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疗教育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4-04-09 14:44:43

医疗教育培训

医疗教育培训例1

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通过教育磨练,培养成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学习历程,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出均质化,具备良好职业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临床医生,培训结束后的医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本学科常见疾病基本诊疗任务,为各级医疗机构服务[1]。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的渴望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的供给跟不上需求,医疗需求与供给服务能力的矛盾突出。现有医疗水平因受医疗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存在客观的局限性。由于存在医疗水平地域差异、地区医疗资源不合理配置、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科普知识的认知不够充分等多因素作用下造成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时有发生。部分医疗纠纷矛盾激化引发冲突,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2]。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全面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本文针对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加强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在人文教育、政策法规、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 提高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医疗纠纷防范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特色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已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已完善,为培养同质化临床医师奠定了制度基础。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医学生质量短板的医德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做出了任务要求[3]。经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住院医师首先必须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仁爱救助患者的职业精神,坚守职业操守[4]。既往我国医学教育重点强调专业知识学习,培养出的临床医生缺乏临床交流技能,人文关怀不足,往往只重视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而忽视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与患方沟通。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救治能力不断提高,原本在人类历史上肆虐多年的感染性疾病得到遏制。得益于检查手段的日益更新,医学研究由宏观深入到微观,许多之前未明病因的疾病得到剖析,疾病的发生机制逐渐明了,加之革新的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让一些被人们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得到治愈,种种现状使得许多人认为似乎一切疾病都可以被人类征服。美好的医学前景使得人们对现代医学的期望越来越高,但现实医学技术能力的局限难以满足人们的所有美好愿望。西方医生特鲁多有一句被视为医学人文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铭言揭露了现实医生工作时常常遇到的状况,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治愈,在医疗救治能力有限的现状下,医生往往可能提供的更多是帮助和安慰。医学技术只是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而医学人文的关怀鼓励,可能对于患者疾病的愈后更为重要。2017年9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在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发言指出:“失去人文的医学是没有灵魂的。要充分认识加强医学人文建设的重要性,这既是医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现状下,社会对医疗服务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技术服务满足解除患者躯体疾病之外,还要求诊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在舒适的就医感受、良好的就医环境、便捷的就医程序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构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对医学生教育培养提出更高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今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除了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在人际沟通能力、政策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多方面,以适应新医疗环境下的挑战[5]。

2 提高规范化培训医生医疗纠纷防范能力的探讨

2.1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人文道德的教育是道德解释、道德同化的过程。施教者通过施教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受教育者通过生活中的道德情感体验与所学所感相结合,将学习到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体系,树立正确价值观。现代医患关系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除掌握医学医疗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同理心,医生在关注患者身体上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心理方面的变化,医生诊疗时能了解患者在就医时的复杂心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6]。医学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树立人文关怀的医学理念,让医学生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陶冶医学生的医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部分高校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思想建设,培养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医德取向。以往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医学生在讲授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往往不如人意[7]。当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主要采用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形式,进行以“贴近临床”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临床见习等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并以此激发对医学探索的热情,此外还注重专业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拔德技双馨的优秀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通过带教老师言传身教,诊疗过程中体现出的精湛医术及为人正直的品德,对规范化培训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还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三下乡”的义诊活动等,使学生对我国医疗事业的现状有直观的认识,在继承先辈悬壶济世人文关怀精神的同时,增进对患者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

2.2 加强规范化培训医生法律法规的教育

现阶段,医疗领域中的各项活动均在各项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指导下进行着。学习医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应熟知《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等与自己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明确自己在诊疗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8]。在诊治过程中。医生应充分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保障患者隐私权,并严格遵照《病历书写规范》书写医疗文书。在遇到医疗争议及冲突时,有哪些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渠道;医疗损害事件发生时,应如何应对和妥善处理。医学生还应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法规维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双方的权益,及时、恰当地处理部分医患矛盾。早年,我国在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相对欠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较为生疏,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遵循规范的操作在临床诊疗中时有发生。往往当问题发生、矛盾出现时,当事人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医学生兴趣的手段之一,培训机构可采取情景化教学模式,采用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的模式,以启发式的表达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身临其境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此外,培训机构可通过模拟法庭的形式对案例进行模拟审判、答辩,由专家顾问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实践中,许多医院组织培训对象旁听医疗损害纠纷案件的现场审理,让学生对此类事件有更直观的认识,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有更清晰的理解[9]。除上述提到的教学方式,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也是提高培训对象法律意识的途径之一。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最终的着眼点均应在于切实增强规范化培训医生的法律意识,充分了解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在日后的临床工作明确知道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尽力避免冲突的发生。

