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7 14:51:57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1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2

一、文献回顾

自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集群 (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态系统型旅游企业集群”的对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对旅游集群进行了探讨。尹贻梅等[3]从旅游业是否具备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认为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聚集和产业联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且在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发生密切的产业联系;二是旅游业具有创新性,并从集群产生的效应角度证明了如昆明、大连、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现了旅游集群的雏形。李鹏飞[4]认为,从“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资源型旅游地需要环境保护”、“旅游业中技术扩散和创新面对合作的要求”等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旅游产业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集群理论和旅游产业的认识,以及从国外文献中引入国外案例展开的。学者们对于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存在地区是出于一种学术直觉得到的判断,也是基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来判断的。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更没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来论证。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学者们在认同“旅游集群是旅游相关的企业以及机构空间集聚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和对集群内涵的认识不同,形成了自己的旅游集群概念界定。鲁明勇等[5]在分析产业集群概念和旅游产业特点基础上,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麻学峰等[6]在研究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 围绕旅游六大要素,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 。

毛剑梅[7]根据对旅游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概念的比较分析,认为可把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尹贻梅[8]在探讨提升竞争力时,将旅游企业集群定义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 。庄军[9]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 。

可见,学术界尚未达成较一致的概念界定。这些概念主要趋向于从集群主体、空间结构、行(企)业关系、集群功能等视角和层面来定义。但是旅游内涵本身宽泛,不只包括观光休闲度假,还包括商务会议、探亲访友等,由此确定的旅游产业内容也繁杂,在概念界定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了集群的特征。张建春[10]认为旅游产业具有明显地理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外部性等特征,刘恒江等[11]认为旅游产业既具有明显的地缘性、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跨区域延伸性、明显的产业关联性和浓郁的簇群文化氛围,又体现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和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机制等。鲁明勇等[5]结合旅游产业特点进行较深入分析,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

颜醒华等[12]从集群内企业关系角度,认为旅游企业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依存度比较高,合作的经营风险要比其他行业来得大。(2)集群通常有一个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它在集群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和影响。( 3)集群成员可来自旅游系统内外部;集群企业横向合作的关联度及其协同效益可以分别通过诸如关联项目(或业务来往)的数量、企业应收账款、现金流量以及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指标综合来反映。(4)旅游企业产业集群必须拥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弹性”,其技术经济合作关系、“责、权、利”关系,需要根据集群的内部状况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

张梦[13]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发生在旅游目的地;集群内的企业的关系主要不表现为垂直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由于旅游核心资源的非流动性,因此要求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的特征是: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较强;群内企业之间是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形成批发、、零售的旅游网络;对集群区域来说,专业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了需求、技术等信息,同时又为其它要素企业提供了共享性的销售渠道,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围绕专业旅游市场共同发展;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

对于旅游集群的特征学者各执己见,难以趋同。旅游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一种,旅游产业集群必然具有集群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旅游产业集群应当有自身的特点。由旅游产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产品的无形性,消费者参与性等服务业特征所引发的空间结构、行业间关系等特征,没有得到关注和表现。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3

2007年以来,随着以港口建设为中心的邮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如何开发不同类型的邮轮旅游产品成为了目前各港口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制约国内邮轮产业整体的发展的瓶颈。在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邮轮基础概念[1]-[3]、邮轮旅游产业[4]-[5]、邮轮市场及邮轮港口建设方面[6]-[8],而对邮轮旅游产品相关较少。基于此,通过文献分析总结目前国内邮轮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国内邮轮旅游产品开发方向,为国内邮轮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

目前关于邮轮旅游的定义各国的学术界及各种研究机构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见解,往往在各自的研究中根据研究的需要对邮轮旅游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韩国观光部(2006)的研究中列举了不同角度对邮轮旅游的定义,其中学术界主要从旅游活动及目的角度对邮轮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邮轮旅游是具有追求娱乐特征的旅行者访问多个具有魅力的港口的海岸航海活动;或认为邮轮旅游是一种主要以乘坐船舶航海形态为主要形态,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而在相关组织的定义中更加强调了邮轮本身的特征。如在韩国旅游公司的定义中在指出邮轮旅游具有的娱乐目的性的同时,强调了邮轮需要为游客提供住宿、娱乐、餐饮及停靠港旅游等服务;而在韩国旅游研究院的定义中除了指出了邮轮旅游目的性及相关设施以外还强调了邮轮旅游至少要经过两个国家和两个停靠港[9]。

与国外研究相似的是国内学者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邮轮旅游的特点。王诺(2008)的研究中指出现代的邮轮是“浮动的度假村”也强调了邮轮设施的重要性及邮轮旅游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10]。徐虹、高林(2010)的研究中同样阐述了邮轮本身在邮轮旅游产品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及邮轮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11]。

综合以上对学者及机构对邮轮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由于出发角度不同,各个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可以总结出邮轮旅游所具有的一些共性。首先,邮轮旅游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特征,即以单纯的旅游为主要目的。其次,在邮轮产品构成上,是由以邮轮为核心及停靠港旅游项目及服务两大部分构成。第三,在旅游过程中邮轮不仅具有交通工具的特征,而且具备了住宿、饮食及娱乐等各种设施,并为游客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具有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最后,邮轮旅游具有定期或不定期访问具有魅力的港口城市的特征,因此邮轮停靠港的旅游产业对邮轮公司的选择起到了重要作用。综合邮轮旅游所具有的共性可以看出邮轮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无论实在交通、住宿还是在旅游线路设计及娱乐设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别,具体内容见表一。

表一 邮轮旅游产品与一般旅游产品的差别

三、国内邮轮旅游产品分析

通过前文的整理可以看出,邮轮旅游产品主要由邮轮自身提供的设施、服务以及停靠港的旅游项目及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因此,邮轮公司无论是从邮轮建造还是母港及停靠港的选择上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从目前国内主要的邮轮旅游产品航线来看,已经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中日韩航线占主导地位,港台及东南亚航线为辅的特征。其中连接中日韩的东北亚邮轮航线除上海外天津及厦门也开发了相应的航线。东北亚航线主要停靠日本的神户、长崎、以及韩国的釜山、济州等港口,部分线路已经发展成为了定期航线。而港台线路由于受大陆与台湾间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目前只有上海及厦门港开设了不定期航线,但依然无法实现常态化运行,因此目前香港仍是港台线路的主要出发港。港台邮轮旅游航线主要停靠香港、台北、高雄、花莲等港口。而东南亚航线的邮轮商品除了极少数商品不定期从上海出港以外绝大多数的东南亚航线需要从香港或新加坡登船,主要停靠香港、越南、新加坡、泰国及马来西亚等国的港口。

