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会化营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1 13:29:55

社会化营销论文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1

关键词渠道渠道冲突文化环境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要素。于是,有了“渠道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

西方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渠道结构和渠道行为两个领域,而渠道冲突是行为领域的一重要研究对象,因为任何渠道有合作也有冲突。透过国外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界定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内,或者植根于超级组织体内部来进行(Michman和Sibley,1980)。即意味着对渠道系统进行研究时,只重点研究组织和成员自身的行为,包括竞争、冲突、合作以及关系等,而忽视了宏观环境(如经济、文件、政治、法律、社会价值观等)。有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以典型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营销渠道理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局限性。事实上,营销渠道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运作,而这些外部环境又时时影响着营销渠道管理。这些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西方学者对于我国市场的具体环境研究不多,这需要我国的研究人员自己来认真研究各环境因素。

1渠道冲突的内部因素研究

渠道成员之间要进行合作,矛盾或冲突就难以避免,SternL.W.和EL-AnsaryA.就说过渠道合作与渠道冲突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企业要做好自己的渠道就必须认真研究渠道冲突。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W.Stern和AdelI.EI-Ansary(1996)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某个渠道成员发现其它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正在阻止或妨碍自己完成目标。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传播误解,渠道成员不同的目标和有分歧的专门化功能,以及联合决策过程的失误;不同的经济目标,渠道成员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恰当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感知、领导风格、销售付款条件和目标等。许伟波总结了企业渠道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客观成因、直接成因、环境成因和现实成因4个方面(见表1)。

2渠道冲突的环境因素研究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大量有关内部因素的研究以外还有一些是研究其外部因素的,也就是环境因素。任何渠道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是存在差异和不断变化的,所以,营销渠道的环境研究至关重要。从广义上讲,环境由营销渠道存在的所有外部非控因素组成。Rosenbloom将众多的外部非控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五类。他认为环境对所有渠道参与者和目标市场都产生影响,有渠道成员参与者(生产者和制造者、中间商、目标市场),也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服务机构),并建立了关系模型。他指出渠道经理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必须考虑所有的渠道参与者。Michman和Sibley(1980)曾经提出关于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渠道冲突。

西方渠道研究者们针对环境的不同要素做过相应的研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国内学者们也逐步对此展开了研究。国内企业的渠道环境的确十分复杂,连国际上著名的美国Boston咨询公司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说:中国的分销通道令人头痛。正是我国营销渠道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的渠道冲突提供了沃土。

环境的范畴很广,而每一大类又包含很多具体的因素。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现将环境因素及其内涵归类如下(见表2)。

3文化环境对渠道的影响研究

由上可见,导致渠道冲突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文化环境也是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一项。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例如:Hall(1959,1976);HallandHall(1990);Hofstede(1980,1991);TrompenaarsandHampden-Turner(1998)。其中,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不同于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同一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倾向于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同的行为方式,而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则有较大的区别;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容易沟通,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则较难沟通。一些渠道分析师如JaneenOlsen和KentL.Granzin等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渠道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很多研究人员都赞成这一观点,也因此针对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影响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源于进行跨国营销时面临的一些渠道问题。Buzzell就注意到不同的消费者购买习惯对国际营销者选择的和目标消费者想要的渠道结构的类型产生影响。有很多文章是从整体上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对渠道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化特征。如Wadinambiaratchi研究了日本、土耳其、委内瑞拉、埃及、印度和热带非洲这六个地方的消费品销售渠道,发现其渠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和人文背景。Hall、Knapp和Winsten在大不列颠和北美,Guirdham在西欧,Galbraith和Holton在波多黎各,Baker在热带非洲,诸如此类对分销渠道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了以上结论。

而在具体的文化特征方面,Dubois指出价值和社会组织是影响渠道的关键因素。有些研究人员针对文化相关因素对渠道内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早期的Rosson和Ford(1982),他们选择了二十组加拿大生产厂商和他们在英国的分销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关系如何受制于地理、社会和文化差距因素。然而,文化差距并没有特别地纳入研究,因为这些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文化距离是相同的。但他们也指出文化差距这一障碍可通过频繁地沟通和相互作用加以克服。再后来,Johnson,Sakano和Onzo(1990)对70个美国出口商和他们在日本的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断出一种非抑制状态会减少这种美日渠道间的冲突,并用社会心理的因素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是日本文化所特有的标准和价值。此外,KaleandMcIntyre(1991)提出了一个文化特征对渠道的影响评价模型,并期望其他的研究跨文化渠道关系的人员来采用它。他们借用了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的文化理论中概括出的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躲避和夫权主义,将其应用于国际渠道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渠道行为理论。他们认为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在文化上的差异将影响渠道关系的建立、渠道关系建立后渠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渠道效率的评价。他们觉得在评价文化对渠道行为的影响时应选择一些基本的特征变量,然而,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烦琐和高投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合作研究。Jean-EmileDenis总结了文化对分销决策的影响,他从习惯、价值观、社会组织、标准和个性特征五个维度对渠道的结构、成员关系和内部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BertRosenbloom结合美国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从人口年龄、种族结构变化、教育趋势、家庭或住户结构和妇女地位的变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渠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ternL.W.,EL-AnsaryA.,MarketingChannel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2

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6thed.),Chicago:TheDrydenPress,1999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2

(一)便利了互通及对接

社会化架构之下的网络,便利了直接互通,实现惯常的信息对接。经由社会化特有的互通平台,企业能够助推品牌的拓展,变更了被动接纳的状态。网络的协同之下,企业建构了应有的实力水准,经由影响力的延展,来吸纳更广范畴以内的用户。不用等待这一范畴的客户,主动发觉新颖的品牌。社会网络促动之下,企业经由建构起来的影响力,来指引惯常的消费行为。

(二)提快了传递速率

社会网络框架以内的营销,不仅提升原初的影响价值,同时传递过来的消费信息,也会影响区域以内的其他客户。用户传递过来的反馈,能够快速延展至周边范畴,影响这一范畴的主体购买。例如:网络框架之内的消费页面,可以嵌入关联的代码;在这以后,把原初的购买信息更替成细化以后的消费指引。用户经由互通的网络,发送至亲友。这就化解掉了指引消费的疑难。社会网络特有的引荐性能,提快了传递的速率,优于既有的其他途径。

(三)缩减了耗费量

网络供应过来的信息,为各个时段的购买,提供了可用的参照。用户若拟定去购买特有的产品,就会耗费掉某些时间,去调研产品固有的特性、关联着的耐久性能。而网络的协同,缩减了耗费掉的这些解析。只要经由搜索,就能获取齐备的、最新更替的产品信息。与此同时,网络也限缩了企业调研耗费掉的时间、数值搜集耗费掉的解析时间,让企业着力去创设市场。

二、细化的应用路径

(一)明辨定位及目的

只有辨识了客户要求,才能创设最佳情形下的目的定位,选出最优平台。这是因为,平日以内的营销细节,被看成营销的本源基础。脱离了预设的目的定位,就没能明辨营销走向。经由前期时段的调研及考量,拟定适宜特性的这种目标,以便促动营销成效的层级提升。明辨了这样的定位,还要依凭最佳平台,以便执行接续的各类细节。应被注重的是,社会化架构之下的网络,并不带有全能性。网络营销特有的新颖路径,是可选出来的最佳路径。但除此以外,还应经由灵活的考量,选出配套架构下的多样路径。实际上,惯用的营销方式,仍能拓展既有的受众;这些路径配有的体系,也凸显出完备的倾向。企业建构起来的品牌,应把网络协同的这种营销,看成辅助的路径;经由平日实践,查验它的真正成效。

