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30 15:26:03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1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56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20世纪70年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视。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行业发展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知识产权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实质上为财产权,是依法享有的权利。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知识产权象征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人们肯定,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即为与行业相关的发明创造与智力成果衍生出的财产权,主要组成部分为专利、技术、商标、商业中的未公开信息、计算机软件等。

生物医药行业对于知识产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是其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多、回报高等特征决定的。所以,很多国家对生物产业相关事项进行立法的步伐逐渐加快,指导与保护生物产业发展。从1985年至2008年期间,逐渐颁布与完善了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反映出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态度。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带来的财富与名誉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视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促进科技向创新方向转变,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的速度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对知识产权相关法规进行进一步完善,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进行知识产权优势与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转化,占据科技与市场高地,促进政府率先进行有关规则与行为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交往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与谈判资本,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分享,有利于经济利益的维护。

2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种类较少、质量不好。虽然我国当前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很多药物实际上是对国外已经研制出的药品进行仿制。事实上,我国药品开发的能力显然不及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我国在某个时期中研制出的新药多于1500种,其中一类新药多于70种,但是分子机构具有独立性的只有2种,几乎没有全球公认的创新药物;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意识不足。虽然知识产权能够显著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但是其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全面普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生物医药行业中确切了解知识产权包含种类的人员仅仅为43%,了解其中具体内容的更少,大约在16%,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不到十分之一;对其进行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由于我国开始建设相关制度时间并不长,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这种制度上的缺失导致部分保护工作不能切实进行。另外,转化一些科研成果时使用的方式通常为技术转让,在签订合同时并未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进行,对权利与责任等规定不明确,引起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3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3.1增强资金投入力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更是企业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筹码。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只有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科研重视,创新技术,才能使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通过仿制生产医药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单纯改变剂型的方式受到冲击,进行非专利药物的生产不能保证经济收益,给企业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加强技术上的创新,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唯一手段。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审视自己以往研发与生产中存在的弊端,加强技术上的创新,构建创新体制,以适应当前市场与时代需要,创造技术创新条件,并且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为技术上的创新提供助力。

3.2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优势的重视

虽然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生物制药处于劣势,但是中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与现代技术进行配合,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随着化学药物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重视,生物医药与中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WTO显示,虽然化学药物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效果,但是有引发另一种疾病的可能;在医疗技术与现代人们治病观念的影响下,使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将病原体直接杀死转变为对生物体自身功能进行强化,依靠人体天生对疾病的对抗能力治愈疾病;在当前环保意识加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增加、老龄化社会到来等的影响下,疾病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继续使用化学药物已经不能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中医药是我

国现阶段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其优势,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例如美国每年在中医药研究中投入的研究资金高达千万美元,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中医药甚至能够在治疗艾滋病等中发挥作用,我国应该感受到危机的存在。我国的中医药资源极为丰富,当前分为35类、43种剂型,中成药多于5000种,在传统中医药行业中融入更多现代技术与新进治疗理念,并发挥长久以来使用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经验的作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为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与其他国家的竞争提供辅助作用。

3.3培养优秀知识产权人才

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不能适应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觉醒时间晚、重视力度不足等情况,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置有专门的课程,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并未设置相关课程,在生物医药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不是专业人才,并未经过正规的知识产权教育,阻碍了生物医药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针对该种情况,需要拓宽知识产权教育范围,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不仅了解相关法律,还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该过程中,对激励制度进行创新,提高科技人才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兴趣。

3.4完善相关制度

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生物医药卫生企业需要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完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性,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政策制度、信息技术设备、评估体系等进行完善;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先进性;政府要认识到在执法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法规的重视,严厉打击假冒专利、侵权、盗用的等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4结语

针对当前生物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增强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优势的重视、培养优秀知识产权人才、完善相关制度等措施。生物医药行业要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能够促进医药行业整体的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孙妍妍,王斌.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核心机制――信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与政府支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9):35.

[2]马帅,蔡然,王伟华.基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区知识产权集群管理模式初探[J].山东工业技术,2015,(6):265265.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2

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医药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对国民经济贡献有所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经跻身世界医药大国之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生产、科研、教育、设计、商业流通一整套完整的医药制造体系,医药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4250.4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1741.31亿元。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8.08%,26.76%,23.78%,19.91%,24.33%。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长,2005年行业利润338.20亿元,到2010年达到了1331.09亿元的新高,2006―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10.16%,56.03%,36.41%,25.36%,33.92%,反映了医药制造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和GDP的比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504%上升到2010年的7.299%;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298%上升到2010年的2.927%,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

(二)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医药产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环保治理不善、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推动了我国药品价格的虚高。国内外医药制造业发展实践与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药品价格虚高是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的综合表现,采取药品降价的政策措施只能治标,如果要治本,则需全面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医药制造产业的升级及良性发展。

二、药品价格过高的原因

(一)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药品流通费用高

1 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恶性竞争

从企业的数量来看,2004年我国医药制造企业4397家,而同年世界最大的药品市场国一一美国还不到2000家,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数量近几年还在呈不断上升趋势,到2010年有7039家。如此众多的医药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严重供大于求,并且多数企业规模小,研发新药的能力差,多以生产仿制药品为主,产品呈现高度的同质性。

面对激烈的竞争,厂商们只能选择通过高额的回扣来吸引医药和药品批发商以实现销售。因此,药品市场上本应该是产品质量与技术的竞争演变为了给予回扣多少的恶性竞争,而这些回扣,又以虚列成本、虚高定价的方式最终为患者所承担。另外,我国医药业缺乏高技术含量产品,原药出口附加值低,制剂进口附加值高,整个制药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药品价格主要受发达国家药价的牵动。

2 流通环节臃肿,药品流通费用高

我国现行药品流通按照药品生产商、商、批发商、零售商或医疗机构再到消费者的渠道进行,繁杂流通环节的成本加价是造成药品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呈现出多、小、散、乱的竞争态势。另外,由于流通企业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流通效率也较低。因此,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较多的流通费用,再加上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药品层层加价,造成药品价格虚高。

(二)研发投入不足,推动药价攀高

上图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制造业的R&D经费支出不断提高,2009年达到了134.5亿元。但早在2005年,美国药品研发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成员产业中的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就高达394.3亿美金。从R&D强度上来讲,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不足1%逐渐上升,到2009年上升到1.42%以上,我国制药产业中的企业对新药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而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R&D强度已经达到了9%,而后的30年间,其比率不断上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上。

无论从绝对金额上还是强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巨大的差距。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我国研发实力不强,高技术药品过于依赖进口,或者通过购买专利来生产药品,增加了我国医药生产的成本,难以抑制药价高攀。

(三)药品定价不合理导致药品价格过高

药品定价要求较高,要有专业的药物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但我国现有的定价机构缺乏这种专业性,相关人员对药品价格的调查审核能力有限,而且品种繁多,定价范围很难确定。另外药品定价和审批的不是同一个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增加了定价难度。医药企业通过改变剂量、换新包装等,将旧药改成“新药”,避开降价。定价程序也没有规范化和公开化,许多企业与定价人员拉关系,存在“人情价”、“关系价”。

(四)厂商的纵向合谋,使得药品价格居高不下

药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商品,造成了生产厂商进行产销纵向合谋的可能性。药品消费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医药消费中,医生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患者处于劣势地位。由于患者依赖于医生的建议,医生掌握了用药的自由权,而且病情的复杂性和身体条件等因素,医生在同一种病上能选择不同的药物,这样,医生可以主导患者的用药。为了收取回扣等,医生可能诱导患者使用高价药,提高医药价格。

