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园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0:15

园艺论文

园艺论文例1

二、中西园林艺术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和谐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国山水画自觉把山水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竭力创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就是形与神、情与景、实与虚的融合与统一,是自然美经过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华,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西方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强调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古希腊的普罗太戈拉认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体地位,作用重大,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张“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要统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园林艺术重视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观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强调排斥和斗争,看待世间万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观点,注重一分为二。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态美学价值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具有的生态审美智慧,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相统一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是研究人与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重建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和关系,使人类生命与环境生态实现和谐交融。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突出表现生态美学新的审美高度,重新体现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按照生态学世界观,审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价值和特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是生态系统中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人类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传统思想,要“诗意地栖居”。中国园林艺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崇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同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是一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造园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形态,对构建新型生态审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重视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互动。运用因借体宜、虚实相生等造园手法,融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审美观念,尽显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态之美。运用显隐互现、曲折婉转的造园原则,使自然景物与审美主体的情景互动、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觉升华为意境灵动之美,构建自然生态的园林意境,充分展现大自然的生动形象和无限生机,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对生态美学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园林艺术注重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选择营造园林景观中,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景随形,提高自然园林景观的生态审美价值。中国园林艺术为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提供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机遇,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园艺论文例2

1. DV艺术的概述及校园DV艺术

何为艺术,所谓艺术无非就是独特,很多人一直以来就是怀着这种认识来理解艺术,甚至我也不列外。当然这样并没有错,艺术本来就很独特。但是艺术还是源于生活,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再加工。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弄的疏远,如果你有让生活给别人带去另一种享受,那怕只是一种想法,那么你就有可能接近艺术。然而所谓DV艺术那就更离不开生活了,因为他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DV创作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我们所设计的主题,就需要对生活时间进行拉伸,重新安排节奏,再加上音效等各种我们所谓的剪辑。这就使生活更加艺术化,使作品更具有审美的价值,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恰恰DV艺术就本身具有生命,所以我想说DV艺术是我们生命中的活体艺术。DV艺术解释了这么多,我想对与校园DV艺术就不会太难理解了吧。在DV艺术前面加了个限制词“校园”,无非就是进入校园的DV艺术。当然校园DV艺术还是与其他的DV艺术有区别的,我所说的区别并不是DV上的本质区别,而是一些表面形式上的区别。比如校园DV艺术他就会涉及到各种关于学生以及学校的因数,我个人总结了几点:学生的思想理念和一些基本的视野、学校的艺术文化宣传、还有就是学生的专业问题。尽管有那么一点区别,但是艺术的思想是没有界线的。

2. DV艺术、校园DV艺术的现状

就目前具体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DV的普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与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向往,当然还与时代的变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96年,DV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来拍摄家庭式的影像,也就是可能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随着DV本身性能的改进和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很好的掌握运用。直到我们现在DV机已经成为当前个人影像制作甚至专业媒体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摄像设备,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选择DV进行自己的影像表达。DV承受生活之轻的同时,也承担起艺术的重。为什么这样说,虽然人人可以玩DV,人人都可以创作。但是我上面提到了“DV艺术”,最基本的艺术前提是你的创作可以给别人带去美感,带去一种享受。因为影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必须有专业知识,必须有设备,还必须要有创作精神。说这么多,也并不是好像在要求什么,主要的还是创作与审美在生活中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大学生注意的可能就是校园DV艺术了,校园DV艺术与社会民间以及其他的DV艺术不同之处还是比较的多,上面也谈到了这一点,这跟DV所处的环境有关。2005年,北京大学团委等展开“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调研,其中“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专项调查,选项包括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六类,结果分别是32.3%、53.1%、41.5%、21.6%、10.5%、7.6%,校园DV占41.5%,可见校园DV已成为继文学作品之后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还有国家教育部对校园DV艺术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各个省份都会相应的开展校园DV艺术节,还有全国性的艺术节。还有一些校内关于DV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建立,以及学生自我培养的本身爱好。加深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校园艺术文化的水平,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艺术的舞台。

3. ................DV在校园中的影响及用............

3.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校园DV艺术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内发展还是外宣传都与DV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元素有很多,比如说学校里的晚会演出、各类比赛、等各种活动。但是这些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值得珍藏的东西,又不可能始终的停留在精彩活跃的那一刻。那么DV就可以帮我们把那一刻的所有记录下了,美好的回忆就再是梦想了。重要的并不只是在这里,因为校园DV艺术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DV艺术的发展下,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得到了发展,还有就是校园DV艺术文化可以传递式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