2.3 加强规范化培训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下,医学家长主义已不再适用,患者依法享有的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和权利。医生们在征求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需提供充足的信息来确保患者对风险、不良反应和其他替代方案有充分的认识。患方在明白和理解下,有选择是否接受治疗的权利。临床医生如何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中,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受教育背景的患者进行高质量、高效率、充分有效的沟通同样是规范化培训医生必修功课。以往我国医学教育常常着重临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对医患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的教育相对欠缺[10],医学生投身临床工作后,沟通交流技能的短板方表现出来[11]。临床交流技能除了医生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的沟通之外,还要包括情感、行为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规范化培训的医学生正好处于从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角色转变的阶段,往往容易因缺乏人生阅历,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能力弱,难以与患方建立有效的信任合作关系。如规范化培训医生专业知识薄弱,缺乏临床经验,在与患方沟通交流时表现出不够专业、自信时,有可能失去患方的信任,造成临床工作难以顺利开展[12]。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都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临床交流技能是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是临床医生提升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临床教学中为提高规范化医生临床沟通能力,教学单位可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技巧的相关培训提高医学生的理论水平,带教老师通过讲解分析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心理特点,教导医学生如何寻找切入点,使用恰当的语言较快与患者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对待不同患者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法及表述方式,沟通期间如何对患者做好关于疾病的发展、并发症、转归、预后等风险的先期心理建设[13]。除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通过适当的沟通训练,让规范化培训医生熟悉、掌握沟通技巧[14]。目前教学单位采取“一对一”模式对规范化培训医生进行培养,规范化培训医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日常临床诊疗工作,参与诊疗的同时在旁学习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此外可通过建立“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的培训模式练习锻炼规范化培训医生的沟通能力[15],通过自行扮演医患角色,体会患者在就诊时的复杂心理。全体参加培训的医生进行观看并做好记录,谈话结束后对谈话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针对问题进行改进,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16]。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尽可能采用多样的教育模式,力求提高规范化培训医生的沟通能力,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临床医生。

3 小结

社会的发展需求及当今医患关系的现状都要求医生必须掌握扎实过硬的临床技能和较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这就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提出了更严格、更高标准的要求。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医生是临床教学的培养目标。临床带教的老师应在临床中“言传身教,立德树人”为学生做表率,以感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让学生时刻谨记“医学生誓言”,不忘初心,恪守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合格医疗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好医患沟通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医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朱雯佳,苏懿,郭晓奎,等.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效果评估———以仁济医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2):19-21.

[2]李香莲,陈莉.医疗纠纷现状调查及医患沟通的改进[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55.

[3]黎莉,邢方敏.政策解读《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J].南方医学教育,2017,(3):7-9.

[4]姚文华,李畅,项耀钧.以胜任力为导向住院医师人文教育[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8):769-771.

[5]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6]郝勇,韩慧,刘永富,等.如何在皮肤科临床带教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25-27.

[7]周婷,张迪,吕嘉春.中美医学人文教育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2):1544-1547.

[8]雷宁.医患关系合同化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8,(15):93-94.

[9]王文茹,高睿,吕爱莉.护理本科生法律法规知识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5):1348-1349.

[10]马柏强,吴益芬,陈红燕,等.大学生医学竞赛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45-47.

[11]殷红.培养医患沟通技能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华章,2013,(25):160.

[12]杨中华,杨屹,贾慧敏,等.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临床交流技能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3):140-142.

[13]王聪慧.Mini-CEX在呼吸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0):49-50.

医疗教育培训例2

2021年继续医学教育按照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教兴卫”、“人才强院”战略,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以建立健全制度为重点,以短期培训和自学为主要形式,加强各层级人才队伍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和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和能力。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推进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我区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的层次。

具体目标: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医学教育对象获得学分达标率达100%。

三、培训方式及内容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方式以现场授课、网络学习、视频培训、组织自学等形式开展。

(一)加强学历教育。积极鼓励在职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参加脱产、函授、自考等各类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二)定期选派技术骨干脱产进修,参加短期培训、医学学术会议、适宜技术推广等形式培养业务骨干。

(三)积极开展面向基层的实用适宜技术培训,重点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全科基本技能培训。结合我区实际,村卫生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统一由所在辖区医院负责管理。

(四)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协调各医院选派人员参加精神卫生、儿科、全科医学、老年护理等紧缺专业培训。

(五)充分利用各种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使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与医疗卫生各项重点工作紧密结合,着重开展临床诊疗规范、临床路径、适宜医疗技术、合理用药指导原则、院内感染防控等相关业务培训。

(六)开展面向全体卫生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开展疫情及其它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医德医风、医学伦理、卫生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全员培训,促进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增强能力,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七)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相关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省级视频培训。

四、组织管理及考核

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需要,制定年度继续医学教育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培训及考核。及时对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进行登记,收集存档培训课件、图片、签到、试卷等材料。做好医学教育网络平台信息录入工作,及时维护更新信息,避免影响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的达标率。

各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年度考核一并进行,一年一次。各医疗卫生单位务必于每年2月末前将上一年度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以报表形式报卫健局。卫健局将对各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审验,并通报审验结果。同时,将审验结果报省卫健委。

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不按计划执行,培训质量不高,敷衍了事的单位给予及时纠正。开展对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情况进行审核,并对审核情况及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教育完成情况进行通报。

五、相关要求

(一)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本单位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健全信息反馈体系,实时了解和掌握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参与对象学分完成情况。落实各项考核措施,把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晋升(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以及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条件。同时,要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扩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学分达标率。

医疗教育培训例3

医学教育由3个不同阶段组成,包括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一个医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的知识只够满足毕业后需求的10%,其余90%要靠医学继续教育取得。所以,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以后的重要阶段。医师规范化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大一部分培训对象是当年毕业未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应届医学本科生,他们面临着培训后的再就业问题。职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要求的工作能力,它由多种能力叠加复合而成,主要体现在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综合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而这几种能力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