从旅行时间及产品价格来看,国内邮轮产品无论是在旅行时间还是在价格上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对旅行时间的不同需求,但在产品内容方面差异性特征则明显不足。东北亚航线的邮轮商品在旅游时间上即包括了5天左右时间较短的商品,也有7天以上时间较长的商品。在商品价格方面也包含了从3千元以下的经济型商品到万元左右的豪华型商品的各种商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同时此类商品其出发港以国内港口为主,同时部分航线已经发展成为定期航线,因此对国内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港台航线的邮轮商品在旅行时间及商品价格方面也同样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旅行时间方面,涵盖了从香港出发以邮轮体验为主要目的为期2天左右的商品及5天左右的商品。价格方面,体验类的邮轮商品价格在千元左右,其他的港台邮轮商品也根据不同的内容涵盖了各种消费层次的商品。但由于港台航线由于可选择停靠港的限制,在旅游商品内容差异性方面则明显不足。同时由于目前港台航线的邮轮商品主要以香港为出发港,因此对国内邮轮旅游产业影响较小。同样尽管目前东南亚邮轮商品在旅行时间及商品价格方面多样性特征更为明显但出发港以新加坡、香港为主,主要停靠港也均为国外港口,因此同样对国内的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很小。

表二 国内邮轮旅游产品特征

邮轮旅游产品的开发是目前国内邮轮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该问题涉及到了国内邮轮港口建设、邮轮建造以及邮轮公司设立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以上对国内邮轮旅游商品现状的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主要邮轮旅游产品开发存在如下几大问题。

首先,目前国内邮轮商品呈现出以出境旅游为主的旅游入超特征。由于目前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呈现出外籍邮轮公司垄断的特征,导致国内邮轮旅游产业不健全,也使造成了邮轮旅游以国内游客出国旅游为主的特征。这一问题严重限制了国内邮轮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尤其是对处于邮轮旅游产业链下游的服务业的波及效果。

其次,国内邮轮旅游产品在内容上具有同质化特征。通过对国内邮轮旅游航线分析可以看出,东北亚邮轮旅游产品占据了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主导地位。尽管目前国内东北亚航线主要以上海、天津为主要母港,所针对的国内客源市场也不尽相同,并在停靠港选择、航行时间及商品价格方面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但从产品内容,即邮轮设施、服务以及到访港口角度来考虑时仍然具有明显的同质化特征。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这种同质化问题极易造成各港口城市及各个不同商品间在客源方面的竞争。同时由于内容上缺乏主题性无法形成差异化特征,因此演变成价格竞争可能性较大,也会导致邮轮旅游市场上诸如品质及服务下降等诸多问题。

第三,缺乏对港口城市旅游项目的开发。港口城市的旅游项目是构成邮轮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邮轮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众多港口存在过度重视停靠码头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忽略港口城市旅游项目的开发问题。实际上邮轮公司在选择某一港口作为母港时港口设施仅仅是众多考虑因素之一,而港口城市的旅游项目、经济发展情况、客源及气候等因素也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从邮轮旅游产品特征角度来看,港口城市的旅游项目是吸引邮轮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从港口城市整体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相关旅游项目的开发是拓展邮轮旅游产业链、带动地区服务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是从港口城市经济整体发展角度考虑还是从完善邮轮旅游产业链角度考虑都需要重视对港口城市旅游项目的开发。

第四,缺乏对邮轮旅游产品细分化。邮轮旅游产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旅游产品。目前国内邮轮旅游商品不仅在航线上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的商品针对的是大众旅游市场,并没有针对国外邮轮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如老年人旅游市场、企业旅游市场、家庭旅游市场等进行相关产品开发。

最后,缺乏对邮轮旅游产品宣传。邮轮旅游商品的宣传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通过政府及企业面向社会宣传邮轮旅游,提高居民对邮轮旅游的认知度并减少邮轮所具有的昂贵、不安全、晕船等负面效果;其二是通过向国外邮轮企业宣传地区邮轮设施、旅游项目及地区文化促进外籍邮轮的到访,或与国外邮轮企业合作参与邮轮航行过程中的各种演出项目向游客宣传地区文化,提高外籍游客对地区的认知度。目前国内各地区政府及企业依然缺乏对邮轮旅游产品宣传重要性的认识。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邮轮旅游市场的培育,不利于国内邮轮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四、邮轮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通过对目前国内邮轮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缺乏对邮轮旅游产品本质特征上的认识。因此在结合邮轮旅游产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国内邮轮旅游产业在商品开发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针对目前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以出境游为主,邮轮旅游产业链不健全的问题,需要通过合资、独资等方法建造或购买邮轮并成立邮轮公司,打破目前国内邮轮旅游市场由外籍邮轮垄断的局面并缓解目前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入超问题。国内企业通过成立邮轮公司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目前已开发的港口设施,开发不同类型的邮轮旅游产品进而起到提高邮轮旅游基础设施利用率、扩大邮轮产业对地区经济尤其是地区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

其次,针对目前国内邮轮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需要通过开发各种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以及选择不同停靠港旅游项目等方法来缓解。根据不同的旅游者需求,需要相关企业在邮轮上娱乐项目的设定、停靠港旅游项目选择方面制定各种主题鲜明的邮轮旅游商品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第三,针对目前国内各港口城市缺乏与邮轮旅游相匹配的旅游项目开发的问题,需要地区相关企业及政府从本质上认识邮轮旅游产品的构成及特征并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项目。港口城市在开发旅游项目时需要完善连接港口的交通基础设施,并开发不同主题的一日游商品,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另外,对于地区旅游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类型相对较少、集中度不高的地区可考虑开发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旅游项目,或是通过地区企业参与邮轮内娱乐项目逐步带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邮轮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波及效果。

第四,根据国外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经验,老年市场、企业市场等细分市场一直是邮轮旅游市场中十分重要且比较成熟的细分市场。而国内的邮轮旅游商品总体上依然呈现出以大众旅游市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特征,缺乏针对这些细分市场特征及需求的产品开发。同时以大众旅游市场为目标市场时,客源竞争激烈,而针对特定细分市场开发相应的产品不仅能够在发挥邮轮旅游自身特征,有效地减少竞争,提高游客重复购买率,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客源。

