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节能基础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2-17 11:23:12

节能基础知识

节能基础知识例1

    (一)学生的复习目标明确。我们认为章节的复习课应该有这样几个目的:1、复习基础知识;2、能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把一章节的复习重点放在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基础知识的联系三个方面。吕老师这节课给学生提出的目标是:

    1、知道电功率及其与电压的关系,会选择合适的电功率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2、会用伏安法测量电功率,掌握基本安全用电的常识。

    3、通过本节复习,对有关电功率的知识有较系统的认识。

    通过默读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具体要干些什么。

    (2)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明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最大特点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当我们给学生时间时,学生利用这些时间干什么是个问题。我们在给学生时间的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其宗旨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助提高。吕老师在每一个环节开始之前都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在查缺补漏的环节提出的要求是:

    ·通过完成下面的习题,复习本章的基础知识,并查找出自己存在问题的知识点。

    ·借助课本,重点复习存在问题知识点,试着将问题自己解决。

    ·将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试着解释“动手动脑”中提出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来,学生自己复习基础知识,自己查找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并且自己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才能在小组内讨论。有了如此明确的要求,学生才不至于出现不知所从的局面。

    二、化零为整,提高效率

    以往我们都是先复习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再做基础知识练习和提高练习。但是这样做往往实效性不高。学生蜻蜓点水般地翻翻书,少数的好学生能找出这一章的知识点,大多数学生知识点找不齐,不能合理的构建知识网络,找不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等学生拿出一个像样的网络结构,一节课也时过大半了。我们的复习课是从每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入手,让学生通过练习发现自己对哪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够,然后对这一部分重点的,有针对性的复习。题目是作为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的,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在找出了问题所在的基础上充分讨论,集中展示。在做题的过程中,用思考题的形式穿插了这节课的重点,也就是方法的提炼。

    思考:

    1、我们学过的有关电功率的公式有:P=  ;   ;   ;   ;

    2、在解决下面的具体问题的时候,怎样选择合适的公式?

    在学生对题目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做过的几个典型题目,总结解题的规律。

    在对知识点充分练习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重点落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上。虽然用的时间不多,但是学生通过完善现有的知识网络,把书读薄了。

    这一环节,把基础知识的复习,练习,重难点的突破知识网络的构建整合在一起,减少了重复的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三、实验复习、拓展提升

    近几年中考对实验的考察逐年增加,考察的面也越来越广,从实验的探究过程到实验设计的细节都有考察。所以平时的实验要做,特别是对于实验设计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不能仅仅是照搬步骤做一遍完事。复习时也要作为重点进行复习。在电功率复习课中,测量电功率的实验是一个重点,我们把实验器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复习。如果课堂上仅仅是把这个实验再现一遍对于学生来说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张亚健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既要复习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实验过程,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有新的收获。于是这节课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

    拓展提升:

    1、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连接电路,分别使小灯泡和发光二极管发光。

节能基础知识例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77-01

一、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我校学员必修的任职岗位专业基础课,是形成通信士官岗位任职能力的主干课程之一,对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关键性支撑作用。

在以前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了知识的系统性,将知识的传授圈囿于“打基础”的单一层面,造成了“基础理论与装备实际和生活实际相脱节、教学效益不能为专业技能提高服务”等问题,也忽略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提高学员的能力素质。

为了使专业基础课教学更有实效性,所教授的知识更易为学员主动接受、理解并内化为能力,为专业课教学和任职岗位需要奠定坚实的电学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士官任职需要和专业课程需要,积极探索适合《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适合士官学员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总结,确立了“电学基础课‘五环节’教学法”。

二、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一)五环节的主要内容

五环节即:引、看、做、思、拓

1.引,从专业需要引出课堂内容,从装备实际引出基础理论。

2.看,看所学电子元器件,获得感性认识。

3.做,利用电子积木和仿真软件搭建基本电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4.思,学员思考、讨论及参与课堂内容的讲授,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讲授过程中提高组训能力;并内化形成能力,构建岗位专业能力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装备操作奠定基础。

5.拓,拓展岗位专业能力基础,与学员标准对接、融合;向课堂之外拓展,固化学员在课堂上形成的能力素质,使学员适应空军战略转型需要,成为合格的军事人才。

(二)如何实现“引、看、做、思、拓”

在“五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传统授课中所采用的单一讲授模式,以“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为主要的教学步骤,灵活的将引、看、做、思、拓恰当合理地体现在教学当中。

在“看一看”环节中,给每位学员发放几个基本的元器件或者展示基本的电路,让学员通过观察在脑海中对元器件或基本电路有明确认识,并让学员说出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该元器件或基本电路,然后展示学员所学专业将要涉及的应用,引出其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和地位。

在“做一做”环节中,为加深学员的理解,利用电子积木,让学员自己去设计并搭建电路完成对元器件特性或基本电路的验证实验。搭建电路过程中,学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的实践中,虽然机会有限,但是学员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高涨,对知识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在“讲一讲”环节中,教员与学员换角色,让学员参与到课堂讲解中来,以“学员的语言和思路”讲解知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锻炼学员的组训能力。

在“想一想”环节中,结合知识的学习进度,设定一些能够承上启下、激发兴趣的思考题目,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学,边学边思考,将知识内化、固化、深化。

在“读一读”环节中,教员不再把教学的宽度拘泥于专业知识,而是进一步的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向学员们介绍和展示当代前沿科学中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些高端应用,让学员既学知识,又长见识。

在“练一练”环节中,着重对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检测。不但以精炼的课堂练习题来检验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设置“用电子积木搭建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的拓展题目,让学员学以致用。

在“查一查”环节中,通过给学员布置一些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学员感兴趣的问题,让学员通过到图书馆或者上网等途径查阅资料,扩展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当然,这些步骤不可能在每次课中都要完整体现,教员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

三、教学法的主要创新点

它解决了目前困扰士官任职教育的两大难题。一是学员被动学习的问题,二是学员任职能力差的问题。该方法的创新点如下:

(一)环环相扣,易教易学

“五环节”教学法,克服了常规电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抽象难懂,学员不爱学、教员教不会的尴尬现状,通过“引、看、做、思、拓”五个教学环节,让学员在“看一看”、“做一做”、“讲一讲”、“想一想”、“读一读”、“练一练”等教学步骤的引导下,在环环相扣的轻松氛围中愉快学习,让学员在学习中既动脑,又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使电学基础课走出教与学的两难境地,教员教的轻松,学员学的愉快。

(二)理实一体,实用高效

“五环节”教学法中,克服了传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各自开课、相互脱节的现象,在“做”这一环节中,既可以采取先用电子积木连接电路,让学员观察现象从而总结实验结论的方法掌握知识;也可以采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用电子积木进行验证的方法掌握知识。这种理实一体、理实交叉的“一步一动”式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使参与其中的学员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同时由于电子积木采用纽扣连接,拆卸方便,一个电路只需1~2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制作,课堂效率非常高。而且所有的元器件可以反复循环再用,克服了常规实验中元器件互换性差,并且容易损坏,不能循环再用所造成浪费,非常经济实用。

(三)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五环节”教学法中,通过“拓”这一环节,教员可以通过给学员布置课后拓展题目来进一步加强学员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广开思路,开阔视野;也可以布置下一次课程的预习题目,让学员先通过实验来预习知识,做到有备而来,轻松学习;还可以让学员自己设计电路,并说明工作原理,锻炼培养学员的拓展能力。

节能基础知识例3

基础与临床相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按照基础医学教学的整体布置,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与附属医院相关专业的全方位合作,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査房,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一流医学院培养一流医生的要求。

1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现状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髙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料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教学重要性分析

由于基础和临床老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会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案例,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同,但由于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基础教学中,如果能将临床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有些知识点早点融入,尤其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早点开始,对医学生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

目前很多大夫在看病时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症状学的内容没学好。如果症状学的基础扎实,大夫在分析诊断疾病时的思路就比较宽,思考的范围就比较大,就不容易漏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很精确。

临床医生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临床思维培养过程,这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从住院医生才开始培养,而应当从基础阶段就开始。临床思维过程,就是综合分析的过程。

—个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如头疼头晕不全部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呼吸困难,可能是心衰引起的,也可能是哮喘引起的。对于一种疾病也要把具体的发病部位讨论清楚,如心衰有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鉴别,找到各种具体发病部位的证据,要找到临床诊断上的支持点和不支持点。左心衰竭有哪些证据?右心衰竭有哪些证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是否支持左心衰竭?是否支持右心衰竭?然后得出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还是全心衰。如果做出肯定的判断,则一定要有肯定的理由,做出否定判断也一定要有否定的理由。只有这样细致的分析,今后遇到问题才能知道如何分析。

3对策与建议

当前基础医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临床医学脱节是多方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两者的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差异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差异性,并把两者的教学尽可能地融入到一起,以此打破传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教学模式。

为了尽可能的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入到一起,在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时应让基础教学教师到临床科室病房进行临床实践,让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到临床治疗和病例讨论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异同性,这样能够帮助基础医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自身的临床知识量,并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教授给学生。同样的,也可以安排临床教师参与到基础教学过程中,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备课听课,教学调研活动,以此增加他们的基础医学知识量,这样临床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补充一些临床疾病的相关理论依据,让教学更有说服力。

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相关的临床医学的知识讲座,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在临床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对各门临床课程适当压缩部分与基础相重复的内容和课时数,由基础教师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开设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主要采取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为中心,以问题(疾病)为牵引,综合相关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对某一器官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机制、病理改变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讲解,从而强化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出发,组织一系列基础研究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进展性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节能基础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68-02

一、问题的提出

钢琴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既是基础课程,又是核心课程,教学实施偏重于学生的技能习得,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同时它更是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与乐理、和声、曲式等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环节与中间环节。因此,钢琴基础课程在科学、有效构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对于本科音乐艺术院校而言,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定位体现出很大的不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充分体现实用性的同时,更要与地方就业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并不以培养专门从事专业钢琴教育、钢琴演奏、钢琴伴奏的人才作为目标,而以培养出能够掌握钢琴基本弹奏要领,能充分发挥钢琴功能特性并运用于各种相关实践的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则要求,在保留传统钢琴课程中演奏、伴奏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降低演奏、伴奏的难度要求,使其作为基本知识储备,着重于以之为基础核心的即兴编配、创作的能力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特征。然而,传统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却未能体现这样的要求,而是沿用培养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伴奏人才的教学模式,不适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亟须改革。笔者拟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高专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钢琴课程教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在培养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伴奏人才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靠的系统,其对于钢琴演奏技术、风格的体现也已十分成熟。因此,不论是对本科层次还是对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传统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内容在训练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基本弹奏要领上具有相当有益的借鉴意义。

作为专科层次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紧密结合就业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环境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出学以致用,是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钢琴基础课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更应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广西幼专作为广西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龙头,率先创立艺术系,并成功申报音乐教育专业,一直以来,秉承“以幼教专业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特色”的办学方针,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与研究。自音乐教育专业申报成功以来,广西幼专艺术系充分重视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施、反馈,分析成熟的音乐艺术院校钢琴课程教学的发展状态及特点,借鉴本科层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实施的相关经验,逐渐建立起能够适应专科层次音乐人才培养的钢琴课程教学模式。

三、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作为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最重要一环的创新知识体系应立足于传统钢琴课程教学,从中汲取并分化出有益于相关课程优化配置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知识系统。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师(面向小学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即主要培养面向小学基础教育、幼儿基础教育的专科人才,其音乐课程的配置特点突出,侧重于与学龄前后(6-13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因此,以钢琴基础课程为先导的各课程的相互融合是关键。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在中小型乐曲演奏的技能习得上,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构建以钢琴为中心的旋律线条、节奏组合、表现织体等音乐知识体系的基础,但传统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够有效适应并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层次与目标的最终要求――其倾向于使学生将技能习得中内化的音乐知识用于更好地演奏或伴奏不同时期风格与流派的钢琴与声乐作品――“为表现乐曲本身而练习”。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有效利用传统钢琴课程中技能习得的丰富内容,加以强调并提炼,从而准确作用于以钢琴为先导的相关课程,这也是导致传统教学知识体系相互割裂与片面的根源。