1.2规范化医师培训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意义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床位数、硬件设备、医师教育背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准,然而真正能反映出一个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是看其是否拥有安全、有效的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手术、药物治疗标准及能否被全体医务工作者掌握与执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能够帮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系统地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效率,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形象,从而进一步增强整个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卫生资源。

2药学教育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的作用

随着药物品种和药害事件的日益增多,医师对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国内外用药规范的需求就越发迫切。然而,目前的规范化医师培训往往忽视药学知识和合理用药能力的培养,致使医师用药信息多来源于药品说明书或者医药代表的“指导”,导致医师在药物治疗中随意化、尝试化和无序化严重。例如,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联合用药、药物选择不当、给药方法不当、给药次数不正确、重复给药、药物的溶剂选择不当、过度使用高档进口药品等,高昂的药费增加了患者的负担,滥用药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某些事件甚至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都医药》记者曾就“看感冒需多少钱”对北京市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感冒药价格最多可相差达15倍。对于药物自身的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对同一种疾病的敏感性、相同药物对不同患者的治疗作用差异、医师在治疗病患过程中对病程进展的观察如何做到规范化、把医疗过程中的失误减少到最小等,都可以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通过药学教育得到最优化解决。一个医疗卫生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诊疗水平的高低,其中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则是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报道显示,导致全球死亡患者的原因中有1/3并不是由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有1/7的患者住院不是由于疾病本身的需要,而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为此,提高药物治疗学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最有效和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规范化医师合理用药方面的药学教育。此外,在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年代,如何帮助临床医师找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廉价且适合患者个体化治疗的药物,是摆在所有临床医师面前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因此强化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的药学教育非常有必要。

3在规范化医师培训中如何开展药学教育

3.1将药学教育纳入规范化医师培训大纲

自1999年我国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调整的过程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系统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在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加入药学教育不仅是对以往药学教育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医师药学知识的局限,更是对现有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一种尝试,具有前瞻性及创新性。西京医院在制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创新性地加入了药学教育环节。在大纲中,对于药学教育的目的和标准进行了详细描写,同时对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也进行了量化处理,对培训内容、时间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重点增加参训医师对临床常见疾病药物治疗标准的掌握,使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临床上常见的重复用药、错误用药、不恰当用药的现象。经过近3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参训医师在药品相关信息的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水平等方面比同级别医师具有明显的优势,突出体现在大处方、无适应证用药、违反经济学用药等方面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同级别医师。为此,西京医院在2011年获得了原国家卫生部“全国医院药事管理优秀奖”。

3.2通过任务和兴趣引导药学教育

药学教育涉及的范围较广,虽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很难系统、全面地让参训医师掌握所有的药学知识,但是可以通过大纲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以完成任务来强化关键点知识的学习。例如,针对“抗菌药物专项治理行动”中各项指标和规范执行的内容时,首先将参训医师分成两组,然后选择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的真实病例,让两组参训医师分别讨论存在的问题,并互相评判,最后由带教老师指正,最终参训医师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剂量、时机和疗程等内容耳熟能详。通过上述任务型教学方式,使参训医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参训医师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参训医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3年军队抗菌药物飞行检查中,西京医院获得全军第一。以兴趣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药学教学实践中也经常被采用。兴趣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参训医师积极思维,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培训大纲》中要求参训医师必须掌握8~10种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时,可以让参训医师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病种。他们有的是为了治疗自己亲友的疾病而作出选择,有的是为了今后的工作领域需要而作出选择。这些疾病基本都是教学大纲要求的临床常见病种。这样,参训医师在学习中就有了针对性、自觉性、主动性,有了“核动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据文献报道,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增加10%,则患者的死亡率降低11%。因此,在规范化医师的药学培训中,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指南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为培养规范化医师的合理用药思维,西京医院依托军队“十一五”和国家“863”课题建立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并应用到临床和规范化医师培训中。该系统将临床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指南进行整合,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参训医师提供随需而得的药学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近2年的应用,参训医师对指南的依从性从原来的10.2%提高到了71.9%。

3.4建立医师药学教育培训考评机制

制度本身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决定了没有完善的制度工作将很难开展。规范化医师培训药学教育不是短期行为,不是通过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考核制度。我国医师规范化教育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更关键的是要使制度的约束性涵盖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同样,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药学教育考评体系也应重视参训医师药物治疗规范性和合理性的考核。在《培训大纲》中,将药剂科“出科考核”分为基本技能和临床实践。首先,由药剂科和相关科室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针对住院医师选择的疾病进行合理用药思维模式考核,不合格的医师给予1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合格,需重新进行药学教育培训,即在药剂科重新轮转。同时,将考核与参训医师的“超劳”补贴和学分挂钩,对不按药物治疗标准用药的医师视情节轻重实行30%、50%和100%的三级扣罚标准,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师要追究本人和相关带教老师的责任。随着药学教育在医师培训考评中的推进,全院医师的药物治疗水平趋向合理,全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和术前住院日均呈下降趋势。结合国家临床路径的推行,西京医院“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2488.53元,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药费为3050.84元;总体“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5.72天,未“入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7.15天。

医疗教育培训例4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何红媛(1974-),女,汉族,四川宜宾人,泸州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教学管理。

