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摄影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4 11:37:35

摄影技术论文

摄影技术论文例1

2目前高校摄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摄影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程度不够。

高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是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的特点,这同样也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校领导忽视对摄影教育的重视程度,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摄影公共课程。

(2)摄影教育手段比较落后。

摄影教学活动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级式的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育质量普遍较低,教育手段不够先进,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先进的教育技术并没有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摄影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机制、师资队伍上都与现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与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相比明显落后,这都不利于摄影教育的实施。

(3)摄影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摄影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这一优势,必须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从事摄影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能反映出教育实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摄影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很多评价机制都是以传统的考试方法为主,这一评价机制在实际摄影教育工作中,对于摄影艺术教育的本质无法反映出学生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3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将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以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以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网络交互性、快速的信息传递性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在摄影教育中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摄影的教育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高摄影人才的整体水平,进而推进摄影工作的市场化发展,这将对摄影教育,甚至是我国的摄影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网络的优势。

现代网络技术与网络宽带是推动人类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的两个重要杠杆。首先,网络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传递比较快捷、交互性比较强,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时代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开展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分类、选取、识别、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最后,网络具有很强大的信息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项交互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摄影教育教学质量。我国现在处于网络服务日渐完善的时代,面对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摄影行业的要求。互联网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加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强大的技术保障。

(2)发挥网络在摄影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进行摄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摄影人才。优秀的摄影人才的培养是发展摄影产业的主要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应尽的义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完善教学的基础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并大力普及摄影教育。作为摄影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大学生。

1)利用网路资源的贡献丰富摄影教学的内容。

丰富的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获取课堂以外的新知识。因此,网络摄影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摄影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集合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资源,并吸取我国优秀摄影家和评论家以及新一代具有良好摄影天分的摄影新人的加盟,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和教材,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在摄影学习中感受美的熏陶。

2)用网络的交互性活跃摄影教学的形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都是运用超级链接、视频点播和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样沟通比较方便,实现多项交互,增加了教学的效果。在摄影教育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通过建立校园网站、微博、博客等向学生介绍关于摄影的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进行交流。

3)利用网络开放性教学拓展摄影教学的规模。

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价格比较低廉,是很多人在网络上就可以感受到摄影的魅力。同时,使人们接触摄影教育的机会增多,学习更加的方便,有利于高职院校摄影教育的开展和实现。

摄影技术论文例2

二、现代科技与摄影艺术观念

(一)现代科技可以改变视角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地蕴育着自身文化色彩的发展,例如摄影艺术观念的发展,这些摄影艺术观念的发展,其中既包含了抽象的哲学概念,也包括了具体的唯物主义理念。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中,主要的发展方式都是通过第三人称的方式,其中的意义主要是描绘一种环境和一些人物,这样就可以将其中的艺术内涵集中突出在人物上,这种传统的方式,虽然在早期的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获得者成为世界名人;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需要的增长和平均文化水平的提升,当代人类已经开始对这种第三人称的艺术审美感觉到疲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摄影艺术中采用第一人称报道和研究的作品很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变化是因为现代科技采用超文本和网状传播方式实现摄影艺术的传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让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三维的存在感。

(二)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摄影方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技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冲洗照片的过程,使摄影方式改变成了现在的即时冲照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摄影的便捷性和瞬时性,从根本上改善了摄影艺术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摄影镜片制作工艺的工业化,大量的高清晰的摄影设备和大规模的摄影人群加入到了摄影艺术之中,现代科技将这些原本局限于艺术家的创作艺术范围,提升到了全民创作的历史阶段。如今一大批的草根创作者,已经涌入到摄影的创作之中,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摄影品,是以往的艺术家所没有涉及的摄影领域,这些草根摄影者的创作,使现代科技不仅为广大草根摄影者创造了摄影的便利条件,也更加为草根摄影者提供了充足的拍摄时间,让草根摄影者拥有更多的精力,来开拓新的摄影艺术观念,同时还可以使摄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好地使摄影艺术融入广大的大众,使广大的人民大众享受摄影艺术的魅力之中。

(三)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摄影概念

现代科技将摄影技术引入更大数量级的人群之中,由于现代的艺术创作架构得到极大的变化,已经无法再和传统的摄影艺术相类似,这就使现代的摄影艺术家们感到身上的压力,他们开始探索主观概念方面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创作可以使摄影艺术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模拟扩展和再造,在观赏和效果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他们也可以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技术化处理,使传统的虚拟摄影题材不再是无中生有的文化。现代摄影艺术利用自身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已经在进行摄影艺术的传播,并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可以采用平等、虚拟、开放的方式;此外,它又可以依照陈旧的审美观点,将摄影艺术转化为较为高雅的精神力量,使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使摄影艺术成为一种文雅的艺术食粮,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

摄影技术论文例3

现代多多媒体技术和动画技术的发展,有许多的三维的立体的仪器设备已能够完全做到仿真操作,一克服设备不足、环境危险和效率低下的实体实验操作,摄影课就是比较适合利用虚拟实验的一门课程。设计摄影课程的虚拟实验时,要充分考虑的摄影课的特点,做到直观、简单。

