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0 06:23:55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1

一、工业旅游的由来及国际经验

与其他大多数现代旅游活动一样,工业旅游最早出现在欧美的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不过时间相对较晚,大约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恰恰也是早期工业化国家告别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迈进的转折时刻。在这一时期,新思维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技术和生产的颠覆,与普遍的“怀旧”心理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以“怀旧”为特征的特殊社会思潮和运动,其市场特征表现为一系列新型旅游需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并影响整个欧洲的工业遗产保护运动,也为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这些都在客观上为工业旅游的萌芽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这些国家工业旅游的发展路径来看,工业旅游率先从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中得到了发展。按照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的界定: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毫无疑问,工业遗产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在这方面,德国鲁尔工业区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树立了典范。

20世纪60年代初,鲁尔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连续下降,导致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外迁。由此带来城市衰落、失业众多、污染严重等许多社会问题。面对种种困难,当地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大量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实现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区域振兴等相结合,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思路主导下,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一个露天博物馆;旧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钢铁公司成为以煤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训练池,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成迪厅和音乐厅,甚至高雅的交响乐也以巨型钢铁冶炼炉为背景别开生面地演出;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就连原本作为整个工业区废水污水排放管道的河道,也恢复成为了景观优美的生态流域。鲁尔区由此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工业遗址旅游城。从19**年开始,鲁尔区制定了一条区域性旅游规划,将全区主要的传统工业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包含工业旅游景点、部级博物馆和典型的工业城镇,以及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观光塔等;逐步形成了覆盖整个鲁尔区25条专题游线。鲁尔区的工业旅游就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游历近20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煤矿评为首例以近代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发展工业旅游,鲁尔区的经济结构也由原来单一的重化工业逐步转型为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工业旅游已成为鲁尔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并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就业、改善区域功能布局和塑造良好形象上发挥了独特的效应。

英国也不乏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例子。威尔士地区的首府加德夫郡,20世纪初曾是全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煤炭输出港,随着煤炭出口量锐减,传统重工业萎缩。在利用废弃设施的基础上,当地精心策划建设了一座“大矿坑采矿博物馆”,展示当年的采矿历史和矿工生活,特色化的工业旅游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工业旅游为主的旅游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

此外,拥有众多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法国、比利时、瑞典、荷兰等欧洲早期工业化国家也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方面迈出了成功的步伐。工业遗产旅游,已成为不少国家从工业化时代步入后工业时代,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如此,包括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在内的许多工业化国家还依托科技革命和新技术变革的产业化优势,在工业遗产之外走出了一条新技术工业旅游发展之路。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生产方式,特别是新技术革命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冲击和变化的同时,本身也因规模化生产、技术化程度等因素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并形成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供给,也激发了巨大的旅游市场需求。这成为依托更广泛意义上的工业资源,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内在要素,促进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依据。现代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变革,也在不断改变工业旅游的发展内涵和外延。

以现代汽车工业而言,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早在**多年以前就组织客人参观他们的生产流水线,现在以雷诺、标致、雪铁龙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的法国汽车工业企业,已成为吸引旅游者人数最多的工业旅游项目;总部设在斯图加特的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不仅将总装配线等现代化生产流程作为重要的旅游项目向外推出,还将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以及到工厂食堂就餐,亲身体验“奔驰人”的生活作为工业旅游活动内容之一,大众汽车公司还特地建设了一座通体透明的生产车间,全景展示轿车的整个生产过程,这些工业旅游项目都深受广大游客青睐。

此外,美国休斯敦宇航中心通过集中展示宇宙航天和空间科技,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传统旅游业发展中,每年接待的游客已数以百万计,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日本的索尼、松下等企业,将新产品推介与工业旅游展示巧妙结合,在获取社会效益和推进产品营销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树立了发展现代工业旅游的范例。

二、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相对于欧美等国,我国工业旅游起步晚,在市场份额占有、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旅游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科教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科教旅游市场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的工业旅游项目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城区范围内的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之中。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滞后,主要是受到工业化客观因素的制约。由于我国工业化的历史不长,工业遗产资源以及其他各类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工业资源不多,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展旅游活动的经营经验不足和条件也不成熟。不过,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特别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在客观上催生了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早期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星星之火”正成燎原之势。

截至目前,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各类工业企业已遍布全国二十九个省(区、市),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总数已达271家,涵盖了从传统手工艺、民族特色工业到现代生产、高科技等各类工业生产领域。“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钱塘江大桥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等20处具有发展工业旅游潜力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和标志性工业设施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还成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唯一一项,也是全球34处世界工业遗产之一。

从工业旅游的地域分布上来看,**、**、**、**、**等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工业旅游发展比较迅速、发育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以29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位居全国第一的**为例,工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已经打破了工业旅游项目集中在大城市的常规,还涌现出不少诸如青啤、海尔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品牌。此外,在**和**,工业旅游与都市旅游相应生辉;在东北,工业旅游成为老工业基地实现发展转型的新亮点;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了众多民营企业在规划建设中的重要选项。

按照工业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与旅游功能结合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的工业旅游划分为以下几类:

1、依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而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陆续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因其关系国计民生和作用特殊,往往也是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国家符号,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精神,旅游内涵丰富,发展工业旅游的潜力巨大。首钢、宝钢、大庆油田、神华煤矿以及葛洲坝、小浪底、长江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都是这种类型的工业旅游产品。

2、依托现代化工业生产而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现代化的流水线、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产品制造,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也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加之现代工业企业的品牌意识、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营销。青岛海尔、**通用、**本田、**现代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这类工业旅游项目。

3、依托与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工业制成品生产而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开发这类工业旅游产品的工业企业大部门从事社会终端消费品的生产,因其产品的性质而与“食”等旅游各大要素发生直接关联,并衍生出工业旅游产品,工业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从事食品加工、酿酒制造、服饰加工等工业企业中。青岛啤酒、贵州茅台、海澜之家等都已跻身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列。

4、依托各类高新科技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信息、生物、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代表了人类科技活动的最新成果,引领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类工业项目科技含量极高,对广大旅游者的吸引力较为强烈。目前,我国已建成的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及清华紫光生物技术研发机构等多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5、依托各类工业遗产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作为后起的制造业大国,我国工业遗产的种类较少,得到较为完整保存,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过,我国的工业遗产也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比如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成就,乃至旧时代遗留的工业设施和遗迹都是开发工业旅游的独特资源。无锡等地的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旅游、大庆油田第一口钻井等正在成长为当地旅游经济的新宠。

6、依托民族特色工业、手工业而开发的工业旅游项目。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特质的载体和符号,民族特色工业和手工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也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切入点。这类工业旅游往往还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是有潜力成长为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特色旅游项目。南京云锦、景德镇陶瓷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三、推进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并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工业旅游的发展,带动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作出了贡献。工业旅游的发展依托工业企业现有的设施条件,同时增加、完善部分与旅游服务相关的设施和内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工业企业增加利润和收入开辟了新渠道。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大大增加了工业企业的就业容量,降低了就业门槛,这对于就业负担过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就业替代效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是工业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发展。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部门,工业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直接成效就是将第三产业引入第二产业的发展中,有利于优化地方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更为重要的是,工业旅游的发展还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镇,其中许多都因资源枯竭面临产业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难题。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目标,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开始大力发展旅游等新兴产业,特别是工业旅游这一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现在,四川攀枝花、河南焦作、辽宁阜新和新疆克拉玛依等资源型城市,已通过发展工业旅游特色项目,开辟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工业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工业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直接与市场打交道、与消费者见面,是旅游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工业旅游的内在含义。国际上一些著名的生产企业都非常重视通过开展旅游让客户市场了解自己的产品,提高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感,培养忠诚的消费群体,面对消费者直接获取改进产品的市场信息,同时宣传企业的历史、文化、理念,进而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特别是一些工业企业建立的博物馆、展览馆,更是集中展示了企业的文化和产品,不仅促进了工业旅游的发展,也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以说,工业旅游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战略确立、品牌形象定位、产品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为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工业旅游的发展,搭建了民族特色工业、工艺传承发展的良好平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产业也肯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有些原本红火的行业,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走向衰败。扭转产业衰败和振兴传统工业基地的途径诚然很多,但开展旅游,尤其是发展工业旅游无疑也是一条值得选择的思路。国内外有很多这样的例证,把传统工业、手工业开辟为旅游吸引物,把传统的生产过程工艺化,直接转变为产销结合的旅游景区。工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还增强了文化、科教的功效,具有特殊的社会效益。

五是工业旅游的发展,拓展了旅游资源观,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工业旅游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类型,大大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拓展了旅游产品序列,满足了多层次复合型的旅游消费需求。同时,工业旅游的发展,使旅游经济产业链延伸到了全国的工业企业,进一步扩大了旅游经济覆盖面,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后劲。

四、对发展工业旅游的几点思考

毫无疑问,工业旅游正在发展成为我国旅游经济中的一个亮点,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一个热点。从近些年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来看,旅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产品门别类型越来越全,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思考一:如何深化对工业旅游发展的认识?

