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8 19:08:48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1

“3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其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简称“3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3S”技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图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RS)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必将取代过去传统的光机型测量仪器。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及技术。

当前,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随着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信息系统(LIS)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进入了全数字时代,遥感技术进入1m以内的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阶段,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差异不断减小。事实上,“摄影测量(包含影像判读)”与“遥感”这两个名词指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遥感是摄影测量学的补充与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的出现,使得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航空摄影测量或航天遥感图像上获得GIS数据的想法得以实现。它是将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建立GIS所需的相关信息。

GIS基础信息可以分为地形信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三类。因此,通过航片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所需的地形信息;还能从航片生成正射影像,从正射影像提取结构信息以提供图形信息;同时通过对航片影像的判读和专题分类,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属性信息。

航空摄影像片主要用于编制大中比例尺影像地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的工作底图。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其精度主要取决于测量仪器和影像质量,人为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在一定条件下,测量工作质量较易控制。遥感信息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客观性、周期性和时空变化多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编制中小比列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重要信息源,主要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由于卫星遥感影像通常属于二维处理的范围,尽管某些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进行高程测量,但目前这一技术还未成熟完善。卫星影像解译还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否则解译质量很难符合要求,同时在卫星影像解译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要求作业员有较高素质。

二.GP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一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提供导航的技术系统。GPS能辅助摄影测量和遥感测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定位。当前,GPS辅助的空中三角测量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或仅利用一个控制点(基准点)即可将定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大、中比例尺的测图要求。

随着GPS接收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GPS动态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动态确定载体姿态的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因而大大增强了GPS在遥感中应用领域的作用。目前,GPS已与多种传感器(如机载激光断面测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配合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类传感器的测量与定位精度。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精度动态相机定位,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第二,辅助导航航摄飞行,以实现航摄的精确定点;第三,与其它传感器配合,确定载体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姿态。

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克服了机载动态GP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又解决了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这一难题,极大地促进了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实际应用。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土地利用规划无疑有巨大帮助作用。

三.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当前,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分析

目前,GIS已普遍应有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中,如:规划技术指标分析、土地地类适应性评价、地类规划平衡分析等。通过GIS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增强了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二)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

通过遥感数据和GIS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能便捷、准确地计算农田规模和环境容量,能快速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能高效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质改良工程量、田面平整等指标计算,从而有效确定各地块利用方式,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选择各项工程。GIS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正确客观地指导规划的编制和规划方案设计。

(三)规划设计方案虚拟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2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高校对摄影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广泛存在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些学校开设了与摄影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还有的将摄影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

摄影课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摄影行业的发展,但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却影响了摄影发展的进度。笔者就目前已有的摄影课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摄影课,所采用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都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没有体现摄影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要想发挥摄影课的作用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课程存在的环境,开发满足学校性质、适应专业需求、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是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为例,对高职教育体系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针对目前该校本专业的特征,研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高职一直在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工作,可以说各院校的改革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研究学校高职专业下的课程改革,要明确学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样才能与学校高职教育的整体思路吻合。

高职教育建设与改革的重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办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双证融合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重视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教学中弱化专业研究,突出强化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所以对摄影课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点是要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二、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作用

设计类专业中的摄影课不同于摄影专业中的摄影课,所以要明确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开发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摄影课。

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身边许多包装、海报、型录等设计作品,都是通过摄影的手段记录下图像,然后进行再设计。摄影课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学科性质上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集营销、摄影、设计、印刷、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摄影目前已经成为支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摄影课是一门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课程,对于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开设摄影课有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对摄影感兴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摄影学习的机会。

三、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存在的问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高职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全新的专业开发,并对其中的拓展课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效果显著,而作为基础课的摄影课一直沿用本科的上课模式,没有凸显学校高职教学的特色。摄影课在整个专业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就目前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来说,难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存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

目前学校所有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不管哪个专业下的摄影课,教学目标一般都设定为以一定的摄影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指导,去介绍摄影的发展、原理、器材、冲洗等,重点讲授摄影用光、曝光、构图等。但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应该是为培养平面设计师服务的。

(二)实训项目设计不系统

项目的设计不系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时间有限,多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上课时间短,一般为2―3周,30―50学时不等,从时间上看,有限的时间里无法进行系统的摄影学习。其次是实训内容设计不系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偏离,导致实训项目的设计忽视了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的最终作用和意义。

(三)考核单一

传统的考核单一,基本上是学生做、教师评,学生最终成绩由任课教师定。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要以实训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深度结合,应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而考核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应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要发挥学生自主考核的主观能动性,借鉴企业考核员工的制度,使课程考核行业化,考核应由学生、教师、企业教师三者共同完成。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抛开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做课程,这样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任何优势,相比本科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相比中专技校的学生来说,没有更早地进入社会,积累经验。所以必须进行开发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才能促进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

在对摄影课程进行改革前,首先要了解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分析专业课程开发思路。本专业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市场为依据进行的课程开发(见表1):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8门职业基础课程,如表1中的艺术造型训练、设计造型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练、设计策划与管理、摄影基础、丝网印刷技能、印刷实务、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确定7门职业岗位课程,如表1中的设计策划与管理、设计草图表现、图形(像)处理与制作、文字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信息处理与制作、输出技能实训、印刷装订与制作。

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6门职业拓展课程,如表1中的标志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

通过目前行业反馈的信息,上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合本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而本专业下的课程也应该以行业为指导进行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才能将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摄影课是本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以下是根据近年来对学校本专业摄影课的授课经验归纳的摄影课需要改革的内容:

(一)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确定适合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

