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5 18:03:4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1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绿色化”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经济绿色化”和“生活绿色化”是“绿色化”的两个方面。探索贵州旅游特色发展之路,必须以“绿色化”为指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贵州旅游新模式。

当下,乡村旅游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热点。7月9日,在安顺市召开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题也是“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精彩”。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要着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优势的产业,旅游资源是贵州的优势所在,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高铁时代到来,为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大量游客,同时也给贵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贵州省应紧抓机遇,提升旅游产品层次,大力打造体验型旅游产品,力图将贵州建成国际知名休闲避暑度假地。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走文化与旅游融汇发展的道路。贵州省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其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贵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等,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贵州旅游及相关产业要转型升级,就要靠文化来助推,不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

贵州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着力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贵州旅游业应在遵循生态原则基础上,树立生态旅游价值观,合理、有效解决发展与保护、利益分配等矛盾。

利用生态比较优势创造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名牌。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在这片优美的自然风光领域内,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点缀其中,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正是贵州省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例如,黔南州荔波世界遗产地当下的发展,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在旅游发展中坚持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扶贫工作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正是将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两者结合,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有利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尤其贵州地处西南云贵高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类型多样化聚集度较强的地区之一。以旅游推动扶贫开发,是基于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省情做出的正确选择。

旅游扶贫在广大乡村地区开展,首先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其次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再次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最后要切实做好基层组织。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社区居民发展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增强其发展活力,带动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旅游社区居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到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也并未受到重创与打击,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三)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时期。

1997年至今。1997年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时期,我国旅游业业务经营基本格局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业务的分工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两个舞台,我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高科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旅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很多地方政府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三)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邻近的地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缺乏总体的战略眼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或者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四)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完善,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入境旅游增长迅速;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大大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决定了境外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旅游业各方面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得到很快发展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全面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较好的处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旅游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强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新机制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

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保障旅游效益的不断增长。对景区进行三权分离,即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使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以建立现代旅游体制。而立法的不断完善将会很好地监督和管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使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景点线状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景点的线状开发就是要把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把邻近的相似的或者互补的资源连接起来。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之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缓解过度开发资源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树立品牌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品牌有着极大的认可,品牌就是口碑。我们要打造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关于生态旅游,古德温将其定义为:保护物种和居民的低影响的自然旅游,这种保护成员以资助或者直接实现,或是通过为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带来间接实现,因为当地可以将这些收入用于野生动物及遗址地区的保护。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即可清楚的看出来,生态旅游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与可持续成分,他要求发展旅游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重视旅游资源与景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注重资源的利用率。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积极的例子。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成为解决公园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从空间上来说,生物圈有三个地带组成:1.一个核心区;2.一个缓冲带;3.一个过渡带。生物圈是联系自然区域的一个网络系统;是227种生物地理区域代表;是特殊环境的典范。生物圈保护区面积很大以确保有效的保护。这些生物圈为科研、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标准与依据,它们受到法律的保护;生物圈将与位列其中的现有保护区共同存在。

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保护与合理开发规划很重要。景区规划人员要尽量保留景观最自然、本色的一面,对自然景观要尽可能的进行人为加工、改造,提高最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五)充分利用我国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注入,从而使旅游业更具魅力与吸引力。要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高对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更要遵守当地生态法规,加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联系,为旅游业创造更多资源,价值也是值得研究、实践的问题。

宗教文化对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宗教因素的注入,使旅游业更具有活力与魅力,使旅游业向着综合性、多样化、特色化趋势发展。宗教文化与旅游相联系,既传播了文化,又提高了旅游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可谓是达到了双赢的境界。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阶层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区域、共同历史作用下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各地的民俗与生活很贴近,十分有趣,总能引起游客的新奇感。所以,要注重民俗资源的开发,对其进行完善、精品化、综合性开发,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合理开发与推销旅游产品,为旅游创汇扩大渠道,增加途径.

要合理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此了解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动机与其需求,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带动旅游消费从而有效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要开发推销旅游产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收集消费信息,分析旅游消费者对那种类型的产品有兴趣。2.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开发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推销方式,达到更好的推销成果,从而使旅游业得到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21世纪一个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都是巨大的。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综合各种信息,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不会对后代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即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做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才能够地走好可持续发展这一条路子,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李天元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2004(1):22,24.