例如在设计摄影照明中的三点式照明的实验中,摄影试验中的仪器和场景要使用三维的软件设计,实验者可以任意调整观看的角度,不但能从相机的机位处观看整个场景,也可以从主光灯角度、轮廓光的角度来看整个的效果,使实验者能感到像真正在一个摄影棚中的感觉;对各种灯光的位置要全面可调,包括灯具与主体的距离;灯具的垂直角度、水平角度都要连续可调;对各种灯光的光照强度、灯光的色温(800k-10000k)、灯具的种类(聚光灯、柔光灯、散光灯等)等也要能调整。另外,被摄的主体也要有多种选择,比如:人的全身像、半身像、头部像、不同颜色的标准几何体、不同颜色的植物、不同的材质等。在摄影课程教学中使用虚拟实验,可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比如上个例子中的光照实验,在实体试验中,不但包括昂贵的照明设备、摄影器材,更重要的是还要实验场地,建造一个一百平米灯光实验室,设备加上房产价格,一个实验室可能需要几百万,因此,一般的普通学校,不可能建设很多灯光实验室,只能分时分组来做实验,如果一每个小组8个人,去掉准备时间和老师的讲解时间,每个课时真正提供给每个同学具体操作的时间一次可能只有大约五分钟。

摄影课程教学中,实验大约安排十几课时,其中照明实验的课时也就最多四课时,这样整个课程下来,照明实验每个同学真正能够实际操作的时间也就大约有二十分钟,这样短的时间,不要说掌握照明技术,即便是能熟悉灯具的基本使用都不够。而在虚拟实验中,就不存在上述的问题,因为在虚拟试验中,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提供每个人一套实验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去做实验,有了时间的保证,学生就可以充分地对灯光实验进行练习。并且在虚拟实验中,设备的种类也远比实体的实验室齐全,所以实验效果要比实体实验室效果更好。

虚拟试验比实体实验更安全,因为在实体试验中,电视照明设备大都是大功率的设备,一盏灯一般是几十瓦到几千瓦的功率,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用电事故,造成失火等危险;虚拟实验比实体实验更节约,在实体试验中,灯光设备都是耗电大户,一个实验下来,可能几十度点就消耗完了;同时,摄影照明中的发光器件都是易耗品,并且价格比较高,在使用中消耗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实体实验成本是比较高的,与实体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则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摄影教学中除了讲述理论和实验之外,对学生作业的讲评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传统的学生作业讲评中,一般是利用讲述理论的空余,拿出一小部分的时间来讲评学生的作业,由于时间短,所以效果也就有限。而在现代的网络技术下,对学生作业的讲评完全可以放到网络平台上。现在的网络平台比较常用的有互联网上的论坛和慕课平台。在论坛上,学生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对他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能看到自己的作品的优缺点,同时可以看到同学的作业,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相互取长补短,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当然论坛平台在管理上并不是太方便,如学生的参入度、作业的统计、评价的统计,这些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如果有条件的学校,把摄影课的放到慕课平台上,效果会更好,在慕课平台上,对学生的考评、数据的统计、学业考试、学生管理都有着比论坛平台更大的优势,慕课平台可以把老师的讲课视频、PPT课件、各种学习资源都整合在一起,为同学学习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

摄影技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5-02

一 时装摄影课程现状

与国际水平相比,当前中国的时尚产业刚刚起步,相关的“教育培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还比较短缺”。从当前国内的时装摄影现状来看,随着国内摄影行业走俏,从事时装摄影的人员越来越多,本土摄影师虽然大多经过专业的摄影教育,但时尚理论基础较弱,创作过程难免唯技术论,画面唯美有余而人文情怀不足,真正有思想、有创意的摄影师寥寥无几。

从高校的摄影教育来看,虽然目前国内艺术类本科高校的摄影课程已较全面地涵盖了摄影技术、美学理论、摄影派别和作品赏析等环节。但时装摄影作为一门较独立的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体系还相对薄弱。目前高校中的时装摄影课程更多的是讲解时装摄影的技术手段(包括曝光、构图、影室技术及后期处理等),而以时装摄影为主题讲述时装摄影观念、历史发展和人文分析的通识课程尚属空白。

二 史论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装产业的发展以及摄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地位得到确立,时装摄影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且已成为当代摄影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从当代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来看,时装摄影不仅记录了每个时期的时装特征,更反映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服装产业经济的变迁,成为现代时尚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因而,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历史有其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的社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装摄影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具有其独特的课程内涵和教学内容,应与纯粹的商业摄影教学有所区别。

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与摄影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融合了西方时装史和西方文化思潮的内容,又与精英摄影家的努力和时尚媒体的幕后推动不无关联。从社会的因素来说,工业文明和现代时装业的发展是产生和推动时装摄影走向世界舞台的内在动力。换言之,时装摄影是集艺术、技术、商业因素和人文因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审美诉求。了解时装摄影的历史,也就了解了时装摄影各种风格、流派出现的社会原因,对于摄影师捕捉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参考意义。从人的因素来说,精英摄影师的个人作用不容忽视。自时装摄影诞生至今所涌现的时装摄影大师及其作品引领了当时的时尚潮流,并且为后世摄影师所竞相模仿。讲述他们的生平及作品对时装摄影师的创作是一种启示。从媒介的因素来说,时尚杂志在整个时尚行业中对时装摄影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时尚杂志(如VOGUE、HARPER’S BAZAAR)的幕后推动,才造就了大量的职业时装摄影师,并为现世留下了无数摄影佳作。因此了解时装杂志的历史,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了解杂志对摄影作品评判的基本思路,从而为摄影师从事本行业工作指明方向。

面临众多国际大牌先后涌入国内市场,本土服装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市场的挑战。怎样在大牌林立的时装市场中寻得自己的容身之处,怎样把中国元素和文化推向世界将是服装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时装摄影是发掘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最直观的手段。然而同服装设计本身一样,时装摄影在中国一直在走模仿的路线,我们总能在本土服装品牌的产品大片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服装企业和摄影师的功利主义成为制约中国时装摄影行业和艺术创作走向国际化的瓶颈。因此,高校时装摄影课程需要探索一条提高学生创新摄影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来说,大学本科教育应当侧重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应当与注重应用技能的专科教育区分开。开设时装摄影课程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摄影器材拍摄服装模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审美判断的能力以及创意创新的意识。而必要的史论知识和时装摄影美学教育对于提高本科相关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审美水平是十分有帮助的。

