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声乐考核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02

声乐考核方案

声乐考核方案例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差别化、针对化的教学,充分发挥优势与特点,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以及文化修养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嗓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个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其价值,声乐教学的过程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器官的特点,根据其优势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声乐演唱特点。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基础与天赋等也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二)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人片面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将其认为是一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出众表现,对在某一方面比较出众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让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才华的学生给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大量的特长生以及精英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要求[2]。

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让有才华的学生更加出众,也要让普通的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能片面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材”看做是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整体感觉,而不能只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嗓音特色,不断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理念还需要改进考核方式。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考核情况来看,通常是采用学生单独演唱,由声乐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成果评价。应用该声乐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就会导致该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导致学生为了能够在声乐考核中达标,而苦练教师规定的声乐教学曲目,进而导致在进行声乐考核评价时出现“万人一腔”或者“万人一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与教师只能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方式[3]。因此,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采取个性化的考核形式,从而保障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开展教学。但是也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目标。

(一)及时更新教学的理念。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充当一味说教的角色,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而忽视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及其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本学期或者本学年的授课曲目,与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与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组曲目与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使该曲目成为自己的“代表曲目”。这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其主动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研究[4]。

(二)积极转变授课方法与授课模式。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通常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看来,声乐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进行示范,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对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进行指导。应用该教学方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哑音”“喉音”“鼻音”以及“白声”等问题,教师在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强调同样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灵活转变其教学模式,可以将声乐教学中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统一的讲授与指导,这样学生也能在组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讲授声乐理论课程,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的基础性课程,就可以选择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

(三)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只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著名的声乐大师曾提出其声乐观点,认为学生因为其天生的嗓音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其发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不能刻意模仿他人的特点,要唱出自己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5]。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嗓音、发声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与之相符的声乐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其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准确的声部鉴定,对学生未来学习声乐的重点及其艺术生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准确判断学生的音乐风格与路线,看学生究竟适合那种唱法,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否坚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歌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鉴定学生的演唱声部、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声乐学习的短期计划、长远计划等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及其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仍旧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教学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仍旧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真正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声乐教学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则因材施教的理念仍旧是空谈[6]。教师可以对一些主动参与到合唱团、学校乐队以及各类声乐赛事中,并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评定一定的学分。并且,教师要能完善其成绩考核评价制度,能够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实践中,通过比赛、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不仅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声乐教学本身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声乐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婷.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2010(1).

[3]王琛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2).

声乐考核方案例2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考核方案例3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参与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前文已述,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问题之一即是师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缺失和“双师型”教师缺口大的问题,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学的优秀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 转变观念,明确“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当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声乐教学的教师为专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其求学路线为小、初、高、本、硕,对于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切身体会,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群没有直观感受,从精英模式教育转入应用型的职业教育,不适应是其第一反应。因此,转变观念,学习职业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思维模式,是每一个职业教育人的第一课。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请进来”,就是要聘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高级人才到校任教、交流。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学质量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适应开放的职业教育潮流。

“走出去”,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要求教师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赴高一级教学机构、组织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省、市级艺术团体顶岗锻炼,到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等。在“走出去”中锻炼教师队伍,在“走出去”中加深的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艺术实践课

实践型、应用型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一体化”是其鲜明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意见》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不得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可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声乐课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声乐课的实践性与“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及“实践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第一, 将实践教学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

声乐课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练声+歌曲+音乐表现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远无法达到高职实践教学的要求。尤其是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发声练习、歌曲教学部分即占用大量时间,实践指导部分极有可能无法顾及。因此,应把实践教学部分独立出来,将其课程化,开设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课应具有独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以及考核体系。考核体系应贯穿整个实践教学,有效考核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拿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

第二, 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同时,其实践内容应指向与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的群众文艺活动与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工作。因此,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同时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室”教学的限制,打破三种唱法的限制,拓宽教学曲目范围和表演形式,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独唱、重唱、合唱、舞台剧等群众文化生活常见的艺术形式均可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应将角色转换为“教练”,参与学生完成节目(艺术实践成果)创、编、导、演的全过程。其次,注意多学科的参与,将舞台表演、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知识运用至艺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

