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7 23:45:07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1

李树峰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对此前四届摄影周做了回顾。他说,四届摄影周举办了摄影展览、研讨、摄影大PK等丰富的活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位摄影家先后来到响沙湾,创作了大批优秀摄影作品,多角度展示了响沙湾的地理地貌特质和民族文化气质。从去年开始,响沙湾摄影周以“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为主题,以对同一个地域景观和人物的不一样的观看和呈现为基础,以个性化和差异化为目标,邀请国内外有创作实力的摄影家到这里展开大PK,是影像实验,也是学术探索,获得了很大成功,显著地改变了目前摄影业界千军万马到一个景区去拍摄雷同照片、千方百计拍摄与别人一样甜美的照片、个展无统一性、群展无差异性的现象。

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响沙湾是摄影人的家,欢迎摄影人回家!摄影,为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摄影,为人类的记忆拓展了空间;摄影,成为保护环境的第三只眼――摄影人应该为此自豪!

从2009年12月起,《中国摄影家》杂志开始在封面上刊登摄影家肖像,并配以深入、系统的访谈。本届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为2013-2014年度《中国摄影家》杂志“封面人物”代表罗更前、姜平、谭明、于志新颁发了纪念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刘伟为参加“中外摄影家大PK”的20位选手授旗并颁发纪念牌,威联通科技与知名硬盘商希捷科技为此次PK摄影家赞助了NAS专用盘NAS HDD。

“摄影爱心接力”特别嘉宾:高慧媛、范勤勤

本届摄影周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是两位特别嘉宾:高慧媛和范勤勤。这两个女孩与《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品牌活动“摄影家大PK”渊源颇深。

2009年7月,在“中国摄影家大PK”河南尧山站活动中,李树峰遇到了脚有残疾、行动不便、年仅6岁的范勤勤,并拍下了她的照片。在PK作品观摩会上,平顶山摄影家群体发起了“摄影爱心接力”救助活动。2009年9月,在《河南摄影报》主编张国通的多次奔波联系下,勤勤接受平顶山平煤集团总医院专家手术;2010年9月,经慈善人士多方联系,勤勤在山东烟台中法友谊医院接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著名小儿矫形外科专家詹姆斯・甘博教授的亲自手术;2012年11月,勤勤接受北京西部儿童救助基金会的爱心资助,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近半年的手术和康复治疗。

如今,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政府的协调下,勤勤走进了课堂,并在今年春节后,拿到了户口簿和身份证。今后,“失依”儿童勤勤,将作为鲁山县教体局的“包干”帮扶对象,由鲁山县教体局解决其到18周岁为止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资助其生活费和学费。

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外摄影家大PK”的中国代表队选手解海龙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村采风创作时,偶遇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高慧媛。他用影像将高慧媛的劳动和学习状况记录了下来,作为PK作品提交。在演示PK作品时,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被解海龙的作品和高慧媛的经历所打动,当下表示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愿意资助高慧媛。在大PK活动结束之际,两万元人民币和一台崭新的电脑送到了高慧媛手中,此后,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一直资助高慧嫒,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摄影周开幕式上,李树峰、解海龙、王文俊、张国通向范勤勤、高慧嫒赠送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为“摄影爱心接力”中茁壮成长的孩子提供的学习用品和纪念品。

勤勤在接受现场主持人采访时说:“我要感谢摄影家,你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爷爷(张国通)。5年来,爷爷不断地帮我联系各方机构,解决我遇到的各种困难,我能治好脚,能上学,能有户口,都要感谢这些摄影人的帮助和努力。”

摄影的力量不一定非要轰动世界、改变社会进程才称其为力量,以影像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使个体生存状态得以改善,这也是摄影的一种力量。张国通和解海龙不仅尽己所能帮助他们镜头中的主人公,更通过长期关注、记录、传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伸出援手,解决一个个生命个体面临的生存困境。

创作与研讨:分身乏术的白天和谈影论艺的夜晚

本届摄影周期间,主办方特意为来到响沙湾的各界朋友准备了丰富多样的精彩节目,其中很多节目是我们平常很难看到的。白天有民族节目如敖包祭祀、蒙古国查穆舞表演、响沙湾蒙古人选美大赛、游牧迁徙、蒙古人家早间生活情景展示等;沙漠特色节目如首届响沙湾女子沙滩排球邀请赛、响沙湾全国游泳大赛、花式灌篮表演、健美操表演、艺术体操表演、迈索尔瑜伽表演、晨间有氧操表演等。节目之多,许多摄影师表示分身乏术,只能选择最感兴趣的节目前往观看与拍摄。这些节目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拍摄题材,每一个节目现场,都能听到“咔嚓咔嚓”按动快门的声音。

晚上,更是有露天Party、摄影讲座、烟火表演等精彩节目。7月19日晚,主办方举办了“幻灯之夜”摄影讲座,与大家共同欣赏与探讨摄影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讲此次摄影讲座。

“幻灯之夜”包括“世界・未明”、“中国・嬗变”、“摄影・探索”三个部分。

“世界・未明”部分展示了国外摄影师近年拍摄的优秀摄影作品,同时通过多媒体形式――《“9/11”如何改变了美国》,《卢旺达:有图谋的罪》(摄影:乔纳森・托戈夫尼克/制作:Sto rm Medium,2012)等展示作品的同时,重现了这些影像的拍摄场景和过程,加深人们对影像生成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嬗变”部分包括《面容散记――向杜修贤先生(1926-2014)致敬单元》《张雅欣:样板戏》《蒙敏生:革命与浪漫》《李振盛:红色新闻兵》《1980年代:吴家林的个人视觉》《1990年代:转折时代的个人命运――赵铁林:生活边缘的女孩》《吕楠:纪实影像的新美学》《贾代腾飞:流水线上的婚礼》《贺肖华:国癣》等作品,梳理和展现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状态和面貌。“摄影・探索”部分通过“微创新・微处理・微挑战”、“互联网的借用资源”、“照片:现实与历史的双重语境”、“流媒体・多媒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摄影家大PK:一个响沙湾,多样的超现实

摄影大PK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的品牌活动,通过大PK活动,研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摄影家对同一拍摄地点的审美差异;展示摄影家对一个固定地域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整体把握能力;使人们重新关注前期拍摄,展示和提高拍摄技能;引导摄影人提高综合实力。

本届大PK主题和形式延续上届,邀请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埃里・里德、米沙・厄维特,日本女摄影师藤泽长子,《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台湾摄影师黄子明,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更前,职业摄影师谭明等20位中外摄影家,在响沙湾进行自由拍摄,提交个性鲜明、格调统一的作品。

参加此次大PK的20位摄影家来自中、美、日三国,年龄结构上“80后”摄影师占据一半,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摄影观念以及拍摄习惯,都在创作中有生动体现。最终完成的作品整体水平之高,不仅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而且还带有强烈的新锐色彩。

7月20日摄影周闭幕之夜,中外摄影家大PK作品观摩会在福沙岛举办。观摩会首先放映20位摄影家的作品,然后每位摄影家就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或技术问题进行阐述。《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持观摩会,他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及时点评、提问和采访。摄影家们关于“超现实”的个人化思考,有许多精彩阐述。玛格南摄影师埃里・里德被主持人提问:“如果让你去拍一个关于超现实专题的报道,你要做的第一件工作是什么?”里德回答:“去发现美,并把它拍下来。”米沙・厄维特关于“超现实”的回答是:“现实本身就是超现实的”;主持人提问:“你的父亲是摄影大师埃利奥特・厄维特,他对你的摄影有何影响?”,米沙回答:“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你要是想理解摄影的话,首先要理解摄影的语言。”

关于“超现实”这一主题,中国摄影家思考之深入与精彩阐述也不遑多让。陈春雨从水与沙的关系出发,将这一主题抽象化为沙丘与沙沟的关系。贾代腾飞则借用佛教“瞬息”思想的灵感,采用过度曝光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响沙湾。刘晓芳认为“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是相对的,对一-t-~,是现实的东西,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超现实的。”她在深夜拍摄出彩色夜灯下的蒙古包群,淡绿色灯光下,响沙湾犹如北极光下的爱斯基摩小村。李馨与在响沙湾工作的模特、挤奶工、演艺人员等悉心交谈,询问他们的梦想与生活,拍摄了一组辛勤敬业、心怀梦想的响沙湾人――梦,当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角度……

摄影周作为国际化的文化艺术盛会,响沙湾作为“超现实”的艺术空间,为摄影人提供了一个多向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各种摄影风格的发展和创新,并为到响沙湾来的摄影家和广大游客,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中外摄影家大PK”活动20位参赛选手名单:

埃里・里德(Eli Reed。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

米沙・厄维特(Misha Erwitt。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

藤泽长子(Takeko Fujisawa,日本女摄影师)

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台湾摄影师)

罗更前(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谭明(职业摄影师)

姜平(自然地理摄影师)

于志新(新华社中国图片期刊社总编、高级记者)

李宗献(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得主)

吴旗(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魏征(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图文中心副总监、摄影记者)

贺顿(《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

贾代腾飞(《长江日报》摄影记者)

李焕生(高级摄影师、中泰友好艺术学会高级会士)

李群(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李馨(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获得者)

刘晓芳(“全球摄影新锐”展入选者)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2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原是为二战时期军队的生存训练而服务。随后,体验式教学作为以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70年代中期,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美国兴起。其引导者有库博、布鲁纳德、杰维斯等人,他们提出概念并成立了体验式教学研究与推广理事会,受到了美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育家们通过这次研究认为应把体验式教学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体验式教学适合人类各个年龄层次包括儿童、少年、青年、中青年、老年等的人群;也适合短期、长期的学习长度,同时体验教学还可伴随人类一生,它是一种适合各种肤色,各类性格的人群。学习者通过想象、移情、联系、思考、感受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碰撞、交融,激发已有经验,产生新经验;最后,又使新经验内化为自我的感受,并最终成为自身个性化的知识。可以说体验教学是通过获得体验-联系反馈-思考概括-实际应用等环节有效获得知识。

