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4 15:07:58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1

一、引言

科技决策咨询是事关我国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将专家咨询列为中重大科技决策的必要环节;2015年,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党和政府深切关注科技决策咨询,原因在于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要性。首先,科技决策咨询室保证科技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提前;其次,科技决策咨询通过决策科学化平衡各方利益;最后,科技决策咨询通过通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更好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型企业发展及其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面临科技激烈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挑战,这种挑战迫使我国要加快完善科技决策咨询,促进科技决策咨询更好为我们科技创新发展服务。

二、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成熟、稳定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这种完善程度不仅来源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谋士文化,而且形成于工业化社会逐步演进的过程当中。工业社会及其科技的日益发展迫使社会分工细化,进而促进科技决策咨询从广泛的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行业。

(一)美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美国引领世界科技潮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前沿,究其原因,与其科学成熟的科技决策咨询密切相关。

1、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构

美国拥有多元化的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相关职能,可以将这些多元化机构分为以下四类[1]。第一,首先是美国科学院、各大学的研究院(所)以及大企业的研究院和研究所等研究性机构;这类机构主要负责科学研究u,辅之以咨询服务;第二,美国的外脑、思想库,如兰德公司;第三,与科技决策咨询相关的行政机构,如美国联邦政府依靠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要负责制定科技政策和预算的白官办事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由内阁成员组成的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联邦机构科技战略)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由工业、教育和研究各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总统提供咨询和反馈)这3个机构协同进行国家科学技术决策;第四,大量的民营科技决策咨询公司,这类咨询机构通过有偿服务向企业、社会机构提供科技决策咨询服务。

2、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咨询业地位高

美国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发展,历届总统通过科技决策咨询为其决策出谋划策。如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就成立了主要由三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为他出主意,起草政策文件等,“智囊”一词从此便大量使用。罗斯福上台后,又雇用了大批社会科学家在他的“新政”计划中为各政府部门服务。尼克松和福特,在重大决策方面,十分器重美国企业研究所。卡特主要依靠布鲁金斯学会。里根则把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作为自己的“智囊团”,美国著名“智囊团”兰德公司的成员经常被聘到国务院任职。联邦政府的法律还规定,超过100万人的城市都应建立关于区域发展的综合咨询机构[2]。与此同时,美国的咨询业在社会享受较高社会地位,不仅咨询人员享受较高工资待遇,而且受政府人员尊重。政治权威的高度重视机器科技决策咨询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激励了美国科技决策咨询人员的工作认同感,促进科技决策咨询行业发展与创新。

3、保持决策咨询独立性,加快决策咨询产业化

科技决策关乎国家社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是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之一,因此,科技决策受众范围广而容易受政治、媒体、利益集团等影响。因此,为保证科技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公正性,保持其独立性至关重要。美国科技决策咨询通过一系列制度政策规范实现科技决策咨询过程中的独立性,作为美国政府思想库的兰德公司也不例外。这种独立性的制度保证进一步加快美国决策咨询产业化的形成。美国社会现有大量的独立、私营的决策咨询公司,通过提供有偿科技决策咨询服务维持企业的运营。

(二)英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英国皇家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通过在章程中不断强调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性以此带动各级政府对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视。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获得皇家的各种特许证。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的科技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始于1664年。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科研经费和人事任免等事项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资助科学考察和调查,组织与国外高级科技人员的交往;举办科学会议,出版科学刊物,出资举办讲座以及颁发奖金等。与此同时,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专门的咨询中心,并保证该咨询中心的独立性。2009年皇家学会成立了科学政策中心,增强了英国、欧洲在国际政策制定中科学的独立声音,使皇家学会成为科学、社会和公共政策的辩论中心[3]。这些举措可以说明,英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法律法规、财政资金、人才培养等。

