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声乐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4:46

声乐艺术论文

声乐艺术论文例1

二、声乐艺术中多样化的审美特性研究

由于声乐艺术涵盖了诸多内容,因此其所折射出的审美特性也具有多样化。为了进一步了解声乐艺术审美的相关内容,笔者对声乐艺术中多样化的审美特性展开了详细研究。

1.声乐审美的抒情性

就声乐而言,声调既包括曲谱中的基调,也包括歌唱者在歌曲演绎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曲谱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演唱者可以用自身的声音特性将声乐歌曲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声乐的抒情性。

2.声乐审美的形象性

声乐审美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动作美,一般情况下在声乐艺术表演中需要演唱者加入一些与声乐相关的动作,才能避免整个声乐表演陷入呆板。当歌曲情感表达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适当融入一些动作可以充分表达歌曲的内涵,使听众深刻领悟到歌曲中的情感因素。第二是表情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可以说面部表情最能够直观地表达人的真实感受,所以演唱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呈现给观众的表情十分重要,表情到位可以很好地诠释声乐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第三是服装美,声乐艺术表演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表演所要搭配的服饰也不尽相同,通过服饰雕琢可以增强声乐艺术表演的可观赏性,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

3.声乐审美的沟通性

声乐审美的沟通性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是人声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美妙的声音可以向听众传达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词美,歌词是声乐艺术表现中的重要载体,是文学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有效结合,声乐内涵的深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歌词。声乐艺术作品中极具感性、大众性以及哲理性的歌词,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听众的共鸣,于无形中强化演唱者与听众的感情沟通。

4.声乐审美的表演性

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表演性。首先其审美表演性体现在曲谱美上,一段好的声乐曲谱就像是声乐艺术中的设计图一样,演唱者要想赋予该设计图生动而丰富的情感,就要通过表演将其表现出来,在曲谱与听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其次声乐审美的表演性还体现在旋律美上,声乐艺术本身所散发出的魅力是通过旋律展现出来的,声乐艺术创作是否具有流行性,主要是看其旋律是否符合当前大众的品位。只有声乐旋律受到听众的认可,才能使整个声乐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声乐艺术中应遵循的具体审美原则

1.尊重传统的历史文化

虽然音乐本身具有多样性,但是无论是古典音乐艺术还是当代声乐艺术,都需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使观众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若在音乐中违背了史实,那么不仅会误导听众对历史的认识,同时还会限制音乐作品的发展脚步,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与推敲的音乐作品必定会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2.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真实性的有效结合

声乐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声乐艺术越来越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及研读可以满足自身对精神世界的需求。由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我们应遵循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既要真实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同时也要加入一些自身的创造性元素,以此来满足观众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多元化需求。

3.声情并茂地演绎声乐艺术

声音与感情是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关键因素,所谓的声乐艺术表演,实际上就是以歌声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先天的好嗓音,同时还要进行后天的努力学习,只有不断地钻研演唱技巧,才能充分展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要彰显其审美价值,不仅要有动听悦耳的声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若一味模仿,会显得整个声乐表演过于呆板,毫无艺术性可言。为了避免这一状况,演唱者应注意声音与情感表演的完美融合,声情并茂地将声乐艺术中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展露出来。

四、声乐艺术审美要素研究

1.审美要素之人声

人声是声乐艺术的传达载体,不同的演唱者所具备的音质特征也是不同的,其不仅蕴含着人性光辉,还富有蓬勃的生命力。人声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具有朴实感、自然感以及亲切感,可以为声乐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体现出人声价值,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掌握发声、吐字、用气及运腔等唱法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内心情感诠释声乐作品,从而为声乐艺术增添一份美感。

2.审美要素之音乐

音乐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为声乐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充分展现其审美价值。声乐在运作中会严格遵循相关的美学法则,在表现过程中需要依附节拍、力度、节奏、旋律、速度以及调性等多种音乐构成要素,从而形成完美的声乐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在声乐艺术中独具魅力。音乐艺术品质的好坏与声乐艺术表演所产生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能够对演唱者的艺术品味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音乐这一要素的雕琢,可以提升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层次,同时还可以弥补歌词上的不足,对声乐艺术作品起到良好的修饰作用,使听众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

3.审美要素之表演

声乐艺术隶属于表演艺术范畴,将音乐作品的呈现提升到表演层面,那么其本身的自娱性便会相对减弱,这样声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与魅力就会在表演过程中得以彰显。声乐艺术演唱活动是一种和观众面对面的表演形式,因此表演这一因素在声乐艺术中相当重要。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不仅只是将歌声传递给观众,还包括自身外在形象的展现以及歌声中的情感表露。观众通过演唱者的深情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

4.审美要素之伴奏

现今大多数声乐作品都需要音响以及乐器进行伴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伴奏就没有声乐艺术表演。伴奏用在声乐艺术演绎之初,可以为演唱者营造浓厚的歌唱氛围,引导演唱者缓缓进入声乐艺术所表现的意境中;在声乐作品中间部分进行伴奏,可以为演唱者创造小憩时间,使演唱者有时间调整歌唱的情绪与心态,有利于声乐艺术的良好表现。从声乐艺术作品组成形式的角度来说,伴奏音乐是声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的重要组成,可以有效增强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

声乐艺术论文例2

(二)民族声乐认识的模糊随着审美观念的改变,大量的民族声乐表演者对民族唱法的认识不准确。演唱者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而且不懂追求声乐艺术的个性及审美判断,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民族唱法中的特殊风格;部分演唱者误解了民族唱法的思想和理念,认为传统的唱法和时展不相符合,民族声乐已经过时,没有认真分析歌曲殊的民族特色。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

(一)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现代社会的文化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审美标准,民族声乐审美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声乐艺术的单一性特征已经不再是时代主流音乐的特征,相反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以及民族声乐领域的百花齐放现象,成为民族音乐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改变和影响了传统声乐的观念以及审美意识。从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要继续依靠群众来发展和创新多种类型的唱法,还要全面地综合多种唱法,形成新的表现形式。因此,民族声乐表演者要在该领域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民族风格及特色的声乐作品,不仅要保存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作品与唱法,还要在创作、表演、欣赏等领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鼓励、支持以及引导不同民族和唱风的声乐艺术的创作,让民族声乐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

