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媒体艺术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2-21 14:45:31

新媒体艺术现状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1

新媒体艺术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利用技术、传播媒介作为表达的形式;而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摄影艺术、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为主要内容。相对于西方,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受阻,从最初的模仿到现在的原创,从对科技的依赖到观念的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一、新媒体艺术概念

要了解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媒体对艺术产生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必须借助于大众媒介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因此,媒介的革新,也是艺术革新的先决条件,而新媒体的出现,自然也催生了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概念自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过确切的概念产生,并且“新媒体艺术”这一称谓,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着。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媒体艺术相对应。如果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的话,那么新媒体艺术则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1]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大部分是使用录像设备、计算机设备、数字技术、网络设备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现代艺术的每个领域。虽然新媒体艺术比较抽象,但是并非离我们很远。有学者从文化视角反观新媒体艺术后认为,新媒体艺术不仅仅指的是艺术表现的物质载体或者手段,而且是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面向社会,从而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一种方式。韦兹也曾说过,艺术史一再证明艺术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性结构”,虽然没有一个含义可以用来形容一切新媒体艺术,但是我们要持着包容的态度,而不是一种事实判断。就如《亚太艺术》编辑苏珊·阿科瑞特所说的:“新媒体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其主要特征就是先进的技术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这些技术包括电脑、互联网、视频技术创造出的网上虚拟艺术、视像艺术以及多媒体装置艺术和行为。”[2]

二、中国新媒体艺术概况

中国新媒体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动荡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前提。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中国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全球化的加速使得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联系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使得文化艺术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形成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向。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媒体艺术必须要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出国门融入世界艺术的发展中去,中国的艺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并没有失去自我意识,它既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又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本土特色。在这种背景下催生的新媒体艺术,使得当代人更加追求国际化和表现力,与传统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更加适应社会的转型。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者,大多数都是艺术院校毕业生,有前卫的艺术思想和创作理念。这些人洞察到了时代的变迁,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新生事物。而新媒体艺术的接受者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他们对新媒体艺术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好奇到现在的热情参与,让新媒体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新媒体艺术的传播方式也从国内的艺术院校或者策划人的小范围传播,逐渐扩大影响力直至现在的网络传播,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新媒体艺术起初就是前卫艺术,早期的前卫艺术主要是摄影、录像、表演等多媒介的使用。后期的前卫艺术是对媒介手段和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而如今,中国新媒体艺术正在向着大众艺术转型,更加融入社会中去。现在真正盛行的,则是观念摄影艺术、录像艺术、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录像艺术一般由录像装置、录像带作品、录像短片等组成。中国在1990年第一次接触到录像艺术。在中国,录像艺术仅仅是一种录像形式,到9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一批成熟优秀的艺术家,如李文斌、林六苗、朱加等。1996年,曾经举办过两场引人注目的展览:一场是朱其策等展出的“以艺术的名义”,展览中展出了他们最新的录像艺术作品;另一场是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现象与影像”,被许多艺术家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里程碑。虽然现在录像艺术已经渐渐淡出了当今社会生活,但是它仍然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开始探索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的相关问题。冯梦波是中国第一个多媒体艺术家。1996年,他的互动性作品《私人照相簿》,以自己的家庭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老照片为基础,以及他童年时代的涂鸦、书籍和电影镜头,加上音乐,观众可以按键选择观看。[3]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受益匪浅。白丁的《少儿不宜》、小小的《小小系列》、老蒋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等作品,就是通过互联网FLASH形式来创作的。

中国新媒体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观念摄影。摄影是传统艺术的一种类型,而新媒体艺术的观念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最大区别,在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是反对客观真实性的,它强调艺术家情感注入和观众的介入。他们不是将摄影作为一种客观记录现实的手段,而是用主观的方式表达内心的审美印象和人生观感。1998年12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展览主要强调了观念和影像概念,反映了自我和环境的生态基础。近几年,中国观念摄影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如王晋的《百分之百》、邱志杰的《好》、高氏兄弟的《中国新闻系列》等。[4]

三、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从艺术方式创新到内容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是从模仿到原创的发展过程而来的。中国新媒体艺术不但模仿我国的传统艺术作品,而且也模仿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汲取营养来构建自身。模仿是创作的前提,也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例如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从雕塑、摄影、绘画等艺术样式中汲取经验,在新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扩展。传统的皮影戏被制作成皮影动画,画纸上的水墨画艺术也被做成了水墨动画,网络自然也成为传统艺术扩展的新空间。20世纪60年代,一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影响了我国的一些艺术工作者,例如邱志杰的作品《物》,受到西方极简主义的影响,在手法上做出了创新。伟大的艺术总是从模仿前人开始的,但是发展的真正动力,还是在于自我创新,中国新媒体艺术需要的就是推陈出新,加强艺术语言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自我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技术的提升到艺术的升华。中国在新媒体创作过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技术的发展,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整合创作,必须要加入技术的元素才能完成。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不仅仅要与国外的先进媒体技术接轨,提高技术的含量,更要学习他们超前的创作理念,努力去发现和创造新媒体艺术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汇,增加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力,使得新媒体艺术创造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革新上,更重要的应该是艺术的观念更新。虽然新媒体艺术是依赖技术的艺术,但是技术无论在何时,都不可能是艺术的本体,仅仅只能是艺术升华的手段和方式。

从精英艺术到大众艺术。新媒体艺术从产生之日起,就因受到技术和领域的限制,艺术作品都是由个人创作而成的。随着技术的普遍,使大众越来越精通媒介技术的运用,也尝试了许多利用媒介创造出的贴近大众文化的艺术作品。大部分艺术作品的创造者都是由一些普通艺术青年、普通工作者或是大学生所组成,打破了艺术从业者的垄断地位。这样大众就不再需要精英文化的赋予,而是自我选择,实现自我的解放。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网络上共同创作诗歌、小说、画作等艺术作品。这种交互性,将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审美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四、中国新媒体艺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新媒体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和发展上的困境:

技术水平上的限制。目前我国传播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手段还局限于电视机、录像机、便携式摄像机拍摄、数字设备编辑、电脑等常用的大众化手段。实际上还有许多依赖技术原理的艺术方式,如虚拟现实和3D虚拟动画等,在中国还是很少能用到的。这样就使得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更多地停留在缺少技术含量的主题意义上。我国的艺术家们,许多都不善于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没有独立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能力,创作优秀作品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也使得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守旧。中国新媒体艺术作品,最初都是通过对西方作品的模仿而产生的,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作品,都有着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影子。虽然通过模仿也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作品整体上看起来自我创造能力比较差,作品瑕疵比较多,很少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呈现出来。

研究资金缺乏。新媒体艺术是依赖高科技的艺术,技术上要求越高,越能体现出相关艺术作品的水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研究资金来源比较少,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学科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门类,培养的人才只能擅长一个专业,无法文理兼顾。再加上缺乏研究资金的供给,缺乏需要用来教学的昂贵的新媒体设备,这样的断裂,会导致研究上的困难重重。

五、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前景与展望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敢于突破传统艺术,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必须能让大众所接受,这就是中国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文化前景——走向大众化。网络艺术作品的普及,就是新媒体艺术走向大众化的第一步。数字化影像的发展,也让影像从贵族式的高雅,沦落为大众通俗作品。特别是DV的出现,更是赋予每一个人创作权利,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和对人性的关怀。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相比较传统艺术而言,构成形式更加丰富,创造了新的审美维度。例如对电影的时间处理手段蒙太奇,对电影画面数字特技的制作,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语言,而且让新媒体艺术更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力。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时空的观念,让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提供了人机对话的可能性,还推动了新媒体广告艺术的发展。我们在新媒体的推动下,跨入了图像时代,社会的文化开始向视觉文化转型。随着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新媒体艺术所体现出的新的视觉体验,会更加吸引人、更加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2010年9月,中央美院举办了名为“十年曝光”的新媒体艺术展,在展示国内新媒体艺术家作品的同时,也进一步梳理和呈现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技术人员,如何在注重艺术独立性和技术创新性上完美结合,将成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上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鲁放.中西方新媒体艺术之差异探究[J].电影评介,2010(23).