这些年来,我国工业旅游蓬勃发展,参与的企业不断增多,情况也逐渐变得复杂。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着力点和参与程度差异持续增大。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工业企业通过将参观接待转变为工业旅游,部分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就业难和下岗再就业问题,增加了经济收入,为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等东部开放发达地区,外资企业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主力军之一。比如**本田,其在日本的母公司早年就开发有工业旅游项目作为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在厂房规划建设、相关设施配套、专业人员配备等方面都为工业旅游活动预留了空间和位置,其工业旅游起点高,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也较好,**通用、**现代都是这种类型。在**,民营企业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很高,仅温州一地就有3家民营企业入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这些民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单一、利润率较低,但其产品往往与人们生活关联度高,完全具备转变为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条件,仅此一项,每年的门票、旅游购物及其他服务收入就会为企业贡献不少的利润额。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工业旅游的特色渐次鲜明。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工业旅游在走特色化道路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煤炭工业基地不会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是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及相关设施条件作为发展工业旅游的依托,由此,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变成了旅游市场上叫座叫好的产品。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已成为了发展工业旅游的最好资源。

由此可以看出,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工业旅游,不是什么工业企业都适合开发工业旅游,没有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工业生产,不具备提供旅游需求的条件,就不可能有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市场导向的经济产业,缺乏准确的旅游市场定位,就没有得到发展的可能,必须要按照旅游经济规律来来开发工业旅游项目,来发展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植根于工业企业、工业生产之中,应该借鉴和利用工业发展的思路来引导工业旅游开发,避免旅游开发的误区,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发展现代工业生产的同时,不断提升工业旅游的品质和水平。要特别认识到,工业旅游的发展,决不是用旅游来替代工业生产,而是通过增强旅游经济的外部性,促进工业生产,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思考二:如何正确分析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形势?

应该说,通过各级工业、旅游等部门和相关地方、企业多年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成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为工业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国目前处在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集约、环境保护更加科学、经济效益更加显著、资本配置(包括人力资本)更加充分,走一条集约型、效益型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人、资源、环境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涵义。其中也折射出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宏观环境上提供了工业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导入工业发展中的可能;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有利于保护保护工业遗产,也提供了发展工业旅游的客观条件;经济效益增强和员工素质的提升,则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拉动内需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必将带动国内消费持续增长,旅游市场规模和效益也将不断走强,特别是会带动目前工业旅游主要目标市场——科教市场的继续兴旺和繁盛;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那些依托民族特色工业和工业遗产等发展起来的工业旅游项目产生强大的推动力。这些都为工业旅游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努力抓住机遇固然对发展工业旅游意义重大。不过,我们也应该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保持清醒认识。要认识到,我国工业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形势还比较严峻。

其一,工业旅游可开展的活动项目少,经济效益不够突出。尽管工业旅游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于企业来说,发展工业旅游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有时甚至还会影响正常生产,旅游项目开展受到工业生产条件的制约而普遍不多。工业旅游收入主要依靠门票,而相对工业生产,赚取的门票收入往往微不足道。据**媒体报道,**宝山钢铁公司平均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产生的门票收入不过数百万元,这对大型企业而言,太缺乏诱惑力。

其二,工业旅游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市场需求挖掘不充分。发展工业旅游绝不仅仅是对企业现有多种经营活动的简单替代或加总,而应该被视为拓展新的产业领域。这一新兴产业从一产生就应该是与旅游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为简单满足工业企业自身的需要,这也是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软肋之一。在很多企业,工业旅游因其利润率难与工业生产相提并论,所处的发展环境较为尴尬,甚至不少地方经常将企业开办餐饮、住宿服务等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工业旅游,所谓的旅游活动还停留在企业后勤服务阶段,不仅没有体现旅游市场的需求,甚至还不能体现工业产品客户群体的需要。工业旅游的产业化水平提升和市场化程度深化都受到严重制约,也难以对企业的发展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其三,工业旅游的发展切入点难以把握,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足。由于开发旅游新产品往往需要巨大投入,一旦开发出来又会因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而易于被模仿,因此,内涵挖掘不够、同质化程度严重,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工业旅游也不例外。对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认识不清,对旅游市场的需求把握不准,瞎子摸象、盲目模仿改造的情况不在少数,这已导致工业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开发的力度和持续性明显不足。你修一个企业文化陈列室、他建一座工厂历史展览馆;你弄一片厂区绿地花园,他搞一块休闲健身场地;产品适合做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企业关上大门靠收门票来搞旅游,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没有一个好的市场策划,没有一个整体的工业旅游规划,没有依托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没有相应的投入作保障,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工业旅游发展的瓶颈。

其四,工业旅游在地域分布和市场格局上发展存在不平衡。从统计数据来看,除青海和海南之外,全国二十九个省、区、市在工业旅游发展程度上很不平衡。客观来讲,现代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工业旅游发展较好;反之,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工业旅游发展就滞后。但是,现代工业基础差的地区往往是传统工业、手工业和特色工业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区,这些工业资源还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业旅游产品,本来应该是错位发展却出现了发展缺位,不平衡的状况由此还在加大。同时,工业旅游的市场本地化程度高,对大中小学生的科教旅游市场的依存度高,直接导致工业旅游在市场格局上还存在缺陷和不足,严重依赖单一旅游市场,缺乏对旅游细分市场的全面分析和把握自然会产生工业旅游市场布局上的不平衡。

其五,工业旅游在专业管理上存在缺位,服务机制尚不健全。专业管理、专业服务等配套机制不完善,是影响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企业自身在管理、服务方面缺乏经验,对工业旅游这一直接对游客提供服务的行业管理、服务方面的意识还不够,甚至还存在偏差,不少企业甚至将工业旅游管理、服务置于企业行政系统,偏离了工业旅游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力度还不够,对企业搞不搞、如何搞工业旅游的指导、帮助还不够。德国工业旅游发展很好,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地方政府、旅游部门和相关方面都参与到管理和服务中来,这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思考三:如何做大做强我国的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在本质上是工业与旅游结合的产物。做大做强我国的工业旅游既要立足于工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也要兼顾旅游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变化,将工业和旅游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合理结合起来。

1、发展工业旅游要与发展工业生产相结合。工业生产是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主要依托,促进工业生产更好更快发展,也是开展工业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要在工业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方面,充分考虑到开展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将工业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工业生产的整体布局中去;同时要尽量减少乃至消除各类旅游活动对正常工业生产的负面影响,真正维护工业生产秩序;注重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工业,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工业生产的特色和优势,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转化而成的旅游吸引力,形成特色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提高工业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

2、发展工业旅游要与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相结合。要在巩固科教等传统工业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加大旅游促销力度,深度挖掘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市场潜力,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工业旅游市场体系;要将企业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与工业旅游市场体系结合,将招商引资、客户市场营销与做大工业旅游市场结合,延伸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触角,拓展新的市场营销和合作交流渠道;要通过发展工业旅游,进一步塑造和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文化和理念,提高社会认同度。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2

(一)资金积累和融资困难。旅游企业的发展资金积累较为缓慢。旅行社是微利行业,酒店投资量大、成本高、回收期长,景区与酒店基本相同。有的企业发展几十年规模仍然有限,资金的原始积累过程较长,旅游企业普遍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旅游汽车公司等非资源经营性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固定资产小,缺少高附加值的抵押财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规定的条件,申请贷款困难;第二,酒店、景区等资源经营性企业难以将资源资本化,金融部门只规定将景区门票作为质押条件,而不将旅游资源价值作为申请贷款抵押的条件,使得企业申请贷款渠道窄;第三,很多景区仍然是行政管理,政企未分,产权不明,限制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融资;第四,农家乐(包括民居接待点)的企业身份不明确,金融部门没有出台农家乐担保、贷款优惠的具体政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二)旅游项目用地困难。一是缺乏旅游用地专项支持政策,《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用地的范畴、定义及类型没有明确规定,没有对旅游项目用地及旅游投资建设用地优惠等政策的具体规定;二是绝大部分地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旅游用地规定不明确,旅游用地规划没有真正与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变性较大,操作性不强,很多旅游项目用地指标不足,往往只能通过置换集体用地来满足,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农家乐、乡村酒店等乡村旅游用地多采用租赁方式,办不了“两证”,使得业主很难大规模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同时多为当地村民经营,有较大资金实力的外来投资者很难介入,土地紧张和流转规模小、难度大及“差别”待遇等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四是旅游业对环境要求高、用地规模大,且没有优惠政策,旅游用地成本高于工业用地,增大了投资商的成本,项目招商困难;五是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旅游用地审批程序繁琐、部分旅游景区和度假村等旅游用地不合理或实际开发不到位等土地浪费现象和旅游用地产权不明确等问题。

(三)员工队伍不稳定和素质呈下降趋势。首先,长期的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使得旅游企业无力负担较高的员工薪酬,宣传引导不够和社会评价不高,员工职业自豪感和忠诚度下降,事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导致旅游的行业员工流失率较高、流动速度快、初次就业比例高,员工队伍素质呈下降趋势。此外,旅游高等教育脱离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滞后,难以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3

(一)资金积累和融资困难。旅游企业的发展资金积累较为缓慢。旅行社是微利行业,酒店投资量大、成本高、回收期长,景区与酒店基本相同。有的企业发展几十年规模仍然有限,资金的原始积累过程较长,旅游企业普遍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旅游汽车公司等非资源经营性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固定资产小,缺少高附加值的抵押财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规定的条件,申请贷款困难;第二,酒店、景区等资源经营性企业难以将资源资本化,金融部门只规定将景区门票作为质押条件,而不将旅游资源价值作为申请贷款抵押的条件,使得企业申请贷款渠道窄;第三,很多景区仍然是行政管理,政企未分,产权不明,限制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融资;第四,农家乐(包括民居接待点)的企业身份不明确,金融部门没有出台农家乐担保、贷款优惠的具体政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二)旅游项目用地困难。一是缺乏旅游用地专项支持政策,《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用地的范畴、定义及类型没有明确规定,没有对旅游项目用地及旅游投资建设用地优惠等政策的具体规定;二是绝大部分地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旅游用地规定不明确,旅游用地规划没有真正与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变性较大,操作性不强,很多旅游项目用地指标不足,往往只能通过置换集体用地来满足,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农家乐、乡村酒店等乡村旅游用地多采用租赁方式,办不了“两证”,使得业主很难大规模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同时多为当地村民经营,有较大资金实力的外来投资者很难介入,土地紧张和流转规模小、难度大及“差别”待遇等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四是旅游业对环境要求高、用地规模大,且没有优惠政策,旅游用地成本高于工业用地,增大了投资商的成本,项目招商困难;五是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旅游用地审批程序繁琐、部分旅游景区和度假村等旅游用地不合理或实际开发不到位等土地浪费现象和旅游用地产权不明确等问题。

