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2 00:49:57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1

为深入贯彻全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动员会和美丽乡村推进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我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目标,根据水头镇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结合本村实际,现制定曾岭村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增加建设投入,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二、工作目标

力争在5年的时间内,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村民代表会提出的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村推进,力争使该村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新成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1、曾岭村岭头自然村安路灯2.1公里42盏,资金筹备中。

2、集资硬化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总长4.5公里,宽4米;集资硬化岭头环村路,长800米。

3、深入农民饮水安全,全面推进曾岭村岭头自然村的饮水建设工程。

4、大力开展村主干道南岭路星辉至曾岭路段两侧绿化工作。

5、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护制度。从xxx3年起,曾岭村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年每人15元的标准筹集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和保洁经费,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清洁保洁,配备2名专职保洁人员。

6、全村新增垃圾桶10个。

四、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村专门成立了以驻村领导为指导员、支部书记李拥政为组长、村主任吕培寒为副组长、村两委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我村美丽乡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我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两委会、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家喻户晓,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同时多方筹资,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在建设中采取对口部门投资,群众投工投劳的原则,全力配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号召群众积极参与,有钱出钱,有物出物,齐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20xx年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

为扎实推进油坊村美好乡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邱发〔xxx2〕26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油坊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中心村庄建设为重点,以环境整治和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家园。

1、生态宜居村庄美。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中心村道路、电力、绿化、供排水、信息网络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在建房前由建设方按照批准过的规划实施到位,确保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明显优化。

2、兴业富民生活美。农业产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明和谐乡风美。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本健全,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注重与宅基地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众兴集镇镇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要结合村组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四、方法步骤

1、组织领导。为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统筹协调和服务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工作任务是加强村民与施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会、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关会议,参与村民与施工企业签订的房屋代建协议,推选成立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等相应工作组织和机构,监督规划执行、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服务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相应组织发挥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2

1.1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集凤镇石垭子村场镇作为新农村综合体,我们以“旧村改造“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新型社区配套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和商贸发展,石垭子新农村综合体全面建成。旧村改造住户58户,新发展商贸服务业45户;新建道路1.66km,改造石垭子村小学1所,改造新型社区1个。

1.2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全面完成了7个省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44个县乡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7个省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一是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集凤镇石垭子村以种植中江白芍促进芍药谷乡村旅游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白芍种植面积达到106.7hm2,2014年景区接待游客31.3万人次;二是新村建设加快推进。7个村新建和改造新村聚居点7个,其中新建聚居点4个,改造聚居点3个;新建农房213户,改造农户690户。三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户间路15.5km、入户路0.6km、排水沟、排污管、安装路灯盏,整治沟渠350m,新建群众活动广场7个。四是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6%。新建和改造村级活动阵地7个、群众组织活动广场7个,便民超市11个。(2)44个县乡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全县44个乡镇确定了44个县乡幸福美丽新村试点村,作为2014年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各乡镇高度重视,按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1.3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重点实施了集凤镇石垭子村、富兴镇富强村、柳林沟村,南华镇高桥村4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1915万元,目前已经全部完工。(1)富强村美丽乡村完成投资405.08万元,项目主要包括聚居点道路、农房建设、风貌改造、电力改造外线及电缆线安装、入户箱表、广场、排水沟、停车场、挡土墙、安装木栅栏、村聚居点综合服务用房等。(2)集凤镇石垭子村美丽乡村完成投资600万元。石垭子村场镇风貌改造58户,道路沿线95户,新建道路8.66km,其中产业路6.95km,聚居点道路1.71km。(3)富兴镇柳林沟村完成投资210万元,主要包括路面硬化1610m2、观景台道路295m、观景台3个、蓄水池5口、塘堰4口、排水沟2485m、活动广场以及挡土墙等。(4)南华镇高桥村已完成投资410万元,其中新建道路2.1km、农户改造130户,新建老年活动中心、活动广场、公共场所和道路加宽、排污管和太阳能路灯等。

1.4新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我们全面完成了8个新村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2104.5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800万元,市、县投入42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58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04.55万元。新建活动广场9个,道路2.82km、排水沟1860m、排污管786m、安装太阳能灯40盏。

