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声乐训练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06 17:24:10

声乐训练论文

声乐训练论文例1

二、声乐教育哼鸣训练的独特手段

在进行声乐教育中,哼鸣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练习演唱者在练习哼鸣时往往会把嘴唇闭上,人们目前对于哼鸣的口形训练还存在很多的争议,但是若是进行闭口训练哼鸣,必然会使演唱者无法看出口腔状态,也就难以发现舌头后缩等毛病,无法进行更正。因此本文建议在哼鸣训练时开口训练,直观的观察到演唱者的口腔状态,避免出现发音毛病,也能尽最大程度减小口腔的不和谐,提高训练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哼鸣的开口训练使训练更接近于演唱形式,是演唱者的自我感觉与平时的歌唱感觉相同,提高了歌唱者的训练感受,尽最大速度建立演唱者鼻腔口咽腔的协调作用。在哼鸣时的气息运用,在实际的哼鸣教育中,很多学生在哼鸣时,并不能正确掌握气息的支持,普遍感觉哼鸣存在很大的难度,若是坚持长时间的练习甚至产生雅娟心里。有关教育认为哼鸣其实就是一种检验气声的镜子,若是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必然会导致在哼鸣时发生喉头紧缩现象,导致哼鸣发音存在困难。另外对哼鸣训练发生有重大影响的还包括脱离气息的哼鸣,歌唱者在哼鸣时一旦发生脱离气息现象,必然会导致气息贯穿到整个发生通道,不仅仅影响胸腔共鸣,还会使得色彩以及声带受到严重影响,使演唱者完全失去胸腔共鸣,这主要是因为严查这的气息调用不正确,导致哼鸣无法正常进行。学生在进行哼鸣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口鼻共用,避免出现气息僵硬的现象。只有坚持正确的气息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哼鸣效果,具体而言要先气息下沉,使后腰部位保持明显的吸气感觉,气息平稳运动来发出哼鸣并注意保持横膈膜支持状态,在进行哼鸣运动时一定要注意气息的均匀运动,不能出现时强时弱现象,还需要注意到气息的流动性,使哼鸣充满弹性。随着练习哼鸣使得吸气,歌唱者像平时歌唱时的口型一样,不可出现横向张口现象。在哼鸣训练时,为使演唱者的口型和腔体不僵化,演唱者应注意到口性的调整,在发声音型练习的第一个音处,抬起软腭,下沉喉头在打开咽腔后在进行哼鸣训练。随着哼鸣训练时间的增加,应随着中音的上行,慢慢轻合口形,在哼鸣到最高点时,应慢慢闭合嘴唇,随着中音下行的练习,再慢慢张开口形。再练习音阶为“多”“来”时的哼鸣时,口形张开,在练习“咪”“发”时的哼鸣时,口形逐渐发生变化,向过渡音口型变化,音阶“索”的练习嘴唇需轻轻闭合,到练习下行“发”“咪”时口形在慢慢张开等,这个口型变化的过程可以避免演唱者的哼鸣训练出现脸部僵硬状况。演唱者再练习上行的最高处时,嘴唇轻敲合拢能够使得演唱者更好的体会到声音带来的颜面震动,在整个训练中,口型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咽喉腔被逐渐充分打开,稳定喉头,使演唱者的发声不受到口型变化的影响,在哼鸣训练的发声中,声音的色彩要注意同意,不能随着口型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哼鸣训练时还需要注意到哼鸣音响色彩的调整,目前声乐学者对哼鸣色彩的变化,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本文认为哼鸣虽然不断强调鼻腔的积极性,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指鼻音,造成哼鸣训练出现鼻音过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演唱者缺乏对哼鸣色彩的正确认识,音色的差别来源于物体振动的不同分量关系,因此在哼鸣训练时要想获得美好的音色,就必须注意到发生出口的焦点位置,哼鸣发声的出口主要是上颚窦的部位,在训练中应尽量避免过多使用鼻音。最后在哼鸣训练时还需要注意到整体的调整,应重视每一个部位的训练,建立歌唱整体的平衡,时刻检查局部发音额合理性。

