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02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1

2013年6月28日,美国防部负责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办公室首份《国防采办系统绩效年度报告》(Performance of the Defense Acquisition System,2013 Annual Report)。该报告基于数据和事实,从成本、进度和性能等角度,对近20年来美国防部重大采办项目的采办绩效进行了客观分析。

背景和评估领域

背景

国防采办系统包括项目采办机构、项目办公室、采办工作人员、项目经理、国防部机关主管领导和工业伙伴。

为落实《改善采办法案2010》,详细透彻地研究总结采办规律,改进采办系统,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防部采办、技术和后勤的副部长办公室这几年牵头开展了一系列“国防采办系统绩效评估”活动。系列评估将研究三大问题:

(1)国防采办系统的效度如何?

(2)如何客观地量度国防采办系统的效度?

(3)是否可以根据量度指标体系,运用恰当激励措施去影响采办系统的行为,或确定哪些政策和步骤能改善系统绩效、哪些是在误导?

本报告作为系列评估的首份报告,重点对与“重大国防采办项目”(MDAP)相关的采办系统绩效进行评估。

评估领域与指标

报告主要分析领域包括武器装备采办周期中的技术研发、工程和制造研发、生产部署三个阶段。审查内容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项目能否按进度、成本、性能要求顺利完成;二是相关负责机构的组织效率如何。

报告不以成本作为唯一指标判定绩效优劣,而是尽量采用客观数据,分析采办系统的内部政策、流程、人力资源和管理能力等如何影响采办绩效。报告指出,在评估成本上涨与采办周期延长时,应综合考量由此带来的技术性能提升。

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采办绩效分析

项目成本和进度评估

(1)研发合同成本增长情况

报告对1992~2011年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研发合同总成本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0%以上的项目都存在超支情况,幅度大多超过100%;而1994~1998年、2002~2006年两个阶段的武器系统成本超支现象尤为严重,特别是V-22“鱼鹰”倾转旋翼飞机、“全球鹰”无人机、C-17战略运输机生产及改进项目等,其总成本相比于合同金额增加了800%。

(2)早期生产合同成本增长情况

1992~2011年,美国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早期生产阶段成本上涨情况显示,成本超支主要发生在2005年前,且大多数超支幅度小于50%,甚至有一部分项目成本下降。2005年后,早期生产阶段成本上涨的项目数量急剧下降。

(3)各军种项目取消情况

在重大国防采办项目中,存在一些已投入研发资金,但未正式量产或少量生产后被取消的项目,造成了大量研发测试与评估资金流失。1995~2013年,每年各军种的研发测试和评估经费中,已取消项目的费用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属陆、海、空,陆军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军种,维持在约20%,在2004~2010年间因未来作战系统项目的取消而使比例大幅提升。

(4)各类项目违反纳恩-麦克科迪法案情况

纳恩-麦克科迪(Nunn-McCurdy)法案规定,如果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单位成本超出当前基线预算的15%(或原始基线的30%),就构成“明显违规”,有关军种部长必须就此项违规向国会解释;如果单位成本超出当前基线预算的25%(或原始基线的50%)就构成“重大违规”,国防部长必须向国会证明该项目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证明不存在“可提供同等能力且成本更小的替代方案”,还要证明项目组能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否则将取消该项目。

2006年,国会对纳恩-麦克科迪法案进行了修订,提高了成本预算相对原始基线的对比要求,因此在当年进行的2005年采办绩效评估中,明显违规项目数出现了井喷式增加,2006年后重大违规项目数相比以往有上升。就武器平台而言,1997~2011年间,各武器平台中出现明显或重大违规的次数最多的是直升机和化学武器削减项目,违规比例分别是77%和100%;违规比例最小的则是C3I系统,为15%;陆军战车、导弹、舰船等项目违规比例约为25%;潜艇、固定翼飞机等项目违规比例达到约40%。

(5)各军种采办机构绩效分析

1997~2011年间,各军种采办机构负责的重大国防采办项目违反纳恩-麦克科迪法案的情况中,重大违规所占比例多于明显违规。空军负责项目中明显违规率为4%,是各军种中表现最好的;跨军种联合项目重大违规率最高,达到43%;陆军违规率达到40%,其中重大违规与明显违规数各占一半。

(6)主承包商成本和进度超支情况

美国重大国防采办项目的主承包商主要有洛・马、波音、诺・格、通用电气、雷声等公司。通过对比1994~2011年这5家公司与其他承包商所承担的研发与早期生产合同数量和金额发现,洛・马公司在研发合同数量和金额上占据绝对优势,所占比例分别是25%和42%;诺・格公司在早期生产合同数量与金额上排名第一,分别占到总数的31%和26%。

在成本与进度方面,研发阶段所有承包商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成本上涨和进度拖期,其中以波音公司和洛・马公司成本上涨最高,分别达46%和42%;波音公司拖期近17%,远高于诺・格公司与通用电气公司的6%。例如,在航母研发阶段,诺・格公司成本上涨程度高达162%,远高于洛・马公司的56%与波音的52%;波音公司的进度拖延程度达到39%;其他公司相对较小,洛・马公司研发进度甚至加快了近9%。航母早期生产阶段,洛・马公司预算超支程度最甚,达到9.5%;诺・格公司进度拖延达到39%。

武器系统性能评估

武器系统性能评估主要从作战效能与适用性两方面进行审查分析。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是指综合考虑部队编制、作战原则、战术、生存性、易损性和威胁(包括电子对抗、核、生物和化学污染威胁)等因素后,由特定人员操控的武器系统在预期作战环境(如自然、电子、威胁环境)中完成任务的总体水平。作战适用性指对系统的安全性、交互操作性、可用性、可维护性以及可靠性的综合评价。

国防部使用试验与评价局(DOT&E)对1984~2011年的重大国防采办项目武器系统技术性能进行了评估,数据显示作战效能通过率比适用性高近10%,而两者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低,近几年才逐步上升。就各军种武器装备而言,陆军装备的作战效能评分最高,达到94%;空军装备最低,为84%;适用性方面,海军装备的评分达81%,高于陆军的78%和空军的51%。按武器装备平台类型分,卫星的作战效能与适用性最佳,均达到100%;舰船在作战效能上评价最低,只有70%左右;C3I系统的适用性最低,评分在60%左右;潜艇、陆军战车与直升机的作战效能与适用性表现较为平衡,均在80%以上。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2

在军费开支日益紧缩的压力下,美国一些议员已经盯上了美军庞大而昂贵的核武库,认为那是一个潜在的“资金节省大户”。今年早些时候,有两名议员提出如果将核潜艇数量从14艘削减至8艘、去除F-35战斗机项目中的核任务投资,并延缓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和远程轰炸机的开发,美国政府将节省1000亿美元的资金。

然而,根据“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报告的预测,在未来几十年中,美国维持核武库的经费在国防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很小。“削减这种经费不仅达不到从整体上节约军事开支的目的,而且还可能破坏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从而使国家利益受损,”报告写道。

据估计,2015年到2039年,美军将在升级和维护核武库方面总计投入约7040亿美元资金,年度花费的峰值将出现在2027年,届时的核经费将达到270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56%。“单独这些数字看起来相当惊人,但放在整个国防开支中却是一个极小的比例,未来25年美军对老龄化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的成本,将不会超过国防支出的5%”,报告称。

报告据此认为,通过削减、压缩核项目以节省军费开支的想法不会对五角大楼提供太多帮助。“谁也不要打‘糕’的主意。任何看似合理的核武器经费削减节省下来的资金,其实只是杯水车薪,对缓解近期的军费紧张局面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未来五大核项目

报告指出,美军在未来25年将对陆、海、空三基核武器运载系统、核弹药以及指挥与控制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换代。具体项目包括俄亥俄级核潜艇换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更新、远程打击轰炸机研发、B-61核弹头延寿等。

美国空军计划从2020年开始采购约100架远程打击轰炸机,与F-35战斗机一起组成未来空中核武器发射平台。理论上,远程打击轰炸机与F-35都是可以执行常规作战任务和核打击任务的“双重任务平台”,因此研发与采购费用很具效费比。

与空基核武器发射平台的两用性质不同,海基和陆基核武器投射系统都是专用的。目前,美国海军的主要核武器发射平台是1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到2027年,最早服役的一艘俄亥俄将达到服役年限;随后,该级潜艇将以每年一艘的速度陆续退役。届时,美海军将装备10艘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这种正在研制中的核潜艇目前被称为“俄亥俄替代者”),首艇造价将为145亿美元,该项目总费用预计将达1390亿美元。在陆基核武器发射系统方面,美军将在2018年之前削减“民兵”-Ⅲ型弹道导弹至400枚,同时启动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制项目,预计早期研发资金以及部署费用将达到9.46亿美元。

核弹药等是投资重点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3

(二)总体目标:通过专项行动,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明显好转,企业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规范药品注册申报秩序,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违规申报行为,使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报秩序进一步规范,申报资料质量进一步提高。

——规范药品生产秩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得到落实,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范生产,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整治违法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保证公众用药用械安全。

——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行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使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感普遍增强。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秩序

1.严厉打击药品注册申报弄虚作假的行为。组织药品注册申请人对20**年1月以来上报的药品注册申请自查自纠,重点审核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全市申报药品注册申请的资料规范性、完整性进行审查和重点品种现场核查,依法严厉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对现有药品批准文号进行调查摸底,整顿药品批准文号。加强药物临床前研究开发机构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不能保证研究工作真实、不能保障受试者安全和权益、擅自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依法予以查处。

2.清理不符合规范的医疗器械产品。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及相关文件,清理不属于医疗器械管理及其违规申报、违规审批的产品。组织生产企业对注册产品不规范的问题进行自查自纠。对辖区内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全面清查,严格医疗器械产品在执行强制性标准、临床研究评价、说明书等重点环节的审批要求。对有投诉举报或审批中发现有问题及其他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资料进行核查,重点核查申报资料及临床研究的真实性。打击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弄虚作假的行为。