[2]张朝辉,徐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

[3]陈瑜.中国新媒体艺术刍议[D].厦门大学,2006(8).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2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274-01

新媒体艺术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作品本质呈现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文化的艺术形态,是科学与艺术、理性与感性、现实与虚拟、大批量与个性化之间的融合。①新媒体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谓广泛,如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虚拟艺术设计、数字展示、彩信以及网站设计等。它将高科技与艺术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随着信息社会向纵深化发展,新媒体艺术的涵义正慢慢延伸与扩展, 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虚拟性情感体验方式,将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一、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艺术是属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与艺术学、计算机信息、传播学息息相关。一如麦克卢汉“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理论一样,新媒体艺术在人类的情感需求中诞生了众多的艺术新形态。

(一)数码艺术

数码艺术是依托计算机等数字终端工具创造出的数字艺术与设计作品。一方面,数码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种类,艺术家们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对艺术观念进行纯艺术性观念表达。作品大多表现为多媒体装置、数码合成和影像类作品。另一方面,数码艺术与商业结合紧密,形成了数码艺术产业,其中尤以动漫艺术发展最为迅猛。

交互式多媒体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新趋向。它是人机互动的一种艺术形式, 只有观众的参与才能实现完整的艺术作品。作品强调人的现场参与和感知。这种艺术形式近来在各类型的展馆空间内运用较多,注重在体验中探究受众的心灵世界。

(二)网络艺术

网络艺术依托于互联网生存、发展,诞生了众多的艺术新形式。网页设计、电子杂志、网络游戏、桌面宠物等,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艺术的外延也会越变越大。

目前互联网上的网页设计很少有纯静态的设计,为了提高一定的视觉效果,达到传播目的,现在的网页设计一般采用部分或全部动态网页设计的形式。门户网站中一般采用局部二维和三维的处理方式。这样既美化了界面效果,帮助划分栏目,又不至于太过花哨而削弱了文字性信息的传播效果。

(三)影像艺术

随着DV的普及,影像艺术越来越具有大众化趣味。影像艺术传播渠道丰富,可以借助电视、网络视频、网络下载等大众传播形式,也可以借助人际传播形式展开点对点传播,还可以通过艺术展览等组织传播形式展示创作作品。

(四)移动媒体艺术

移动媒体艺术包括手机电视、手机游戏、移动电视、LED广告等新艺术形式。手机媒体被业界称为第五媒体,发展前景巨大。手机媒体应用集中在手机报、手机电视和WAP网站上,目前我国手机媒体已初具规模,音乐、新闻、娱乐、游戏、财经、交友是手机媒体带给受众的新体验方式。

二、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经济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文化发展则遭遇了西方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消费社会温床下大众文化被唤醒,跨文化传播体系中又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出了召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已从经济闭塞的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媒体艺术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又凭借着其出色的艺术感染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之路

新科技的不断发明和运用引发了艺术领域内的不断创新,20世纪初期开始,摄影、电影、录音、影视技术的出现,使艺术出现了众多的新兴艺术形式。尤其是70年代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出现,艺术家开始利用计算机创作绘画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创意的表达。

新科技的运用,使得艺术可以由新的技术载体呈现其审美价值。如视频投影,是通过光学系统将图像或影像投影在特制的大屏幕上供较多人观看的影像系统。以往大多应用于会议、教学场合。但眼下,视频投影技术的进步,使它具有了实现艺术性所具备的技术条件,将视频投影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了新的数码艺术形式。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展项就是一件成功的视频投影数码艺术作品。将视频投影与建筑结合,还诞生了美轮美奂的3D建筑投影艺术,②这一新艺术形式已成为国外艺术节的新宠。这些新媒体艺术都是科技和艺术“碰撞”所带来的新兴艺术形式,并且这种趋势仍会一直延续下去。

(二)新媒体艺术产业化之路

新媒体产业被誉为传媒产业中最具有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以移动媒体、动漫和网游的产业化迅速升温,同时,“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成立,也有望在我国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

新媒体为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新媒体的迅速成长也使中国传媒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10年新媒体在传媒产业中的比重增加到28.07%,而传统媒体下降到了71.93%。③手机电视、网络视频被认为是3G时代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随着3G业务正式投入商业运作,未来的移动媒体产业能够形成巨大的商业经济。从传媒产业各行业的产值规模看,近年来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增长幅度最快,2010年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1251.3亿元。④移动媒体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拓宽业务范围,丰富形式内容。

动漫和网络游戏产业化进程近几年可谓突飞猛进。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207.8亿元,同比增长52.2%,稳居网络经济细分榜首。预计到2012 年整个产业的收入将达到686亿元。⑤动漫网游业发展前景广阔,还在于其衍生品市场的增值前景,可以说动漫网游业是集网络游戏、影视、图书、音像、旅游、教育、玩具、文具、服装、电子娱乐等多种产业于一体,且受众集中在年轻人群,发展前景卓越。

LED产业由于广泛的可应用性,也逐渐成为了新媒体艺术新的利润增长点,以上海为例,仅上海地区及周边地区就聚集着完整的LED产业链,形成了从LED生产商、渠道商、内容制作商、商等完整的产业形态。但由于其技术上的不稳定、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内容亟待完善成为了制约LED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LED产业还不能称为成熟的产业,但也正缘于此,其发展空间巨大。

新媒体艺术的产业化开展的如火如荼,虽然新媒体业务没有全部开放,但在内容生产等开放行业内,民间资本、外资已大量涌入。面对这样的市场行情,产业合作、业务创新及商业模式探索将成新媒体产业发展之路。新媒体需要加大整合力度,网络游戏部分功能就可以移植成手机版,通过跨平台运营扩大网游用户群体数量,从而提高收入;LED媒体渠道可增加动漫内容;新媒体还需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以增加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活力。

三、结语

新媒体艺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手机电视、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因其娱乐性、互动性、时效性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型大众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知识与传播、现代与后现代共享的,利用新技术手段以激发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最大限度地让人们体验到艺术魅力,产生审美感兴,直至探触人们心灵世界的情感体验形式。并且,这种艺术形式是开放式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行业的不断并合,它仍将产生更多门类的艺术新形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注释:

①童芳.新媒体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

②上海音乐厅2011跨年音乐会开幕式上的3D建筑视频/programs/view/dTIubSJQywI/.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3

随着人们物质及欣赏水平的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动漫艺术在保持原有的自身魅力外,还激活了新的视觉创意模式。所谓新媒体,就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的统称。动漫艺术的视觉表征主要通过装饰、构图和色彩三个方面组成,装饰主要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作用,构图是表现专业性,而色彩主要是气氛的衬托和渲染。动漫艺术走向多元化的跨界功能拓展,给艺术发展带来了新一代的革新思路。新媒体动漫所具有的娱乐性、审美多元性、互动性、制作便利性等特点使得动漫艺术更具生命力。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多行业相互融合的产业现象,新媒体动漫盈利市场日益呈现出扩容的态势。

