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茶叶调查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56

茶叶调查报告

茶叶调查报告例1

为了发扬陕茶文化,夯实陕茶品牌认知度,华商报倾力打造的以采茶、斗茶、品茶为主题的首届陕西斗茶大会入围赛已圆满落幕。而为了了解陕西消费者的饮茶习惯,本次斗茶大会也了《陕茶消费调查报告》。

主办方从华商报、华商网、华商美食官方微信以及街头拦访等多个渠道,接收到了几千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在本次接受调查的读者网友中,主要年龄在30-55岁左右;从事的职业有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白领和个体私营业主等等;其中经常喝陕茶的人占到75.8%,每天喝茶的就有16.41%。

陕西的茶友对陕茶十分热爱,他们平时熟悉并常饮的茶叶有汉中仙豪、富硒茶和茯茶;但是对于注重品牌和品质的陕西茶友而言,将近80%的受访者认为,陕茶在宣传、品牌包装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高。

茶叶调查报告例2

茶叶是市传统农作物,1978年开始,茶叶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1982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8.1万亩,为历史最高水平,产量350吨。百亩以上茶叶基地有136个,其中,500亩以上的有34个。有茶叶初制厂53家,精制茶厂4家。有地方传统名茶八个。即:南城麻姑茶、金溪云林茶、临川竹叶青、南丰军峰岩茶、宜黄米茶、黎川德胜毛峰、南城洪门岭茶和甜茶等。1982年后,由于茶叶市场不景气,加上1991年的特大冻害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市茶叶生产不断受挫,茶园面积逐年下降,到九十年代未,面积不足3万亩。进入本世纪,经过淘汰和调整,到2007年,全市茶叶总面积2.6万亩,茶叶总产量1525吨。百亩以上茶园不到50个,茶叶初制厂10余家,精制厂1个,八个地方传统名茶绝大部分没有形成产量,消声灭迹。2001年以来,白茶和青茶(乌龙茶)等茶类有一定发展,其中,白茶面积约3000亩,青茶面积约3500亩。

1.2种植品种

市茶树主要品种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安徽、福建等地引进的上梅州、福鼎大白和茶树群体品种,种植面积占现有面积的80%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了乌牛早、福云595、龙井43、浙农117等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5%左右。进入本世纪以来,引进了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等品种,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15%左右。

1.3茶叶产量

市茶叶绝大部分为绿茶,年产量1519吨,占总产量的99.56%,其中,名优茶产量254.7吨,占茶叶总产量的16.7%,主要品种有:龙井茶、毛峰茶、麻菇茶等。近几年开发出白茶、青茶等新茶类型,其中,白茶产量2.2吨,占总产量的0.14%;乌龙茶产量3.5吨,占总产量的0.3%。

2茶叶基地生产情况

市茶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在传统绿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白茶、青茶生产,并且形成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种植品种集中,有一定影响茶叶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3800亩。

2.1绿茶生产基地

绿茶在市种植历史较长,是一项传统农业产业,是市茶产业的主打品种,在全市各县(区)都有生产。主要基地有:

2.1.1金溪县华侨农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引进婺源绿茶群体品种,种植面积最大时达1.2万亩,后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茶叶面积逐年减少,现有种植面积4100余亩。全场有七个分场,现已全部改为个体承包经营,每年生产龙井等春茶25吨,珠茶90吨,亩平均产值1400万元。珠茶销售上海、浙江市场。该场生产的“秀谷银毫”多次被评为省名优茶和地方名茶。

2.1.2南城县麻菇山茶场

有300多年茶叶生产历史,茶树品种以地方麻菇茶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一个发展高峰,引进了上梅州、福鼎大白等茶叶良种,面积发展到3200多亩。后因旅游开发、茶农下山,茶园失管,面积逐年减少,现保留面积1750亩,年产春茶约16吨,产值128万元。1985年麻菇茶被评为“省地方优质名茶”。

2.2白茶生产基地

白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市种植,主要品种是福建的“福鼎大白”,由于是作绿茶品种引进的,因此,没有生产白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白茶认识的提高,将其识为“名贵茶“,江南茶区出现了“白茶热”,市从2001年开始引进种植生产白茶,现有面积约3000亩,主要种植基地有二个。

2.2.1市农业科技园示范茶场白茶基地

由浙江茶农丁岳进父子承包,2001年从浙江引进“安吉白茶”,在该场原有老茶树品种“鸠坑”近30亩的基础上,扩种50余亩白茶,总面积达到80余亩。2007年在临川区太阳乡新建白茶基地面积200亩。该茶场以制做手工名茶为主,现白茶产量1000公斤,产值60万元左右。近年来,该场引进、培育的茶树品种100多个。该场生产的“玉茗芙蓉”、“玉茗春”等产品,获得2007年全国茶叶学会“中茶杯”特等奖和一等奖,多次获得省优质名茶称号。

2.2.2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白茶基地

县香檀山茶业有限公司是县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从浙江安吉引进客商姚根富创办的茶叶企业,几年来,在县马头山、高埠等乡镇种植安吉白茶面积2300多亩,计划在2010年将白茶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2007年生产安吉白茶2100多斤,产值168万元。近年来,公司生产的“白茶”多次获省优质名茶称号。

2.3铁观音生产基地

青茶(乌龙茶)主要产于福建等南方茶区,市过去没有种植。近年来,随着来投资的福建客商的增加,市场对青茶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同时,由于土地、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和低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投资发展青茶。铁观音是青茶(乌龙茶)中品质上乘、种植面积最大、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一种。2004年,福建人从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茶树在崇仁县河上乡试验种植200亩,现已投产,加工的的铁观音茶色泽、口味、香气等指标均达到要求,与福建安溪本地产品没有多少区别。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从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到种植生产是可行的。目前,市铁观音种植面积约3500亩,主要种植基地有三个:

2.3.1省江南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铁观音基地

省江南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由福建客商严文周创办。2007年初,在南城县万坊镇黎家边村建立30亩茶苗繁育基地,从福建安溪引进“红心铁观音”短穗进行扦插培育,当年,出圃红心铁观音茶苗900多万株,全部种植在公司的茶园。2008年春,公司分别在临川区秋溪乡、乐安县南村乡和山砀乡、南城县麻菇山、黎川县龙安镇建立铁观音茶种植示范基地,总面积1600多亩,全部按照有机茶标准组织生产。2008年,公司利用自产茶叶和联营基地茶叶,可生产铁观音茶12000公斤,产值720万元。公司计划用3-5年时间,将铁观音种植面积发展到3万亩。

2.3.2乐安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铁观音基地

乐安县大华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由乐安人董崇芳创办。2007、2008二年,公司先后从福建安溪引进铁观音茶苗,在乐安县南村乡种植450亩和200亩。今年,预计可产茶450公斤,产值27万元,产品全部由县外贸包销。为了促进铁观音茶销售,在国家供销合作总社的支持下,2008年成立了中国供销合作社乐安县华盖山茶业专业合作社。

2.3.3崇仁县河上乡铁观音基地

河上乡是市最早引进种植铁观音的地方,2004年,福建安溪人在该乡岗山村种植铁观音80亩,获得成功。2005年和2006年,岗山村支部书记付国发接收福建人种植的铁观音茶园,并将种植面积扩大到210亩,所加工制做的铁观音茶经安溪品茶技师鉴评,认为该乡生产的铁观音茶色泽、口味、香气等指标均达到要求,与安溪本地产品没有多少区别。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该乡2007年和2008年分别增加铁观音种植面积400亩和500亩,总面积达到1100亩。2008年,预计全乡可生产铁观音茶800公斤,产值16万元。

3存在问题

3.1产业化水平不高

市50%以上茶场是作坊式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少而散,各自为战,生产、加工和销售呈分散的局面,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没有形成产业合力和规模效益。没有精深加工产品,大都为初级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特别是绿毛茶均价仅为20元/公斤左右,加上间接成本偏高等,茶叶整体经济效益不理想。