(二)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秩序

1.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配制行为。监督检查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情况,对近期被群众投诉举报的企业和药品抽验中有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检查。加强对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全市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的质量管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人员配备和培训情况、原辅料供应商审核、原辅料购入和管理及质量检验情况、产品检验和产品审核放行等环节的控制情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生产、配制药品行为,对违反《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不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生产药品、配制制剂的,依法予以查处。

2.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组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以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验收、生产加工过程、不合格品处理、出厂(周期)检验、产品说明书和标签及包装标识、不良事件监测等为重点,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有投诉举报、存在安全隐患、生产重点监控品种的企业和生产橡胶等产品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医疗器械委托生产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规范其生产秩序,纠正或查处产品标识的规格型号、适用范围与注册证界定的内容不符、一证多用的问题,打击生产未经注册产品行为。

(三)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1.突出整治严重扰乱流通秩序的违法行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后的跟踪检查,全面清理药品经营主体资格。组织对企业在行政许可中有关事项的变更情况进行检查,规范药品经营行为,有针对性地检查药品批发企业是否有出租出借许可证、挂靠经营以及零售企业出租出借柜台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真查处进货渠道混乱、购销记录不完备等违规经营行为。结合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加强对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纠正擅自降低经营条件、经营地址和质量管理人员等许可事项变动不办理变更等行为,打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经营无注册证产品和从非法渠道购入医疗器械的行为。

2.深入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专项整治,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购销渠道,打击中药材掺杂掺假和非法销售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行为。开展疫苗流通的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的疫苗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和疫苗储存、运输中冷链记录管理等情况,打击违法经营疫苗行为。开展橡胶和国家明令禁止销售、使用的水凝胶、博士伦护理液、美容金丝等产品市场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广告、群众投诉多的具有潜在质量隐患的品种的抽验力度,开展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专项检查,严格药品包装、标签、说明书的备案制度。加强对品、、蛋白同化制剂和肽类激素药品销售渠道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对具有一定成瘾性处方药的监督力度,加强含可待因成分止咳口服制剂和盐酸曲马多制剂的监督管理,确保特殊药品安全、合法流通。

3.加快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紧密结合,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继续完善农村药品监督体系,建立各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大力开展对农村药品监督协管员和信息员的药品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工作能力。继续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药品连锁企业在农村偏远地区设置连锁门店,逐步填补农村“空白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地方政府领导和各部门配合,将“两网”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内容中,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责任制,推动“两网”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整顿和规范药品使用秩序

1.加强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组织医疗机构开展自查自纠,监督医疗机构规范进货渠道,建立健全供应商资质档案,完善仓储“五防”设施,确保购进药品安全。依法查处非法购进药品、擅自配制制剂、变相销售或违法使用制剂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医疗机构采购医疗器械渠道的合法性、产品使用的规范性、储存(环境)条件的符合性等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医疗器械违法行为。

2.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处方行为,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处方,探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展临床用药监控,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的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的基础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医疗机构药房设施简陋、管理不规范等薄弱环节,提高医疗机构药品规范管理水平。

3.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填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疫苗等品种进行重点监测。加强市、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网络的建设,切实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作用。及时处置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迅速落实上级有关部门已决定采取的警示、公告、召回等措施。

(五)整顿和规范药品广告秩序

大力整治虚假违法的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制度,建立新闻媒体违法广告责任追究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监测力度和对广告业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等广告活动主体的监管力度,尤其要加强对资讯服务类和电视购物类节目中有关广告内容的监管;建立违法广告公布制度和广告活动主体市场退出机制。

(六)依法查处重大案件

突出查处危害公众安全、涉及面广、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重点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出租(借)许可证、出租柜台、非法渠道采购药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对重大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建立健全药品打假治劣工作机制。严格假药案件上报制度,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畅通群众举报和渠道,落实举报奖励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专项整治行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各部门联合打假协作机制,建立重大药械案件的督察督办和事先通报制度,对符合移送条件的案件,依法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或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处理。把药械案件查处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相结合,在药械案件查处过程中发现涉嫌商业贿赂的,应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一)提高对专项行动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的部署,将此次专项行动作为今明两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好落实,确保专项行动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统一领导,做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实施综合治理,形成“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工作格局。市政府成立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孙东克副市长任组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等有关负责同志为组成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专人参与办公室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要相应成立专项行动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辖区的专项行动。

(三)加强部门的协作配合。这次专项行动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作,增强工作的合力。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与督查。发展改革、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围绕专项行动的主要任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公安机关要深挖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犯罪网络,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违规审批,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问题严重的地区和部门,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四)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确保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要以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发展为目的,及时向被检查单位反馈检查结果,研究整改措施,防止检查工作的随意性。要严格按照廉洁勤政有关规定,严厉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严惩行政执法中、、等行为,确保专项行动全面完成。

(五)加快药品监管和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相关药品监管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条件。加快市、县两级药品监管部门执法装备的建设步伐,加大对药品检验设备的投入力度,提高打击假劣药品的准确率。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建设的投入,重点改善乡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所药房的条件,加大对民营医院、门诊部和诊所药品监管,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药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五、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4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1年卫星发射将取得新的突破,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对评审进行优化势在必行。在不降低评审把关作用的前提下,基于提高评审有效性的航天型号评审项目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单位进行的评审涉及预先研究、产品化、型号研制等方面,本次调研针对航天型号评审进行。下文中论述的评审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型号研制技术评审。本文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基于提高评审的有效性提出了航天型号评审工作的改进措施。

1.航天型号评审现状

1.1评审的定义和目的

技术评审是在航天器型号研制过程中由型号内、外的同行专家对型号产品的设计、制造、总装、测试和试验工作进行的评议审查活动。技术评审是为型号技术决策和行政系统管理决策提供评审意见的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评审不改变型号原有的技术责任和管理责任。

1.2型号技术评审分类

型号技术文件类型一般有设计类、产品保证类、工艺类、总结类、技术状态更改类、质量问题归零类、出厂评审类等。

设计类细分为:方案论证报告类、初样设计报告类、正样设计报告类、任务书/技术要求类、产品规范/技术条件类、接口类、研制技术流程类、研制计划流程类、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设计报告类、测试覆盖性分析报告类、计算文件类、材料,元器件选用清单类、关重件及目录外材料/元器件清单类、软件产品类。

产品保证类文件包括产品保证要求、产品保证计划。

工艺类细分为:工艺文件、大纲文件(试验大纲、测试大纲和验收大纲)、细则文件(测试细则、验收细则)、测试程序文件。

总结类文件细分为:测试总结报告/试验总结报告类、技术攻关报告类、研制总结类、复核复审/复核复算类。

技术状态更改类文件指以技术状态管理相关内容为主的技术文件,如技术状态更改论证报告、技术状态更改专项报告等。

质量问题归零类文件包括质量问题技术归零、质量问题管理归零。

出厂评审类文件包括元器件出厂专项评审、软件出厂专项评审、可靠性与安全性出厂专项评审、质量问题归零出厂专项评审、技术状态更改出厂专项评审、风险分析与控制出厂专项评审、系统级出厂评审。

1.3型号技术评审的管理

目前型号承制各单位按照型号评审的要求,技术文件均开展室级、车间级审查或评审。型号技术评审实行分级管理,单机文件经过研究室和厂、所级技术把关,分系统文件经过厂、所级和总体技术把关、总体文件经过总体和项目办把关。为确保质量,部分分系统文件也由项目办进行了评审。院负责的型号评审工作主要是出厂评审、转阶段评审、共性问题归零评审。技术评审工作程序一般包括准备、评议审查和问题跟踪管理三个阶段。

1.4型号技术评审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的单位涵盖了总体、分系统和单机单位。总体以XX星总体为例,分系统以XX星热控分系统为例,单机以XX星用二次电源为例。调研采取会议、座谈、书面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的对象既有型号总设计师又有一线设计人员,既有机关部领导又有基层管理人员。

各单位调研的结果存在很多共性的表现。这里对单机、分系统、总体进行举例说明。涉及到的所有文件均开展室级、车间级审查或评审,开展的形式多样,评审形式包括:会议评审、函审和审查。

单机产品以XX星二次电源为例。整个研制周期共编写152份,全部进行了研究室和所级评审。其中初样阶段89份;正样阶段63份。软件以XX卫星帆板驱动机构LTU软件为例。整个研制阶段共编写29份文件,全部进行了研究室和所级评审。其中初样阶段9份,1份进行了所、厂级评审;正样阶段20份,其中1份进行了所、厂级评审。

分系统以XX星热控分系统为例。整个研制阶段共编写108份文件,全部进行了研究室和所级评审。其中初样阶段43份文件,所级评审8份,项目办级评审8份;正样阶段65份,其中所级评审6份,项目办级评审6份。

总体文件以XX星为例。整个研制阶段共编写560份文件,全部进行了研究室和所级评审。其中初样阶段211份文件,项目办评审57份,院级评审8次;正样阶段339份文件,项目办评审78份,院级评审13份。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研过程中发现:型号研制过程中进行的大量评审确保了研制质量,起到了专家咨询把关、协同设计、各方认可、集思广益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1会议评审工作量大,参会人员多

技术责任制不充分落实,导致大量文件进行会议评审。目前大量评审会议进行的不是真正意义的评审,不符合评审的定义,而是在进行技术协调、设计优化、状态确认。会议评审数量多,导致项目办、总体人员、技术专家参会频次大。参会人员没有严格限制,导致参会人员多。

存在用评审会议代替集同设计、技术协调、复核复算的现象;报告编写者在编写报告过程中仅仅同各专业、各系统进行了局部的技术协调。利用评审会议进行充分的各专业和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集同设计,导致同一份文件多次评审。真正意义上的集同设计是可以同时完成多份文件的技术协调和多个设计指标的优化。对于计算分析类文件更好的技术把关形式是复核复算。

