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业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07 12:55:46

创业教育论文

创业教育论文例1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完成的。由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人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性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也是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优势积累”和“潜能开发”得到的。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自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建设校外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地域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创业、经商氛围浓郁等特点,在校外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校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学生工作室、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谈判、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等活动,强化校内实践。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纳入到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无论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还是专业教育阶段均要渗透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平台,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KAB创业教育基础》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平台上,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如在经济管理专业,设置《创业学》《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课程。今后根据条件进一步增设创业有关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

(四)改革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逐步探索和完善以依托地域优势、汲取传统文华精髓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调查报告或参与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由创业导师、科学家、专业老师、企业家参与考评,把创业教育实践考核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业教育论文例2

(一)培养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同时又有创业实践的指导教师。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一部分教师以身作则,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际关系资源,开办小微企业,给双师型教师增加新的诠释,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我校建工系教师就有多人入股专业公司,他们的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鼓励一部分教师到新型企业兼职,学习先进的商业理念,积累实战经验,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内容。

(二)整合社会资源,聘请商界校友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知识,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企业。国外一些名校除了由一些教授和一批企业的优秀科研人员承担创业教学任务外,还不定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人到学校演讲,鼓励学生参与风险投资,经常与高管人员及创业成功人士接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自信心。这种办学的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校企合作,开门办学,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积累人脉、培养创业素质与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二、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一)大胆探索课程改革,在德育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部规定中职校必须开设四门德育课程:《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和《生涯规划》,并无创业教育内容,只有在《生涯规划》有所涉及,笔墨微乎其微。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有必要增设《创业实务》之类的课程,集中介绍有关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

(二)注意创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如能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商机,会大大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们的烹饪专业和淮安主要产业-淮扬菜产业密切相关,有许多教师是大型餐饮集团的顾问,他们在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开一家小餐厅或加盟连锁店的条件和具体做法,针对性强,效果好;建工专业教师业务能力很强,社会资源丰富,许多人在外兼职,有人还有自己的公司,他们不仅懂专业,也懂管理,经常让学生业余时间到自己公司见习,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的学生毕业后不久,就创业做了小老板。

(三)注重实践,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多安排讨论课、专题汇报、参观、调查和相互交流等教学形式,采用大量的实例、情境和活动、开放式讨论、案例分析、现场调查、情境设置活动设计等教学策略,有些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教师和企业人士共同授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与反思,操作与实践等活动来全方位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

(一)让学生多参加各类活动,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学校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型人格,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经营小店铺、暑期打工、促销商品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中职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幸福,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我校机电系一些男生创办了汽车之家,解决了教职工的汽车保养需求,同时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模拟创业平台,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可利用自己资源,设立专项基金,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业园或创业中心,如校内小超市、餐厅内部分营业窗口、快递服务点,可完整模拟整个创业过程,让学员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行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如何创建公司、如何管理公司、如何进行产品研发及营销策略制定;学员可以在真实商业环境下实践和完善商业计划书,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财贸系学生和快递公司合作,自办学校快递服务点,为同学提供服务。

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业教育论文例3

学校依据企业的用工名额拟定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后,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1.2校企共同招生招工

学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招生队伍,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和学生生源紧缺问题。

1.3共同制定教学文件

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分层次、校岗交替,根据岗位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编制课程标准,确定校企双方师资队伍构成及聘任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标准以及相应实施方案。共同完成各种制度建设。

1.4共建实习管理平台

完善传统的家政技能实训室、共建满足在线家政电子商务实战教学需要的现代化实训室、校办家政企业,共同优化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心理疏导”、“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适时发现和调整实习中的问题。严格执行校企双方“师资培训”制度,提高双方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打造了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总之,这种方式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克服了学校培养人才针对性不强的局面,激发了企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2“前校后企、校岗直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1含义

校内的家政实训基地和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前校”,承担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储备。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精选百强企业和校办企业石家庄尼特家政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作为工学结合教育的“后企”,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轮岗训练。采取2+1模式,即前两年,在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反复交替进行,螺旋式递进,完成学生就业创业基本技能准备。最后一年,在家政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或自主创业,完成就业创业技能的演练。

2.2教学体系

学徒式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了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要求的高度统一。通过理论与实习的反复交替式训练,创造了接触社会、调整自己的机会,学生逐步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2.3以学生为本的“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了“通识+模块”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为第一学期-第四学期第1学段的所有课程,培养全体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部分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块课程为第四学期第1学段模块课程理论部分到第六学期的全部课程,分家政企业运营管理、家政服务信息化平台维护与管理、管家三个方向,可在协议允许范围内自选一个模块学习,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4逐层递进的实践体系