(三)日本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改革之后的日本在科技行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增强世界竞争力。这其中也源于日本当局高度重视决策咨询进而通过政策举措实现科技决策咨询逐步完善化。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科技决策咨询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法规。日本学术会是依照“日本学术会议法”(昭和二十三年七月十日法律第百二十一号)。该法律明确规定了日本政府可以就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向日本学术会议进行咨询,日本学术会议也可以就一些科学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学术会议一般采取垂直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机构稳定,统一协调。三、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起步较晚,发展慢。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科技决策方式经历从“精英模型”到“渐进模型”再到“公共选择”模型[4],这也就说明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的滞后性。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而这种发展不充分、不完善所带来的差异性导致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存在一些问题。

1、决策咨询文化滞后,咨询及参与意识薄弱

我国受传统“独裁”观念以及计划经济时代行为作风影响,一方面,政府科技决策咨询意识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决策咨询重要性以及承认政府信息局限性;另一方面,专业咨询人员以及一线科技技术人员献言献策意识较低,欠缺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法律规范化程度低,机构独立性无保障

我国针对与科技决策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十分欠缺,因此对科技决策咨询的规范化内容有限,由此导致科技决策咨询活动杂乱无章,严重影响科技决策咨询效用水平[5]。而这种欠缺法律保障的科技决策咨询活动,加之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由此无法保证科技决策咨询独立性。科技决策咨询行政色彩浓厚,往往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影响而无法做出真实、客观和理性判断。

3、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欠缺经费来源渠道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与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与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水平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的私营机构稀少,政府也尚未出台相关私营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资助政策。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与政府隶属关系加之市场产业化水平低下,导致当前决策咨询机构自营能力不足。自营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低由此导致当前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仅能够依靠政府小额度的经费支持,因为其发展受限。

4、人才培育不充分,决策咨询主体有限

人才是支撑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展完善的基础,而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决策咨询人才尚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人才培育不充分导致当前科技决策咨询只能依赖于行政单位以及高效的资深人士,而兼具理论与实践的青年人才欠缺,且社会参与渠道不足,决策咨询主体有限,社会各方利益平衡力度较差。

四、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展现状,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快科技决策咨询立法工作,促进科技决策咨询规范化

法律制度是规范科技决策咨询活动的基本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活动规范内容是当前推动科技决策咨询的重中之重。首先,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通过立法保障科技决策咨询机构法律地位,确立机构的权责关系,强化机构日常工作的激励设计;其次,规范科技决策咨询活动程序,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制约当前科技决策咨询不作为行为;最后,通过立法明确咨询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咨询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二)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推动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

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产业化受市场需求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的引导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对民办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力度小,民营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一无政府资助,二无市场支柱,导致其市场生存能力弱,进一步弱化我国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的社会培育功能,这是导致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未能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加大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力度,加大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的生命周期研究,培育科技决策咨询的市场需求,为民办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产业化水平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落实决策咨询机构独立性制度设计,鼓励决策咨询机构自营活动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2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3

政府决策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及其成效。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时期,政府的正确决策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已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创新社会管理,对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将“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定为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强调政府“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然而,在我国政府决策活动中,体制的完备、机制的运行、程序的确立、方法的操作离法律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行政首长凭臆想、凭经验进行决策的现象比较普遍,决策出了问题后难以及时纠正,从而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损害了人民利益。解决这些问题,优化政府决策,要求政府在决策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决策法治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政府决策的基本认知

政府决策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活动。正确决策是决策取得实际效应的前提,是政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为了保障决策正确,政府决策不能主观臆断、随意任性,依法、科学、民主是政府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但同时参与重大的行政决策;又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惟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在国家决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政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执行党的决策。这样,政府决策的内容就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如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如何执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三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职责。就性质来说,政府决策是一种行政决策,是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需要解决的一些社会重大问题做出某种政策或行为的选择,是政府“为履行行政职能、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具体政策和选择行动方案的活动”,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和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抉择性创造思维活动”。

二、政府完善决策机制的现实意义

政府依法、科学和民主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决策是否依法、科学、民主,从微观上说关系到政府决策的正确、合理、可行,从宏观上说关系到人民利益是否能够实现、社会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政府地位是否稳固。

