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园艺工程师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8 14:22:27

园艺工程师

园艺工程师例1

艺术教育中心内可设中心办公室、公共艺术教研室和艺术实践指导办公室三个部分。其中,中心办公室负责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艺术限定性课程和公共艺术任选性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日常管理工作;公共艺术教研室负责专兼职教师的评聘、考核及培训,动员组织专业教师做好课程及教材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积极承担学生艺术类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和培训,开展艺术教育方向的研究;艺术实践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大学生艺术团的日常管理,组织各团的业务训练;协调、指导各团的活动,完成学校布置或重大节庆日的演出活动以及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指导和培训。

2、规范化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的要求,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设置,配强配齐艺术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课程和大学生艺术团工作。同时聘请校外知名教师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业务水平。

二、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科学化建设

1、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按教育部规定,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并制定课程教学大纲。保持课程体系的合理结构,丰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激励有专业知识和研究专长的老师积极参与课程创新与开发,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和专业特点,促进艺术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建立工作机制,规范课程管理

教务处统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全校课程系统统一管理,组织学生选课,安排课务,对教师进行检查督导,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艺术教育中心,全面统筹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成立艺术教研室,具体负责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等工作;成立艺术实践指导办公室,结合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艺术团的业务水平,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性、多样性的公共艺术实践活动,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3、支持教师发展,加强师资建设

学校积极配备公共艺术课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落实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待遇,积极支持教师培训进修,提升学历。支持教师的个人发展,如为美术教师举办个人画展、为音乐教师举办个人演唱会,展现我院艺术教师的艺术技能和魅力风采。

三、推进大学生艺术团制度化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是开展艺术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加强艺术实践,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1、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管理制度

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精品化建设”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艺术团制度化建设。建设有规划、活动有计划、管理有章程、工作有总结。大学生艺术团应按“一团一教师”的原则,配备专职教师,负责团员选拔、日常排练、节目编创、组织演出等工作。

2、加大艺术团特色化建设

各艺术团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加强艺术团特色建设。艺术团既有传统的演出作品或节目,又能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演出新的作品或节目,保证大型活动节目质量。

3、开展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团在不断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特色不断推动校园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服务社区等。如积极组织全校性的综合文化艺术赛事(合唱比赛、舞蹈比赛和戏剧比赛等);进行的校外艺术实践活动,深入企业、社区、农村等地演出。

四、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坚持“服务学校建设发展,服务同学成长成才”的工作方向,突出多元化建设,通过内建外引,注重文化传承,积极创新和深化文化育人的载体和内涵。

1、注重多重文化融合

在学校艺术教育过程,注重融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法制文化、廉洁文化和企业文化等。通过贴近青年、紧跟时代、引领风尚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素质、彰显个性特长,反映学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青春风采,展示学子高尚的人生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出色的艺术才华。

园艺工程师例2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2-03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本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许多国家从幼儿园伊始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启蒙工作。作为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沉浸绥化市独有的文化氛围中,又独有足够的课程灵活性,这为绥化市民办幼儿园进行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民间艺术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

民间艺术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创造的,经由历史积累和集体传承而发展起来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民间艺术集材料、功能、形式于一体,其文化形态十分广泛:有的和日常生活相关,有的和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有的和礼俗交往相关,有的和游艺竞技相关等等。[1]这些民间艺术蕴涵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民办幼儿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绥化市的民间艺术作为真实、形象、生动的教材纳入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中,在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同时也间接继承、发扬了本地区的文化遗产。

民间艺术题材能从不同角度展示家乡的特色传统文化,它的许多艺术内容反映了当地人民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的特点。民间艺术往往将艺术性、教育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因此,挑选有益于幼儿全面发展的民间艺术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到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既能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增强教师在课程选择和实施中的创新意识,又能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其感性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开发其智慧潜能,还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二、绥化市民间艺术的特点

绥化市是一个拥有众多民间艺术的地区,它的特色文化是以满、汉、回、蒙、朝鲜族等各族民间文艺综合而成的。近年来,绥化市深入实施寒地黑土特色文化战略,加快寒地黑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古老的民间艺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目前,绥化市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绥化市多个县、市、区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

望奎皮影戏以它精美绝伦的影人、高亢委婉的腔调,博得众多人的喜爱,与将皮影艺术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而创造出的皮影画一起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望奎皮影艺术,目前望奎县的皮影戏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伦剪纸已经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绥棱农民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特色,汲取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木板年画、门神等其它姊妹艺术的技法和形式,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起源于兰西的热烈、火暴、欢快的舞蹈双扇舞。除此之外,还有北林风筝、肇东国画、安达书法、海伦的东北二人转、庆安版画、望奎皮影、兰西挂钱和绥棱黑陶等。

