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9 16:05:30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1

职业精神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地影响下,基于一定的职业,所反映出的员工(或是群体)的特有价值观(宗旨)和精神面貌。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包括基本要素为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八方面[1] ,是超越物质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性格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

旅游职业精神是旅游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行业的灵魂,也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对旅游职业精神的研究,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旅游职业精神概述

旅游职业精神是旅游业环境的影响下,基于一定的专业、技能水平,所反映出的旅行社、旅游交通客运业和旅馆业等旅游直接企业从事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人员的全心全意服务旅游者的价值观(宗旨)和精神面貌。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旅游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且旅游活动是一项体验性很强的活动,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和旅游者的消费是同步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是一种体验,体验的好坏取决与服务质量的高低。所以“服务”可以说是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服务人员要为客人提供标准化加个性化的“满意加惊喜”服务,使客人体验最优,达到旅游企业增收和客人开心的“双赢”,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精神面貌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及水平,至关重要。

二、我国旅游职业精神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旅游职业道德是伴随着旅游而产生的,旅游职业道德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旅游职业精神也伴随着旅游而产生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1996年11月20日,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关于加强旅游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了旅游企业一线工作人远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国爱企、自尊自强; 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公私分明、诚实善良; 克勤克俭、宾客至上; 热情大度、清洁端庄;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耐心细致、文明礼貌;团结服从、大局不忘;优质服务、好学向上[2]这72个字。这一规范的出台表明了国家政府对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同时,这一规范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规范、职业精神的塑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在旅游职业精神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职业理想缺失

目前,不少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以及饭店服务人员认为,导游和服务员只是个“青春饭”,现在从事这一职业的目的是存钱,以便以后转行。可以看出,这部分人员对这一行业职业忠诚度低,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仅把所从事的职业做为赚钱的工具,而不是一职业,更谈不上热爱这一职业。没有职业理想,工作起来就不那么尽心尽力,大多有一种得过且过思想,这极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态度不正

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就比较不端正。在现实中我们不少旅游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却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认为旅游工作就是伺候人,没有什么出息,因此不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三)职业信誉不佳

诚信原则是旅游业经营之本,也是旅游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但有不少旅游从业人员不实事求是,对外促销宣传时任意扩大宾馆星级,对外组团时故意不签合同,或是故意不讲清,旅客来了以后,住的不是事先约定的宾馆级别,玩的不是承诺的景点和路线,消费价格与承诺相差较大,造成游客不满意;又如旅游从业人员抓住游客一次性购物的特点,出售劣质、假冒或质价严重不符的商品,坑害游客等。

(四)职业作风不好

旅游从业人员在从事旅游活动过程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舆论导向,宣传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文化,维护国家与地区的良好形象。时下,有一些旅游从业人员,很是“开放”。他们虽然对旅游景点的知识介绍得结结巴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知之甚少,但说起低级趣味的“黄段子”来却是一套一套的。不仅如此,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还缺乏政治意识,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拿国家领导人或者国家形象开玩笑。因为这些现象不仅严重污染了旅游环境,有损国家与地区的形象,也影响了游客美好的心情。

三、旅游职业精神建设途径

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上所阐述的旅游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要从多角度来进行解决,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适当运用宏观调控,规范旅游市场经济

针对旅游市场上恶性竞争、坑客宰客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一是适当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行政管理力度,尤其是对导游人员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导游人员的不良行为,同时坚决打击野导、黑导,以免他们扰乱旅游市场。二是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免费旅游信息查询处,这样可以减少旅游者和旅行社、导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游客了解更多当地的旅游信息,防备上当受骗,同时,这对旅游工作人员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二)完善旅游行业监督机制

完善旅游行业的监督体制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塑造良好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监督体制的现状,必须尽快完善旅游行业监督体制,形成一个良好的旅游市场氛围,为塑造良好的旅游职业精神创造健康的环境。这就要求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行动,充分发挥行政、社会、媒体三位一体的监督保障作用。

(三)完善旅游行业薪酬激励机制

目前,导游可以说是旅游业中职业道德、职业精神问题出现最多,受到社会关注、社会唾骂最多的职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导游的工作报酬不合理,福利待遇低,收入不稳定造成的。完善导游行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导游群体工作报酬不合理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导游人员职业精神方面的问题。

(四)加强旅游职业精神教育与培训力度

1、提高旅游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水平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通过专业教育渗透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观念,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其有更加全面、深刻的,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其次,重视教师的精神引导作用。发挥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提出建议,答疑解惑。让旅游专业学生在这一十字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自我。

