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校规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1 19:51:19

校规心得体会

校规心得体会例1

我们的教学活动,只有在良好的秩序下才能顺利进行,而学校规章制度正是维护学校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校风,为我们同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保障。 虽然我们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仍有同学没有能够自觉遵守。如: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自习上,不能严格地复习巩固功课,四处乱转;课间,不会适当放松,而是在教室大声吵闹,在校园内追逐打闹,领饭时,不能自觉排队,晚睡时,不能按时就寝,保持安静等等。说这么多,不是为了批评我们同学,而是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应当如何才能遵守好学校的规章制度呢?

首先,要提高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把规章制度看成是规范我们意识的法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校园内没有规章制度,就不会有和谐安静的环境,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那是怎么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呢?这样,既然有了规章制度,就应该人人去维护它,遵守它,我们必须人人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其次,要学会设定目标。比如:“认真听好一节课,保持不做小动作,就是我的目标,一天就会做好八节课,像这样,将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达到一个目标,就有胜利感,激励向下一个目标奋进,那么一周,一年,……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

第三,要学会互相监督,互相促进,时时观察我们周围的人,看看那些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发现了要提醒他,帮助他,使他不断地改正,这样不仅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还能使人人都遵守规章制度。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牢记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刻遵守并维护它,人人争做遵无偏见守纪的好学生吧!

关于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的心得体会

通过几个月对我处规章制度的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个单位必须要有完善,严格,健全,独特的管理制度。下面根据学习情况,结合个人实际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集体或是团队都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度就没有责任。只有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求真务实地工作,单位才能完成既定目标,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社会职业和工作岗位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岗位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但无论什么职业的道德都有共同的原则和要求,一个单位的制度是各种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为陕西地方电力的一员,我个人需要提升能力,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坚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和地位,解决好做人与做事的问题,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动。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办法,如果不能充分的运行到工作实践中,得不到真正的执行,也就等于没有制度,我们不学习新制度,新办法,怎么能知道什么事可以做,做事不可以做,什么行为是违规行为,什么是合规行为,那就只能一切凭经验办,凭感觉办,凭老办法办,自己违规也不知道。这次的学习,使陕西地方电力处的每一名员工都知道新管理制度的内容,个个明确新规定,做一个懂方法,明制度,并且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

通过本次《XX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规章制度》的制度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认真学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有关条文,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因此,掌握规章制度基本知识,学好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进一步确立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识别能力,为履职尽责和工作的高标准打好基础。

关于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学校章程、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伤害事故报告制度,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使我认识到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增强了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认真学习和理解规章制度的内在本质和深刻内涵,对我们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俗话说:“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也明白了学校章程、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伤害事故报告制度的建立,真正目的在于为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不断深入学习规章制度后,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各项工作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个人的执行力,让每个人有一个积极心态,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集体意识。

个人力量再强大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熟悉掌握规章制度,不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就可能犯错误。

校规心得体会例2

中央党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他们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骨干、执政骨干。中央党校通过对学员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发挥重要影响。我们应当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与学员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研究他们对中央党校教学的需求。这些学员的特点和需求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第一,实践经验丰富,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多有待于提高。党校学员,人生阅历丰富,实际知识广博,视野十分开阔。作为实际工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某一业务领域的行家。不过,尽管学员中包含少量的理论工作者,但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了解得并不系统,也不深入,一些人甚至有较大欠缺,亟须加以弥补。基本理论,对于领导干部具有更根本、更长远的作用。不少学员,平时忙忙碌碌,缺乏自觉读书和进行理论思考的习惯,也需要加以改变。中央党校的教育,主要就是面向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基本理论的教育。

第二,学历层次较高,但知识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尚待完善。中央党校学员的绝大多数都已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三分之一左右还有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博士学位,近三分之一拥有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有的还是博士生导师甚至院士。不过,其中大部分人已经毕业多年,相当多的人又是学习理工农医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新的发展成果更不熟悉。因此,适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实际工作的要求,他们的知识需要更新,有些还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领导工作所必需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学员们普遍希望,围绕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深化和拓展已有知识,希望教师授课能够给予他们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和世界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他们不欢迎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听那些老生常谈、陈词滥调。

第三,担负重要职责,希望在党校的学习真正管用,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出于政治责任和工作要求,学员们虽然关心“怎么说”,但更关注“怎么做”,关注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普遍希望这些理论能够回答现实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比较清晰的看法和有效对策,以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党校提供的应当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的办法或“药方”)。概言之,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观其大略,突出重点,注重应用,解决问题。他们不欢迎那些过于空泛、繁琐、学究气以至矫揉造作的东西。

学员们平时忙于各自领域和部门的工作,受到工作分工的局限,尽管很关心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关心当代世界大势,但没有条件更多地去思考和研究,常有某些困惑和疑难问题。到中央党校学习,他们普遍希望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视野来探讨这些问题,进一步搞和国家政策的基本走向,搞清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跳出本行看本行,在政治上得到启迪,在视野上得到扩展。

第四,学员差异较大,需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就工作领域、专业知识基础、理论水平而言,省部级学员、地厅级学员、县处级学员层次有别。参加培训的后备干部与在岗轮训的现职干部也有不同。已经在党校系统学习过的学员与初进党校的学员也有差别。新疆、的干部与其他地区的干部相比,也有其地域和民族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类别同一班次的学员,尽管大体属于同一行政级别,但也有较大差异。这加大了教学的难度,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编班和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就思想观念和道德状况来看,党校学员是全国干部队伍的一个缩影,学员状况反映着官场生态。而且,作为中高级领导干部,他们平时忙于改造客观世界,经常教育别人,常常疏于改造主观世界,很少受人教育。如何加强对学员的党性教育,加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这是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弘扬优良思想作风,抑制和消除不良因素,是党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

