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学发展思维模板(10篇)

时间:2023-10-30 10:19:27

科学发展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例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主体和动力、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准等问题都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运思活动。在科学发展观中,处处体现着这种价值思维。其突出特征有三个。

一是科学发展观运用主体性思维,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和社会本位,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纳入发展的视野,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动力皆为人,要求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主体性思维就是人民本位思维,就是以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幸福为本,能否让最广大民众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成为判断发展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主体,也是享有法律保障的权利主体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一切价值都是人民创造的,都是人民自我价值的表现。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创造过程。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将人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文化、政治需求及其满足,人的权益和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宗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之本,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协商、调解等综合手段,建立和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公正机制、多样化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与实现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社会权利,实现既能有效创造价值又能公平分享价值的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共赢,坚持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全面的彻底的关系思维,在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化、方法化和可操作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五个统筹”既体现了发展的空间的全面性,即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发展到对外开放等的空间意义的全面性,又兼顾到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重关系的角度来规范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坚持发展的多维性,重视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注各动力要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强调应遵循系统的合力优化原则,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项具体的建设之间保持有序与紧密关联的张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上,坚持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关注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过程中价值关系的互补性与互动性,并确立了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正、文化繁荣、生态平衡等综合指标系统,追求社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全面实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进。

三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合目的性统率合规律性,追求发展的内在和谐。把价值目标建立在真理之上,既以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基础,又以人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以人民利益为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高度地统一起来,使发展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规律之真与人本之善、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的统一,创建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性设计正确的发展过程、战略和步骤,在实践理性层面提出了整合发展中各类利益关系的“五个统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突出了主体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和创造性特征,把整个社会发展视为一个政治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坚持了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既关注社会发展诸要素在时间上的动态连续性,又关注社会发展诸要素在空间上的结构合理性;强调社会发展应当是系统运行协调性和持续性的统一,主张以组织的、规范的、制度的和价值的方式,对社会的各种利益、动力、目标和结构进行协调,保证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全面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共荣,使各类价值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平衡实现,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优化,使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实现社会利益主体及其关系的和谐,进而达到有秩序的、规范化的、按章办事的运行状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逐步成为现实。和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走向。

总之,科学发展观就是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共赢的价值思维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以这种科学的价值思维范式为指导进行的社会实践运动。只有真正确立起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价值思维,并落实于各项制度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之中,全面转化为现实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方式,才能实现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政治理想,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充满着深厚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思维例2

思维方式的更新与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密切相关,与实现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要克服因循守旧、自满保守、狭隘封闭、主观片面等不利于我区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必须通过解放思想、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培养、形成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方式上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保证。

科学思维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科学思维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呼唤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用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是我们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全区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统筹管理、决策、应对危机、获取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否正确科学地判断发展趋势,把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与外在现象,事关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思维方式决定思想观念的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抓发展。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维,不为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所束缚,才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有的放矢,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我们在思维方法上如果还抱残守缺,思想观念就难以转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难以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全面推进。或只顾眼前,不想长远,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或“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千头万绪理不出头绪,不敢试,不敢闯,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我们讲要学习广东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首先就要更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的意识和水平。如此,才能变革思想观念,开阔视野与胸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进行决策,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事有所成,必学有所成。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科学思维,才能够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思维例3

思维方式的更新与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密切相关,与实现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要克服因循守旧、自满保守、狭隘封闭、主观片面等不利于我区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必须通过解放思想、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培养、形成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方式上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保证。

科学思维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科学思维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呼唤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用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是我们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全区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统筹管理、决策、应对危机、获取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否正确科学地判断发展趋势,把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与外在现象,事关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思维方式决定思想观念的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抓发展。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维,不为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所束缚,才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有的放矢,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我们在思维方法上如果还抱残守缺,思想观念就难以转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难以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全面推进。或只顾眼前,不想长远,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或“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千头万绪理不出头绪,不敢试,不敢闯,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我们讲要学习广东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首先就要更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的意识和水平。如此,才能变革思想观念,开阔视野与胸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进行决策,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事有所成,必学有所成。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科学思维,才能够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思维例4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科学思维 推动科学发展”。 前些天跟几个朋友闲聊,谈及最近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个朋友说,科学发展观,不就是说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吗?那都是国家领导决策层的事情,跟咱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啊。也有朋友说,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就是知道什么是核心什么是第一要义什么是基本要求吗?这些我都倒背如流了。 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我不禁问自己。仔细思考了很久,我发现,事情远非如此。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吧。 科学发展观中的“观”即是看,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呢,换言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发展,从而来推动发展。

