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石油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8 04:06:12

石油教育论文

石油教育论文例1

搞好公司青年员工思想工作是当前紧要工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公司青工思想工作是促进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石油企业本身就肩负着确保国家能源稳定与安全的重大责任,这更要求公司要把全部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思想进行统一,努力为建设目标奋斗,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不断提高他们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执行力,并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二,搞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迫切需要。石油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就是技术密集与资金密集,其融合了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联合攻关。第三,搞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建成一流职工队伍的迫切需要。大多数石油企业都位于那些人烟稀少的高原深山或者荒漠戈壁,生产环境相当恶劣,劳动强度特别大,夫妻分居、赡养老人等许多现实问题时常困扰着公司的员工,所以大多女孩都不愿意嫁给石油员工,这就成为困扰石油企业青年员工的重要问题。所以,在该情况下,怎样解决好青年员工的思想与生活问题,使他们在公司能稳得住,管理好,踏实工作,已成为当前公司思想教育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加强公司青年员工自身思想教育的方法

(1)公司应多开展一些青工为主题的创新与实践活动

作为石油企业,一定要多组织本单位的青年员工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努力激发他们创效能力,充分发挥出青年员工的攻坚啃硬与突击作用。青年人本身就具有不怕苦与累的精神,而且精神与体力都很好,在公司面临着重要难题时,他们就成了公司的突击团队,帮公司解决很多难题。因此,公司可以以青年干部或者技术人员为对象,把科技创效作为奋斗目标,将管道运输科技相关论文作为载体来开展一些创新实践与创效活动。公司目前的生产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施工范围也逐渐扩大,而在各施工地域内,其地质条件是相当复杂的,这就给管道运输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带来了新的要求。因此针对该实际情况,公司将生产计划部与工程技术部等相关部门联合起来,通过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文活动,努力为青年员工创设优良的工作氛围,同时将一些优秀论文进行汇编和宣传,以此来激发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

(2)加强组织领导,为有效维护管道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对于石油管道企业来说,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人员保障是做好管道维护的关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建立以企业分管领导为组长,基层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管道维护领导小组。将责任逐级落实到人,形成责任明确、协作到位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因工作不力导致问题突出的,要以严肃处理。要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做好对重大问题、重大涉油案件的落实工作。同时要加大对管道维护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工作,切实将费用落到实处,营造管道安全环境。科学合理地健全组织机构和优化企业队伍结构,充分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

(3)坚持全员广泛参与、服务青年的工作思路

提高公司青工当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为很多青年员工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也成为了他们的试金石与大考场。然而在该种情况下,有的人正在奋勇向前,还有的人在随波逐流,甚至有的人逐渐消极沉沦。针对该种情况,公司要搞好青工当前思想教育工作务必须要坚持全员参与、服务青年的工作思路,并且内容一定要点面渗透,形式也要因地制宜,逐渐树立起品牌意识与精品意识,多开展一些专题活动,努力创新工作内容与方式,建立起互动式的青年员工工作平台,用思想教育逐渐引导青年员工,让他们更加努力地为公司工作与创效。

石油教育论文例2

**,出生于1953年5月26日,**市人,现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该同志先后担任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及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职教社学术研究会理事等学术团体的职务。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库成员,被**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聘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

**同志于1978-1988年任**大学石油分校、大港石油管理局职工大学教师、校办主任、党委副书记;1988-20xx年任大港石油学校副校长、校长,20xx年至今任**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该同志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石油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多篇。在省部级和全国职业教育理论研讨会上有多篇论文宣讲交流。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了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九五”重点课题、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和**市教育20xx—20xx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并获奖。作为主要作者,参编出版了《职业学校管理》一书。代表性著述为《石油企业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发表于《中国教育改革》,《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制度征文文选》,《关于石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发表于《石油教育》,《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加强加强石油骨干学科建设》发表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试论高职教育的质量、服务、经营和产品观念》发表于《教育经济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中国职教学会论文一等奖。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成绩,在**市和石油系统内外的同类学校中具有广泛影响,享有很高声誉。在原大港石油学校任校长期间,先后被评为**市文明中专、能源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学校,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市重点中专,被国家教委授予部级重点中专等32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0xx年,**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报》、《**日报》、《中国石油报》、《**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多次对他的工作成果进行专访报道。

近年来,**同志先后荣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市职业教育十佳校长”和“全国职教系统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石油教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63-02

一、《石油工程概论》教学模式的现状

这门课程是石油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最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各项专业技术[1]。例如:对石油资源勘探、定位、开发、钻取、石油加工提纯等各项专业技术和概念。它具有很大的难点和特殊性,要求石油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求学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对石油资源进行定位。与此同时,石油开发需要对机械自动化、机械运转等工学知识有一个深刻地了解,这就对学生要求上产生很大的一种挑战。并且,石油学校为了让学生修到规定的学分,不得不让每一门课程进行压缩。这种形势下,造成我们《石油工程概论》安排的学时较少,在安排规定的学时下对掌握这门专业技术知识造成很大程度的困难。因而,需要我们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对当前《石油工程概论》进行改革,让学生在达到学校规定学分的基础之上,能够对这门课程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