3.2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影响

2004年4月,当校园DV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时,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本着“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的原则,创办了首届大学生DV电影节,开创了高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DV的先河,其参赛作品以完美的镜头和精彩的剧情将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有机结合,很好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应该说与校园DV走的比较紧密的还是学生,因为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持有DV。这也就说明了校园DV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能力方面能起到明显的变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影视文化的高度认识,也在无意识中 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体会。还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谈到了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中央16号文"四项教育。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新力。在对艺术的追求时,借助DV反应现实生活的美感,又会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对学生自我艺术能力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是专业的话,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事业生涯做好准备。可以想象得到在我们拥有的美丽的校园里,因为有DV艺术文化的存在,而使得我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一种新生艺术的气息。

4. ..............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

谈到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首先要提出的是DV改变了生活当中的艺术形态,同样也增加了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我们知道现实生活的竞争,无非就是市场的竞争,再想一下市场是一个消费的市场。要想收益就要促进市场的消费,而消费者正是我们的那些对艺术有美感的人。这样一个很现实的市场推导就间接的告诉了我们,DV艺术改变了竞争的市场。说了这么多

其实就是回到属于DV的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行业。最近一些年来,国家一直对校园DV文化比较重视。就好比说一些学生的DV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并给予鼓励的方针。就比如说在电视上看到的学生DV作品,还记得一次在CCTV-3上看到了一系列的校园DV作品的播出,有《毕业了我的大学》、《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校园花工》和《仙湖的化石森林》...... 。还有目前,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已经与新浪网、三杯水、《大众DV》、《DV@时代》等多家媒体达成全面合作,并且DV节组委会正在积极寻求相关电视媒体进行纵深合作。目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报刊媒体对DV节进行了密切关注。比如还有些学生自己的作品直接的推销到影视行业当中去,而且有的能够站住一定的位置。这些其实就在激活影视行业,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除了经济效应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校园DV艺术对人们的各种素质培养的提高。就好比一些拍摄的教育性片对人们的思想觉悟有着很重要的效果,还有教育意义。

5 .................校园DV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改善...............

虽然说校园DV艺术发展的还可以,但是那只是对局部的一些,总体情况还是有些不足。第一方面是DV作品的整体水平不高,这也可以找出诸多因素。比如说学校的规划力度不是很好,还有就是设备的不到位,技术上存在问题.......等,导致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机会。这些就使得作品的艺术化难以实现,水平上不去。当然也会存在学生自身的原因,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去对待DV。要知道创作是一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就必需要求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第二方面我觉得还是学校的一些教育体制没有完善,说简单一点就是DV艺术产生和表现的形式还处在普通的化的阶段。就比如说一些校园DV很简单,他的产生过程还有一些技术方面都很粗糙。就是纯粹的用找一个人拿着一个DV去拍摄,艺术的产生过程中没用去策划。还有就是在宣传的形式很单一,处于被动的状态。就比如说把作品拿去参赛吧,还好有一些大学生艺术节,可以进行宣传一下。但艺术节毕竟是一个在有限时间里进行的,这样我们就好像在等待中......。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变。DV整体水平不高,学校可以请些比较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督促,还得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开发他们的内在艺术潜能。在宣传自己作品的时候首先要在学校创建一个体系结构,比如现在比较好的学校就有自己的校内广播电视台。校园电视台可以说是教学管理中实施各种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点缀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可想而知应该提倡校园电视台的发展。校园电视台要认清外界电视台的形式,要有自己的策划和体制。比如在自己的电视栏目这一块要做到不同于其他电视栏目的特点,努力的寻求自身的创新发展(校园电视台由学生台长负责,下设宣传部、编辑部、记者团三个职能部门。各部各团由部团长负责,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结束语:校园DV艺术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当代大学生风采的同时,还将近一步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促进中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我相信我们的青年人才在以后的校园DV艺术发展建设中做出更好的业绩,把我们的校园DV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我也坚信校园DV艺术未来发展得更成熟,更辉煌。

参考文献

1.《电影观众学》 章柏青 张卫 着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6

2.(DV生活DV艺术)陈帆与北电毕业生张良学的对话

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少兰.