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中要细化教学目标,并切实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评价中得以准确评估。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由浅入深,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基本弹奏要领,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演奏中小型中外钢琴及声乐作品,并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倾向及音乐风格。这是学生掌握钢琴键盘特性、功能特性、音响特性的基础。从课程配置的层次性来说,广西幼专充分利用钢琴基础课程开设的四个学期,注重真正实现每个学期不同导向的n程教学目标并加以检验。其意义在于:能够将细化的学期教学目标在以钢琴基础课程为导引的各课程的渗透与融合中体现出来,发挥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知识技能进阶中的支点作用,为下一学期相关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做好铺垫,这既是对现有知识学习的巩固,又是对知识衍生与发展的有效准备。

(二)改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在高职高专三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贯穿于大三实习实训之前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在其不断深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其为核心与基础逐渐引入与幼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相关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声乐课程、奥尔夫教学法课程、儿童歌曲即兴创作与编配课程等。依据每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钢琴基础课程在教法与学法上具有针对性。

首先是教学形式上的应变。长期以来,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小组课”的形式。“小组课”通常4人一组,每组每周一个课时,其内容主要体现为“知识技能导入、技能回课、技能新课、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的循环,授课具有针对性,是有效的训练学生进阶演奏技法与掌握特定音乐风格的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对于广西幼专其他优势课程,尤其是音乐教学法、儿童音乐创编等在钢琴基础课程中的综合与渗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改进了“小组课”的授课形式,规划创建新的钢琴实训室,将4人一组的“小组课”改设为“8人小组课”,在优化四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入“合作学习、角色参与、情境创设”的教学环节:在不改变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8人小组课”为每周两个课时,连堂授课。这样,每个学生每周参与课程学习的时间由一个课时增加到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节课主要是四个基础的教学环节,第二节课是以钢琴为导的综合课程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并采取“合作学习”等新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四个基础教学环节中的回课周期为两周,即每周四人回课,其他四人进行观摩,轮流进行,以此有效保证以往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利用教学时间。

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特点与课程实施的效率问题,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分解知识点”式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首基础钢琴乐曲,依据知识结构的基本特点,将乐曲分为单独的节奏片段、旋律片段、声响片段等,强调特定技巧与情感表现下的“元素性”。以节奏为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依据学生实际,截取基本节奏片段、较复杂的节奏片段,要求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感知能力的语言、动作等方法,将节奏练习单独强调,并体现出一定的形象。如此,既掌握了乐曲节奏上的重难点,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地认识并掌握节奏的本质。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与节奏、节拍、旋律等特点相符合的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是难点,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身即是对钢琴音乐技巧、音乐表现的回归。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钢琴作为基础乐器的特性,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乐曲基本元素分解与组合能力后,进一步将乐曲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内化吸收,从而在充分认识与把握声响、旋律线条、节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即兴编配与创作,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点,体现出学生以演奏为基础、创编为核心的实际运用钢琴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着重于对钢琴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相比传统只考查“基本音阶、琶音+乐曲+练习曲”内容的评价方式,更强调具有规范而生动的音乐表现能力与能够体现综合音乐素养的弹唱、即兴编配能力的考试内容,如“情景模拟”“形象塑造”“钢琴素描”,传统考查方式与“以赛代考”“小组合作”等相结合,形式多样而统一。

四、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被普遍认同的整体趋势,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输出为宗旨,呈现职业化模式培养的特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应与本科层次相区别,应充分结合社会需求,从对生源特点的全面分析入手,在实践中发展,以体现重点、突出特色。钢琴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改革应在有效借鉴传统钢琴课程实践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特色课程资源,优化整合配置,在课程目标、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体现亮点,逐渐建成并完善其教学体系,最终形成能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核心竞争力。

节能基础知识例5

[作者简介]孟红霞(1972- ),女,山西太原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教育研究;杨柳(1975- ),女,山西交城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72-02

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着重强调其职业特色,与大学本科段教育有显著区别。主要任务是针对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岗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学院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大家逐步形成统一的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是高职发展的核心所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①在各高职学院不断壮大发展的同时,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各高职学院谋求发展的首要任务。

基础课程的教育实质是对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培养。而目前各高职学院的基础课教师只是在校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不能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新需求,授课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岗位需求脱节。致使高职高专基础课教育质量大为缩水。加之当今科技与知识的更新周期一再缩短,基本上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在更新替换着。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论证结果:一个经过三四年学习的大学生,当他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时,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可以利用。所以,面对现实情况,学校应该在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正确的道德观念及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下工夫,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传授那些知识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以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的革新至关重要,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一、高职学院基础课教师的现状

各高职学院在创建示范过程中,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忽视基础课程的开发与革新,两极分化很严重;加之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进修、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科研创新的能力较弱,基础课教师学习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他们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与高职教育实际需求相结合;且各高职学院的公共基础教学部门管理结构相对独立,主观上制约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沟通,教师无法将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加之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众口难调,使得公共基础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掌控,改革之路艰难,力不从心。具体而言,基础课教师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达不到《高职高专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才能确定为合格等级,161可以定为为优秀等级。据考察,有些高职学院的生师比竟然达到251,教师像超负荷的机器一样,没有精力和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机会开拓新的视野,与职业教育特色相脱节,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在许多高职学院基础课教师队伍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约占58%,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教学经验和工作阅历欠缺,科研能力较弱,不能适应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环境。而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35岁以下的教师仅占20%,硕士以上学历占约80%,且大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合理的年龄梯队和相当的职称配比,可以充分发挥各梯队的优势,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没有发挥基础课教师的引导作用。高职学院示范化蓬勃发展之际,学院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治学态度影响着一批批年轻的学子。其中,尤其是基础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对于新生的学习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进入高职学院后最先接触到的是基础课的教师,教师的基本素养、一言一行都感染着学生,他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学生的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而建设一支学习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

