行兴无灭资、开展文化革命等等。随着这些潮流的更替,教育史学科也大大改变面貌,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加以认真总结。

有些研究者对教育史学科的现状感到不满,认为虽然研究成果不少,但理论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理论指导。这一批评是很中肯的,促使人们加以反思,呼唤加强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建设。有些研究者有志于改变教育史学科的现状,并且开始行动起来,对教育史学科的有关理论问题开展逐个研究,有的已写成论文公开发表,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和共鸣。教育史学科的理论建设,需要一个由探索、逐步加深认识、总结理论、形成体系的过程,比较可行的是两途并进:一方面是借鉴和运用现代人文社科等学科新理论来研究教育史;另一方面是认真总结教育史学科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教育史基本理论问题。两途结合的结果是形成教育史学,确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方法。教育史学既是教育史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它反转过来又对教育史学科研究发展起一定的规范作用。

我们期望教育史学的创建,它将成为教育史研究者入门的必读书,借以提高专业素养,这将有助于提高教育史学科整体的研究水平,对于评估教育史学科的研究成果亦将会有共同的标准和尺度。

三、确立教育史学科的基础地位和扩展生存空间

在高等教育中,教育史学科不像外语或政治理论,成为本科不分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也不像教育学成为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只是师范专业之一的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传授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形成历史发展的教育观,养成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门课程在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

现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各级领导,因专业素养不同,对教育史学科在师资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差别,在教育改革中对教育史学科就有不一样的态度:有的采取压缩教育史学科的措施,一年的课程缩短为半年;有的把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两门课再合并为一门,为的是腾出时间用于增开引进的技术性、实用性的新课程。在全国性高师改革浪潮中,教育史作为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地位不稳,往往成为改革试验的牺牲品,到了阶段检查整顿时,又要求恢复原样,待到下一轮改革时,教育史再次成为主要对象,又压又砍,造成肢体残缺不全。教育史的基础课地位动摇,生存空间因减少课时而缩小,学科的特色难于体现,学科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不能发挥,这种状态实在让人担忧。

造成教育专业教育史课程地位发生重大变化,有其现实的原因,我国对外开放之后,教育改革就倾向学欧美,向欧美看齐,唯恐学得慢,欧化美化不够,改革中注重学习实用技术,忽视人文学科,淡化民族文化,放弃中华教育精神,用实用标准衡量教育史学科,视教育史为无用,作为被改革的重要对象。

要消除高师课程改革中忽视教育史课程的作用所发生的偏差,只有期待高师领导提高认识,端正指导思想,才有条件进行矫正。教育史研究者要自强不息,不懈地争取教育史学科在高师教育专业中确立基础课程应有的地位,并尽可能开设选修课,扩展教育史学科的生存空间,教育史学科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才会有光辉的前景。

四、重视教育专史的研究是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重要策略

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实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希望总结历史经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以期对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有所启示。这种需求不是局限于领导层对宏观教育策略历史经验方面,而是各个阶层各种职岗的人对教育历史知识经验都有需求,但具体需求则因职岗的实际需要而不同,这种多方的要求,是多卷本教育史满足不了,也是高师教材教育史或教育简史或教育史纲要满足不了的,这一现状势必促使教育史学科更细、更专业化,分化出更多二级、三级分支学科,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有专史,教育的各组成部分、各方面的关系、各种重要问题也都有专史。各种职岗的人希望教育史结合他们专业需要,研究和编纂出分门别类的教育专史。专史不是小项目,但也不是大型项目,从规模来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项目,与上下都有密切的关系。重视专史,就会带动与专史内容有关的个案研究、专题研究,这类研究成果,会丰富专史的内容,实际上这是专史的基础。专史能形成系列,又为系统的全面的教育通史进一步再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专史的研究有较大的灵活性,联合三五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协作也可,个人自愿独立承担也可。专史由于规模不是很大,参加人员不太多,较易于调度,也可能在一定时限内见其成效。专史是由“术业有专攻”的专业研究者来参加撰写,是专家写专史,保证研究是专门又是深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考验。教育史学科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研究者投入专史研究,为教育史学科整体水平提高创造条件,这有待于教育史研究者的继续努力,不断贡献。

五、对儒家教育思想需要再评价

儒家思想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主流,而百年来成为批判的主要对象,这就影响了教育史学科对人物学派的评价。教育史存在着如何评价儒家教育思想的问题,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想回避这个问题总是回避不了,今后还得对儒家教育思想再作评价。