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以能够顺利从事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工作为目标的,所以本专业中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本专业中的摄影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摄影师助理,而是为培养具备摄影技能和修图技巧的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做准备。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才能使课程效果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

高职课堂教学的任务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做人;二是学习做事。做人是要做一个具备岗位工作基本素质的人;做事是要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为了满足高职课堂的两点任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和岗位能力对接。

通过对同类院校同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总结与本专业摄影课相关的岗位包括:摄影师助理、初级修图师、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参考国家摄影师初级资格证书和平面设计师(助理级)资格证书的内容,分析行业中岗位的工作任务,对三个岗位能力进行归纳,结果如表2显示分别为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对应的能力、初级摄影师对应的能力、初级修图师对应的能力。通过对三个岗位能力的分析归纳,将摄影课的课程目标初定为:掌握摄影器材的基本操作能力(相机操作、灯光控制等)、创新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审美能力、图像摄取能力、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发散思考能力、执行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辅助摄影师拍摄能力等。

检验初定的摄影课的课程目标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满足后期专业课学习的需求,要通过后期职业岗位课和职业拓展课的学习才能得到验证。

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可以完成《图形(像)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组织处理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摄影课可以解决《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图像摄取、筛选与处理、执行能力、发散思考的能力、辅助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表3)。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的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的摄影课的课程能力目标,定位合理,能够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需求,能为后续课程做好服务工作。

(二)设计系统化的实训项目,以工作室为依托,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驱动实训项目的实施

为了发挥摄影课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必须做好学时的分配,通过多方面调研比较,学习周设计为4周,总学时为60学时,确保完成系统化实训的时间。

项目化教学现在已经不是新鲜的名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采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盲目的项目教学会使教学程式化,所以课程设计也要因材施教,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本专业学生的情况,设计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实训项目。

针对近年来教学的积累和行业调研走访的分析,笔者设计了四个实训项目,项目设计的内容是以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作为主线进行开发的,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顺序:先了解设计中的照片;再去认识拍摄照片的器材,进行模仿拍摄;然后明确摄影作品在设计作品中的处理,全面了解和认识摄影作品在设计中的获取和使用。通过有序的实训,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揉碎分解,融入到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能够掌握设计作品中摄影作品的获取、筛选和后期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表4是摄影课设计的四个实训项目,其中上课地点的变更是我们课程实施中的亮点,根据项目的教学需求调整上课地点,营造项目实施的氛围。以学校现有图文工作室、影像工作室为支撑,利用我们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课题中,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参考对课程进行设计。

项目一的实训目的是认识照片在设计中的作用,实训地点选择在图文工作室。图文工作室承担的工作是图片的设计、处理、输出、打印,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审美能力等训练。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设计、打印、印刷、制作对摄影作品的要求。

项目二的实训是走进相机开始了解拍摄的过程,实训地点是在影像工作室。影像工作室有影棚、灯光器材、摄影器材等设备,学生通过模仿优秀摄影作品,进行拍摄练习,熟悉摄影器材。

项目三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来完成实训,教师要联系足够的企业,协助教学,企业在哪里进行拍摄,哪里就是项目实施的地点。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学生分组对实际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做好摄影师助理的工作。

项目四是将实训过程中拍摄的作品进行筛选,并进行后期设计。通过该项目掌握后期设计对摄影作品的要求,掌握摄影作品删选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结合课程性质和行业工作的特点,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单的形式执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项目开始前,给学生发放项目单,根据项目单教师引导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项目单的内容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步骤、项目向导和项目体会。

(三)结合行业考核的特点,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的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项目考核形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考核模式,将考核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测评,教师只需归纳出实训项目中的每个任务点,设计项目任务单,发放给学生。任务单对项目执行起到督促的作用,检查学生能完成每个环节实训的,任务执行的程度包括四个等级: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不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相应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勾选,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训考核。教师和企业一线的老师参与考核,对每个项目考核的结果进行不同等级的随机抽查,对学生自我考核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解决实训中遗留的问题。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过程中反复灌输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转第页)

(接第页)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发放实训项目单学生执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解答问题根据任务单自我考核教师和企业教师分析考核结果总结归纳。

结语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和改革有其独特的地方,此次专业摄影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与学习,突出摄影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标准行业化。课程标准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以行业作为指导,及时更新并融入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技术培养和文化育人为主线,双管齐下。所以,摄影课的课程标准要和所在专业的行业结合,找到专业和摄影课的结合点。

其次是课程设计职业化。课堂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所以课程设计需要以相关岗位工作的过程作为参考。这种职业化的课程设计是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课堂,需要学生做到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实际项目案例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工作的能力,从而稳步地过渡到就业。但是要做好课堂职业化,需要学校加大与校企的合作,及时更新从企业中引入的设计项目,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职业化的课程设计。

最后是课程考核专业化。课程要改革,课程的考核必定要相应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考核形式,参考行业考核任务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任务单,使课程考核更加专业化。

摄影课改革的思路清晰,特征明显,改革是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满足相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此次改革的方法可以普及到开设摄影课的相关其他专业中,一定会使相应专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众多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2]张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

[3]王晓娜,王彦霞,赵宇,等.建设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

[4]崔聪.数字时代高校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3).

[5]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与教育,2005.

[9]刘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0]官宏云,王立霞.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1]万剑,李兴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

[12]陶红林,王作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13]刘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9(22).