二、提高高职学院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皮亚杰认为,人类在生存发展的阶段,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自己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②基础课教师必须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使教育者个体与所处教育环境相融合,就是我们常讲的“适者生存”。高职教师应从主观上改变自己,通过“渗入”环节,教育者个体按照所处教育环境的必要需求(外因),从周围获得有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整合到自己已有认知范畴中,在“静态动态新的静态平衡”的循环修正过程中,调整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特定的教育“情境”,得到“析出”,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改善、提高和发展。“渗入”是我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数量、质量两方面主动扩充自己的认知范畴;而“析出”则是我们在内因求变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平衡”则是在自我调节机制和自身完善的过程中,使自己从一种静态向另一种更加合理的静态过渡的过程。基础课教师应主动适应所处情境,通过学习、思考、定向、再学习的循环过程,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高职教育环境。

具有师德高尚、技能高超,创新意识浓厚、研究力强大的教师队伍是高职学院竞争的核心筹码。③当教师已经处在职业学院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时,就应有意识地与所处“情境”相磨合,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从专业需求过渡到社会需求,及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通过“渗入”“析出”这两个认知过程,建构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构主义的核心之一。基础课教师与相关专业课老师一起讨论和交流,学习目标明确,主动吸收相关专业的知识,结合专业知识,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构成新的知识体系,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只有这样,在日常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才能将专业知识与基础课程相融合,做到游刃有余,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与改革措施

知识是提高素质的基础,而素质则是知识的表象和升华,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师资管理方面坚持科学化、制度化、职业化,结合建构主义的科学理论,有创新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针对高职学院存在的实际问题,按照“实用、实践”的发展原则,对症施治,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在校内:革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师资配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将基础课教师的专业教学和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基础课教师组成辅助教学团队,主动参与到相关专业的集训和实习指导环节,通过“渗入”环节,建构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体系,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涉猎专业的各种资源,提高基础课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使教师从单一型向多元全能型转化。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岗位素质,并为学生以后进行专业学习做好铺垫,使基础课和专业课融会贯通,事半功倍。

2.在校外:坚持为周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一师一企”活动,教师和企业共同合作。教师和企业签订服务合同,提升教师研发能力,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企业给教师提供实习岗位,提升教师的职场能力,互利共赢。目前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基础课教师通过“渗入”环节,直接参与到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实际问题,直接了解社会与人才的需求信息;经过“析出”环节,适时根据社会对岗位的实际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础课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而是将语言的学习和文化与社会实践整合在一起,取得新的“平衡”,帮助在校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岗位的实际需求。吸引优秀企业和学院共创校企合作班,缩短学生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过渡期,帮助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的同时,加速企业的发展进程。

3.充分利用周边教育学院资源,开展校际合作。一是组织基础课教师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讲座,到其他学院学习取经,派学科带头人出国进修考察,学习西方高职教育成熟的工学结合模式,吸收引进先进的教学培养理念;二是每年都派骨干教师进修、出国培训,鼓励教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紧跟学院发展的步伐,“走出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高职教育对基础课教师的岗位要求;三是借鉴本科学院的成功经验,“有动作”合理地组建两支教科研团队,引入竞争机制,探索高职基础课改革的方向;四是“带回来”先进的教育资源,将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战斗力,受到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4.建立激励机制。学院不仅对基础课教师从师德、教学绩效方面进行考核,还增加了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考核内容。综合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机制,给那些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教师奖励学术假期。提倡基础课教师接触专业,了解社会需求,进行知识整合拓展。在职称评定打分环节,加大了职业资格所占的比重,鼓励基础课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的考试,提升基础课教师的职业能力的同时,突出了学院的示范建设特色,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自身特色,使我国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师资力量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质量、品牌和地位。④公共基础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担负着为专业课服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的双重功能,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还要具备按照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教学的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还要具有强烈的人格感染力及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是不变的真理。所以基础课教师应该未雨绸缪,淡泊名利,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给教师进修、与社会接触的各种机会,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融入高职教育的革新中;将获取的知识和经验用于课堂教学,感染带动学生;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造就创新学习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尽一份力量。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Z].2000-01-17.

节能基础知识例6

管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悄然步入中小学教育课堂。“从实施素质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几点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学校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定性、定向问题。艺术社团和艺术实践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让学生成为学校艺术的主人。”①中小学管乐团建设已成为较普遍现象,而在乐团建设与教学中存在一些微博教育规律的问题。如注重乐器技能训练,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或者是先乐器技能教学,再回头补习音乐理论等现象,这无疑成为管乐团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最直接障碍。任何一种音乐技能训练都应先充实其音乐理论知识与视听能力,为后续的其它音乐技能培训铺好前行之路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思路。

一、中小学管乐团建设课程设置是关键

常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习管乐也是如此。人才培养取决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决定着管乐团建设与发展方向与速度,打好音乐基础是中小学管乐团首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乐手必须有好的音准观念。在演奏之前先有音高的标准,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发出正确的音高。而音准感是有条件的,也可以通过训练解决的。只有乐手们具备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音准观念,乐队音响才有融合的基础”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先开设音乐基本乐科类课程,或与最初级的管乐吹奏技巧课程同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可开设相应程度的乐理、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管乐曲赏析等课程。通过乐理课程教学,掌握相应程度的音乐基础理论,从理性上认知乐谱、节奏、音程、和弦等知识,通过视唱、节奏与听音训练从感性上、听觉上把握音程关系、音高概念、音乐流动的方式等,通过管乐曲赏析了解管乐器的性质、音色以及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所描述的音乐形象。相关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从感性—理性—感性、从乐器—音乐—乐器本身有较为立体的认知过程,为学习乐器技巧与乐曲演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乐科知识技能是管乐技巧训练与作品演奏的基础

中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所处初识阶段,远达不到管乐演奏要求的高度,在正式开始进行乐器教学训练之前,有针对性、选择性对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及音乐视、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