三、绥化市民办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开发

虽然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对民间艺术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环境创设中,从未将民间艺术纳入过课程中。大多数的园长和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虽然也有一些教师觉得应该让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让这些民间艺术较好地融入幼儿园课程。对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学前教育市场,幼儿园如何凸显其教育理念,彰显其教育特色,是一个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外显特征,也是幼儿园能够在众多的幼儿园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因此,探索一条既符合幼教发展规律,又能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同;既能运用先进理论,又不脱离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就显得尤为迫切了。[2]

(一)民间艺术课程开发程序

根据绥化市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特点,构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开发系统,包括课程分析与选择、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帮助民间艺术课程在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

1. 课程分析与选择。不同类别、不同特点的幼儿园具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幼儿园具有的基本条件也不一样,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幼儿园的艺术课程目标。首先,园长牵头组织全园教师研讨,从本园幼儿发展的情况和办园理念出发,确定符合本园的艺术课程目标。其次,在目标确定好之后,对所有的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非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在本幼儿园开发利用的价值,都适宜进入幼儿园的课程,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由于进行的是民间艺术课程,所以必须要考虑师资条件、本园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幼儿园结合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何种民间艺术课程来实施。

2. 课程设计。在对幼儿园自身情况和绥化市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分析和筛选后,就需要设计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方案。总方案可以由园长带领全园教师共同进行,要明确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方案目标、实施细则等,并且做好责任分配、资料的收集等安排。课程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做好对民间艺术的重新整理和编排,因为民间艺术到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还需经过一定的改编,使其符合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在完成总体的课程设计后,由各个班级自行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活动方式、活动时间等。

3. 课程实施。基于民间歌谣的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方案确定后,就需要按照方案的要求逐步进行实施。这一步对幼儿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因为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对于课程理论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要进行课程理论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技能等相关培训。[3]幼儿园方面需要做好保障工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

4. 课程评价与反思。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有资料的分析,判断课程的适宜性,为下一步课程的开发通过经验借鉴。民间艺术课程的评价也可以从幼儿发展和教师专业化两方面来评价。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课程评价工作,在民间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尽量保存所有相关材料,实施课程的教师要及时记录实施心得。

(二)绥化市民办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1. 做好民间艺术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限于绥化市民办幼儿园自身的师资水平,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因此做好前期准备对于他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做好师资培训工作。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在此方面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对教师的培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训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这需要民办幼儿园与地方高校合作,利用他们的教师资源对教师进行此方面指导,甚至是与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合作来共同开发。二是提高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通过文献资料了解绥化市的民间艺术;走出幼儿园到各民间艺术的发源地参观考察;请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对教师进行培训。

其次,深入了解绥化市民间艺术。绥化市的民间艺术非常多,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民办幼儿园的教师以35岁以下年轻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对于绥化市民间艺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决定了幼儿园对民间艺术课程开发的效果。同样,在整个课程开发中占据着很重要的领导者,支持者位置的园长,他们对于民间艺术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开发。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先深入了解各种民间艺术,包括它所体现的文化、操作流程、制作工艺等方面。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去选择,去进行筛选和改编,才能有效地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中,变成幼儿园的特色课程。

2. 注意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社会各届、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与理解,同时也需要幼儿园主动与社会各部门、各机构交流,争取社会各部门、各机构为幼儿园老师和幼儿提供知识、技术、人力和物质的支持。[4]在绥化市一些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民间艺术课程,绥化市政府和民间艺术传承者们也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和推广这些民间艺术,很多幼儿的家长可能本身就是某一项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民办幼儿园要主动寻求这些资源,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将他们作为重要的课程开发参与者。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考虑进课程开发之中,加强民办幼儿园与社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对现有的物力、人力等资源的利用。

总之,绥化市的民办幼儿园应该重视绥化市民间艺术资源的独特教育价值,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让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得到开发和利用,让其更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让其在幼儿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也能建立起幼儿园的特色,让幼儿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严冰.江苏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价值[J].美术时代.2008.06.

园艺工程师例3

关键词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指导思想;措施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园艺产业的功能出现多元化趋势,绿色食品、无公害栽培、生态农业、观光园艺以及园艺产业设施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形成与发展等都使现代社会对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园艺技术专业必然向现代园艺技术专业转变。现代园艺技术专业,作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掌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技能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和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1,2]。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高专园艺技术专业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1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铸品牌,突出园艺技术专业建设特色、职业教育特点、为地方经济服务,围绕现代园艺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加强以现代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技术为能力“主线”的职业素质培养,努力为现代园艺产业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综合职业素质高、掌握现代园艺技术的高等技能应用性人才。

2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发展的特点,构建了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谓“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岗位(post)+技能(technique)+项目(item)的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岗位技能项目”和“工学结合”的思路,首先明确职业岗位名称,然后根据岗位特征确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再通过“项目课程体系实践过程考核”的方式来实验,最后通过“技能证书”来检验[3]。

