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专业实践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3 04:46:15

旅游专业实践

旅游专业实践例1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双证制”

在实践教学环节,应侧重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自我学习和以及对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要做出更高的评价,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并以学生的实践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定其水平高低,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地制订考核标准,争取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考核和评价。学校应鼓励教师对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并设立专门奖励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搞好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导证、领队证、技师证等,并要求他们定期去旅行社、饭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去相关院校参加短期进修、做访问学者,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引进或聘请在旅游企业第一线从事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及企业骨干人士到学校任教,承担学生实践课程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等等。

4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项目

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在课堂难以进行的教学实践项目,教学方须与企业和社会合作,建立高水平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充分利用企业帮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利用现场与企业实际相一致的教学场景开展现场教学、讲练合一教学、案例教学和多角色互动教学;落实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效果,使各模块知识与技能整合并形成良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此外,学院还应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同时,在学生行将就业之前,学校应有准备对学生进行与就业训练,在上文提到的校外教学实习与就业基地进行实习和实践,为旅游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预就业,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加强应对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在身体和心理上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企业也可以从实习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试用,延长了考察时间,有利于更好的择优录取。在这种企业主导的校外实践性基地模式下,学院的培养全部是源自企业需求,而企业也视接受和指导学院的学生实习培训为己任,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前途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为了满足旅游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完善其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提高能力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力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明超,双长明.《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2]陈国生,罗文.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1).

[3]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旅游专业实践例2

在未来五年,我国将经常举办以奥运为契机的各种体育赛事、国际会议以及国际展览,成千上万的国外游客将会蜂拥而至,因此中国的旅游业势必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涉外旅游市场包括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两大部分,与国内旅游市场并称为旅游行业的三大市场。按照我国旅游业的现有发展规模,大约需要旅游专业人才800万~1000万人,而目前行业从业人员约600万人,整个旅游行业的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人以上。尤其迫切需要的是涉外导游、出境领队以及旅游英语翻译类人才、具有国际水准的涉外旅游管理人才、市场推广人才及涉外星级酒店的部门经理等。虽然可通过行业内培训把那些比较优秀的员工顶替到涉外旅游的工作岗位上,但会造成其他工作岗位的人员缺失。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及行业人才储备的角度看,学校培养才是解决涉外旅游人才紧缺的根本途径。

笔者学校根据涉外旅游市场需求开设了旅游英语为中外合作双学历专业,该专业是建立在英语知识同旅游知识相结合基础上的,其培养目标紧扣“高职毕业文凭+英文导游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定位在培养高职高专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旅游产业需要,具备较扎实的涉外旅游和酒店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旅游经济规律和旅游法规,熟悉导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职业素质优良,实践能力突出,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能在国际国内旅游第一线的不同岗位,如导游、翻译、计划调配、酒店管理、国际票务、餐饮等多个不同方向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

中外双方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到本专业的实践性强,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要求较高,即学生必须具备英语语音准确、纯正、语速流畅,具有英语现场口译及同外国人正常交流的能力。我们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训课程具体包括课堂语言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等方面。

一、课堂语言实践

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口头表达为主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旅游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本质就是实践课,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将所有英语课程的授课形式进行分层教学,教材的选择遵循英语教材一体化的形式,即旅游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如《实用旅游口语教程》、《实用旅游听力教程》、《实用旅游泛读教程》、《实用旅游应用文写作》等,使学生的学习与今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我们还开设了语音课,加强学生的语音学习,因为掌握正确的发音不但有利于快速准确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尤其是构词法和单词拼写等语言知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采用中方英语教师授课形式,主要课程有语音课、基本语法、基本课堂用语等;然后是中外籍教师联合授课形式,中方教师协助外籍教师,帮助组织教学,进行必要的教学翻译。待学生英语水平逐步提高后,则进入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形式(即全外教形式),始终遵循“听说领先”强化听说的教学原则。我们聘请的外籍教师均来自于英语母语国家,让同学们通过浸入式的语言教学模式掌握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熟悉英语语言环境,从而具备与外国人交流的能力。