二、MOOC教学模型的展现出来的特色和优势

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它表示的意义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2]。这种教学模式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方便性和快捷性,通过网络知识的全面性和扩展性,使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益处。MOOC教学模型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优势。它首先将先进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整合,让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更为宽广和丰富,并且可以解决地域、教学设施的制约,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与外面世界联系到一起,从而学习到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其次,获取成本更为低廉,更容易获取想要的知识和内容。当前,我们知识的获取都是需要花费资金来获得的,而这些费用相对而言比较昂贵,让一些学习的人群望而生畏,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三、将MOOC教育运用到《石油工程概论》中会产生的问题

(一)大量的石油专业人才投入到知识学习,对MOOC教育教师产生挑战

当今,石油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吸收大量人员的就业。因而,学习石油专业的人才众多,对于知识的需求较高,对MOOC教育教师产生很大程度的挑战[3]。石油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比较复杂多变,不同石油领域对于知识的要求会产生不同。例如:石油勘探专业就需要MOOC教育能够讲解很多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同时需要给学习者传授如何准确定位石油资源的位置好,并且探测清楚该地区石油的储备;石油开采专业就需要讲解石油开采专业知识,就如何解决不同土层来进行石油开采,针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顺利进行下去需要我们对策;对于石油机械化操作上,就要求讲解机械化操作的设备和操作技术,让学生学习到最为专业的操作流程。这些石油专业的需求,加大MOOC教育教学老师的负担,让他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获得最为完善的专业知识资料和专业视频,这种情况对于MOOC教育产生很大的挑战。

(二)MOOC教育如何解决《石油工程概论》中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

《石油工程概论》是一门既要注重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课程,又需要石油专业学生投入到石油勘测、开采等社会实践过程的教育。石油专业学生需要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认真学习石油专业相关的社会操作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牢牢掌握石油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胜任野外石油开采的各项任务。由于MOOC教育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师与听课学生缺乏面对面的互动。教师不能够真正去了解学生在学习后的收获,只能通过对一些专业文化知识掌握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听课效率。但是,对于专业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和社会当中运用情况明显存在着差异,这就会造成MOOC教育在学生社会实践上的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在《石油工程概论》中一些专业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出现了学生“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

四、如何更好将MOOC教育运用到《石油工程概论》教学当中的对策

(一)大力拓展MOOC教育的教师学生互动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

石油教育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88-01

理论实践一体化是石油专业开展教学创新,推进培训改革的信息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以岗位实践和课堂学习相结合,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石油专业建设,提升石油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增长石油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为中心,在正确认知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上,从石油专业教学内容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创新等环节入手,更好地发挥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在加强石油专业建设的前提下,为石油专业学生发展铺筑教育、教学、实践、理论方面的坚实基础。

1 石油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机械

传统石油专业在进行教学中存在简单机械的缺点,在教学形式上出现注重课程内容,忽视石油专业技术与专业特点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石油专业知识的构建。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机械地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分离,使教学内容和实践不能得到统一,失去二者有机衔接的练习,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出现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增长的不稳定和不全面问题。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传统石油专业教学模式存在偏重理论部分,而对于实践部分往往是敷衍了事,导致实践基地、实训场地的教学资源出现闲置和浪费。学生不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操作能力,出现理论与实践、学习和生产相互脱节,影响石油专业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1.3 传统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看做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没有根据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导致石油专业教学出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偏低,石油专业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学生专业成长和发展受到阻碍,影响到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工作。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对石油专业教学和培训模式的重构,是将石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发展相互统一。作为一个系统,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制定石油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关节,以此来确保石油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全面地发展和促进。总的来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具有如下一些主要优势。

2.1 新模式的教学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将石油专业的教学和培训统一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理论学习和操作实际两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把握,既调动了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2 新模式的综合优势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符合石油专业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理论实践一体化可以使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统一起来,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教学和培训中眼睛、头脑、手脚得到综合运用,在开发学生心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石油专业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实践的措施

3.1 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

石油专业应该根据学校的师资、实训基地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形成对石油专业教材体系的创新实,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石油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石油专业特点编制和创新石油专业教材体系,以便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和培训。

3.2 变革石油专业教学内容

应该提高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专业经验的积累。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通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具备石油专业普通工作和特殊工作的能力。要提升石油专业教学内容的匹配性和一致性,通过优化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内容,做到对石油专业学生发展的保证。

3.3 调整石油专业教学方法

应该根据石油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建立起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教学方法。当前具有良好教学质量的方法有: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分组式教学,这些方法的主旨就是通过对教学和培训方法的改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的定向,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3.4 优化石油专业教学过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训穿行,教学过程中有理论讲解,有操作示范,还有操作训练。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如何适时的穿插录像、投影、演示、实物拆卸、板书、讲述,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较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4 结语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是石油专业开展教育变革,进行石油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石油专业应该清楚地看到传统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要看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存在的种种优势。在结合石油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从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探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培训模式更好地应用于石油专业的新途径。在加速石油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下,促进石油专业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岚.浅析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他专业学生对石油专业的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石油教育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N09,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46-02