【2】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24,60.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3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到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也并未受到重创与打击,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三)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时期。

    1997年至今。1997年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时期,我国旅游业业务经营基本格局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业务的分工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两个舞台,我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高科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旅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很多地方政府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三)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邻近的地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缺乏总体的战略眼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或者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四)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完善,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入境旅游增长迅速;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大大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决定了境外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旅游业各方面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得到很快发展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全面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较好的处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旅游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强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新机制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

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保障旅游效益的不断增长。对景区进行三权分离,即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使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以建立现代旅游体制。而立法的不断完善将会很好地监督和管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使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景点线状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景点的线状开发就是要把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把邻近的相似的或者互补的资源连接起来。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之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缓解过度开发资源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树立品牌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品牌有着极大的认可,品牌就是口碑。我们要打造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关于生态旅游,古德温将其定义为:保护物种和居民的低影响的自然旅游,这种保护成员以资助或者直接实现,或是通过为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带来间接实现,因为当地可以将这些收入用于野生动物及遗址地区的保护。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即可清楚的看出来,生态旅游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与可持续成分,他要求发展旅游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重视旅游资源与景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注重资源的利用率。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积极的例子。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成为解决公园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从空间上来说,生物圈有三个地带组成:1.一个核心区;2.一个缓冲带;3.一个过渡带。生物圈是联系自然区域的一个网络系统;是227种生物地理区域代表;是特殊环境的典范。生物圈保护区面积很大以确保有效的保护。这些生物圈为科研、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标准与依据,它们受到法律的保护;生物圈将与位列其中的现有保护区共同存在。

    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保护与合理开发规划很重要。景区规划人员要尽量保留景观最自然、本色的一面,对自然景观要尽可能的进行人为加工、改造,提高最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五)充分利用我国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注入,从而使旅游业更具魅力与吸引力。要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高对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更要遵守当地生态法规,加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联系,为旅游业创造更多资源,价值也是值得研究、实践的问题。

    宗教文化对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宗教因素的注入,使旅游业更具有活力与魅力,使旅游业向着综合性、多样化、特色化趋势发展。宗教文化与旅游相联系,既传播了文化,又提高了旅游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可谓是达到了双赢的境界。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阶层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区域、共同历史作用下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各地的民俗与生活很贴近,十分有趣,总能引起游客的新奇感。所以,要注重民俗资源的开发,对其进行完善、精品化、综合性开发,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合理开发与推销旅游产品,为旅游创汇扩大渠道,增加途径.

    要合理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此了解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动机与其需求,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带动旅游消费从而有效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要开发推销旅游产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收集消费信息,分析旅游消费者对那种类型的产品有兴趣。2.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开发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推销方式,达到更好的推销成果,从而使旅游业得到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21世纪一个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都是巨大的。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综合各种信息,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不会对后代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即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做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才能够地走好可持续发展这一条路子,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李天元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2004(1):22,24.

【2】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24,60.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4

中图分类号:F592.7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

1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1.2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出多门,各自为阵”。旅行社审批不严,尚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的状况存在;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

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导游队伍鱼龙混杂,正规导游人才匿乏,野马导游泛滥,“乱讲、乱导、乱争、乱要”现象十分普遍;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行政管理;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宰客狠,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管理失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张家界市的旅游形象。

1.3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张家界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而立市。长期以来,着力开发以武陵源为主体的山、水、洞、林自然旅源,形成了高品位的国际知名品牌,是湖南的旅游极品项目。但由于过度倚仗武陵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品味不高,影响了张家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4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张家界市目前游客一般都云集于十分集中的、经过豪华包装的核心景区。对外宣传可逗留十天的线路,实际上只能把游客留住3-5天。游客专门来一次张家界,旅游消费都不大。旅游是一次性消费,虽可以通过有力的促销手段为核心景区增加旅游人数,但短期内再次来游览的可能性相当小。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已到了考虑扩大游客消费量的时候了。张家界核心景区范围有限,大量游客云集,既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又增加了景点的承载力,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据专家测定,张家界核心景区的日环境容量为10017人,依据核心景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及游道状况,测定张家界的游客日容量为5885人。眼下张家界主景区无论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均已突破了这道警界线。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

1.5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张家界市重开发轻保护,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在风景区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SO2、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武陵源核心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朱镕基总理对此有重要批示:“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公署提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精耕细作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范围内,武陵源景区的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提请中国政府对景区内及其周围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给予关注,使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这无疑是亮出了面临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删除的黄牌警告。

2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策略

2.1强化旅游规范开发,制订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把张家界规划建设成为独具湘西风格和旅游城市特色的湘鄂渝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中心,争取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50万左右,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总体规划中应包括:①基础设施规划—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同张家界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②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张家界、袁家界、天门山、九天洞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③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④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包括市区群众生活区,武陵源行政生活区,以及进入张家界道路两侧附近村镇、农村居民点的住房设计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2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

要促进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是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谓三权分离就是要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属于三个不同法人主体,且三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独立。只有使这三权做到了真正分离,使景区经营单位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才能促使旅游企业效益不断地提高。在改革中,要以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以建立现代旅游业制度为目的,以带动旅游企业发展为重点,使景区旅游企业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2.3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2.3.1加强对现有旅游法规的执法检查

加强对国家现有旅游法规的宣传,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执法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旅游业务、无证导游、宰客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切实保障游客利益。

2.3.2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技术法规是旅游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当前,在旅游企业中要加大ISO9000服务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免检”证书,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2.3.3加强地方旅游立法工作

