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35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1

产业集群内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集群知识溢出和相互学习。学习效应和知识扩散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10]。核心企业处于集群创新网络中的知识集散点位置,能有效吸收集群内外的知识,并通过知识溢出带动中小企业的成长[11]和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魏江和魏勇从三个层次上分析了集群创新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包括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机构向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技术知识和信息支持;集群网络向集群核心网络之间的知识流入等[12]。Car-bonara指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学习机制,相比其他形式的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主导下产业集群较多采用“以研发为基础的学习”和“互动学习”[13]。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大致遵循集群的结构-行为-创新绩效的分析逻辑,揭示了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行为的一些规律,但是已有研究得出的结论忽略了集群产业差异带来的影响。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两者之间的产业差异特性对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影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发展。Carrincazeaux等学者认为技术的复杂程度与产业的集聚程度正相关[14]。根据知识溢出的思想,高技术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具有的较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不便于远距离传播,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有利于加快知识的溢出,从而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步伐。

2案例研究的设计

2.1研究方法由于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差异以及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需要收集这两类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因此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以提炼出更具说服力的理论观点。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关于这两种类型集群协同创新的比较研究,因此不预先形成假设,而是尝试开展探索性案例研究[15],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通过比较每个案例间的异同,找到一个与所有案例的数据相匹配的理论框架,并得出相关推论。

2.2案例比较的MSI框架如前所言,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是指相关的各主体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分工合作,形成相应的网络结构,产生彼此间的联系和互动行为,从而形成创新的集聚效应。因此,要认识协同创新,必然要关注协同创新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网络主体成员、网络结构和主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方式。网络主体成员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发生的前提条件,网络结构则是形成协同创新的基础,而互动行为体现了协同创新是如何开展的。由此,本文提出网络主体成员(Mem-bers)、网络结构(Structure)、互动行为(Interaction)三个维度的框架(简称MSI框架)来对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进行比较。

2.3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根据Eisenhardt的观点,多案例研究的案例数目最好为4~10个[16],本文采用4个案例,其中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各2个,即张江生物制药和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作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选择上述案例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选取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并且属于同一类型产业集群的两个案例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二是选取的案例成立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是案例选择兼顾了信息的可获得性,以便收集到更为丰富的信息。

3基于MSI框架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剖析

3.1网络主体成员(Members)产业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无法离开集群中的主体成员的参与,这些主体成员即是协同创新的行动者,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类研发和创新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中都有着规模大、影响力强的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的周围又分布着数量众多的中小配套企业。集群内和周围聚集着数量不等的各类研发和服务机构等网络主体成员。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在网络主体成员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群中的公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数量上

3.2网络结构(Structure)本文分析的产业集群是由规模大、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为核心,与其他中小企业、各类机构形成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分工的生产协作和创新网络。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核心企业与其他网络主体成员在产业链上的分工状况。对于高技术产业集群,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和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倾向于将临床试验、软件开发等产业价值链前端业务外包给中小高科技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更多集中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从事产业价值链前期的研发阶段,集群内的许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测评中心同时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也已经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零配件制造、装配等环节在内的产业价值链。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专注于研发设计、核心零配件的生产、销售等环节,而将产业价值链的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这种外包特点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向产业链下游聚集,尤其是向零配件生产制造环节聚集。通过上述的案例比较,发现高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上所聚集的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高校的数量有所差异。如图1所示,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大量聚集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聚集在下游的成员数量有限,其网络结构犹如一柄撑开的雨伞。而传统产业集群中,位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主体较少,大部分企业都分布在产业价值链的下游环节,而价值链末端的销售环节则又为少数几个核心企业所把持,传统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呈陀螺状。二是两类集群的组织化程度不同。传统产业集群分工明确,合作伙伴相对固定,信息集成能力较差;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集群组织松散,体现的是虚拟运作特征,具有强大的信息集成能力[17]。在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又是长期和稳定的,中小企业都有相对固定的交易对象,这种长期和较为稳定的交易关系体现的不仅仅是完全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18]。而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会根据自己以及客户的需求,在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中灵活选择合作伙伴,企业间合作的关系变化较大。

3.3互动行为(Interaction)

3.3.1纵向联系产业集群内的纵向联系是指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与处于不同产业价值链环节上的中小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由表2可知,4个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都十分紧密,由于企业间的外包关系、集群内人才流动、员工间的非正式交流等都加强了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企业间的技术学习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中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两类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有所不同。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纵向联系中单向学习和双向学习并存,而传统产业集群中的纵向联系以单向学习为主。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科技企业有能力承接核心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研发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学习,优势互补,知识和技术在两者之间双向流动。而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创新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始终由核心企业带着走,以中小企业吸取核心企业知识的单向技术学习为主。

3.3.2横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与集群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共研发服务机构等的互动、交流和学习。由表2可见,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横向联系要强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有着大量公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适应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集群核心企业针对集群内公共研发机构和高校相对缺乏的状况,跳出产业集群的地域限制,积极向集群外的技术源寻求合作,集群的横向联系程度不断提高。综上所述,根据MSI框架,分别代表高技术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集群的4个产业集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4案例讨论前面从网络主体成员、网络结构和互动行为三个方面对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进行了比较,集群协同创新的行为实质上是体现在网络成员的交互过程中,本文从协同创新的范围和程度两个方面来探究协同创新行为的特点和差异。

4.1集群协同创新的范围对比通常创新活动链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业化—商业化这五个环节[19]。如表4所示,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张江生物制药集群和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新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往往将研发业务的部分环节外包给集群中的配套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发生在创新链前端的应用研究环节与试验发展环节。其原因与高技术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创新网络的特点有关,高技术产业集群能衍生出大量高技术的中小企业,大量高科技中小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聚集在创新链前端,各方彼此之间交流合作频繁,有利于开展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项目研发。相比之下,作为传统产业集群的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和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由于其核心企业与大量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是基于生产制造环节的外包,因此协同创新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即集群内的协同创新活动较多集中在创新链的后端。随着传统产业集群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升级,传统产业集群不断加强与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合作,这意味着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范围也开始向创新链的前端转移。由此,提出以下推论。推论1: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倾向于发生在创新链的前端。而传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范围逐步由创新链的后端向创新链的前后端并举转变。

4.2集群协同创新的程度对比如前所述,集群内主体成员间的互动行为可以分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事实上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创新过程中围绕这两个维度开展,通过纵向联系形成纵向协同,通过横向联系形成横向协同,并表现出不同的协同程度高低。在纵向方面,主体成员间由单向学习向双向学习转变,可以认为纵向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而横向协同程度的高低主要视其集群企业与集群内外各类机构的交流合作程度的高低。如前所述,张江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与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这两个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程度都较高。相比之下,顺德家电产业集群与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内虽然也有少量的科研机构,但两个集群与集群内科研机构的联系没有前面两个高技术产业集群那样紧密。参与其协同创新过程的主体为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纵向联系也以单向学习为主,因此,这两个传统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程度相对较低。近年来,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着转型升级,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的纵向协同对集群创新的作用程度有所降低,与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协同不断加强,推动集群创新活动不断发展。由此,提出以下推论:推论2:高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呈现为高纵向协同和高横向协同,相比之下传统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程度较低,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集群的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的程度不断提高。