[14]林路.关于高等摄影教育的几点思考――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夏峰,姜林.中国摄影教育任重而道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3

自DR摄影技术应用于临床检查以来,正以其高质量的图像、高工作效率高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技术[1]。为对该技术的应用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组研究对DR摄影技术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图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形后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技术应用设备

本组研究的对象是由飞利浦公司生产的DR摄影机和由岛津公司生产500mAX线摄影机。

1.2研究方法

1.2.1获取同部位图像

分别应用DR摄影机与传统X线摄影机对同一患者或志愿者的同一部位进行摄影,获取相同部位的图像。

1.2.2对比分析:在获得相同部位的图像后比较两组图像的质量。根据各技术图像的处理要求对图像进行处理,请专人士对图像获取中所用的操作技术、图像质量控制模块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摄影技术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2.结果

与传统X现摄影技术相比DR图像的清晰度更大、动态范围更广、处理功能较为强大、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另外,DR成像技术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放射科的工作模式,缩短了工作时间,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3.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2],自医用X线摄影数字成像技术(DR摄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以来,该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放射诊断影像的全数字化得到了极大的推动。DR摄影技术是一种[3]以计算机处理方法为基础,将摄影过程中所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按照人们的需要处理图像信息,从而得到高质量诊断价值的X线图像。DR摄影技术应自用于临床检查以来,正以其高质量的图像、高工作效率、高图像后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取代传统X线摄影技术成为当今数字X线摄影技术的代表技术。DR摄影技术应用基本原理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相比没有特殊性,但是所获去的X线信息需先转化为数字信息后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后获取。实现了图像的优化,使图像质量获得极大提高。本组研究发现,与传统X线摄影技术相比,DR摄影技术在如下方面占有优势:

3.1DR图像的清晰度更大、动态范围更广,有助于增加疾病的早期检出率:DR摄影技术的图像分辨率高达2.8~3.6线对,密度分辨率高达1000万像素,明显高于传统X线摄影技术。可在一定动态范围内获取清晰的图像。DR摄影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细微病变的辨别能力,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检出。

3.2DR摄影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DR摄影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不仅有助于图像清晰度的增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DR技术具有自动曝光功能,在进行影像处理时刻根据需要对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另外还可通过该技术的对比增益功能对图像进行对比度控制、细节增强控制、动态控制,窗宽、窗位调节,辅以图像切割、局部放大等处理,使图像显示结果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影像对比度和分辨率[3]。保证了图像质量的稳定,降低了漏、误诊率。通过该技术的自动曝光控制功能,配合该技术工作站上所具有的多种处理模式,不仅可明显简化操作过程,还可保证图像质量的稳定性无需。所获取的图像不再需要进行任何再处理。

3.3DR摄影技术为数字化技术,使传统放射科模式发生了极大转变:DR摄影技术工作流程如下:登记投照直接成像传输到影像储存器传输到医生工作站医生阅读影像图片并发报告。利用该技术检查所用时间与传统X线摄影机相比明显缩短,据统计,总时间约缩短了70%[1],两者在检查所用时间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3.4DR摄影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患者检查时所接受的X线剂量:相关研究表明[3],患者在接受传统X线摄影技术检查时所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高于通过DR摄影技术检查时所接受的X线剂量。这不仅与DR摄影时所用时间较短有关,还与DR摄影技术本身在较少的X线剂量下便可成像有关。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4

好的摄影题材还应具备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三种价值当然是可以叠加的,一组作品的价值越丰富、越有层次,就越可能成功。

选材的首要原则是“就近”。认识世界是从拒绝它的表象开始的,但拒绝事物的表象肯定是从熟悉这个表象开始的。你对一个事物、一个现象越熟悉,你就越有可能深刻认识它。舍近求远,兵家大忌。“近”有两重含义:一是相对于远的物理距离,二是内心的贴近和了解。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拍自我居住地20公里以内,很多题材我曾几十次、上百次地来到现场。事实证明,只有“就近”更加适合我往复、深入的拍摄和思考。

正如只有动作的爱情片不是好电影一样,只有技巧技术的照片也绝不是好作品。作品的情感动机必须发自内心地诚恳,这绝非技巧能替代。《一个人的城市》是我对城市老年人孤独晚景的惋惜,《我们的民工兄弟》是对进城民工非市民待遇的怜悯,《单位》是对体制弊端的鞭笞,《百年好合》中人和自然、物质的和谐关系,都是打动我的核心内容,只有彻底打动了自己,才可能通过照片将这种情感传递和表达。

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是成功的捷径。利用自己的经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驾驭图像的能力的差异选择题材,是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重要途径。差异化思维并不排斥题材上与他人重复,关键的是建立个人化的视角与独特的影像阐释。 同样一块牛肉,在川菜厨师手里就是水煮牛肉,在藏族牧民的帐篷外就成了风干肉,如果进了麦当劳就变成了巨无霸汉堡……食客们在意的并非牛肉,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不同的厨师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物产风物和食客们的需要所烹制出的个性鲜明的菜肴和迥异的口味儿。 在毛家村打工的19岁男孩T,半个月前通过QQ认识了在附近打工的18岁的女孩X。七夕那天,T给X买了毛熊和玫瑰,在国道旁边的旅馆里共度他们的第一个七夕之夜。(选自《毛家工业园》 宁舟浩 摄)

拍摄前列个“愿望清单”

完成了选材,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主题和切入点。成功的摄影专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一个主题下不遗余力地采集影像,以此作为主题的论据。主题的切入点则一定要小,要具体。按武侠小说的说法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进入到拍摄阶段。先别忙着拿相机,拍摄阶段的第一个任务是“做功课”、列“愿望清单”。美国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就十分重视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了拍摄助产护士,他先去修了助产的课程,并拿到了护士证书。拍摄《梦街匹兹堡》,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做调查,阅读这个城市的地理、历史书籍。因此他会说:“我照片的秘密在于实际体验之前,我已经拥有理解事物如何运作的能力”。在网络时代,可获得的资料更为丰富,方法更加便捷,但翔实的案头工作和调查,研究话题、理清拍摄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样做也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专题摄影进程中常见的“拍摄十年,离题万里”的尴尬。