声乐训练论文例2

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1.1呼吸在声乐中的重要性

声乐的基本功,除了声音技巧、歌唱语言、表现能力的严格训练等,还需要学习视唱练耳、民族音乐、音乐史、音乐理论、钢琴等必修基础课程。对青年歌唱演员来说,决不要满足于个人初步的点滴成就,更不应把歌唱视为轻而易举的事,而应使自己具有较扎实较广泛的基础,这才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正确的声乐,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诸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发声要有:第一,动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统;第二,振动部分——声门,也可以说是喉;第三,扩音部分——胸腔、气管、咽和头部诸腔体;第四,语言部分——舌、腭、牙、唇。这四个部分的联合,组成了发声机能。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发声的四大要素吧!在这四大要素中,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可以单独改变的。而这每一个因素的改变,又影响着整个发声状态。因此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状态下的互相组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发声法。

声乐的发声体是长在人体内的生理器官,它不是乐器厂出产的成品,不经过训练,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优良乐器。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循序渐进的严格训练,我们的发声器官才能具有适应演唱各种风格、内容、形式的曲目的能力。好的演唱,除了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声音技巧运用自如。一首音域宽、句式长、力度大、感情炽热、强弱和音色变化大的歌曲,如果演唱者缺乏自如地运用声音的能力,必然会破坏原作的完整性。即使演唱一首音域不大、句式不长、内容优美、曲式活泼的小曲,如果声音缺乏训练,也同样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诚然,发声技巧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但它在歌唱艺术中,却具有独特的作用。

西洋唱法可以吸取的一点就是它的发声方法。经过一定时期的正确训练,它可使人的声音变得圆润、洪亮、统一,有共鸣,能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歌唱时高音不是刺耳的尖叫,低音也不是强压硬“挤”,而是靠训练有素的良好的技术方法自如地“唱”出来的,这种声音是富有表现力的。

1.2发声的基本原理

首先,人们通过口,鼻吸气,使自己的肺叶充满空气,当人们呼气时,由于声带闭合阻气,使声带产生震动我们称它为基音,这时的声音力量小,音色也不好听。只有经过身体的共鸣腔体的共振,才能产生自然优美而响亮的声音。歌唱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协调,科学的运动。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喉头,会厌,声带等。喉头也叫喉结,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它的作用是保护气管与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的两条白色韧带,当人们吸气时,声门打开,声带自然分开;而当呼气发声时,声带自然闭合靠拢,成水平状,气息穿过两条声带间的缝隙,使声带产生震动,产生了声音。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口咽腔,鼻腔,窦腔等。歌唱时依赖人体的这些器官的共鸣作用来扩大,修饰,润色声音。

1.3声乐训练的基本技法

(1)坚持母音要纯净。

母音不纯,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的干扰所致,因为“错误的声音的发出,必定伴随着有错误的生理动作的原因”。坚持母音的纯净性,就是坚持发声的正确性,也就是字正才能腔圆。

(2)先想好再唱。

“在发一个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先想好了再唱”。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发声的条件发射,然后让这些概念条件反射,自动地来调节,平衡人体的发声器官来发声和歌唱。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达到下意识的或半意识的自如歌唱。按吉利的话来说,每一个人的“说话和歌唱只是有声音的思想;讲话时没有人想有意识地去摆弄嘴、舌和上颚的动作。他们自己会自动调节”。“从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做。”“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以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地反应和调节。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完全必须预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母音。”

(3)保持声音的连贯。

“当必须在同度音或某个音程上作母音变换时,为了避免口内形状和声音结构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变,其动作必须是平稳的。”“也就是在口咽腔中,对每一个母音所进行的形状变换是如此轻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变一点点,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这就是连贯地歌唱的秘诀。”

(4)音色变化。

“一个正确平衡的发声机能能准确地教育着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开放''''、''''集中''''或''''关闭''''(变圆)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为喊叫。”美声学派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历代美声学派大师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母音变圆(即唱a时带点o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份明亮靠前而变得刚硬、尖锐、刺激,并使声音具有天鹅绒般地柔和感觉而仍不失其明亮

(5)呼吸需要有弹性。

当完成下肋两侧扩张,小腹微向内收的呼吸动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觉而只是具有有弹性的柔韧的坚定。”而且“在我一开始歌唱的时候,我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呼吸机能的一切动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过满,腹部肌肉过份僵硬、缺乏弹性等弊病,必然会带来喉部肌肉紧张、僵硬。