(二)创造古今融合的美学取向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通常都比较注重表现过程中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等。长期以来,民族声乐艺术的地位和重要性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学取向成为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在继承及发展传统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美学特点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声声乐艺术中的表现方法及表演形式,例如讲究共鸣、良好的呼吸支持等,更好地协调旋律、结构、和声节奏以及配器等,从而不断缩小中西民族声乐艺术领域的差距。

(三)完善教育体系和教学形式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真正把握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以及民族性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民族声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艺术审美倾向,展现出丰富和完善的声音表现力[4]。也只有这样,民族歌曲才能真正具备自身的独特风格。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建设方面,要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且要保证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为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的民族声乐唱法和作品。此外,还要不断强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和壮大提供理论基础。

三、声乐教育与民族语言的融合

汉语的发展跟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存在较大的差别,汉字是单音节,且涵盖了声母和韵母,而且部分汉字还有复合、声化韵母,字的音调也是高低不同[5]。因此,汉语很自然地具备了音乐性以及美学特质。在高校开展声乐训练的过程中,要从汉字实际出发,不仅要练好五个母音,还要按照汉语发音的特征,重点训练辅音以及带词,将汉语的特征、民族风格、声乐技能的心理、音乐技巧的训练等内容全面地融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民族声乐更为关注“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这也成为民族声乐作品在歌唱过程中的基本范式,是歌唱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理念。在谈到“字正腔圆”方面,很多人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的事情,应该局限在戏曲和曲艺中,从而不关注这些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声乐作品歌唱过程中,通常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唱声不唱字、重声不重情等情况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准确清晰可以塑造具体的、逼真的声乐艺术形象。如果在演唱过程中连字都唱不清,将很难借助民族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具体内容,更不能感染听众[6]。因此,民族声乐教学要强调每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和谐统一的声音线条,再真实、具体地表现每个字的特征及相应的语言风格,清楚、真实、收放自如地演绎作品内容,从而吸引及打动听众。从声乐发展来看,字正和腔圆的关系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点的声乐演唱都不是完整的。应尚能先生是中国最早学习与研究传统声乐的艺术家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总结出“练唱应从字入手,以字行腔,有字就有声”这种结论性观点,将字正当成腔圆的基础,这样才能关注字正。腔圆要以字正为前提,这样才能形成腔圆。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好字正腔圆,就要将字当成前提,字为基础,才能谈论腔的内容,如果连字都没有,将不存在腔与歌唱。因此,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要关注字词的重要性,先关注词,再注重曲。此外,从发声过程来说,先关注字再形成声,这是传统的“腔随字走,字领腔行”。与乐器相比,歌声能够深入人们灵魂以及富于表现力的原因就在于歌声可以直接在语言中咬字发音,这样就更容易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民族唱法中的行腔是必不可少的的关键内容,行腔和文字、声音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7]。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全面衡量学生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标准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声随字转、以情润腔、字正腔圆。民族声乐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演唱风格,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在训练过程中,将西洋发声法中的共鸣技巧与民族唱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声、字、腔、味中被赋予全新的音乐形象,然后再根据各种艺术的具体要求,不断注重力度变化、情绪变化以及速度、共鸣腔体的声音调节、行腔中的声音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借助生动、美妙的音乐语言来进一步表达以及展现歌曲中浓厚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辅助教师完成相关声乐作品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和技巧,规避在教学过程中的“千歌一曲”以及“万曲一腔”等现象。

声乐艺术论文例3

1、文字的“韵味”

汉族的语言表达讲究“字正腔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达也同样重视“字正”。字的“韵味”体现在语言的规律和表达上,咬字清晰有力是传递歌词意思,表达感情的良好途径,而选择对的字也是正确表达意思的首要考虑。另外,歌词的语气、情态、语势等方面的处理和表现也能促进民族音乐的韵律表现,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的作词者才能创作出与音乐旋律相符合的歌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使得文字的表现有着多种方法,也为民族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贡献。在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表演时,如果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字,则根本无法完整理解演员要表现的意思和情感。而字的选择稍有偏差也会影响观众对整段歌词的理解,甚至会误导听众对整个歌曲的感情表达。如何用耳鼻口等发音器官发音是每个民族歌唱艺术家的必修课,而歌词的描述也是民族歌曲能否达到人人传唱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字不仅是民族声乐的精华,也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2、声音的“韵味”

仅仅在文字上的完整表达并不能使民族歌曲受人喜爱,生活中往往一段好的曲子即使没有文字也会令人听之难忘。例如90年代全球畅销的金曲”Myheartwillgoon”,其英文歌词并不是多数中国听众能够理解的,但是其旋律越感情却征服了一大批人,由此可见声音的“韵味”可以说是歌曲的灵魂。所谓音韵是通过文字发声的长短、婉转等技巧来控制和表现的,民族声乐中的技巧运用尤为丰富,最突出的特点是声音高亢、响亮的同时又不失优美。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讲究声音的发声技巧、共鸣、腔体等表现手段,这些手段是感情表达的有效方法。现代的一些歌厅的歌唱者,没有对歌唱技巧进行掌握练习,只一味追求民族声乐中的声音高亮,常常让听众感到声音刺耳和疲惫,不能把民族音乐的优美传达给听众。好的歌唱家拥有深厚的歌唱技巧,唱起歌来表情甜美,无论唱怎样的歌曲都带有自己的声音“韵味”,即能提升自身的音乐形象,也能和听众形成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声韵是打动观众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民族声乐的最高审美特征[2]。

3、情感的“韵味”

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感情是否投入自然可以成为评判民族声乐艺术的标准。唱歌讲究“声情并茂”,通过情感的表现可以为艺术家与听众建立起一个不分距离的沟通桥梁。一首歌曲是否受欢迎不仅仅因为其词曲的精妙,更因为其情感的表达,比如现在的一些选秀歌手往往唱歌无瑕疵却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歌者过于重视比赛,无法体会歌曲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也无法将歌曲原本的情感的“韵味”带给听众[3]。人类判定美是由于情感的波动,情感也就成为了民族音乐艺术审美的重要特征。而感情的体现也是艺术家自身修养的表现,通过感情的判断不仅仅可以对民族音乐进行审美,也可以对其演唱者的艺术修养进行衡量。生活中常常用“动人心魄”的词语来形容一首好的歌曲,正是因为其情感的“韵味”使人心动、情动,情感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加是艺术的创作来源,只有充满情感的民族音乐演唱才能拥有巨大的音乐魅力。总之,情感的“韵味”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意义所在,魅力所在[4]。