著名教育学家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理论(lifelong education theory)认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与青年期,它理应伴随人的一生持续进行,从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①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连续的统一体,其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教育必然坚持终身性医学教育,国际医学教育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

一、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医疗卫生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中专和专科学历层次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教育部制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但为了顺应医学生的就业趋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有相当大比例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和幅度地调整了培养目标,试图培养专科医生。但是我国的五年制医学教育相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而言,教学周期过短,教学安排过于紧张,专科医生的培养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全科医学中的家庭医学、老年病、疾病预防与保健、心理咨询、婴幼儿护理保健等内容很难进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培养的医学生既不是合格的专科医生,也不是合格的全科医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0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当前活跃在农村卫生工作战线上的是百万乡村医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仍将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而乡村医生队伍中有相当大比例未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医学教育或仅是具有中专及以下的低学历人员。因此,乡村医生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所能提供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与农村居民的实际卫生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育层次偏低。据卫生部2005年统计公布,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0%,大专占26.7%,本科占13.2%,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仅占1.1%。众所周知,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国资本势必会在中国抢滩登陆,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精湛高学历的临床专科医生,必然会对我国的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巨大差距,如果不早作谋划,我们将会在激励的竞争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广泛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在国际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是医学院校教育(学校教育)后医学教育的必要补充。它分为两个阶段或形式,毕业后医学教育(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PME)和继续医学教育或继续专业发展(CME/CPD),PME是医学院校教育的延续,是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阶段,包括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全科、专科医师培训。②虽然PME是一个特定的医学教育阶段,但是它不可能同CME/CPD截然分开,因为CME/CPD是在医学院校毕业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坚持的。③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等时代特征,决定了医学继续教育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医疗卫生行业本身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目标也从消除躯体疾病拓展到使人们在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保持完好状态的层面。因此,必须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培养出既精通医学科学知识、技能,又熟谙心理学、行为科学、全科医学知识、技能合格的适应社区和广大农村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通科医生,以应对医学模式及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急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经系统临床医学专业训练、有着精湛技术的专科医生,以适应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广泛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医疗单位和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成为实施医学继续教育最重要、最广阔的培训基地。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迅猛,据2005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18 000多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934所,二级医院5173所,一级医院有2675所。如此规模庞大、层次丰富的医疗体系既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的摇篮。近6000所的二级以上医院完全有能力、有义务承担起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学教育的重任,这将是实现医学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随着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实施毕业后研究生教育或长学制医学教育将成为可能。我国有近100所高等医学院校及其继续教育学院,为开展毕业后医学学历教育提供了又一途径。

因此,无论从国家卫生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就我国现有医疗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的规模和条件而言,都为实现全方位的医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医学继续教育的模式

1.执业前培训,对象一般是即将从事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基层执业医生。

(1) 执业医师考前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经过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取得医师资格,注册为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的人员,才可以执业活动。考试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理论、医疗法规以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

(2) 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经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使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站中符合条件者逐步向全科医生方向转化。这种培养模式能为广大社区及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有效方法。

2.医院开展的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多样,主要适用于医院在职医疗人员。

(1)知识更新与提高教育。开展“三基”培训,使临床医务人员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药学会等组织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全院范围的学术活动,对参加学习的医务人员给予继续教育学分。外请专家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专科前沿知识。

(2)医师在岗培训。轮岗培训。医疗单位安排新到岗毕业生在各科室进行轮转工作,时间一般为1~3年。在轮转中了解单位内部的工作规程、各科室的业务关系、其他专科疾病的处理,并由高一级职称医师带教参与医疗活动,逐渐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达到某一临床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

(3)外出进修方式提高专科技能和业务水平。培训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选拔工作与学习成绩优秀者,送到国内或国外先进的专业或学科进修。进修医师通过专业性授课在充实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为返回原单位独立工作或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培养临床专科医生的重要途径。

3.网络培训。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以它的大信息量、灵活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借助网络达到优秀资源(包括师资)共享,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必将成为今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流。

4.学历证书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方式。为了使我国的医学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人民大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演变,为了弥补我国医学教育中缺乏毕业后住院医师培养体制造成的困难,非常有必要开展学历证书教育。

(1)专科及本科证书教育。在岗社区和乡村医生学历层次的提高,可通过2~3年的脱产或半脱产正规学历教育,取得相应大专及本科学历证书。在这类培训中,均应强调进行全科化培训,在培训内容和要求上要密切联系实际,以社区和农村常见和存在的卫生问题为重点,着重进行医学模式转变方面的训练,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

(2)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从目前医科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医学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成了我国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方式之一。医学毕业生或在职医生为今后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自身发展,在完成五年本科医学教育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在临床型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应以培养高超的临床技能为基本特色,理论学习、科研均是为培养临床技能做准备。但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标准偏高,以及教育投资成本高,因此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还不大可能成为实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3)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由于目前在各级以三级治疗为基本任务的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大多数没有取得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资质与他们任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职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医疗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广大在职医疗人员提高业务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教育学习形式更为灵活,注重医疗操作技能和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平衡“工与学”矛盾的理想方式。

四、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革,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深刻理解终身性医学教育内涵,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与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必将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以及卫生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医疗教育培训例5