以笔者所在单位艺术实践课教学为例,艺术实践课每学期一考核,考核形式为节目编排(平时成绩)+艺术实践晚会演出(考试成绩)。教师全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中,节目形式一般不采用独唱形式,力求多样性,涉及形式有:男女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戏曲片段、音乐剧片段、民族歌剧片段等。节目选择力求兼具经典性与通俗性,雅俗共赏。目前,已成功编创、排演一系列为业内肯定、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节目。

四、结语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应向何处发展是每一位高职声乐教师思考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舞台第一线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人肩负的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职音乐教育必将随之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声乐考核方案例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各地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全面提高各学段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与学习实践能力,特别是关于声乐等艺术类特长的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热点,与此同时社会上对这类艺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培养一批具备较高声乐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地方教育人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然而现实却面临着企事业机构招不到合适的声乐人才和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找不到合意的工作这样的人才供需脱节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诸多,主要包括: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大多数高职院校声乐课程的设置主要参照专业音乐学院或本科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其“压缩饼干”式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的课堂传授而忽略学习实践锻炼;第二,高职院校行政化现象严重、管理机制僵化、激励水平不够,教师整体年轻化、缺乏实际社会实践经历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通过普通高考考进本校时其生源所在地区声乐教育整体水平不同造成的差异,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是通过中考先接受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再接受2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年制高职生,其与普招高职生在文化素养、技能学习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以上问题,如若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工作室模式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入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开放性工作过程教学的特点,那么在声乐艺术这类技能应用型课程教学中将具有显著作用,对提高不同层次的声乐艺术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企事业机构岗位需求、解决实际问题,[1]成长为合格的声乐艺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着现实意义。

二、声乐工作室模式的特质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主导,以工作室为教学、科研、生产活动平台,以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动力,以企业运作方式作为组织架构的教学模式。[2]声乐工作室模式则是以声乐项目的导入为核心,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运营机制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声乐项目运营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活动的总称。工作室可以分为教学工作室、导师工作室和项目工作室,文章所谓的“声乐工作室”是特指项目工作室的模式,即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出资建设,能够承接校内外业务,同时长期承担项目教学任务的校内设计公司模式。[3]其主要的特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项目化教学

声乐工作室模式,是以工作室为平台、项目导入和运作为主线来完成教师和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项目的引入是声乐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否有效的关键。[4]声乐艺术包括声乐基础教育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声乐舞台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学习,项目导入可以是这三大类内容的综合导入,也可以是某一单项的具体导入,如与中小学合作导入声乐基础教育的课堂实战项目,与地方琴行等私人培训机构合作导入声乐技能训练和比赛设计指导项目,与各大赛组织方合作导入参赛项目的策划、设计和演出等,通过各项目导入和组织工作,营造真实的专业学习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

(二)开放式教学

声乐工作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平台,对内面向校内教师和学生,对外面向社会和企事业机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传统教材,而是来实战项目,通过企事业机构校外导师的早期参与,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合作开发适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声乐项目式课程体系;教学不再是在学校教室发生的封闭式过程,而是以开放的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工作室平台和微信等社交平台面向社会,以项目的解决为载体而作的互动教学过程;教学的评价方式突破传统的以考分来衡量学生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学生等多主体作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多维评价。

(三)资源整合化教学

声乐工作室是一个校内外资源整合的平台,校内不同专业教师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在教师资源整合方面,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为声乐工作室线上教学提供技术支持,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为舞台搭建背景、为师生表演设计服饰风格等;各类专业工作室整合方面,如在我校古琴工作室可以为声乐学习提供配乐、对各类传统声乐艺术进行演绎,三山国王文化研究所可以为声乐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等;校外导师或机构导入不同类型的实战项目,校内专业教师围绕项目平台更新课程设置理念,共同设计教学体系,整合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校内校外实习实训资源整合方面,校内各种实训资源围绕声乐实战项目提供各种技术、场所和知识支持,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企事业参观调查、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提供相关的顶岗锻炼、带薪实习或就业等机会,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便于建设声乐教学资源案例库。