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央党校作为党中央开办的干部学校,教学内容是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党和国家工作的要求来加以确定的。这在党中央的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即以学习研究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等几个方面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中央党校教学的中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其中的重点,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要帮助学员努力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品德,真正学会运用和践行这些理论。为了深入系统把握这些最新成果,党校教学还要向两个方面延伸:一是学习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直接思想来源,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二是学习研究作为这些理论的体现和具体化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政策。党校姓“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基本理论、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同时,由于共产党归根到底是顺应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历史规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所以共产党的党性说到底是科学性和人民性。要注意把党性同科学性、人民性在后者基础上统一起来。第二,研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党校是以讲授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但这些理论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而要不断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有益营养。所以,党校教学还要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使学员具有世界眼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开设当代世界思潮、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各个学科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

第三,对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层解析。中央党校的理论教学,不能停留于简单地解释和宣传中央文件精神的水平,而应当从理论的层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学术资源,围绕所讲的理论专题,着重阐明以下问题:该理论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科学体系、历史演进),为什么(历史根据、理论根据、现实根据),有什么用(针对什么问题,破除哪些错误思想,澄清哪些模糊认识,树立哪些正确观念),怎么做(解决有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等)。

第四,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推进党和国家基本理论的发展。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央党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研究和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从中作出理论概括,进而补充、丰富、发展和完善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中央党校作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它的教师和学员是推进这一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必须努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校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对社会生活发挥实际影响的。中央党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吸收其他学科有关成果,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促进学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提升学员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境界,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中央党校的教学包括多个环节。为了取得良好效果,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方法。

第一,实行研究式教学。这是同志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提出的干部教育基本方法,现在已经成为中央党校教学的基本理念。这种方法,同单向灌输、照本宣科、墨守成规、脱离实际等方法相对立,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索、民主讨论、求真务实、有的放矢的精神,适合于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研究问题、提高能力的需要。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可视为党校教学的总方法。它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它要求教师要研究式地教,学员要研究式地学,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互相切磋,在坚持宣传有纪律的同时,强调科学研究无。

第二,教师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中央党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关键环节。由于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的时间不可能很长,而又需要了解诸多内容,所以,中央党校的教学,以高度浓缩的专题教学为主要形式,既要有广度,更要注重深度。教学效果好的授课,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研究性或思想性。针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针对多数学员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够提出并分析这些问题,有独到见解和新意。二是讲究科学性。授课有实在内容,有事实和理论根据,逻辑严谨,有理论高度和深度,并且注意分寸,经得起推敲,能够说服人、启发人。三是追求艺术性。精心设计,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举例精当,语言准确、流畅、生动,课件有助于对内容的说明和理解,有重点和高潮,对学员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甚至震撼力,能够给学员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校规心得体会例3

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文明理性,爱岗敬业,具有高涨的工作热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积极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勤奋务实,敬业乐教。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

校规心得体会例4

在对行业的认识上:通过这次培训,深刻认识到招标不仅仅是贸易的一种特殊方式和渠道,而且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虽然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却同时具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更高层次的高度和思路,是一项需要公平心态地仔细的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招标行业的生存更依赖于其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的严肃而宏大的目的。因此,我们更需要把握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踏踏实实的做好招标事,只有心平了,做出的事情才会平,做出的事情平了,才能获得社会各个组织的认可和信任,才能为团队、为集体、为中心、为国家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校规心得体会例5

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基本内涵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核心是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整个社会奋斗的目标。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的和谐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对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体育伦理要求参与体育的人必须遵守体育道德准则,强调参与比赛的人表现出公平、公正、诚信、关爱、团结协作、相互尊重、积极进取的良好体育道德,具有规范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作用,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1.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融洽;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美好的价值观;和谐就是美[1]。从哲学角度看,和谐是指各要素之间处于全面、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所谓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主要表现:教育环境、领导与教师间、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2]。整个校园表现为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特征。

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第一,学校充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利益得到保证。第二,学校各因素间的关系得到协调处理,建立公平竞争、评价公正,团结协作的和谐氛围。第三,师生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以诚相待,诚实守信,互相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友爱、和谐校园的人际关系。第四,整个校园尊重创新、尊重个性发挥,学校展现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团结一心的良好状态。第五,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校园秩序良好,积极进取的良好学校氛围[3]。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和谐、有序的发展,同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体育伦理的内涵

“论”和“理”原本是两个词伦理,《说文解字》中,“论,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也”。论,指人际关系显示出符合一定规矩、准则,而且代代相传。理,原指依据玉本身的纹路来雕琢玉器,使得玉器成形有用,后来引申为治理、协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4]。所谓伦理,是指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原则。这些条理、道理、原则关涉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5]。所谓体育伦理,就是指人们在参加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时所构建起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6]。体育伦理内涵:第一,体育伦理应具有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育参与者和观赏者必须遵守基本道德要求;第二,体育是竞争,因此体育参与必须遵守体育竞赛规则,必须在规则允许的同等条件下,以公平的方式参与比赛和评判;第三,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从事体育和观赏者必须体现体育的文化精神,除应当遵守一般的道德外,还应表现出顽强拼搏、勇往直前、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并充分展现体育运动的力量、速度、柔韧、灵巧、耐力和青春美。第四,体育伦理体现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体育比赛参与者应体现民族责任感和民族精神,表现出团结协作、互相关心的良好体育道德[7]。