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旅游法规的同时,要针对旅游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制规章,从大旅游、建支柱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实行全面依法监督管理。大力倡导依法治旅,依法办旅,加快法制化进程,为张家界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地带。对景区内的武陵源区政府和区直机关单位也要考虑迁移到市城区。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对枯倒树也要保护好,不得动一枝一丫。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景区内实行环保车辆运营,严禁社会车辆入内。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2.5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张家界市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宇闺中。张家界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要突出湘西民族文化,包括湘西民间艺术、民族音乐、戏剧、湘西民族建筑、湘西民俗、歌舞等,把湘西民歌山歌、阳戏、花灯戏、土地戏等极具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表演加以开发利用;二要突出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等,修复天门山寺,恢复普光禅寺香火等一批宗教活动场所;三要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

2.6强化旅游西线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线地区旅游景观多精品,是对核心景区与东部游线的重要补充。强化旅游西线开发,能够有效地分流客流,削压旅游峰值人数,减轻核心景区的环境压力,缓解资源保护与过度开发的矛盾;加速旅游西线开发,同时能够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游客的消费量,盘活西线现有旅游资产。故此,实施西线开发,将对张家界市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西线开发,要针对西部交通“瓶颈”效应的劣势,加强有形资产的合理配置,首先解决西进通道这一关键问题;针对西部区位的劣势,实现无形资产的共享,给西线创造更多发挥张家界这一品牌效应的机会,给巨大的无形资产以有形的载体,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淡化行政区划,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开发。

2.7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目前,张家界市缺少四、五星级功能配套的宾馆,缺少高尔夫球、网球和游泳池等配套体育场馆及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正在组织策划中的飞机场扩建、火车站升级改造、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二期、峪园公路等以及按“全面净化、重点绿化、主街道亮化、整体美化”标准规划的城市“东建西扩”、城市中心广场、旧城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将在短期内上马,这是加快本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张家界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市晚,底子薄,但起点高、发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作为湖南旅游产业的龙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做到“项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环境要优化”,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5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

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6

[作者简介]李芳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044-04

可持续发展是2l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发展经济,又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远发展下去并安居乐业,以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实现代际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政府组织国内各学科一流的专家率先研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构筑起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框架,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已经登上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

旅游业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基础上的第三产业,它主要依靠资源禀赋和社会馈赠,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的综合体,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其发展与资源环境联系紧密,自然在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联合国《21世纪议程》明确了实行统筹规划、管理和协调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旅游大省,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渐突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破坏环境和生态的问题,直接危害着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广西、打造秀美八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点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与《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此后,旅游可持续发展渐成国际潮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对各种资源管理的指导,使人们在保持文化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生命系统持续性,并努力增强人类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互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彻底否定了以“物”为中心、片面追求旅游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强调将旅游资源环境作为发展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承认并体现旅游资源环境对旅游经济增长固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以及旅游业内部各个环节。其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容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业对经济增长方面的持续促进作用及其高效运转的大质量,如旅游产业总供给与旅游市场总需求的平衡质量、增长质量、管理质量及环境质量等;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创收来满足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综合质量(旅游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提高、旅游者对更高生活质量与享受的渴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同代人之间的社会平等以及不同代人之间的代际公平。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持续性。持续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它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由于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且具有稀缺性,所以在开发中要尽量保持原有特色,强调持续性,避免任何不可逆转的开发或破坏行为发生,以维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并对子孙后代的发展不构成威胁。

2.和谐性。和谐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与社会、经济的和谐,也要求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和谐。大多数旅游资源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还会随着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利于人类、环境和资源的整体和谐与协调。

3.统一性。统一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容,这由旅游业的综合性所决定。旅游是一种大产业,内在关联性强。因此,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可以说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体,只有三者达到了高度统一,才能有效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4.合作性。合作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要求政府、旅游部门、旅游者和环保部门齐心协力,而且要求地方、区域、国家甚至全球性的通力合作。因为某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可能会给另一个地区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只有各方共同合作才能保证旅游开发成为环境的整体规划和统筹管理。

二、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广西的重大意义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影响深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和谐”,就是协调、融洽、合作、共进之意。而构建和谐社会,具体到广西就是要构建和谐广西,开展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和平安广西建设,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

由此看来,建设“生态广西”是构建和谐广西的一种具体构想与实践,它要求必须坚持把环境资源保护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旅游业是广西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生态广西”至关重要,所以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加快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广西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搞好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开发,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造就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和谐广西。

三、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从国内情况看,广西旅游业发展起步早,旅游景点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丰、品位高,广西在区位上拥有沿海、沿边、沿江、临近港澳台粤和大西南通道出海口等优势,故此,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旅游业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全区旅游创汇仅为O.04亿美元,到2005年全区旅游创汇已达3.2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近80倍。2005年全区国内旅游收入高达277.8亿元,占当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的6.84%。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广西建设旅游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