三、声乐工作室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声

乐艺术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声乐工作室模式强调工学结合,以工作室为核心,通过高职院校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导入的课题项目作资源整合化、开放式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构建了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多元实训实践平台和就业实习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平台营造真实或仿真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声乐艺术文化修养和职业素质能力。

(一)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

高职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应当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出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声乐艺术人才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根据本校生源条件,以声乐工作室为载体,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引校外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带项目并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以完成项目所需的人文素养、职业基础能力和岗位技术能力为依据进行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进,提高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和自主学习训练的积极性。[5]高职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标准的制定、课程理论和实践比例的改革、师资队伍和设施设备的保障等。比如声乐工作室可以请竞赛经验丰富的歌者示范演唱,并请工作室计算机专业教师运用MIDI等音乐制作软件将歌者演绎的作品录制下来,通过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对学生作线上学习和线下互动讨论。

(二)声乐艺术多元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训实践平台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关键平台。[6]高职声乐艺术实训实践平台的建设以声乐工作室为轴,强调可操作和易应用的项目导入,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实训资源,构建由声乐基础实训平台、声乐综合实训平台和开放性实训平台组成的多元实训实践平台。声乐基础实训平台的具体形式如参加工作室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声乐相关知识讲座、观摩其声乐歌唱表演活动、进行民间采风活动等,加深对声乐艺术学科基础内容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声乐综合实训平台是利用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训基地作工作室项目舞台化排练教学实训,主要形式如工作室根据课程要求开展现场范唱互动教学、微型舞台观摩,通过校外导师在校外实训基地营建真实或仿真的舞台环境作公开课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对接岗位要求的各项专业核心技能技巧和综合应用能力。开放性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积累性经验,充分运用工作室,跨专业组团自行参加方案设计活动和竞技大赛,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意识,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不仅能够完成前期导入的项目,还有能力自己发掘出合适的项目,具体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如可以参与或申请校内声乐科研项目、举办艺术展演、专场音乐会、各类各级歌手大赛等等。

(三)声乐艺术就业实习平台的建设

高职声乐艺术就业实习平台的建设以工作室为见习营,优化校内各专业资源,联动校外不同类型的实习单位或实践基地群,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真实项目和现实工作机构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应现实社会的应对能力,建成声乐艺术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平台。就业实习平台的建设包括三大类:职业生涯教育、毕业实习教育和社会服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形式如早期相关实习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对将来企事业和岗位工作概貌的感性认知;专业学习与职业考证对接,如民族声乐成人考级、教师资格证等,为学生顺利就业添砖加瓦;校外导师围绕项目做工作过程型跟踪学习指导,以促进学生了解企事业机构、体验和认知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实习实训基地作岗前适应性训练,如对用人单位个性化要求认知、就业观念更正、职业定位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毕业实习教育主要通过订单式校企合作、[7]顶岗锻炼、带薪实习或就业等方式,在毕业实习教育过程中工作室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与学生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作互动学习,并收集各类信息建设毕业实习资源库;以工作室为交流平台,引导毕业生之间的交流,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做就业经验分享等。为社会提供服务可以从科研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科研类社会服务主要是学生参与工作室专业教师和校外导师承接的政府项目、产学研科研课题项目,社会实践类社会服务如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服务社会、专业教师开展校外兼职、工作室为各类各级赛事提供技术支持等等。总之,声乐工作室模式通过导入真实项目,促使高职声乐艺术实践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并建设开放性的实践学习环境,特别是着力于声乐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多元实训实践平台和就业实习平台等三大平台的建设,形成了以声乐工作室为内核、相互循环驱动的平台为齿轮围绕项目不断演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声乐艺术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声乐考核方案例5