旅游英语实践、旅游心理学等专业课也采用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形式,均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收集资料,通过课堂讨论、课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全面提高英语能力的同时正确地把握旅游英语的实质,掌握专业和相关术语,逐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提高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校内实践

1、外事服务实习。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学校的外事职能部门,学校的外事活动、外事翻译(笔译、口译)、外事日常事务(机场接机、英语接待、银行、购物助理等)及省市大型外事接待活动均会选拔和安排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参与正式的外事活动,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外事礼仪等,锻炼他们与外国人熟练沟通的能力,达到语音语调正确、语言连贯流畅、表达熟练得体的水平。

2、外籍教师学生助理。本部门对其他院系各专业开设英语口语课程,由于是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而学生的英语程度高低不等,往往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会从旅游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出口语听力较好的学生担任外籍教师教学学生助理,全面协助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大胆走上讲台,锻炼他们的中英文翻译能力和面对大量听众的胆量,全面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等综合素质。

3、英语语言实训。包括英文原版电影欣赏及观后感写作、英文短剧表演、校园英语新闻、产品推广、英语模拟面试等语言实训方式。

4、模拟导游培训。充分运用校内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训室进行模拟演示课程的教学,让同学们在情景操练中感受真正的工作状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正确处理已经发生的各类问题。

5、旅游英语模拟实训。包括旅行社资料笔译、旅游信息速记、旅游线路策划、旅游主题演讲等。英语必须成为学生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应与旅游、饭店管理等联系起来。

三、校外实践

1、景点中英文导游课程。景点中英文导游实训课程是让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接触导游工作实际,以培养应用技能。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普通话模拟导游和英语模拟导游。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可利用资源,如院内的中外双语模拟导游专业教室、学院内及周边景点以及各大旅行社等,真正做到内外、虚实场景训练相结合。实训内容的编排涉及业务规范、礼仪、综合知识的运用以及中英文语言实训等。

经过校内模拟导游培训后,中外方专业教师会将景点讲解的课堂搬到现场。以武汉市著名景点归元寺为例:在归元寺正门口教师先做中英文导游演示,包括向团队致欢迎辞、讲解本次参观活动的时间安排及相关事务、进入正门进行现场讲解――先从建筑特色介绍归元寺的历史背景、整体状况,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涉外导游时如何充分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学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比如,在讲解弥勒佛塑像时,考虑到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建议用“Smiling Buddha”或者“Smiling God”来称呼该塑像,以帮助游客更好理解其文化内涵。涉外旅游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知识的相对欠缺和中外文化冲突问题,中外籍指导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尽可能地展示给学生,并教导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开展英语导游讲解、著名景点中英文导游词撰写等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用英语介绍相关旅游景点及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等,锻炼实际讲解能力。所有活动均由学生策划进行,如活动安排(时间、内容、地点、目的等)、参加人员及评比规则等。

3、黄金周实习。组织学生到各定点旅行社作为导游助理或实习导游带团服务实践,加强现场导游中英文讲解能力、导游翻译实习和处理突发事故能力等。

4、现场案例教学和业内知名专家讲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涉外旅游行业的发展和现状,我们把旅游业专家“请进来”,将实习学生“送出去”。为做好学生实习前的专业培训,我院自己的专业教师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聘请一些“企业家型”旅游专家(如知名导游、宾馆经理、旅行社老总或部门经理)来客串讲座和互动访谈,介绍他们的从业经历及工作经验。使学生对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后再送出去实习,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其迅速成为旅游业“高绩效”的人才。