1.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充分,跟不上形势发展,容易导致旅游业财力、物力和政策方面的支持难以得到保证,这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业经济效益和整体优势的发挥。虽然广西旅游资源赋存颇丰,但真正开发成产品的为数不多,有些已开发的产品也因缺乏换代更新而逐渐失去吸引力,游客在桂停留时间不长,人均旅游消费也低于国内同类地区。此外,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还导致了旅游投入不足、产品开发后劲乏力,从而使广西旅游产品规模小、知名度低,没有形成能引起轰动效应的大景观。

2.旅游管理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政策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管理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部门、地区画地为牢,未经科学规划就匆匆立项上马,急速迎客,这种“圈地式”的开发没有严格的政策法规来加以约束,必然会造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脱节,使旅游开发形式粗放,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最终导致资源破坏、浪费与环境污染严重,旅游经营管理秩序比较混乱。

3.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与学习不足,在旅游服务中未能很好地遵循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规范,也无法给游客以满意的示范和周到的服务,影响了游客在广西旅游的情感体验。由此看出,旅游从业人员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学习必须加强,整体素质尚需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进。

4.旅游景观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自然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种种问题。山青水秀历来是广西旅游景观的典型特点,近年来却出现了河水断流、观赏石自然崩溃等现象。据统计,广西发源于水源林的364条大小河流中,目前己断流的有21条,流量减少1/2的有103条,流量减少1/3的有141条,漓江也出现季节性枯水现象。其原因主要有过度砍伐、取水和旅游区超负荷开放、游人过多。同时,广西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一些相关设施建设、新建项目与旅游景观不协调,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旅游区所具有的而且应该保留并需极力保护和充分予以表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

5.旅游垃圾污染增多、水土流失严重。旅游区旅游设施不完善、游客素质不高及其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了景点果皮、食品袋、罐头盒、饮料盒等固体垃圾增多,使人们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时,一幅幅与之不协调的垃圾图也映入眼帘,既影响了游人的游兴,也降低了旅游景观的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广西大部分景区及旅游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旅游垃圾污染。另外,水土流失也是旅游景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景旅游区的不适当开发,使地貌和植被遭受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

6.旅游中心城市生态环境恶劣。旅游中心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西旅游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由于工农业生产布局密集、人口过快增长和管理不到位等,一些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佳,尤其是酸雨污染严重。据对广西9个主要城市的监测表明,全部有酸雨现象出现,其中柳州市酸雨频率达85.98%,成为全国四大酸雨区之一。除此之外,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处理率低也加剧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四、加快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就广西而言,加快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如何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实现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广西“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综合分析,笔者就加快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政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指导。加强政府在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旅游部门在旅游管理中的权威和作用,健全旅游管理部门的机构和职能,变多头管理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接受严格监督,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加大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力度,鼓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对旅游创汇企业与创汇量大的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同等对待。

2.完善旅游企业管理体制,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进行。旅游企业是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体,其管理体制的顺畅与否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旅游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严格按照IS014000国际环境标准和相应的IS09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对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使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免检”证书,以便及时与国际旅游业接轨,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加大旅游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营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结合广西实际尽快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强化实施。另一方面,广西要密切联系自身情况出台一系列旅游法规条文,如《广西旅游规划管理条例》《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为规则》等,以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维护旅游行业的正常经营秩序,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展现广西旅游的巨大魅力。

4.加强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与研究。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不同类别和等级综合评价、规划与配置旅游资源。这方面临桂县以321国道为主轴发展县域旅游,打破行政区划的做法值得借鉴。其次,以定期举办“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会”等方式,着重加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配套产业政策、客源市场开拓、旅游环境承载能力及保护措施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贯彻到广西旅游发展规划中付诸实施,以便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加快广西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有关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其在执业中的示范作用。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的规定,政府必须为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专业培训和技能教育,如举办培训班、宣讲会和现场观摩等,方能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坚决遵守这些行为规则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但当前广西旅游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旅游人才的培养还远不能满足建设旅游大省的需要。

6.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切实加强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对旅游业发展的评估和统计不能只注重经济指标,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子,而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为适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研制出一整套旅游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体系,根据质量指标,责成有关机构及时监测和评估,并把结果存入数据库,定期公布,及时分析、预警,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及时、全民、全方位地控制旅游污染,对旅游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7.健全旅游环保机制。为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旅游环保机制,将人类活动约束于各类环境规范允许的限度内。根据目前旅游

生态情况,广西在《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框架下,还需建立四种环保机制:(1)行政立法机制,对到保护区旅游的单位或个人进行限制性规定;(2)经济计划机制,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对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进行宏观调控;(3)旅游开发的经济核算和有偿使用机制,即补偿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旅游造成的损失;(4)环保问责机制,对给旅游环境造成破坏的任何个人、单位进行问责,如经济处罚、制裁等。

8.大力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产品,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专项旅游活动。开展生态旅游,游客本身将成为旅游区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游客直接参与考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森林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被公认为是解决旅游与保护这一矛盾的理想方式,广西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产、森林公园等都是建立可持续生态旅游区的理想之地。此外,还应大力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满足游客的需要,以延长游客在广西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支出。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7