3.2品种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

一方面是无性系品种少。市茶树无性系品种是近些年才引进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1/3,在老茶区主栽的茶叶品种仍是外地引进的“群体种”实生苗和20年前引进的“福鼎大白”实生苗,株间差异大,鲜叶质量不统一,且采叶期集中,近年来引进的白毫早、平阳特早等早熟无性系品种尚未形成规模,早、中、晚品种的结构还尚需调整。另一方面是茶类结构比较单一。市茶叶99%以上为绿茶,绿茶又以价格低廉的珠茶等机制粗茶为主,价值高、市场走俏的白茶、青茶产量少,茶叶总体效益处于低位。

3.3对茶业投入少,茶园基础设施差

各级财政对茶业的投入极其有限,茶农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不足,茶叶生产条件差;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手段落伍,技术推广经费少,难以对广大茶农进行必要的科学用药、用肥培训,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茶农科学种茶水平提高不快,一些老茶场,茶叶加工厂房陈旧,设备落后,加上缺少冷藏条件,无法从源头上保证茶产品的质量。大部分茶园年久老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生产上受制于天的现状未能改变。

3.4标准化生产仍处起步阶段

市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尚未全面实施,目前金溪县华侨农场上报的无公害茶园,大多是低水平的管理模式。部分地区在新建茶园时,对水土保持不够重视,建园过程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部分丘陵连片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性,过分依赖农药,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配套,质量检测尚未正常开展。

4市茶产业发展意见

茶叶因含有人体必需的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27种无机矿质元素和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多种有机化合物,自古以来被识为“万病之药”,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市是个农业大市,有500多年茶叶种植历史,种植加工基础较好,有发展茶产业的潜力。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看到,近年来,市茶产业在沉静多年后,开始复苏,彰显新的生机,因此,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4.1发展思路与目标

4.1.1发展思路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标准化、无害化生产为手段,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现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开发、做出特色;巩固提高绿茶、积极发展白茶、稳步开发青茶。

4.1.2发展目标到2013年,用五年时间,使全市茶叶总面积发展到6万亩,总产量达到3100吨,实现茶产业总产值10亿元。重点发展三大茶,其中:绿茶,由于总体效益不高,品种老化混杂,以巩固面积、改造提高为主,面积保持在2.5万亩左右,产量1300吨;白茶,因其营养价值高,种植加工技术成熟,市场潜力大,应大力发展,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300吨;青茶是新引进茶品种,由于在市种植加工时间短,种植加工技术和销售两头在外,要积极开发、稳步推进,品种以铁观音为主,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500吨。

4.2主要措施

为了做优做大做强市茶叶产业,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2.1搞好产业布局和规划

要充分发挥现有茶叶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因地制宜、规模开发的原则搞好茶产业布局。绿茶:以金溪为主,重点抓好老茶园更新改造,增加名优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白茶:以、临川为主,选用白茶、绿茶兼用的优良品种,大力发展;青茶:以乐安、南城、黎川、崇仁为主,品种以铁观音为主,加强与福建安溪的合作,引进加工销售人才,稳步发展,做出特色。茶园的选址要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要求进行,避开污染源,单个茶园的规划面积控制在1000亩以下,以200-300亩为宜,以防规模过大,难以组织足够的采摘人力。

4.2.2加强茶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抓好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茶树无性系良种是发展名优茶的必要条件,是推行机械化和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效的根本保证。主产县(区)要建立一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做到自繁自用,促进茶树品种结构调整,推进茶树品种改良。二是搞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主产区要建立县(区)、乡(镇)的茶叶生产技术网络,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使新技术能迅速地在生产中得到示范推广。三是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茶农技术和信息培训,为茶农传授先进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从根本上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农民增收。

4.2.3抓好茶叶标准化实施和监控

随着市场的国际化,对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卫生的要求更加规范,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加强产品标准化和卫生监控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不仅要制订完善的茶叶产品标准体系,而且要制订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建立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指导茶农按标准组织茶叶生产。第二,要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要完善市级茶叶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和功能,同时在茶叶主产区建立产地检测机构,不仅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而且要逐步实现“生产、贮运、销售”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