【关键词】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模式;职业素养;岗位需求

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根据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得知,我校的大多数毕业生目前在他们的日常教学中,声乐的教学与演唱能力还是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所以,作为专门进行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反省我们的日常教学在那些方面存在问题,并拿出整改的方法扭转目前不利局面,使我们的教学满足岗位需求。

一、中职声乐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生源质量差,专业基础弱。学校每年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很多,但具有较好音乐素质和具备歌唱嗓音条件的学生却很少,专业招收无门槛单凭个人意愿,也没有通过面试等手段进行筛选,大多学生专业基础弱。

2.现有的声乐教材不足以完全体现专业特点,现行的声乐课教材中的曲目内容过于专业化并且缺乏时代感。选择的一些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技巧要求比较高,这对学前专业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虽说教材里有选用些幼儿歌曲,但又在声乐技能技巧上缺少针对性专项训练,不能获得系统完整的声乐技能。

3.教师长期采用集体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中职声乐课以大班额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这种集体授课方式给中职幼师声乐教学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压力:学生活动空间被压缩;课堂活动时间减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师管理难度加大。这种授课方式极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并没有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相关的知识,,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职幼师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队伍目标的实现。

4.声乐技能训练过于追求高、大、全忽略实用性。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教师从音域的拓展、音色的统一、音量的控制到歌唱的呼吸、咬字吐字、情感的真确表达都讲都要求做的。但又受到修业年限和课时局限,所以造成贪多嚼不烂的恶果,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成熟的技能不能对歌曲的演唱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5.学校关于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不科学。中职院校对于学校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从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综合成绩来考核。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主要是教师的出勤率、教案写作以及学生评价等,对于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则主要是学生各个声乐课程成绩。对教与学的评价都很单一不够科学全面。

二、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

1.扩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大力宣传专业特色。如:学校举办省市级相关专业各大赛事、校园艺术节、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展示活动,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省级、市级各类各项比赛活动等,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吸引更多的具备一定音乐素质和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2.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相对接。深入企业调研,按照“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要求,广泛开展行业调研,了解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以及学前教育在实践中对幼师的音乐素养和岗位能力的需求,针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来满足岗位需求。

3.加强歌唱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最为基础的科学演唱方法。虽说歌唱技巧训练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做一名幼儿教师不是声乐演员,只要求他们能在自然音区稍加拓宽的范围内,有表情洪亮的范唱、教唱儿童歌曲即可。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歌唱的方法能满足将来的岗位需求为限度,但对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最常用的技能技巧一定要熟练掌握。

4.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来促进声乐教学,并在活动中检验教学效果,声乐教学的效果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如定期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举办歌唱比赛小型演唱会等将成绩优异者选送到市、省参加技能比赛,这样可以在学生中起到带动作用,掀起一种学技能、练技能用技能的风气。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逐步形成较高水平的歌唱能力。

声乐考核方案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27-02

随着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人才面对是更广阔的音乐市场,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能够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新时期声乐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规划专业设置、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程序的基本文件。为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天津音乐学院近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普及公共课、扎实基础课、拓展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指导下,对声乐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学分比例。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学分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的比重,并且提出了专业选修课32学分中的12学分可以由艺术实践的学分代替。为了突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不再是单纯的声乐演唱,而是由声乐演唱和合唱排练两部分组成,其中合唱排练的权重至少占50%。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学院专门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各教学单位可以对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音乐会或艺术展演等实践创新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声乐系根据学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认定细则》、《艺术实践考勤制度》、《合唱团管理条例》、《毕业班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管理细则,形成了院、系二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进一步落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环境和条件的实践基地。声乐系一方面引进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杰出人才,另一方面建立了歌剧艺术中心。歌剧艺术中心内设专业教研组、钢琴艺术指导组和行政外联组,分别负责教学、排练、演出活动以及行政后勤事务、演出活动的协调、对外交流与拓展工作等事宜。声乐系以歌剧艺术中心为平台,为本科生、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提供排练和面向校内外演出的机会,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和学术水平的发展,为培养专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声乐系通过将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以赛促练、以演促学等多种方式,将声乐教学从课堂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延伸,实现了将声乐课程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艺术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声乐系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专业演出、公益活动、音乐节、大型晚会等各类舞台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繁荣文艺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舞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市场竞争力。声乐系先后成功排演了《钱学森》、《青春之歌》、《茶花女》、《托斯卡》、《阿依达》等多部歌剧,通过与著名的歌唱家、指挥家以及乐队的合作演出,开阔了学生的演出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2.创建实践性教学艺术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经历了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是一支具有深厚艺术底蕴和丰富舞台经验的合唱团,所有团员均从声乐系的在校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经过专业水平、文化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的严格考核而选的。青年合唱团在近十年发展历程中,曾获得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组比赛优秀奖和第七、第八连续两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铜奖等多项荣誉。