一、动漫艺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表征的现状优势

(一)趣味性

动漫作为一种新型视觉设计表现形式,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做向导,为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动漫艺术视觉表征应兼具形象鲜明、特征夸张、生动有趣等艺术特征,使作品突显人性化,把动漫形象的美好以新型的视觉表征展现到新媒体中。如墨尔本公益广告《蠢蠢的死法》中那些拟人的造型,在动画片里所表现的滑稽与萌态,使大众忍俊不禁且深刻记住了危险的主题。动漫设计日渐趋于随意性和趣味性,突出产品的创意和灵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动性和娱乐性特征,缓解了世人对于大众传播的焦虑感。

(二)虚拟性

新旧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动漫艺术以新的形式活跃在虚拟文化空间中,以鲍德里亚的观点来看,动漫符号呈现“超现实”的特点,动漫艺术中的符号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仿佛正在成为现实世界的“仿像和拟像”,其中动漫艺术为广告做形象代言,不再局限于真人的演说,从而提高了宣传力度也保证了法律效益。当然,动漫的视觉表征不仅表现于动漫艺术中的虚拟视觉形象,也体现于新媒体传播中所构建的虚拟社会,通过虚拟社会中发挥出重要的社交与休闲价值。如游戏中的虚拟特征,当玩家共同建立了有亲近感的虚拟形象作为重新定义自己在游戏当中的新身份,犹如在游戏虚拟化的世界中赋予一个新的生命,在游戏当中不再受有形世界的限制,以网络空间的虚拟物质为交流和传播,实现虚拟化的最大值。

(三)广泛性

在新媒体中所应用的动漫内容具有产品体格小、符号系统清晰、运用范围广泛的优势。新媒体打破传统艺术媒介的传播形式,以多种信息相互交融,除了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还能在智能手机、展示应用、移动电视、数码产品等载体上,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介性质上的单一传播途径。信息方式的灵活传播,表现在产品推介、广告销售等市场领域,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广告行业的影响,制作出动漫人物的形象代言人后经过电脑的动态处理,方便又简易,既取代了真人的演绎,又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扩张了市场的投放范围以及传播方式。

二、动漫艺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视觉表征的特点

(一)简捷、自由的表现形式

动漫艺术作为特殊的视觉表达形式,呈现出一种简捷、自由的艺术形式,基本上不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动漫符号的虚拟、夸张性和抽象性都表明它是形象符号的集合体。首先,在表现手法方面,动漫艺术在新媒体运用中,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能广泛而快捷地进行视觉的表现。其次,在表达方面还通过图形、色彩以及符号等来表征,将有视觉性的思维注入动漫形象中,使其带有象征意味的造型,以形为意,使得视觉表达方式不固定,画面简洁明了,十分自由。

(二)个性化的表达

当社会进入到了普遍化的时代,个性化的时尚变得尤为重要,追求独特的个性,逐渐成为了风尚标,而动漫就是一种充满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内心复杂的情绪和微妙的情感用形象诠释出来。动漫艺术以独特的表征方式存在于新媒体传播中,大众信息时代消费开始重视个性化表达的诉求,如非常受欢迎的网络动漫形象“丁小点”“阿狸”“冷兔”等,这些个性化虚拟形象最初由不知名的艺术家所创作,并开发出时下最流行的表情包、Flas以及小游戏等,运用简捷而又有趣的方式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变得深入人心,这些形象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于个性化审美的需求,而非传统艺术的定位。

(三)视觉感的强化效果

新媒体技术中,通过使具象图形的抽象化、静态影像的动态化、二维动漫的三维化,技术的开发突破了传统纸质的图片及文字的静态表现,大众对于动漫艺术的信息接收方式逐渐改变,其中体现在视听冲击带来的震撼效果。例如以日本Vocaloid(歌声合成器技术)虚拟歌姬初音未来为名义在国内举办的演唱会,运用的是新媒体2.5D透明屏全息投影技术,突破了单纯的视觉感受,为观众献上一出盛大的视听体验。

三、新媒体传播中动漫艺术视觉表征的展望

(一)现代化的新技术提升

目前的社会正处于新媒体现代化信息时代,技术的更新及传播速度创造了更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动漫所提供的多样性视觉体验,使传统的视觉表象形式得到进一步扩展,包括Flas、网页制作、CG技术、移动源H5界面、交互游戏等数字媒体的应用,利用不同媒介的特征,以不同方式引发传播的途径,提高人与人之间蔓延的速度,拉近彼此的距离,以技术化的智能方式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科技的进步正带领着社会的发展。

(二)互动媒体的交互设计与作用

交互性和互动性是新媒体平台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在传统的视觉表征中,提高与人机界面设计的交互,使受众得到参与感,通过对超链接的点击、层层递进,方能让交互媒介得到更实用的传播。动画作为纯粹的动态艺术概念为其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和使用乐趣,也更延伸人的潜能体验,激发听觉、视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感受。

(三)市场经济促进行业的发展

经济是文化艺术的基础,新媒体的建设与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介条件下动漫艺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例如电影、电视剧中植入的动漫广告、网络网页里弹出的动画游戏、智能手机APP上出现的登入画面宣传、充斥于店铺中的各类动漫衍生产品,以及开放的主题公园游乐场等,在这种状况下关注的动漫艺术视觉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动漫视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使其带来了极具丰富的商业价值,顺应社会市场的经济需求一并推动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

结语

新媒体动漫艺术有着鲜明识别性的视觉文化符号,一股新的视觉文化潮流症状悄然形成,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软件开发和多媒介艺术创作中,技术的提升以及媒介的传播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人类不同文化的融合与沟通,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其艺术内涵,从中获得更大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J].基层建设,2015(20).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4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在新科学技术支撑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科技手段,向受众传播信息的一种全新媒介。数字技术是新媒体产生的根本保障,主要涉及数字电视、网络、网络电视等众多领域。

相对于以往的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新媒体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第一,信息以多媒体的形式产生和传播,它至少包含音乐、语音、文字、图片、图画、影像等形式,几种语言合成在一起共同形成产品,这是以前不曾出现的新形式。第二,新媒体信息是通过多平台、新技术进行传播的,包括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每个平台都有支持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能力。第三,由于多媒体,多平台和网络媒介,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更为集中,经营管理更为统一,传播范围也更为广泛。最后,新媒体体系拥有庞大的系统,它的经营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播,而且可以扩大到基于信息的其他服务领域,例如网络服务、网络音乐等。此外,新媒体并不仅仅包含现今流行的网络媒体,它还是对网络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在内的众多媒体形式的整理、融合和提升。

二、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及发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艺术也随之走入人们的视野。简单地说,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主,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不同于以往的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一种应用新型传播媒介的艺术。[1]目前,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利用网络、录像、计算机、数字技术等高新科技为技术手段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新媒体艺术中,创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技术图像来实现,画面图形成为主要表现方式,由此数码科技的发展成为新媒体艺术走进受众的桥梁。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欧美,兴起于20世纪末。它吸收了表现主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音乐、电影艺术的风格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模式。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媒体的出现紧密相连,相比于传统的油画、书法等纸质艺术,具有更为宽阔的国际化语言、便捷的技术性与即时快捷、没有地理局限性的限制等特点。