存在用评审证明书代替文件签署责任、技术问题处理单的现象;有些文件无需专家评议审查,完全可以通过文件签署责任制保证其正确性,但仍然进行评审。造成参会人员多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型号利用评审会议争夺人力资源,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研究室领导利用评审会议进行员工培训。

2.2评审有效性不够,管理不规范

用户对航天器的要求不断提高,型号周期短,技术难度大。需要评审的项目数量大同,有限的专家资源和紧张的研制周期之间存在矛盾。评审策划不够,评审文件准备不充分,提交到评委的时间太晚,导致评委无法认真仔细的审查。会议时间较短,报告时间较长,评委发言时间不充分等。评审组组成不够合理。会议组织者没有充分分析评审要点,没有根据评审内容确定相关专业的专家。目前,院没有专业齐全的评审专家名库。被评审方对评委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析,并进行落实和解决。评审会议待办事项缺乏闭环管理。

3.解决措施

3.1落实技术责任制,严格进行两级技术把关

所有的技术文件必须开展室级、车间级的技术把关,把关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必须形成技术把关的记录。严格执行“单机文件经过研究室和所、厂级技术把关,分系统文件经过所、厂级和总体技术把关,总体文件经过总体和项目办把关。”目前的产品保证队伍体系设置有: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副总师)、分系统产品保证经理(副主任设计师)、各研究室或产品中心产品保证经理(副主任),确保所负责产品质量。确实落实各级产品保证经理在技术文件把关中的职责,由各级产品保证经理提出评审项目建议,并分析评审项目的评审要点,作为评审会议邀请相关专家的依据。各级产品保证经理根据文

件内容分解技术责任,并对技术责任分解的正确性负责,填写“技术分解表单”,作为技术文件的一部分进行归档。相关技术责任人均需对报告进行会签。会签的过程中可以自行组织小范围的技术协调等活动。各级产品保证经理提出复核复算项目的建议,组织工艺集中审查、会签。

3.2改变重要评审组织模式,提高评审有效性

重要技术评审采取复核复审与评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相对充裕的时间内,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集同复核复审,并将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设计师的反馈意见集中汇总,形成最终的评审结论。重要技术评审全过程所产生的所有质量记录须经设计师汇总、整理形成“XX专题总结报告”,并扫描归档。

3.3优化型号评审工作,提高评审有效性

(1)评审项目的设置,控制评审级别

由各级产品保证经理编制单机、分系统、系统级评审项目清单,相应管理部分审查评审项目的必要性。评审项目应该是技术上确有评议审查必要或管理程序要求。评审项目内容要避免重复,内容类似尽可能合并。控制评审会议级别,在充分地进行两级技术把关的基础上,能够一级完成的评审项目。尽可能不进行两级评审。

型号方案转初样前,进行产品保证策划和技术状态基线2个专项院级评审;可靠性和安全性、元器件2个专项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型号转初样评审总报告中反映,同时在总报告中要包含“九新”分析、FPGA产品选用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内容。直接进入正样研制阶段的型号按照方案转初样模式进行评审。

型号初样转正样前,进行产品保证策划专项院级评审;可靠性和安全性、元器件2个专项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型号转正样评审总报告中反映,同时在总报告中要包含“九新”分析、FPGA产品选用及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型号出厂评审,按照首飞型号、国家重大工程型号、非首飞型号、批产的装备型号等类别,采取不同的评审策略。

对于首飞型号,型号出厂前,进行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8个专项院级评审;重要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国家重大工程型号的评审方式按照首飞型号进行。

对于非首飞的型号(不包括批产的装备星),型号出厂前,进行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6个专项院级评审;重要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2个专项不再进行项目办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

对于批产的装备型号,型号出厂前,进行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3个专项院级评审,若批产的装备型号同时出厂,可分别和型号对应相同专项合并进行(如xx卫星02、03、04星可合并进行3颗星质量问题归零专项院级联合评审);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3个专项可分别和型号对应相同专项合并进行院级联合评审;重要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可分别和型号对应相同专项合并进行项目办级联合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2个专项不再进行项目办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

型号发射场加注暨转场前评审报告中要包含型号进场后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情况,并积极研究更加适合航天新形势的型号发射场加注暨转场前评审管理模式,引导和推行视频会议评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评审有效性。

(2)采取多种审查手段

严格按《航天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签署规定》落实三级审签制度的责任制,提高技术文件设计、校对、审核、工艺、标审、会签、批准工作的有效性。

发挥集同设计会、技术协调会在研制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技术问题通知单、更改单、现场问题处理单、技术状态更改单等的作用。

研究函审等其他专家评议审查的方式。

(3)控制参会人员数量

在确保各方认可的前提下,按照会议议题杜绝无关各方人员参会,同时严格控制相关方参会人员数量。

(4)评审时机的选择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5

引言

2007年后的迎审工作中,实验室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简称《评审准则》)中规定的11个管理要求和8个技术要求共19个要素。笔者现仅就陕西省迎审工作中自己的切身经验,建议实验室从软件、硬件二方面着手计量认证复审(扩项)前的准备工作。软件方面:包括《评审准则》中的管理要求要素和资料准备;硬件方面:主要指《评审准则》中的技术要求要素和实验室环境的整顿。

一、上报计量认证复审(扩项)资料

资料的准备报批是贯穿整个迎审工作的核心内容,从上报前的申请到评审后的整改报告,每一个环节的资料准备,都需要我们给予足够重视。

(一)上报资料前,先到西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并且填写质检机构资质认定申请备案表,将此表复印件与上报资料《申请书》(典型报告、内审和管理评审内容也应并入申请书中)、《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实验室间比对报告》和《检测分析方法验证报告》(有扩项)、《标准有效性确认报告书》复印件一并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受理后,与陕西省计量认证环保评审办公室商定时间,安排现场评审。

(二)计量认证复审(扩项)现场评审结束后,监测站要给评审组提供2份检测报告(现场评审之前近期做过的和评审组现场选定的)和证书附表及授权签字人表。然后限期完成实

验室整改工作,编写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含相应见证材料)完成后,连同其他评审材料一并寄交评审组长审查、签字确认,经评审组长审查合格后,寄交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获批后,领取资质认定证书和资质认定标志。

二、管理要求的准备

软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实践中经常未被迎审单位足够重视,是监测站的薄弱环节,根据《评审准则》中管理要求的11个要素,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确定申请项目和人员

根据监测站自身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配置情况,拟定计量认证申请项目,统计出复审项目数及新增项目数,新增项目的要注明清楚。每个申请项目要使用适合本站的方法标准,然后编制“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在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评处递交资料前的一个月,要收集标准,然后到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进行标准查新,保证标准的有效版本。

确定授权签字人,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和培训内审员,关键岗位人员均要有任命文件。

(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监测站应当建立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和与其承担的检测、校准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实现监测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做出承诺。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成立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小组完成编制任务。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即,实验室进入3个月的试运行阶段,在全站进行宣贯和培训,要求实验室所有人员都知道并贯彻执行。根据试运行情况,修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然后进入正式运行。评审前实验室要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自查,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并形成自查报告。

(三)编制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业务质量管理记录、作业指导书等四方面内容,质量手册是环境监测站根据评审准则规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描述与之相适应管理体系的基本文件,提出了对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要求,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程序文件是针对质量手册所提出的管理与控制要求,为完成管理体系中所有主要活动提供方法和指导,分配具体的职责和权限,包括管理、执行、验证活动,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二层次,内容与质量手册的规定相一致。业务质量管理记录是为了使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而设计的一些实用的表格和给出活动结果的报告,作为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位于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作业指导书是表达管理体系程序中每一步更详细的操作方法,指导职工执行具体的工作任务,还有技术记录和工作制度等,位于体系文件的第四层次。

质量体系文件具有符合性、可操作性和协调性,应符合并覆盖《评审准则》条款的要求和本站的实际情况。通过编制质量体系文件,使环境监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

三、技术要求的准备

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室的环境是评审组对监测站能力的最初印象,亦是不容轻视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硬件,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并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迎审工作应以《评审准则》中技术要求的8个要素为基础,并依据各自监测站日常展开各项质量活动的需要,保证调配和充实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一)人员培训与考核

为了使技术人员能快速、准确地掌握检测技术同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监测站可采取自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培训。

1.每年年初要制定人员培训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培训要有记录。年终将培训计划、计划完成情况、培训记录及对培训有效性评价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2.认真执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每个申请项目必须有2人持证,不得缺项。参加上岗证考核前,监测站要对申请项目进行自认定考核。

3.评审前需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计量认证基础知识的培训。首次及复查评审,需抽60%-80%的人员进行理论考试

(二)技术能力准备

1.新开展检测项目的评价确认

新开展的检测项目要有所需的仪器、设备及试剂等资源,要有检测依据的方法标准。监测站使用新标准、新方法实施检测时,对使用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予以确认,要有标准物质及实际样品作方法验证,证实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方法的特性参数。提供的验证报告包括:空白测定结果及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测定、实验室内比对检测、实验室间比对检测。

(三)加强仪器设备(标准物质)管理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监测工作的物质保证,实验室应配备开展监测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确保达到监测工作规定要求。

1.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和编制仪器检定周期表,台帐的内容应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主要技术指标、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固定资产编号、出厂编号、检定日期、放置地点及目前状态。在用仪器应贴上计量检定部门的合格证或自校合格证;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实行三色标识的管理,即合格、准用、停用。

2.每台仪器设备旁边除应有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记录、检定证书外,还要有仪器设备的维护记录、核查记录、校准记录和仪器设备管理卡。仪器设备的管理卡包括固定资产编号、型号/规格、使用人员、维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3.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每年年初要制定期间核查计划(以文件形式下发),每次期间核查要详细记录。