3.以赛促练、以演促学。声乐系在每学期会举办多场师生音乐会,通过举办音乐会和参加比赛来促进教学。每学期举办一次综合音乐会,每学年举办一次期末歌剧汇报演出,展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成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和舞台经验。此外,每年还举办两次专业选拔赛,选出高水平选手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性专业比赛和国际声乐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实践教学工作,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实践宣传,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本专业在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创意、新方法等,能善于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主动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的锻炼,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其次,要加强实践动力,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纳入到教师业务的整体考核中,调动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必须有1-2年以上实践教学经历,并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和晋级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把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第三,要加强实践平台,不断为教师开展科研和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机会。近年来连续举办了“天津五月音乐节”、“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为青年教师锻炼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四,要加强实践能力,重视青年教师的再培养,提高青年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声乐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分批选送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深造,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举办讲座并为青年教师单独授课,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学习各类音乐会等手段,旨在打造一支师德修养好、教育观念新、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能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有效措施。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以“天音歌剧艺术中心”为实践平台,践行以舞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及输送更多具有较高声乐技巧和舞台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声乐考核方案例7

上面两种情况,哪种情况的节奏组合是正确的?或者,是否都正确?

一定要个“标准答案”,我个人认为第一种是正确的。而后者将一个四分休止符(时值正处于作为次强拍的第四拍与弱拍第五拍)分成两个八分休止符,几乎是多此一举。

记谱法的“规范”,是以读谱方便乃至乐谱美观为主要目的的。在记谱法的演进过程中,“惯例”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因为“惯例”经常意味着“方便”。比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它的第一乐章正是6/8拍,翻到大提琴声部的第45小节、贝司声部的第100小节等,都有类似情况,但记谱都采取了第一种方案。

我知道,有些人认为第二种也是正确的,一些作曲家也有用第二种方式记谱的,一些公开出版物里也有这样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应该算有争议但无关紧要。

声乐考核方案例8

在世界的忙碌中,马季走了,他成为2006年12月最令人怀念的人,将近一半的投票者选择他为12月月度人物。马季所代表的马家军,曾经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中国人微笑的源泉。

但传统的幽默方式正在离开我们,人们已经从静静地听相声,转变为参与哄制新闻,家喻户晓的马家军,逐步从相声演员转变成真正的娱乐明星,相声的内容也渐渐从讽刺转变为娱乐。今天,每个人都成为讽刺家、段子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些本来都是相声的看家本领。当每个人都会讲段子的时候,人们还需要相声吗?

