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7:25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1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2

1.2方法

1.2.1强化教育组采用社区护理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每天早餐后对患者进行40min的健康知识教育,内容有: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监测、治疗、心理健康及并发症的预防;(2)饮食干预,利用食物模型教会患者计算每天所需的主副食摄入量,让每位患者动手操作,并发放“Ⅱ型糖尿病食物交换份法”参考表,确保出院后正确实施;(3)运动干预,带领患者每天餐后0.5h进行快步行走20min,并简单教会患者用运动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量,即运动脉率(次/分)=170-年龄。(4)指导患者记生活日记,粗测能量摄入与消耗值;运动前后血糖值及心率变化;记录体重指数的变化。让患者意识到生活日记实质上是“实际行动的修正疗法”,是自我控制最基本的方法[2]。出院后第1周电话随访1次,以后每2周电话随访1次,共随访半年。

1.2.2常规教育组采用一般健康宣教方式,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监测及治疗措施、心理健康及并发症的预防等,由责任护士完成。发放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参考表。出院随访同强化组。

1.2.3观察项目2组按入院时、出院时、6个月的餐后2h血糖,采用罗氏快速血糖仪测量,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用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伯乐D-10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强化教育组出院时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与常规教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性疾病,单纯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不能长期控制血糖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所以,指导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饮食、运动、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及定期检测血糖等非常必要。

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常规教育方法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更难掌握。因缺乏具体化、个性化指导和有效监督而起不到相应作用。而生活综合干预强化教育结果表明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为患者在家庭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尊医行为,控制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强化教育在控制血糖方面的效果较常规教育效果明显而持久[3]。电话回访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中的有效手段。通过电话咨询回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康复情况等,实施指导与监控,能及时有效地建立起医患相关信息的沟通渠道[4]。由于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良好沟通,病人出院后的总体治疗有了有效的监督,有利于长期有效的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张清芳,吴萍,杨金玲.社区护理中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10(13):2514.

[2]岳清彩,李海风.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0(13):3511-3512.

[3]何品雅,徐国琴.浅谈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内容.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J].2006,3(4):368.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酸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为使患者选择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积极控制疾病,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及防止并发症发生,必须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现将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本组男25例,女5例。年龄40~86岁,平均63岁。

1.2治疗方法通过饮食控制者血糖者12例,利用降糖药物治疗者15例,通过胰岛素治疗者3例。

1.3结果经过长期饮食控制血糖、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身体状况良好,生活质量提高。

2护理

2.1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致残和过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并非单靠药物可以达到的。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了解糖尿病高血糖的危害,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长期配合治疗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果糖尿病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恐惧心里,自卑感,精神压力很大,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患者到处乱求医,对治疗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患者则满不在乎,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认真治疗;有的患者易产生急躁情绪。这些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患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为患者着想,体贴关心患者。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即事实求是,又讲究语言艺术。应告诉患者及家属,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如果能够及时的治疗,就可以控制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工作和家庭影响不大,但如果内紧张焦虑,可导致内心环境紊乱,激素释放异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让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使他们在了解糖尿病知识的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使家属也同样树立长期治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诉他们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及时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早期治疗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较轻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即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和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切忌语言简单,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病情进行疏导,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从而为长期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要充满信心,精神愉快,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无论哪一型糖尿病,不论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2]。因此护理应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以取得最佳效果。

2.2.1严格定时定量进食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尤应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1]。

2.2.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热量当患者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小白菜、油菜、菠菜、西红柿、冬瓜、黄瓜、芹菜、大白菜、茄子、卷心菜、韭菜、丝瓜等。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体质量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的食物。

2.2.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患者需甜食时,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缓解。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应报告医师,调整饮食或药物。

2.2.4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应补充少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2.2.5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包括豆类/菠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时增加肠蠕动,有利于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2.2.6每周定期测量体质量一次,衣服质量要相同,且用同一磅秤。

2.3休息与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患者心情舒畅。尤其对2型肥胖患者应鼓励运动和适当体力劳动。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以免交感神经及胰岛A细胞等,导致血糖升高。