(6)音乐表演的适度感。

某些因强调语气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缓一些时值的“延缓重音”(Tenuto)。“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延续得太长,就会流于粗俗;如果太短,就会发挥不出其真正的表现力。”这种适度感,只能是歌唱家自己“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经验,而获得的一种艺术和美学的感觉。”

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咬字的气官包括口腔,唇,齿,舌等。它们是我们演唱时表达感情,传达歌曲内容的重要器官。

因此,对专业歌唱演员来说,基本功的训练是极端重要的,而且一定要精益求精。

2大量学习中外声乐文献

在声乐训练中,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就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演唱曲目,学习一定数量的音乐文献。经典的中外音乐文献都有一定的规格(内容、风格、速度、句法、段落、高潮等艺术处理),学习、掌握、分析研究并演唱这些经典文献中的规格,是学生在具备一定声音技巧后必须十分重视和努力的。在接触不同中外文献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不同时期不同声乐品种、流派的艺术风格,掌握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在涉猎和演唱大量文献中增长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期间基本功训练与声乐文献学习的关系,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重视基本功训练是应该的,但决不能忽视对声乐文献的学习,这两者皆不可偏废。过于强调基本功,易养成重技术轻艺术的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练好发声技术,是为艺术地表现歌曲内容服务的,并且通过演唱一些声乐作品还可以促进基本功的提高。因此,基础训练与文献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献的选择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教师在每个学期或学年的开始,都应在为每位学生制订教学计划时,选定适合该学员发展的各类曲目和曲目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作适当的调整)。如果每个学期或学年曲目学得太少,教师一味强调少而精,实际上就会妨碍学生的学习进度。所以,一定要重视曲目的数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学习的曲目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量中求质的教学效果,反过来,有了质,量才会有意义。人们常说要提高质量这句话,可见质与量本来就是不可完全分离的,而是紧密相依的关系。

3在实践中摸索正确的学习方法

声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原则和科学性。但人在歌唱时有关器官的活动,不能进行明确无误的人体解剖,把发声器官的活动规律弄得一清二楚。因此,声乐学习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尤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现象,不断发生新情况,如心理的、生理的、性格的、领悟能力的、文化素质的、学习态度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影响学习进度。教师只能在“教中学”,不断探索、钻研出新的办法,去适应新的情况,去解决新的问题。往往很多声乐教学论著中写在纸上的东西不能代替教学实践,真理只能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因此,教师与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例,共同摸索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取得进步,获得很大收获。而学生除在课上直接接受教师指导并能较好完成课上作业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下独立自主地选择一些自己喜爱且程度适宜的作品自学,或作为浏览曲目试唱。这样做,既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加强其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演唱作品及理解作品的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4逐渐培养和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艺术贵在独创。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必须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个性,具备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解和掌握中外声乐文献曲目规格的前提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及对作品的理解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使演唱具有自己的风格。但这种创造性一定要在尊重作品原有规格的基础上发挥。

同时,我们也鼓励歌唱者之间互相学习,但不能提倡对别人的简单模仿。应该在学习、借鉴前辈及他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自身的条件、特点,培养和创造出自己的演唱风格来。

总之,“艺无止境”,声乐学习也是学习一种艺术,同样是没有止境的。不管是学哪种唱法的,应该经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健.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王如湘.声乐教育的个性发展[J].云萝学刊,2004,(5).

声乐训练论文例3

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1.1呼吸在声乐中的重要性

声乐的基本功,除了声音技巧、歌唱语言、表现能力的严格训练等,还需要学习视唱练耳、民族音乐、音乐史、音乐理论、钢琴等必修基础课程。对青年歌唱演员来说,决不要满足于个人初步的点滴成就,更不应把歌唱视为轻而易举的事,而应使自己具有较扎实较广泛的基础,这才有利于将来的发展。

“正确的声乐,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诸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发声要有:第一,动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统;第二,振动部分——声门,也可以说是喉;第三,扩音部分——胸腔、气管、咽和头部诸腔体;第四,语言部分——舌、腭、牙、唇。这四个部分的联合,组成了发声机能。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发声的四大要素吧!在这四大要素中,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是可以单独改变的。而这每一个因素的改变,又影响着整个发声状态。因此这四大要素,在其各自不同状态下的互相组合,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发声法。