在我国,科学发展的思想其实古来已有,在《吕氏春秋》中,雍季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来劝晋文公:“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sou)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意思是说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狩猎,怎么会猎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管子轻重甲》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 菹(zu)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是说身为君王应该保护好他的山林湖泊甚至荒地,否则就不称为合格的君王。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惜的是,古人尚且懂得的道理,我们却把它给忽视了。还记得我们那个年代,也就是6、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我们小的时候玩的什么啊,小孩子过家家、打水枪、玩陀螺、滚地球等等这些游戏,那些曾经伴我们度过整个童年时代这些小小的游戏和游戏里面的工具,都是我们曾经自己动手做过的,虽然我们做的远远不比我们现在的儿童在商店里卖的那些玩具紧致,漂亮,可是我们玩的照样开心,玩的照样废寝忘食。现在的儿童可以这么说基本上所有的游戏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现成的,商店里什么都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但是我们还有许多的朋友认为,现在小孩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买来,都是现成的,这将影响对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啊!长期这样下去怎么能够接我们的班,掌我们的舵啊!但是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些个游戏,做的那些个游戏的工具确是有开动脑筋,锻炼动手的能力,但是那只是每个人的极少的一个能力方面的表达方式,比如说现在小孩子玩的魔方,玩的积木其实都可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

不可否认时代有时代的产物,有时代过度的替代品。科学在发展嘛,我们应该把我的思维方式从新来定定位了,现在的电脑,现在互联网,现在的手机,那些都是我们那个时代,7,80年代想都没想过的问题,那个时候特别是农村,连什么叫电视机都不知道,最常用的家用电器我估计就是手电筒了,一个村子最热闹的时候可能就是村里办大喜事放场电影,全村的老百姓都兴高采烈的大人搬着长凳,小孩拿着板凳去占个好位置而已。前些天我看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的一段演讲,我受了很大的启迪。里面有讲到阿里巴巴是怎么成功的,当中就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说在95年的时候马云去了国外会一个朋友,正好他的朋友在搞互联网也就是现在intelnet网络,他一个朋友就在电脑上打了一个英文单词beer(啤酒),搜索以后就有了很多德国的啤酒,美国的啤酒和日本的啤酒。马云很好奇的在电脑上打了一个china beer结果显示no chian,再搜china还是no china,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想能不能在我们国内也弄这么个网络让外国人也来知道我们中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知道我们中国的产品。回到国内先约了24个朋友吃饭,让他们举手表决他的想法,结果有23个人反对,但是晚上睡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一起来还是决定要做这个东西,他觉得这个东西将会改变世界,改变中国。现在我们很多中国的青年人,”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起来走原路”。于是就砸锅卖铁凑了些钱就开始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根本招不到人,他说那个时候基本上只要不是太残疾的会走路人公司都要。马云就是在这种以科学思维方式,在这种坚持不谢的努力下成功了。

我们平时的工作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离不开科学思维给我们带来的后果,背弃了科学思维,我们的科学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还记得在20xx年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在监察大队工作,接到了一个老百姓的举报,说是我们冷水滩城郊结合部的老鸭窝村有一户村名在稻田上非法建房,我们经过调查认证,确认了事实以后,报到了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了10多个单位500多人去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当中有公安、城管、监察、国土等部门),一到现场老百姓那个场面实在是强大,很是让人惊讶了一番,他们用人墙里三层外三层把即将被拆除的违 法建筑包围了起来,手中还拿有反抗武器,比如说脸盆、水桶里面装有脏水,手持木棍等等,户主更是手拿菜刀,做出一副只要拆房命都不要的架势,试图与执法的工作人员对抗。在他们眼中自己建房并且是在村集体土地上修建房屋根本不需要办理手续,自己想建就建,想拆就拆,根本没有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词语。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规划内用地,国家随时都有可能拆迁,只要一拆迁他们就可以从中以差价的方式谋取利润,(国家的补偿一般是比他们的建设成本要高)。但是国家的法律是严肃的,我们必须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假如每个老百姓都是这种思想,都以个人目前微小的利益所驱动、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意建房的话,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是一遍狼藉,我们的子孙后代那什么来生存。更本就不用谈什么节约集约用地了。在僵持了3个多小时,最后还是把房屋拆除了。

科学发展思维例5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52-02

【作者简介】沈宁,江苏省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江苏徐州,221006)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科学特级教师,“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学科培训专家。

近年来,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几经修改但始终强调“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回顾一下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不难发现,从发现问题到设计研究方案,从观察实验到分享交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动手动脑,反观科学课堂“动手”却多于“动脑”。学生上科学课最喜欢的是做实验,课堂上我们随处可见“人声鼎沸”,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几个人简单的分享就成为全体学生的研究成果,实验做了,结论有了,科学课结束了。这是真正的“动手动脑”学科学吗?