“愿望清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包含了概括想法甚至是故事所设想各种画面细节的思维导图。 “愿望清单”能帮助作者把任务“细节化”,便于拍摄任务的开展。

深入是做好摄影专题的必要条件,照片只是摄影师和世界深入交往的副产品。深入的一方面是“纵向挖掘,以深度取胜”,另一方面就是“横向上不断开辟,积少成多,以规模取胜”。主题挖掘能力和拍摄思维上的深入则是更高层次的深入。 在一个层面反复拉锯,摄影手段单一,情感单薄肤浅,拍摄思维上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这是一个优秀摄影专题的大敌。

像病人接受大夫一样接受你

摄影师总能与被摄者建立起可贵的信任,让对方了解你为什么拍摄,从不讨厌到接受,再到喜欢和习惯与你打交道。在拍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对方,发现如突然加快动作、转身背向镜头、低头等规避相机的身体语言信号时,则一定要中断拍摄。“偷拍”的思路绝不可能长久 ,只有在相处过程中以诚相待,信守诚信才能让被摄者放下戒备 “像病人接受大夫一样接受你” 。

在拍摄过程中,录音、做好拍摄笔记甚至拍摄日记是积累资料的好习惯。对于摄影器材,我主张有预见性的准备:一个直角取景器可以帮助摄影师在狭小的汽车里安全且舒适地拍摄司机的正面像;一根闪灯连线则可以帮助摄影师从热靴灯的阴影和反光中解放出来;微距镜头会带来全新的观察距离和画面;标准灰板则能帮助应对极端的色温……

总之,让自己在拍摄过程中舒服点儿是一门艺术。

有了网络展示平台,摄影师可以自己做编辑、自己排版,但这意味着必须学习更多的技能和技巧。

首先,学会摆脱摄影师的角色,不带个人倾向、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照片。因为在拍摄之后,图片的外部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它远离摄影师的记忆,且越来越依赖于展示环境。编辑工作首先要根据既定的主题来选择相应的照片。选出那些能够证明主题的照片,果断地、毫不犹豫地去掉那些干扰性的照片,哪怕它们看起来很漂亮――对于摄影师――这确实是非常困难的。拍摄时面对的是单张照片,而读者想要的是最终的形态。所有照片都将处于一个序列之中。任何情况下,给照片排序的基本目标是清楚、直接地讲述整个故事,这是编辑任务的原点。

几千年来,讲故事的最佳方式一直在被不断地探索和分析,这种“概要、发展――高潮、结局”三段式的套路深藏在我们的基因中,实际上也是生活本身的结构。在编辑时,“3+1”的基本叙事结构:开篇、主体、结尾+高潮。开篇,开篇很重要,必须吸引读者注意力,让人们愿意继续阅读。主体,就是要说的故事本身的发展。结尾,让故事完整。高潮,在图片故事中就是视觉感染力最强的那张图片。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5

关于曼富图的产品市场及用户群体的定位,邓总经理表示:“曼富图四十年来一直在摄影领域有很大的用户群体,针对摄像的产品也开发了十几年,到现在产品已经覆盖到专业广播级摄像的领域。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就做不同的产品线服务给他们。”如采用曼富图专利的新品桥接液压摄像云台509HD的最大承重达到13公斤,基本上除了电影用摄像机不是我们所针对的群体外,其他13公斤以下的专业摄像机都能够支持。还有504HD的最大承重为7.5公斤,502HD的最大承重为4公斤等,当然还有更轻型的产品。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6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码影像由于其价格便宜、方便快捷以及高复用性得到广大用户的高度认可。对于摄影专业工作者来说摄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类型,通过艺术摄影记录了生活中难忘的瞬间,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是摄影是记录生活过程的重要工具,通过照片的色彩、效果、构图等手段,美化生活,无论是否经过专业的学习用户都希望摄影作品更完美的记录生活,本文在分析摄影后期处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摄影后期处理技术的结合应用,为摄影后期处理过程提供一些参考。

1摄影后期处理

1.1什么是摄影后期处理

摄影后期处理一般是指摄影过程中集中修正摄影作用,很多情况是补充摄影方法、摄影器材等,是为满足人们对摄影作用需求而采取的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后期处理的方法、内容以及工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本文中主要阐述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是使用计算机处理软件等工具处理摄影作品,目的是提高摄影作品的艺术水平,展现艺术内涵,在国外的电影中常见的是利用计算机这种高科技手段,添加一些背景或者制作一些特殊效果、人类无法实现的特技效果。

1.2摄影后期处理特点和发展

实际生活中提到后期处理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修图”,即借助一定的工具美化图片,突出主题,在数码横行的时尚界,随着客户和商业的运作的细化摄影后期制作已由可有可无发展到必不可少,当前在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中有很多种处理手段,一般来说从拍摄角度来说分为虚拟拍摄和模拟拍摄,然后摄影后期处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能把虚拟和模拟的场景增加摄影作品中达到逼真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摄影过程中的经济支出、保证了人身安全,降低拍摄成本。采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摄影后期的处理中,能够提高拍摄的工作效率,采用计算机后期处理摄影作用时涉及到多个场景照片、拍摄大数据的加工,更能体现摄影后期处理的工作效率优势。目前摄影后期处理已经得到很多行业的关注,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拓了影视后期处理专业的课程,学习摄影后期处理相关技术,为摄影后期处理行业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在我国摄影后期处理受到认识和生活环境等限制,例如引进国外技术,语言审美等方面是制约发展的难点,很难将摄影后期处理走向国际化。