作为科学技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石油科学技术史是石油类高校根据行业特色所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预示未来石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石油类高校尝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石油科技史的教育,并逐渐在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石油科技史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打破专业的局限,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这些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肯定。具体来说,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的油气开采技术曾创造出领先世界的光辉成就,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石油科技史也不例外。我国曾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自秦汉时期起,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以钻井技术为例,西汉时期 “世界第一井”――邛崃火井是世界公认的开发天然气的第一口井。进入宋代庆历年间,四川的少数民族发明了卓筒井,其“冲击式顿钻凿井法”领先美国750余年,开创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钻井之父。中国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在乐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而在300年后的1859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第一口工业化油井――德雷克井才开始开凿生产石油。通过古代石油科技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油气井开发技术曾经独步全球,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忱。

另一方面,系统讲述在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中,石油科技人才历经艰辛和曲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热情,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的传统。油气资源开发无疑是个艰苦的行业,然而,石油科技史上翁文灏、李四光、孙越崎、黄汲清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在国外完成学业后,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献身石油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做出了表率;解放后,为了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中国石油工人和科技人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教学实践表明,石油院校的学子们正是受到这些石油事业先辈们的鼓舞,才有今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真正体现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今天,油气的需要不断增长。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外能源依赖越来越大。面对这一挑战,在石油类高校中进行石油科技发展史的教育将会激励学生把爱国主义热忱转化到实际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依靠以石油地质为中心的一系列相关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减缓油气资源的枯竭的过程。

二、有助于把人文精神融入石油专业教育

在实践中,石油科技问题往往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相关联,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几乎不存在,学科体系的割裂及对人文精神的漠然将成为石油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短板”。近年来,以工科为主的石油类高校十分注重将人文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石油科技史教育力争在两种文化之间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言之“单向度的人”。

正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所提到的“科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也不只是一种积累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而是一种融入了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石油科技史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智慧上的训练,它还是精神上的训练。在石油科技史教育中,要求学生既要学习石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发扬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技伦理观念,又要对石油工业形成和发展中的科学技术进行自我批判,接受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涌现出大量中外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他们为科学事业不畏艰难的卓越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承,还要领悟包括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在内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使得从事科学技术的石油人才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石油科技史教育学生要重视人的价值,在进行科学实践时,要意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感,致力于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平衡发展才能培养出钱学森所说的“政治可靠、道德纯洁、文理兼顾、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全才”。

事实上,科学本身也来自于人文,只看到科学技术的成果,却没有看到人文价值之所在,与其说是科学与文化分裂,不如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培养21世纪石油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既要努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重视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石油类高校中,石油科技史课程就担任了这一文理交叉的教学任务。实践表明,科学与人文只有并驾齐驱,才能有创新人才涌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有助于形成“纵向认识”,总结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专业教材习得在当前语境下已经“定格”的客观真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勾勒出石油科学技术知识“进化”的完整路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知识的演进,“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性的规律了”。石油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的流动性。通过石油科技史的讲述,突出知识更替的阶段性,让学生认识到曾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在解释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后来知识体系间的竞争中,一种理论如何完全或部分取代之前的理论。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石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纵向认识”。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生成模式并非是单一的,科学界普遍认同的是“有机成因说”,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发生在地壳深处的油气无机合成机理具有很强的可信性。“无机成因说”若成立,石油和天然气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引发世界石油科技人员的广泛兴趣,投入到幔源油气的研究工作之中。在实践中仅凭教材的规范去探索自然界,必然带来僵化而片面的认识,是知识的进化的阻力。

学习石油科技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形成的脉络,在形成“纵向认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这也是石油科技史现实意义的体现。石油科技史通过宏大历史场景的展现为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说明。20世纪,石油工业迅速从“煤油灯时代”跨越到“汽车、飞机时代”,进而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这其中,石油科学技术功不可没。在学科发展的幼年时期,引入其他学科创立起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石油地球物理学,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大批背斜油气藏;板块构造理论的引入石油勘探,发现了一批新油田;信息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准确地搜集、处理和分析地质信息,有效认识“地下黑箱”的复杂结构。这说明,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单一技术的成就,而是以“学科群”的组合为特征取得突破的,在未来的石油科技发展中,大学生的眼界不应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内,而应当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研究,为未来的石油科技革命打下基础,而这正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训练和掌握的科学方法。

创新能力的出现得益于纵向思维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同样的资料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大学生能够通过重复使用前人的办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培养常规性思维能力,夯实学科基础。但石油科学技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前人论断的年轻学科,我们必须从科技史教育中了解创新的生成、发展和实践过程。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应当超出系统的部分特性,而从整体上综合地理解、掌握系统。在今天,这种理论创新的勇气和传统同样十分重要,我们应当把过去的“显微镜”改换成“望远镜”,地球系统科学要求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从微观转换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地球,才能认识到整个的地球系统,才能更为透彻地了解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全过程。地球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世界具有漫长历史,只能依靠不完整的地质数据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探索、推测和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常规性思维常常会陷入僵局,众多地质理论都是创新性思维的硕果。