问题1:什么是“动手动脑”学科学?

我特别同意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关于真实教育的观点“真实的教育由两个部分构成:思维习惯的形成和高标准的技能”。由此我想到科学课的动手与动脑。仔细分析,我觉得“动手”是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在科学课上集中体现为观察、实验、调查、阅读、表达的方法,各种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作品的制作方法等。“动脑”则是科学探究的思维能力。在科学课上集中体现为分析与整理、判断与推理、质疑与创新、分享与交流、解决问题等。“动手”与“动脑”能力无法单独养成,只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共同生成。

“动手动脑学科学”体现的是科学探究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机融合,当学生真正进入这种学习状态时至少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学习行为: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并确认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即用科学方法可以研究的问题);能够有依据地提出自己的假设;能够围绕假设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能够按照既定的研究方案完成研究,如果方案有修改,能够记录、修正和改进方案的过程;能够根据研究方案选择所需的工具与器材;能够重视搜集证据,包括能够验证自己假设的证据和不能验证自己假设的证据;观察并记录“科学事实”;能够符合逻辑地进行解释,用证据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能够认真听取他人的结论和意见,使用“暂缓相信”的方法,多问一个“为什么”;能够在鼓励他人进行研究活动时,有根据地质疑;能够在安静、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乐于分享和表达,在分享时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和方式,并尽可能地反映全部研究过程,包括收获、疑问、困难等;遇到不会、不懂的问题采用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寻求帮助等。当然这些“动手动脑”的学习行为并不是在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就全部呈现出来的,而是应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渗透在学生们的血液中,并在适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问题2:如何从发展思维的角度建构“动手动脑”的科学课堂?

1.创设真实情境,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真实情境”是学生过去、现在或将来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它必须包含学生将要学习的科学概念或规律。真实情境是“学习环境”与“生活情境”的统一体,它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实际生活。它不是一堂课的开头或结尾,而是一个持续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学生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我在教学《修正带的研究》一课时,想要建构的科学概念是“在一个技术系统中每一个零件都有不同的作用,各种零件的共同作用才实现了产品的功能”。我选择修正带,是因为修正带学生每天都在使用,且种类繁多,修正带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投入研究。课中,我出示学生使用修正带时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并通过拆开修正带研究每一个零件的作用,最终不但建立了科学概念,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2.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当我们深入看似热闹的探究活动时,就会发现学生谈话的内容是:要器材,指挥或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法去做,争论分工,自说自话重复实验过程等,思维含量很少,不能达到动手动脑的目的。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做出尝试、解释、交流、反思,只有在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才能发展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探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能够独立完成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独立完成,实现个体探究集体研讨。另一种是需要合作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例如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时,我给每两个学生提供了一套“岩石标本”和两套实验工具,这样的器材分配方便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在学生区分出页岩和砂岩后,对剩下岩石是石灰岩还是大理岩起争议时,我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岩石标准,思考还应该做哪些研究才能将剩下的岩石进行正确区分。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实验,在集体交流阶段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整个课堂每个学生都安静有序地投入到了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

3.培养证据意识,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科学课上学生往往分不清“科学事实”和推理、推断,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带到记录中,甚至篡改数据,导致证据失真。这时教师就要敏锐地发现问题,给学生留足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重新实验,真实地记录和整理证据。培养“证据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证据的基础上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要重视所有的证据包括能够验证自己假设的证据和不能验证自己假设的证据,反思研究过程,敢于质疑。教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现,特别是遇到与众不同的结果时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给学生解释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五上《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有一个活动是学生通过地图收集海拔数据来分析指定地区的地形,其中福建省内的一个区域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海拔在100到500米之间,但是有一个学生却认为是100到1000米。追问理由,学生说这个区域内有一个小点是1000米。于是所有的学生又重新观察地图,最后讨论认为从大的范围来看这个地区属于丘陵,但是个别地方也有山地,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认识到了证据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质疑要基于证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建构动手动脑的科学课堂,就要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创设“动手动脑学科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必须动手动脑且乐于动手动脑。

阅读延伸

科学发展思维例6

提出恰当的科学问题,是探究活动成功的保证。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已被科学教师加以重视并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例如,一位老师教学《一杯水的观察》:

师:如果让你研究水,你想准备研究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水是从哪里来的,有时又到哪里去了?