2摄影后期处理中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为了更好发挥计算机技术在摄影后期制作的作用,专业从事摄影后期制作的技术人员都使用专业计算机(显示器,专门的显存等)和软件相结合,下面我就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进行介绍,并对比普通硬件和专业硬件的区别。

2.1计算机硬件要求

计算机硬件是系统运行的基础,更是摄影制作软件的基础,由于摄影制作的行业特点要求颜色、对比、感光等专业术语,选择首先显示器要选择专业的显示器,一般市面上的液晶都不适合做平面设计,因为液晶的物理特性所限,一般都是用电子屏的显示器。而专业的液晶可以用来做平面设计,因为它的还原效果好,其次专业店显示器能较准确地显示印刷的色彩,而不像普通的显示器一样夸张或淡化了色彩;再有就是对RAM的要求至少,图形的显示需要大量的内存,RAM越大图形的显示效果越好,如果使用独立的显存后期制作时还能避免卡机。

2.2计算机软件在摄影后期制作中发挥的作用

在实际选择软件时,一定要根据摄影后期处理的需要尽量选择适合需求的软件,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优势,例如PS特点功能强大,能够提供专业的图像编辑与处理、图像扫描、图像制作和广告创意等,而且易学简单。Lightroom是一款适合管理、调整和展示大量数字照片的简单软件。与图片处理想比电影和电视作品的处理相对于复杂,需要添加一些复杂的场景,例如国外电影《阿凡达》中那些唯美的背景就是摄影后期制作的优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对于摄影后期制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摄影业的发展方向。

3总结

本文总结如下,文章中阐述了摄影后期处理与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关系。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后期处理技术问题会得到不断改进,随着人们对观看画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先进技术的了解越来越多,摄影后期处理工作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压力下,不断提高我国的摄影后期处理水平是这个行业的必然之路,因此提高计算机技术并进行深人的研究,才能够符合广大关总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提高后期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贵阳.摄影后期处理中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4):8391~8392.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7

“3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其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简称“3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3s”技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图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rs)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必将取代过去传统的光机型测量仪器。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及技术。

当前,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随着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信息系统(lis)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进入了全数字时代,遥感技术进入1m以内的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阶段,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差异不断减小。事实上,“摄影测量(包含影像判读)”与“遥感”这两个名词指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遥感是摄影测量学的补充与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的出现,使得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航空摄影测量或航天遥感图像上获得gis数据的想法得以实现。它是将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建立gis所需的相关信息。

gis基础信息可以分为地形信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三类。因此,通过航片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所需的地形信息;还能从航片生成正射影像,从正射影像提取结构信息以提供图形信息;同时通过对航片影像的判读和专题分类,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属性信息。

航空摄影像片主要用于编制大中比例尺影像地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的工作底图。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其精度主要取决于测量仪器和影像质量,人为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在一定条件下,测量工作质量较易控制。遥感信息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客观性、周期性和时空变化多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编制中小比列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重要信息源,主要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由于卫星遥感影像通常属于二维处理的范围,尽管某些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进行高程测量,但目前这一技术还未成熟完善。卫星影像解译还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否则解译质量很难符合要求,同时在卫星影像解译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要求作业员有较高素质。

二.gp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一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提供导航的技术系统。gps能辅助摄影测量和遥感测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定位。当前,gps辅助的空中三角测量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或仅利用一个控制点(基准点)即可将定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大、中比例尺的测图要求。

随着gps接收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gps动态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动态确定载体姿态的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因而大大增强了gps在遥感中应用领域的作用。目前,gps已与多种传感器(如机载激光断面测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配合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类传感器的测量与定位精度。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精度动态相机定位,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第二,辅助导航航摄飞行,以实现航摄的精确定点;第三,与其它传感器配合,确定载体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姿态。

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克服了机载动态gp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又解决了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这一难题,极大地促进了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实际应用。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土地利用规划无疑有巨大帮助作用。

三.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当前,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分析

目前,gis已普遍应有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中,如:规划技术指标分析、土地地类适应性评价、地类规划平衡分析等。通过gis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增强了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二)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

通过遥感数据和gis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能便捷、准确地计算农田规模和环境容量,能快速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能高效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质改良工程量、田面平整等指标计算,从而有效确定各地块利用方式,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选择各项工程。gis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正确客观地指导规划的编制和规划方案设计。

(三)规划设计方案虚拟

虚拟gis具有观察立体细节的功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者通过虚拟gis能直观观察田块、房屋、道路等各层虚拟景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与弊端,通过结合gis数据库可实时对田块、房屋、道路等地物定位,获得规划设计区域的三维图像。利用vr技术建立相应的三维模型,提高土地利用区域的模拟仿真精度,增强了三维gis的功能。规划设计者可通过三维模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辅助进行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由此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和筛选。

四、“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3s”技术不仅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一整套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处理、分析、应用等功能性服务,而且具有对原数据、原文件的自动备份和对数据库图形文件、属性数据的更新功能。“3s”技术必将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土地信息基础数据,更新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土地资源电子政务的全面建设;解决复杂的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问题等。“3s”技术已成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更好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数字国土”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8

“3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其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简称“3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3S”技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图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R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必将取代过去传统的光机型测量仪器。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及技术。