4.加强标准物质管理,保证所有标准物质来自有资质的机构并在有效期内,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四)加强资料档案管理

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对质量体系文件、标准、规范、规程等受控文件进行发放登记和标识,定期跟踪,审核文件的有效性,保证在用标准是有效版本。所有文件都应清晰、易读、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易于识别和检索。应妥善贮存,以防损坏或丢失。另外,应规定各种文件的保存时间、取消和或销毁过期文件档案的记录。

1.每台(套)仪器设备必须建立一份档案,并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保管、检定、校准、仪器设备档案以及供应商档案的管理工作。

2.检测(监测)报告及相关记录的归档整理

按年度编制“检测报告登记表”,内容包括:序号、报告编号、项目名称、委托单位、合同金额、项目负责人(若有)、承担人、审批人、报告发送日期等。为了便于管理并保证检测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归档时通常将检测委托单、合同评审、检测通知单、原始记录(任务下达书、采样记录、样品交接和流转记录、分析记录、质控记录、监督记录、报告审核签发单)及检测报告等一并归档。

3.建立技术人员业绩档案

技术人员的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简历、获奖情况、培训情况、科技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书箱及一些复印件(如:学历和学位证明、上岗证、课题完成证书、获奖证书等)。

四、整顿实验室环境

整顿实验室环境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减少环境条件对检测人员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的影响,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实验室布局要合理,便于工作,测试项目之间应互不产生干扰。样品室要划分出样品“待检区”、“在检区”、“检毕区”,采样桶要划分出“地下水”、“地表水”、“污水”放置区域,避免采样桶产生交叉污染。

2.将实验室仪器设备分为在用、闲置及报废3类。将闲置的仪器设备单独存放,报废的仪器设备按照程序、规定进行处理。与所开展的检测工作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放入实验室内。

3.安全环保管理检查

(1)水、电、气的设置及化学药品的放置符合安全管理的规定。

(2)实验室应配置消防器材,并在有效期内。

(3)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有害物质应有处理措施或移交有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致造成公害。

4.化学试剂、药品的管理

危险剧毒化学品需双人、双锁保管,要有领用记录。化学试剂、药品可利用计算机管理建立台帐。配制的化学试剂要采用五格标签。

五、结束语

计量认证工作是国家促进实验室逐步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作为迎审单位,各级监测站应以《评审准则》的要求为指导,严格按管理体系从软件、硬件二方面展开工作,保证实验室运行,结合各单位具体工作内容,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逐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良性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编。《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M].第二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6

中图分类号:F560.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08-04

一、RNP程序开发背景

1.丽江机场概况。①地形。丽江机场位于丽江坝子和鹤庆坝子接合部,靠近鹤庆坝子北部,机场周围四面环山。机场标高2242.6米,地形条件复杂,净空条件差,被中国民用航空局飞标司确定为特殊机场。②进近方式。丽江机场现有的进近方式为:20号跑道ILS仪表着陆系统、20号跑道VOR/DME进近。由于无02号跑道着陆程序,大大降低了飞行运行效率。③运行情况。丽江航班起降架次不断增加,飞行流量的增大,使得单一的飞行程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空域的利用率受到很大限制;机场运行的航空公司很多,机型复杂,造成运行标准复杂化,受天气条件影响,航班正常率极大降低,增大了运行成本。

2.传统程序的缺点。①丽江机场传统程序中无02号跑道进近程序,运行过程中,当遇到20号跑道顺风超标或天气低于最低运行标准时,造成航班返航备降,影响航班正常率,降低运行效率。②丽江机场跑道长度为2500米,夏季气温较高,由于受起飞爬升梯度限制,很多机型存在超载问题,也影响了航班的正常运行。③由于传统飞行程序必须按照点对点的飞行,由于地面导航设备有限,造成飞行距离增加,航空公司运行成本增大。④传统程序20号跑道盲降进近程序,下滑角为3.5°,下滑角偏大。⑤传统程序中由于航空器飞行轨迹误差较大,掌握飞机动态只能通过陆空通话完成,航班流量大时,频繁的通话使通信频率繁忙,管制员负荷增大。

3.RNP程序的优点:①定位精确。②不依赖地面导航设备。③飞行程序更加优化。④下滑角度小。⑤节约运行成本。

二、RNP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情况

1.RNP项目的启动。2007年上半年东航云南公司与美国波音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丽江机场RNP项目,10月项目正式启动,2008年5月12日通过验证飞行,2008年10月,东航云南公司获准首家在丽江机场执行RNP程序,丽江RNP程序开发运行获得了成功,成为国内第一个RNP真正成功应用案例,随后各航空公司随之在丽江机场启动了RNP程序的运行。

2.各航空公司丽江机场RNP项目的运行情况。南方航空A319型飞行RNP项目在丽江机场运行概况。2008年12月,南方航空A319飞机RNP验证飞行。四川航空A319型飞行RNP项目在丽江机场运行概况。2010年8月,四川航空RNP丽江项目启动。丽江机场跑道延长施工期间,除上述各公司外,其他航空公司也相继启动了RNP运行。

三、RNP程序间隔安全性分析

在丽江塔台管制区域内执行RNP程序的两航空器飞向、飞离同一RNP标注点,同时相互穿越或占用对方高度层的最低间隔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

1.航迹差在0°~45°度范围内。①不论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离RNP标注点的航空器飞离RNP标注点10公里。

航空器之间极端距离SIN45°=X/10,X=SIN°х10=0.707х10=7.07,按雷达告警距离6公里计算,极端情况下也不会告警。②不论飞离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的位置在距离报告点10公里。

航空器之间极端距离为10公里,应该是安全的。

2.航迹差在46°~90°范围内。①不论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离RNP标注点的航空器飞离RNP标注点15公里。

航空器之间极端距离CON45°=X/15,X=SIN45°х15=0.707х15=10.605,按雷达告警距离6公里计算,极端情况下也不会告警。②不论飞离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的位置在距离报告点15公里。航空器极端距离为15公里,应该是安全的。

3.航迹差在91°~135°范围内。①不论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离RNP标注点的航空器飞离RNP标注点20公里。航空器极端距离CON45°=X/20,X=CON45°х20=0.707х20=14.14公里,按雷达告警距离6公里计算,极端情况下也不会告警。②不论飞离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的位置在距离报告点20公里。

航空器极端距离SIN45°=X/20,X=SIN45°х20=0.707х20=14.14公里,按雷达告警距离6公里计算,极端情况下也不会告警,两航空器距离RNP标注点均在15公里以外,X>Y=0.707х15=10.605公里按雷达告警距离6公里计算,极端情况下也不会告警。

4.航迹差在136度至180度范围内。飞离RNP标注点的航空器距离该点的距离与飞向RNP标注点的航空器距离该点之间的距离差大于5公里。航空器之间极端最小距离为X=0.707х5=3.535公里,此种情况下,雷达必然告警,因此5公里的值过小。调整为10公里后,可能出现的最小值为7.07公里,按照雷达告警距离6公里计算,极端情况下也不会告警。

四、间隔标准

1.在丽江塔台管制区域内执行RNP程序的两航空器飞向飞离同一位置报告点,同时相互穿越或占用对方高度层的最低间隔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①航迹差在0°~45°范围内A.不论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离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飞离位置报告点10公里后。B.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的位置在距离报告点10公里以外,飞离报告点的航空器飞过位置报告点后。②航迹差在46°~90°范围内。A.不论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离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飞离位置报告点15公里后。B.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的位置在距离报告点15公里以外,为飞离报告点的航空器飞过位置报告点后。③航迹差在91°~135°范围内。A.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和飞离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距离位置报告点均在20公里外完成穿越的。B.无论飞离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向报告点的航空器距离位置报告点30公里外可以完成穿越的。C.无论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在何位置,飞离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距离位置报告点30公里外可以完成穿越的。④航迹差在136°~180°范围内。A.飞离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距离位置报告点的距离和飞向位置报告点的航空器距离位置报告点的距离大于10公里。B.两航空器都飞向同一位置报告点,且两航空器能在距离位置报告点25公里外完成相互穿越的。

2.在丽江塔台管制区域内执行RNP程序的两航空器在两位置报告点(两个位置报告点距离不小于5公里)外侧分散或汇集飞行时,同时相互穿越或占用对方高度层的最低间隔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①分散飞行:两航空器有一个或两个过位置报告点,且两航空器之间间隔在20公里以上的。②汇集飞行:如果能保证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25公里,彼此已上升或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可以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25公里相互穿越。

3.在丽江塔台管制区域内执行RNP程序的两航空器在两位置报告点(两个位置报告点距离不小于20公里)外侧分散或汇集飞行时,同时相互穿越或占用对方高度层的最低间隔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①分散飞行:两航空器均飞越位置报告点后。②汇集飞行:如果能保证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彼此已上升或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时。

4.在丽江塔台管制区域内一航空器执行RNP程序和另一航空器执行常规程序,两航空器在两位置报告点(一个位置报告为RNP报告点,另一报告点为导航台且两点之间间距不小于5公里)外侧分散或汇集飞行时,同时相互穿越或占用对方高度层的最低间隔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①分散飞行:A.执行常规程序的航空器过导航台2分钟,执行RNP的航空器过定位点10公里。B.执行执行RNP的航空器过定位点10公里,执行常规程序的航空器过导航台3分钟。②汇集飞行。A.如果能保证执行RNP的航空器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25公里,彼此已上升或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可以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25公里相互穿越。B.如果能保证执行常规程序的航空器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6分钟,彼此已上升或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可以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前6分钟相互穿越。