(三)员工队伍不稳定和素质呈下降趋势。首先,长期的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使得旅游企业无力负担较高的员工薪酬,宣传引导不够和社会评价不高,员工职业自豪感和忠诚度下降,事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导致旅游的行业员工流失率较高、流动速度快、初次就业比例高,员工队伍素质呈下降趋势。此外,旅游高等教育脱离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滞后,难以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4

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的一点粗浅思考 。

一、我市旅游安全当前存在的问题

全市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总体是好的。但由于我市旅游业尚处于招商建设,打造品牌,提升形象和向外推介的起步阶段,故其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整改和完善的问题。

1、旅游安全管理基础文件缺失

根据相关法规,旅游经营单位必须制定切实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管理保证体系,拟定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紧急预案。这些文件是指导、落实、检查和评价安全管理的基础文件。没有这些文件则安全管理就无从抓起。

2、进入性交通存在安全隐患

这些年,全市着力改善交通环境,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两河改造”建设之中。与此同时,原有205、天扬线等公路,却因不堪重负而导致了路面破损情况严重,给各类过往车辆造成极大困扰,稍有不慎即引发严重事故,给旅游安全埋下了极大安全隐患。

3、景区内交通状况亟待改善

本次调研的旅游景区中,釜山境内公路的路况稍微好些。龙岗景区路段,路面狭窄,道路破败,会车困难,安全警示设施较少,特别是在不良天气下,道路泥泞,给安全隐患带来严重问题。

4、景物主体结构有重大安全隐患

龙岗和护国寺主体建筑结构安全隐患较大,尤以龙岗严重。龙岗老街许多住宅及周边建筑因年久失修和白蚁蛀蚀,部分墙面破损开洞,墙体斜裂将倾,梁柱已成朽木。破败严重,实属危房。

5、消防器材装备不足,部分单位防火意识淡薄

全市旅游景区防火安全意识总体较好,防火安全宣传到位,防火公约张贴上墙,公共场地辟有消防知识宣传栏,建筑物挂有灭火器,室外也有防火警示牌,景区内备有蓄水池、水泵和消防拴箱。但灭火器材数量有所不足,维护保养问题未形成常态化。护国寺佛堂的屋面以低燃点的布类遮盖,堂内烛光香火终年不熄,存在火险隐患,防火意识明显不足。

    6、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堪忧,从业人员无证上岗情况严重

在本次调研的几个景区中,餐厅内基本都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制度公示上了墙。但是有的餐厅仅部分人持有健康证;有的健康证无发证单位,证的来源不明;有的健康证已过期限。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不明,旅游景区的食品安全状况无法保证,情况令人担忧。

7、部分景区对保险问题认识不到位

游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赔偿,可降低责任人的安全风险。本次所调研的几个景区中有的售票,有的却没有出售门票,未对游客安全进行投保。他们称安全保险由游人自理,或由组团旅行社负责。却忽视了景区从接待游客开始到游客游览结束与游客自动形成了合同关系的这个特点,景区对游客在境内的人身安全负有不可推卸之义务。景区在保险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8、安全管理上未运用监控手段

在景区危险位置和关键出入口装配电子眼,对于震摄犯罪、查明事故过程,分析事故原因,落实事故整改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本次调研的几个景区很少采用,实为旅游安全管理上的遗憾。

9、我市已建成对外开放的景区不多,对外地游客吸引能力有限。目前市区十一家旅行社,业务经营以对外组团为主,全市人口总量只有65万人,虽然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但旅行社业务目前已呈现饱和状况,时有不良竞争事件出现,给管理部门带来很大压力。

以上我市旅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基本涵盖了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这些安全问题其实在当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旅游消费已经形成大众化的态势,旅游休闲已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考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旅游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未来还将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在旅游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安全形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安全事故频发(今年从8月12日至8月15日,短短4天时间,吉林珲春、江苏宜兴、杭州三地连续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共致9人死亡),给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不和谐的噪音。作为一名旅游行业工作者,深感建立健全制度,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已经到了非常时期,可谓迫在眉睫。

  二、对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完善组织机制,做好预防工作

1、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有安全资质的工作人员,负责行政区域内旅游行业(包括景区、星级宾馆、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车队和部分公共娱乐场所)的安全管理;拟定旅游安全管理方面的验收标准;建立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台帐。

2、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召开旅游安全工作座谈会,举办应急管理培训班,加强安全形势通报,共同学习、交流旅游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方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举措。

3、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做好旅行社责任险的统保基础上,指导旅游从业单位对游客人身意外伤害的投保工作,克服安全管理上的侥幸心理,力争做到人身意外险投保率百分百。

4、旅游经营单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证体系,编制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旅游景区必须组建专业或义务消防队、抢险救护队,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使其会使用各种消防器材和懂得紧急救护的各种知识。

   (二)  抓好重点环节,做到有的放矢     

“事故猛于虎,安全重如山”。笔者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在诸多旅游安全事件中,交通事故造成的旅游安全事故首当其冲。交通事故造成的旅游事故伤亡数量大,场面惨烈,后果最为严重。在诸多交通工具中,相比飞机、火车、游轮,旅游大巴是最主要的旅游交通工具。在这个问题上面,目前存在隐患较多,后患最大。

首先,相对需求来说,目前具有旅游资质的旅游客运公司较少,旅游大巴数量不足。以前旅行社用车常常需要租用客运班线车辆,安全得不到保证。最近两年,这种情况虽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旅游单位用车需求,这也给了社会上大量不具备旅游客运资质的黑车以可乘之机,这些车辆以低价扰乱市场,给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其二,通过检查发现,旅行用车合同普遍严重不规范。旅行社与旅游车队公司所签用车合同格式欠规范,权利义务约定不清,为日后事件处理留下了隐患。有的旅行社安全意识淡薄,不但未与旅游车队签订长期用车合同,平时旅游用车合同也仅仅以一纸传真替代了事,实属麻痹之极的行为。

第三,旅游车队未能有效保养车辆,保证车辆的良好运营状况,为旅游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旅游大巴驾驶人员资质不全,素质不高。

五,相关单位不能有效执行旅游交通法规。旅游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单日行程超过400公里必须配备两名驾驶人员。许多单位置若罔闻,车队未按规定配备驾驶员,旅行社未能有效进行交涉、监督,造成驾驶员疲劳驾驶,给安全埋下极大隐患。据报导,10月1日,湖北神农架景区路段旅游大巴坠崖事故车辆只配备一名司机,司机因为相关原因,驾车前只休息了6个小时。综上所述,旅游用车问题已成为当前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亟待我们高度重视,尽快予以妥善解决。建议各用车单位租用车辆要选择信誉好、车况佳,安全度高的旅游汽车公司,严禁驾驶员疲劳驾驶、超速行车。针对天气和行车路线等特点,做好行前准备和安全检查,强化危险路段和恶劣天气情况下的行车安全防范。旅游及交通部门在加大对黑车的打击力度的同时需建立起严格的旅游用车管理制度,严把用车关,确保旅行社使用有旅游运营资质、车况良好、有充足保险保障的车辆和技术娴熟、熟悉路况、身体健康的驾驶员。

据悉,我省将逐步推行利用车载GPS卫星定位系统实施对旅游营运车辆及驾驶员的动态监控。这些措施的实行也将使旅游用车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加强。

在做好旅游用车的管理同时,要加强旅游餐馆的食品卫生安全检查、旅游宾馆的住宿安全检查、旅游景区的游览安全实施检查、购物及娱乐场所的安全检查,最大限度消除隐患,不留死角,确保旅游安全。

(三)建立“旅联网”,做到及时预警及快速应急救援

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建立由一纵一横两个网络有机结合的“旅联网”。纵向网络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横向网络由旅游、公安、交通、建设、卫生、质监、安监、民航、气象等部门组成。旅联网实际为旅游信息平台,旅游预警系统及旅游应急救援体系组成。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通过“旅联网”加强与公安、交通、建设、卫生、质监、安监、民航、气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关注可能危害游客安全的各类信息,并按照相关规定通过大众媒体、官方网络和微博、旅游热线及时动态出行提示,引导游客理性出行、安全旅游,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遭遇突发情况、发生旅游事故时,有效利用“旅联网”及时通告信息,各组成单位迅速协同组织应对,启动旅游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在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最大限度降低伤亡人数、及时救助游客。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为旅游加上一道“安全阀”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5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20__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

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

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

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6

一、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值与规模

20__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以下简称大文化)总产值为1037.8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71.08亿元,旅游总收入453.5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9亿美元。20__年末全省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72个、公共图书馆120个,省内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2.47,省内电视台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42;20__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2.8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20__年上半年累计旅游总收入260.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56.8亿元。产业发展突出特点是:①多数企业产值规模偏小。20__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文化企业基本集中在长沙,而长沙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28家,过亿元的12家,过10亿元的2家。②集团化快速扩张的要求明显。目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出版、广播影视、报业等文化产业集团。其中,省级出版、报业、广电、电影四家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占法人单位资产总数的32.1。

2、结构与速度

20__年,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71,预计20__年底,这一比重将在10以上。大文化产业20__年的内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支柱行业中,旅游产值占产业的比重43.7,新闻出版产业12.92,广播影视集团1.93,文化娱乐29.3,动漫画1.90;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4.56。