马季没有给出答案,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中国相声的滑坡进行过批评,他说,相声的讽刺艺术正在变得圆滑和没有生命力,好的本子少之又少,使相声渐渐式微。其实式微的不是相声,而是讽刺,真正致命的讽刺在这个圆滑的时代变得艰难,今天的电影、小品、相声,平淡得像白开水。

然而讽刺在2006年也不是毫无建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疯狂的石头》,都是年度讽刺精品,讽刺艺术后继有人,但不一定是相声。

声乐考核方案例9

考核管理

首先,考核管理平台是对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进行个人信息管理,包含播音节目管理,工作情况管理,业务能力考核、年审考核等内容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它的用户范围有中央台领导;中央台各级管理干部、考核人员;播音主持人等工作人员;系统管理员。该平台考核内容设置有:一、播音员个人基础信息收集维护,如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个人音频数据、视频数据信息;个人节目管理、工作日志等。二、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情况管理考核,如工作情况管理、年审打分,年审考核,以及HR系统数据交互。三、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数据分析,如数据查询、数据汇总;数据分析、图形展示;个人能力指标分析查询;岗位与个人发展路线推荐分析查询。

建立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考核管理平台的价值在于,该系统以播音员主持人的节目、音视频作品为中心,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数据的管理平台。它打破了以往以频率、中心为建制的分散管理格局,有利于实施向新媒体转型的整体战略,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内容、以播音员主持人品牌资源推动广播媒体进行全媒体发展的战略。如,按条件对(节目播音情况等)进行人员筛选汇总查询、统计;在工作平台上将数据上传下达,简化工作流程,迅速统计出所需要的信息。对播音主持人进行年审考核工作的数据,写回HR系统。通过数据对播音员主持人岗位与个人发展路线进行推荐分析。

交流平台

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专业档案平台,除了对台内人员设计有考核管理平台外,还为台外人员设计有交流互动平台。该交流互动平台包含对地方台、社会专业人员、院校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个人发展、作品展示、学习交流、人才招聘、资源共享等互动、分享、双赢的人际网络平台。地方台专业人员、社会专业人员、院校学生、猎头公司、兴趣爱好者都可以成为这个平台的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审核登录指定页面,个人或单位经过实名认证后,享有不同等级的权限。如,个人基础信息收集维护:人员基本信息;音、视频作品数据上传(审核后);文学创作或其他原创;社区互动;作品点评等。专业信息,如行业资讯、艺考专栏、职场心得、专业百科等。地方台求职招聘、个人求职、实习岗位、猎头公司、VIP服务等。

建立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交流平台的价值在于,将社会资源引入节目生产,探索有利于激发节目创新的“制作人制”和适应节目制播分离的“主持人工作室”机制,储备平台信息资源。如,中央台通过此平台,寻找、发掘适合台内需求的人才;了解行业内其它地方台的新需求,为地方台、院校提供人员及技术支持;为地方台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为猎头公司、专业人员等提供VIP服务;对外提供培训、外包、广告等服务的平台;行业内信息和研究。

此外,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专业档案平台设专门的接口与中国广播网对接,维护中广网实时采集的播音主持数据,导入存储在中广网上的播音主持音视频数据。

最后,作为中央台人员资料的一部分,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专业档案平台与全台HR系统享有资源共享的权限,实现基本考核数据自动来自HR系统,考核管理结果自动写回HR系统中。

技术要求

建立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专业档案平台需要的关键技术一是混合云服务。云计算意味着集成化的动态基础设施,它可以将 IT 以服务形式提供给内部(私有云)或者外部(公共云)。关键技术二是基于NC业务系统的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三是智能移动设备访问(支持IOS、WP7、Android)的智能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四是权限管理与安全保障体系的设计。基于对网络风险、系统风险、业务应用风险、管理风险的综合考虑,该平台建设的安全需求包含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容错容灾、审计跟踪。关键技术五是可靠的安全运维体系。其中包含物理安全:物理监控与检测;生物识别;认证令牌和卡;报警装置;物理锁;双链路设计。网络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与漏洞评估;自防御网络;防DDoS;流量异常监控和安全管理;网络备份。信息安全:VPN/IPsec,病毒防治,邮件过滤,安全内容管理,安全3A(授权、认证、管理),加密机及加密软件,传输安全,安全管理制度。业务安全:高可获得性与容错计算,性能监视,RAID,SAN,NAS,负载均衡,备份与灾难恢复,业务授权体系。