最后,由于邮轮旅游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国内市场上消费者缺乏对邮轮旅游的认识,而国内的邮轮母港及停靠港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较低。因此有针对性的宣传是政府相关部门培育国内外邮轮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港口城市的地区政府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邮轮旅游宣传战略。在培育国际市场时其宣传重点应为邮轮公司、到访的外籍游客以及国外的目标市场。立足于开发国内市场的情况其宣传重点应为相关企业及对国内目标市场的宣传。

值得国内相关部门注意的是,邮轮旅游产品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过程,其内容不仅包含了港口城市旅游项目开发、邮轮航线开发及邮轮内娱乐项目开发等诸多相关内容,而且也涵盖了对产品主题性、不同细分市场认识等问题,并且各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需要政府及相关企业在确立既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开发战略。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4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9-0034-05

1 前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底,我国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比上一年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增长32.5%,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民用轿车保有量的77.7%,这标志着我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预计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3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都市人们追求的时尚旅游方式和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旅游学界针对这一旅游形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1)自驾车旅游现状、问题和策略探讨,主要集中在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战略的讨论等;(2)自驾车旅游市场及旅游者行为分析,着重从旅游需求、旅游动机、决策影响因子、旅游方式、旅游消费等方面,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市场及旅游者行为;(3)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预测,从自驾车旅游需求构成、特点、出行链的形成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分析人手,探讨出行者的经济特征、闲暇时间对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交通需求模型;(4)自驾车旅游网络和营地建设,针对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旅游网络系统缺乏的现实,探讨由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信息系统和支持系统等构建的自驾车旅游网络体系。同时有学者从营地建设方面开展了广西自驾车旅游营地发展的核心战略和基本对策的研究;(5)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及其经营研究,主要从自驾车旅游线路设计、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自驾车旅游者的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讨论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此外,赵鹏、李享、刘磊从经营的角度,对旅行社和汽车俱乐部这两大类自驾车旅游的经营实体进行了优势比较,并对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自驾车旅游市场剖析、产品开发经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探讨,虽然有学者对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开展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价值观及决策行为等方面,仍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且对旅游者行为的空间效应尚未开展探讨,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2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对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调研表明,自驾车旅游者一般多为中上收入阶层,普遍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绝大部分受过较高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素养,拥有自己特有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和旅游地选择意愿,形成一定的行为特征。下面通过抽样调查对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消费特性及旅游偏好、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等进行讨论。

2.1 自驾车旅游者的调查及其基本特征

笔者对南昌市周边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地的自驾车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三大部分: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旅游偏好、出游意愿选择。共发放问卷210份,采用现场回收的方法,共收到有效问卷171份,占问卷发放量的81.43%,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基本情况见表1。

调查样本显示:自驾车旅游者以男性为主,即男性占79.6%,女性占20.4%;在年龄上,以30岁至50岁年龄段为主,占到总样本数的74.7%,中青化现象突出;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3.8%,高学历化趋势显著;从个人月收入情况看,中上收入的人数比为74.3%;从职业类型看,比例在10%以上的有文体和传媒、科研、教师、公务员、民营企业主、外资企业等人员,白领化和高管化现象明显,是一个以城市人群为消费主体的旅游活动。

2.2 自驾车旅游者的消费特性及旅游偏好

自驾车旅游者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旅游消费群体,在文化和群体认同方面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他们以共同的取向、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状态作为结合点,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旅游形态的旅游流。与大众旅游相比,他们在消费上表现出自主性、独特性和炫耀性等特征,打破了大众旅游的集体主义的一元化供给局面,使他们有自由获取自己需要的旅游方式和游览、体验的内容。这是现代旅游形式的开放性和旅游多元化需求趋势下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也正是自驾车旅游市场产生的本质所在。

自驾车旅游者这种凸显的消费特性,形成了他们充满活力的旅游需求愿望。通过自驾车旅游偏好的抽样调查,他们在旅游项目和组织形式选择的偏好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个性,选择的旅游项目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探险、野外露营、拉力赛等;旅游组织形式为:自主组织、旅行社组织、汽车俱乐部组织等,抽样调查结果见图1和表2。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5

我国的自驾旅游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作为中国旅游的新事物,它已成为拥有一定消费能力且消费理念独特的中青年人群所热爱的旅游生活休闲方式之一。目前,湖南作为国内自驾旅游最大客源地之一,其自驾旅游市场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鉴于该现状,笔者在参考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湖南自驾旅游发展背景,以实地问卷调查资料为依据,了解湖南自驾旅游者总体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丰富自驾旅游车产品,以期完善对湖南自驾旅游群体特征的理论研究,为湖南自驾旅游市场提供实践指导,从而促进湖南旅游业的发展。

一、理论基础

1.自驾旅游。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相关概念有给出不同的定义,经过归纳与总结,认为自驾旅游是指旅游者追求自我体验自己驾驶汽车在常住地周边进行的短途旅游活动。自驾旅游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散客自驾旅游和团队自驾游;按地域范围可分为区内自驾游、区间自驾游和出入境自驾游;按出游距离可分为短途自驾游、中途自驾游和长途自驾游等三种类型;按出游目的可分为观光游、休闲游、健身游、探险游、特种游等类型。自驾旅游的特点有:自主突出性、地域广泛性、条件依赖性、体验充分性和小团体性。

2. 旅游者行为。旅游者行为是指旅游者个人基本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表象特征等关系的总和。影响旅游者行为的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从旅游者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来看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必要的闲暇时间是构成旅游行为的必备因素。在此基础上,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等相关条件共同作用影响旅游者行为。旅游者行为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外,还受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年龄、职业和性格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只有具备旅游需求的各项客观因素与主观愿望相结合方能构成旅游者行为。

二、湖南自驾旅游发展概况

1.湖南自驾旅游发展背景。第一,湖南北靠长江,南接两广,东与浙赣相接,西与川贵相邻,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湖南作为中部崛起的大省,经济发展迅速。良好的经济背景,为自驾旅游的形成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证。第二,2013年湖南省人均GDP为36906.10元,私家轿车已大量进入家庭,轿车己成为许多家庭继房产之后的首要消费需求。汽车是自驾旅游的前提,湖南私家车数量的增多为自驾旅游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湖南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014年湖南公路交通将投资390亿元,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大大提高湖南地区及周边地区往来的便捷程度,同时也为湖南自驾旅游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硬件的支持。第四,湖南拥有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自驾线路较多,丰富的旅游路线为自驾旅游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第五,政府大力支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政府部门的相关举措为自驾旅游者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

