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糖尿病诊断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0 23:00:21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1

开始由于肾小球滤过压增高和滤过膜上电荷改变,尿中仅有微量白蛋白出现,为选择性蛋白尿,没有球蛋白增加,这种状态可持续多年。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滤孔的增大,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出现非选择性临床蛋白尿,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尿蛋白逐渐变为持续性重度蛋白尿,如果尿蛋白>3 g/日,是预后不良的征象。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蛋白尿的严重程度多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出现肾病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早期尿中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应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才能检测出,是所谓的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 μg/分,正常人为15~20 μg/分)。微量白蛋白尿起初为间歇性或运动后出现,后转为持续性蛋白尿。在1型糖尿病发病的最初5年内,一般不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但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出现较1型糖尿病早。随着肾脏病变的加重,蛋白尿加重且呈非选择性。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糖尿病肾病期,即出现持续蛋白尿(>0.5 g/日),病程往往>10年。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一般

水肿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一般没有水肿,少数病人在血浆蛋白降低前,可有轻度水肿,当24小时尿蛋白>3 g时,浮肿就会出现。明显的全身水肿,仅见于糖尿病性肾病迅速发展者。

部分病人由于大量蛋白尿(>3.5 g/日)引起肾病综合征,发生率5%~10%,甚至有报道占26%,这些病人预后不良,存活很少>5年。糖尿病肾病水肿较严重,对利尿反应差,其原因除低蛋白血症外,部分是由于糖尿病肾病时水钠潴留超过一般肾病综合征。

高血压 高血压在糖尿病性肾病患者中常见。严重的肾病多合并高血压,而高血压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故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

在1型无肾病的糖尿病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人并不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较多,但若出现蛋白尿时,高血压比例也升高;在有肾病综合征时患者伴有高血压,此高血压大多为中度,少数为重度。为糖尿病肾病的晚期表现。有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早期血压水平与白蛋白排泄率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微量白蛋白尿者血压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明显高于尿白蛋白正常的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促使其较早转变为临床蛋白尿阶段。临床糖尿病肾病时1/2~3/4的病人出现高血压,后者加速肾脏病变的发展和肾功能的恶化。

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性肾病一旦开始,其过程是进行性的,氮质血症、尿毒症是其最终结局。糖尿病肾病进展快慢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病人轻度蛋白尿可持续多年,但肾功能正常;有的病人尿蛋白很少,可快速发展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出现尿毒症。

持续性蛋白尿至终末期肾衰平均7年,早期控制高血压、血糖及低蛋白饮食等可使此间期延长。在未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速率平均为每月1 ml/分,到后期50%~70%有肾功能损害,当GFR低于正常1/3时出现明显氮质血症。近1/3患者进入尿毒症。糖尿病肾病肾衰患者耐受力较其他慢性肾衰患者差,主要原因:①糖尿病肾病常有外周神经病变,使尿毒症症状更重;②自主神经病变致膀胱功能异常,神经性膀胱,尿潴留,故加速肾衰进展,自主神经病变尚可诱发性低血压;③高钾血症常见,系低肾素低醛固酮血症所致,加重了慢性肾衰时代谢性酸中毒;④随着肾功能恶化,高糖渗透性利尿作用丧失,水、钠排泄障碍,加上高血糖使细胞内液体移至细胞外,故血容量负荷过重,肺水肿多见。肾功能衰竭时常出现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疾患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贫血 明显氮质血症的糖尿病病人,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用铁剂治疗无效。贫血为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可能与长期限制蛋白饮食,氮质血症有关。

其他脏器并发症 心血管病变,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神经病变,如周围神经病变,累及植物神经时可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

诊断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检查

尿糖定性是筛选糖尿病的一种简易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故测定血糖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尿白蛋白排泄率(UAE)20~200 μg/分,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当UAE持续>200 μg/分或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0.5 g/24小时),即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沉渣一般改变不明显,较多白细胞时提示尿路感染;有大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有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尿。

糖尿病肾病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和血尿素氮、肌酐增高。核素肾动态GFR增加和B超测量肾体积增大,符合早期糖尿病肾病。在尿毒症时GFR明显下降,但肾脏体积往往无明显缩小。