(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乐理知识有一定难度,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应选择必用内容,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教授音乐理论知识。1.音的长短、节奏节拍、音的高低等章节可以放在视唱、听音、节奏节拍训练课上,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讲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内容应作为课程设置首选内容。2.音程、和弦、大小调式章节属必选教学内容。管乐器最基本的单一技巧训练与音高、音的长短和节奏节拍等理论知识及技能紧密相关,紧接着的简短乐句、乐曲的练习更需要以音程与大小调式理论知识为指导,这些内容可以稍稍滞后。3.和弦相对中小学生比较生僻,有一定难度,但管乐团是合奏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必须懂得音乐织体概念。在进行和弦教学时加一点和声织体的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及深,引导学生理解和弦与和声的关系及含义,便于学生进入合奏思维模式。

(二)音乐视、听教学与技能训练

修学乐器必须具备一定水准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视听能力。以恩施州硒都小学管乐团教学为例,学生看到一个符杆朝向变得与之前所见的不一样,就不认识音符了,这明显说明学员音乐基础知识的不完整性。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1.在学习音的高低时掌握五线谱的组成。其中包括对线与间的关系、调号的认识、各种谱号的区别等;2.在讲授音的长短时认识音符。包括音符结构、符槓与时值的关系、符杆的朝向及节奏节拍的训练等;3.结合音程理论知识讲解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学习模唱音阶、进行识谱视唱训练;4.强化识谱视唱练习、听音能力、节拍节奏的把控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视谱能力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管乐基本技能训练与音乐基础知识的关系

管乐团是由不同的管乐器组成,不同的管乐器因为音域各异,所以在五线谱的记谱上有各自的轨迹,在进行识谱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找准其所学管乐器主音的位置。例如:长笛的中音do在五线谱的第三间,单簧管的中音do则在五线谱的下加一线。针对这种知识性问题,如果没有先前的音乐理论知识作支撑是无法一下说得清楚的。再如管乐团在前期教学中忽视了基本乐科的教学,或者说基础知识和视听技能不过关,学员在管乐技巧训练中会出现识谱能力太差,视谱速度跟不上,吹奏乐曲结结巴巴、错误不断,缺乏音乐连贯性,更别说有表现力。如此状态,就必须回到起点进行识谱,视唱教学。如此反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以管乐团教学应把基本乐科教学放在首位,奠定牢固的音乐理论技能基础,严格要求学员多听多唱、熟练掌握识谱、唱谱、视奏方法以适应乐器技能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训练中应多采用儿歌五线谱版本视唱,更有利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与乐感。

三、由直观的管乐演奏赏析教学引入管乐合奏排练

学员在乐器基训时只熟悉自己所学管乐器,对其他乐器并不了解。而管乐合奏是集西方或中西方管乐器于一体,开设管乐演奏赏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管乐合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大开眼界,广泛了解各种管乐器。在赏析过程中应注意相关要点:首先进行宏观分析,乐曲中运用了多少种乐曲,布局如何,音乐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等;其次进行微观分析,应根据乐器音色和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逐个进行引导性分析、辨识所用乐器,指出不同乐器在所赏析乐曲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强调团结协奏精神,要告诫学员所有乐器都很重要,哪怕是只演奏几个音或几小节都是其他乐器不可替代的,相互协助才能完成一首合奏作品。通过管乐曲赏析,让学员认知不同乐器在合奏中所承担的任务和重要性,将管乐合奏赏析教学与合奏排练相结合,从感性到理性,做到活学活用。

(一)结合直观赏析合理安排管乐合奏教学内容与进程

管乐团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奏,良好的合奏效果建立在管乐团高超音乐素质基础之上。在管乐团前期训练阶段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节奏型与乐感的训练,在合奏训练时应强调速度和力度的统一性练习,在排练过程中曾遇到演奏的伴奏声部应为弱拍进,而时常因为受主旋律声部强拍起的影响而将弱拍奏成了强拍,加之速度的不稳定、不一致导致演奏音响混乱,这充分表明学员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着管乐团合奏排练效果与进程。所以在合奏教学排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根据作品的节奏节拍规律加强对学员基本音乐技能———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的训练;2.对合奏教学内容的安排最好是由简到难、先短篇再长篇,循序渐进的安排合奏教学排练内容;3.所选合奏排练作品应先赏析再排练,先有直观感知,再进行理性认识与排练实践,使合奏排练教学进程合理化、科学化。

(二)结合直观赏析了解管乐演奏的多种形式与方法

管乐演奏形式多样,有单声部旋律进行的独奏、有几个单声部旋律同时进行的重奏、有单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同时进行的协奏、有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相互交织的交响。在赏析教学内容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多种演奏形式的管乐作品,让学员能广泛接触高水平的管乐艺术作品,做到见多识广,培养其辨别能力。在进行合奏作品演奏时,首先要准确掌握节拍节奏与速度,尤其要注意弱拍起的伴奏声部,以保证整首乐曲织体结构平稳度。在单声部旋律与多声部旋律切换时,要注意节奏节拍的一致性、音量的平衡性,对乐曲的速度、力度要有相应的处理,做好这些需要演奏成员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由小号独奏旋律引出,接着是气势磅礴的打击乐和低音声部,其它多声部合奏旋律紧随其后,其中各声部之间的衔接需严格按照作品要求的节奏与速度,以及对力度的把握进行演奏方能获得庄严肃穆的音响效果。布鲁诺•瓦特指出:“正确速度是能否有成效地完整表达一首作品的关键”。从排练方法上讲,在管乐合奏排练中强调音准以提高合奏的多声部协和性,强调对乐曲节奏节拍的预备性训练与准确性要求以稳定作品织体构架,强调速度力度的统一以确定作品演奏的情绪取向,强调演奏者从理解的角度调整情感变化以突出作品思想内涵。

中小学管乐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在建团初期科学、合理的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长期开设管乐赏析课程,其意义在于奠定音乐基础知识、拓展视听范围、培养独立学习管乐技能的能力,提高学员音乐素养与人文素质,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栋.我国青少年管乐队的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2]文炫芳.长沙市中小学管乐艺术教育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赵瑞平.中小学管乐团构建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网,2011,(02):165.