创业企业观摩、家庭服务、家政企业日常管理、模块课程顶岗实习以及顶岗毕业实习的五段式的创业实践体系,由基础(初级)、中级、高级到就业创业层层递进。在本企业内聘任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优秀员工为师傅,学生为徒弟即企业的准员工,在师傅的密切指导下完成实习。实习和毕业答辩实施多元化评价,由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用户、行业专家、学习小组或者学习者本人共同进行。

3融合式教育

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表现如下。①贯穿于每个学期。创业教育的融入课程、创业知识、创业企业观摩、创业理论与实践等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第一学期的思政课程上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家政专业导论及KAB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中,加入学习企业创业优秀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家政创业教育讲座等内容,让学生们带着创业的心开始他们的大学学习;在第二至六学期完成创业课程、三项学徒项目和一项就业创业模块课程,最后学生完全以一种社会职业人的姿态去面对工作。②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均设有一项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某一创业机会的识别甚至是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等学习项目。使就业创业以专业为依托,专业与岗位对接。③融入第二课堂。举办了家政创业计划大赛,以优秀的创业计划书引起一家明星家政企业的扶持;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平台或网店运营管理的无偿服务;成立线上线下“午餐快递”创业小组;依托校办企业,学生运营的创业项目成立早教部和老年陪护部。

创业教育论文例4

1.产生的经济背景相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在1947年出现以后发展缓慢,原因是高校创业教育在当时没有市场,这是因为美国当时处于大工业时代,大公司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有限。直到1970年以后,美国经济结构转型,大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减弱,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高校创业教育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因此,创业教育开始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要处于转型期,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交税收,分别占全国的60.5%、69.6%、53.1%。随着经济转型的升级,中小企业的发展必将对经济的贡献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美国的机会型创业活动占创业活动主体,我国的生存型创业活动比重更大,中小企业的寿命相对美国也更短,这和很多因素有关,但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欠缺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意义重大。

2.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效果相同美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企业发展前景暗淡导致广泛裁员,适龄青年不能就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创业教育通过指导青年创业不仅能促进青年本身就业,而且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相关数据表明,美国从1969年到1976年,创业企业创造了81.5%的新增就业机会。我国高校于1999年开始扩招,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就达到42%,随后每年递增25%左右,这种扩招速度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考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之一,各大高校纷纷开始自主探索创业教育,直到2004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高校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展开。

(二)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点

1.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不同美国高校毕业生对创业的渴望很迫切。据统计,18岁至29岁的青年中有超过65%的人想拥有自己的企业,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渴望获得财富,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渴望获得独立。美国的文化崇尚自由、独立,奉行个人主义,崇尚通过个人的奋斗获得财富与认可,这种文化氛围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国的传统文化主张中庸,这和创新文化某种程度上背道而驰。在中庸文化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不被鼓励,创业并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而往往是无奈的选择。数据显示,我国80%的创业活动是生存型创业而非机会型创业,也就是说在我国大部分创业活动是因为生活所迫。在这种封闭的、静态的、循规蹈矩的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必将被掩埋。

2.对创业教育的研究程度不同美国是最早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国家,哈佛大学在18世纪中期就开始组织创业研究,随后,各个大学都创办了创业研究中心。1987年,创业领域正式纳入管理学科,标志着制度化的创业研究开始。到90年代末,创业领域和其他领域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不同领域的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创业,丰富了创业理论。美国研究创业的期刊在国际上有深远影响,1963年创刊的《小企业管理期刊》、1975年创刊的《创业理论与实践》和1985年创刊的《企业创业杂志》三个期刊是当前创业研究领域国际公认的重要刊物。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业实践,创业理论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真正触及创业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空洞的表面。一些高校建立了创业研究中心,但不论是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度、广度、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都难以和美国相比,更谈不上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同时创业教育研究平台缺乏,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创业期刊,没有为创业教育研究搭建合理的平台。

3.师资队伍不同美国高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高校创业教师大多具备创业经验,一方面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本身就有过创业经历,或者正在进行创业活动,这使得他们对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的契合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是高校会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到学校里担任兼职创业教师,现身说法讲解创业过程或者跟踪辅导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我国的创业师资队伍尚不完备,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是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教师兼职从事创业教育,同时这些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创业经验,导致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另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的情况也很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也得不到很好的辅导。