首先,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提高政府决策力的关键。我国地方政府的决策力长期得不到提高,关键因素在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期决策思维的影响,许多政府官员的经验决策、武断决策、盲目决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致使决策水平难以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政府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政府管理的首要环节——行政决策提出了挑战。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能有效避免或减少经验决策、盲目决策等弊端,提高地方政府的决策力,减少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

其次,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对推进地方政府的政治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而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相关制度的引导与培育。尤其是地方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机制的建立,对引导和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将发挥重要的示范效应。也能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同时,公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公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从而为推进地方政府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制度保障。

再次,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管理的途径和方式。作为政府管理首要环节的行政决策,其决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的全过程。只有高水平的政府决策,才能为有效的政府执行奠定基础,也才能为政府管理中的的监督和反馈提供机制保障。因此,没有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不可能有政府管理的现代化。

第四,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地方要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正确决策,要在政府决策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建立民主的决策机制,政府的科学决策本身也包含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内在要求。只有科学的决策机制,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依赖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作保障。

三、当前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决策的程序机制不够健全

当前地方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程序机制尚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决策会议制度存在着随意化。决策最终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会议来作出的,但当前地方政府在决策会议的主体和层次的界定上还不够明晰和规范,存在着临时动议性、随意性。第二,决策方案论证评估存在着内部化。决策方案形成后,需要进行论证和评估,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但当前地方政府相当一部分决策方案的评估,是在部门内部进行的,主要是在党政部门、人大和政协委员之间进行。大多数人包括利益相关部门的人对正在进行的决策通常是不知情。由于缺乏来自社会的独立的第三者的评估,很难保证决策方案符合不同阶层的利益。第三,决策听证存在着形式化。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缺少听证程序。重大决策往往是由部门先提出决策方案,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直接报送到最终决策层“拍板”。决策往往是在既有方案基础和框架内进行审议,进行修补,难以跳出原有方案的总体思路,最终的方案也很难真正满足公众和实际的需求。第四,决策的法制规范存在着边界模糊化的问题。

(二)决策咨询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决策咨询系统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调研环节不够深入。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但不少政府的决策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常常是“情况不明,决心大”,导致决策的浪费甚至激化某些社会矛盾,造成不和谐因素。二是决策咨询程序不规范、走过场,不能充分体现民意。如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其听证内容、时间、地点等未能提前、及时公示,公示途径、方式和范围不能最优化、最大化,从而影响公众的参与度。

(三)决策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尚未完全到位

决策必须接受监督与实行责任追究,是决策法制化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决策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一方面表现为决策、执行与监督既相协调又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表现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还是一个空白。决策者的权责不对等,导致其责任心不强。对于决策失误的责任人,更多的把决策失误当作工作上的缺点,往往以“交学费”为由了结,难于依法追究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决策监督和问责制度的缺位,还与缺乏严密的决策后评价机制、难对决策做出客观评价有关。

(四)决策反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1.上下级政府反馈不畅通。当前我国由于行政层级因素的影响、层级中存在的“信任危机”以及地方政府对建设发展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导致上级政府在做出决策时,对地方政府不信任,对地方实际情况考虑不充分,加上决策反馈机制不健全,使地方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2.对决策的绩效评估机制不够科学。惟GDP的评价标准仍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导致各种“短期化决策”、“首长工程”、“形象工程”、“马路工程”比比皆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用人观引导下,许多地方官员在决策时奉行的只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关心,只怕领导不开心”。

四、政府创新完善决策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基本规则,创新决策程序机制

1.创新政府决策的自律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等,就是针对地方政府的议事范围、议事原则、议事程序、职责职能、依法行政、行政监督等做出具体规定,以加强政府决策行为的自我约束,促进政府决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避免决策的随意性。

2.创新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地方政府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开始注意坚持依法决策,制定了重大决策依法向人大报告的制度。如有的地方政府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重大项目建设、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项等决策,必须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