2.3.1运动锻炼的方式最好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打门球等活动,其中步行活动安全,容易坚持,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有氧运动可达到重复大肌肉运动,加强心肺功能及降血糖的目的。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2.3.2运动的注意事项在运动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应以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天气炎热应保证水的摄入,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或颤抖等低血糖症状时食用。身体状况不良应暂停运动。由于运动可加重心脑负担,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险,还可使肾血流量减少使糖尿病肾病加重;运动时血压上升,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可能性。因此,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处理。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4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除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外,还应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及时纠正不良反应。观察患者血糖、尿糖、尿量和体质量变化,评价药物疗效。指导患者按时进餐,切勿提前或推后。

2.5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2.5.1准确执行医嘱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

2.5.2注射时间、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食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逆行操作,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内,影响其速效性。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疗效。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2.5.3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胰岛素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表现有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寻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罕见严重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使用该部位后可缓慢自然恢复。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果、含糖饮料或静注50%葡萄糖液20~30ml;对过敏反应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2.5.4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变化。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4

糖尿病是外科护理中经常遇到的内分泌系统合并症,在胰腺癌患者中更为常见。随着临床上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两病并存使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增加了胰腺癌手术治疗的危险性。我科近两年来为此60例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手术治疗,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2~75岁,平均58.3岁,住院时间11~60天,平均28天,39例为入院前有2型糖尿病病史,21例为入院后诊断为2型糖尿病,本组患者均为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胰腺癌。

2手术方法

3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Child术式重建消化道。16例行125I粒子胰腺肿瘤内植入胆管-空肠胃-空肠吻合术,12例行5-FU凝胶胰腺肿瘤内植入胆管-空肠胃-空肠吻合术。

3术后护理

3.1血糖的控制和护理应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术前所有患者均停用口服降糖药,改胰岛素静脉或皮下注射治疗,遵循小剂量开始个性化调整原则。我们常规长效胰岛素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同时采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仪进行监测,每日三餐前及睡前进行指尖血糖监测并依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控制血糖值空腹小于8mmol/L,并以此胰岛素剂量为参考指导术后胰岛素用量,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状态。术后血糖不宜降得太低或波动过大,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本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术后患者禁食水期间主要为静脉滴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采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

仪于每晨晚监测血糖,并依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时注意匀速输入,防止因输液速度影响血糖水平。

3.2胃肠道症状观察与护理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慢,糖尿病是影响胃肠动力的基础疾病[1],加上手术导致解剖关系改变,部分神经支配被阻断及维持神经激素调节紊乱等是造成持续性胃肠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2]。125I粒子及5-FU凝胶植入也可影响胃肠功能。本组大部分患者出现食欲差、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严重影响患者精神及营养状态。本组2例患者因频繁呕吐不得不再次禁食行胃肠减压,消化道功能紊乱造成营养状态差影响切口及胃肠等吻合口愈合。本组患者术后均观察肠鸣音变化,每日早晚各一次并记录,每2h翻身1次,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常规给予胃复安静推增加胃动力,术后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进食后鼓励患者进食,消除患者精神紧张因素,有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

3.3引流管观察与护理胰腺癌手术后往往有多种多个引流管,包括:胃肠减压管、尿管、胰管和多个腹腔引流管等。正确护理和观察这些引流管非常重要:(1)为减少尿路感染,应尽早拔除尿管,本组患者常规术后第一天拔除尿管,均能自行正常排尿,无一例出现尿潴留;(2)胃肠减压器应保持持续负压状态并每隔4~6h用生理盐水定时冲管,以保证胃管通畅;(3)正确识别腹腔每条引流管并用标签注明,妥善固定好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每周2次更换各种引流袋,更换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详细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管医师,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3.4醋酸奥曲肽的治疗护理醋酸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人生长抑素类似物,其药理作用与天然激素相似,可减少胰液分泌防止胰瘘的发生,治疗剂量为0.1mg/次,每8h1次皮下注射,应严格掌握醋酸奥曲肽的注射间隔时间及剂量,保持其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水平,保证疗效。