1.2统计学方法原始问卷经审核合格后采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认知的因素1050名医务人员中58.0%认为参加继续教育重要,42.0%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不重要。医务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及工作岗位对继续教育认知态度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影响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影响继续教育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继续医学教育途径,占调查人数的76.4%;92%的医务人员没有办理继续教育学分卡;其次是经费缺乏、工作太忙和培训地点远等原因,分别占70.1%、67.8%和26.7%。

2.3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方面的需求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内容方面的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专科理论与技能的需求最多,占85.6%,其次是新业务、新知识,占80.3%,健康教育知识和临床管理知识,分别占43.2%和5.0%。

2.4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的需求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方式更倾向于选择讲座这种方式,此次调查中,88.6%选择了这种继续教育的防治,其次分别是网络授课、参观学习及进修。

2.5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此次调查中,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普遍认为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培训内容缺乏新进展(72.5%)和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65.2%),其次分别是培训方式不适合、培训管理不规范和其他原因。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民营医疗门诊部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高,仅有58.0%认为继续教育很重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岗位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并显示出明显差异,这个调查结果与其他研究人员的调查中性别对继续教育态度无影响及年龄越小对继续教育的态度越积极的结果有所不同,可能原因为本次研究中将护士纳入调查范围,护士年龄多集中在≤25岁段,且大部分为女性,所以此次调查结果性别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有明显差异,男性对继续教育的态度明显比女性积极;小年龄段的≤25岁段人群对继续教育的态度较低。在学历对继续教育的影响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比大专学历以下的人员认为继续教育更为重要;在职称对继续教育的影响方面,初、中级职称比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更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以上两方面比较,说明学历越高、职称越低的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越高。本次调查中,护士比医生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要低,主要因为在民营门诊部实际工作中,未按照护士学历、职称高低定岗,待遇无明显区别,无法调动护士的再学习兴趣。在此次调查中,其他人员多为民营医疗门诊部的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认识最低,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管理层对医护人员再教育再学习的忽视是造成民营医疗门诊部人员对继续教育参与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疗教育培训例6

【摘要】 目的 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要求,结合我市、县的实际情况,探索一套适合县、市区医疗机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办法,以达到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临床住院医师培训,使受训者在完成培训后达到低年资专科主治医师水平,为我市、县二级医疗机构培养出合格的住院医师。方法 通过实施2002~2004年分配到市卫生局89名医学毕业生在8所市级医疗机构开展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探讨市县二级医疗机构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提供依据。结果 在市卫生局的统一安排布置下,打破以往“以医院为基地”的界限,改变为“以学科为基地”,采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进行交叉培训”实现资源共享,统筹规划,联合培养以法培训。除55名研究生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培训外,其余34名(29名本科,5名专科)均在8所医疗机构40个基地按步骤轮训。结论 为避免因各医疗机构的等级不同,以及同一医疗机构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培训质量,把县、市二级医疗机构的所有基地统一使用资源共享,可降低各医院间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的差异,有利于住院医师培训的平衡发展和临床医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二级医疗机构;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

医学教育是由基本医学教育(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统一体。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指完成高等医学院校基本教育的毕业生接受某一学科(二级学科)规范化的系统专业培训使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逐渐深化的教育过程,是医学教育的特有阶段[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临床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国内外都非常重视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我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因一次分配定终身,加上医院与医院的等级不同,以及同一医院学科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大多数分到基层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医学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严格、全面和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整体质量有较大影响,使其临床能力和业务水平出现天壤之别,有相当比例的临床医师达不到应该达到的职业水准[2]。此现象在市、县二级医疗机构情况尤为突出,本课题旨在探讨适合市、县二级医疗机构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基层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首先从2002年毕业的12名本科、专科医学生开始实施,这12名学生由市卫生局负责统一安排布置,根据各医院申报并获批的培训基地情况,安排他们进行第一阶段的培训,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的学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生数量迅猛增加,到2004年底研究生已达到55名,占培训学生总数的62%,针对这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先后制定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见表1。表1 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略)

1.2 方法

1.2.1 政策制定

医院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基地,临床科室是承担和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具体实施部门,为了有效地落实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卫生局要求各医院成立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挂帅,医务科或科教科专人负责管理,各科室主任参加,制定住院医师培训计划,(1)将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列入各医院领导的目标管理中,并作为各医院领导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2)建立健全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网络,建立轮转医师培训档案,使住院医师培训与自身的试用期转正及经济报酬挂钩;(3)医教科与人事科加强配合,将培训成绩作为住院医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

1.2.2 基地认定

培训基地是住院医师培训的直接管理部门,是执行住院医师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的关键环节。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要求,培训基地必须设立在综合条件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含二级甲等),各医院以二级学科为单位提出申请,上报市卫生局,经过严格审核认定后方可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培训基地分级制,按一、二阶段分开培训,在不同等级医院完成不同培训内容,如同分别上高初中学校一样,最终完成中学教育,因此对口医院联合培训取长补短,工作、培训两不误。

1.2.3 统一安排

市卫生局对市里8所二甲以上医疗机构,其中2所为三甲,6所为二甲,3所为专科医院,进行了基地认定,将分到八所市直医疗单位的12名(11本1专)临床专业毕业生第一阶段培训做了统一的时间安排,原则上先轮训本单位的二级学科,考核合格后再轮训其他单位的二级学科,送出培训人员单位与接收培训人员单位加强联系,密切协作,确保培训工作按培训时间安排顺利进行。