1.5新村聚居点建设

以农村新建聚居点、旧村庄改造提升、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作为新村聚居点建设的基本形式,根据《中江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居民聚居点建设规划,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2014年新建和改造居民聚居25个,占全年计划23个聚居点的108.7%,其中新建聚居点13个,涉及农户560户,改建聚居点12个,涉及农户335户。

2地震重灾区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

2.1领导重视,有序推进

中江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构建一个立足国情,政府角色定位明确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会议达6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检查、指导、督促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并及时解决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3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服务我县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县选派(聘)办向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勤学善思,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谋划者。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真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广泛调研,认真思考,为本村的美好乡村建设提出建议,献出良策;把有关美好乡村建设的好思路、好建议、好做法进行提炼总结,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

二、深入动员,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者。

建设美好乡村,广大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主体力量,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发挥信息广、学习快等优势,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万村网页、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发放宣传资料和入户宣传等形式,深入群众进行宣讲。广泛向党员、群众宣传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和相关知识,及时纠正影响和制约美好乡村建设的陈规陋习,提升群众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狠抓落实,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者。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结合实际、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狠抓落实。做到组织有序、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建立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认真研究美好乡村建设政策,协助村干部编制美好乡村建设有关项目申报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切实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

四、优化环境,争做美好乡村建设的服务者。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要切实发挥好联络员、协调员、组织员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协助村干部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化解上访隐患,倡导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和谐。积极协助村“两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力服务美好乡村建设。开展一系列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完成资料的上报、归档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全体选派干部、大学生,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理清思路、振奋精神,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投身到美好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扎实工作,以建设工作的优异成绩,为打造“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作出新的贡献。

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全体村民朋友们:

建设美丽乡村是进一步改善我镇人居环境、提升广大村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为贯彻落实《宁乡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镇党委、政府向全镇人民倡议:

一、争做建设“美丽乡村”的宣传者。

全镇人民要树立“横市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共建共享意识,深入倡导生态环保理念,积极宣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摒弃不良习惯,倡导节能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争做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者。

希望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做好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房前屋后每天打扫干净,保持卫生整洁;户内外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力争垃圾不出户;家禽动物实行圈养,不随意放入公共场所;爱护溪流河道卫生,不随意倾倒垃圾等杂物;保持路面整洁畅通,不随意堆放挤占道路,不进行店外经营;自觉拆除或整修破旧杂屋,不乱搭乱建;自觉护林防火,保护资源,不乱砍乱伐,不乱抹乱画,不乱垦乱挖。妇女同志要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做到被子天天叠、碗筷餐餐洗、衣服日日净、卫生常常搞、形象时时佳;并督促家人做到衣服不乱挂、鞋子不乱丢、杂物不乱堆、垃圾不乱扔、墙上不乱贴。

三、争做建设“美丽乡村”的维护者。

建设“美丽乡村”,人人有责,家家受益。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开始,从小事着手,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积极配合做好建设“美丽乡村”的各项工作,用实际行动尽一份村民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营造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倡议书各位乡亲们:

建设“美丽乡村”,是咱们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新农村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是促进咱们“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享和谐生活的有力保障。这是我们共同的向往、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付诸行动的动力。

共建“美丽乡村”,需要你我同心协力,打造出我们需要的“生产美”。

从現在起,大家要积极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创建美丽乡村活动中去,各尽其力,各展所长,关心家乡一山一水、一路一渠基础建设,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凝心聚力打造特色亮点,争做共建“美丽乡村”的宣传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共建“美丽乡村”,需要你我弘扬新风,保持我们引以为傲的“生态美”。

从现在起,大家要踊跃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中来,大力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主动监督、劝阻损害公共卫生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为子女作表率,子女为父母做帮手,全家老小齐上阵,干部百姓一条心,形成户户齐参与、人人争做美丽乡村的维护者、志愿者和创建者,让脏、乱、差远离我们的生活。

共建“美丽乡村”,要你我文明同行,共同打造我们需要的“生活美”。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4

着眼长远,充分规划。大多数乡镇通过规划引领创建美丽乡村。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张家乡主抓《打造“美丽张家・生态家园”总体规划》,狠抓农村危房改造、整村推进、农村公路三项建设;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晋档升级年、干部作风转变年、计划生育精细化管理年、环境卫生整治四项活动;实现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镇。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实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着力打造特色乡村。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汤沟镇直梗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规划引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三方面作用,重点开展环境净化、村庄绿化、房屋美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化六项工作。贵州省贵阳市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美丽乡村”创建,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区(市、县)按照1:1配套资金,市直各部委办局、人民团体、新闻单位和市管企业定点结对帮扶示范村。