2、加强在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培训

要高度重视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培训的意义。各级旅游行政部门,各旅游企业以及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同时,各级、各类旅游培训部门与机构也要把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纳入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与实施。

(五)旅游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在我国旅游业中,酒店行业的管理模式较为规范,但旅行社的情况就不容乐观,承包经营大行其道,“挂羊头卖狗肉”,不利于规范管理,更别说企业文化的形成。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要加强行政管理,尽量杜绝承包经营。此外,企业要贯穿“以人为本”理念。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企业里的每一个人。要塑造员工良好的职业精神就要从精神层面去关系员工,体谅员工引导员工。

总而言之,旅游职业精神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旅游业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提升社会声誉,树立良好的形象,明确自我责任,这样才能塑造旅游业良好精神风貌,促进旅游业不断健康发展。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2

一、思政课程融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事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旅游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行业之一,其本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再加上,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要想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离不开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也意味着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旅游知识,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政治思想水平,从而促使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内涵,为有效提升我国的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贡献一份力量。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有效融合思政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能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很好地进行传播与渗透,进而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体验领悟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此外,还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加大的问题,由于大多数的旅游业在选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这也直接体现了思政课程融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融合,使研学旅游成为了当前的热门且前景一片大好。如果将研学旅游全面推广,高校能大批量地培养高品德具有爱国情怀的研学旅游方面的人才,这样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能解决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景区研学活动在我国类型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中,红色旅游资源可以说是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旅游活动,红色旅游的景区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而形成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旧址或标志性建筑等。而红色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游客参观革命遗迹,并向游客传授相关的革命历史知识,其主要意义就是为了向现代人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以此来感染和激发现代人的爱国情怀,让现代人能够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质。目前,各地的红色旅游线路纷纷进行了创新,互动式游览、趣味答题等新形式吸引了年轻人主动探索发掘红色文化和历史。在江西,井冈山推出红色拓展活动,游客们住土营房、吃红米饭,将红色教育、拓展训练和旅游休闲融为一体;湖南打造了全国首家红色情境体验式培训基地平江石牛寨红色拓展学院;山东揭牌了全国第一个红色运动基地。各地推出的实景演出《井冈山》《延安保卫战》,“红色动漫”《雷锋的故事》《西柏坡》《红军长征的故事》,“红色文化启蒙教育电视系列动画片”《红游记》,大型抗战舞台剧《樱桃红了》等,都深受游客喜爱。因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怀作为思政课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的景区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在体验式研学活动中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并了解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旅游资源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国共产党艰苦的斗争历程,所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旅游景区研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感知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和为国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而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职业意识。

(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深入探索黑色旅游资源研学活动黑色旅游不同于红色旅游的革命意义,开展黑色旅游活动的景区主要指带有一些悲剧性质或者是恐怖性质的灾难事件遗迹或者是遗址,黑色旅游就是以这些类型的地方为主题开展的旅游体验活动。黑色旅游是近年来欧美旅游学界所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我国黑色旅游产业的兴起是源于四川汶川大地震遗址的开放,不过由于我国对黑色旅游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研究成果与理论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从黑色旅游资源的内容来说,包含有自然类遗址和人文类遗址两种,其中自然类遗址包括地震、泥石流、龙卷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所形成的场所,而人文类资源涉及战争遗址、古代陵墓或者是刑事监狱和西安的兵马俑等。有些黑色旅游资源也会与红色旅游资源相重叠,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场所。黑色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反思战争和灾难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引导人们通过反思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思想。所以,通过开展黑色旅游景区研学活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学生们展示恐怖主义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以此来促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完善自身的道德价值体系。

(三)提升思政职业修养,提高各学科思政融合学习效率除了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景区研学活动以外,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各学科的有效渗透与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政职业修养。例如,教师在《中国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中讲解“旅游资源形成与演变”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们播放有关讲述历史名胜古迹演变历程的纪录片或者专题片,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背后的故事以及其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从而将这些旅游资源的演变规律和时代价值渗透给学生,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运用思政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去观察世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在《旅游景观审美》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自身的审美态度,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教师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在赞叹我国壮美河山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比如以万里长城为例,教师要在学生感叹其壮观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古国的伟大。