三 史论教学的内容

时装摄影课程的史论部分可以以西方时装摄影历史发展为讲述内容,以摄影通史、西方服装史和现代设计史为参照,通过对摄影技术变革过程、重要摄影师(如理查德・阿维顿、欧文・布鲁门菲尔德、诺曼・帕金森等)及其作品、时装摄影主要流派和风格的总结,帮助学生分析西方时装摄影作品所体现的价值观、人文思潮、社会和商业背景。

如果以时装摄影作品的风格及其体现的人文因素来划分,西方时装摄影的发展可以分如下几个阶段来阐述。19世纪50至60年代:时装摄影形式确立、技术准备时期;20世纪初至20年代:古典主义画意风格;20世纪30年代:户外摄影、职业摄影师出现,现代主义风格;20世纪40至50年代:超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纪实摄影风格;20世纪60年代:反传统、亚文化以及色情文化影响下的时装摄影;20世纪70至80年代:多元文化、世俗价值观影响下的时装摄影;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片时代、人道主义、自然主义以及纪实主义风格。

时装摄影课程的史论教学除了对过去的总结,还应包括对现今的认识。即从时尚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与学生探讨时装摄影与时装品牌的营销策略、品牌文化以及大众消费观念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时装摄影的商业和文化之双重本质。对当代时装摄影作品的鉴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代时装摄影的特点和趋势,同时也是一个“拿来主义”的过程,只有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学生才能学会时装摄影大师的“精神”,而非“形式”。

四 展望

随着数码相机和电脑图像处理技术的普及,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活动。摄影技术理论本身,甚至于照片后期处理的手段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们已经不是神秘而晦涩的高深学问。而时装摄影作为一门现代艺术,抑或是一种商业文化则远非简单的摄影技术手段所能概括。基于这种形势,国内本科院校的时装摄影教学增加史论知识和人文修养内容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摄影评论家顾铮老师说:“摄影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视觉人文素养。”时装摄影作为当今炙手可热的摄影门类,亦需要在教育的环节上重视学生艺术人文素质的培养,通过认识了解西方时装摄影的历史过程来探索当今中国时装摄影的发展道路,真正培养有理论、有思想的专业时装摄影人才。

摄影技术论文例5

摄影是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形象化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重要形式。摄影技术是摄影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摄影艺术是摄影最为重要的灵魂,摄影技术与艺术不可能单独存在,只有二种完美融合方能相互促进,真正实现摄影的目的。在大学摄影教学中,也要注意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摄影技术功底,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大学摄影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作用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摄影教学中包含了很多摄影知识,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操作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摄影技术才能学好这门课程,然而只重视摄影技术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在大学摄影教学中将摄影技术与艺术融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摄影艺术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容易的让学生掌握摄影的技巧。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每个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能够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艺术内涵以及思想感情等,通过学学摄影技术知识,利用现代摄影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作品中的美,并挖掘其审美价值,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摄影教学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知美、创造美的课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够让学生打开思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将自己的思维空间打开,将摄影技术与艺术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能够增强学生对摄影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大学摄影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摄影课程不应该是单调的,如果学生只是一味的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学好这门课程的。大学摄影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为了将摄影技术能够与艺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课堂时间,把课堂分为两个部分来完成:第一个部分就是教师给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二部分就是带领学生去校园外参与摄影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上所讲的内容,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用相机拍一些照片,然后让他们讲讲拍照的技巧,以及考察他们掌握的摄影技术知识情况。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摄影作品

培养学生的艺术内涵,是摄影技术与艺术融合非常关键的环节。摄影作品,在通常情况下也可称为照片,它能够保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形象的影子,人们通过欣赏摄影作品,能够感受到摄影作品中含有的艺术形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摄影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欣赏一些摄影作品,并且欣赏摄影作品应该是积极主动的,不管摄影作品是否生动、具体,都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丰富并且充实摄影作品内涵。因此,在大学摄影课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摄影作品来提升他们的审美价值。

(三)鼓励学生参加摄影比赛

大学摄影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学生不能局限于只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摄影比赛。摄影比赛是体现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的有效方法,学生在比赛中通过拍摄摄影作品,能够增加自身的艺术情感,并能够提高摄影技术水平。

(四)举办摄影作品展

摄影实践是大学摄影中最关键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还要不断的寻找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摄影的实践能力和摄影水平。在课程结束以后,可以举办摄影作品展,让学生感受到摄影的喜悦和成就感,同时与其他同学的摄影作品进行相互间的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才能掌握好摄影技术,进而更好的将摄影技术与艺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五)充分了解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大学生要想拍摄出非常好的摄影作品,那么就要掌握摄影技术,一幅照片要有清晰的影像、进行准确的曝光,良好的色彩还原,掌握这些技能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学好摄影的基本要求,但是很多大学只是过分的强调摄影技术而忽略了艺术创作。因此,一幅摄影作品不仅仅要停留在曝光和冲洗上面,同时应该将艺术融入到作品中,应该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式完整的表现出来。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艺术创造上面应该有较高的意识,要有极强的艺术风格,如果不能将艺术与摄影技术融合,那么整个摄影作品就会缺少欣赏价值。因此,只有全面的掌握摄影技术,在自己创作的摄影作品中增添一些个性化的艺术色彩,让摄影作品更加生动,在学生学习基本摄影技术的同时,加深自身的艺术修养。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然而如何将摄影与艺术更好的结合起来,如何才能在摄影作品中体现出摄影艺术内涵,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摄影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作用和基本的策略手段,掌握好大学摄影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方法,对大学生的摄影学习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柳素芬.明确主题,永葆活力―以网络课程“数字摄影技术与艺术”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4).