园艺论文例3

建筑往往隐匿其中,随着视角变化时隐时现,这种建筑设计表现,呈现出无欲、无求、无为境界。在明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围绕中心组建建筑群落经常被用到,这种建筑构思到了明朝已经打破传统基础表象,更多的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意境互动表现这种效果。园林景观的设置都暗含向心力。随着观赏角度的移动,可以感受到这种奇妙布局特色。在多数情况下园林景观核心区都建有高大建筑,其旁簇拥山石、水体。明代园林中的突出印记是亭台楼阁的临水而建。在书画艺术影响下,园林与山水意境就已经密不可分。园林设计已经不再突出堂皇富贵,更多的是体现山水意境。明代园林“古猗园”就以这种人文景观建筑与山石水景相互映衬,在山水映衬中体现了“亭台皆临水,屋宇不碍山”的书画境界。常常使得游人观风赏景过程中,经常处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奇妙境地。在建造园林建筑过程中,曲廊花墙相阻隔,在院内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然空间,有些空间小巧玲珑,如同秀美的盆景赏心悦目。园林建筑与大空间展现的山水意境之美自然衔接,很有中国传统诗画意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妙处。园林建筑多以楼阁亭台展现,建筑屋顶覆盖琉璃小瓦,各种斗拱造型飞檐翘角,门窗多经过精雕细琢,油漆粉刷,在简朴中透出高雅。殿堂小筑中多悬挂书画匾额,书画内容多反映园林建筑者对山水怡情,在欣赏风花雪月中透出隐逸为高的思想境界。明代园林因地域不同,园林主人造园理念和喜好各异,以园林形式抒发心志。同时园林主人身份和园林设计特点都有很多类别区分。从史料记载和现存明代园林中,可以从园林主人地位分清园林规模和等级。很多明朝园主自身修养较高,他们建造的园林品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人文价值。这些人建造的园林,一方面体现出其高贵不俗的地位品格,抒发他们的情感抱负,另一方面又展现园林艺术风雅独具,在不同形式园林规模表现上,体现出与天对话的场所效果。这种园林多属于私人园林,并不对外开放,仅供私人及友人赏玩游乐。除此之外明朝园林类型还有寺院道观园林如狮子园、书院园林和少量官府开辟的公共开放园林。

园艺论文例4

1.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如文农科兼修的人才,即学园艺的不仅懂技术,而且要懂管理、懂市场、懂营销。

2.动手实践能力强、能吃苦的技术型人才园艺企业一般远离闹市,要求员工能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生产,吃苦耐劳。因此,不少高学历的人才留不住,但动手实践能力强、愿意吃苦的中职生很受欢迎。

3.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就业观一个企业往往需要心态积极、平衡,能够乐观地接受任务和应付麻烦事的人。因为任何企业都会有不足的方面,面对企业的不足,心态积极的人才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并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同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业绩。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1.入学时

树立职业意识,规划学习生活。入学是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也是成长的关键期。对于每个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指导与学生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个体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在入学初期及时让他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帮助,引导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认识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人生的进程中认真对待和规划职业学校的学习,他们便能由此生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良好的状态学习,充分地迎接职业的挑战[4~5]。

2.学习中

在园艺的课程设计上与学生就业联系起来,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员工,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师傅,多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去,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多动手,能更多地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将基地上的一些温室大棚以承包的方式分配给几个园艺班,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学期进行产出比赛,看看每个班的盈利情况。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

3.就业前

安排学生去一些园艺公司和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园艺就业形势调查。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这需要由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来做好职业咨询工作,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了解社会就业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多方权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终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职业岗位。

三、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1.激发职业兴趣

专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必须先让学生找到和专业的“关系”。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的现状与工作内容的距离,增强了现实感。通过参观合作企业、园艺实践基地和创业园等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可以迅速地让学生进入状态。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领域的重要性,培养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由对职业的好奇转变为对职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培养敬业精神

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社会实践,开创学校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新局面。

3.创设竞赛情境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竞赛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定期组织园艺技能比赛,如:插花、嫁接、扦插、种子检测、修剪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及耐压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培养市场观念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职校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无形大手的拨拉。因此,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等,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通过校企文化渗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现代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所以,要一直注重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相互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开讲座,讲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理念,让学生在思想上尽早地与企业接轨。学校分阶段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基地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联系起来,看看在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难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好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在学好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素质,更能转化为效益。

2.实行园艺实训基地责任制

学校的园艺基地有智能化大型温室2个、普通塑料大棚8个、露地5亩,将这些地块划分给每个园艺班,实行包干责任制。由每个班进行自主设计种植,学校协助产品销售,从而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对每个班的责任块进行学期的评比与考核,进行表彰,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他们在将基地建设好的同时也洞察了市场需求,培植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花卉树种,也经常钻研如何将产品培育得更好,使得更多的学生热爱专业知识。

园艺论文例5

1.2园林建筑小品与植物的配置原则设计者在园林建筑小品中搭配植物不仅是为了体现其美化功能,还需要其与园林主题交相辉映。对此,设计者在挑选植被种类、确定具体的配置位置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判断该植被能否进一步烘衬出建筑小品的设计内涵及其希望为游客营造的氛围与意境,恰如其分地将植被点缀在建筑小品之中,使2者相映成趣。

二、园林建筑小品各景观的配置艺术

2.1园林长椅的配置艺术长椅是园林景观中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其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休闲小憩场所,以满足其驻足观赏的需求。通常情况下,长椅会被设置在幽径两侧、花坛边、建筑旁,能为游客提供便利,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建筑小品之一。设计者在配置长椅时,应当充分考虑其与周边景观的相融性,不论是颜色、样式、材料都要与周边景致相得益彰,不能过于跳脱,产生违和之感。我国园林中较为常见的长椅材料为石料与木料2种,石料材质的园椅多以圆墩形或长石板型为主,部分配以相同材质的石桌,充满中国风情;木料材质的园椅则设计成带椅背或不带椅背的镂空长条形状,供多人同时休憩。铁艺的长椅在欧美国家的园林中较为常见,符合其建筑风格。