4.2.4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茶叶调查报告例3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茶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 茶业是永恒的产业 茶叶的发现与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那么他同时也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 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出了茶树的起源地在南方。这个“南方”据专家研究很可能就是云南。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40种,分布在云南的最多。在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林。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中,有一株大茶树,高达32米,树龄有1700余年。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大茶树年龄之长,可称世界之冠,说明云南的确是茶树起源的中心。 云南也是我国茶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有云南一些民族的军队参战,云南茶作为贡品献给了周武王。《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即现在的景东,是南诏国“银生”节度府所在地,说明早在唐朝的时候,澜沧江流域广大山区已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到了明清,云南已有名茶问世。徐霞客在日记中说,他到凤庆时,住在一位梅姓老人家里,庭院外乔松修竹、间以茶树,主人以太华名茶招待,“茶味甚佳”。普洱茶在清代是贡茶,正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说:普洱茶“每岁入贡,民间不易得也”。 茶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它发展了5000多年后还有生命力吗?茶业是云南广大地区“衣食万户”的产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它还有生存和竞争能力吗?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回答的大问题。 实际上,茶业是一个永恒的产业。正是在全世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的时代,茶的特有价值才真正显示出来,茶业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领域。 茶业的发展,依托于它对人类生存的重大价值。这种价值是人们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体味出来的,是通过现代科技而深刻认识的。一片小小的茶叶,包含着50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人们养生健体、延年益寿的无价之宝。正是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可以延伸出一串长长的产业之链。 茶能解渴生津,是低脂肪、低热能的天然饮料。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认为,经常饮茶,胜于服药,曾有诗云:“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当时的日本人荣西来中国学习,参与茶事活动,回国后说:“茶乃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木。山若生之,其地则灵。人若饮之,其寿则长。”历史上和现实中爱好茶饮之人,多是健康长寿者。茶饮从中国传出,已成为世界性的饮料。许多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目前,茶饮品的开发方兴未艾,既有纯茶饮料,又有混合茶饮料。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瑞士雀巢公司都在开发茶饮料。从发展趋势看,茶饮料市场不断扩大,茶饮料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大产业。 茶食品指含有茶叶的食品,既有主食,也有副食和零食。茶米饭、茶面包、茶点心、茶饼干等已经面市,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食用茶叶比喝茶更能全面地摄取茶叶的有效成分,更有利于人们养生延年。一旦茶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茶产业的根基就非常深厚了。 茶叶的500多种有机化合物中,有许多防病治病的药效成分。比如,茶多酚能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对防癌抗癌有明显作用。氧自由基能引起细胞功能衰退,导致人体衰老,是“百病之首”,而茶多酚则具有极强的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功能。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将茶叶中的药用成分提取出来,可生产出防治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肝炎等病症的系列药品。 茶叶中的茶色素色彩艳丽,着色效果好,稳定性极佳,本身含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是食品、饮料最理想的着色剂。利用茶叶成分,可以制造化妆品、芳香剂、防氧化剂、除臭剂,可以制造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有益人体健康的纺织品。茶叶还可以用作饲料,茶饲料可以增强抗病能力,喂猪可以提高瘦肉率,喂鸡可以提高产蛋率。 随着人们对茶叶功效认识的不断深化,茶叶发展正在经历一场革命。随着茶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茶产业必将成为前景光明的、永恒的产业。 茶与农业现代化 云南是农业大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十五”期间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农业现代化从何入手?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只能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粮、油、畜、果以及烟、糖、茶、胶等传统产业,使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从云南实际出发,特别需要振兴的是茶业。目前,云南茶业产值不算大,只有十几亿元,但茶业在云南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首先,茶业是“衣食万户”的产业,全省大多数地方都种茶,参与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达1300万,茶税构成许多地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例如,凤庆县有34万人种茶,几乎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茶税占县财政收入的20%。勐海县农民收入和县财政收入的30%都来自茶叶。其次,云南贫困山区面积大,人口多,贫困群众吃盐穿衣,供孩子上学,主要靠茶叶收入。对他们来说,脱贫靠茶叶,致富也要靠茶叶。第三,茶业是成千上万的农户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直接走向市场经济的产业。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迎面涌来,千百年来生活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环境中的农户怎样适应这种形势呢?生产出无污染、高质量的茶叶供应国际市场,是一条现实的出路。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振兴云南茶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振兴云南茶业的条件是相当优越的。 生态条件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云南地处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而湿润,日照短而多雾,土壤有机质丰富而排水通畅,茶叶嫩度好、茸毛多,芽叶内含物积累高。早春回温快,春茶上市可以比闽、浙茶叶早一个月以上;采收期长达10个月,有利于均衡生产。云南茶叶生产以资源采集型为主,开垦山坡地种植,基本无污染,农药残留量低,茶叶品质高,甘醇回味,经久耐泡。云南这种生产高品质茶叶、建设世界一流茶区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还有利于发展特殊优质半发酵茶,如台湾的乌龙茶等。 种质资源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37个种、3个变种茶组植物中,云南有33个种和2个变种,其中25个种和1个变种是云南独有的。云南广袤的高原、山谷、丘陵上生长的不同类型的大茶树和古茶园,以及省茶科所建立的现代茶树资源圃,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树资源活体园。云南独有的大叶茶种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茶树品种,其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含量均高于国外良种和国内其他茶区的小叶种。 生产历史悠久。云南茶叶生产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宋以来得到较大发展,明清时期逐步形成的普洱茶成为茶中珍品。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制作加工经验,形成了名牌产品,形成了广大的市场,也创造了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云南茶文化。 茶园面积大。全省茶园面积已达245万亩,采摘面积207万亩,均居全国首位。 科研力量较强。省茶科所设在勐海,有科研人员200多人,建立了部级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着800份种质资源,培育出“云抗10号”等优良品种。思茅茶树良种场有科研人员18人,经营试验茶园1000亩,建场18年来共繁育良种苗木2000多万株,推广到全省100多个点,成为种苗科研、生产、加工的基地。云南农业大学设有茶叶专业,培养高等茶叶技术人员。一些地区的农校还设有茶叶专业,培训中等专业人才。 经营机制较新。农业现代化要靠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从80年代中期的“三结合一体化”到今天的农业产业化,云南省茶业的生产经营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思茅地区以“三结合一体化”形式建设的15万亩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型大茶园和加工厂,已初步实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年创产值超亿元。龙生公司直接管理的茶园面积在3万亩以上,带动以种茶为主业的茶农就有4395户、16720人,其中光是从昭通地区转移来的特困群众就有11339人,茶户年均收入已达6000元。大渡岗茶叶实业公司用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国家、集体、个人连接起来,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大渡岗”优质品牌打开了销路,站稳了市场。在国家投入和银行贷款未增加的条件下,茶场发展起1.8万亩茶园,使周边大渡岗、勐万两个乡11000茶农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不断创新、成长的茶叶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为茶叶产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前景好。据专家预测,茶叶将主导21世纪的饮料市场。世界茶叶市场前景较为乐观,有机茶增长较快,年均增幅25%以上。国内消费潜力更大。比如,2000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375克,低于世界人均年消费约500克的水平,也大大低于日本等国1200克的水平。近年来,全国各地到云南采购茶叶十分活跃,包括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广西横县年产5万吨茉莉花茶,其中80%的茶胚来自云南。茶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在出口农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云南年自营出口1万吨,创汇约2000多万美元,发展外向型茶叶经济有较大的潜力。 茶业振兴十策 云南茶园面积全国最大,茶叶产量全国第三,发展潜力不小,但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重点发展烟草、矿产、生物、旅游产业的同时,对茶产业发展思路、指导思想、技改、投入等重视不够,科技含量低,单产低、品质差;加工工艺落后,名茶少,品牌杂;缺乏营销手段,市场占有率低;管理水平落后,销售环节多,税赋重,茶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效益不佳。以勐海茶厂为例,那是生产“大益牌”普洱茶的龙头企业,有时年出口订单远远超过当年的产量。但由于企业包袱和税赋重,缺乏资金收购原料,很难达到精制加工的生产规模,从而使一个市场看好的企业成了亏损户。从云南茶叶生产的整体水平看,由于没有统一标准,集约化程度低,很难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导致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 困难和差距是潜力所在,挑战和风险是动力之源,云南茶产业正面临一个重大转机。当务之急,振兴云南茶产业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观念更新,振兴茶业。观念更新要着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观念,茶业要着眼于全国和世界市场。另一方面是从只见茶叶不见文化的观念转变为以茶文化带动茶产业的观念。云南茶产业因多年培植和所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只要以较少的投入就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可形成种茶能脱贫、种茶能致富的积极思想。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符合全人类“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大趋势,符合云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符合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要求,是观念更新的精神所在。 (二)减轻税赋,宽松环境。这是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必然要求。发展是靠人去推动的,是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去实现的,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云南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是茶业和其他事业发展的关键。 为茶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首先要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减轻税赋。我国现行的茶叶税赋比世界上其他产茶国都高。调查表明,从购进每公斤6元的毛茶到加工成16元的成品茶销售,纳税额高达增值额的一半左右。有的地方茶叶的税收竟占产值的4成。如此高的税赋如果不作适当调减,将损伤茶农和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茶业发展将缺乏后劲。 (三)大力推广良种茶树。世界茶园平均亩产66.7公斤,肯尼亚达143.3公斤。我国平均亩产51公斤,福建最高为73公斤,而云南仅为36公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必须在茶树栽培上实施一场革命,即扩大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并对茶园实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优质高产,建设好茶业的第一车间,为生产名牌茶叶创造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发展有机茶。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普通茶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但是有机茶销售量却快速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所谓有机茶,是在无任何污染的地方,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产出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由于有机茶安全保健,色、香、味俱佳,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比一般名茶要高出30%-50%。有机茶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茶要低,但由于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单位面积的成本也比普通茶要少,因此经济效益是好的。云南大部分茶园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空气湿润,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病虫害少,许多茶区保持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具有生产有机茶的优越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把有机茶作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五)依靠科技,建立标准。科技进步,是茶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广到生产实践中去,提高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充分重视提高茶农、茶工的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开展技术培训,重视培育企业文化。 茶叶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究和制定茶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当前的茶叶生产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加工技术,很不适应茶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限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要尽快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把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确立合理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形成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生产为基础的茶叶生产标准,这对于创制名牌茶品,扩大滇茶市场,建设现代化的、高效益的茶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茶叶生产经营体制,是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按“三结合一体化”发展起来的牛洛河茶厂,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资的大渡岗茶厂,经过股份制改造的龙生茶叶公司,都在探索体制创新的路子,发展势头很好。现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为核心的“三结合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已在全省产茶地区推广开来,但还要进一步完善。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大改制力度,对国有、集体茶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只要有利于国家、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应当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扶持茶叶大集团加快发展,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七)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为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对天然的保健饮品、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趋之若鹜。要适应这种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充分发挥茶叶的品质特性,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系列茶饮品、茶食品、茶药品和茶用品,不断延伸茶的产业链,做强做大茶产业。同时,在茶业结构调整中,要与发挥云南花卉、天然药物的种植优势紧密结合,开发香花茶、草药茶、保健茶的产品和市场。近三年来,元江、思茅两地分别种植了5838亩和400亩茉莉花。因其花期早、花期长、产量高、香味浓、品质好,吸引了一些原来在广西加工花茶的客户前来投资。如投资元江的玉元茉莉花茶叶公司,年预计产鲜花700吨,加工花茶938吨,工农业产值1721万元,大大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 (八)创造名牌,开拓市场。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市场。浙江以“龙井茶”这个独有品牌,2.73万吨的名优茶创产值14.8亿元,平均每公斤54.8元。云南名优茶仅有0.78万吨,产值1.47亿元,平均每公斤18.85元。普洱茶、滇红是云南的名优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尽快建立技术质量标准,创造和发展普洱茶、滇红系列的名牌产品,抢占市场,提高效益。 世界茶叶市场有一个新的动向,即茶叶交易中心从消费国转向生产国。我国也有这个趋势,目前全国主要茶区都建立了产地批发市场,仅浙江就有40多个。而云南作为产茶大省,市场建设相当滞后,专业市场刚刚起步,有场无市,无序竞争,严重制约着茶业的发展。因此,在普洱茶、滇红产地建设茶叶批发市场,培育和壮大昆明中心城市茶叶的绿色批发市场,建立茶叶销售网络的电子商务绿色市场,举办全国茶叶交易会、名优茶展销会,制定鼓励开拓茶叶市场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是云南茶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发挥云南茶叶的优势,紧密结合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开拓茶叶的绿色国际通道,立足积极开拓内销市场,恢复东欧及穆斯林国家市场,大力拓展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全面进行营销创新。 (九)走出去,引进来,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须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建设开放型、外向型茶园,发展“定单茶”、“创汇茶”,建设开放式的茶产业。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吸引非茶企业投资茶业,开展与国内外茶叶大企业的合作,促进茶叶深加工和形成全球性的营销网络。要争取国家批准在云南设立绿色食品认证的分支机构,努力引进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争取更多茶叶产品得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开拓云南有机茶的世界市场。 (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茶产业是云南最有希望的产业之一,只要引起重视,加大投入,资源优势就会变成经济优势。据专家测算,如果茶叶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每亩可增产15公斤,现有207万亩的采摘面积就可增值3.1亿元;如果提高茶叶质量,每公斤农业产值增加10元,现有产量7.5万吨就可增值7.5亿元;深加工潜力就更大,如果每公斤通过加工增值20元,现有茶叶产量7.5万吨就可增值15亿元;如果在发展名优茶上狠下功夫,培育10%的高档茶、20%的中档茶,平均每亩产值达到大渡岗目前的中等水平2000元,则全省茶叶可增值40亿元。另外,如果使出口茶从现在的1万吨达到3万吨,可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加上现有产值,在今后若干年内形成100亿元的大产业是很有希望的。但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来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要综合运用税收返还、技术改造、退耕还林、扶贫、市场建设、科技推广等政策和措施,向茶产业和茶文化倾斜,实实在在地推动云南茶产业的振兴。 弘扬茶文化 茶香的隽永,茶文化的典雅,使中华文明更具韵味和魅力。片片清丽香醇的茶叶,本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妙载体。要振兴茶产业,必须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发祥于中国,传遍了世界。日本经济起飞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茶道迅速崛起成为“国礼”;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大兴茶礼,部级进茶仪式表演者多达54人;我国台湾、香港位列创造亚洲经济奇迹的“四小龙”行列,中华茶艺在两地兴起,香港的“无我茶会”有5000人参加,显示出中华茶文化的巨大魅力。随着中国向新的世界经济强国迈进,中华茶文化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表现在社会、人文、哲学、宗教、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医药、保健、工艺、考古等广泛领域。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自古以来,爱茶者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文人雅士,也有凡夫俗子;既有汉族茶文化,也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彼此渗透、互相影响,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中华茶文化。 民众创造了茶文化,名人提高了茶文化。公元8世纪后期写下《茶经》的陆羽,被后人奉为“茶圣”;宋徽宗赵佶亲着《大观茶论》,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唐代诗人卢仝写下了传唱千年的《茶歌》;陆游写茶诗三百篇,苏轼伴着紫砂茶壶吟诗挥毫;乾隆皇帝四次造访西湖茶区,加封“御茶”18株;着名作家老舍酷爱茶艺,留下名剧《茶馆》;毛泽东主席喜欢以茶会友,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诗句。 茶文化是有关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但茶文化在历史演进中,始终内含着一种真、善、美的崇高精神。茶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相契合。诗人韦应物说: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源。”卢仝的《茶歌》,更道尽茶性之神奇:“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信息时代,风云变幻,节奏紧张,关系复杂,人们非常需要松弛神经,调适心灵,升华精神。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对人心有一种特别的陶冶作用。通过茶文化的熏陶,“尽茶之真,发茶之善,明茶之美”,可以升华人的精神,有利于创造新的人类文明。 弘扬茶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设新茶学。茶学是一项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事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既包括对茶叶品质及其种植、加工、贮运、销售的科学研究,也包括对茶叶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的理论探索,这是奠定现代茶文化基础的必需之举。 二是发展茶馆、茶艺。茶馆、茶艺是茶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充分收集整理云南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加以创新利用,研究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茶馆、茶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茶对人心的陶冶作用,是通过人和茶、茶器、茶境的联系过程而实现的。泡茶、品茶是一种别致的艺术创作活动,需要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敬、清、和、静的状态,并与壶、杯、茶、水、境发生物我两忘的沟通。在这里,泡茶者和品茶者都处在一种特殊的审美状态中,配以古色古香的茶具和玄远空灵的乐曲,人们的心灵从现实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进入理想的茶艺境界。另一方面,高雅、清静的茶馆也成为人们访亲会友、交流信息、会谈商务的理想之所。 三是茶园、茶厂、茶店、茶馆、茶叶公司,都要以茶文化为魂,才能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是发展茶旅游。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旅游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云南许多旅游胜地都有神秘的古茶林,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大渡岗等一些地方的万亩茶园是人力和天工共同创造的奇境,置身其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伟大力量。要把古茶树林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把现代生态茶园作为旅游观光地保护、利用起来,通过重振“茶马古道”的茶文化品牌,发展茶旅游。茶旅游应当做到“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购”,这是扩展茶叶市场的重要方式。 五是培养茶文化人才。农业大学的茶叶专业,各种茶叶专科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茶叶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茶艺人才。 六是进一步加大滇茶文化的宣传,塑造滇茶新形象。支持创作茶歌舞、茶戏剧、茶影视、茶书画,扩大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的知名度。 七是举办茶叶节和茶文化研讨会,扩大国际交流,开拓世界市场。 八是建设茶叶博物馆,普及茶文化知识。 念好“茶经”,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和国际大通道,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云南社会将更文明,云南山河将更美好。