播音员主持人三证年审案例

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专业档案平台,采取边实践边完善的思路,在运营中不断升级产品。截止到目前为止,该平台已经在全成,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等级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上岗证的三证年审工作。此次年审工作,以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所在频率、中心为单位进行组织,全台在岗播音员主持人、职称为播音系列的人员、新近招聘的播音员主持人或新近转岗为播音员主持人的人员参与此次年审,涉及中央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央广都市(含都市之声、文艺之声、娱乐广播、老年之声)、北京广播中心、军事中心、华夏之声、对台广播中心、民族中心、网络中心、技术中心共11个频率、中心,327名人员提交审核资料,各位播音员主持人年审信息由各频率、中心组织并初审确认后提交播音主持指导委员会进行复审。并准确统计出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等级为一级甲等并审核通过的人数,具有播音主持资格考试合格证并审核通过的人数,具有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技术上岗证资格的人数。此次年审统计,是对中央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水平的一次集中摸底,对频率专业化、专业市场化、市场科学化管理来说,迈开了机制建设的第一步。

声乐考核方案例10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是指将和声、复调、曲式、计算机制谱、歌曲作法、乐队编配和MIDI制作等七门课以现代思维方式为基础予以合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来替代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不同的是,“七合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出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对高师学生作曲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与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电脑音乐创作得到充分表现,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中小学多媒体音乐教学和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对高师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课堂协调与组织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训练与指挥能力、音乐欣赏讲解能力外,还应该结合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等音乐软件,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把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歌曲写作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服务于教学。将七门课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主要是考虑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通过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把歌曲写作、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等课程内容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式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科交叉的教学形式,把七门课变为一门多媒体作曲基础理论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可操作性课程,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课程之一,符合高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强、应用型突出的中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在美国攻读作曲硕士期间,考察了一些本科生的作曲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教学注重和声与歌曲写作的联系、歌曲创作与曲式结构的联系、复调写作与乐队编配的联系、乐队编配与MIDI制作的联系等。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授课,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教授在电脑里出16小节带和弦标记的单旋律题目,学生从电脑里拿到题目后,利用10分钟把自己喜爱的钢琴伴奏音型输入电脑;教授对几位同学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后,再让学生按照步骤,把钢琴伴奏谱转化为电声乐队四大件编制的乐队谱;等学生掌握了电声乐队编配手法后,再加上旋律乐器,学习简单副旋律写作,高年级的同学还要根据情况学习各种复杂乐队的编配和电脑音乐制作。据介绍,经过三年学习的学生都能为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进行配器和MIDI制作,能为单旋律的歌曲配写二声部或多声部,能自如地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编制的乐队谱,能应用计算机把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综合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去。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也应该学习和借鉴美国这种做法。按照三年的学习周期,笔者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计算机制谱与MIDI制作: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学习电脑制谱和简单MIDI制作。电脑制谱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谱面视觉上掌握正确的记谱法,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所记录的乐谱,让学习者有一个直接的音响感受。教学可从单旋律的制谱输入和版面设计入手,结合视唱和乐理课程教学,在学习制谱的同时,巩固视唱和乐理课中所学内容;也可以由浅入深地为不同组合的乐队制谱,熟悉不同乐队的编配和各种乐器的记谱法。掌握计算机制谱软件还有利于音乐课件制作的学习,方便将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通过MIDI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让声音更接近真实乐器,学生还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把一些自己想要的个性化声音效果加入到音乐创作中,让音乐更加丰满和流畅。在初级阶段可以教会学生乐谱输入法和简单编配常识,在美国的一些学校,计算机制谱软件和MI-DI制作两门课的基础知识是和乐理课整合在一起的。

2 和声与歌曲写作:传统学院派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和声教学一般从一个音配一个和弦开始,强调和声功能进行,大部分学校和声课结业考试还停留在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教学内容里。歌曲写作与和声教学也是脱节的,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入地方戏的音乐要素,这种常见的做法让富有经验的传统和声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从着手为歌曲配置和声,更何况我们高师的学生呢?