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与本部门签有合作协议的星级酒店、旅行社等见习及参观学习,使学生们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今后的职业定位和要求、导游工作程序、涉外旅游行业的各岗位职责和规范等。同时让他们更感性地感受到导游服务和涉外酒店等旅游行业其实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涉外旅游工作人员在国际交往中还将担当着“民间大使”的重任,所以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旅游事业的整体水平。给学生们展示各种各样的案例,使他们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实质和工作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只有不断充实知识,才可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5、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力求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做到实处。首先,我们选择武汉、上海、广州、北京等多家有代表性的景点景区宾馆与旅行社,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其次,我们确定各专业教师的不同主攻方向,以便对学生实行专业指导,形成了旅游英语专业实战技能的全过程培养特色。我校2007级本专业的毕业生已有数十名因在广州某知名涉外酒店实习时表现出色、综合素质高、英语口语好而被正式留用。2006级2名实习学生在海南三亚旅游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实习酒店参赛,获得了前台问讯冠军和演讲亚军的好成绩。我们稳定而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为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舞台。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各实习点必须视实习学生等同本单位职工,并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实习结束之前我们还会全真模拟进行实结,让实训学生为指定的被服务对象提供全真模拟服务,并分发意见反馈表,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学生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3~6个月的顶岗实习培训,促进了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总之,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实践,一定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热爱旅游事业,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强的英语实用技能和跨文化翻译能力,并具备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真正适应市场需求、适应中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

旅游专业实践例3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79 -02

一、引言

2014年9月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涵特征,其中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旅游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这就需要在旅游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更是社会对旅游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本科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旅游规划课程是作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的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现状、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改革这三方面。由于研究基础薄弱,现有的研究深度不够,对制约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因素把握不够,关于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旅游规划课程介绍及教学现状

(一)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介绍

旅游规划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具有系统性的关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科学,是集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规划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应用性很强综合性突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概念、旅游规划的技术方法、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类、旅游市场的分析与定位、旅游资源的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规划项目的设计规划、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效益评估等。课程内容复杂多样,需要较强的交叉知识和学科背景。

(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该课程是由教育部联合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基本原理概念的同时,掌握旅游资源的调查、规划与开发方法,能以所学课程知识为指导初步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质量评价方面:该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价上除了闭卷的课程考试外还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讨论、小组作业、课程论文等。

三、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单一

以渤海大学为例,课内实践教学部分在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主体内容都需要在课堂中开展,合理科学的课内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括: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课堂实践活动、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采用实践案例教学分析法、教学内容结合教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等。但是在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效的课堂时间有限,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丰富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当前旅游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内容及形式单一的问题。

(二)课外实践教学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匮乏

在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外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中,这是制约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例如,关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如果学生不参与到真正的课外实践中就难以掌握和理解这部分的课程内容,只有真正的实践参与才能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课程知识的融汇贯通。课外实践参与和社会综合实践是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学生很愿意走出课堂参与实践,传统枯燥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形式是与旅游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背离的。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差

合理科学的课程考评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真正地考察和检验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内容、技能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旅游规划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程的考核与成绩的评定方式上,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固然有利于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僵化,课程最终成绩中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所占比重很低,不利于调动学生实践参与的积极性,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在结束课程考试后,在教学计划中只是按照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在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没能将课程内容和实践教学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

(四)实践教学条件及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开展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的基本保障,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其中实践教学条件也是作为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当前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条件相对滞后,多媒体教室已经在高校教学中普及,但是旅游规划课程有着其特殊性,简单的多媒体设施远不能满足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的设施设备不完善,现有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其次,旅游规划课程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以利益为导向的学校和旅游企业间的合作还未形成长久稳定机制,这造成了旅游规划课程想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找不到实践场所,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在知识教学目标上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能将基本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工作中,能够真正地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能力培养目标上,通过课内小组实践活动、课内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大赛、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正确地对游规划工作的职业引导、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潜移默化的塑造,培养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课外学生参观景区或者展览馆,组织学生进行公益社会考察和调研等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索精神,达到素质教育德育培养的目标。

(二)旅游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保证旅游规划课程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旅游规划工作需要掌握常用的相关软件,需要一定的从业技能与技术。提升旅游规划课程的师资水平,师资建设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和保障。通过聘请旅游规划公司的专业人员作为课外实践的老师,他们有着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对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价值。注重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分为校内实践基地,包括旅游规划实训室,应该配备景观沙盘、测距仪、GPS、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电脑(安装:MapInfo、CorelDRAW、AutoCAD、PS等软件)。 最后,对于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参与、从业能力实践培养这三部分。其中,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时开展小组课堂实践活动、课内模拟开展规划项目的创意与策划、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案例教学分析法。课外实践活动部分是旅游规划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对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承。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产品的营销策划是将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申请与工作,是旅游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业能力实践培养是补充内容,对学生进行旅游规划工作的职业引导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调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将来的从业能力。