茶叶调查报告例4

[中图分类号]F423.02[文献标识码]B

一、《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设计的提出背景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贸易量都居世界前列,福建省又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茶叶交易及消费市场,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经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培养出来并在基层从事生产技术、贸易的茶叶专业人才每年不足200人,根本无法满足茶叶生产和销售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这一形势的需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开设了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以下简称“茶叶贸易专业”)这一全新的特色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茶叶营销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国际商务业务技能和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诚毅”精神,并能在外贸企业、茶叶企业等单位从事国际商务、茶产品贸易、涉茶商贸文化领域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方向的岗位需要来看,必然要涉及到茶叶市场调查这一环节。而福建省作为一个茶叶大省,有着系统完整的茶叶生产、批发、经销、零售市场,不仅有产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还有为数众多的茶叶经销零售店、酒楼茶座等各种茶事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为茶叶市场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该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与茶叶有关的市场调查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让其在实际的项目调查中充分得到锻炼,因此在茶叶贸易方向的高职教学中开设这门课程有其现实意义。

二、《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茶叶贸易专业的特色开发一门创新性课程,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该课程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门非常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作为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茶艺类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更可以作为茶叶营销、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课程的重要补充。《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二)课程安排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是在原有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体课程安排设计如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以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就本校范围而言,适用的专业有: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和旅游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除此之外,可以作为学校公选课开设,也可以作为其他高职院校茶叶营销、茶叶贸易、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3.总学分

选修课可以为2学分,必修课可以为3学分。

4.总学时

选修课可以为4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20学时;必修课可以为6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4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课程内容设计部分。

5.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跳出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采用以小组项目考核为主,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的构成为:

A、小组项目占40%(开题汇报10%、总结汇报10%、调查文本报告20%);

B、平时成绩占20%(平时作业10%、课堂考勤10%);

C、期末卷面成绩占40%。

其中,小组项目考核将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环节详细介绍。而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等,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特色鲜明。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主要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每个模块工作性质设计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边学边做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堂讲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每个教学模块都有部分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室或现场采用讲授法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配合大量的茶叶市场调查及茶叶种类、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的图片及视频,使学生缩短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距离,教师能将茶叶市场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茶叶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收集、编写多个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或案情分析会的形式对案例开展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

在茶叶市场调查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学生互动探讨,互换角色积极研究专业深度问题及前沿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与讲座式学习结合,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4.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

实施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即按照市场调研企业项目的模式成立调查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要求每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有队名、口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设计项目内容,从茶叶市场调研方案的制定开始,分步骤进行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实施及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最终形成茶叶市场调查的项目报告。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提高了学生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从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方案实施、整理和形成调查报告的完整流程。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基于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特点,此课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块和实践环节,并将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分为理论内容部分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1.理论内容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茶叶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授课中,侧重针对茶叶本身的特点、茶企业、茶产业自身的特色,对市场调查各个方面的步骤与调查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充分体现茶叶专业的课程特色。 2.实践环节设计