新媒体艺术还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海量性等特点。其中交互性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形态的艺术的根本特点,它使受众从过去单纯的欣赏者转变为作品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与创作者相提并论的组织者,打破了过去创作者与受众的隔绝的关系,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更为多样化。新媒体艺术作品不同于以往形态的艺术作品,空有更多的留白,这样就需要受众作为第二创作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想法发挥想象来填补空缺,与作品本身相连。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不同的经历和自身条件,创作想法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它对新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对多种艺术门类的不同程度吸纳,造成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之间的鸿沟裂痕,突出体现了更强烈的反叛与个性化。在20世纪的后半期,新媒体艺术几乎占据了整个国际艺术舞台,在大部分国际艺术展览中,其所占比重都领先于绘画和雕塑之类的传统媒介艺术,经过近40多年的演变,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革命出现后,新媒体艺术不断在艺术语言和观念的创新上取得突破,也将必然成为21世纪的主流文化。[2]

三、新媒体艺术背景下流行音乐的突出特点

现今的流行音乐有别于传统的录音模式,流行音乐作品已经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它利用新媒体这一新型技术手段来创作作品,作品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几乎每首乐曲都是多种艺术门类艺术的融合,作者根据乐曲的独有特征经过整合创作出来。

新媒体艺术下的流行音乐更具科技性。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众多的艺术学科也逐渐利用新技术来完善、加快自身的发展,从摄影、电影、电视,到现今流行的多媒体与网络艺术,都体现出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作为高科技最为突出的产物——计算机,更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流行音乐角度来看,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关配置软件的不断提升与丰富,流行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意图,逐渐研发出新的操作软件,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使流行音乐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场面,个性化、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成为21世纪流行音乐的突出特征。同时,有了技术的支撑,作曲家的视野与思路更具开拓性,对音乐色彩要求更为多样化,由此作曲家继续开发出新软件以满足音乐新要求。概括说来,当今流行音乐发展离不开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四、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1.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的兴起与繁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颠覆了传统音乐界的盈利模式。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传统唱片产业的运营渠道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传统的音乐制作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于唱片的销售,他们首先将制作好的音乐复制到磁带、CD上,然后转给音像市场来销售,听众再从正规的音像店购买唱片。而在新媒体时代,音乐作品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销售,由此取消了传统流行音乐产业链中的工业制造环节,传统商品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也都被淘汰。另一方面,以往的音响设备生产商也与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新媒介设备生产商相融合。[3]

目前,新媒体下的网络音乐成为主流,它不同于唱片,人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首单曲来欣赏,不用受到唱片、专辑的制约,这就对每首单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久而久之对专辑的概念逐渐弱化,甚至出现了单曲红而专辑无人知晓的现象。对于唱片公司来讲,制作单曲的经费比唱片低很多,制作时间也可以大幅度缩减,于是众多唱片公司纷纷推出单曲或者EP来供乐迷欣赏,很多歌手就是凭一首歌曲而走红。比如2012年曲婉婷凭借《我的歌声里》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广为熟知的音乐创作歌手,并登上蛇年春晚的舞台。网络音乐单曲呈现的形式,对唱片公司来讲是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每一首歌的下载、销售情况,每一首歌观众的感受都能及时反馈,音乐制作人更加注重单曲的质量,避免因拼凑专辑歌曲数目而硬加入质量低下的歌曲,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经费。与此同时,也对新媒体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技术人员研发出更快捷方便的音乐制作、播放软件来满足大众的需要,体现了艺术对科技的反作用。对于消费者来讲,可以随意选择、组合自己喜欢的歌曲,而不用像以往必须整张唱片全盘接受,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掌控权。

2.音乐舞台多元化

新媒体中发展最为快速的莫过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产物就是网络音乐。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收听便捷与追求个性化的需要,通过自由下载歌曲,再拷贝到MP3等音乐设备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自己喜爱的歌曲,免于受到电台、电视台播出时间的限制、不用自己花钱购买唱片,同时还避免了随身听、CD机笨重不便携的困扰。

再者由于以前卡带、CD、VCD形式的音乐持续走低,音乐公司不得不采用新型音乐——数字音乐。有关数据表明,直到2011年,中国的无线音乐产值已经高达两百多亿,并且近些年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随着手机、MP3电子设备以及网络在线播放、播放器软件(如酷我音乐盒、QQ音乐播放器、千千静听等)的普及,两者成为当今受众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唱片公司加快与通信运营商合作的步伐,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快无线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在2006年3月,中国移动在四川成都成立无线音乐基地,将其定位为移动公司唯一一个为全国移动用户提供音乐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机构。经过6年多的发展,无线音乐基地开创了数字音乐发行模式和全新的音乐形态,并解决了数字音乐知识产权、内容监管和收费模式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由通信运营商主导,由音乐制作公司、手机终端厂商和互联网公司组成的无线音乐产业。对唱片行业来说,无线音乐产业繁荣了音乐市场,为传统音乐产业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

此外,音乐节的出现丰富了音乐现场演出形式,它不仅给予了歌手演唱的舞台,同时也提供给众多乐迷了解欣赏流行音乐的平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唱片为核心的音乐产业链逐渐断裂,以现场音乐为增长点的新型产业链正在形成,现场音乐以其丰富的感官享受带给人们的视听冲击越发强烈。对于近几年一直处于寒冬期的流行音乐来说,音乐节的繁荣似乎只是一个热身,随之而来的全新流行音乐产业链已经悄然形成。作为21世纪音乐文化创意产业新引擎的风尚标,中国音乐节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随着音乐节星火燎原,如今的音乐节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的城市名片和旅游项目。近年来,每逢大大小小的假期,音乐节风潮便席卷中国。音乐节市场的繁荣发展,让已经滑到冰点的音乐产业市场重新看到了曙光。传统的音乐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风起云涌的音乐节似乎成了救命良药。

3.计算机的渗入

如今,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音乐创作领域,手机、计算机以及平板电脑作为常见的、多功能的音乐创作重要组成部分走进我们的生活。例如在2011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中,玛丽木村创作的《阿波罗旅程》,曲目由小提琴和交互计算机共同演奏。作品运用“迫林噪声”(Berlin Noise,广泛应用于目前的计算机图形学和动画中)技术,用小提琴与琴弓运动的音频信息来配合动画,而琴弓的运动信息则来自于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声音/音乐研究所(IRCAM)设计的增强小提琴系统。此外,玛拉·赫尔穆斯的《水鸟》是由单簧管、计算机音乐和红外传感系统而作,作曲家使用红外传感器的无线传感网络概念,用特殊的计时方式对信号处理中的频谱延迟进行处理,并不停地改变单簧管的因素。[4]简单说来,就是应用计算机来控制其他音源来完成作品,计算机逐渐成为流行音乐演奏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创作出新型的艺术作品,改变了传统音乐模式。

五、新媒体下流行音乐发展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国网络音乐市场发展迅速,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形式广泛传播,形成了数字化的音乐制作、传播和消费模式,数字技术使音乐更为多元化,音乐应用更加广泛,有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到音乐。但同时因网络音乐免费试听下载、缺少合理统一的管理体系,侵权现象层出不穷,歌曲内容三俗化,再加上唱片公司与其他相关部门分利不等,造成制作经费不足,设备技术落后,这些严重阻碍了流行音乐的发展。

1.侵权现象严重

当今流行音乐最亟需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侵权。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逐渐提升,但由于网络媒介宽松的环境,人们可以免费获取音乐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面临诸多困难。如2010年10月12日,国际唱片协会举报称,“骑士音乐网”未经国际唱片业协会会员公司授权,擅自向公众提供大量侵权音乐的视听与下载。不仅如此,2009年4月,滚石公司将北京万利达北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至法院,原告称,滚石公司享有《桃花朵朵开》的录音制作者权,万利达两款手机产品私自内置了以MP3格式的歌曲《桃花朵朵开》,并未得到滚石公司的授权。