“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累计投资额约300亿元人民币;20__年大文化产业增加值163.86亿元(其中旅游约75.2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速度为22.9(剔除旅游后为17.3),与“九五”期间年均增速12相比,20__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呈显加速度增长态势。

3、优势行业特点

进入21世纪,大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的第1大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末,其产值比重将占湖南GDP的15。文化产业中,优势突出的行业有五: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报业、文化娱乐业、动漫画。

新闻出版总量指标全国排前8位,效益指标全国排第5位,湖南出版集团连续4年入围中国最大企业500强,并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基地;广播电视电影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金鹰节、《快乐中国》、《超级女声》等品牌等在国内具有极强的辐射力;《体坛周报》的发行和广告均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刊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文化娱乐业则在歌厅、KTV、酒吧、演艺吧、温泉沐浴等有超速的发展,仅省会长沙就拥有大小歌厅、酒吧、演艺吧等演艺场所4000多家,每天吸引40万人,每年经济收入达20多亿元。动漫画更是领先中国,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拥有动画研发、制作、出版、发行、教育和传媒机构共18家,20__年产动画片2.5万分钟,年产值20多亿元,占中国动漫画产值的60。

4、体制、环境与地位

体制:产业与事业并重并存、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发展变化的产物。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行动快,收效大。局部看,少数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已彻底离开事业母体并成功的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全局看,文化经营性企业从事业单位剥离的不够彻底,20__年湖南文化事业

财政支出与文化产业投资大体相等,约20亿元。处于一种文化产业和事业体制并重并存状态,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尚未走出初级阶段。

环境:面临国际同业的急剧竞争态势,产业制度和发展政策处于探索期。“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__—20__)》等一系列文件,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政策推动力。面对WTO后国际同业进入湖南,一些探索性的制度、政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虽然出现个别企业和品牌竞争力增强,但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的大考验。

地位: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仍处于第一军团的地位,但有下滑的趋势。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以增加值(不含旅游)排位,居国内第9位,前8: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南(339亿),20__年的增加值排序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湖南、上海,增加值后退3位;以占GDP的比重排国内7位,前6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20__年湖南旅游收入达到421.2亿元,旅游收入全国第12位,中部6省第3位。 (二)文化与旅游发展问题及深层原因

1、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问题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被日本经济学家和国内部分人士戏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自20__年底,文化部出台向非公有制经济敞开文化经营大门的政策意见后,湖南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的全面夹击下,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率明显下降。例如,20__年,湖南新闻出版行业总收入134.02亿元,实现利润10.2亿元,收入比20__年增长67.13%,利润只增长26.24%;湖南电广传媒集团主营收入18.14亿元,实现利润4.39亿元,收入比20__年增长了87.4,利润只增长60,利润率下降明显。文化产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双向的,即多元竞争引发的产品(服务)价格明显下跌和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

2、民族地方特色淡薄(结构失调),地区发展失衡问题

文化的竞争是思想创造力的竞争,也是民族特质的竞争。在动慢画行业中,世界3大品牌“米老鼠”、“阿童木”、“蓝猫”的巨大成功,既充分证明“创意”就是竞争力,又深刻印证“民族文化”为底料的文化产品才具备国际竞争力。湖南的文化支柱产业中,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产品比例偏低,兜售外国西方文化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别是旅游景点和休闲产品中,文化含量低,自然资源成分高。因此,文化的民族价值和旅游的文化价值,在结构上普遍失调,大文化内部产值结构偏重与旅游、娱乐和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在城乡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20__年,长沙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达到242.85亿元,占当地GDP的16,全省文化增加值48.78;张家界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41.57亿,占当地GDP的37.6,全省文化增加值8.35;郴州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38.75亿,占当地GDP的8.1,全省文化增加值7.18。以上3市的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合计占湖南总量的64.31。其他11个地州市共享余下的35.69。

3、机制改革,政策完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没有完全改革到位的突出表现在: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准公益性文化单位两大块。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因获得政府的全额投入和工资福利保障,内部机制改革动力缺失;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产业化经营效益苦乐不一,终因部分获得政府财政投入和补贴支持,缺少市场危机感,体制创新进展缓慢;总的原因是改革有3怕,“想改不敢改”。一怕政治风险,文化是意识形态,触及阵地;二怕经济风险,文化单位是国有资产,担心资产流失;三怕社会风险,人员安置不好易触犯众怒。不过,“十五”期间的系列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正在引起部分省市的重视。20__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10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南京市迅速作出反映,8月10日召开的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推出“1 4”一揽子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策文件。湖南急需出台有关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系列新政策文件。

4、速度快,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

“十五”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普遍超过GDP的增长速度。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GDP快了近1倍,形成文化产业在GDP中的“蛋糕”不断扩大的良好趋势。我们对这种趋势不宜过分乐观,因为无论国家和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普遍低下。从大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看,20__湖南才7.71,20__中国平均2.13;同等口径美国和英国在20__年前就分别达到12和10,意大利高达25,日本18。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看,20__年美国4.8,英国7.7,中国1.7;提高湖南大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5、深层原因

目前,中国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明显偏低,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这就在客观上为外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觊觎的市场空间。据保守估计,目前这个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空间至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3大深层矛盾:

一是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与过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源分散在成千上万的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单位,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一方面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不仅使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贻误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政策方针,人才相对缺乏,造成了旅游和文化产品的相对滞后。

三是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成功地组建广电、报刊、出版等8个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但是,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解决资源配置机制混乱,仍然在摸索之中。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一)发展指数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既是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产业发展的标准不是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全面满足人们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依此,产业发展指数可由多方面的综合指数的构

成。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不同,具有更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其发展指数应兼顾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

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有二:时间序列法和目标参照法。时间序列法一般是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上一年数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目标参照法,首先要根据国民全面小康计划的要求,设定各项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目标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在计算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时,我们筛选了如下7个指标: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数(X1)、人均旅游收入指数(X2)、电视人口覆盖率指数(X3)、城镇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额指数(X4)、农村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服务消费指数(X5)、农村恩格尔系数(X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指数(X7)。本文的发展综合指数就是上述7项指标的加权值。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数=0.15X1 0.15X2 0.2X3 0.16X4 0.14X5 0.1X6 0.1X7

按照以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得出了湖南20__年的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分别是1.0818和0.615。也就是说,从时间序列看,20__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比20__年改善8.18,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看,20__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结果距小康目标有(1-0.615)的距离,即相差38.5。

表15-120__、20__年湖南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

指标项 时间序列目标参照

20__年20__年20__年

X11.2341.19390.671

X21.1841.18380.674

X31.003910.924

X41.0751.0420.526

X51.11091.120.35

X61.03851.01960.769

X70.99050.99690.968

发展综合指数1.094041.081830.615

数据来源:依湖南省统计局20__—20__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20__年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比20__年略有放慢,根据预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速度比上年减慢4,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放慢3.5。同时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水平目标差距很远,达到65。

(二)发展趋势

1、20__发展趋势判断

20__年第三季度,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主力集团企业比上年同同期增产约19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约20以上,因此,初步判断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25亿元。20__年将会持续这一良好的趋势。理由如下: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将继续倾向与扩大内需,构建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国内和湖南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将得到明显释放,加上文化产业的利润仍然可观,将会刺激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

二是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增收能力有所增强,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支出比例在明显增加。同时,自20__年底,中央《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的意见》以来,湖南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应该有了一定的改善,长沙、株洲、湘潭等文化中心地区在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稳步增加,将带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升温。

三是随着国家文化局、广电总局对国产动画片保护政策的细化,国产动画片全面进入黄金时段,湖南动慢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加之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将带动来年相关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快速增长。

2、20__年文化与旅游产业增长预测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年递增速度达到17.3,“十一五”计划递增速度为15,20__年的实际增长达到19。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7.6,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82.46亿元人民币。而过去6年里,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速度,达到21.5。随着休闲理念普及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副提高,大众旅游将进入高峰期。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__年湖南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0,即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64.03亿元人民币以上。

比重法预测结果: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平均增速15。依据“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与20__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统计局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到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实际上,20__年已经达到4.5。我们乐观的预测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而20__年湖南GDP正常增长不低于9,即7832.42亿元人民币,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将达到368.12亿元人民币。

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取平均值,20__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5.29亿元人民币。

(三)横向比较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部六省横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各有千秋。但经过短期的市场经济洗礼,各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湖南和湖北文化与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别达到0.615和0.612,高出全国平均发展水平6.6;河南0.578,与全国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5.72以上(详见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个单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电视人口覆盖率X3和农村恩格尔系数X6;另外,湖南20__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明显。对比20__年数据,6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国际惯例,超过GDP5的产业才称得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中部没有一个省的文化产业具备支柱产业的特点,不过湖南离该标准最近。

第三,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发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间,GDP递增速度排序结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__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__年中部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比较(目标参照法)

指数项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国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发展综合指数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三、20__年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也是湖南经济崛起最后一次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保持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步伐。针对上述分析的4个问题和发展速度减缓的趋势,20__年应重点采取如下对策,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1、抓紧落实20__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政事、政企彻底分开,完成“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方

向。坚持这个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计划”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市场”的思维模式。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行政事业发展模式无法在竞争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有效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最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出来并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20__年,湖南以长沙市为试点启动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内部分配等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证,因为没有跟政府财政断奶的事业单位人,本质上始终是端着钢饭碗,任何改革措施对“钢饭碗”刺激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实质性成效,20__年的重要改革对策就是政事、政企彻底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门要帮助事业单位稳步走向市场而不是随手不管;通过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建议具体行动:一是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政府可改变“投入”机制和方式,以实现变“办”为“管”的半市场化改革;三是对于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等经营性单位,可实施企业化改造,给予一次性的财政支持和长期税收优费政策,实现市场化商业运作。2、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赢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资。