4.3解释传统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为差异的理论框架从前面对案例的比较分析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行为上的差异,与各自不同的网络成员、网络结构和互动关系有关,如图2。对于张江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多样化的协同创新主体成员和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创新服务网络。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在集群良好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下,降低了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技术位差,可以很好地与核心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同时也使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愿意将产业价值链上游的研发环节外包给中小配套企业,使得创新链的前端成为协同创新的重点。同时,集群内拥有大量的技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使得集群中的核心企业有更多的机会与之互动,集群的横向协同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传统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关系以制造分工和外包为主,集群内公共创新服务网络不太完善,使得集群内的大量中小企业得不到更多技术支援和帮助,受到自身技术层次和水平的限制,只能根据核心企业的整体产品和创新活动要求,对自己所负责的部件进行适应性的改进,因此集群协同创新的重点主要放在创新链的后端。同时,本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行为的背后必定包含着集群追求的创新目标。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对于产业集群而言,产业集群的创新主要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和传递[2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2

0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技术创新审计的研究多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方式,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使用以上具体分析方法时较多学者使用了技术创新审计工具。但实际应用中也产生了不易操作、部分内容过于繁琐等问题。因而我国学术界、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创新相关审计工具的研究,以期在实践中对其借鉴使用时能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陈劲,耿雪松,李飞宇.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9(6):42-45.

[2]卢宁文,顾晓敏,任爱莲.创新审计的基本内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113-115.

[3]张炜.基于技术创新审计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构建[J].科学学研究,2007,S2:465-469.

[4]廖雅,樊一阳,陈亚锋.基于审计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5:522-526.

[5]黄益,侯建明.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框架浅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5(6):206-210.

[6]马宁.官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内容及审计基准[J].(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78页)中国软科学,2000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3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93-03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技术应用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机电工业的发展,作为工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机电一体化学科在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学中日渐重要。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电一体化要求学生掌握机电理论知识,同时要掌握较强的工业产品设计、电机技术应用、PLC编程应用、气液动技术等操作能力,就现在来看,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工业产品设计CAD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在机电专业应用企业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业产品设计CAD等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机电专业技术,并将其合理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和企业生产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目前的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现状

(1)筛选一线企业工业案例项目的要求较高。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的必备充分条件是“企业项目选择”,工业案例项目教学一般都是以操作实践为导向的或是以项目任务为引领的,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也是一种项目教学方法[2]。所以,教学工业案例项目的选择要有较高技术严格的要求,工业案例项目的选择方面不一定是要制造和设计出一整套的企业实际产品。对于一个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相对简单的工业案例项目更有利于教和学。因此,在整个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工业案例项目的筛选与编写要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职业技能能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工作步骤分析而来源于企业的工业案例教学项目,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的功能,但实践中往往不可能从企业中照搬企业工业零件项目,应该挑选适合该学校和地区的工业案例。

(2)工业案例项目教学跨度大,课时安排量偏少[1]。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不仅要求技术知识内容的具体化,而且还要求学生分析企业项目能力的提高。在工业案例项目学习过程中,学习步骤成为每个人组织实施的操作实践内容,注重的是完成工业案例项目的步骤和过程。教学内容需要经过项目合适度、技能操作示范、教学情景设置、学生独立学习探索、调查、研究分析、计划项目、相互讨论、相互激辩等各环节,教学课时数明显减少。

(3)工业案例项目实施过程的环节缺乏教学内容关联性,缺乏案例的综合性,使得工业案例项目与单一技术工种技能实训没有很大的区别。现有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多数教师,企业专业技术经验、自身技能能力不足,教师长期处于缺少企业锻炼,缺少工匠精神,很少能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实施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很多学校并没有减少专业教师重复的理论教学任务,缺少适当的下企业的激励机制,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准备环节缺乏企业规范化,使得信息化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缺失和淡化。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企业资料和解决手段不够或者缺乏广泛性,也缺少与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相吻合的信息化教材。

(4)工业案例项目评定环节未建立项目教学的信息化探索,并且缺少学生所做的工业案例项目成果收集及展示,没法实现工业产品手板的制造和3D打印产品,不善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沉淀教学资源。另外,还有学生自主的问题。由于五年制高职学校学生长期在业务教育阶段老师督促式教学习惯环境中成长起来,相当多的学生已失去勇于探索、自学分析、独立能力,习惯于强加式教学,一旦展开工业案例项目化的企业项目教学,会出现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模式、项目空洞化的感觉。

2 解决思路和方法

(1)五年制高职学校应该细致化、规范化、信息化、深入化工业案例项目教学,以保证技能实践的质量。规范化措施包括:开展参观不同企业、调研分析企业性质、企业工业案例分析和梳理、挑选、整合;深入化措施包括:项目教学方面的学习经验探讨、总结、交流研讨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业案例教学水平;制定开展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方面的学习文件;信息化措施包括:做成网络云课程、微视频教学、在线课程等。

(2)灵活对待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应该紧密围绕企业一线工业案例项目,然后展开教学内容活动。因此采取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组合应用。传统讲授教学与工业案例项目教学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调节、相互融入。在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实施中,不能缺少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很难理解的知识,一个人难掌握的技能可以在无相连项目教学之前讲授,然后使用工业案例项目训练来加强前面的难点知识和技能关键点。

(3)科学的设计工业案例项目是保障和前提条件,在实施的项目中,教师必须加强选择和管理。技能教学项目要有机地结合学生,选择适合的训练案例教材内容和机电专业知识,实施过程尽可能细小化,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吸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喜好,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4)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可行的新型技能教学模式,为五年制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创建了一种新的载体,其优点明显。现如今,应认真分析总结再探索、认清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的本质需求和技能要求,唯其如此,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才能在五年制高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逐渐发展信息化课程,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实效。

3 工业产品设计CAD案例库在机电教学应用

工业产品设计CAD作为机电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企业项目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相当高的空间想象力、建模思路和创新思维能力。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一线案例为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的专业高能力人才和深入企业工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1)工业案例项目计划的合理制定是项目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些企业工业产品设计CAD、一线具有企业特性的箱体零件进行举例,讲述其中的关键技术、组合结构、设计思路、设计基础、建模步骤,然后各项目小组抽取工业案例箱体零件图纸,并制定工业案例项目名称,然后对所取零件图纸的特点、零件草图的选择、技术要求、零件工作草图、建模实体特征、编辑特征的绘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激辩,准备好项目工作所需的软件规范、手册等必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分发一下参考资料和技术标准,如可更改方案、参数化尺寸驱动和相关国家技术要求的选择以及产品材质外观的使用等,以供学生参考。

(2)工业案例项目计划的实施是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重点内容,工业案例项目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组4~6人[3]。教师结合学校信息化设备教学、个人企业工作专业水平、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点等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工业产品设计CAD项目实施流程和任务书,学生们按照工业案例项目内容和流程进行分析讨论,设计推理项目,创新制作尝试,各个项目小组要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出零件设计大概草图,在项目实施进行中,项目团队之间也可以相互探讨、比赛、辩论、交流,或者向指导教师询问,由访问工程师教师或企业工程师进行解答。工I产品设计CAD案例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出现的不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利用3D打印机制作手板零件,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工业案例项目成果,促进团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工业案例CAD设计的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他们的工匠素质和企业员工般的觉悟水平。