2.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同时,建构主义者还认为:知识是需要构建的,构建的基础在于学习者本身的经验背景,这取决于特定的学习情境,即每个人获得的知识都和自身的经验有关。建构主义还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父母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这些理论表明学习需要有意义建构,需要学习者本身的经验,需要特定环境下的情境帮助,需要有意义的学习。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和有意义学习,体验教学将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建构理论将会成为体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3.摄影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措施和对策

3.1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摄影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以体验式教学为基准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参与体验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体验教学过程中条件的创设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他们的需要、动机和兴趣被置于首要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和参与各类体验的能力,绝对不是代替学生选择。摄影课程中的体验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授,还必须是学生人人有操作相机的机会,在操作过程中体验相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光圈、快门、感光度、曝光度等。即使是讲授课程也要求学生带着相机,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操作具体相机,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这实际上是把学生“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问中解决问题,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2适当采用成功机制, 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系的学生在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进入大学,其本身与其他专业同学相比,就文化成绩而言有一定的自卑性。这种自卑心理会带到专业的学习中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激励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摄影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比如在点评学生摄影作品这一环节,对于初学摄影的学生,拍摄作品肯定具有很多不成熟性,在点评作品中须做到肯定每个学生作品中优秀点,尽量不否定其作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喜爱摄影的初级目的,进而提高学生自信,享受学习。

3.3改变单一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

艺术的特殊性要求培养学生的方式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有效的差异性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让其不受单一,呆板授课模式的束缚。在摄影课程中,可让学生体验各种感受,创设各类情境,如在讲授新闻摄影这一章节中,可联系报社和杂志社等部门,让教师和记者陪同合作带着学生去采访,去实地拍摄,所有环节都是真实发生的,在新闻实拍中,创设实体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再比如在讲授商业摄影这一章节,也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小型摄影工作室和摄影师一起感受商业摄影的拍摄流程,在具体拍摄过程中,了解商业摄影拍摄的注意事项并得出拍摄商业摄影和新闻的摄影的差异性,这些经验的积累和体验会让学生记忆犹新,远远比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通过教师单一的讲授要好得多。

3.4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他们与本科院校竞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优势。作为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有地可去,有技术可学。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合作模式让学生参与校企、院校之间,在参与的过程中,把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和企业得来的技术体验相结合以提高其实践技术。在摄影课程中,教师可建立摄影工作室,以项目带动学生学习,并给予其一定报酬,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体验实际拍摄技巧,得出经验,很好地和社会相接轨。

4.考核体系和教学反馈

所有的教学都必须要有考核体系和反馈模式,体验式教学也不例外。在摄影课程中考核方式多样化,以拍摄任务完成为目标,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其他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不在课堂环节的考核需更加严厉,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体验过程中的出勤率考核,必须在过程中进行随机点名,学生请假需履行相关手续,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累积一定次数,该课程进行重修。对于最后的综合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也占重头,需把握摄影拍摄过程整体的设计思路、注意事项和模特的沟通能力,最后展示和整体风格的掌控。只有把考核机制落到实处,才可能让反馈的机制更为完善。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3

论文摘 要: 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学和摄影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思维、审美能力、思想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根据高校摄影课的特点,本文重点探究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与此同时,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我们可以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据近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现在不少大学生外语好、数理化好、经济头脑好,但对地理、历史、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也没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摄影教学有着趣味性极强的愉悦式的教学过程,它可以使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动人,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语言中比较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改变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学缺乏兴趣的局面,在没有压力和强迫感的情况下,增强学生自觉学习人文科学和审美知识的内在动力。

其次,综合性强。“以人为本”的摄影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进文化的摄影艺术美的瞬间去显示学生张扬个性的绚丽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观上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地培养、加强人文与审美方面的素养。因为人文素质的高低、文化底蕴的厚薄、美学素养的差异都将制约着学生摄影作品的水平,这不仅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决的。唯有提高各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重视文学、哲学、美学方面的修养,了解历史和社会现状及时代特征,了解社会文化、审美习惯、传统道德,才能够用照相机准确地记录和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唯有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艺术,具备深厚的生活积累、文化功底、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才能拍摄出寓意深刻的艺术佳作。

二、摄影教学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由于近年来信息、数字、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摄影不仅是艺术创作和记录历史的依托,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人们工作学习的帮手、了解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培养创新能力是摄影教学优越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功能。这是因为其它学科教育多属于认识、记忆、抽象地接受前人经验模式的教育,而摄影教学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生动的、灵活的、室内室外摄影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又间接地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拍摄中训练出一种对生活多侧面、深层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摄影中的意境、构图及审美方面的奥秘,从而激发出推陈出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和创造潜能,并时时处处处在有创新思维伴随的过程中。摄影教学中的后期计算机运用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借助于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开展数码影像的二次创作实践。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大胆尝试,尽可能将一些看似普通的数码影像素材,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色调、不同语境和表达不同含义的新作品,由此促进创新能力和意识大大提升。  三、摄影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四、摄影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在摄影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摄影实践采风活动能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走进大自然的群体活动,学生能放松心情,增进友爱,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使拍摄技术得到提高。课外组织的摄影讲座、论坛、博客等,客观上鼓励大学生多以摄影作品为媒介进行沟通交流。在摄影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品质教育。通过介绍中外优秀摄影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勇担社会责任、追求敬业奉献的人。如在战争年代,许多战地摄影记者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一幅幅纪实照片,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歌颂为正义而战的英雄精神。这些生动事例让大学生从中解读到可贵的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励自己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努力开发蕴藏在自身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摄影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4

在第章里我们已经知道,好影像具备“侧光”、“明暗”、“立体感”三要素。从布光工作效果的立场说,灯光师必须处理“侧光”、“明暗”、“立体感”三项,按照具体情况,各种处理方法的重点还会变化。行业习惯上,我们把这三项处理说成“主光处理”、“辅光处理”、“轮廓光处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影像”,在此不再哕嗦。

因为题目是电影布光,那么布光美学基础就是“真实,自然”,这被称为写实主义布光法。这一章主要从布光技法的角度,讲解一个个的处理方法。

4―2―1“主光”的任务

“主光”的任务是模仿自然侧光。

所谓“主光”(Key light)是镜头上的强烈侧光,如果有了“主光”,可以说布光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主光”有几种解释。从电影布光要领出发,它是大全景受光方向的状态,其状态一旦出现,它决定该场景所有分镜头画面的布光规则,不得违规。其效力和主镜头(Mast Shot)一样,具有场景的定义功能,因此“主光”是具有支配地位的光线,是所有电影片断的拍摄的布光依据。

“主光”是要通过设定以后才产生的,也就是说它是主观的东西。属于电影的假定性。

在摄影现场必须设定光源,即要回答“主光”,或假定主光是太阳,月亮,街灯,还是屋内的电灯?等等。如果设定了主要光源就确立了“主光”其统治一切的地位。

在电影的拍摄现场设定了主光以后,要做的事情是模仿该主光的效力和结果。要模仿到与生活印象一模一样是必要的。作为基本原则,设定好的光源是不可变动的,它的光位,它的光质,它的色温都不可以变动。即在同一场景中要用同

的光位,光质和色温来拍摄。其依据是生活中人们安装完毕的电灯和街灯是不动的。地球转动肉眼感觉不了,影片中

个镜头的长度很短,所有“主光”是不能动的。

可是,在实际拍摄中,决定了“主光”位置,没有绝对不动的事情。每个镜头,因摄影角度变化,有时要调整灯光的位置。重要的是银幕方向中的主光不能变动。只要决定了光的银幕方向,即使摄影角度变动,也不需要重新布光,还能避免调整光线的人为痕迹。

之所以坚守光的单一方向的最大理由是电影连接性原则。摄影位置变化,画面受光形态可能发生严重变化,通过调整光位取得前后匹配。不然剪接以后看上去因为主光方向“跳轴”,而发生“跳戏”。

在实际拍摄中“主光”的银幕方向把握好了,就可以放心调整灯位。

4-2-2“主光”的安置了方法

“主光”应该安排在哪里?要考虑安排在最自然的位置上,与所设定的光源相一致。

例如,画面上右侧有窗,于是你就要设定这从窗口过来的光源。那么“主光”应该安放到阳台的方位,当然灯具必须放在画面以外,避免“穿帮”,在窗的方向的延长线上可以找到放“主光”的位置。

如果画面上右侧有窗,而演员脸部有强烈的左侧光,那么这个画面就会看上去很不自然,显然主光放错了地方。

有时摄影场所的条件受到限制,无法安放灯位。常说:“设定主光要自然”,不如说“看上去自然”更重要。自然位置是该光源的方位,因此我们要去找到“看上去自然”的位置。

什么是“看上去是自然”?首先,在摄影机和被摄体之间连接一条直线,然后再划根直线通过被摄体与被摄体和摄影机的连线成直角。这样,以被摄体为中心可以划分成了四个空间。所设定光源在四个空间的那个空间里,知道了“主光”在那个空间范围内,找到了灯位,那就是“看上去自然”的位置。

许多书本里都说45度“主光”,这不是基本的。说到底“主光”是来源于自然的印象。比如,从室内拍摄一根球体从门外滚开来,“主光”应该从屋外逆向而来,这样主光灯位应该是在第1空间,并非45度。

在大全景里演员部分影像一定较小,而演员以外的环境信息较多。因此,演员本身对视觉刺激较弱,画面中演员看上去并不醒目。

上面的镜头的大全景,人物神情不太清楚。如果切换到特写,就要照顾且盒部全体,改变灯光设定位置。特别是演员周围有发亮的物体,这些发光部分非常醒目,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那就更需要调整灯光位置。不然演员就会被周围的光斑所吞没。

4-2-3按景别来调整光亮

我们的主题是“夜色”,要符合“心目中的自然”。为了突出演员形象,在大全景里演员光亮处理得强一些为好。在这大全景之后,如果拍摄特写,该演员的光亮和全景一样就会显得太亮,因此全景和特写不可以用物理逻辑,不可以用全景固有的光亮值用于特写画面,必须依据“肉眼得到印象”来调整光亮,不然就会产生不自然感觉。