产业政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文化与旅游产业成为21世纪新经济最大亮点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绿色环保。按照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刚性指标,湖南在未来的4年中要将能耗降低到每万元GDP1.12吨标准煤(20__年是1.4),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任务还十分艰巨。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这一战略目标和刚性任务的完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不外乎两条:内生和外引。内生需要一整套的产业激励政策和鼓励文化消费政策,就会有效释放文化创造力;外引——尤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限制过度竞争,确保产业的长期赢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截止20__年底,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21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劳动保障、法人登记、税收减免、人员分流、离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

3、做强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启动以长沙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一区三带”战略,加大文化重点工程的投入。湖北准备用73亿元打造15个文化产业园,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南红色文化带和三国文化带,以赶超湖南;云南的乡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投入少、见效大,成为7大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如丽江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完美结合,打造了世界级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计划中,长沙中心文化区只有12个小的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这显然对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产业领先地位不利。因此,20__年要在加大长沙市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加快三个文化特色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发农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市场。湖南有丰富的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应尽早尽快地开发以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底蕴,生态文化、休闲文化为潮流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节能、绿色、高效的文化产业新基地。

4、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4份额。美国文化抢占中国市场的代表作被概括为“3大片”:硅谷“芯片”、好莱邬“大片”和麦当娜“薯片”;日本文化产品抢占中国的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是动画片;韩国则抢占了中国的“青春偶像片”市场。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同时,通过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来兜售本国的文化制品,贩卖其生活形态,试图侵入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族文化双重安全。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同志说过“产业格局的建立要有国际视野,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的限制,做大做强现有的8个文化产业集团,同时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培育能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文化企业集团,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但必须意识到将湖南8个文化集团捆绑也抵不过美国文化巨鳄AOL时代华纳公司的1/100!即便将中部6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加起来(136.5亿美元),也不及AOL时代华纳公司20__年市值的1/10!AOL时代华纳实际上是一个航空母舰群。因此,必须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舰”,才能以小胜大。二是构建集群式创新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湖南文化产业除了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等8强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业。后者具有极大的创新活力,但缺乏创新规模经济性(RoyRothwell1993),虽然散在的小企业所组成的产业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力,但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构建集群式创新,既保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集成,从而实现创新规模经济性。这样,就好象将整个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拥有文化创新力的高效的巨无霸,必形成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

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但又离不开传统文化尤其是实物文化资源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即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__年的文化创意产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__年文化创意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

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创意产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优先发展旅游、出版、影视等支柱行业的同时,特别重视湖南在全国的动慢优势地位发挥,努力培养动慢专业人才,举全省之力扶持动慢创意,加快建设以动画片为核心的全国动慢产业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成为中国动慢艺术的集散地!

6、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有一个条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动融合才会有效协调带动国民经济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产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__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价值比重偏低,多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响了湖南旅游发展后劲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江西,旅游发展就明显带有文化互动的特性,特别是20__年河南的旅游总收入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00.2亿元和26.4,总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长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规划把整合井冈山“革命摇篮”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提出红色旅游强省战略,使20__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占旅游总收入的40。湖南能与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抗衡的只有张家界生态旅游。“十一五”期间,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与一体,促进张家界旅游品牌国际名牌化,将是湖南旅游与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议加快湖南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综合研究开发,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项目和省内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链。用文化旅游带动湖南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生动化。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南统计网,20__年6月3日

2、刘鸣泰,《湖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思路》,中国出版网,20__年5月12日

3、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北京日报,20__年2月8日A4版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7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20xx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2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20xx年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20xx年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2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20xx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20xx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20xx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20xx年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20xx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20xx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20xx年和20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xx年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20xx年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xx年合肥共举办会展 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20xx年,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20xx年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xx年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xx年,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20xx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20xx年,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20xx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20xx年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20xx年和20xx年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9、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1、作为合肥新十景之一的墨荷园即将对外开放,目前该景点还存在用电难问题,建议尽快协调解决;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8

导言: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让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近年来,旬邑县旅游工作在省市文物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于“旅游兴县”战略,立足旅游发展实际,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以创建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示范县为载体,以建设关中最美县、打造渭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了“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三大旅游品牌,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称号,唐家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一、旅游资源概况

“屏山南耸拱文台,汃水西流环玉带”,旅游资源的禀赋和品质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石,旬邑县拥有一批量质俱优的旅游资源。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传统意义上旬邑县旅游资源大体上可概括为“红、古、绿、俗”四类。

(一)红色旅游资源:旬邑县是红色的土地,马栏曾是红色土地上最亮的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旬邑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在这里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而马栏曾是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现在的马栏革命旧址已经成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景点景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文物旅游资源:旬邑县历史悠久,是古国故里,周人先祖在此开疆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泰塔建于北宋嘉估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为七层八角幞阁式,塔身精巧玲珑,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家民俗博物馆原为唐氏地主私宅,建于明末清初,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外观宏大建造精美,是渭北高原的汉族民居瑰宝。

(三)绿色旅游资源:旬邑县生态资源持色鲜明。全县现有林地总面积16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居关中各县之首,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境内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台耸翠、四季景色分明,林茂草丰,景致优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四)民俗旅游资源:旬邑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文素养深厚、民风纯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明礼仪之乡的传统民风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民俗使旬邑旅游开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彩色剪纸、面花、布艺、石雕等民间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唢呐、庙会、打格、十三花宴等民间传统活动体现了旬邑自成体系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

二、旬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特色显著:子午岭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和绿色屏障,域内河流众多,水域面积较大,相比于周边黄土高原地区,旬邑生态优势凸显,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

(二)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古豳国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在此聚集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旬邑县历史悠久,周人先祖在此开眼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赵家洞石窟、泰塔、秦直道等历史遗存:在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马栏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红二十六军旧址等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

(三)旅游资源等级高,唯一性突出:秦直道被誉为中国最高的高速公路,是世界最早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黄河古象出土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发现最大的大象、犀牛化石:唐家大院是我国目前最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赵家洞石窟群绵延百里,为周人穴居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锥形。

(四)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旅游资源虽散布全境,却又相对集中在东部与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的马栏镇和职田镇集中了大部分的红色历史遗迹,形成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而生态资源大部集中在东部山地地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占据了区域大部。

(五)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具备多样利用方式:旬邑各种旅游资源组合优良,生态与人文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相互依存,且资源特色明显,具有观光、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如文物古迹类资源有泰塔、文庙、唐家大院、马栏革命旧址,民俗活动有传统庙会、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等。

三、旬邑县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一)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经过多年建设,全县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以锦绣山城、石门山、马栏革命旧址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格局。具体包含有以锦绣山城为中心,涵盖古象犀牛化石馆、泰塔、文庙、库淑兰剪纸艺术展览馆等景点在内的古豳文化游景区;以石门山为焦点,包括柏龄寺水库、姜塬湖等景点的绿色生态游景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主体,包括陕北公学旧址、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关中特区阳坡头旧址、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经典游景区;以新农村为依托,包括万亩果园、万亩草场、特色农家乐在内的乡村风光游景区。在景区质量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建设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已建成为 3A 级旅游景区。

(二)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近年来,旬邑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地位快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旬邑县整合开发旅游景点 21 个,发展乡村农家乐接待户 26 户,建成大中小饭店、旅店 180 多家,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娱乐项目 20 个,组建了旬邑县旅游集团公司。在 2005 年至 2015 年十年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从年 8 万人(次)、4500 多万元急剧增长到 362.7 万人次、33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15%

和 137%,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从 1%急速增长到 31%,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旬邑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在 2009 年被评选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和“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年份

接待游客总数

(万人)

旅游年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

2006

4

2000

1.4%

2007

5

3000

1.6%

2008

5

3000

1.06%

2009

5.5

3600

1.03%

2010

6.5

4500

0.91%

2011

10

6200

0.98%

2012

30.3

11200

1.30%

2013

40.2

15800

1.5%

2014

352

320000

27.9%

2015

362.7

330000

31.7%

2016

330

300600

28.2%

2017

410

356000

29.2%

注:数据来源于旬邑县经济统计公报

(三)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完备。旬邑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县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力的建设。近年来陆续建成了 211 国道至唐家民居和县城至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路,开工建设了马栏至照金、土桥至照金旅游公路,将县域内重点景区景点连接起来,形成境内旅游环线,提高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修建了石门山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依托唐家民居、石门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建成了唐家、小塔、石门等 30 多个,农家乐接待村,发展了 126 个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在县城建成了县城邮政宾馆、王子酒店等旅游饭店以及全都超市、美乐多购物广场、翠屏市场等大中型商场,极大地方便了游客饮食、住宿、出行、娱乐和购物。