石油科技史充满了科技方法和科技创新的丰富史料,通过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回到科学技术创生的语境中探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轨迹,挖掘宝贵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再回归到现实语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是石油科技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有助于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石油科技史教育并不仅限于“内史”的考察,石油科技社会史、“外史”的研究同样重要。象牙塔内埋头书本的石油学子也应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石油科技史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为什么中国石油技术领先于世界,而近现代的石油科技成果较少?油气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健康、伦理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以环境问题为例,新的事实表明,随着石油与天然气的需求剧增、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大,油气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力也随之加大。有些技术事故的发生甚至是科研人员无法控制的,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征在石油科技领域中的反映。科技发展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两难进行反思,并结合自己的学科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知识就是“权力”,今天的大学生们即将接力未来的石油科技,他们该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对于这一问题,石油科技史同样从正反两方面给出很好的提示。在美国,一直大力推行能源独立政策的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重新开放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东部及阿拉斯加部分海域多个油气田的开采,然而,石油勘探会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破坏原始海岸线,国家也没有应对北极发生重大泄露的措施,因而陷入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平衡的困局。在中国,南海地区的可燃冰被封闭在海底的低温高压环境下,采掘时一旦甲烷气体喷出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开发和利用可燃冰也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温室效应、海底滑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我国决定在技术成熟之前暂停可燃冰的开采。比较中美两国油气资源开发中的战略选择,启发学生思考未来的油气资源开发科学和技术的趋势。通过教师对于石油科技发展利弊的分析,学生对科学技术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分辨科学技术的价值偏向,理解国家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绿色石油科技”的政策,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

综上所述,作为科学技术史和石油工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科技史教育绝不仅仅是石油科技相关课程体系的丰富或者对于其他主干课程的补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将其列为石油类高校专业基础课之一,并不断寻求与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接轨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石油人才的过程中,石油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石油人才培养和石油工业发展必将产生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史的意义[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1).

石油教育论文例6

2校企联手共建茂名石油文化

2.1加强石油文化建设为石油工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半个多世纪来,中国石油工业培育的优秀石油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石油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柱,也为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石油特色企业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在建国初期鼓舞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为石油工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依然是促进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但任何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都需要与时俱进,面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赋予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2007年4月,、国资委对大庆精神做了新的概括:高度负责,产业报国,始终以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持续创新,顽强拼搏,矢志谋求资源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创业精神;三老四严,诚实守信,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和过硬队伍的求实精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重视履行国有企业“三大责任”的奉献精神。中国石油工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石油文化建设,将文化力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硬实力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2弘扬石油文化培育石油英才

1)石油文化育人,就要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石油文化育人,就是用“铁人”王进喜、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事业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个人成长成才的抱负有机融为一体。

2)石油文化育人,就要对大学生加强爱国报国教育。“我为祖国献石油”,“把石油落后帽子甩到太平洋”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石油职工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要用石油人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以及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和国家利益,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激励自己立德成才。

3)石油文化育人,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实干兴邦教育。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展览时,引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告诫全党。实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石油文化的形成、发展,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的精神,生动地体现了石油职工为了早日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知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敢于正视困难,不怕吃苦,顽强拼搏,迎接挑战,特别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勇于到基层和贫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创业,开创新事业,作出新贡献。

4)石油文化育人,就要对大学生进行奉献精神教育。“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体现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职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意识。在艰苦的创业年代,在会战大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先进典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发扬石油文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石油文化是鼓舞人们奋勇前进、不断胜利、再创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柱。

5)石油文化育人,就要对大学生进行求实创新教育。大庆油田靠“两论”起家,会战一开始就强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和创新。大庆油田会战的胜利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肃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创业精神和求实态度相结合,培养和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三老”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即: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以“三老四严”为代表的这些优秀文化传统是石油石化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三老四严”精神曾鼓舞无数的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于建设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中国企业最典型、最生动的实践结晶。这种求实创新的精神也成为石油文化的重要内涵。

2.3创新形式和载体着力提升石油文化育人功效

1)创设有利于传承石油文化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熏陶、感染和导向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质和价值取向,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石油院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充分汲取了石油文化的精髓,并融入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学校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文化,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打造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建筑文化注重校园建筑之石油文化的特色发展,建设校园石油文化长廊,使石油文化深深融入到校园建筑之中。打造石油特色的墙壁文化,在校园墙壁上突出宣传石油文化。打造石油特色的纪念品文化,设计制造体现石油文化和学校特色的纪念品,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石油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组建大学生石油社团,开展传播、弘扬石油文化的社团文化活动。建设具有石油特色的校园文化,加深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石油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91-02