3.创新政府决策流程化机制。一些地方政府针对不同的决策类型,积极探索具体操作办法。如,在决策中根据决策的不同类型和轻重缓急运用相应的决策程序。同时,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不仅健全了从问题的提出到决策立项,到调研以及认证的过程等程序,还建立了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修正程序和决策的最后评估程序。

(二)注重“外脑”作用,创新决策咨询调研机制

1.创新专家咨询机制。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政府决策专家咨询服务团或法律顾问团,为政府重大决策和处理重大事项提供科技创新、法律咨询等分析和建议。

2.创新决策前专题调研机制。为了使决策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地实际,各地都十分注重决策前的专题调研工作。如有的地方政府实行了专题调研咨询服务项目外包。为保证决策调研和咨询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沿性,拨付专项经费,委托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进行课题研究。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4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1-0010-07

一、 科学精神及其领导决策价值

指出:“做好领导决策,首先要坚持决策的科学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做到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当前领导决策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1]现代领导决策的前瞻性、战略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领导决策必须具有科学性,科学精神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高尚卓越的情操、品格和行为特征,是一种最具科学理性的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崇尚真理、唯实求是、锲而不舍、执着探索、善于怀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2]。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增强,人们对科学精神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人类的科学实践、科学认知仅仅依靠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根本推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精神。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就很难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科学精神是人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科学实践的智慧总结和精神定位。领导者只有做到自觉地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来进行决策,才算迈出了科学决策的第一步。

(二)科学精神之于领导决策的价值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整体发展顺利与否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故此,确保决策科学化是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避免决策失误就要做到科学决策。”[3] 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的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决策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科学决策的作用更加显得至关重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积极把科学精神运用到领导决策的工作中,对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弘扬科学精神,可以避免领导思维方式的习惯性。尽管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已经被高度重视,且在提升领导者正确、科学决策方面已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有不少领导在决策时依然难以摆脱长期习惯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决策思维,在部分领导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定式思维看待事情、思考问题、指导工作的现象。部分领导对科学决策不了解、不重视,还习惯于老方法、老作风,不调查、不研究、个人专断、凭经验拍板 [4] 170。其结果往往是工作中常有碰壁,且以失误于客观规律而收场。因此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着眼于新的改革与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科学素质,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提升领导决策的问题针对性,减少领导决策的盲目性。提高领导的科学决策水平,对于领导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现实经济工作中的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都与决策的不科学密切相关。如今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领导决策的领域不仅更宽了,情况也更复杂了,难度也更大了,而且决策也带有更凸显的未来性和风险性。这些情况对领导决策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领导在决策前必须理性地思考,努力做到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最后,弘扬科学精神,是规范领导决策程序、方法的基本保证。科学决策是对领导谋划发展、管理实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能。领导一般都承担着许多繁杂的事务,但无论琐事多么繁杂,都必须牢牢地抓好科学决策。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把握问题,科学判断趋势与形势,实事求是地规划方案,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方案优化与选择。只有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活动的成功率和社会效益。

二、领导决策中的科学精神诉求

(一)实事求是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科学精神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精神。求真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追求真理的精神,它包含着崇尚科学、端庄正直、不阿权贵的特征,是决策者应具有的科学精神的核心[5]。所主张的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和实践一致,是对科学精神的精辟概括。

实事求是之所以被看作是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不仅取决于它决定着决策的成功与否,还因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和磨练。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要求人们讲真话、干实事、收实效,实事就是实际存在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科学。阻碍前进步伐的,归根到底就是诸如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唯书唯上、故步自封等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因素[6]。因此,在改进和完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这种精神。只有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每一件事的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7]。缺少了决策者本人调查研究的决策都将是有失偏颇的。

(二)高瞻远瞩精神

科学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长期以来,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得我们形成了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定式思维;想问题,办事情,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正统性的权威,便于被别人承认;其次是趋同从众。这些思维定式严重地制约着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决策的落实。当前,一些领导有想法、有目标,也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定的成果,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长此以往,就可能使得整个决策前功尽弃,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与此相反,一些目光长远的领导干部,往往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用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因此,领导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项目发动都要审慎考察,审时度势,全面分析,科学评估其对当前以及往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8]。领导决策能否高瞻远瞩,决定着改革的进展和事业的成效。