3.体育伦理道德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1体育伦理促进公平正义和谐校园的建立

公平、公正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是高校追求的目标。公平、公正校园指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即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学校氛围。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出现对教师评价的不公平,个别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学生为高分采取不正当手段等现象。所以,学校要和谐,首先领导、教师、学生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意识。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是比赛双方的竞争性活动,这种竞争必须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比赛双方是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比赛,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强制性,规范人的行为,培养教师、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例如:篮球比赛,甲乙队在比赛中必须遵守比赛规则,如果甲队出现犯规行为,就失去球权,当甲队的队员触犯罚球规则时,乙方会得到投篮的机会。这样甲队在触犯罚球规则使乙队利益受损害的同时,自己利益也受到损害。因此,在公平的比赛规则约束下,双方队员们都尽量避免犯规。此外,在比赛中,裁判必须公平评判,如有不公平现象,观众也会对此表示不满。体育利用规则和舆论规范了人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使之建立公平竞争意识,促进了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员工间建立宽容、公平、公正的和谐氛围,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

3.2优化校园人际关系需要体育伦理

3.2.1发挥体育伦理作用,促进学校诚信、关爱关系的建立

诚信、友爱是人们之间沟通与协作的基础,它使人们在诚实、守信、关爱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们和谐相处,推动学校建立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是促进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与社会经济和道德体系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倡导“仁”“礼”,它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用善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做事要从内心出发,考虑他人,理解他人,体育比赛礼让为先。这与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友谊、进步体育精神相一致。这种体育伦理思想促使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表现出相互帮助、互相信任、尊重别人、和谐相处,在公平竞争参与比赛条件下,培养了诚信的良好品质。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各项团体比赛,例如:学校教职工、学生运动会、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乒乓球、拔河比赛等,特别在运动会中多增设一些团体合作项目,利用这些团体比赛具有共同目标的特点,使参加者和观赏者为取得团队胜利的目标,必须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使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的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人的诚实守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良好品质。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不论是技术学习还是各种游戏和比赛,同学间都是在相互帮助、关心协作下完成,培养了学生诚心、友爱的品质。所以说,体育伦理能够促进学校诚信、友爱的建立。

3.2.2发挥体育伦理作用、促进师生心理健康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给学校、教师、学生都带来巨大的压力。校际间的竞争激烈,教师的论文、评职、进修的压力,对教师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也影响了教师的情绪。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等压力,使心理压力过大,甚至超过学生本人所能承受的极限,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导致学生情绪低落,使学生丧失了自信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能力面对现实。这些是校园不和谐因素的组成部分,极大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体育伦理要求参与比赛和活动的人,表现顽强拼搏、勇往直前、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互相关心的良好体育道德。这种体育道德的要求,使人心理品质得到如下影响:(1)参与比赛,为获得比赛胜利,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超越自我,挑战自我,使得意志力得到锻炼;(2)在各项比赛中,每个人都有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技术、技能的机会,增强了人的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更加突出,例如:当学生在学习技术时,完成不了或产生恐惧心理,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下掌握动作、学会技术时,这种成就感非常强烈,而且对于每个同学都有均等的机会;(3)体育伦理要求人在体育比赛中不断进取,这就要求人们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加强了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4)体育伦理倡导,团结、友谊、进步,所以体育活动表现的团结、友善,增加人们之间友谊,促进人们的交往,提高人的交往能力。(5)教师和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不良的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压抑的心理可以得到释放,使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健康的状态,实践证明运动是调节心理最有效的方式。体育伦理通过体育运动作用于人,增强了人的自信、自强,历练人的意志,调解了人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所以说,体育伦理促进教师、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了校园不和谐因素,促进了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2.3发挥体育伦理作用,增强学生凝聚力

学校的和谐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的凝聚力,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团结一心,学校教师队伍稳定,彼此尊重、相互支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活动、比赛,每个人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一个集体,它体现集体的力量。每次比赛都体现观众的欢呼,同伴的帮助、鼓励和关心,集体的努力与奋斗。可以说,无不体现着一种团队精神,因此,体育运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所以说,高尚的体育伦理道德促进人的团结,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3.3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需要体育伦理

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促进人智力活动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杜威认为:“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与智力的情感的倾向。”[8]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和谐的校园对学生完美个性、审美意识、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伦理倡导“天人合一”,它的宗旨是人以和谐的观点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融于自然,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用广阔的视野看待人生。体育伦理促使人们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和平相处,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构成良好校园精神、准则,这种精神影响人的观念,规范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完美个性,使学校形成安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开展,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减少了学校不安定因素,促进了学校的和谐。

4.充分发挥体育伦理对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体育伦理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体育伦理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发挥其作用,即要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开展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因此,充分发挥体育伦理对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4.1发挥体育文化的宣传作用。借助校园网络、校园宣传海报、体育报刊、知识竞赛等,宣传体育明星的良好体育道德,特别是借助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积极宣传“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潜移默化地将良好思想渗透到给教师、学生等。同时通过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比赛,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和表彰,发挥体育伦理的隐性作用,从侧面感染、熏陶,使建立良好学校体育伦理环境。

4.2体现校园中的公平竞争。学生自己组织各项活动,教师参与、监督,强调平等的参与,体现公平竞争;教师监督学生的活动,对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及时加以制止;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与学生间的比赛,让学生体验到与教师同场竞技、平等参与和公平竞争的快乐。