声乐的发声体是长在人体内的生理器官,它不是乐器厂出产的成品,不经过训练,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优良乐器。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循序渐进的严格训练,我们的发声器官才能具有适应演唱各种风格、内容、形式的曲目的能力。好的演唱,除了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声音技巧运用自如。一首音域宽、句式长、力度大、感情炽热、强弱和音色变化大的歌曲,如果演唱者缺乏自如地运用声音的能力,必然会破坏原作的完整性。即使演唱一首音域不大、句式不长、内容优美、曲式活泼的小曲,如果声音缺乏训练,也同样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诚然,发声技巧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但它在歌唱艺术中,却具有独特的作用。

西洋唱法可以吸取的一点就是它的发声方法。经过一定时期的正确训练,它可使人的声音变得圆润、洪亮、统一,有共鸣,能有“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而且歌唱时高音不是刺耳的尖叫,低音也不是强压硬“挤”,而是靠训练有素的良好的技术方法自如地“唱”出来的,这种声音是富有表现力的。

1.2发声的基本原理

首先,人们通过口,鼻吸气,使自己的肺叶充满空气,当人们呼气时,由于声带闭合阻气,使声带产生震动我们称它为基音,这时的声音力量小,音色也不好听。只有经过身体的共鸣腔体的共振,才能产生自然优美而响亮的声音。歌唱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协调,科学的运动。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喉头,会厌,声带等。喉头也叫喉结,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它的作用是保护气管与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的两条白色韧带,当人们吸气时,声门打开,声带自然分开;而当呼气发声时,声带自然闭合靠拢,成水平状,气息穿过两条声带间的缝隙,使声带产生震动,产生了声音。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口咽腔,鼻腔,窦腔等。歌唱时依赖人体的这些器官的共鸣作用来扩大,修饰,润色声音。

1.3声乐训练的基本技法

(1)坚持母音要纯净。

母音不纯,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的干扰所致,因为“错误的声音的发出,必定伴随着有错误的生理动作的原因”。坚持母音的纯净性,就是坚持发声的正确性,也就是字正才能腔圆。

(2)先想好再唱。

“在发一个音之前,先要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先想好了再唱”。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先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发声的条件发射,然后让这些概念条件反射,自动地来调节,平衡人体的发声器官来发声和歌唱。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而达到下意识的或半意识的自如歌唱。按吉利的话来说,每一个人的“说话和歌唱只是有声音的思想;讲话时没有人想有意识地去摆弄嘴、舌和上颚的动作。他们自己会自动调节”。“从从一个母音过渡到下一个母音,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去做。”“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以同样的准确性,相应正确地反应和调节。我,首先是在思想上建立我的歌唱。”“完全必须预先在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母音。”

(3)保持声音的连贯。

“当必须在同度音或某个音程上作母音变换时,为了避免口内形状和声音结构的任何突然和粗暴的改变,其动作必须是平稳的。”“也就是在口咽腔中,对每一个母音所进行的形状变换是如此轻微,以致只要想到稍微改变一点点,就足以产生所需要的生理效果,这就是连贯地歌唱的秘诀。”

(4)音色变化。

“一个正确平衡的发声机能能准确地教育着歌者本人,使他知道可以或不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开放''''、''''集中''''或''''关闭''''(变圆)到什么程度,而不至于成为喊叫。”美声学派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历代美声学派大师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母音变圆(即唱a时带点o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份明亮靠前而变得刚硬、尖锐、刺激,并使声音具有天鹅绒般地柔和感觉而仍不失其明亮

(5)呼吸需要有弹性。

当完成下肋两侧扩张,小腹微向内收的呼吸动作后,腹部“不能有任何僵硬或不舒服的感觉而只是具有有弹性的柔韧的坚定。”而且“在我一开始歌唱的时候,我就把横膈膜、肋骨及呼吸机能的一切动作,全都置之度外。”呼吸吸得过满,腹部肌肉过份僵硬、缺乏弹性等弊病,必然会带来喉部肌肉紧张、僵硬。