2.歌曲内容娱乐化倾向

新媒体环境下,流行音乐与互联网媒介紧密结合,音乐作品的传播有了更简单更快捷的途径。互联网“零门槛、无经费”的特点为创作歌手、平民歌手等乐坛新秀提供了发展平台,使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再加上数码技术的成熟,音乐与图像、视频相结合,出现Flash、MV音乐作品,扩大了人们的视听空间。但由于网络产业的管理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传播的速度,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流行音乐在发展中会受到网络艺术娱乐化的影响,以“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创作愈演愈烈,如近些年蹿红的歌曲《那一夜》、《狼爱上羊》、《求佛》歌词充斥暴力、黄色、矫揉造作,曲调怪异恶搞、口水化。对此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秘书长、音乐评论家金兆钧等认为,网络歌曲已成为音乐创作中的一大景象,它内容丰富,也良莠不齐,不能一棒子打死,要区分“通俗”、“低俗”、“恶俗”。对“通俗”的歌曲,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对“低俗”、“恶俗”的歌曲,应坚决抵制。

3.技术问题

流行音乐通过网络传播时,受到带宽的影响,会造成音质亏损和数据丢失的问题,特别由于音频文件是时间性的,数据丢失容易造成时间的中断。另外,加上传输硬件和软件的因素,比如wav文件在传输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压缩,MIDI音乐的还原必须通过数字音源,音质随之会发生改变。随着人们审美鉴赏水平的提升,不仅对歌曲旋律曲调的创作提出更高要求,而且需要加快音响设备、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六、结 语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以自身强大的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等特征,促使我们加快转变传统的产业方式。新媒体下的艺术融合吸取各艺术门类的精华,摆脱了以往创作方式单一的缺点,成为现代艺术最具创新、最有力的元素。中国流行音乐在此影响下,应适时调整产业创作模式,吸收新媒体艺术提供的丰富素材,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传播力量,创作出更多品质优良的作品,开拓多元化的音乐市场,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参考文献:

[1] 张霞.新媒体艺术背景下的音乐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

报业,2011,(24).

[2] 郭丽姿.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

文,2010.

[3] 袁川晔.新媒体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影响[J].群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5

由IT和CG技术当作中心的数字媒体行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快速发展,逐渐对于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模式造成影响,已经成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数字媒体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策略。

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体系不健全。由于进入新的数字时代,以往教学方式明显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提出的需要。部分高校在参考国外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在课程构造和设置以及教学形式这些方面实施了变革,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艺术模式,当前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沉淀,我国针对这方面的教学明显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这门课程属于文科和理科以及艺术和技术集一身的综合学科,必须要相关学科知识当作理论根据,实施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度重视对于软件的学习,大部分高效设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其实包含很多软件操作类的课程,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没有重视艺术方面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没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完全成为了软件实践类的学科。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个专业,专业教师匮乏这一问题逐渐凸显。目前这个专业的教师,通常均是别的专业转型到这个领域当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大量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条件还停滞在之前的基础上,不具备要求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设计教师以及设施,促使大量的教师被一人多用,有些甚至超过自身擅长探索的艺术领域,这也是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设备不完善。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属于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极强的学科,这就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要摒弃以往艺术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新设施当作支持和保证。新的思想和创意以及技术不断加快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软件,教学设施的持续更新换代直接引发一场数字艺术行业的变革。而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量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和技术设施问题,因为很多因素无法解决,导致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

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属于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学科,培养出不仅懂得艺术设计特点,同时还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并且能够操作有关应用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字艺术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数字媒体设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属于多样化的,要求其教育必须要走不一样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和整合这个发展道路,全面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多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还有组织和沟通以及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十分有利。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一定要体现其总体观点以及全面思想。针对学科交叉结合的理念,击破同一个校园当中不一样院系之间的界限,以及高校之间的界限,每个学院和系部均能够相互合作和促进,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设计艺术人才。

(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课程构造和师资团队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第一个,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扩展视野,更新理念和知识,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复合型新兴艺术学科,要求教育必须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获取和掌握新媒体艺术发展情况,可以站在某个高度抓住最新和最尖端的信息。新媒体艺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极强,并且发展速度极快的艺术模式,所以,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持续优化自身知识系统。并且,高校还要尽可能的完善当前教师培训制度,可以给大量年轻教师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进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三)提升实践环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当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要求高校必须要给予社会实践高度的重视,由创新文化行业加快发展当作契机,加强产和学以及研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要给文化创新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在有关发展纲要当中明确表示,我国必须主要发展就中类型的文化行业。而苏子媒体艺术几乎大部门均和文化行业相关。经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作,增强高校艺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实践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对于总体行业系统良好的循环十分有利。当前在我国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当中,不具备相应的设计时间,这也是影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数字媒体教育专业的师生一定要主动寻求并且制造条件,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极强的社会适应以及竞争能力。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具有的桥梁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和教育以及人才资源,和企业以及地方发展要求结合,研究并建设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场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以及改革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了培养人才的水平。通过采取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提升实践环节等改革策略,能够有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给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与思考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83-84.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51-0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它的兴起为高校大学生信息获取、交流沟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腐朽思想,近些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状况令人堪忧。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艺术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成因

高职艺术生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个性、敏感、活跃的特征。许多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意识冷漠;受成长因素的影响,行为上总是我行我素,德育观念上知道勤俭但是很难控制自己;受社会影响,相当一部分艺术生只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功利性较强,存在道德层面知行脱节问题。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政治领域、文化自信问题、文化领域的文化自觉问题等,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对学生来说可谓是重大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艺术生,会因此而产生迷茫。目前,高职艺术生德育状况令人堪忧,究其原因,一是外因,即社会环境、校园小环境的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树立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一)应对新媒体对高职艺术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强,但是在其他方面略逊一筹,比如是非曲折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我学习的规律,很有可能走很多的弯路,造成学习的效率低下。所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学习,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所以,在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大学生的教育十分关键,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二)营造新媒体环境下艺术学习氛围,强化审美型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大学生选择艺术专业大多因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强,这就要结合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统筹规划,要注重社会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营造富于艺术氛围、依托新媒体创新艺术滋养模式,比如利用微博,微信、飞信、贴吧、开展多种艺术学习、交流活动营造新媒体环境下和谐育人氛围。

(三)塑造德艺双馨的高职艺术人才,加强政治型价值观的合理引导。

艺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应该以人为本,而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生活。高职院校艺术生的培养要把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艺术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要反思自己,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到向艺术一线社会延伸。首先应该创建符合现阶段艺术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多向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艺术实践和公益演出的机会;还可以多开展政治形式的教育讲座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不断的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不断的锻炼自己的品质,不断的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四)加强对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标新立异,对新媒体的警惕性较低,对新媒体所带来的不良信息和腐朽思想观不能准确筛选,在不同侧面造成价值观紊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背道而驰等。高职院校必须高度关注、掌握新媒体带给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引导新媒体往有益于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发展轨道上来。提升艺术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能够在媒体商业化的侵蚀下保持清醒头脑,避免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于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10,(11).