创业教育论文例5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李岚清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要求教育部门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成为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际上,自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条件已经形成。

我们所理解和倡导的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对创业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其次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他们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教育,培养具有开拓性个性的人才。

1.2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意义简要说来,一是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了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二是为了创设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三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办学活力;四是为了造就创业人才,提高人才品位。这样素朴的道理并非人人明白。我国有学者连续三年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创业目的是为国为民的只占20%,是为己挣钱的占70%,还有10%是为了荣誉。这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我国创业教育价值观的残缺和偏离。所谓残缺,至少残缺了对自己当下学生身份的确认,不知道自己在校读书日日蒙恩还要为母校奉献点什么。所谓偏离,竟然有70%的学生创业是“为己挣钱”!尽管“为己挣钱”是完全合理也是应当容许的,但是当调查题要求单选时选择“为己挣钱”者比例之大,人数之多,恐怕与我们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背道而驰吧。同时,这多少折射出我国创业教育在价值观的引导上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对比《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规划中要求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及未来幸福生活应发挥的作用很少表达,而特别强调了教育与国家的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竞争及反恐战略中的利益联系。

1.3正确理解把握“创业教育”精神综上可知,创业教育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也存在着阶段、类型、学科、层次的差别。“创业”一词的现代汉语词汇意义,包含了创立基业、开创事业等比较宽泛的意思,不同于工商业领域创办企业的狭窄含义。“创业”的核心在于“创”,目标指向是“业”,这个“业”应理解为广义上的基业、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企业。只要是为了培养开创未来业绩的人才,强调对受教育者创业个性品质的培养,具有这一鲜明指向的教育活动就应当认定是创业教育。

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有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培养合格有益的人才。创业教育,既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个人发展及未来幸福生活,更要强调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己任,坚定不移地确立创业教育完整的价值观。形成创业教育多维的目标观:办企业、创事业、设岗位、立品格。

我国创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富有创业个性品质的人才,还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的阶段性规划、全民教育的类别性规划、专业教育的学科性规划、学历教育的层次性规划,努力形成人尽其才、目标多样的创业教育大格局。

2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可概括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创业教育的实施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将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热衷于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等。实践证明,这种轰轰烈烈但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是不可能深入持久的,也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在创业教育的实施措施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而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创业教育失去了专业这一最有力的依靠,致使创业学子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留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大部分学生只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在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创业教育与育人工作相互脱离,仅当作就业工作部门职责来对待。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由学生处或团委负责,因为这两个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的毕业分配。从中不难看出,国内的创业教育仅仅是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这种缺乏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是较难获得理想效果的。

2.2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其涉及面广,实践起来比较复杂。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因为关系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增加很多创业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实际教育工作很难开展,更不要谈建立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理论论述薄弱;对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也不够,导致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且教育本身与社会的发展总处在一种不断协调的关系之中,因此,针对创业教育这个新问题,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及高校本身需要不断地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

2.3创业教育师资薄弱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缺乏。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则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这两类师资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可是创业教育又偏偏特别注重实践和实务,若没有亲身感悟,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

创业教育落实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部分专业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很大,因为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有学生欢迎程度的问题。

3抓住“创”字,“三创”结合,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字,不能孤立的突出“创业素质”教育,要将创新思维教育、创造能力教育、创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

3.1以创新思维教育为主线,构建科学的理论教育体系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中最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思维的精髓。一般来讲,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思维,但大部分是处于未觉醒的状态,要唤醒人们头脑中的创新思维,就需要进行思维教育和训练。而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教育和训练过程依托的载体就是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要求,能够承载创新思维教育与训练的理论体系不外乎三大模块、五类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解决创新思维教育与训练的科学性、基础性、方法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问题。

3.2以创造能力教育为主题,锻造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在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创新思维和丰富的创新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能否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有效地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则成为关键要素。而这个运用创新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能力的发挥过程。

创造能力的教育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或实验课,理论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但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在正常的理论教学中,往往很难使学生们尽兴或满足。这就需要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培养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高校要给予学生足够发挥的空间与自由,在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尽量少的设置限制、条条框框。事实证明,学生被管的多,限制的死,他们的创造能力就会很弱。