(6)音乐表演的适度感。

某些因强调语气而做的柔和且又稍微延缓一些时值的“延缓重音”(Tenuto)。“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延续得太长,就会流于粗俗;如果太短,就会发挥不出其真正的表现力。”这种适度感,只能是歌唱家自己“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积累经验,而获得的一种艺术和美学的感觉。”

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咬字的气官包括口腔,唇,齿,舌等。它们是我们演唱时表达感情,传达歌曲内容的重要器官。

因此,对专业歌唱演员来说,基本功的训练是极端重要的,而且一定要精益求精。

2大量学习中外声乐文献

在声乐训练中,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就应该不断扩大自己的演唱曲目,学习一定数量的音乐文献。经典的中外音乐文献都有一定的规格(内容、风格、速度、句法、段落、高潮等艺术处理),学习、掌握、分析研究并演唱这些经典文献中的规格,是学生在具备一定声音技巧后必须十分重视和努力的。在接触不同中外文献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不同时期不同声乐品种、流派的艺术风格,掌握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在涉猎和演唱大量文献中增长自己的音乐艺术修养。

对于在校学生学习期间基本功训练与声乐文献学习的关系,我认为,教师和学生重视基本功训练是应该的,但决不能忽视对声乐文献的学习,这两者皆不可偏废。过于强调基本功,易养成重技术轻艺术的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练好发声技术,是为艺术地表现歌曲内容服务的,并且通过演唱一些声乐作品还可以促进基本功的提高。因此,基础训练与文献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献的选择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和接受能力因人而异。教师在每个学期或学年的开始,都应在为每位学生制订教学计划时,选定适合该学员发展的各类曲目和曲目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作适当的调整)。如果每个学期或学年曲目学得太少,教师一味强调少而精,实际上就会妨碍学生的学习进度。所以,一定要重视曲目的数量。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每学期或每学年学习的曲目多一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量中求质的教学效果,反过来,有了质,量才会有意义。人们常说要提高质量这句话,可见质与量本来就是不可完全分离的,而是紧密相依的关系。

3在实践中摸索正确的学习方法

声乐是一门艺术,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原则和科学性。但人在歌唱时有关器官的活动,不能进行明确无误的人体解剖,把发声器官的活动规律弄得一清二楚。因此,声乐学习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尤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现象,不断发生新情况,如心理的、生理的、性格的、领悟能力的、文化素质的、学习态度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影响学习进度。教师只能在“教中学”,不断探索、钻研出新的办法,去适应新的情况,去解决新的问题。往往很多声乐教学论著中写在纸上的东西不能代替教学实践,真理只能在实践中经受考验。因此,教师与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例,共同摸索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取得进步,获得很大收获。而学生除在课上直接接受教师指导并能较好完成课上作业外,教师也应该根据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下独立自主地选择一些自己喜爱且程度适宜的作品自学,或作为浏览曲目试唱。这样做,既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加强其独立处理作品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演唱作品及理解作品的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4逐渐培养和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

艺术贵在独创。一个优秀的歌唱者,必须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个性,具备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演唱风格。因此,我们主张在理解和掌握中外声乐文献曲目规格的前提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及对作品的理解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使演唱具有自己的风格。但这种创造性一定要在尊重作品原有规格的基础上发挥。

同时,我们也鼓励歌唱者之间互相学习,但不能提倡对别人的简单模仿。应该在学习、借鉴前辈及他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自身的条件、特点,培养和创造出自己的演唱风格来。

总之,“艺无止境”,声乐学习也是学习一种艺术,同样是没有止境的。不管是学哪种唱法的,应该经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健.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王如湘.声乐教育的个性发展[J].云萝学刊,2004,(5).