另外,依据“肉眼得到印象”还可以调整打灯光的角度。例如特写镜头,从演员的侧面打光,脸部会半边明亮。全景的时候,明亮部位分布变小,画面常常给人比较暗的印象。所以,在拍摄全景时,半边明亮的面积大一些为好,办法是增加该明亮部位的受光的角度。也就是说在全景拍摄时加强人物顺光。

参考下面组照片。这是在同一光线下拍摄的两个镜头,不同的只是改变了机位。第一个镜头给人的影响比较暗,第二个镜头给人的影响比较亮。因此这两个镜头剪接在一起会发生跳动感。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手法是应该提高第一个镜头的辅助光亮度,或者降低第二个镜头的亮度。参考如下:

由于第一个镜头增加了辅助光线亮度,与第二个镜头连接起来看就显得比较平稳。再回过头来比较上述两个第一镜头,就可以明白其手法的奥秘。

4―2―4给进入画面的灯具移动位置

在拍摄中,既有演员来回移动表演区域,又有摄影机角度变化,这样事先布置完毕光灯,换个角度拍摄就进入了画面,这时就必须改变灯具的位置。

我们把摄影现场分成1、2、3、4这四个空间,灯具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变动位置没有问题,也有可能发生问题需要变更空间。

如果灯光器材多余的情况下,可以把灯具吊起来。这样灯位高度有所不同,可是演员受光方向不变。(侧光假定性)

般在拍摄时必有摄影视线上的盲区,俗称“死角”。即使摇镜头,所拍范围也是四角画面,必定有安放灯具的位置。可以把灯脚拔长,像鱼竿一样高高举起,行业用语称“Boom”,或者搭起木框吊起来安装灯具。

4―2―5心理主光和定义镜头

没有光线就无法摄影。例如,夜晚情景,剧本规定“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但是,照明也是必须的。

屋外的夜景,没有街灯的光源的地方,也有月光,没有月亮,怎么办?那么在很远的地方还有什么光?总之,要千方百计地找出一个心中的理由。有了理由就可以打灯光了。

在一个封闭屋内,要是设定没有开灯情节,在没有电灯光源的前提下拍摄,打灯光也是不可缺少的。灯光是打了,却又要给人留下“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的印象。

这种情况,“主光”的设定也是必要的。无光源的“主光”,我们把它叫做“心理主光”。其方法是假定

性,假定有关光源。

有电灯光源,就有“主光”方向的依据,没有电灯光源就得运用“心理主光”托词。同一场景,因为没有光源依据,好像比较自由来定光位,但是事实上并不是那样,需要设定一定的方向(母侧光),不然剪接以后连贯起来,会产生不协调的画面组合。

“心理主光”以外,还要轮廓清楚。另外暗部占去画面的百分之多少的比例,这个比例必须事先设定和规划好,这就是拍夜景的技法。如果暗部占全体画面90%、不应该下个镜头是80%,一个戏的“心理主光”的影调必须匹配和协调。

夜景常常使用蓝色滤色片,把画面全体处理成蓝色调,前面所说的场景的处理也是一种方法。

4-3―0“辅助光”的任务

“辅助光”的任务是调节明暗。

“辅助光”,又称“辅光”。从词源学看“辅光”的含义更加明白,意思为辅助光线。正如摄影现场,要是束光线从画面右侧照射到人物身上打,没有受光的地方当然一片漆黑。参考下面的照片,画面左侧,演员右脸和背景都在漆黑中,那么漆黑的地方需要辅助光线,这样可以获得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依据的是地球上的次生光线。

白天的屋外,太阳只有一个,但是没有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不是一片漆黑。这是因为太阳光通过大地和建筑的反光,在空间造成漫散射光,它对漆黑地方发生了影响作用。

晚上的屋内,电灯光线应该从上向下,可是如果我们向天花板看去,那不是一片漆黑的。这是因为电灯通过房间里各种各样的东西反射形成了光的扩散,跑到了房顶上的缘故,称“间接光”。人眼具有奇异的光感能力,能够看清屋内的许多暗部细节。

但是摄像机的感光能力远远不如人的眼睛,没有辅助光线,其结果是影像暗部比肉眼看到的状态要暗得多,甚至根本看不见细节。因此,我们要再现明暗关系时,需要依靠辅助光线的帮助来完成,这就是“辅光”的任务。进一步说,通过摄影机来表现肉眼对现实世界的印象,这就是“辅光”作为艺术手段必须受到重视的理由。

我们已经知道辅光是模拟自然界“次生光”的。第一章布光章中已经介绍过,方法1、一次光比较强,二次光比较弱,构成“明暗反差度”。方法2、一次光和二次光的分布比例,构成“电影味道”。这里不再哕嗦了。

4-3-1辅助光设置的方法

第一,“辅助光”是对摄影机无法看清的黑暗部分进行处理的光线,因此它的明暗形式量不可能比“主光”明亮。第二,处理“副光”要领是极力回避出现投影。

回避投影简单的方法是把“副光”设置到摄影机的正后方,使得投影落到被摄体后面。其它的办法是把“点光源”处理成“面光源”来柔化投影。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影子,辅助光照明放在摄影机后面,也可以直接投射到天花板上,利用散射光线来柔化影子c这种方法也称“底子光”处理法。

柔化投影不仅仅在背景空间部分,人物的脸部转动时,演员鼻子的影子也需要柔化。我们应该尽量使用柔和的光线,因为画面中无意义影子会伤害影像的品质。

4―3―2辅光和底子光

对于学生电影来说,首先考虑利用现有的环境光,即掌握“背景光”亮度,然后来决定演员光的亮度。这样可以省略“背景光”所需要的灯光设备。即使在商业电影制作中,摄影师在拍摄外景时也常常按照背景光来处理演员光的亮度。学生一般拍摄外景带上两块反光板可以应付拍摄。

照片上灯光助理举起一块反光板照明,一方面是增加作为天光的辅助光,也可以理解为“底子光”(lowbass)。

在室内拍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自然光线来解决背景的基本亮度,也可以采用“底子光”照明方法肢画面背景的漆黑部分淡淡浮现在眼前。这些是由所谓的“辅光”来完成。“底子光”原本是电视摄像用语,是为了避免电视画面暗部“噪点”发生所需要的最低光亮。从概念上说“辅助光”和“底子光”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主要是指处理演员的暗部,后者是处理场景全体的暗部,我们也可以把“底子光”理解为背景的辅光。

布光术语往往按照用途来命名的。日光灯按照用途来决定安放位置,被称作“辅助光”,“背景光”,“底子光”,当然按照其用途也可以称作“主光”。

为了达到一种艺术效果,就需要定布光的手段和相应的处理方法,这些布光的手段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我们都称其为“效果光”。所谓艺术效果处理,有增加立体效果的逆光处理法,有增加空间感效果的光泽和光束处理法,有画龙点睛效果的眼神光处理法等等。

“逆光”的基本意义与现实光源是否存在没有任何关系。它的人物是强调演员轮廓线条,增加空间感。

亚洲人在周围漆黑的状态下,背景的黑与头发会溶为

体。这时需要逆光来勾勒头发的光泽。在宗教艺术上称“天使的光环”,中国称“佛光”。运用“逆光”手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处理了“逆光”以后,可以表现演员头部的立体感。

说到“逆光”位置,它是以演员为中心,安放在摄影机逆向的位置。拍电影时人物会走动,逆光的位置在正后方会给人顶光的印象。因此,一般逆光放在画面的左右,在演员背后的逆光最好还能照到演员的上部,它的光位应该在画面的左右比较高的地方。

摄影现场使用支撑棒等专用工具,或利用房顶倒挂的方法,在高处设置“逆光”。这样可以在较广的范围里,发挥“逆光”作用。使用屋内用支撑棒的方法悬挂“逆光”,可以在被摄体正背后比较高的位置打“逆光”,一个灯就可以完成任务。

“光泽”和“逆光”有同样的含义。“光泽”可以表现演员的“轮廓”和“立体感”。“光泽”是“逆光”的运用,从效果上又称“修饰光”。

“逆光”位置放在人物侧面的后方之间为好,其高度几乎同摄影机的样。这是产生“光泽”,表现轮廓和立体感的有利位置。

另外“逆光”对于表现被摄体的质感也是很有效的位置。墙壁高低不平的质感,物体的凹凸等等,在表现物体形状也是不可缺少的灯光。

还有,对于香烟、蒸汽等进行表现必然满足“逆光”的条件。在音乐会的舞台上为了强调气氛,放一阵一阵的烟雾,从后面高处射来各色各样的光束,这也是“逆光”理论的运用。从乌云中穿出道金光的景色,也是种“逆光”状态。由“逆光”状态产生的“光泽”能够用来表现气体和液体的运动形状,我们常见的海底、热浪、海市蜃楼、喷水、雾气等光影也是如此。

“光泽”出现的高度大致与摄影机差不多。从光学理论上讲,出现“光泽”是需要满足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条件,这时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当然具体情况需要具体细微的调整处理。

使用数码摄影机时,可以通过像监视器观察到光线设置的微妙变化,知道打灯光的效果。在胶片摄影的情况下,

般要通过取景器观察进行判断。尽量在摄影机镜头的位置上确认打灯光是很重要的。“逆光”的角度对“光泽”的形式影响很大,微小角度的差别会呈现完全不同“光泽”形状。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手握小刀,屏着气息,隐蔽在暗处瞄准了路边。这属于犯人描写。为了强调他握刀发疯的性质,导演希望刀刃出现寒光

闪的效果。那

就需要调整刀刃的反光角度。这个反射角只要相差一度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在实际拍摄中,这个短短的“寒光一闪”的镜头,需要多次实验,演练和配合,必须等到那把刀刃上的“光泽”能够达到“寒光一闪”艺术效果,我们才能正式拍摄。真是大家被“光泽”搞得死去活来啊。