3.5饮食指导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组成为: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应强调“少食多餐、忌甜食”,这样既可避免因一次饮食过多引起胃肠道饱胀不适,又可避免因饮食数量超过胰腺负担使血糖升得过高,还可避免低血糖的出现,尤其对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术后患者应当每天进食5~6餐。

4讨论

胰腺癌与糖尿病均为全身性疾病,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这也就对外科护士及术后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由于胰腺癌发病率的提高,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亦明显增多,临床工作中由于外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认识的相对不足,容易造成对此类患者术后护理的特殊性重视不够,严重者可影响术后康复。全面了解胰腺癌合并糖尿病与手术的相互影响,有助于对此类患者术后行全面观察,为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供依据,从而积极预防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患者全面康复,减轻患者的痛苦。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5

 

糖尿病是慢性、全身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糖尿病持续的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存质量乃至生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赖于患者的自身管理和控制,基本的糖尿病知识是患者进行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2]。作为整体护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纠正不良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4月至2009年 10 月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符合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 90 例,其中男 43例,女37 例,平均年龄 56.5 岁,平均病程 4.5 年。排除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理解力障碍者。

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中国。对照组实施传统教育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健康问题给予指导;观察组则采用系统的健康教育方式——糖尿病发病机制及诱因、血糖控制方法、运动疗法、糖尿病的并发症、每日进食量的计算方法、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低血糖的处理方法、自我检测血糖和尿糖、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多方面的教育。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知识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达标情况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达标

百分比(%)

观察组

45

42

93.3

对照组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6

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0~69岁,平均(56.0±2.9)岁;病程3~15年,平均(8.4±0.5)年。研究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1~68岁,平均(55.4±2.7)岁;病程4~14年,平均(8.5±0.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研究组患者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建立优质护理小组:选取资深的护士长与主管护师作为组长,选取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保证护患构成比例在1:3~1:4之间,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要求护理方案涉及住院到出院每一环节护理工作,为患者安排固定的护理人员尽量避免中途更换责任护士。②病房环境护理:改善病房内部环境,尽量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病房氛围,如有必要添加绿色盆栽或花卉等,保持病房内温度与湿度,定时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还要控制好病房内阳光照射的时间与强度。③健康宣教:患者住院后立刻给予健康宣教,着重讲述疾病相关知识与治疗方法,了解患者心理特点,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建设协调的护患关系。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整体化、系统化的护理指导,引导患者控制饮食,增强泡脚、洗头等基础护理,改善患者末梢血液循环状况。将心理护理贯穿到护理各个环节,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协助患者接受治疗。

1.3观察指标:

利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焦虑情况进行分析,SAS分值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同时分析患者睡眠质量,定时对患者进行血糖检测,患者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评量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量。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糖指标、焦虑程度等指标比较:

研究组血糖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焦虑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睡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7

2护理

2.1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相关的基本知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自我护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消除症状、延缓或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2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

科学、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科学、合理饮食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护胰岛功能,改善血糖值,使之达到或接近正常值;摄入平衡膳食,维持正常体重,以保持身体健康,从事各种正常活动。糖尿病饮食要坚持四低二高一平衡。四低即: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二高:高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一平衡:即适量的蛋白质。生活习惯有规律,应少吃多餐,即每餐不多于2两,每日不少于3餐,不吃甜食,忌烟酒。饮食控制要注意:定时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与注射胰岛素,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饮食量,劳动强度,用药量三者间的关系要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根据个人情况将每日饮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坚持,终生坚持。

2.3适当运动

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尤其是对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适当运动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降低;增强体质,提高记忆力;增强自信心以及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运动锻炼的方式、地点、运动量应因人而异,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氧运动的原则,以安全为前提;选择非接触性、非竞赛性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爬山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中应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若要从事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且持续时间较长,应采取下列措施以防低血糖发生;适当减少运动前的药物剂量,可在运动前及运动中间适当加餐;有条件的话,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测一次毛细血管血糖;较大运动量的运动结束后,进食量要适当增加。