一、前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湖南科技大学地质专业本科高年级教学具有“找矿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是与非常规油气——页岩气勘探密切相关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新理论新技术较多[1-5]。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直接定位到油气勘探的工作岗位,其内在要求的知识体系更加专业化,实践技能和方法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我校自2011年以来,重点针对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的学生开设。作为本校地质系特色专业,如何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使该专业方向适应新能源勘探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取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找矿”相关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设方案

1.设定建设目标:(1)建设“找矿特色”课程,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掌握油气藏形成原理、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本科教学体制改革要求。根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增强课程内涵建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地层、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以油气形成演化、油气藏勘探为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特别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完善授课思路,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准备石油地质学相关的科研实例,精心设计多媒体教案,形成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其次,根据课程内容专门设计了讨论课、专题汇报课等。

3.突出实践教学作用,强化野外地质技能。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野外实习,除了掌握常规读图、识图、填图野外方法和技能以外,还需着重抓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按照行业标准,补充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复习和巩固课堂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理论教学与考核,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是教师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6]。鉴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油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注重的是对石油与天然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

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储、盖、运、圈、保六大成藏要素。在完成理论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学期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后石油地质学专业文献阅读训练、习题计算作业以及部分课时的课堂宣讲讨论和解题课,要求学生能将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编图、作图、阅读文献的实际能力。

在课程考核阶段,考核方式则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与阅读讨论两大部分,两者分别占总成绩的70%、30%。对于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按要求一律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的则安排重修。

2.紧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思想充实或拓展现代石油地质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油气勘探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肖兴安认为教师进行的研究与自身教学密切相关,教師的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学做准备。对于一些具有突破常规的油气专业理论,则要求学生能联系之前所学到的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对比与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多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在大量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油气勘探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勘探指导理论,如石油渗流力学、成藏动力学、高分辨油藏4D勘探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在油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勘探与科研成果,将其中关于多学科综合应用油气勘探的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介绍相关内容外,笔者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多阅读有关刊物,关注油气地质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勘探行业的最新进展。

4.加强野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中美大学近年地学教材编著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实践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年都安排了为期近5周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等加强对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结束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对学生野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互相促进,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按照以上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改革思路开展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油气勘探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华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石油教育,1999,86(7):45-46. 

[2]庞雄奇.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4-18. 

[3]王凤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09-111. 

[4]林小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4(2):318-320. 

[5]柳广第,高先志,李潍莲,陈冬霞.“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09-112. 

石油教育论文例8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依托,2011年我校成功申办了石油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为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

石油工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国际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最多的部门之一。我国石油工业迫切需要石油工程高等院校能不断提供大量思想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毕业生还应具备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拓创新精神的也必不可少。这是整个石油行业对所有石油院校培养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院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了油气田开发地质、油层物理、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油气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原理、采油新技术、钻井新技术等一系列石油工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

针对我校“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特点,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院的石油工程毕业生基本都来自西北地区,有利于油田人才的稳定,因此将我院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定位为西北部油田。通过对西部油田特点的初步了解,有些油田属于“三低”油田,即“低渗”“低压”“低丰度”。如长庆油田,它的渗透率比较低,有的区块甚至达到了超低渗。针对这些特点,我院以我校第二次教学改革为契机,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改革和调整,即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些关于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课程,如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概述、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现在石油企业发展的要求,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多渠道引进、专兼结合的模式。

1.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作为教师的优点在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科研经历,可塑性强,但相对缺乏实践知识。

2.从其他高校调用一些有一定科研能力且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来我院任教。这些教师具备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研能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3.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我院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易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

4.我院自己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采用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我院通过这四种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现场生产的实践知识。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满足油田开发发展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

根据本科教学要求,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院设置了从基础课程的实验如“电工电子学”,到专业课程的实验如“流体力学”“油层物理”“钻井液性能评价”“采油工程”“渗流力学”,再到生产实践如“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一系列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同时我校正准备筹建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与油田现场的实际生产设备相对应,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在校培养的学生到了生产一线就可以直接上岗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有个整体认识,我院新增设了专业认识实习。通过石油工程知识讲座,对石油现场、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讲解并观看视频,对石油工程专业所学和所用有了初步认识。对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做先导性教育,增加学生后期专业课学习的接受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我院新设开放性实验,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想象做一些创新实验。

四、结语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结合石油行业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我院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石油行业提供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石油教育论文例9

一、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的油气开采技术曾创造出领先世界的光辉成就,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石油科技史也不例外。我国曾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自秦汉时期起,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以钻井技术为例,西汉时期 “世界第一井”――邛崃火井是世界公认的开发天然气的第一口井。进入宋代庆历年间,四川的少数民族发明了卓筒井,其“冲击式顿钻凿井法”领先美国750余年,开创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钻井之父。中国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在乐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而在300年后的1859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第一口工业化油井――德雷克井才开始开凿生产石油。通过古代石油科技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油气井开发技术曾经独步全球,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忱。