声乐训练论文例4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声乐训练论文例5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

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声乐训练论文例6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声乐训练论文例7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声乐训练论文例8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对于从事音乐的人来说,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声乐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视唱音准和节奏感,如果对音质、音色缺乏应有的判断,则很难顺利开展声乐专业课的学习。在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是最基础的部分,视唱练耳作为基础课程,是声乐教学的支撑与补充。声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注重视唱练耳的基本功训练,并正确认识声乐教学与视唱练耳的关系,为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特点与目标

声乐是充分运用人体发声器官产生的音调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表演形式。我国声乐艺术一般包括美声、民族、通俗和原生态四种唱法。声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普及性、审美性等特点。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声乐作品为载体,在教师的教授与引导下,学习声乐基本理论知识,经过大量的发声训练,掌握科学发声原理,从而实现科学的演唱。在声乐课程中,学生不断熟悉国内外声乐作品,了解声乐发展史及现状,有助于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声乐知识体系。声乐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是让声乐学习者掌握声乐演唱技巧、理解歌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诠释歌曲的情感内涵,与观众产生共鸣。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声乐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复杂性、实践性、抽象性等特点。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作品风格与意境的赏析,熟练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技巧,逐渐提升独立分析与鉴赏水平,并不断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声乐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定位;其次,要向学生教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声乐技巧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优秀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其声乐学习的主动性。现今高校声乐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随着教育实践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声乐教学内容逐渐丰富,教学层次也有所提高。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适合当代教学的课堂环境十分重要。事实证明,在当前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声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锻炼其演唱技能,科学纠正各种发声问题,对高难度技巧进行强化、专门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理解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找到有效路径完成声乐人才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应该贯穿始终。

二、我国视唱练耳课程的现状

我国音乐类专业课一般包括器乐教学、理论教学与声乐教学三大部分。在理论教学中,以视唱练耳课程较为复杂。它是一门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基础课,是为了使学生将听觉知识应用到音乐其他专业及相关音乐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专业课。

(一)视唱练耳概述

视唱练耳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音乐基础训练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注重理论和技能相结合。主要课程内容包括视唱、听写、乐理与听觉分析四大部分,教授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及相关音乐基本理论,架构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知,提升其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视唱练耳是一门既有音乐基础理论又兼有音乐技能训练的专业技能课。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与音乐专业其他课程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乐理、合唱、和声等。音乐专业学生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并奠定在音乐其他技术领域的学习基础。现今,由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断细化,提高了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唱练耳教学中不断引入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的手段,另一方面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视唱练耳课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音乐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视唱练耳就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可分为视谱即唱与听觉训练两部分。其中视唱是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乐谱准确地唱出声乐作品的音高与节奏,并加深对节拍、音程和调式等音乐元素的认识。练耳则是用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辨别力、记忆力等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视唱练耳是所有音乐专业的根基与关键,对学生音乐基本功与音乐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其重要性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训练学生识谱唱谱的能力。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识谱唱谱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对音乐曲目的把握。在读谱训练中,视唱练耳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视唱练耳,可以让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声乐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在实际的读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识谱唱谱训练,看到曲谱就可以迅速辨认并唱出音高。其次,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完善其节奏感。视唱练耳课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听觉,训练其读谱唱谱能力,使其能准确地识辨音色、节拍与调式调性,建立较好的节奏感与音高概念,增强音乐记忆力与理解力。通常情况下,读谱唱谱指的是把视唱练耳教材中的音阶进行有顺序的模进练习,以加强音准度。声乐学习者通过音阶的反复练习,能够进一步增强音乐记忆力,让大脑在无形中形成音阶的律动,进一步达到音阶固化的效果。在练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式进行,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音准,还可以使其对声乐作品有整体的认知。另外,节奏与音准都是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表现中非常重要,也是学生学习声乐的首要条件。因此,节奏训练的作用不可低估。最后,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综合素养。视唱练耳课程训练学生对音乐的节拍、曲调、调性的综合感觉和辨别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增强其对不同音乐形式、风格与审美的感受与认知,有助于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通俗来讲,声乐训练是依靠听觉辨识的艺术形式。通过视唱练耳训练,能够让学习者的听觉系统更加有效地识别各种声乐元素,以练耳训练向视唱反推,能够实现反复训练的目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音乐素养。可以说,视唱练耳是声乐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声乐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通过不断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学习者掌握多方面的声乐知识,树立学习信心,培育声乐气质与素养,促进声乐事业的发展。以上阐述的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更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的始终。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相互补充、互为保证,只有两者相统一,才可以共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读谱就可以进行唱谱训练。在唱谱过程中,需注意对音调、音高、和声、转音和旋律等方面的体现,将乐谱上的每个元素都表现出来,这不仅是练习唱谱,同时也是对听力的训练。在视唱练耳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有效强化训练,能够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视觉是整个训练的基础,听觉是评判依据,能够衡量练习的准确性。这种反复练习便于记忆,对读谱唱谱的练习有很大帮助。声乐专业的学生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严格训练,增强声乐演唱的基础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音高将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教授演唱时的发声、呼吸、换气等基本技巧,然后用这些声乐演唱方法来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在视唱练耳时的思维模式和兴趣,也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声乐教学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声乐教学包括作品视唱和发声练习两部分。其中发声练习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简单的音符或乐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做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习,以达到呼吸、发声、共鸣协调配合。而作品视唱则蕴含对歌词和旋律的处理。对一部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是展开若干个乐句的视唱。这两者都需要以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为基础。可以说,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有一种天然的关系。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都属于音乐基础理论体系中的教学内容,两者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相互促进、互为保证。视唱练耳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教学离不开视唱练耳训练的支持,声乐教学是非常依赖实践的教学,而视唱练耳则是主要的实践方式。同时,视唱练耳训练也是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功的主要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这是口述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视唱练耳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视唱练耳课程与声乐教学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与音乐理解力。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视唱练耳训练,视唱练耳则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两者相互补充,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高校声乐教学与视唱练耳的教师,应该对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并熟知两者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视唱练耳的兴趣,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运用声乐的发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赵戈非 侯莫寒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声乐训练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29-2