(二)信息互通及传送

网络营销惯常用到的信息,包含了带有宣传特性的商品信息。企业拟定好的宣传内容,应凸显出新颖的特性,才能在不停更替着的信息之中,被快速发觉。平台出来的多样信息,应当凸显出可靠的特性及真实特性。不要为拓展既有的销量,而捏造没能创设出来的产品性能,或添加不相契合的宣传。微博表征着网络营销的总倾向,然而信息互通的这种路径,也潜藏着弊病。例如:微博侧重去凸显的,是单向架构下的信息传递,以及建构的本体形象。这样的态势下,微博忽视掉了信息互通中的根本需求,毁损了双向互通依托的桥梁。若没能明辨多层级的需求,会造成整体态势下的宣传失误。

(三)营销实现依凭的方式

社会化态势的网络促销,创设了差异特性的展现平台。这样的宣传,只有创设了很贴近真实的、深层级的体悟意境,才会激发潜藏着的受众热情。营销依托的实现路径,包含初始时段的认知体会、接续的商品体验、心理范畴内的认同。如上的流程,表征着渐进的倾向。经由心理的指引,消费者逐渐接纳这一产品,并促动它的宣传。各个时段的营销实现,都要创设接续的对话。为此,选出来的互通话题,应当带有适宜的优势。拟定出来的营销主旨,应与平日以内的兴趣点契合;同时,不断调和既有的主旨倾向,以便适应更替着的用户心态。带有开放特性的这种话题,应当便利互通及参与,在尊重的根基上,开展交互态势的和谐对话。

(四)选出来的软件搭配

社会性范畴以内的软件,被看成独立架构下的软件。安设了应用依托的服务集,供应着网路协同的多样服务。交互特性的互动服务,便利了惯常的分享。例如:豆瓣网及惯用的天涯社区,都被划归进这一新颖圈子。用户经由软件,发表关涉的内容,影响了原初的品牌认知。现今时段内,社会性特性的多样软件,可以分出显式架构下的这种软件、协同通信依托的软件、聚合特性的出版软件。在这之中,显式架构的软件,经由拟定好的平台,建构了某范畴之内的互动关联。建构在软件根基上的营销互通,深化了原有的宣传,也拓展了视野。

(五)考量多样维度

品牌细分出来的维度,包含了本源的感情归属。消费者对创设出来的新颖品牌,会侧重去考量潜藏着的感情诉求。为此,带有拟人特性的新定位,供应了互通的更多时机,能够确认带有人性化特性的企业形象。情感的根基,被设定成品牌推荐依托的核心;品牌推广特有的新颖点,就涵盖着这一视点。网络营销表征出来的独有魅力,就是创设了情感互通。例如:企业经由调研,模拟了新近时段的热播人物,创设了情感衔接特性的广告。在微博的协同下,广告快速拓展,吸引了潜藏着的更多用户,这就表征着情感线索特有的维度效应。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3

关键词:和谐营销;和谐社会;本土化营销理论

一、和谐营销的定义

(一)狭义的和谐营销

狭义的和谐营销是指在以实现销售目标为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将研发、采购、生产、物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与营销部门系统地有机地无缝地连接起来,通过简化、固化、优化各部门内部的操作流程及合作流程,提升组织结构的科学运作来达到整个营销过程顺畅、高效、快捷、和谐的目的,大大减少因企业内部问题而阻碍营销目标实现的事情发生,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过程。

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基本含义:和谐营销必须以营销为中心,即各部门要以营销定位、营销速度、营销部门的决策为中心;和谐营销要求各部门无缝连接,即各部门为营销部门服务,按照营销部门的计划去及时准确地配套出相应的资源;和谐营销必须简化固化优化企业业务流程。要做到这“三化”要求各部门先把自己内部的操作流程设计好,接着再与其他部门把合作流程设计好,然后再来检测本部门的操作流程是否与其它部门的操作流程相适应,最后把这些流程定下来去执行。

(二)广义的和谐营销

广义的和谐营销是指在一定的制度及文化条件下,企业营销主体所进行的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群体之间协调发展的竞争博弈行为及过程。这一概念包含四层基本含义:和谐营销是企业营销主体的竞争博弈行为。营销各方通过和谐地处理各种关系,争取“双赢”、“多赢”的格局,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营销是一定制度及文化约束下的反应性结果,是在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环境友善等社会制度及文化的基础上约束、导向的结果。和谐营销的内容是协调发展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包括和谐生态、和谐组织、和谐竞争、和谐公众、和谐消费等。和谐营销是社会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统一的过程。制度及文化的约束并不扭曲竞争,反而有利于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促进有序的竞争格局的形成。所以,和谐营销的过程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与企业绩效最大化相统一的过程。

二、和谐营销的产生背景

和谐营销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竞争性营销策略,关注行业和竞争对手,导致盲目的价格战,不切实际的虚假的广告宣传,企业诚信缺失,失信于消费者,甚至带来某些行业的停滞或倒退,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条件下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消费者本身的消费不成熟和弱势地位等,使得当前中国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出现了诸多误区。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和谐营销应运而生。

三、和谐营销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营销的思想实际上是脱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奉行的行为准则。仁所强调的是以仁德、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对待社会,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义所强调的是合宜、合理地行事、行为;礼所强调的是遵守社会制度和秩序;智所强调的是洞悉社会规律的智慧;信所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的诚实守信。

2、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思想里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说人离不开天,天也离不开人,把人看作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人不能随便破坏自然界的和谐,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设起来的。

3、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自身不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不会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大学》中讲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第一位的。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一个社会要成为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那么每个人必须注重道德修养,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真正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中国历代商人以及近代以来的企业,大都秉承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近代历史上出现的晋商、徽商之所以领袖商界、富甲中华,与他们的和谐营销的思想密切相关。

(二)信息非对称理论

信息非对称是指营销活动参与各方所掌握的信息内容、容量等不同。其中一方受信息限制不能判断对方的信用状况,这就为营销活动主体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信息非对称性是导致出现失信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失信行为会导致营销出现不和谐,营销主体要实现和谐营销就必须避免失信行为。所以说,信息非对称理论是企业与消费者、与营销活动参与者进行沟通的主要依据,也决定了和谐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营销实践需要靠沟通来避免或者说减轻信息非对称,以沟通来消除信息传播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信息非对称带来的失信行为,为和谐营销奠定基础。

(三)“社会人”理论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经济人”,“利己”是永恒不变的人性。企业和消费者扮演“经济人”的角色无可厚非,但企业和消费者也不能完全利己而不利人,因为企业、消费者以及营销活动各参与方都有其社会性,还必须充当“社会人”的角色。在和谐营销观念中,充分的把“社会人”的责任引入企业营销活动中,把人看作是“社会人”和“经济人”的结合体。企业和消费者只有在看到自身的经济性的同时也看到其社会性,才能让自身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健康稳定的存在和发展。

四、和谐营销的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纠正营销误区,树立科学营销观,推动中国营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和谐营销理论的兴起是西方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实践发展的产物,它充分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容易为广大的营销人员学习和理解,更容易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更加贴近中国的国情。它要求企业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法律与道德意识,坚守职业操守,承担社会责任。由于和谐营销涉及市场营销行为的各个方面,甚至对竞争者也提倡要和谐竞争,这种坚持全面和谐的营销思想使市场营销观念自产品导向、顾客导向、市场导向、关系导向进入到和谐导向的新阶段。

(二)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营销倡导构建一个在公平基础上使双方满意的交换均态的机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营销鼓励企业在进行产品、价格、促销等策略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谐营销要求企业以和谐共处的发展战略视角,采取措施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推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最终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谐营销要求企业树立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要求企业避免短视行为,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促进核心技术创新,并使之与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状况完美结合,同时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反之则予以限制,从而实现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营销与宏观营销的关系