(3)工业产品设计CAD课程在培养学生CAD三维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外观创造和绘图能力的培养,在工业产品设计CAD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产品建模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工业产品设计CAD具有较强的设计理论性,同时要具备设计条理性,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中,枯燥无味的CAD理论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共鸣,如果运用工业案例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试探设计鼠标操作,增强鼠标项目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加深了对CAD三维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因此,产品设计CAD案例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工业案例项目小组的方式,与企业项目运行机制吻合,便于学生之间的锻炼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能够让学生比较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分析和善于、勇于解决企业相关技术问题,而且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项目学生间可以相互比赛、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机电专业能力,为学生整体企业就业素质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就业基础。

4 结语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机电一体化在中国制造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的工业产品、个性化的家居产品、虚拟现实的机电产品的出现,使得工业产品设计CAD越来越职业化,工业产品设计CAD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中一门理论性和企业案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学科,重点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动手技术能力、创新思维设计和3D打印手板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设计、灵活控制能力,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工业产品设计CAD的发展需要,而工业产品设计CAD案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与企业工作环境相符的实际操作的空间,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发明,使其成为专业型工匠人才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同时为他们以后深入、快速融入企业的技术提供了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4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Clark(1985)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Smith,1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5

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主要靠风险投资;而考察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等4个方面。

金融支持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是否形成为中小企业提供从征信、担保、贷款到风险防范和分担的"一条龙式"综合金融支持,真正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信贷瓶颈问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应成为创业者考察创业金融支持环境的依据。 而商务环境主要考察的是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如员工生活消费水平、房租、水电煤气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等4个方面。

案例说明:

深圳新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型股份制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方面与深圳交大紧密合作,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节电产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发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九大系列节电产品,基本可涵盖所有用电领域,可针对各种复杂用电单位提供整体节电改造方案。

案例分析:

深圳新生科技发展公司的节电产品在市场上很有销路,由于缺乏资金,而一直无法实施企业扩张计划。但深圳新生认为深圳的金融支持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是比较好的,他们坚信只要产品销路好、市场前景好,总会有风险投资为深圳新生注入活力。命运只偏爱有远大目光的人。去年底,国内一家科研投资机构看好"深圳新生"的发展前景,注资600万元人民币,双方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合作。虽然与海外风险投资商的"出手"相比,这个数字有些"小儿科",但对"深圳新生"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据"深圳新生"有关人士预测,今年公司的销售额有望翻一番。

案例启示: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罗建北认为创业环境的几个方面中,获得金融支持是创业成功最重要的环节。很多时候,资金是创业的瓶颈。清华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高建的建议是:促进创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仍然是改善创业政策的重点。政府部门应发展面向创业企业的权益融资机构,发展面向创业企业的债务融资机构和工具;开发促进创业的政府项目,需要从重视高新技术创业向兼顾高新技术产业和一般产业中的创业活动转变。

对创业者而言,考察一个地区的金融支持环境就是看高建教授的建议在地方的实施情况。比如,北京市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已经启动,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市商业银行、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关村担保公司、首创信保公司、中投信保公司、北京市信用管理公司等9家机构正式签订了北京市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协议;参加金融支持工程的有关银行、担保机构还与首批已入围的优质中小企业签订了担保协议和贷款协议,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获得了急需的信贷资金。

此外,在商务环境考察方面,我们主要考察一个城市的税费水平、用地价格、工资水平、生产服务成本(如员工生活消费水平、房租、水电煤气费用和交通通讯费用等)等4个方面。

税费包括税收和行政性收费。由于各类行政收费中既有合理的部分,也有很多不合理部分,我们以所得税为重点分析深圳、上海、北京3个城市的税收优惠力度。深圳税率为15%,且生产型企业是2免3减半(意思是前两年全部免征后,连续3年减半征收),服务型企业是1免2减半;上海税率为24%(浦东为15%),2免5减半;北京则要在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24%征收,2免3减半,高新技术企业才为15%,3免3减半。如果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深圳税率降到10%,上海和北京都是减半征收。地方政府由于参与所得税分成,占到40%的比例,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还可以进一步增加优惠力度。对于地方所得税部分,深圳是全部免征;上海为3%,获利后2年免征,出口产值比重超过70%全免,高新技术产业5减3免;北京则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跨国公司全部免征,对生产型企业经营期达到10年的,5免5减半。

2、经济环境二:市场与采购

市场与采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市场容量、市场扩展度、商品供应的充分性及购物便利性与原材料供应及工业配套能力值得创业者关注。

市场与采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市场容量、市场扩展度、商品供应的充分性及购物便利性与原材料供应及工业配套能力值得创业者关注。

市场风云变换,特别是科技行业,市场经常要对企业提出技术更新的要求。创业初期对市场环境的判断,以及创业过程中的不断调整。至于采购环境,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附加值高,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低,创业者基本上对各地的原材料供应及工业配套能力基本满意,因而对采购环境所作的考虑相对较少。

案例说明:

东方电子(芜湖)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正式注册成立,公司座落于安徽芜湖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楼首层,投资方为香港安联企业有限公司。科技创业楼是拥有一流的科研办公、培训、演示综合楼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基地。东方电子(芜湖)有限公司生产场地为1000平方米。

案例分析:

东方公司是香港投资创办的企业,作为一位来芜湖的外来创业者,香港安联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方电子(芜湖)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龙对芜湖有比较深的感触:“与深圳以及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芜湖的创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但总的来说,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芜湖创业中心在规模、功能、环境等方面均居安徽省一流水平,运行和发展态势良好。”

他认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进而奋发图强争先进位更为可贵。芜湖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能源、交通、市尝物业等等都有待建设,其中最为欠缺的是市场与采购两方面的建设。芜湖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连采购原材料都成问题,这直接牵涉到创业者的创业成本甚至于创业的成败。而专业化市场的形成则有利于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比如浙江义乌、永康、海宁等;如今的海宁形成了成熟的皮革市场,而皮革原产于北方。

案例启示:

从东方电子(芜湖)有限公司个案以及总经理胡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知市场环境与采购环境对企业的重要。市场风云变换,特别是科技行业,市场经常要对企业提出技术更新的要求。创业初期对市场环境的判断,以及创业过程中的不断调整。

考察市场环境主要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市场容量、市场扩展度、商品供应的充分性及购物便利性。深圳市场环境的综合评价稍弱于深圳,与广州相近,但强于北京,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商品供应的充分性及购物便利性得到了创业者较好的评价。

至于采购环境,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附加值高,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低,创业者基本上对各地的原材料供应及工业配套能力基本满意,因而对采购环境所作的考虑相对较少。

物流业、商业和制造业构建成采购环境,我们仅以深圳为例,从物流业、商业和制造业3个方面来分析深圳的采购环境。

深圳有着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越条件,80分钟车程内有三大港口群:深圳、香港、广州;80分钟车程内可达五个机场:深圳、香港、广州、澳门、珠海。深圳与香港通关口岸有7个,自身拥有排名世界第5位的集装箱港口,排名国内第4位的深圳机常。