5.在丽江塔台管制区域内一航空器执行RNP程序和另一航空器执行常规程序,两航空器在两位置报告点(一个位置报告为RNP报告点,另一报告点为导航台且两点之间间距不小于20公里)外侧分散或汇集飞行时,同时相互穿越或占用对方高度层的最低间隔标准应符合如下规定:①分散飞行:A.执行常规程序的航空器过导航台,执行RNP的航空器过定位点20公里。B.执行执行RNP的航空器过定位点,执行常规程序的航空器过导航台5分钟。②汇集飞行A.如果能保证执行执行RNP的航空器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20公里,彼此已上升或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可以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20公里相互穿越。B.如果能保证执行常规程序的航空器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5分钟,彼此已上升或下降到符合垂直间隔规定的高度层,可以在飞越位置报告点前5分钟相互穿越。

五、管制工作程序

1.进场航空器的管制。①根据飞行计划按照RNP飞行程序格式制作飞行进程。②当航空器进入本管制区建立双向联系后,管制员应向机组证实是否具备RNP能力并通知其使用跑道、着陆条件及天气实况等信息。③管制员应根据机组报告情况制定管制调配预案,合理安排着陆次序。④管制员可以根据机组报告的各位置点时间调配该航空器与其他航空器之间的飞行间隔。⑤执行RNP进近的航空器进场个阶段的管制指挥应注意以下两点:A.使用RNP飞行程序进近的航空器在进入起始进近航段后,如无特殊原因,管制员应尽量保证其按照飞行程序设计的航径和高度飞行;B.进行RNP飞行程序进近航空器接通垂直导航后,管制员不能改变其航行诸元。⑥管制员应在航空器进入最后进近阶段,通知航空器驾驶员着陆许可。⑦及时拍发落地电报。

2.离场航空器管制。①按照执行RNP飞行程序电报要求拍发FPL电报。②航空器推出后,向航空器播发管制放行许可,机组在收到信息后,应及时报告管制员准备离场的飞行程序代号。③当机组请求滑出后,通知航空器滑行路径和起飞信息,同时做好管制预案。④当机组请求进入跑道时,根据空中活动情况向机组指令。当机组请求起飞时,起飞指令并通报起飞时间,正确调配与其他航空器的间隔。⑤拍发航空器起飞电报,按规定时间向区域管制室进行管制移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国务院中央军委令第288号[Z].

[2]飞行间隔规定.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2002年5月颁布[Z].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7

1.1.1硬件设备

硬件设备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检验科终端、医疗仪器通讯处理器、集线器、交换机等连接,条形码打印机、扫码器、电脑、打印机等。

1.1.2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包括:易通-全联通的LIS系统软件和HIS系统软件(深圳天方达软件公司);数据库系统;接口软件(控制台软件);接口程序总框架(数据收集系统);杀毒软件等。

1.2方法

1.2.1建立工作站

把生化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系统的全自动酶标仪、自动洗板机,血液系统血球仪,尿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仪等全自动化检验仪器联机到工作站。

1.2.2仪器与客户端的连接

数据接收客户端与检验仪器通过以接口软件、控制台软件和接口程序主框架(数据收集)为基础的数据接口软件进行通信。因为各检验仪器提供的原始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因此对每台检验仪器相应的接口都进行了优化处理。相应的数据经接口软件处理后导入检验报告系统,即可获得统一的数据格式,生成相应的检验报告。

1.2.3检验科LIS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的连接

检验科LIS系统必须与医院HIS系统要相互融合,实行无缝连接,再使用对接标准对接,这样LIS系统才能和医院HIS系统之间提供数据共享。接口要包括LIS系统与检验仪器对接,还要对服务器、医院的交换机、各科室、条形码扫描仪、打印设备的联接与数据共享。

1.2.4二维条形码编号

根据我院常用分析仪和检验标本编号的实际需要,选用全息二维条形码。自动生成的条形码按年月日、当天该仪器递增检验号等。我院使用的条形码检验编号的前8位为日期信息(年月日),后4位为实时产生的流水号。例如201411060016,即为2014年11月06日产生的第16号标本,即“日期、检验号”。因为每日标本数量不超过1000份,顺序号自动生成,因此不会出现重复编号。同时,条形码全息还包括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完全保证了标本ID的唯一性。

1.3工作流程

现以我院教职工体检的工作流程为例:保健科录入体检人员信息(姓名、性别、年龄、部门、联系方式、个人照片等信息)→保健科打印二维条形码→护士将体检人员的条形码粘贴到采血管(尿收集试管)上→标本的采集→检验科接收标本,连接LIS系统和HIS系统,扫描条形码→检验科人员验收体检人员标本,读取体检人员信息,进行再次核对→检验科人员对体检标本进行检测→检验科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无误后通过LIS系统到HIS系统中→医生根据系统中的各部门体检数据并结合临床分析,发出体检报告→建立教职工电子健康档案。

2结果

2.1在标本检测过程中的应用

当体检标本送到检验科后,检验科人员通过扫描条形码0.5秒就可以获取体检人员信息。在标本检测过程中,LIS系统和条码技术的应用前后比较:(1)彻底改变了过去医生手工开化验单,检验科手工编号到化验单或采血管上,体检科手工粘贴体检报告的历史,顺利实现无纸化检验;同时,也避免了因医生书写错误或字迹难以辨认等造成的患者信息不准确、不完整。(2)有些标本无需编号,避免了过去重复编号、空号或编号核对费时等问题。(3)以往体检工作中,需要检验人员在每位体检者不同体检项目相对应的每台检验仪器中输入体检人员信息,费时费力。检验科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条形码技术后,直接扫描条形码即可实现,省时省力、减少了检验人员手工操作和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减少了分析前差错。(4)在体检标本检测过程中,过去容易出现忘记编号,导致标本离心分离血清时后可能搞错标本顺序号的问题。其次,还有大批量尿液体检时,由于提前编号发管,有时容易出现顺序号标本的缺位,需要等待而使其它标本存放时间过长所致检验结果不准确的现象。条形码使用后,无需编号和等待顺序号标本,直接扫描条形码后就可直接进行尿检。在我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实现了信息化系统对标本管理、检测、报告等全程监控,错误率降低;检验时间明显缩短;减少时间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检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5)不需要每台检验仪器均打印出一张报告单,浪费人力、财力、物力。(6)最后,通过LIS系统统一打印体检报告,既方便、快捷又节约成本和资源。

2.2全程质量控制

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医学试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15189)的质量管理内容结合本实验室具体情况,利用LIS系统对检验工作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第一步,定义仪器对应的质量检验品;第二步,对本月的指控实验进行登记(一般来说每月一次);第三步,定义受监测的项目的标准值(靶值和方差值),和每个检验项目失控与否的质控规则;第四步,主要是从本月所做的数据库中读取质控数据;第五步,对以上定义的质控数据信息以曲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图形利说明该仪器是否失控。工作人通过查看质控数据维护、质控波动图、实现检验质量自动跟踪,提供超异常数据的报警。从而方便地掌握仪器的准确性,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以便适时采取措施:及时重复测定或手工复查,必要时与临床联系。还可辨别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以便检验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工作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标本检测前、中、后期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大批量体检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2.3体检结果的数字化管理

2.3.1报告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包括:(1)报告单查询:可以对已经审核通过的检验报告进行多功能的组合查询、打印。(2)检验状态查询:实现仪器在某一时间段对所有受检人员检验结果处理的状态的统计显示。(3)项目对比查询:是对具体的项目结果的数据多少来查询。(4)历史记录查询,对已经转入到历史库内的报告单进行多条件查询、打印。高校检验科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对大量体检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分析处理,临床医生和检验科人员可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查询体检结果。同时,通过对体检人员历史记录查询、项目对比查询等,可以很快发现体检者身体状况变化。如排除体检者身体变化,还可以作为检验仪器、试剂测试稳定性的依据。避免了门诊工作中检验结果丢失、拿错、损坏的情况,减少了医患纠纷,为医生、患者、检验人员提供了便利。

2.3.2统计分析功能

包括工作量详细图表统计,以多种条件统计检验的工作量;单项统计报表,是以某种仪器的单项目为条件产生的统计报表;组合统计报表,对检验组合项目数据进行统计的报表;异常统计报表,对异常结果的统计报表。主要有三种方式,阳性结果、结果偏高、两者都有,进行统计的报表;定性定量报表,对某仪器的检验小项的结果定量和定性的结果统计。同时,可以将统计的数据进行导入和导出,转变成Excell格式,储存到移动硬盘等设备,进行长期储存。还可以利用Excell等统计工具对一段时间内或近几年内的检验结果,进行各种组合的体检数据统计、分析比较,有利于检验人员对各检验项目的体检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常见、多见异常体检项目结果统计,可以了解校内教职工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对于高校教职工的健康保健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讨论

检验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不但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也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以便医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因此,高校医院早日实现检验科信息化管理对提升医院医疗管理水平、质量和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自2010年随着检验仪器设备的更新和LIS系统和条形码扫描技术的应用:体检工作流程明显简化;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减少了检验科和保健科的工作量;提高体检人员信息的正确、完整性和体检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质量提高、体检报告更加规范。真正实现了检验科仪器现代化与科室管理完全信息化,缓解了自动化仪器测定的高效率与手工报告结果低效率之间的矛盾,各种自动化检验仪器快速、准确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体检完成后,检验科可将所有检验结果及时准确的通过HIS网络系统传送给保健科,保健科医生可实时查看检验结果并及时根据所有体检结果发出临床诊断,缩短了教职工等待体检报告的时间。就医院而言,LIS系统的建立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范洪提出检验科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后,缩短检测报告时间1~2小时、提高工作效率40%、节省人力资源5%、降低检验成本10%。我院应用信息化系统管理后,关于检验结果查询功能,通过扫描条形码或依据体检者姓名、体检日期等对体检者以前的检验结果进行快速查询、比较分析。如果前后两次结果变化很大,应将进一步了解是体检者的身体变化情况,还是仪器操作因素、标本条形码粘贴错误、抗凝管用错、乳靡血、溶血等原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关于资料统计功能,检验人员可以进行各种组合的实验数据统计,数据存储于电脑或移动硬盘内可以长期保存,有利于医生、检验人员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体检者的健康保健工作大有裨益。但是,LIS系统及条形码技术应用后仍然存在问题:护士或标本采集人员手工粘贴标签时条形码因粘贴不牢固而翘起甚至脱落;将条形码完全覆盖试管而无法见到内容物;将有缺损、皱折、玷污、文字模糊的条形码粘贴在试管上;盖住采血管的计量刻度;条形码环绕试管粘贴等,均可造成扫码困难。特别是粘贴采血管、尿管等圆柱形容器时容易造成条形码粘贴偏倚或横向、弯曲等,造成扫码器读数失败,解决办法是需要手工输入条形码编号。另外还有可能发生标本条形码与标本不符,护士将条形码贴错试管;抽取标本时,护士将标本注入他人试管;这些差错的发生可能导致医疗差错和事故。因此,仍然需要我们加强检验科室、保健科、医生、护士等各个科室的联系和沟通,才能有效的解决检验科标本采集前的质量控制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存在不能解决标本采集及时性问题:标本预处理、患者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和标本采集量不足等问题,这都并非信息化管理系统能解决的。因此,为了提高检验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和管理。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8