(四)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旬邑县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推广方式,不断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多次组织旅游宣传小分队,在主要客源城市进行旅游推介会;并联合多家新闻媒体,对旬邑进行宣传报道,其中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习仲勋在马栏》编创组、九州文化《汪锋传》摄制组、央视科教节目《家乡记忆》摄制组和《寻访》栏目组来旬拍摄、陕西著名艺术家来旬采风,有力提升了旬邑的知名度。并开通旬邑旅游网、微博微信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吸引了一大批都市游客来旬邑休闲度假。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开展旅游专题活动,至今已多次成功举办了“醉美旬邑·春韵花海”旅游节、陕西汽车越野拉力赛、“红色之旅”自行车拉力赛、第二届金秋“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在丰富旅游文化的同时也提升旬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旬邑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的强力主导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自 2007 年以来,发展旅游成为了旬邑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产业、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的和谐产业”的角度来定位旅游业,制定了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旅游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和重点扶持产业。在 2009 年旬邑县提出“强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大干三年,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要求,制定了《旬邑县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和《旬邑农家乐管理办法》等。2011 年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创建关中最美县的县域目标和“放大品牌效应,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工作思路,提出坚持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石化能源三大开发步骤。2014 年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多部门组成的旬邑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域的旅游发展工作。旬邑旅游的发展始终按照有步骤的政府主导来进行,旅游政策在旬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强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旬邑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旬邑县在县域发展中坚持环保保护优先,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全县范围内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全力打造“美丽旬邑”。目前县域森林面积达到 13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1.4%;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了 336 天,年均降水量达到 630毫米,日照时数达 2313.3 小时/年,各项环境指标均居于陕西省各县市前列。经过多年治理,旬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美化城乡环境的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文物、国土等部门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为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丰富且品质较高的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天然优势。旬邑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多元并存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优势独特的产业资源,使得旬邑县发展旅游产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县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个,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古迹,以及多处境内自然旅游景点。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丰度较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为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优势特色的产业为全域旅游提供产业融合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旬邑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旬邑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基地。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了菜、果、药、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主要农作物有粮、油、果、药、草、烟等,是享誉全国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关中牧草种籽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百万头生猪生产大县之一。工业经济是县域的主导经济,基本形成以煤炭采掘、油气开发、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修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太村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这些多样化的产业没有与旅游发展相冲突,能够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等因素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同时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为全域旅游提供经验基础

近年来,旬邑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兴县富民”的三大产业之一来培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依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的思路,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实现了旬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继 2005 年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2008 年旬邑又获得了“省级旅游强县”的称号,2011 中国旅游品牌(上海)峰会上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年被文化部评定为 2011—201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 年马栏镇、太村镇和唐家村分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旬邑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成绩位居咸阳市县区前列,一系列的旅游发展成就为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经验基础。

五、旅游开发的空间区划

全域旅游视角下将整个城市空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载体,由景区为重心的点线空间格局,转向以旅游目的地为重心的板块发展格局。板块发展格局则能将原本位于“点”“线”之外的发展要素都接纳进来,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资源,这将扩大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产业收益等方面实现全线突破,促进城市的旅游化有力生长。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地方特色和区位论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布局的要求,结合旬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资源的类型,旬邑县旅游资源应分为四大发展板块,由四个特级旅游资源单体引领,分别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古豳文化博览园为核心的古豳国农耕文化体验区、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以唐家民俗博物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在相应的板块打造相关旅游产业聚集区,来引领各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大旅游发展板块与各镇区协同发展,通过交通、水系、绿道串联多极旅游目的地,增强各级旅游网络辐射效应,实现旅游全域网络构建,旅游全域覆盖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旅游资源主题

旅游资源亚类

代表性旅游资源

生态资源

山地生态源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屏山公园、马栏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蚂蚁沟生态示范园

水域景观资源

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汃河水利风景区、柏龄寺水利风景区、苍儿沟水库、姜塬湖、胡家水库

气候、生物资源

万亩草场、马栏林场、石门林场、马栏农场、十里桃花川、渭北凉都秦直道及一号兵站遗址、秦石窟遗址、古象化石出土遗址、安仁瓷窑遗址

遗址遗迹

故城遗迹、悟空洞遗迹、马家河石窟、官家洞石窟、赵家洞石窟、黑牛窝石窟、寺佛沟石窟、北门城遗址

文化资源

文化建筑

泰塔、文庙、唐家大院、百灵寺、石门寺、柏岭寺、大相寺、原底寺、丈八寺、侯君集墓、大象犀牛化石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库淑兰剪纸纪念馆

红色文化

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关中分区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稍峪沟烈士陵园、旬邑革命烈士陵园、红29军部旧址、旬邑县革命暴动纪念馆、阳坡头红色影视城、崔景岳烈士故居、马栏七孔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贴剪纸、唢呐、咪子戏、御面制作、荞面、民间执事说唱、十三花宴、石雕、打格、石门爷传说、布艺、刺绣、芦蓆

产业资源

能源产业

中达燕家河煤矿、虎豪黑沟煤矿、中达旬东煤业公司、八达留石村煤业公司、华电风力发电厂

工业园区

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太村能化工业园区、石门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秦农业观光园

特色农业

土桥特种养殖观光园、唐家矮化苹果示范园、台湾农业观光示范园、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底庙现代农业园区、后掌底塬子农业园区

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

唐家村民俗体验、西头村樱桃采摘、富村剪纸体验、马家堡影视基地、车村果乡体验、镇头村新村模范、马栏回村民风、马栏村农家体验

节事活动

石门镇扶苏庙会、马家河石窟寺庙会、姜嫄圣母庙会、千佛洞庙会、文庙会、马栏汽车越野赛、马栏自行车邀请赛、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

旅游商品

饸 饹 、荞面、御面、暖锅、十三花、五谷丰登

库淑兰剪纸、王兴科民俗彩墨画、万政银石佛画像

马栏苹果、甜瓜、底庙大葱、五谷杂粮、石门土鸡蛋

人文设施

亚洲第一墩、书香公园、县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时代广场、旬邑剧院、商业水街

(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红色旅游开发板块行政范围上以马栏镇和职田镇为主,呈东西狭长状,地形以山地和塬地为主,主要的旅游资源为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关中分区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影视城、马栏革命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红二十九军军部旧址等,本区的旅游中心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马栏革命旧址,主要旅游产品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等。该板块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由于该区域距离延安革命根据地较近,始终处于红色延安形象遮蔽下,红色旅游发展始终处于竞争劣势状态。旬邑县红色旅游发展要作好红色旅游资源点的普查工作,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整合出拳头产品,高标准建设马栏红色小镇,把马栏从现有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成 5A级景区,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带动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看春宫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红色影视城等周边景点开发,构建“一心多极”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另外要创新旅游业态,积极培育红色旅游演艺、军事文化体验、军事体育拓展训练等新型红色旅游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省级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推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红色旅游业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的结合,最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产品内容多样的复合型旅游发展板块;同时要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积极融入到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筑、协同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生态旅游板块呈现组团状,行政范围以清塬镇大部、马栏镇和城关镇东部为主,地形以山地为主,此处山脉是子午岭南段余脉,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5%以上,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了黄土高原南部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该板块内主要旅游资源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苍儿沟水库、秦直道文化苑、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其中石门山森林公园为该板块的核心资源,面积达165 平方公里,公园内层峦叠嶂,林草丰茂,有 300 多种植物,120 多种中草药和 50 多种珍禽异兽,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在该板块的开发定位中要以满足关中城市客群的避暑度假需求为前提,依托石门山、三水河湿地公园、姜塬湖、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及东部石门山高海拔地理地势、凉爽的气候条件和高富氧离子含量,紧扣“避暑度假”核心主题,构建集山水观光、度假养生、科考教育、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生态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北方的莫干山”。在整个板块内要依据自然差异和资源禀赋分别打造石门关休闲度假区、瓦房川运动康体休闲区、桃花川生态养生体验区、赵家洞-柏龄寺田园山居度假区四大主题功能区,在各功能区内要打造附符合主题的旅游项目,要完善建身步道、汽车宿营地、露营区、旅游休憩点、旅游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农家乐、乡间民宿等乡村旅游形态,实现旅游富民。利用毗邻照金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通过耀旬公路的链接,实现区域旅游联动。

(三)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位于三水河以东,石门山以西的河谷地带,由城关、丈八寺、土桥等乡镇构成。板块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泰塔、文庙、安仁瓷窑遗址、侯君集墓、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资源,其中古豳文化博览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涵盖了古象犀牛化石展厅、明文庙、北宋泰塔、库淑兰剪纸纪念馆、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以及定期为游客举行唢呐等民俗风情演义及民间艺术展演的宣传文化中心等景点,被誉为旬邑会客厅。在古豳国农耕文化开发板块中,依托旬邑县农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优势,积极打造古豳文化休闲旅游区。要充分挖掘古豳国文化内涵和周文化遗韵,继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将古豳国文化元素融入版块内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景观改造、旅游活动开展、旅游新村建设、旅游商品开发中来。在继续高标准做强古豳文化博览园的县域文化符号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泰塔古豳文化风貌区、安仁瓷窑遗址公园、赵家洞崖居先周文化景区,恢复古豳国历史文化节点。在节点周边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农耕博物馆、农民创业孵化园、农产品作坊街、蔬果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进一步展现古豳国农业历史文化、农耕技术文化、地域农业文化,打造豳原—豳国—豳风文化名片,形成集文化休闲、遗产旅游、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古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板块位于县域西部,三水河以西的黄土塬地区,主要由郑家、张洪、原底、太村等镇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该板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的资源点有西头新村景区、富村剪纸体验、太村唐家大院等,也包含覆盖全域的饮食民俗、建筑民俗、民间土特产、民间礼乐、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黄土民俗文化开发板块中,充分依托唐家大院文化景区和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景区,发挥南宫村—背擎,张家村—高跷,杨家村—舞狮子,富村—剪纸等民俗文化聚集优势,将该板块打造为关中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区。在版块内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载体,利用泛博物馆、文化旅游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民俗活动、文化节庆、巡演等文化手法,对旬邑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演绎,吸引游客体验旬邑乡土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要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乡村艺术博物馆和艺术村,把彩贴剪纸、彩墨画、石刻像、根雕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旬邑特有的旅游产品。在此板块每个特色村形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黄土文化风情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红色旅游热潮到来时,现有的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要求。县城和一些景点都没有停放旅游大巴的停车场、没有满足300人以上大团队住宿的宾馆、景区内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稀少,致使旅游高峰期吃饭难、住宿难、停车难。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马栏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秀丽、气候凉爽,在景区建设上只注重了红色景点建设,缺少对周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沿途的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尚未启动;乡村旅游开发滞后,红色景点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不能更大的发挥红色旅游对整个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三)景区景点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石门山景区没有景区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景区的旅游工作由石门林场兼管;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也没有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管理由文体局派人临时负责。二是各景区景点都存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的问题,随着景区景点规模的不断扩展,景区日常管理显得顾前不顾后,无法跟进,有些景点在日常管理上鞭长莫及,无人值守。