4.3充分体现体育文化的文化熏陶作用。利用学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建立学校体育协会的监督机制,建立体育比赛奖惩办法,营造良好的体育比赛氛围,发挥体育伦理的道德熏陶;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将体育伦理拼搏进取,超越自我、团结协作的精神弥散整个校园,对校园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提倡每个人用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品格精神来激励自己,培养健康的人格,加强学校的人际关系。

4.4加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有计划地进行每学期开展2项全校性团体性体育活动,加强领导、教师、学生间交流。激发学校发扬团队精神,增加学校的凝聚力。

4.5加大体育教学的伦理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对体育课的教学规范和体育比赛的规则要严格执行,将体育比赛规则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欣赏比赛和正确评价比赛,做到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参与比赛和观赏比赛;教学组织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互相尊重的良好品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友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做到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朝气蓬勃,以自身良好的素质感染学生,尊重、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结论

体育伦理遵循伦理道德一般要求,具有伦理道德公正公平、诚信关爱、宽容、相互尊重的道德要求,同时具有体育活动特有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超越自我,展现自己的良好体育精神要求。因此,在高等学校,利用体育伦理良好道德准则作用,有利于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校各因素公平公正、诚信关爱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减缓教师、学生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学校校园安定团结环境的建立。所以说,体育伦理协调学校各因素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

体育伦理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必须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发挥其作用。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蒋晓华.论高校如何构建和谐校园.[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6-8

2.李远贵.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3).91-95

3.郭大成.“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1-3

4.章海山,张建如.伦理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

5.冉桂琼.和谐社会的伦理内涵[J].社会科学研究,2005(6):77-79

校规心得体会例6

《中职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规范。重庆市艺才技校德育建设,始终按照国家颁发的《中职德育大纲》(简称《大纲》)为标准,确立学校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在内容的安排上,特别体现规范、创新和发展,每年德育计划的制订和调整,总是根据《大纲》的最新要求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最新内容。例如,2013年细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2014年重点安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道德教育,2015年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把“志愿服务”载体纳入德育计划,2016年将“工匠精神”培养等纳入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艺才技校德育在规范中发展和创新。

二、理念创新指导实践创新

经过16年的发展历程,艺才技校提出了“情感德育”“赏识教育”“快乐德育”“积极教育”“幸福教育”“尚上教育”等德育理念。

以“情感德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了“校园环境有限,教师关爱无限”“爱心打造核心竞争力”等德育工作口号;以“赏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满校园都是好孩子”的口号;以“快乐德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体现时代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培养阳光青年”等口号。

例如,这些理念指导下的德育实践,细化到包括所有校领导、班主任都经常深入宿舍关心问候学生。寒假前所有教师和校领导都会与学生一起杀年猪春节团拜,这个团拜过程是从到农村去选购年猪开始,一起经历烹饪的过程,学生热情高涨,快乐无比,这些都是情感教育和快乐德育理念指导下的德育实践创新的经典案例。再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明确规定,不开除任何一名学生。学校的大型活动设计和素质培养要求,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如“班风班貌展示”“学生个性风采展示”等,都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2014年12月,艺才技校的德育理念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在重庆市教科院专家的引领下,学校入选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未来教育家”培养专项重点课题――中职“尚上教育”实践研究实验学校,提出了“尚上教育”理念。致力于积极心理学和幸福教育,研究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充分挖掘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培养学生“崇尚美好,追求上进,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独立个性和人文情怀,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尚上教育”理念带来了实践变革,学校提出了“倡导积极教育、重视幸福体验”“构建幸福校园活动体系,建设幸福校园”等模式,深入到班级,提出了打造幸福班级“家”文化。“尚上教育”理念还催生了“成长比成绩重要”,学校不再有“差生”的提法,废除了中职生补考,出台了每学期面向全体学生评奖的自信激励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获奖比例100%,极大地激励了每一位学生,这样的创新实践,德育效果显现,是理念创新结出的硕果。

“尚上教育”指导下的德育实践,其核心是更加关注成功体验和幸福感,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向上、自信、阳光。因此,艺才技校的“尚上教育”理念实际上也是“赏识教育”“情感德育”和“快乐德育”理念的发展和提升。

三、模式创新彰显特色

1.“新生成长训练营”入学教育模式

开学第一课上什么?是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艺才技校打破传统和常规,创新、规范、系统、高效地上好了这一课,即“新生成长训练营”封闭式素质培训。培训时间20天,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军事科目训练,有序集合、队列队形、军体拳、韵律操,全面提升学生精神面貌;二是规章制度学习,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效引导学生自律和他律;三是抓细节管理,从礼貌礼节、文明礼仪和健康安全到做人做事、习惯养成从每个细节入手,培养良好习惯;四是重视感恩教育,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到爱国、爱校、爱班、爱家、爱自己,从心理健康到性格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五是开展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团队培训,打造相亲相爱一家人“班级幸福家”的文化,推动学校校风建设;六是开展外出体验活动,组织学生体验环卫工的工作和生活,与环卫工人同劳动、同生活一天,让学生感受父母的不容易,学会吃苦;七是全面构建校园文化,从班队文化建设到校园活动体系构建,推动“幸福校园”文化建设,无不体现艺才技校创新的德育建设和“以德立校”的办学思想。

“新生成长训练营”入学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军训,它包括更多的教育内容和对学生的情感关爱,经过这样的入学教育,新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成长蜕变,这一教育方式成为艺才技校德育教育的一大亮点。