三、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

我国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认证,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企业,优化了医药产业结构,提高了医药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但是,目前医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状,说明我国GMP等认证标准与国际还有一定差距。而关于医药产业布局,我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导致全国医药产业的重复建设,不利于医药产业增长极的培养和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同时,我国医药产业政策法制化程度低。美国与欧洲都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比如:美国制订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和扩展法案》、欧盟制订的《98/44/EC指令》、波兰制订的《医药工业法》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医药产业政策法,加大对医药企业的监管力度,为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二)医药产业科技政策

《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认为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是,努力提高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的创新能力和研制水平。但是,我国目前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科研院所及学校,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医药产业研发的主体是企业。有关学者对地理溢出、大学研究对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空间计量检验发现,大学研究对医药产业创新不能产生促动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大力支持医药企业研发,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

(三)医药价格管理政策

我国医药价格管理政策表现的最明显的是近十年来政府主导的23次药品降价。但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引发了其他影响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首先,药品降价严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研究表明,药品价格下降40―50%,将导致医药研发投入减少30―60%。而对于医药产业这样的高技术的产业而言,研发投入是其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一味的降低药价导致部分医药企业进入了困境。企业为了寻求发展,便以高价销售成分和功效与降价药一样的替代药,这是导致目前药品价格逐年走低,患者的药品费用负担却逐年走高的直接原因。另外,药品降价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做强做大。因此,在调控药价时,应该综合采用医药产业政策,培育有利于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使药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医药产业结构,完善医药产业政策

鼓励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与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努力形成“专、精、特、新”的中小优势企业。通过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优势企业,形成共生的市场体系,从而解决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医药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法制化。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应更倾向于获得规模经济的企业重组兼并政策和产业布局的非均衡性,培养产业增长极。我国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虽在逐渐增多,但法律级次不高,配套法规不够完备,因此,要完善我国医药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医药产业政策上升到法律高度。

(二)加大医药研发投入,以企业为研发主体

充分发挥产学研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调整产业政策,转换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新药品研发、临床检验、市场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而药品创新风险较大,银行不愿意提供资本支持,制药企业的自有资金有限且多投资于收益相对稳定的经营领域,创新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们医药产品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政府投资则成为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通过资本分工,使企业专注于投资新药品的商业化研究和生产工艺改进,政府参与分担创新资金,投资于新药品研发机构与研发基地建设,降低企业前期新产品研发的投入资金成本。

药品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作为药品创新的启动者和推进者,可以通过公共采购政策的安排,在保证药品疗效的前提下,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产生技术创新的“市场拉动”效应,使创新药品在市场开拓期有比较稳定的市场保护,同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与市场有关的风险。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3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87-04

引言

医药产业集群是指处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产业为支撑,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形成其综合竞争力的地域医药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生产其产业集群最终产品,科研机构和医药技术企业提供药品生产所需要的产业技术支持和中间产品供给,公共平台等相关服务机构为产品商(供应商)提供营销、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经济实现快速、提升医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涉及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医药产品是用于诊断、医治或预防人或其他动物疾病的特殊商品,在使用上具有极强的专属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度严格性,在时效上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消费上具有被动性,在需求上缺乏弹性。医药产品的研发过程较长,包括从基础研发、实验室的试验、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获取新药证书到正式生产等主要阶段。这些特殊属性使得其研发、生产和经营具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独特运行机制。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其竞争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EM因素分析模型研究了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了集群竞争力,力求为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化是“中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有1 133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0多种。通化市是吉林省医药产业基地,是中国首家被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医药城”称号的城市。在丰富的资源禀赋支持下,通化医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为手工作坊制药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制药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由保健品向治疗药转化的产品结构转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需求,又加大了生物制药的研究与开发,以特色重要和生物药为依托,形成了两大医药板块企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管理上,本着企业、政府、社会联动的服务原则,扶持企业做大地方医药产业品牌。

在创新的驱动下,截至2007年,全市医药企业可生产21个剂型4 605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的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进入医保目录品种699种。其中,“东宝集团”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目前,全市已有制药企业94户,约占全省的1/3。其中8户企业已进入全国中药工业利润百强行列,2009年修正药业集团以产值116亿元位居全国制药工业第四位。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增加102.2亿元、利润14.2亿元,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49%、58.4%和35.4%。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产业总量和效益连续二十二年居全省首位。2010年1―6月份,通化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产值135.5亿元、增加值50亿元、利润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5.4%、35.2%和53.6%,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已经重点建设“集安市新开河人参产业园区”、“柳河医药工业园区”、“辉南医药工业园区”、“东昌中药产业园区”、“梅河口医药工业园区”和“通化开发区医药物流中心”。同时,初步形成了以 “修正”、“东宝”、“金马”、“万通”、“华夏”、“振国”、“紫鑫”和“茂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09年末,通化市近百户医药企业中,有44户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41户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9户企业发展为集团公司。

目前,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形成了产值上百亿的龙头企业带动,不断出现新兴企业的良好局面,现已拥有近百家医药企业。2009年底,全市医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有19户、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9户,医药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已经形成。2007年、2009年,其医药产业集群被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中心评为“中国百家产业集群”。国家先后授予通化市为“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医药)”、“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0年2月,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以及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专业分工,合作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区域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产业链不紧,效率低,协作性不强,单纯追求地域空间上的集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优化升级困难等问题。因此,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是医药产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GEM 因素分析模型

GEM 因素分析模型是加拿大学者 Tim Padmore 和Hervey Gibson 于1998年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3~4]。该模型采用一种系统方法来评估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它的方便性在于能把握集群的关键症状,并提供解决这些症状的分析框架。

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六个因素被分为三对:(1)“因素对I”――基础(Groundings)包括“资源”和“设施”;(2)“因素对II”――企业(Enterprises)包括“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3)“因素III”――市场(Markets)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GEM模型是这三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根据GEM模型研究的结果,两两因素间可以互补,这种互补作用在“集群量化过程”中可以得到体现。

为了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模型尝试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量化。通过量化可以使企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方便相似集群的比较研究。对影响集群竞争力的六个因素赋值。每个因素可赋值1到10分(最高为10分,而5分为平均水平),赋值过程是一个主观的评定过程,需要评分者对相应的标杆(benchmark)有充分的了解。各分值表示的意义如下:10分――非常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9分――优秀,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五名内;8分――良好,具有本国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优势;7分――不错,具有本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6分――及格,具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但没有竞争优势;5分――适当及格,具有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实力;4分――水平有限,具有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实力;3分――水平很有限,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发展;2分――水平较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对集群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1分――很差,离全国平均水平较大距离,这种差距已经严重阻碍集群的发展。

最后按照下面的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A+B) *(C+D)*(E+F)] 2/3

其中,A-F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

如果一个集群六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达到平均水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六个因素的得分达到8分左右(在本国范围内有很强优势),那么它的GEM得分将在640左右,说明此企业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来说是相当高的;如果所有因素的得分都接近10分,那么本企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1 000,说明此企业集群的竞争力是世界级的。

有两类数据,都是来自问卷调查,第一部分调查的目的是调查各个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调查的数据是企业家根据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运行的状况对各因素的打分。

首先,遴选专家。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专家涵盖产、官、学、研专业背景,具体的受访专家为:医药产业的企业家30位;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10位;专家学者20位。