(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始终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县各景区景点都没有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也非常紧缺。石门山部级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的,流动性极强。即将投入使用的马栏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也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紧缺的难题。

(五)旅游招商引资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力度不大,景区景点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尚未出台旅游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快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赵家洞景区开发目前都由于资金紧缺尚未启动。

(六)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一些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出现私抬物价、以次充好等欺客宰客现象,扰乱了旅游市场正常秩序,损坏了我县旅游想象,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七、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景区后续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今年年底前完成阳坡头关中特区旧址修复建设和转角红26军军部旧址的前期建设任务。完成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陈列布展任务。二是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尽快编制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开发建设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加快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游有机结合,互相拉动,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采取财政增加投入、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金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

(二)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石门山森林公园、马栏红色旅游景区、唐家大院、赵家洞崖居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全力开发民间剪纸、民间唢呐两个民间艺术品牌,开发农林土特产品、地方小吃及石刻、布艺、刺绣、根雕、民俗画、出土文物仿制品等旅游商品。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提高旅游信息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旅游、交通、娱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等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三)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从高校引进旅游专业毕业生,充实旅游行政和旅游规划及景区建设队伍,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我县旅游工作提出专业指导,整体提升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贯穿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切实把宣传促销工作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印制旅游宣传画册,在各大中城市召开旅游新闻会、推介会,在省内外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广告,邀请知名旅行社来旬考察,举办“书画名家走进红色马栏”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红色马栏,人文旬邑”,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广泛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旬邑、了解旬邑,打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另外,加强旅游区域性合作,尽快融入西安、咸阳旅游经济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信息共享;与旅行社联手,广泛合作,走联动发展之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9

导言: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让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近年来,旬邑县旅游工作在省市文物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于“旅游兴县”战略,立足旅游发展实际,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以创建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示范县为载体,以建设关中最美县、打造渭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了“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三大旅游品牌,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称号,唐家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一、旅游资源概况

“屏山南耸拱文台,汃水西流环玉带”,旅游资源的禀赋和品质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石,旬邑县拥有一批量质俱优的旅游资源。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传统意义上旬邑县旅游资源大体上可概括为“红、古、绿、俗”四类。

(一)红色旅游资源:旬邑县是红色的土地,马栏曾是红色土地上最亮的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旬邑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在这里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而马栏曾是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现在的马栏革命旧址已经成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景点景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文物旅游资源:旬邑县历史悠久,是古国故里,周人先祖在此开疆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泰塔建于北宋嘉估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为七层八角幞阁式,塔身精巧玲珑,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家民俗博物馆原为唐氏地主私宅,建于明末清初,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外观宏大建造精美,是渭北高原的汉族民居瑰宝。

(三)绿色旅游资源:旬邑县生态资源持色鲜明。全县现有林地总面积16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居关中各县之首,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境内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台耸翠、四季景色分明,林茂草丰,景致优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四)民俗旅游资源:旬邑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文素养深厚、民风纯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明礼仪之乡的传统民风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民俗使旬邑旅游开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彩色剪纸、面花、布艺、石雕等民间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唢呐、庙会、打格、十三花宴等民间传统活动体现了旬邑自成体系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

二、旬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特色显著:子午岭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和绿色屏障,域内河流众多,水域面积较大,相比于周边黄土高原地区,旬邑生态优势凸显,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

(二)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古豳国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在此聚集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旬邑县历史悠久,周人先祖在此开眼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赵家洞石窟、泰塔、秦直道等历史遗存:在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马栏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红二十六军旧址等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

(三)旅游资源等级高,唯一性突出:秦直道被誉为中国最高的高速公路,是世界最早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黄河古象出土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发现最大的大象、犀牛化石:唐家大院是我国目前最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赵家洞石窟群绵延百里,为周人穴居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锥形。

(四)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旅游资源虽散布全境,却又相对集中在东部与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的马栏镇和职田镇集中了大部分的红色历史遗迹,形成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而生态资源大部集中在东部山地地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占据了区域大部。

(五)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具备多样利用方式:旬邑各种旅游资源组合优良,生态与人文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相互依存,且资源特色明显,具有观光、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如文物古迹类资源有泰塔、文庙、唐家大院、马栏革命旧址,民俗活动有传统庙会、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等。

三、旬邑县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一)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经过多年建设,全县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以锦绣山城、石门山、马栏革命旧址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格局。具体包含有以锦绣山城为中心,涵盖古象犀牛化石馆、泰塔、文庙、库淑兰剪纸艺术展览馆等景点在内的古豳文化游景区;以石门山为焦点,包括柏龄寺水库、姜塬湖等景点的绿色生态游景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主体,包括陕北公学旧址、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关中特区阳坡头旧址、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经典游景区;以新农村为依托,包括万亩果园、万亩草场、特色农家乐在内的乡村风光游景区。在景区质量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建设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已建成为 3A 级旅游景区。

(二)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近年来,旬邑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地位快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旬邑县整合开发旅游景点 21 个,发展乡村农家乐接待户 26 户,建成大中小饭店、旅店 180 多家,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娱乐项目 20 个,组建了旬邑县旅游集团公司。在 2005 年至 2015 年十年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从年 8 万人(次)、4500 多万元急剧增长到 362.7 万人次、33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15%

和 137%,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从 1%急速增长到 31%,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旬邑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在 2009 年被评选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和“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年份

接待游客总数

(万人)

旅游年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

2006

4

2000

1.4%

2007

5

3000

1.6%

2008

5

3000

1.06%

2009

5.5

3600

1.03%

2010

6.5

4500

0.91%

2011

10

6200

0.98%

2012

30.3

11200

1.30%

2013

40.2

15800

1.5%

2014

352

320000

27.9%

2015

362.7

330000

31.7%

2016

330

300600

28.2%

2017

410

356000

29.2%

注:数据来源于旬邑县经济统计公报

(三)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完备。旬邑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县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力的建设。近年来陆续建成了 211 国道至唐家民居和县城至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路,开工建设了马栏至照金、土桥至照金旅游公路,将县域内重点景区景点连接起来,形成境内旅游环线,提高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修建了石门山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依托唐家民居、石门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建成了唐家、小塔、石门等 30 多个,农家乐接待村,发展了 126 个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在县城建成了县城邮政宾馆、王子酒店等旅游饭店以及全都超市、美乐多购物广场、翠屏市场等大中型商场,极大地方便了游客饮食、住宿、出行、娱乐和购物。

(四)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旬邑县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推广方式,不断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多次组织旅游宣传小分队,在主要客源城市进行旅游推介会;并联合多家新闻媒体,对旬邑进行宣传报道,其中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习仲勋在马栏》编创组、九州文化《汪锋传》摄制组、央视科教节目《家乡记忆》摄制组和《寻访》栏目组来旬拍摄、陕西著名艺术家来旬采风,有力提升了旬邑的知名度。并开通旬邑旅游网、微博微信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吸引了一大批都市游客来旬邑休闲度假。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开展旅游专题活动,至今已多次成功举办了“醉美旬邑·春韵花海”旅游节、陕西汽车越野拉力赛、“红色之旅”自行车拉力赛、第二届金秋“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在丰富旅游文化的同时也提升旬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旬邑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的强力主导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自 2007 年以来,发展旅游成为了旬邑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产业、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的和谐产业”的角度来定位旅游业,制定了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旅游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和重点扶持产业。在 2009 年旬邑县提出“强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大干三年,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要求,制定了《旬邑县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和《旬邑农家乐管理办法》等。2011 年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创建关中最美县的县域目标和“放大品牌效应,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工作思路,提出坚持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石化能源三大开发步骤。2014 年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多部门组成的旬邑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域的旅游发展工作。旬邑旅游的发展始终按照有步骤的政府主导来进行,旅游政策在旬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强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旬邑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旬邑县在县域发展中坚持环保保护优先,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全县范围内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全力打造“美丽旬邑”。目前县域森林面积达到 13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1.4%;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了 336 天,年均降水量达到 630毫米,日照时数达 2313.3 小时/年,各项环境指标均居于陕西省各县市前列。经过多年治理,旬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美化城乡环境的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文物、国土等部门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为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丰富且品质较高的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天然优势。旬邑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多元并存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优势独特的产业资源,使得旬邑县发展旅游产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县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个,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古迹,以及多处境内自然旅游景点。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丰度较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为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优势特色的产业为全域旅游提供产业融合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旬邑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旬邑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基地。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了菜、果、药、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主要农作物有粮、油、果、药、草、烟等,是享誉全国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关中牧草种籽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百万头生猪生产大县之一。工业经济是县域的主导经济,基本形成以煤炭采掘、油气开发、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修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太村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这些多样化的产业没有与旅游发展相冲突,能够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等因素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同时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为全域旅游提供经验基础

近年来,旬邑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兴县富民”的三大产业之一来培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依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的思路,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实现了旬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继 2005 年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2008 年旬邑又获得了“省级旅游强县”的称号,2011 中国旅游品牌(上海)峰会上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年被文化部评定为 2011—201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 年马栏镇、太村镇和唐家村分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旬邑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成绩位居咸阳市县区前列,一系列的旅游发展成就为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经验基础。