2.4规范药物治疗

教育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原则为“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根据空腹、餐后血糖升高情况以胰岛素抵抗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单一药物未能达到良好血糖控制时,迅速加用其他口服药物,如果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药疗效欠佳时,尽快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应注意:①注射部位:脐周3cm以外的部位,大腿外侧,三角肌外下缘等。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cm以上。②注射方法:75%酒精消毒,45º、90º进针,推完药效停留10秒。③注射时间,与进餐相配合一致。超短效人胰岛素建议餐前即刻注射。短效或预混胰岛素餐前15-30mm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一般餐前1小时给药。④自行混合胰岛素时是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不与人胰岛素混合;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不相互混合。⑤胰岛素的储存,不使用的胰岛素应贮存在2ºc-8ºc的低温环境中。避免任何形式冷冻,笔式胰岛素在被装入胰岛素笔中使用后,可使用或携带1个月以上,无需再将其储存在冷藏室中。

2.5病情检测

要使糖尿病得到理想控制,监测是关键,是指导治疗的根据。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用药方法的不同,监测频次不定。血糖监测应定期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后,1个月至少检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不舒服应随时检查血糖,使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40—180mg/d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一次。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及眼底,每年1-2次。观察血压、体重的变化。做好家庭记录,定期专科门诊复查,作为医生指导用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使之治疗达标。

2.6并发症的自我护理

(1)低血糖的自我护理。

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的表现和救治方法。当发生低血糖时应积极进行自我救治。如可以饮一杯糖水或一杯果汁或饼干2块,如果在院,立即告之医护人员,给予口服50%葡萄糖和推注高糖。外出时,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2)足部的自我护理。

洗脚时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每日用温水和中性肥皂洗脚,注意洗净趾缝;把趾甲剪短,但不要过短,轻轻磨平边缘;穿合脚清洁柔软的鞋和袜子,线袜透气性好;冬季注意脚的保温和防裂。

(3)皮肤自我护理。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1-0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即选取120名糖尿病患者,男性75名,女性45名。年龄在15-65岁之间,其中45岁以下的患者65名,45岁以上的患者55名。文化程度,高中文凭以上患者95名,高中文凭以下的患者25名。职业结构分别为:干部43名,职员20名,工人22名,农民18名,其他17名。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12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病情、患病经历、治疗过程、血糖控制、糖尿病足自我防护知识来源、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等。采用单项选择统计方法,将人数以百分比的形式进行统计[1]。

2结果

2.1研究对象情况120名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患者10例,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患病时间最长的患者患病年限为25年,最短为半年。其中87名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大动脉血管病变等。

2.2研究对象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调查结果见表2。

3讨论

3.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意义糖尿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常见的高发病症,所以有关糖尿病患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广大医护人员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糖尿病患者经常会因为精神病变和缺血而丧失感知觉能力,这种合并感染型病发症是引起糖尿病足患病的主要原因,如神经系统病变、因肢端缺血、机体结构感染等。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因患糖尿病足截肢的病例越来越多,这种创伤性截肢病例占其他糖尿病病发症的54%以上,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出现创伤性感染的机率非常大[2]。这种频繁性的创伤质量,不仅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身体痛苦,还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所以要想切实避免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病患,必须提高患者的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协调治疗和合作医疗,以控制糖尿病足的发病率。

3.2加强糖尿病患者防护糖尿病足的专业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是辅助治疗方案的主要手段,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讲座。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病发症很多,所以有关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病发症中发病率较高的,所以医护人员在进行糖尿病知识宣传时,应着重加强糖尿病足的专业知识宣传,让每个患者都具备糖尿病足防护知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有83.1%的糖尿病患者表示愿意接受糖尿病足知识,有42.5%的患者曾接受过相关防护培训。综上所述,我国大部分医院已将糖尿病足防护知识宣传作为重点知识宣传对象,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治疗指导、药物使用、控制饮食、测量血糖、尿糖等方面[3]。

3.3扩大糖尿病患者接收糖尿病足防护知识的途径和范围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知,糖尿病患者获取糖尿病足防护知识的渠道很单一,并且其获取的防护知识并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种类,作为一个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疗特点和治疗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医护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程度和患病类型,制定相对合理、科学的糖尿病足防护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护理人员进行糖尿病足防护培训,以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防护意识缺失问题[4]。

3.4建立和谐的医护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和谐、舒适、融洽的治疗环境,还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医院在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治疗的同时,还能为患者制定一个正确、科学、安全、可靠的足部护理方案,让糖尿病患者消除糖尿病足的患病隐患。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良好的知识选择方式,也是患者遵医行为得以强化的重要手段[5]。

参考文献

[1]甘俊丽,刘纯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意识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0,12(02):101-112.