[2]傅义新.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轻松学电脑(电子乐园),2011(9).

摄影技术论文例6

0 引言

在21世纪,摄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技术,它不仅可以真实地记录人的生命历程,同时还能够伴随人的一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并且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比如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群众摄影等。并且,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摄影技术不再仅是少数人掌握的技能,而是不断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1 摄影技术的发展

1838年,摄影技术诞生,其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响。当时,人们对这个新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完善和改进摄影方法。就摄影技术的诞生过程而言,达盖尔创立的银版摄影法对于摄影技术的诞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摄影技术进一步发展后,达盖尔的摄影模式就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了,究其原因就是该摄影模式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复制困难。

在摄影技术诞生一个月之后,该技术就传入了美国,到了1838年底,摄影技术风靡欧洲,成了人们新的宠儿。由此可见,摄影技术在诞生伊始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摄影技术随着英国的战舰来到了中国,并迅速传播,使得当时发展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也开始使用摄影技术。此后,1842年,光学玻璃在法国问世,从而解决了摄影镜头精准度的问题,并且成为摄影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1]

2 摄影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1 新闻摄影技术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1)数字化技术的摄影设备对各种新闻题材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事件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摄影技术的应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由于数字化摄影技术的不同,在新闻中的作用也不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应用新闻摄影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贤交流搭建平台,从而间接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在数字化技术的摄影设备中,镜头对于相机的拍摄效果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为通光量、焦距或者是取景范围都需要依赖于镜头焦距的长短。比如广角镜头适用于大场面的拍摄;鱼眼镜头适用于戏剧性事件的拍摄;中距离镜头适用于人像的拍摄等等。

(2)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摄影技术是记者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记者拍摄的影像就像是一把枪,可以直指人心。新闻图片是一种最直接、最形象、最客观的报道形式,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图片这种报道形式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喜爱。同时,视觉文化逐渐兴起,读图时代来临,一张新闻图片可以引起无数的讨论,为此,新闻工作者就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从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

2.2 商业摄影技术对商品的推广作用

(1)商业摄影技术传递商品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商品种类也不断增多,并且广告已经成为传递商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为了不断增加商品的销售量,摄影师开始不断创新拍摄手法,利用摄影技术将商品的细节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以此来实现传递商品信息的目的。在拍摄商品的时候,摄影师通常会选用三种相机,分别是大画幅相机、中画幅相机以及小画幅相机,摄影师需要根据拍摄商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相机,从而突出商品的细节信息,提高商品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3]

(2)商业摄影技术扩大产品销售。在商业摄影中,为了提高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摄影师通常运用一系列的摄影技术,表现商品的特点,以此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扩大产品的销售。首先,摄影师可以利用光线的明暗,突出商品主题,利用人们的视觉差异,刻画出商品的质感;其次,控制好曝光以及景深,为人们带来一幅意境悠长的图像。商业摄影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人们对商品的认知,因此摄影师不应只专注于商品的拍摄,还要分析人们的心理,从而使拍摄的商品拥有灵魂,这对于促进商品的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群众摄影技术对文化的传播作用

(1)群众摄影技术丰富了大众生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及,同时群众摄影技术也不断更新,利用互联网分享图片信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我国群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智能手机中的相机功能基本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摄影要求,比如人们可以在旅游、聚餐等活动中,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进行拍照留念,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分享。此外,还有自拍这种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充分地表现自我,从而充实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群众摄影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丰富大众生活。[4]

(2)群众摄影技术提升了大众的品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逐渐朝着“傻瓜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摄影技术已经不再是只有少数人可以掌握的技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时代精神,还是民族精神,都可以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因此摄影师就需要尊重人们。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摄影艺术作为载体,同时摄影艺术的提升也离不开群众的衬托。但是随着群众摄影技术的普及,摄影作品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并且有些人过于重视摄影器材的使用,而忽略了摄影内容的选取,这对我国群众摄影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摄影技术就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统一,将“通俗”与“高雅”紧密结合,以此来不断提升大众品位,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商业领域、新闻领域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就应明确摄影技术的重要性,以此来丰富大众生活、提升大众品位,从而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京姝.中国当代油画中摄影图像元素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摄影技术论文例7

伴随着相机普及率的大幅提高,使摄影逐渐成为了一种苏特的群众性的艺术文化。在现阶段,摄影及摄影技术能够为社会大众所广泛应用,对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的形式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人人均可以享受摄影带来的乐趣。而摄影作为一项越来越受群众欢迎的群众艺术,正确的群众摄影辅导成为文化馆在进行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的重点。

一、群众摄影的发展现状

摄影自1839年诞生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摄影改变了人类文化生活、文化传播的方式,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生活进入到了色彩缤纷的群众摄影世界。伴随着科技以及制造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摄影由一种相对奢侈的艺术行为成为今天随处可见的群众文化行为,是摄影艺术的极大变革与发展。当下的摄影文化呈现出一种简洁化、普及化的时代特性。每年各大摄影器材商家都会生产及上市满足市场和人们需求的相机型号,单反、微单、数码相机、一次成像相机等各种各样的型号以及各种不同的价位的选择,使得摄影走入到每个人的家中,而越来越智能的操作,使得摄影操作越来越简洁化;而随着摄影从相机“进入”手机,使得摄影变得和手机同等普及,在生活中只要看到美丽的景色和有趣的瞬间都可以拿出手机享受摄影的乐趣,使摄影走向个人。