五、旅游开发的空间区划

全域旅游视角下将整个城市空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载体,由景区为重心的点线空间格局,转向以旅游目的地为重心的板块发展格局。板块发展格局则能将原本位于“点”“线”之外的发展要素都接纳进来,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资源,这将扩大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产业收益等方面实现全线突破,促进城市的旅游化有力生长。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地方特色和区位论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布局的要求,结合旬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资源的类型,旬邑县旅游资源应分为四大发展板块,由四个特级旅游资源单体引领,分别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古豳文化博览园为核心的古豳国农耕文化体验区、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以唐家民俗博物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在相应的板块打造相关旅游产业聚集区,来引领各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大旅游发展板块与各镇区协同发展,通过交通、水系、绿道串联多极旅游目的地,增强各级旅游网络辐射效应,实现旅游全域网络构建,旅游全域覆盖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旅游资源主题

旅游资源亚类

代表性旅游资源

生态资源

山地生态源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屏山公园、马栏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蚂蚁沟生态示范园

水域景观资源

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汃河水利风景区、柏龄寺水利风景区、苍儿沟水库、姜塬湖、胡家水库

气候、生物资源

万亩草场、马栏林场、石门林场、马栏农场、十里桃花川、渭北凉都秦直道及一号兵站遗址、秦石窟遗址、古象化石出土遗址、安仁瓷窑遗址

遗址遗迹

故城遗迹、悟空洞遗迹、马家河石窟、官家洞石窟、赵家洞石窟、黑牛窝石窟、寺佛沟石窟、北门城遗址

文化资源

文化建筑

泰塔、文庙、唐家大院、百灵寺、石门寺、柏岭寺、大相寺、原底寺、丈八寺、侯君集墓、大象犀牛化石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库淑兰剪纸纪念馆

红色文化

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关中分区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稍峪沟烈士陵园、旬邑革命烈士陵园、红29军部旧址、旬邑县革命暴动纪念馆、阳坡头红色影视城、崔景岳烈士故居、马栏七孔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贴剪纸、唢呐、咪子戏、御面制作、荞面、民间执事说唱、十三花宴、石雕、打格、石门爷传说、布艺、刺绣、芦蓆

产业资源

能源产业

中达燕家河煤矿、虎豪黑沟煤矿、中达旬东煤业公司、八达留石村煤业公司、华电风力发电厂

工业园区

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太村能化工业园区、石门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秦农业观光园

特色农业

土桥特种养殖观光园、唐家矮化苹果示范园、台湾农业观光示范园、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底庙现代农业园区、后掌底塬子农业园区

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

唐家村民俗体验、西头村樱桃采摘、富村剪纸体验、马家堡影视基地、车村果乡体验、镇头村新村模范、马栏回村民风、马栏村农家体验

节事活动

石门镇扶苏庙会、马家河石窟寺庙会、姜嫄圣母庙会、千佛洞庙会、文庙会、马栏汽车越野赛、马栏自行车邀请赛、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

旅游商品

饸 饹 、荞面、御面、暖锅、十三花、五谷丰登

库淑兰剪纸、王兴科民俗彩墨画、万政银石佛画像

马栏苹果、甜瓜、底庙大葱、五谷杂粮、石门土鸡蛋

人文设施

亚洲第一墩、书香公园、县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时代广场、旬邑剧院、商业水街

(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红色旅游开发板块行政范围上以马栏镇和职田镇为主,呈东西狭长状,地形以山地和塬地为主,主要的旅游资源为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关中分区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影视城、马栏革命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红二十九军军部旧址等,本区的旅游中心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马栏革命旧址,主要旅游产品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等。该板块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由于该区域距离延安革命根据地较近,始终处于红色延安形象遮蔽下,红色旅游发展始终处于竞争劣势状态。旬邑县红色旅游发展要作好红色旅游资源点的普查工作,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整合出拳头产品,高标准建设马栏红色小镇,把马栏从现有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成 5A级景区,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带动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看春宫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红色影视城等周边景点开发,构建“一心多极”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另外要创新旅游业态,积极培育红色旅游演艺、军事文化体验、军事体育拓展训练等新型红色旅游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省级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推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红色旅游业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的结合,最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产品内容多样的复合型旅游发展板块;同时要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积极融入到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筑、协同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生态旅游板块呈现组团状,行政范围以清塬镇大部、马栏镇和城关镇东部为主,地形以山地为主,此处山脉是子午岭南段余脉,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5%以上,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了黄土高原南部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该板块内主要旅游资源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苍儿沟水库、秦直道文化苑、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其中石门山森林公园为该板块的核心资源,面积达165 平方公里,公园内层峦叠嶂,林草丰茂,有 300 多种植物,120 多种中草药和 50 多种珍禽异兽,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在该板块的开发定位中要以满足关中城市客群的避暑度假需求为前提,依托石门山、三水河湿地公园、姜塬湖、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及东部石门山高海拔地理地势、凉爽的气候条件和高富氧离子含量,紧扣“避暑度假”核心主题,构建集山水观光、度假养生、科考教育、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生态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北方的莫干山”。在整个板块内要依据自然差异和资源禀赋分别打造石门关休闲度假区、瓦房川运动康体休闲区、桃花川生态养生体验区、赵家洞-柏龄寺田园山居度假区四大主题功能区,在各功能区内要打造附符合主题的旅游项目,要完善建身步道、汽车宿营地、露营区、旅游休憩点、旅游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农家乐、乡间民宿等乡村旅游形态,实现旅游富民。利用毗邻照金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通过耀旬公路的链接,实现区域旅游联动。

(三)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位于三水河以东,石门山以西的河谷地带,由城关、丈八寺、土桥等乡镇构成。板块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泰塔、文庙、安仁瓷窑遗址、侯君集墓、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资源,其中古豳文化博览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涵盖了古象犀牛化石展厅、明文庙、北宋泰塔、库淑兰剪纸纪念馆、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以及定期为游客举行唢呐等民俗风情演义及民间艺术展演的宣传文化中心等景点,被誉为旬邑会客厅。在古豳国农耕文化开发板块中,依托旬邑县农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优势,积极打造古豳文化休闲旅游区。要充分挖掘古豳国文化内涵和周文化遗韵,继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将古豳国文化元素融入版块内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景观改造、旅游活动开展、旅游新村建设、旅游商品开发中来。在继续高标准做强古豳文化博览园的县域文化符号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泰塔古豳文化风貌区、安仁瓷窑遗址公园、赵家洞崖居先周文化景区,恢复古豳国历史文化节点。在节点周边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农耕博物馆、农民创业孵化园、农产品作坊街、蔬果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进一步展现古豳国农业历史文化、农耕技术文化、地域农业文化,打造豳原—豳国—豳风文化名片,形成集文化休闲、遗产旅游、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古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板块位于县域西部,三水河以西的黄土塬地区,主要由郑家、张洪、原底、太村等镇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该板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的资源点有西头新村景区、富村剪纸体验、太村唐家大院等,也包含覆盖全域的饮食民俗、建筑民俗、民间土特产、民间礼乐、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黄土民俗文化开发板块中,充分依托唐家大院文化景区和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景区,发挥南宫村—背擎,张家村—高跷,杨家村—舞狮子,富村—剪纸等民俗文化聚集优势,将该板块打造为关中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区。在版块内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载体,利用泛博物馆、文化旅游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民俗活动、文化节庆、巡演等文化手法,对旬邑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演绎,吸引游客体验旬邑乡土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要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乡村艺术博物馆和艺术村,把彩贴剪纸、彩墨画、石刻像、根雕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旬邑特有的旅游产品。在此板块每个特色村形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黄土文化风情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红色旅游热潮到来时,现有的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要求。县城和一些景点都没有停放旅游大巴的停车场、没有满足300人以上大团队住宿的宾馆、景区内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稀少,致使旅游高峰期吃饭难、住宿难、停车难。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马栏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秀丽、气候凉爽,在景区建设上只注重了红色景点建设,缺少对周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沿途的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尚未启动;乡村旅游开发滞后,红色景点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不能更大的发挥红色旅游对整个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三)景区景点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石门山景区没有景区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景区的旅游工作由石门林场兼管;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也没有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管理由文体局派人临时负责。二是各景区景点都存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的问题,随着景区景点规模的不断扩展,景区日常管理显得顾前不顾后,无法跟进,有些景点在日常管理上鞭长莫及,无人值守。

(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始终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县各景区景点都没有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也非常紧缺。石门山部级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的,流动性极强。即将投入使用的马栏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也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紧缺的难题。

(五)旅游招商引资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力度不大,景区景点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尚未出台旅游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快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赵家洞景区开发目前都由于资金紧缺尚未启动。

(六)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一些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出现私抬物价、以次充好等欺客宰客现象,扰乱了旅游市场正常秩序,损坏了我县旅游想象,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七、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景区后续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今年年底前完成阳坡头关中特区旧址修复建设和转角红26军军部旧址的前期建设任务。完成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陈列布展任务。二是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尽快编制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开发建设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加快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游有机结合,互相拉动,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采取财政增加投入、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金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

(二)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石门山森林公园、马栏红色旅游景区、唐家大院、赵家洞崖居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全力开发民间剪纸、民间唢呐两个民间艺术品牌,开发农林土特产品、地方小吃及石刻、布艺、刺绣、根雕、民俗画、出土文物仿制品等旅游商品。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提高旅游信息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旅游、交通、娱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等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三)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从高校引进旅游专业毕业生,充实旅游行政和旅游规划及景区建设队伍,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我县旅游工作提出专业指导,整体提升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贯穿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切实把宣传促销工作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印制旅游宣传画册,在各大中城市召开旅游新闻会、推介会,在省内外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广告,邀请知名旅行社来旬考察,举办“书画名家走进红色马栏”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红色马栏,人文旬邑”,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广泛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旬邑、了解旬邑,打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另外,加强旅游区域性合作,尽快融入西安、咸阳旅游经济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信息共享;与旅行社联手,广泛合作,走联动发展之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例10

有人说:____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____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____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____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____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____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____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____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____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____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____县旅游局。____年,启动____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____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____、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____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____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____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____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____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____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____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____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____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____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