(四)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机制

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是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实施以“实践参与成绩为主导,以期末综合考试为参考”的评价机制。整个考评机制建立的目的不仅是局限于旅游规划这一门课程的考核,而应该是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机制的内容包括:对于课内实践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实践任务。对于课外实践和社会综合实践部分,以调研报告撰写的质量和实践参与的实际表现为依据给定分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照学生意愿安排学生在规划公司或景区进行毕业实习,并作为个人的毕业实习成绩。将课外实践成绩或者社会综合实践成绩计入学分,作为学分评定的依据。在奖学金的评定、荣誉称号的评选、学生干部的选拔考核等过程中纳入实践成绩,实施多元化的课程考评方式,调整和改变当前旅游规划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促进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增加学生参与课内课外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杨慧.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张龙.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 吕俊芳. 旅游开发规划“链核式”课程改革研究[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5(02):85-87.

[4] 陈仓.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2,40(16):108-109.

旅游专业实践例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30日

旅游实践教学应该是独立于旅游理论教学的重要板块,是同理论教学一起作用于旅游教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高校在制定旅游教学大纲,组织旅游教学安排,编著旅游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彻底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彻底改变以书本知识和学历教育为目标的短浅眼光。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补充实践教学的相关设施,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完善实践教学的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资源等方面,更加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堂学习到职业人生的顺利转变,以适应新时代下市场对旅游人才的全新要求。

一、就业期望

关于就业,在国家《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中指出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包括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两个方面。期望在心理学中指心理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对未来目标的期盼和等待。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自己将要从事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可见,就业期望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主观心理现象,不存在好坏之分,但有高低之别。

二、就业率低的原因

(一)实践教学欠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类型主要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与基础理论课程课时数大致相当,实习实践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与临近毕业的第六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80.24%的同学肯定了实习对就业的正面影响,认为“帮助一般或很大”。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院校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不完善,难以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践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像前厅接待服务、餐饮摆台、客房做床、茶事服务等操作性强的实践技能只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模拟实训室内才能熟练掌握,院校不是因经费不足不建设配套设施,就是对设施维护更新不到位,跟不上市场发展需要;其二,实习基地建设不稳固,作用难以发挥。由于学校和旅游企业之间各自的利益出发点不同,合作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实习基地的作用难以得到最大发挥。对学生来说,实践实习形式单一,没有机会轮岗,学校通过一张鉴定表评价实习效果,缺乏跟踪反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不强。14.11%的同学认为实习“没有帮助或帮助很小”。实习结束后,学生对某个岗位的具体操作有了一定了解,对行业却缺乏整体认知,更是有5.65%的同学由于实习“改变了求职意向”,院校在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发展及实践经验培养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

(二)就业指导欠缺。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指导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事业成功提供良好的开端。秦皇岛市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教育已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中,37.50%的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职业生涯规划”,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渗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此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是通过校内网站进行,内容主要为公告通知、招聘信息、就业指导、政策法规以及资料下载等,但就业指导信息须依靠学生主动搜寻方能获得。院校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大多流于形式。临近毕业,院校也会安排一些企事业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双选会”,但在日常教学中却极少创造双方间的就业沟通机会。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习机会,为自己就业履历增添一份重量。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在已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引进,不断地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新的活力。从单纯的强调理论教育,到现在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未来的教学安排上,旅游教育者还应该再思考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方式,能够让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真正的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真正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奉献于自己的专业,最终提升该专业的就业率。

主要参考文献:

旅游专业实践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24-02

一、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之所以在旅游管理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既是社会对旅游事业发展的诉求,也是旅游专业自身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

1.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2009年我国将旅游业上升到战略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按照国际旅游组织的分析,到2020年,全世界旅游人次可能逾越15亿人。社会上旅游人数的增加不仅需要为数众多的旅游人才,而且对其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注重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业技能型人才。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由于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校重在传授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加大了学科课程的教学,而漠视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拓宽实践教学途径,才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旅游管理人才[1]。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势在必行。