2.湖南自驾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就湖南旅游发展状况而言,部分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建设。各大景区交通安全设施还不完善、公共停车场缺乏、路标及景点指示牌较少、紧急救援服务以及路途通讯设施完备等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自驾游客的需要。其次,在道路交通方面而言,目前省内公路交通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速路网建设仍需加强,高速通行长出行呈不可预见性且路网中车辆维修点少、加油站分布不合理以及存在过路过桥收费偏高等问题仍为自驾旅游者的出游带来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再者,就旅游信息系统方面而言,目前湖南省针对自驾游所提供的网络信息与自驾旅游者的期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缺乏旅游目的地的详细信息,比如酒店、景区道路和汽车服务点等方面。最后,在自驾旅游产品方面,对于自驾旅游来说,相关产品的开发远远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尚不能满足自驾旅游者的需求。

三、湖南自驾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

2014年1月,通过对湖南海外旅游等几大具有自驾旅游客源市场的旅行社发放调查问卷,并前往长沙、张家界等旅游地的停车场进行实地调查。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5%。在有效地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分类及归纳,通过分析数据了解湖南自驾旅游者的总体行为特征并据此提出湖南自驾旅游发展的相关措施。调查结果显示:

1.湖南省自驾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1)湖南自驾旅游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占总数的63.00%,这是由湖南不同性别所拥有的汽车量所决定。

(2)游客多为公司职员,公务员和教师,共占81.60%,主要因为该类群体收入较为稳定,节假日较多。

(3)湖南自驾游群体所占比例最多为大专本科,达到65.09%,其次为高中中专和硕士及以上。

(4)自驾旅游者年龄在25-44岁之间为最多,占总数57.50%。

(5)收入在中等偏上水平的旅游者较多,以月收入在3000-5000元为主,所占比例为52.41%。

2.湖南省自驾旅游者心理特征分析

(1)旅游者多偏爱山水风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地,分别占到37.25%和21.13%。

(2)湖南自驾旅游者喜好的自然山水风光及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分别占到总数比例的42.17%和15.24%

3.湖南省自驾旅游者行为表象特征分析

(1)使用汽车来源: 40.29%的旅游者使用私家车自驾旅游,26.75%的旅游者使用单位公车进行自驾游,只有11.13%的旅游者选择租车。

(2)在出游时间方面:多集中在双休日和黄金周自主开展自驾出游,其次是寒暑假,所占比例分别为34.12%、28.75%和18.89%。

(3)停留时间:停留时间为2-3天居多,占总比例的44.26%,其次分别为4-5天、1天以内和5天以上的,分别占25.13%、18.73%和11.88%。

(4)信息获取:自驾旅游者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和朋友介绍,占到39.92%和21.37%。

(5) 旅游者出游人均日花费:人均日花费在100-399元最多,占到总数的52.13%;其次为400-999元的,占总数22.29%。

(6)自驾旅游满意度:旅游者对湖南自驾游总体评价一般,其中,对景区游览和餐饮比较满意,对旅游产品和旅游交通等评价较低。

四、基于行为特征的湖南自驾旅游产品的优化措施

1. 创新新产品。创新是旅游产品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旅游特色产品在设计、质量、文化诸多方面都有独特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设计特色,能在视觉等外观观受上引起消费者的好感和共鸣,在产品的差异化上,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根据问卷调查得知,可从发展娱乐健身旅游产品、农耕生态旅游产品和温泉旅游产品等几方面来进行产品创新。

2. 完善精品线路。省内及周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许多精品旅游线路。为促进自驾旅游发展,应完善旅游产品并突出精品旅游,在整体上将两者有效地结合。从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优化自驾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自驾旅游产业的发展。

3. 加大旅游宣传。在创新新产品,完善精品线路的基础上,加大旅游宣传尤为重要。首先,相关景区要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准确定位,塑造鲜明的旅游形象,确定旅游形象,同时利用名人效应,请名人代言,制作符合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的宣传片,加大宣传从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此外,旅游主管部门应丰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以专题片、讲座、娱乐活动等新媒体形式对湖南自驾游旅游资源进行宣传。

湖南自驾旅游者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及高速路网的不断建设,在强化旅游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加强旅游经营理念,提高旅游服务意识,湖南的自驾旅游业一定能够驶上发展的快车道,走出一条适合湖湘发展的旅游之路。

参考文献:

[1] 于海波,吴必虎.国外自驾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11,(3):55-61.

[2] 李刚.浙江自驾旅游市场结构与开发研究[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

[3] 曹新向,雏海潮.我国自驾旅游市场的开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5(2):87-91.

[5] 刘金敏,李倩倩.浅谈自驾旅游[J].现代商业,2007,(17):247.

[6] 张文敏,部琛.自驾旅游市场的特征及其产品开发―以“泛珠三角”区域为例[J]商业经济文荟,2006(3) :60-62.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19一07

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的快速成长,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等原因,旅游业被再一次提到了新的高度。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并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但是,旅游业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旅游现代服务业到底又是什么?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拟从旅游体验的角度来分析旅游产业价值链,讨论旅游产业的边界与现代服务业特征。

1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自1985年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的概念以来,产业链(industry chain)、供应链(supply chain)等概念相继产生,其中产业链是产业价值系统的简称,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常常混为同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虽然产业链一词实际应用不少,但理论研究并不多。学者们尚未就产业链的特性、本质、结构、形成机制、治理模式等理论基础性问题形成共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产业链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从产品生产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产品生产角度强调关键产品的中心地位,产业链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即围绕核心产品,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并相互联系的环节,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

第二类是从战略联盟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连接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角度强调产业链的整体优势,认为产业链的本质在于以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核心,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将一个企业的整体优势转化为一个区域和产业的整体优势,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第三类是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定义。产业链是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产业关联角度强调企业甚至产业间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在这种各产业依据前、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的链式生产结构中,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产业上游到下游各相关环节间的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4个维度有机结合。

以上3种定义方式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认同核心产品或产业在产业链中的链核地位以及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间的前、后向链式关系。然而芮明杰等认为,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产业链的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链中知识关联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因此,对于模块化时代的新兴产业,则应更多地从知识分工协作角度定义其产业链。