另外,在商业广告的拍摄方面,必须美化商品,15秒的电视广告,通常为了“光泽”熬夜。为此广告客户不惜代价,目前个广告灯光师的劳动力价格达到每天八千人民币。

为了商品的轮廓,常用“光泽”技法。但是,我们要清楚,运用“逆光”处理“光泽”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物体的颜色,而是强调物体的轮廓、质感和立体感。具体的说,从摄影机的视点观察,“光泽”在前后黑暗的衬托状态才能发挥最大效力。所以还要细心处理“光泽”周围的暗部。

例如,设定房间深处电灯没有开,如果不打灯光,漆黑一片,看上去犹如一块黑纸。但是,如果漆黑的地方有一点“光泽”,画面就会有纵深感。

在屋外夜景拍摄外也是如此。画面深处与剧情没有关系,没有灯光,它就处于黑暗状态,像死胡同的感觉。但是,如果从背景深处安放“逆光”,出现一点“光泽”,周围的状态可以最低限度地被看到。例如同样过道的两个镜头,墙上发生光泽,有显得张力。

“光泽”处理是布光中真正有价值是部分。

4―4―3过肩镜头布光

过肩镜头是指画面带有前景的构图,其目的是为了明确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俗称“对打镜头”,电影中“正打反打”画面频繁发生。对打镜头的延伸就是道具和演员的关系镜头。

按理说一个场景中两个带关系人物的光源应该同样方位和亮度。但是,在转入“过肩镜头’’时,相对于主体人物,前景陪衬人物看上去会喧宾夺主。

看电影的本质是在暗处窥视效应,那么接近窥视的区域(观众位置)应该比较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黑框效应”,其逻辑称:“观众在暗中窥视画面,黑框处于暗处,黑框边上的东西理应处于暗处”。

请参考示意图的海边风景,黑框边上有树叶和岩石应该比较暗。因此,在拍“过肩镜头”时,前景的光线要处理得暗一些。处理办法没有绝对的规则,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

例如,前景对象是白色的,即使不打灯光也不成问题。另外,前景人物处于侧面状态,还带着表情,这需要适量地补充光线,好让观众感觉到人物表演。

物体的前景也适用“过肩镜头”布光法。

4―4―4眼神光

在大全景中人们关心的是场景,如果拍摄特写,那么人物的表情就显得特别重要。

人物重要表情的中心是眼神。表现眼神,要用“眼神光”,把光线射入瞳孔反射出来,这样演员的眼睛会显得炯炯有神。

用“主光”和“副光”也会自然的形成“眼神光”,没有必要刻意处理。如果人物表情没有眼神的状态,需要移动光的位置来寻找眼睛的反光,也叫找“活眼”。

在美少女漫画中女孩的眼睛里有许多光亮,湿润润的感觉。影视打光没有必要这样做,找“活眼”只要一点光斑就足够了。

具体方法是用个很小的灯具,或者用小反光板来拾取周围的散光,反射人物眼睛。

般是从人物正面的下方来处理效果比较好。

这种方法需要点小技巧。有时,演员的脸部朝前有眼神,朝下时没有眼神了,这时可以再加一个小灯。

在打“眼神光”时,如果演员朝向是变动的情况,用手托着小灯会方便一些。因为电影是运动的,演员的表演很微妙,有时走来走去,有时看来看去,所以担任“眼神光”任务的小灯光处在自由状态操作比较灵活。这是一个熟练技术,通常利用演员排戏时间,做跟踪“眼神光”排练,趁开拍以前掌握要领,故事片打“眼神光”要点就是熟练应对。

处理“眼神光”时要避免增加脸部亮度,在演员眼球里有一点亮光就行了。

在特写的时候,“眼神光”不是必须的,要依据人物的心情来处理。有时“眼神光”会破坏情绪。例如,在表现不安、自卑、受责备,苦恼等负面情绪的时候,“眼神光”属于画蛇添足之举。“在伤心的气氛中人物眼睛发光”那是不能接受的,除非导演想要描写这个人物品质有问题,坏人幸灾乐祸的情景。总之,打灯光还要阅读剧本,理解导演的本意。

使用反光板的时候,由于反射角度关系,眼睛里的光斑会呈现四角形。有些灯光师傅不喜欢四角形“眼神光”,特意加工圆形反光板。

最近发现电影特写镜头里,“眼神光”有星形和桃形等光斑的情况。有人说“眼神光”到了五花八门的时代了!这是受日本漫画文化的影响,这既有市场的需要又有内容上的必要。

4―4―5小结和练习

这章主要介绍了情景剧的基本布光的灯光操作。概括起来,分为三项内容,主光、辅光、和效果光。

照明里有人物照明和背景照明。人物拍摄的时候,同时背景照明,人物浮现出来了。我们来看看为此的照明的基本任务。以下是上海戏剧学院《蓓蓓的故事》学生作业练习。

指导:下牧

人物照明分为主光、辅光、逆光三项。

背景照明分为底子光和布景光两项。

布光效果

1、主光

2、主光+辅光

3、主光+辅光+逆光

4、主光+辅光+逆光+底子光+布景光。

作业

《蓓蓓的故事》人物心理表现的布光案例。

故事背景:

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开始富裕,中国女孩子的精神方面开始偏离所谓的“传统”,发生很大的变化。

故事梗概:

女孩迷上一个已婚中年男人,两人开始交往。这种交往被社会称“自我伤害”行为。剧中描写了女孩蓓蓓通过自我心理伤害的方式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拍摄意图:

故事主角以第一人称展开剧情,表现角色心理,希望通过女孩的专情的激烈程度和她天真的

面,表现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以追寻女性青春期到成熟期的变化过程。

这里依次序排列着七张草图,不是故事性的排列。草图下面有文字说明,请通过图文对照说明,用自己想法绘制布光图,然后练习光影表现。

(草图省略)

课外情景剧布光参考:

照明有三种基本类型

1 运用自然光的照明,即现实感

这是积极运用自然光和生活照明,把自然光和生活照明作为主光,作为基调。最终,是重视自然光和采光,追求现实感。屋外,被摄体的暗部上给予辅助光线突出暗部层次,窗户的户外光作为基调,日光灯下就把日光灯作为基调,以基调来运用布光,添加一点辅助光,此方法,少量光线,敏捷处理,这样是最适合一般摄影的。自然就是熟练创造生活感的布光。

2 漂亮的布光,即立体感

人工光为主,立体地塑造,美化被摄体,布光。布光是美化和唤醒被摄体的生命感就是目标。荷兰的光影画家论布朗,用光创造出立体感,辛苦了辈子。现在所谓主光,被称论布朗光。这样布光作为基础,人物被塑造出来。从具有效果的方向来投光,体现情调立体感,表情更丰富了。可以说这是相对于自然美、人工美的布光。人们美的意识大概发生作用的照明方法,这是传统,被运用到故事电影中。

3 光影的搭配协调,即心理投影

照明不是把东西照亮。光由影子而存在,影子因光而发生,光和影的平衡,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由此可以深入地表现。

被光包围时,人看上去好像明朗又幸福,又快活;但强调阴影时,有阴暗,不幸,悲伤的味道很浓。光影的微妙平衡产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并且,光的强度和方向等各种技法,作为艺术照明的表现产生了。

照明里有人物照明和背景照明

人物拍摄的时候,同时背景照明,人物就浮现出来了。我们来看看为此照明的基本任务。

人物照明分为主光、辅光、逆光三项。

背景照明分为底子光和布景光两项。布光效果

1 主光

2 主光+辅光

3 主光+辅光+逆光

4 主光+辅光+逆光+底子光+布景光。

人物塑造的七个光源

人物正面部位:顺光、辅光、斜光。

人物侧面部位:侧光。

人物后面部位:后斜光、逆光。

人物上面部位:顶光。

布光色温要符合现场基本光色温

照明时必须对应于色温。摄影现场各色各样的光源,照明对应变得复杂。室外环境拍摄,布光要和太阳光的色温匹配

外景太阳强烈,主光兼基本光,因此,照明只要辅助光,有阳光的地方用反光板,直接反射太阳没有问题。如果反光板无用,就用聚光灯。

般灯泡为钨丝灯,加上蓝滤色纸,变换色温,和太阳色温接近,这样主辅光统一,可以干净的再现颜色。

在混合照明环境拍摄,布光要和强光―方的色温匹配

美国称鸡尾酒(CoCKTAIL),不容易判断。窗户边外光强弱,外景进入画面就以外光色温为基本色温,用蓝色滤色纸照明。另外,室内光强的情况下,外景不在画面里,那么室内日光灯为基本色温,统一照明。日光灯下的环境拍摄,布光要和日光灯色温匹配

百货店里办公楼是日光灯基本色温。因此要用日光灯色温性质来照明,日光灯会偏绿,日光灯4500K被摄体的照明不易太多,制造光泽增加立体感。另外,摄影机上用日光灯滤色片来补色,这是自然再现。

主力的碘钨灯

1 射光灯,照明角度20―30度,主光用,强调和制造阴影。

2 平光灯,照明角度100度,画面全体柔和照明。

轻便小型的照明器材

外景拍摄尽量小型轻便,器材成套装在一个箱子里,可以根据情况处理,搬运也方便。这里推荐,一个小型射光灯为主,记录片拍摄的器材单。如下:

这里增加了反射灯泡,如果需要顶光和轮廓光时,可以夹上简单的大力夹子装到天花板上,这个照明器材单可以根据摄影内容加加减减,这些可以装在一个铝制品箱子里,携带方便。

没有电源的外景照明

没有电源的外景照明工具是反光板,电瓶灯,电源车

1 强烈发光板。

2 电瓶灯助动车电瓶一个24v放电。   3 发电机有5K-60Kw的,汽车发电,移动性好,外景拍摄方便。

布光技法的实战

快捷,自然,漂亮的照明――基本照明

利用太阳的日景

太阳光为主光,外景照明自然光作为基本光,晴天是太阳光为基本,辅助光为辅的方法为外景主要照明方法。

反光板为主照明

阴天电瓶灯,提高物体暗部的亮度。

利用暮色(剪影)的夜景

全景,一般室外夜景没有充足的光线,尽可以全景作为黄昏(黄金时间)快快拍摄。

照亮背景增加空间感,夜景容易发射平面调性,一直以来从远处人家的窗户安放灯光,再背景照光,可以增加前景的空间感。

人物光泽,暗部较多的低调是自然的。不要用顺光,多用正侧光和逆光。创造光泽增加空间感,把情感深入。

小电流最大效果的室内

首先把基本光决定了。没有阳光,自己制造基本光。日光灯,射入的外光,钨丝灯等,选择一种作为基本光。

主光决定,最最重要的被摄体给予主光,决定照明。根据内容和情况,一定要自然。

主光以后,辅光、逆光、布景光,按程序照明,次序,渐渐被摄体的立体感凸显出来,气氛产生了。

调节光量,提高照明效果,决定画面味道

1 黑棋和黑纸,把多余的光线遮挡掉。

2 射灯光线,平面光灯,巧妙使用,制作重点强音。

3 灯具光心移动来调光。

4 使用柔光纸把强光柔化。

5 白衣和白墙,使用渐渐光源。

上述方法合并,从中产生气氛。

消除影子

灯光越多影子也越多,影子越多越不自然。

1 提高光位,影子降低。

2 被摄体离开墙壁和背景。

3 明显的影子分别柔化。

灯光位置巧妙调整。

上述措施可把影子消除掉。

固定灯光和手持灯光,主要灯光固定好了,

个灯光手持,这样方便。人物移动等可以马上对应。

以上基本布光,关键是少用灯,有效果,灯数越多,时、司浪费,不同拍摄,用自己的布光,动脑筋想办法,提高照明效果。

照明窍门

影子重复穿帮。

演员三光。

少用灯光提高效果。

没有逆光黑发漆黑。

实际照明工作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各色各样的光源,例如太阳光,爱迪生灯光,日光灯,射入室内的天光。摄影对象具有这样多种的光源就是实地照明。为了应付照明态势,我们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现场。

外景现场需要事先勘察,或者电话询司,对付准备。

电源使用一般家庭电源比较多,2K左右的容量,想办法达到效果。

有各色各样的光源,准备好色温转换的照明滤色片。

器材机动性,轻便小型,放置在起态势。

照明帮手位。

以上主照明准备姿态,以下为例子假想,照明的实际考虑。

例子1 商店

状况:日光灯作为底子光,4500K。

办法:利用底子光,商店日光等无处不在。作为底子光来利用。

日光灯和同色温辅助光,在钨丝灯上加日光灯滤色片,轻微地给被摄体光线,制造光泽。如果仅仅用钨丝灯照明,被摄体和背景都会不自然。

例子2 会议室

状况:强烈的天光进入会议室。围着桌子发言。

办法:外光拦截,用日光灯,外光太强,人物容易会成剪影,窗帘拉起来,天花板上的日光灯作为基本光,会议参加人的脸部成为主体。

辅助光为日光灯,不管谁发言,4台灯光有效果的布局;此外,手持电瓶灯运用,尾随摄影师补充辅助光。

例子3 办公室

状况:窗边4―5人的办公室。

办法:外光基本光,室外风景明亮,室内需要充足的光照,尽可能灯光靠近人物,提高亮度。灯光亮度为室外的一半,50%,辅助光加蓝滤色片。色温需要适合外光。

例子4 餐厅

状况:有一点点天光。

办法:钨丝灯照明,外光还是日光灯,不顾,果断使用钨丝灯。

解决曝光不足,基本光源没有,因此钨丝灯作为主体,确保光量。蓝照明光量不足、曝光不够。自然光点点,曝光最低保证是重点。

例子5 工艺房

状况:大窗户的画室。

办法:工艺品用钨丝灯,工艺品的颜色是生命,需要忠实再现,外光部分用窗帘拦截,日光灯关闭,一个钨丝灯照明。

照明考虑,不要把热光照到工艺品上,另外,尊重艺术家,避免光晕刺眼,主要摆放灯位。对话,脸部为主体,钨丝灯来正确还原颜色,甚至主光,辅光,逆光添加,制造立体感,要对艺术家表示敬意。

例子6 玻璃制品工作室

状况:暗而大的作坊,从天窗或从周围什么地方进来的光线。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5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30-02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及评价标准

(一)纪实摄影的概念

自从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其论文《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而无论是好、是坏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二)纪实摄影的评价标准

纪实摄影有着摄影师明显且强烈的个人情感注入,作者对于被拍摄的人和物的爱憎好恶以及他对于某一事件的观点、倾向,都由作品本身直接明了地体现。因此,对纪实摄影进行的评价、分类,只是为了更透彻地认清它的内在规律,进而建立对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评价标准,尤其是不同的类别都应当有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于拍摄者来说根本不用多地考虑这么多条条框框,只是出来的作品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析和评论。我想对于纪实摄影而言,最应当遵循的三大标准就是真实性、为历史留证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纪实摄影的发展

(一)数字时代下纪实摄影的道德标准与自觉

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的出现。数码摄影还未普及以前,摄影人要改变影象并不容易,所以就不会出现或者很少出现照片作假的道德问题,并且因为胶片的成本和操作方面的问题,摄影人按动快门不可能那么随意,他们要考虑拍摄对象的某些价值。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就大大的不同了,这样就使得纪实摄影(新闻摄影)面临严峻的考验。

今天,数字摄影已经取代传统的胶片摄影成为新闻摄影领域主要的拍摄方式,此种技术性的变革对于新闻摄影道德标准的争论无疑又带来了新的变化。低成本、反复拍摄、特殊技术的多种途径拍摄、软件制作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影响纪实摄影发展的一定因素。后期制作中影象脱真化程度越来越高,前期拍摄瞬间的理性判断越来越弱。时间长了就使得最终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纪实摄影的灵魂被践踏了。

鉴于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们应该以道德武器为手段来摆脱实际操作中的被动,避免本来是优势手段的数字技术成为弊端。纪实摄影道德标准是纪实摄影真实性的重要保证。这个标准的实质就是要在主体和受体(纪实摄影创作者与观众)中形成一个普遍正确的思想约束力,即道德约束。事实上约束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更早地获得创作的自由。因为道德约束并不是要约束正常的创作思维,仅仅指行为方式的正确指向。

“道德约束是人的内心约束,是由道德意识所控制的,而道德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主题自觉追求的目标。”所以,道德意识的树立首先需要舆论宣传的引导并且要依靠协会等各级相关组织的大力支持。首先,必须要使的各个主题真正理解道德标准的深刻内涵。遵守一定的职业操守,并从真正含义上提升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在主体的内心深处植入一种是非观。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对真理有相对全面的把握,才能使自己作品的内容具有说服力,保持纪实摄影的真实性。

(二)纪实摄影的拍摄距离

“拍的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摄影家卡帕的名言,也是很多摄影者牢记在心里的名言。但当看到一群摄影师的相机几乎抵到匍匐前行的朝圣者的鼻子时,当看到少年和他的母亲为自己的房子与亲人被洪水冲走而痛不欲生,摄影者还在朝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时,突然发现卡帕的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被拍摄对象行庄严之事和过度伤悲的场合,摄影者绝不能离得太近……因为那是一种庄严的距离!

我以为,在所有的灾难场合,人的属性当超越职业的属性,人的属性就是人道与良知。有多少摄影师有叩问良知的愿望与习惯?

少年家中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妈妈绝望的痛苦,摄影者离母子不到半米,不停的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有人拿出食品、药品送到他们的手里。

幼小的孩子水淹身亡,摄影师让托着小孩尸体的人离已经昏厥过去的母亲“再近一点,再近一点!”

为了拍到藏羚羊奔跑的镜头,摄影者一次次把上万只的羚羊轰起来奔跑。正是木羊怀孕待产季节,几个小时折腾过去,母羊瘫掉了,流产出来的小羊尸体遍布。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多到我把它写出来已经备受内心折磨。也曾经看到过一群摄影师对着需要帮助的人们进行帮助而不是单单拍照,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摄影从业者,如果自己也会遇到这种情况的话,我会收起自己的相机去帮助别人,因为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比收获一张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照片会让自己更有自豪感!为新闻从业者的职责是真实地纪录,可我们作为人应该首先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让我们先做好人,再做好记者吧。

三、纪实摄影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

(一)责任和道德的冲突和反思

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总是让摄影者两难抉择,回顾中外的摄影历史,我们会发现摄影记者在事件处理所遭遇到的道德拷问也不在少数。

曾经在世界新闻史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桥因为桥面与水面的距离甚大,许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纷纷选择那里作为自杀地。某摄影者专门到那里等候自杀者,并且成功拍下一名自杀者飞身跳下的瞬间。照片发表以后,在国际新闻界引发了一场讨论――是记录事件的过程重要,还是拯救生命重要。争论的结果,当然是挽救生命高于一切。但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的职责是真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同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他要具备做人的基本准则, 他要有正义和良知。这次拍摄中的记者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者,一个看客,但他却受到了尖锐的批评,以至上升到“做人的准则”。事实上,一事当前,特别是在灾难面前,究竟是获取新闻资料重要,还是拯救他人重要,这是记者们常常面临的艰难的选择。

新闻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它比不过做人的道德与良知。作为一个社会人,记者难道不应首先具备乐善好施之德、救死扶伤之心?这些道德拷问一次次地撞击新闻从业者,让他们不得不仔细审视自己的职业行为。事实上,新闻记者或编辑在他们的从业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或灾难事件的新闻现场往往会陷入抉择的两难境地:职业要求与社会公德孰重孰轻,新闻价值与人类价值孰先孰后?正如美国新闻学家赫尔顿所言,“在新闻领域里面,没有哪个问题比新闻伦理问题更重要,更难以捉摸,更带有普遍性了。”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行进过程当中永远无法回避的一堵“墙”。

面对新闻伦理这堵无法回避的“墙”,新闻从业者如何在面对新闻现场两难抉择的困境下破“墙”而出,做出符合事实现状和道德要求的正确判断,合理抉择呢?哈佛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博士设计的道德推理模式――波特图式为新闻从业者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做出抉择提供了一种重要途径。波特图式是一种社会伦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纳入其中,即定义、价值、原则、忠诚。