声乐艺术论文例4

1.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内容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主要表现为歌剧中的主题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等。其中歌剧中的人物形象美是歌剧艺术美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西方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有相当的影响。这是因为,歌剧是由声乐演唱来表演的,而声乐演唱中的演唱者借助歌词能够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演绎歌剧中人物角色的特定形象,从而呈现歌剧艺术的内容美。判断一部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便是这部歌剧能否展现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丰富情感,能否刻画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复杂形象。比如,在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中,极力塑造出一个集率真、热情、残忍、放荡、泼辣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吉普赛女郎的形象,通过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展现主人公的爱情由开始到毁灭的结局,作曲家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悲剧的美。而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对这种悲剧美的展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卡门》中的音乐旋律较为紧凑,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为细腻逼真,这就使得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高潮部分,进而为表现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作品结局未知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并且,歌剧中的和声的音域也较为宽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暗示出主人公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境。

2.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相对应,西方歌剧艺术的形式美也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西方歌剧声乐题材的视角来看,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咏叹调与宣叙调在歌剧中的戏剧。首先,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抒情性与冲突性的功能。西方艺术界判断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便是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能否给艺术欣赏者留下深刻的感情共鸣。在西方歌剧中,咏叹调能够很好地调动艺术表演者的演唱性格,并且能以动人的音乐旋律带给观赏者深层次的感情共鸣,这就使得咏叹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戏剧中的抒情。除了抒情,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中还具备戏剧的冲突。这种冲突性主要表现在:咏叹调在歌剧中具有促进歌剧的情节发展与展开戏剧冲突的功能。比如,在西方古典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的咏叹调便突出体现了这一功能。当薇奥列塔受到阿尔弗莱德的爱慕时,她心中对爱情既渴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便是通过其中的咏叹调揭示出来的。其次,宣叙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叙事。以吟诵性的旋律展开歌剧的叙事,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宣叙调在西方歌剧中具备叙事的集中体现。此外,宣叙调的叙事与咏叹调的冲突也是相互联系的,宣叙调的叙事为咏叹调的冲突作铺垫,咏叹调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宣叙调的叙事的发挥。

3.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西方歌剧艺术的综合美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方面,也更体现在其风格美的层面。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不同时代的歌剧演唱艺术对应着不同的审美风格,这就在总体上构成了西方歌剧艺术多样化的风格美。从17世纪初刚刚起步的歌剧艺术到18世纪下半叶由音乐家发起的歌剧改革,再到19世纪文艺思潮影响下的多种西方歌剧声乐流派,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审美风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特色,而这也正是西方歌剧艺术至今仍然具备别样魅力的根本因素。从微观上讲,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类似,西方歌剧的演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歌剧演唱者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个人气质、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审美解读都会对同一部歌剧作品做出不同的演绎,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的歌剧作品经过不同的演唱者表演会有不同的审美风格,而这就从演唱者个体上集中体现了西方歌剧多样化的风格美。

二、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与心理建构

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本质上还是对音乐的审美,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激发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想象,建立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1.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吸收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使得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理论探究也日益深化,人们的审美思维也对于音乐的审美批评可以更好的指导音乐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人们的审美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审美主体对歌剧音乐感觉的审美。音乐感觉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歌剧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西方歌剧声乐艺术领域,声乐所传达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审美主体没有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不能体验到歌剧艺术所传达的深厚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歌剧艺术属于高雅艺术,音乐感觉的美感跟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所以,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思维的养成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审美实践。其次,是声音审美。声音的美感主要是歌剧艺术演唱者的声音情感内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声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唱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情感灌注进艺术当中,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去指导艺术实践,这样歌剧艺术就有了鲜活的表现力。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演唱者的音色,演唱者只有认真把声音音色的美感和自身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让声音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完美地表现出来。最后,审美主体对歌剧声乐的情感审美。当代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的美感主要在于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演奏者,以及欣赏者的真实情感体验。只有将声音的美感与参与主体情感的审美相结合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2.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在当代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就是审美感知的培养,而审美感知又包含审美感知活动与审美感知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因为只重审美感知能力而忽略审美感知活动就不能发现审美客体美感的存在;同样,如果一味的追求审美感知活动却不具有审美感知能力,也不能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要想充分获得歌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次,要有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是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当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不仅可以获得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还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审美实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而言,审美想象尤为重要。再次,要具有审美理解。对于审美客体的理解,是审美对象存在的确认。歌剧艺术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一部歌剧作品必然带有生成它的时代特点,同时又超越这个时代而成为后来人们的审美理解对象。所以对于歌剧艺术的审美理解不仅要注意作品本身的时代特点,还要结合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艺术加工,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最后,要具有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在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就对一部歌剧艺术作品理解产生偏差,以主观想象作用于艺术作品,忽视作品的时代背景,那么审美主体就会产生偏离作品内涵的审美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歌剧声乐艺术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只有建立科学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思维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歌剧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

声乐艺术论文例5

现在我国成立了很多音乐教育机构,民族声乐艺术被广泛的传播,传统的民族声乐与西方声乐艺术融合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中外的声乐艺术交流更加频繁。民族声乐教育机构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学形式都是借鉴了西方的声乐教育,西方的声乐艺术比我国发展的要早,因为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西方音乐很是洒脱、自由,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所需要借鉴的地方。西洋声乐的演唱的方式相比于国内也更加系统化,因为我国民族声乐一直处在民间口口相传的阶段,没有太过系统的归纳总结。现在很多民族声乐演唱家唱歌的方式,口腔震动、气息的改变和艺术的表达等很多都是借鉴了西方的演唱方式。

声乐艺术论文例6

在我们的所接触的表演艺术中,除了即兴表演以外的所有表演艺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点。即它的的出炉需要两道工序。一是创作,二是表演。搞表演艺术的人都知道创作的重要性。在选择剧本、脚本、乐谱的时候都很用心。因为创作质量的高低对于演出成功与否起到前提的作用。同样文艺创作者也明白在演出时演员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也是很用心的。如果演员的水平不错且又适合这个作品,那么就能使作品的内涵、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假如作品一般演员水平非常高,临场发挥很不错。结果演出非常成功。作者就会认为: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因此很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艺术的表演环节太重要了。对于声乐艺术同样如此。