1.2.4 规范轮训计划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专科为7年(前4年为第一阶段,后3年为第二阶段);本科为5年(前3年为第一阶段,后2年为第二阶段);研究生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以轮科训练为主,为基础知识培训,第二阶段以专科培训为主,包括1年的总住院训练。(2)所有医学院校应届的专科、本科毕业的住院医师从第一年开始列入培训。(3)外院调入的包括下来的住院医师,经考核后进入相应年限的培训。(4)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第二阶段培训,入学前无临床工作经历或有临床工作经历,但工作时间不足2年者,须参加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间为2年;入学前参加临床工作时间在2年以上者,在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之前,须参加临床工作实际水平考核,及格者参加培训时间为1年,不及格者参加培训时间为2年。(5)岗前培训,包括人事科岗前培训和医教科岗前培训,为期1周,进行爱国爱院及医德医风教育,遵守院纪院规,医疗工作制度及职责,病历的书写及处方用药规范,医疗纠纷的防范,医疗医师培训的有关规定等。

1.2.5 培训内容

住院医师培训注重医疗道德教育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加强团结专业知识的补缺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综合素质要求:①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②“关怀服务”的职业理念和优良的医德医风;③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④遵纪守法,团结协作。(2)临床实践包括:①临床实践时间:要求培训对象在培训期间除法定节假日和规定的脱产学习外参加临床医疗工作;②专业技术: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进行专业技能训练。(3)专业理论包括:①公共必修课:如专业外语、医学伦理学、信息与检索、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②专业临床课:以本临床专科知识及其进展为主。

1.2.6 考试与考核

(1)科室考核:每个培训对象每轮转结束一个科室,在医务科的组织下对培训对象按照考核表进行考核。成绩不合格不能出科。(2)年度考核:所有的住院医师不分轮转年度均参加医院组织的每年度医疗“三基”考核,考核成绩与年度考评挂钩。(3)基地考核:培训对象培训完一个基地,由医务科组织基地专家进行考评,考评成绩记入个人培训档案。(4)阶段考核:培训对象第一、二阶段结束,均由卫生局组织考核,第一阶段考核不合格不得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不合格不能定科,同时取消晋升主治医师资格。

2 体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住院医师的培养是医院人才建设、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医疗工作是医院的生命线,住院医师医疗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竞争实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住院医师水平的根本措施,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工程,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一是对年轻医生有利,可以为年轻医生提供较高水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显著提高其临床工作能力;二是对培训基地有利,可以解决大医院普遍存在的住院医师缺乏问题,提高培训基地的诊疗水平,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对社会有利,可以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提高我市、县临床医生的整体水平,使我国医学人才的培训和管理具有活力。

总之,竞争能力的基础在教育,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竞争能力的手段在科学技术,竞争的实质是效益,要振兴卫生事业必须着力振兴科教工作。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既是毕业后教育的延续,又是科教工作的基础,这是关系医院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医疗教育培训例7

2 疗养院医学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的建议

2.1各级医务人员分类要求和管理

疗养院学分管理要增加对初级医务人员的强制性规定,对中级医务人员的针对性规定和对高级医务人员的灵活性规定。推行基地化培训模式,在军医大学建立培训基地,推动疗养医学专业学历化教育,分类培训海勤、空勤和康复疗养专业技术骨干,系统培养理疗、推拿、心理等康复治疗师;实施“云梯计划”,通过定向培养、定岗送修、专家带徒等办法,大力培养专家型拔尖人才;深化医院与疗养院挂钩帮带、双向带职、进修学习机制,营造人才竞争成长的良好环境。

2.2疗养院医学继续教育内容设置及学分值宜更加科学严谨

应根据教学规模、内容、时间,确定受训对象和学分值,做到培训对象明确、层次分明,培训内容具体、规范,时间安排紧凑、适度,切实做到培训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高度统一,使受教育者真正受益,达到学分到手、知识到位的目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采取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内容既涵盖疗养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包括人文、历史、地理,以及与医疗有关诸如法律法规培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医疗安全、医患纠纷、病案书写与管理、患病心理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方面面。学分的制定和管理要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统一。

2.3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标准与方法

为防止学分教育流于形式,要跟踪和遴选各学分承办单位,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制度,严格外出学习人员的选派和跟踪管理,严格会务组织和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秩序,用制度、规定促进学习者安心、用心,通过评估、考核。