依托如此优越的条件,深圳已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六大物流园区:机场航空物流园区、盐田港物流园区、前海湾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及龙华物流园区。

3、人才环境:人才资源与人才服务平台

人才是创新之源,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许多企业正处在发展变革的重要关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

人才的质量、人才资源的丰富性、人才的研发与创新能力、人力成本和人才结构合理性以及人才服务平台建设,这些都是创业者考量一个地方人才环境需要考虑参照的指标。

案例说明:

1993年凯迪电力的前身凯迪科技开发公司以10万元的注册资金成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入孵企业。以陈义龙为首的创业团队来自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专家、学者、老师。创业10余年来,凯迪电力的发展可谓激动人心。1999年9月23日,凯迪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02年,凯迪公司利税总额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案例分析:

凯迪董事长陈义龙,对人才的重视近乎偏执。对他来说,能否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他能否顺利创业“开百年老店”的关键。"只有拥有勇于创新的人,才有永远创新的事业。"凭着这种信念,陈义龙孜孜地寻求拥有丰富人才资源的创业热土、创业环境,为此,他来到了武汉,来到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凯迪的人才战略也因而呈现出别样的景观。

凯迪现有员工350余名,平均年龄32岁,其中有130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150人有中级技术职称,4人享受部级政府专项特殊津贴,1人享有"中国青年技术专家"称号,有博士生及博士后5人。

在凯迪,最为显眼的是7名外国专家,他们均来自国外顶级环保公司。对他们的价值,副董事长黄汉光算了一笔账:没有他们时,凯迪一年只能展开3到4个工程,现在,凯迪可以同时实施20个工程。把人才的拥有通过工程数量的数字化换算,可以十分直观地看到人才资源的价值,这样有利于我们以市场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对待人才。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6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cquisitive Learning, Non-R&D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OEM Brand Upgrading

――Based o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of Samsung Electronics

YANG Gui-ju, LI Bin

( School of Busines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

Abstract: The studies of OEM brand upgrading have been always focused on R&D Innovation, which neglected the fact that most local OEMs are litimited by fu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y can not invest in R&D continuously. So most local OEMs still can not build the cor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brand upgrading.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brand upgrading process of OEM based on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Samsung electronics.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OEM could play Non-R&D Innovation to upgrad. We also find that acquisitive learning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Non-R&D Innov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ve capacit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acquisitive learning and Non-R&D innovation in OEM.

Key words: Acquisitive Learning; Non-R&D Innovation ; OEM; Brand Upgrading

引言

我国有着大量处在产业链底端的代工企业,它们虽然具有低成本优势,但其利润率很低,且代工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缺少自主的产品品牌,生产成长空间有限[1]。因此,借由品牌升级实现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的发展早已成为共识。

本土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一直是产学研界关注的焦点,但传统的关于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研究,一直关注于研发创新下的核心能力构建[2][3],而忽视了大部分本土代工企业存在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限制,难以进行持续的研发投入,从而长期停留在代工业务领域,最终导致公司很难建立起品牌升级的核心竞争优势。事实上,研发并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许多导致创新的活动并非基于研发[4]。Arundel等在对欧洲15个国家的创新调查分析后显示,很大一部分实施创新活动企业没有实施研发活动[5]。因为中小型企业难以进行持续的研发活动,更依赖于非研发创新[6]。尽管我国绝大部分的本土代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但是,目前还少有学者关注非研发创新活动对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促进作用。

因此,针对现有研究的缺口,本文拟从非研发创新视角探讨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问题。同时,由于非研发创新依赖于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获取[6],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获得式学习是其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的首选[7]。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三星电子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其成功实现品牌升级的过程,探讨非研发创新行为对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影响以及获得式学习对非研发创新行为的驱动作用,以此为缺乏研发创新能力的本土代工企业提供信心和指导,同时也为代工企业品牌升级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理论回顾

1.1获得式学习研究回顾

获得式学习(AcquisitiveLearning)是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从知识的来源来看,组织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获得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7]。获得式学习发生于企业从其外部环境中获得已经存在的知识时,是一个从外部获取已有的知识并将其内在化的过程[7]。Zhao等指出获得式学习的基础是外部资源,在获得式学习过程中,企业从外部公共资源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网络获取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的相关知识[8]。李雪灵等也认为获得式学习侧重的是企业对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企业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其对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和经验的要求不高[9]。

Oliver等认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依赖于对外部知识的获取,以弥补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不足[10]。通过从外部获取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企业能扩大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突破既有资产、能力和人员的限制[9]。获得式学习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从外部环境中迅速获取企业自身所需的知识和技术,缩短企业的学习周期[11]。因此,获得式学习是中小型企业的首选。由于资源、能力的限制,以及较弱的风险承担能力,代工企业更需要利用获得式学习方式,及时从外部获取资源并利用。

1.2非研发创新研究回顾

非研发创新是指企业研发创新之外的创新活动[5],相对于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更依赖于来自其他公司的知识扩散,尤其是获取的产品和工艺中内嵌的知识[5]。所以获取外部知识资源是非研发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5][10]。

非研发创新活动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6]。这对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代工企业突破自身限制寻找创新机会,最终实现品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Barge区分了四种非研发活动:技术预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的采用和员工培训[12]。Arundel等总结出几种典型的非研发的创新活动,包括技术采用、产品和流程微小的修改、反求工程、模仿创新,以及现有知识的创新组合应用[5]。郑刚等提出技术与知识采用,改良模仿,营销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四种非研发创新行为[4]。

非研发活动是企业取得创新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非研发创新能产生与研发创新相同的创新绩效[5][6]。Arundel等调查研究发现不进行内部研发的创新型企业和进行内部研发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上并无明显差别[5]。Rammer等也研究得出非研发创新企业和研发创新企业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效益差别[6]。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非研发创新活动主要依赖于对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获取,对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的要求不高。所以代工企业要想突破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限制,实现品牌升级,可以通过获得式学习获取外部知识和资源来实施非研发创新活动。据此,本研究基于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代工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哪些非研发创新行为来实现品牌升级,以及如何通过获得式学习等途径获取非研发创新所需的知识与信息。

2.研究方法

(1)目标案例的选择

本文选择三星电子作为目标案例是基于以下几点:(1)三星电子的历史背景与我国本土代工企业相似,它也是以为欧美品牌做代工生产起步。(2)三星用16年的时间创造了三星奇迹,品牌价值得到极大提升。三星令人震惊的转型速度和成果,具有典型性。(3)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研究团队对三星品牌升级过程的研究始于2007年,之后一直持续关注。并且2010年,本文第一作者的EMBA学生来自三星上海分公司,这让研究团队有机会更加近距离接触三星,获取第一手资料。

(2)数据和资料获取

本研究为了提高研究信度和效度,综合利用了不同来源的资料。其中,一手资料主要来自于参与式的观察,以及对企业内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本文研究团队先后和三星上海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多次的座谈、访问,并对每次的访谈进行录音、整理,形成研究所需的素材。二手资料主要来自于新闻报道、公开网络资料、相关书籍以及研究论文等。多层次多数据源的资料收集方法所形成的三角验证以及在资料的反复比较和核对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主轴编码和开放编码对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构念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与理论架构。