不仅把乐谱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相对,而且在演唱中揭示出了作品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就称作“二度创组”或者叫做再创作。二度创作决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二度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内容主体的范围内活动,即不能离弦走板,歪曲内容和作者的基调,违背作者当初创作的初衷。二度创作是沿着一度创作主旨方向上的创作,是因演唱而加强一度创作主体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主题。其次,二度创作应该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格。再者,就是二度创组方案一定要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如果你在一个高音上向做到弱音的效果,但还没成熟的掌握这一技巧。很可能会出现破音或者虚弱的声音。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可以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

1.速度

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一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Largo(广板)每分钟46拍,但这也是一个参考的标准,可以根据自己处理上下浮动。此外,还可以在个别地方处理成稍快或者稍慢。如《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词。赵元任曲)中的“为风吹动了我头发”,为了唱出动感,我们可以把前六个字速度加快,唱的紧迫一点,最后“头发”两个字再适度放慢拉宽,这样唱出了动感也唱出了被风吹动的头发的形象。

2.音色

音色的调节和声门的状态、喉位高低、气息力度、共鸣腔的使用有关,是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手段。如《黄河怨》中的“哭诉我的愁和怨”这几个字音可以用哭泣抽咽的音色来唱。更能表达女主角伤痛欲绝的心情。

3.音量

在二度创作中选择和变更演唱的音量也是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从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欢乐还是痛苦,高涨情绪的迸发和宣泄需要较强的音量。平静的叙述需要音量适中。

4.语气

声乐是音乐中唯一的音乐与文学合成的艺术,语言的生动性在其中占一定的份量。所以说在演唱中对语言中的语气的生动处理也是二度创作中重要的手法。如《再见,了大别山》(王和全词。雷远生曲)最后一句“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的“把”字包含了一种对自己战斗过的有着血肉般联系的老区人民的深厚情谊,这个“把”字就有了千钧的力量。

5.润腔

润腔这个词源于中国的戏曲唱腔。是指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处于对旋律美的追求在不破坏全旅的骨干音、支点音和总体风格的前提下,在恰当的位置为音符增加装饰音,已达到美化旋律的效果。在一些作品中作曲家在一些段落专门给歌唱家留有自由发挥技巧的空间,这一乐段称作华彩。

不同的歌唱者不但二度创作的意图和方法不同,创作的水平效果也不同。这主要决定演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状态。所以对演员的二度创作的效果好与怀的因果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创作欲的强弱。也就是说演员是不是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还是领导指定的,这些都影响演员的创作欲,当然也影响着创作效果。

2.创作能力强弱。创作能力包含以下各方面的因素a,生活阅历、经验。B声乐技巧。C,对文学及姊妹艺术的把握程度

3.能力的提高。二度创作的正确方向在像生活的真实出发,从作品的内在需要出发,从自己的真实理解和感受出发,以及自己的演唱能力出发。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做作。

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的。作为声乐演唱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为作品的二度创作服务。这样我们的演唱才能打动听中,声乐演唱的艺术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声乐艺术论文例7

声乐技巧借助技巧与人声的有效结合,使声乐艺术的内涵与意义变得更加的深刻,促进声乐艺术模式朝着开阔、积极的方向发展,声乐作品的价值与魅力在得到充分展示的情况下,声乐艺术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歌唱者凭借自身声乐技巧来对多元的生命感悟进行表现,如绝望、忧郁、深情、快乐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对中国人民坚毅精神的良好的体现,通过声乐技巧的融入,塑造了大气磅礴的音乐效果。又如在舒伯特的作品《小夜曲》演绎中,演唱者在技巧上采用非常抒情细腻的唱法来赋予作品圣洁、浪漫、超脱的感觉。正是基于在声乐技巧上的多样化表现,才巧妙融合了艺术精神与艺术情感,使的声乐艺术作品在创作上不断突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在其传统声乐艺术体系中,因民族、地域上面的差异性,使得其在审美的标准上也更加的丰富,在声乐技巧方面,如咬字、语言、共鸣等美学标准上存在着一定差别,也正是基于此,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才更加的多元,进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总体来讲,声乐技巧使得声乐艺术内涵得到有效充分的深化。

(二)为艺术风格的塑造提供了条件

音乐艺术的灵魂是情感,风格也各具差异,而情感与风格的彰显均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辅助与支撑。风俗、环境、语言、审美水平等因素会作用于声乐风格,影响其变化,具体到咬字、发声、语调、呼吸、共鸣等方面,加之调整技巧,便会表现出差异化的风格,这也为声乐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地域的不同,我国南北方在音乐风格上也存在着差异,南方人在声调上变化不大,而对音调的变化则格外注重。而北方人则有着较大的说话起伏,相对高昂的音调。对于声乐艺术来讲,乐曲为其提供了一个框架,而色彩的添加则需要通过演唱技巧来完成,在表演实践中,演唱者以具体的情况与需求为依据,通过对声乐技巧的巧妙利用,来对歌曲风格进行表现。如观众在听《信天游》、《洪湖水浪打浪》两首歌曲时,就能从唱法技巧着手,来对感受两者的差异曲风。

(三)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有力

声乐艺术是由有多个方面组成的,其中情感与技巧就是重要的元素,着眼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两者彼此协调的过程,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热衷。从根本上来说,情感与技巧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使整个作品的表达变得不完整。在表演实践中,缺乏技巧支撑的情感,在技术方面是存在着缺憾的,在传达情感时缺少力度,显得无力与空洞。反之,歌唱者未投入情感,单纯凭借自身熟练技巧,并不会给听众以美的传递,在释放情感时,声乐技巧的应用使其得到更为有力的传达。《告别的时刻》就是凸显此方面作用的典型作品,在整个音乐作品的演绎中,对于声音力量、张弛度的把握格外精细,并以旋律为依据,采取渐强渐弱的形式对歌曲的整体层次感进行表现,对爱情的生动认知就得到了清晰的传达。加之,演唱者利用明亮饱满的高音,在高潮处作自由延长的技巧处理,从而让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是声乐艺术取得多元发展的有力助推

对于歌唱者来讲,借鉴其他民族或者更多的声乐技巧,并将其渗透于自身演唱当中去,就会使整个艺术在表达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整体来讲,多元化是对原有音乐文化、特色的保持,并基于此,注重新鲜血液的持续融入,从而形成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有力助推。在国际上,论美声唱法,以意大利最具代表,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沉淀与积累后,其歌唱技巧体系已经十分的完善。当然,其他国家的音乐家也在本国音乐技巧的发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这种趋势下,对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国也通过积极的吸纳、转化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新民族音乐唱法”,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独具特色。