3.3以创业素质教育为主导,开拓大学生自我生存的空间创业素质教育主要是在创造能力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讲,创业素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它鼓励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或毕业后能自主创业,自由发展。创业能力教育不是狭隘的理解为创办实业,更不是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其根本点应是融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理念培养和创业训练为一体的教育实践过程,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个人素质、学校政策和社会环境。在创业教育基本模型中,3个要素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每一个要素中都包含了创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创业教育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体系。

4结束语

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各级部门、各高校以及社会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于国民素质的培养、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完善、国家的进一步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红红火火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务必要正确把握创业教育的本质精神,使高校成为企业家速成班,甚至将学生导入另一个误区,即“赚钱”最重要,使高校成为宣扬纯功利主义的场所,纯功利主义的创业教育是在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如果高校的创业教育仅仅承担这样的作用那危害是极大的。高校应当着眼于为未来的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人才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摘要:目前,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并付诸实践。然而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很多高校出现了偏差,有重“业”忽“创”现象。笔者通过本文分析创业教育的含义以及其应有的意义,在对此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来解决创业教育过程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三创”教育建立创业教育体系,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三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创业教育论文例6

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挑战,是适应新时代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教与学”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寻找突破口。首先应在传统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训练心理素质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实训活动,使学生具有创业的品质和素质;其次应从流程的角度来认识创业能力,从能力的驱动因素、流程或结果等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并动态地体现在培养模式的内容与课程设置以及教授方式与过程等因素之中,构成创业能力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后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出一些创业训练的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一、课程设置中引入创业教育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在课程建设上应采取多科协作方式,加强“复合型”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1基本课程。(1)经济学。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政策,市场构成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相关知识;(2)管理学。即懂得如何管理企业,包括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知识,(3)相关法律课程。开创企业必须把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特别是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使创业者在创业潮流中把握好方向,不至于误入歧途。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对创业教育内容和课程进行更科学的分类,如创业精神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团队协作教育等,并立足于企业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和动态调整旨在培养不同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组合的教育内容和教授过程,尽力开设差别化课程,使这些课程紧紧围绕机会识别、市场可行性分析、风险企业计划、生产设计与组织、制度创新等加以展开,并辅之以旨在培养技能的课程,如谈判、销售、领导和创造性思维,技术创新管理和新产品营销等。此外,教育课程设置应该有助于强化创业行为,能够为职能领域之间的差距架起桥梁,并充分吸收领导、组织变革和持续学习等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力争从内容(如营销)、技能(如领导)、行为和心智模式(如创造力)以及人格特征五个方面对学员进行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全方位教育。

3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职能机构,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作为该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同时配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开设《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门课程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常抓不懈,保证职业指导的规范化与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中融入创业教育

教学方法对于创业教育十分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起着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只偏重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而未重视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參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如布莫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样,把知识理解为可以传承的,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储存器”,用教师的“教”替学生的“学”,学生学习的权力被剥夺,学习的质量也会受到损害。创业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样的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或教学进行技术性革新,也不是传统教育、教学的现代包装,而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彻底的教学改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努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1采用灵活的教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可开设有关企业负责人创业案例的讨论课。以一个35人的班级的《管理学》讨论课为例。讨论规则如下:(1)案例讨论题不设标准答案,每发现一个创新点,记团体总分5分,(2)学生每5人一组(共7组),讨论时间为30分钟,(3)在讨论结束后,每组指派一名学生轮流上台发表对案例讨论题的答案,限时5分钟,(4)教师点评15分钟。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可记录演讲学生的创新点,以供点评之用。开展案例讨论教学,能够锻炼学生协同作战能力,同时,通过聆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学生还可自行进行是非曲直的判断,提高决策能力。教师通过分析和比较7组成员的创新之处,既正面鼓励了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又可培养小组乃至班级整体的协同力与创新精神。

2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具有本身独立的内容外。有些内容还会反映在其他学科中。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如上德育课时,我们强调职业道德与就业的关系,上专业课时,又强调学好专业课与将来就业的关系。上基础课时,给同学们讲清楚学不好基础课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而影响将来的就业的关系。此外,还利用班会课、黑板报或广播就某些“就业失败案例”展开大讨论。除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规范地开展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外,还注意到这项工作的“全面性”,即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我校全体教职工的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三、第二课堂中引入创业教育

第二课堂是指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等,主要包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参与社团组织等等,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着力点。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应该在充分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重点通过大量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

为此就要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充满创造力、创新和独立的、比较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尽力使学生直接从事对新建企业至关重要的项目的活动。