其次,设计与填答问卷。此部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设计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咨询表。第二,以电子邮件或者亲自送达等方式向他们发出问卷,由这些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最后,分析与整理结果。针对第一次问卷过程,在个别显著不同于全体平均的项目,以电话及电子邮件询问受访者,探清其价值取向,探究其原因,是来自个人的偏好,或是对问卷的不了解,尽量使整体获得意见上的收敛。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由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或者保留意见不变。将专家的评分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结合第二部分问卷数据,应用GEM模型计算,得出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初步计算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GEM得分是分521。这说明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上等水平,比预期得分要高。从调查中可以看到,“中药开发”,“地域资源”等的得分是较高的,而“高新制药”,“高科技研发”以及“国际竞争”的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软肋。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医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低水平的,并没有形成“战略联盟”,而在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方面的认识也是只限于本企业,而且并没有把这方面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三、GEM模型下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

GEM 因素分析模型对影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要素分析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角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为分析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供了依据。根据GEM分析的结果,我们对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如下。

1.资源要素层。通化地处东北亚经济圈腹地,是国家边境开放城市。同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人缘上的优势,有着独特的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依托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基础条件。

长白山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仅通化市境内就有中药植物资源1 133种,资源优势为通化市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化生态资源良好,林业、中草药材、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能源充足,资本市场活跃,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之乡、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和滑雪之乡,是全国创业辅导重点城市。

通化市是中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到200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 582.6公顷,年生产中药材27 964吨,总产值50 139万元。在种植上,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保证了优质原料的提供。目前,通化已成为吉林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部级长白山中药材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

2.科研创新要素层。通化市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企业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高校协作,以企业为主建立长期合作科研机构50余个。产学研结合为企业从三个方面带来了明显变化:在改善装备创新工艺、提高检测水平、实施GMP改造上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和培养人才上得到加强;在创新项目和成果开发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修正药业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珠海民彤医药研究所、长沙维神医药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取得良好的业绩。推出了一类、二类新药多个品种,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通化医药研发的主体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较低,以企业为主题的可以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先导性产业,国际跨国公司注重新药品的研究开发,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高达10%~15%;而国内药品进行研发的经费不足利润的2%。企业投入少、创新能力差一直是困扰通化市医药发展的深层次关键问题;人才评价机制和鼓励机制不健全使得医药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科研创新人才,许多企业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要靠仿制和克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题,使得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无法实现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状态。

3.市场要素层。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内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企业之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雷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众多企业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一个产品进行生产,不注重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工夫。目前,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还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环节的延伸。由于医药企业普遍缺乏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链无法充分延伸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弱。

4.环境保护要素。制药工业是全国六个重污染行业之一,特别是制药行业中的原料药生产,产生废物大,污染危害严重。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6 000多家工业污染源重点监控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17家。许多医药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条件相对偏差,工艺落后,为最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环境保护,不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周边植被土地破坏严重,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5.政府要素层。通化市政府将基地建设作为医药城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动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使基地更具备科技含量和引导作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科技基地建设,巩固了“中国医药城”技术创新领先地位。

传统的国有制药企业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通化市在发展制药业上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企业的体制,冗员众多、包袱沉重、技术老化、运转不灵活。为了提高企业经营活力与效率,通化市政府进行了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化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不间断地接力式改革。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经营活力。

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法人投资为主题,加强和完善药品专利和商标等工业产权的保护,保证投资新药的企业对专利产品的工业和销售在保护期内拥有独占权。以构建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仓储基地为主体,大力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平台,不断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GEM分析,我们对提升通化市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如下。

1.体制创新:转变管理方式,调动企业积极性。第一,传统制药企业的体制僵化,冗员众多、技术老化,既是通化制药产业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瓶颈。为了提高企业活力,要对其进行深入彻底地改革,进行充分的股份制改造,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第二,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通过组织形式的转变,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本着政府协调、行业组织、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对区域内外的企业进行整合,以满足企业的扩张与发展。通过联合、租赁、并购和重组等手段,对医药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医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形式能形成与世界大型跨国集团对等竞争的世界级大企业,加速构建区域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了提高通化市医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重组扩大规模,尤其是对中药行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以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规模扩张,稳固国际市场份额,形成能与世界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对等竞争的大型企业。第三,积极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一是依靠大专院校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并与省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联合成立药品研究机构。二是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通化工作,其中包括在外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政策。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脱离原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政策措施将为通化医药企业进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市场创新:构建“走出去”平台,拓展市场发展空间。第一,医药产业、特别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传播,既要市场信同,更需要主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拓展市场、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走出去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需要树立开放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理念,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实行双轮驱动、重点突破、逐步占领、做大品牌的营销战略。第二,搭建医药和生物制药“走出去”的平台。由政府协调组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国家化发展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先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在外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究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家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集群优势是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集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加速构建区域性医药产业集群,努力提升通化医药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第三,认真研究国际营销策略。中国中成药一直是东南亚市场的主要货源,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东南亚一带发展医药加工项目,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医药产品销售网络,广泛传播中医药产品,使这些国家逐步形成畅通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企业做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创业产品,建立中国的生物制药产品,创造世界品牌。

3.加大中药产业的扶持力度。中药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但目前中国中药产业发展缓慢,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仿制和克隆药品泛滥,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化市具有良好的中药产业背景,其中的大部分医药销量都来自于中药。因此,要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扶持和保护。通过建立中药标准化制度,可以提高中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建立标准可以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合理保护中国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利益。要建立和完善中药服务网络,加快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和县级中医医院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广泛传播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爱华.泰州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高山,王静梅.基于GEM模型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35-248.