声乐艺术论文例8

按形式和作用可将民歌分为劳动歌、礼仪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和儿歌;按地域可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和云南民歌;按题材分类可分为号子(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小曲)。中国不仅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歌形式各异,即使是同一民族和地区的民歌也会有很多种样式。民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因此民歌有着人民性、地域性、历时性,简朴、生动性的特点。民歌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人们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作出一些音调优美、语言质朴的民歌,它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常常是对苦难生活的诉说、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等。结构常为二句头、四句头的单段体。民歌还会随着情绪、劳动、语言及时间、地点的不同,在曲调、力度、速度、繁简等方面,根据需要有所变化。曲调高低,有时也会随意而为,没有定法,所以,大多数民歌具有流传变异性的特点。

2、民歌改编曲的现状

中国的民歌产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民族魅力登上历史舞台,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和变化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回落复苏期以及融汇多元发展期。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歌在创作、演唱、传承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由中国民歌改编的歌曲在我国的民歌创作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峰。第一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应该属于回落复苏期;第二次高峰是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属于融汇多元发展期。民歌改编曲是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对音乐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处理而来。歌曲的风格和结构发生了改变,演唱的技法自然也会随之作相应的变化。中国改编民歌与传统民歌的曲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歌改编曲较原始民歌多了宣叙、花腔、甚至摇滚的元素,所以原始的民族唱法在改编的状态下,必然要在发声、共鸣等方面借鉴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的演唱技术,充分发挥人声潜能的科学性,才能达到不同类型民歌改编曲的技术要求,对民族声乐的提高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对于民歌改编曲的研究,国内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周为民的《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一文提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一些专业作曲家发现和利用各地民歌,对其进行精心的艺术处理,使民歌在保留它原有朴实音乐性格的基础上,给予它艺术化的品位。文章还提到那一时期以丁善德和黎英海等人所改编的艺术歌曲为代表;冯志莲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一文中有提到:作者“选择最有普遍影响的原生民歌音调作为主题,在完整地保留民歌音调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加工、变化、发展、创新。通过节拍、节奏形态的扩展、紧缩加强作品中歌唱性与戏剧性的对比”;黄常虹的《民歌·艺术歌曲·民族性———析丁善德改编民歌的艺术成就》一文,从丰富和提升了民歌的音乐内涵、采用丰富多彩的钢琴伴奏和将中国民歌的演唱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述。

二、民歌改编曲的创作特点

民歌改编曲是对原始民歌的继承,保留有大量原始民歌的音乐元素,如歌曲内容基本一致,新编的民歌改编曲会引用原始民歌的曲调和歌词,与原始民歌的情绪风格也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民歌改编曲又是对原始民歌的发展,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融合,使得改变的民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民族改编曲的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曲式结构的发展

传统民歌多采用结构简单短小的一部曲式,而当代改编民歌为了有充足的空间展现音乐形象的个性,强化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与戏剧性,歌曲的曲式结构规模有所扩展。王志信改编的《孟姜女》,其曲式结构特征为:Int+A+A′+B+A″+Coda1618315890GFBb《孟姜女》是具有引子与尾声相对较为完整的四段体结构,歌词分别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展开进行。在A乐段相对简单,在旋律上进行简单的润饰,基本保留了原始民歌的主旋律,为全曲的基本感情基调做铺垫;A′是由第一乐段发展变化而来的,主要表现孟姜女触景生情;改编曲引入B乐段在旋律上更加跌宕起伏,表达的情绪也越来越强烈,描绘出的是一幅“落叶飘秋风凉”孟姜女做衣服的情景;最后一个乐段将情绪推向整首歌曲的高潮。因此新编曲《孟姜女》是在保留原民歌音乐主题的础上,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在丰富了歌曲的音乐形象与内容的同时,把一首简单短小的一部曲式扩充为具有起承转合的大型声乐作品。原始民歌《玛依拉》是一首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运用的我国七声清乐E宫调式,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前两句是重复,第三句与前面并行进入,第四句引入新材料,由衬词组成,独立构成全曲的副部。歌曲3/4拍的节奏贯穿始终,其曲式结构为:A19B9a5+a5+a’4+b51+2+1+5E宫七声清乐E宫七声清乐《玛依拉变奏曲》是由青年作曲家胡廷江根据《玛依拉》改编的一首花腔女高音作品,这首《玛依拉变奏曲》将哈萨克族的音乐风格特征与西方的歌唱技巧风格相结合,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的曲式结构为:Int+A+B+A″+Coda1-1920-4950-8788-103137-158162E宫清乐A宫清乐E宫清乐从结构图来看,《玛依拉变奏曲》属于四段体结构,由引子、主题、两个变奏、间奏以及主题再加一个尾声构成。Int部分是整个乐曲的感情基础,为后面部分做了铺垫。而A部分与B部分的乐句分布不均,结构不平衡,B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加入了花腔变奏,花腔的素材是利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升华了快乐的情绪,而coda部分是一个非常辉煌的结束,主要运用的也是主和弦素材,将音乐情绪提到了最高点。因此可见《玛依拉变奏曲》通过主题旋律的不断重复与大段花腔技巧的运用,使原本简单的三段式的分节歌结构扩展为A-A’-B-A”的变奏曲式,使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在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延伸

2、调式调性的丰富

与传统民歌相比较,当代改编民歌在调式调性的运用上更灵活,打破原民歌基本一调到底的固定模式,而采用多调性的转化和对比,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同时也更适应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歌曲情绪的深入。调式是音乐的灵魂,调性的转化是创作改编曲的一种手段,音乐的感彩和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调式调性决定的,调式调性的变化在音乐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编的《孟姜女》其调性从D徵调式发展为第三乐段的D羽调式,极大地增强了其音乐表现力,最后在F徵调式上结束,通过调式调性的变换使用,使音乐的旋律、情绪、人物性格产生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人物情绪。在《玛依拉变奏曲》中,开始部分的旋律一直在E宫调式上呈现,在第三乐段时转入A宫调式,音乐色彩与歌曲情绪发生转变,在第四乐段时又回归到E宫调式,实现音乐情绪的回归与音乐主题的深化,整首乐曲依照起-承-转-合的布局进行,其宫调式的使用使得音乐情景更加真实生动。