武汉大学教授甘碧群在她的著作《宏观市场营销研究》中指出“宏观市场营销,是指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通过宏观市场营销活动,引导商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手中流转到消费者手中,可以有效地调节商品社会供需的基本平衡,实现社会的发展目标,提高社会及广大消费者的福利。”从甘教授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宏观营销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而和谐营销要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也必须站在一种宏观的视角,高屋建瓴地去发展营销理论,开展营销实践。因此,和谐营销是宏观营销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营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营销观念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营销理论。

参考文献: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9-0069―04

近百年来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过程表明:任何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任何新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都是通过对不适应经济环境变化要求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否定而形成的,是“扬弃”的结果。根据这两个基本结论和西方学者关于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以“战略营销观念”为核心内容的战略营销管理理论是21世纪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析框架。

一、萨伯汉西・C・琼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评价

关于战略营销管理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利维尔特・利盎(Leverett S.Lyon)和明确提出“战略”的概念并对营销战略管理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冯・纽曼(Von Neuman)。他们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讨论了营销活动所具有的战赂性质,明确了营销活动同市场环境的动态适应性。从此营销活动被作为具有“战略”性质的行动提出来了。

后来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战略营销的概念并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为此英国还专门出版《战略营销研究杂志》(Journal of Strateeic Marketing Research)。1983年萨伯汉西・C・琼又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战略营销进化》,对战略营销管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研究。

萨伯汉西・C・琼认为战略营销是从战略计划发展而来的,并解释和归纳了战略营销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显著区别(见表1)。

1989年沃尔任・丁・肯甘在其著作《全球营销管理》(Global ofMarketing management)中进一步对战略营销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战略营销的提出是市场营销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首先表现为战略营销从原来把市场营销管理的着眼点以顾客或产品转移到企业外部环境,即使对顾客了解得再全面也是不够的,一个企业要取得成功,必须把顾客或产品放到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去理解,这个环境包括竞争者、(政府)政策与管理、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部力量。另外还表现为战略营销观念的市场营销目标从单纯的盈利转向风险承担者的利益(from profit t。stakeholder benifits)。这里的风险承担者是指那些与企业行为具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股东、管理者、顾客、社会和政府。他还认为企业这时仍然要注重经济效益,因为它是企业投资发展、维护风险承担者利益的基础,但是,这时经济利益已不是终点,其最终目的是为风险承担者创造一种价值,尤其是为顾客。

无论是萨伯汉西・C・琼《战略营销进化》中的战略营销,还是沃尔任・丁・肯甘《全球营销管理》中的战略营销观念,虽然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或对战略营销的起源、特征、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或称战略营销观念是一种革命,但是它们的论述也仅此而已,并未有更进一步的讨论,更没有从理论上解决战略营销应用问题,也没有像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那样提出一个明确的理论体系,他们实际上只完成了提出“战略营销”这一概念的任务,也难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指南。所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营销管理研究和应用并没有获得特别进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市场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第八版《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一书中回顾企业经营观念的演变时仍然没有把战略营销管理观念归入主流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这说明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二、战略营销管理理论逻辑体系框架构建

1,战略营销管理理论是适应当代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战略营销管理理论逻辑体系框架构建首先必须反映当代企业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的基本要求。

应该说影响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与演变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其中共同且最主要的有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人类生存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企业角色及其变化趋势等。这些因素在当代社会分别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他们对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向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飞跃。

首先,供求关系状况决定的消费者消费需求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还有许多人在挨饿,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力进步,从总体上看,世界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达国家市场供过于求关系状况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象和趋势,消费者因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消费需求异化现象,消费者对企业和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希望通过日常的消费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需要。也就是说,消费者已不再简单地依据从物质到精神的顺序满足需要了,而是处于向满足基本物质和精神需要并重的阶段过渡,有的发达国家已完成了这种过渡。

其次,人类生存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形成外在压力。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给人类带来这样那样利益的同时,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加上人类对自身活动给自然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的认识没有随着这种征服能力一起提高,导致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从而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出现了不少仅靠技术进步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别突出的是:人口膨胀速度越来越快,对环境和资源供给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人口增长,人们满足自身无限的物质需求欲望,不断地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主要是废气、废水、废渣,使人类生存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资源退化严重,森林曾一度覆盖地球40%以上的土地,而如今它的面积已减少了三分之一;全球变暖趋势明显,等等。

最后,企业角色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经济人”角色转变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人”(经济社会人,以下同)角色。企业角色之所以出现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完全是因为企业本身在体制、活动范围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其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要求使然。其一,企业对自然、人类、社会的影响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增强,现在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其二,企业因经营需要而必须面对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多,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它们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

经营状况,乃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三,企业所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前者如我们在前面所叙述的近一百多年来人类行为所加剧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后者如人类的觉醒、消费者的日趋成熟而形成的诸如“理智型消费”和“绿色消费”等适应现代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要求的全新消费观念等。

2.战略营销管理理论反映了当代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基本特征的要求,是对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否定之否定的结果,是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战略营销观念逻辑体系必然是在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基础上的发展。

(1)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中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

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市场营销观念,根据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体系内容,我们认为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可以如图2所示:

(2)战略营销观念逻辑思路

以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逻辑体系为基础,结合当代客观社会经济环境基本特征的要求,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因消费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消费需求异化现象;企业角色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经济人”角色转变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人”等,战略营销观念逻辑思路可以以图3简要表示。

(3)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与战略营销观念逻辑思路比较

从上述逻辑思路解析图可以看出,战略营销观念与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市场营销观念的主要区别有四个方面:

第一,它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有根本区别。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具有不确定性。而战略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

第二,它们确定所追求的目标的主要动因有根本区别。从唯物辨证法角度看,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但是从两种观念确定所追求的目标的主要动因看,两者有根本区别。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本能和内在冲动,可以极端地说毋需外部环境的推动。而战略营销观念指导下要求企业把追求自身经济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除了需要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一种本能和内在冲动的动力源外,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引导,而且这种“推动和引导”对于企业贯彻战略营销观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短期和表面看两个目标是冲突的。

第三,它们的逻辑思路循环有区别。战略营销观念的逻辑思路是一个完整的闭合循环系统,其中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上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都会促进下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每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又会强化企业自觉贯彻战略营销观念意识,实现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虽然市场营销观念逻辑思路也是六个逻辑环节连接的完整闭合循环系统,而且,从起点开始,上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也会促进下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但是每一个环节目标的实现只会强化企业内在盈利冲动和追求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

第四,它们在一些具体环节内容上和某些相同内容环节的逻辑排列上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市场营销观念下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环节和“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以4P策略组合为核心营销活动”环节之间是上下逻辑环节之间的关系,而在战略营销观念下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环节和“以6P策略组合为核心营销活动”环节之间是平行逻辑环节之间的关系,它们共同统一与服务于以设计、传播、维护和完善目标企业形象为核心信息传播活动。

作为对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市场营销观念否定之否定而形成的战略营销观念,它与市场营销观念主要联系有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营销观念与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都包含企业利益最大化;

第二,目标社会公众需求及其需求的满足包括目标消费者需求及需求满足;

第三,无论是满足目标社会公众需求还是满足目标消费者需求,都必须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和“以4P或6P策略组合为核心的营销活动”为支撑。

三、战略营销管理理论内容体系框架构建

1.战略营销观念或形象导向

如同市场营销观念是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一样,战略营销观念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其它内容均是以此为基础、指导和引申。战略营销观念的本质是“形象导向”,“战略营销观念”与“形象导向”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

2.目标社会公众理论

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中的目标社会公众理论是在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市场细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细分理论是目标社会公众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基础。

目标社会公众理论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目标社会公众细分和目标社会公众定位,目标社会公众细分是目标社会公众定位基础和前提,目标社会公众定位是目标社会公众细分的目的。通过对内外营销环境分析,依据一定的指标对目标社会公众进行细分与定位,确立企业特定目标社会公众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在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企业形象理论