眼底检查,必要时作荧光眼底造影,可见微动脉瘤等糖尿病眼底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应根据临床表现、肾功能、肾脏病理及糖尿病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判断。诊断应符合下列条件:①较长的糖尿病史(一般至少5年才出现应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10年才出现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②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或尿蛋白阳性,并可排除高血压或其他肾脏疾病。因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故可同时合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力佐证。有研究证实呈现肾病综合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绝大多数(>90%)合并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2

(1)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浆血糖≥7.0毫摩尔/升;

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2)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与此类似,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IGT)”。这两种情况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以后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将这部分人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

2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1型糖尿病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症状一般较为明显,不易漏诊。据资料分析,世界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差异甚大,以北欧国家最高,而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较低。近年来,世界各地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增高速度远不及2型糖尿病。欧洲国家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季节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提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中国是世界上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1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例数并不少,据国内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在200万~300万。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3

目前在加拿大很少有根据最近修订的HbA1c标准评估得到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包括未确诊和总体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且目前仍不清楚HbA1c与FPG中哪种作为糖尿病筛查指标的表现更好。

Rosella博士及其同事使用加拿大健康衡量调查(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CHMS)数据,根据加拿大不同指南中的临床诊断标准评估糖尿病前期、未确诊和总体的糖尿病患病率。

2型糖尿病定义为FPG≥7.0 mmol/L或HbA1c≥6.5%(≥48 mmol/mol);

糖尿病前期定义为FPG≥6.1 mmol/L且

使用FPG标准诊断的未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1.13%,但使用HbA1c标准诊断的未确诊糖尿病患病率升高至3.09%;同样地,使用FPG标准诊断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3%,而使用HbA1c标准诊断后患病率升高至12.5%。

使用FPG和HbA1c标准评估的未确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女性中的差异大于男性。

Rosella博士说,“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不仅是使用某种指标诊断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更多,还调查了这些患者的不同类型。如,我们发现经HbA1c标准发现的患者比经FPG标准诊断的明显更年轻且超重者较少。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4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00-02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二种情况,其中80%以上为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常见并发症,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内外学者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意见存在分歧。随着国外多中心大样本关于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研究(HAPO)结果出台,修订了糖尿病合并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这一标准迅速在学术界达成共识[1-2]。该研究就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前后其患病率,母儿近期妊娠结局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及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正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初产妇,分别为94例和280例。2009年孕妇年龄平均(30.7±3.7)岁,2011年孕妇年龄平均(31.1±3.4)岁。

1.2 方法

将2009年按原标准诊断[3]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2011年按新标准诊断[4]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为b组,两组患者孕期均规范化予以糖尿病宣教、医学营养治疗、适当运动、必要时予胰岛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率、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的差异。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

2009年共分娩151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103例,其中初产妇94例,a组发病率为6.81%。2011年共分娩1 732例,诊断妊娠期糖尿病302例,其中初产妇280例,b组发病率为17.44%。二者间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母儿妊娠结局

a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剖宫产35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1例,新生儿低血糖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2例。b组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6例,剖宫产64例,巨大儿/大于胎龄儿24例,新生儿低血糖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3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研究提示采用新标准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大幅升高至17.44%,此与近年来生活方式改善,育龄妇女中肥胖和2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以及2011年ADA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新标准血糖切点下降,新标准中仅需1项值异常而非二项就可明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有关。众所周知,孕期严重的血糖升高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胎死宫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及母儿生命。然即使是轻度的血糖异常,通过孕期血糖的管理,该研究证实也可明显降低母亲胎儿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巨大儿/大于胎龄儿、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此与HAPO研究结果一致,且大多数并发症无风险阈值[5]。

目前提出的健康与疾病胎儿起源学说,认为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生的影响因素作用始于孕前配子的生长发育环境(配子质量取决于其祖父母的营养健康状态),孕期(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母体的多方面影响)和生后2年内的快速生长阶段(营养供给和生长环境因素产生的作用),且可持续至成年[6]。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呈“U”形关系。胎儿暴露于高血糖,营养供给过剩,脂肪组织堆积均增加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我国孕期营养缺乏明显减少,但营养过剩对胎儿乃至成年健康的影响值得重视。

鉴于妊娠期糖尿病日趋增加的发病率及对母儿健康的严重危害,一方面应加强对育龄及孕产妇宣教,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更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重视孕期营养管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与规范化的诊治,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1[J].Diabetes Care,2011,34 (1):13-60.

[2] 杨慧霞. 推进循证依据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治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93-195.