对检测人员的要求必须严格,检测人员应该熟悉检测任务,了解检测对象和正确使用检测仪器[3]。试验人员是试验检测工作的执行者,因此工地试验室必须配备足够的试验人员,并具备相应的试验检测技术水平,取得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员或者检测工程师证书。工地试验室授权负责人必须具备水运检测工程师资格证书。为了发挥试验人员的主管能动性和试验检测工作需要,可将试验人员按现场和室内操作两大块来分工。

贯穿一项试验任务的全过程,从检验委托开始,历经样品分发、试验、报告出具、审核、签发、存档全过程。试验报告格式要使用《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中规定的样式。出具的报告计量单位要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或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

以确保试验报告的统一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试验报告的数据修约要按照《数据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2008)进行,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影响。原始记录也应按照统一的格式填写,不得随意涂改检测数据。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9

1、前言

为了满足客运专线建设工程的需要,建设单位在招投标时就要求项目部必须成立现场试验室。铁路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部试验室比较分散不易于管理。客运专线工程又包括桥涵、路基、隧道、站舍等,造成项目部试验室的检测项目繁多。项目部试验室的管理直接影响到进场原材料及施工现场的各项检测工作,做好试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客运专线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2、试验室的建立

在筹建项目部试验室之前要根据该工程项目的规模和特点来决定试验室的设置,对于规模大的工程应设立中心试验室和试验分室两级设置。对规模较小的项目也可只设中心试验室。

2.1试验室的选址

试验室宜设置在整个标段的中部且交通便利,利于各标段送检和试验人员去现场试验。

2.2试验室的资质

2.2.1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检测机构从事检测业务必须取得相应的检测资质证书。未取得资质证书不得承担检测业务。项目部试验室是根据工程需要成立的临时机构,无法取得检测资质,要求母体试验室应具备省级以上检测资质证书。2.2.2我国计量法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认定,取得计量认证证书才能开展检测项目。这就要求母体试验室应具备省级以上计量认证证书。母体试验室同时具有检测资质和计量认证资质才可以成立项目部试验室,项目部试验室是母体试验室的派出机构。

2.3试验室的人员配置

2.3.1试验室由主任、技术负责人、试验人员等组成。客运专线工程要求试验人员必须持有由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培训合格获得的铁路工程试验检测岗位证书,试验人员不宜少于8人,其中至少2人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2.3.2技术负责人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检测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客运专线管理经验。

2.4试验室的设备与设施配置

2.4.1设备配置要根据开展的检测项目来配置,仪器设备精度要满足标准要求。2.4.2各试验间要分区明确,标识清晰,内部仪器设备摆放合理便于试验操作、温湿度等要满足试验操作规程要求,必要时要配套安装空调及加湿器等。2.4.3试验间应具备足够的工作面积,尤其是混凝土养护室一定要根据本工程混凝土量来建立。2.4.4为了现场试验及沟通方便还需配备交通、通讯工具等。

2.5试验室的验收

2.5.1项目部试验室书面提出申请向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递交试验室成立报验资料:1)工作条件申请表需注明申请单位及日期2)试验室基本情况介绍包括所承担检测工程名称、母体试验室名称、资质证书编号及有效期、检测项目等信息。3)试验室成立文件包括母体试验室批准成立项目试验室的文件及母体试验室授权给项目部试验室的授权书,授权书中明确说明母体试验室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4)母体试验室的资质包括营业执照、资质证书、计量认证证书及项目参数表复印件。5)检测人员资格包括检测人员一览表、职称证书、铁路工程试验岗位证书及身份证复印件。6)仪器设备资料包括仪器设备台帐、仪器设备档案、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及所有仪器设备的检定证书复印件。7)试验室平面布置图需注明各试验间的方位、大小及内部仪器设备的摆放位置及方向。8)试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9)检测能力表:依据项目部试验室试验人员能力、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在母体试验室的计量认证参数表里摘取的检测项目。10)委外检测机构的资质包括企业营业执照、检测资质证书、计量认证证书及附表复印件。所有这些报验资料需装订成册一试三份,试验室、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各一份。

2.5.2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接到报验申请后,主管部门在5天之内派专人负责对试验室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验收主要依据申请表里的项目逐一进行核查。考核后对不合格部分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明确整改期限进行重新考核。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考核验收合格的试验室方可开展检测工作。

3、试验室的管理

3.1人员的管理

3.1.1试验人员必须100%持证上岗。3.1.2试验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教育,可以采取笔试或常规项目实际操作考核等方法。每年要制定培训计划,可以采用集中学习、聘请专家讲课、定期考核等方法进行培训。3.1.3母体试验室定期对项目部试验室进行业务指导。3.1.4试验人员要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检测工作。

3.2仪器设备的管理

3.2.1仪器设备到场后,由设备管理员进行点验和验证,建立仪器设备台帐及主要仪器设备档案。3.2.2试验仪器设备必须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设备管理员要编制仪器设备的检定计划并按期予以实施;在检定周期内,仪器设备如果经过维修,搬运、改装或损坏等,应重新进行检定;对于使用频繁高和经常携带到现场检测的仪器设备应进行期间核查。3.2.3设备管理员应对仪器设备状态进行“三色标志”管理,贴于仪器设备明显位置。3.2.4应制定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且粘贴在墙上醒目位置,便于试验人员操作时看到。3.2.5试验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设备,按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运转记录,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3.3试验的管理

3.3.1标准、规范及操作规程等应编制目录登记造册,及时更新标准规范,以免误用作废规范标准。3.3.2试验人员要严格执行现行的试验检测标准、规范及操作规程。3.3.3严格按标准规定随机抽取样品,取样要有代表性,所检样品要与施工现场实际用料相符。3.3.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各项试验并做好原始记录,数据要清晰、真实、准确,信息齐全,记录完整。3.3.5及时出具试验报告,报告信息要完整无误,经试验人、复核人和技术负责人签字并加盖试验检测专用章的报告方为有效。试验报告应按年度统一编号,具有唯一性,并分类存放。3.3.6建立健全样品收样登记台帐、混凝土试块养护登记台帐、报告发放登记台帐,不合格品登记台帐等,样品经检测不合格应立即上报相关部门。3.3.7不具备检测资质的项目,可以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必须先查验其营业执照、检测资质、计量认证资质及项目参数附表原件,然后复印件留存备案。

4、结束语

项目部试验室的建立与管理是客运专线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对于客运专线工程建设的质量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试验室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施工现场试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客运专线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机器人项目可行性报告例10

1引言

(1)简介

为了对脱离欧盟做准备,英国政府正在着手构建和巩固本国独特的科技监管体制,并且将人工智能系统和机器人的发展、部署和使用作为重点领域。这个行业对于英国加强其在全球社会经济、科技以及知识领域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同时与英国政府的工业发展战略相一致,即英国在2013年挑选出“机器人技术及自治化系统(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RAS)”作为其“八项伟大的科技”计划的一部分,并且宣布英国要力争成为第4次工业革命的全球领导者。

(2)监管重点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科技越来越多的融入其他科技应用的大趋势,英国下议院的科学和技术委员会(TheHouseofCommons’ScienceandTechnologyCommittee)在2016年10月了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报告。报告认为,英国视自己为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系统的道德标准研究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并且认为英国应该将这一领域的领导者地位扩展至人工智能监管领域。英国这一目标不是毫无根据的,尽管现在大部分的机器人还停留在机械自动化而非智能自动化阶段,自动化系统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学术以及公共领域的注意力。

报告召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系统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探讨了拥有先进学习能力的自动化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特殊的道德上、实践上以及监管上的挑战。鉴于科技进步以及随之而来的挑战,报告呼吁政府监管的介入和领导体制的建立,保证这些先进科技能够融入社会并且有益于经济。在报告看来,通过积极响应并且负责任的监管措施,可以而且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在英国决心成为一个在机器人技术与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以及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的道路上,英国政府希望采用一种适应性更强的监管办法,彰显跨部门合作、合理指引和制度化的公共讨论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英国政府的科学办公室(Government’sOfficeofScience)关于人工智能给决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的报告中,更加明显。考虑到政府总是落后于工业进步、学术研究和不断增长的公共关注,在政府决策机制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做法看起来是十分恰当的。将人工智能科技引入到对其自身的监管之中的做法,制造了了非常有趣的关注点,在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

(3)未来展望

随着未来英国针对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的专门委员会的建立和人工智能在决策系统中应用的增长,英国期望支撑其在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发展与应用方面的投资,保持并加强在人工智能知识与监管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并积极寻求相关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尽管提议的监管办法距离最终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对于那些怀有相似或者相关意见的人来说,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2英国下议院科学和技术委员会关于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报告概述