该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性、整合性、先进性、实践性”为原则,实现5个转变即变重传承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变重专才为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变重单干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一切围绕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

现代园艺产业就业岗位要求园艺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园艺产品(花卉、果树、食用菌、蔬菜等)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等各方面技能,而且要懂得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根据现代园艺产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技能的要求,将园艺人才的技能分为3类,即3个支撑点支持学生未来的就业。第一支撑点,具有过硬的生存与发展的公共素质,主要有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反思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第二支撑点,扎实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英语会话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三支撑点,熟练的专业技能,主要为现代园艺产品生产、管理、推广、销售等技能和观光园区规划设计技能。根据上述3个支撑点,在人才培养中分解成现代公民素质培养、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体育、园艺植物生产、园艺良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园艺产品营销工作、园区规划设计项目、园艺景观设计、园艺景观建造、新农村规划设计、新农村绿化、组织培养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项目。对于各个项目中的专业技能,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心的相关资格证书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各项目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未来就业的“敲门砖”。

2.2课程体系改革

高职园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园艺产业生产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强化生产实用性,突出技术应用性,弱化理论系统性,提高知识运用综合性,校企合作、全员参与,打造出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pti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培养掌握现代园艺产品生产、推广、销售等技能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和“培养现代观光园区及新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这2条能力主线,基于3个支撑点中各个项目涉及的主要技能设置课程[4]。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园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学生,但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的。因此,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双师型”教师成为园艺专业课教师的主体,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是简单地让老师拿个“双证”或引进一些工程师,必须规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从培养和引进2个方面下功夫[5]。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选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及实践等综合能力快速提高。另外,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近2年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从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现代农业园区世锦公司等单位聘请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5人担任了兼职教师,从而加强了与企业技术带头人的沟通,强化了校企合作。另外,还鼓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

2.4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园艺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培养高质量园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强化管理、校企合作,建成符合现代园艺产业发展规律的、培养学生园艺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濮阳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根据“校企双赢、资源共享、仿真实训、校内外基地有机融合”的原则,丰富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按照“人人动手、参与全程、内外结合”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构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的硬件和软件体系。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由系教研室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教师从科研项目、系教研究室从实验经费中提供经费支持并负责技术指导,教师、学生按照协议负责具体实施操作,在基地所获得的产品由课题组、学生负责销售。通过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生参与校内实训活动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濮阳市园艺产业集聚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按照“校企双赢、资源共享”的原则,与周围的濮阳现代农业园区世锦公司、濮阳市中原绿色庄园、濮上园、申氏菇业有限公司、天马菌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使这些企业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校外实训基地。另外,对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企业指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按照生产要求担任临时性技术与生产人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深度结合。这些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3参考文献

[1] 郭正兵.高职高专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21-122.

[2]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62-64.

园艺工程师例4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功能日益多元化,这对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中园艺技术专业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必须进行有效改革,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职教园艺专业,作为培养新时期园艺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实现我国园艺业现代化的重任。下面,我结合近几年职教园艺专业教育教学经验,从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介绍职教园艺技术专业的改革和探索,供广大同仁借鉴和指正。

一、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以特色为导向,突出本校园艺技术专业自身特色和教学特点,为县域经济服务,努力为我国园艺产业培养积极创新、甘于奉献、综合素质过硬、掌握现代园艺技术的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职教园艺技术专业改革的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我始终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根据我国园艺产业的自身特点,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所谓新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岗位、技能和项目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按照其教学思路,首先明确园艺岗位名称,然后根据岗位确定学生所需要培养的技能,再通过实训基地中项目实践方式实验,最后颁发相应的技能证书。

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以指导性、整合性、高效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逐步实现了变重传承为重创新,变重理论为重实践,变重专一为重综合,变重个人为重合作,一切围绕培养职教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组织教学和管理教学。

新时期园艺产业就业岗位要求毕业生不但掌握园艺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多方面技能,而且懂得与之密切相关的旅游、新农村规划设计等。根据新时期园艺产业就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相关要求,我们对园艺人才的技能进行有效分类,一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公共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反思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二是过硬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扎实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新时期园艺产业的生产、管理、推广和销售等方面技能。基于上述技能特点,在技能培养中可以分解成学生基本素质培养、计算机操作、园艺果蔬花卉生产、果蔬花卉良种培育、园艺技术推广、园区规划设计等项目。对于这些项目中的技能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职教学生参加相关技能资格证书考试,检验他们是否达到了相关要求,同时使他们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和氛围。