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末期鲁国孔丘,儒家是在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主张走社会改良路线的一个学派,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虽然依靠私学传授扩大社会影响,也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并未居统治地位。但儒家对促进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宣扬民本主义,主张仁政德治,重视农民生活,建立社会秩序,有重要贡献。有人抹煞儒家对历史发展有积极贡献的一面,而抬高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或以赞扬佛学而贬低儒学,说儒学只讲伦理政治,哲学理论粗陋,不如佛学精细。这些评价因脱离历史实际,存在一定片面性。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儒家有不同的认识和对待。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曾对儒家实行,进行严厉打击,儒家被迫潜伏以求生存。西汉初,儒家虽可恢复活动,实际上还是受冷落。直到汉武帝时,国家达到相对富强,才由“无为”转为“有为”,利用儒家学说,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以儒家为统治思想加以利用,因人而殊,并非持久一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曾多次受到冲击,几度起伏,这是政策变化造成的,要利用就加以尊崇,不利用就加以打压。二千多年来,经受无数的批判,结果是批而不倒,或倒而不亡,在民间继续流传,待时变境迁,重新振作,再登统治地位,受到罢黜和受到尊崇相互更替,这就是儒家在古代的经历。

20世纪的中国,在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斗争中发生重大的社会变革。每一次重大变革过程中,儒家思想包括教育思想总是争议问题之一,不同地位不同立场的人,对儒家思想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归纳起来,有三种主要态度:一是完全否定,资产阶级西化派和无产阶级文化派对儒家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儒家是旧时代的产物,不能适应新时代,应该批判并抛弃,彻底决裂;二是基本否定,认为儒家对社会历史发展功不抵过,负有历史罪责,因它重德轻智,忽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过于保守,不能创新,阻碍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落后,要加以贬责;三是有否定也有肯定,认为儒家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虽在近代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加以扬弃,但也有些宝贵的思想可以继承改造,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发扬优良传统,也要适时创新,以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百年来,儒家的处境多变,由受批判被否定到受尊重再被利用,曾有几度反复。之后,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面临不少问题,都与中华文化传统有关联,如普及教育、因材施教、尊师重教、做人诚信、修养道德、以德治国、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统一,都继续利用儒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这说明儒家思想不是一批了之,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再评价。

六、面对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中国要有独立自主的研究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7