(三)创新精神

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非所谓的权威。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的实践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生命力的体现,是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会落伍。一个领导者想要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即在针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决策时,有超越前人的认识、提出新的科学决策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当前新时代、新局面、新趋势对决策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决策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在发挥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9] 140。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常构创新思维之路,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找出症结,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预见,才能解决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找到好的出路,做出新的成绩。领导干部要摆脱理论与权威的束缚,善于创新、敢于批判,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方法,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四)理性精神

科学决策呼唤理性精神。在领导决策中,首先,需要冷静思考,即在遇到不利情况或犹豫的问题时,能处变不惊地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最理想的抉择。其次,需要严谨。严谨的思维有助于领导分析问题周到缜密,这样不仅会使工作的失误降至最低限度,同时领导自身的信誉也会不断地建立起来[10]。最后,需要有批判精神。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怀疑。尊重科学,就必须破除绝对权威,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理性精神作为批判的有力武器,在保证科学的不断进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性精神的本质在于能促使决策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决策者冷静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领导决策中科学精神的培育

(一)科学态度的培养

培养科学的态度,就是培养看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11]。实事求是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领导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是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为科学分析问题找到起源,为科学的解决问题找到方向。

曾说,“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弄清楚“实事”比较容易,因为它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要做到“求是”就增加了一些难度。因为从“实事”到“是”,是从抽象到具体,“求”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下很大功夫。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到:“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研究客观条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忽视了客观事物的存在。”[12]当前,一些领导做决策时,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做“全面”“重要”指示;有的领导刚入职一个地方,还没有完全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就急匆匆地制定一套“发展蓝图”;有的领导从个人经验出发,把成功的经验教条化,工作过程格式化,殊不知时变事迁。结果是目标不切现实,落实不着边际,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花时间去调查研究,花精力去深入探索,把调查研究当成任职的必修课。首先,要把握“实事”,这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客观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其次,必须要在“求是”上下功夫,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归纳,从中找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群众利益的办法来[13]。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一个抽象口号,不是一个空洞道理,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保证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科学意识的培育

在科学意识培育中,首要的是培养为民决策意识。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所在,也是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的最高检验标准,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在谈到领导决策时指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领导者要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观点作为决策的根本思想。这就要求领导在决策时必须实行广泛的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14]“为谁解决问题”是一切领导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所有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必须建立的价值标准,它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目标。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离问题距离最近,对问题体会最直接、最具体和最深刻的感受者。领导决策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夯实科学决策的根基。

同时,要强化整体决策意识。面对现实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无论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与把握都需要有关联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决策者应该具备整体观念,从整体着眼,全面调查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积极有效地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部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领导决策因急功近利而狭窄片面,往往会出现决策及其实践效果在直接与间接、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体与集体的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悖论。因此,科学的领导决策必须要有整体意识。

(三)科学方法的把握

从某种程度上讲,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也是领导决策成败和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如果方法得当,领导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或者徒劳无益,甚至可能酿成大错。为此,领导决策必须把握科学的方法。

首先,要集思广益。领导在决策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与决策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系统掌握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决策的信息基础、资源基础和民意根基。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广泛征求区域群众的意见,并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反映;涉及到利益调整的,要广泛征求受益方、受损方的意见,充分考虑相关群体的感受;不仅要广泛征求当事人意见,而且需要听取专家、学者和第三方的意见建议。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搜集资料,养成检验信息可靠性的习惯,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才能充分发挥所获信息的使用价值,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其次,要深入调研。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的先决条件。领导决策前,应就决策问题及相关事项进行深入调研,溯本求源,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藉此摸清决策问题的源头、现状与趋势。最后,跟踪问效。科学决断只是良好的开端,关键在于落实。领导要密切关注决策的进度和进展,具体实事方案的负责人更要积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决策的具体状况。同时,对决策执行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好方法要保存下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借鉴和使用。对于决策落实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积极分子,应予以鼓励;对落实决策不力、应付差事、拖后腿的同志,要提出严厉的批评,促使其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对于屡教不改的同志,必要时可进行组织处理。