3.案例分析与理论建立

3.1三星电子品牌升级路径

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从最初为国际品牌代工,到升级为国际一流品牌,其成长历程为:(1)1969~1992:以低成本战略打入市场。(2)1993~1998:企业进入转型阶段。(3)1998年至今:以高端品牌形象迈向国际市场。

3.2资料分析和理论建立

本段分析资料,如表1所示。

表1三星电子品牌升级资料证据总结

1969~1992 1993~1998 1998年至今 II级归纳 I级归纳

①收购富川半导体;②引进英特尔的技术。

①从Micron获取设计;②从Zytrex购买设计; ①获得索尼记忆棒技术。②收购CSR的技术。

获得技术 获得式学习

进入存储器领域之初,用6个月收集信息。 在当地设立研究所,获取消费和市场信息; ①设计人员被派往国外学习设计理念。 获得信息

①拆解东芝等竞争者产品,并应用其技术。 ①应用美光半导体技术和C―MOS技术。 ①应用高通公司的技术;②应用CSR的技术。

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 非研发创新行为

成立创新设计实验室和全球设计网络。 star系列手机独特的设计取得巨大成功。 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

模仿东芝录像机,开发出新机种。 模仿东芝笔记本,开发出更薄的笔记本电脑。 ①模仿苹果并改良;②Note巨屏手机的成功。

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

集成英特尔和硅谷半导体技术开发存储器。 掌控全产业链,集成每个环节进行创新。 集成50纳米和20纳米技术,制造存储器芯片。 产品集成创新

学习并最终掌握黑白电视机的必要技术。 聘用美国电子工程博士和工程师,转化技术。 派遣工程师到供应商处培训,转化外来技术。 转化能力

在Interbrand的“最佳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三星2008年第21名,2011年第17名,2013年第8名,2014年第7名,成为价值上升最快的国际品牌之一。 品牌升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非研发创新行为与品牌升级

上述案例证据资料显示,三星电子在品牌升级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非研发创新行为。下面,分别对三星电子的非研发创新行为与品牌升级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①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与品牌升级

三星通过综合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对外部技术长期进行跟踪梳理,经常通过支付专利费引入外部技术,直接跳过基础研发阶段[13]。其后再进行不断的深入钻研,以最短的时间缩短与技术领先者间的差距。三星的半导体技术从美光科技取得,液晶显示器芯片技术从美国国家半导体授权,手机的CDMA技术则与高通光电科技合作开发。三星能够善用别人的技术当基础,然后加码投资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最终在这些领域成为龙头老大。可见,三星跳过基础研发阶段,通过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直接促进了产品创新,提升了品牌价值。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1:引进和破解先进技术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②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与品牌升级

三星的应用设计能力,被业界与学界公认是三星取胜市场的关键能力之一,有别于技术创新,产品功能设计、外观设计的与众不同,是三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事实上,三星认为,产品设计是品牌灵魂的重要载体,尹钟龙曾深切地体会到:“独具匠心的设计是我们与竞争对手产品最大的不同,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例如,在产品设计中,三星始终秉承“惊奇、简约、亲和力”的设计原则,三星“star”系列手机就是凭借着友善、独特的用户界面,半年中竟然实现全球超过1000万部的销售量,是iphone前半年的销量的7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星独特并极具魅力的产品优势。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2: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③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与品牌升级

三星的产品创新是建立在“快速的模仿”上。一面追随市场领先者的技术,一面利用企业资源稍微改良技术,再快速地将技术商品化,抢先占领下一代的市场。三星从没停止过学习和模仿,它能做到复制后再超越[14]。当市场上出现一个很受欢迎的产品时,三星可以很快地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alaxy系列手机的成功销售,使三星手机一度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手机品牌。三星在模仿苹果的同时,对产品进行了改良,充分适应了市场需求,逐渐开始赶超苹果。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3: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④产品集成创新与品牌升级

三星电子的成功得益于其对现有的技术、知识和资源的创新性集成。由于掌控了全产业链,三星可以集成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进行产品创新。例如,三星电子具有优异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体系,通过对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性集成,使三星电子能推出具有全新的功能与品质的产品,并能迅速集成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例如,三星S4手机就是集成创新的成果,它的处理器、显示屏、电源管理等占到总材料成本63%的关键零部件都由三星自身供应,使得设计最终产品的软硬件工程师能够提前进行规划和创新,装配生产线的工作也能更有效率,从而尽快地将成熟产品推向市场[15]。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4:产品集成创新推动了代工企业的品牌升级。

(2)获得式学习与非研发创新行为

案例资料证据显示,三星电子的获得式学习是其实施一系列非研发创新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获得技术和信息是获得式学习的核心[8][9]。下面分别对三星电子的获得式学习与非研发创新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①获得式学习与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

三星通过与拥有新技术的企业开展合作,学习、获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信息并采用。三星和美国康宁公司的合作始于1973年。当时所缺乏的生产电视的专业玻璃技术正是全球最大的光纤生产商康宁公司的强项。通过合作,三星获得了生产电视的专业玻璃技术,并应用于产品生产中。三星还与竞争对手展开互惠合作,进行学习。例如,2003年8月,三星电子与索尼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备忘录,三星电子在2003年下半年获得了索尼的记忆棒技术,并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三星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5:获得式学习推动了代工企业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

②获得式学习与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

三星为了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将设计研究所全部设在当地,专门从事当地市场的研究。一方面,选定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群体,针对其市场特点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分析各地差别需求,获取最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信息,然后据此来进行设计创新。例如,三星将手机消费群体分了六大类,针对这六种不同群体,三星提供在价格、成本和外观等方面不同设计的产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为了获取产品设计技术,三星还设立了三星创新设计实验室,设计人员可以在这里师从来自美国顶级的设计学院的专家学习设计。三星从外部获得了大量独特的产品设计创意和技术,在2000年以后,连续获得美国工业协会年度工业设计大奖。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命题6:获得式学习推动了代工企业的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

③获得式学习与推出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

三星电子一直在内部对竞争对手产品进行拆解,学习、获取竞争对手的技术和信息。例如,东芝就曾经是三星学习的对象。三星在对东芝的产品进行拆解后,开发出零件数与东芝不相上下,并且在市场上获得好评的新机种。

苹果也曾是三星学习的对象,2010年三星成为苹果的代工生产商,使三星有机会学习到了苹果的新技术和理念。后来三星从单纯的学习模仿,转变为自主创新,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例如,三星通过推出各种新产品实现了很多创新,而苹果却在这些领域表现得异常谨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ote巨屏手机的成功。根据上述案例资料证据,可得如下命题: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7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8

0引言

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电力企业技术研究、技术建标及技术应用紧密融合,属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高度依赖型企业,通过知识的运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是最终实现组织经济效益最大化、技术技能创新发展、员工人身安全的关键。浙江电力在专业案例库开发的过程中,创新提出规模化敏捷的知识管理思路并率先实践,对于传统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知识管理工作实施效率低、隐形知识有效利用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规模化敏捷理论