3、音域与旋律的拓展

旋律在当代改编民歌的创作中,作曲家常借鉴西洋歌曲中多见的对比、展开、再现、变奏的方式发展旋律,用来达到扩展歌曲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的效果。许多由中国民歌改编的歌曲,只是加了优美的伴奏,有的虽然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主题旋律并没有改变。原始小调《孟姜女》是典型的单乐段起、承、转、合性结构,每段四句落音分别为2、5、6、5,曲体简单规整,曲调流畅。而改编后的《孟姜女》开始部分没有较大的改编,完整呈现了原始民歌的主旋律,但也并不是照搬,而是经过了三次转调,由原来的大九度扩增为十四度,第四部分采用摇板紧拉慢唱的节奏,音乐线条的拉宽舒展与急促紧张的十六分音符的伴奏织体相结合。如在B乐段部分,改编后的《孟姜女》,音域在前面乐段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调性在31小节处由D徵转为D羽,音乐色彩由明转暗,秋风落叶的凄凉映照出孟姜女内心的悲戚。旋律部分进行中四、五度跳进增多,音乐跌宕起伏。“线是相思啊针是情啊”音乐旋律上扬,情绪在此时应拉开舒展,与后乐句下行的旋律形成回落对比。就整个旋律而言。此改编曲将我国戏曲板腔音乐融会贯通,“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青山”,表现了孟姜女无法言喻的无助与绝望,生动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狂风暴雪中不畏艰难险阻为君送寒衣的执著、坚强的艺术形象。在《玛依拉变奏曲》中,第一段完整地保留了原歌曲的旋律,虽然在伴奏上有了变化,但是大致的风格不变,旋律是向上的走向,且原伴奏的音型是非常规整的八分节奏型,但该曲的伴奏节奏在前段乐句运用了附点休止,而且采用更多的节奏型及表情符号,如:后十六分节奏型、“ff”、“fp”等等,让歌曲更富于变化,显得玛依拉不仅活泼,还带点俏皮的个性,更贴近现代人心目中的形象。在第二段中作曲家在维持原来歌曲的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大范围的花腔变奏,充分模仿玛依拉欢快的歌声,将新的音乐材料融入其中,赋予了整首编曲热情奔放,气氛热烈的音乐风格,增强了歌曲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此外,作曲家还常常借鉴中国戏曲演唱的板式变化体的变奏方式发展音乐,从而产生与中国戏曲同样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三、传统民歌的改编与声乐技巧的提高

原始民族唱法音域较窄,虽然甜美但是演唱时跳跃幅度与流动性不够强。而现今的民族唱法也没有等同于美声唱法,改编曲的唱法还是以“民族”为基础的,同时使民族声乐艺术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不断增强,所以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声乐演唱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准。

1、音色与音域

民族唱法在音色的选择上一直都采用与常人较为接近的、自然的音色,早期的中国民歌音域一般不超g2,这些民歌虽优美动听,音色明亮,风格浓郁,但是在相对较窄的音域中中音区偏多,比较浑厚。而民歌改编曲经过改编,一般都会音域加宽,使作品既可以圆润轻盈又可以高亢华丽,整体的感情表达更加舒展细腻。因此这就更加要求演唱者兼具高水准的演唱功底,在演唱时声音需要富有较强的颗粒型和弹性,这样的音色控制能够准确的塑造出歌曲中的各种角色形象。例如《玛依拉变奏曲》在改编之后,在演唱时歌曲的高音部分与花腔部分就需要更多地运用美声唱法的音色特点进行演唱,这是一种公共色彩,只有花腔女高才能具有的“木管音色”。运用这种音色演唱,声音密度极高,音质清脆灵动,更容易实现“近人声”与“远人声”的双向追求。

2、气息与共鸣

原始民歌唱法一般讲究声音甜美,运用真声部分的口、咽腔共鸣比较多,而民歌经过改编后,其歌曲的难度和音域的加深与拓宽,要求演唱者在唱民歌改编曲的时候除了口咽腔的共鸣意外,还要学会运用头腔,胸腔所有的共鸣来进行演唱,以适应歌曲的需要。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演唱者在演唱时,如果能够将真假声完美结合,演唱声区统一流畅,起音与尾音相互呼应,在声音上牢牢抓住上方共鸣的位置及腔体,就更容易体现玛依拉优雅的气质与从容的性格特征。呼吸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但是唱歌的呼吸与我们本能的呼吸不大一样,唱歌时的呼吸,必须是以乐句的长短、音乐的需求为前提,来考虑呼吸的长短和气息支持的。而本能的呼吸是一种很自由的呼吸。呼吸对于声乐演唱来说就像是地基与楼房的关系,地基打的越牢越深,楼房就会盖得越高。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是一种强化胸、腹式的呼吸运动。而美声唱法的呼吸多事采用胸腹式呼吸,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呼吸方法。因此,在民歌改编曲中,很多歌曲都加入了这种唱法,使得歌唱者必须有极深的气息控制能力,对于音量、音域都有所扩大,让声音更为灵巧,有弹性,从而有益于声区统一和声音的表现力,正所谓“优伶以之,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

3、咬字吐字的整体要求

咬字是评价歌唱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在声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歌唱主要是靠咬字来发声,因此在唱歌过程中咬字能使歌声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民歌改编曲中,由于加入了更多的元素,很多歌唱者在发音中不能够掌握咬字的技巧,破坏了旋律的连贯性,唱的不够有韵味,不能够体现出改编曲丰富的感彩。以《孟姜女》为例,如唱到A段第四句“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中,着重“造”字的字头力度,不仅要吐字清晰,语气的强调也凸显出新年团聚之际孟姜女孤寂一人的哀怨之情。而唱到“生生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一句,就需要演唱者放慢速度,每一句都要强调字头的咬字,用顿腔结合哭腔,仿佛孟姜女在哭诉、抽泣。因此,在声乐演唱前,初学的演唱者就需要先把歌词摘出来在高位置朗读,把握好口腔的着力点,正确完整的将字吐清晰,在朗读时注意发音,咬字,和连读,最后再将旋律加入,准确而清晰的唱进听众的耳朵里,是观众明白歌曲的意思,从而打动观众。