(一)教育史学的性质教育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其发展历史比较短,学界对于教育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和看法。不过,只要是一门学科就应该有自己的基本界定,虽然这一界定需要不断完善,但这对于教育史无论是作为一门科学研究还是作为一门课程设置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教育史是以历史法为主要方法,研究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教育发展的真相和规律并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参考经验的与历史学相交叉的教育学科。教育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既包括外国教育史也包括本国教育史,由此通常又可以划分为外国教育史和本国教育史两个不同的方向。关于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国内学者经过不断探索基本上取得了渐趋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教育史是一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是一门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历史学科,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3]虽然教育史具有双重特性,但笔者认为,至少在我国,教育史应该归类于教育学科,教育学科是其母学科,教育史学主要是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教育史的教育科学性质是主要的方面,并具有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性。教育史学科与教育学科所有的分支学科一样,都以回答现实的教育问题为己任,只不过教育史是通过历史的方法来观照现实问题的。[4]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史有其自身的学科目的和学科功能,而学科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张传燧教授主要从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教育史的功能。他认为,教育史的功能具体有四种:一是展现,重在描述和再现教育历史的过程及其发展状况;二是思辨,重在论述和寻求教育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三是应用,重在发挥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四是人文,重在发挥教育史学蕴涵的育人作用。[5]总之,可以将教育史的功能概括为认识功能、借鉴功能、教育功能等。学习和研究外国教育史,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的认识;学习和借鉴外国教育史也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教育史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比较教育学的性质比较教育学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1817年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标志着比较教育学科诞生至今尚不到二百年的历史。关于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质等问题的探讨也还处于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之中,笔者根据冯增俊主编的《当代比较教育学》将比较教育学界定为“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教育科学”。这一概念首先明确了比较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揭示出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各国教育或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研究,其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比较法,同时也指出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教育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借鉴他国教育经验,推动本国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功能是与其目的紧密联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和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这是比较教育学的认识。比较教育通过比较世界各国和不同区域内的教育,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提供基础,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促进国际教育交流,这是比较教育学的应用。比较教育诞生之初就源于借鉴的需要,是为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的,这是比较教育的最为初始和直接的目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以国家为单位而进行的研究,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可以增进各国教育之间的理解,促进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教育的合作也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比较教育学的学术。比较教育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各国和各区域教育的描述,还应该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具体考察中,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揭示各国教育和各区域教育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和特征,以此来深入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认识。四是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比较教育学的教育。比较教育学课程可以对教育学院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史学与比较教育学的融通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学科的所有分野和划分相对来说是次要的和肤浅的。我们不是某学科而是某问题本身的研究者。[6]由于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研究问题的交叉使得这两个姊妹学科具有了更多的相似性。康德尔认为,为了理解、体会和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真正意义,有必要了解该国的历史与传统,比较教育就是“延续至今的教育史研究”;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马林森认为“比较教育学要以理解、欣赏外国文化、风俗为基础。比较教育的学生必须首先是一个历史文化学家,了解某一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哲学态度、思维模式、宗教、政治背景”[7]。瞿葆奎教授在其主编的教育学科分支学科丛书的教育科学分类框架表中将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划分在同一类的直接分析教育活动的学科,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更为密切的联系。从学科属性上来看,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同属于教育学科,都是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虽然教育史学既兼有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又兼有历史学的学科特性,但归根结底教育学特性是其根本性的特性。比较教育虽然也由于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安德森等人的研究导致了比较教育学科与社会学的混淆,但比较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比较教育属于教育科学,而非其他的学科,即使是关于比较教育学科的危机问题也是关于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独特性问题的争议,而非是否教育学科的争议。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虽然在研究的具体目的上有一些不同和侧重,但是从其最终研究目的上来看仍然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目的都在于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为本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提供思考与借鉴。教育史和比较教育虽然在研究时间维度上差异明显,但也有一些相同的部分。例如,教育史的现代教育史研究与比较教育主要为“二战”以后的研究在时间上是交叉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教育史研究一般很少关注现代的、当代的教育,认为尚未形成定论,变化莫测,不能盖棺定论而难以研究。随着教育史学科的发展,教育史研究的时间下线已经开始延伸到了现在,“过去的都是历史”的看法逐渐开始获得广泛认可。教育史的博士、硕士论文选题已经延伸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21世纪初,教育史学科也开始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从研究对象及内容来看,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都极为广泛,它们都以整个教育领域为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教育的各种问题,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教育史和比较教育所关注的问题。外国教育史的现代教育部分与比较教育在研究对象上基本是一致的。尽管教育史的研究注重的是教育发展的过程,即纵向的发展,而比较教育则对当代教育的某一个点进行横向的解析和剖析,但是由于教育史也可以采取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及综合比较的方法,比较教育也采用历史研究方法而使得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相似性大大增强。近些年,由于比较教育的研究单位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个国家的省、市和特定区域的教育现象也成为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虽然教育史主要以历史法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以比较法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两个学科还是借鉴使用了彼此的主要研究方法。教育史也常常使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法的运用可以使得史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精确,为教育史学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不同视角。教育史可以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研究方法,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同样,比较教育也使用历史研究法。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现代,但是教育的发展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为了阐明当代教育现象发展演变的由来,比较教育需要用历史研究法对当代以前的教育现象做一追述。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教育的历史研究往往是研究的背景,而不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除了二者互相借鉴彼此独特的研究方法之外,作为同为社会科学的学科,两个学科还共同使用了许多相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例如,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等。从研究的相关学科来看,二者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相关学科。同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两门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尤其是教育史中的外国教育史方向,由于与比较教育有着更多的共通性,在关联学科上更为接近,所要求的基本学科素质也更为相似,如二者同样对外语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

三、加强科际交流与彰显学科特色教育史学与比较教育学是教育学科中关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学科。二者既有太多的交叉和融通之处,又有各自差异明显的领域和特点。二者的共通性决定了两者之间要加强科际合作与交流,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又要求它们厘清自己的学科边界,不断创新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完善各自的学科基本理论,凸显自己的学科特色。