[3]仇保兴.小产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4

一是确立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是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广东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把发展中医药、建设中医药强省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对我省中医药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家表示,在振兴中医药事业和产上,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二是增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紧迫感。中医药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广东是我国中医药大省,中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根深叶茂。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医药发展迅猛,科研和生产有较强基础,市场十分广阔,具有加快事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的良好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创新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制约了我省中医药的持续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十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倍努力,集全省之力,走建设中医药强省之路,才能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明确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这次会议明确,要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围绕这一总体思路,2010年,要实现全省中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网络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一批制造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药企业的目标;到2020年,我省要实现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的目标。这些目标要求具体明确,完全切合我省的实际,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四是制订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政策措施。会议讨论通过的三个文件,从医疗、产业、科研、教育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工作的重要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会上,大家对这三个重要文件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都提得很好,会后要认真整理,合理的意见尽可能吸纳,其他意见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总结和提升,适时采纳和运用。这三个文件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尽快下发执行。只要我们认真按照文件的要求开展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中医药强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五是总结交流了发展中医药的经验做法。各有关单位在会上介绍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各自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这些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大政方针已定,接下来的关键是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扎扎实实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的落实,全力以赴推进建设中医药强省各项工作。具体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提高认识和统一思想。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决策。大家回去以后,要组织认真学习张德江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深刻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大意义。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对促进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意义重大,是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中医医疗是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发展,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中医药对很多常见病效果好,它以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以及简、便、廉、验的优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对我们目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也不失为一个重要途径。我省中医药历史传统悠久,群众基础好,普遍比较信中医、用中药,乘势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医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必将造福全省人民。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做大做强中药制造业和中医服务业,将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是我省抢抓发展机遇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少国家把以中医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中医药产业正面临着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快中医药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现代化,不仅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且洋中药已兵临城下,我们处于不进则退的局面。我省中药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素有“岭南出好药”的美誉,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在全国打造了自己的品牌,拥有在国内领先的技术,中医药将成为我省*时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对调整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大力推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一批大品种名中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一批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医药企业。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发挥优势而不是丢掉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率先发展。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中医药强省,发扬中医药文化,也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正如张德江书记所指出的,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的辩证思维和养生之道,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也反映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先进理念。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对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传统中医药理论,自成一格,底蕴深厚,形成了我国重要医学流派之一。挖掘、保护和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促进形成鲜明岭南特色的中药文化,培养一大批中医药人才,是我省振兴祖国传统医学,弘扬中华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省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总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强省建设,不断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紧迫感和抢抓机遇意识,形成推动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抓完善规划和配套政策。统筹全局、科学规划是高起点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张德江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对建设中医药强省了明确要求,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纲要》和《规划》形成了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的方针政策、总体规划和工作措施,为建设中医药强省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指出了途径。但由于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具体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的情况千差万别,一次会议、几个文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建设中医药强省要按照张德江书记反复的做到规划先行,科学规划、超前规划。全省各地、各部门尤其是发展改革、卫生、财政、经贸、科技、教育、外经贸、质监、中医药、药监等职能部门,要按照张德江书记重要讲话中的要求和这三个文件总的指导原则,结合实际,进一步抓好具体规划与配套政策的完善与细化。一方面,要把推进中医药发展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在制订地区规划、行业规划中切实把加快中医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本地区发展中医事业和壮大中药产业的思路,编制本地区发展中医药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同时又要注意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把振兴中医药放在工作大局中去研究和谋划,注意发挥优势,合理定位定方向,防止一哄而起。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加快制订具体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尽快形成完整的发展中医药政策体系。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对过去有关文件规定和政策措施进行必要的清理,凡是与这次会议精神及即将下发的《决定》、《纲要》、《规划》精神不相符的要作出修改和完善。

第三,抓重点工作的推动和落实。张德江书记,要实现我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必须着力促进观念转变、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这八个促进,完全符合我省中医发展的实际,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是我省今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工作着力点。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围绕这八个促进,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力争在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取得重大进展,以点带面推动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是促进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要认真整合现有医疗服务资源,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医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努力建设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紧跟现代医学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支持优质中医院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中小医院,发挥以强带弱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在扶持市级中医院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县级中医院的服务水平,使县级中医院成为农村中医三级网络医、教、研的龙头。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扩大服务领域,使中医服务延伸到中医医疗、预防和保健等领域。开展社区中医医疗保健和服务,努力建设一批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点。与此同时,要十分重视中医专科的建设,重点把省级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拥有的大批部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发展成为临床治疗中心或专科医院。要加强重点专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以部级重点专科为龙头,省级重点专科为骨干的全省各地区中医专科协作网。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扶持发展一批市、县级重点专科,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群。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要针对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具有特色的中医专科。要做好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及民间验方、单方的挖掘、研究和推广工作,丰富中医药学术体系,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二是推进中药产业化。要促进中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加强中药的产业化建设。要采取措施扶持发展广药集团等一批已形成相当规模、具有较强实力、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药制药企业,努力打造规模领先、技术领先、人才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中药制造企业航空母舰。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我省王老吉、黄振龙等传统中药名牌的影响力,扩大开发生产中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要努力建设中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等地区发展成为我省中药产业的集群区。此外,还要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中药种植业。

三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开发。增强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加强中医药研发。要力争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研发力量,开展以治疗性中医品种剂型改革为重点的科研开发工作,大力开发中药新剂型及其新型辅料,提高中药制剂生产水平。加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病毒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大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推动企业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和名优大品种中药二次开发及技术创新。重点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中医药现代化技术创新平台、科研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大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创办重要科技成果孵化基地。鼓励企业按照产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经费用于研发,促进产、学、研、中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加快省中医研究院的建设,加强与国家中医研究院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和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制定广东中药优势品种的药品标准在标准制定层面上引领中医药的发展潮流,抢占中医药发展制高点。

四是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设中医药强省,人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各类医药学院的学术优势,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聘请全国名老中医,扩大名医带徒。充分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培训一批专业基础扎实、临床水平较高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加快培育一批优秀中青年名医。与此同时,要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尽快启动县级中医院骨干工程,着力培养县市中医院中医骨干人才。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新型的赤脚医生。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提高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水平。

五是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要切实加强中医药的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我省中医药发展空间。扩大中医药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投向我省中医药的研发、生产和中药材的种植、养殖。鼓励外资企业在我省设立中医药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中医医疗机构。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开拓中医保健和医疗对外服务。要充分利用港澳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港澳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充分利用兄弟省区市特别是泛珠三角兄弟省区市的中药材资源、市场,合作开发生产中药产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6-02

医药类公关教学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医药企业作为社会营利性组织与公众健康事业关系密切,更是无法回避公共关系。随着人们对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信息搜集、决策咨询、沟通协调、形象传播、教育引导等职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公关已从简单的化解危机进入全面的组织战略管理的范畴。虽然国内医药企业对公共关系的态度冷热不均,但是,近年来频发的医药行业危机事件表明,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素质欠缺,公共关系意识淡薄,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医药公共关系人才已刻不容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育基地的医药类高职院校,进行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是满足这一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医药类公关教学的特殊性

公共关系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通常公共关系教学主要是讲授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公关技能,医药类高职院校同样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如何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公关教学?如何使医药类高职的公关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医药行业和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除了讲授普适的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关技能外,还应当进行具有医药行业特性的公共关系教学,即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突出医药企业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医药公关教育,形成医药公关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构建系统、独立的医药公关教学体系。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药公关教学的起点是责任公关教育

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大都面向医药行业,从事人类健康事业,关爱生命,济世救人,为公众的健康负责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面对医药类高职学生,公共关系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公关责任教育,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引入医药公关教学,使其成为医药企业公关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医药公共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构筑起医药公关教学的基点。医药公关教学不同于普通公关教学之处,就在于必须树立并强化医药公关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医药公共关系的一切理念和活动都是在对公众健康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的框架下展开的,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的公共关系,才是社会必需的。

(二)医药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应服务于医药企业和医药行业

医药类高职学生的公共关系教学目标应当具有鲜明的服务行业特色,即要培养合格的医药公共关系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医药类高职公共关系教学应当使学生获得解决各类医药组织公共关系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应当包括:医药行业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医药企业内部公关能力、医药企业外部公关能力、医药公关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力、与公众的协调沟通能力,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写作能力等。围绕以上目标,医药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便与普通公关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公关主体的特殊性 医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各类医药企业,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具有差异性和共性。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主要是指专门从事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活动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营利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按照医药企业的职能划分,医药企业整体上可分为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两大类。医药生产企业又可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卫生材料及医药包材生产企业等。医药流通企业又可分为医药批发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由此可见,医药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各类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性能和职能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公共关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医药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的行业性和专业性,医药企业的产品直接与生命安全相关,医药企业既要实现商业利润,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商业利润更重要。医药公共关系主体构成的这种特殊性是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也是公共关系教学中“医药公共关系构成要素”这一节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医药公关主体构成差异性与共性的分析,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医药公关主体的特性,从而使其具备制定既符合医药企业共性,又满足医药企业差异性需求的公关策略的能力。