[2]黄艳梅,张劲松.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及教育策略[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7

一、关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在20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就已经涉足到艺术设计领域。进入70年代后期,一批艺术家开始体会到计算机这种新型绘画工具带来的便捷。同时,设计师们也逐渐运用数字媒体做起了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数字科技的发展迅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便依托技术的发展而迅速的发展起来。进入90年代,数字技术更加成熟,微型计算机即我们俗称的电脑也普及开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进入全新的阶段并逐步形成势头强劲的产业。

从技术上看,当今在全球有很多国家都注巨资投入数字媒体技术的研发。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起步比国外晚了至少十年,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从无到有,进入到一个混沌中发展的阶段。现在已形成动画、网络、数字设计等为主体形式,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产业链,涉足传播、信息、广告、通信、电子娱乐、网络教育等多个领域,形成较庞大的产业队伍。据相关统计,我国数字媒体产业产值至2008已达900O亿元,从而成必将成为支柱型产业。

而数字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需求,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缺口达15万人以上,远远超出了对传统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两年全国有许多家艺术院校都纷纷办起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但大多苦于还在探索阶段,没有符合数字媒体设计的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且对这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的内涵也缺乏统一的规范,造成这门专业目前在名称和课程设置上各大院校都各自为阵的状态。相关人才的培养便呈现出不足的现状。

二、我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目前,对于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大力发展是必然趋势。如今本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正在成为就业市场中非常具发展潜力的一个新群体。作为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随着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其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吸引着大量的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有数据统计,05年,中国的青年创意人才已超300万人。设计专业目前已经是我国高校学科专业里招生人数比较多的专业,但是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校还屈指可数,且即使开办了本专业的学校,其专业的办学质量也未必能得到保证。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这主要在于具有真正专业水准的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总体来看,现今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欧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严重的滞后。从最根本上讲,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具有专业水准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师以及教育者是教育与培养中国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的绝对前提,而只有具有大批合格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师,中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甚至说是创意产业才能又快又好的发展。

我国文化市场潜在的消费能力是非常巨大的,与其发展息息相关的新闻出版、影视广播、音像、娱乐、广告等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于是相应的产业人才缺乏现象日益突出。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不管是动画、影视、娱乐还是新闻出版业都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今的状况是这样的:(1)从业人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更是不足,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且造成了整体水平低下。目前中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人员在总的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远远低于欧美等国。(2)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缺乏大量的实践材料,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必然会存在许多的阻碍。比如:毕业生无法较好的满足企业需求,其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沿用传统教育方式,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时俱进与时代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作为以新媒体为平台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必然与传统设计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区别。而国外一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发达的国家,其专业教师有90%来自于市场。(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比如平面,动画,广告,数字插画,甚至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等,但国内教育多依托与美术学院,在老的思维模式下,必然会对数字媒体教育产生不小的阻碍。(4)数字媒体方面的人才构成上存在不平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范周教授说:“创意产业涉及十几个行业,人才构成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传媒行业发展比较早,目前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新兴的如动漫和游戏行业,人才就比较缺乏。”动漫和游戏行业正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的两场重头戏。

缺乏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能力,是目前中国的多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与国际专业人才相比最大的不足之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是和技术结合相当紧密的一类设计。以动画为例,目前国内漫画的绘画技巧并不逊于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缺少的主要是好的制作和数字包装。

“玩也是生产力”,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角之一,中国的数字游戏市场、手机游戏市场规模等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膨胀。面对巨大的游戏创意产业需求,目前最突出的同样是产业发展和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以及技术人员与艺术家之间的鸿沟。

三、总结与展望

进入信息数字化社会,人们依靠数字化化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数字化环境的形成,改变了并将更加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以及生活方式。传统概念上传统介质上的视觉设计已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聚力发展新型的多维的数字化艺术设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前进的环境下,应该很好的抓住时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其迅速并健康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8

新媒体是一种观念艺术,借助新技术的表现手段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新媒体设计师使用新的媒介、语言表达来阐述观念,传递信息。这种新的观念为视觉传达艺术触发了新的灵魂与构架,新的理论和思维模式。在新媒体艺术支撑下新的视觉传达设计穿上了新的产品外衣,被注入无限的传递空间,设计师的思维在网络空间中被肆意传递。

一、现代新媒体艺术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对艺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并驱动着艺术形式的革新。颜料化学的进步,让色彩不仅仅停留在纸张上;工业技术的进步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测量及绘制工具。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更为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视觉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宽旷的表现空间,他们从无声到有声,从平面到立体,而视觉设计的过程逐渐进入无纸状态。他们涉及到电影、电视、展示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视觉设计领域中,他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原本毫无关联的学科。而新媒体艺术,即是在此基础上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手段结合而生的设计形式,由于其区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式被称之为第五媒体。

迄今为止对于新媒体艺术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通常指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艺术形式。建立在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新媒体以交互性与连接性作为其显著特点。其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浏览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点击。设计师与浏览者、浏览者与浏览者通过键盘、鼠标、虚拟空间交流并传递信息。无线扩展的空间提供了无线扩展的信息量,他们相互传递。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增加了趣味体验元素,给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活力。

二、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深远影响

与其他艺术创作不同,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平面信息的修饰,通过色彩运用、图像合成等手法改变原有传播序列,突出信息的视觉传播效果。在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下,视觉传达设计慢慢转变了其设计理念,在原有二维有限空间里增添了多功能、个性化、多视角的视觉设计模式。在此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多个方面:

(一)由静至动。出于人类本能动态影像更容易被捕捉关注,主动行动也比被动行动更容易被人接受。而前文提到,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与连接性是其最为鲜明的特质。在新媒体与传统视觉传达的融合过程中传达由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转化,动态设计在给人新鲜感的同时更能将需传递的信息更为饱满的表达。新媒体的互动趣味性体验给视觉传达注入活力,融入了交互过程的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作品初呈现时一成不变的状态,反而是一个起点,引导受众主动参与其中。由此,沟通与互动成了视觉设计师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

互动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呈现的创造性过程,不再仅仅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表达。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是信息的整合者,通过虚拟空间创造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通过链接将不同背景的人连接在一起,而这些人也成了设计师作品的一个“部分”,有浏览者参与后的作品才能达到真正完整。而浏览者也可以将自己的信息通过同样的渠道传达给组织者,从传统形式的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换。

(二)新科技的不断融入助力发展。现代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式打破了视觉传达设计固定的界限,让视觉设计作品在传递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又具备了多元化传递效果,也给视觉设计的手段和工具带来变革。无纸时代已经来临,计算机在设计领域中占领着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科技发展速度一直以来都是呈“奔跑”状态,在科技力量支撑下的新媒体艺术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自己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从最早期的无线电的出现,到70年代电视媒体的兴起,形成了并不成熟的电视媒体艺术;80年代的录像技术,卫星信号的同步传送打破了传统媒体格局;90年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兴起了网络艺术,这些科技都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着视觉设计师的大脑。目前我们接触的新媒体都要基于屏幕显示实物,相信要不了多久,更新的呈现载体,更近的表现形势就会大量涌现,现在只是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声光电的加入使视觉传达设计可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可传递的形式越来越多。

三、结语

(一)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视觉传达呈现竞合状态。在视觉传达设计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统的视觉艺术设计并没有消失反而和和新媒体互为补充,艺术表现更加多样化。

视觉设计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科技的发展,视觉设计将更加容易抓住人们的视线,但是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为商业服务,所以根据消费群的不同,视觉设计方案还是需要适合的表达方式。新媒体中的视觉传达不可能取代传统视觉设计,他们互为补充,在优秀创意的基础上各放异彩。

(二)现代新媒体艺术是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完善。在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太多的优势。时展过程中人们的需求和品味也在不断攀升,视觉传达设计经历着由二维到三维,有静态到动态,由单一到多元化,由单向向多向。他们逐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更为主动更为积极。新媒体使视觉传达作品中的信息传递更加灵活生动,更容易捕捉消费者的眼球。