[2]王林文,刘彩英.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2(23):101-134.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9

关键词 糖尿病;三级质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1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列第3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或并存其他疾病而入住如心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及外科等[2]。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专科操作技能掌握不够,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不规范,存在护理安全风险。鉴于此,我院于2013年1月建立了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加强全院糖尿病患者管理和护理质量控制,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3年1~12月我院护士256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50岁。学历:中专30人,大专160人,本科66人。

1.2方法

1.2.1一级质控的组成与工作职责一级质控为护士层面:由每个科室选派1名专业知识扎实、敬业、有奉献精神,工作5年以上,护师以上职称的骨干护士组成,共18人。工作职责:(1)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糖尿病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健康教育、护理查房、危重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并考核合格。(2)在本科室组织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辅导每位护士掌握,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督导纠错和质量控制。(3)在科内组织开展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4)对临床工作中不能解决的糖尿病患者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不良事件及时上报给护士长。

1.2.2二级质控的组成与工作职责二级质控由各科护士长组成,共18人。工作职责:(1)同一级质控人员一起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2)督导科内护士糖尿病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3)根据护理部制定的《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质量标准》每月检查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对问题现场给予指导,帮助责任护士改进提高。(4)对科内一级质控护士反馈的问题调查落实,收集整理相关问题在每月科内护理质量反馈分析会上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糖尿病护理质量持续改进。(5)对糖尿病护理不良事件及时上报护理部,对科内不能解决的糖尿病相关护理问题及时请护理部糖尿病质控小组会诊。

1.2.3三级质控的组成与工作职责三级质控由内分泌科护士长、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共4人。其中一名专科护士与内分泌科护士长兼任本科室一、二级质控人员。工作职责:(1)制定护理部糖尿病质控小组年度工作计划,包括糖尿病知识培训、护理工作质量控制、健康教育活动等,并组织实施。(2)承担全院糖尿病护理会诊,提出指导意见,解决临床护理问题。(3)每季度进行1次糖尿病护理专项质控,每个病区检查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专科护理落实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指导,并有书面资料反馈到科室。(4)收集各科室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在护理部每季度护士长工作会议上反馈分析讨论,据此制定各项质量标准、制度流程规范全院糖尿病护理管理,使全院糖尿病护理工作质量持续改进。

1.3评价标准将2012年1~12月未组建糖尿病三级质控组织前256名护士作为实施前,2013年1~12月实施糖尿病三级质控组织256名护士作为实施后,评价:(1)护士对糖尿病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掌握合格率。调取医院年终考试试卷糖尿病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试卷考试≥90分为合格,操作技能考核手指血糖监测、胰岛素笔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操作3项每项≥90分为合格。(2)比较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合格情况。以《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对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实施前232例患者,实施后232例患者,每例患者检查评分≥90分为合格。(3)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掌握合格率。于实施前后发放问卷调查糖尿病患者,各100份,回收有效率100%。问卷内容包括胰岛素注射、口服药相关知识、饮食、运动、自我监测5个方面,每张问卷≥9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士糖尿病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合格情况比较(表1)

2.2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合格情况比较(表2)

2.3两组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情况比较(表3)