2.常态下的精细化管理

艺才技校德育管理已经形成完善体系,德育工作学校有总目标,学期有规划,教师有月工作计划、周工作安排、日工作记录、学期工作总结、年度工作考核,学生有周常规、日常规、月操行考核,学期、学年有大型活动安排、总结、评优、表彰等各项规范,已经形成长效机制。

常态下的精细化管理,校园内处处能得到体现,如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教师用心抓德育,学校建立了周记制度,全校每位学生每周写周记,班主任全批全改找问题,学生沟通、记录、考核,学校定期座谈反馈,密切关注学生内心的和谐,学生不愿意做的事,必须重新考虑。结合“阳光520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德育入脑入心,让学生终身受益。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尚上教育”激励方案,评奖要求可以精细到列出“感恩之星”“劳动标兵”“能工巧匠”“最具潜质奖”“最佳表演奖”“最美孝心少年”等三十多个奖项,颁奖环节要求班主任做到赏识教育的“五个一”: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热情的话语、一个激励的微笑、一次信任的握手、一个温暖的拥抱。可以让学生领奖后写心得体会,选出优秀作品展出。

一个普普通通的德育活动,整个过程,处处用心,无不体现艺才技校德育管理的精细化,使得艺才技校的德育极具特色。有的学生小学以来从没有获过奖,教师们看到全体学生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被欣赏的幸福。当一个之前从未受过表扬的所谓“差生”在I到奖状的那一刻,他们脸上出现了阳光灿烂的笑容,走路的速度比平时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还有就是在艺才技校校内外,校长、教师见到学生都会主动向学生打招呼,这样学生也会非常有礼貌。每当见到学生成长进步,教师们都特别有幸福感,这就是艺才技校德育精细化管理的力量。

3.陪伴学生成长模式

艺才技校的德育管理,实行“陪伴学生成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四级住校管理模式”:校领导行政值周、全体教师轮流值周、班主任住校管理、辅导员和学生会干部轮流值周。所有值周的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以及行政领导包括副校长在内都必须住校,与学生同吃同住,电话24小时畅通,层层管理,各司其职。

陪伴学生成长模式,教师们付出的是时间,舍弃的是家人的陪伴,倾注的是对学生满满的爱。这样的德育模式,彰显了艺才技校的特色,受到家长好评和社会称赞,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4.文化育人模式

艺才技校十分重视文化育人,通过幸福校园活动体系构建,创新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如元旦迎新晚会、五一校园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奔跑吧男神女神”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班风班貌风采展示、全校师生齐参与的《小苹果》舞蹈、《律动青春》韵律操、《感恩的心》手语、自信激励手语、个性风采展示等,利用活动载体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教育感化学生。特别是“杀年猪团拜会”,温暖和谐,把学校的幸福校园“家”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激发了爱校情感。

文化育人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氛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享受青春、热情的幸福时光,行走的是“心路”,感悟的是“心花”,收获的是“心智”,各种个性得以张扬,人人都出彩,“积极心态”“博雅心智”“健全人格”,艺才技校的学生更加阳光自信,德育特色倍增亮点。

5.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技校生普遍“双差”或“多差”,何来幸福感?艺才技校大胆进行德育改革和创新,不但废除了补考,而且一改过去期末考试成绩报告单的传统做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所有评价,包括学科成绩在内,一律以ABC综合评价。

具体评价模式内容包括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获奖情况、突出表现、班主任评语、小组建议、学校评价、家长评价意见几个方面。综合素质又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考查政治表现、道德修养、法纪观念、学习态度、劳动观念、幸福能力等六个方面,而身心素质则考查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运动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三个方面,三级指标还有更详细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更多的考查要求体现在德育目标上,学科成绩仅仅是专业素质的一个方面。这种评价模式的制定,站在了大纲要求的高度,同时体现了德育特色,是各班主任引导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德育导向,也是艺才技校德育建设的一大亮点。

6.家校共育模式

艺才技校的家长会组织德育工作者到区县走村串户,到农村去开家长会。学校要求班主任打电话与家长交流沟通,每月至少一次以上,建立了家校联系制度,纳入班主任考核范围。另外,学校班班通必须建立家长QQ、微信群,艺才技校特有的家校共育模式,获得了家长高度评价。

7.封闭式管理模式

中职生身心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成长。为了让德育安全工作落实得更加到位,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周一至周五学生原则上不能出校,特殊情况需书面假条,班主任签字确认,并报学工部批准;请假三天以上,需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学生周末回家,需由班主任和家长电话沟通后签假出校;留校学生外出购物、游玩有时间限制,且需五人以上结伴而行,在接受集中安全教育后,做出书面安全承诺,方可签假出校;星期五下午放学由班主任组织集中出校。封闭式管理模式是有效管理学生的模式,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8.队伍建设高标准

校规心得体会例7

关键词: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新时期高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的内部控制作为高校财务的两个方面,一直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同时,高校由于教学规模的扩大,高校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高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相当多的高校仍然存在着管理意识淡薄,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管理不透明等缺点,从而引起舞弊等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规范,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得到规范化的发展。

1、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单位由于管理不善,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使之承担一定的风险。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一系列的决策所决定的可能产生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具有不确定的特性。正是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与机遇同在,要求高校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意识,防范于未然。

2、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注协AIPCA前身)于1916年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提出的。在其中,内部控制是指保护公司与财产等做记录,而且要求记录的时间要有准确性和完整性。在1936年《注册会计师报表的审查》一书中,指的是内部控制是以保护公司财产,确保实验统治数据的正确性。在1985年,美国会计学(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会计师协会(IIA),美国财务经理协会,管理会计协会,(EMA)建立了反虚假财务,而在1992年,《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规范化。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推进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财务报表的建设,使之得到更大的发展。