2.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职教园艺专业新课程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新时期园艺产业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强化课程设计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弱化知识理论教学,提高知识的实践性,强化实训基地的应用,构建高效的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要立足高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培养新时期园艺产业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按照教学实践中相关项目和技能设置课程,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3.园艺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职教园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实践应用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的学生,但是如果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则是不可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的教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并非让老师们简单地考两个证或聘用一些工程师,必须规范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并使其不断完善和进步。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先组织一部分教师到生产园艺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积极聘请园艺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这样能够加强与学科带头人的沟通,提高学校的科技水平。另外,鼓励教师之间交流互动,进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4.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职教园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园艺产业培养具有一定水平和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职教生的实践应用主要在实训基地完成,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校企共建,建成符合新时期园艺产业发展的实训基地,同时不断丰富实训基地的人文内涵,按照工学结合的建设思想,构建实训基地的硬件和人文体系。

园艺工程师例5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进一步促进我校学校课外体育、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保证每一位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并通过学校的课内体育与艺术教育,掌握“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体艺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

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领导,保证这一活动项目的顺利进行,成立**镇中心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黄海彬

副组长:陈春如

何飞拉

成员:各处室领导

体育组和艺术组教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曾淑娃兼任办公室主任。

三、实施目标

1、以实施教育部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体育、艺术2+1项目”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主要内容,确保每位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具有一项艺术特长。

2、开齐开足体育和艺术课程以及具有各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和艺术活动,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发展和多样化的活动需求,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4、创建和发展学校文体活动特色,形成2—3项体艺特色,学生人人学会一种特长,形成学校特色品牌。

5、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学校文体活动制度、评比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使学校课内外文体活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系统。

6、加强课内外文体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活动组织和指导水平;加大投入,改善体育、艺术活动的场地设施和设备。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

各年级要加强相应的体育、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并制定工作计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计划,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顺利进行。

2、合理选择项目

学校根据教育部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从学校现有师资条件以及体育、音乐、美术教育教学设施、器材、场地等实际出发,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选择确定每个年级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项目、“体育、艺术2+1”,如体育项目:跑步、跳高、跳远、铅球、乒乓球、跳绳、体操、篮球、足球等,艺术项目:器乐(笛子、口琴、风琴、吉他、古筝等)、鼓号队、合唱、舞蹈、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艺术活动内容体系,形成学校的体育、艺术项目多元化.

3、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艺术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教育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艺术课程和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确保每天下午一节课外体艺活动课。科学制定每学期体育、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体艺教研组有计划、有总结,能定期开展活动并有活动记录;体艺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有个人业务学习笔记,结合实际修订校本教材

;体艺教师按照新程标准课;学校开展与实施体艺校本课程,按照体育、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文体活动。

4、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各班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各班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运动队、艺术队等形式,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和艺术活动,每周活动时间、地点、内容明确以及班主任、指导老师落实到位。围绕“体育、艺术2+1项目”学校组织开展对抗赛、挑战赛、才艺展演、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艺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体育运动会和一次全校性文化艺术汇演,为全校师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展示自己,满足全体师生个性发展和成就感需求。同时选拨优秀学生、挑选优秀作品参加县里的运动会、文艺汇演、艺术表演以及各类文体竞赛等活动。

5、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各校要建立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公示及上报制度,每学年必须按要求对学生进行一次〈标准测试,列入学生档案。各年级要依据《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标准(试行)》中的技能评定标准,每学期对学生“体育、艺术2+1”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登记,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定办法力求简明易行,体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艺术2+1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艺术活动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艺术技能水平。

6、加强体育、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教学计划要求逐步配齐体育、艺术专业教师,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提高体育、艺术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要以专职体育、艺术教师为核心,辅导带动一批有业余爱好的专长教师,使他们成为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将教师参加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艺术2+1项目”的训练、辅导进行合理核定计入教师工作量。要充分发挥本校资源优势,邀请有体艺专长的社会人士指导“体育、艺术2+1项目”辅导。

四、

建立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督导评价制度

园艺工程师例6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更坚定了我们办园的一贯原则:坚持解放思想、突出艺术特色、发扬团队精神、全面科学发展。

贺绿汀幼儿园办园近七年,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上海音乐学院及附中的专业指导下,幼儿园获得非常大的发展,艺术教育的进步尤为突出。

在贺绿汀幼儿园创办之初,我们就大胆解放思想,树立奋斗目标,要将贺绿汀幼儿园打造成一流的有音乐特色的幼儿园,为此我们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今年8月8日,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阶段性小结,我们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一场正规的、完整的钢琴音乐会,让孩子们得到了实践锻炼。

除了历年取得的各项优异成绩,今年8月,本园两位小朋友卞浩伦、周一又获得上海市少儿钢琴比赛钢琴独奏第一、第二名和团体金奖;十月份又参加全国少儿钢琴比赛获得第二、第四名。