(一)借鉴研究方法,加强科际交流教育史学科与比较教育学科应该加强合作和交流,谋求共同发展。外国教育史应加强和比较教育学科的合作。[8]加强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相互借鉴研究方法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各有自己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史学擅长于运用历史研究法,而比较教育则善于运用比较研究法。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这些研究方法伴随着自身学科的发展不断得以成熟而日渐体系化,借鉴彼此的优势研究方法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教育史学科应该借鉴比较教育的比较法。事实上,一门新兴的比较历史学已经兴起,受其影响比较教育史学研究也日渐多见。“美国历史学家需要一种跨国、跨界的视野,加强比较历史研究。没有这样的比较的证据,充分评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9]我国一些比较教育学和教育史学的学者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张瑞璠、王承绪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将历史研究法和比较教育方法相结合,为教育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比较教育史学的新领域,而比较教育学老前辈王承绪先生的经典之作《比较教育学史》则是运用历史研究法研究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史的经典著作。这些成果属于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弥补了学科研究的空白,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史学科和比较教育学科的共同发展。比较教育研究也应该关注历史、借鉴历史。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曾经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因素分析时代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比较教育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多元,传统的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历史主义方法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曾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研究方法存在并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分析法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必然联系和密切关系使然,不应该因为大量的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诞生与运用,而完全抛弃历史分析的方法,使得比较教育的研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互相补充研究内容比较教育的时代性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关注的重点在现代,研究的是一种最新的教育现象,但是却往往无暇顾及更为深入的研究。一种教育现象的探明仅仅局限于当代是不可能的,某种新型教育制度、教育思潮、教育活动的结果怎样?成功还是失败了?有何经验和教训?呈现一种怎样的规律和普遍意义?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最终回答的问题。比较教育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学科特性在拓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及时总结和交流人类研究成果方面发挥着先锋的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对问题做更为深入的进一步的研究,因而,这些课题需要教育史学者做更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而对于一些不是两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各自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则更是一种相互补充和支撑。教育史学科是对教育现象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的研究,这就决定了它的研究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但对当代的动态性很强的现象它却很难给出一个定论,这是教育史的“求真”特性所决定了的。因此,教育史可以广泛吸收比较教育的开拓性研究成果,补充其不足,解决其未能解决的问题,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从学术性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做更深入的、理论性的、规律性的探讨。3.加强研究人员交流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早期我国老一辈的教育史学家和比较教育学家是不分家的,两个学科原本就是一个学科,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科领域的不断分化而逐渐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学科。因此,教育史学和比较教育学应该加强研究人员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教育史学研究工作者要关心和研究一些比较教育问题,比较教育学研究工作者也应该关注教育史问题,要注意彼此吸纳对方研究人员开展共同研究,以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在教育史和比较教育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中也应该加强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导师队伍的合作;研究生培养课程中也应该相互开设彼此的课程,教育史侧重于历史,比较教育侧重于现代,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具有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获得更全面、更广阔、更深入的思维时空。

(二)厘清学科边界,彰显学科特色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8

星期六(10月18日)

星期日(10月19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020105金融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  00020高等数学㈠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66货币银行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1工商企业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47人力资源管理㈠  00020高等数学㈠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3会计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20高等数学㈠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156成本会计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09旅游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00191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6011旅游学概论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015英语(二) 00194旅游法规  020228物流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0高等数学㈠ 00148国际企业管理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2英语㈠  020313销售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10510连锁与特许经营管理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0112法律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42民法学  00261行政法学 00223中国法制史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243民事诉讼法学  00244经济法概论  030301行政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147人力资源管理㈠ 00163管理心理学  00341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3350社会研究方法 00182公共关系学  00312政治学概论  040103小学教育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409美育基础  00407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10小学语文教学论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408小学科学教育 00411小学数学教学论  00012英语㈠ 00395科学.技术.社会 00412小学班主任  040109心理健康教育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5619心理咨询与辅导㈠  05616心理测量与评估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2110心理统计  06050人际关系心理学  050114汉语言文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529文学概论㈠  00536古代汉语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4外国文学作品选  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㈡  050207英语语言文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596英语阅读㈡  00795综合英语㈡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597英语写作基础  00794综合英语㈠  050308新闻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655报纸编辑  00654新闻采访写作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853广告学(二)  00656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  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230机械制造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2159工程力学㈠ 02195数控技术及应用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23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0012英语㈠ 02232电工技术基础 02237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080701计算机及应用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142数据结构导论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4732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80801房屋建筑工程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400建筑施工㈠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2387工程测量 0017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396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2398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82207计算机信息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4754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00022高等数学(工专)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0012英语(一) 02120数据库及其应用 02382管理信息系统  090101农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664农业气象学 02665农业生态基础  00135农业经济与管理 02660植物学㈡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672作物育种学  02674植物病虫害防治  090402兽医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767动物生理生化 02790家畜外科学  02787兽医药理学 02791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792兽医卫生检验  02785兽医微生物学  100701护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2901病理学  02903药理学㈠ 02996护理伦理学  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02113医学心理学 02998内科护理学(一)  03001外科护理学㈠ 03002妇产科护理学㈠ 独立本科段(含本科段)

020104财税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68外国财政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70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英语㈡ 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20115经济学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43经济思想史  00142计量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00015英语㈡  020202工商企业管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7财务管理学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4企业管理咨询  00015英语㈡  020204会计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62会计制度设计  0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9高级财务会计  00015英语㈡ 00161财务报表分析㈠  020210旅游管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67财务管理学  06123导游学概论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9中外民俗  06120旅游专业英语 00200客源国概况  020229物流管理  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47人力资源管理㈠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9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中外教育史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实践的推进,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关于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成果却不多。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研究国际化影响及辐射教育史研究的必然结果。研究该问题并展开探讨,对于反思教育史研究,促进教育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般来说,教育国际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在国际意识和开放观念的指导下, 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等活动,促进相互沟通理解、共享教育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促进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对不同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有主动和被动、较早和较晚之分。被动的国际化受主动的影响大,较晚的国际化受较早的影响大。

当然,教育国际化过程可能存在负面影响的问题。如有人认为,教育国际化可能会出现被西方“同化”和完全“西化”,以及危及国家“安全”的问题;可能会出现以本土化抵制国际化,替代国际化,排斥学习先进教育经验的问题。

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理解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途径是什么?坚持教育史研究“国际化”需要注意什么?