另一方面,系统讲述在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中,石油科技人才历经艰辛和曲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热情,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的传统。油气资源开发无疑是个艰苦的行业,然而,石油科技史上翁文灏、李四光、孙越崎、黄汲清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在国外完成学业后,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献身石油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做出了表率;解放后,为了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中国石油工人和科技人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教学实践表明,石油院校的学子们正是受到这些石油事业先辈们的鼓舞,才有今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真正体现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今天,油气的需要不断增长。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外能源依赖越来越大。面对这一挑战,在石油类高校中进行石油科技发展史的教育将会激励学生把爱国主义热忱转化到实际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依靠以石油地质为中心的一系列相关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减缓油气资源的枯竭的过程。

二、有助于把人文精神融入石油专业教育

在实践中,石油科技问题往往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相关联,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几乎不存在,学科体系的割裂及对人文精神的漠然将成为石油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短板”。近年来,以工科为主的石油类高校十分注重将人文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石油科技史教育力争在两种文化之间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言之“单向度的人”。

正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所提到的“科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也不只是一种积累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而是一种融入了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石油科技史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智慧上的训练,它还是精神上的训练。在石油科技史教育中,要求学生既要学习石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发扬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技伦理观念,又要对石油工业形成和发展中的科学技术进行自我批判,接受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涌现出大量中外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他们为科学事业不畏艰难的卓越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承,还要领悟包括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在内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使得从事科学技术的石油人才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石油科技史教育学生要重视人的价值,在进行科学实践时,要意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感,致力于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平衡发展才能培养出钱学森所说的“政治可靠、道德纯洁、文理兼顾、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全才”。

事实上,科学本身也来自于人文,只看到科学技术的成果,却没有看到人文价值之所在,与其说是科学与文化分裂,不如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培养21世纪石油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既要努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重视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石油类高校中,石油科技史课程就担任了这一文理交叉的教学任务。实践表明,科学与人文只有并驾齐驱,才能有创新人才涌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有助于形成“纵向认识”,总结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专业教材习得在当前语境下已经“定格”的客观真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勾勒出石油科学技术知识“进化”的完整路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知识的演进,“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性的规律了”。石油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的流动性。通过石油科技史的讲述,突出知识更替的阶段性,让学生认识到曾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在解释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后来知识体系间的竞争中,一种理论如何完全或部分取代之前的理论。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石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纵向认识”。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生成模式并非是单一的,科学界普遍认同的是“有机成因说”,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发生在地壳深处的油气无机合成机理具有很强的可信性。“无机成因说”若成立,石油和天然气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引发世界石油科技人员的广泛兴趣,投入到幔源油气的研究工作之中。在实践中仅凭教材的规范去探索自然界,必然带来僵化而片面的认识,是知识的进化的阻力。

学习石油科技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形成的脉络,在形成“纵向认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这也是石油科技史现实意义的体现。石油科技史通过宏大历史场景的展现为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说明。20世纪,石油工业迅速从“煤油灯时代”跨越到“汽车、飞机时代”,进而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这其中,石油科学技术功不可没。在学科发展的幼年时期,引入其他学科创立起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石油地球物理学,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大批背斜油气藏;板块构造理论的引入石油勘探,发现了一批新油田;信息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准确地搜集、处理和分析地质信息,有效认识“地下黑箱”的复杂结构。这说明,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单一技术的成就,而是以“学科群”的组合为特征取得突破的,在未来的石油科技发展中,大学生的眼界不应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内,而应当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研究,为未来的石油科技革命打下基础,而这正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训练和掌握的科学方法。

创新能力的出现得益于纵向思维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同样的资料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大学生能够通过重复使用前人的办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培养常规性思维能力,夯实学科基础。但石油科学技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前人论断的年轻学科,我们必须从科技史教育中了解创新的生成、发展和实践过程。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应当超出系统的部分特性,而从整体上综合地理解、掌握系统。在今天,这种理论创新的勇气和传统同样十分重要,我们应当把过去的“显微镜”改换成“望远镜”,地球系统科学要求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从微观转换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地球,才能认识到整个的地球系统,才能更为透彻地了解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全过程。地球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世界具有漫长历史,只能依靠不完整的地质数据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探索、推测和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常规性思维常常会陷入僵局,众多地质理论都是创新性思维的硕果。

石油科技史充满了科技方法和科技创新的丰富史料,通过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回到科学技术创生的语境中探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轨迹,挖掘宝贵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再回归到现实语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是石油科技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有助于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石油科技史教育并不仅限于“内史”的考察,石油科技社会史、“外史”的研究同样重要。象牙塔内埋头书本的石油学子也应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石油科技史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为什么中国石油技术领先于世界,而近现代的石油科技成果较少?油气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健康、伦理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石油教育论文例10

本文作者:侯福斗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加强海外员工职业道德建设,如果没有正确的途径和科学的方法,即使发现了问题、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努力研究加强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方法主要包括:

1.加大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力度(1)内容。海外石油职业道德教育是海外石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把职业道德的原则转化为海外员工个体职业道德品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对海外石油员工进行职业观教育,主要包括对职业认识(敬业),职业情感(乐业),职业责任(勤业)和职业追求(精业)的教育。在职业认识教育中除了增强对海外石油工业重要性认识之外,还要突出地解决对本职工作在石油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职业感情是指建立在正确职业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接受本职工作的心理体验,具体表现在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并产生乐于从事该工作的欲望。职业感情和职业认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海外石油员工爱岗敬业精神;而职业责任和职业追求则对员工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通过这方面的教育使员工认识到个人的职业追求只能在实现物探事业发展繁荣这个共同理想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综合海外石油员工职业观教育内容,重点就是要对海外石油员工进行主人翁意识教育,开展主人翁意识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解决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求海外石油主业员工树立的不仅仅是为项目资源国代表服务,更多的应是为我们的海外石油事业负责的意识,也就是以找油找气为已任,树立寻找大油(气)田的自觉意识。当前,海外勘探开发工作领域已进入“攻坚啃硬”阶段,勘探难度加大,环境更加恶劣,像“两伊”、阿富汗的勘探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这种情况下,若只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受雇佣,恐怕没人自觉去。负责的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对施工质量负责任,海外勘探开发在野外施工中采集的各种信息,是评价一地区地质构造及其是否具有石油开采价值的基本、直接的资料,而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增储上产的大局,可以说这是海外勘探开发主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类似“勘探开发质量要负责一辈子”的思想要进一步为所有海外石油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同时要摒弃的是“受雇佣、仆人地位、被动服从地位”的观念。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之后,就应考虑以何种态度、精神服务了。海外石油事业走过了18年漫长的艰苦创业的道路,如今工作量、勘探设备、技术及职工生活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或改善,但其野外工作性质并没有改变,现在,我们正面临和将面临的石油勘探开发的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从非洲主战场世界级勘探难题到中东老油田的勘探开发难度加大,都在呼唤石油勘探进行第二次创业,所以海外员工,必须永远保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树立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传统的职业道德内容,才能适应石油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其职业道德教育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总结十八年来我们的工作,“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海外石油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赤诚爱国,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能源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义无返顾地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艰苦创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苏丹、尼日尔、乍得等环境艰苦的资源国建成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在恐怖袭击频繁的伊拉克采取封闭式作业的方式快速推进油田项目建设,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擎起了集团公司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片天地;求真务实,做实事、谋实举、求实绩、讲实效,使秘鲁百年老油田焕发青春,使哈萨克阿克纠宾项目油气产量由接管时的300万吨提升至目前的1000万吨,使国际石油同行多年勘探未果的苏丹3/7区拥有了亿吨以上的可采储量,以“扎扎实实干事业,扑下身子求发展”的实干家精神闯出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新路子;甘于奉献,耐得寂寞、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以实际行动回馈集团公司,回报国家和社会。为油拼搏,为国奉献,始终是海外石油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始终是海外业务前进的强大动力。当然,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决不是要海外石油员工都当“苦行僧”,而是从业人员在思想上不断保持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2)方法。针对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选择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注重员工自我教育的方法。在对海外石油员工进行敬业乐业勤业和精业教育时往往落脚点要落在对海外石油员工个体的要求上,因此让海外石油员工学会自己教育自己更有其实际意义,自我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海外员工做到“慎独”。“慎独”既是一种员工职业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员工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思想意境,要求海外石油员工通过道德修养使自己在单独活动、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要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方法同直接教育灌输法相辅相承,职业道德观念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一定的灌输,但从职业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来看,不可能完全依靠灌输,而主要的还是要靠自我教育,靠培养“慎独”的境界,这就要求职业活动中,通过员工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其实质是充分调动人们自我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常用的形式是“换位思考”,例如开展假想自己做项目甲方,自己是地质专家,最想得到什么?等类似的讨论。但这一方法必须建立在员工掌握了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认识之后才可能进行。在进行慎独教育时,还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同职业物质利益联系起来,“责、权、利”的结合是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的途径,如果海外石油员工看到职业道德教育——海外事业发展——经济效益提高——个人价值实现的链式反应,就会重视职业道德的建设,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单纯依靠说教讲职业良心、感情是不够的,要着力培养“敬业即敬人,敬人即敬已”的意识。注意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的“示范”方法。海外石油工作的特点,要求员工仍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这一点上,示范作用往往发挥很大作用。这其中首先是领导的示范作用,“官德”是海外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对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有高度认识,切实把职业道德教育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抓好;另一方面,从自我做起,带头制定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规范,带头履行职业道德义务。从事海外石油工作的领导干部不应是遥控指挥、贪图安逸,而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身教重于言教”,领导身正了,就是最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动员。为保证领导的示范作用到位,还要建立和完善促进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机制。如让员工评选“合格、优秀干部”等等。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很关键。实质上,模范、先进人物把职业道德人格化了,更贴近员工,更能使员工接受,所以,在海外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大力宣传这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员工在正面示范中受到有力的感染和教育。在运用榜样正面示范的同时,还要对反面的典型进行抨击,使员工充分认清败坏职业道德者的卑鄙可耻,可以起到道德训戒作用。