二、文化馆如何做好群众摄影的辅导工作

(一)辅导群众科学选材

目前群众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中,大部分群众遵从着真实和艺术的双重标准,摄影的目的不明确,选择题材的范围受到极大束缚。例如在纪实摄影时不考虑叙事而着重考虑光线和色彩的运用是否合理,脱离了纪实摄影中以图像记录历史的目标,无法宏观的考虑纪实摄影的艺术特性等。因此,对群众摄影的科学选材做正确的辅导便是文化馆的第一步。

在科学选材之前,首先应该针对群众摄影爱好者多相对全面的摄影基础理论知识辅。辅导的方式很多,文化馆可以针对该地的情况开设辅导班进行全面的督导,或者是将相关知识制作成摄影基础知识小册子,分发给各位摄影爱好者,再或者在文化馆的官方网站上进行网络教学,开设网络教学班,相关的知识点也可以在网络上自行下载。其次,在铺垫了群面的理论知识之后,对群众摄影进行科学选材辅导。文化馆可以邀请当地的各类摄影大师开设针对摄影选材的交流辅导会,我们无法告诉群众能拍什么,不能拍什么,我们只能为辅导群众奠定夯实的摄影基础。

(二)辅导群众掌握摄影技术

摄影艺术是运用摄影器械以及科技的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的平面记录,这就需要摄影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熟练的运用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例如“影调”,即照片的基调,指的是不同亮度的景物在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不同密度,活用影调的变化,可以使照片显示出不同的明暗层次,从而使照片的整个调子达到更为理想的视觉效果,是重要的摄影技术之一。

摄影技术的理论知识学习类似于摄影选材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样,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其学习方法可以参照之前对于群众摄影科学选材的建议,但是摄影技术有一点不一样的是摄影技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熟练的运用,这就需要文化馆在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变通。在系统的对群众的摄影技术进行理论知识辅导之后,我们应该组织摄影技术实践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成立一个小型的摄影技术辅导团队,定时定点的举行开放性辅导活动,争取做到对群众的摄影技术做到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在实践中让老百姓掌握系统的摄影技术,从而提高其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积极为群众提供合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合作和交流是虚席的过程中最有效的一提高途径,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快捷的方式汲取他人的学习经验,并且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交流摄影的感悟,增加对摄影的热情。几乎所有的摄影名家都喜欢和新进者进行交流,且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多摄影名家都希望自己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所总结出的许多知识能够对新入门者有一定的帮助,这是除了作品获奖之外,让他们颇为自豪的事,也正是摄影这门艺术所特有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便可看出为群众提供一个合作、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对于群众摄影的发展十分重要。

摄影技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147―03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web2.0技术开创的平民化的技术应用局面,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进入大学教学领域,扮演了延伸课堂教学环境、分享网络资源、组织在线交流等积极的教学辅助角色。教育技术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与“好看簿”技术的整合正是其中的一个应用典范。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应用“好看簿”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衡、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难以形成良好视觉素养等问题,为该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对教育技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作为起点,并结合“好看簿”平台的优势,探讨了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好看簿”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

一 教育技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信息技术和现代媒体的飞速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持与物质基础。被称为后工业之父的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1]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摄影基础》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使学生能掌握常用的摄影技术和一般的摄影艺术知识,以满足未来教学中视觉创作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课程教学中缺少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平台

欣赏优秀、经典的摄影作品,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从直观上感受到由于技术参数的设置不同而得到的不同拍摄结果,能够看到在不同情境中摄影者是如何拍摄优秀照片的;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如果遇到类似的场景或情况,我如何拍摄呢?在传统教室环境中,教师的工作重心往往在于理论知识的讲授,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将大量优秀作品呈现于课堂之上,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的摄影作品相对较少;而网络上的摄影作品虽然数量巨大,但是质量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很多摄影作品缺少必要的技术参数和拍摄背景的相关说明,这使得初学摄影的学生很难获得优秀的资源并将摄影作品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眼里的摄影课程成了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

2 课程教学中缺少摄影作品的展示平台

对学生拍摄的作品及时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相互观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将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得更加紧密。在《摄影基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往往都是“孤芳自赏”,他们很难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或者仅仅是浏览,很难了解大家拍摄的整体情况,使得学生的摄影学习成为一件相对封闭的事情,缺乏必要的基于作品的交流,导致学生的拍摄水平很难提高。教学过程中缺少摄影作品的展示平台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无法进行。

3 课程学习中缺少摄影作品交流的平台

《摄影基础》课程中的交流往往是以优秀摄影作品或学生摄影作品为载体展开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优秀摄影作品的分析大多是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根据理论知识讲解的需要,分析作品中包含的理论知识成分,对于其他知识涉及的不多,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听为主,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作品的分析,往往是对学生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的分析与讲解,展示最好的作品,分析共性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该方法效果不够理想,一是因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非常有限;二是因为大量的学生作品无法获得点评,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哪里。

二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好看簿”网站创建于2007年,是一个用照片记录生活的社会型软件,它通过“上传-记录-分享-保持联系-隐私保护-浏览”六个环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利用图片、文字和声音进行网络日志写作与交流的在线空间,使用户可以极其方便地融入“可读、可写、社会化”[2]的网络世界。应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技术与人文两个方面。