(二)唤起摄影者的人情关怀

摄影者的人情关怀即摄影记者和新闻媒介拥有宪法予于的权利去拍摄和发表照片,但我们会这样做吗?更具体地说,这种考虑包括摄影记者在拍摄现场拍与不拍;用什么方法拍;拍得的照片是否是新闻事件最真实的表述;照片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当照片以某种形式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摄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在满足公众知的权利的同时,照顾到被摄者的隐私权利等问题。

在新闻摄影的实践中,不存在一个普遍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形,但却有一条行为准则能减少新闻摄影工作者犯伦理道德上的错误,这就是时时注意到自己和被摄者做为人的特性。当一个人做为人的特性被扭曲后,在伦理道德上的争议就出现了。正如一位传媒评论家所说得那样:“将人拍成物体是一个最典型的不具备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情况。”

今后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考虑行业工作时,应该把摄影记者、图片编辑、理论研究、行业营销、活动组织等都当作‘大队伍’的成员一并组织、管理和激励。相应的各大报社不约而同的制定了相同目标,即:新闻照片的深度。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口号。

《南方日报》摄影部的“拒绝肤浅,拒绝无趣,拒绝惯例,以照片的深度提升新闻摄影的竞争力……。”

《南方都市报》摄影部的“数码相机的普及虽然降低了照相的门槛,但是,不能降低新闻摄影的门槛,尊重专业,坚决把不好的照片控制在发稿流程之外,把最优秀的照片推上版面……。”

这种以质量为突破的行动,暗含的是新闻摄影人的内力比拼和新闻竞争的更高层次。“强调新闻摄影者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强调摄影工作者在精神修养方面的基本条件,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会养就新闻敏感性,认识新闻价值有无高低,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事物,并以饱满的热情传播事物。”

“在我国对摄影工作者进行道德自律是建设负责任的新闻摄影最易实施且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摄影工作者除了应该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这些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外,也应该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它是对摄影工作者内心的要求,是和谐健康的新闻摄影的灵魂所在。” 摄影和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二维的,或许还要再加上个人的因素。个人成长轨迹密度的异同也可能会让年长的人有稚嫩的理解,也有可能让年少的人有深刻的理解,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使其使用摄影这种创作介质来进行记录的时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纪实摄影的人性关怀是摄影工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内对是非或适当与否下判断的良心尺度,在摄影实践中要减少摄影工作者犯人性上的错误,就是要注意到自己与拍摄者是人的特性。

纪实摄影的人情关怀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良知,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地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粉饰、不虚构、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情景。纪实摄影作品的题材无论美好或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醒社会良知,同时记录下特有的文化现象,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6

《芝加哥太阳时报》事件并不是个案。去年,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一方面是大部分平面媒体缩减采编预算,首先挤压的就是专业摄影人的生存空间。摄影师们能够拿到的拍摄报酬越来越少,有人不得不靠报酬相对高一点的商业摄影和公关摄影来解决生存问题,而无精力进行更加深入和专业的拍摄项目。另一方面是技术变革让摄影门槛越降越低,无论是摄影器材的轻便、易操作化,还是传播方式的快捷和随时随地化,“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社会现实,使得专业摄影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行业标准和风向标的各类摄影奖项却比以前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专业摄影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迫切的需要“获奖”,需要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刷存在感和认同度,更重要的是找到发展方向。

今天的观众也与以前大不一样。照片拍多了,他们的眼界自然就高了。养眼但并无深度的图片满世界都是,他们也被刺激眼球的视觉体验宠坏了。甜食吃多了也会腻,eye candy的图片时代正在过去。getty图片社签约摄影师李锋就认为:“越是摄影器材普及,越是摄影普及,其实越需要专业的摄影记者,为什么?因为在影像泛滥、器材普及的年代,只有你把摄影做的更专业、更个性化、更与众不同,你才能够跟普通人不一样。”

在困境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首先是,《芝加哥太阳时报》在几个月后,不得不重新雇佣了四位之前解聘的摄影师。当这家媒体的全部照片都从图片库购买、使用以前的资料片或者由文字记者来拍――编辑们意识到,没有了专业摄影师把关,图片实在是惨不忍睹。

另外一些媒体则更加清醒,他们意识到,在媒体行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专业、独家、深入的摄影专题对于提升媒体价值的重要性。他们开始设立基金和奖项来鼓励摄影师去拍摄更加有创意、有独特视角的专题项目。有些基金项目甚至有业内专家对摄影师拍摄项目进行指导直至项目完成,有些奖项和基金帮助摄影师的项目进行持续的推介和传播,还有的提供传播平台,扶持力度相当大。OFPiX基金的创立人之一任悦表示:“设立基金的目的,为的是让做事情的人不孤独,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需要支持和鼓励。”

有相当多的摄影大师都接受过摄影奖和基金的资助,有些奖项甚至可以说是大师的摇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在这个缺乏大师的年代,摄影奖,我们不嫌多,多多益善。

摄影奖盘点

年初是各大摄影奖和比赛的颁奖季,有不少奖项都在这时候产生或宣布入围名单,也算是对上一年度摄影作品的总结和检阅。本期,我们特别制作了一个摄影奖项和基金项目的盘点,虽不尽完全,但都属于圈内关注度较高的。参与这些奖对于摄影师来说,无论是从提高知名度还是更实在的资金支持,都是很有帮助的。美国著名摄影师乔・麦克纳利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摄影师不能只会拍片子,也要学会写摄影申请,否则,你将得不到更多的拍摄机会。

新闻类摄影奖: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荷赛)

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基本覆盖了新闻摄影的各个方面。辉煌期在上个世纪,近年来影响力有所下降。

全球年度图片奖(Pictures of the Year International简称POYI奖)

与荷赛奖几乎前后脚的新闻类摄影奖,经常被人称为荷赛奖的前奏。与荷赛奖相比类似于金球奖与奥斯卡奖的关系,不少得POYI奖的作品也会得荷赛奖。

普利策新闻奖(pulitzer prizes)

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多年来不少美国人对于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是由当年普利策奖获奖照片形成的。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CHIPP简称华赛)

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主题为“和平与发展”,评委多聘请国外专业人士,与荷赛一样面临着新的技术和传播的挑战。

专业性奖:

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巡回赛(Trierenberg Super Circuit 简称奥赛)

由奥地利超级摄影学会主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摄影沙龙。参赛门槛低,面向所有摄影爱好者,奖项设置丰富,有几十个组别、上百个奖牌,参赛费用较高。图3为第22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赛画意组彩色创意主题入围作品《夜深人静》陈竟辉摄影 图片提供/PSA China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Contest)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每年还会举办旅行摄影大赛,总体上偏向于自然、环境、人文的方向。图4为2014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自然类及最终大奖《冰熊》Paul Souders摄

媒体资助类奖:

色影无忌中国新锐摄影师奖

起源于2010年,由色影无忌网站主办,至今已举办四届,主要推选中国摄影界的新势力及新生力量,发掘本土新锐摄影师。图5为色影无忌2013年度新锐摄影师张巍作品《人工剧团》。

新浪摄氏2013度报道摄影师大典

由新浪网图片频道主办,口号是“旨在发掘、推介中国年轻的报道摄影师群体,以年度奖励的方式,让选择这一神圣职业的人,找回应有的荣耀和光芒”。

基金类:

古根海姆奖(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

由古根海姆基金会主办,不少诺贝尔奖、普利策奖的获得者都曾经获得过该奖项的赞助,在摄影界也相当受瞩目。

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W. Eugene Smith Grant in Humanistic Photography)

主要关注那些立志“以人道主义为主题,反映现实生活”的摄影师。图1为2013年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声讨-危机中非洲国家的精神健康问题》Robin Hammond摄

布列松国际摄影奖(Henri Cartier-Bresson International Award简称HCB奖)

由亨利 ・ 布列松基金会主办,每隔一年评选一次,奖金资助摄影师完成其摄影项目。需要由杂志、画廊、出版社、学校等专业机构推荐,不受理个人提交的申请。

相机品牌主办:

哈苏大师奖(Hasselblad Masters)

由哈苏公司主办,两年一届。只接受使用大画幅和中画幅的专业相机及最小分辨率达到16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作品参赛。摄影师须要拥有至少三年以上的专业经验。

徕卡摄影奖(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由徕卡公司主办,比赛分为三个组别:专业组、新人组与公开组,大奖的奖品是徕卡专业相机。

iPhone摄影奖(iPhone Pootography Awards简称IPPA)

诞生于第一代iPhone推出的2007年,已举办七届,要求所有的参赛照片必须使用iPhone或iTouch拍摄。照片不允许使用Photoshop处理,但使用app应用编辑照片是符合规则的。

国内的民间组织奖项:

三影堂摄影奖

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办,至今已举办到第六届,创建目的在于挖掘中国当代摄影的新生力量。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7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68-03

随着产品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产品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减改变。传统的旅游产品以观光游览为主,形式单一,格式化严重,吸引力逐渐减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阅历得到丰富、需求层次得到升华,传统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旅游市场细分、体验时代的到来,需要设计、开发具有参与性、综合性、差别化的新型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特种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发展。

1 摄影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1.1 摄影旅游的概念

关于摄影旅游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吴必虎(2001)认为,摄影旅游是指旅游者前往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旅行,并拍摄自己作品的旅游方式[1]。摄影与旅游,相伴而生,相得益彰。摄影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来源于两者的依托对象是同一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2]。在讨论摄影旅游的概念时,必须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突出特色,同时应该区分“摄影旅游”与“旅游摄影”的区别,即“摄影”与“旅游”在旅游目的的确定和旅游过程中孰轻孰重的关系。摄影旅游是一种以摄影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没有摄影的目的即没有旅游过程的实现,摄影的地点与对象也不仅限于自然景观独特、民族风情浓厚的地区;而旅游摄影的目的是旅游,并且是唯一的目的,摄影是伴随旅游而产生的。旅游,可以说是因地域与文化上的距离感而引发的一种对美的诉求;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是人们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影像讨论[3]。而旅游过程中拍摄到的图片就成为旅游体验交流的最佳共通语言。