既然“形象导向”是战略营销观念的本质内容,又是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那么,企业形象实际上就成了战略营销管理理论的基石。其基石作用主要表现为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营销活动的客体是企业整体形象。“企业形象”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激发目标社会公众思想感情,引导目标社会公众行为和企业行为,按照一定要求,通过有组织的活动,运用适当的载体、手段、方法和策略,向目标社会公众传递的、能够并便于被他们识别、接受和反映,并可能引起他们感情或思想反应的企业整体有关信息的有机组合。

4.名牌企业战略理论

由于在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营销活动的客体是企业整体形象,企业形象又是企业整体各种有关信息有机组合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意识现象,这样就必须有一种有形的且能包容企业形象各种信息内容的物质载体来表现并直观地检验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对其整体形象的“设计、传播、维护和完善”的效果,这种物质载体自然是企业品牌。

因为从本质上说,品牌是企业向目标社会公众传达与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等信息的综合载体。品牌作为一种象征,它可以传递六个方面的信息(菲利普・科特勒,1997,梅汝和等译):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总之,品牌是企业有关信息的有机组合。品牌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它能够成为战略营销观念下企业形象的物质载体。而名牌企业战略则是企业把企业品牌作为企业形象的物质载体而采取的各种营销活动的过程。

名牌企业战略理论核心是品牌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根据品牌生命周期规律所实施的信息传播战略和策略问题。

5.整合信息传播理论闷

贯彻战略营销观念,实施名牌企业战略,除了要按照战略营销观念要求做好产品的开发、定价、渠道建设等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已涉及到的营销组合策略外,其焦点最终都集中到了如何把企业整体各种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向目标社会公众传播这一问题上。很显然,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下的阶段性、相对独立性和短期性的信息传播策略已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为此,我们认为以传播、维护和完善构成目标企业形象的各种信息为中心,以传统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6P策略和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基础,通过对它们进行整合,以连续性、统一性和长期性为特征的整合信息传播是以战略营销观念为指导思想的企业主导信息传播方式的必然选择。

6.战略营销管理理论体系框架图解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20-04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各社交网络占据了媒体的主流位置。社交网络风靡于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其服务核心是自我展现、获得自我认同、他人认同、好友间交流反馈,价值观相近、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可在社交网络上结交新朋友、打造虚拟社区。这种新生的社交网络迥异于传统营销模式,传统营销环境中每一个体都孤立的接收来自企业的宣传信息;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社会化个体可通过自己独立的社交行为影响和改变社交圈内的其他用户行为(如购买),使之成为拥有控制权的营销个体。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客户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对企业及组织内部的客户关系处理、营销方式等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5年,中国体育总产值约为4 000亿元人民币,国务院确定2025年中国体育总产值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即未来十年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中国职业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俱乐部体育商业价值在互联网时代骤升。对职业足球俱乐部而言,努力适应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方式的巨变,运用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CRM理论指导其营销策略,把握住俱乐部的球迷等有价值资源,洞悉其行为特征,了解其消费偏好,开发球迷市场潜力是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展开营销策略的当务之急。

1社会化CRM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1.1社会化CRM的概念

社会化CRM的概念起始于2008年,2010年在文献报告中出现,全称是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Socializ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SCRM通过社会化智能媒介构建服务交流平台,联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可鉴别和评估消费者的价值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进行交互,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忠诚。SCRM与传统CRM的不同在于:社会化CRM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真实需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来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双向的关系管理,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找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新价值所在为核心概念,最终将这些对顾客有价值的服务转化为企业的策略。在社会化CRM中,顾客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所有企业运作均与顾客需求密切相关,企业与顾客的互动过程就是营销过程,SCRM体现企业与顾客间的、实时的平等的交流关系。图1体现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CRM互动沟通方式。

1.2基于社会化CRM理论的营销特点

传统客户关系管理与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变化导致企业营销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企业营销部门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管理信息,向客户派发单向的信息,应当向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企业全员参与、高效的客户信息处理能力的新的营销模式转变。

1.2.1以顾客为中心 传统CRM中顾客和企业是分离的,企业只负责促销,单方面把信息通过传统媒体传递给顾客,顾客无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机会。社会化CRM以顾客为中心,顾客不只与某一或几个特定部门打交道,与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反馈,甚至可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大大激发了其为自身需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通过不同的工具和技术,不断和客户交流和互动,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价值需求,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1.2.2企业全员参与营销活动 在传统CRM当中,客户关系管理只是营销部门职能,营销部门负责对顾客信息搜集、整理促销活动、定时发送邮件进行礼品优惠券分享等,将客户意见反馈给与企业无任何接触的其他部门;在社会化CRM当中,客户关系管理跨越单个营销部门的管理范畴,扩展到企业各个部门与顾客直接沟通联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进而达到抓住潜在客户、实现企业盈利的目的。

1.2.3顾客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提高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传统CRM的主要方式是向外传递信息,而社会化CRM的方式则更偏向于内向聚集信息。传统CRM中,企业联系顾客大都是在大型节日店庆时通过邮件、传单向顾客发送特定促销信息或新产品信息。企业单向的向顾客传递信息,顾客接受程度、采纳程度,企业则无从知晓,有些企业也会回应顾客的建议和需求,但处理数量上与发送相比微乎其微,且针对性不强、服务效果欠佳;在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不同技术、软件工具(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与客户进行实时的互动,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与顾客建立紧密的社会化关系网,通过针对性话题,激发顾客参与热情,组织活动让顾客把更多的个人需求展示在社会平台中。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顾客数据信息整合、处理、分析,了解顾客消费特点,为企业为顾客提供精准、个性化顾客商品需求提供依据。

2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现状

2.1营销理念缺乏创新意识

通过对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现状研究,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理念缺乏创新意识,阻碍其营销理念创新的主要症结在于决策层缺乏对社交网络时代营销市场的精准把握,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不能摆脱传统媒体统治时代营销模式的影响。相当多的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决策者依然认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主要营销问题在于做大球队、做大企业及其他副业,简单地投入纳税人缴纳的巨额资金去聘大牌球星、教练(如中国国家队),以期改变中国足球的命运,缺乏利用数据挖掘、价值链提升等综合考量,未能认真审视大数据时代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发展趋势和战略布局。导致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营销模式仍停留于在机械模仿国外足球俱乐部内容为主要特征的低级营销阶段,营销形式单一、热莘ξ叮难以提供吸引球迷眼球的营销话题,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层次整体在低端发展阶段。

2.2缺乏球迷文化的营销意识

发达国家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特别重视足球文化的定位和培育,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甚至可以吸引一家几代球迷的拥戴。职业足球俱乐部有自己的足球文化特质,不仅要注重足球队实力的提升和培养,也要有意识打造属于球迷和球队紧密相连的共同文化。这种文化是俱乐部和粉丝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它使球迷对俱乐部和球队产生“主人翁”式的情感,他们将俱乐部品牌视为自身荣誉的一部份,会主动推动俱乐部的发展和成长,共同体凝结的是俱乐部与球迷的文化共识(包括球队理论、价值追求、文化基调等)。从足球俱乐部文化角度来构筑营销理念,可让职业足球俱乐部真正发展以球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增加球迷对俱乐部的关注度,增强俱乐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有助于俱乐部利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数据技术挖掘足球的球迷市场潜力。

2.3营销方式老且技术水平落后

通过网络资料收集,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有自己的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但各推送的内容单一、无文化内涵、无特点,导致球迷参与活动意愿低。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方式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思想,仅偶尔球员个人训练信息或比赛结果,缺乏对俱乐部整体营销方式的布局和构建;部分职业足球俱乐部公众号粉丝数量不足十万余人,公众号缺乏吸引力、号召力,根本无法实现与球迷的互动交流;职业俱乐部缺乏专业营销的部门、人才,缺乏对球迷数据信息的分析挖掘,落后思维、技术水平等直接阻碍了信息向商业价值转变的可能。