1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创业思想。学校可以提倡学生社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和自我服务,在各级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学生分会、班委会、团总支、其它各种社团等)中均可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管理水平越高,说明学生受到学校教育影响力越大,成才的氛围越浓。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工作部门围绕教育培养目标,可以构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来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2组织以创业为导向的系列活动。(1)例如,举办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艺术节、商业文化周和大学生创业与创新论坛;(2)组织学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是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以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业素质为目的的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即通过学生自主的创造性地思考和动手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对普及创业知识、倡导创业文化、发现和培养创业人才,将有前途的项目推向市场也有着重要的作用,(3)建立开放式创业实验室等。将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按照“虚拟企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公司中设有,董事会”、“首席执行官”来负责管理企业的运营,学生在虚拟企业中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可以以企业家的精神体验一个真正的创业型公司的运作全过程,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开办创业讲坛。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请相关人士回校进行现身教育,讲坛可开办得灵活多样:一是请有一定成功创业史的国有、民营企业家及个体老板,特别是校友来校讲学;二是请有创业尝试但不一定很成功的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来讲学,三是在校内外提供某些机会,选拔学生来管理或经营某些创业类实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或经验、抗风险能力等。

4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安排学生走出社会,到现实中去接触劳动模范、企业家、岗位能手,从而懂得有所作为和人生价值的真谛,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实习基地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成立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区是一种更靠近技术创新主体、更容易为创业者提供创新支持的孵化器,它一般依托大学,并充分利用大学的智力、技术、试验设备等知识资源,以大学为主创办的机构,它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配套设施与活动的高级形式。

创业教育论文例7

二、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绿色创业观、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识别机遇、直面挑战的潜力而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一)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与绿色创业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

创业者是否具备较高的生态道德和基本的绿色创业素质,直接影响绿色创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成败。完成绿色基因的植入,须突破传统做法,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考试考核,而要高度重视动手实践,在考核形式方面既有笔试环节,同时也结合面试(汇报),多通道刺激学生对绿色创业的理解和认可。

(二)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教学为基本特征

在创业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习得,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逐步进行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行为三种不同层级的主体学习状态,格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创业过程和绿色体验,启发对绿色创业的思考,形成绿色创业想法,实现绿色创业实践。

(三)以绿色创业活动课教学为中心环节

“双向互动”的创业活动课是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再现特定的创业活动情境,突出绿色特色,为学生提供体验与思考的机会,学到能应用于商业项目与实际生活的经营技巧、技能和态度。

三、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内容体系

本文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创业者”为中心,培养创业者绿色创业意识,激发生态道德,植入绿色基因,提升创业能力,初步探索构建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绿色创业教育以“让经济人道德起来,让道德人经济起来”为目标,倡导培养学生绿色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绿色创业能力。教育目标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主要由创业理论课、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及绿色创业活动课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一)创业理论课

创业理论知识是创业主体必须掌握的准备用于创业的基本理论储备,借鉴芬兰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业专业基础理论,团队创业,创业环境与创业管理知识,创业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产生企业想法,创业计划与开办新企业的知识,中外文化差异及特点[4]等。

(二)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

绿色创业必须掌握通识生态学知识,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运用生态原理指导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课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创业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道德观。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课中有意识地渗透绿色创业教育。渗透式创业教育依照“有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教育,强调实践,专业知识有用且能用,并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三)绿色创业活动课

绿色创业活动课强调“在做中学”,体现绿色创业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是创业教育的中心课程。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情境,让学生从活动实训中学习;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体验创业,培养创业态度和技能;根据学生兴趣、专业、职业意向自主选择创业学习模块,例如财务管理模块;在创业学园和孵化基地进行真实项目运作,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运作学习创业,应用并检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运用真实的创业竞争和案例数据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从中收集创业教育数据资料,实现教学相长。