4、旋律与韵味

格里格曾经说过“如果一位指挥家把速度弄错了,那就什么都完了。”由此可以看出速度和旋律对于音乐的表现的重要性。中国民歌注重“声情并茂”,“声”可以通过科学的发声来训练获得,而“情”则可以靠旋律与速度来控制。民歌改编曲中有很多利用旋律和速度的对比变化来增强层次感、丰富内涵的作品,这就对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唱者在作品的情绪与情感的表达上,多需要以真实的表现方式刻画的塑造角色,同时以其戏剧化的音色处理、表演方式、旋律处理等来诠释故事曲折迂回的情节,使作品更加有韵味。

声乐艺术论文例9

这就要求演唱者要具备更加宽阔的音域和音色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具体到演唱技术层面上来讲就是要求演唱者要在良好气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共鸣腔体运用于调节能力。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线性音乐的特征和风格,因此在演唱方法和技术层面上几乎没有任何对于共鸣和腔体的概念和要求,这也是线性音乐的声乐作品类型所决定的。但艺术歌曲的演唱则完全不同,因为作品本身更加具有立体性、和声性,音域也更加宽泛,这就对演唱者的音域、音量及音色控制与表现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而音域的拓展和音量、音色的控制力与表现力则必然要依靠演唱者充分打开的共鸣腔体和控制能力。例如在演唱低音区时共鸣腔体的横向幅度要更大,演唱中声区时共鸣腔体的比例要更加匀称,而在演唱高声区时共鸣腔体要更加“竖起来”等等。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事实上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和范畴,因为我国特殊的地理、民族、历史和社会原因,虽然可以说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都创造了独特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有着成熟艺术形态的传统声乐艺术种类,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声乐风格的独特性,我国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诸多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并没有形成一种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态。而从声乐演唱语言上来说,我国众多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都以本地方的方言或者民族语言为主,始终没有一种统一的歌唱语言。而艺术歌曲则完全不同,不管其创作者本身讲何种方言,属于哪个民族,都使用统一的官方语言,也就是说我国艺术歌曲的歌唱语言在发音和咬字上是统一和一致的,而这种统一的歌唱语言与方言和民族语言上相比具有更强的歌唱性、表现力和感染力。标准化的歌唱语言在演唱方法技术上也要求更加标准、圆润、通畅、连贯,这些都是个性特征极为鲜明的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标准化的歌唱语言也更加容易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接受和欣赏,因此也就具有了更强的共同性与传播性。可以说歌唱语言的统一对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技术上的价值和意义还远不止于此,歌唱语言的统一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终于形成了一种具有统一艺术风格特征和审美特质的,能够代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和民族人民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种艺术歌曲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技术带来的改变和革新具有划时代性的里程碑意义。可以说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和成熟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所带来和注入的规范性、科学性、理论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声乐演唱技术要求和规格及声乐演唱理念是以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中非常欠缺的,虽然不能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完全归功于我国的艺术歌曲,但我国艺术歌曲确实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带来了极为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在声乐演唱方法上的进步、发展和成功固然是因为成功地借鉴和吸收现代艺术歌曲演唱中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演唱理念、方法和规格,但其成功的最可贵之处则在于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改革和发展理念,在借鉴和学习外来先进音乐艺术的同时坚持和秉承了自身的演唱风格与特征,而这也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持续进步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所在。

二、我国的艺术歌曲丰富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内涵与表现层次

声乐艺术论文例10

准确地说“台词”也好,“声乐语言”也罢都是语言艺术,但是侧重不同。“台词”最终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声乐语言”要字字珠玑,腔圆字正,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每每提及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演唱一首首艺术歌曲,其实作为专业的艺术院校应当教会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也就是说能演唱单曲并将单曲唱好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最终还是要走向歌剧舞台,具备通过歌唱的方式塑造人物的能力。一个民族声乐演员必须具备全面完整的表现舞台艺术语言的技能与技巧,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语言的修养。把声乐语言基础课仅仅局限在一般的“正音”范围显然是片面的。

在声乐语言教学中应当重视呼吸训练

(一)声乐语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提起语言课的训练手段,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绕口令。而对于声乐学习,我认为在基础阶段必需要使学生清楚人体的发声结构,并要扎实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声的准确与否、音质的优劣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也都是与呼吸紧密相连的。

“如果学生具有好听的嗓音,但他不想按艺术的规则去训练他,不想透彻地掌握呼吸方法,那么他永远也不能使得自然慷慨赐予他的这些宝贵条件辉煌地显露出来,他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趣味的歌唱家,而只是一个叫叫喊喊的人……”②歌唱呼吸是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是一种带有目的性与技巧性的呼吸。它相对于生活呼吸而言具有更强的变化性,因为歌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是唱给别人听的。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需要将自己的歌声传达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因此,这就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与色彩的变化,而且还要有长时间的演唱能力,以及能够根据歌曲演唱内容的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需要气息作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歌唱呼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它的重要性还要设置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学生掌握呼吸的这套规律和技巧。古意大利的格言是: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训练。③

(二)关于胸腹联合呼吸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综合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腔肌肉来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是建立在人们的自然生理机能状态上的。从生理机能看,人体本身为这种歌唱呼吸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胸腹联合呼吸方法比其他呼吸方法更能充分地发挥人体的技能。它同时也是被目前中外声乐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规律的一种呼吸方法。其特点在于:

第一,由于它既具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具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同时它还能够使上下各腔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它能够全面地调动人体各呼吸器官的作用,能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和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来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这样就会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也得到了增强。

第三,这种呼吸方式也使控制气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呼气变得更为自然均匀、有节制,并能够合理而有效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及色彩的变化。

第四,它还可以让演唱者明显地体会到呼吸的支点问题,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获得整体的平衡与统一。这同时也就为演唱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声音效果与空间范围。通过对以上几种呼吸形式的初步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世界上学习声乐的人为何大多推崇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因为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毛病,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气息过僵、过死的弱点。

与此同时,胸腹联合部位的肌肉组织是很容易被人们操纵的,并有很大的弹力和伸缩性,是储存大量气息的理想区域,也是使气息强化的理想部位。此外,在气息的储存与控制上,这个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比胸腔部位也更优越,不会出现由于强化气息的弹力而导致的喉部诸多肌肉组织的过度紧张,以致影响声音的质量。因而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如果单独地应用于我们演唱当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有助于我们获得良好正确的演唱方法。