3讨论

3.1全院临床护理人员糖尿病相关知识得到普及就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的趋势和健康教育现状而言,为数不多的糖尿病专科护士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加上我国人事体制、服务理念及运行成本核算等问题,尚且不能配备更多的专科护士[3]。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缺乏,糖尿病患者得不到安全有效的护理。因此,做好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培训是每一个护理管理者更应该重视的问题[4]。通过成立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组织,制定切实完善的培训计划,层层落实培训与考核,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督导纠偏,使全院护士对糖尿病相关理论知识和专科操作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表1显示,实施前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合格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糖尿病护理工作质量提高通过糖尿病护理三级质控组织层层质控,对发现的问题现场纠偏指导,护士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专业知识和护理经验,必然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表2显示糖尿病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P<0.05)。

3.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对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和意义[5],糖尿病在病情控制不佳时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其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病情控制不佳的关键原因是患者不知晓疾病相关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糖尿病三级质控组织对全院护士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培训并在全院各科开展形式多样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动,使更多的非糖尿病病区的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掌握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定期检查各项指标,知晓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患者做好疾病自我管理,有效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丽敏,方英,俞力,等.护理会诊在胰岛素泵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9-210.

[2]陆晔,谢雯俊,刘彦.糖尿病联络护士在非糖尿病病区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9):3-4.

[3]袁红娣,徐玉斓,袁爱琴,等.糖尿病教育小组的设立及效果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67-68.

[4]彭小春,周兴建.看图对话工具在非糖尿病专科护士健康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28(11):42-43.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276-01

糖尿病足以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神经病变为基础,表现为足部麻木、疼痛、皮肤溃疡,甚至肢端坏疽等病变,往往久治不愈,它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球约15%糖尿病患者中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过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造成的截肢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1〗。且一侧肢体做了截肢,50%的患者的另一侧肢体在5年内不得不截肢〖2〗。因此,糖尿病足部病变必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消除足部隐患,降低致残率。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收治的32例糖尿病足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足部护理、饮食指导及健康教育等手段,实施系统化、个体化的足部教育干预,从而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糖尿病专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该部分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且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能进行语言沟通,生活自理,能定期随访。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60~86岁,病程5~21年。

2 护理方法

2.1 足部护理:足部清洁后,伤口及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每次擦拭2遍,方法自伤口周围边缘向外5om,视创面情况清除分泌物,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指导患者每天检查足部一次,包括足趾间区域,冬天注意足部保温,防止皮肤皲裂,可用湿敷和浴后涂糊膏和油膏来预防。经常按摩足部,从足尖开始至膝关节自我按摩,早晚各1次,每次15~30min。定期洗脚,每次用软毛巾仔细擦干,特别是趾缝间,水温控制在37℃以下。

2.2 饮食护理:在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病情进行常规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控制饮食对糖尿病的重要性,推荐合理膳食,注意营养搭配,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限制多钠盐的摄入,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饮食习惯制订方案,控制总热量,指导患者给予低盐、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禁止饱餐,戒烟限酒。

2.3 健康教育:糖尿病足患者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压力,存在着紧张、恐惧、焦躁的心理,睡眠质量差,食欲不振,血糖易波动,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糖尿病足部护理教育。首先集中患者每周2次糖尿病足病教育课,内容涉及糖尿病足的发生原因、危害性、早期筛查方法、日常足部自我护理方法、正确选择鞋袜、指导患者正确修剪趾甲并给与示范,同时发放足部护理知识手册。其次建立患者足部情况档案,评估患者足部情况以及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和日常足部护理行为,并与患者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给予一对一的知识强化指导,每次约1~1.5小时。

3 结果

经综合护理20d~52d后,32例糖尿病足患者治愈29例,转出3例,无1例因糖尿病足截肢或死亡。说明强化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能够较好的促进糖尿病足患者伤口的愈合,切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4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有增高趋势。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足患病率为0.9%~14.5%〖3〗。对糖尿病足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他们的足部护理,并施以饮食指导,进行全程教育干预,普及糖尿病有关知识,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非常必要。临床上发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对于有关预防糖尿病足的知识了解甚少,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对于这些患者更应该加强糖尿病教育,加强心理指导,逐步消除恐惧、焦躁情绪,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予精心照顾,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困难,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糖尿病足病是可防可治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足病护理和健康教育,通过教育使患者的自我保健、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糖尿病足,降低截肢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