四、探索与实践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途径

(一)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和绿色创业观,教师树立全新教学观、社会树立新的教育观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强调学生脱离传统灌输式、被动式学习,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能动、自主地学习,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分析、思考、判断形成自身观点思想,在绿色生态的大理念下开拓事业自主创业[5]。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生态知识、创业知识、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同时也要获取学习的方法,生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注重自我实践,提倡朋辈学习。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授绿色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植入绿色基因和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教学过程中着重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环节,真实再现实际创业情景,带领学生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绿色创业教育中,教师是新型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的教学知识观;课堂教学与创业活动课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活动组织观;重引导启发而非教导灌输的教学方法观;重创新而非模仿的教学成果观。绿色创业教育发展与社会教育观的发展密不可分,应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依托绿色科技、创业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创业教育的驱动发展。营造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绿色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社会普遍认同创业特别是绿色创业,支持绿色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整合各类资源,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绿色创业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扶持绿色创业及绿色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绿色创业及教育、社会支持绿色创业及教育、人民大众认可绿色创业及教育的新形势。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绿色投资引导,优惠金融服务,小额货款担保等手段,为绿色创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绿色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绿色创业发展壮大。按照统一规划,实行激励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试点高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实施高校毕业生绿色创业促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接受绿色创业教育,合理引导创业方向,进行绿色创业。

(三)教学组织、条件保障与评价监管

试点高校应将绿色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有力的教学条件保障,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将绿色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衔接起来。研究制定绿色创业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加大绿色创业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绿色创业教育教学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活动课室、教学软件、信息资源库等基本建设。将绿色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运用丰富的监督评估工具对课程质量进行跟踪控制,包括学生登记表、学生需求问卷、每日课程意见反馈表、课程结束评估表、创业活动课报告、后续指导活动报告。工具、目的、填表人及填表时间如表1所示。

(四)创建良好的绿色创业学习氛围和实践活动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绿色创业文化和绿色创业平台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知识竞赛、绿色论坛、绿色创业模拟、绿色创业大赛、绿色创业项目成果对接会、绿色资本相亲会等活动[6]。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绿色创业协会、社团、俱乐部等各类活动。依托校企合作、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去感受学习,参与市场调研、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创办绿色企业等实践活动。

五、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展望

(一)形成富有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用主义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突出实用特色,培养能适应社会,具有绿色基因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各自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学生特色,不盲目照搬教学课程模式,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二)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

明确职能部门,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通过制度化、政策化机制建设,宏观确定课程目标、原则、标准,从而有利于绿色创业课程的发展。

创业教育论文例8

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影响因素、课程体系等方面。牛长松等(2007)通过分析国外的文献,厘清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并分析创业教育的特征[3]。陈彦丽(2009)阐述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然后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4]。薛敏兴(2010)从制约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定位的一系列因素出发,恰当确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并在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寻求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5]。王中军(2011)探讨并构建了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6]。

(二)创业教育的问题

对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观念、政策环境、师资建设、实施层面等方面。夏永全(2009)发掘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认知观念、理论体系、师资建设、创业环境、开展范围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7]。严毛新(2009)指出在创业教育观念、操作、理论研究、效果等层面上,均存在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8]。施永川等(2010)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困境:传统教育的弊端影响、尚未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创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9]。

(三)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研究者们对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研究较为丰富,伴随着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逐渐深入,结合新时期的新命题,在途径和模式方面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特征。丁三青(2007)分析了创业计划竞赛存在的问题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即应试性教育与功利性竞赛、精英化教育与理想化竞赛、学生对科研参与度低与竞赛作品学院气浓、高校科研的封闭性与企业对竞赛参与的冷漠性。因此他提出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体系:走出竞赛功利化的误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解构人才的“被格式化”;打破“以赛代学”模式,构建创业教育“立交桥”[10]。谢志远(2008)借鉴温州人创业精神,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借鉴温州人创业经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结合专业,立足温州,建立创业工作室,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11]。许朗等(2011)对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初探,具体包括:构建合理的目标机制;构建以团队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构建包括师资、资金、机构及政策在内的保障体系;构建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12]。周石其等(2013)阐述了理工科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目前的不足,分析了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特点,进而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13]。有些学者倾向于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并与我国的创业教育模式对比进行研究。梅伟惠(2008)阐述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三种典型模式: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并总结了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14]。陈瑞英等(2010)借助典型个案,讨论了日本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和特点,还探讨了如何结合我国情况对日本相关经验加以借鉴[15]。近几年较为侧重于研究高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模式。何淑贞(2011)指出“创业班”模式是一种新兴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创业班”模式的运行机制[16]。谢印成等(2012)根据SYB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结合电子商务创业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SYB模式拓展体系[17]。还有些学者逐渐转向于关注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杨丽君(2011)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过程体系、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体系,并分析了该体系的实现途径,即围绕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侧重素质培养,构建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互动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体系;发扬地方特色,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18]。王平(2012)以开展校企合作对创业教育的意义研究为基础,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的四条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以及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19]。童卫丰(2013)从目标导向、实施过程、运行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选择[20]。