2.2园林灯盏的配置艺术灯盏也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建筑小品之一,能在白天起到装饰作用,夜间发挥其照明功用,为游客夜间游园提供便利。设计者在灯盏的构建过程中,应当以灯盏光源覆盖面积、照明亮度、耐用性能等因素为基础,尽可能选择造型精美细腻,或体现时代特色、或传达古朴风情的园灯装点于园内小径处,使其与整体格调相互映衬、相辅相成,让游客体会到“处处皆景”之感。

2.3景墙的配置艺术园林内的景墙常以围、遮、透等手段起到隔离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使园林层次感更鲜明、意境更深远。设计者在景墙的配置过程中,应当以周边景观为参考,使其自成一景,构建出和谐之美。景墙使用的材料、设计样式都需要迎合周边景致、符合园林主题。如,古典园林的景墙多以石料或木料为主,配以雕花、镂空,古朴而自然,流露出一丝古韵古风,与扬花垂柳相映成趣,庄重典雅中不失柔和随性;若园林为现代风格,则可以采用黑白或金属感较强的元素,利用流畅简洁的流线型线条划分出不同空间层次,大方美观,简洁明了。

2.4栏杆的配置艺术栏杆作为一项安全设施,能有效确保游客在观景游玩过程中的安全,降低失足、跌落险情的发生几率。除此之外,栏杆与景墙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划分功能,为园林管理者规范游览秩序、隔离安全与危险区域提供条件。栏杆的设置需要讲求适度原则,尽可能满足游人的游览需求,在与周边风景相融的同时考虑到坚固耐用性,以实用性、安全性为主,美观性为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融入艺术气息。

2.5雕塑的配置艺术多数园林中都配有雕塑,设计者在引进雕塑作品时,应当切合园林主题及表达意境,选择相关题材的雕塑作品,切不可为了营造人文气息而盲目添加雕塑,以免产生画蛇添足之感。通常情况下,雕塑会被放置于标志性建筑旁、花坛中央等位置,美观而醒目,以铁艺、混凝土浇筑居多。若园林为现代化风格,则可利用抽象的线条构筑;若园林为古典风格,则可以配置造型古朴、别致的雕塑或直接使用天然的景观石或人工假山装点其间。

2.6功能性基础设施的配置艺术展览牌、电话亭、候车亭、果皮箱等都归属于园林功能性基础设施,是其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类功能性基础设施以满足游客的各项需求为前提,能进一步表现城市的人文内涵,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设计者需要在确保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将其融于景观中,如在森林公园内建立树木造型的指示牌及木质结构的电话亭、在儿童乐园或游乐场内安放卡通图案的果皮箱等,尽可能迎合园林的性质及主题,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园艺论文例6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2.1空间形态的差异

中式古典园林受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内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特征,多为半封闭的空间形态,注重内部的统一和协调,常以较大的水域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四周环绕布置回廊、亭榭等建筑物,向心、内聚的感觉十分强烈,视线迂回曲折,妙趣横生[2]。西方古典园林多受理性集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了外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西方人开放直白的特征,呈现外向型、离心、扩散式的空间形态,注重外部统一与整体的协调性,体现着形式美与秩序美,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综合运用并反映在园林景物的造型之中,将园林的主要景观直接呈现在游人的眼前,没有隐藏或躲闪,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2造园手法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审美差异与使用功能差异,即便是古典园林中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道路,在设计建造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古典园林中道路的建造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有曲折性,通过各种“曲廊”的穿插与组合将各个分散的建筑单体要素有机地连着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曲径通幽”的奥妙;而受西方理性哲学思想影响的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不论是主路还是支路,都具有笔直的特点,完全依赖横纵轴的水平十字交叉,整个道路网络呈现发散性的几何布局结构,更加鲜明直白,不仅为了追求功能与效率,还追求空间的拓展性,与外界环境想联系。对于水景和植物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差异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更多的是“灵动”,体现着相互依托、相互倚借的关系,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多为喷泉等,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对于植物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多为依据园林大小,考虑树木与周围环境间高低疏密的关系,在树种上多选棕树、女贞等耐阴耐寒的植物[3]。西方古典园林中树木的设计多将植物人工修剪成形态不同的几何样式,更具规则性。