突出公关客体构成的特殊性 虽然普通公关主体的公众分类原则同样适用于医药企业的公众分类,但是医药企业的服务对象即消费者群体是与众不同的,它构成了医药公共关系客体的特殊性――多层重叠。医药企业终端服务对象是病人、患者,但是由于医药产品的专业性及高风险性,病人和患者通常需要依赖医生的处方或者依据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建议,才能选择和购买医药产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因此,在医药企业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诞生了所谓第二终端和第三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医院(医生)、药房(药店)被人们称为第二终端;患者、病人被称为第三终端。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由于其职能不同,一些医药企业只需面对第二终端或第三终端,而一些医药企业则要同时面对第二、第三终端服务对象。每一类终端服务对象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利益需求。例如,第二终端主要是基于利益合作、品牌共享的服务公众,而第三终端服务对象则需要提供放心安全的医药产品和教育服务。此外,其他外部公众如政府公众和媒体公众对医药企业也都具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媒体公众对医药企业的高关注性、政府公众对医药企业的直接监管性,都构成了医药企业外部公众群体特殊性的内涵。

立足于医药健康教育与社会公益――医药公共关系传播内容的特殊性 由于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医药产品的信息传播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一般公众特别是终端服务对象――患者对医药知识的普遍缺乏、对安全健康用药知识教育的迫切需求,就构成了医药企业公共关系公关传播的两个特殊维度:一个维度确立了公关传播不能操作的边界,即直接的产品传播或以疗效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公关传播是行不通的;另一个维度则向我们展示了公关传播应当言说的内容,即立足于公众健康教育及科学用药知识的普及、服务于公众的社会公益,这才是医药公关传播的主要路径。要将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建立在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目的的公关主题活动和企业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完成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目标。同时,由于医药产品的专业性以及医药企业要面对特殊的公众群体,例如,第二终端的医院、批发商等,医药企业公关活动也具有特殊的方式,例如,与第二终端进行专业沟通的药品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与原料供应商、产销合作者的联谊活动等,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专业特色,构成了医药企业公关传播的多样性内容。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特殊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步 由于医药产品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安全相关,公众凭借对医药企业的信任度选择医药产品,因此,医药企业组织形象传播的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公众对医药企业的信任度,医药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出对消费者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合作者负责、对社区环境负责的高度真诚,才能够从根本上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在医药公共关系教学中,应明确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目标与公众信任度之间的必然联系,突出公共关系目标、公众信任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医药企业品牌建设要具有公共关系战略眼光,而公共关系战略目标的制定应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

(三)教学方式上的特殊性――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公关能力

高职医药类公关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医药企业在组织形象传播、与公众沟通、构建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中所面临问题的实际公关能力。因此,在高职医药公关教学中,教学方式也有别于普通公关教学,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一方面,要围绕医药行业特点,针对医药企业现状,通过典型医药企业的公关案例和其他经典公关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药公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联合资源,对医药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将当前医药企业信息和企业常见公关问题设计成工作项目植入教学过程中,创设模拟公关情境,通过分组讨论后,让学生组建模拟公共关系工作室,制定出公关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实际的公关工作技能。由于高职医药公关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因此,高职医药公关教学的模式可设计为“三步曲”:医药企业案例教学――讲授公关基本理论和原则;医药企业问题教学和项目教学――明确医药公共关系面对的核心问题;小组讨论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实践公关知识,演练公关技能。

综上所述,医药类高职公关教学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关注医药行业的发展和热点事件,并以此为教学素材,建构自身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需要的公共关系专门人才,真正完成医药高职公关教学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薛玉华.浅析“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刘柯,乔海燕.关于高职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8,(24).

[3]刘冬枝.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魅力中国,2009,(10).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6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的“阵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经济制高点的“新宠”。我国政府也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其中第三点提到“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晚涉足生物医药领域,近几年正加紧布局,努力改善基础环境。台湾于20世纪80年代就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科技项目,陆续颁布了推动方案和规定来发展基础环境,特别是2000年以后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营业额逐年增长,并已大致完成产业研发基础的建设,在国际上奠定了一定的竞争地位。

1 产业的定义范畴

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概念还没有确切统一的界定,其定义与范畴随着各国产业的发展历程而有所不同。国外较少使用生物医药这个词,而是使用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生物制药学(Biopharmaceutics)、生物医学(Biomedicine)、生命科学(Life Science)等与之密切相关的词。

我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的结合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新药研发与生产、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信息和医药信息产品、制药和医疗诊断用的转基因动植物产品等;而狭义是指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核心生物技术为基础的产业。福建省使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这一说法,主要涵盖生物医药、新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医疗器械、海洋药物以及生物产业中的生物制造、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等领域。

台湾地区称为“生技医药产业”,为鼓励生物医药相关产业的发展,采用较为宽广的定义,即运用生命科学知识与技术进行研发、制造产品或提升产品品质,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科学技术产业。涵盖应用生技产业、制药产业、医疗器材产业等。其中生技产业包括特用化学品、农业、环境、食品以及相关的技术服务业;制药产业包括中西制药、原料药及生物制剂;医疗器材产业包括医用手术诊断器械、辅助治疗和预防等医用相关医材工业等。

2 产业发展现况

2.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况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增长与台湾岛内生物医药产品需求的增加,为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能与商机,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产业的数据如表1所示。

2.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况

福建省医药产业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保持逐步扩大的良好态势(见表2)。比较而言,2012年台湾出口值约是福建的7.63倍。2013年福建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台湾的37.9%。

3 基础环境对比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建构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台湾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基础环境。现从推动架构、政策、资金、人才、专业孵化器、产业集群等六个方面进行闽台两岸的基础环境对比。

3.1推动架构

生物医药产业的价值链长,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涉及方面众多,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3.1.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架构

台湾在“行政院”的领导下,各“部会”依据权责分工(如图1所示)。为加强“部会”间的沟通与协调,台湾特别成立“经济部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1996年)和“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单一窗口”(2001年)。

3.1.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架构

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工作由省政府主导,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级各相关部门落实推进。2014年4月,省政府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加强医药产业发展的十二条措施,并指明了责任单位,确保各项措施能够得到贯彻落实(见图2)。

3.2推动政策

3.2.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政策

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颁布的各项政策目标如表3所示。

3.2.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政策

进入2000年以后,福建省政府才专门颁布了针对医药产业的多项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见表4)。

3.3资金投入

充裕的资金投入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生物医药产品开发周期长,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才能支撑生物医药企业从事研发、营运及市场营销布局等一系列活动。

由于台湾与福建统计方式的差异,导致闽台对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划分不尽相同。台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当局、民间投资、公开发行市场三个方面,福建医药产业科技活动经费则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公开发行市场只是个别医药企业的筹资渠道(见表5)。

3.4专业人才

生物医药产业属高度研发投入与法规管制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上游的产品开发、中游的生产制造到下游的营销渠道及知识产权、法律、商务谈判等跨领域支援系统都依赖于专业人才。

台湾和福建生物医药人才的培育以正规教育体系为主,都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台湾、福建均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框架。台湾在大专院校数和开设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数方面都高于福建(见表6、表7)。

3.5孵化器

孵化器(台湾称为“育成中心”)旨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科技型企业和创业企业进行孵化,以推动合作和交流,使企业做大。孵化器是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

3.5.1台湾生物医药育成中心

台湾生物医药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当局为强化产业创新育成环境,自1997年起就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置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截至2013年底全岛育成中心超过130所,半数以上的育成中心培育项目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分布全台各县市,培育生物医药企业超过354家。台湾三大主要生物医药育成中心基本情况如下表8。