在意大利,旅游业历史悠久,高度发达,它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几十年来,意大利一直是世界旅游大国。意大利发展旅游业具有哪些优势呢?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是意大利发展旅游业的前提。

意大利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西方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古迹有60%—70%集中在被欧洲文人誉为“欧洲天堂和花园”的意大利,共有39处文化古迹、考古遗址、自然景观等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得益于复杂的地理环境,意大利山地多、冰山多、火山多、河流多、岛屿多、湖泊多。最著名的山是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其他的,像波河、科莫湖等都是众人熟知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的意大利气候温和、阳光充足,使得该国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二)便利周到的交通服务和良好的旅游设施是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意大利旅游交通相当发达便利。意大利国内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其公路系统是欧洲最发达最高效的公路系统之一,也是意大利交通系统中最令人满意的运输类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高速公路的服务非常好,高速公路边有加油站、咖啡馆、餐馆、旅馆、停车场等众多服务设施,非常便利。

(三)意大利旅游业的另一大特色是不同经济条件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支付能力的住宿处。

在各类旅馆中,包括三星级及以下的旅馆,无论是旅馆数量、客房数量还是床位数量,都占据了绝大部分。由五星级至一星级,从上到下看,旅馆业的结构就像是一个金字塔,这种结构与游客的支付能力结构一致,有利于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丰富的旅游商品和娱乐活动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旅游消费是旅游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去意大利旅游,购买纪念品和品尝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从高档商品到普通商品,应有尽有。各种大型百货超市、购物中心和旧货市场,成为游客们的购物天堂。

丰富的娱乐活动能在让游客疲惫的身心得到尽情放松。各种娱乐场所到处都是,营业时间直到深夜。一系列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政府重视和相应的政策是意大利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意大利是一个传统的旅游国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意大利国家和政府一直拨专款发展旅游事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旅游业进行广泛有效的干预,使旅游业成了意大利国民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行业。

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人口大国,国民的消费潜力巨大,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不错。尽管中国旅游业正显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分析意大利旅游业的情况,从中借鉴宝贵经验,对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与意大利相比,中国旅游资源同样丰富。

与意大利旅游业相比,中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国土辽阔,山川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富的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二)与意大利旅游业相比,中国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存在两个问题。

1.旅游设施相对落后,资金投入少,服务不够完善。

2.各项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差。

(三)与意大利旅游业相比,中国旅游业缺少正确的政策调控。

毫无疑问,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励对发展旅游业非常重要。由于旅游业投入少,利润高,创汇多,我国的旅游市场长期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如旅行社不准外资介入,始终处于半封闭状态。目前,我国主要经营旅游业务的国际旅行社在世界范围内缺少组织网络,实力单薄,国际影响力弱,吸引客源的能力差。

(四)发展我国旅游服务业的相应对策。

1.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发展旅行社业务。旅游业要高度发展,关键在于“客源”,它是发展整个旅游业的重要力量,只有客源充沛,旅游业才能获得发展,其他相关的各行各业才能跟上发展的节奏。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改变经营机制,实行政府和企业管理体制的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适度保护,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加快旅游商品的开发,以刺激游客消费并实现扩大出口。国家应在资金、能源、原辅材料、税收和外汇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扶持,保证商品品质,树立品牌价值,激发企业生产经营旅游产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加强旅游宣传,招揽旅游客源。在宣传方式上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各种图文并茂的印刷宣传品等。

5.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旅游业如今已经成为第三产业重要的产业部门。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专门建立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对导游等相关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和培训。

三、结语

相比意大利发达的旅游业,我国旅游业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旅游价格比较低廉,民族众多,旅游内容丰富,独具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逐渐变得富裕,潜在的国内旅游消费群体十分庞大。虽然国际知名度不高,但是只要搞好旅游宣传,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国际潜在的旅游消费者也是十分可观的。目前,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和政策引导正在逐步转型,大量的资金和正确的政策将会卓有成效地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总体来说,中国旅游业前景大好。

参考文献:

[1]Becheri,E.,Gambassi.,R.,Billi.,et al.Il turismo italiano negli appartamenti.Primo rapporto,Mercury s.r.l.,Firenze,2005.