生:我想知道什么动物怕水?

生:我想知道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生:很多成语都用到水,还有说到知识,就把知识说成知识的海洋。我想知道为什么要用水来形容。

如果这时老师能适时地点拨,如何利用现有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你觉得可以研究怎样的问题?学生思维就有了一定的深度,他们必然就会考虑,哪些问题太大,研究不了,哪些问题条件太苛刻,不便研究,通过不断的对比分析和排除,他们会很容易地发现适宜探究的科学性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猜想假设挑战思维的定势

猜想和假设(也可称假说)是对科学问题的一个假定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抑制了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形成思维定势。打破常规的思维,有独特的发现,是需要有一定的观察根据和理论准备的,否则就只能是猜测了。例如,最早提出“大陆漂移说”的魏格纳是一位气象学家,同时他对地球物理很感兴趣,于是,当他在一次住院期间多次看到墙上的世界地图上的轮廓时,他萌发了它们本来是合在一起的“泛大陆”想法,进而发表了《大陆漂移说》一书。

然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曾经的科学理论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推进甚至可以被,比如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现在我们都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其却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试图怀疑过,因为“地心说”理论确实能解释天体运行的一些现象。但是哥白尼就具有思维的批判性,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并最终被证实。

三、制定计划训练思维的严密

制定计划是观察、实验活动开展的必要准备,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策略,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观察实验的正常开展,否则会导致科学探究无法进行,或者走向错误的方向。

例如,教学《摆的研究》时,在统计实验数据时却发现,同等条件各组测量的次数相差很大,即使是相同摆长、相同摆幅和相同摆锤的情况下,摆的快慢也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问题出在摆的初始速度上,有些小组在操作时是让摆从一定角度一定高度自由下落摆动的,而有些小组在摆初始摆动时给予了一定的外力,摆的初始速度就不一致了,如此就影响了摆的快慢。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计划制定的严密性是何等重要,在小学阶段研究摆不涉及摆的初始速度这一概念,但是在制定实验计划时要考虑到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要在实验注意点中明确这一操作规范,要求在摆初始摆动时不得加以外力,让摆自由下落。

四、观察实验激发思维的独创

科学发展思维例7

如在教学《摆》一课中我们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①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②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的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三、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

科学发展思维例8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时展主题,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探求解决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问题而形成最新认识成果的思维活动。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当代思维科学的变革方向。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当代哲学变革方向,有着宏大而深邃的思想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迅速兴起,极大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认识,在思维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以系统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模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方法,也带来思维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些思维成果引发人们对社会理论的重新解读,使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大为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异化现象,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二律背反。科技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人的发展却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诸多问题引发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追问。人们的思维方向开始从自然物向人类自身转变,重新思考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克服异化、回归人本的理念得到推崇。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正是在这一思想转变背景下,在总结我国发展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发展的科学性、更加关注发展的人本性,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力避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开拓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深刻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目前,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开放达到新水平,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中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愈加明显、资源能源紧缺、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诸多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正确解答。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自觉反思和避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主义发展观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扬弃了西方社会发展观,吸收了世界各国关于“发展”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之精华,将传统哲学的一些思维方式经过创造诠释和现代化转换,使之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资源。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现实状况,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首次提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首次提出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首次作出“五个统筹”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反映时代变革的呼声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思想利器。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有利于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范式。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人本思维、动态思维、反思思维、开放思维、系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给人以思维启迪,对开阔思维境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把握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品质,会使我们自觉地朝着当代哲学的重大命题和纵深领域迈进,提升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的层次。掌握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人生境界和品格修养。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

时代性。当今世界,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时代课题。时展要求必须用全新的思维认识、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大格局中谋划,放到全球化进程中思考,既考虑当前发展,又考虑长远发展;通过发展既为当代人造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发展既讲速度,又求质量;既重视经济效益,又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总之,科学发展观把理论与一系列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始终使理论思维与实践脉搏同起伏、与时代步伐同节奏。

人本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这个实践是以自然界为前提和以人为本的。自然对象和人的本身构成实践的客体和主体两大要素。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自然,从而构建了社会有机体,同时又满足自己、发展自己。社会有机体的运行和发展充分说明,人既是推动发展的实践主体,也是享用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和本质,不仅克服了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抓住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从特定的思维向度统摄了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因。

协调性。系统由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的系统是有序的、平衡的,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系统的无序性、不平衡性增加,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利的。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的发展视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来考察。要求我们在把握社会整体发展过程当中,必须深入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相互关系,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