(四)科学程序的依循

领导决策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可划分为很多个互相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步骤。概括来讲,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决策方案、评估方案、优化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与反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决策体系,进而实现整个科学决策过程。

第一,发现问题,拟定决策目标。所谓问题,就是领导者决策时所要解决的矛盾,它是一切决策活动的缘由和动力来源。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并提出决策计划,进而解决问题。确定目标是科学决策程序的关键步骤,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明确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拟定出达到目标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才能据此做出决策。确立目标,一般要求要有及时性,即有实现目标的时间要求;有责任性,即明确具体责任;可控性,即对决策目标要进行可控性监视。为了确保领导能准确地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必须亲自实践,进行调研,获取最可靠的资料。

第二,拟定方案,即围绕目标而策划和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科学决策对备选方案的拟定有着基本要求。一是目的性,即在拟定备选方案时要准确把握决策目的,依照决策目的做出符合决策目标要求的方案。二是可行性,即备选方案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切实可行。三是多样性,即提供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各方案在牢牢把握科学性、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比较、有鉴别。

第三,方案评估优化与选择。决策方案评估是对多个备选方案深入了解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决定决策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方案优选的标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方案能够花费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以实现决策目标。这需要领导一方面科学评价估量各种方案的效能价值,预测其后果及各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得失,提出取舍意见,提交决策机构。

第四,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决策者应及时归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人民群众对方案实施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这些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和修正决策内容。同时,领导决策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领导将这些情况和问题及时地更正和修订并纳入到已有决策中,如此循环反复,不断提升领导决策的科学性[15]。

[参考文献]

[1].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2]秦元海.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3]万 里.万里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郭晓君,左晓龙.领导科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5]王金福.论科学精神[J].苏州大学学报,2009,(5).

[6]许永祥,刘学求.论科学精神的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7]林金荣.从东圳水库建设看领导科学决策精神[N].湄洲日报,2001-06-03.

[8]唐爱玲.科学精神是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灵魂[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1).

[9]文茂伟.当代英美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0]曹文彪.领导干部文化修养两方面: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N].学习时报,2011-11-03.

[11].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2].改造我们的学习[J].当代陕西,2001,(2).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5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6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7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8

1.健全学校决策机制的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的十提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求充分显了依法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性。形成合理的与行政管理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体制,是当前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教育亦因其在当代社会所受到的高关注度成为当前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健全学校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十分迫切。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政府职能不断变化,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由过去的隶属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由过去的办教育转变为管教育,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学校面临新环境,教育的责任主体不再只是政府,学校拥有了更大的办学自,成为承担教育责任的更直接主体,这对学校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学质量提出了全新要求。

公众民主意识增强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渐次完善,既为民主意识的增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也带来了人们对自我利益的重视与民主政治的渴求,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等价交换准则溢出经济领域演化为追求公平、公正的民主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为公众参与学校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受泛行政化的影响,学校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如缺少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淡薄,决策唯权力论、利益论,背离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等现象时有出现,导致学校决策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社会转型使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教育也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务,开放办学、开放管理,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发展,以民主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以开放办学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健全决策机制成为必然。

2.健全学校决策机制的总体要求

2.1关于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本义指决策系统间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能,它反映的是决策机体的运行规律,在组织发展中处于主要地位,贯穿组织其他机制运行的始终,是设计其他机制的基础,决策机制健全是保证决策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是学校对政府职能转变等外部环境变化的积极应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不断进行重大调整的背景下,任何一项决策的出现都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效应,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对决策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科学决策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2.2健全学校决策机制的总体要求