3.人才培养目标的诉求。旅游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旅游人才的开发。为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直面社会,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强化实践教学,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而且,在实践教学中,可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旅游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旅游问题和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这对于落实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容乐观

尽管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不可或缺,然而,在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改革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缺乏实践教学意识。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少高校缺乏应有的实践教学意识,实践教学一度被遭到了排斥和抵牾。虽然一些旅游学院也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在课程实施进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地表现为套用以往的理论型教学范式,手段单一,从内容到方法都没有体现实践教学的特征,未给学生留出应有的实践和活动的空间[2]。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依旧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局限在理论的范畴之内,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专业课程实践性差。一些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虽然意识到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具体的教学实践模式却仍然停留在表面上。深受场所、经费以及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许多旅游院校尽管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但在实施中却无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致使教学效果低下。此外,尽管一些教师实实在在地开展了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应有技能与技巧,导致实践教学敷衍了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能力依旧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

3.旅游实践教学基地严重滞后。健全的教学基地是推进旅游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当前,由于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理念和实践技能,导致旅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旅游实践教学的需求。表现为,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尚未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随意性较强。此外,在实践教学基地,很多师生自身也没真正意识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学生缺少动手和动脑的实践机会,其结果只能是使旅游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三、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实践教学意识,严格实践考核程序。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观念,否则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当然,仅有实践教学意识还不够,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各旅游学院或旅游专业必须严格实践教学程序与步骤,加强实践考核制度,可以采用学校考评、院系考评、教师考评、学生考评、实习考评、社会考评等多种考核形式,提高师生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师生参与实践教学课程的自觉性与能动性[3]。

2.建立实践教学机构,加强实践教学督导。专门的实践教学机构是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各旅游院校或旅游管理专业在推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为此,要成立实践教学委员会,制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明确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于严格贯彻实践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违反或者没有按照旅游实践教学规则进行教学的教师给予批评或惩罚。当然,实践教学机构的相关人员也要经常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提出反馈和改进意见,与任课教师共同探讨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教师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没有一支从事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想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交流、访谈等形式,不断加强、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一方面,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一批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如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任课教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师、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等等;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学模式,建立一种专兼职相结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各旅游学院要按计划、有比例地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的兄弟院校、旅游组织、旅游景点或旅游部门学习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本校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此外,要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或旅游界人士做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为学生讲课或作报告,为师生们带来新的知识、信息和热点问题,加深师生对实践教学的领会。

4.调整相关课程,建设实训平台。教学若仅停留在课堂讲授的层面上,只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操作能力底下,实践能力不强,这违背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实践性人才的要求。为了扭转这种不合理的情景,各旅游院校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实践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即适当增加实训技能课,减少相应的理论讲授。与之相配套,必须为实践教学搭建一个发展平台,即建设实训平台,为旅游管理准专业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模拟实习场所[4]。只有拥有了实践教学平台,才能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学机会和条件,才能保证他们在实践教学中积极互动,共同提高。

总而言之,旅游管理专业应当注重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而改革和加大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巩固,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冰清,陈国生.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1).

旅游专业实践例6

一、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旅游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旅游业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逐渐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中国旅游业在世界的排名由2000年的第7位攀升至2009年的第2位。预计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将占gdp的8%。2010年1月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中国旅游业战略地位的突出与大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旅游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而高等本科院校正是培养旅游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旅游高层次人才不仅具有系统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体系,还要有突出的旅游实践能力。他们是我国旅游研究的后备军,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他们也是我国旅游服务、管理人才的主力军,要求熟知旅游服务的特点与规律,具有优秀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文化气质,是展示、传播我国旅游文化的窗口,能够为游客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服务。