(四)加强文化传承精神,有效提炼景区研学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我国众多的旅游文化资源景区中,除了拥有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遗址以外,在各别的旅游景区中还蕴含着深厚且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在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中可以发现,以往大多数游客都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意识的不断提高,当下我国旅游产业中的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也意味着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承精神是实现思政课程与景区研学融合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旅游研学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中形成自主探究与提炼文化内涵的职业修养,还要加强对学生文化传承精神的渗透与培养,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易与可贵。

(五)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拓展模拟景区导游实践活动要想实现思政课程与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的有效融合,除了进行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渗透以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具有实效性的景区研学实践活动来实现。例如,在模拟景区研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景区导游的实践活动,模拟导游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在模拟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与职业缺陷,进而能够根据思政课程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此外,在模拟导游的实践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信念的有效渗透与培养,以此来促使学生感受导游这项职业的魅力所在以及一名优秀的导游所应该必备的职业修养,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染与激励,进而完善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

三、思政课程有效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景区研学的建议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3

党的十八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党的十报告多处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旅游企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按照“大党建、大发展、大和谐”的工作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不断提升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为加速推进旅游企业转型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人才支持。

旅游企业党组织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当前,随着旅游企业经营、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遇到新的难题,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使旅游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综合能力已走向系统综合智能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既能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进步,又能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构建和谐旅游企业的政治手段,又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入和渗透到旅游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是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实现切实创新的充要条件。

旅游企业的员工队伍分散在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流动性较强,管理空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困难较多。随着旅游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旅游企业要不断研究探索,寻找对策和出路,使旅游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根据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领导干部自身示范作用

开展旅游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实党的十关于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抓好领导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为企业发展和广大游客的服务之中,在旅游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光靠政工干部的单兵作战,领导干部一千次的说教比不上一次的实际行动。领导干部带头心系企业,身先士卒,为企业发展鞠躬尽瘁,是最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教材,远远强过空洞无味的口号和思想灌输。广大员工会以雪亮的双眼,分辨出领导干部身上的真、善、美或假、恶、丑,“职工看中层,中层看班子”,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点。广大员工正是以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为依据来判断谁是员工利益的根本代表,从而真心实意地相信谁。一个富有强烈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怀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公道正派、廉洁奉公、自省自律作风的领导层,必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他律行为转化为员工拥护企业、热爱企业的自觉行动。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找准定位

衡量旅游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强弱,主要应当看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否紧贴旅游企业员工思想实际,是否真正解决了存在的思想问题。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要认真学习同志的十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十报告精神树立“三个联系”,即联系个人思想境界,牢固树立胸怀理想,鉴定信念;联系本职工作实际,结合本年度工作目标,统一思想工作;加强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整治庸懒散贪,服务基层,服务游客,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新时期员工的思想脉搏,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企业信任和员工的拥护,使旅游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建立在有效服务之上。

旅游企业的员工大多数工作生活在旅游景点、景区、饭店、旅行社的生产一线,按规定要求的时间、次数、内容、方式规范开展党内活动难度很大。把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停留在开展文体活动这样的具体表面工作上,是事关旅游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问题、员工权益问题等。在企业内部,经济关系对员工的影响比政治关系更加直接。

当前,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得较多,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则开展得较少,这是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特点,做好旅游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并重,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职工既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良好作风。近年来在旅游企业景区、酒店和旅行社呈现出不比职位比奉献、不比利益比业绩、不比资历比能力的良好局面,同时涌现出许多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服务一线的优秀党员干部。

从旅游企业的实践看,要把典型示范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注重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来教育职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原则。只有把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善于从利益动因上分析干部职工的思想变化,善于从解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处理企业改革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与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旅游企业人员构成非常特殊,有外派到全国各区域、各省、市及境外的独资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管理人员,有从机关事业编制从调入到旅游企业的,有接收政府指令性部队转业军人分配到旅游企业的,还有旅游企业为了发展急需引入招聘进来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景点、景区生产岗位及酒店餐饮和客房服务岗位还有劳务派遣工,还有旅游企业各旅游服务景点临时聘用的实学生和应届毕业学生及非全日制工用工。长期以来,旅游企业员工都有三六九等之说,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旅游企业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旅游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工资分配方案、各项规章制度”等重大事项要通过职代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的意见,认真慎重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真心实意为职工谋利益,扎扎实实地为职工办实事,从而达到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目的,增强职工对旅游企业和党组织的凝聚力,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与美好前程充满信心。