(四)创业教育的政策

在创业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除了分析总结我国的现实状况,还通过中外政策对比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郭丽君等(2008)通过对中外(美英法日等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缺失与对策[21]。段素菊(2009)以大量实证调研为基础,从政府、行业和学校三维视角考察了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中的政策问题,并提出四点建议[22]。徐小洲等(2010)分析总结了2007年以来,英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政策。其核心包括:建立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启动各类创业项目,提出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框架,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23]。

(五)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及德育的关系

国内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等相关教育工作者侧重于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德育及就业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顾建国(2007)提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磨炼创业心理品质,打好创业知识基础,培养自主创业能力,优化创业社会环境,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生长点,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开拓了一条新路[24]。陈浩(2009)指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发挥其内含的德育价值,对于提高高校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十分有益的[25]。

二、总结

(一)研究的趋势和特点

综上所述,自2007年以来,学者们在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方面呈现以下趋势和特点:1.从研究共性问题逐渐向研究个性问题转移。早期,学者们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创业教育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初步的解决途径和模式、与国外高校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近3年来,学者们开始倾向于研究创业教育的细分领域的课题,比如电子商务创业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体系等。2.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足。在分析比对了大量有关创业教育的文献后,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文献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含义、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研究得很多,但是缺乏实证研究。近几年,也有学者开始定量研究,但是不够深入。

创业教育论文例9

二、注重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

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其实都离不开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专业技能更是学生参与激烈社会竞争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应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方式,转变原先的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为重视培养专业技能水平。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努力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及反复现场操作、揣摩技能的机会,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职校生除了具有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在顶岗实习时也练就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能够自我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三、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

比如说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些跳蚤市场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也可以请已毕业学生中的创业者来为学生做讲座,介绍他们创业成功的过程、体会,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知道创业是艰苦的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为学生树立走创业道路的信心;还可以开展一些系列就业指导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看到,就业形势严峻,竞争越来越激烈,激发一些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敢于走创业道路。也可以开展一些主题为创业的活动,结合各个专业不同的特点,确定一些创业特色内容,给学生营造出特有的创业教育的氛围,形成颇具特色的学校校园文化。

创业教育论文例10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深深地烙上了社会历史变迁的痕迹,这也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机构,形成了以社会为本位的高等教育理念,既满足了国家人才需求,也实现了自身学术价值。但历史表明,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外交人才,军事人才,甚至政治人才,只是出于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权的目的,高等教育被视为政府统治的工具,向西方学习只是不断改良工具的过程。这些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只是被利用一时,从长远发展看,他们并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理念民国时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的高等教育才得以建立。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并存,因而呈现出多元化教育理论,承认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落后,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涨。我国高等教育学府数量有较大增长,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研究有显著进步。但是由于政权更替,高等教育基本呈现自由放任的管理的状态,一方面由于缺乏资金,私立学校多开设文法学科,并且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混乱,并没有建立起学术集权式的管理体制,而仍然需要由政府来控制高等教育的模式。

(三)专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后,高等教育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建设需要。其中以改革开放为分界,之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在国家高度集权式管理下发展,根据国民经济计划所需要的职业分工、学科分类和计划经济的构想,对学生实施专门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专门的劳动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体制,可以说这时的教育理念是以专才培养为主,它关注的是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共性制约,导致人才的知识面较为狭窄。

(四)专才与通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有浓厚计划色彩的高等教育理念逐渐被摒弃,国家对高等教育集权式的管理弊端凸显,政府职能转变,尝试下放高等教育管理权,因此高等学校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办学自。这时专业人才培养与通才培养理念共同盛行。

(五)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

90年代之后,国家进一步实行教育体制改革,对大学教育收费,以及毕业生就业的自主选择,积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等措施,推动了高等教育成为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总结我国百年的高等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不断随着国家统治意识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由单纯的工具性教育理念转变为专才教育理念,再进一步转变为通才与专才教育理念。同时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可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在经济压力下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并非由于教育自身发展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受制于行政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缺乏与市场机制内在的联系,发挥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的驱动作用力量非常微弱。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转换机制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存有较大差距,这进一步推动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而此时为响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兴起的创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转换机制的冲击,同时从长远发展看,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不断提供满足市场所需人才的过程。