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1]。它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旅游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国外著名旅游院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设有校内实习基地,或是服务完全的饭店、实习餐厅,以供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内开展全真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活动。康奈尔大学在校内设有实习饭店——斯特拉洒店以及实习会议中心——马里奥特会议中心,是本科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该饭店共有150间客房,是餐饮、娱乐设施齐全的豪华型饭店,在饭店内学生们可以跟随学校所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有效的实习[2]。普渡大学学院设有多个内部实习餐厅,以满足各年级同学不同的实习要求,包括咖啡厅、约翰普度厅等。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在课程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除了毕业实习之外,课程中所要求的所有实践内容都由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学生在模拟场景或实践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旅游高等院校也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江汉大学实施的“三·三·二”实践教学模式,为旅游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反馈、保障机制[3];青岛大学提出了课外实习与课内实习相结合,业内实习与业外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系结合华中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3+1”实践教学模式。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实施实践教学的力度与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但是同时国内旅游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模糊,实践教学不能突出专业特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经费投入有限,实践设施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旅游企业合作等问题[5]。

三、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成立于1993年,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学科定位目标是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中、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地大旅游系形成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课程的内容为主导,由教师组织、设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与预期效果,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提高素质的目的。本系教师在《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语言学》、《酒店管理与实务》、《导游业务》等多门专业课程均开展了实践教学。以专业基础课《旅游学概论》为例,该课程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场地等多方面构建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级旅游人才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职业修养,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意义重大。

2.校内实训教学模式

校内实训包括课程的必要实践及灵活多样的专业素质竞赛。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目前拥有1个旅游管理实验室,与其他系室共享微机室2个,语音室与多功能室各1个。旅游管理实验室设有模拟酒店、模拟导游等系统,有餐桌、客房等必要设施,是学生进行形体训练、现场导游、酒店服务训练的主要场地。

专业素质竞赛以“旅游活动月”为载体。“旅游活动月”以专业综合技能大赛的形式举办,根据教学安排,在每年的5月或10月两个旅游黄金月期间进行,历时一个月。活动共设立了5个比赛单项,包括现场模拟导游、酒店操作、导游词创作、精华路线设计、专业论文写作。比赛共分4周进行,前2周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督促学生练习,第3周进行预赛,第4周根据预赛成绩,每单项选取8~11名同学参加决赛。所有训练、比赛内容都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要求本专业学生参加,同时也鼓动本校其他专业学生参加。在训练期间,教师每天都定时在旅游模拟实验室负责学生训练指导,也可以聘请企业人员进行训练指导;在决赛时,评委团则由专为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组成[6]。

校内实训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包括酒店客房操作服务、导游服务以及专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活跃了专业气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旅游企业见习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地处武汉东湖之滨,光谷腹地。与黄鹤楼公园(国家5a景区)、东湖风景区(4a景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4a景区)以及华美达光谷酒店(五星)、湖滨花园酒店(五星)、武汉科技会展中心等众多旅游企业毗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与众多旅游企业的互惠互助的合作关系。学生利用实践教学,深入企业进行观摩,了解旅游企业内部组织设置、专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机制等,对日后的就业与实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旅游“3+1”毕业实习模式

毕业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是国内最早实行“3+1”教学模式的专业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3+1”教学模式,是指在教育部统一的教学计划学时总数框架内,在打通前二年基础课,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压缩专业课教学时数,将四年的课堂教学压缩在三年内完成,留下近一年时间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时间累计长达1年。这一培养模式适应旅游管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环节并重的教学要求,校正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学时安排偏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旨在探索在四年制本科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途径。通过调研与论证,这一培养模式既符合我国中部地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又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及就读与就业的平滑过渡[7]。

四、旅游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

1.建立系统的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是加强、实施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主要由校内场所、校外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校内场所包括旅游实验室、图书馆、机房等设施;校外企业主要包括旅游酒店、旅行社、景区三部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结合院系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实习站点。如我校旅游专业结合地学特色,开设了《旅游地学》、《地球科学导论》、《宝石设计与鉴定》等一系列地学课程,形成了旅游地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托我校北戴河地质实习总站的建设,建立了北戴河旅游地学认知实习基地,大一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进行地学实习,对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滨海旅游开发、旅游市场等专业知识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严格实践教学的考核