园艺论文例7

亭子建筑艺术是指采用现代建筑技术,按照形式美艺术美等美学法则,对造亭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的形状体态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造型美。建造亭子概括起来就是用点、线和面等形态复合而成,这种复合因设计者艺术水平和审美视角不同而形成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亭子造型,不同的亭子设计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设计理念。圆顶亭子给人们一种温暖亲和、愉快团结的视觉美感;三角形亭子给人们一种俊俏轻巧、单纯活泼的心理跳动感;正方形亭子给人一种坚固质朴、稳重大方的心理踏实感。在我国园林建设中,过去造亭物质材料通常选用木质材料,素木亭子接近自然,雅致古朴。设计者可以在木头上配置各种雕塑、彩画,使亭子更富有装饰性,充满人文气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在亭子大多数采用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依据木结构艺术造型复制钢筋混凝土冷塑结构造型。使用天然石色颜料,仿真效果逼真,具有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

(二)、亭子的环境艺术

亭子环境艺术是指在设计亭子中要充分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时代环境和空间环境等,特别要考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环境,亭子体型、比例、材料、色彩都要与环境相融合,要成为园林空间中的视线集中点,达到“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的效果。无论是圆顶亭子还是正方形亭子,亭子形状设计都要符合游人欣赏园景的视觉审美需要。亭子造型选择跟环境相适应。符合园林亭子的功能和景观表现,南方的园林亭子顶部檐角反翘要高,碑亭就要建造在石碑边,绝对不能建造在动物园、植物园等地方。

(三)亭子的文化艺术

亭子建造的文化艺术主要是指建造亭子要与时代背景和文化结构相结合,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建造亭子时都会在亭子前面悬挂牌匾或对联,把主人的人生经历或对生活、人生的态度融入其中,营造文化意境、增加文化底蕴。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待霜亭,悬挂题有“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牌子,这句诗和亭子的建造以及亭子周围的环境相吻合。亭子周围是橘子园,橘子在下霜季节逐渐变黄成熟,味道甜美。园主人闲来无事就驻足亭子赏橘园美景,期待霜期到来品尝橘子。这牌匾就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浓厚的田园意境。造园者根据园林整体布局,把亭子建造在出其不意的地方,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如在山巅之上、林木之间、临水之处或曲径尽头建造亭子,游人感觉在如画中畅游园林,充满诗情画意色彩。

二、现代园林亭子的规划设计

(一)位置选择

亭子是观景点,游人在游览园林过程中休息养神、欣赏美景。游人在亭子里观看园中景物时,游人要一览无余的开阔视野,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能给游人以最佳的视角和视距。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要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亭子与园中其他景点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亭子又是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是游人游园时被欣赏的景点对象,要让游人获得美好的视觉享受,产生想到达亭子探个究竟的欲望,所以亭子位置必须选择在游人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亭子的视觉美的位置。在规划设计园林亭子时,必须使亭子和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亭子成为游人的一个重要景点的景观效果。总之位置选择的标准就是作为观景点由内向外好看,作为景点由外向内也好看。《园冶》指出“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建造亭子的合适地点,在山顶上建亭子,游人登到山顶后气喘吁吁,体力不支,正好可以休息提神解乏。山顶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游人可观赏景物、开怀舒畅。在山顶上建亭子,突破了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体的轮廓线,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在平地上建亭子,可以选择在十字路口处和风景较好之地方,便于游人在休息同时观赏四周美景。在水边建亭子,亭子可接近水面,亭子与水面距离宜低不宜高,游人可以亲近、嬉戏,观看水中倒影,给人一种宁静、清爽、闲适、雅静之感。

(二)材料选择

亭子是最接近自然的建筑,材料色彩就应该接近自然。所以在选择材料和颜色时应特别注意。木质材料颜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浅淡,要选色自然色。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仿古建筑结构工艺材料不断诞生,现代园林亭子应该选择仿木、仿竹、仿树皮等仿古材料,这些材料经久耐用,视觉效果也逼真。现在也有一些园林亭子应用各种金属材料和帆布,形式和颜色都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选择使用木材、石材、竹材、树皮、茅草等材料时,应该多选择一些地方性材料,它们加工便利、经济适用,能与环境协调统一。亭子色彩选择应和亭子周围视野范围内的环境相和谐,也要考虑亭子的功能作用,通过调和色彩达到协调或突出亭子的视觉效果。亭子材料色彩选择要综合考虑地域区别,如木结构亭子的色彩,在我国南北方就有较大的差异,南方的大多是青灰色彩,北方的大多是鲜艳色彩,现代亭子运用仿木、仿竹、仿树皮的仿古材料也都是自然的材料色彩。

园艺论文例8

人类在原始时期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获取生活资料.这时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大自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恐惧、敬畏的心理,并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难以解释如闪电、雷鸣.在与森林长期相处的人们,对一些大树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觉.动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候,某种动物解人于危难之中等等.对这些事物或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将其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类生活和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对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许多民族都建造过对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间某种不可企及的权势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着法老的权力;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丛林,是对太阳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国古代建台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现出对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为神灵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纣王的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风雨”[2].这都是古代人们对山岳崇拜的主要体现.因为在古人看来,山以其巨大的形体、无比的重量以及简单而强烈的线条,显示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种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现.同样,古代人们对水及水神有着与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们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许多民族以水泽及河流冲积带为栖身地,于是水泽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选择了地貌优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观丰富的地方麇集会议、祭祀歌舞,并不是因为风景优美,在他们看来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们以后的活动中,为表示对神的崇拜模仿湖泽开掘了“灵沼”,模仿山岳筑就了“灵台”[2].随着社会的演进,在这种活动中也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并一路传承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造园中注重筑山构水和植物景观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风景的模式.