3、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分析

3.1内部控制关系到风险防控。财务防控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存在。风险主要存在于资金的准备,系统的决策,分配和核算环节中,在这些环节中,每个细节都应该仔细准备,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财务风险既有系统风险也有非系统风险,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防范风险应该遍布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方面。管理风险的时候应该从全局出发,抓住大局,把握细节,将每一个控制的细节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3.2建立完善的制度,降低管理风险。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就是运用规范化的操作方法,使人员流动,物资配送,人员管理等环节都采用规范化的操作方法,通过系统完善的制度,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降低工作成本,同时,也通过完善的制度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

3.3内部制度不断完善。财务制度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因此要想获得较强的管理效果,就必须在管理方法等获得创新,并且使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取得应有的效果。通过在物流管理,人员控制等方面的完善,从内部出发使内部制度更加完善。

4、管理思想和科学结合完善控制体系

4.1系统管理的思想。一体化整理管理系统又叫系统管理,他是以企业的核心价值作为切入口,来提升单位整体的运行效率,使系统构造和管理模式趋于完善。系统管理不是简单的模块叠加,追求的整体的完善和综合运行效率的提高,强调的整体性的协调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在规范化的管理过程中,各个系统都能保证收益,每个部分都能够井井有条的作用和完善。系统管理即是对控制的管理,也是对大中型事件发生过程,作用等多方面的管理,是一种全方面,立体式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各个系统的配合和实际操作过程的系统的完善。特别是,对系统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目前发生的状况的管理,更涉及未来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管理,是一种中长期的规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系统控制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项核心业务。应该受到尊重和理解。

4.2高校管理系统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必须要和高校发展的规模和理念紧密的结合。有的高校规模较小,其发展模式可以采取相对集权的方式来进行,使财政能够得到有效利用,而对规模较大的高校,再采取这种方式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可以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各级组织的合同配合和积极参与,使每一级都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使高校的教学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会计计算的核心业务,高校必然要将预算,会计财务审核以及复核等作为管理的核心。资金预算是整个业务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通过一定量的财产及财务安排,高校实现了资金的划拨等任务,从而使整个学校的业务得到充足的发展和扩充。而复核等又是财产审计的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核算,可以规避风险,防范员工营私舞弊的风险。因此,会计也许必须始终牢牢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切入点,来提高单位管理的运行效率。但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对预算重视不够的问题。

5、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措施

5.1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新时期,内控制度的完善要求既要做到岗位分离,各个岗位的专业化得到提高,又要求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在21世纪,同时也要求单位能够防范安全风险,在互联网不太安全的情况下作用防火墙等网络来达到网络防控的目的。而这,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5.2科学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各项收入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能用到其他方面。学校应该更多的将钱放到学校的中长期规划中,而不能挪作他用。要避免拆东墙补西墙现象,改变在资金的使用上的随机性。因此,学校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量入为出,尽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3建立完善的规范体系,来确保规范化的资金安排。在工作实际作用中。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规范化体系,在规范化的体系操作中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信息的审批以及复核中,必须做到严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的处理,同时要及时财务信息,从而使师生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学校财务状况。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刻不容缓,在高校规避财产风险的过程中必须通过科学掌控,利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使学校发展在一个可供原则的范围之内,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校规心得体会例8

军校体育文化是以军校现有资源为依托,以军校校园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军校学员为主体,以运动和训练为手段,以各种竟赛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文化。笔者就新时期军校体育文化的育人价值进行深人探讨,希望在当前全军上下紧抓特色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为军校体育文化理论建设提供些许帮助。

1 增强体质,塑造体能,提升战斗力

军校体育活动具有增强学员体质的作用。军体活动,能使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功能提高,呼吸系统功能改善,亦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从而促进学员机体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进而使其体质与健康水平均得到改善与提高。

军校体育文化能有效发展学员的军体技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军校体育中的军事体育课、军体训练等内容,具有显著的军事属性,其目标直接指向战场和敌人,是塑造学员掌握军体技能,克敌制胜本领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提升单兵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2 磨练意志,培养战斗作风

在军校体育文化生活中,体育精神在学员身上表现出的就是不断追求,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意志品质。军校体育文化不仅要求学员肢体直接参与运动,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还伴有大量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多种体验,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荷,因此容易产生生理与心理的疲劳与不适。尤其是在学员军事体能强化训练、行军拉练、野外驻训时还要感受普通人无法感受的身心双重磨练。随着军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训练强度的逐渐增大,学员身心素质的不断提高,学员的意志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学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绝不服输的勇气和胆量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并表现在学员的生活点滴中。这种过硬的战斗作风又最容易在军校体育文化中展示出来,这是由于军校体育文化比其它校园文化更能体现出军事性、强制性以及参与的广泛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部队(学员队或学员)的最直观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品质。也间接地预示了在战场上他们就会表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志和胆量。

3 培养竞争意识,提高军心士气

在军校这一特殊环境中的体育文化比其他活动、文化更能体现出不断拼搏的竞争精神,这是因为竞争不仅是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且竞争也常常是体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竞争精神理所应当的成为校园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军校体育团体竞技活动中,团体成员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进行角色分配并规范各个成员的体育行动,以争取比赛最终胜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的军心凝聚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通过(军事)体育运动的不断洗礼,学员的体能、技能、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会具备不畏对手、敢打必胜的勇气和霸气。逐步树立“首战用我,用我必胜”争当先锋的锐气和“练为战、战必胜”的豪气。这种军心凝聚力、勇气、霸气、锐气和豪气正是战场上“临危不惧、血战到底”的军心士气的重要体现。