3基于社会化CRM理论的职业足球营销实施途径

职业足球俱乐部应依据社会化CRM理论开展营销活动,社会化CRM理论可借助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平台工具进行智能化的社会关系网络管理、鉴别,它是评估社会化网络中球迷(粉丝)、管理球迷社会化网络结构的最佳最短路径。通过满足球迷的个性化需求,可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提高忠诚度。俱乐部与球迷的互动交流就是营销过程,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交流分享,企业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彼此形成信任关系,互动形式必须高效、人性化;与传统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策略不同,以社会化CRM理论为基础开展的营销活动,更强调球迷在与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受到企业独特的文化感染,从而对俱乐部不只是产品的认同,在情感上a生更多的认可和信任;在互动的同时,俱乐部必须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对大量球迷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提高俱乐部开发高价值客户和高利润率细分市场的能力。从互动营销、加强文化建设、数据处理等方面,开展基于社会化CRM理论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营销活动。

3.1重视俱乐部与球迷的互动营销

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客户的消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电通公司据此提出了AISAS理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起兴趣、Search进行搜索、Action购买行动、Share人人分享),它将消费者在注意商品并产生兴趣后的信息搜集、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作为两个重要环节来考量。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职业足球俱乐部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开展营销活动,成为球迷分享、搜索足球信息的聚合地,可主动发起互动话题,吸引球迷注意力。在双向及多维的频繁互动中,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也是在这种互动中形成的。在职业足球俱乐部与球迷的营销互动中,要重视互动的真实化、人性化、即时化。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耐克在刘翔110m栏失利后第一时间贴出了“谁敢拼上所有尊严,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哪怕会一无所有,谁敢去闯,谁敢去跌,敢活出你的伟大”的博文,24小时被13万网民转发,互动量过10万。这种快速精准话题的借势营销,大大提高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抓住体育运动迷的眼球,话题的口碑效应显著。

3.2加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文化建设

社会化CRM理论最终目的是通过满足球迷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忠诚,通过俱乐部足球文化吸引球迷是一种有效手段。职业足球俱乐部天然就聚集一些对足球感兴趣的球迷,要激发粉丝潜能,必须塑造新型的粉丝文化为基础。对球迷、粉丝来说,从情感认同出发,以足球文化为纽带,将具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观看球赛来推动其归属感和参与度,这是粉丝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传统的足球粉丝文化中,粉丝没有发言权,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他们更多的只是观看比赛、追随明星球员。在社交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介,每一个人都与一个圈层的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化媒体赋予了粉丝参与球队建设和管理的权利,让球迷有主人翁的感觉。AC米兰队从队员队服的设计到口号的选择,均有粉丝大力参与的痕迹,他们成为AC米兰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认同会大大提升球迷粉丝的忠诚度,为俱乐部未来开展的商业性活动积聚大量潜在客户。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在推送话题、与球迷沟通时,要将俱乐部独有的足球文化、足球精神和俱乐部品牌传递给球迷,将互动主题做精做细,在推送中仔细揣摩每一个话题对粉丝产生的影响,以是否可以提高球迷对球队、俱乐部的凝聚力为标准。

3.3实现对球迷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6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划分

根据营销目标的分解以及早期对社会化媒体类型的研究,Efthymios 提出了一个分类模型,确定五个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类型:网络日志、内容社区、社交网络、论坛和内容集成商。]Yu-Qian Zhu把社交媒体按照服务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类型:关系、自媒体、协作、创新。彭兰提出不同类型的人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化媒体营销中存在的几种类型的媒介,归纳来看可以分为一般网民(口碑传播的媒介)、信任(信任感传播的媒介)、粉丝(产品文化传播的媒介)、企业人员(企业文化的传播媒介)。Shiv Singh认为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的活动类型,根据活动类型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博主推广、UGC竞赛活动、品牌效用、音频软件、发起会话等类型。

还有其他相关分类例如根据内容来源可以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GC)和消费者自主的媒体(CGM)。根据使用者的主体类型划分,社会化媒体营销可以分为自媒体平台和组织媒体平台。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与相关领域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化媒体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

传统的营销手段是依赖企业的前期投资,然后对品牌进行宣传建立品牌忠诚度,这是一个单向传输信息的过程,消费者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与传统营销相比,社会化媒体营销增加了消费者之间互动的环节,这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营销策略的方向。

(二)社会化媒体营销与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不仅包含社会化媒体上的营销活动,还包含非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营销推广,如电子邮件营销与搜索引擎营销,所以从波及范围上来说,网络营销大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影响领域。所不同的是,相对于网络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更注重用户之间的互动。在范围上来说,社交网络营销相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来说更小,只包含社会化媒体营销过程中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营销活动的部分。

(三)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内容营销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8-0043-05

web2.0体系无缝渗透到商务交易体系的大趋势下,facebook、twitter、开心网、校内网、51网、导购网站已经成为社会化网络营销的经典媒介。社会化营销作为一个新的营销方式和手段,必将成为网络营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据cnnic第31届互联网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普及率42.1%,其中有2.75亿社交网络(sns)用户[2]。与此同时,社交电商pinterest模式受到了舆论以及企业的追捧,开始在国外走红。美丽说和蘑菇街等导购网站更成为国内pinterest模式的代表性企业。这种模式我们统称为社会化导购网站[3]。如今国内社会化导购网站蓬勃发展,除美丽说和蘑菇街外,还有阿里推、壹淘go、红狼搜购网、天天搜宝、搜淘宝等。因此,对导购网站的营销效果评价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然而,我国的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估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价体系,这对于企业如何合理利用和衡量其导购网站营销的效果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如何评价导购网站营销效果,哪些因素影响导购网站营销的效果成为企业、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

1相关研究

在进行这个主题研究之前,我们对国内外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阅读并从中提取了许多相关指标。主要列举如下:文献[4]主要是对社会化网络营销的介绍。文献[5-7]是对社会化网络营销测评效果方面的研究,其中文献[7]中建立了评价指标,通过公共因子分析与综合算法对社交网络质量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进行度量,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文献[8]根据sicas模型将社会化网络营销的模式分为5个阶段,即创建形象、定位受众和营销目标、参与互动、放大效应、改造优化,这是对于社会化营销的模式有了新的探索和研究。文献[9]通过团购网站与社会化网络的有效结合,从而推动网络团购的发展。文献[10]阐述社会化网络营销中的关键是营销主题的确定、实现方式的选择和选择合适的软件。文献[11]对于社会化网络平台的介绍。让企业充分利用平台聚集消费者,通过“聆听”、“推送”和“分享”的策略,强化社会化网络平台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巩固参与者对于相关社会化网络平台的忠诚度和粘合度,满足他们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博士提出的整合营销,其基本思想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12]。4c理论相对于传统的4p理论重视的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而是由此产生的顾客价值。在此理论背景下去,社会化网络互动性使得消费者能真正参与到整个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去,消费者不仅争强了参与的互动性,而且其选择的主动性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对于导购网站营销的企业来说,需要做的是每个营销决策都要从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像传统营销理论那样,从企业自身获取利益的角度出发。本文以导购网站为例,通过对案例、调查问卷、专家访谈以及相关文献的阅读试图建立社会化网络营销效果测评体系,从而为企业社会化营销提供一些启示。

2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2.1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价指标

在对国内外有关网络营销效果评价的文献整理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简单化、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计量性原则,我们初步选取了6个评价指标。其中流量指标是指网站产品的浏览量;用户参与度是指用户对产品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比如评价、收藏、分享等行为;用户体验指标是指用户申请试用产品以及试用后的系列行为;社区归宿感是指社区一系列的行为对用户的影响;界面友好程度是指产品在导购网站上位置、展示方式以及产品信息对用户行为

的影响;营销效果是指用户对导购网站营销的反应。具体指标如表1。表1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价指标预设表