二、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主导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增强支撑功能,此举足以提升乡村的内在经济实力,壮大集体经济。如走“一村一品”的路子,很多乡村已经起步。浙江省安吉具有的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还有的村发展蚕桑、白茶、高山蔬菜、笋竹、有机绿色农产品、特色畜禽和现代家庭工业等特色产业,全县已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湾镇鲁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围绕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三、综合整治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山西省长治市通过产业园区化支撑“美丽乡村”创建,重点建设了长治县振兴新区现代农业园区、潞城辛安泉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共涉及138个村、8.6万农业人口和13.32万亩耕地。浙江温州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千项百亿”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让农田不仅能生产粮食,还能借助生态、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养生等多种功能发展二产、三产。

四、依托项目带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整合支农项目,使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实施“美丽乡村”创建。福建长汀县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着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现代农林业发展、农村管理创新等工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此外,该县还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奖惩制度,每年拿出5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专项用于奖励先进乡镇。贵州省锦屏县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浙江省温州市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上规模、多模式地集聚改造农房,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江苏省金坛市先后投入5亿多元改造县级公路,建设“风情农路”。金坛交通部门对全市乡村公路进行通盘设计,将绿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同时着力体现地域文化,如创建“农家风情路”、“红色文化路”、“水乡生态路”和“茅山旅游路”。

五、建设生态环境,推进绿色有机农业。

开展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山西省长治市通过园林化把生态美丽导入乡村,积极开展自然生态农村园林化实践。江苏省东海县在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一体的生态建设模式,把今年确立为“项目突破和生态创建年”。东海县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标准农业、设施农业要效益,为农村生态“减压”。

六、提升农村环境,推行清洁生产。

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乡村品位。如修建垃圾池、垃圾房和垃圾坝;改造重点路段,补植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修建文化广场。辽宁省政府年初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意见》,村内道路要有硬化,道路两侧要有排水边沟,路边屋旁要有树木、垃圾收集池、保洁员和村规民约;乡(镇)要有垃圾、污水、养殖粪便处理等设施;建立有制度、有队伍、有设施、有经费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常态化管理。广西也是通过“清洁乡村”打造“美丽广西”,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圈、栏)污水排放;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七、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生产生活质量。

新疆广大农村通过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了农村传统生活用能方式向清洁、绿色用能方式的变革,以此勾勒“美丽乡村”画卷。新疆各地实践总结出了“十大农村沼气生态建设模式”,因地制宜,将沼气与畜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秆、生活污水等生产沼气,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沼肥,改善土壤质量,提升农田有机质水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

八、城乡统筹创建,连片联动推进。

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县、乡或镇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大规模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业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发展。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着力发展整村推进,全面改造提升,并突出示范引领特点,实现县级“美丽乡村”目标。通过“点”上的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重点提升,逐步形成有特色、成规模的“美丽乡村”大格局。

九、实施循环经济。推动村美民富。

甘肃省泾川县党原乡高丰村按照“玉米-猪-沼-果”的发展模式鼓起了农民腰包,也美化了村庄环境。此模式实现了“种植玉米不花化肥钱、养猪养牛不垫圈、做饭照明不用柴和电、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产业链上的循环经济已成为泾川农民增收、泾川乡村美丽的主渠道。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5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6

一、基本情况

1、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情况。2014年-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村为全省“千村美丽”示范村。

2、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情况。2014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5年,省上确定我县*村等10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2016年,省上确定我县*6个村为省级“万村整洁”试点村。