2旅游产业与旅游产业链

关于旅游产业或者旅游产业链,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早在20世纪,美国旅游学专家托马斯・戴维森(Thomas Lea Davison)曾提出旅游不是产业,认为将旅游定义为产业是贬低了旅游的真正意义,并曾因此引起学界的争论。但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壮大,实际上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大多数都承认旅游业是一个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只是对什么是旅游产业,尚存在两种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是直接将旅游产业与旅游业等同起来,统一定义。如王大悟和魏小安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对旅游业的内容进行了界定,并认为“旅游业是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游、食、住、购、娱等各种需要,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包含了所有生产或提供满足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品和劳务的部门或企业,它们广义上提供各种组合旅游产品而狭义上只提供核心旅游产品,旨在完成旅游生产和服务。

另一种观点认同上文提到的对旅游业的普遍定义,但认为旅游产业比旅游业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容,两者不可等同。申葆嘉提出,旅游业主要是指以住宿业、餐饮业、旅行社以及人工建造的游乐园为主的接待诸行业的复合体,而旅游产业既包括了营利的旅游业,还包括了许多发展旅游所必须的社会非营利因素。罗明义则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分为旅游核心部门、旅游依托部门和旅游相关部门3个层次,包括了所有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而旅游业主要是指第一个层次。

旅游产业的界定存在争议,旅游产业链的戈Ⅱ分也存在以下3种方法: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价值链界定。旅游者的需求拉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形成,因此,旅游产业链的界定也常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出发。如李丹枫等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旅游消费者从获得旅游信息并决定进行某次旅行、经过空间移动,到最终实现旅游体验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因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消费涉及的企业分属不同的产业类型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接关系。何建民提出,对于常规旅游来说,旅游价值链包括了目标顾客的选择、定位、产品设计、价格制定、渠道选择和形象推广等。这类概念都强调产业链始于旅游者空间移动,止于旅游者旅游消费体验的实现,是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相关企业的集合。这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的边界相对较窄,通常被称为狭义的旅游产业,但便于统计与操作。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家旅游局主导的旅游产业统计口径也基本上采用这一界定方式。

基于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通常认为旅游产业是由生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旅游企业集合构成的,因此,不少关于旅游产业链的定义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角度出发,如坦佩尔和冯特(Tapper&Font)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一条包含了所有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与分配的链条,旅游价值链因此可分为赢得订单(win order)、分配前的支持(pre-deliverysupport)、分配(delivery)以及分配后的支持(post― delivery support)4个阶段,以实现旅游产品的端到端无缝连接,或者将旅游产业链定义为包含了旅游供应商、旅游开发商、旅行社和游客4个部分的单链。路科从供应链管理思想出发,认为目前旅游业的运作是以旅行社为核心、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的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张辉把旅游的生产与销售涉及众多的企业活动,从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要素暂时使用权开始,到旅游产品的组合以及产品的分配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定义为旅游产业链或旅游产品链。在应用研究领域,玛丽安娜・希贾拉(Marianna sigala)认为旅游供应链包含产品一生中的所有方面,如原材料、材料处理、制造、分配、零售、顾客使用和最终抛弃。詹姆斯・墨菲(James Murphy)和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认为约翰・门泽尔(John Mentzer,et al.)等人对供应链的定义适合描述烹饪旅游的供应链,即:直接参与产品、服务、资金和/或信息从源头到顾客、从上游到下游的流动的3个或更多的实体(组织或个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裴德罗・拉文托斯(Pedm Raventos)描述了在旅游产业链中航空公司、酒店及其他供应商与旅行社的供需关系。部分研究则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直接从各行业通用的供应链定义中选择了较符合自身要求的内容。此类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法强调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但并不强调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起点与终点,旅游产业链的外延比较宽泛,与通常大家所说的广义的旅游产业概念基本相当。

基于空间移动范围内旅游产品供应的旅游价值链界定。基于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业链界定划分了旅游产业链的起点与终点,使旅游产业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基于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价值链强调了旅游产业链的多元性,但又陷入概念泛化的困境。于是又有学者将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价值链终点限定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内,相应的旅游供应价值链定义为:“参与了从旅游产品/服务不同部分的供应(如航空业、住宿业)到最终旅游产品在特定旅游目的地的分配和营销这个过程中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所组成的网络”。或者将旅游供给限定在旅游者空间转移过程中,如“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间转移及旅游消费过程中,为其加工、组合并提供旅游产品,以助其完成到达目的地的旅行与游览,此间所形成的以旅游企业为核心的各种产业供需关系”。

以上3种旅游价值链或者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方式都各有优缺点,第一种界定方便操作但局限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第二种界定放大了旅游产业链的边界,但由于“什么是旅游产品”仍难以界定,旅游产业链的边界问题也因此仍未解决;第三种界定方法使旅游产业链理论上的边界清晰,但它与第二种界定方法存在同样的困境。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定义比较关注产品的生产联系和由此产生的物质流动,但芮明杰等认为,这些都只是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产业链在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因此,旅游产业链的定义本质上应该从知识的分工协作人手,以不同的价值创造来划分产业环节,并将各环节以网状结构联系起来。

3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价值链分析

旅游产业链界定的困难缘于对旅游现象本质界定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起的旅游产品定义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链的界定或者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局限。根据谢彦君的分析,旅游体验是旅游世界的“硬核”,如果在旅游世界中抽掉了旅游体验,就等于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抽掉了旅游现象的内核。没有旅游体验这种根本需要,旅游产品就没有必要生产出来,旅游资源将依然以其自在的状态存在着,不存在专业的企业生产旅游产品,狭义旅游业自然也不存在,而它的缺位将使广义旅游业成为没有内涵的空壳,它们的存在仅具有非旅游的意义。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链以有形产品之间的关联形成链式结构所不同的是,旅游产业链有“模块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知识关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在旅游产业链生产分工的背后,技术的差异只是表象,实质上是围绕体验创造、生产与销售、提升的知识分工。

基于这一出发点,以旅游体验这一旅游的“硬核”为中心,按照知识分工和价值创造,可以对旅游产业价值链作如下划分(表1):

旅游体验产品设计。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的第一步是旅游体验产品策划与设计,这类企业包括以旅游目的地资源整合和设计为主的旅游规划与产品策划、营销等咨询服务公司等类型企业群体,其技术含量高、价值创造空间大,但是在以往的旅游产业价值链划分中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旅游体验产品物质环境制造。策划与设计好的概念产品需要物质载体来表现,相关的硬件建设也因此成为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这一环节,再好的旅游资源都只能停留在潜在状态,不能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也就更不能服务于游客的旅游体验。一些专门进行景区建设、酒店建设等旅游环境与设施施工建设的专业企业群体,他们的旅游属性被其建筑行业特征掩盖,而使其在旅游产业价值链认知中长期被忽视。