4 培养团队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

军校体育文化能够培养团队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意识。在校园体育中,“集体”是基本的组织形式,大都是以班、排、模拟连、学员队、大队为单位来组织的,并且参加者的一切体育行为,都将影响着所在集体的得失与荣誉。因为体育活动具有多变性,它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频繁接触,学员对集体问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体育训练能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通过组织班、区队等群体练习使他们加深了对“集体”的理解,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此外,在系、院、校内、校外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作为观众(学员)会随着“集体”概念范围不同,其角色和群体归属也不断变化。学员为其所在的“集体”运动员的“呐喊”、“助威”,是集体荣誉感的展现。

因此,校园体育可以教育学员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维护集体、有效地培养学员的团队观念以及集体主义观念和精神,形成军人特有的“首战用我,用我必胜”、“流汗流血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为荣誉而战”的集体荣誉心理。

5 规范约束,提升纪律观念

校园体育文化能对学员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即通过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则、军体目的等对学员的行为举止直接起到规范、约束和培育的作用。体育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现代军校校园的主体是一群热血澎湃的青年,他们活力四射、朝气蓬勃,最能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他们会把体育精神中的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同院校“军体增强学员体质、提高体能,为部队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而服务的培养目的”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体育精神放大并逐渐内化为军人特有的思想素质,最终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学员在参加和观看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时会自觉遵守体育道德以维护自身素质形象,并主动维护作为校园体育活动的物质载体,使校园每一主体都能更好地享受体育带来的独特的身心乐趣。

此外,体育竞赛的特点之一就是竞赛的公平性,体育规则对竞赛的过程和各种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军校体育文化对学员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不断影响到学员生活的方方面面当这种体育素养与学员的军人使命相联系时,学员就会自觉提升献身意识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会主动认识到“服从命令是天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硬道理,他们会积极遵守条令条例、规章制度、训练规定和要求,把服从意识和纪律观念当作向高素质军事人才塑造过程中的必备要素和高尚品德。

6 开拓创新,培养创造意识

军校体育文化能够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为了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学员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会不断地动脑思考体验军校体育生活的竞争刺激和获得娱乐乐趣的途径。他们会通过改变体育规则的某些限定性,对已有体育内容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体育“项目”和“玩法”以及通过研究新的体育“战术”或“杀手锏”战胜对手。在军体理论和实践课中,教员根据教学及训练目的需要设置一些战场情景,如一系列障碍、泥潭、沼泽、碉堡等等,要求学员完成相应的战术训练任务。在对学员不统一要求的情况下,学员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考虑运用不同的军事体能、技能及动作组合并加以战术配合以尽快完成任务。在野战生存训练中,为了锻炼在各种恶劣环境、气候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学员就会根据已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寻找、创造生存条件,在不被敌人察觉的境况中保存战斗力,在关键时刻达到克敌制胜。可见,军校体育文化能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卫平.体育与人一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校规心得体会例9

在学校层面上,理工科高校应以师生权利为本位,在上位法的指导下,以学校章程为依据,不断完善自身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具体说来,在制定校规校纪过程中要体现校规校纪的科学性、正义性和权益性,明确师生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严格公正透明的程序制度,细化各种教育管理活动的制度规定,完善救济机制,使公权力得到制约,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法可被诉,使得师生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提升理工科高校管理者工作法治化水平

实施者是否能正确公正的执行和运用法律规章制度决定了法律规章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公信力。美国人类文化和社会心理学家英格尔斯的著名论断里曾指出制度实施者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2]高校管理者作为高校法律规章制度的实施者,其如何认识和处理权力与法律规章制度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法律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和公信力,进而影响到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因此,理工科高校要建设法治文化,就必须从技能和心理上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法治化水平,提升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与高校教育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校规,在工作中以法律规章制度作为工作基本依据,严格按照程序执法用法。当工作走上制度化治理的轨道,制度的强制力和威慑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工作的效率,体现出法有利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价值,进而从心理上也会增强管理者对法的认可和信心,带动高校其他主体不断深化法治理念。

三、加强是理工科高校师生法治教育的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校规心得体会例10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0-0011-03

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亦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体现。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教育必须达成的基础目标之一。当前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秉承了我国传统德育的做法,由学校或教师依据育人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系统的行为规范教育,这种外加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教育,确实能让学生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不过这样的教育过程很长且有反复,还会让学生反感甚至痛苦。行为规范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要认同教育要求,有主动接受的需求。当学生对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知,且在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有内心体验时,学生才有可能实现行为规范要求的内化和自律,行为规范教育的目标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的认同,增强学生在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才是提高行为规范教育实效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一、优化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接受度

教师在行为规范教育中可以运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理解和尊重学生,随时关注教育过程中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研究并体验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度,从而提升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效。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行的教育,大多是“我要求你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你应该这样做!你就要这样做!”不可违背、不可抗拒。常年来,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已习惯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严厉的高压政策和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使学生更加逆反对抗,如果教育对象有阻抗、不接受,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告诉我们,建立理解、平等、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学生的逆反阻抗,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明其理,行其德”,“接受”是教师有效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前提。在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前,教师需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缩短情感距离,运用“爱屋及乌”的情感心理效应,增强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可和接受,提高行为规范教育的接受度。