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应在实践前要安排好实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生要根据实习手册,正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规范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要制定实践考核办法级实践教学成绩评定办法等教学文件。指导实践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及实践报告综合考评,记入实践成绩。实践成绩不合格者,课程不能通过[5]。

3.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重视团队建设

教师素质是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指导实践的教师团队须由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以我校为例,实践教学团队由《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组成,更好地把握实践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116-118

[2]魏洁文,吴俊.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与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15-117

[3]苏甦,张金霞,黄其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07.5:1-3

[4]李岫,王平,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7:120-123

旅游专业实践例7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着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旅游专业实践例8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转贴于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2]张淑贤,刘海洋.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旅游专业实践例9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因此,我国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纷纷结合本校的教育特色,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与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旅游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毕业院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度逐步下降,更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还有很多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管理型人员和研究型人员,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不利于学生的就业。WWw.133229.cOM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在最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导致师资力量的紧张,所以很多旅游学系的教师多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这些转行而来的教师中,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的基本经验,在日常的教学中依然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他们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仅仅是参照国家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而设计,导致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涉猎得较少,这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有较大出入。因此,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

3.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日益激烈的旅游企业竞争中,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开发。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时调整教育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市场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与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景区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准确。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就是根据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出操作能力较强的管理型人才。由于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其政策和法规也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这就造成实践教学的计划相对滞后一些,不能准确反映出旅游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活动安排过于集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互脱离,导致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这样安排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难有效地利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2.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但采取的形式多为简单的室内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有些高校按照本校的师资情况来安排课程,造成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差别很大,甚至取消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缺乏自身的活力和特色。第二,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我国许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普通学校的模式,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遵循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律开展教学。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虽然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仍然是旅游教育的薄弱环节。另外,学校与校外旅游企业之间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或者同学自己联系,稳定性和可靠性不高,建立起来的实习合作关系也比较松散。在接纳实习生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挑选学生,这就会严重影响了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有些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学生时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可用性,条件略差的学生较难安排到好单位实习,加上旅游单位的条件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的实习效果差别很大。

三、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的目标时至少包含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定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就业导向,培养出适合旅游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二是围绕市场培养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当前的旅游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确定旅游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要,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三是加强动手训练。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定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若有旅游课题和项目,可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增强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实用原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一切教学方式及内容都要遵循实用性原则。

2.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课程教学体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在完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逐渐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足鼎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即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专业课程由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知识能力,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课程模块由与旅游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所组成,其教学目标是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技能的场所,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与实际岗位相接近的训练环境,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让学生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旅游管理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也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由于目前的任课教师缺少实际的旅游工作经验,高校在招聘旅游专业任课教师时应该有意识地吸引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业资深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在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老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其教学能力。另外,还要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开展学术访问或进修学习,从而更多地掌握旅游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也可以从国内外聘请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通过他们的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2).

旅游专业实践例10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定位已从第三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之高、之突出是史无前例的,它赋予了旅游业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也使旅游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按照怎样的模式培养,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有赖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尚未构建起既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又能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完整教学体系。这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提出了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四、三、二”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四、三、二”模式的建构

所谓“四、三、二”模式,概括起来说,就是构建通过“四个建设”、打造“三个平台”,达到“二个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1. “四个建设”

近几年,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拒《中国旅游统计》统计,到2007年底,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1641所,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博士教育的完整培养体系,是我国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二级学科之一。然而,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却面临着“本科生和硕士生很难在行业中找到理想职位”形势。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起点”或“更加符合实践的要求”成为指导旅游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这一理念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教材、实践基地以及师资都要以实践为核心,紧密围绕实践环节,进行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形成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2. “三个平台”

现行的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差,这是造成旅游高等教育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高等教育必须把实践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笔者提出要努力打造专业技能模拟操作平台、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平台和综合实践能力应用三个平台以拓宽学生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的渠道。

3. “二个目标”

一是培养出有一定理论基础、符合高等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旅游人才;二是培养出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符合现代旅游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四、三、二”模式的实践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

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旅游教育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避免过去传统的理论课过多、实践课过少;基础课多、专业课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的课程设置,应以旅游业的前沿动态作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加大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以便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有更多知识拓展课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