评价指标观测指标社会化网络营销效果评价指标流量指标浏览网站的频率访问产品详情页面的意愿回访网站的意愿用户参与度评价产品的意愿产品的人气收藏产品的意愿分享产品的意愿用户体验指标对产品的感兴趣程度报名用户积极性使用好评度社区归宿感社区推荐产品的关注度与社区成员的互动情况专家达人的影响力申请成为达人的意愿界面友好程度产品显示位置产品展示方式产品信息完整性营销效果咨询产品的意愿购买产品的意愿影响力

2.2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价模型与假设

在对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终确定了流量指标、用户参与度、用户体验指标、社区归宿感、界面友好程度5个外生潜变量和营销效果1个内生潜变量,其中内生潜变量网络营销效果主要以咨询产品的意愿、购买产品的意愿以及影响力来测量。具体的导购网站营销效果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问卷设计与分析

3.1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分析型调查法,为确保问卷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问卷中的测量项都来源于已成型的量表指标,结合研究内容对量表进行的补充和改善都严格符合科学设计原则。问卷整体包括3个部分,受测者的基本信息,可能影响导购网站营销效果的因素调查,营销效果的评价指标调查。本次问卷的预调研在各大微博网站(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43份,回收率较低,使用spss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了各量表项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同时根据反馈回来的问卷答题者意见,对部分问题项的表述进行了更改和完善,最后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1~5表示符合程度,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正式问卷的发放一方面采取访谈的方式,主要针对专业人士,其发送对象包括营销专业老师、从事营销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使用了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即网络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点击(http:∥sojump.com/jq/2143884.aspx)接受问卷调查,问卷内所有题项为必答项,均为单选题目,限制多选或不答不能成功提交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覆盖面,同时在各大微博网站(新浪微博,搜狐微博,腾讯微博,人民微博等)发放问卷链接。问卷调查时间为期2周,回收问卷总量为259份,排除同一ip地址作答的问卷,回答时间少于75秒的问卷和所有问题选项相同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214份,样本数量超过设定题目数量的5倍,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  3.2信度分析

信度检验主要是为了检验问卷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每一份问卷得分的一致性[13]。根据统计分析的研究者观点,一般探索性研究认为cronbachs α系数应大于0.5。本文采用spss进行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得到的整体α值为0.814,具有很高可信度。分别对量表的每一项变量进行cronbachs α检验,由表可知,各变量项的α值都高于0.5,具有一定或较高的可信度。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表2变量的信度测试结果表

量表构成指标数量α流量指标30.831用户参与度40.619用户体验指标30.667社区归宿感40.735界面友好程度30.557营销效果30.574

3.3效度分析

5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本次研究以导购网站为例,未能以点到面,完全分析出社会化网络营销效果测评的指标和体系构建,只能总结出一些较为共性的测评方式,仅对于企业在导购网站营销有着较为直接的参考意义,下一步,我们将对社会化网络营销的其他媒介如虚拟社区、博客、论坛等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提取和相关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和完整地构建出社会化网络营销效果测评体系。另外,由于国内外对导购网站营销效果的评价尚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没有成型或完整的理论模型,可参考的前人研究基本都集中在传统营销、一般的网站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等效果测评模型构建方面,本文的研究方式,研究过程和结论大多参考了上述方面,有可能存在研究上没有凸显导购网站的特性,尚有更适合专门针对研究构建导购网站营销效果测评模型的研究方式方法等问题存在。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进行营销效果测评和导购网站营销,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化网络营销平台。(1)明确社会化导购网站营销目标。开展营销工作之前,要明确营销目标,明确社会化媒体对于企业的价值,要清晰地分析社会化媒体到底能帮

和提升企业的哪个核心环节,比如提高销售额,引入访问流量,强化品牌印象,实现客户咨询反馈或客户意见收集等。(2)了解用户需求,确定目标客户群,提供更精准的社会化营销。在社会化导购网站中,消费者拥有充分的选择权,能够自由选择其感兴趣的品牌、产品已经服务进行关注、跟随或加为好友。因此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3)积极参与互动,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对用户的评价与询问积极给予回复与解答,对长期关注、收藏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一定程度的优惠,优先提供产品使用资格,更好地培养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v bolotaeva,t cata.marketing opportunities with social networks[j].journal of 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 and virtual communities,2011,(6):22-3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3]tamar weinberg.正在爆发的营销革命──社会化网络营销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1.

[4]范晓舟.企业社会化网络营销[j].中国商贸,2012,(7):98-99.

[5]王战平,钟玲玲,胡丽娟.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6):132-135.

[6]尚亦.如何看待社会化营销的效果[j].市场观察,2011,(4):42-44.

[7]赵丽霞.社会化营销评价的指标设定与模型检验[j].求索,2012,(8):80-82.

[8]杨银辉.基于sicas模型的企业社会化营销模式探索[j].电子商务,2011,(12):26-27.

[9]王菲菲.营销3.0时代:社会化网络助力企业营销[j].企业管理,2011,(7):100-102.

[10]高峰.社会化网络营销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j].企业活力,2011,(5):63-66.

[11]田海明,魏彬.出版企业社会化网络平台营销研究[j].出版科学,2011,(7):13-15.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8

在生活品质日益提升的新时代,人们不仅奋力筑造自己的物质世界,也在悉心修缮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通过阅读文献来满足自我提升和日常闲暇的需要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元素。工业技术和文化生产的进步及现代营销的发展,为人们阅读文献提供了日益丰富发达有效的物质载体、流通机制和传播功能,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了积极效用。然而,这一繁茂的文化大观园也见证了“鲜花”与“杂草”并存的事实,对此,如何净化阅读空间,提升文献品质,满足真实需要,主导核心价值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表明了党对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主导社会意识形态和促进社会大众思想启蒙的强烈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创新马克思主义文献的营销模式,构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流通机制和传播功能,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内涵与功能

从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学说,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从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后继人所传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即外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本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西优秀思想文化及其融合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灵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意识形态。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引领社会核心价值和促进大众思想启蒙的重要功能和现实价值。

根据传播学的一般原理,任何思想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都须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语言符号为载体,而在众多的传播载体中,文献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理论继承与创新、思想传播与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本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也是在特殊的文献载体基础上实现传播功能和社会影响的,这种特殊的文献载体就是马克思主义文献。“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论文、手稿、书信等以及研究上述文献的各种载体文献信息资源。”从内涵上看,马克思主义文献是记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物质文本和信息载体。从外延上看,马克思主义文献除了经典作家的所有文本及对其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应包括其他旨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和共产党的各类文献,包括党史文献、社会主义研究文献、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理论研究报刊杂志、国家机关会议文献及相关电子文化资源等。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执政体系与科研院所从事精神生产所创造的特殊产品,是文献工作者和出版单位的直接劳动成果,以一定的经济资源为基础来实现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转化为影响社会进程的现实功能,这种现实功能主要包括学术研究功能和社会传播功能。“任何社会对传播机构的控制都出自社会本身,代表着其信仰与价值观”,是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多出成果”和“多出效果”,即推出更多更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文献和实现广泛积极的政治宣传与思想引领。