二、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理解

从目前来看,关于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指“历史上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二是指“历史上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三是指“现实中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这三种解释相互联系,有时间上的先后;不过前两种解释容易混淆,主要是把教育研究的“国际化”当作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

从形成来看,最早出现的是“历史上教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教育发展有限,往往是一国自己的教育发展,很少有与别国教育的交流和往来。但是随着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抱着各取所需的目的,一些人员通过交流把他国优秀的文化、教育经验带回本国,这样就有了跨国交往学习、研究,以及结合本土情况消化和吸收外来教育的可能,也就有了最初的、所谓的教育研究“国际化”的问题。当然,这一时期教育研究的范围和规模是非常有限的。不过,它反映了以地域和文化相对开放为前提的、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的特征。一些地域、文化较为开放的国家,其教育也开放较早,注重学习和研究。在古代社会,教育研究“国际化”的目的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别国的教育长处,改进本国的教育。我国教育史专家吴式颖先生曾指出,古希腊人通过交往和交流,形成了早期的教育研究。如柏拉图创立的所谓“四艺”可能与当时的毕达哥拉斯“盟会”有关,原因是毕达哥拉斯曾经在埃及、巴比伦生活过15年,吸收了当地的算术、几何、天文学等成果[1]。

总体来说,历史上西方国家教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起步早、范围广、程度较高,发展是多元的、有重点的。古代时期是学习和研究东方;文艺复兴时期是研究古希腊和罗马;近代主要是西欧各国相互借鉴,以英国和德国为主;现代则是欧美各国相互借鉴和研究。

关于“历史上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主要是指某一时期研究者对别国教育历史问题的研究。客观地讲,这一问题与教育史研究联系密切,但出现较晚。

有学者指出,教育史研究最早起步于文艺复兴时期[2](p312)。也有学者认为,从纯学术的角度看,教育史研究是19世纪早期的事情[3]。这些观点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教育史研究早期主要是对本国教育史的研究①,还不具备教育史研究的国际视野。这一时期教育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线性”的历史观;注重以过去的成绩来论证现在教育的进步;反对教育的激进,强调研究教育史中的常规和常态现象;注重对原始资料收集和方法论的研究等。19世纪后期西方教育史研究视野开始发生新的变化。有研究者指出,德国教育家劳默尔与施密特合编的四卷本《教育通史》(1884~1902)被认为“极具国际文化视野。强调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与之同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联系和互动。”[2] (p317)

教育史研究“国际化”问题的提出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受“新史学”的影响,西方教育史研究发生转型,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教育史“研究形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不仅有通史,还有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以及问题史研究,突破了以往的“阶段划分、线性叙事”的研究格局。二是教育史“研究视野”发生变化,开始从全球视野出发关注超出本国、本地区的问题,不仅关注欧美,也开始关注亚洲和其他各洲的情况,突破了欧美“欧洲中心论”的研究格局。三是教育史“研究维度”也在变化,开始关注一般的教育事件、运动、法案等,突破了以往的关注教育理论、教育机构、大教育家为主的“三大块”的研究格局。四是教育史“研究内容”也发生变化,开始关注多方面内容的研究,如家庭教育、宗教教育、社区教育、环境教育等,突破了以往的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研究格局。

这一时期,对教育史研究“国际化”影响较大的是教育史研究机构和研究刊物的出现。1948年,美国全国教育学院教师协会在大西洋城成立了教育史协会,1949年《教育史杂志》(History of Education Journal)创刊,1961年更名为《教育史季刊》(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美国教育史协会除了强调学术研究外,还鼓励国际教育史界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料互通共享。1967年,英国成立教育史协会,并于1972年创刊《教育史》(History of Education)杂志,编委会成员组成“国际化”,来自于英、美、德、法、意、比、加拿大、捷克等国。该刊物除了刊登英国的教育研究成果外,还有欧美等国的教育史研究成果。1973年,德国成立教育史协会。1978年,法国《教育史》(Histoire de L’éducation)杂志出版。