旅游体验产品信息传递与中介服务。凝结了概念与设施硬件的旅游产品需要向远在异地的旅游者传递信息并进行销售,相应的中介服务企业群体也因此产生,他们包括各类旅游广告公司、文化传播、网络传播等信息传播企业群体以及专门进行产品销售的旅游网络在线销售公司、旅行社企业等等。行业内广受诟病的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与这部分产业发育不完善有紧密关系。

旅游运输服务。旅游体验产品的消费依赖于消费者的移动而不是产品的移动,因此旅游交通运输企业群体产生,这里主要指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运输,不包括旅游地的本地交通。旅游体验产品运输可以看作是旅游体验产品中的一部分,它将游客从旅游目的地外运送到旅游体验地,其价值不仅仅在运输功能的实现,服务也为这一环节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发展空间。

旅游体验产品生产与消费。服务业的最大特点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开始享受各项旅游体验服务的时间与地点,同时也是旅游企业进行生产的时间与地点,这些企业包括为旅游者在旅游地提供必要的吃、住、行、游、娱等服务企业群体,这部分企业通常被认为是核心旅游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生产与服务。根据谢彦君的解释,旅游消费只包括愉悦的旅游体验要求的基本消费,而旅游者消费则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全部消费,包括的范围通常比前者大。前者属于旅游体验的初次消费,而旅游者在旅游地的购买行为则可以理解为旅游体验的二次消费,它属于旅游者消费中的非基本消费部分,是完善和加强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和这部分生产与消费紧密相关的是一些旅游商品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

旅游体验产品精加工。随着目的地游客类型不断升级,旅游体验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程度需求也 不断提高,相应的生产与服务企业群体不断产生与发展,这些企业群体包括知识与技术附加值较高的旅游服务体验产品,如融养身、保健、康疗与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端接待服务企业等。

旅游体验产品的物产消费服务。随着旅游体验的个性化要求程度不断提高,部分体验对物产的依赖度也不断提高,专门为此类企业提供物产供应的旅游企业也不断成长,如将酒店体验产品与分时度假相结合,将度假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出现的一些新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群体。

旅游体验产业链整合服务。随着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旅游企业对金融、保险、信息等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同时也不断融合,一些专门的旅游信用卡、旅游保险、旅游数字化服务企业不断成长,使旅游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旅游产业链的基本特征

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划分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涵盖了旅游体验产品的设计、配套环境的制造、体验产品的营销与中介服务、生产、消费与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每个环节对旅游体验产品所赋予的价值各不相同,其分布呈现出一条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图1),具有以下特征:

模块化的网状产业链结构。新兴产业链越来越多地具备模块化与网状结构的特征,模块间既有投入一产出式的传统线性关系(如图1左侧的旅游体验基本构成部分),也有因知识的关联与整合形成的非线性关系(如图1右侧的旅游体验价值提升部分),总体来看则是一种网状结构。图1中线性的描绘只代表了各环节创造价值的高低,并不代表各环节间有必然的上下游关系。但是网状消费的外部性有可能产生其他环节运行的临界点,如体验产品的设计没有完成时,设施建设难以进行;旅游体验的基本生产和消费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对体验产品进行精加工和高物质附加也不现实。在这种网状的旅游产业链中,模块间横向和纵向的关联交织其中,知识与价值的高低紧密相连,形成旅游业的“微笑曲线”。

基本价值与追加价值的新认识。谢彦君从观光娱乐的视角提出,除旅游观光娱乐业以外的其他产业都是提供旅游产品追加价值的产业,都处于附属地位。那么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凡是直接参与旅游体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产业都属于核心价值产业,而对于旅游体验进行价值再创造的产业则属于产业链中的追加价值部分。图1中从“二次消费”处划分,左边部分(包括二次消费)是旅游体验的基本构成环节,体现的是旅游产业价值链中旅游体验的基本价值;右边部分则是旅游体验的价值提升环节,体现了旅游体验的追加发展价值。这部分现今发展还不成熟,但从其价值地位来看,其成长空间大,创造价值高,极富发展潜力。

制造业和服务业特征的融合。纵观整个产业链条,囊括了旅游体验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再延伸到精细化的旅游服务的全过程,既与制造业的产品生产一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相类似,同时又包含了二次消费服务、产品精加工、物产消费服务、产业链整合服务等有着明显服务业特征的过程。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广泛性与复杂性,使得旅游体验生产与服务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其中不乏制造业相关的企业,使得产业链形态具有制造业的特征。另一方面,旅游的服务特性决定了产业链的服务业特征明显,因此,旅游产业价值链虽然形似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但又有自身独特的内容,比如,产品营销只是信息的中介服务而不是产品的直接销售、运输服务是消费者的运输而不是单指物质产品运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等。

产业复合与价值分布趋同。产业链中的企业群体有相当部分具有复合的行业属性,如旅游规划计划企业同时属于咨询行业,旅游景区建设企业群体同时属于建筑行业,旅游运输企业群体也属于运输业,旅游房地产企业属于房地产业,旅游金融企业属于金融行业等等。但恰恰是这些复合产业部分所创造的价值更高,处于产业价值曲线的两端,而传统的单纯的旅游业即吃住游等企业却只能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表现出产业复合程度越高,价值创造也越高的特征,这也充分说明了旅游产业的综合关联性特征。

5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产业链认识的意义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7

一、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一)管理制度建设状态令人担忧

现阶段,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在基本制度规范建设与执行方面的缺陷特征具备着极其鲜明的客观表现,而且我国现有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人员也未能重充分履行自身承载的基本工作职责。这些不良状况的客观存在,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在实际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的个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多头管理特征,而这种管理行为的开展和运作模式,事实上给游客的有关信息获取与观念形成过程造成了较为鲜明的非便捷性以及混沌性,极易引致游客从不同的信息部门来源中获取的旅游安全信息在库内容指涉层次具备明显的差别特征,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综合质量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匮乏

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匮乏现象的具体表现包含四个基本方面,即:旅游信息质量状态较差、旅游信息实际获取数量较少、旅游信息综合性特征表现强度较低,以及旅游信息表述内容时间落后。在实际开展旅游安全信息管理活动过程中,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实际具备的质量状态,是确保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高效稳定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假若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不具备充分的真实性、及时性以及全面性考量特征,那么势必就无法为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最佳开展状态的实现创造充足的前在支持条件,进而也就无法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发挥实践助力作用。这里要求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实施人员,切实加强原始性旅游安全信息在初始获取时点的质量控制工作力度,为我国现代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创造充足条件。

