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6 20:37:3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1

主管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384

国内刊号:11-4860/G4

邮发代号:2-1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2

[内容摘要]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来体现素质教育。在基础性方面: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同样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实用性方面: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扩展性方面: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主性方面:大胆地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基础 实用 扩展 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50%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而在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同学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学都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Flash动画设计;甚至可以制作个人网页,难道我们还要让他们来学习"画图"程序吗?而个别同学碰到问题都不敢问老师,结果让也时间白白浪费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3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4

教育部2000“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 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的 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几年,我国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加快,为了确保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推进,小学教师应通过专业引领下的校本教研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落实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科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实效性。

一、小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

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是学校层面落实“整合”实效性的能力保障,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校本层面推进“整合”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整合素养的静态结构分析。小学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整合时,是以其教育基本理论修养、教学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改进等其它一般性能力和素养为基础的,但除此之外,“整合”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系统的要求。信息技术整合素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职业发展能力。

2.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理论建构和实践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其自我职业发展的研究普遍发现, 影响 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职前教育;教师的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总结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的同行交流、合作;专业引领。除了职前教育外,其余因素均属于教师培训和自我职业发展的范畴。“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该模式可以概括为下述前后相继的行为链:“教师在专业引领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在校本实践过程中开展教学反思并与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新一轮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

3.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模式。实施流程:(1)专家报告,专家——教师研讨。(2)以教师为主体,合作教学设计。(3)展示、交流、评价教学设计方案。

二、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予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探讨。

1.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

2.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用的是不是 科学 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5

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需要在加大,新课程改革在新时代中产生,对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但在众多的小学院校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仍旧不高,原因大多是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为提升学生的成绩专注于文化课的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创新,教学效果也就大大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本文是在教学实践中找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当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的情况。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设备没有及时更新

理论教学在没有实践的印证下都将成为空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具有极强的操作实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设备以供学生进行操作。据本人所知,现如今一台普通的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是一季度一换,虽然在内部硬件系统上在短时间内没有较大的改变,但更新换代的速度对电脑需求量极大的学校来说负担过重,由于人数较多,计算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损坏率也随之增加。在大多数的中学中因为对信息技术课程投入的资金有限,所以很多的计算机存在破损无法使用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计算机的情况,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设施没有普及

信息技术课程有两方面的教学:一是操作教学,二是理论教学。所以除了上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外就是对信息技术进行理论教学,但因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性很强,有许多专业名词无法在口头表达上让学生理解,由此学生失去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兴趣。多媒体设施就是为方便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设备。但在很多小学院校内对多媒体设施的普及率并不高,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提高

教学活动能否达到目标效果主要看教师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教师也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由于中国采取应试教育筛选人才的方式,高考便成了学生和教师心中最重要的目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抱以轻视的态度。在教师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专业课程的轻视,导致对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没有与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接轨,脱离了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理论探索,使教学效果大幅度降低。

4.学生的态度需要端正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计算机走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前就可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的操作。然而对大众软件的使用不代表自己就是“网络高手”,很多学生因为在家中就接触过计算机而对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抱有轻视的态度,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在此时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批评,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端正学生的态度。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不足的对策

1.重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在小学课程分配中,信息技术的课程虽少,但仍旧需要学习,由于其成绩不需要计入高考成绩中,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不被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信息技术课程进度慢,由其他科目教师占课上的情况。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对现代学生的重要性,不影响教学的进度。

2.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方式是多变的,在现代教学中,硬式教学方式只会令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无趣和枯燥,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应用可利用的教学设备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找出学生的兴趣点。

3.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

现在很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全程操作,详细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记住,课堂时间大多数都被教师所占用,学生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应把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用以实践,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

4.合理转变教学的模式

信息技术的操作长久以来都是以个人计算机操作为主,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在操作课上也将着重于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字处理时,在教授一定的基础操作后,进行小组组合练习操作,每个小组的操作内容大致相同,但结构需要自己展开想象力进行合理构想,最后进行小组评比。在这样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找出问题并解决,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也有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家共同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蓝利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界,2013,(8):18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6

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将信息技术作为先导的高技术革命,对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有一个正确认识,在教学中有效、科学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和小学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而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一直都具有随意界面交互以及灵活互动等的功能,因此,小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声音以及显示屏上的画面,根据教育教学需求来实施主动地调控,实现快捷交互。计算机自身所具有的播放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录像机或录音机因为倒回播放而出现的教学中断,有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小学教师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主动地控制,进而增强教学效果。人机对话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单一讲述的形式,与此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多媒体实现双向交流。