1.2 摄影旅游的特点

摄影旅游属于特色旅游产品或专项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参与性强,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每位摄影旅游者都可以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采点、选择角度、调整设备、收获照片等的喜悦;第二,富有文化内涵,这也是摄影旅游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基础。通过镜头,可以观察社会变迁,体会历史沉淀,体验民俗风情;第三,专业性明显。旅游者需具备一定的摄影素养,才能充分体验摄影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人员只有了解摄影,才能科学发展摄影旅游;第四,综合性突出。摄影旅游易与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专业教学和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此外,摄影旅游还具备无淡旺季之分,安全性高,成本较低,辅助科学考察等特点。

1.3 摄影旅游的分类

根据旅游组织方式不同,摄影旅游可分为散客摄影旅游、团体摄影旅游和活动性摄影旅游;根据摄影主题不同,则可细分为热带风光摄影旅游、野生动植物摄影旅游、同乡会―祭祖摄影旅游、红色摄影旅游、山水摄影旅游、文化摄影旅游等等。

散客摄影旅游,或称自助摄影旅游,是由摄影旅游者自行安排行程,零星现付各项费用的旅游形式。其优点是灵活自由,选择性强,便于独立进行摄影作品的创作。但是价格相对昂贵,安全性不如团体摄影旅游高。散客摄影旅游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依靠旅行社,也不意味着只能是单个摄影旅游者,现在多是家庭或朋友结伴出游,商量决定旅游日程、线路等,然后再寻求旅行社关于机票、旅馆等的帮助。我国规定散客旅游的人数为9人以下,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亦应遵从此规定。

团体摄影旅游,或称集体摄影旅游,一种形式是完全依托旅游经营部门,摄影旅游者按其相关服务项目作出出游抉择;另一种形式是由旅游类网站、摄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的摄影旅游,其行程可集体商讨,或事先规定好,然后报名参加。优点是日程、线路、住宿、参观节目均按计划进行,收费比单独出游低,安全性高,行程针对性强,便于摄影技术与经验的交流。缺点是自由度较低,灵活性较弱。

活动性摄影旅游主要是指在摄影旅游地开展摄影节、摄影赛事的旅游。由主办方在摄影旅游地安排摄影节、摄影比赛相关准备,摄影旅游者以散客、集体报名参加或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方式参加的一种旅游。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有约400个各类摄影比赛,平均每天1.09 个,更有业内人士估计每年粉墨登场的各类影展影赛在千次以上。目前,活动性摄影旅游正在以蒸蒸日上的趋势快速发展。

2 发展摄影旅游的意义

2.1 吸引海内外摄影人的视线,为发展摄影旅游的旅游地带来丰富的客源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摄影爱好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摄影旅游地通过设计、开发摄影旅游项目,吸引着摄影人的视线。摄影爱好者本身就是一定数量的旅游者,基数有限但其年出游次数相当可观。摄影旅游者通常结伴出游或携带家属,无形之中丰富了客源。摄影节、摄影赛事的开展,会带来一批数量可观的客源,除了众多摄影参赛者,还有主办方工作人员、媒体朋友等。此外,旅游者的亲身诉说,激发周围亲朋好友的出游欲望,产生一定的潜在客源。

2.2 摄影旅游具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功能,有助于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塑造形象的功能。摄影旅游者在旅游结束后对照照片进行欣赏与回味,能够巩固摄影旅游地在心中的形象与地位;摄影旅游者向亲朋好友的介绍、摄影作品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示的过程,都是对摄影旅游地形象的初步塑造。

推广形象的功能。1996年,海外旅游者通过亲友介绍、广播电视、报刊这三种媒介了解中国旅游情况的比重是55.7%(如表1所示),“口碑+媒体报道”的传播方式与旅游者媒介的选择是一致的[4]。摄影旅游者通过向亲朋好友口头叙述旅游见闻、展示摄影作品,向周围的人群宣传了摄影旅游地形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刊登、转载旅游地照片,在更大范围推广了摄影旅游地形象。

照片是一种无语言、国度障碍的传播媒介,具有从抽象到具体的宣传效果,有利于扩大地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当照片塑造与宣传的某种形象符合心目中的旅游要求与期望时,潜在旅游者就会变为真正的旅游者。

通过摄影节、摄影赛事提高举办地知名度的案例很多,如法国小城蓬皮尼昂,就因举办了国际摄影节而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平遥和丽水被旅游者所熟悉更要归功于摄影节和摄影赛事的举办。

2.3 发现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科学规划提供基础

摄影旅游可帮助人们发现更多、更美、更珍奇的旅游资源,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最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在1870年和1877年,美国西部著名摄影家杰克逊曾八次随政府的地理勘探队进行勘探摄影,政府议员根据其在偏僻的黄石地区拍下的大量风光照片,于1972年决定在那里开辟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许多旅游地是通过摄影作品而被挖掘出来的。武陵源的“一举成名天下”,吉林雾凇岛“夜看雾,晨看挂,正午赏落花”的名声和黑龙江双峰林场“中国雪乡、雪景之源”的声誉,都是由摄影人所成就。这些地方,之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摄影人的发现与宣传促使其被开发为旅游资源,吸引了源源不断前来观光探险的游客。

摄影作品还能够为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直观的资料图片,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最直观的决策依据。众所周知,旅游规划的最终成果多是以图像来解说,当前的数码相机均是以JPEG格式输出,适用于AutoCAD、Photoshop和ArcGIS等图像操作软件,克服了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的不足,便于旅游规划工作的开展。

2.4 促进摄影旅游地经济发展

摄影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特种旅游产品,拥有特定的接受人群。随着摄影装备行业的深开发,展览与赛事在短期内的巨大推动作用,摄影旅游将拥有更大的潜在市场,必定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成长,从而有利于摄影旅游地的经济发展。

发展摄影旅游的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现有的各种旅游资源都可以为摄影旅游服务,这也是摄影旅游的最大特点之一。各种旅游资源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均可以通过镜头展现出来,摄影旅游的开发,等于是利用现有资源的另一种新颖方式,除了基础服务设施的投资,其他不需专门投资开发摄影旅游资源。

2.5 促进摄影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摄影旅游有助于人们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上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摄影大师安塞・亚当斯,还是一位积极的环保工作者,他以建立国家公园和遗址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他所拍的美国山水、荒野景色,后来都成了美国国家公园和美国人心中的道德寓言。

其次,摄影旅游是反应严峻生态环境问题的直观性媒介。全世界各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摄影活动不计其数,相关摄影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摄影爱好者发现和感知着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濒危等现状,他们利用较高的摄影水平,将一幅幅生态环境恶化的照片展现在人们面前,比其他方式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触动,在社会范围内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功能。

2.6 有利于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赋予艺术气息

摄影旅游的开展,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机会,具体的、实践性强的摄影旅游项目如摄影赛事,又能提供作品创作、技术交流的平台。而摄影作品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产物,摄影作品的传播与推广,能够供社会大众赏析,增强鉴赏能力,提高艺术素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

3发展摄影旅游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摄影旅游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关于摄影旅游的理论研究较少,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没有大范围引入,发展摄影旅游缺乏理论支撑与指导。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未正式把摄影旅游引入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之中,尚未开发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宣传工作做得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摄影旅游者多以散客形式自发组织,缺乏官方指导,国外游客缺少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不便于开发国际市场。

3.2 设施与服务不足

我国发展摄影旅游的设施与服务是十分欠缺的。目前,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没有关于摄影采风的景点介绍,宣传资料上也毫无相关说明,更没有摄影作品的展示。摄影旅游者多是从摄影网站、摄影人之间的交流获得信息,这种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慢、服务效率低。同时,我国的旅游城市多数缺乏专业的摄影展览馆、摄影研究室,就连作为中国摄影之乡的丽水,在1999年举办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展览都只能放在中山街。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至今除了提供摄影旅游线路之外,没有研究、开发出新形式的摄影旅游项目,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

3.3 未能真正融入地方经济

与摄影旅游相关的项目在设计、开发、管理、包装、宣传、投入上,缺乏长足的发展。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例如摄影装备器材的销售、照片的处理与冲印、吸引赞助投资的摄影节与摄影基地的建设等,除了国内的平遥、丽水取得一些开拓性成绩之外,大多具有丰富摄影旅游资源的省市基本很少涉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摄影旅游若不能密切融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去,是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的。

3.4 缺乏专业人才

旅游摄影同样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各个环节都需要配备摄影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与摄影地点、角度、光线与时间点等的选择有机结合,摄影旅游规划人员必须具备摄影相关背景知识,才能进行科学规划;管理部门也需要相关人才才能科学分析,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旅游企业的服务人员迫切需要加强摄影技术知识的学习,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摄影旅游地应该配备专门人员销售摄影耗材,提供咨询服务。

4 开发摄影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深对摄影旅游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树立发展摄影旅游的观念。政府应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建立几个摄影旅游发展试点,以试点的成功经验引起各地对摄影旅游的重视;其次要科学制定摄影旅游发展规划,把摄影旅游切实作为地方旅游规划的一部分,落实到实处;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到旅游地,各司其职,打造一条完整的摄影旅游服务系统,尤其是可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发展摄影旅游的地方,需政府牵头,多方筹措专项资金,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景区方面,设计专门介绍采风景点的指路牌、摄影旅游地图等;出售、出租摄影相关耗材,方便摄影旅游者,解除其后顾之忧;摄影旅游地需修建摄影研究中心、摄影培训中心和摄影展览馆,一方面起到宣传作用,提高美誉度,另一方面,便于活动性摄影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规划、设计固定的场所,提供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技术、经验交流。

4.3 突出摄影旅游的特点,提高经济效益

摄影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新鲜感强,开发空间大。因此要抓住时机,适应不同时期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多种主题、形式的旅游项目,“新上加新”,提高摄影旅游的附加值;同时它又是一种特种旅游产品,特色鲜明,针对性强。要专门研究其资源与市场的特点,各地方应根据当地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与开发,探索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经济效益。