当前,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随着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信息系统(LIS)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进入了全数字时代,遥感技术进入1m以内的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阶段,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差异不断减小。事实上,“摄影测量(包含影像判读)”与“遥感”这两个名词指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遥感是摄影测量学的补充与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的出现,使得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航空摄影测量或航天遥感图像上获得GIS数据的想法得以实现。它是将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建立GIS所需的相关信息。

GIS基础信息可以分为地形信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三类。因此,通过航片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所需的地形信息;还能从航片生成正射影像,从正射影像提取结构信息以提供图形信息;同时通过对航片影像的判读和专题分类,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属性信息。

航空摄影像片主要用于编制大中比例尺影像地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的工作底图。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其精度主要取决于测量仪器和影像质量,人为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在一定条件下,测量工作质量较易控制。遥感信息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客观性、周期性和时空变化多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编制中小比列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重要信息源,主要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由于卫星遥感影像通常属于二维处理的范围,尽管某些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进行高程测量,但目前这一技术还未成熟完善。卫星影像解译还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否则解译质量很难符合要求,同时在卫星影像解译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要求作业员有较高素质。

二.GP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一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提供导航的技术系统。GPS能辅助摄影测量和遥感测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定位。当前,GPS辅助的空中三角测量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或仅利用一个控制点(基准点)即可将定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大、中比例尺的测图要求。

随着GPS接收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GPS动态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动态确定载体姿态的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因而大大增强了GPS在遥感中应用领域的作用。目前,GPS已与多种传感器(如机载激光断面测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配合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类传感器的测量与定位精度。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精度动态相机定位,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第二,辅助导航航摄飞行,以实现航摄的精确定点;第三,与其它传感器配合,确定载体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姿态。

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克服了机载动态GP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又解决了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这一难题,极大地促进了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实际应用。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土地利用规划无疑有巨大帮助作用。

三.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当前,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分析

目前,GIS已普遍应有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中,如:规划技术指标分析、土地地类适应性评价、地类规划平衡分析等。通过GIS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增强了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二)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

通过遥感数据和GIS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能便捷、准确地计算农田规模和环境容量,能快速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能高效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质改良工程量、田面平整等指标计算,从而有效确定各地块利用方式,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选择各项工程。GIS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正确客观地指导规划的编制和规划方案设计。

(三)规划设计方案虚拟

虚拟GIS具有观察立体细节的功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者通过虚拟GIS能直观观察田块、房屋、道路等各层虚拟景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与弊端,通过结合GIS数据库可实时对田块、房屋、道路等地物定位,获得规划设计区域的三维图像。利用VR技术建立相应的三维模型,提高土地利用区域的模拟仿真精度,增强了三维GIS的功能。规划设计者可通过三维模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辅助进行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由此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和筛选。

四、“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3S”技术不仅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一整套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处理、分析、应用等功能,而且具有对原数据、原文件的自动备份和对数据库图形文件、属性数据的更新功能。“3S”技术必将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对土地资源利用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土地信息基础数据,更新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土地资源电子政务的全面建设;解决复杂的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问题等。“3S”技术已成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更好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也有利于“数字国土”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9

李树峰在开幕式上致辞时,对此前四届摄影周做了回顾。他说,四届摄影周举办了摄影展览、研讨、摄影大PK等丰富的活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千位摄影家先后来到响沙湾,创作了大批优秀摄影作品,多角度展示了响沙湾的地理地貌特质和民族文化气质。从去年开始,响沙湾摄影周以“现实与超现实的响沙湾”为主题,以对同一个地域景观和人物的不一样的观看和呈现为基础,以个性化和差异化为目标,邀请国内外有创作实力的摄影家到这里展开大PK,是影像实验,也是学术探索,获得了很大成功,显著地改变了目前摄影业界千军万马到一个景区去拍摄雷同照片、千方百计拍摄与别人一样甜美的照片、个展无统一性、群展无差异性的现象。

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随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表示响沙湾是摄影人的家,欢迎摄影人回家!摄影,为人类带来美的享受;摄影,为人类的记忆拓展了空间;摄影,成为保护环境的第三只眼――摄影人应该为此自豪!

从2009年12月起,《中国摄影家》杂志开始在封面上刊登摄影家肖像,并配以深入、系统的访谈。本届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为2013-2014年度《中国摄影家》杂志“封面人物”代表罗更前、姜平、谭明、于志新颁发了纪念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刘伟为参加“中外摄影家大PK”的20位选手授旗并颁发纪念牌,威联通科技与知名硬盘商希捷科技为此次PK摄影家赞助了NAS专用盘NAS HDD。

“摄影爱心接力”特别嘉宾:高慧媛、范勤勤

本届摄影周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是两位特别嘉宾:高慧媛和范勤勤。这两个女孩与《中国摄影家》杂志的品牌活动“摄影家大PK”渊源颇深。

2009年7月,在“中国摄影家大PK”河南尧山站活动中,李树峰遇到了脚有残疾、行动不便、年仅6岁的范勤勤,并拍下了她的照片。在PK作品观摩会上,平顶山摄影家群体发起了“摄影爱心接力”救助活动。2009年9月,在《河南摄影报》主编张国通的多次奔波联系下,勤勤接受平顶山平煤集团总医院专家手术;2010年9月,经慈善人士多方联系,勤勤在山东烟台中法友谊医院接受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著名小儿矫形外科专家詹姆斯・甘博教授的亲自手术;2012年11月,勤勤接受北京西部儿童救助基金会的爱心资助,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接受近半年的手术和康复治疗。

如今,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政府的协调下,勤勤走进了课堂,并在今年春节后,拿到了户口簿和身份证。今后,“失依”儿童勤勤,将作为鲁山县教体局的“包干”帮扶对象,由鲁山县教体局解决其到18周岁为止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资助其生活费和学费。