[2]Lucilla Rami Ceci,Turismo e sostenibilità.Risorse locali e promozione turistica come valore,Armando Editore,Armando Armando s.r.l,2005.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8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前提,在保护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将环境保护发展放在第一位,以可持续发展为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保障旅游者、环境、经济三者利益的均衡性才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目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长远、健康的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旅游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更有着维护环境利益的责任与使命。

2.旅游业的表现形式

旅游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满足现代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需求,同时又能达到保护环境,均衡生态系统的目的,将旅游业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协调性

协调性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生态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的物质条件,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旅游业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社会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范旅游行业的综合行为,保障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开发潜在客户资源。

(2)系统性

旅游业所涉及区域广,经营业务多,但都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行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是相通的。就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来说,各个人群、各个领域都共同推进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业进行系统性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资源、各个区域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旅游售票、线路、导游以及旅游消费都是系统性的管理。系统性对旅游业发展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独立的、超前的、单一的旅游发展形式不能形成规范化、系统性的旅游规模,其做法相对滞后,不仅不能满足当前较大需求的旅游市场,接纳大量的旅游人群,而且还阻碍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大众化

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旅游早已不再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没有年龄、区域的限制,已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传统的旅游来说,出国旅游签证成为限制人们出行的主要原因,出国旅游对年龄、性别以及从事职业等都有严格限制,并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经济实力的人群才有能力加入出国旅游行列。旅游的限制条件增加,不利于旅游业向良性化,大众化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国旅游不再成为国人的奢望,出游线路明确、交通便捷、价格优惠等有利因素,使得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我国而言,旅游业不断趋于大众化,其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不仅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为旅游开发商创造了较大利益,以致许多旅游开发商为谋取更多经济利益,不进行实地考察,盲目加大了旅游基地的开发与建设,开垦山林,填湖泊,挖沼泽,造温泉等旅游项目,使得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不仅不能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还使得很多有利资源浪费。许多旅游基地都要结合客流量、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对于许多旅游基地开发商来说,这都是较大的经济投入。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行为,如建立旅游基地、加大宣传力度、修建道路等系统性的行为。

除此之外,许多旅游景点出现商业摊位过多,土地占用量过大(如停车场、房屋等),偷盗野生名贵动植物等不良现象,使得旅游资源浪费,旅游环境质量下降,对旅游景点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使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旅游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较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几方面,其一,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地随意扔垃圾、采摘花草等行为为热门旅游基地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加之旅游管理者对景点的环境维护不到位,并且开展一些不适合景点发展需要的旅游活动,使得环境污染受到的污染程度加重。其二,景点附近的环境维护较差,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使得旅游景点资源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使景点游客数量减少,而且还影响着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其三,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许多商业摊位及商业铺面,由于游客较多,摊位的顾客量加大,产生了大量生活废水、污水、垃圾。对旅游景点的长期发展来说,这些商业将是重大的生态环境污染源,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

旅游者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旅游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行动者。但就近几年我国旅游市场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游客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我国旅游业已成为了大众消费、全民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一直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此则需充分发挥个人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旅游人员环保意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游客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乱采摘等不良行为较普遍。许多游客的自我约束以及遵章守法意识差,对景点旅游资源不重视,故意做出一些有违景区规定并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这些不利环保的行为都是需要严格制止与约束的。另一方面,乱刻乱划的现象严重,许多旅游景点都存在名胜古迹被刻字或者被乱划的情况,使得名胜古迹遭受破坏,影响其存在价值。所以作为旅客约束自我不良行为不仅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我国文明旅游时展的迫切要求。

4.热门景点人满为患

许多旅游景点在旺季旅客供给量远远超过景点游客承载量,许多景点为获得较高效益,出现超额售票的现象,使得交通堵塞、住宿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经调查显示,我国的游客有90%以上都愿意选择旺季出游,因为旅游需要结合季节、气候、时间三大主要因素选择是否出行。对于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近18%的游客非常重视,45%的游客比较重视,30%的游客处于一般状态,7%的游客漠不关心。对此可以看出,对我国热门景点的环境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处于较强的环保意识状态,严重影响了我国景点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景区是幽静清雅的环境,人数过多将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影响旅游氛围,令热门景点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控制游客量将成为热门景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动,也是旅游业长远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策略

1.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在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纳入主要考虑范畴,只有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其一,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基地的建设应在我国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实施,对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严格审批旅游基地开发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的批文,在保障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前提下,确保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其二,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起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在建设发展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真正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其三,由于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出现的生态破坏严重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理,对已破坏的生态资源加强整治力度,尽最大可能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以上三点不仅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控制,还需要旅游基地开发商提高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环境保护放于首位

旅游已成为一种大众休闲模式,加大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旅游主张的核心是以环境为首要条件,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主要发展趋势则是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要方向。目前,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开发新的旅游模式不仅是游客的迫切需求,也是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将旅游业向乡村引导,使乡村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使乡村依靠旅游业的发展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建立绿色生态旅游的基础上还应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倡人们参与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行列中去,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大量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旅游区,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旅游管理部门将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开展一些有利于环保的特色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

3.加强游客素质教育,提高旅游环保意识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9

Ethics Defens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UN Jixin

(School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ethics.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ethics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nd moves on to present a detailed argumentation to the various principles of morality, teleology, biological ethics and tourist ethics,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 aims to appeal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control their “non ethical behavior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 real sense.