健全学校决策机制的总体要求是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学理在于决策在本质是利益的分配或调整,因此,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可能引起利益主体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或妥协,也会引起社会公众以非官方的身份参与或热议。政策是利益调整或分配的依据,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可以更好地从决策方案、决策过程和决策效果等方面推动社会和谐。学校工作中依法决策就是运用法律规范调控学校决策过程,使决策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范围内进行。依法决策具有多重内涵,但首先要强调的是决策主体的合法化,承认不同主体在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决策主体不仅是指传统观念所理解的领导、官方决策机构等,按公共政策分析学的观点,决策主体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非官方的;政策制定者可以是体制内的,也可以是体制外的。因此,在学校依法决策的主体中需要或应该包括学生、家长、社区、教师、企业和专家等主体。

科学决策从哲理上讲就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使决策内容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切合社会公众对当代教育的基本诉求。决策透明度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体现,有效监督是科学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科学决策反对脱离公众意愿、脱离社会发展现状、脱离事物发展规律的经验决策、少数人决策,要求在决策体制建设中,加强集体共同决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愿望,唯有如此才能获得丰富且客观的信息,这是实施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

民主决策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决策得以保证的重要方面是民主的程序问题,重视民主的程序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使决策科学化。学校决策体制中的民主决策就是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使各种不同利益或要求在决策过程中有一个充分客观的表达,使全体教职工及利益相关者,在学校决策中有参与权、知情权,使决策受到位监督,确保决策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获得最大满意度。民主决策只有增强公众参与,才能真正做到决策为民。民主决策反对个人决策、部门决策等让民众处于被民主位置上的决策,保证民主决策的重要前提是决策权力体系的合理分配。总之,在健全的决策体制中,依法决策是前提与保障,科学决策是本质,民主决策是核心,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健全学校决策机制面临的问题与创新

3.1学校决策机制中的党政关系

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校长负责制是我国中等及其以下学校传统意义上的领导方式,在此领导方式中,校长与书记的关系一直难以理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现代学校制度内涵的政校关系、社区、家庭与学校关系、和校内各层面的关系的三个层面中没有直接提及党的领导,而是赋予学校充分办学自,保障校长有效行使管理权。加之,在东西方学校制度比较中,西方学校普遍不存在政党领导这一话题,而我国学校工作事实上分为党组织工作与行政工作,因而,现代学校制度下如何坚持党的领导问题,在一定层面上首先被演化为校长与书记间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校长行政中心与党组织政治核心的关系。可以肯定地讲,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党组织在学校的执政意识不能淡化,还要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一方面,现代学校制度是政府对学校办学的进一步放权,但放权的方向不是把学校的一切权力都归于校长,让其权力最大化,而是向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对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作用的界定不能简单地套用行政标准或用所谓的有形标准来衡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工作的中作用主要体现为:一对学校工作的政治领导,保证学校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二依据规范程序有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保证决策方向正确,提高决策质量与效率。三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监督。监督行政权的行使,保证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学校法人有效履行自主管理权。

3.2克服决策中的泛行政化倾向

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必须克服泛行政化倾向。长期以来,学校一直被视为事业单位,沿用行政管理体制,这种管理贯性中的官本位价值观,导致行政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甚至带来了泛行政化倾向,出现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群众利益边缘化、弱化的现象,健全科学民主决策体系必须反对存在于学校工作中的行政化倾向。

克服学校工作中实际存在的行政化倾向,首先,要正确认识行政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行政管理的目标是让学校办得更好,通过制定、执行政策,服务协调各项工作,对学校其它各项管理工作起到保证作用,但是,行政工作不是学校的终级目标,过高强调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带来的行政化倾向,是对教学、科研中心的偏离。其次,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教育以及与其相关的活动是学校系统的终极目标,学术权力体现的是学校与教育的真正价值,是支配学校运行的原动力,学术面向未来,追求不断创新,强调自由、分散;行政的目标是要保证学校功能与教育目标得以实现,行政追求效率,要求服从、统一,两者相对分离,应避免目前存在的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的学校价值目标转移现象。再次,要纠正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不正确认识。需要明确行政权力的行使应该建立在学术自由基础之上,使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或者使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并行的观点与做法都是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背离。