节能基础知识例7

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一份有效的高考试卷其难度应该遵循3:5:2的规律,约有60%是基础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些基础知识都在教材中。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辅资料相比,教材是由全国最有经验的专家编写的,教材中的每一章节、每一实例、每一复习题都是经过他们精心挑选、精心设计而成,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对教材的把关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在多年使用的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可以说是精品。在高三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材是最好的参考书,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科学使用教材,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才能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会学生读教材

对高中生物总复习来说,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学生复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阅读教材。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生物知识,然而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通读教材有助于整体把握基础知识。在复习中,很多学生不会看书,不知道看什么,或者看不出哪些知识是重点,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识的涵义,以致做题时用到教材上的知识点仍然不会。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教材。

1.将教材读“厚”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命题和备考的依据。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在备考复习中,学生首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确定高考复习范围,然后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幅图,包括教材的旁栏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等,认真做每一道题,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实例,逐个突破知识点。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缺陷,有些知识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或者在复习完一个章节后,合上书,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想一遍,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翻开课本看一看,从而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通过通读,重点突破知识点方面的缺陷,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或者做一些配套练习来加强理解,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深探细究,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将教材读“薄”

就是学习者归纳、总结基础知识,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知识网络。经过第一轮读教材,学生对教材中的生物知识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接下来就是提炼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关键字和关键词,并对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出现知识漏洞,因为生物知识涉及的面很广,而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章、节标题,引导学生回顾、归纳、互相补充相关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看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重要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教师把关,力争全面、准确。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为如下知识点

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②细胞膜的结构;

③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④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

⑤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向、条件、实例、意义;

⑥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⑦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3.列知识清单,构建知识网络

要全面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全面梳理知识点,把内在规律条理化,细化知识点,列出知识清单,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细胞膜”的知识清单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I.细胞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在膜的中间是__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________。

II.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________,而是可以________。

III.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I.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

II.细胞膜的功能特性:________________。

III.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二、强化记忆教材中的结论性语句

生物知识零散,有文科的性质,不易灵活出题,有些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记忆,做到每提到一个知识,就能立刻说出这是哪章哪节的内容,并能指出这章这节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

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在课本上,即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所以学生在复习中,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比如课间、睡前等,及时回顾每天、每章、每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不留知识盲点。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强化记忆不仅在于背,还在于平时总结,学生在读教材的过程中及时归纳出一些结论性语句,作为高考答题的落脚点,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

例如:“细胞膜”可归纳出以下结论性语句。

①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②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大都用动物细胞、红细胞、神经髓质等作为研究材料。

③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③主动运输,能够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可见,主动运输对于活细胞完成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三、回归教材,提高解题能力

节能基础知识例8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 亚洲

第三节 五个重要地区

第四节 六个国家

第三章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四节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四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六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部分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部分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

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09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一、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1.全面、扎实地复习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基础知识要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应用在不断地加强。不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不考查,更不意味着学生不必要掌握,而是变相考查、深化考查。

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地理术语、地理原理,关键是理解和应用。 ①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近年来常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情境和素材来进行考查,要求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地理概念教学一要准确、全面、系统,二要进行适当拓展。

②把握原理规律,重在联系应用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等。近年来对地理原理的考查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

在复习地理原理时,一般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难点,突破瓶颈。

2.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虽然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但有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和分值比较高,其实这些知识正是学科里的主干知识。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必须弄清教材的主干知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能力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象图表技能)等。

二、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1.构建思维模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

最具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与地图关系密切。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2.重视图表分析,培养图表技能

地理图表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10年高考试卷全卷共有各类图表23幅,提高学生的图表技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审图能力也是重要的地理能力。审图的一般过程为: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

3.注意创新意识,理解探究过程

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2010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的能力和意识。

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4.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

首先是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审读文字的能力和审图的能力。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要做到“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三审:一审主题、二审材料、三审赋分。

还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主语”——确定主题,认定答题方向;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①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最好标明①②③④;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②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答案文字要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可以适当多答。

③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如自然的与人文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等等,要全面考虑。

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能区分,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平时教学关注身边、联系实际。

(1)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及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关注地方特色、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2)关注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中仍需大力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也是地理学科试题的重点内容。热点性、新闻性的问题,不必专门设立一个专题,在复习到每一个具体专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联系和联想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新闻事件,思考一下其中含有什么样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意义。

四、二轮复习进度安排与专题设置

(1)2021年2月至3月5日,复习完选修《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各2个教学案),不再进行二轮复习。

(2)2021年3月月7日——4月30日,完成必修1、2、3的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要体现跨章节和跨版本的整合,不能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我们的构想是设置13个专题25个教学案:

①地球运动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1个,日照图解读与训练1个)

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圈层结构及地壳物质循环、海底扩张学说1个;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1个)

③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专题(3个教学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1个,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个,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及气候类型判断1个)

④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异规律专题(1个教学案)

⑤水循环与洋流专题(1个教学案)

⑥自然资源及其跨区域调配专题(结合必修3及海洋地理、环境保护,2个教学案) ⑦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专题(结合中国地理、海洋地理、环境保护,1个教学案)

⑧区位分析专题(6个教学案,工业区位类型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1个,世界和中国重要工业基地1个,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东北农业基地建设)1个,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乳畜业)1个,交通点线布局与建设热点1个,城市区位因素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1个)

⑨人口与城市化专题(2个教学案,人口增长特点与人口问题和人口容量1个,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个)

⑩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2个教学案,水土流失(包括滑坡泥石流)与土地荒漠化(包括沙尘暴)治理1个,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湖、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长江流域等)1个)

⑾产业转移专题(1个教学案)

⑿空间定位专题(结合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1个教学案)

⒀等值线专题(自然、人文,1个教学案)

节能基础知识例9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学期主要进行高考一轮复习,高考一轮复习追求基础全面,主要针对所有知识点,夯实基础,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体系。本阶段复习的依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按照章节系统复习,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框架。立足课程标准,在复习中抓准知识点,对于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自觉做到章章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储备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的能力,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区域地理、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包括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它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基础,是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地理必修Ⅰ、地理必修Ⅱ和地理必修Ⅲ是系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教学进度

第一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地图

第二章 世界地理

第一节 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节 亚洲

第三节 五个重要地区

第四节 六个国家

第三章 中国地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

第二节 中国人文地理

第三节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四节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第二部分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大气环境——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及运动