教育史研究“国际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79年在比利时成立的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International Standing Conference fo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简称ISCHE)。1979年以后,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每年都举办年会,讨论有关专题,出版论文等。据统计,1979年至2008年的年会主题包括:1979年——师范教育史;1980年——历史上的教育革新;1981年——19世纪教育政策研究;1982年——学前教育史;1983年——历史上科学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984年——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研究;1985年——高等教育和社会史;1986年——义务教育史;1987年——国际教育关系史;1988年——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发展;1989年——小学教学与课程史;1990年——宗教改革至启蒙运动教育革新研究;1991年——古代教育史研究;1992年——历史上的教育和体育运动研究;1993年——16至20世纪殖民地研究;1994年——教育与文化变迁关系(1500~1994);1995年——教育研究的历史;1996年——社会变革中的学校教育:历史与比较;1997年——信仰与教育:历史与比较;1998年——教育史研究视角的挑战;1999年——教育与民族性;2000年——书籍与教育;2001年——城市化与教育:城市是灯塔和明灯吗? 2002年——中等教育:制度、文化及社会的历史;2003年——教育与现代性;2004年——新教育:起源与变化;2005年——教育史上的国界与界限;2006年——科技福音:教育史上的读写能力;2007年——处于危机中的儿童和青少年;2008年——教育与不平等:历史上学校教育和社会分层的途径等[4]。

国际性教育史研究机构的产生以及历年会议的主题表明,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是教育史研究发展、沟通和交流的产物。教育史研究不仅要关注自身问题,也要关注他人的研究;不仅关注本学科方法,也要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不仅关注本国的教育问题,也关注人类社会共同的教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史研究通过开展教育史跨学科的研究,强调教育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学、人口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结合,强调教育史研究范围、问题和方法的拓展等,超越了传统的教育史研究范式,实现了教育史研究范式的转型。这对于教育史研究“国际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现实中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是目前正在讨论的问题。它主要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强调教育史研究的开放性,扩大研究视野,积极参与交流,在获取他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改进本国的教育。

现实中发达国家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特点是,在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的同时,强调以“我”为主的“本土化”研究。在对待他人的教育经验上,肯定其合理性,对不适合的内容给予批判;在对待自己的教育问题上,不仅注重从现实中寻找原因,也强调教育史的视角,但基本特点是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不是单纯的借鉴和模仿别人。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学校问题由于加强了现有的歧视和不平等而被诟病。修正派学者认为,学校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没有成为美国人社会流动的可靠资源,反而限制了大多数儿童,特别是那些贫穷和少数族裔儿童发展的机会。哈佛大学的贝林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的劳伦斯·克雷明等从美国历史的视角呼吁,教育史研究要有更广阔的领域,超越学校教育的界限,研究非正式的文化互渗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广泛地检验诸如作为教育机构的家庭、教会,以及大众传媒等。

现实中发达国家教育史研究“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的特点可能有这样几个:一是西方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占有创新知识的先机,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解读,提出许多有影响的观点;二是西方学者也注重史学理论的研究,处于理论的前沿,也促进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三是在史学研究方法上,他们进行大胆的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教育史研究方法;四是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史学研究的管理体制。因此,也产生了许多引领史学,包括教育史研究前沿的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西方学者的教育史研究带有西方文化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它有利于我们开阔眼界,掌握一些属于前沿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教育史研究在许多方面可以借鉴国外较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正是这种开放的结果。

三、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途径及困境

教育史研究“国际化”与教育史研究的“本土化”是密切联系的。有人认为,如果对教育史研究进行分析的话,中国教育史研究与外国教育史研究是不同的。前者由于研究中国教育史的问题,可能较多的是本土化的问题;后者由于研究外国教育史的问题,可能较多的是“国际化”的问题。

也有人认为,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因为对外进行交流,中国教育史研究更具有优势。西方很少有人关注我们的外国教育史研究。这话听起来有一定道理,但也有问题。这实际上等于削弱了外国教育史研究。外国教育史研究也需要交流,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比较各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水平。

这里简要分析教育史研究的“本土化”问题。教育史研究的“本土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史研究借鉴的本土化,即把引进来的东西进行消化,以利于适应本国教育研究的需要。二是教育史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即以自己为对象研究问题,以产生对别人的影响。

教育史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密切联系的。它不仅需要把外来的东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变成适合自己的,还通过研究好自己的东西,对他人产生影响。从历史和长远发展来看,强调教育研究的“本土化”可能更为根本。因为,没有本土化研究的丰富多彩,就很难有教育史研究“国际化”交流和沟通的必要。

不过,目前来看,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因为,无论是外国教育史研究,还是中国教育史研究,都面临一个“开放”和“走出去”的问题。教育史研究“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国际表达”,包括鼓励教师在SSCI上;支持教师参与国际会议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国外出版社出版英文著作等。第二是“国际合作”,包括合作、合作举办研讨会、合作出版著作等。这里,“国际表达”可能属于初级阶段,“国际合作”属于高级阶段。