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应充分借鉴其经验,课程设计重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此,对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

总的来说,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前述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的实施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市场调查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两大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

选修课:20学时,采用单项训练法

必修课:40学时,采用综合实训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组建团队、确定项目、开题汇报、项目实施、项目整理、总结报告

(1)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可细分为若干个子环节,也就是技能模块。其设计思路为:根据福建省茶叶市场的现状,基于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过程知识、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开发相应的技能模块。

就企业营销调查活动过程来看,一般可将市场调查活动的工作过程分为六项技能模块: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此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补充市场调查预测模块。具体模块的基本知识在理论部分详细介绍,在实践环节则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2)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述工作过程分解的基础上,针对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六大技能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性质要求,采用相应的单项训练法或综合实训法进行实践教学。单项训练法,是将六个模块作为六个子项目,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随着各章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少,课程为选修性质的教学安排,学时可以分配20学时。综合实训是一种“单独设置”的实训方式,一般集中安排1~2周,其设计原则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按照“讲做结合、以做为主,分块推进、逐步合成”的做法,采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块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多,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时上可分配40学时。

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进行:

首先,组建团队。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基本情况,并要求学生分组组建市场调研团队。可根据班级情况,每5~8人自由组合成一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推举队长,确定队名及团队口号,并结合项目进展分配每个团队成员任务。

其次,确定项目。调研项目来源于实际问题,一是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调查项目;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的热点问题调查项目。具体而言,由于福建省在茶产业方面的特殊地位,大大小小的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茶叶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星罗棋布,酒馆茶楼、茶叶店分布广泛,茶叶消费市场成熟,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为茶叶市场调查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联系校外相关的茶叶企业或接受委托,对特定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展开调查,也可根据教师给定的茶叶市场及茶产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进行调查。

再次,开题汇报。在具体的项目选定后,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讲授茶叶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并要求学生针对其选定的具体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包括抽样设计、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法设计、问卷设计等方面,之后应安排一次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的开题汇报,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打分考核。

第四,项目实施。调研项目的实施环节在校外进行,根据课程的性质,若是选修性质的课程,可安排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若是必修的性质,则可安排集中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阶段展开具体的项目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第五,项目整理。该步骤涉及具体调研问卷的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教师应密切跟踪学生项目开展情况,做好指导、督促工作,对项目实施后的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分析及时进行指导。

第六,总结报告。在调查项目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的口头汇报主要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将调查的主要结果、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结论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总结;书面报告则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至此,伴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调研任务,实现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培养茶叶市场调研素质与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与组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

[2]刘玉.浅谈《茶事服务与技能》课程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4).

[3]徐薇.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0(10).

茶叶调查报告例5

这让中国这个茶叶生产大国很受伤,健康绿色的茶叶,俨然是“该死的温柔”。然而,据公开资料显示,茶叶残留农药标准最具参考价值的主要有欧盟标 准、日本标准和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各国制定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也多为只标明最大限量, 而不是禁止检出。例如,对灭多威等禁用农药的规定,中国和欧盟并未规定不得在茶叶中检出,而是标明最大限量。而且在标准问题上,各国也不统一。在欧盟,因其不宜产茶,茶叶全靠进口供应,其标准最严苛;在日本,作为2009年世界第产茶国,其标准相对宽松;在中国,作为世界最大产茶国和茶叶出口国,标准更为放松。标准不统一,造成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茶叶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博弈。生产者奉行将产品质量的承诺执行在标准之上,而消费者对质量要求往往是最大值。而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进口国的要求显然会高于生产国的要求。

两份报告本身被质疑的部分有很多,如将“有农药残留”与“农药残留超标”概念混淆,将“茶叶有农药残留”等同于“茶叶有毒”,报告并未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造成社会各界对检测结果误读,等等。中国科学院陈宗懋院士说:“我们都是科学工作者,对这样一份公布于社会,有那么多的消费者会看到的‘调查报告’,连标准也没有进行对比,连‘风险评估’也没有进行,就匆匆颁布,这是否太不慎重了。”

因此,对待中国茶叶“农残门”事件,没有理性不行。试想,在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对于茶叶农药残留量标准并不统一的背景下,以最苛刻的欧盟标准对待中国茶叶的农药残留问题,这公平吗?当然,在标准有待修改完善之时,中国茶仍然需要重视“农残”问题,这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也关乎中国茶叶品牌的根基。而我们欣慰地看到,随着茶产业品牌意识的觉醒,中国茶茶叶已经非常重视农残问题。

茶叶调查报告例6

标准化是质监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们把推进茶叶标准化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对于发挥品牌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信阳茶产业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强的质量技术保障。一是积极制定茶叶国家标准。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与国家标准委、河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积极沟通协调,联合信阳市茶叶研究所、五云茶叶集团等单位成功申报制定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项目,在2003年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信阳毛尖茶》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测试、论证和修改、完善,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并发送国家地标委专家审查组征求意见,专家组全票通过该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进行报批。该国家标准的实施,填补了信阳毛尖茶多年来没有国家标准的空白,对信阳毛尖茶的市场管理、茶叶质量监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努力创建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们积极支持浉河区政府、五云茶叶集团等有关单位,申报创建信阳毛尖示范区,先后创建信阳毛尖茶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实现了示范区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使茶园生产开采无公害、茶叶采制无污染、茶叶产品标准系列化。三是免费开展送标准下乡活动。我们免费向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发放《信阳毛尖茶标准化技术手册》500余册,该手册涵盖了信阳毛尖茶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相互配套的、结构严密的信阳毛尖茶标准体系。举办国家标准培训班,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食品标识标注规定》进行了培训。培训举办方邀请了信阳茶叶专家郭桂义教授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提高茶叶生产企业标准化意识,严格实施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升品牌质量

品牌和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不断吸引优良资产和生产力要素向重点茶叶生产企业集中,增强其规模效益和品牌竞争力。一是出台政策。促成信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名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奖励规定,形成“品牌带动、政策引导、企业创建、部门助推”工作氛围。制定了《全市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规划》和《服务企业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意见》,对列入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的企业,做到目标、人员、责任“三落实”。开展现场帮扶服务,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联动机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与企业进行一对一、一企一策的帮扶指导,组织召开座谈会暨省名牌产品申报动员会,帮助茶叶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政府质量奖。通过加大茶叶名牌产品、政府质量奖培育和创建力度,目前全市茶叶获国际茶博览会金奖6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7个,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县区长质量奖企业7家,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以45.71亿元身价位居全国第三。二是品牌宣传。利用每年的“3·15”、“茶叶节”、“质量月”、“世界计量日”、“国际标准日”等,组织名优茶叶生产企业展销、宣传自己的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三是质量兴市。积极推进茶叶生产企业大力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提升”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ISO等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不断提升信阳茶的品质、档次和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有21家茶企业获得ISO9000等管理体系认证,有8家茶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两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家获得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称号。鼓励企业建立计量保障体系,对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在用的台秤、电子秤等计量器具进行现场检定,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维护茶叶交易市场公平公正秩序。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已有两家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工业企业。支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茶食品、茶饮品、代用茶等新产品开发研究,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积极发展信阳红茶等多种茶类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茶叶花色品种。

严格监管检测

一是严把“准入”关。茶叶产品是国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管理的28类产品之一,只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才有生产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通行证。我们主动服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场所改造和人员培训,争取让企业尽快达到市场准入的门槛,获得QS证。近年来,共帮促信阳五云茶叶(集团)、信阳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信阳驼峰茶业有限公司等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二是严把安全关。我们经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健全了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和质量信用档案,督促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日常巡查、监督抽检力度,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严格处理整改,切实从源头上抓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河南省茶叶产品监督抽查全市342家企业394个批次产品,合格386个批次,产品合格率达97.96%。三是严把检测关。充分利用河南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在信阳的有利条件,发挥这一技术平台作用,把好信阳茶叶的质量检测关。加大省茶检中心的资金、设备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河南省茶检中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其中部级品茶师4名,部级注册食品审查员4名;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1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700m2,其中恒温实验室面积650m2,P2生物安全实验室50m2 。2011年,河南省茶检中心经省质监局监督评审,通过授权检验产品42个,涉及红茶、绿茶、花茶、白茶、黑茶、紧压茶、代用茶等7大类,通过授权检验参数19个,可开展农残、重金属残留、微生物、稀土元素、感官等项目的检测。仅2011年省茶检中心就抽取生产领域茶叶样品460批次,出具检验报告460份,抽取茶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140个批次,出具检测报告140份,并按时上报检验结果和产品质量分析报告。2010年我们专题向市政府上报了《全市茶产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政府实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坚决打假扶优

