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糖尿病医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13

糖尿病医生论文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1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邹丽,姚平,陈剑锋,等.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和诊疗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4(5):291-292,295.

[2]何柳,谢雯雯,唐咸玉,等.从痰瘀论治2型糖尿病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95-96.

[3]施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7):97-98.

[4]蔡晟宇,马建,冯兴中.祛胰抵方治疗2型糖尿病高凝状态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15(6):161-165.

[5]乔林波,王抗战.参芪降糖经验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9):107-109.

[6]崔明明,刘紫凝.不同镇痛抗炎方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21(12):30-32,35.

[7]余瓊.糖尿病2号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内热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8(10):93-94.

[8]彭彩金.循证护理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4(11):141-142.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熊学勤,罗碧霞,郑晓玲,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3,25(7):1095-1097.

[2]徐勤容,陈育群,吴丽琴,等.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27-29.

[3]黄庆娟,韦翠英,王菊廷,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096-1097.

[4]张亚玲.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1-232.

[5]李惠.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143-143,145.

[6]李霞.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5-96.

[7]白羊,章永垒,黄奋飞,等.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6):105-108.

[8]薛艳艳.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30):6798-6799.

[9]朱丽.探讨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5):48.

[10]程俊玲,陈俊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17):3482-3483.

[11]李德霞,赵淑坤,吕英华,等.糖尿病护理团队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4-976.

糖尿病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1(11):1054.

[2]胡辉,李岩,吴波.连续随访强化教育对糖尿病足溃疡复发的预防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20):69-70.

[3]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4]《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52.

[5]陈玉华,曰红丽,杨风云.糖尿病足的早期发现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50-151.

[6]陈琼芳.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2-294.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194-03

研究表明,全世界大于18周岁的成年人中,截止到2014年糖尿病的发生率已经高达9%,约150万人的死亡原因直接归咎于这种疾病。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计,21世纪30年代,糖尿病的致死率将凌驾于百病之首[1-2]。2型糖尿病与正常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叫做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虽然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存在着机体糖代谢障碍,2型糖尿病的起病过程大部分都要经过此阶段。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但没有达到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标准,它是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的一种病理状态[3]。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通过药物或(和)健康教育改善甚至逆转的一种状态,对这个阶段进行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同时可以降低高血糖状态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率。作者参考近5年国内医学界采用传统中医药方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临床干预的研究,分别从脏腑论治、气血论治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医药对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1 糖尿病前期概念的演变

糖代谢障碍贯穿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在糖代谢障碍早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随着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重视,近代涌现了一大批祖国传统医学工作者对糖尿病前期的研究,其中以吕仁和[4]先生的论著最为详尽,将糖尿病前期与传统医学的“脾瘅、消渴”联系起来。相比目前世界公认的糖尿病前期的定义[5],《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上将“饮水不多、能食和便溏症状同时出现、口渴,或者四肢乏力、饮食减少、脉滑、苔白腻、头重昏蒙以及舌淡”概括为糖尿病前期的证候,藉此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从临床症状上去对前驱期糖尿病进行干预。

2 糖代谢障碍早期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大部分医家将糖尿病前期归于“脾瘅、消瘅、消渴”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多为阴虚、气虚,病位在肺、脾、肾、肝。气虚、阴虚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疏布、代谢,或气虚失运,影响机体消化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或郁而化火,灼伤阴液,脉络遇阻,进而发展为“脾瘅、消渴”。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概括的主证候,临床还多见饮水量增加、精力欠佳、食后腹胀、大便不成形、手脚心热,少寐易醒等微小证候。治疗也多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滋阴清热、益气活血等方法来控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临床症状。与西方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措施相比,中医药具有综合改善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的优势,有更可靠、更有效的临床疗效。

2.1 从中医脏腑理论论治

脾为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足时,运化无力,这些营养物质会向下流注,随小便排除,因此小便味甘。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肌肉筋骨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形体会日渐消瘦。闫冬雪等[6]采用健脾益气B阴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对照组理想。陈文才[7]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各项评价糖耐量受损的临床指标较前好转。刘云雅等[8]认为中药可以改善胰岛β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胰岛素抵抗。罗关靖等[9]采用降糖调体汤对prediabetes进行干预,治疗前后餐后2 h静脉血糖、空腹静脉血糖有显著下降(P

肝有调节气机的作用,能够使人心情舒畅,反之,人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肝的生理功能。长期抑郁或者暴怒会使气机郁滞或者上逆,转而为热,热则伤津液,发为消渴。祝继英[11]总结出疏肝健脾法可以显著改善机体的糖代谢功能,进而可以有效延缓或(和)逆转糖尿病前期这一状态。董瑞红[12]的研究表明疏肝健脾的方法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有效率达96.75%。王咏梅[13]的研究表明使用疏肝健脾方进行干预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林永杰等[14]根据土木同调的理论,采用附子理中丸合并逍遥丸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治疗前后评价糖耐量异常的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安良毅等[15]分析机体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理论基础是脾胃气滞,进而出现食滞,加重机体胰岛素抵抗的内在因素是肝失疏泄,用中药越鞠丸对糖耐量异常患者干预后,治疗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降低。

肾为根本,藏精气,孕育元阴元阳。现代人们不知道保中持守,不节制,日久则阴亏,虚火内生,上燔心肺,中灼脾胃,进而出现消渴的症状,这些早在《备急千金要方・消渴》记载。王溪曼等[16]联合用药方式对阴虚型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耐量异常状况有所改善。倪青[17]对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后评价糖耐量异常的临床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中医证候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状态。李小可等[18]发现肾气丸类方对改善糖耐量异常状态有着显著疗效。解晓静[19]的观察组中药治疗后FPG和2 hPG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中医临床证候明显好转。

2.2 从中医气血理论论治

清代唐容川认为气血瘀滞,则气机不畅,不能输布水汽,转为消渴,又叫做血渴,其《血证论》:“瘀血在里则口渴。”赵志敏[20]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均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值。汪德芬等[21]的临床研究表明活血通络的方法可以降低糖耐量受损患者的整体血糖水平。于涛等[22]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观察组患者不仅血压得以控制,血糖水平也较前好转。李化萍等[23]认为益气活血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3 对中医药研究进展的个人感悟及展望

目前国内中医各家对糖尿病前期的病机的认识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基本病位在肝、脾、肾,和气血关系密切。万阳[24]通过对近些年中医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研究得出结论:目前的治疗方案大多从气虚、阴虚、湿热、虚实夹杂、两实并重等方面进行干预。诸多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是一个可逆的状态,可以通过中药调理预防其进展为糖尿病。

但是目前这种意识并没有普及开来,对糖尿病前期的健康教育方面仍有欠缺;糖尿病前期的筛查也没有规范起来,大部分人缺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往往是在体检或者重大疾病住院就诊时才发现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医师对自己临床经验的总结,临床研究的样本容量极限性很显著,涉及的仅仅是自己医院的患者;中药药材没有规范统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更多的企业在药材的采摘和炮制方面存在不规范的行为。目前传统医学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药的发展存在瓶颈,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中医药丰厚的经验总结,更要积极汲取西方医学的优势。临床试验中不仅要看重疗效,更应该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去研究中药改善糖耐量受损的机制,以便为中药降糖提供更多安全有效的硬实力。总之,中医药是祖国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传承、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民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1] WHO.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Z].2010.