敏捷(Agile)是2001年由17位资深软件领域专家们一起发起的针对软件开发工作价值观的倡议。作为一种软件开发理念,敏捷开发相比较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更强调程序员团队与业务专家之间的紧密协作、面对面的沟通(认为比书面的文档更有效)、频繁交付新的软件版本、紧凑而自我组织型的团队、能够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的代码编写和团队组织方法,被认为是能够更好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的一种软件开发能力。很明显的,敏捷开发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天然的适用于较小规模的团队,针对于大型组织、复杂系统开发需求及项目前期需要系统性规划的场景,规模化敏捷孕育而生。规模化敏捷(ScaledAgile)即在敏捷开发的基础上,专门考虑到了团队规模、系统复杂程度及项目规划要求而产生的理论。目前广泛应用的规模化敏捷开发方法论为DeanLeffingwell的基于大规模的敏捷框架(ScaledAgileFramework,“SAFe”)。SAFe从团队(Team)、计划(Program)和投资组合(Portfolio)三个层面清晰定义了一个可扩展的敏捷框架模型,它适用于大型团队的合作开发,可以帮助提高团队之间的协作性,降低团队管理的复杂性。面向企业的SAFe近年来,随着IT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所运用的方法论也冲击、影响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原本属于软件开发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被传统企业所吸收借鉴,希望能够增强自身适应性,变得更加效率灵活,以应对市场环境动荡、客户需求多变、初创公司调整及运营成本压缩等各类挑战,但愿景虽好,成真不易。

2大型国企规知识管理的实践现状

2.1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的前沿实践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借助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和创新引领氛围,大型国企普遍认同知识管理理念,非常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活动,形成个人经验累积与组织知识互为循环的组织智慧资本。目前众多大型国企都在持续开展知识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辽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移动)通过实施运维知识管理体系,率先在国内做到了全面运维社会化,不仅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明显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管理体系分为九大模块:网人博志、我们的圈子、运维新创享、求知移动人、竞争情报系统、希客、共享运维、智能标签、A宝。每位员工都可以运用,每位员工都可以成为作者,通过激励体系实现共享最大化,实现了知识的推送和关联,任何知识都非独立存在,形成了辽宁移动运维知识网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开发了基于知识社区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辅助专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号研制和新领域探索,有效支撑了航天一院的持续健康发展。航天一院知识社区系统实现了对知识库文档的与共享,支持技术人员对经验、心得、创意等各种技术话题的交流讨论,实现了系统化的知识资产量化管理和组织知识资源积分的可度量可对比,有效促进了组织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用。

2.2大型国企知识管理面临的难点

长期以来,大型国企在各类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践行知识管理,在知识积累及运用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现状,普遍存在重任务下达、轻知识规划,重信息系统、轻组织实施的现象,这造成了国企在知识管理中面临着以下三方面的难点和问题。一是企业知识结构不清晰,导致积累的知识不系统,难以有效应用。由于缺少站在企业全局的总体规划,缺少知识体系、知识分类、知识来源、知识内容及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导致知识管理成为简单的经验案例收集提炼工作,积累的知识没有和业务支撑、岗位任职需求及人员技能提升相结合。导致企业花费了大气力,但收获到一堆价值不大的文档。二是各专业难以形成协同,导致从应用的层面看知识提取片面化,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提炼。以电力企业为例,业扩报装直接面对用户,属于应用实施层面,但其业务的开展需要规划、调控、运检等专业的协同支撑,如果单纯按照专业区划进行知识管理任务安排,各专业都将形成经验竖井,不进行整合难以对业务层面提供深入支撑。三是知识管理碎片化非专业,导致企业知识库专业全但深度差,内容多但可读性应用性差。从国企现状看,运用知识管理平台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和下达任务要求岗位员工兼职开展经验总结案例提炼工作是两个最主要的途径,企业知识库有内容就行,而暂未考虑知识量积累的碎片化或集中爆发、内容输出非标准化对于知识应用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型国企知识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在实施组织、知识挖掘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式研究

3.1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

为圆满完成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工作,浙江电力专门针对以往知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借鉴规模化敏捷开发理论,形成了浙江电力特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并用于指导2018年知识管理实践工作。敏捷理论的特征是小团队与客户形成协同整体、开发迭代(需求-原型-需求)、自适应(即在不断的迭代磨合中形成适用产品),敏捷理论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规模化———因为大型项目、复杂需求带来的多团队沟通成本规模化增长直接导致了迭代和自适应的无效化。规模化敏捷即通过投资组合、计划、团队三个层面的协同解决沟通问题,以支撑多团队复杂化需求下的快速迭代开发和自适应。基于此理论,浙江电力结合知识管理要求,创新构建了国网负责总体规划、省公司培训中心负责协调计划、各专业专家及外协机构负责具体实施,敏捷化看板支撑的知识管理模型,通过组织优化和方法优化解决了传统大型国企在知识管理中无整体规划、专业协同难及知识管理非专业化的难题。从投资组合层面看,国网技术学院以全局视角规划案例开发的专业范围和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要求(包括案例类型、案例内容结构、行文规范、数量要求等),解决的是业务需求与内部知识挖掘提炼对接、优势专业力量与知识管理需求匹配、知识管理成果价值保障的问题,确保了国网知识管理成本资源投入价值最大化。从开发计划层面看,省级公司与省级技术培训中心组织专业资源解读国网开发需求、协同多专业力量共同承担跨专业知识模块、分配各专业专家对应的开发能力项目,解决的是专业分工与知识结构的对接、专业细分与知识应用的矛盾、多专业协同带来的重复化开发问题,确保在国网需求(开发专业范围)下多专业专家能够融合拓展,知识提炼专业深度与应用指导价值并重。从实施团队层面看,形成了知识开发主管负责任务分配及进度计划、专家团队负责经验总结及经验提炼、外协单位负责知识规范性的三角协同团队,以任务看板为支撑工具,解决的是兼职任务与知识管理专业性要求不符、碎片化共享深度不足、知识提炼内容规范性差的问题,确保规模化的知识管理活动在实施层面确保质量、快速推进。

3.2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践过程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库开发投资组合层面工作由国网技术学院完成,开发计划及具体实施团队层面由浙江电力完成。浙江电力技培中心负责总体任务推进,整个任务从需求拓展到最终规范性审核共分为七个阶段,参与人员包括各专业部门专家及外协单位,共开发专业案例约75万字。3.2.1开发需求拓展以各专业专家为主体,解读国网案例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由省技培中心开发主管主持、引导专家探讨各专业在应用层面的连接性,结合岗位能力项关联资源数据库,从应用场景考虑专业案例中知识点的关联和延展,鼓励相关专业在国网开发需求和专业范围的基础上,合并、拓展开发需求点,最终形成专业性与业务性并重、开发专家跨专业协作、有利于最终应用指导的开发需求拓展表。3.2.2案例开发计划在开发主管的引领下,以国网专业案例开发任务完成时间为基点,与各专业部门领导、专业专家商量任务排期,确保在不影响正常工作任务的情况下,确定各专业专家任务数量、集中开发日程及自行开发日程。形成案例开发任务清单任务表。3.2.3知识规范培训本次任务引入外协单位负责案例开发的知识规范性,整体的知识规范性由开发前培训、开发中支撑、开发后审核三个环节确保。案例开发任务后,外协单位对各专业开发专业实施了案例提炼知识规范性培训,确保各位专业对案例开发的目的、结构、内容及格式等要求理解一致。在培训期间,开发专家编写了各自负责的案例大纲,经审核确保将开发的案例内容有价值。3.2.4案例小样开发+规范性审核在任务前期实施案例小样开发和审核,一方面让开发专家直接体验了专业案例开发工作的难易及规范性要求,更好的把握后续大量的案例开发工作推进安排;另一方面能够让外协单位了解开发专家在知识规范性方面的掌握程度,以便于更好支撑后续主要工作;另外开发主管结合案例小样开发及审核时间,更为明确如何监督推进任务确保按时完成。3.2.5总体案例开发+最终审核基于小样开发经验,在知识管理协同案板的支撑下,案例开发任务调整、案例开发内容调整、案例开发不规范整改项点、案例开发进度由主管开发方、专业专家方及外协单位案三方即时共享、密切合作、协同推进,总体案例开发任务于三个月内顺利完成。