2011年7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摄影家响沙湾国际摄影周“中外摄影家大PK”的中国代表队选手解海龙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昭君村采风创作时,偶遇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大学生高慧媛。他用影像将高慧媛的劳动和学习状况记录了下来,作为PK作品提交。在演示PK作品时,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俊被解海龙的作品和高慧媛的经历所打动,当下表示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愿意资助高慧媛。在大PK活动结束之际,两万元人民币和一台崭新的电脑送到了高慧媛手中,此后,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一直资助高慧嫒,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摄影周开幕式上,李树峰、解海龙、王文俊、张国通向范勤勤、高慧嫒赠送由《中国摄影家》杂志社、内蒙古响沙湾旅游有限公司为“摄影爱心接力”中茁壮成长的孩子提供的学习用品和纪念品。

勤勤在接受现场主持人采访时说:“我要感谢摄影家,你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爷爷(张国通)。5年来,爷爷不断地帮我联系各方机构,解决我遇到的各种困难,我能治好脚,能上学,能有户口,都要感谢这些摄影人的帮助和努力。”

摄影的力量不一定非要轰动世界、改变社会进程才称其为力量,以影像唤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帮助,使个体生存状态得以改善,这也是摄影的一种力量。张国通和解海龙不仅尽己所能帮助他们镜头中的主人公,更通过长期关注、记录、传播,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伸出援手,解决一个个生命个体面临的生存困境。

创作与研讨:分身乏术的白天和谈影论艺的夜晚

本届摄影周期间,主办方特意为来到响沙湾的各界朋友准备了丰富多样的精彩节目,其中很多节目是我们平常很难看到的。白天有民族节目如敖包祭祀、蒙古国查穆舞表演、响沙湾蒙古人选美大赛、游牧迁徙、蒙古人家早间生活情景展示等;沙漠特色节目如首届响沙湾女子沙滩排球邀请赛、响沙湾全国游泳大赛、花式灌篮表演、健美操表演、艺术体操表演、迈索尔瑜伽表演、晨间有氧操表演等。节目之多,许多摄影师表示分身乏术,只能选择最感兴趣的节目前往观看与拍摄。这些节目为大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拍摄题材,每一个节目现场,都能听到“咔嚓咔嚓”按动快门的声音。

晚上,更是有露天Party、摄影讲座、烟火表演等精彩节目。7月19日晚,主办方举办了“幻灯之夜”摄影讲座,与大家共同欣赏与探讨摄影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讲此次摄影讲座。

“幻灯之夜”包括“世界・未明”、“中国・嬗变”、“摄影・探索”三个部分。

“世界・未明”部分展示了国外摄影师近年拍摄的优秀摄影作品,同时通过多媒体形式――《“9/11”如何改变了美国》,《卢旺达:有图谋的罪》(摄影:乔纳森・托戈夫尼克/制作:Sto rm Medium,2012)等展示作品的同时,重现了这些影像的拍摄场景和过程,加深人们对影像生成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嬗变”部分包括《面容散记――向杜修贤先生(1926-2014)致敬单元》《张雅欣:样板戏》《蒙敏生:革命与浪漫》《李振盛:红色新闻兵》《1980年代:吴家林的个人视觉》《1990年代:转折时代的个人命运――赵铁林:生活边缘的女孩》《吕楠:纪实影像的新美学》《贾代腾飞:流水线上的婚礼》《贺肖华:国癣》等作品,梳理和展现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中国摄影的发展状态和面貌。“摄影・探索”部分通过“微创新・微处理・微挑战”、“互联网的借用资源”、“照片:现实与历史的双重语境”、“流媒体・多媒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摄影家大PK:一个响沙湾,多样的超现实

摄影大PK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艺术研究所、《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的品牌活动,通过大PK活动,研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摄影家对同一拍摄地点的审美差异;展示摄影家对一个固定地域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整体把握能力;使人们重新关注前期拍摄,展示和提高拍摄技能;引导摄影人提高综合实力。

本届大PK主题和形式延续上届,邀请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埃里・里德、米沙・厄维特,日本女摄影师藤泽长子,《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台湾摄影师黄子明,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更前,职业摄影师谭明等20位中外摄影家,在响沙湾进行自由拍摄,提交个性鲜明、格调统一的作品。

参加此次大PK的20位摄影家来自中、美、日三国,年龄结构上“80后”摄影师占据一半,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摄影观念以及拍摄习惯,都在创作中有生动体现。最终完成的作品整体水平之高,不仅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而且还带有强烈的新锐色彩。

7月20日摄影周闭幕之夜,中外摄影家大PK作品观摩会在福沙岛举办。观摩会首先放映20位摄影家的作品,然后每位摄影家就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或技术问题进行阐述。《中国摄影家》杂志副主编王保国主持观摩会,他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及时点评、提问和采访。摄影家们关于“超现实”的个人化思考,有许多精彩阐述。玛格南摄影师埃里・里德被主持人提问:“如果让你去拍一个关于超现实专题的报道,你要做的第一件工作是什么?”里德回答:“去发现美,并把它拍下来。”米沙・厄维特关于“超现实”的回答是:“现实本身就是超现实的”;主持人提问:“你的父亲是摄影大师埃利奥特・厄维特,他对你的摄影有何影响?”,米沙回答:“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你要是想理解摄影的话,首先要理解摄影的语言。”