[2] Mathers C D, Loncar 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J].Plos Medicine, 2006, 3(11):e442.

[3] Barr EL, Zimmet PZ, Welborn TA, et 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M].Circulation,2007:116-157.

[4] 吕仁和. 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 4(2):18-19.

[5] Iii J R G, Alberti K G M M, Davidson M B, et al.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 72(4):1337-1338.

[6] 闫冬雪, 杨振华, 李艳颖,等.参芪降糖颗粒干预糖耐量减低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786-787.

[7] 陈文才. 加味六君子汤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2):292-293.

[8] 刘云雅, 叶文平, 张捷. 健脾化湿方治疗糖尿病前期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5):79-80.

[9] 罗关靖, 刘文华. 降糖调体汤治疗耐糖量异常59例[J]. 实用中医杂志, 2014, 30(1):23.

[10] 杨青松, 王青. 自拟黄桑降糖散治疗糖尿病前期68例的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18):70-71.

[11] 祝继英, 秦佰焰, 王明贤,等. 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46例[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4):188-192.

[12] 董瑞红. 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12):128-129.

[13] 王咏梅. 探析疏肝健脾方治疗糖尿病前期的可行性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8):51.

[14] 林永杰, 谢欣颖. 土木同调法防治IFG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6):62-64.

[15] 安良毅, 韦海涛, 张相珍,等.越鞠丸口服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未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4):429-431.

[16] 王溪曼, 冯真.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效果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 2011(9):171-172.

[17] 倪青, 张效科, 崔娜. 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12):1628-1631.

[18] 李小可, 周义浪, 赵丹丹,等. 肾气丸类方干预糖尿病前期与早期糖尿病血糖漂移的理论与应用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5(5):793-797.

[19] 解晓静, 邢兆宏. 知柏地黄丸合血府逐瘀胶囊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15(2):40-42.

[20] 赵志敏. 复方鬼箭羽制剂治疗葡萄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药, 2012, 34(23):3658-3659.

[21] 汪德芬, 裴瑞霞, 冯琳,等. 降糖通脉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4(12):1588-1590.

[22] 于涛, 杨海玉, 李筱颖,等. 益气活血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3):348-352.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3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因素往往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倾向性[1]。体质的强弱是发病的重要依据,因此以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研究调查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以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体质规律,为临床提供一定的体质学参考,以此提高临床疗效。

1糖尿病流行病学现状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简称IDF)统计,在2000年全球有糖尿病患者1.51亿,而目前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85亿,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亿人患糖尿病[2]。

2008年我国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成人中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9.7%,中国人的易感性: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充分说明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密切相关。

2古代文献关于消渴病体质的论述

2.1概念认识糖尿病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早在两千多年《黄帝内经》已有记载,称之为“消”。提出消瘴、消渴、肺消、扁消、脾痒、肾热病、风消、消中、食亦等,此外尚有肌(肤)肉消烁、筋骨消烁、消谷等相关称谓。

2.2体质认识《素问·通评虛实论》云:“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腹中论》云:“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这些论述指出消渴发病的原因与食甘美食物过多以及肥胖有关,“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黄帝内经》认为,消渴病的体质发病基础与素体肥胖有内热关系密切,其发展则以五脏柔弱为基础,与现代认识基本一致。

张仲景《金匮要略》在消渴专篇中除继承《内经》内热认识外,十分重视肾虛因素,提出了肾气丸方剂。后世医家亦多从病机角度分析消渴病,对体质论述者较少[3]。

3现代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体质的研究

3.1糖尿病中医体质分类研究

3.1.1“三阴三阳”分类法赵进喜[4]根据《内经》中阴阳学说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提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阴阳可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人体生理功能则可归纳为三阴三阳六个系统。由此,产生了三阴三阳辨证方法。”认为体质的分类有太阳人、阳明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厥阴人六类,最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类型当为阳明体质、少阴体质、少阳体、厥阴体质、太阴体质。

3.1.2“体质九分法”近年来,以王琦教授为主的体质研究课题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痰湿体质与脑卒中、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相关性[5]。

孙文武[6]利用九种体质分类方法对3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体质类型分布调研。结果发现各型体质分布差异较大,由高到低分为气虛质、痰湿质、阳虛质、阴虛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和特禀质。其中气虛质、痰湿质比例最高。糖尿病肾病IV期病例中气虛质、阳虛质、阴虛质明显多于其他类型,认为可能与蛋白尿有关;糖尿病肾病V期病例中血瘀质所占比例较多,提示血瘀在糖尿病疾病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1.3匡氏中医体质分类匡调元[7]以阴阳、气血、痰湿的生理、病理特征将体质划分为正常质、晦涩质(相当于气血瘀滞体质)、腻滞质(相当于痰湿体质)、燥红质(相当于阴虛内热体质)、迟冷质(相当于肾阳虛体质)、倦咣质(相当于气血虛体质)六类。袁婉丽[8]等从生理和生化角度,采用匡氏中医体质分类,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认为痰湿质和阴虛质是2型糖尿病两大基本类型。痰湿质患者多肥胖。血瘀质和阴虛质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较痰湿质高,血瘀质的血肌酐水平最高,血瘀质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阴虛质和痰湿质,提示血瘀质预后可能比其他体质的患者差。

3.2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

3.2.1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的研究孙理军等[9]对47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对体质特征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体质类型中,痰湿质、阴虚质与其它各类型体质发病有极其显著性差异;痰湿质、阴虚质约占发病人数的80%,痰湿质发病人数明显高于阴虚质,并对此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先天享赋、后天饮食、起居调摄、年龄、疾病、药物都影响到痰湿质、阴虚质的形成。先天享赋是内在基础,饮食起居是重要原因,与年龄密切相关,此外肾虚、疾病和药物也是相关影响因素。

3.2.22型糖尿病并发症中医体质的研究牟新等[10]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1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并筛査TGF-P1基因T869C多态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组TGF-P1基因T869C多态性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与TGF-P1基因T869C多态性相关。

韩丽蓓等[11]对100例1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判定体质类型,分析认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以阴虛质、气虛质为主,湿热质患者TC、LDL-C

在各体质类型中最高。

周东海等[12]研究认为在相同体质类型的患者中证候的发生亦具有趋同性。平和体质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动脉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频次较少阳气郁和少阴阴虛体质者多,其中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具有统计学差异。

3.3糖尿病中医体质与临床治疗的研究部红[13]探讨了易患糖尿病人群的体质特点,指出赢弱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血疲体质、气郁体质为易患体质并提出不同体质的治疗原则。

张杰能等[14]讨论了痰湿体质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认为痰湿体质多和脾胃虚弱有关,治以健脾利湿化痰降浊为法则,改善痰湿体质为根本即“治病求本”;改善体质对提高糖尿病的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董静等[15]认为痰湿体质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调整痰湿体质是防治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措施,从痰湿体质的角度出发研究代谢综合征病理机制,进行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4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患者的体质类型是相对恒定的。目前,在临床上对该病的辨证分型主要为:痰湿内滞、阴虚燥热、血瘀气滞、阴阳两虚四证,从病因上分析也就分为痰湿、阴虚、血瘀三大基本类型,说明这三种体质对该病的易罹和病变过程具有倾向性。因此对糖尿病中医体质规律的研究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学科技出版社,1995:13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讨论稿:4.