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重要关注点。

报告的这一部分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及其监管带来的潜在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挑战,并且尝试寻找能够最大化这些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最小化其潜在威胁的解决途径。报告强调这一解决途径,在人工智能科技越来越融入社会的情况下,对于建立和保持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至关重要。

(1)人工智能的安全与管控

这份报告中关于的伦理道德的考虑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的安全与管控。特别地,报告主要强调了以下问题:

检验和确认

检验和确认需要方法的制度化,保证人工智能按照既定的计算机算法运行,而不出现不必要的行为或者功能上的改变。报告讨论了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机器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及性能的提高,给测试和量化人工智能系统运作带来的多方面挑战。报告的作者们认为,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补救措施,因为现有的传统方法无法统一适用于不断进化发展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检验和确认。但是,报告提及了谷歌深度思维公司(GoogleDeepMind)和牛津大学联合发起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自我毁灭装置(KillSwitch)”的研究项目,这个装置能够让人工智能系统处于不间断的人类监管干预之下,而且人工智能机器本身无法逃脱这一监管干预。

决策系统的透明化

目前为止,尚不存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追踪一个智能机器的决策过程。这一缺失限制了人类给予智能机器做出选择的自由,因为没有完全透明的决策过程来让人类学习或者控制这些人工制造的思考过程。在有关人类生命安全领域的关键决策中,决策透明化的缺失变得更具挑战性,如自动驾驶汽车。而这反过来,可能会导致公众的不信任和消极偏见,造成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与实施停滞不前。对于这一点,报告提到了微软公司承诺将提高计算机算法的透明度来满足人类理解和监管的需求。微软公司认为,算法透明能够提高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信赖程度,允许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机器逻辑进行严格的测试。然而,这一制度化测试应当采用的明确和有效的方法,现在仍然不得不得而知。

偏见最小化

报告的作者们引用谷歌公司的数码相册软件将深色皮肤的人群标记为大猩猩的例子,表达了对于人工智能系统内置的偏见与歧视的关切。这个例子展示了科技错误如何转变成伤害,进而导致社会不安与仇恨。人工智能机器完全受到其人工设计的结构和学习进程中接收的数据的世界观的影响。在约翰·诺顿(JohnNaughton)看来,对于笃信科技的中立性并全神贯注于科技功能而非累积的学习材料的设计者来说,这些潜在的歧视,还没有被发现。微软公司的戴维·科普林(DaveCoplin)的言论验证了这一结论,即所有人造的或者基于人类设计的计算机算法都存在这样的偏见。他认为,程序员们在编辑代码指引每个人的生活时,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其对伦理道德与社会敏感性的影响。最后,报告提到,在即将到来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现已公布)中,将会有针对计算机算法歧视的应对措施,然而该法案的真正实施可能会面临困难。

隐私与知情权

在关于谷歌深度思维公司(GoogleDeepMind)与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中心(UKNationalHealthService)开展的广泛合作的新闻报道中,英国民众表达了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以何种方式进入、存储和使用保密的病人数据的关切。机器学习的核心部件如何处理病人数据需要考虑其诸多道德影响,并依赖于智能机器每天正常的运转。这就意味着人类分享给人工智能系统的数据变得不再私密,同时数据的所有权也成为了一个问题。正因为这些挑战的存在,才需要有效的措施来保证人工智能系统使用的数据被合理的限制、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保护隐私权。同时,政府应该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护数据安全的情况下又不禁止通过系统化使用这些数据来造福公众。报告指出,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英国政府正在和阿兰·图灵研究所(AlanTuringInstitute)合作建立一个旨在研究数据科学的“数据伦理委员会”(CouncilofDataEthics)。

归责制度与责任承担

关于人工智能责任制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自动驾驶汽车以及谁应当为自动驾驶汽车发生的故障和事故负责的问题。微软公司的戴维·科普林(DaveCoplin)强调政府监管和干预的重要性,应当建立明确的要求来说明为什么以及如何让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者和部署者承担其应有的责任。而这个问题在自动驾驶汽车做出独立智能决策导致损害发生的情况下,将会面临更多的法律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准确分配司机、自动汽车生产者以及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公司的法律责任。此外,如何采用立法手段既能阻止损害发生,又能让个案的不幸结果得到救济,同时保证法律的统一与灵活,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英国政府发起了一项提案试图解决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责任问题。提案内容如下:我们的提案旨在将汽车强制险的适用扩大到产品责任,在驾驶者将汽车控制权完全交给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系统时为他们提供保障。而这些驾驶者(或者投保人)需要依靠法院根据现行《消费者保护法》(ConsumerProtectionAct)的产品责任和普通法下的过失原则的裁判,来确定哪一方应该对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

(2)管理:标准与规则

为了妥善应对和监管人工智能进步所带来的各种道德和法律问题,如深度学习机器、自动驾驶汽车的设计与应用,政府应该建立持续的监管制度。报告提到,公司以及研究机构不断要求政府为其提供监管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尤其是在广泛传播的创新科技上,让其可以调整本身的行为及未来的理论与实践走向。ABB公司的代表麦克·威尔逊(MikeWilson)表达了ABB公司对于政府的监管框架无法跟科技进步相协调的担忧。清晰严格的政府监管规则的缺失,造就了越来越明显的监管空白地带,可能会加深公众的信任危机以及阻碍关键的创新技术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然而,政府的监管方式应该认真仔细的构造,以防“一刀切”式的监管方式阻碍科技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与应用。这一点对于自动驾驶汽车尤其适用,监管的透明化能够让公众和厂商都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也能在此基础上共同影响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发展前景。只有这样,英国市场才能更加适合新兴科技的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英国在经济、科技及人文等方面的领导地位。

在公众层面、学术界、产业界、国家以及国际层面,同样存在着致力于制定出人工智能道德指导方针的积极努力。但是,报告明确提到,各个层面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参与程度,仍然不是很令人满意。同样,令报告作者感到担忧的是,由谁来监管机器人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发展带来的道德和法律影响,现阶段仍不明朗。来自微软公司的意见是呼吁建立一种共享的监管机制,这一机制由联合政府部门、科技行业代表、非政府的学术机构的研究者以及代表最大部分服务消费者的公共利益团体共同组建。

(3)鼓励公众对话

这份报告中所收集的证据都在强调鼓励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最有利于促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科技发展。而通过鼓励公众参与可以让公众更好的与人工智能科技互动,了解更多相关信息,从而对于人工智能科技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工智能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跟政府监管转基因食品的方式相比较,后者显然没有能够让公众充分的参与和了解更多信息。加强公众参与另一个方面的好处就是更好的理解和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辅助智能机器人技术减少紧迫性的问题。

很多的专家都认为在科技领域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披露措施,这将有利于促进公众的参与,同时了解和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积极的、负责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不应该局限于少数专家和利益相关者,而应该听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报告得出结论认为,现在部门式的监管立法为时尚早,但是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的兴起和使用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英国建立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同时促进先进科学技术的更广泛采用。因此,报告重申了其建立专门的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系统委员会的建议。该委员会对政府在制定鼓励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监管标准以及如何控制人工智能方面献言献策。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将会来自不同的领域和部门,通过开展透明和有益的对话来使多方受益。

(4)研究,资金支持,创新

这一部分规定了英国政府制定的总体战略框架,包括:承认与考察英国迄今为止的科技、人文知识、监管领导方面的成就;英国政府的未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考察如何实施该战略时,报告指出了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系统(简称RAS)的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三大障碍,即资金、领导者、技术不足。

RAS的2020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为了提高在机器人技术及自动化系统研究方面的合作和创新,2013年在创新英国(InnovateUK)项目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由学术研究者和产业代表组成的“特殊利益团体”(SpecialInterestGroup,SIG)。该团体在2014年7月的一份机器人技术及自治化系统的2020年国家发展战略(RAS2020NationalStrategy),规定了英国的RAS发展目标,即通过英国国内各产业的合作发展为其在机器人技术及自动化系统创新发展上的跨部门合作提供路径支持。而为实现该目标所列的八项建议,对于这份报告来说,值得关注的有:建立集中化的领导制度去引导和监管创新活动;提升各国政府、产业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以此鼓励更进一步的创新并且加强纽带;为公众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及提升透明度;将英国作为一个全球科技创新和发展的优良投资市场的地位制度化。

RAS的资金

这份报告认识到,从贸易的角度看,从全球来看英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仍然十分有限,其2015年安装运输的机器人数量只有中国的3%。作为跟英国政府的对比,韩国政府在过去十年间对于机器人技术的研发投入每年高达1亿美元,而日本政府今年为其辅助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计划提供了3.5亿美元的资助。从这一点来看,英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非常依赖国外资本的投资,正如首相的科学和技术委员会(PrimeMinister’sCouncilforScienceandTechnology)披露的那样,英国机器人技术研究80%的资金来源于欧盟国家,而英国已经不再是欧盟的一员。但是,这一披露却完全忽视了英国国内每年超过5000万美元的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每年2500万美元的机器人学术研究资金。

RAS的领导者

报告对于英国缺少一个集中化的领导实体来促进机器人技术及自动化系统在英国的发展和应用的这一现实,表达了他们的失望,尽管SIG曾经建议设立这样一个领导实体。领导者的缺位,不仅使得英国难以在RAS上实现连贯与统一的跨部门合作,而且会阻碍科技创新与发展。这还将使得政策制定者在无法正确理解蓬勃发展的科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进而导致监管空白、市场失灵、与公众不安。

RAS的技术不足

尽管在RAS及相关领域内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正在增长,但是英国却并没有足够受过培训的人力资源来实现其宏大的发展目标。政府在高等教育层面中提倡科技教育的全额奖学金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这一现象。报告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推动人工智能与相关科技的发展和利用国外资金发展本国市场至关重要。尽管如此,英国的大学可能因此受到损害,因为人才被高利润的行业吸走,而且大学可能会被迫改变其研究方向,将自己的关注点从必要的探险式研究转换到更加商业化和有利可图的领域。