1.2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狩猎是原始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进入文明期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发生了改变,即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狩猎和游牧中停了下来转移到农业生产阶段.这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资料积累也日趋增加并越来越集中,于是社会阶层出现两极分化,有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阶层出现.在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发现农业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种壮观的乐趣,为再现祖先的狩猎生活,再经验游牧生活的壮观场面,狩猎虽然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但却成了那些已脱离生产劳动的帝王贵族们礼仪化、娱乐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围,滋生繁育鸟兽,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在以后的园林形式中都继承了这种自然朴素的景象,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2主观因素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诸子百家都有相似的解释.孔子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纪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律,顺应自然,崇尚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认为人与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人懂得了这点,就能“安之若命”,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包括生死,而进入一种与自然完全相同的境界.如果以这种态度看待自然山水,就会觉得“山林屿,皋壤屿,使我欣欣然而乐屿.”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于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又以“人道”与“天道”相通指出了人的自然性.因此“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人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完整、和谐的人性必然是介乎自然与社会之间.人应该尊重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正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其中布局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理应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个发展过程.

2.2“比德”思想

“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审美意识,即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点.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这虽然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说明智者和仁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但也说明了人对山水自然美的审美感受,即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特征.所以朱熹也有同感“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朱熹将山水与人的德性、仁智联系起来,使之人格化.他们对山水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自身理想人格的欣赏和赞美.凡是山水具有的美德,皆为人类具有的美德.由于“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于是山水也就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在造园活动中也重视筑山理水,园林形式自然而然地朝着风景式方向发展.

2.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学说混杂的产物.到秦汉时,神仙思想在民间已广为流传,其中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流传最广.昆仑神话的内容主要为山上有仙人居住,山上有神木,是植物崇拜和山岳崇拜的体现,反映了上古时代西北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宇宙观念.到了战国以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方联系流传到中原各国,被当地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种神话———蓬莱神话[4].蓬莱神话补充了昆仑神话中水的素材,并强调了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园林中的山水体系.从此在皇家园林尤其是秦汉的皇家园林中都有这种山水布局.如秦始皇在兰池宫中筑起了蓬莱山,以表达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方丈、瀛洲、蓬莱[5].所以“三山一池”,自秦汉以后就成了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如唐代的大明宫有蓬莱池,中有蓬莱山;建于明代的苏州留园水景中就有小蓬莱.因此,园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景观的再现,这种情况虽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但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4隐逸文化和山水画的影响

隐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隐逸之士,遁隐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希望能以此摆脱当时险恶政治的阴影[6],于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画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正是后来园林中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创作的蓝本.在文人园林中力求创造出生意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境界.中国过去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是由画家直接参与建设.山水画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的山水风景,而造园则是对这种概括、提炼、升华的山水画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再现到现实生活中来.如北宋的寿山艮岳[5](见图1).其总体布局为“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系主宾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岳体系,可以说是天然山岳典型的概括,体现了山水画论中“主山始尊,客山拱伏”的构图规律,位置经营合乎“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的山水画理.水系也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如河、湖、沼、溪、涧、瀑布、潭等.整个山水形成了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山水态势既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是受到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又如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也与山水画的“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园林中的假山池水,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7,8].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发展的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后,逐步形成为浓缩的、典型化的自然风景.