[3]宫晴.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的编制及2型糖尿病三阴三阳体质相关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12:22.

[4]赵进喜,丁英钧,王颖辉,等.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与糖尿病临床实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8):994-998.

[5]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下)[J].中医杂志,2006,47(5):329-331.

[6]孙文武.中医体质类型与糖尿病肾病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0,29(9):688.

[7]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8]袁婉丽,胡节惠.2型糖尿病表型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02-2603.

[9]孙理军,崔刚,王震,糖尿病中医体质的临床调查研究,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35-36.

[10]牟新,刘文洪,周旦阳,等.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易感性与TGF-P1基因T869C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J].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PU-270:402.

[11]韩丽蓓,崔红霞,刘金凤,等.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1,18(3):4-7.

[12]周东海,王小强,王海燕,等.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学与体质相关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0):2639-2641.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49-01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仍处于不断上升趋势,西医治疗下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达到血糖控制效果,但西医治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并发症及药物依赖现象不容忽视[1]。此症属中医“消渴”范畴,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2],中医临床主张辨证施治,且在近年来的连续研究与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当完善的诊疗体系。

1中医药辨证施治

1.1痰湿论治痰湿证类糖尿病患者临床需通过健脾和胃、化痰燥湿控制和消除病情,近年来中医临床多用平胃散合二陈汤治疗;若患者有较为严重的痰热现象,则考虑痰热内扰而发病、加重病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以清热、化痰、解毒、养阴,宣痹通阳[3];若患者为阴虚夹湿,则以甘露饮适当增减以解毒、养阴、祛湿、清热;若患者痰湿同时有气虚现象,则要利尿、消肿、理气、温阳以缓解症状。

可见,近年来,国内中医临床对痰湿型糖尿病有了更为具体的分型,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针对性诊治方式。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朱丽华在治疗研究中发现[4],痰湿可作为糖尿病发病与进展的一项独立病因而存在,可适当选用佩兰、苍术等药增强化湿效果,以免损耗阴液、痰郁化火,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1.2瘀血论治瘀血型的糖尿病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临床诊治中应明确患者是否阴虚、是否火旺、是否气虚、是否阳虚、是否痰湿[5],根据上述病情实际予以相应的药物灵活治疗。

1.3湿热论治湿热患者临床主张清热祛湿,可根据病情实际自拟降糖方剂,以气阴两虚为治疗之本,首先要清热利湿,湿邪尽除后,养阴润燥。中医临床使用降糖饮治疗湿热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原本气阴两虚的状况,若能根据具体的湿热证候祛湿养阴,便可健脾、生津,稳定病情[11]。

1.4火热论治中医临床有不同火热之症,可根据病情实际灵活选择消脂、清胃、解郁等方式泻火、散火、消火,结合临床疗效活血、润肺、滋肾以增强疗效。

1.5温阳论治阳虚引起的糖尿病以补益脾肾阳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肾气丸补益脾阳、加用黄芪、党参等益气滋阴,最终消除烦渴之症[9]。国内中医临床工作者多用温阳法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证实只要根据患者脾、肾健康状况灵活辨证用药施治,便可有效恢复体内阳气、滋养阴津,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稳定血糖的目的[10]。

1.6肝脏论治肝失疏泄是糖尿病的一大病因,此症易引发气机失调,伤及阴津,从而导致血瘀,并引发肺、脾、肾、胃等多脏器功能异常,若患者肝脾不和,以疏肝清热类药物调理肝脾功能,常用方剂为逍遥散、参苓白术散等[6];桃红化瘀饮常被用作疏肝、化瘀临床治疗;六味地黄丸调理肝肾阴虚。

1.7脾脏论治脾虚可直接引发糖尿病,中医临床主张健脾祛病,常以甘淡之药拟方治疗。药方以白术、参苓等药健脾、养阴,根据病情实际加用黄精、麦冬等药[7],薏苡仁等可辅助祛湿、健脾;水蛭、桑枝、丹参等药联合使用散瘀[8]。

2中医辅助治疗

2.1饮食辅助疗法中医临床研究结果及理论知识均认为,阴虚为糖尿病之本,燥热为病症之标,益阴润燥是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途径,而单纯用药临床治疗还需要调整饮食以巩固疗效,主要选用枸杞、魔芋、苦瓜、大蒜等食物控制血糖,根据患者年龄及血糖、血脂控制情况适当增加日常饮食中绿豆、莲子、黑芝麻、海带、香菇、黑木耳等食物摄入量。中医临床还提倡猪胰、赤小豆等研粉、火炒以强化病情控制效果。

2.2运动辅助疗法辨证用药、辨证调整饮食方案都是通过摄入药物、食物的方式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及系列生理功能以达到控制病情进展、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与其他疾病的治疗一样,糖尿病的控制与康复离不开适当的运动锻炼。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状况制定运动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一般鼓励患者联系柔和、运动强度较小、舒展的太极拳以改善整体身体素质、调节情绪[12]。

3小结

总之,中医对于糖尿病均有丰富而历史悠久的临床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已经在长期的糖尿病临床实践与治疗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一套临床诊疗体系,传统中医临床理论认为糖尿病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饮食不节、过度劳累、肝郁气滞等多种复杂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糖尿病病因研究、诊断研究与治疗时间工作越来越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加之近年来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纯中药治疗糖尿病综合效果不断提升,毒副作用越来越少,对调整患者阴阳平衡、提升综合免疫力、控制血糖有良好效果,尽管相比传统西医疗法,中医药治疗途径尚不能达到同等强度和同等速度的血糖控制效果,但在合理的血糖控制效果的基础上,中医药疗法可有效避免治疗期间的毒副作用、避免产生药物依赖性,疗效稳定、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应着重利用中医诊治理论辨证施治、辅助食疗与运动疗法,提升糖尿病诊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怡,沈涛,马晖,等.熟地黄及其不同配伍药对治疗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药效比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8:249-251.

[2]魏军平,刘恒亮,吴瑞,等.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下的糖尿病辨证论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97-1699.