[3] 乐杰. 妇产科学[M].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4] Metzger BE, Gabbe SG, Persson B, et a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e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 , 2010, 33:676-682.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长风社区筛查的年龄40~79岁糖尿病高危人群[3]。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定义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04年2型糖尿病筛查指南[4]并做调整,即具有下述任何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1)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超重和肥胖( BMI≥25 kg/m2);(2)高血压(坐位血压≥140 /90 mmHg,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3)脂代谢紊乱,高密度脂蛋白(HDL-C)

1.2 方法

(1)问卷调查:采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调查人员经培训合格后进行询问和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等。(2)查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生化检测:空腹10h以上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TG和HDL-C (日本日立公司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筛查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

1.3 MS诊断标准

分别采用IDF(2005)关于MS的工作定义[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诊断标准[5]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共调查社区居民1197人,其中经筛查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982例,男281例,女701例,平均年龄(61.2±9.6)岁。见表1。表1 糖尿病高危人群MS的筛查结果(略)注: TG:甘油三酯,CHO: 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女性比较:P

转贴于

2.2 两种诊断标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中MS的诊断结果比较

运用两种诊断标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MS进行诊断,其中用IDF(2005)标准诊断为MS者为40.43%(397/982),用CDS标准诊断为MS者为36.35%(357/982),二者比较,χ2=346.36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种诊断标准对不同年龄层糖尿病高危人群MS诊断的比较

见表2。表2 两种诊断标准在不同年龄层糖尿病高危人群中MS诊断的比较(略)

2.4 两种诊断标准对不同性别糖尿病高危人群MS诊断的比较

见表3。表3 两种诊断标准在不同性别糖尿病高危人群中MS诊断的比较(略)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个体聚集的现象,因此及时有效地发现这一人群进行适当干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的前提。对MS的诊断有多种标准,其中IDF和CDS的这两种诊断标准都强调了临床实用性,实验室检查较为简单,可行性较好,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医疗单位,为广泛开展MS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6]。IDF标准强调腰围是诊断MS的必要条件,CDS标准同样将中心性肥胖(BMI≥25)纳人MS诊断标准,但非必须条件,两种MS的诊断标准除肥胖外,均包含了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及高血压。本研究对同一糖尿病高危人群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对MS的诊断和该人群的患病特征产生不同的调查结果。作者应用这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对上海市长风社区982位40~80岁、无明确糖尿病史,但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测算的患病率为IDF 40.43%、CDS 36.35%。两种标准基本能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由于IDF标准将中心性肥胖作为必须条件,符合中国人有总体脂不高但体脂易在腹腔内积聚的特点,内脏或者腹腔内脂肪积聚与MS关系密切,而腹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表现[7],需要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腹型肥胖予以积极干预,而CDS 诊断标准仅将其作为条件之一,并非作为必须条件,相对提示的危险预测的有效性弱于IDF标准。

经年龄分层后应用两种诊断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各年龄组MS患病率均有明显差异,运用IDF标准显示MS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提示随年龄增高活动减少,肥胖的发生增加,而IDF标准将肥胖作为诊断必须条件其测算的MS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CDS标准显示60~69岁组MS的患病率最高,提示该年龄组发生MS危险组分别较多。性别分层后两种诊断标准测算结果同样有明显差异,男性人群中CDS诊断标准测算的MS患病率高于IDF诊断标准测算的结果,而女性人群中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否是由于人群选择的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尚须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Grundy SM, Cleeman JI, Daniels SR,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 Circulation, 2005, 112(17):2735~2752.

2 夏宁,梁瑜祯,肖常青,等. 南宁市居民不同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6): 336~337.

3 江孙芳,高鑫,盛建华,等. 上海市长风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糖代谢异常和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8): 466~469.