一、引言

哼鸣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只哼音调、不唱歌词的方式。在声乐训练中,借助于这种方式可帮助声乐者获得优美圆润、流畅灵活、集中结实以及清晰明亮的声音。而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声乐训练时,要求必须要逐步加强速度和力度,以此增强共鸣感,从而基于对气息的控制,获得良好音色。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关于哼鸣的资料与文章已逐渐增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在声乐训练中哼鸣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哼鸣这种训练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在这种关注中,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争论以及研究。

二、声乐训练中哼鸣之争

(一)哼鸣定义的争论

关于哼鸣定义,目前存在着两种看法:第一种,即哼鸣也称之为哼唱,是一种特殊的歌唱状态,其借助于鼻咽腔共鸣腔体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将鼻腔为主要的发声出口所发出的声音;第二种,即哼鸣为发声方式,为人们与生俱来的,同时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哼鸣借助于“声”中的“N”、“m”与“n”,通过歌唱发声的状态,继而成为应用在演唱以及声乐训练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此要指出的是,哼鸣和哼唱并不完全一样。

(二)在声乐训练中哼鸣应用的必要性

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关于哼鸣的应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在声乐训练中坚持利用哼鸣与反对利用哼鸣。

第一,坚持利用哼鸣。声乐代表有卡雷拉斯、金卡・米兰诺夫以及加塞・比约林,在这些声乐家看来,哼鸣不仅可以使声音通畅、音色优美与喉头放松,同时还可帮助歌唱者更为快速地进入到良好的歌唱状态中。在这其中,世界著名高音吉利的哼鸣技巧就十分高超。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也非常重视哼鸣的训练,在其看来,哼鸣能够更加容易得到一种真假混声感觉,若在高音范围内可轻松自如地将声音哼唱出来,这种带共鸣声音,哼唱多高,则相应的开口也可唱多高。此外,还有著名声乐家邹文琴在进行声乐练习时,所采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哼鸣,金铁霖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也常常把哼鸣这一训练方式放在首位。

第二,反对利用哼鸣。声乐代表有玛・马尔凯西,在其看来,这种闭口哼唱的方式并不便于学生声音基本功的练习,哼鸣结果其实就是浓重鼻音,因此,其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不让学生进行哼鸣的练习。此外,还有著名声乐教授弗・兰佩尔蒂也认为在歌唱中,若进行哼唱的练习会缺乏胸腔的支持,易造成喉部疲劳问题,因此,通常也不让学生进行哼唱的练习。