医疗教育培训例8

卫生系统目前有在职干部508中卫生局机关干部5,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03人。今年以来,共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中层干部33人;举办计划免疫技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母婴安全工程培训班各6期,培训210人次。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后勤管理人员2356人次。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还积极认真选派干部、医务人员119人次,参加区、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岗位业务培训班。完成了2011年干部培训任务。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县卫生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来进行。培训干部工作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政治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较强、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中,坚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领导。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站在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在职干部全员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各医疗卫生的干部培训工作,卫生局还把各单位人员进修、举办学术讲座、进行病案讲座等,要求作为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为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制定培训规划。在县干教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县2011年—2011年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计划》要求,制订了《2011年县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对全县的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制订本单位的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3、选定培训内容。在进行在职干部全员培训中,我们针对新形势下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针对卫生干部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主要培训两大块内容:一是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把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作为培训的基本内容。二是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以使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为出发点,根据我县农村工作实际,着重加强对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非典、禽流感、艾滋病、食物中毒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4、建立培训基地。一是利用县委党校这个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有各单位做好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培训对象的参训。二是建立培训基地。把县妇幼保健院、防疫站作为农村卫生工作培训的主要阵地,定期培训乡镇卫生院。三是积极拓展新的培训渠道,卫生局及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区、市医学院校以及区、市级医院,如桂林医学院、区第二人民医院等建立了比较密切、稳固的培训协作关系,定期派出人员到这些医院进修新的诊疗技术,不定期聘请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5、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聘请局领导、医院领导、卫生院院长、业务科室负责人及专家分别担任相应科目的授课教师,对有特殊要求的还要参加自治区和市级的培训,从而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师资要统一参加师资培训。同时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医学院校教授等帮助上课。

6、保障培训经费。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都列支有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对干部教育培训均有经费投入,有确保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三、全员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通过开展对在职干部的全员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的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体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改造,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敬岗爱业,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卫生改革新路子,全力保障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行动。

一是行业风气得到好转,全县医务人员签订的《拒收红包、提成、回扣,维护医学圣洁倡议书》,自觉执行《医疗机构十五条便民措施》,把维护病人的权益和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服务病人成了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没有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事件发生。各医疗单位积极参加药品招标,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群众。参加招标金额占医院用药总额的90%以上,药品让利25万多元。

二是可持续发民观念得以树立。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大型诊疗设备,扭转了我县医疗设备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新圩卫生院、西河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传染病房新建项目;购进彩超等先进诊疗设备一批改善了就医环境。

医疗教育培训例9

医疗安全和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开展医疗安全教育,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旨在使全院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职业风险意识和质量服务意识,增强*一院主人翁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维护医院的优质品牌。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一院的优质品牌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教育对象:全院职工

四、教育形式和总体要求

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医疗安全教育,认认真真查找本科室、本部门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隐患(包括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实执行情况等方面),根据医院的教育主题和服务理念口号确定本科室、本部门的主题和内容,采取调研、讨论(案例剖析讨论)、培训、整改等多种形式,把思想教育和行动实践结合起来,切切实实做到科科有行动、人人有触动,使我们的服务让病人感到满意,让病人为之感动。

教育主题:全院行动起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消除医护安全隐患,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

服务理念口号:善待病人善待生命品质是医院的尊严。

五、总体安排

(一)、由党办、职建办负责召开医生、护士、科主任等三个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进行有关医疗安全方面的调研。

(二)、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为主,各科室积极配合参与,对全院职工进行分期分批、分层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1、医生及医技人员的教育培训:

按①副高以上人员;②中、初级职称人员两个层次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按照有针对性、实效性,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内容、案例剖析要有所侧重的原则,每批安排三个单元,其中医疗安全现状分析和重申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为一个单元;有关医疗事故案例分析一个单元;结合医疗诉讼案例进行专题法理教育一个单元。

2、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分层次进行“法律意识与护理差错事故的防范”、“护理工作环境的安全建立及维持”、“护理差错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护士语言行为存在问题及规范”等有关医疗护理安全内容的培训。

3、行政后勤干部的教育培训:

医疗教育培训例10

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家开始设立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师,逐渐普及至欧洲、澳洲、亚洲许多国家。在美国康复医学专业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并形成培养医生、护士和康复医学技术人才并进的格局,康复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在21世纪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目前各国培训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模式不完全相同。如美国医学大学毕业生要在指定的康复医疗机构中进修4年,轮转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科及老年科等科室,并要完成学习规定进修课程,还要为本科生或低年资住院医师讲授课程,经国家专业认证机构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康复医师资格。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设置康复学校或康复专业培养康复治疗师,大部分国家采取4年制本科培养模式,授予理学学位,部分国家是3年制专科,在大学设立物理治疗系(专业)或作业治疗系(专业)。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培养康复治疗师推行本硕连读6年制,美国物理治疗专业(PT)已转向主要培养硕士学位的PT专业人才,分为物理治疗理学硕士(MSPT)和物理治疗硕士学位(MPT)。截至2001年,日本共有131所大学设有物理治疗专业,其中有18所大学设立4年制本科、有26所专门学校和53所3年制专门学校;另外有110所大学设有作业治疗专业,其主要开设课程有: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理疗法研究法、理疗法评价概论、理疗法教育管理学、假肢矫形器学、病态运动学、检查测定法、生活环境学及疾病鉴别治疗学等。此外,许多国家也在大力培养假肢矫形器工程专业人才。截至2006年,美国有15所学校设立假肢矫形技术本专科专业,德国、英国等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本科教育,中国、日本、韩国等9个亚洲的国家、地区设立了假肢矫形技术专科教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现代康复医学。1982年中山医科大学率先设立了康复医学教研室。1984年原卫生部确定在医学本科院校中增设康复医学课程。1992年原卫生部召开康复医学教育研讨会,并颁发了《康复医学教育方案》,制定康复治疗师(士)、康复医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在高等院校正式开展康复治疗学历教育。2002年首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康复治疗学(4年制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近40所高等院校相继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一些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目前已有百余所,形成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全覆盖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2009年,国家颁布新医疗改革方案中肯定了康复的地位,指明了康复的功能,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包括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发展康复医学己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目前,中国内地不同院校康复治疗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及专业分化等方面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之中。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未达到世界物理疗法师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疗法师联盟(WFOT)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未进行PT、作业治疗专业(OT)亚专业分化。