关于“超现实”这一主题,中国摄影家思考之深入与精彩阐述也不遑多让。陈春雨从水与沙的关系出发,将这一主题抽象化为沙丘与沙沟的关系。贾代腾飞则借用佛教“瞬息”思想的灵感,采用过度曝光的方式,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响沙湾。刘晓芳认为“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是相对的,对一-t-~,是现实的东西,对另外一个人可能就是超现实的。”她在深夜拍摄出彩色夜灯下的蒙古包群,淡绿色灯光下,响沙湾犹如北极光下的爱斯基摩小村。李馨与在响沙湾工作的模特、挤奶工、演艺人员等悉心交谈,询问他们的梦想与生活,拍摄了一组辛勤敬业、心怀梦想的响沙湾人――梦,当然是一个超现实的角度……

摄影周作为国际化的文化艺术盛会,响沙湾作为“超现实”的艺术空间,为摄影人提供了一个多向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各种摄影风格的发展和创新,并为到响沙湾来的摄影家和广大游客,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中外摄影家大PK”活动20位参赛选手名单:

埃里・里德(Eli Reed。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

米沙・厄维特(Misha Erwitt。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

藤泽长子(Takeko Fujisawa,日本女摄影师)

黄子明(《中国时报》摄影中心主任、台湾摄影师)

罗更前(新华社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谭明(职业摄影师)

姜平(自然地理摄影师)

于志新(新华社中国图片期刊社总编、高级记者)

李宗献(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得主)

吴旗(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魏征(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图文中心副总监、摄影记者)

贺顿(《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

贾代腾飞(《长江日报》摄影记者)

李焕生(高级摄影师、中泰友好艺术学会高级会士)

李群(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李馨(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获得者)

刘晓芳(“全球摄影新锐”展入选者)

摄影助理工作总结例10

今天,编辑部请来了一位圈外人,建筑设计师陆卫东。另外还有他的合作伙伴建筑摄影师陈溯。

陈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首席摄影师,中建承包公司首席摄影师,2001年中国广告协会推荐摄影师。曾经拍摄的建筑项目有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北京);工商银行总部大楼(北京);深圳国贸大厦;深圳地王大厦;上海威斯汀大酒店;上海国贸大厦;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肯尼亚莫伊国际体育中心;伊拉克新辛迪亚大坝等国内外著名工程。

陆卫东: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任北京五行风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过华北电力大学综合实验楼、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综合楼、国防大学接待楼等工程。

下面是两位与本主持人关于建筑的对话。

主:你们是怎样走到一起合作的?

陆:建筑行业里的大多数人都喜欢摄影,许多人也有很好的相机,拍的也不错(当然用摄影专业的眼光来要求就不行了)。我以前也经常拿着相机拍东西,主要是为我的设计拍素材,也拍建好的建筑。后来,一位朋友把陈溯介绍给我。他说:“如果你的作品(建筑物)让他拍,效果会完全不同。”看过他拍过的建筑照片,我决定请他为我的作品拍照。

主:跟陈溯合作后,您觉得与您自己拍有什么不同?

陆:拍摄清华主楼的加层是我们的第一次合作,我们在一起工作了很长时间。通过这次合作,我明白了许多摄影方面的道理。比如,选择时间的重要性:什么时间有助于表现建筑,什么时间拍的效果好。再如,器材上的要求:我用135相机很难把建筑拍完整,既使拍完整,也容易变形。还有,胶片的使用。摄影师对各种胶片都很熟悉,拍摄不同建材有针对性地使用胶片。

主:陈溯,接到那次任务后,您是怎样安排这次拍摄的?

陈:我接到陆卫东的委托后,先自己去现场看了一下,同时用135相机里里外外拍了一遍。我发现从这个建筑内部看,左侧是一面玻璃墙,采光很好。所以,我决定尽量采用自然光拍摄,现场的灯光作辅助光。

主:陆老师,在拍摄前,您对陈溯有什么要求吗?

陆:这个建筑的特点是有一个很长的空间,我希望把它的纵深感表现出来。另外一点是表现它的大理石表面的质感。第三是表现一些细节,像这些内墙上的细槽都是我在设计中强调的。这些方面如果用135相机就无法表现。而陈溯用4X5相机拍摄,不论是空间、质感还是细节都表现出来了。

主:拍摄的时候,你们是怎样合作的,或者说,谁起主导作用。

陆:拍建筑是建筑师和摄影师合作的工作。但在拍摄的时候,除了建筑师的要求外,摄影师还会提出许多建议。在拍摄清华主楼加层的时候,陈溯就要求打开远景的那扇门,里面的灯也打开。前景的沙发也按他的要求重新摆放。事实证明,拍摄效果非常好。

主:我看过许多漂亮的国外建筑画册,觉得这些画册真是建筑师和摄影师完美合作的结晶。

陆:不过,中国目前的建筑摄影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多数建筑师或建筑公司由于对建筑摄影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因为怕花钱,自己拍或随便找个非专业的摄影师拍建筑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建筑本身很好,但拍出的照片却很差,对建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国内的专业建筑刊物像《建筑学报》、《建筑师》上,这样的建筑照片特别多。国外的建筑同行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只要拍建筑一定要请专业建筑摄影师来拍。因为建筑本身是专业的产品,那么建筑摄影也要专业的。他们不仅要在照片的下面印上设计师的名字,也要注明摄影师的名字。这是专业态度,也是专业做法,是为自己的建筑负责。

主:建筑摄影师应该掌握哪些基本技术?

陈:拍摄建筑一般要使用大画幅相机,所以要熟练掌握大型相机的使用技巧。其次是对光线的运用,包括现场光、自然光和建筑的室内光源。

主:作为一个建筑摄影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