3.3呈现多主体参与的决策创新

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求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主体是决策机制的中心环节,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创新,转变传统的一元决策主体为多元参与,合理划分功能与权限,发挥多主体在决策中的作用,是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保证。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参与决策的主体有着不同体现。高等学校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应发挥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学校理事会等组织在学校决策中的作用。中小学要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契机,创新校长负责制,建立有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完善学校内部决策机制,提高学校决策科学性。职业学校要面向市场,吸收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形成有企业参加的决策机制。学校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由于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其它教育组织的差异性,在决策主体明确的前提下,要加强对决策主体的法律约束,依法监督其切实履行职责。在决策主体多元化创新中,特别要注意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决策的参与,因为教育具有公共性与私利性共存的特点,虽然这两者并非对立,但人们更多地是从私利性来看待教育。

3.4决策程序创新

决策程序是决策活动所要经过的步骤或阶段。决策程序创新,一方面,是明确进入程序的事项,并非所有的决策都适宜于全体参与,也并非所有的全体参与都有利于决策,“当公民参与不成功、失败的时候,带来的则是社会的不满,骚动的、难以控制的公众,无效的政策,以及遭到削弱的民主参与基础”[1],因此,明确学校发展规划、基本建设、重大合作项目、重要资产处置、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事项等进入程序,有利于实践操作。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中要对决策进行咨询、论证和评估,要特别强调专家的介入。专家参与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决策智力的延伸,专家的专业性可以防止决策的随意性、专家的独立性可保证决策的客观性、专家的前瞻性可以带来决策的长远性、专家的全面性可以防止决策的片面性。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现代经济社会出现了高度分化与高度统一相结合的新特征,社会活动的规模与复杂性远超历史的任何时期,仅靠个人或少数机构的经验、才识,难以形成适时、准确的决策,专家则因其对大量相关问题的深入调查、系统研究、科学论证等,可以对决策起到重要的咨询作用。

注 释:

①(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艾勇,依法决策、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关系刍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2期

[2]余友前,论科学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期

[3]居南生,论高校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4期

作者简介: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9

后勤管理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综合活动过程。其中,决策因素对其制约和影响最为直接。决策既是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是后勤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责。它渗透到后勤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避免决策不当给后勤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

五、加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

目前,我军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是我们的薄弱点。例如,我军在理论研究上目前定位不很恰当,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军后勤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主要表现在基层后勤工作有许多限制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而高层管理决策受到的法规制约很少。然而,现实情况中失误一般来自高层,而且越是高层的失误带来的损失越大。因此,我军应调整后勤管理研究着重点,在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三层次中把重点放在决策层,加强理论研究,提供决策指导。加强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要通过借鉴外军后勤决策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后,在理论上拓展和深化。同时,要加强决策理论创新研究,由此探索我军后勤管理决策规律和方法,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体系,为我军后勤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服务行业中,顾客经常要参与服务传递过程.“过程就是产品,产品就是服务”,因此不能忽视与顾客接触有关的行为问题。后勤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后勤服务与管理工作中的“产品”交换过程也是以人为载体,服务过程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产品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和满意率的高低,因此要重视与师生接触的相关行为的研究。但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行为和冲突,这一方面是由于师生的观念和角度差异,以及每个人思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提供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接触,意思为挨上,碰着,指人跟人接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服务接触就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交往。后勤除了日常性的服务工作之外,往往是在“隐形”的情况下工作的,这些服务工作参与程度比较低,可以理解为轻度接触,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服务接触,这类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服务提供者与师生之间发生的频率或交往接触程度较高。实际上,大多数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评价都来自于人们对后勤服务提供者的感觉,通过这段时间短暂的高度接触(也可称为关键时刻),决定了对服务质量优劣的评价,经过一系列的交互作用,最后形成理性认识,决定了该项后勤服务工作的信誉好坏。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例10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