2.联系实际,明确和完善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规范海外石油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反映了海外石油员工的职业品质,它包涵了海外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共性的规范)、各岗位的道德规范(个性的规范)、同时也包括“岗位责任制”和各种“服务公约、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这其中,海外员工职业道德基本的规范是原则基础,是根本。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忠于职守、敬业乐业。每个海外石油员工都应当要有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明确勘探开发工作所肩负的重任,安心平凡而艰苦的工作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其中侧重点是解决为谁服务。(2)讲究质量,自觉从严。海外石油资料质量如何,对勘探开发方案的确定,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工作过程中出现人为质量事故,就会使人们对地下情况的认识出现偏差,进而可导致勘探开发失误。就此而言,必须强化海外石油员工的质量观念,培养员工严格的质量观念,最主要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石油企业员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传统,自觉从严抓质量,在海外石油员工生产实践中,严格落实有关质量的技术操作规程,是每个海外石油员工必须遵守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对待质量问题上,应建立“提供优质地质成果承诺制。”(3)热爱集体、互助友爱。本条内容实质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是提高海外项目单位战斗力,增强队伍凝聚力的客观要求,海外石油工作的特点,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强烈的集体观念,有自觉树立团队形象的意识。在集体中应首先协调干群关系,形成干群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和谐气氛。同时,海外石油员工长期在野外施工,远离基地,远离亲人,更需要同志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员工之间的互助友爱必不可少。(4)钻研业务,提高素质。海外石油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多学科多种技术运用的综合性行业,生产技术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尤其现在,科技迅速发展,从事海外石油工作的员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素质和技术素质,海外石油员工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是分层次,分专业和分工种的,但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我们工作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也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海外石油员工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就必须自觉提高业务、技术素质。(5)遵章守纪,维护秩序。海外石油员工在野外工作,施工空间广大,和社会其他部门发生的联系,包括种种矛盾也较多。要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除了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求员工讲风格、讲纪律、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首先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关于质量、HSE工作、队伍管理规定等。海外石油企业在正确处理内部关系外,还要以较大的精力来协调和资源国政府和地方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与地方的农村城市打交道,石油作业的质量有时与损坏地方农田、厂矿设施间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应先以地方利益为重,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尽量做到两全其美。同时,海外石油工作要适当支持地方建设,为资源国农村生活改善提供帮助和方便,以获取他们对物探工作的最大支持。在明确海外石油员工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各岗位的道德规范、岗位责任制也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来体现基本道德规范,这样,海外石油员工基本规范和其他道德规范就可以共同规范海外石油员工活动,最终引导海外石油员工自觉提高道德觉悟。

3.运用多种载体,综合发挥职业道德建设效益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经济、法律、文化以及运行机制的配套建设、协调发展,才能奏效成功。对于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而言,同样要同多种教育内容和手段相结合,才能坚持下去并收到良好的效果。(1)要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结合起来。海外石油职业道德的实现过程也是勘探开发技术的运用过程,海外勘探开发工作的业务知识技能是海外石油职业道德实施的基本保证。所以要加强员工的技能技术教育,使员工业务知识技能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融为一个合力,作用于员工的头脑,化作为员工良好的内在品质,具体形式上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竞赛,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工作守则、服务公约等等。(2)同经济工作、法律手段结合起来。职业道德建设为经济建设,法制建设提供了精神的动力和思想道德上的保证,经济利益是职业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法律措施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所以应把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对认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员工不仅对他们进行道德评价,还要给予必要的荣誉和经济奖励,相反,对违反海外石油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弄虚作假、造成质量事故、的,不仅要在道德评价上给予抨击,而且必须在经济、法律上给予应有的制裁。这里关键在落实时要充分考虑建立职业道德建设的监督机制,职业道德建设到底由哪个部门主管,那些部门监督?监督什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落实,许多海外石油项目单位已经建立或应该建立的精神文明建设或者文化指导委员会更应注意这方面的建设。(3)同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评价结合起来。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评价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海外石油员工的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海外石油行业的传统习俗和海外石油员工的内心信念等方式,对海外石油员工所作的善恶、荣辱进行评判的方式。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的职能、作用都要靠道德评价来实现,海外石油行业的职业道德风尚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道德评价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而海外石油员工个人道德水平高低则往往同他的道德评价能力和崇尚水平密切相关。职业道德的评价方式中最主要的是海外石油员工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是海外员工在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念的统一,这种内心信念也是鼓励海外石油员工按自己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内在力量,社会道德舆论可以左右人们的行为,改革人们的行为,通过舆论的压力和支持、舆论的谴贵或声援使每个海外石油员工的行为受到影响。这种社会舆论与海外石油行业的传统习俗有很大联系,后者是前者的主要来源,所以在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广泛注意社会舆论的建设和海外石油员工内心信念的培育,把职业道德评价当做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一并考虑。新形势下,海外石油员工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依赖于对海外石油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有赖于理论的研究和指导,而其内容和建设的方法研究又是一庞杂系统的工程,笔者只是管中窥豹,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