3.3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敏捷特征

浙江电力2018年专业案例开发工作基于创新设计、浙江电力独有的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模型,从项目策划、计划编制、案例开发到规范审核全过程都体现了规模化敏捷的特征。3.3.1迭代化整个案例开发经历了三次迭代过程,一是在需求拓展和计划制定时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任务进行了评估,并编写了案例大纲;二是根据案例大纲明确的内容框架进行了部分案例的小样编制;三是通过小样编制的过程熟悉了案例知识提炼的规范性要求,全部案例顺利得到编制。由于三次迭代,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库开发实现了计划明确、内容明确、规范明确,不仅加快了速度,也减少了计划变更和案例质量不过关带来的浪费。3.3.2自适应由于本次专业案例开发工作事前对知识提炼进行了规范性要求,各专业专家对案例开发要求并不熟悉。培训中心专门安排了外协机构进行开发前的知识规范性培训;在开发过程中,外协机构随时支撑,解答开发专家的疑问;每个阶段开发后,外协机构对案例实施了规范性审核,出具不规范项点要求专家修改。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程序,保证开发专业不断逼近规范性目标,形成了案例开发的自适应机制。3.3.3协同化通过知识管理看板的支撑,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和外协单位均共享知识数据库、任务开发清单、案例大纲、进度计划表和不规范项目点信息,控制流、执行流和审核流信息确保一致,共同推进分散在浙江全省各地市的13个任务团队分工协同,按期按量完成专业案例开发任务。

4浙江电力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实践创新

浙江电力借鉴常用于软件工程领域的规模化敏捷理论,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和大型国企知识管理现状问题,针对性地设计了知识管理的规模化敏捷模式,在管理思路、组织实施及应用工具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有效促进了大型国企知识管理落地实施能力的提升,为大型国企,特别是电力企业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实践案例和指导意义。基于专业案例开发的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首次引入了迭代、自适应的敏捷开发理论,同时参考了从投资组织、计划和团队三方面协同的规模化敏捷框架,创新思路形成了适合于大型国企多层次管理、多专业参与、大范围铺开的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模型。浙江电力知识管理敏捷实践明确定位了开发主管、开发专家及外协审核方,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创新实现了知识管理、知识提炼、知识审核三角色区分、内外部协同的组织实施方式,解决了大型国企内部兼职开发碎片化、质量差的问题。在专业案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浙江电力创新引入了支撑多方面协同的知识管理看板工具,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工具,实现了知识管理实践中管理信息流、任务信息流和审核信息流的三方共享,有效完成了异地、多团队、规范化、大规模知识管理任务。

5结语

目前,针对大型国企的知识管理研究较少,这与知识管理对于大型国企的重要意义不相匹配。本研究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种可借鉴的知识管理创新思路,能够有效解决一些国企在知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当然,作为对规模化敏捷理论与大型国企知识管理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研究,本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首先,规模化敏捷理论框架与知识管理理论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更好支撑隐形知识显性化;其次,本研究以浙江电力专业案例开发为研究对象,在样本量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弥补;第三,对于多样化的管理要求是否会对采用的知识管理模式带来影响缺乏探讨,难以明确知识管理规模化敏捷方法论所使用的管理环境,这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9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由一名市委常委为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两名副主任、市政府一名副市长为副组长,市人大、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先后召开8次会议,就法规起草、修改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坚持把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实现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创新作为这项法规的主要任务,并用这个要求统领法规起草和审议的全过程。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针对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资源部门分割,产学研用脱节,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以及创新成本提高等问题,法规在建立对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和利益激励机制,建立以项目为统领,企业为主体或以企业化组织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的创新机制,健全首都自主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搭建政府自主创新服务平台,改进政府土地、资金配置方式,发展科技金融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制度安排。

确立示范区建设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根据近期上报国务院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表决稿)中,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四条修改为:“示范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坚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建设成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四条。

明晰示范区产业发展格局

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为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下一步本市将重点加强中关村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南北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据此,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二款修改为:“示范区重点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海淀区和昌平区南部平原地区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整合后空间资源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七条第二款。

市政府统筹示范区建设发展

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对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统筹,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委员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十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服务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市人民政府设立示范区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十条。

增加筹建登记效力内容

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条例》(草案修改稿)应增加筹建登记效力的内容,以与现有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相衔接。根据委员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在示范区申请设立企业,经营范围中有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在登记前须经批准的项目的,可以申请筹建登记。对符合设立条件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筹建登记,并将办理筹建登记的情况告知有关审批部门;企业获得批准后,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筹建期限为一年,筹建期内企业不得开展与筹建无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十一条第二款。

要形成利益共享的自主创新机制

为借鉴鸟巢机制,实现需求拉动创新,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条修改为:“示范区应当推进自主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围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大项目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以企业为主体或者采取企业化的运行模式,聚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创新要素,链接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各个创新环节,形成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自主创新机制。”列为《条例》(表决稿)第十八条。

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

为支持战略科学家领衔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发挥其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款,表述为:“支持战略科学家组建新型科研机构。”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使用

为提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可以允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收益,市人大法制委将《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鼓励示范区内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法转让科技成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可以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和教学、科研及事业发展。”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制度

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出,应根据示范区发展实际需要,建立与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和职称评价制度。根据委员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在《条例》(草案修改稿)中增加一款,表述为;“本市在示范区建立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职称评价制度,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职称评价服务;对示范区内的企业引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紧缺人才,建立侧重能力、业绩、潜力、贡献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突出贡献人才的直接引进机制。”列为《条例》(表决稿)第三十七条第二款。

建立示范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案例例10

作者:吴建港(宁波市标准化研究院,宁波315041)

1背景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之后,在全国质量领域引起极大反响。《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共享开放”,“加快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公共技术服务”。[1]当前很多城市都在着力打造“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力推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2现状分析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一方面,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较低、产品以中低端为主、模仿和重复生产较为严重等问题,对外部竞争环境的反应能力较弱,对先进质量工具及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缓慢,多数企业存在闭门造车的管理思维。另一方面,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还不足,各级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服务,存在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当前,部分城市政府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已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探索建立了相关“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陆续建设并推出了一批平台和应用,如黑龙江省质量公共服务平台[2]、宁波市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3]、宁波市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但国内尚未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品牌咨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相关服务内容分散在不同机构和不同网站栏目中。