有人可能会问,教育史研究有必要与外国人进行合作吗?这个问题其实就像关起门来办会一样,我们可以不邀请国外的学者来,自己内部进行交流即可。但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别人在研究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在国际同行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如果审视一下近年来我们与国外合作研究的有多少,与国外合作研究国外教育问题的有多少,与国外合作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的有多少,与国外合作研究教育问题时,是别人来找你,还是你去找别人等等,我们就会有答案了。

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史研究“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一些交流,觉得不错,但是交流后发现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研究的题目过大;二是方法和理论落后;三是规范化不够。不仅如此,还要面对西方知识霸权挑战的问题。

历史学者陈兼、余伟民认为,关于“西方知识霸权挑战”的问题,主要是我们与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关怀”和“有意义的问题”的双方认同问题。他们指出,西方学者的“知识关怀”主要指西方特定的学术与知识氛围下从事研究的文化和知识基础。“有意义的问题”是指在“知识关怀”基础上提出的,并由提出者特定的“知识关怀”所决定的研究问题。由于西方学者基于自己的“知识关怀”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因此,他们对于非西方学者所陈述的“有意义的问题”往往缺乏敏感与兴趣[5]。这样,“国际表达”可能存在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以自身的“知识关怀”为基础参与时,往往不为西方学者所重视;如果是以非自身的“知识关怀”为基础参与时,又失去了表达自身“知识关怀”的权利。

面对这一挑战,陈兼和余伟民的建议是,在界定“有意义的问题”时,要以诚实的、不急功好利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知识关怀”,并同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别人基于他们的“知识关怀”而产生的“有意义的问题”。

显然,这一建议是试图把双方由过去一个不平等的地位放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地位。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强调的“和谐相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是一致的。

不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有一种选择,即在承认现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坚持“国际视野”,既不是中国完全向西方学习,也不是西方完全向中国学习,而是相互尊重,遵循共同的规则,研究人类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6],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教育史研究的解释力。

四、坚持教育史研究“国际视野”的思考

强调教育史研究的“国际视野”,就是把教育史研究看作是一个宏观考察人类命运及教育发展的过程,把西方和中国的教育史实当作个案,运用恰当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问题,不断接近教育历史真相,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教育史研究是宏观考察人类命运及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人类自形成以来,为了生存,形成了运用智慧参与竞争和进行防御的策略。这一策略决定了人类的知识、技能和智慧的重要性,也决定了教育在形成人的知识、技能和智慧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教育本身也会出现问题。因此,不断改革教育,进行教育创新就成为教育的常态。从教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教育,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是存在不足的,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经受历史的考察和检验。考察和检验的目的就是找到其中不足的部分并进行修正,使人类的教育得以更加完善,而不是对原有的教育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教育史研究在宏观考察人类教育的得失方面,在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方面可以而且也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

强调教育史研究的“国际视野”,需要把西方和中国的教育史实当作个案,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这里以社会学和国际史的研究为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研究“宗教宽容”问题时,不仅以法国为案例,也把中国作为案例。他认为中国的传统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宽容精神。在他看来,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就是最理想的宗教宽容的态度。显然,伏尔泰的目的不是要研究中国文化,而是要找到实例来论证他的观点——普遍的宽容精神[6]。20世纪60年代关于“冷战史研究”(The New Cold War History) 也值得注意。这一研究更涉及到多个国家,如美国、西欧、前苏联、东欧、中国等国档案资料的解禁和使用,超越了传统的只使用美国及西欧资料的阶段,开始重视对“冷战另外一方”的研究,使“冷战史研究”真正走向国际化。

坚持教育史研究的“国际视野”,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加强教育史研究的规范化,按照国际通行研究惯例和原则行事。国际通行的研究惯例和原则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前必须整理别人对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其意义在于,你的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研究是具有连续性的。而更重要的是,一项研究只有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以后,才能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二是引用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这一观点的意义在于,教育史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你的研究所引用的观点是可以查得到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尊重,也可以提供别人对你所引用资料的核实和考证。三是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任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都必须以扎扎实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为基础。第一手资料通常由事件的实际观察者或直接参与者的报告及与事实直接有关的实物构成。因此,发现、甄别和评价第一手资料是一个教育史研究者的基本功。它包括逻辑推理、观察记录,以及生活的一般常识。例如,对教育史上儿童观的研究,我们过去主要是依据历史上教育家的著作或官方的文献,资料的使用和发掘缺乏想象力,而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许多关于某一时期儿童存在和生活的证据、图像、日记来研究和说明儿童观。四是教育史研究须严格遵守逻辑的要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看研究问题的各部分逻辑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二是看各部分观点的逻辑推论是否与经验事实具有一致性。如一个研究结论在逻辑上挑不出毛病,其结论的推论也没有被经验事实所证伪,就可以暂时接受它;如果不一致,那这个理论可以受到修正或者摒弃。同时,对待国外的教育理论,不应该迷信,也不应该鄙视,而是将它看成研究中的一种假设,并在运用这个理论之前先来检验这个理论的推论与教育经验事实的一致性。五是研究的结论应当能够被证实或者被证伪。教育史研究是一种使用过去别人的直接观察和研究者的间接观察来研究问题的学问。它需要依据过去别人直接观察形成的数据或资料,也需要依靠对别人的推理进行逻辑分析来进行研究。当然,对过去别人观察形成的观点是不能随意改变的;而对自己观察所形成的解释是可以随着史实证实或者证伪,以及新资料的发掘而改变。因此,作为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都应当自问:研究的每一个论点都有事实支持吗?所有这些事实都可以观察到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研究的结论就值得怀疑,因为它很难被证实或者被证伪。