新媒体正对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科技的支撑下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正大步跨出“平面设计”,向着多媒体表现,动态信息传达昂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谭旭红.当新媒体艺术邂逅视觉传达设计[J].文学评论, 2010.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9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媒介;艺术观念;意义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换言之,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种媒介。但艺术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必须通过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造并作用于感官来完成。因此,作为精神活动的结果——艺术作品,具有物质性。艺术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精神物质化的过程。格林伯格把艺术媒介分为两类:狭义媒介和广义媒介。狭义媒介是指画布、颜料等;广义媒介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嗅觉、运动、人体等。西方现代艺术,是指从塞尚等后印象主义起到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这是一个艺术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一切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都不能离开艺术家对艺术媒介的选择和改造。从艺术的本体来看,现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媒介从狭义到广义的扩延过程。 

原始艺术在媒介的选择上和现代艺术有着相同的广阔性。原始艺术作为形成中的艺术具有两个特点:(1)原始艺术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的混淆。原始社会并没有独立的艺术活动,艺术生产混同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或者作为其中一阶段(巫术、祭祀、记录),或者成为其中一部分(图腾、纹身、性舞)。祈求猎物、收成和人口增殖活动既是物质生产活动,也是艺术生产活动。(2)原始社会显然不存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分类,因此,原始艺术是一种混合状态的艺术。正因为艺术的混合状态也就使得原始人在利用媒介时处于一种生动状态。自然物、人工物品、人体本身、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运动的等等媒介都尽可为其所用。很显然,原始艺术在选择媒介上具有一种自发、混沌状态的广阔性。

原始艺术的混合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改变,艺术从功能性的实用活动中分离出来,艺术类型亦随之慢慢分化,出现了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型,艺术进入古典艺术时期。西方绘画艺术经过埃及艺术、西腊艺术时期的更替式发展,到文艺复兴前期,终于确定了现实主义绘画传统。西方雕塑艺术也经过埃及艺术时期、西腊化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直到罗丹那个年代形成最后的现实主义高峰。这些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也就确定了艺术媒介必须为这一传统服务。传统艺术注重再现,为达到再现目的,艺术家们就力求使媒介变得“透明”:尽可能突破艺术媒介的限制,减少观者对媒介本身的注意力。绘画媒介经历了从蛋彩到油彩的改善和发展过程。在媒介运用技法上,经过凡·埃克、鲁本斯、伦勃朗等人的不断革新,到委拉斯贵支时,古典绘画的再现技巧已臻于完善。古典艺术家注重的是再现,艺术家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善的出发点是为了再现艺术客体本身,其选择和改善媒介具有狭窄性特点,故其媒介的选择属于狭义媒介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不可否认会对艺术产生影响。18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使艺术家摆脱了再现客体的重负,转而探索艺术更本质的特征,探索艺术和自然的更深层的内在关系——这是20世纪初西方艺术家普遍的思考。正如英哈德·奥斯本所说:“现代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再现的,不再是表现媒介的透明性。而是不透明。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艺术的感觉性质、结构性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制作艺术品的材料信息,即意识到媒介及其本身的物理性质上”。现代艺术这一趋势起源于印象派的直接画法,直接画法使艺术家、观者在看到画面的同时也看到了画面的颜料特质和表层的肌理等物理性质。它使画面的幻觉式的再现得到减弱,最终消除艺术的再现功能则是在立体主义的绘画中。更确切地说,拼贴的采用最终使艺术从再现中解放出来。

塞尚的移动视点的透视法通过压缩空间来构建画面的绘画影响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者。早期立体主义的画面把同一物体的不同视点、不同角度结合起来,共同再现绘画形象。正如立体主义画家故安·格里斯所说:“一幅没有再现目的的画,在我的心目中总是一次未完成的技法练习,因为任何一幅画的唯一目的就是达到再现……”这样,早期立体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静态的再现客体的新的再现技法。早期立体主义是理性运动的知觉写实主义,这就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创立一种新的观察、再现技法是分析立体主义的主要成就。拼贴的采用标志立体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也使现代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新媒体艺术现状例10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换言之,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一种媒介。但艺术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必须通过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造并作用于感官来完成。因此,作为精神活动的结果——艺术作品,具有物质性。艺术活动的过程也就是精神物质化的过程。格林伯格把艺术媒介分为两类:狭义媒介和广义媒介。狭义媒介是指画布、颜料等;广义媒介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嗅觉、运动、人体等。西方现代艺术,是指从塞尚等后印象主义起到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概念艺术这一时期的艺术,这是一个艺术观念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但是一切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都不能离开艺术家对艺术媒介的选择和改造。从艺术的本体来看,现代艺术的发展、变化,也就是媒介从狭义到广义的扩延过程。 

原始艺术在媒介的选择上和现代艺术有着相同的广阔性。原始艺术作为形成中的艺术具有两个特点:(1)原始艺术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的混淆。原始社会并没有独立的艺术活动,艺术生产混同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或者作为其中一阶段(巫术、祭祀、记录),或者成为其中一部分(图腾、纹身、性舞)。祈求猎物、收成和人口增殖活动既是物质生产活动,也是艺术生产活动。(2)原始社会显然不存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分类,因此,原始艺术是一种混合状态的艺术。正因为艺术的混合状态也就使得原始人在利用媒介时处于一种生动状态。自然物、人工物品、人体本身、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运动的等等媒介都尽可为其所用。很显然,原始艺术在选择媒介上具有一种自发、混沌状态的广阔性。

原始艺术的混合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改变,艺术从功能性的实用活动中分离出来,艺术类型亦随之慢慢分化,出现了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型,艺术进入古典艺术时期。西方绘画艺术经过埃及艺术、西腊艺术时期的更替式发展,到文艺复兴前期,终于确定了现实主义绘画传统。西方雕塑艺术也经过埃及艺术时期、西腊化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直到罗丹那个年代形成最后的现实主义高峰。这些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也就确定了艺术媒介必须为这一传统服务。传统艺术注重再现,为达到再现目的,艺术家们就力求使媒介变得“透明”:尽可能突破艺术媒介的限制,减少观者对媒介本身的注意力。绘画媒介经历了从蛋彩到油彩的改善和发展过程。在媒介运用技法上,经过凡·埃克、鲁本斯、伦勃朗等人的不断革新,到委拉斯贵支时,古典绘画的再现技巧已臻于完善。古典艺术家注重的是再现,艺术家对物质媒介的选择和改善的出发点是为了再现艺术客体本身,其选择和改善媒介具有狭窄性特点,故其媒介的选择属于狭义媒介的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不可否认会对艺术产生影响。18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使艺术家摆脱了再现客体的重负,转而探索艺术更本质的特征,探索艺术和自然的更深层的内在关系——这是20世纪初西方艺术家普遍的思考。正如英哈德·奥斯本所说:“现代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再现的,不再是表现媒介的透明性。而是不透明。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艺术的感觉性质、结构性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制作艺术品的材料信息,即意识到媒介及其本身的物理性质上”。现代艺术这一趋势起源于印象派的直接画法,直接画法使艺术家、观者在看到画面的同时也看到了画面的颜料特质和表层的肌理等物理性质。它使画面的幻觉式的再现得到减弱,最终消除艺术的再现功能则是在立体主义的绘画中。更确切地说,拼贴的采用最终使艺术从再现中解放出来。