4 宋秀霞译,纪立农校.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的全球共识定义.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75~177.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6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72-02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才出现或发现的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1]。从严格概念上讲,GDM也是一种糖耐量异常状态,不同于1型、2型糖尿病及继发性糖尿病,所以GDM的血糖诊断切点不同于它们。不同机构或同机构不同时期推出GDM诊断标准都有不同,不断调整中。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妊娠前超重、肥胖、高龄妊娠及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调整,其发病率也明显提高,甚至达到5-14%,成为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2]。由于GDM的临床过程复杂,对母儿危害较大,受围产医学广泛重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组织全球多中心、多国GDM专家前瞻性研究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调整GDM诊断标准中血糖界值。2011年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敲定了新的GDM诊断标准。同年12月我国采用此诊断标准并执行为行业标准。本文藉此诊断标准变化对临床病例观察浅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按原GDM诊断标准确诊的GDM孕妇42例为A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65±4.16岁;选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分娩按照新的GDM诊断标准确诊的GDM病例12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8.80±4.13。两组所选病人均至少在我院产前保健检查三次,BMI

1.2 A组采用的GDM诊断标准:

①空腹血糖(FPG):两次或两次以上FPG≥5.8mmol/l,可诊断GDM。

②24-28周妊娠妇女,空腹12小时,服含葡萄糖50克的水200毫升,5分钟服完,1小时后静脉血糖≥7.8mmol/L者需行75克葡萄糖OGTT。即空腹12小时,抽空腹血糖,然后服含有75克葡萄糖的水400毫升,5分钟内服完,1小时、2小时、3小时后查静脉血糖。正常值:空腹5.6mmol/L,1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

有2项或2项以上超过正常则诊断GDM.

B组采用的GDM诊断标准(也是我国现行的新的行业标准)

①妊娠24-28周及以后,对所有尚未被诊断糖尿病的孕妇行75克葡萄糖OGTT。

方法:检查前3日正常体力活动、正常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克,检查期间静坐。检查前1日晚餐后禁食至少8小时至次日9时前。5分钟内服完含75克葡萄糖的液体300毫升,分别抽取服糖前、服糖后1小时、服糖后2小时的静脉血,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水平。

正常值:空腹及服糖后1、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为5.1mmol/L,10.0mmol/L, 8.5mmol/L

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GDM。

②无条件定期产前检查者,妊娠24-28周首先FPG检查。FPG≥5.1mmol/L可以诊断GDM。4.4mmol/L≤FPG

1.3 方法

一经确诊为GDM,与孕妇充分沟通,告知GDM可能并发症及母儿风险。进行健康教育,指导饮食营养控制,指导孕妇适当体育运动,散步为主。控制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孕前BMI24,已系过度肥胖,孕期增重应严格控制在6-9kg。孕期监测血糖,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力求控制血糖达满意标准和正常水平。入院及产时严密监控血糖。然后对两组GDM发病率、分娩前FPG、妊娠高血压、巨大儿、死胎、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等指标统计学对比观察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母胎危害均较大,但依据糖尿病综合症状、体征确立诊断存在困难。许多GDM孕妇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妊娠早期中期,由于胎儿从母体获取葡萄糖增加及母体对葡萄糖利用也增加等原因,FPG反而降低10%[3]。妊娠孕妇肾糖阈下降,尿糖及单用FPG不能筛查GDM。GDM对母儿影响及程度取决于血糖控制水平,即血糖越高,出现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巨大儿、新生儿严重低血糖等风险增大,甚至不明原因胎死宫内。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很重要。新的GDM诊断标准基于胎儿风险及结局制定,采用了更低的诊断阈值,且采用一步诊断试验,取消了GCT筛查,取消了GIGT诊断,使医务人员及孕妇均更便利。GDM诊断率及发病率提高,会导致更多孕妇纳入围生期的血糖管理干预监测行列,新诊断标准更加重视GDM患者产后6-12周的糖尿病监测[4]。综上所述,围产的工作量必明显增加,但对改善母婴结局,降低孕产妇及胎婴的患病率、病重率,进一步优化妊娠妇女及其子女的预后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慧霞 .2011年妊娠期糖尿病国际诊断标准解读【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1,3(4)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7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治疗: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8

[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39-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继发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糖尿病的预防和诊断对于临床中有效的控制血糖变化,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已逐渐被应用于早期糖尿病的诊断和预防中,且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人体血糖平均水平值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笔者通过对某地区无糖尿病史的居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指标的诊断效果差异,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某地区2009年8-12月期间随机调查的300例未有糖尿病史的常住居民。其中男性有158例,女性有142例,年龄在4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6岁。本组研究的患者中排除患有肝、肾、结缔组织和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者,有记性感染等应激情况者,不愿意参与糖尿病调查研究者。