3.5.2福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

2005年福建明确提出逐步建立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的发展行动要求。同年,福建省首家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在福州开工建设,至2007年一期建成6000平方米的孵化场地,内含40个孵化单元,入驻40家初创型生物医药企业。2006年,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开工建设,投资1.05亿元,孵化场地面积8000平方米,内含40个生物医药通用孵化单元,截至2013年,累计引进孵化企业106家,实现总产值12.75亿元(见表9)。

3.6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台湾称为“产业聚落”)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3.6.1台湾生物医药产业聚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产业群聚发展指标排名全球第一。台湾“行政院”在岛内各地推动生物医药聚落的发展,促进技术转移,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目前,台湾已经在北中南三个区域形成了7大生技聚落,分别是:以研发为主的南港生物科技园区、着重新药与新医材开发的新北生物医学园区、以农业生技和兰花为主的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和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台湾“科技部”所辖的新竹、中部与南部3个科学工业园区。

3.6.2福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福建省医药工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及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医药规模经济,充分利用现有医药产业基础、检测评审、临床研究、海洋资源等方面优势和福建省内陆山区生物多样性、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目前在福州、厦门、三明市明溪和荆东、泉州永春、宁德柘荣等区域建成7个生物医药园区,完善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

4 福建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未来

福建省每年都保持着18%至20%的高速增长,但与台湾已建设完备的产业基础环境相比,基础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福建还需要做更多的扶持工作来发展、提升、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1.加强政策引导

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积极落实《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推进措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

2.建立生物医药推进小组和智库

由省政府领导组建生物医药推进小组,具体推动和落实各项政策,制定和实施更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形成一个由内向外扩展的“政策圈”,促进福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成立由官、产、学、研各领域有代表性的专家或企业家等组成的智库,不断修正、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策。

3.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拓展投融资渠道

政府的扶持和资助不可缺少。科学安排各类专项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以及行业外资本投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

4.培养和引进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

鼓励高等院校打造生物医药重点学科,培育相关人才。重视对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如以各种形式引进人才开展项目、技术合作或创业,为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5.加强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和园区建设

完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功能,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和共享,充分利用各种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受让产业最新研发成果和国际非专利技术。

6.充分发挥闽台区域优势

2010年两岸之间已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海峡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与“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等协议,共同推动“两岸搭桥专案”,促进闽台生物医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了闽台生物科技交流和合作研究平台――福建海峡生物科学研究院。开启与台湾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产业对接新模式,合作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生产营运、投资融资,携手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生技医药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14年.

[2] 福建年鉴(2010-2013年),福建统计年鉴(2014年).

[3] “中华民国”2015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简介.台湾“经济部”生技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小组,2014年.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7

一、医药制造金融支持空间演变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且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不同,所以其对于医药制造金融支持也存在差异,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医药制造业的金融现状:

(一)区域性金融支持特点凸显。

众所周知,医药制造业投入高,但回报也高,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产业正向园区、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结合全球医药产业布局可以看出,其分布地区科技、经济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支持的力度,我国目前医药制作多处于沿海地区,其运输方便,经济发达且相关的医药制造研究沟通频繁,而中心部地区的城市医药制造业便相对落后,金融支持力度不高。

(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特点鲜明。

首先是上海、北京地区,其是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与国际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其金融产业对于医药制造的投资、营销手段豆浆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榜样。分别来讲,北京地区科研院较多,人才资源丰富,金融支持一般在于人才培养方面,而上海与国际交流较多,产业环境先进,金融支持主要为技术投资,产品交流。其次是我国中部地区医药产业情况,当前我国内陆医药企业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配套金融体制不完全,产业链条不完整,所以一般是针对其技术支撑、生产装备方面的投资。以山东医药产业为例,其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生化药物等为重点,截止二零一零年,其医药制造产值也达到两千亿,预计今年能够达到两千九百亿。2016年,在国家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前提下,医药制造产业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众多银行的一项重要投资战略,一方面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及产业转移能够带来巨大利益。另外一方面,面对以后医药行业政策发展的趋势来看,医药制造的金融投资是实现银行与医药产业共赢发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根据上面的不同地区医药制造金融空间分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

(1)选择背景雄厚地区的企业作为投资目标,一方面要重视医药制造的实力、国内市场地位;另一方面,良好的公众性也是作为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医药制作水平同样也是投资考虑的因素,应该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新药开发成功率高等因素作为技术参考条件来对待,通过行业知识的积累加以判别,对于产品没有竞争力、创新力度不高的医药产品应该取消或降低其金融投资支持。

(2)灵活运用不同地区的医药行业金融服务工具,建立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专业化营销服务体系,从而达到积极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的目的,同时对于贸易融资品种也应该灵活使用,掌握医药制造企业的主要环节,通过融资等活动积极扩大结算和综合收益。

(3)对于医药制药的子行业,如中药饮片、医疗信息系统等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为制药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与国内外医疗信息系统的交流。另外,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点,通过网上银行等新型模式扩大医药行业的消费类别,让其发展具有更多样的金融模式。

二、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资金短缺问题。

综合我国医药产业的资金供应和需求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医药企业主要面临着制造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分为开发性资金、发展资金和流动资金。面对医药制造,设备改造升级尤为重要,资金短缺不仅制约医药企业做大做强,更重要的为影响整体人民群众的就医水平。除此之外,当前医药制造企业还需要进行内部企业结构调整,实现医药制造的升级换代,而流动资金的不足,导致医药制造企业的长期健康运营成为问题,从长远上看,是无法使医药制造产业同世界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所以说资金短缺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医药市场发展滞后。

我国直接接触融资金融的医药制造企业多部分处于发育不足阶段,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只是获得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期票据和私募债的资格,这样对于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是极为有限。

(三)政府金融制度力度不够。

医药制造行业同其他行业不同,其关系到民生问题,所以具有其特殊的市场地位,所以需要得到更多的政府财政支持,我国一些经济不发达省份,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银行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医药制造业高风险、高技术要求、高回报等特点,当前我国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注意点多集中在其安全性与企业偿还能力,所以对其投资十分小心。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在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贷款中银行多处于劣势,只有收集更多的相关医药知识,才能做出贷款的决定;另一点就是医药制造企业为了能够得到贷款,往往夸大其职责能力,使得双方信息不对等,致使银行对医药制造企业不信任,甚至出现了拒绝向医药制造企业进行贷款的举动。

(五)金融融资结构单一。

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多数只是采取政府拨款、商业贷款和期权融资等方式,造成发展速度缓慢,所以应该加大融资结构体系,考虑其他融资渠道,是金融对于医药制造企业的支持方式多样化起来。

三、医药制造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金融支持的外部措施。

(1)发挥政府的指导职能。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相应的货币政策,发挥投资引导作用,对当前发展较好的医药企业进行重点支持,从而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医药行业。因为政府的指导能够把控金融投资的整体方向,不会造成金融重复投资。正如上面提到,我国地区金融环境存在问题,政府制定政策之前应该进行地区金融调查,在合理的地区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措施,通过税收调整、财政划拨、基金建设等方式强化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政策性支持,从而达到社会闲散资本集中向医药制造业汇聚的目的,最终把医药制造业推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其次,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可以以沿海地区医药制造业为例子,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模式多以旅游业为主,金融资源多在房地产行业,医药制造业所占比例甚小,所以说投资环境的改变迫在眉睫。对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应该加强医药产业基础建设,发挥有特色的原料药、通过加强区域内医药企业与外界机构的合作交流,争取新药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畅通本地资金进驻渠道,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为金融投资的金融提供一个安全、简便的审批程序。最后,完善与金融投资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对于医药制造企业,要修善公司融资政策,使之更加实用;同时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公司融资方法,去粗取精,我今后医药制造业融资更加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推行有效的政策制度,对全面建设优良的市场融资环境是具有无可代替的作用。