3、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沿路沿线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2014—2015年,我县确定*村8个村为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上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7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农村暨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程项目要求,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有关乡镇、村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起“政府指导,村级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点、干部驻点”工作制度,联点挂项、包村包户,绩效管理,全方位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适时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学习,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查推进,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和会议讨论,组织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后,确定了美丽乡村“555”推进计划,即加强“五大整治”: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庄道路、乱堆乱放、河道沟坝;强化“五大提升”:提升设施配套、饮水安全、农房风貌、绿化美化、乡风文明;推进“五大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基层组织,不断提高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实现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稳步推进。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聘请有资质的专业编制单位对各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进行先期设计。规划包括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民住房设计。规划编制重点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特色性和实用性,广泛听取基层和农牧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亮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同时,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确定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措施,靠实工作职责,完善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各司其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县级领导包示范村、建设部门包规划编制、综合部门包项目争取实施、乡村两级包群众发动的“四包”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乡村制定了农牧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农牧村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制度,确保美丽乡村示范村面貌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村庄亮化、村貌美化的“五化”标准,一般村达到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三化标准”。同时,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体系,建造垃圾箱(池)、集中掩埋点,与农牧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的三包责任制,达到村庄整齐整洁效果。三是加大庭院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农牧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村民发放倡议书,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号召村民主动参与到庭院整治工作中来,积极开展评选文明示范户等活动,对整改积极的,经验收达标合格,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村庄品味,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立足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插花型”贫困片区扶持范围和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示范县的优势,坚持在资金整合、工作结合和力量耦合上做文章,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一是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相关单位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确保各部门当年安排的涉农资金,优先考虑示范村,做到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14-2015年,共筹措资金1.84亿对各示范村及环境整洁村进行建设,其中,省市补助300万元,县财政专列610万元,部门整合17521万元,发动群众筹工筹劳400多万元,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二是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叠加效应,既高标准完成了各项工作,又高质量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整合游牧民集中定居、扶贫开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及农业、民宗、水务、畜牧、交通、环林等项目资金,采取“各级财政投一些、整合项目靠一些、社会捐助帮一些、金融部门贷一些、群众自己筹一些”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以产业培育、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谐创建、机制创新为重点,有序推进全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2014-2015年,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定居点新增集中规模养殖示范小区12个,新建暖棚2106座22万平方米以上,扶持细毛羊舍饲养殖大户40户以上;新建农牧民住宅1900套,并对部分乡镇农牧民住房进行民族特色风格改造、集中供暖、供水、污水处理改造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铺设供暖管道5处3.3公里,架设农电线路3处3.7公里,全县牧民集中定居率已达到70%以上;对集中定居的农牧民实行社区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在已形成规模的农牧民住宅小区,配套便民服务中心5个,新建改建文化体育广场5个,修建集村委会办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为一体的办公场所3个;共购置小区垃圾桶140个、垃圾清运车1辆,新建垃圾处理池3处,改厕80座,清理“三堆”2.6万方;完成种植绿化苗木8.25万株、风景苗木5.62万株,种植草坪2138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91%,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以点连线、以线扩面,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7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23-02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3.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图书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丛书》的出版,丰富了城乡规划、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包含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战略构想、理论基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它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某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同而已。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古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现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外国人眼中的美丽乡村”,不同的区域、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于美丽乡村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建设的愿景终究是一致的。为了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绿色梦”“致富梦”“乡土梦”,包括本套《丛书》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类图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丛书》及其内容实现了远距离的传播,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4.营造社会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近几年来,“美丽乡村”一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实现“外在美”,而且要创造“内在美”,需要“内外兼修”,内核是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它承载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的新使命。网络、报纸、杂志等信息的传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丛书》的出版能为人们提供新农村建设最为权威的信息、方法和技术,宣传科学的建设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美乡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董夫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乱象”[J].出版广角,2015,(2):94-95.

[2]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5.

[3] 唐珂.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4] 唐珂.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5] 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9

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位于海伦市西部,地处通肯河东侧联合涝区,全村520户、2300人,耕地面积15020亩。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有力带领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一个典型的涝区村庄打造成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探索出了自我积累、持续投入、渐进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2015年,百兴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明确“一二三”,村村勇争先

富裕县掀起美丽乡村建设高潮

“确立一个目标,抓住两个关键,突出三个重点”,这是富裕县委县政府为美丽乡村建设精心谋划的“一二三”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一个目标:村民富足,村庄富裕。抓住两个关键:乡村书记,资金整合。突出三项重点任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优势产业、倡导乡风文明。目前,该县已将这一思路转化为实际行动,18个示范村竞相发展,农民群众争相参与,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高潮。全县在建道路25.3公里、边沟3.8万延长米、院墙5.4万延长米、文化广场6个、村党组织活动场所25个,栽植树木12万棵、花卉43.7万株,安装路灯932盏。