以上两门课对作曲指挥系专业的学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将来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小节一至两个和弦的校园歌曲、通俗歌曲和民歌,学习和声的主要目的是能为一些校园歌曲编配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为歌曲配置简单的二声部或多声部,帮助自己制作MIDI或为小乐队配置简单的乐队谱:学习歌曲写作的目的是能创作单声部或二声部简单的校园歌曲。传统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用于高师音乐学生的教学。

笔者建议从第二学期开始,把传统和声、歌曲写作、曲式等课整合在一起,课程内容不宜太难,应该以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在学科联系上做到和声学习与和弦连接相结合,和弦连接与钢琴模式化伴奏音型写作、歌曲写作相结合,歌曲写作与曲式结构、旋律发展、旋律变奏写作相结合等,具体说从学习简单的和弦连接入手,根据所提供的和弦连接创作单一曲式结构的歌曲,再进行单一曲式结构的旋律变奏写作、模式化钢琴伴奏音型写作等,加上电脑制谱软件辅助教学,学生能即时听到自己的创作成果。笔者相信这一做法能让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MIDI制作与电声乐队编配:第三学期可以学习简单MIDI制作,学习如何把钢琴伴奏谱模式化地转化为电声乐队谱,如何制作简单背景音乐,如何录制打击乐器等,同时继续深入和声与歌曲写作内容学习,创作单二部、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并通过电脑把所创作 的歌曲制作出电声乐队的音响效果来。

4 二声部写作与电脑音乐:第四学期延伸第三学期的学习内容,创作多段体曲式结构的乐曲和歌曲。电脑音乐制作方面,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加上一至二件旋律乐器,同时学习简单二声部副旋律写作,如:与旋律声部构成三六度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连接中寻找横向为大小二度音程关系的副旋律写作、在和弦音的基础上加经过音和辅助音以及为长音填空等副旋律写作。

5 乐队编配与电脑音乐:第五学期可以深入以上学习内容,创作复杂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学习简单多声部写作方法,为歌曲编配二声部或多声部,把一些名曲改编成不同风格或不同乐队组合的乐曲,学习如何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乐队组合的乐队谱,如何在电声乐队的基础上制作不同乐队组合的电脑音乐,如何使用色彩性乐器,如何加入电子音响效果等。

6 综合练习:第六学期可以综合运用以上所学知识,制作自己的结业作品,结业考试将以原创作品音乐会的形式展示教学和学习成果,这种做法能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音乐院校音教系办学特色。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综合音乐素质、扎实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知识、熟练的电脑音乐制作能力和音乐制谱软件使用能力、较强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等条件,而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实行的是精英化教育模式,强调单学科的深入,教师只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形式适合用于少数作曲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的与高师作曲基础理论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作者认为,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当对“七合一”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师配置这一既带有普遍性又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认真研究,采取积极的配套措施,实现以课程为主配置教师,加强学科建设,对在职教师进行科学培训,对引进教师进行合理考核。具体地说,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 组织专家和教师一起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研讨,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解放思想,鼓励创新。成立“七合一”课题组,申报课题,编写教材,尽快拿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授课方法和模式来。

2 加强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师知识结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引导一些高素质的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毕业生投入到“七合一”的课程研发中,也能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对在职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指派理论组专家教授上课,明确课程、教材、课时、内容以及考核标准,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课堂组织与应变能力。

3 可以组织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课程实验班,请有经验的专家专门授课,进行科学实验,以便总结经验,指导和改进教学。

4 设立和完善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法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七合一”教法应该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能促进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使音乐教育课程结构更合理、体系更饱满。选派有经验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任研究生的“七合一”课程教学,并带领研究生一起深入到本科教学第一线,边学习边实践,一起申报课题,编写综合性教材。这种做法比要求在职教师从事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研发更科学、更有效、更快捷,还可以使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研究和教学能力的优秀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