Key words:theoretical ethics; applied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近年来,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人们呼吁旅游业应该实行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和探讨,如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和生态学原则等,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伦理准则辨析

Honderich(1995)在他的“伦理基本理论框架”中概括了西方伦理的基本结构,认为伦理包含理论伦理和应用伦理两个层面:前者涵盖存在主义、目的论和道义学;后者包括旅游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商业伦理和法律伦理等。其中,存在主义认为:行为的对错与否取决于行为者本身意愿、责任感和真实情绪,只要愿意为自己行为负责,行为者可自由选择行为方式 (Guignon,1986);道义学则通过制定规则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即强调人们应该遵守规则中所规定的“义务”;目的论要求行为者根据行为结果判断行为本身是否正确,并预计行为后果,从而有道德义务选择替代方案。简而言之,目的论要求人们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利益出发,选取最佳方案,以创造整合效益(Sims, R.1991)。相对于理论伦理,应用伦理则注重伦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价值。

与西方“规则伦理学”相比,中华伦理更倾向于儒家的“德性伦理学”(王庆节,2006),即:不是制定这样那样的规则、规范,而是强调在道德生活中树立榜样,要求人们“以身作则”。这不仅是知识论认知问题,而且更多的是践行问题,如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以成为所有旅游活动的伦理道德门槛。以此而论,中华伦理与西方伦理目的论相通。同时,中华伦理全面地阐释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重视法律的约束力;儒家、墨家等则强调“天人合一”,即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指出人应当善待大自然,并应遵循“公正原则”。这些伦理道德要求恰恰对应西方应用伦理中的旅游伦理、生态伦理、环境伦理、法律伦理。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辩护以上分析表明,中西方伦理在理论及应用层面上都有相似之处。只因中西方文化不同,伦理准则定位有所差异,伦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例如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伦理遭遇“文化障碍”(cultural barrier),就是因为旅游业涉及不同地域的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尽管如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蕴含一致的伦理精神。笔者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既要遵循理论伦理准则,又要符合应用伦理要求。其中,理论伦理中的道义学与目的论和应用伦理中的旅游伦理、商业伦理、生态与环境伦理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真正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且符合目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现状,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本文试图从以上层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伦理进行探讨。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理论伦理准则

1.道义学伦理准则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企业、旅游者、经销商等提出了伦理道义上的要求,目的是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和对当地居民负责。唯有如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障。1990年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形成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中的一些原则深刻地体现了伦理道义学精神,比如:旅游商、公司、团体和个人应遵守道德标准,尊重目的地文化和环境、经济发展模式及传统生活方式;应该用可持续发展方式管理旅游业,重视对目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遵循公平合理原则,使旅游收益和成本在旅游业促销人员及当地居民等之间合理分配;应鼓励当地居民在政府、企业等部门支持下,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发挥领导作用。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在开发设计其“特色旅游交通――马帮道”时(杨桂华,2004),就充分体现了道义学原则。专家们否定修公路的一般做法,而把游客、环境和社区居民利益统一协调,选定了环保的,并且反映当地文化、为社区居民谋福利的替代方案,即修建弹石马帮道。马帮队由当地村庄的藏族和彝族村民利用各家自有马匹组成,交马队旅游服务公司统一管理。公司规定:单日由藏族马队服务,双日由彝族马队服务,最后利润在马队公司、社区居民和县旅游局之间合理分配。

2.目的论伦理准则

伦理目的论以行为结果为导向,并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它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更为明显的作用。Walle (1995)列举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见表1):

如表1所示,旅游业必须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为了自身利益、主要是经济效益不断“进步”的同时,旅游业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对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出积极反应,并预先采取措施避免负面影响。

目的论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中也有所体现。陶伟(2001)认为,“文化遗产的灵魂是他们的原生性和真实性”,笔者赞同这一观点。为了保持文化遗产原生性和真实性,人类必须采取预防保护措施,而不能在他们惨遭破坏后再予以补救。依靠高科技促进遗产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防患于未然的优先选择,如提高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清洁卫生技术、提高开发保护决策科学化的评估技术、对文化遗产细微变化进行及时反应的监控检测技术等。目的论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永远第一位的原则。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伦理准则

温哥华全球旅游可持续发展大会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解释:维持文化完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既能维持当代人的生计,又能提供同样的机会保障后代人的利益。可以看出,可持续旅游发展包含三个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即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生态与环境伦理准则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时必须遵循生态学原则,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程度要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以维护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所体现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准则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或和谐共存。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带来的成本代价。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需慎重考虑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规律。这正是俄罗斯学者主张的“技术圈与生物圈共生”原则,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既能发挥人类智慧又要符合自然环境规律。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具备双向责任模式――“人与自然协调论”,这种伦理观念把人类看作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和共生关系,呼吁人类改变一直以来固守的“人类中心论”(Elliot,1991);强调人类利益,忽视自然存在的不负责任论点,也不是单纯的“生物中心论”(杨桂华,2004);强调对旅游目的地负责,不谈对生态旅游者负责的观点。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侵犯了自然的生存权利,违背了环境和生态伦理。因此,人类应尊重自然的基本权益,即自然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权益;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护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旅游开发规划注意功能分区并严禁旅游者进入核心保护区,开发规模和强度必须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等。