[3]倪青,张效科,崔娜,等.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4]王洪武,郑纺,梁永利,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糖尿病足外治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5-8.

[5]夏城东.病证结合治疗糖尿病思路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1309-1310.

[6]陈筑红,夏城东,魏子孝,等.降糖消脂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7:910-913.

[7]何方敏,孟繁洁,靳英辉,等.中医食疗治疗糖尿病的系统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1-3.

[8]伊春花,王艳霞,张霞,等.补阳还五汤治疗2型糖尿病8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759-4761.

[9]张立国,李晓哲,周潮,等.中医分时辨治糖尿病合并抑郁症56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2,40(6:117-119.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5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据WHO数据显示1994年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20亿,到2025年将突破3亿。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也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其患者的激增是造成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剧增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第二,且糖调节受损者大量存在,预示糖尿病流行的趋势仍在继续发展[1]。

1 中医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认识

2型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对消渴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消渴病的中医记载始见于《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古籍又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素问·奇病论》[2]:“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金匮要略》[3]专列消渴篇,对本病之口渴,小便频数予以重视,其中述及“渴欲饮水”、“其人苦渴”、“小便利数”多处,突破了《内经》重“消”轻“渴”的论点。历代医家上承《内经》《金匮》之说,对消渴病理论不断完善,并有所发挥,刘河间的《三消论》[4]明确提出:“消渴之病,本寒湿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三消门》[5]中云:“惟肾水一虚,则无以制余火,火旺不能扑灭,煎熬脏腑。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干。阳盛阴衰,构成此证。”;《儒门事亲》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论[4],《临证指南医案·三消》[6]按语中说:“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

从两千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到后世各代医家,对于消渴病的认识,认为主要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热病火燥及劳欲过度所致。本病早期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盛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病延日久,耗气伤阴,阴损及阳,气损加重,发展为阴阳两虚。

2型糖尿病从其的发病年龄、起病缓急、以及有无自发性酮症倾向均与中医的消渴病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并且根据历代医家对消渴认识,认为消渴的发生主要与过食肥甘和情志不调有关,这一认知,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病因的研究,可谓不谋而合;唐代孙思邈将饮食控制法放在治疗消渴的首位;《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7],首先记载了消渴病尿甜,并作为判断本病是否治愈的标准。这些均可间接地判断出绝大部分史料记载的消渴为2型糖尿病。

2 肝与消渴(2型糖尿病)的关系

据《内经》对消渴的认识,认为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灵枢·五变篇》[2]云:“ 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历代医家亦认为消渴本病与肺、胃、肾密切相关,但目前大量早期糖尿病患者大多无典型的“ 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除了与肺、胃、肾有关外,更多地则与肝密切相关。

历代医家对于肝与消渴(2型糖尿病)的关系颇有论述,依《内经》对消渴的认识,《灵枢·本脏》说:“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五变》则进一步分析了消瘅的形成,即“怒则气上逆,胸中一蓄积,血气逆留一,转而为热,热则渭肌肤,故为消瘅…… ”指出嗔怒忧思极易引起气机逆乱,致使气郁化火戕肝,灼伤津液而成消渴,即言消渴与肝相关;隋唐时期进一步对肝与消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王焘《外台秘要》云:“消渴病人,悲哀憔悴,伤也。”强调精神因素不仅可促发糖尿病,还可以使症状加重;金元时期:刘河间《三消论》曰:“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热盛伤阴,致令消渴。”指出五志过极,郁热伤阴为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张子和《儒门事亲》中载:“消渴一症,如若不减嗜卧,或不节喜怒,病虽一时治愈,终必复作。”说明消渴复发也与肝有关;明清时期: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并在《素问·徽蕴·消渴解》提出:“消渴之病,则责肝术而不责肺经”的论治方法,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则进一步说:“消症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大相煽,故生消渴诸症”提出了消渴病从肝风论治。

就消渴病因而言,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素体阴虚是消渴三大病因,而三种因素都易伤肝,如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加之好逸恶劳易致形体肥胖,痰湿童盛,郁遏肝气,长期的精神刺激(或亢奋或抑郁)最易伤肝,使肝失调畅,气机紊乱,素体阴虚复加劳欲过度,肾阴匾乏导致肝阴(血)不足,上述三因虽异而病机则一,由于肝失疏泄,进而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燥热、血郁闷、痰浊等一系列变化,上灼肺津,中劫胃液,下耗肾水则消渴乃成,迁延日久则变证丛生。故消渴其重要病理机制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木乘脾、肝胃不和、肝肾阴虚。

围绕肝的生理病理,祖国医学的肝具有的疏泄和藏血等功用,主升主动,是调畅人体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且肺、胃、肾功能之失调皆与肝密切相关。肝脉上行贯肺,肝气郁结易从火化,炎上之火灼肺,肺阴被耗,津液干涸则多饮而渴不止;胃气以降为顺,赖肝疏泄,肝郁则木不能达而致胃气不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胃阴被灼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火下汲肾水,肾虚摄纳不固而小便多且甘;且消渴病(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也与肝密切相关,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导致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肝阳化风、脑络血瘀阻导致中风(脑血管意外),肝在体为筋,肝血不足或肝血瘀阻,筋脉失养导致肢体麻木不仁、痛如针刺(神经病变),肝主藏血,心主血脉,肝郁气滞,瘀血内生,阻于心脉,导致心悸、胸痛(冠心病),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视瞻昏渺(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肝肾同源,肝血不足不能滋生肾精,进而肾中阴阳虚衰,导致水肿(蛋白尿、肾功能损害),肝郁肾虚,宗筋不用导致阳痿(性功能障碍),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亦离不开肝。

总之,中医学中的“肝”是一个多功能脏器,在现代医学方面涉及肝脏、神经、血液循环以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现代医学中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直接参与人体物质代谢,帮助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转化、合成、维持血糖的平衡,肝功能失调,可使人体代谢紊乱而导致高血糖,这一点与中医学中肝与消渴相关的论点更为一致。

3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内经》指出:“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张仲景《伤寒论》曰:“厥阴之为病,消渴”,对消渴提出了十种治疗方法,其中涉及从肝论治的有柔肝缓急、养血复阴,和解少阳、清泻胆热;金元医家开创舒肝之法,调理气血,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全面、更加日臻完善,刘河间:“治上消,属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李东垣治消渴诸方,如“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膏”、“清神补气汤”、“甘草石膏汤”、“兰香饮子”、“生津甘露饮子”等,目的在于平肝木以健脾胃,调气血以升元气;丹溪创“顺气散”成为调气理血治消渴之有效专方,治中消能食,小便赤黄。