二、优化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缺少动脑、动口以及动手的机会,就不会真正实现有效学习,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儿童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的一点。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不仅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小学教育的趣味性。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合理以及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的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这一目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以及扩大眼界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学习兴趣。在小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能够综合使用其光、色、声等效果,创设各种灵活多变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生活物景进行再现,实现静态知识的动态化、枯燥知识的趣味化、抽象知识的形象化,进而营造出一个自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唤醒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小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使得小学生能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优化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都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现代化的小学课程包含了小学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因此,他们还处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其自身所具有的思维运算水平仍然很低,不能够对复杂以及抽象的概念进行正确理解。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十分容易分散,极不稳定,这就决定了小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育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声、文、像的形式从多角度呈现出来,从而创造出一个立体的教育教学空间,使得那些抽象的知识能够实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小学生很容易掌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学生理解、感知、可听以及可视,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自身的探索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

四、结语

伴随着当前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之中,教育信息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会促使我国教师队伍实现现代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以及内在规律进行准确把握。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阳,赵毅,钱玲.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河北省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现状调查[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爱东.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7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中小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加入了其他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撼动课堂教学的绝对地位。长期对应试教育的推崇,使得中小学对于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像信息技术这类的动手实践比较多的课程则关注度不够。这种培养方式从长远上看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哪一方的责任,这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传统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意识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可迫于升学等压力,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得到科学对待,大量单一的课堂教学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去探索和实践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对学校学习的误读

长期的传统教育让人们有个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学校是教学的唯一场所,离开学校就不能接触到高品质的学习效率了。很显然,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这种观念显得很落伍了。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学校开展,可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已经转移到了学校之外。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并不是只有在学校里经过教师讲授才是真正的学习,其实自身在体验和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更多。要想获得真正的素质能力,不仅要在学校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也能不断学习。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如果仅仅靠在学校学习来掌握,最终会发现学到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旦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压力需要占用其他课程时间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往往非常容易就被取消。

(三)片面强调课程的本位地位

一直以来,课程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体,一旦离开了课程仿佛没什么可以学的了。在学校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需要改变。以前每一个课程都是独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但是知识体系的联系却不是如此。有些相似的学科可能让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这不仅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对于教育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过去对课程的重视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是违背的。而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且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求很高,单独的划分课程容易形成能力的孤立,对综合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是一个不小的阻碍。我们不能视信息技术单单为一门课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未来需要接触和掌握的一门技术。课程的学习会随着考试而结束,可是技能的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运用。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一)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蒙,希望学生从小就开始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不仅仅是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的世界,从内心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中小学正是打基础的好时候,这个时间段发展好了,对以后人生的选择会有很多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日后也会错失很多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的启蒙落实到位。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所想,这是对于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贯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发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一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意识到了学好信息技术不是在完成学校的任务,而是对自己的发展真实有益,那么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也是中小学教育需要达到的教学状态。相反,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一味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那么最终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学以致用的理念需要时时贯彻到教学当中,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教学举措,很可能埋下希望的种子,最终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远远不如传统的课程那么熟悉。在课程教学中,相关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很难去理解,学习起来也不如其他学科那么轻松。鉴于这种情况,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能够在课后使用的话,学习起来的兴致就会浓厚得多。扎根于生活的知识往往最具有生命力,学生不是在学习一些用不到的知识,而是在运用课堂所学改善生活,这样的知识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动手操作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作为教学的难点,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一边讲解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学生去练习去探索,这样不仅仅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对于自身好奇心的开发也能起到保持的作用。当堂课的内容要及时得到巩固,因为信息技术只有得到亲自去使用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将课堂的学习渗透到实践中去,最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性,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多进行提问类的互动。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仅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可以采用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将2-3个学生分为一组,给他们布置一个需要几个人一起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组员需要在一起交流和思考,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互相帮助,这样在互相带动之下就能将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很多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并没有听懂,加上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如果同辈之间能够互相提醒的话,那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有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起来就更加快捷高效,学到的东西印象就更深。改变传统的单靠个人的力量进行学习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下学习,这对知识的吸收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四)建立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在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学改革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利用网络媒体显得非常必要。比如,建立相关的课程交流网站。虽然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今的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却更长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互相之间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于知识的复习和相互交流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微信平台。利用如今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非常活跃的特点,将知识编辑起来,利用最流行的方式将课程中相关的教学素材、知识技能等组织起来,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可以说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充分抓住中小学生的时代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知识,这也是将教学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新的举措。在网络的平台上,不仅仅将学生纳入了学习体系,而且家长也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家长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效协助和督促。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排名,而是希望通过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不断地完善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根据分数的高低来排名,新的改革则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分数上面,而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色和进步。现有的评价系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连续地跟踪评价,而不能让一个结果就决定了一切。因此,要尽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评价体系考察的方面多了,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步,达到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评分的时候可以考虑平时作业的情况,可以将课堂发言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试范围,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发掘自身的潜能。从国外的改革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不仅仅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63-01