(5)结论与建议

报告在3个不同的领域提出八项关键结论与建议:

教育与技能

政府必须加强在职业培训领域的投资,这样才能让工人获得全新的相关技能,减轻自动化技术以及自动化机器的大规模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就业市场。这一项同样包括建立适应性的及时培训方案,能够让劳动者跟上最新的科技发展潮流,同时在被迫的职业转换过程中,为他们提供终生的学习机会。报告作者表达了对于政府在这一领域缺乏领导力的失望,同时呼吁尽快颁布国家数字战略,以帮助劳动者更好应对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的市场,同时防止排斥数字化的现象发生。

管理的标准与规则

英国政府必须建立适当的机制,准确衡量RAS的发展将会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影响,同时保证RAS的发展在商业上的利益,谋求社会效益、以及公众的信任和持久的支持。这份报告中提到的道德挑战,需要政府不间断的监管努力。所以报告的作者建议,在伦敦阿兰·图灵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人工智能领导委员会,来监管不断变化的科技实践,以及其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影响,并对如何监管他们向英国政府提供建议。报告建议设立的委员会,应该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从业人员、非政府代表和业余人员纳入这一制度化的公共对话平台之中。而且,该委员会还应该与未来成立的数据伦理委员会展开合作。

研究、资金和创新

目前为止,英国还缺乏连贯一致的推动RAS发展的政府主动性。英国既没有培训技能工人的计划,也没有对于RAS领域发展给予资金支持以激励其进一步发展,英国政府对于其做出的若干承诺已经无法兑现。其中一项英国政府无法兑现、但是值得引起关注的承诺,是致力于整合各机构部门的RAS领导委员会的推迟成立以及未制定明确的未来发展战略。报告的作者们认为,没有这样一个战略计划,英国不能够实现其作为一个全球人工智能道德研究领域领导者的目标,同样也难以在与其相关的领域内寻求领导地位。为防止这样的结果发生,报告作者请求英国政府建立一个能够将学术研究者、行业从业者,以及最重要的政府机构代表与政策制定者组织起来的RAS领导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将会坐落于国家RAS机构内,并且与政府和其他研究委员会通力合作,制定英国的RAS国家发展战略,阐明其发展目标并且列举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

3英国科学办公室的报告:人工智能对未来决策的机会和影响

(1)人工智能对于创新和生产力的影响

报告的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将人工智能科技广泛应用在个人及公众生活中,可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报告的作者通过考察人工智能对于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指出人工智能在政府层面大规模使用的潜在可能性。在政府认识到其在公共组织中的责任以及限制的前提下,这些人工智能的使用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政府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政府使用先进的学习机器使得机构和个人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作者认为,政府使用人工智能科技能够更大程度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互动程度。为达到这些目标,政府必须清楚其公共地位及其负担的义务,并且遵守内阁会议在2016年所做出的伦理道德指导方针,尤其是在以下两项人工智能的应用中:

人工智能建议功能的使用

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中包括作为政府工作的建议者,包括收集与政府相关大量的信息、指出其中的重要的问题和监管的难点、以及提供书面的建议或者分析报告。尽管政府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在加深,但是报告依然强调,有些复杂和重大的事项依然需要人类来做出决策。事实上,报告的作者认为人类永远不能够脱离决策圈,因为人类所扮演的角色是机器永远无法完全取代的。一方面,人类需要对人工智能机器作所做出的结论提出问题,而不能让决策变成完全的自动化;另一方面,如果人类不断地质疑和批评机器的决策结果,会显得过于轻率和无知。所以,报告建议政府所有部门应该尽可能保证其决策过程的透明化,才能让自动化的人工智能系统融入其中并且提供帮助。

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

这种使用模式关注的是,政府在为了分析的目的使用公民的数据时,能否保护公民的数据及隐私、能否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公民的数据、以及能否保证公民个人信息的完整。报告强调,能否做到上述这一点,对于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和保护好本国公民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人工智能系统对于个人数据的使用必须遵循现有的法规,如1998年英国的《数据保护法》(DataProtectionAct)和2016年欧盟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禁止一切未经同意的非法使用公民个人数据的行为。尽管报告作者认为,这些法律规则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但是同样强调尝试错误法(TrialandError)对于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潜力的重要性,并且提议建立沙箱区域(SandboxAreas),在控制所有可能的变量的前提下,安全地控制和引导这些错误。此外,报告认为,如果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和方案共享,这个错误尝试法的学习过程能够得到极大缩短。

(3)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市场的影响

机械自动化和智能自动化的机器的大规模应用,将会给劳动力市场和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报告提到,人工智能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将会提高工业生产力和国家总体的经济增长,但是具体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仍然难以准确估量。这些最新科技的大规模应用,将会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个人服务领域,而这一领域贡献了英国最多的劳动岗位。尽管对于新兴科技发展所波及的工作岗位数量在统计数据上略有不同,但是报告却认为应该忽略这些估计的影响,因为新兴行业将会带来新的工作机会,来替代那些本来就可能消失的行业。

自动化以及智能自治机器的应用,将会带来对高技能工作者需求的增长,因为在直觉思维和社会意识为必须的工作领域,需要他们去弥补科技的不足。报告所做的另一个预测是,未来的劳动者们可能将会更加频繁的更换工作,而这需要他们掌握可以随时转换的工作技能。报告总结认为,这些预测应该成为英国未来工人培训计划的核心关注点,以保障公众稳定的就业前景,同时培养公众对于科技进步的积极态度。

(4)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系统和智能机器的发展与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与伦理道德问题。报告认为,对于任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都应当将以下两点考虑在内。第一,应该考虑并理解网络上不断快速增长的个人信息总量和有效的机器学习需要两者结合所带来的潜在影响,这可能会给个人的数据安全、隐私等基本的个人自由权利产生威胁。第二,是需要建立明确的规则确保人工智能机器决策过程的透明和可归责性。尤其是,为人工智能系统植入带有制度化典型歧视的分析方法所带来的社会政治风险。此外,报告同时提到,通过追踪个人用户的数据记录而收集未经用户许可的信息,并将这些匿名信息聚集起来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

报告重申对于人工编制的算法和机器自主学习的算法中存在歧视问题的关注,呼吁建立有效的机制辨别和控制这些歧视。对此,报告提供了未来的政策建议:对于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发展、安装,使用提出明确的指导方针;要求发明者提供证书;对于人工智能科技的应用所造成的伤害需要有更加明确的法律规范;为公众科技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更多支持。

为了在人工智能科技造成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分配责任,而比较人类的行为逻辑与机器的决策过程的不同的方法,即使作为一个可能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也问题颇多。尽管随着机器逻辑对人类逻辑模仿程度的提高,二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这种比较方法建立在积累的先例和随之而来的立法上,因此只会让二者出现更多的不同之处。

尽管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责任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但是人工智能要想积极有效地融入公共和私人领域,它的可归责性和透明度不可或缺。同时,这也是政府采用人工智能科技时为获取公众信任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如何确保可归责性和透明度,报告建议,政府应该时刻清楚,新兴科技正在使用的算法、参数、数据,及其使用目的,这样才能判断这项科技是否被负责任的使用。然而,这可能会给确定和评价这些使用带来监管上的难题,同时还有商业和安全上的考虑所带来的限制。可归责性和透明度可能不能很好解答这个问题,因为共享的代码可能并没有在一个具体的决策过程中被使用。此外,考虑到人工智能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归责问题就将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正在讨论解决以上困境的可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列举的措施:人类运用智能机器的学习功能去评估某项预设的功能,确定和分析过程中的非常规变化与不连续性,然后追踪和记录其使用和输出的某些计算机算法。这样的做法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这样的监管过程中,没有了人的存在,完全是一个机器监管另一个机器。同时还要考虑到,使用计算机算法或者常规的数据输入所产生的交互效果跟人与计算机的真实交互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报告认为,所有的解决措施都应该尽可能的扩大其社会背景因素的考察范围,尤其是在评估潜在风险的问题上。最后,报告质疑,对于解密机器人某些具体决策过程的过分关注,可能让人们忽视机器人的制造过程和其产生结果的重视。

(5)公共对话

报告的这一部分认为,公众的信任是人工智能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和保持公众的信任,需要政府的监管。所以,报告建议,政府应该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为公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供帮助;建立规则和机制解决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不满与怨恨;寻找能够让发明者、经销商和最终用户都对其使用人工智能科技的行为负责的方式。而作为公众,应该参与到关于人工智能决策是否可信的讨论中来,同时也应该经常性的参与对人工智能决策或者依靠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所做的决策的正确性概率评估中来,并且讨论和识别人工智能在决策前、决策中以及决策后可能存在的错误。

(6)结论

为了促进负责任的创新和获得公众的信任,同时为投资者和发明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以及为科技发展争取合理的数据使用,英国政府必须采用一种负责任并积极应对的监管方式。以这样的监管方式监管人工智能,才能灵活的适用于现有的科技及其应用,同样还有未来的各种潜在的科技可能性。而为了更好的监管这一不断变化的科技领域,英国政府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要监管以及如何监管。报告作者期待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学院(RoyalSocietyandBritishAcademy)的一份研究报告的,因为这份报告研究了现存的以及将有的应对人工智能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的最好办法。在报告结尾,报告的作者们认为英国向来具有积极开展公众对话和监管新兴科技的优良传统。所以,英国能够很好地将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所带来的潜在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4评论与结语

这两个报告让我们了解了英国在人工智能监管上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同时还有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影响。尽管这两个报告在内容上稍有重合,但是对于同样的问题,两个报告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侧重点,同时提供了不尽相同的解决措施。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各国政府不同的监管方式,以及了解英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复杂程序,对于更多的相关报告的分析研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