(三)不能实现旅游安全信息顺畅有序的交流共享

近些来,班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迅猛有序发展,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有效交流共享对于有效避免旅游安全事故的出现具备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在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尚未实现与相关产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顺畅有序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引致我国现代旅游产业内部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信息孤岛”现象,给实现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最佳质量效益目标,实现对旅游安全事故的彻底规避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改良策略

(一)切实建构和完备基本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制度

各级政府旅游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要针对我国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密切关照我国当代旅游产业的具象发展演进欲求,制定并切实履行具备充分的现实关照性以及科学可行性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要逐步建构和完备旅游安全信息管理基本工作制度。在上述工作任务项目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国家旅游局要切实发挥最佳牵头带动效应,针对从事上述工作的实务人员,制定专门性的奖惩和激励机制,促进相关制度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建构专门性的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

旅游产业本身具备较为强烈的综合性经营发展特征,其基本的产品销售以及劳务内容的提供,往往会较为深刻地广泛波及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环境的方方面面,针对专门性的旅游产业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的建构和运行问题,国家旅游局应当针对我国现代旅游产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切实建立专一开展旅游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的实务部门,建构形成具备综合性技术考量与应用特质的安全信息分析工作系统,从而为旅游安全信息资源的集成、开发、序化,以及和利用构筑稳定且坚实有力的后备支持条件。安全信息分析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依照旅游安全信息在内容指涉层次,以及信息具体产生旅游渠道方面的差别性特征,分别建立有针对性的安全风险状态检测技术系统,并在这一技术实现前提之下,完成对旅游安全信息综合分析技术系统的建构运行目标,为我国当代历史时期旅游产业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综合性实施水平的提升发挥现实助力,创造基本支持条件。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8

1 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背景分析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建立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域性研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受众调查分析等方面。

1.1 地域性分析

地域性研究是城市旅游品牌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城市的文脉的把握,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阅读”和提炼,精炼地总结该地的基本风格,包括文化特质和自然特性,为未来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提供本土特征基础。地域性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分析。

1.2 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的功能利益是到异地体验不同于其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是旅游者感知旅游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品牌形象建立还要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特色,在资源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定位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这样才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特别是对于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更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挖掘其特色,整合强势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例如,临安是中国生态示范市之一,森林覆盖率为74.1%,旅游资源以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临安就在此基础上突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1.3 旅游受众调查分析

旅游受众调查分析包括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旅游者感知分析。旅游开发必须牢牢把握住旅游市场动向,旅游市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旅游市场总的态势和对城市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这对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市场调查内容一般包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以及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在河南强势文化旅游的背景下,焦作市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形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

2 从外显层面谈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2.1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原理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主要就是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视觉编码与解码过程。在视觉编码过程中,设计师作为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感知的主体之一(主体包含旅游者、当地居民和设计师),同时作为信息的传送者,根据自己感知到的,又需要向旅游者传递的旅游地原始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加以有创意的表现。视觉解码即接收者(即旅游者)对视觉符号载体――图形、色彩、文字及其组合等因素进行感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视觉符号还原为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把各种认识进行整体加工形成特定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达沟通过程。

2.2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

用最鲜明、最醒目同时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城市旅游的地域性特色,作为旅游城市宣传的视觉识别符号,是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最核心的功能。从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构建的实用性需要来看,笔者并不主张将整套VIS的全部项目都一次性设计到位,导致不实用且随时间推延刷新形象时造成设计失效,因此,本文选择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设计研究对象。

(1)城市旅游品牌标志

城市旅游品牌标志设计是通过简约的图形或文字传达富含多种内涵的信息的象征符号,起到识别及传达城市旅游品牌理念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视觉语言表现的地方特色,在城市旅游品牌理念和定位的指导下,提炼出具有深层次地域性特征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元素并进行组合,才能形成显著的竞争差异。设计时还需充分考虑受众的视觉感受和对图形信息的解读,生动鲜明而富有轻松愉悦感。

例如上海旅游标志,运用飘逸的笔触效果体现旅游轻松愉悦的气氛。右侧的图案呈现出上海市花白玉兰婀娜多姿、朝气蓬勃的迷人仪态,同时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寓意着上海把和平友谊传达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周围一圈的图案中,火红的太阳寓意上海对旅游投入的无限热忱,就如同热情的阳光拥抱每一位远方的朋友,红日旁绿色及蓝色的光晕揭示上海注重旅游环境的一面,四色光辉象征上海都市旅游的多姿多彩。

(2)城市旅游品牌标准字

城市旅游品牌的标准字是在品牌名称的基础上为加强名称的视觉效果而进行的字体设计。标准字是根据城市旅游的名称、旅游资源特色等要素而精心设计的,对字问距、笔画的配置、线条的结构与精细度等多方面都要做周密、严谨、细致的设计。城市旅游品牌的标准字在设计时应注意个性化、识别性、艺术效果等方面。

标准中文字体设计,可采古人和名人书法题字等,也可使用现代印刷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适合旅游者阅读识别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本地域和本民族的文字。事实上,与客源地不同的文字符号可以反映旅游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凸现出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去过云南丽江的游客,一定会记得东巴的象形文

字,给人以典型的民族文化感受。

(3)城市旅游品牌标准色彩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标准色彩是传递城市旅游品牌信息最容易被感知的视觉语言。由于人们对不同颜色会有不同的脖受.旅游城市可以通过标准色的应用,给旅游者以不同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映,以此来展现旅游城市的特色,并且引发旅游者的某种联想,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印象。如西班牙旅游标志,根据西班牙的旅游业打出“阳光普照西班牙”的口号,采用红、黑、黄三色强烈对比,集中地表现出西班牙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充裕的阳光。

【参考文献】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9

一、老年旅游市场的前景分析

根据最新公布的《2001年至2005年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 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上老年人口的1/5和亚洲人口的二分之一。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60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为12.18%和8.12%,2020年为16.23%和11.30%,2030年为22.34%和15.21%,2040年为25%和20%。到2030年时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而到了2050年,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2%,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间就有1个老年人,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面对1.3亿人的老年市场,专业人士称:“‘银潮’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有资料显示,我国大城市中有30%的老人曾经先后出游,专家预言到2005年,这一比例还将增长20%。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博士预测: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老年旅游将会好戏连台,前景灿烂。