3必要性

为更好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发展目标,切实做好“质量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大战略工作的抓手和推手,积极推进质量管理创新,建设一个以质量管理咨询服务为主体、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既可行又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文提议建立“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咨询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对平台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4总体目标

平台将组织带动社会服务资源,开展公益性、定制化服务。有效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质量咨询、品牌建设等相关服务,并为有质量管理提升需求的企业提供渠道与媒介,使平台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骨干力量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3~5年的努力,将平台打造成普及质量管理知识的线上工具,企业诊断自身管理病灶的网上诊所,质量大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的网络窗口。

5建设原则

5.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从质量管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出发,实施整体推进,分功能模块建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5.2整合集成,资源共享

激活质量管理知识资源,通过整合优化,大幅提升资源潜能,实现资源案例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5.3因地制宜,同步发展

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适用性为标准,以应用促建设,并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进行拓展,形成线上和线下相互推动、同步发展。

5.4政府引导,多方共建

政府负责平台建设的前期开发和运营资金的投入,并引入企业、科研技术组织、管理咨询机构等参与平台的具体功能模块建设与日常运营。平台运营步入正轨并形成规模效应后,可通过相关的增值服务维持日常运营成本,保持平台公益性属性,不过于追求商业效益。

6基本思路

以建设集知识工具体系、管理案例、质量信息、政策资源等为核心,借助高效率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为中小企业质量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公共服务,协同为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按照“建设、统筹、提升、再造”的基本思路,不断提高集聚服务资源的能力,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基本建成信息畅通、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具有较大覆盖面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平台网络,从而促进企业创业创新发展,为“质量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7主要功能

7.1知识云图

质量管理知识云图是解决企业遇到实际问题的理论源泉。以知识点串联成知识云图,实现知识点在多维度上的拓展,并通过知识云图,在网上输送质量管理的知识、工具、方法和应用,如基本质量管理体系、三体系、6S、流程优化、卓越绩效等,为企业管理者获取相关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深度展示质量管理知识,让企业掌握管理方法及精髓。

知识云图的重点是不以枯燥的文字来呈现知识点,而是通过互动图形界面,打破单纯的视觉呈现,允许用户对所呈现内容进行拖拽、挖掘和延伸;以知识云图形式,让知识体系化、拓扑层次化、互动可视化成为辅助用户进行管理理念思考的方式。

7.2案例诊断

按不同行业、规模、类型等对企业进行分类,将企业所存在的质量管理的病症点进行网络展示,深度揭示企业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现场管理、成本问题、流程问题、战略方向及供应链管理问题等,进而总结经验教训并探求解决方案。平台在不断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企业实际案例并将其数据化,通过深入剖析案例,找出企业管理病灶,如家族企业、土地政策受限、环境保护压力、人力资源贫乏、缺少专业管理团队等,并将这些病灶作为众多案例的共性因素进行分析、提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以案例反映的深层次管理优化线索对企业进行诊断,开出质量管理提升的药方,并通过望闻切诊的方法,再次深入剖析原有众多案例,找出企业病灶及其形成规律,形成“咨询实践——案例分析——经验积累——数据挖掘——诊断模型——咨询实践”的螺旋上升通道。

案例诊断展示的核心是将案例中反馈的企业管理问题,离散、细分形成众多的管理影响因子或病灶点;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和深入挖掘,找出各病灶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之形成网络;分析企业实际案例,计算病灶点的权重值,以权重值的大小反映病灶点形成的几率。

7.3服务流程

制定服务流程是为了优化平台组织内部、外部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是平台自我完善、提升的关键。沿着“企业——咨询——客服引导——线上线下结合——解决问题”的基本服务路线图,对服务各个环节进行梳理、整合,同时吸纳各种服务手段、推广模式等,打通“企业——平台——咨询机构——咨询专家”渠道,使之有机衔接起来。通过服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使平台能够更便捷、及时、有效地服务于中小企业。

建设平台的根本目的是以平台为中介,一头链接有质量管理提升需求的企业,另一头链接服务机构和咨询专家。为达到这一目的,畅通信息渠道必不可少,因此,既要整合上门咨询、电话、邮件等传统通讯模式,也要积极应用或开发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的信息传播工具。

服务流程示例参考见图3。

pagenumber_ebook=91,pagenumber_book=89

图3服务流程图

7.4平台互动

(1)咨询机构。选择有质量管理体系、现场管理、卓越绩效、专项模块咨询经验及专业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团队的机构,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口碑的咨询机构入驻平台。入驻机构需通过相关备案手续,且实行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平台应制定好相关备案、统计、分析、考核等标准化作业流程。

(2)质量互动。企业以会员注册方式进入,根据会员分类,针对性展示平台相关的关键核心内容,如对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点进行的汇集、聚焦及全面剖析等,会员分类随着网站运营的成熟而逐步细化。入驻的咨询机构、管理专家可以与企业进行互动解答。

(3)服务评价反馈。企业用户可对咨询服务提供机构进行评价反馈,形成的相关信息由平台用以对咨询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考核管理,建立起自然淘汰、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通过评价反馈机制,也可调动咨询机构和咨询专家的积极性。

(4)学习交流。将案例、知识点有机结合,为企业提供社区化学习、讨论、共享的园地。企业还可报名参与平台组织的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分享、交流活动。咨询机构、专家可共享(免费)或者提供视频教程版权(平台、会员购买),供咨询机构自我宣传和平台会员学习。

7.5数据分析

(1)质量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手段,汇聚质量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数据,如管理知识点与案例分析,设计大数据分析数学模型,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和思维,输出具备战略性、全局性、指导性的可视化结论,以此展示质量工作在大数据视角下的成果。

(2)后台智能AI。通过管理后台可对平台展示内容、数据等进行管理,并实现“知识——案例——流程”之间的融合。可借助自动化及智能程序设计,实现案例分析、权重值提取、知识点扩充、互动问答等方面的智能AI功能。

7.6信息资源

(1)新闻信息。及时汇集、整理并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及行业发展普遍关注的信息,如质量新闻、质量动态、质量活动等信息。

(2)政策资源。围绕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梳理分类,将科技、人才、经济、税务等政务信息进行汇聚与解读。

(3)经典案例。介绍具有成功典型案例的标杆企业及经典的质量提升案例,传递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助力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4)专家智库。集聚卓越绩效、现场管理、六西格玛等相关质量领域的咨询专家、企业家、行业权威等,建立专家信息库,形成质量管理咨询的智囊团。

7.7其他功能

(1)信息推送。将企业关心的内容,比如最新的政策、培训通知、交流活动、平台的相关功能调整等,通过短信、微信、邮件、APP、平台内消息等途径,及时、有效、点对点地推送给相关人员。

(2)搜索引擎。提供平台全站内容的综合查询,汇集各类新闻信息、政策资讯、管理知识、案例分析、咨询机构、专家信息等平台的所有资源。

(3)用户界面。为知识云图、案例诊断展示等开发图形化用户界面,便于平台受众可视定位到所关心的资源和内容关键点。

8服务平台开发及运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