二、马克思主义文献的传统营销模式

根据现代营销学理论,营销是一个组织通过满足人的需要而完成经营目标的过程。营销的理念、目标、主体、组织及实现机制构成营销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当前的营销模式来看,马克思主义文献营销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成果市场化和成果社会化。简言之,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文献营销模式即传统营销模式是一种文献商品化和消费者(读者)有偿使用的收费性经济运作模式。不可否认,实施马克思主义文献营销固然符合经济学的原则和市场机制的要求,但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不同于一般的产品,将其纳入商品范畴、实行收费模式纵使不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尽人意的。众所周知,商品价格本身就是对商品使用的一种限制,换句话说,如果取消商品价格即商品免费将最大限度地减少需求者的经济成本从而最大程度地使用该产品,在价格横行的时代“免费”是极富吸引力的东西。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文献由于价格对需求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对此,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为例,第一卷定价43元,第二卷36元,第三卷44元,第四卷45元,整套共计168元,若在京东商城、当当网等大型网店7.5折购买也需126元。此外,再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例,第1卷上下册定价为119元,第2卷上下册为150元,整套共计269元,网购7.1折为191元。可见,这对于一般的在读大学生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工薪阶层群众特意支出这笔经济费用购买并非易事,纵使价格真实反映文献价值,却抑制了读者的文献需求,况且“哲学书籍逻辑性强、深奥难懂的特点已在读者群体中形成共识,这决定了哲学书籍营销特定的目标群体较为狭窄和有限,是一个‘小众的市场’而非大众群体”。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如此一来似乎把马克思主义文献及马克思主义这种文化形态变成了一种属于上流社会的需求。

可见,马克思主义文献实行收费营销实为不合理,若将其提升为一种公共物品或社会福利则更为合理,毕竟马克思主义文献本身就代表执政体系的根本利益,更应将其视为一种政治产品和公共物品。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文献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文献社会化和大众化,是巩固执政地位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新营销模式”

“在大众文化时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到大众文化场域的过程,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观念在这个场域中展示和产生影响,大众仿佛置于‘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如何使大众认同、接受、喜欢、‘购买’和使用,那就看如何搞好营销了。”当然,这里的营销,已不是单纯经济学意义的营销,而是政治学与社会学意义的文化营销,是向人民大众传播特定价值观和满足文化发展需要的特殊营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要求亟待马克思主义文献“新营销模式”的出场。

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新营销模式”,其“新”在于新的营销理念、定价方式和产品策略,超越了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的产品流通机制的传统营销模式,是以限制性免费政策和政府财政支持政策为核心的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实现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新旧营销模式之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经济利益为直接目标,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需要,遵循资本增值的逻辑;后者以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服务于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遵循社会进步的逻辑。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新营销模式”中,领导组织是执政体系和科研院所,生产主体是文献工作者和出版单位,消费对象是全体人民大众,经营目标是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传播以“多出成果”和“多出效果”,实现机制是限制性免费政策和政府财政支持政策。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9

二、文化营销的概念和内涵

文化营销从本质上理解为将企业的文化管理手段运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用文化的方式来经营企业,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当下,对文化营销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文化营销是有意识地通过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的内涵在于从分析消费者心目中对于文化需求更高的层次着眼,在消费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的现在,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更多的偏向于对高层次文化的追求。这对于营销者则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营销者必须将某种企业文化在产品传递过程中表达出来,只有当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所传递出来的文化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契合时,消费者满意才能真正实现。

三、文化营销的理论基础

1.文化营销的经济学基础。

1.1效用论。在一个交换关系中,市场营销学通常假定消费者寻求效用最大化,他们在充分和完整的信息条件下,各自以理性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行为。消费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受到“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影响。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他们会在有限预算条件下,寻求一种最优的商品组合,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提供了相同总效用的商品组合形成了一条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描述的是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相同满意度或等量总效用的商品组合。要想让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必须在预算线以内提供给消费者满意度最高、效用最大的产品,文化营销则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而产生,用文化营销的方式来让消费者获得最大满意度,实现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1.2产业经济学理论。波特(Porter)认为,企业经营得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它们所以获得这些优势,是因为“厂商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综合成本进行所需要的活动,亦或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一些能创造购买者价值的活动,进而使得厂商实行溢价成为可能”。这是波特低成本—差异化“通用”战略的实质。它对文化营销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营销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而产生,文化营销可以使企业通过独特的方式创造购买者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产品的差异化。1.3信息非对称理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非对称理论认为,由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存在着严重不对称,消费者无法以传统的、直观的、直接的方式获得产品质量的有关信息,这势必阻碍自由交易,增加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甚至导致“柠檬现象”的出现。对于市场营销来说,信息的非对称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品牌命名时。品牌的名称通常被消费者视为产品质量的主要标志,因为“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品牌支付额外的费用”。因而,营销学十分强调品牌的重要性,将之作为产品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营销的观点则是由此引出,只有让品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创造出独一无二高质量的品牌,所以说,信息非对称理论是文化营销的主要理论依据。

2.文化营销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按照强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则是文化的反映,因此,消费者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文化性”。他们看重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文化价值。消费开始重视商品的个性与品位等文化内涵。文化营销就是在消费者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发掘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解决产品均质化的问题。2.2卢因的人类行为模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Lewin)的人类行为模式如下所示:B=F(P——P1,P2,…,Pn,E——E1,E2,…,En)其中,B(behavior)代表个人的行为;P(personal)代表个人的内在条件和内在特征;P1,P2,…,Pn表示构成内在条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生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态度等;E(environment)表示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E1,E2,…,En表示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该模式表明,人类的行为方式、指向和强度,主要受两大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即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类基本因素,而外部环境因素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因素。文化营销则是以此理论为基础,从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着手,对内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对外在环境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社会化营销论文例10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国的电子商务活动越来越活跃,微博营销由于其高效双向互动并且多数注册微博用户受教育程度高、地处富裕地区、对互联网新产品兴趣大以及可支配的收入相对较高等特点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整体营销战略中的重要模式。衡量评估微博营销绩效大小是运营微博营销的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企业微博营销绩效理论进行了综述。

2企业微博营销的营销学理论

2.1企业微博营销

赵洁(2011)指出企业微博营销就是企业运用微博客这样的自媒体平台,进行包括企业产品营销,公关营销等一系列的企业营销,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胡为夕(2011)则指出,企业微博营销是企业把微博作为整体营销战略里的一个新工具,把有价值的信息在企业微博上,然后与其用户进行对话沟通并建立高度信任的关系以达到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的的行为。惠平平(2011)也指出企业微博营销就是企业把微博客作为企业建立长期市场营销战略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开展包括用户有兴趣的信息等一系列的营销行为,使得用户成为企业微博的追随者,进而最终实现企业与其追随者的高效双向互动。郑娜(2010)认为企业微博营销实质是以Web2.0为基础构建一个双向互动平台,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向用户企业的信息来达到企业的营销目的。

上述四种阐述都指出了企业微博营销的本质就是企业把微博客这个互联网新产品作为企业营销战略的一个新的平台,通过推送信息与粉丝建立高效互动的平台,最终实现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品牌传播等功能的营销行为。

2.2企业微博营销的营销学理论

微博营销的营销学理论可从四个方面分类总结:

2.2.1营销组合理论

Robert F.Lauterborn(1990)提出了4C理论,市场营销组合被该理论设置成下面四个因素:顾客、方便、成本、和交流沟通(Consumer、Convenience、Cost和Communication),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导向放在第一位是4C理论和其他营销组合理论的共同特征。4C理论是营销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因为它以顾客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导向(产品导向是4P营销理论的中心导向)。基于此,Don E. Schuhz又提出了4R营销理论,该理论把市场营销组合重新设置为:关联(Relevancy),即最大程度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以及促进企业和用户一体化;关系(Relation),即建立与消费者用户发展长期关系市场营销的理念;反映(Respond),即企业时刻关注消费者用户的一切动向并及时作出反应;回报(Return),即树立把对消费者用户的回报设置为企业全部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的理念。此后4S营销理论又出现,该理论认为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包含:满意(satisfaction),即企业的首要准则是消费者的满意;速度(speed),即要最大程度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速度;服务(service),即企业要满足消费者全部需求;诚意(sincerity),即企业满足消费者用户的需求时要有极大的诚意。4S营销理论后的4V营销理论则又提出四个组合因素:“差异化(Variation)”,即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用户的有形服务(如产品质量)以及无形服务(如售后服务)等的独特性;“附加价值(Value)”,即不仅重视提供给消费者的有形服务价值,也重视像售后服务这样的无形服务的价值;“功能化(Versatility)”,即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用户区别对待,不再使用相同功能组合的产品;“共鸣(Vibration)”,即用尽一切手段使得信任与价值观等的共鸣发生在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