四、重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手段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旅游企业员工几乎都会应用互联网,而QQ群、博客、微博等交互方式,使旅游企业的热点问题能够在一夜之间传遍企业所属各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员工的思想脉搏和情绪,会因为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无限放大。传统的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速度要求,必须创新手段,如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开办网站、健康短信、影像宣传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或媒介,使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变得灵活多样,易于接受,摆脱传统的乏味说教。

五、以塑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现代企业的最高管理艺术是企业文化管理,人们常说:“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培训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规范员工的行为意识,为企业打造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旅游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找准这个着力点,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舞台将更广阔。

旅游企业必须确立并深入贯彻“大德载道、亲贤尚功、勤奋务实、和谐诚信”的经营理念,使广大员工职业道德、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总体素质和外在表现得到整体提高,使旅游企业“脚踏实地、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职业精神真正深入人心,使旅游企业形象真正渗透到全体员工之中,营造“人企合一”的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寓教于乐不但是职工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新时期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更是做好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经常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诸如郊游考察、卡拉OK比赛、迎新春文艺汇演,大合唱、趣闻游戏活动等,把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得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参与意识,从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渗透和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文明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职工通过活动,既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又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焕发更大的劳动热情。

六、加强和改进旅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在旅游企业组织管理中导入中国员工心理管理计划,帮助组织成员克服工作压力,实现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员工心理管理计划是组织“人性化”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在员工方面该计划可以帮助员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实现自我成长与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方面该计划可以帮助员工解决工作方面遇到的问题,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在劳资关系方面该计划还能够帮助组织建立尊重员工价值、关心员工困境的企业文化,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和组织、工作设计等,而这些正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渴望达到的目标。

1ef6

导入员工心理管理计划的做法是:把关心员工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福利措施,将其制度化,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为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一线倒班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压力测试;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小规模心理辅导,并将员工心理管理工作延伸到了班组长综合能力提高、新入职员工心理调适和职工亲子教育等领域;通过心理咨询电话、QQ聊天室等方式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旅游企业面对进入后危机战略转型期,部分员工受多种因素影响思想情绪产生较大波动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员工人文关怀,积极引进中国员工心理管理计划,在旅游企业内的各大旅游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各个班组广泛开展“党政工团四合力关爱员工建设和谐活力班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推进思想沟通,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及时有效地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在旅游业实现科学新跨越发展的同时打造“幸福工作”和“幸福家园”,实现共建共享,充分调动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智慧热情和投身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的十提出“美丽中国”建设,传递出旅游发展的最新动态,标志着旅游业自此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因此,旅游企业只有始终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民心、察民情、重民意,串百家门、问百家情、暖百家心,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办职工之所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职工乐于接受的文体活动,扎扎实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促使党群干群亲和力的磨合,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4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成人文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5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WwW.133229.Com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成人文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6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7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8

在去年年取得精神文明先进称号的单位要继续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树旅游形象,创优质服务”为目标,以游客满意为标准,强化旅游职业道德,充分展现旅游行业职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开拓进取,发展成绩,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增进全市旅游行业争创先进的决心和信心。

二、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工作。

未开展创建活动的单位要在今年制订措施,落实责任,全面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的活动。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强对职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培训,要在全行业掀起爱岗敬业、优质服务、规范经营的风尚,形成良好的比、学、赶、帮、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业风气,展示旅游窗口服务形象,促进全市旅游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使我市旅游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在今年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发动工作,定期召开旅游行业创建工作联系会,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落实和解决,努力促进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创建文明行业的组织领导。各旅游单位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并要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实行目标管理,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确保人员、时间、经费落实。

2、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总的来说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武装我们的思想和指导我们的工作。政治学习有计划、有安排。注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爱岗敬业活动,掀起争先创优热潮。

3、加强文明细胞工程建设。旅游行政单位要广泛开展文明科室、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和军民共建、社区共建等多种形式活动,使文明细胞工程建设富有成效。

4、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各单位要加强职业道德和行风教育,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使内部管理有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重视文明示范窗口建设,进一点改善服务设施,做到环境优美,文明用语。

5、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现代文明、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目标,认真扎实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服好务,做出新贡献。积极参加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等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9