近代医家对于消渴从肝论治亦有不同的方法,多从疏肝、清肝、调肝论治。其中常以疏肝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理气解郁、益肾、健脾化痰等。梁松健[8]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80例,总有效率85%,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朱铭卿等[9]用疏肝法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24例,总有效率为8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陈仲英[10]采用柴胡疏肝汤合逍遥散治糖尿病(消渴)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6.6%;姜敏[11]予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金茂降糖片,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尹义辉等[12]采用疏肝化瘀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61例,方用:柴胡、白芍、郁金、当归、川芎、熟大黄、生黄芪、茯苓、茵陈、砂仁,同时服用二甲双胍,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7%;郭玮[13]采用疏肝解郁法为主,配合润肺、清胃、滋肾治疗消渴疗效显著;王德伟等[14]等用疏肝降糖汤结合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血脂,与对照组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肠溶片比较,治疗组空腹、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

其次,清肝之法。魏震[17]采用滋水清肝法加基本方药治疗糖尿病52例,临床痊愈(血糖、尿糖正常,症状消失)16例;有效(血糖下降1.67~3.33,尿糖下降“+”~“++”,但未能转阴,症状改善)20例;好转(血糖、尿糖有所下降,症状减轻)12例;无效(症状减轻,但血糖、尿糖无改变)4例。秦传云等[18]用清肝泻心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46例有效率为82.6%与对照组有效率60.5%比较有统计意义;黄跃康[19]用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有较好疗效,显效18例(占60%),有效10例(占3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93%;薛青等[20]采用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治疗1个月后,有效的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糖、血脂、FINS,升高了胰岛索敏感性指数,改善了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再从调肝之法,多用养阴、益肾、活血。罗跃东[21]用养阴调肝、活血类中药配伍养阴调肝汤加减治疗糖尿病30例总有效率76.6%;徐秋等[22]给予益肾活血调肝中药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对于消渴兼症的治法亦不离肝。张彤[23]采用疏肝理气、化瘀导滞、消痞除满的舒肝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很好疗效,总有效率为90.02%,对照组(吗丁啉片)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张颖等[24]采用疏肝理气的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病人在治疗前后其症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显示柴胡疏肝汤对胃轻瘫患者有治疗作用;张隽等[25]采用疏肝健脾导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6例有显著性疗效;高志生等[26]用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15 d后,治疗组主观症状积分改善、神经体征积分改善、治疗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杨建军等[27]采用疏肝解郁、化瘀通窍法治疗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其中显效8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服药后显效最快1疗程,最慢3个疗程;孙玉娟[28]采用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80例,临床治愈69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75%,对照组76例中临床治愈32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6.84%,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4 体会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目前传统的三消辨治已不能适应临床需要,而从脾(胰)、从肾、从肺、从瘀、从湿论治,也只反映了糖尿病的某一方面或某个阶段,未能揭示糖尿病辨治的全部。《内经》中早有肝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关的记载,临床和实验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肝的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能协调平衡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脾升胃降,肾藏肺降,都与肝相关。肝的病理特点是易郁、易火、易虚。肝失疏泄,不仅使人体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挟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调,发生消渴(糖尿病)。有关肝的研究证明,肝的功能失调,可以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就是从疏泄的失调(胰岛功能紊乱)到阴血的耗伤(胰岛分泌不足),肝失疏泄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而情志失调则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从肝治疗糖尿病,就是通过疏肝、调肝、清肝以使人体气机畅达,脾升胃降,肾藏肺降,升降有序,气血津液输布正常,则病证自消。同时应配合心理治疗,调畅情志,促进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

[2] 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

[3] 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金匮要略译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365.

[4]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8,274.

[5] 明·孙文胤.丹台玉案,卷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3.

[6]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1.

[7]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303.

[8] 梁松健.疏肝健脾法治疗2型糖尿病8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03, 25(6):422.

[9] 朱铭卿.夏佳燕.疏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24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 4749.

[10] 陈仲英.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38例[J].四川中医, 2005, 23(6):48.

[11] 姜 敏.舒肝化痰益肾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501.

[12] 尹义辉,王经武.疏肝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61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6):478.

[13] 郭 玮.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J]. 吉林中医药, 2007, 27(12):12.

[14] 王德伟,华晓珊,金新返,等.疏肝降糖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4.

[15] 王海涛,姜 磊,王春林,等.疏肝健脾法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5): 617.

[16] 罗会新.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4): 18.

[17] 魏 震.加味滋水清肝饮治疗糖尿病52例[J].中国基层医药,2003,10(3):245.

[18] 秦传云,李庭喜.清肝泻心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46例[J].河南中医,2005,25(5):38.

[19] 黄跃康.清肝泻心法治疗2型糖尿病30例[J].四川中医,2006,24(3):57.

[20] 薛 青,王行宽,张 桦,等.清肝泻心法及滋阴润燥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成药,2007,29(11): 1574.

[21] 罗跃东.养阴调肝汤治疗糖尿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 24(9):778.

[22] 徐 秋,郝巧光.益肾活血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55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9):531.

[23] 张 彤.舒肝化瘀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86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294.

[24] 张 颖,王永艳.柴胡疏肝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2):23.

[25] 张 隽,陈 华.疏肝健脾导滞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6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5):31.

[26] 高志生,谢国艳.柔肝熄风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 , 24(1): 4.

[27] 杨建军,李必旭.疏肝解郁、化瘀通窍法治疗糖尿病男性性功能障碍32例[J].新疆中医药,2004,22 (6):26.

[28] 孙玉娟.疏肝健脾汤治疗糖尿病合并便秘80例[J].河南中医,2005,25(7):44.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63-01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随着机体各项功能的衰退以及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伴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加,同时高糖环境也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使用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下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全科医学治疗组于我院下辖社区医疗中心选取60岁及以上老年糖尿病[1]患者210例;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00例;患者年龄为60~82岁, 平均年龄(72.2±6.7)岁;体重40~79kg,平均体重(60.6±14.3)kg。专科医学组选取长期于我院门诊治疗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2例;患者平均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3.1±7.2)岁;体重42~73kg,平均体重(59.8±13.6)kg。所选取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及其他检查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对社区全科医学治疗组及门诊专科医学组均行基本检查包括:体重、血常规、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常规检查,明确糖尿病诊断[1]。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主要为二甲双胍类、格列奈类;如患者服用降糖药效果不佳,则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1.2.1 全科医学治疗组: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例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和运动方案;进行糖尿病患者风险评估。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定期巡诊。

1.2.2 专科医学治疗组:依据糖尿病治疗原则嘱患者定期与专科门诊诊治。

1.2.3 结果评价: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测评[2]~[3]。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科医学治疗组较之于专科医学治疗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评估的得分,无论是在心里、生理还是社会因素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成逐年递增的趋势。通常情况下,由于对病情缺乏重视,通常导致病情延误、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或为其他疾病的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于糖尿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社区诊疗,为每位患者制订治疗方案,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降低可能妨碍老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不利因素,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增加了政府主导的社会医疗服务效率。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科医学保健模式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显著的效果。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医学理论逐步开始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是全科医学保健模式的两大主要内容。社区全科医学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通过对流行病学、公共卫生、行为医学等方面做出的判断,对病人进行积极主动地防控与治疗,对常见老年慢性疾病的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行专科医学治疗条件下,由患者自行决定就医模式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控十分不利,有报道显示慢性病老年患者2周就诊率极低[4]。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全科医学保健模式治疗的探讨,我们也应将其推广至其他慢性疾病防控领域,做好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及时准确的掌握患者信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WHO/IDFD)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也在增加,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的疾病,因此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防治DN非常重要。中医药防治DN渊源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几年,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得到了颇佳的疗效,综述如下