多年来,我们把握好正确的发展模式、高效的体制机制和合理的利益格局,实践证明,艺术教育特色得到健康的、可喜的发展。

正确的发展模式:幼儿园并不是培养尖子的学校,我们走的是中间道路。即应人而教,对部分有才能的孩子重点培养,而对绝大部分的孩子则以提高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培养,促进这些孩子长大后在各领域中能够全面发展。我们的普教工作和艺术教育相互配合地密切,相互协调地有效。我们的老师有音乐学院来的老教授,我们的艺术总监本身就是音乐学院退休的钢琴教授。我们也有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各年龄层的老师已经形成梯队。现在全园学音乐的孩子的比例达到85%以上。而且这些孩子已经在同龄儿童中显现出独立性强、有信心、外向型、知识全面的优势。

高效的体制机制:建立了一支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全园现有在职艺术教师14名,不包括兼课的老教师。艺术教师在艺术总监的领导下,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艺术进修、教学研讨会,还有每月的艺术演奏会(包括教师本人的演奏会)。艺术教师们的才能在本园得到发挥,他们学以致用,心情舒畅。带班幼教老师也配合艺术教学,帮助练习合唱、视唱练耳、协助演出走台等等。

合理的利益格局:由于本园的领导都是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士,懂得教学的规律,了解教育的需求,掌握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理,形成学校得利、教师得利、学生得利的局面。本园不断增添、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活动经费,所以幼儿园得以吸引和留住各方面的人才参加到幼儿园的建设中。贺绿汀幼儿园在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力。

随着形势的变化,民办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严重的挑战。幼儿园的党支部积极响应实学活动,召开动员会,制定计划,组织学习。董事会通过学习也认识到:必须提高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保持与发展音乐特色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科学定位。在竞争中求生存,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是我园的科学选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学习、座谈、交流意见、召开民主生活会、谈心的基础上,幼儿园领导班子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查排和梳理。经过整理,本次活动共收集艺术教育意见4条。大家一致认为,广大教师、家长是本着对幼儿园领导班子的高度关心,对我园事业的高度关注与负责的态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客观中肯、具有针对性。这4条意见分别是:

1、在艺术教学上,需依据幼儿年龄的特征尽快完成一套完整的艺术教学课程。

2、根据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存在的教学困惑,应设立专题项目,通过教研组形式进行专项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3、要为艺术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提升艺术教师的教学内涵。

4、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提高艺术教师的待遇,体现艺术教师的价值。

(二)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对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

1、班子成员的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全市唯一一所专业性较强的音乐教育幼儿园,七年来,我们是在实际中摸索,在困难中寻找突破。但是对专业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实施,无论从幼儿年龄特征还是幼儿身体、心理发展需求来看,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化音乐教育的理论认识、目标制定还缺乏有力的依据,班子成员还不能运用创新思路去思考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因此,要采用新的科学方式,新的办学理念,创设更多样化的、浓郁的艺术环境,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幼儿的表现欲望,提升幼儿演奏能力。

2、目前设置的艺术教学课程,缺乏幼儿年龄特征的依据,存在着教师完全按自身的教法、自身的水平去指引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出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要求的孩子所需要的课程教学。课程的整体性、完整性不够,更不能系统地反应教学的层次性。由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里渗和着家长的个体因素,往往会发生不按教育规律去实施课程教学的情况。

因此完善课程建设是幼儿园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我们将会同艺术教师共同研究,依据幼儿年龄特征和科学发展要求,建构完善艺术教学课程。

3、对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认识不足,历年来抓而不实。幼儿园艺术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业精悍的教师队伍。要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必须扎实抓好教师的专业提升,如: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规范化考核教师的专业演奏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4、艺术教师的发展除了专业提升、师德建设、不断加强交流之外,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幼儿园的物质文明建设。由于体制问题,教师、工作人员至今仍处于较低的工资待遇。作为教师,他们是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有较高政治觉悟,有较理想的事业目标的,在这里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奉献,获取了优异的成绩,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作为学校董事会管理者,与教师的沟通不够,对教工的思想了解不够深,有些政策制定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注意工作方式,将“以人为本,以乐为魂”的管理理念运用的更好,切切实实、以人为本地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董事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形成过程,成为董事会领导班子深化认识、共识的过程,成为董事会领导班子不断增强战略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成为董事会领导班子坚持求真务实作风的过程。

董事会领导班子形成以下3点共识:

1、要实现幼儿园科学发展必须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办园宗旨,全面提升幼儿园综合办学实力。幼儿园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发展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2、要实现幼儿园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育健康、活泼、自信、诚实的人才。牢固确立以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尊重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师的特长。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推进幼儿园全面发展。

3、要实现幼儿园科学发展,董事会和全体领导班子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关注好教师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社会待遇,在民办教育体制中,要让教师逐渐感受到民办教育有发展,教师同样有发展、有前程。

四、幼儿园科学发展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园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工作要求:

一个主题——以“创新”为主题

两个特色——学前教育特色,艺术教育特色

三个目标——“以人为本”、“依法办园”、“求质量促发展”

四个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艺术课程建设、硬件设施建设

园艺工程师例7

2幼儿园民俗艺术教育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切实了解当前园所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状况,前期,幼儿园以实验班幼儿、教师、家长为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访谈等方式,对我园民俗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经过汇总梳理、具体情况反映如下:

2.1家庭方面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91%的孩子能说出“圣诞节”,只有9%左右的孩子知道“中秋节”,几乎没有人能说出“重阳节”和“端午节”,年龄越小的幼儿表现越明显。近七成的孩子回到家中,把时间用于看电视,近三成的时间玩电脑游戏,很少有时间外出散步和做游戏;他们喜欢的玩具以电动玩具、芭比娃娃、奥特曼为主,幼儿喜爱的音乐多为社会上所时尚的流行歌曲,没有符合幼儿年龄需要的艺术音像、图片。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虽然孩子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真正植根于本土的文化生活的天地却越来越小了。此外,我们还对四个实验班级110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98份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1)家长自身良好的素养是开展研究有力的保障。

从统计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父母年龄均在30岁左右,从事职业分布各领域,有近60%的家长具有较高学历(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且有个别家长曾从事过有关民俗工作),这为幼儿参与民俗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为顺利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2)家长对民俗文化的关注与认知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56.1%的家长了解常见的民俗节日;有20.4%的家长对民间传说有一定的了解,不少家长通过外出游玩形式了解参与了一些艺术游艺活动,但仍有30.6%的家长对民俗文化一无所知,其中以自由职业者和下岗无业人员居多。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以及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丰富,家长从中感受和了解了相关的民俗知识,但受文化程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民俗文化(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关注不够。因此加强与丰富家长们的民俗文化修养是我们深入开展幼儿民俗教育研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3)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态度积极主动。

调查结果为近99%的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的态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一数据极大地鼓励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同时也为家园共育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4)家长对幼儿进行的民俗艺术教育有较大的局限性。

调查中有一半的家长对幼儿进行过相关教育,可见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的参与广度、深度都非常有限。但已开展的活动内容来,家长能积极创设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注重以外出实践活动为主,立足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讲民俗故事、传说,参观博物馆、民俗作品展等方面从手,尤其是通过年俗、节日中的舞龙、剪窗花的生动活泼艺术形式,激发幼儿探究民俗文化、参与民俗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意,这一举措为幼儿学习和掌握民俗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素材。(5)班级家园共育工作开展不充分,但家长对民俗艺术教育活动寄予了期望。从调查中发现,有53.1%即过半家长不知晓班级开展的课题工作,这说明班级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关注本班课题工作的家长对艺术教育持肯定态度,且大部分家长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这为我园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2.2教师方面

教师是课题研究工作的主力军,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思想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以及课题的质量,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收录了教师比较典型的一些想法和态度:“我们很想做出些成绩,但没有资料要我们怎么教”。①——教师谈实施民俗艺术课程“除了教的技能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②——教师话“教法”“艺术的内容太多了,我们自己都不清楚哪些是民俗的”。③——教师对民俗艺术教育感到困惑语录①是对教师进行访谈时听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的教研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搜集、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的意识,思想仍停留在以往的“等靠要”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未建立清晰、规范、有序的研究思路,缺乏对教育内容的梳理,往往习惯于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就上哪,教到哪就算哪,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和较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课程结构的无序。其次,偏重技能的教授,不注重民俗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幼儿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错误理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正如②所描述,有的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艺术技能和学习某些民俗知识;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甚至有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此外,教师还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由于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许多教师在开展此课题时,都将目光集中于遥远的其他地方,而忽视了我们身边的许多优秀民俗艺术教育内容。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对民俗艺术的继承与发扬缺乏内在的素质,难以把握对民俗艺术的定义、内涵、外延的理解。因此,语录③所谈到的这些对民俗艺术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就在此基础上产生,希望通过研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服务,进一步弘扬民族艺术文化,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能反映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师幼共同发展。

3幼儿园开展民俗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精心启迪,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基础。

教师要围绕幼儿民俗艺术教育这个中心,为幼儿提供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激发幼儿参与和创编的欲望。同时,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够使他们感到安全的、温暖的、可信任的、充满激励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天真活泼地生活,积极主动地活动和学习,使各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2)加大学习力度,提高教师素质,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前提。

教师定期进行说、听、评课活动,提高了实验教师对民间艺术教学的能力,使教师们进入角色,投入到实验课中去,以积极、主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同时聘请民俗文化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指导教师对民俗艺术、文化等定义、内涵、外延加以界定,以便进一步理顺研究方向。