1.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觉得中职旅游专业就是教导一些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一切旅游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旅游教育、学校旅游教育和社会旅游教育。如对旅游社区居民的培训、全民的旅游观念教育、旅游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传授等。甚至一部分中职专业讲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又不是人文历史类专业的学生,为什么要培养人文精神。但是事实上,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专业技能而没有专业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旅游从业者,很有可能出现上文中那种强迫旅客购物和旅客争执,索要小费或者介绍酒店吃回扣的情况。学校和老师要正确认识到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过程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2.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在广义上的定义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旅游业严格来说属于第三产业,也就是大众所认为的服务业,当人文精神受到重视的时候,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会更加无微不至地服务周到,旅游者在被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感受。

二、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课程生活中给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1.加强学校方面的工作耐心

中职的生源素质不是很高,除了学习质量差、厌学等现象的存在,剩下来大多数都是素质较低、学习成绩不佳、为人自由散漫、不服从管理的学生,并且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处于成年和未成年的过渡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竞争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空前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定的,本身中职学生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很令人手足无措,倘若教师再不放低姿态,那么恐怕会让学生的压力空前加大。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将心比心关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处理得当,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爱心打下基础。例如,在学校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等。

2.在日常课程中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呢?很明显,照本宣科是不行的,人文精神只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其把学生当“机器”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可以在学校里开设相应的国学或者诗词课,我认为,学生以后就职的时候,看到名山大川,会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到名胜古迹,会想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看到少数民族艳丽衣裙的时候,会想到“红裙妒杀石榴花”,而不是什么“哇噻”“哎呦我去”之类粗俗的市井俚语。国学古文古诗词,着重对人格的感染,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样,学生在工作中也可以用得到,相信一个精通国学的旅游业工作人员要比普通的工作人员更受欢迎。

增强学生的耐心也是同样重要的一项任务,这点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说:“有一天我很开心地随团旅游,路上导游却到处介绍店铺,让人购物,或者是向你索要小费,你会怎么想?”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之后,会更加具备对于游客一些不成熟举动的容忍耐性。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自控力,工作时面对被服务者会相应地增加耐心。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缓和旅游从业者和游客之间的矛盾,二来也可以洗去学生身上的浮夸之气,避免学生眼高手低。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

现代教学手段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多媒体可以让图文立体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可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地理》之类的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关的影片或者PPT格式的文本,开阔学生的眼界。韩寒在《后会无期》中有句话很好:“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你哪儿来的世界观?”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职旅游教育。这样做,一方面,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另一方面,学生的人文素质也相应得到提高。如此一来课堂不是那么枯燥,人文精神这颗种子也被种入学生的心里,有了种子,只要一点点催化,就可以让学生的心里长出参天大树。

如今旅游业丑闻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也是良莠不齐、素质参差,致使很多人对旅游业失望之极,所以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一方面中职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参差错落,另一方面旅游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各方面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专业。所以应该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地服务学生,加强学生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课程、日常生活中融入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明.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z1).

[2]张洪占.渗透人文教育提高旅游教学效果[J].职业技术,2013(6).

旅游管理的职业精神例10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52-0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大众旅游”的行业,旅游,已日益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旅游大国和亚洲第一旅游强国。

旅游业是一种面向游客提供一段特殊经历和体验而进行的面对面的行业,人情化是旅游服务的特点,员工素质最终决定其服务质量。因此,拥有足够的优秀人才是旅游优质服务的关键。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主力军的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旅游专业院校培训基本上都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由于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专业人才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的旅游专业教育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蓬勃发展,各大专院校相继成立或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有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开设了导游等专业,目前旅游专业培养层次包括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等。

一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立足于理论,重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得所培养的学生缺乏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而且本科学历大学毕业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期待值较高,不愿意从底层岗位做起,因此,在工作中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在企业内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不适应,认为该岗位不能体现自己的所学,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价值,因而选择跳槽去往其他行业,旅游企业的大学生流失率较高。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人才相对而言,学校开设的课程较简单,文化理论知识重视不够,因此,毕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欠缺,综合素质方面也需要有较大提升。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有去旅行社当导游的,有去酒店做服务的,也有去会展企业的等等。但从忠诚度来看,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经常换单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工作单位的期望太高,感觉不合适就换工作;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所学的知识广却不专,似乎在哪个岗位都能用,但用起来又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实际上,旅游专业应用性很强,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学校应着重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那些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受到旅游企业的欢迎。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策略

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强调以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和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围绕为旅游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的内容融进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娴熟的专业技能和优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良好的仪容仪态等。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奉献精神、提倡诚实守信。学校在强化旅游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注重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牢记旅游职业道德;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做到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不卑不亢、光明磊落、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

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