1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技术基础

好看簿综合了网络日志与图片处理两大功能,满足了摄影学习者对读图与理论理解两个方面的要求,用它支持并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图文并茂的资源呈现形式

在好看簿中,作者可以脱离单纯依靠文字进行叙述的抽象化资源表达,也帮助学生避免了仅依赖“读图”获取信息的弊端,而是将图片与文字有机整合在一起,让作者可以很方便地记录下发生在照片后面的故事,讲解图片所表达的含义;而浏览者则可以获得来自“抽象+具体”的媒体体验方式。

(2) 绘声绘色地资源交流途径

无论将哪种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其必须关注的一点就是如何满足学习者不同的认知风格需要。对学习者而言,最常见的风格包括视觉型与听觉型两类,而依靠图片、文字进行讲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视觉型学习者。在好看簿中,除了具备图文并茂的呈现功能之外,还能利用“录音”功能为其增加了绘声绘色的资源讲解。教师也好,作者也罢,可以在好看簿图片日志前为每张课件或图片进行声音讲解录制,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虚拟的在线听课环境,可以极好地扩展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的人文基础

摄影是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体,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为他们搭建一个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好看簿”提供的人文基础主要体现在合作与写作氛围的构造上,在“好看簿”中,“故事”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完成学生个人作品展示,使学生在虚拟平台中听到更多人对于作品的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好看簿”中的“活动”功能则可以帮助我们成功的实施主题式教学,使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活动结构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三 利用“好看簿”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将好看簿带入教育技术专业的《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好看簿提供的功能中找到可加以利用的功能,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上两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进行《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申请了“好看簿”空间,地址为:省略/user/96287/,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了技术支持教学的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好看簿工具优化《摄影基础》课程教学。

1 利用“好看簿”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

照片以及对照片的分析是摄影教学的构成元素。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往往更多地把重点放在理论的讲解上,而缺乏通过实例对理论的内涵进行讲解。对学生而言,摄影成了一门理论课程,自己在实验课或课余时间完成的作品只能作为“纪念”保存下来,既难以听到其他人的评价,又难以通过作品建立对摄影的兴趣。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好看簿中的“故事”“活动”以及“小组”等功能将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如下:

(1) 用摄影作品作为实例,支持课程教学

摄影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照片为理论学习做支撑。通过好看簿,教师可以提前收藏或上传有价值的摄影图片,用作讲解案例或者作为实例供学生欣赏。在好看簿中,照片不仅能以幻灯片的方式浏览,也可以用3D画廊的方式浏览,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再加上生动的解说和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 课堂上讲解讨论学生习作

把学生的作品上传到好看簿小组的作品展示空间,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评论,打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环境中的异步交互。学生不仅交流了彼此的看法 ,还体会到了交流的乐趣,无形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习作讲解课上,教师直接打开好看簿,根据大家的评论进行有针对的讲解,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增加新鲜感,弥补了课件单一效果的不足。能够与学生更加贴近,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创作欲望被激发,兴趣得到培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授课方式。

(3) 提供丰富的优秀摄影作品,帮助学生体会到摄影学习的乐趣与美的享受

摄影是一门心灵的对话,需要学生浏览大量优秀的作品体会其中的韵味。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刚接触摄影的学生似乎很难找到哪些资源是优秀的,哪些是必须浏览的,以及该如何去欣赏一幅照片。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依靠好看簿展示国内外优秀摄影家的作品以及历届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并配之以文字说明,分析这些摄影作品的创意构思、构图形式、影调色调的控制、光圈快门的使用技巧等。通过对大量优秀摄影作品的分析,学生可以尽快掌握解读影像的技能,提升对影像的敏锐的捕捉与感受能力,从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学习摄影大师们的创作思路以及拍摄的经验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拍摄水平。大量优秀摄影作品的欣赏,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审美能力,增加他们的艺术修养,开拓他们的思维,为他们在进行摄影创作时增添灵感。不同时代的摄影作品还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不同时代的拍摄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3]。

2 利用“好看簿”构建网络合作学习共同体

摄影是一门交流的学科,其中包括作者与浏览者通过作品的交流、浏览者之间针对某个作品的交流以及作者与自己思维的交流等各种复杂形式。作为初学者而言,摄影是一门充满变数的课程,他们更需要在与其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学会如何欣赏一幅照片,如何评价一幅照片,如何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在好看簿中,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个人作品上传到好看簿空间,到学习小组中参与评比交流活动;教师定期到组内进行查看,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小组成员以真实姓名注册,同学之间,学生与教师都实现了沟通透明化,建立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同学们在互评中体会了交流的乐趣,增进了共同体的凝聚力,摄影的兴趣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创作的热情也被带动。

(1) 利用“故事”模块,支持虚拟平台中的作品讨论

在实践活动中,共同体的管理员可以把同学们的代表习作利用“故事”上传到小组空间供大家在组内欣赏和讨论,学生也可以利用好看簿发表故事和文章,收藏故事(与摄影有关的)。在好看簿支持的共同体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探讨摄影知识、摄影师、摄影器材、最新摄影比赛等与摄影有关的话题,营造了浓厚的摄影学习氛围;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大家互相探讨查找资料,最终得到正确结果,或留言等待教师的解决。因为是异步交流(发表留言),或同步交流不见面(实时聊天),好看簿里没有课堂的紧张气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好看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共同体活动的机会,他们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得知识,培养个性,增强对学习摄影的兴趣。