4.4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应针对市场需求,加强摄影旅游人才培养。高校应补充摄影旅游相关课程,深入开展旅游知识教育,为摄影旅游的发展提供后备人才;旅游管理部门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培养摄影旅游专项负责人员,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旅游企业应加大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开展摄影旅游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3.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8

“笑一笑,十年少”,看着这些满脸堆笑的老人群像,是不是有点难以相信他们全部都是年逾百岁的人瑞呢?这些照片来自名为“Jahrhundertmensch”,德文意思为“快乐一百岁”的展览,摄影师Karsten Thormaehlen拍摄了众多百岁老人安详欢愉的面容,每张作品的成像都十分清晰锐利而饱含细节,意在展示老人们饱经沧桑的脸部皱纹的同时,让老人们充满喜乐安详的饱满精神状态充盈画面之中,摄影师通过这些照片传达的理念也就浮出水面了:像喜乐这样极具感染力的情绪可以通过摄影捕捉下来,无论年纪多大,都能让你显得充满魅力。

Emphas.is网站助力纪实摄影出版

荷赛奖获得者Patrick Brown希望将自己逾十年拍摄的野生动物交易黑市专题出版成书,为此他在许多传统出版商那里碰壁,“一个出版商甚至不想看我的作品,他只想知道我是否能为此支付3万美金。”转机出现在Emphas.is网站对他发出了项目集资邀约,该网站的目标是帮助有意将自己的纪实摄影或报道摄影项目出版成书的摄影师实现目标,网站将在筹募资金、印制、递送、仓储、配送和推广环节给予摄影师相应的帮助。每个集资项目会预售1000本,其中100本为摄影师签名版,支持者可在网站出价,不同的捐款将能获得对应的印刷版本和附加回馈。

NASA新卫星分享高清地球照片

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是NASA继约翰逊航天指控中心及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第三大航天中心,主要负责对地观测,天体和非载人科学卫星的研制。该中心在著名网络图片社区Flickr上开设了专门的账户,名为“NASA Goddard Photo and Video”,分享了众多太阳系天体的高清照片。NASA在2011年10月新发射了一枚地球观察卫星Suomi NPP,这枚卫星携带了先进的拍摄设备,它的任务是专门拍摄高清的地球图像,监控自然灾害,改进天气预报以及为研究全球变暖提供数据。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Flickr账户分享了其中一些高清地球图像供网友下载,分辨率高达8000×8000像素。

声音

摄影师展示的作品可以很精彩,可是他/她的个人网站打开很慢,我就会放弃不看。

什么事情能让一名图片编辑觉得难以忍受?《Country Living》杂志的图编William More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回答,个人网站是摄影师推销自己的重要方式。如果网站反应太慢。很多机会就会飞走哦。

“事实上她并不对自己的作品做编辑整理是好事,众所周知,对于自己的作品,艺术家们往往是最差劲的编辑。”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9

(一)借助个人化的构图形式传递意义和情感。

大浪的西湖心灵视像通过高度凝练的个人化构图形式传递摄影家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看到他以大面积黑或白作前景的画面打破了西湖的和谐与恬静,也突破了平面二维的空间限制和他一贯的构图意境,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和对比效果。由于画面中大面积前景的使用,前景与主体形成画面表现形式上的强烈对比,使得我们很容易从画面中超脱出来,从整体上再次审视曾是现实的西湖景观。这时,照片显现出幻象性,我们发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过的景物与景物间的关系。确切地说,照片中的前景在一定范围内将反映出来的景观由属于我们西湖畔现实生活的那部分引导到想象生活中去了。

大浪就是借助这样的前景把强烈的感情融贯入画面,传递给观赏者,从而将艺术家与观赏者联系起来。大浪借助如此个人化的“有意味的形式”把我们引入有关西湖的想象生活。他要表达的正是时时潜伏于我们心中的,却不自知的东西。他通过表露他自身,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

(二)注重构图的细节并发展其超现实成分。

大浪西湖摄影构图中屡屡出现一段楼梯,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段引桥,一扇拱门,一座古亭,一段小路,几只木船等简单的细节,显示了他怎样的一种拍摄用心呢?照片中的这些简单要素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它自身,而是为了唤起一种独特的想象。照片中的这些简单的细节会使人产生联想。一段楼梯、一把椅子等都会使人产生联想,它们勾起人的回忆和想象,于是摄影瞬间性的缺点被缓解了。一段楼梯,一把椅子均是一个等待人出现的场所。大浪受制于摄影的表现方式,不能把故事自由地展示出来,转而去表现空缺,并且指出了这种空缺是如何通过想象而补足的。这些启发性的要素是摄影的主要成分,因为它们延伸了影像可能的意义,同时也对画面的诠释进行了约束和指导。

一段楼梯、一把椅子的照片暗示着一种不安的甚至是有魔力的想象。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大浪的照片充其量也只是形象强烈的罕物而已。然而,即使在大浪产生其最具表现力的变形和转化的地方,他仍然暗示了一种具有补偿性的稳定感。他拍摄的树干可以像蛇一样地弯曲,除此以外它们还以一种纯粹的精细去捕捉光线,让人不由想起伊文思拍摄的教堂,韦斯顿拍摄的青椒。它们逐渐从明亮的高光区穿过较暗的色调进入阴影中―越过一个更暗的色调区域的泊船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影像是微观世界,时间本身也包含其中。例如,在阿杰特的照片表现出立场、时间和历史特殊性的地方,大浪的树干和泊船却利用树干褶皱处和泊船与倒影连接处的细微色调过渡体现了一种连续性―“把人从一处引向另一处”,这是伊文思曾经被这种连续性吸引时说的话。他们都提供了一种对瞬间的概括,一种光线明暗交替的时间影像。

摄影助理心得体会例10

当他举起相机拍摄时,十米以外的景物都在模糊中颤抖。但是无论它们如何颤抖,他的心一如他期待的视界,没有阴霾,无限明亮。

能够看到,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

翻看金威发表在知名摄影刊物上的照片时,没有人会认为这些是出自一个有视觉障碍的人之手。“我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因为无人相信一个盲人可以摄影。”金威说。

当他看静物的时候,眼睛不停地颤抖,所看到的东西就像一台信号被扰乱的电视屏幕。用放大镜加在厚厚的眼镜上,金威可以看电脑屏幕,看他所拍摄的一些作品。当人们认为有视觉障碍的人什么爱好都可以有,惟独不能摄影时,金威会说:“一切障碍都不能剥夺我欣赏世界的权利。我还要做好常人所不能做好的事情。”

从童年开始,他就有很强烈的想看到颜色的愿望。他至今铭记第一次看到彩色电视机的时候,曾痛苦一晚。那时,他认为自己能够体会颜色,有颜色就能与世界有联系。“面对常人所忽视的生活细节我会落泪。能够看到,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奢侈。”

自1992年在长春大学特教系毕业后,学琵琶出身并且精通多种乐器的金威因为视觉缺陷,很长时间内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办法挣得他的摄影所需。但找工作的不易,并未打击他摄影的信心。靠卖烤羊肉串、当民乐家教等微薄的收入,金威买到了他平生第一台傻瓜照相机。也就是这台照相机,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因为它使他看东西清晰了许多。但很快,傻瓜相机便不能满足他摄影的要求了,他便用相当于他半年开支的2000元买了一台尼康多变焦相机,这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有视觉障碍的人体味事物,首先需要用身体,而后才能形成概念。金威的早期摄影局限于静物摄影,因为他可以触摸并通过触摸来决定从哪个角度拍摄。在随后的岁月里,他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摄影。“如果我想拍摄日出,我就用心体会太阳在我身上的热量;如果我想拍摄石头,我就用心触摸它,在拍摄以前感受它的角度。”

金威目前使用的是一台多镜头的佳能照相机,虽然这对作为普通教师的他来说是奢侈的,但为了爱好,他觉得很值。这种设备的相机,可以帮他减轻找不到焦点的焦虑。每一次拍摄对他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他先后用坏了好几个三脚架,因为三脚架对找到平衡的确太有用了――他的眼睛总在颤抖,每次按下快门都需要等待许久。他的听觉同样是拍摄时的重要辅助――帮助他体验物体的位置。许多时候,当听到人们灿烂的笑声时,他就按下快门。

我关心的是如何拍出好的作品

与金威交谈,你会体会到一种独特的人生激情。当他摸索着在街道上拍摄,脸紧贴着相机时,常常引来一些不太善意的笑声。“他们看我就像看耍猴的。”即便如此,金威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为了他的爱好继续前行。

他需要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为摄影不但花费时间也花费大笔金钱。金威的妻子也是残疾人,他们有一个8岁的儿子,一家人现在还居住在一间窄小的房子中。他现在所用的佳能照相机价值两万多元,他的特制电脑以及一些附属设备总共四万多元。这对于金威这种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有人认为,金威说不定得到了摄影厂商的赞助,甚至有人嘲笑他在“作秀”。事实上,金威的确需要帮助和指导,但他始终没有受过任何摄影厂商的赞助,他一直在艰难地自食其力。他的摄影道路举步维艰,但他对困难不予理睬,他说:“我关心的是如何拍出出色的作品。”

金威最喜爱的摄影主题是火,在他眼中,火一如闪动的生命。他执著地追求完美的拍摄,甚至曾上普陀山朝圣,去拍摄拜佛时的香火。“看到我相机中的火焰,我感到了世界的热度,感到了人生的力量,感到了生命的边际……”

对金威来说,人生的力量同样更多地体现在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地利用自己其他四种感官上。从成长道路看,金威是在挖掘人生,他自小便形成了一种事事追求完美的精神。他从来不将失明看作人生不可逾越的障碍。小时候,视力缺陷以及小学老师的否定,使他本没有条件上正常儿童可以上的小学,但他坚持要求去上。他的决心、毅力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使他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的身体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摄影是一门常人都不能轻易掌握的艺术。金威一点一点地努力,从颤抖到稳定,到选景,到布光,到对焦等等,每一个细节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他克服了。当他的作品在全国知名摄影杂志发表时,他感到了成功的喜悦。人们为他骄傲,因为当他举起相机时,他的心中没有阴霾,他的视界没有边际,因此他的照片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