和中青年游客比较,老年旅游具有许多优势

1.时间充裕,具备旅游的闲暇时间

离退休的光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可以“拿起背包随时上战场”。闲暇时间是人们出游的必备条件之一。

2.经济基础雄厚

如今的老年人收入渠道多样:退休金,养老金,社会保障,儿女赞助,多年的积蓄等。因此手头颇为宽裕。据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随着经济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之势。有人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就将增长到8300多亿元,而到2030年将达到73000多亿元。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老年人正逐步抛弃“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潇洒正成为老年人的时尚追求。这表明老龄化已经创造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

3.具有旅游的动机

现代老年人大都思想活跃,身体健康,具有消费欲望。这些老年人的主要特点是不甘寂寞参与意识强烈,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愿意出去走走看看,长长见识。

以上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年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都有外出的欲望。如果旅游从业人员根据老年群体的特征入手,加以正确的引导,最终会使他们的这种欲望变成一种旅游需求,产生旅游动机,导致旅游这一事件的发生。因此,老年群体特征问题是老年旅游市场开发者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老年旅游群体特征

根据统计学原理,选取55~75这一年龄段的人作为一个群体从他们的心里和消费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群体特征。尽管个体差异较大,但同一年龄段的旅游者特征则也具有群体相似性。

1.老年旅游群体心理特征

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客观事物感知能力将逐渐下降,表现为对微弱刺激物的感觉失效,对刺激物之间差异的分辨能力日益下降。他们的听力和味觉减退,体能的下降,灵活性差,脑功能也趋向于衰退,表现为记忆力上。老年群体的选择性记忆表现为对新事物不甚敏感,甚至难以接受,对传统熟悉的事物则更为关注,主要为近时记忆减退,但远时记忆相对保持良好,即对近期所发生事情记忆力微弱,而对早期生活阶段记忆深刻,出现回归心理特征。

老年人往往情感脆弱,容易激动,情绪稳定性差。由于他们感知自己年劳力衰,对死亡产生恐惧等心理,导致焦虑压抑,孤独等消极情绪占优势。同时,他们的意志力薄弱,适应能力下降,依赖性强,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

2.老年旅游群体消费行为特征

我们了解到老年旅游群体的潜在购买力是相当可观的。那么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消费行为特征更有利于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

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差性,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有明显的消费特征。比如,他们在衣着方面追求轻便保暖适用;在饮食方面,注重保健,吃易消化清淡的食品,避免“三高”食品等;在住的方面,一般要求清静,交通便利。总的来说,他们的消费行为特征是:求是求廉,以理性消费为主,看重服务质量,并且喜欢结伴而行。我们只有了解了老年人心理生理和消费行为特征,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品,开拓老年旅游市场。

三、老年旅游群体特征与旅游的关系

研究老年旅游群体的心理特征与消费行为特征的原因在于它们会对老年人的旅游活动带来重要的影响,是旅游企业做出相关旅游产品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老年群体的这些特征是如何影响旅游活动的呢?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和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相应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偏爱,进而影响老年群体的旅游活动。

1.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发动和维持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以促使满足其需要的一种心理倾向。动机常以愿望,意图,兴趣,思想,信念等形式表现出来,使个体发动和维持其旅游行动的一种能动心里现象。人们要旅游的动机对人们的旅游行为具有明显的预示作用。下面考察的是老年群体旅游动机的划分。参考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的划分,根据动机强度和指向性差别,将老年群体旅游动机划分为基本,提高和专门三个层次。老年群体参加活动最普遍的动机是排遣寂寞,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寻求乐趣和弥补遗憾的需要,怀旧思乡和疗养健身属于专门层次。

2.旅游偏爱

旅游偏爱是指人们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态度影响行为,促使偏爱的形成。根据老年群体心理特征的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基于心里特征和不同需要的老年群体旅游偏爱。从老年群体的心里特征可以分析总结出老年人的旅游需要有三大类:即安全性需要,参与性需要,体验性需要。一般而言,老年群体对旅游产品的安全性需要最强,体验性需求次之,参与性需求最弱。这也是由他们的身体机能决定的。总的来说,老年群体的旅游偏爱体现于:偏爱于安全感知强的成熟型旅游产品,偏爱于参与强度弱的旅游活动,偏爱于精神体验丰富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Supernaw,S.Battle for the Gray Market[J].Proceedings of the Six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1985,P287~290

[2]钱旋茹:银发旅游正当时. [N].温州日报,2004.04.21

[3]黎筱筱马晓龙:基于群体心里特征的老年旅游产品谱系构建[J].人文地理,2006.1

[4]马健民:旅游心理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57

[5]Fleischera,Pizam A.Tourism Constraints Among Israeli Senior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1).106~123

旅游业的基本特征例10

中图分类号:F 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054—05

创意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强调了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旅游业实现价值创新,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品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极大拓展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创意旅游及其特征属性分析

Grey Richards和Crispin Raymond于2000年提出: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参加交互式工坊(interactiveworkshop),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

国际教科文组织在2006年、厉无畏先生在2007年又分别给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国际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原真性、可直接参与经历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学习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游客建立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在生活中体验文化。厉无畏先生提出: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前两者将创意旅游视为一种旅游产品,后者着眼于整个行业,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创意旅游并非为创意与旅游的简单合并,也不是所有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均可称为创意旅游。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以及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它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方式。创意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1.以又化为本位

创意旅游与文化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都将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不过无论是从需求还是从供给的角度看,前者比后者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创意旅游称为高级的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那么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必须具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相融合形成的创意旅游自然也是如此。创意旅游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体验式消费为主要特征。人们对旅游创意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是对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的要求。创意旅游的文化本位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高附加值、无形性等特点之外,还同时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

(1)高品位特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温饱等低层次需求一定程度满足后,才会转向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创意旅游中,旅游体验是旅游者自己创造的,而游客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才会领悟到周围环境的内涵,与环境产生共鸣。如果游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外在的刺激物对于游客只不过是无关之物,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创意旅游的消费者一定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消费者。

(2)高流动性特点

创意旅游相对于其他有形的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世界各地均可以创造并展示表演艺术以及各类艺术品。创意旅游的可移动性特征源于其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低,作为创意旅游客体的旅游目的地不需要大量的实体建筑,也无需支付高额的保护和维修费用,因此,创意旅游是一个流动性高的旅游产品,受空间局限少。

2.以创意元素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