(2) 利用“活动”模块,支持虚拟平台中的专题讨论

摄影教学的实践部分由许多特定的专题构成,如“焦距与影像大小的关系如何”、“春天的脚步”专题摄影、“专业实习摄影展”等,这些专题在组织中要求学生围绕同一个专题进行创作。好看簿中的“活动”模块可以很好地承担起组织虚拟专题讨论的责任。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按规定时间上传至活动区域,一个虚拟的、大容量的在线影展就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除此之外,好看簿提供的投票功能,使作品在展示的同时具有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增强了学生参与摄影活动的积极性与动机。

四 结论

摄影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web2.0技术的逐渐成熟,利用技术支持课程的教学过程,扩展课程的教学空间,分享课程的教学成果已经成为课程改革不得不面对的趋势之一。利用好看簿支持教育技术专业《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较好地将技术的优势与课程的特点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摄影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68-02

从法国人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之后的一百五六十年里,人们基本沿用以银盐等化学原料为感光材料的摄影技术。但是在20世纪末,这种传统的摄影技术受到了来自计算机领域的,足以威胁到它的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这就是数码影像技术,它引发了一场摄影领域的划时代的革命。人类从19世纪初开始的摄影尝试在20世纪末发生了质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码影像技术也更加完善。相比传统的银盐摄影系统,数码摄影系统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今天,数码影像技术正以其高效率、高创造力、高精确力在邮电业、IT业、图片制作业、照相服务业、广告业以及印刷行业都基本取代了传统摄影技术。高效环保的数码影像技术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人们的生活的一部分。

当摄影不再神秘,当摄影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科技的发展使得以往高深的技术被许多自动化所替代,当高度自动化的相机只需摄影者按下快门也能获得一张照片时,高校摄影基础教学也势必有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1 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摄影术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1839年8月19日,当法国人将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法”被认定为最早的摄影术,并通过法兰西科学院和艺术院共同公诸于世时,就已经表明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支撑点,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一个属于人文科学的造型艺术。这两个支撑点并不完全同步,甚至也不完全同轨,但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使摄影得到了发展。

2 摄影基础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摄影随着科技的进步快速发展,尤其是数码成像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摄影这一艺术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摄影教学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2.1 教学目的

摄影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在今天,摄影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摄影基础课程是许多高校都有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它以影像技术和艺术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摄影的工具、摄影用光和曝光艺术、摄影构图技巧、摄影创作的主题意识等摄影艺术创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技巧,运用摄影的思维活动,进行摄影创作。

2.2 教学要求

通过摄影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发展,对摄影不长的历史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了解在摄影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摄影流派,以及各大流派的代表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相机及附件的原理、构造和使用。通过拍摄指导让学生提高对摄影构图概念的认知和对构图方法的运用,掌握摄影构图的基本法则,学会安排取舍和协调被摄物中各种元素的关系,使用构图技巧提升照片美感。

3 摄影基础课程学时数与教材的选用

3.1 学时数的确定

摄影基础教学在高校一般针对两类学生,一类是以艺术设计为主的专业学习摄影的学生,另一类是包括文理工科选修摄影的各类学生。对于高校通识教育开设的摄影课程来说,学时可以设定在30左右比较合适,其中理论部分约占7成,实际操作部分约占3成比较合适。对于专业学习摄影来说,30学时明显不够,应该保证60学时以上,其中理论部分约占6成,操作部分约占4成比较合适。

由于摄影基础课程的特殊性,理论与操作很多时候是夹杂在一起的,如果强行的将整个课程中分为部分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时必然是极度不科学的作法。如,在拍摄中,拍摄者的眼、脑、手是合一的,这点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非常相似,摄影者需要处理曝光、确定景深范围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取景、构图等艺术层面上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有的学校硬性规定出实验步奏,如相机的操作、曝光模式的操作等多项实验。如果每次单元实验单单是解决某项技术上的问题,又或者是单单练习构图取景,这是把摄影兼具技术与艺术的特性割裂开来。正确有效的作法是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经过训练,学生就能够做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曝光评估、构图取景、确定景深等几方面的兼顾,从而在技术手段和艺术创作上都获得提高。

摄影技术论文例10

瑞典的雷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为代表的摄影家们,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的观点,主要倡导把“美”当成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从而去追求含蓄、和谐和典雅,这一时期的摄影作品构图布局、光线影调的追求都酷似绘画。雷兰德用三十几张底片叠放的大照片《人生之路》,在1856年曼彻斯特“重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确立了摄影的艺术地位。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是摄影美学最早的理论专著。19世纪末,自然主义摄影美学起而对抗上述的绘画主义摄影美学,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爱默生,其理论著作《自然主义摄影》出版后引起轰动。他提倡最接近自然对象、逼真的自然作品才是最理想的摄影艺术作品。这一主张特别强调主题和角度的选择,使普通的对象有美的感觉。推广而之,这样的理论发展成为纯粹的摄影美学,反对模仿绘画,强调摄影作品精细的高清晰度、微妙的层次质感变化和不同于立体感的绘画效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摄影器材的改进尤其是小型相机的应用,以及社会、美学思潮的更迭,纪实主义摄影美学勃兴,它主张尊重摄影特性,发挥摄影所独有的表现力,强调摄影家的个性和独创性,主张真实反映生活而不加粉饰雕琢,这种美学思想至今仍在摄影界占主导地位。 

我国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刘半农撰写的《半农谈影》首倡摄影主体论、本体论、民主论等,他提出“意境说”观点,即把作者的意境要借助照相表露出来;提出的“同情说”观点,要求摄影作品中必须灌注摄影家的审美判断和情感因素,使其“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从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出发,提出了“造美说”及一系列原则,也就是演变为今天的摄影艺术形式法则。刘半农还对摄影进行了三种分类,认为第一类是复写的(科学摄影),第二类是非复写的(艺术摄影),第三类是照相馆式的(商业摄影)。蔡元培先生直接把摄影艺术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内容、一个品类来提及,他认为:“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与美术家匠意者,乃于图画相等。”譻 