(三)哼鸣训练方式的争论

据调查资料显示,从目前现有的这些关于哼鸣训练方式资料的论述情况来看,很多声乐教育者与声乐专家基本上都认为可把哼鸣训练方式分为两种,即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这两种方式的选用可根据声乐练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明确。而也有的人认为,应将闭口哼鸣放于开口哼鸣前,简而言之就是先进行闭口训练,后进行开口训练。王玉建就只认同闭口哼鸣训练,并不赞同在嗓音训练中采用开口哼鸣;而王秉锐则要求学生进行哼鸣练习时,应该张开口腔,其所提倡的为开口哼鸣。还有资料中根据哼鸣着力部位的不同,把哼鸣划分为两种,即鼻腔哼鸣与咽腔哼鸣,同时还强调了在嗓音训练中,应该选用咽腔哼鸣。此外,还有基于自身训练方式的特点把哼鸣称之为叹气哼鸣等。

三、在声乐训练中关于哼鸣争论的一致性

尽管在声乐训练中关于哼鸣产生了很多的争论,但事实上在这些众多的争论中也反映出了相应的一致性。

第一,定义的一致性。就实质而言,一种是把哼鸣作为一种特殊歌唱状态,即借助于鼻咽腔共鸣腔体之间的配合与协调,通过鼻腔所发出的声音;一种是认为哼鸣这种发声的方式为人们与生俱来的,和情感以及语言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通过二者的对比与分析,其实前者的定义为狭义,而后者这一定义为广义,因为其不仅包括了歌唱中哼鸣,同时还包含了生活中哼鸣。

第二,不同训练方式目的的一致性。很多声乐专家认为在声乐训练中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均可使用,认为这两种方式的练习只是因人而异,两种哼鸣训练的目的均是为了让演唱者快速找到通畅感觉与声音位置,二者都需深呼吸支持与高位置共鸣,简称为整体歌唱。尽管有学者认为应该将闭口哼鸣放于开口哼鸣前,继而产生出一种整体歌唱效果。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哼鸣训练方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鼻咽腔共鸣体能够配合与协调,通过人体各器官的配合,以此产生一种自上而下的声音通道,最后借助于鼻腔这一主要发声口来发声。

第三,哼鸣作用肯定的一致性。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这些关于哼鸣的资料中都可找到相应的关于肯定哼鸣作用方面的文字,通过总结这些文字与资料信息,可知哼鸣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使声和气得以平衡,确保声区统一;二是对不良发声习惯进行纠正,使嗓音得到保护;三是通过喉咙的打开与喉头的稳定,来进行声带张力的训练,使喉部的肌肉得以放松,通过哼鸣焦点准确找出高音。从这些作用可看出,声乐学者与声乐专家均从不同角度对哼鸣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四、关于哼鸣的看法

从上述内容可知,基本上和哼鸣相关的资料都对哼鸣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哼鸣这种训练方式从出现到现在,一直被人们广泛应用,就像王玉建说的,在声乐的训练过程中,哼鸣其实就是一种很普通的训练方式,不管什么样的声乐技术,其都不可能为万能,必然会存在两面性,既有利也有弊,在认识这些方式时,应该辩证地看待,对于哼鸣亦是如此。在声乐训练中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哼鸣方式,都应确定在哼鸣训练过程中的正确音响色彩,简而言之,不管是声乐教师,还是歌唱者均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哼鸣音响概念,并找出哼鸣的正确发声位置。

由于声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自身实践性较强,同时在声乐训练中,学习者自身客观条件与所存在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在声音位置寻找上,较为困难,若不同的哼鸣练习方式均可使鼻咽腔共鸣体之间配合与协调,当然值得推荐;但是若其满足不了声乐训练的目的,则需换另外一种方式,无须对其过于纠结。由于声乐教学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很难有一种人人都可采纳的教学方式与模式,而这要求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方式的选用时,不可局限于某一种固有模式或者方法,只要能训练出好声音都为可取。此外,在进行哼鸣训练时,练习者应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事先明确适合自己发声的正确哼鸣音响,接着再来选用满足自身需求和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练习效果,继而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发声技巧,获得优美且圆润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周密.对声乐训练中“哼鸣”之争的思考[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2,(01):23-25.

[2]邹玲玉.哼鸣叹气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音乐大观 ,2013,(07):166-167.

[3]张晓琳.声乐教学中哼鸣练习的技术处理[J].黄河之声,2012,(09):18-19.

[4]李颖.浅谈哼鸣练习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作用[J].大舞台,2011,(01):12.

[5]杨永蕾.论哼鸣在声乐发声训练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2,(06):59-60.

声乐训练论文例10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

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