(3)新的方法、新的尝试,是做好民俗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和家长要摒弃那种束缚幼儿的双手和大脑,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从多种渠道了解民俗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初步感受中国民俗文化;或是以传统节日为教育契机,借助家庭的教育力量,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家园互动,将传统节日教育与艺术活动紧密联系,在有趣的节日活动中体会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导幼儿理解和参与民俗艺术活动,让幼儿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领悟、去创造。

(4)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是做好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兴趣维持的时间较短。现代化媒体凭着它的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对幼儿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幼儿之间、师幼之间、同龄各班级及各年龄班之间、家庭、社会等共享挖掘创设的民俗教育资源、教育环境,还可借助户部巷、汉街、昙华林等城市名片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对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等跨界信息进行有效的甄选、整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园本民俗艺术课程,积极为我所用,以扩大民俗艺术教育价值。

园艺工程师例8

园林园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建立在社会实用的理论基础上。其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注重实践教学即在现实社会这个广大的课堂上汲取知识,才能了解社会真正的需求,最终服务于社会。那么,如何进行中职学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实践教学呢?

一、中职学校加强园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园林园艺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加强园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社会实践更是园林教育实用性学科教学时不可缺少的一门课。园林专业内容广泛,园林职业是大工业、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在现代科学与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专业中设置太多的课程显然并不现实,广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也许会了解更多更直观的知识。而我们中国也有可供专业实践的园林设计单位,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以后工作的内容,这样他们会有更好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

二、中职学校加强园林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1、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

园林园艺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加强实践性课程建设可增加专业实习机会、专业课程加强实践性锻炼等。把社会当成个大的实验室,甚至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他会获取更多的直观地专业知识。学生才能掌握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知识,变被动未养成探索与怀疑的主动学习。

2、积极开展工作室教学

所谓工作室教学,就是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各工作室也可选择适合本专业领域发展需求的学生,然后由教师组织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这种相互选择的工作室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使教师更加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课题研究。“园林园艺专业”课程积极开展工作室教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设计平台,以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工作室教学方式通过设立独立的研究选题,使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而获得知识,从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教师的技术指导和学生间的互动探讨都为学生自主创新、积累经验、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工作室教学方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建立在学科的多元化和知识的系统性上的一种优化的、综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设计出成功的方案奠定扎实的基础。

3、构建四段式阶梯渐进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根据园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教师可以设计田间农事操作劳动、课程教学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4个阶梯性的实践教学阶段。其中:田间农事操作劳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为主;课程教学实习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综合实习是以配合专业课程教学设立的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习锻炼能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毕业生产实习则要求同学在与园艺有关的企业或基地系统完成实习工作更加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4个实践教学阶段紧密衔接,这种阶梯渐进性的实践教学安排不仅在时间安排上有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在实践内容安排上也非常合理。不仅能学会系统专门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适应了园艺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园艺专业人才培养。

4、通过“两个结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

1)、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有机结合。

园艺工程师例9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主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给原有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了大学创意园的建设中。这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学创意园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在这方面,国外较为成功的案例有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QUT)与政府合作的Kevin Grove都市村庄创意社区。借鉴对国外高校创意园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这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模式。

一、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是在当前“新经济的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各高校借助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纷纷建立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的创意产业园的形势下,将高校创意产业园内导师工作室的运作与学位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导师制度。

从本质上讲,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构建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做的一种顶层设计,其中大学创意园建立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导师结构、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是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重点内容;而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完善的创意园管理机制、导师队伍建设等保障措施。

二、构建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依据

1.大学创意产业园的建立

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城市独特的文化、信息、资本、人才等资源为依托,通过对创造力、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动力、就业机会的系统性活动。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将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的增长方式,减少经济发展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产业集群现象,其技术和人才高度聚集,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独特的产业、经济、文化、艺术、技术、资源、市场和管理特征,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认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在对创意人才的需求下,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大学所具有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学术基础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思维源泉。清华大学科技园、北大科技园、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大学创意产业园”越来越多地被建立起来,这些创意园把大学的人才、学科和地方的产业、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得天独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创意时代的引领者。

2.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在遵循艺术学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借鉴、吸收国外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2)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据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方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为目的的课程;“方向课程”则是为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专门性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修养都得到提高;“选修课程”主要是为学员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丰富自己,以利于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3)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设计教育在我国已经形成受众面极大的教育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那将是极大的浪费,诸如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环境艺术等都是社会比较急需的。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尤为强调设计教育的实践性特色。注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设计实践活动,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在艺术设计职业领域中解决实际问题、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的能力。

因此,构建有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院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和校外的试验示范站、推广基地、合作企业等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的条件,使其学习、研究与技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导师因素。

1.对导师的挑战

(1)对培养方案制定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所以,除了要进行素质、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性训练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大多数导师对社会实际和企业现场情况了解较少,在为学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时就面临一定困难。