(2)商业伦理准则

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不能只关注经济数据的“增长”(growth),更应关注“发展”(development),即要努力提高人们总体生活质量;同时要求实现“代内公平”(intra generational equality)和“代际公平”(inter generational equality)。以此看来,经济可持续同样体现了环境和生态伦理,因为只有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而横向的“代内公平”和纵向的“代际公平”同时暗含商业伦理。“代内公平”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进行公平合理分配,尤其要照顾目的地居民利益。代际公平要求保护当前日益枯竭的环境资源,为人类后展做出贡献或提供基本保障。这些要求符合商业伦理基本准则,即尽量考虑所有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社区,在对外招商引资以促进本国旅游业发展时,都不幸遭遇到经济漏损――旅游业发展产生的绝大部分经济利益被投资者带走,而目的地的优质资源无法带动社区经济发展。外来商业投资追求利润回报最大化的做法违背基本伦理道德。为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商对策,遏制外来投资者唯利是图的不道德行为,根本策略是改变目的地旅游业发展模式。而社区参与模式是有效的方案之一,这一模式又可分为间接参与和直接参与。间接参与是指引进外资时强调“资源有价”原则,当地社区用资源入股,投资方回馈社区一定比例的经济收益,用以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当地人们生活质量;直接参与是指社区政府、资金、居民都参与旅游业开发与管理,参与规划决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旅游收益漏损。因此,直接参与更为有效,也更符合旅游伦理要求。

(3)旅游伦理准则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与国际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国家要有保证公民长期有效地参与国家发展决策的社会体系;国际上,各国人民应互相合作,谋求国际社会环境稳定和共存。反映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即强调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决策,在尊重和保护当地社区文化完整性和“原始性”(originality)的前提下,鼓励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社区居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如“丽江纳西古乐”等独具民族特色又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旅游拳头产品就充分发挥了当地居民的才艺,同时也深化了旅游伦理在产业开发中的实际运用。同时,世界各国之间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广泛合作,发动旅游者、社区居民、旅游经销商等共同开展环境教育,建立旅游信息交流网络,开发旅游科技产品并实现技术共享,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旅游业还应依照旅游伦理准则关注道德责任和表现“仁慈”。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责任和仁慈行为相通。仁慈行为是旅游业具有道德责任的表现形式之一。

Payne, D. 和 Dimanche, F.(1996)从三个方面总结了旅游业和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所发展的基础是有限资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有限制的开发;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以社区为依托,要更多考虑旅游开发造成的社会文化破坏;旅游业必须认识到它是服务导向型行业,对待员工和顾客时要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显然易见,旅游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区文化及传统、约束企业员工行为。这些责任本质上要求人们在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表现出人类对环境的“仁慈”(philanthropy);遵照公平分配和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社区谋取福利,以此看来,“仁慈”和旅游业社会经济责任也密切相关,因为旅游企业只有把经济利益合理地分配给当地社区,才能使社区居民有资金保护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从长远利益出发,旅游业唯有承担起社会责任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勇敢地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例如,帮助社区居民修建公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培训居民掌握环保技术等。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与伦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伦理道德准则应贯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无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还是社会人文环境资源,都必须在充分坚持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作为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尤其要最大限度地为目的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Elliot, R..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P. Singer (eds). A Compan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Guignon, C.. Existential Ethics. in R. M. Fox and J. P. DeMarco (eds). New Directions in Ethics: The Challenge of Applied Ethics.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6.

[3] Honderich, 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Payne, D. and Dimanche, F.. Towards a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an Ethics Model[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6,15:997-1007.

[5] Sims, R. 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Eth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1,10:493-506.

[6] Walle, A. H.. Business Ethics and Tourism: form Micro to Macro Perspectiv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4):263-268.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10

一、实施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国际旅游学界著名专家D・巴特勒在1993年出版的专著中,对可持续旅游做过这样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指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延续,以这样的方式和规模发展,即在无限长的时间内,旅游开发不改变或降低环境质量(包括人文和自然的)以及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类活动和进程都能得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概念源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可持续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里的体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大众旅游起的时期,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所以旅游业经常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快速发展,而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盛行,旅游业的过度发展严重破坏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并正在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无论是从旅游业对自然票赋和社会馈赠的依赖,还是从旅游业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看,旅游业都是最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拥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次发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日益严重。随着每年造访桂林旅游人数的不断激增,常使部分旅游景区超负荷接待,造成频繁和高强度的休闲活动集中在景区有限的空间地带。这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据统计,仅2012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6.6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7 %。阳朔县旅游市场持续火爆,自驾车在进入该县的多个高速路口排起了长龙,遇龙漂流、十里画廊等景区游客量比平时增长1倍以上,造成市区及部分景区路段拥堵严重。桂林的青山绿水不仅是现在桂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未来该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在带动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当地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对于这座以青山绿水闻名天下的城市来说格外重要。

二、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认识旅游业发展规律,制订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是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