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关于摄影审美的价值目标与思想方法论,国外学者强调摄影对人的感觉与思维发展的影响,如艾琳的感性整合学说、博克的规则迁移论、帕森斯的观念重构论、苏珊的想象启发论等;国内学者则相对注重技能创作和社会人文价值的凸显。对于摄影艺术审美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状态与认知结构,当前的研究缺乏多层次的思维时空解读与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表述,系统的理论概括与客观标准的缺失,是摄影艺术美感的生成机制理论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在摄影艺术审美心理学方面,国外学者将摄影艺术与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以深层贯通,形成了更深广的视域坐标与全息参照系,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灵活的研究方法和更客观精细的科学论据,推动了摄影艺术创作———摄影艺术教育———摄影艺术鉴赏———摄影艺术评论的互补协同发展。然而,国内学者对摄影艺术构思心理的研究非常薄弱,一是缺少美学研究的概念更新与思想模型建构,大多以研究构思的技术方法为主;二是研究的视域局限于单一学科,缺少对审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艺术哲学和神经科学的借鉴;三是缺少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与实证依据。 

鉴于目前对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认知研究极为缺乏,同时这类研究又是理论发展和社会应用所急需的,本文选择“艺术构思心理”这一审美与创作过程深层交叉的特殊主题来进行理论阐释与作品实证分析。一是从艺术哲学和审美现象学层面揭析摄影艺术的本体论价值,如史密斯和沃特伯格提出的“相似性、表征性和自我指涉性”三种价值象征模式,揭示了摄影艺术超越模仿和再现的相似性模式、向非模仿性的本体价值自显性模式转变的审美本质。二是深化了摄影构图的认识论与技术方法论的理念,如J.H.罗琳关于摄影主体的价值对象化与主客体特征的时空重构,阐明了摄影艺术传达视觉规则与认知观念的深刻作用。三是发展与完善了运用摄影艺术之造型元素与操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如里奇蒙的特殊空间映射理论、索哈尔的虚拟/数字影像与主客体的异质同构学说。四是对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探索,国内注重从摄影自查内省来阐发美学特征及审美能力,强调摄影家的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思维,如杨恩璞、王振民、李文方等;国外则聚焦于摄影艺术的审美概念、时空范畴、认知结构和内外时空的价值表征方式上,如纳瓦伯的复合影像生成论和马尔科姆的日常经验审美重构论瑏瑠。 

三、不足与对策 

目前主要在六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出现的各种流派代表人物、以及行业专业摄影的美学分析没有展开阐述,导致摄影分类含糊,概念骑墙,评判标准混淆,给摄影创作带来了不清晰的导向。二是偏重技术层面和操作过程的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相关的高层次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建构;三是缺少观照摄影艺术的美学新概念和范畴的扩展深化;四是对艺术摄影与实用摄影的审美特征和创作原理缺少辨析及深入的分类研究,致使相关的美学研究与创作研究不免出现笼统含糊和能指错位的状况;五是缺少研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的思想模型,尤其是国内对摄影理论和摄影美学的研究方法单一陈旧、对目前国外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学科(如审美心理学、艺术认知心理学、视觉艺术与科学和神经科学等)的理论———概念———方法———实证材料缺少借鉴;六是对摄影构图的客观材料(外在时空的表象形式)研究较多、对主体的主观材料(内在时空的意象形式)的生成方式与呈现手段研究很少。而当代视觉艺术的造型形式创新,则主要依靠艺术家的构思创新、概念更新和感觉形态的内在刷新。

       我们注重对摄影美学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对摄影美学理论命题和范畴的意义还原、文化解读与现代阐释,否则,义理研究则将会将成空谈。同时,摄影美学与创作心理研究还可以深入下去,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也可以开辟一些新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向。首先,发展新概念与新范畴,引人多元灵活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建构新的思想模型和理论框架,提供新兴交叉学科的最新实证依据,推动摄影美学与时俱进、趋于成熟。关于提供观照摄影艺术审美、摄影艺术创作和摄影艺术教育的全新思想模型,在国内外都相对缺乏。国家政府部门关于艺术学升门的学术体制决策,把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下面的一级学科升级为独立的学科,无疑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种传统学科格局已经和正在打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机遇。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摄影(部分)归到美术学专业类瑏瑡,但是在实践中,很大一部分院校却将摄影归到了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这与艺术学界没有真正展现出摄影这门艺术的学科实力和学术实绩有很大关系。 

其次,应当结合丰富的作品分析来具体阐释其审美价值、构思机理与方法、艺术教育的认知焦点与内化思路,借此为摄影创作、摄影教育、摄影评论、摄影鉴赏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与思想启示。对此,有学者指出,艺术审美与创作活动并不是单纯的经验操作与技术行为,因为仅靠经验和技术手段是无法解释人的审美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可见,我们需要追根溯源、超越形式层面和技术维度,从审美与创作的内在过程之中提炼审美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构思的心理机制,以此指导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有效提升摄影家的创作水平和大众的审美素养。(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朱立元:《摄影美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2]龙憙祖:《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172页。 

[3]同上,第73页。 

[4]E.Schellekens,Aestheticsandsubjectivity:fromKanttoNietzsche,BritishJournalofAesthetics,2004,44:304-307. 

[5]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6宿志刚、苏丹:《光影的诗篇———摄影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7]李文芳:《美镜头:摄影审美与表现方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8]王振民:《摄影审美纵横》,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