园艺论文例9

二、构图精妙,绝叠巧置楼台

现我国现代园林学大家、丹青妙手陈从周在其造园名著《说园》中曾论述,造园之肯綮在于“精布局,腾挪摆置运用之妙,楼台亭阁乃现丘壑林石,此即古之所谓章法者也”。由此得见,园林得以精致呈现的核心关键在于主体建筑的置放设计,园林入画需以巧思构图布局。文征明天资奇高,又钟情园艺,曾参与姑苏拙政园的设计建造,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表现了然于胸、自有心得。文征明善于将即景之物重新设计,能够灵活利用纸上的空间实施中心烘托、左右对称、上下呼应、夹框抑扬等各种章法,这也使得其园林画充满了精妙妍秀的构图特色,于一叠一置间楼台阁榭尽现。《渔隐四时即景图》为文征明辞官归梓、畅游渔隐(即后之姑苏网师园)后所作的即景园林画,该图为横轴长卷,分为“月到风来亭上春”“致爽轩中清空夏”“绿蕉阁外渺高秋”以及“引静桥下玩雪冬”四个分图,作者在同一图卷中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轮替之中的月到风来亭、致爽轩、绿蕉阁、引静桥,让观者览画即如入园,四时楼台俱现,着实令人叹服。而在具体细致的构图章法上,作者则交叉运用了中心烘托、对称呼应、夹景框景、抑景扬景等不同手法,具表写实而又略作调整,从而能够将渔隐之中的亭轩桥阁依照比例生动再现。譬如在“月到风来亭上春”这一分景中,作者就以中心放置、四周烘托的构图手法凸显了月到风来亭的卓然风姿。作者先在画面中心偏上的位置轻描出月到风来亭的主体轮廓,接着淡勾出亭下的假山高石,再以细笔密划出葳蕤春草,其下的部分则作留白处理,以表现暖风徐来、清波微起的初春水面。而在画面左右两侧的均匀空白处,作者轻划出了相互对称的两排乌瓦回廊,在两侧的乌瓦回廊各自接近其侧画面之处,作者又各轻勾出一顶小亭,从而形成了工整对仗而又精巧自如的一组廊桥亭台的连环建筑,同时也将月到风来亭的中心烘衬得更为明显,更显其卓然昂立之姿。在末景绿蕉阁的构图处理上,作者则使用了抑扬映景与夹框成景相结合的独特手法,其先在画面右侧点染勾出若干山石、矮丛以及高木,又于碧翠高木之中斜露出一角阁檐,不禁让人有一种想探此阁楼其貌之究竟的心思。而沿阁檐向左,作者又勾描出一月门,门檐曲折,门洞圆阔;在门洞之内,作者再勾描出阁楼的一根立柱与柱下栏杆,此时阁楼的整体外貌已被窥见些许,然而仍未得知其庐山真面,愈发引人欲览其全状。在月门的左侧偏西北处,作者点染轻描出了几株枝叶葳蕤的鹅黄细柳,细柳的一侧枝条极为繁茂,都高越了月门之檐;在这枝条与顶檐相交之处,作者又勾划出了一些顶楼门窗与曲折护栏,从而与之前露出的檐角、立柱、栏杆共同组成了阁楼的外貌骨架。然而画面至此,也依旧未能窥见绿蕉阁的全貌,这也正是作者构图章法的精妙之处。其先以山石、矮丛以及高木这一组景致作为抑景,有意将主体阁楼掩起;而又斜露一角飞檐以暗示阁楼乃在其后,此为扬景;接着又用月门门洞、斜长细柳来表露阁楼的正面顶层,此又为夹框成景,这种精妙奇巧而又自如天成的构图特色使人顿觉其中阁台亭立、藏韵无尽。

园艺论文例10

(二)师承传统古今绘画大师无不重视师法古人,如董源师法王维的水墨山水和李思训青绿山水,米芾师法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米家父子宗董、巨,删其繁复……不得随人去取故也”。黄秋园绘画起步于师古人,他善于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章法结构、意境营造,博采众家之所长,将诗、画、书、印融于一体,形成了格调高寒、意境深邃、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李可染曾言,“黄秋园先生山水,有石溪笔墨之圆润……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黄秋园将传统的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运用得随心所欲,如《仿郭熙早春图》《仿刘松年溪堂客话图》《仿关仝画意图》等作品依稀可见古人痕迹,正所谓“得形于古人,得神于自己”。晚年之时,黄秋园借鉴了石溪、黄宾虹的山水画法,以积墨画法塑造沉雄苍郁、苍茫浑厚的意境,李可染说过“黄秋园先生的画里……似乎石溪的成分更多一些”。

二、黄秋园山水画的绘画技法

黄秋园有小青绿山水、积墨山水、破墨山水等不同面貌的山水画作品,其山水画创作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年代的摹古时期,这个时期他将传统技法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到逝世,这个时期他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黄秋园早期画作如《青松读书图》《溪屋读书图》等,意境清新、画风流畅、烟岚淡抹、平淡幽雅;晚年的积墨山水,如《匡庐胜境》《秋山幽居图》《匡庐浓翠图》《庐山高》等质朴苍润、苍茫浑厚、陈雄博大、气势逼人,李可染曾赞叹“山水画里,积墨法最难……再就是秋园先生了”。

(一)构图黄秋园山水画以繁取胜,画面布局密密麻麻,往往顶天立地,甚至密不透风,但却繁而不乱,井然有序,“满”之中留有几间茅屋或几面飞瀑,这些留白使繁山密林蕴含无限生机。黄秋园的积墨山水多是密体山水,构图繁复、手法盈满、用笔精细,展现了层峦叠嶂、茂密葱茏、丰茂朴厚的深山大川。如《林泉幽邃图》中,林密山高、山重岭复,左下角水流轻缓,树木错落有致,枝叶排列参差,山崖中飞瀑流泉,山崖间小路迂回曲折,隐约可见几间茅屋,画中山石树木、林间茅舍密密麻麻,毫无间隙,溪水、飞瀑、清潭、云霭等安排合理,苍茫浑厚之中孕育着无限生机,稠密之中带有几分灵通圆转的韵致。再如《秋山泉鸣》采用方形构图,构图充实饱满,安排有条不紊,望之蔚然深秀,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充满现代气息。