(2)对课程教学方式的挑战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和应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要因材施教,对前者和后者采取不同的教学侧重。对于前者,由于其工作经验丰富,容易理解与实践有关的课程,但其理论知识不够深入,需要多讲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后者,由于其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对与实践相关的内容理解相对模糊,需要导师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讲授与职业有关的课程,避免与实践环节有关课程开设时间和内容的随意性。

(3)对指导方式的挑战

由于目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两年,第一年的前半年学生主要是上课,与导师接触较少,后半年可以进入实验室,第二年就要开始到企业去实践,这对其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挑战。

(4)对学位论文的挑战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应用课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而对形式多样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其质量和水平也是摆在导师面前的问题。

2.对导师选聘制度的挑战

(1)对选聘条件的挑战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其导师既要有较高科研水平,又要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经验,导师的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考核制度的挑战

由于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大多要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教学能力时,应该考虑授课与实践的结合情况。

四、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总体构想

1.“双导师制”教学培养模式

(1)导师遴选与职责分配

校内导师一般由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一定相关专业水平、有丰富实际工作阅历和经验的社会人士担任。

两位导师都应参与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同时,针对双方导师的优势进行分明确分工,建立紧密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相应责任书的职责分配方式。

(2)导师与学生管理

校内导师由学校来进行评价和管理,校外导师由学科委员会根据校内导师的提议聘请。学校设立校外导师信息数据库,被聘校外导师的情况将及时得到掌握和更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项目实施,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起主要辅导职责;对学生论文的开题、写作和中间环节的把关,校内导师负主要职责。

2.教学管理的组织实施

(1)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生与工作室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导师在使学生接触实际项目过程中并非只是简单地分配任务,而是激发研究生进行自主研究,运用创新思维寻找与工作室外单位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及项目切入口;鼓励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优势组建项目团队进行协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总体把控和指导作用。

(2)学术研讨活动组织形式

在安排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时,应减少虚拟命题,并邀请外单位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工作室不定期地邀请合作单位的高级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富有经验的其他专业人员给研究生做项目相关情况的讲解,使研究生能全方位、多学科地了解项目的立项意义、目标、难点、重点、需要创新的部分及时间进度要求。

(3)学位论文过程监控

创意产业园区导师工作室制采用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方式。在教学及学术研讨活动等培养环节中,按个人培养计划、学术研讨计划进行授课、讲解、主持讨论、给予评定,由校内导师负责,校外导师参与;在立项研究、实验分析、论文写作、中期检查等环节中,校外导师直接进行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进行定期集中指导,接受电话及网上咨询,并给出相应辅导。导师应要求本工作室研究生将其第一阶段的学习、研究记录形成实践报告,应定期对研究生的设计成果(包括手稿、成稿及实物)等证明材料进行检查讲评,并留实物或相片存档。每学期末,工作室内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应予以公开展示;工作室教学情况应由导师进行总结,并以书面材料形式上交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五、建设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大学创意园管理机制

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应该具备良好的营运环境。这种营运环境包括工作室自身的软、硬环境,也包括了整个大学创意园管理环境。工作室的教学软环境包括了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习建设等;硬环境指教学需求一切设施,比如展示橱窗、实验设备、工作室内部网络平台等。而整个创意园的管理环境的健全改善则包括以下几个必须由校方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方面:对“依托高校模式”的创意园的政策(包括专业化创业设施、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和政策指导等)支持仍需改进;加强监管力度,形成动态监管制度;正确选择产业导向,探求创意园未来发展;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诸如提供研发、经营等基础服务;提供商务办公设备服务;代办企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服务。申报认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认定;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软件产品、软件企业认定等。培训及咨询服务;提供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财务等方面的培训及咨询服务;物业服务等。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导向;强化导师自身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合理的校外导师引入机制;成立跨学科、跨专业方向的导师联合指导小组。

建立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建立导师综合培养能力评判表,应考虑: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研究方向引导;对研究生负责情况;导师素质;个人教学情况;个人科研能力。此外,校研究生部门每年组织专家对研究生的设计作品、论文质量、导师指导态度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综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组的评定建议,得出导师培养能力的考核得分。

六、结语

以上所述,是对我国例如杭州这些位于创意产业发展前端的城市中高校建立“大学创意业园导师工作室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构想与初探。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各高校参与创意产业、建设创意产业园活动的增加,以及综合类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集教学、研究、创业与一体的大学创意园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将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郭洪权.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导师工作室制[J].林区教学,2007,(2).

[2]汪维丁.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09,(8).

[3]杨卫.研究生教育突破传统“师徒式”[N].中国教育报,2007,(7).

[4]张景鸿.完善与改进高师美术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5]王玲玲,赵群,蔡翔.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8).

[6]宁绍强,穆荣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10)

园艺工程师例10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