(三)具体呼吸训练方式

著名的声乐教授郭祥义先生曾撰文指出:“歌唱中的问题一般都出在呼吸上,气息上的问题有都集中在吸气上;吸气上的问题都出在上一句唱完马上抬胸吸气……因此唱歌的人应当懂得一个规律:歌唱时,上一句落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吸。落得高,吸得高;落得低,吸得低。”④具体到教学中我觉得几种可行的办法是奏效的。

提醒学生注意两种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基状”及“肌状”。⑤“基状”即是“基本状态”,要求学生自然站立,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肌状”即是“肌肉状态”,要求提颧肌,松颊肌,下颚微收,小腹微收,挺胸、立腰、肩颈松弛,牙舌喉均放松。

歌唱中的气息不能到达位置原因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歌唱动力器官不协调所致。例如,歌唱的腔体没有打开,上口盖没有提起,使通道不畅;发声中没有上哼下探,站姿不正确等。因此,在呼吸训练之初必须强调这两种状态,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达到一种下意识的准备状态,也为他们的歌唱打好基础。

一点要领:使气息慢慢进入犹如闻花香,直到两肋打开,好似皮球胀满,控制五秒再慢慢呼出。注意这里面提到的胀满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橄榄球的状态,经常有一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将胃部涨得很大,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是为了提高肋间肌、横膈膜的伸缩控制力,胃部鼓起,气息并没有到达肋间及丹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点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在闻花香之前,要强调可以很自然地把气息吸到较深的部位,这也是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的。在体验这个方法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气息的速度,既不要吸得过于急速,也不要吸得过于缓慢。如果吸得过快,就会使气流因过分地冲击鼻前庭而受阻,深入不下去;如果吸得过慢,就会造成气流的浅而散。

用“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这种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就在于这种方法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因为人们在打哈欠时全身是处于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在打哈欠时人们都会有一种软腭上提、喉头向下、声带张开、口腔向上打开,同时胸部与两肋向外扩张,膈肌随之缓缓下降的自然动作。正是这些最为自然的动作,才能把我们的呼吸器官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当中,为获得良好的吸气习惯与状态,而且还能为我们掌握良好的声音位置、音色以及获得良好的共鸣提供了正确而科学的方法。

用“哭泣”的方法也是同样可以体会到吸气的感觉。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口鼻并用,因为长时间的口腔快速吸气,会导致训练者喉头有不必要的摩擦,反倒增加了咽炎的患病几率。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其克服胸部紧张与声音缺乏弹性的毛病。当人们哭泣时,下面的几对肋骨会自然地扩张,而上面的几对肋骨也会相应地扩大,同时整个胸腔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自然地为气息的深度与饱满提供了最佳的生理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歌唱的质量奠定了一个良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中的呼吸与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这是由歌唱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演唱者为了掌握持久、匀称、优美的声音,就必须学会持续、平稳、有节制、规律地控制气息。因此控制呼气的节奏,是这一阶段的要义。在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吸气后不要马上吐气,而仍要有意识地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气息流失掉。呼气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气息的正确控制和保持。同时,控制呼气的力量也要适度。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气息压在下面,致使气息不能顺畅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息就很快地耗尽,也就没有了支持,声音就变得干涩,缺少穿透力。例如,我们在拉小提琴时,如果手中弓的力量太大,拉出来的声音就很嘈杂,听起来也是杂乱无章、不悦耳的。又如,当我们手中握着一捧沙,攥得过紧,沙反倒会从指间溢出。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气息的控制与保持上,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保持住了气息,又使气息的呼出显得匀称、自然、流畅。

扩充诗词朗诵的训练容量

诗词属韵文。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一首好诗使人感到韵味浓郁,诗意盎然,往往是由于它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意境。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语言要想达到艺术的层面,必须要掌握表现语言的能力,否则声音或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18世纪德国瓦格纳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曾论述:“许多人认识不到,他们应当首先有这样的老师教会他们的朗诵法:这些教师能够向他们表演怎样把元音发得纯美,把辅音发得正确而清楚,以使那些字有适当的音。任何人当他对本国语言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当他在说话时有许多可怕的毛病的时候,怎们能期望用外国语歌唱呢?我赞成把朗诵的学习当作一切歌唱的预备课来学。没人认识到:它将使歌唱教师的工作变得多么简单和有效。”⑥正因如此,训练说话的声音,使其能够正确地、清楚地朗诵诗歌而不感到吃力,应当把其做为声乐语言训练的主要学习内容。

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就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即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读者如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将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刻理解了,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建立起内心的表演信念,眼神和肢体才不至于僵化空洞。例如林徽因的《一首桃花》,创作之初仅是一首小诗,后成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曲。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很多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只关注了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往往看见他们的眼神是空洞无物的,你从演唱中很难看出桃花开在哪里,他要通过演唱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一)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语言的目的性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对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作家写作总是要有目的,通过对事物的阐述、描绘,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因此,我们拿到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阐明什么思想,宣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演说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对主题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分析的目的,不只是弄懂,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二)使学生会理清作品层次

生活中说话也好,作家写作也好,往往不是把思想和盘托出,内在的思想活动要比说出来的话丰富得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精炼、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深刻的含意并没有写在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暗示其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恰恰正是语言的思想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意,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发表某些思想的真正意图,这样,说的时候,语言就有了内在根据,做到心中有数。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表达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内心视像

我常常和同学们交流,当前奏响起时实际上你已经进入表演。你在前奏里看到什么,将直接影响到你如何张嘴歌唱。生活中,每当我们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或所熟悉的某个人,这些人和事就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在脑子里浮现。这些形象是随着人的思维活动而自然产生的,是具体、生动、丰富的,这就是表演术语中所说的“内心视象”。

因此要教会学生们在拿到歌词之初,必须先建立内心视象,令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为此,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研究作品,从字里行间找出事物的特性。例如《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这首歌曲饱满深情地赞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歌唱家戴玉强演唱这首歌曲时,大屏幕不断闪回的工作、生活画面,音容笑貌如此亲切,歌唱家在演唱中字字珠玑令人动容。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玉强对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对于二度创作的表现基调也把握得恰如其分。

讲述一个人,就要去揣摩这一具体人的外形和精神,他的举止言谈,内心感情,行为逻辑,熟悉他就像熟悉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一样。这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能说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当然,这个“感受”绝不是一种主观的空想,它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作品体会得越深刻,所产生的感情也就越强烈。诗词在艺术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这也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诗词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换而言之,歌词与诗词实则同出一辙,都要讲究格律,主要是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四)教会学生朗诵中的表现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