(2)畅通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

首先,传统的医药制造业融资渠道应该进行改变,一方面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企业的创新技术、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专项资金,例如设置医药创新基金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研究,同样的资本市场融资、银行信用贷款也是并不可少,不仅可以加强医药制造企业同其他产业进行交流,建立一个协调的沟通平台;也可以争取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整个医药制造业的贷款规模。其次,积极开发新的金融渠道,高新技术银行的建立,将贷款对象转变为了高新技术企业,为技术引进、技术研究、新药物的研发与推广提供了融资服务等资金支持。同时,项目融资也是可以帮助医药企业把已建立的项目经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移交给私人、机构投资者,从而获得资金来进行医药制造的新建、二次开发工作。通过这样新的金融渠道能够推动银行机构扩大对医药制造业的融资业务,降低医药制造业融资成本。

(3)健全本地金融市场。

首先,对我国证券机构进行重点支持,发挥本地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意识。繁荣债券市场,发展本地区医药制造企业市场服务机构,为医药制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行为树立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次,商业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的贷款服务应该逐步完善。一方面要对知识产权重视起来,使得制造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能够入股,从而得到上级银行的金融支持,在风险把握得当的前提下增加信贷授信范围,扩大信贷投放实力,为医药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更多贷款品种和金融服务。所以说,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是构建医药制造企业信息专有平台,发扬银行信息网络优势,促进商业银行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条件。最后,规范金融秩序,完善控制体系。如上文所说,医药制造业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根据其这一特点,应该设置相应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从而使得金融投资更加安全,使得商业银行在金融环境中能够全方位地为医药制造业进行信贷服务。

(二)金融支持的内部措施。

(1)优化医药产业结构,使得医药制造形成品牌化,鼓励医药企业培育自有品牌,政府应该多办法促进性政策,使得医药制造发展走高端路线。另外引导医药制造形成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这样不仅能够使得金融支持政策能够更快、更有效的落实下去,同业也能提高整个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医药制造行业发优良发展。

(2)发展生态药业,促进内部金融投资的多样化,当前社会是生态同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发展高效、低耗、零污染的医药制造产业是对我国医药发展的最新要求。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塑造正确的发展思想,把产品创新同自然保护相结合,提供优良、安全、绿色的医药产品,使得医药制造也绿色发展同金融支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本文通过以医药制造业金融资金地区分部为切入点,讨论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从而引发自我国当前医药制造业金融支持所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存在问题集中在产业融资困难、金融支持路径单一,加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却别较大,从而造成了银行对于医药制造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到位等现状。对于上述问题,本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以政府指导为主,相关政策为辅,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相结合等方法,健全医药制造业融资市场,形成对医药制造的强有力应对措施。综上所述,医药制造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应该加以重视,加强金融支持,使医药制造业成为我国医药核心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永庆,刘清华,徐炎.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8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12

新医改对当下连锁药店带来极大影响,其不仅刺激了医药的消费,扩大了医药市场,增加了对中医药的关注度,进行医药产业层次管理、优化了医药监管系统,对医药经营许可进行划分,为SST零售连锁药店医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新医改对当下SST零售连锁药店带来的积极影响11刺激了医药的消费,扩大市场

新医改的实施,使得SST零售连锁药店的医药市场不断扩大,增加了医药消费业务,提高了SST零售连锁药店的经济效益。首先新医改背景下,增加对城乡医疗的关注度,增加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基础的医疗保障体系贯穿整个城市和乡镇的居民,在有效时期内,包在城市群众和工作群体的医药参保率达到91%以上。整个城市居民和工作人员参保率的提高,定会增加医药产业的容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药消费作保证,增加了人们群众的医药购买能力,扩大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进而促进了整个医药市场的消费。SST零售连锁药店是医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定会受到积极影响,提高SST零售连锁药店的经济效益。[1]

12增加了对中医药的关注度

新医改背景下,增加了多民族药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关注度。其明确给出,中医药产业于我国医药行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增加立法对中医药产业联系度,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推广和研发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保证。其次指出,要增加对卫生事故的关注度,增加对中医药产业民族产业管控,全面发挥中药产业积极作用。新医改给出的全面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中药产业,对中药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来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中药产业的长远发展,必定会促进SST零售连锁药店的发展,为SST零售连锁药店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13进行层次管理、优化监管系统,对许可进行划分

新医改给出:完善增政府监管体系,增加政府的监管力度,增加对药业的关注度,对医药产业的生产、运作、价格、宣传等财务支出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合理化医药产品管理体系,增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增加对具有危险性药品的关注度,把经营管理规则落到实处,对许可类别进行创新划分,建立分层次管理体系,对城镇和农村的医药进行一体化管理,保证医药价格的合理性,对医药的临床运用进行规范,全面发挥医药工作人员积极作用,保证经济管理的效果。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增加管控力度,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广阔发展空间和平台。其次,医药许可的分类,层次化的管理,符合当下SST零售连锁药店的发展,为零售药店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3]

2新医改下SST零售连锁药店的经营战略的构建

21延伸SST零售连锁药店的农村市场

全面秉承新医改发展理念,坚实新医改发展目标,贯彻医疗产业的公共性发展观念,倡导医药卫生产业的公益性,把预防放在首要发展目标,把农村放在首要位置,增加中药产业和西医的联系,把正事进行划分发展,把管办进行划分发展,把具有盈利性质的和不适应鼓励性质的进行划分,增加政府机构的关注度,对医药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和帮助,完善医药产业管理力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政府对零售医药产业关注度的增加,在当下,要想促进SST零售连锁药店的长远发展,首先全面贯彻新医改的发展目标,在遵循新医改发展理念基础上,利用发展政策优势,把SST零售连锁药店产业延伸的农村市场,来促进连锁药店的长远发展,为广大人们群众增添用药便利性。其次,从农村发展现状来看,SST零售连锁药店在农村市场发展和空间较大。农村当下实体药店的发展没有价格优势,药品的种类较少,缺少医药药师,农村药店经营者对医药知识了解较少,进而增加了SST零售连锁药店的优势。[4]

22增加高档药品和中药产品类别

在新医改背景下,SST零售连锁药店要想促进自身的发展,首先要增加高档产品在整个药店药品的比例。新医改对普通药品的发展实施了制约计划,明确给出不再对医药产品进行加价。进而减少了SST零售B锁药店的消费行为,使得普通药品的销售数额不断减少,SST零售连锁药店的经济利益也自然会受到影响。面对这一形势,SST零售连锁药店要增加对高档药品的关注度,引用具备高新技术产品和医疗设备;其次也要增加SST零售连锁药店中中药的占比。新医改曾明确给出:要增加中药产业在公共医疗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中关注度,来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机遇。SST零售连锁药店要抓住这一机遇,增加中药材比例,对中药药材进行加工,增加中药使用便利性,为购买和使用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连锁药店也可以对购买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中药成分和熬制方法讲解,增加养生话题的交流,增加广大人们群众对中药的关注度,了解中药材的神奇之处和积极作用。[5]