1 病机分析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并无相应的病名及专论,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消渴”、“水肿”、“尿浊”、“肾劳”等范畴。水肿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为水气病。临床表现为四肢水肿,甚则胸水、腹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畏寒怕冷、小便不利、舌质淡或暗、苔,脉沉等症。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主要是:病变初期,阴虚为本,进而发展影响到肝、肾,出现肝肾的气阴两虚,并导致络脉瘀阻;病变中期,阴虚进一步发展,损耗阳气,伤及脾、肾,出现脾肾阳虚、阴阳两虚的征象;病变晚期,阴损及阳,进而导致气血的亏虚,出现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严重受损,发为本病。

2 辨证治疗

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宜标本兼顾,健脾补肾以治本,活血利水以治标。临床以六味地黄丸合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常用药:黄芪、生地、山萸、山药、云苓、丹皮、泽泻、女贞子、金樱子、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等,根据病情随证加减。方中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泻肾降浊;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黄芪、女贞子、金樱子益气养阴以固摄;益母草、泽兰、丹参、三七、川芎、大黄活血化瘀通络。

3 单味药研究

诸多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黄芪可促使尿蛋白排泄减少,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高滤过状态进行有效调节,缓解低蛋白水肿,保证蛋白质合成,增强血浆蛋白水平[1]。有学者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同位素方法监测用药前后24h尿蛋白定量、Alb/Cr、GFR、RPF等变化,结果提示,大黄组治疗后患者GFR、24h尿蛋白定量、Alb/Cr明显低于对照组(P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积极应用中医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其发展。但由于目前糖尿病肾病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疗效判定标准具有差异性,促使诸多文献报道资料无可比性,且临床多为小样本研究,现代医学监测依据缺乏,故今后必须要加大研究力度,采用现代医学手段明确中医药防治机制,从而彰显中医药优势。

参考文献: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192-0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并发症中最严重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ww.who.int)2013 年3 月第312 号《实况报道・糖尿病》指出:“全世界逾3.47亿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一种主要病因,它是视网膜小血管长期累积受损的结果,全球1%的盲症可归咎于糖尿病”。

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典型的标志性病变[1]。因此,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是目前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疗法。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较为困难,尚无一种有效的化学药物能早期预防和控制其发生、发展,这也是导致后期视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着眼于早期有效阻断或缓解其发展进程,有助于防盲治盲、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藏医药理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

藏医药作世界传统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实践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疗效独特。早在公元750多年前,藏医药学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认识,并从饮食起居到药物治疗提出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糖尿病作为藏医药综合防治的特色优势病种,已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藏医药理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没有具体的论述,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属于藏医学的“京尼萨库”病(汉译:尿消症、糖尿病)的范畴,是由于饮食、起居等外缘因素使体内“隆”、“赤巴”和“培根”三者失去平衡[2]。藏医药典籍《四部医典》“论说医典”中专门阐述了“能视赤巴”的功能:“视觉住眼能将诸物见”[3],糖尿病将导致视觉模糊[4]等“能视赤巴”病的症状。这些生动详实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生、转化不谋而合。

2 藏药小檗皮是治疗“京尼萨库”病及眼病的临床要药

藏药小檗皮(藏文译音:吉尔巴),是藏医防治“赤巴”病最常用的藏药之一[5],为小檗科植物刺红珠Berberis dictyophylla Franch.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皮[6-8],在藏医典籍中多有记载,如《晶珠本草》记载“治眼病”、“利目”,“小檗膏涂敷治眼痛病”[9],藏医临床中主要使用中皮及提取精华制成的小檗膏,干净的小檗膏滴于眼内具有治疗各类眼病的作用,如《月王药诊》记载“用小檗膏滴眼”[10],主要用于平衡“能视赤巴”,在藏药部颁标准也有“小檗眼药膏”(标准编号:WS3-BC-0263-95)用于眼病治疗的用途。在藏医临床上也有“为了增强眼力和滋补眼睛,可每7日点一次小檗膏眼药”的用药经验。藏医临床还使用十八味诃子利尿丸(标准编号:WS3-BC-0182-95)等含小檗皮的上市成方制剂治疗“京尼萨库”病。现代研究表明小檗皮能够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减缓发展进程,同时具有整体调节功能,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11]。在治疗京尼萨库病眼疾(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无论是记载于藏医药经典医藉的传统用药经验,还是基于整体动物试验的现代研究,都验证了小檗皮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的独特优势。

3 藏药小檗皮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结合现代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采用HPLC技术检测已明确小檗皮药材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小檗胺、巴马汀等生物碱类成分[14],有明显的降低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的作用[15],能够减轻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病变程度,减缓发展进程[11]。

3.1 小檗碱等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

小檗碱对STZ诱导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结构具有保护作用,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PARα/δ/γ蛋白表达[16]、调控正性转录延伸因子b(P-TEFb)蛋白表达[17]、抑制VEGF、HIF-1α的阳性表达[18-19]、改善氧化应激触发的微血管病变[20-21]、调控PKC 信号转导途径[22]等均可能是其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同时,李佳川等报道了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生物碱单体成分对3T3-L1前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发现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作用与罗格列酮相似;同时,还能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提示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等生物碱成分在增加细胞对葡萄糖摄取的同时,不会引起脂肪的聚集而造成体重的增加,这对防治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23]。

3.2 小檗胺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

区别于其他小檗碱资源植物(如黄连、黄柏等),除含有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等异喹啉类生物碱类成分外,小檗皮还含有小檗胺等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成分,这可能是小檗皮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殊临床用药范围的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小檗胺为双节基异哇琳类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亲脂性,其盐类易溶于水,分子量小于600,容易透过角膜及血眼屏障。外用小檗胺滴眼剂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减轻晶状体的混浊[24]。

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檗胺具有阻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受体依赖型钙通道的作用,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保护视网膜细胞[25],作用与维拉帕米相似[26-27]。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各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增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钙离子内流,而钙离子的内流又进一步的促进了钙依赖性PKC、HIF、VEGF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信号通路环节[28-29]的异常表达,使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基于小檗胺已明确具有钙通道阻断剂的作用,且小檗胺外用滴眼剂容易透过角膜及血眼屏障的特殊性质,可以认为小檗胺可能是藏药小檗皮中调控视网膜血管内皮功能稳态的直接药效物质之一。