和谐性。化解矛盾、追求和谐,达到“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取向。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变化中实现稳定,在协调中实现和谐,是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基础。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重新认识和科学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走出斗争哲学的思维定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明确提出“和谐”范畴,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使“和谐”的理念深植人心。科学发展观把和谐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既是思维主体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又是思维主体的人格品质、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要求思维主体注重学习,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高尚的道德追求、不懈进取的精神状态。

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立场问题是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创新思维的动力、目的及最终成果,从根本上引领创新思维的方向,最终决定创新成果的社会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强调创新思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促进新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作为最基本的思维素材,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思维的逻辑起点,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

必须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与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精神现象和思想认识范畴。一方面,解放思想为创新思维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创新思维又为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加工”并最终提供成果证明,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思想障碍,永远不僵化、不迷信、不为过去的思维习惯所束缚;永远不因循守旧,不为传统的行为模式所局限;永远不安于现状,不为已有的经验成绩而自满。在实践中,要冲破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始终与时代同步;冲破坐井观天,孤芳自赏的思想束缚,坚持以真理为师;冲破囿于传统,迷信经验的思想模式,自觉与科学为伴;冲破脱离群众,唯我独尊的习惯做法,保持思想解放、思维创新的源头活水。

必须始终坚持以系统整体思维为思维基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成体系和系统的。因此,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是认识一切事物,分析各种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基本依据和认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时,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定要有协调意识,处理好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一定要有统筹意识,处理好城与乡、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一定要有可持续意识,坚持事物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递进性。

科学发展思维例9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无不通过它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是切实领会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环。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创新中的一脉相承思维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从根本上抓住了矛盾之要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样,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就成了科学发展观首先思考的问题。认识事物,必须首先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这是矛盾方法论的最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科学发展观将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说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对党和国家具有的重要性,这是科学发展观思维方式的特色。这种关于发展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对党以往发展理念的根本否定,而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思维方式的最大特色就是对以往科学理念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对过去思想理论的否定和抛弃。科学发展观将发展界定为思想体系的第一要义,不但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坚持“活”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党的一脉相承思维,充分认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做到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理念,与邓小平倡导的“发展是硬道理”和倡导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的发展理念,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彼此剥离的,更不是相互否定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要看到它对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忠实继承。实践证明,脱离党的基本路线的发展理念都是错误的。其次,要把握科学发展观如何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做到创新思维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继承党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将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关照到人的因素,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参考坐标系。缺失人文关怀的发展理念是“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是我们所反对的。科学发展观在纠正物本主义错误发展理念的同时,建构了以人为本的崭新的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了适应时展要求的新解释。没有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党的理论就会失去根基和血脉,就会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走上邪路和歪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要看到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更要不失时机地反对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右的思维和做法,又要坚决反对僵化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思维和做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保持党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一脉相承中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核心思维

科学发展思维例10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表述

十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它同样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

二、思维品质的基本含义

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同时它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维具有“原理性”,何谓“原理性”?就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性的把握的理论表述[1]。思维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与“感性认识”相对即理性认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二是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抽象概念,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品质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具有同马克思主义一样的思维品质。科学发展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它又与马克思主义一般的思维品质区别开来,在思维品质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 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一般特性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方法论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始终没有偏离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其提出和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紧贴实际,但又避免对实际的问题做条条框框的规定,在对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理论指导的同时又为人们的方式方法留了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人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了可能。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也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一大特色。

2、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沿袭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是对客观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回归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又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3、批判性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理论特性

批判性是马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精神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善于批判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依然闪耀其火花。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中也充满着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之前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发展理论,第一是1949-1978年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第二是1979-1994年间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第三是1995-十六大召开前的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通过对这三种非科学的发展观的批判初步形成的理论基础。因而批判性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理论特性。

(二)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独特之处

1、深具全面性和创新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谈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更多的集中于个人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释放,由个人生产力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回归人本来的面目,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由“是什么”向“怎么做”的转变。这一点恰恰是科学发展过的勇于创新的宝贵之处。

2、彰显着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和唯物主义的完美结合。正如有哲学家 说“哲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的提出和阐述符合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思维逻辑都是经过严密的与推理和实践论证的。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为什么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规律的经验的总结。

(四) 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启示

1、毫不动摇的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它也是思想的精髓,毫无疑问,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实事求是从根源上说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其实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所包含的一个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实就是实事求是。

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实事求是的古训赋予新义,指出“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去出发,引出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动的向导[2]。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2、善于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善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3]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勇于批判各种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由重视“物”向重视“人”的转变,最终实现了“人”“物”和谐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一脉相承,它是我党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它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