第四节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

第六节 水循环和洋流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三部分 必修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联系

第四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四部分 必修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为了有效提升我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提高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效益,特制订本学期高三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

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09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以增强复习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减少复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重组知识,突破能力

近年的地理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和学科本位.因此,夯实基础是复习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只有在复习中坚持以双基为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轮复习重组知识,可以结合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区域特征和差异以及地理的技能,通过地图来进行。

2021高三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一、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教学

1.全面、扎实地复习基础知识

近年来,对基础知识要求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考查学生记忆基础知识或是再现基础知识,而是考查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但这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的应用在不断地加强。不直接考查并不意味着不考查,更不意味着学生不必要掌握,而是变相考查、深化考查。

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时,不应该是让学生记住地理术语、地理原理,关键是理解和应用。 ①认真、细致地复习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重要的地理理性知识。近年来常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情境和素材来进行考查,要求与所学的知识建立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地理概念教学一要准确、全面、系统,二要进行适当拓展。

②把握原理规律,重在联系应用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等。近年来对地理原理的考查主要呈现在分析应用上。

在复习地理原理时,一般先分析原理、总结规律,再结合实例、拓展运用,接着推理演绎、寻求步骤,最后强调难点,突破瓶颈。

2.把握主干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虽然考查的内容覆盖面广、但有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和分值比较高,其实这些知识正是学科里的主干知识。为了提高备考效率,必须弄清教材的主干知识。高中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知识观(地理学科特有的知识)、地理学科的价值观(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科的能力观(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象图表技能)等。

二、培养学科能力,提升地理素养

1.构建思维模型,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

最具地理学特征的思维品质是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把握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的特征,与地图关系密切。综合思维能力表现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过程。

2.重视图表分析,培养图表技能

地理图表是近年来高考试卷中重要的内容组成部分,2010年高考试卷全卷共有各类图表23幅,提高学生的图表技能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审图能力也是重要的地理能力。审图的一般过程为:①看图名定主题;②看图例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③看要素分布和空间联系;④分析、归纳、综合出答案要点。

3.注意创新意识,理解探究过程

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2010年的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是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了学习终身有用的能力和意识。

对地理事物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全过程,引导考生了解探究问题的完整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4.指导解题方法,突破论述瓶颈

首先是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审读文字的能力和审图的能力。审文字材料中的地理概念要做到“因题制宜”,确定思路,做到三审:一审主题、二审材料、三审赋分。

还要注意分析题目中“句子”的成份:找“主语”——确定主题,认定答题方向;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找出目标项,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这也是常丢分的原因。

对综合题中的简答题,要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在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①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最好标明①②③④;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②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答案文字要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可以适当多答。

③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如自然的与人文的,有利的与不利的,等等,要全面考虑。

在平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能区分,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三、平时教学关注身边、联系实际。

(1)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以及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在教学中要关注地方特色、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2)关注地理科学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教学中仍需大力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区域发展是地理科学的研究方向,因此区域也是地理学科试题的重点内容。热点性、新闻性的问题,不必专门设立一个专题,在复习到每一个具体专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联系和联想当今世界和中国发生了哪些与本课内容有关联的新闻事件,思考一下其中含有什么样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意义。

四、二轮复习进度安排与专题设置

(1)2021年2月至3月5日,复习完选修《海洋地理》、《环境保护》(各2个教学案),不再进行二轮复习。

(2)2021年3月月7日——4月30日,完成必修1、2、3的二轮复习。二轮复习不同于一轮复习,要体现跨章节和跨版本的整合,不能照本宣科再来一遍。我们的构想是设置13个专题25个教学案:

①地球运动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等基础知识1个,日照图解读与训练1个)

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专题(2个教学案,地球圈层结构及地壳物质循环、海底扩张学说1个;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板块运动1个)

③大气运动及天气系统专题(3个教学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1个,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1个,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及气候类型判断1个)

④气候类型分布与自然带分异规律专题(1个教学案)

⑤水循环与洋流专题(1个教学案)

⑥自然资源及其跨区域调配专题(结合必修3及海洋地理、环境保护,2个教学案) ⑦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专题(结合中国地理、海洋地理、环境保护,1个教学案)

⑧区位分析专题(6个教学案,工业区位类型与工业区位条件分析1个,世界和中国重要工业基地1个,农业区位因素(包括东北农业基地建设)1个,农业地域类型(包括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乳畜业)1个,交通点线布局与建设热点1个,城市区位因素及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1个)

⑨人口与城市化专题(2个教学案,人口增长特点与人口问题和人口容量1个,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个)

⑩国土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2个教学案,水土流失(包括滑坡泥石流)与土地荒漠化(包括沙尘暴)治理1个,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五大湖、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长江流域等)1个)

⑾产业转移专题(1个教学案)

⑿空间定位专题(结合世界区域地图、中国区域地图,1个教学案)

⒀等值线专题(自然、人文,1个教学案)

节能基础知识例10

这是基础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能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章节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有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降低教学重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通过章节复习要达到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应用灵活的作用。其指导思想是:基础、全面、系统、扎实。

①基础。即立足基础。一是立足教材,要依据教材章节从前到后的顺序进行复习,展现知识由易到难的递进过程,让学生在重温知识的认知历程中,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使学生的认识在新的循环中进一步提高辩析和应用能力。二是立足大纲,要依据大纲的基本要求,以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为标准,针对各知识点设计对应的复习或训练内容,不要盲目拨高或设计较难的试题,以免影响学生复习积极性。

②全面。即全面覆盖。一是广度上,不仅要把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找准找全,不遗漏任何知识点,而且还要关注知识点的前后的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考查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变式训练;二是深度上,要认真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各知识点考查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对照中考试题,分析各知识点的实际考查水平,适应挖掘或拓展知识内涵,依据基本要求和中考实际设计相应的复习深度。

③系统。即建立体系。一是要建立知识体系,对单元知识点要进行归纳、梳理,找清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点,可以打破教材章节,不断融合、对比,使学生形成较好完善的知识体系;二是要形成方法体系,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习题呈现的,在知识梳理或习题训练中,要不断抽取知识规律及解题方法,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存在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知识及方法体系。