(二)点线历代山水画名家,如石涛、巨然、米芾、董源、潘天寿、黄宾虹等均为用点高手,黄秋园用点之法兼前任之所长,出神入化而自出新意,他以秃锋毛笔点树木或苔草,创造出错落有致、虚实相生的用笔效果;用浓淡不同的线条配合墨点,创造出轻重、虚实、浓淡、干湿相辅相成的绘画效果,带雨含烟、层层叠叠、宛若天成;用点与点叠加的方式,形成繁密而通透灵秀、浑厚而清新的画面效果。黄秋园深入研习传统山水画,借鉴了董源、巨然、黄宾虹等人用线方法,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密笔山水,他善于用线刻画物象轮廓与形态,线条严谨遒劲,富于节奏感与旋律感,灵动活泼的墨点、婉转流动的线条、浓淡轻重的墨色传递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黄秋园山水画以繁茂取胜,以气势夺人,却毫无拥塞堵滞、杂乱无章之感,尤其是黄秋园晚年的积墨山水画,更是以密密麻麻的线条、浓淡干湿的墨点层层勾皴,或聚或散的点线将画面点缀得苍茫灵秀。如黄秋园的《秋山图》的用笔沉着、柔中带刚、收放有度,近景多以横线条表现,远景多以竖线条表现,用笔灵动自然、苍劲有力,点线尽态极妍,笔迹叠加尽显质朴之意,浑厚质朴、凝重雄浑之感油然而生。比如《秋山幽居图》的用笔劲健凝练、用墨浑厚苍茫,点、线错综复杂,却不腻不结、含混无尽,近景的树木、草地、山石、木桥以及层岩叠壑掩映下的房屋都层次鲜明,密密麻麻却浑然一体,层次分明、气象万千,尽显苍茫雄浑之气。

(三)皴法中国山水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山石皴法,如披麻皴、解锁皴、卷云皴、折带皴、牛毛皴、斧劈皴等,这些皴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髓。黄秋园潜心研究历代大家的皴法,在长期体察山石纹理和传统皴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秋园皴”。如《江山雪霁图》描绘了大雪之后山川浑厚、寒林孤秀的苍茫雪景,笔势洒脱,意境幽远,画家突破前人的笔墨程式,用不露锋芒的短线条描绘了变化无穷的山石,用鬼脸皴、骷髅皴等勾勒皴擦,用遒劲挺拔的线条表现了大雪封山的景象,建构了一个冷峻超逸的雪中世界。

(四)墨法古人对用墨的认识晚于用笔,南朝萧绎提出了“笔精墨妙”的观点,中唐时期王维开创了破墨山水,张彦远提出“运墨而五色具”,五代时期荆浩提出,“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将墨法列为“六要”之一。到宋代以后水墨画日趋完善,用墨理论也日臻丰富,董源、巨然等皆善用墨,韩拙、郭熙等系统地阐述了墨色运用,元代出现了积墨法。黄秋园对传统的“墨分五色”有着独特理解,并准确把握了墨色产生的无尽变化,以高超的用墨技巧创造出一个墨彩斑斓、绚烂多姿的世界。黄秋园用墨高妙之处在于:用焦墨时苍秀并重、焦而不燥;用淡墨时清透秀润、神采焕发;用浓墨时饱满浑厚、沉着利落……如《王维诗意图》《清流绕岩图》等山水画的墨色灵动多变,浓淡干湿相宜,苍劲润泽兼有,浓处不滞不死,淡处灵秀不晦,展现出无穷的韵味。同时,黄秋园还擅长使用宿墨,用自然渗发的墨晕效果表现烟云变幻或山石,创作出变化多端的墨色效果。黄秋园的留白运用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常会在画面上留下几处空白,使画面神秘莫测、灵气顿生,如《苍山空亭》中飞瀑和山路被空白隔开,带给人强烈的空间感,展现了烟云笼罩、草木繁茂的景色。

三、黄秋园山水画的审美意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是山水画艺术的至高境界,宗白华曾言,“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黄秋园就是在师造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意境美。

第一,饱满的情意美。黄秋园山水画有着一种空灵深邃、雄浑崇高的格调,交错穿插的点线、遒劲饱满的线条表达了画家对自然山川的真挚热爱,蕴含了画家对云烟变幻、峰峦叠嶂、苍翠树木等景象的至深感悟,是画家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黄秋园山水画景平而情真,意深而境高,峭壁、飞瀑、小桥、行人、树木等都流露出一种自然、恬淡、宁静的意味,带给人一种深邃的理性思考和无限的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