二、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

创业教育是在以人为本教育理论前提下,以实现人类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的素质教育。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多次转变过程中,可以得出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理念,市场内在的经济激励机制与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自身发展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构建创业教育管理的内在机制,创业教育管理实现了三个层次的联系,其中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是创业教育管理的动力机制,而创业教育管理最终需要依靠人才自身发展特点,才能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如此循环,必将推动国家教育理念发展,进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特点。

(一)国家教育理念——助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从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生俱来依附于国家权力,慢慢在弱化国家权力,增长市场支配力量,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国家教育理念的转变影响着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而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又受市场经济机制的牵动、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助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二)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推动创业教育管理的

发展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高等教育形成经济效益驱动力,影响高等教育理念。不难发现,现在高校已经减少了公益性而增加了商业性,例如扭曲了国家开展的“211”工程的真实意图,而成为学校招生宣传竞争的品牌资源。高校如果不能合理地引导经济利益的驱动力,那么高等教育必将沦为市场经济的工具,不能发挥人的主动创造精神,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故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基于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创新创业意识、有精深专业技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缓解就业难、创业难、招生难等现实紧迫问题,进一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2)对创业教育管理提供外部优势资源。市场的竞争法则为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制订了实践标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为创业教育管理服务,但是“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将检验创业教育管理的质量。比较中西方的创业教育管理实践,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在创业教育管理中输入了市场的人力资源,资本,管理经验,因而创业教育管理更具有市场适应能力,但是我国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多是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未能很好地利用社会优势资源,发展创业教育。

(3)个人的需求将在市场经济激励机制下得到提升。人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其划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社会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市场经济内在激励机制必将促使人的需求不断向上发展。综上所述,市场内在经济激励机制推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三)人才自身发展——拉动创业教育管理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其需要遵循人才自身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

(1)创业意识的培养。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已经将人才固定为对社会有用,创造价值越大即为人才,因此受教育者总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改造自己,不管自己的兴趣是否如此,打造适合社会的标准产品。因此往往出现所谓的人才过剩现象,实质只是雷同的标准产品太多,对各个人而言都失去了核心竞争力。创业教育管理即需要改变消极地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确立积极地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

(2)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本身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商机,从而利用商机吸引风险投资,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既需要进行事业心,探索冒险精神的教育,也需要培养从事商业,企业等规划活动所具备的技能的教育。作为创业主体的人只有掌握了创业的必备知识与技能,才能识别创业机会,判别创业风险,做出决策如何创业,以及怎么样创业。

(3)创业行为的培养。只有创业意识、创业技能还不够,必须将其运用于实践,产生创业行为,才算创业活动的完成。本文根据对某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将大学生的创业行为特点分为四种情况。同时按照波特SWOT理论,所反映的四类大学生采取相应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①强化型培养对象自身已经具有很强的创业精神,他们敢于冒险,但是他们往往缺少创业技能,因而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挫折,此时创业教育管理应当强化创业技能,通过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让他们有能力应对创业过程中的问题。

②鼓励型培养对象不仅需要从心理教育或者创业成功者的讲座等方式,激发该群体的创业激情,使其能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而且创业教育管理更应当注重该群体的社会实践能力,该群体没有自信心把握商机,最主要还是缺乏社交技能,没有在实践中思考。

③弱化型培养对象即该群体对创业教育较少关注,他们所学专业可能是社会热门专业,就业几乎没有压力。当然每个高等学校都有这样的王牌专业,这些学生没有精力参与创业教育,因而创业教育管理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激发他们的创业心理。通过西方创业教育实践可知,凭借高校的优势专业资源更有利于创业,因为专业知识本身具有的高技术性已经成为风险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因此虽然该群体是弱化管理对象,但吸引他们参与创业计划项目仍然是重要的环节。

④引导型培养对象是创业教育管理潜在的培养对象,对他们需要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关的创业技能课程,培养其自信心是关键,创业热情不是盲目选择,而是需要理性分析性格特征是否具有创业潜质之后,再鼓励该群体中的部分学生参与创业技能学习。总之创业教育管理是综合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之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型人才。

三、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对创业教育管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教育理念转变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以社会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的培养理念激励创业教育的实施。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化是建立在人的教育基础上,而并非依赖高等教育不断变化专业设置以此满足社会需求所能达到的。

(2)市场的内在经济激励机制犹如双刃剑,既能促进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但是也将会使得高等学校可能迷失在经济利益中,显失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等。因此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管理需要建立监督,审计制度。创业教育管理占用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产出只有能够达到盈亏平衡才能继续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