肇东市昌五镇

能人引带美丽乡村建设

肇东市昌五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能人引带作用,内用外引,广联能人,全面激活“能人”效应,有力地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该镇充分发挥经济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将经济能人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选用福泰兴酒业公司董事长赵洪礼、福成集团董事长王福成和全国冰雪画研究院昌五分院院长、省农民画创作基地昌五分院院长、商会会长徐居国分别担任昌盛村、金安村和福利村党总支书记。该镇以能人实业为龙头,着力构建“能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增收途经。

五常市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常市紧紧抓住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统筹谋划、统筹投入、统筹实施,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多规合一、整合资金、以点带面”的美丽乡村统筹建设新路。

五常市大力推广背荫河镇“富有模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在“五带百村”范围内开展“整洁干净”示范工程和“绿化美化”升级工程攻坚会战,大力整治沿线环境和“五乱”现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实施攻坚会战,全市已形成整村、整镇推进态势。牛家镇正在实施整镇推进,旨在打造全国文明乡镇;卫国乡长安村、杜家镇半截河村正在实施整村推进,旨在打造省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佳木斯市郊区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思路例10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出理好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含义与建设要求。

(1)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包括城乡职能与空间的一体化等内容。

(2)美丽乡村

美丽是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风度、颜色或声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种感官极为愉悦,对自己来说是视觉的享受。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创建“美丽乡村”是亿万农民的中国梦,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可以说,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国家总体构想,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农业农村的实际,符合广大农民的期盼;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提升现代化发展程度,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广西自治区提出的“绿满八桂”生态立区、“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的要求,北海要建设美丽的休闲旅游度假天堂、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到2016年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第二,建设美丽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村地区居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要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长效机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小康社会。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等各方面,进而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三、北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持续协调发展,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角度对乡村的发展进行较为科学合理定位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尽管北海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乡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乡村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农民增加了收入,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乡村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城乡一体化仍然存在机制体制不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发展缺乏后劲、人才缺乏等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工作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全面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了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以2300元贫困标准测算,截止2012年6月北海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约有11.7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9.9%。贫困人口主要呈“插花”分布,大部分零星分布在市辖一县三区及涠洲管委会的丘陵山区、革命老区、海岛地区等二十多个乡镇,地处边远、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季节性严重缺水、灾害频发,这种贫困面广、致贫原因复杂、抵御灾害能力较弱、极易返贫的特点,使得人、财、物难以集中高效使用,扶贫投入成本加大。农村还有部分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道路还不够畅通,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

二是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制约,城乡发展极不协调。首先是人才缺乏。因规划设计、农技人员匮乏,村庄建设缺乏特色、公共事业规划不到位或与实际脱接,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县、乡(镇)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设计与管理机构和人员更是严重不足等,极大制约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其次是投入不足。受地理环境限制和基础薄弱等要素制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区)财政困难,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个别乡镇负债搞项目建设,增加了负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土地瓶颈。建设美丽乡村规划涉及土地调整,而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新一轮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诸多因素影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建设。

三是社会管理及社会保障城乡差距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任务艰巨。长期以来城乡受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公共设施及社会服务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尚未配套;而且由于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乡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短时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农民自觉参与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障措施,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养老思想的影响,还短期间里也是难以全面铺开,收费管理乡村的模式短期内也很难在乡村全面推行。

四是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的主动意识。部分干部群众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意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较被动。有的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群众只是配合,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还有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房屋是我的,我想在哪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谁也动不了、管不了我的一亩三分地,农民认识有待提高。也有的群众在村庄整治改建中涉及猪圈、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等个人财产时,难以积极配合极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尚未形成。

四、应对策略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从北海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加大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北海市要加大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建立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形成部门、乡镇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工作机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公路网、聚集区和中心村路网。加快江河治理、海河堤标准化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重点水源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水能资源开发、城镇防洪排涝整治、水利信息化建设等骨干水利项目建设;推进千里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建立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是以“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彻底改善乡村面貌。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建设高效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持续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逐步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部级生态乡镇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及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利用技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步伐,推进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发挥农村山水风光秀丽、农耕文化多样、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利用田园景观、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做活山水景,做深农家事,做乐农家游,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

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公共机构,逐步建立村级多功能服务站点。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行政村通宽带率。支持农业服务业发展,为农户提供销一体化服务,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实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将公办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农民的再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更多现代化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