如上所述,市场营销理论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其提供需求方式从提供一致性需求向独特性需求转化。企业市场营销理念越来越注重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用户之间高度双向互动和推送信息的价值,并且消费者需求导向是所有企业树立市场营销理念的目标点。而微博客的许多优势如即时性等形成了微博营销的病毒式营销功能,而这刚好填补了了传统营销手段的空白区。

2.2.2病毒式营销理论

KennethE.Clow.认为病毒式营销本质上是口碑式营销,企业运用这种营销时是通过电子邮件这个互联网工具向消费者用户发送企业的广告,收到广告的消费者再向该消费者的个人圈子推送广告,通过这样连续传播就形成了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与病毒传播扩散不同之处就是传播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信息,后者是病毒,两者相同之处就是传播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向多个个体传播,这多个个体再向多个的N次方个体传播。信息传播的媒介除了电子邮件还有快速发展的社会化媒体(包括微博),KennethE.Clow.的概念中传播工具虽然有局限性,但是指出了病毒式营销的最重要特点:网络和用户的口碑传播是其依赖的工具。与此同时,病毒式营销的重要性也被重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所印证,如在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AISAS模型(由日本企业电通公司提出)把消费者行为依次经历的五个环节设置成: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发兴趣)―Seareh(实施搜寻)―Action(实施购买)―Share(与其他消费者用户共享),Share这个环节在此模型中发挥了为延续消费者行为提供动力的作用,它为病毒式营销提供了传播发散的持续动力。

微博客可以对病毒式营销的运营进行最佳的注释,第一,运用微博营销的企业在其微博上可以推送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与品牌形象等信息,其追随者收到信息后,可以加深用户理解企业文化价值等;第二,企业信息的传播运用微博的诸多功能特别是转发功能可以形成最佳的病毒式传播功效,转发评论微博信息的次数越多,企业的注册标志就会互联网上出现越多,企业的形象也会在用户中得到加强,微博客极大地加强了病毒式营销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AISAS模型。

2.2.3湿营销理论

Tom Hayes在其著作《湿营销:最有破坏性的营销革命》中首次提出湿营销:在包括微博在内的各种社会化媒体中,逐渐形成许多内部个体之间具有不同程度信任性的群体,企业运用高效双向互动的对话等方式取得这些群体的信任后引导他们成为企业的关注者,并引导关注者主动传播企业的信息,以达到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的诸多营销行为。Clay Shirky认为各种社会化媒体中的互相关注以及双向互动对话不是建立在规则制度基础上,而是靠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与兴趣联系在一起(也即互联网世界是湿的)。企业进行湿营销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获得用户主动积极的口碑式传播以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而微博等各种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准确地解释了湿营销理念,在微博世界中,运用微博的企业推送的信息在被关注者收到后传播发送会产生病毒式扩散的效果。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功能为建立用户间以及用户与企业间的高效互动机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微博的这种属性特点和湿营销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2.2.4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Don E. Schultz(20世纪90年代)等提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企业在信息前,应该先把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全部的市场营销行为有关的所有传播行为一体化,然后在此一体化基础上把企业的信息优化整合为统一的模式对外。许多学者分角度给予了阐述:如特伦奇?希姆普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就是将企业实行的面对用户的全部传播方案制定一个计划。唐?舒尔茨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看作是对企业品牌传播计划实施连续四个步骤的完整过程:设置、优化整合、行动和评估;美国广告公司协会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就是企业要注重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用户间的高效双向互动与交流机制,企业要充分运用全部传播资源为之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对传播信息的要求尤其是对传播目标的精准性越来越高,即有潜在需求的用户群能直接收到企业的信息,在企业运营的微博上可以很好地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满足企业的这个需求:首先,企业把不同的诸多官方微博(如技术微博和销售咨询微博等),企业各个管理层的微博与企业员工的微博等转化为成“一种语调”对企业关注者推送信息;其次,综合运用企业微博和其他传统媒体,来发挥传播影响效果,例如,充分利用微博信息的及时性把微博和官方网站官方博客同时运用起来。

此外,网络外部性理论也是微博营销的一个理论来源,网络外部性是指消费者用户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受其他消费者用户对该种产品需求影响支配,也即随着消费者用户对某产品需求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这一特征又加剧了消费者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增加。微博的发展充分地验证了网络外部性,以新浪微博为例,2011年4月注册用户不到1亿,截止2014年12月,微博用户规模已达2.49亿。

3企业微博营销绩效理论

各种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强调的是在企业与消费者用户间建立高效的长期双向互动关系,因此企业在评估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绩效时,不仅要观察如市场增长率,销售收入等常用的指标,而且还要看到企业微博与消费者用户间的双向互动质量高低即双方沟通交流的效果大小以及是否建立积极地可持续发展关系。衡量这些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绩效需要我们对这些双向互动质量进行量化,但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量化指标来衡量这种双向的沟通效果和长期关系。目前学术界对包括微博营销在内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绩效的衡量尚没有统一的概念。

学术界对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绩效度量综述如下:胡为夕(2011)指出:基于微博营销注重与用户建立长期互动关系,评估度量社会化媒体营销(包括微博营销)绩效通常用投资回报率(ROI),也有些企业用微博营销的应用效果来度量评估微博营销绩效。Jason Falls(2008)指出:度量双向互动质量与度量社会化媒体营销ROI(投资回报率)是同一个问题。Tamar Weinberg(2009)认为企业运营社会化媒体营销时很难度量评估ROI,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效果没有办法立即测量出来,因为在线交流互动的质量无法用数值来衡量;而且多种营销策略同时运用时更难以判定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带来新顾客的数量。同时他认为以下5个指标可以估算投资回报率:(1)到达率;(2)访问频率和流量;(3)影响力;(4)转化率和交易率;(5)持续性。Chris Murdough(2009)认为衡量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是相当不成熟的,并提出了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前者有用户讨论的中心内容及用户评论的看法等,后者有关注者数量、评论和转发数量、参加促销活动的关注者数量、下载企业产品运用薄的数量等。Richard Pentin(2010)认为消费者用户被社会化媒体通过四个连续阶段影响:Awareness(关注)-Appreciation(理解)-Action(行动)-Advocacy(提倡),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依据不同特征分别确定每个阶段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关键指标,该模型不足之处是划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阶段不全面。唐兴通(2011)设计了包括网络流量、追随者参加比例、双向互动度、品牌信息曝光比例等众多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绩效评价指标。DCCI的《中国社会化营销蓝皮书》(2012)提出了“关注者双向互动质量”与“运用关注者关系度”两个概念,前者指微博营销等活动中社会化媒体与关注者、关注者与关注者之间的互动的质量高低;后者指在微博营销等活动中社会化媒体使用真实的关注者关系网络的程度。该蓝皮书同时也指出企业在运用社会化媒体营销时应该最大程度使用“关注者双向互动质量”与“运用关注者关系度”这两个指导原则,以达到关注者与关注者、社会化媒体与关注者之间高效互动,达到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原创新话题,也更加着重强调度量评估微博营销等社会化媒体营销效果时可选用社交对话质量作为关键指标。王睿(2012)认为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度量指标可分为短期指标(包括信息推送、追随者行为和销售额变动幅度等)、中期指标(包括用户忠诚度、被搜索引擎排名情况以及媒体曝光度等)和长期指标(包括追随者收入状况和企业品牌无形资产等),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是大量的短期指标的集中表现,同时指出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微博营销活动是由众多的短期营销活动构成,只有少数企业的微博营销活动处于中期指标阶段,达到长期指标阶段的企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