④扎实。即抓好落实。一是抓知识落实,对基础知识不仅要记忆准确,理解透彻,准确把握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要能熟练地进行辩析或应用;二是抓训练落实,要加强知识的对应性或变式性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多角度理解知识,多角度掌握考查方式,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或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专题复习——依据知识点进行横向复习

这是综合复习阶段,是中考复习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能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复习要按照有利于巩固基础,有利于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加强知识的融合与应用,提高学生综合辩析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①巩固。即巩固基础。专题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横向归类形成的,在知识归类的过程中,仍要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对各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必然会影响知识关系的认识,影响专题复习的效果,因此,要通过设计知识点的辩析与对比性,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

②完善。即完善体系。一是梳理关系,专题即一类知识,是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把关联知识进行汇总,前搭后联形成的某一知识体系,知识分布较广,关系不明确,其归类过程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有明确的归类标准或归类依据,而且还有明确组合关系,因此,要通过知识的组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的组织标准和组织关系,使之形成即有具体内容,又有组合关系的专题网络。另外,各个专题不是独立的,各专题之间也存在一定融合,在梳理专题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题内知识的完善,而且还要加强专题之间知识的联系,使整个教材知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二是完善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知识点联系面较小,知识内涵挖掘不充分,知识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知识内涵,将知识点融入专题知识的大背景中,让学生在新的角度或高度上,进一步感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知识点的联系已有涉及,但涉及面较小,深度不够,因此,要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掌握知识点之间区别与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辩析的能力。专题复习尤其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③综合。即综合应用。一是知识综合,章节复习完成了知识点的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不足,知识综合程度不够,知识辩析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在加强相近知识的辩析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提高知识的跨度和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辩析能力。二是训练综合,专题训练中,要适当减少知识点的对应训练,逐步加强知识间的融合,或专题内的综合,或专题间的综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④提高。即提高能力。专题复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知识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认识上,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因此,一是必须加强应用性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

解题方法或规律的指导,使学生掌握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⑶模拟测试——依据考题进行综合复

模拟即进行定时、定量、规范的模拟训练,通过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规范考试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查缺补漏,反思基础知识,有利于强化解题规律或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调节情绪,提高应考心理。其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回扣、强化、调节。

指导,即指导学生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掌握正确的答题程序和答题技巧等;回扣,即反思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回顾教材,回顾知识点、回顾解题方法等;强化,即通过训练强化重点,对重点题型分析归类,强化解题规律,便于考试中迅速提取;调节,即调节学生的迎考心理情绪,提高信心和斗志,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身体状况都处于最佳状态。

二、复习规划一般是三段式复习法。即:

第一阶段是章节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章节顺序,根据各章节内容划分不同的小单元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4月2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8-9个周。

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按照教材编写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同的知识专题,根据不同的知识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要于5月20日左右结束,时间约5-6个周。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按照中考试题格式及标准,设计中考模拟试题,进行中考模拟训练。这一分阶段要于6月5日前结束,时间约2周。

三、复习方式

⑴知识梳理课

章节复习:

按照“以测导学、以测定教”的原则,章节复习可采取“基础诊断——典型分析——强化训练——知识建构”的程序进行。即:根据知识点设计对应性检测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典型问题或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指导,讲知识,讲方法,矫正认识误区,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加以巩固,在学生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建构知识体系及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建构过程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宏观知识框架。

专题复习:

照“体系带点、联系找疑”的策略。专题复习可采取“体系构建——典型辩析——应用训练”的程序进行。即:找出本专题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关联内容进行对比辩析,明确内涵与外延,明确区别与联系,然后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辩析和应用能力。

⑵习题课

习题课的功能主要是矫正和强化,即矫正学生的认识偏差,进一步强化知识的重难点,而矫正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习题训练之中,因此,习题课设计的前提是信息的搜集,即搜集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程度,搜集学生训练中的错题,针对搜集的信息设计讲、练的内容。搜集信息的渠道即可以是课上,也可以是课下,即可以是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是课堂的交流等。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是:搜集信息——典型解析——诊断训练。即: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从矫正知识入手,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解题规律,然后针对讲解内容设计诊断性训练,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解题方法或规律。

四、教学要求

⑴降低教学重心

⑵降低教学难度

从《中考说明》看,中考试题的易、中、难比例为7:2:1,即使在实际命题中也不会超过6:3:1,基础性试题一般要在65%左右(及格率02年为65.04%,03年为65%,04年为64.72%,05年75.34%。从及格率来看,试题难度基本稳定,而且05年呈现降低的趋势。从新课标要求看,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已经降低,不再追求知识的难度。06年中考是新旧课程同时考试,必然要关注新课标,为了使中下游学生能充满自信地进入高中学习,为了使他们继续学习有较好的知识基础,中考试题也会关注中下游学生的学习水平,必然会降低难度,关注基础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教材,抓知识点的理解及对应训练。

⑶关注实际应用

从新课程要求看,新课程编写的理念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根据新课程理念,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考考查方向看,尤其注重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从中考功能看,中考具有选拔的功能,必然要设置有一定区分度的试题,具有中等区分度和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约占30%左右。从试题呈现方式看,这些试题多数设置了应用的实际情境,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考查综合辩析或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关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社会与科技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⑷关注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是学生学习关键,注重学生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考查,是教育部在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改革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中考会加大这种内容的考查。从新课程要求看,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尤其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设置。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逐步加大了信息题比例,每年约占30%左右,突出考查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方法迁移的能力。这种试题不仅考查学生准确地搜集有用信息,抽取所学知识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还要将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之中。

⑸关注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内容,加强实验探究能力考查,这是新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试题不仅加大了考查的分值比例,每年约占30%左右,而且还展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呈现了科学探究过程的多种要素,如:实验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评价、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而且将实验融入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的背景之中,通过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⑹关注计算

把化学计算的过程融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层层设置递进性的系列的问题,并将计算过程作为科学探要素中搜集数据、分析与结论的环节来对待,增强了试题的思维力度,全面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数据的观察与的分析,特别是将图表、图示结合,即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的发展方向。

⑺加强教学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