1.2 方法 本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是对观察被试者进行口服75g葡萄糖的耐量试验,观察其服用2h后的血糖值,以此作为标准。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PG2h不小于11.1mmol/L作为标准。新诊断出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有22例,女性有21例,年龄为(66.9±9.3)岁。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升华指标检测三种方法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参照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所中指出的调查指南,然后对其进行改编,本组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业、饮食情况、受教育程度、家族患糖尿病史和吸烟、饮酒等。体格检查主要针对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腰围等指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中首先要指导测试者禁食8h以上,然后于次日清晨8点对其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另外还要对HbALc、TC、TG、HDL、LDL等指标进行测定。分别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氧化酶法测定被测者的血糖和血脂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13.0的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

2 结果

2.1 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两个诊断标准的分布情况 本组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中的标准诊断分布[1],结果显示,当以糖化血红蛋白不小于6.5%作为标准时,诊断出19例,诊断率为6.33%;当诊断标准是以空腹血糖量不大于7.0mmol/L时,共诊断出23例,诊断率为7.67%;当诊断标准是以这两个指标为准时诊断出13例,诊断率为4.33%。而在被一个诊断标准限制诊断出的患者中有不少是不在另外一个诊断标准之内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通过这两者进行诊断的时还应进一步接受75g葡萄胎耐量试验的诊断方法,从而更有效的诊断或排除糖尿病。

2.2 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在诊断糖尿病时的效果对比情况 两者诊断的标准就是糖化血红蛋白不小于6.5%、空腹血糖量不大于7.0mmol/L。研究中两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36%、99.3%,37.6%、98.3%,两种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较为相似,因此两种指标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效果比较无限制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种诊断标准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效果对比

3 讨论 在临床和社会生活中,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且人群中尚未被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也为数不少,有报道称,人群中糖尿病的总患病率可高达50%[2,3]。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其在临床确诊前还有很长的起病时间,中间相隔时间长达9-12年,因此如若可以早期对糖尿病进行预防和诊断,便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故而糖尿病的预防和诊断对于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经过缓慢、持续且不可逆性的反应,之后经过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后形成的产物,一旦形成在2周后便不容易被分开。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高时,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就相对较高,因此其是观察糖尿病患者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联合空腹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的发生便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本组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指标诊断糖尿病时的效果相似,值得临床诊断糖尿病时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彭湘杭,杨锐,艾雅琴,陈宏,陈容平,张桦,蔡德鸿.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7):863-865.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9

糖尿病是中老年群体中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因糖尿病存在多合并症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检验中采用生化检验有利于进一步诊断、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检验方式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年内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均符合临床糖尿病糖尿病诊断标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生化检验组和常规检验组各50例。生化检验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9岁,平均(60.6±3.6)岁;病程2个月~21年,平均病程(6.4±2.1)年;常规检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1~77岁,平均(61.9±4.5)岁;病程2个月~20年,平均病程(4.9±2.1)年;排除标准:合并高血压或血液系统疾病者;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者;胰腺炎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项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检验组:取患者晨尿5 ml,样本置入尿液分析仪中检测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生化检验组:取患者空腹血糖3ml,用全自动生化仪分析患者外周血的糖含量、糖耐量等指标进行检验。

1.3评价有效率 检验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一致则为有效,若与临床诊断结果存在则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数据处理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常规检验组的效率为65.96%,生化检验组有效率为93.62%,两组患者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的慢性疾病,治疗以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治疗为主,临床上仍无有效的药物根治糖尿病,长期药物治疗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降低了生活质量,其中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有效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才能降低并l症的出现,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多数患者体检时意外发现糖尿病,因诊断技术及手段的不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漏诊或误诊,提高诊断技术减少误诊率十分重要。研究报道,早期诊断糖尿病、早期干预血糖,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往诊断糖尿主要以尿液检测为主,虽然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准确评估血糖,导致漏诊,且该种检验方式操作繁琐、效率低等弊端。而生化检验方式具有操作便捷、诊断符合性性高、快速有效等优势。

研究报道,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中进行生化检验,两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标间存在差异性(P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生化检验技术不断成熟,其检出准确率及操作步骤不断优化,临床上逐渐普遍使用。糖尿病诊断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来诊断,除此之外,通过糖化血红蛋白、TC、TG值等指标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多尿、多食、多饮、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特征;禁食8 h后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1 mmol/L;TC>5.20 mmol/L,TC

4 结论

临床糖尿病检验工作中,生化检验与常规检验均有一定检验价值,生化检验的诊断符合率更高,操作方便、误差小、结果稳定等优势,对糖尿病早期诊断及筛查中具有重要的检验意义,传统的尿液检验方式相比生化检查存在较多的劣势,检验临床检验科室使用生化检验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标本。

参考文献:

[1]杨晓曼.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24:76+78.