2.悦纳学生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正能量。学生有形无形地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他们的行为也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在矫正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这时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积极的信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蕴藏着道德良知和是非的价值判断,一旦他们认同教育要求,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正能量。所以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学生的行为表现,理解学生的认识,包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通过说理、示范、榜样、模拟、辨析、比较等方式,走近学生,感化学生,树立规范形象,体验积极情绪,建设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礼仪、公共规范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3.观察与倾听学生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技术。在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全面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认真地倾听了解学生的各种认识和需求,真诚地理解学生出现的各种行为偏差及其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在制定共性教育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个体认识和行为的差异,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观察他人的语言和行为,对自己良好的或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在具体的、真实的学习活动中,感悟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规范的行为。当教师看到学生任何细小的改变时,要及时“夸张地”给予肯定,对不规范的行为要及时纠偏并给以具体的行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自觉养成。

4.促进教师自身身心健康

教师既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主导,又是行为规范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行为偏差既有道德认识问题,还有心理健康问题。学校除了要不断提高教师师德,还要想方设法促进、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的人格不健康,受害的不仅是教师本身,学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应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学校要尊重教师的职业期待和心理需求,给予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以积极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完善人格,让教师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情绪对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

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行为规范教育实效

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烈,对行为习惯、人际礼仪、学校规章制度、社会公共规范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他们的理解和评价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可能有偏差,但对成人感的渴望、强烈的自尊和自主意识,使高中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变得困难。因此,在具体的行为规范教育中,在保留原有的有效的共性教育方法的同时,可以借鉴、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尤其是通过活动、讨论、游戏和训练的形式,注重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行为规范对于自己、群体乃至社会的意义,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能够站在自己和他人的双重立场上看行为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规范,促进行为规范教育工作。

1.认同和接受

学生认同和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这是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行为规范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为人处事、社会活动都有规范和底线,作为学生,这个底线是遵守其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准则。

比如,高一新生因为其所在初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各有不同,同时,初中的行为规范要求与高中的行为规范要求在内容上、深度上、要求上也不完全一致。随着环境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尽快接受和形成符合其当前所在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和行为习惯,则可能会造成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进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增进学生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认同和接受学校行为规范要求,笔者所在学校抓住高一新生军训和进校之初的良好教育契机,在专题教育、班会教育、课堂教育等行为规范教育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讨论、游戏活动、团体训练等辅导,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切实体验到规则对个人、集体、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公共道德规范是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是美好校园生活的保障。对教育的认同可以软化学生对行为规范教育的阻抗和排斥,从情感和理性上都愿意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要求,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进而达成共识: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2.坚持和自纠

学生在执行新的行为规范要求、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原有的习惯还是会不断地、顽固地表现出来,影响新行为的养成。教师要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对学校现有行为规范要求的对抗,而是在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中,在新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学生对其原有的、非理性的认知作出价值判断时所必然存在的冲突。发生这种现象,教师要能够理解、接受,这种行为偏差是接受教育的开始。

在行为养成的自我坚持和自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认知干预,只有当学生接受教师理性的认知后,才可能逐步改变自己原有的非理性认知,逐步矫正由此而形成的偏差行为。对于学生偏差行为的矫正,教师可采取提醒、启示、正强化和行为消退等行为矫正技术,让学生不断地在新的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自我坚持和自我修正。如运用鼓励表扬等正强化行为改变技术,使一些学生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和维持;运用消退技术,通过不去关注而减少学生不合乎规范的行为等。这样的养成教育方法科学有效,也蕴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过去以外力强加的教育方式,通过引导、启示、鼓励,激发学生自我坚持纠偏的内在动力。同时,这个过程既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行为习惯,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3.自律和示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自律性强,能够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运用强化和榜样示范的方法,鼓励、表彰做得好的学生,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其他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可通过树立校级的、班级的行为规范标兵,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以此来激励全校学生,提高学生行为规范的水准。

教师在工作中尤其要关心在行为规范方面经常出问题的学生,要随时发现他们为改变行为所作出的努力,通过及时肯定、强化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做法,激励学生用潜在的正能量来维持已有的良好行为习惯,获得继续改变不良行为的动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自我矫正,并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形成自我行为规范的自觉性,由他律转向自律。

三、组织心理辅导活动,丰富行为规范教育形式,促进良好行为规范养成

1.注重参与性和活动性

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教育活动中,启发学生主体参与的自主性,以积极正面的活动来强化正确的和规范的行为方式,自觉抵制与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对“爱护校园环境”的行为规范教育,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寻找学校的美”活动,让学生自发自主寻找自己眼中校园最美的人、事、物,并拍成照片,做成PPT,在课堂上演讲和交流。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于校园的认识和喜爱,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学生接受学校、喜欢学校,进而融入学校、融入集体。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增强了,就会自觉地爱护校园环境,维护校园秩序,避免一些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如对“交往礼仪”的行为规范教育,可组织一系列的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异往的辅导活动,通过丰富的、具有特定场景的、符合学生生活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的礼仪情况,学习正确对待异往的方式,努力完善自我修养,提高审美能力,间接减少人际关系矛盾和不规范行为的发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如通过组织“团队建设”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个人对团队的作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以生涯发展辅导引领学生深刻理解行为规范教育

生涯发展辅导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贯穿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生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涯发展蓝图,制定各个阶段的努力目标,逐步以生涯发展规划来要求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清楚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的学习意识、和谐的人际沟通能力、文明得体的行为礼仪、对集体的热爱、对集体规章制度的遵守、对公共规范的维护和遵守以及环保意识的树立和执行,不只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学生在规划自己生涯的过程中,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所应该具有和必须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己未来的职业与生活、目标与理想、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对自身的终身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