打假与扶优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确保广大茶农、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规范信阳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打假机制。成立了茶叶专项打假领导小组,下设两个专业执法分队,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日常打假和处理投诉举报工作。先后与信阳五云茶叶、文新茶叶公司等名优企业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联合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信阳毛尖”行为。同时,帮助、指导茶叶企业正确使用茶叶标签,正确标注茶叶品名、产地、商标、质量等级等内容,规范了生产行为。二是建立企业巡查机制。大力开展茶叶日常巡查工作,重点查处以外地茶叶冒充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缺斤短两,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以及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大对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信阳茶叶良好声誉。三是开展了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信阳毛尖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不定期对全市茶叶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茶叶包装的印制、使用和流转全程进行全面清理,加大对涉茶名牌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外地茶叶冒充“信阳毛尖”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和茶农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共检查生产企业31家,立案查处3家,责令整改9家。

(作者系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近年来,信阳市质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采取得力措施,突出重点,有效服务了信阳茶产业质量提升,为发展信阳茶经济,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标准引领

标准化是质监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们把推进茶叶标准化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对于发挥品牌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信阳茶产业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强的质量技术保障。一是积极制定茶叶国家标准。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与国家标准委、河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积极沟通协调,联合信阳市茶叶研究所、五云茶叶集团等单位成功申报制定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项目,在2003年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信阳毛尖茶》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测试、论证和修改、完善,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并发送国家地标委专家审查组征求意见,专家组全票通过该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进行报批。该国家标准的实施,填补了信阳毛尖茶多年来没有国家标准的空白,对信阳毛尖茶的市场管理、茶叶质量监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努力创建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们积极支持浉河区政府、五云茶叶集团等有关单位,申报创建信阳毛尖示范区,先后创建信阳毛尖茶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实现了示范区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使茶园生产开采无公害、茶叶采制无污染、茶叶产品标准系列化。三是免费开展送标准下乡活动。我们免费向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发放《信阳毛尖茶标准化技术手册》500余册,该手册涵盖了信阳毛尖茶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相互配套的、结构严密的信阳毛尖茶标准体系。举办国家标准培训班,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食品标识标注规定》进行了培训。培训举办方邀请了信阳茶叶专家郭桂义教授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提高茶叶生产企业标准化意识,严格实施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升品牌质量

品牌和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不断吸引优良资产和生产力要素向重点茶叶生产企业集中,增强其规模效益和品牌竞争力。一是出台政策。促成信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名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奖励规定,形成“品牌带动、政策引导、企业创建、部门助推”工作氛围。制定了《全市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规划》和《服务企业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意见》,对列入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的企业,做到目标、人员、责任“三落实”。开展现场帮扶服务,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联动机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与企业进行一对一、一企一策的帮扶指导,组织召开座谈会暨省名牌产品申报动员会,帮助茶叶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政府质量奖。通过加大茶叶名牌产品、政府质量奖培育和创建力度,目前全市茶叶获国际茶博览会金奖6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7个,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县区长质量奖企业7家,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以45.71亿元身价位居全国第三。二是品牌宣传。利用每年的“3·15”、“茶叶节”、“质量月”、“世界计量日”、“国际标准日”等,组织名优茶叶生产企业展销、宣传自己的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三是质量兴市。积极推进茶叶生产企业大力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提升”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ISO等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不断提升信阳茶的品质、档次和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有21家茶企业获得ISO9000等管理体系认证,有8家茶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两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家获得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称号。鼓励企业建立计量保障体系,对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在用的台秤、电子秤等计量器具进行现场检定,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维护茶叶交易市场公平公正秩序。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已有两家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工业企业。支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茶食品、茶饮品、代用茶等新产品开发研究,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积极发展信阳红茶等多种茶类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茶叶花色品种。

严格监管检测

一是严把“准入”关。茶叶产品是国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管理的28类产品之一,只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才有生产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通行证。我们主动服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场所改造和人员培训,争取让企业尽快达到市场准入的门槛,获得QS证。近年来,共帮促信阳五云茶叶(集团)、信阳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信阳驼峰茶业有限公司等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二是严把安全关。我们经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健全了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和质量信用档案,督促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日常巡查、监督抽检力度,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严格处理整改,切实从源头上抓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河南省茶叶产品监督抽查全市342家企业394个批次产品,合格386个批次,产品合格率达97.96%。三是严把检测关。充分利用河南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在信阳的有利条件,发挥这一技术平台作用,把好信阳茶叶的质量检测关。加大省茶检中心的资金、设备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河南省茶检中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其中部级品茶师4名,部级注册食品审查员4名;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1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700m2,其中恒温实验室面积650m2,P2生物安全实验室50m2 。2011年,河南省茶检中心经省质监局监督评审,通过授权检验产品42个,涉及红茶、绿茶、花茶、白茶、黑茶、紧压茶、代用茶等7大类,通过授权检验参数19个,可开展农残、重金属残留、微生物、稀土元素、感官等项目的检测。仅2011年省茶检中心就抽取生产领域茶叶样品460批次,出具检验报告460份,抽取茶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140个批次,出具检测报告140份,并按时上报检验结果和产品质量分析报告。2010年我们专题向市政府上报了《全市茶产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政府实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坚决打假扶优

茶叶调查报告例7

金奇仕钙片陷“佝偻门”

近日,百余名家长向媒体反映其子女服用金奇仕钙片后,反而出现肋骨外翻、佝偻病等缺钙症状。昨天,浙江省公正检测中心关于金奇仕“力智乳复合钙”产品的检测报告出炉,其成分说明中标示含量为零的“钠”实际被检出含量为227mg/100g。如果摄入过量钠,将导致婴儿肾衰竭。昨晚,金奇仕公司发出公告称,报告显示的主要营养素检测数值尚不能反映真实的检验数据。

立邦、多乐士齐曝质量丑闻

最近,由小作坊调制出的高仿漆出现在北京四惠建材市场等建材城的立邦漆专卖店里。此前,江苏、北京、山西、上海等地都曾有生产、销售假立邦涂料的事情发生。内蒙古工商行政管理局专项监测抽查结果,多乐士因一个批次产品耐洗刷性不达标而被判定为不合格。专家认为,人们对洋品牌的迷信,使其不断忽悠“净味”、“负离子”、“吸附甲醛”等概念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品质。

环保组织:23%美白品汞超标

近日,民间环保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和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联合多家环保组织报告,称市面汞含量超标美白祛斑化妆品占抽查总数的23%。这份调查针对市场上随机购买的477件美白、祛斑化妆品,环保组织用手持X射线荧光分析仪针对产品中的汞、砷和铅含量进行快速检测。化妆品添加汞可以起到美白祛斑的效果,但汞中毒可致脑衰弱、口腔炎、汞中毒肾病等疾病。

多款茶叶查出农残超标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先后在北京、成都和海口对9个茶叶品牌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递送第三方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检测,调查涉及9个品牌的18种茶叶,共检测农药种类29种,每种茶叶均含有残留农药3种以上。其中,11种茶叶被检出含有农业部明确规定不得在茶叶上使用的农药灭多威。吴裕泰、张一元、天福茗茶、御茶园、中茶、日春等9个茶叶知名品牌都在其中。