第二,要有对问题研究的新解释。强调有新解释的目的是,你的研究必须有新的观点,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是较欠缺的。目前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教育史界已经出版了诸多著作,但不断修订的著作有多少本?哪些著作是出版以后就再也没有修订,一劳永逸的?有没有持续的研究?有没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观点?这是需要思考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假设是,我的研究水平是最高的,别人无法超越。果真是这样吗?美国教育史家乔尔·施普林的《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已经再版了七次①。每次再版作者总会增加新的章节,或者有新的观点补充。它表明:教育史研究的解释只是一定时期、根据一定材料进行的解释。当有了新资料以后,就需要有新的解释,甚至超越已有的解释。除非你没有新的资料,没有新的研究,或者研究的问题不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史研究也有需要理论解释的问题。理论是指解决某一问题时形成的概括性的思想或者观点。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指出,社会科学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个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逻辑体系。一般来说,解释的现象越重要,理论的影响也越大[7]。当然,理论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当历史中类似的条件出现时,理论的解释力就体现了。但是,当一个新的现象或者问题用以往的理论不能解释时,就需要提出新的理论。这种新的理论就是对原有理论的丰富和提升。运用理论对问题不断解释的过程,就是教育史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

第三,教育史研究还要关注人类教育发展中属于常态的东西,用来说明和解释现实。教育中属于常态的东西是指在教育历史的发展中,经受长期实践检验、比较稳定、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的东西。它包括一定的教育理论、观念,内容、方法,惯例、制度,以及器物或者实物等。当然,教育历史中也有非常态的东西。如教育中曾经有过长期存在的东西,或者被称为主流的东西,包括教育历史中的体罚现象,学校教育中的知识灌输、注重记忆的考试教育等,虽然它们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这些现象不是常态。因为从长远看,它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是不利的。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建设学校体制、设置学科课程、教师主导教学、采取班级授课、坚持考试制度、强调管放结合等,是教育常态的重要内容。认识这些对于认识和继承教育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教育常态的东西也在变化。以考试教育为例,尽管各国教育强调坚持考试制度,但是考试制度本身及方式也在变化。这种变化的特点是向着更加人性化的、具有更多选择性的方向发展。而死记硬背的、以知识记忆和灌输为主的考试则成为非常态的教育,必定被淘汰。它意味着,实施考试制度总的趋势是不变的,但它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微调,以适应现代人和社会的需要。

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认识和评价教育中属于常态的东西,这里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应该关注事物本质的东西,即在这个事物中哪些品质是最值得尊重、最值得称赞、最值得认可的。比如说,在学校教育中,一个人的发展需要记忆知识,需要应对考试,需要培养兴趣,需要发展创造力,但在这些品质中哪个更重要呢?

从学校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与记忆知识和应付考试相比,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力和创造力可能更重要,这些品质是值得尊重、称赞和认可的。因为,它是一个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创造力的最重要的品质。如果不发展这些品质,压抑它、打击它,人的思维就僵化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考力和批判力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使学生记忆许多知识,也不再仅以应试为目的,而在养成学生思考问题,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技能,以及发展创造力的品质。

总之,教育史研究“国际化”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新反思和比较的契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史研究“国际化”在不同国家尽管有早晚、先后之分,但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教育史研究“国际化”需要注重与本土研究的结合,反映本土教育的实际;需要加强“国际表达”和“合作研究”,融入国际教育史研究,与其保持同步;也需要从“国际视野”出发,以中西方教育为个案,研究人类社会和教育共同的问题,宏观把握人类教育发展的特点。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这条路没有捷径,只能踏踏实实,遵循规则,持续研究,积累经验,一步一步推动教育史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教育:让历史启示未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4-35.

[2] 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William J.Reese and John L.Rury, eds., Rethinking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Chapter 1 Introduction: An Evolving and Expanding Field of Study, 2008 by Palgrave Macmilan, New York.p.1-7.

[4] 杨汉麟,李贤智.新史学视野下教育史研究的转向——基于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