2、未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1)骨科疾患和老年疾患是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事故、运动竞技导致骨折、脊髓损伤(截瘫)及颅脑损伤等创伤日益增高,其后期功能康复使康复治疗技术成为首选。同时,老年康复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资料显示,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解决认知、行为与精神障碍,实现个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已成为国家的迫切需求。

(2)康复医学的信息化和工程化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康复医疗机构,实施远程康复医疗及远程康复技术培训,密切康复机构与社会的联系,密切康复专业人员与伤残人士的联系,达到康复医疗信息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及信息共享。同时,虚拟技术(VT)、增强技术(AT)、康复机器人技术、人脑-电脑介面技术(BCI)及其他多种实用适用辅助技术和产品-辅助器具。这种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结合,将促进康复医疗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康复成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3)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逐步接轨国际标准随着康复医学的科研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康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将逐步向以下方向发展:①从设置康复治疗单一专业转为设置PT、OT,并逐步开设言语治疗专业;②逐渐规范PT、OT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③建立开设PT、OT专业评估准入制度;④建立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职业系列和资质认证及准入制度;⑤培养和建立一支胜任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

二、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的问题与困难

1、基础教育落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省近年来康复医学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在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康复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康复医学硕博士点大部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级康复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大多分布在上海、南京、武汉、广东等东南地区。在四川康复医学各层次办学机构中,有3所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4所学校举办本科教育,4所学校举办专科教育,3所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11所学校举办初中起点中专教育。特别是在康复医学高层次教育中,仅有四川大学开展了康复治疗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及实践。

2、康复专业人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中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人,人才缺口达10.09万人。按未来5~10年所需,有待补充康复医师3000~5000名,目前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还存在着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影响培养质量。康复医疗机构及服务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县、乡,尤其农村基层缺乏基本而必要的康复服务。我国政府提出,到2015年每个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都将得到康复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速康复医学人才培养。四川省乃至全国康复教育发展都面临着起步较晚,发展不足,康复从业人员数量少,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变的问题。康复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需提高。

3、缺乏统一的康复医学办学标准及专业评估制度目前四川省乃至全国各院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分类不同;课程名称及教材亦无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繁多,名称及学时数都缺乏可参考的标准。康复专业人员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比较薄弱,康复医学师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些师资仅经过专业知识的进修或短期培训即上岗,甚至有的院校只能临时聘请从事临床工作的康复医师授课,教学理念和方式陈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部分院校教学基地建设滞后,病种相对单一。

三、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发展对策

1、确立分层次培养目标,着眼康复专业医师和治疗师的培养康复医师:康复医学与理疗学是在临床医学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其他专业一致。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了解康复医学发展方向、新进展、新技术及相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被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或医学科学学位,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或研究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在2011年3月8日颁布的新学科目录设置,其中医学技术以独立全新的一级学科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医学门类中。该学科主要是培养紧密配合临床医生医疗服务工作中掌握特殊医疗技术与医疗技能的高级治疗师,其中包括康复治疗学。康复治疗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和中专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治疗师,康复治疗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临床应用型和学术型治疗师。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应探索和建立康复治疗师的研究生教育,尽快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康复治疗学人才。

2、加强“双师型”康复医学师资培训和专业实践教学很多院校实践证明,医校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是适应国情的最佳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康复教研室与康复医学科有机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康复医学专业教师均为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医生。康复专业理论与康复医疗服务实践结合,发挥“双师型”师资在教学中无可比拟的优势作用。要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在职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等。同时,在教学培养计划中要侧重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增加其理论和实践教学。

3、发挥各级康复医学专业学会的作用发挥参谋和智囊作用,为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和规范院校康复医学教学提供参考建议。制定《康复医学教育最低标准》;协助审议和认证康复医学专业开办资质;统一规范和指导康复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指导、培训康复专业人员通过国家专业职称考试。

4、实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各地市医院为核心的四川省康复医学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协作发展,形成了“华西主导、全省参与、院际协作、合作共赢”的联盟模式。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有计划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对县级以上医院康复人员,进行康复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对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水平。对省市级以上医院康复业务骨干和社区康复医生、治疗师进行全脱产学习,重点加强康复治疗师培训。建立省级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逐步完成在岗康复治疗师全员培训。同时建立制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培训大纲和教材,逐步建立完善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5、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康复医疗协同网络以成都为主导,绵阳、自(贡)泸(州)等地协同,构建三角试点创建示范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信息、知识、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医疗服务、管理咨询及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内容,培养师资、搭建培训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在位教育和在线教育为手段,搭建起全省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人才的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发挥华西康复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集合四川各院校康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优势互补,探索网络联盟协同发展模式,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地区不断培养和输送核心适宜技术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改善和提高基层康复医学人力资源配置,带动西部康复医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适应康复医学全球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康复医学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追踪和引进世界先进康复医疗技术。引进国内外优秀康复人才来川工作,同时不断提高本地化康复医学人才素质,组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家队伍,推动康复医学事业快速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