4 讨论

藏药小檗皮有大量的传统用药经验,药效学试验研究的直接证据表明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调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能够显著降低血清细胞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11]。同时,从有效成分来看,虽然部分成分已报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作用,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有效成分(小檗碱)的独立调控上,但小檗碱仅为小檗皮的有效成分之一,针对单一有效成分的研究也不能代表多成分的协同作用,也不利于阐释藏药小檗皮及其复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

鉴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复杂分子机制仍然是药物发现的主要障碍,虽然已有的研究提示了小檗皮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成分对PKC、HIF、VEGF等信号通路的整体多点调控有关,而且针对性的PKC抑制剂(如鲁伯斯塔)、VEGF抑制剂(如兰尼单抗)等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及应用,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丧失的发生[30],为充分发挥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特色优势,有必要开展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注释:该文部分内容在2011年《中华民族医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应用学术研讨会》、2011年《全国藏医药学术研讨会》作为会议论文交流并收入相关会议论文集,本文部分内容纳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说明书(赖先荣, 张艺, 孟宪丽. 一种小檗皮提取物及该提取物和小檗皮的用途: 中国, 201110296460.X[P]:

[参考文献]

[1] Lakshmi K, Mandal, Subhadip Choudhuri. et al. Oxidative Stress-Associated Neuroretinal Dysfunction and Nitrosative Stres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J]. Can J Diabetes,2013, 37 (6): 401-407.

[2] 王艺润, 赵存花, 汪满江措, 等. 藏医藏药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0): 33-35.

[3] 宇妥・元丹贡布,李永年译. 四部医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 26

[4] 冼云芳, 冯小成.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眼屈光率改变56例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8): 535-536.

[5] 宇妥・元丹贡布等著,马世林等译. 四部医典[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42.

[6]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S],1995: 340

[7] 六省区卫生局. 藏药标准(第一、二分册合编本)[S].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 11.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藏药卷[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10-211.

[9] 帝玛尔・丹增彭措. 晶珠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7):175.

[10] 马世林, 王振华, 毛继祖译注. 月王药诊[M]. 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3: 186.

[11] 岳丽, 张燕, 向丽, 等. 藏药吉尔巴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0):149-153.

[1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18.

[13]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 中国藏药(第三卷)[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8.

[14] 郑晓峰, 王勤. 不同部位不同采收季节甘肃小檗属植物中生物碱类含量的比较[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 35(1): 71-75.

[15] 张燕, 孟宪丽, 岳丽, 等. 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影响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19):3619-3622,3607.

[16] 周吉银, 周世文.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PARα/δ/γ表达的影响[J]. 药学学报,2007, 42(12): 1243-249.

[17] 周吉银, 周世文. 小檗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正性转录延伸因子b表达的影响[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58):109-119.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9

1 中医对糖尿病足范畴归属的认识

糖尿病足最早是由Oakley在1956年提出。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2] 。中医学文献中并无与糖尿病足相对应的病名,但是其描述的症状表现类似于糖尿病足的表现。早在《灵枢·痈疽篇》就有记载:“发于足趾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后世医家多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肢体末端疼痛、感染、溃疡、坏疽)将之归属为中医的消渴、脱疽范畴。近年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刘玉坤等[3] 根据宋代诸瑞章《卫生宝鉴》中“消渴病人足膝发恶疽至死不救”的记载,认为“祖国医学称之为‘消渴足'”;郭彩云[4]认为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阴疽、血痹”等范畴。

2 对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近年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研究比较多,各医家看法各有见树。邓铁涛教授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毒阻塞、肢端失养所致[5] ;王素云等[6] 认为糖尿病足的基本病机为气虚阴亏燥热,病久则燥热灼血而致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亦可致血瘀,瘀血阻滞脉络,阳气不能传达于四肢以温煦肌肉、筋脉,则发为糖尿病足;刘辉等[7] 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为脾运失常,痰湿内停,气滞血瘀,久而化热耗伤气阴;安峻青[8] 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机为肝之阴血亏虚,阴虚生内热,肝失疏泄,气血瘀滞,瘀血阻络,气血久郁化热,热瘀相合,血腐肉烂,故发为脱疽;李新民[9] 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肾水亏损,火毒内生,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熬雪仁等[10] 认为本病的发生在于脾胃两虚,气阴不足,血脉运行不畅,脉道血瘀。浙江著名中医史奎钧则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本,瘀血、热毒、痰湿为标[11] 。

3 糖尿病足中医药治疗的现状

中医理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指导思想,针对糖尿病足的复杂病情,大多数医家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内外并治的综合治疗方法。

3.1 中医内治法

3.1.1 分期、分型论治 范冠杰等[12] 用中医分期辨治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应用内治法时,将入选患者按照症状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患 者中属气阴两虚、脉络不和型者用增液承气汤加味;阳虚血瘀型者用四逆散加减。中期患者属气血亏虚、湿毒内蕴型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热毒炽盛、胃肠结热者用四妙勇安汤加味;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晚期属肝肾阴虚、痰阻血瘀型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经脉不通型者用右归丸加减。同时与654-2组作对照,取得了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阙华发等[13] 以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其内治法主要以分期论治,扶正活血之法贯穿始终。急性发作期用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好转缓解期用补阳还五汤合四妙丸加减;恢复期予以补阳还五汤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总有效率达90.1%。史奎钧老师治疗本病则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其辨分为3个证型:瘀血阻络型,方用补阳还五汤合丹参饮加减;阳虚毒陷型用阳和汤合当归黄芪汤加减;湿热内蕴型则选四妙勇安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取得满意效果[11] 。

3.1.2 专方论治 上海的唐汉钧教授根据《素问·奇病论》所提出的“治之以兰”的原则,即采用芳香醒脾化浊之品以除陈积之气,并伍以清热解毒之品,为糖尿病足溃疡而自拟化浊降糖方:苍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石菖蒲、黄芩、金银花各12g,苦丁茶、厚朴、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苏梗各9g,砂仁、黄柏各6g。临床随证加减,屡获良效[14] 。刘玉坤等[3] 应用愈足胶囊(药用:三七、血竭、延胡索、蜈蚣、丹参、自然铜、大黄、当归、川芎、白芍药、鹿角胶、龟版胶、黄精、黄芪、杜仲、牛膝、肉桂等)治疗糖尿病足49例,总有效率达93.9%。