小学生承载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发展的希望,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对于他们长大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公民来讲至关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需要根据学科特点,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将正确收集信息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同样需要善于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下面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德育教育进行阐述。

一、在信息技术课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上网行为

在信息技术课第一堂课上,教师就要在引导学生对电脑、网络加以认识的同时,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文明上网的规定告诉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网络道德习惯和良好的自控自律习惯。例如,当学生在局域网内聊天的时候,一些学生总会像平时传纸条那样,口无遮拦,在网络空间里写一些脏话,或者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话,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文明聊天”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可以在局域网聊天时说一些平时高兴的事情和不高兴的事情,或者遇到的好人好事,或者成长中遇到的烦恼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选举,选出一两名网络管理员,对其辅助作用加以利用,以更好地以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这样可以改掉学生以往不文明上网的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在信息技术课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规避不良信息的侵害

信息庞杂多样,其中不但有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还有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等不良信息,小学生年龄小,还不具备良好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倘若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未加以积极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在刚学会上网后,小学生上网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应当在学生学会上网后,将一些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以及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聊天室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参观浏览,从中找到自己想要找到的东西,让他们在这样的优秀网站和健康的聊天室中感受美好事物和欣赏美好事物,使其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其中流连忘返,从内心深处对低级、庸俗以及不健康的信息的侵害加以抵制,使其学会正确地利用网络。

三、在信息技术课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加以爱护,要将正确操作的要求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分门别类存放文件的习惯,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操作的时候,就要做好娴熟、规范的演示,要向学生展示自身的良好素养,让学生在教师演示过程中认识到“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是应当分门别类地对用户文件进行存放,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教师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除了要规范进行操作演示外,在平时的一些小细节方面也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要对自身加以严格的要求,从自身做起,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上机记录、关机并摆好键盘、鼠标和桌椅,为下一节课同学上课做好准备,教师就要在平时在这些细节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深受影响,使学生逐步养成注意细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在信息技术课上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计算机安全和网络安全意识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些安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进行“计算机word基础和应用”的教学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有一些因素的存在会导致文件的丢失和损害,传授给学生一些可以对自己建立的文件加以保护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将一些计算机病毒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实例的讲解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如果大范围传播,不仅会对计算机的数据信息、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破坏,使系统崩溃,还会使Internet瘫痪,使学生认识到不管是设计病毒,还是传播病毒,都是不道德的,法律会对这类人进行严惩的,使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使用计算机和使用网络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对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加以维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9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30-01

中国晚清时期教育家康有为曾说过: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在孩提时期,就要以培养德育为先,可见德育培养的重要性。现今德育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大多数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殊不知,德育教育其实时时刻刻的渗透在我们的其他学科教学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也时时刻刻体现着我们的德育教育,比如养成良好习惯的德育品质。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时速度不够快,进入机房不按要求开机,课堂中,不按老师要求的任务去做,下课时,不按要求关机,没有养成放好鼠标、键盘以及凳子的习惯……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不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最直接最当前的影响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对学生而言,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性格、行为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止是做好教学,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的德育品质。

下面试从二个方面来浅谈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加强课堂管理,制定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受益。而小学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以确保持久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同时,通过常规的制定,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比如:上课提前2分钟进入机房;穿好脚套,有秩序地进入机房,并找到自己的位置,按照要求开C;不能带水和零食进入机房;轻拿轻放鼠标和键盘;下课时,将机子正常关机,放好物品,有秩序的退出机房。这样持续长久下去,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习惯成自然,逐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现今,计算机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却带来了一些法律与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品质。

1.要求学生遵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要求学生遵守制定计算机使用的相关制度和法规,遵守学校制定的关于计算机使用相关制度,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2.结合教材,在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朱永新教育文集《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写道: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游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际动手的过程去体验学习活动中所带来的良好的德育品质。

2.1在教学中,以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道德情感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如环保、传统节日、孝敬父母、我的祖国等内容,培养学生诸如爱国、孝敬父母、懂得爱护环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2.2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榜样,调动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比如flas―――制作逐帧动画教学中,通过优秀学生演示怎样制作逐帧动画,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2.3布置任务,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我给第一组(四人一小组)设定环保这个主题,组员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布置好每一个组员的任务,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搜集环保的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等相关信息,然后组员共同设计、探讨怎样制作出最好的环保演示文稿。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共同完成任务后的快乐也得到了最大满足,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观。比如,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3.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网络包罗万象,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这就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教育学生,做到不随意打开陌生网站,不随意传播负面消息等,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提出的要求,做一名合格的网民。

三、结束语

古人云“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点点滴滴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继续并努力去探索、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也许发现学生们变得更加有秩序了,学会主动学习了,对待老师布置的任务更加有动力了,更加有自信了,更加有责任心了……

参考文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例10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