11种保健品检出药物成分

茶叶调查报告例8

1.2现场勘验与实验室检测结果鉴定组现场可见:(1)原告承包的茶园地势平整,园内沟渠配套,排灌分开,周围无高大建筑物、工厂和人口密集生活区影响。(2)茶园外部有林带保护。茶园内部采用带状种植,大小行种植,平均种植密度7400株/667m2左右。(3)茶园主要排水沟渠与G204相邻,勘验日仍可见水系破坏和阻塞。(4)茶园中茶树已全部死亡。(5)经检测,原告承包土地与公路的交界沟渠长度为455m,茶园与公路界的毗邻长度为383.6m(不含林带、苗圃等)。茶树种植面积为2.245hm2。(6)被施工土方堆压死亡茶树所占的土地面积为0.0967hm2。经实验室对茶树植物学检查检测,田间种植茶树为灌木型品种,平均株高0.75m。树姿半开张,生长势中等,枝条无“之”字型,叶片着生姿态向外,叶片形态窄椭圆形,叶片横切面内折,叶缘波折中,叶基形状楔型。茶树已死亡,根系尚未腐烂。

1.3司法鉴定调查听证会调查结果(1)原被告对工程施工损坏茶园排水水系,并有部分土方覆盖到茶树上的事实无异议。(2)原被告双方对实际损失数量认识不一。

2分析与说明工程施工造成相邻农田水利设施

损毁是常见的工程事故,这类工程事故引发的经济纠纷是常见的民事案件。这类纠纷往往涉案人数多,影响范围大,延续时间长,“一因多效”、“多因一效”的情况突出,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发性事件。无论是行政机关调解还是司法机关审理这类案件,都要求准确鉴定农民的经济损失与工程事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和评估经济损失的大小。农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开展司法鉴定,其鉴定意见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技术关键。本案是人为因素、气象因素、茶树品种的抗性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典型案件。

2.1茶园排水水系受损是造成原告茶园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茶树是亚热带多年生常绿植物,原产于我国西南部丛林中。性喜温暖湿润,耐阴性强,不耐寒。秋季气温低到10~13℃,茶树就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时,才重新萌发。越冬期间,若遇-15~-5℃低温时,一些茶树品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根据研究[1],我国以年极端低温多年平均值-10℃作为茶树经济栽培的北限。因此,茶树主要分布在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在我国暖温带季风区中连云港市、山东省日照市近沿海5县等地,也有零星种植,但常遭冻害。茶树是喜酸性土壤作物,凡是在土壤pH4.0~6.5之间均适宜茶树生长,其中又以pH4.0~5.5最好。茶树对水分的要求较高,要求土壤湿润、表土保水力强,排水好,地下水位低,最好在1m以下。若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过多处在饱和状态,则茶根容易遭受根腐病危害或生长受到抑制。在洪涝灾害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后果。涉案茶园地处苏鲁交界地区,土壤属偏碱性土壤,地下水位较高,栽植茶树的适宜性较差。2010年7月2日原告所在地降水量129mm,达大暴雨标准,茶园较长时间积水不可避免地对茶树造成了严重损害,造成经济损失。其中茶园2号田因茶树更新植株新发枝条高度偏低,耐涝性较差,其损失大于其他田块。被告工程施工损毁原告茶园水系导致田间较长时间积水与茶树经济损失间有因果关系。

2.2原告茶园中茶树于2011年春全部死亡与2010年夏茶园田间积水无因果关系鉴定组2011年4月26日现场见到茶园中的茶树已全部死亡,茶树叶片枯黄,基本不脱落,茎干韧皮部无绿色,根系枯黄色,符合急性干枯死亡的特征(图7~图8)。原告现场要求我所对全部死亡茶树的经济损失进行鉴定。鉴定组审查全部鉴定资料和现场勘验后认为,原告茶园中茶树的全部死亡与2010年11月1日县公证处公证书附录的原告茶树植株为绿色的录像记录明显不符(图5~图6),在半年之间相差如此之大,必有它因。鉴定组查阅当地气象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资料得知,2010年秋冬至2011年春天,当地降水量持续偏少,小麦基本能正常生长。茶树根系深于小麦,虽干旱少雨有抑制其正常生长的可能,但不会发生茶树旱死的情况。据江苏省气象局《2010~2011年冬季气候影响评价》报道,“2010~2011年冬季(2010年12月~2011年2月)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偏低,为1986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尤其是2011年1月全省平均气温异常偏低,创近30年来最低记录”。《江苏省2011年1月农业气象月报》记载,“2011年1月10日赣榆县出现极端低温-10.5℃”。农业气象资料观测规范中“极端低温是离地面1.5m高度的百叶箱中测得的流动空气的最低温度”。原告茶园与G204相邻,国道的“通道效应”使空气流动速度比气象台站百叶箱中的空气流动速度更快,地面实际温度低于气象台(站)报告的极端低温观测值。《中国农业气象学》“茶树与气象”中记载,“灌木型茶树在-10~-13℃的低温下,将被冻伤。在-15℃以下时,将严重受冻减产,甚至地上部分全部冻枯”。植物冻害常是细胞间结冰和细胞内结冰,如遇干冷大风更加剧了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造成干枯死亡。鉴定组认为原告茶园中茶树全部死亡是2010~2011年冬季干旱、冻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被告工程施工毁坏水系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

3原告茶园经济损失的估算本案对因土方堆压

造成茶树死亡的损失和2号田枯死茶树的经济损失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除2号田以外的茶园经济损失估算采用生产统计法和专家评估法进行。

3.1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经济损失(L1)的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法计算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的经济损失。茶园幼龄期(当地一般5年左右)没有收益,主要培育茶树的树体。5年以后的茶园进入成园期可以正常采收茶叶。本案采用重置期限5年。据调查测算,5年重置成本费用(含人工、种苗、生产资料、土地租金等)19.35万元/hm2左右。被土方覆盖茶园(图2)面积0.0967hm2的重置成本为18711元。被土方覆盖的茶园当年无产量产出,也无农本投入,应补偿一个生长季的可得利益(纯收益)。据调查,纯收益一般在3.75万元/hm2左右,0.0967hm2的可得利益为3626元。则被土方覆盖的茶树经济损失为:L1=18711+3626=22347(元)。

3.2茶园2号田茶树经济损失(L2)的估算2010年11月1日县公证处录像资料清晰地反映茶园2号田块(面积0.13hm2)为当年新修剪田块,从茶树根基部抽出约20cm左右的新枝条叶片为绿色。鉴定组对公证处录像截屏图片用比例分析法估算出田间枯死植株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50%左右;对原告提供的2010年春茶园生产情况的录像进行截屏图片分析,估算出其中约有10%为往年死亡植株,因此,鉴定组认为原告2010年夏茶园淹水死亡的茶树种植面积为0.13×(50%-10%)=0.052hm2。按照重置成本法估算,其经济损失为10062元。因原告茶园2号田春剪后无夏秋茶可采,故无夏秋茶经济损失。L2=10062元。

3.3原告茶园(除2号田外)受灾经济损失(L3)的估算据测算,茶园(除2号田)受损面积为2.115hm2。根据《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全省各县(区)2007~2009年茶园面积与总产量的数据,原告所在县前3年茶叶单产平均为295.05kg/hm2。据调查,当地春茶、夏秋茶产量的比例约为2∶3,原告春茶不受淹水影响,夏秋茶叶因淹水造成的损失量为295.05kg/hm2×(3/5)×2.115hm2=374.42kg。据调查,江苏省的绿毛茶2010年下半年夏秋茶(新茶)市场均价约为220元/kg,受损茶园的经济损失总产值=374.42kg×220元/kg=82372.4元。原告无夏秋茶采茶用工成本投入(其他减少投入的生产农本与田间排水等增加的农本基本持平),据调查测算,原告茶园后期未投入采茶用工成本11530元。原告茶园受淹导致夏秋茶经济损失为:L3=82372.4-11530=70842.4(元)。

3.4原告总的经济损失(L)估算总的经济损失(L)等于被土方覆盖死亡茶树经济损失(L1)、茶园2号田茶树经济损失(L2)、原告茶园(除2号田)茶树受灾经济损失(L3)之和。L=L1+L2+L3=103251.4(元)。

4司法鉴定意见质证采信情况

法院收到司法鉴定意见书后,依法向当事人送达(庭前开示)、组织庭审质证,原被告双方对鉴定结论未提出任何实质性意见。法院采信鉴定意见组织原被告双方调解,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被告履行协议后顺利结案。