3.2 中医外治法 贾晓林等[15] 应用邓铁涛教授家传拂痛外洗方,配合综合治疗糖尿病足,取得显著疗效。拂痛外洗方组成:生川乌头12g,吴茱萸、艾叶、海桐皮各15g,细辛5g,川红花、当归尾、荆芥各6g,续断、独活、羌活、防风各10g,生葱4条,米酒、米醋各30mL。用法:将药煎取2000mL,分为2次外洗,每次1000mL,药液不重复使用。糖尿病足0级,无开放性创口者,可将患肢放入约40℃药液中浸洗。有开放性创口者,应避开创口,用7~8层消毒纱布块或数层干净软布,蘸药液趁热摊放在患处湿敷,注意水温避免烫伤。同时,取1块消毒纱布不断的蘸药液淋渍患处,使湿敷纱块保持湿度及温度。每日1次,持续淋渍热敷20min,30日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9.6%。倪淑红等[16] 用自制的中药补阳还五汤煎剂湿敷为主治疗糖尿病足30例,治愈8例,总有效率为93.3%。各病例予以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治疗,合并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局部采用常规外科清洁创面后,加用自行配制的补阳还五汤煎剂湿敷。方法是将纱布浸透药汁,患处湿敷1h,同时给予红外线局部照射,每日3次。司新会等[17] 应用外敷溃疡散治疗糖尿病足360例。溃疡散组成:人参、三七粉各30g,冰片30g,琥珀20g,麝香1.5g,珍珠粉6g,铅丹6g,玄明粉20g。制作方法:琥珀、玄明粉混合、碾碎,过85目铜锣后,与冰片、麝香、珍珠粉、人参、三七粉混合,经乳钵研磨数百次成粉状,过90目铜锣,装入有色密闭瓶中备用。敷药方法:遵循由远及近,从软到韧,先易后难的原则,用75%酒精棉球擦洗溃疡面周围皮肤,将溃疡面坏死组织、脓液、脓痂清理干净,用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反复擦洗创面,继而用无菌干棉球吸干创面,再次用75%酒精棉球擦洗溃疡面周围皮肤,把溃疡散均匀的撒在溃疡面上,以盖严溃疡 为度,约2mm,不宜太厚。外用无菌敷料包扎,胶布或绷带固定。每周换药1次,严重者5日换药1次。溃疡愈合216例,占60%;好转119例,占33%;无效25例,占7%。

转贴于

3.3 中药新剂型的应用 随着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在治疗糖尿病足时,很多医家选择了使用中药的新制剂。吴汉妮等[18] 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西药治疗糖尿病足36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组进行对照,结合肌电图、血液流变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复方丹参组较常规西药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王莲英[19] 应用丹参液湿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21例。复方丹参注射液无菌纱布的制作方法:将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胰岛素12U、庆大霉素8万U混合,浸泡无菌纱布,现配现用。Ⅰ度溃疡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创面后,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无菌纱布敷于患处,外层用消毒塑料纸覆盖,周围封闭,每日换药2次。Ⅱ、Ⅲ度溃疡,先清除创面坏死组织,用高渗盐水无菌纱条引流,再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无菌纱布湿敷,最外层用消毒塑料纸覆盖,周围封闭,每日换药2次,10日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5%。吴斌[20] 在治疗糖尿病足时选择龙血竭胶囊。方法为:全身治疗在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并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基础上,加用龙血竭胶囊(每粒0.3g)4粒,每日3次口服;局部处理在清创后用龙血竭胶囊内容物适量敷患处,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及敷药1次。治疗18例,5例好转,10例痊愈。

4 小结

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足的研究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新药研发等方面成绩显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无论是辨证分型还是分期论治,疗效都是很满意。但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也存在着令人遗憾的方面:①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复杂,症状变化多端,描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现在临床上没有统一的中医病名以及证候分型,这妨碍了对本病 的深入研究;②关于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但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如果能使糖尿病足不发生,将给患者减少很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正是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理念的最好体现;③关于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还很少,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因为制作糖尿病足动物模型尚无统一的方法。展望将来,急需解决的问题是:①完善中医病名,制定统一的标准;②开展糖尿病足的预防性研究;③进行糖尿病足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 Apelqvist J,Bakker K,Van Houtum WH,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diabetic foot.International working guoup on the Diabetic Foot[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0,16(suppl1):84-92

[3] 刘玉坤,张兴中,李建东,等.愈足胶囊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31

[4] 郭彩云.外用消疽膏治疗糖尿病足Ⅱ级坏疽68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3,35(10):32-33

[5] 何婉婉,刘友章.邓铁涛教授治疗糖尿病足验案1则[J].新中医,2003,35(10):16

[6] 王素云,白宪华,石景兰,等.糖尿病足治疗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3,22(6):15

[7] 刘辉,郑学梅.糖尿病足辨证治疗体会[J].四川中医,2003,21(1):22-23

[8] 安峻青.养肝生肌汤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280-3281

[9] 李新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疽69例[J].四川中医,2004,22(3):78-79

[10] 敖雪仁,黄凤婷,凌志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6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2):1133-1134

[11] 韦巧玲.史奎钧治疗糖尿病足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3):104-105

[12] 范冠杰,吕仁和,高彦彬,等.分期辨治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62-64

[13] 阙华发,唐汉钧,向寰宇,等.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0):30-32

[14] 秦海 氵光 ,张宝华,何长杰.唐汉钧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经验[J].陕西中医,2003,24(9):823-824

[15] 贾晓林,刘晨峰,蔡文就.拂痛外洗方治疗糖尿病足5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1):44-45

[16] 倪淑红,俞凌,华爱萍.补阳还五汤湿敷为主治疗糖尿病足30例:附常规西药治疗30例对照[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44

[17] 司新会,时德舟,石玉荣.外敷溃疡散治疗糖尿病足360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03,23(9):59

糖尿病医生论文例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从整体调节入手,立足辨证论治,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种类和单味药的使用频率,探讨目前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

1 复方的收集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2000年至2007年在国家正式学术期刊发表的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所收集的中药复方按照以下标准筛选: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明确、疗效确切、临床病例至少在40例,且总有效率达70%以上,共收集到52首。

2 用药频率的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52首复方共用药95种,共用药532次。各种药物的相对使用频率(%)为该药物的使用次数除以所有复方用药的总次数(即532次)。

3 用药规律

表1 治疗糖尿病中药前32味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频率(略)

表1列出治疗糖尿病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前32味中药。

表2 95种中药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略)

表2列出95种中药按照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

4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 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故有上、中、下三消之分[1]。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和临床经验的丰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指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绝非单纯用阴虚燥热所能阐明,“三消”辨证未能反映糖尿病的病变全貌,因此纷纷从多角度探讨其病机及治疗方法[2-5]。

通过对经临床验证、治疗糖尿病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52首的用药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医治疗糖尿病以益气、养阴、清热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所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补阴药、清热药和活血祛瘀药为主,代表药物为黄芪、山药、生地黄、丹参、葛根、天花粉和玄参等[6]。由此反映出对糖尿病的病机认识的共识:气阴两虚为糖尿病的病机关键[7],糖尿病初期多多表现阴虚燥热,而血瘀则存在于糖尿病的整个病程。

参考文献

[1]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1-305.

[2]许月梅.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J].吉林中医药,2006,26(12):3-4.

[3]董丽芳.中药治疗糖尿病经验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6,26(3):11-12.

[4]陈济世,陈秀春,魏国宝,等.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初探[J].中医研究,2002,1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