23增加对零售连锁药店的关注度,构建健康的连锁药店

新医改曾明确给出,要增加对我国零售连锁药店的关注度,保证医药产业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结合发展,形成医药产业生产和流通一体化。新医改对医药连锁产业的关注度,是SST零售连锁药店发展的动力,也是连锁药店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对连锁药店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医改也倡导医药的换分发展,利用药对医进行互补,进而也为零售药店的发展带来机遇。面对这一大好发展形势,SST零售连锁药店要增加自身品牌名誉度,为消费人员营造健康购买环境,设置购买会员卡,对药品的使用期限严格审查,增加药品的种类,增加对安全医疗设备关注度,如:血压量测仪、加湿设备、医疗足浴盆等。[6]

3结论

全面秉承新医改发展理念,坚实新医改发展目标,贯彻医疗产业的公共性发展观念,倡导医药卫生产业的公益性,把预防放在首要发展目标,增加对高档药品的关注度,引用具备高新技术产品和医疗设备。首先,增加SST零售连锁药店中中药的占比,对中药药材进行加工,增加中药使用便利性,为购买和使用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其次,零售连锁药店也要树立品牌意识,为消费人员营造健康购买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深化中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1):51-71

[2]黄晓明,景浩我国连锁药店经营管理现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5):240-242

[3]吴海侠新医改背景下连锁药店经营模式的转变[J].黑龙江医药,2011(1):94-96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9

中图分类号:D920.1;F42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0-0499-04

医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之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随着科技进步和药品研发难度越来越大,世界各国不断出台新政策,旨在从政府角度促进医药产业的研发进程。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发新药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活动分析

医药产业研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研发活动反映了政府在新药创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也体现了政府科技引导政策的积极效果。

1.1国内医药产业研发现状

我国制药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起步和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主要是“政府主导型”。改革开放后,我国药学院校逐渐在医药产业研发体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随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的确立,国家对药物研发极其重视,政府为医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出台了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以保证药物创新研究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研发技术平台己覆盖了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化整个过程,部分平台标准规范已能与国际接轨,新药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创新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只有个别企业在5%以上,远远低于国外大型制药企业10%~20%的水平(图1)。

我国医药产业由于研发能力不足、政策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加剧,在 1999-2005年间,医药产业利润增长呈下降趋势;2006年起利润增长率反弹,这与我国政府在2006年提出技术创新的引导政策相吻合(图2)。

1.2国内医药产业研发能力的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一直采取以仿制为主的药品供应体系。多年来,国内的所谓新药研发实际就是仿制国外新药[1]。研发投入不足制约着中国医药产业研发的数量和质量。1998年我国新药研发投入为7.6亿元,2005年研发投入为40亿元,医药产业研发总体投入增长缓慢(图3)。从2002年开始,大型企业与中型企业的研发平均投入差距明显加大(图4)。

我国中药材、中成药和化学药品专利的增长速度超过生物制品专利量的增长速度。将美国近年的创新药物数量与我国进行对比,显示美国作为创新药物研发的超级大国,我国与之差距甚远[2](表1)。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政府引导性政策规划,医药产业研发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我国医药企业应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响应国家政府的科技引导性政策。

2我国医药产业研发绩效分析

2.1国外高技术产业研发绩效评估概述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之一,发达国家都对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高技术产业进行监测和评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长期资助高技术产业评价项目。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两年一度出版的《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S&E)综合分析、评价美国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高技术产业竞争态势,为美国高技术产业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平台和决策依据。《科学与工程指标2010》第八章“国家指标”包括52个指标,分别纳入基础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劳动力、研发财政资助、研发效果、经济领域的科学工程6个方面。结合本文研究重点,选取了与研发绩效相关的输入和输出指标(表2)。另外,《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EIS)是欧盟根据里斯本策略(Lisbon Strategy)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衡量及比较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的创新绩效。2008-2010年EIS的指标体系包括7大领域,并分成创新驱动、企业行为、创新输出3大板块。这些指标涵盖了创新的各个方面,指标与指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对独立性。因此,美国和欧盟成熟的科技创新引导性经验和绩效评估方法是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的。

2.2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力度

参考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和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45-200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之一,包括中药饮片与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美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一般采用两个指标:一是研发力度,即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二是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OECD从投入角度(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力)出发划分的高技术产业标准。中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参考了OECD 2001年的标准。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包括医药制造业。

医药产业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之一,其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10%,与国内高技术产业持平(图5);研发科技人员占劳动力的比重为3.63%,稍逊于国内高技术产业的平均水平(图6)。2007年医药产业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是1995年的2.3倍和3.9倍,医药产业的研发力度整体有所提高。

3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作用

医药产业创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一起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医药创新成果的产生。医药产业要实现创新,与医药科技创新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共同作用密不可分。

3.1医药产业研发绩效的影响因素

影响医药产业研发的内部制约因素包括企业盈利水平、创新收益、人才资源和企业家精神等。医药产业的创新水平与技术创新投入直接相关,而盈利水平对研发投入和投入规模具有关键影响。我国相当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尚未达到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水平,无力进行研发投入或投入规模偏小。陈功玉和闵晓平构建了企业研发投资过程的动态博弈模型,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投入不仅受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受技术创新类型的显著影响;研发活动成本较大和企业数达到某个临界值后,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则会随着产业内企业数的增加而减少;创新收益具有推动和激励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功能。在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方面,以中医药研发为例,2008年本科生与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达到10:1和64:1,研究生仍是中医药科研机构中科技人员的主要来源。企业家的冒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也是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内部因素。

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研发外包、临床研究外包(CRO)等组成的医药技术产业链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药企业各自进行创新的风险。桑国卫曾谈到中国将分阶段构筑创新技术体系,2008-2010年是创新转型阶段,国家计划投入至少66亿元人民币,基本形成创新体系,以推进医药产业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加强与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政府对医药研发的引导政策

医药产业中新药研发是一项风险高、耗时长的工程,平均要花费约10亿美元、历时约10~15年,每5 000~ 10 000个化合物里才可能成功上市1个新药。此外,医药产业研发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政策,以期鼓励企业研发、减少创新药物开发的盲目性、增加其可预期性、缩短创新药物的研发周期等。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法律与政策,如《医药科学技术政策(2002-2010年)》、《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为促进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技术产业研发活动是一个国家经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故国外政府也积极出台了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法律与法规,例如美国的《国家创新法》、欧盟的《建设创新型欧洲》、日本的《医药、医疗器械创新5年战略规划》、英国的《英国研究与发展国际合作战略》和德国的《高技术战略》等。

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故备受各国政府关注,中美两国政府药品监管部门都通过立法确立了一系列的监管和激励政策[3]。2009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倡导“把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努力攻克医药科技难关”、“加快实施医药科技重大专项,鼓励自主创新”;2009年11月《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和“允许创新程度较高的药品在合理期限内保持较高销售利润率”。因此,医药产业研发活动与政府的引导政策、政府资金投入及销售利润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4结语

政府引导政策对医药产业研发的影响效应往往是间接的,旨在完善研发市场的结构、提高研发市场的运作效率,给企业一个良好的宏观研发环境。政府的引导性政策和医药行业研发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本国研发投入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政府引导政策对医药产业研发活动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即企业研发投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其中政府直接资助、金融机构贷款、政府对高校研发的投入、政府对科研机构研发的投入、税收优惠政策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等都将会对医药产业研发绩效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袁伯俊,吴浩.我国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药杂志,1998,7(2):81-83.

医药产业的重要性例10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 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