塞尚的移动视点的透视法通过压缩空间来构建画面的绘画影响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者。早期立体主义的画面把同一物体的不同视点、不同角度结合起来,共同再现绘画形象。正如立体主义画家故安·格里斯所说:“一幅没有再现目的的画,在我的心目中总是一次未完成的技法练习,因为任何一幅画的唯一目的就是达到再现……”这样,早期立体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静态的再现客体的新的再现技法。早期立体主义是理性运动的知觉写实主义,这就是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创立一种新的观察、再现技法是分析立体主义的主要成就。拼贴的采用标志立体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也使现代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拼贴”的采用,使艺术家注意到媒介本身的物理性质,他们利用物质媒介本身的形(态)状、色彩、材质来构成画面。这样就使形状、色彩、空间、体块放弃了原来的再现功能,而利用形状、色彩、空间来构成新的纯形式的绘画。立体主义认为:“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自足的实体。它独立存在着,并不由它再现一个不同于它本身的被知觉到的现实是否成功来判断,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补充物。”在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不再是一种再现的技法,而是一种新的纯形式的绘画。他们注重的是画面本身的结构,消除了传统绘画中的主题和内容。他们认为:“立体主义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后,艺术便在形式中生存下去。”他们认为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艺术史学家里德肯定了这种说法:“艺术作品是形式和色彩的具体因素的结构,形式和色彩经过综合安排而赋予表现力,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艺术作品的任何表现力起源于形式。”。因此,西方现代艺术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关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史。正是因为立体主义者选择了实物拼贴而彻底消除了绘画的再现功能,使纯形式的探索得以发展,从而为纯形式的抽象主义绘画开拓了道路。这是选择实物媒介的意义之一。

立体主义选择实物媒介的另一个意义是:否定技巧性。这是后来的艺术发展中不同于传统绘画的另一趋势。他们用真实物体来代替用颜料模仿的物体的质感。这一新颖的技法降低或否定了传统绘画的再现性技巧,使艺术家能更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艺术观念。这种对技巧的否定,也就慢慢地消除了那些将艺术作品与其他人工制品或自然物区分开来的特征。这一趋势发展到极致就是杜桑的“现成品”,再到“废品艺术”,更影响到后来的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达达艺术等。在利用这种新的技法上艺术家们各取其用。毕加索主要是利用实物媒介的结构和符号功能,勃拉克则利用其物理性质上的形、色、质材的装饰性特点来构成优雅的画面。达达主义画家施威特尔在其作品里则利用其艺术材质的表现性特质制作微妙、均衡,具有审美性质的拼贴画。在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里,则利用实物本身的社会含义来组合画面,以此体现出他对大众文化的承认与赞赏态度。

立体主义通过选择实物媒介,消除传统绘画中的主题和内容,否定了传统绘画的技巧性,创立新的纯形式的绘画,来表现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但是,到了达达主义时代,其代表人物法国画家马塞尔·杜桑却通过对选择“现成品”这一物质媒介来表现其反审美的目的。1917年,杜桑从一家水管装置用品店买来一只瓷制小便池,把它命名为《泉》并署名为r.mutt展出。这是杜桑最有名的一件“现成品”。1934年安德烈·布雷顿给现成品下的定义为:“通过艺术家选择被擢升为艺术作品的制造品”,杜桑选择现成品对现代艺术的意义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行为的意义;二是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媒介的意义。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因为无论其选择的行为还是选择的结果(选择了“现成品”这一媒介)都是为其反审美、反传统艺术,否定一切的精神活动服务的。

首先,就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行为对现代艺术的意义加以阐述。杜桑选择现成品时,是这样为其辩护的。“他(杜桑)是否用他自己的手制造了这一个喷水池并不重要,他选择了它。他取了一件平凡的生活用品,将它摆置起来。他使它在一个新的标题和观念下失去它的实用意义——他为那作品创造了一种新思想。”杜桑通过选择这一行为,表明他发现了一条最通俗、最大众化的美学原则:“选择即是(或可能是)创造”。他实际上确立了以非技术的选择为创造手段的艺术倾向,把艺术的技术性降低到零(现成品),或降到最大限度(现成品的辅助),使创造行为和创造过程有了相对的独立性。沃尔特斯托里夫也这样认为:“当杜桑在博物馆展出一只普通的小便池……有趣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杜桑这一提交活动本身。他也正是为了提交活动本身才做这件事情的。……重要的是这一提交的姿态以及这一姿态的理由,而不是这种姿态所涉及的对象,在这种姿态中存在着一种对审美的否定。”杜桑正是通过选择“现成物品”这一极端的方式突出了创造这一“行为”。他关注的是艺术家的“行为”这种否定技术,注意“行为”的创造方式,为以后的行为艺术、概念艺术、偶发艺术、表演等艺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其次,就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物质媒介对现代艺术的意义加以阐述。杜桑用“现成品”来代替对媒介材料的加工改造,认为现成品就是媒介材料,就是艺术品。他说:“自从艺术家用吹管制作画以来,艺术品的粗制滥造已司空见惯,而对于现成品的制作,我们则必须断定:所有世界上的绘画都是现成品的辅助物,而且都可以用来装配成作品。因为艺术家使用的一管管颜料都是机器制造的,都是现成的产品。”埃迪·泽曼则从理论为其提供了注脚。泽曼认为:“所有物质事物都是艺术客体,所有艺术客体都是物质事物,因此,去假设某些事物(例如桌椅板凳)缺乏作为艺术客体的特质,或以为艺术作品是一种具有特殊本体论状态的事物(即具有一种审美对象的本体论状态,或具有一系列意义系列,或具有某种特殊的精神能动性等等),就变得毫无必要了。”泽曼在这里肯定了现成品作为艺术媒介的意义,肯定了杜桑的现成品即艺术品。但是显然他又背弃了杜桑选择“现成品”这一媒介的原意。杜桑在196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发表的关于“现成品”的谈话时这样说:“我渴望去建立的论点是:对这种现成品的选择从来不受什么审美快感的支配。它是建立在冷漠的无反应的视觉基础上的。不讲任何高雅或粗俗的审美情趣……事实上是一种完全的麻木状态。”这是杜桑选择现成品的原意。

杜桑通过选择现成品这一行为和选择现成品这一媒介,来达到他反审美的目的。他的反审美精神深深影响着达达主义。但是,连杜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新达达主义者(波普艺术家)却通过对现成品的选择、改造来创造审美性的艺术,这大概是属于艺术的一种反拨。杜桑这样说:“当我发明‘现成品’艺术时,我原是想揶揄美学,而新达达主义者都捡起我的‘现成品’艺术,还从中发现了美学价值。我把瓶架和尿斗向公众脸上扔过去表示挑战,而如今他们竟然认为这些东西就是美而赞赏起来。”路易·史密斯也这样评价:“达达是对既存美学和社会秩序的一种挑战,与此不同,新达达则把这种挑战建立成秩序。”的确,波普艺术家通过对实物的选择和改造建立了审美秩序。

罗伯特·劳森伯格是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交织字母》是一只腰上套着一个汽车轮胎的山羊的人工制品。他认为:“一幅画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由油和颜料组成或是因为是画在画布上才成为艺术的。”英国的汉密尔顿的拼贴画也通过艺术媒介来表达他对流行文化的承认。波普艺术家主张艺术应返回生活中去,返回到可视、可以感知的一切事物上去。他们一反早期现代派艺术家与社会、与现代文明的隔绝、离异的倾向,而转向社会,转向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他们对艺术媒介的态度是:世界上没有物体在美学上是“贫困的物体”,一切的物体,当然首先是机械工业的产品和消费文化的传播媒介都是美的。泽曼是这样论述这个观点的:“从审美上说,我很难看到艺术作品与其它的非艺术的人工制品及自然物之间存在着任何有意义的区别。它们同样都是艺术客体。所有事物都具有审美价值,甚至‘地球上的一切’,一旦宣布为丑,也就是在审美上被判断了。那就是说它有某种程度的美,即零。”泽曼从审美意义上把艺术客体和物质客体划等号,又把美和丑划了等号,从而为流行艺术从理论上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