[2]胡洪兰.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03:81.

[3]闫岩,林淑霞,梁颖.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09:240-241.

[4]王颖,魏剑芬,金秀平,等.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内皮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1,6( 13):123.

[5]刘开平,沈国清,周晓芳,等.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6 (11):524.

糖尿病诊断标准例10

引言

在临床上,糖尿病是在癌症与心脑血管病以后第三种终身性慢性疾病,会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的质量,糖尿病预防控制关键就是早诊断与早治疗。在诊断方面,检查项目为尿糖检验与血糖检验,诊断金标准为血糖检验,应用比较广泛。本次探讨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应用血糖和尿糖检验的价值,现作以下陈述: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的资料。选2016年04月份到2017年04月份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5例,全部患者都应用血糖和尿糖检验。所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患者有45例;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是58岁和91岁,年龄的均值是(72±2.18)岁。本次所选患者都了解本次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2诊断的方法。对95例患者都实施尿糖和血糖检验,采取全自动化分析仪的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来检测,应用相对配套试剂检测。进行尿糖检测时,需要应用尿液的分析仪,采取尿液的分析仪配套试剂来检测。被检测对象需要在实施空腹血糖的检测前8小时禁食,采取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3毫升,于餐后的两小时采集患者3毫升静脉血,取5毫升新鲜尿液,把标本采集以后送检,检验尿糖、空腹血糖与餐后2h的血糖,全部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1.3观察的指标。判断尿糖指标依据是按照试纸颜色的变化来确定,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使用(+)来表示,检测结果是阴性用(-)表示。而血糖指标判断依据是按照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大小来判断,空腹的血糖指标应大于6.10mmol/L,餐后的2小时血糖指标大于7.80mmol/L,结合餐后2小时血糖和空腹血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

2结果

2.1分析患者尿糖的检测结果。8例患者为阴性(-),占比为8.42%;15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15.79%;20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21.05%;24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25.26%;18例患者为阳性(++++),占比为18.95%。而尿糖检测有10例患者为阴性,85例患者为阳性。2.2分析患者餐后2小时和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有8例患者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内,占比为8.42%;87例患者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占比为91.58%。4例患者餐后2h的血糖在11.1mmol/L以内,占比为4.21%;91例患者餐后2h的血糖超过11.1mmol/L,占比为95.79%,见表1。在10例尿糖检测为阴性患者中,患者血糖指标有上升迹象。

3讨论

在临床上,糖尿病为慢性代谢性的疾病,诊断主要是检测患者血糖,以便对患者糖尿病的症状进行判断,控制患者病症[1]。糖尿病难以根治,并且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发病率比较高,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尽早诊断糖尿病,能够尽早查出糖尿病,对糖尿病发展进行控制,预防并发症发生。伍绍国[2]等人研究中指出,诊断糖尿病时常用方式是尿糖检测和血糖检测,尿糖和血糖检测指标均是常用诊断的指标。有关研究数据中显示,在健康人群中血糖浓度通常小于6.1mmol/L,并且血糖浓度容易因为人体激素量的大小和神经系统受到影响,一旦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不平衡,容易引起低血糖、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症状。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血糖检验对于糖尿病诊断至关重要,尤其在患者餐后2小时的血糖指标检测时,其诊断的效果比较有效。餐后2小时血糖和空腹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诊断有着重要作用。另外,尿糖的检测操作方式比较简便,不容易损伤到患者身体,在糖尿病患者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3]。糖尿病的患者尿糖检测的结果都是阳性,原理在于肾小球的滤液之中葡萄糖的浓度大小和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大小等同,在滤液经肾小球靠近曲小管时,血液会吸收葡萄糖。如果滤液浓度的大小大于肾小球所能吸收浓度,会导致过剩葡萄糖出现在尿液中。所以经过检测尿液之中葡萄糖的成分含量,能够对糖尿病疾病进行判断。综上,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应用血糖和尿糖检验能够对糖尿病疾病进行准确判断,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林秀红,陈超刚,林刁珠.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血糖负荷与血糖、血脂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7):56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