5讨论

5.1司法鉴定人必须查明导致茶园经济损失的真实原因

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季节性、连续性、区域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司法鉴定有着自身的特点[3-4]。一是鉴定内容的综合性。“多因一效”、“一因多效”的情况突出。农业生产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受到土壤、气候、作物、种植人员(农民)技术能力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繁杂的因素中鉴定出引起损失的原因和准确估算出实际损失,这是农业司法鉴定的技术难点和关键。二是农业司法鉴定的时效性突出。过了季节事故现场就不复存在。三是案件当事人无案件的系统资料。司法鉴定人必须到田头、滩涂、养殖场、林场、茶园等现场调查,寻找物证,取得样品,进行必要的实验室理化分析。四是农业事故的突发性、群发性特点突出。这些特点要求农业司法鉴定人必须以中立者的身份,用近代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分清各种因素对经济损失的因果关系和影响程度的大小,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鉴定结论。本案例鉴定内容至少包含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致害因素(工程施工破坏了农田水利设施)对茶树被淹损害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二是致害因素对茶树受水淹损害(死亡、黄化落叶等)程度和农产品损失量(如农产品茶叶产量、品质的降低)的认定;三是对茶树受损量经济价值的估算。经济损失是鉴定对象(茶树)损害程度货币化的衡量指标。只有致害因素与鉴定对象受损害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进行损害程度和经济损失的鉴定才有实际意义。司法鉴定人必须根据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自然生态环境、茶树栽培管理、农田水利设施损毁程度、暴雨与田间积水程度和极端低温冻害与茶树对冻害耐受程度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查明茶树死亡、受损的真实原因、程度及对经济损失的影响效应。

茶叶调查报告例9

一、征文内容主要是有关大理茶叶生产和茶产业发展的文章和历史文献资料。包括对大理原生茶种的调查研究;茶叶产区的自然地理,风土民情;各民族独特的饮茶习俗;各地茶商的发展史,产销渠道;堆店、茶行的历史状况及文物遗存;马帮、马店、驿道的调查报告;有关茶叶和茶马古道的传说故事、民歌民谣,以及近现代我州各地茶叶生产的发展现状等。不要求面面俱到,只求抓住一点,史料充足,说深说透。文体要求主要是调查报告、采访手记、知情人访谈录、亲闻亲见亲历者回忆录、收集整理的民间口碑传说歌谣等。同时也征集有关茶叶生产和贸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历史照片,或文物、实物、图片等等。此类资料不参加评奖,由公司进行有偿征集。

二、本次征文设置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四个等次。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15名。一等奖每名奖金1000元,二奖800元,三等奖500元,优秀奖100元。获奖作品将编印成书,正式出版,稿酬另计。

三、评委会由主办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根据应征文稿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普及价值及其资料的珍贵性进行公开公正的评选。

四、征文时间由2006年6月15日起至9月15日截止。来稿交(寄大理市下关幸福路11号)大理州文联《大理文化》杂志社杨义华收,邮编:671000,电话:2137895,。

希望我州各族各界有识之士、知情人踊跃参与此次“下关沱茶杯”有奖征文活动,为弘扬优秀的大理茶文化,并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茶叶调查报告例10

这是绿色和平组织续2012年中国茶叶农药调查报告之后,再一次此类报告。检测结果依然让人不容乐观。

检测过程

送检样品:包括张一元、吴裕泰、竹叶青、天福茗茶在内的6个生态茶和20个常规茶。

标准要求:国标,在茶叶类产品中共对28项农药进行了限量要求,其他农药没有设定限量要求;欧标,在茶叶类产品中共对474项农药进行了限量要求,其他农药不得超过0.01mg/kg;国家禁用农药,因其有剧毒、高毒性,被国家禁止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等农作物,包括氰戊菊酯、克百威、氟虫腈、硫丹和灭多威。

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GC-MC)和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联用(LC-MS/MS)。

检测结果:26款茶叶样品的农药检出率为65%,其中12个样品检出在中国禁止使用的农药,17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超出欧盟标准(如图)。

农残超标意味着什么?

硫丹、氟虫腈和灭多威都是国家禁止使用在茶树上的,但是考虑到禁用缓冲期、环境中残留以及其他地块使用的农药漂移等因素,国标中还是针对这些禁用农业制定了标准。不过,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资深项目主任王婧认为,国标只是执法标准,并不等于与健康标准。

王婧解释说,虽然这类农药被禁止使用但是国标中仍有限量要求,这是因为有一些农药可能存在自然环境中,会随着环境而迁移。但如果超过最大限制量就可以推断生产者有违规使用禁用农药。

化学种植方式是茶叶农药残留的直接原因,而多种农药混合作用则更成为普遍的现象。在20款常规茶叶样品中有12款检出了禁用农药,这反映了部分茶叶企业对供应链缺乏有效的管理,原料采购未尽到妥善管理责任。

王婧认为,茶叶中农残较高既有地球生态恶化也有人为使用的原因,这两个因素相互存在,而且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

茶叶成为商品之后,茶农更密集种植茶树,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生态系统被破坏,病虫害增多,抗药性增强。这进而导致需要更多的农药化肥,生态系统进一步受损。

目前,茶叶行业包括整个食品行业在“量”是不愁的,更多应该追求“质”与生态转型。

很多农药属于“环境激素”,会慢性干扰人体激素。欧盟首席科学顾问Anne Glover指出:“像环境激素这种物质,现在的科学界无法确认部分安全剂量,甚至这个安全剂量可能就不存在。

农残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危害?

茶叶上的农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所谓的“水溶性”是指农药能否转移到茶水里。

王婧强调,现在大部分使用的农药都是脂溶性(油溶性)的,而水溶性的很少,这就意味着在泡茶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几种农药会转移到茶水中,如检出灭多威的御青日照绿茶、崂山绿茶、日春铁观音300、天福茗茶碧螺春、天福茗茶龙井、竹叶青绿茶等。灭多威的水溶性为55000mg/L,所以消费者要原理这些类型的茶叶,并养成多次洗茶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名牌茶叶样品含有的违禁农药和高毒农药都很微量,短期内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损害。

但绿色和平认为,混合农残可能产生的农药“鸡尾酒”效应是被科学研究忽略的。目前对于农残毒性的研究与残留物风险评估都是单一农药进行,没有考虑到多种农药混合后产生的协同作用。

王婧强调,只计算某一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仍不够全面,农药协同效应的危害可能是出乎我们的想象。举例来说,马拉硫磷和对硫磷这两种农药本身是低毒的,但在水体混合使用时,会让毒性变成两者相加的50倍之强。

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指出,美国各种复配农药制品中有69%的都有农药协同效应的登记。但在全球农药管理体系所中,却只要求申请登记的企业自己去披露协同效应,但可以想见,企业只是选择性披露了其中一部分。

而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从各种食品渠道接触到农药残留,这正是协同效应最值得担忧的地方。

洗茶可以洗去农残吗?

多数茶友在泡茶时会有洗茶叶、用茶叶洗水杯的习惯,这能不能去除或减少农残的摄入?

一位茶行业专家表示,消费者在泡茶时有洗茶或洗茶杯的习惯,其实这种行为只能去除少部分的“水溶性”农药,对于“脂溶性”农药却无能为力。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茶叶在种植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是“脂溶性”农药。茶行业专家认为,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大概只有3%-6%会溶解到茶汤中,如果检出的残留量只是稍稍超过欧标,在茶汤中则不足以对人体构成危害。

所以,消费者在喝茶时按照正常的喝茶步骤就可以了。另外,还是建议消费者在购买茶叶产品时一定要有包装(不建议买散茶),一定要是正规厂家生产,最好购买无公害和有机茶。

欧标是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

王婧指出,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确实比中国更为严格。其规定,对于现有法律未规定的农药残留,一律按照统一的默认标准,不得超过0.01mg/Kg。关于这一点,欧盟专家表示,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消费者的安全,而这些农药在茶叶中是没有必要使用的。

需要明确的是,欧盟的标准对进口和自产的茶叶是实行同一个标准的,并没有区别对待。

选用哪种茶更安全?

“生态茶”和有机茶虽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但消费者不能过分追求品牌与营销噱头。但是它们的价格更高,有些口味却不如普通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