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学养猪新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5

科学养猪新技术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1

从温氏集团和华农大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和层次来看,先后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书,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取得集团10%的股份,成为当时集团内最大的股东。学校派出5~7人组成的专家组进驻集团,动物科学系主任作为温氏集团董事会成员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专家组成员主要担任技术指导工作,并兼任副总经理、经理、场长、厂长、所长等职。学校则聘任温氏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校外指导老师,形成了“校企一体”、“校企互补”的紧密合作形式。

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十五”末)

动物科学系与学校其他有关院系通过原始创新和组装集成进行科技创新。为温氏集团提供了包括饲料加工技术、鸡种培育技术、肉鸡饲养技术、动物营养保健技术、疫苗防治技术、禽病处理技术、兽药制造技术、分割鸡生产技术、配套服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的适用科技成果,并协助企业建立了温氏食品集团南方家禽育种中心、育种场、家禽研究所、鸡基因库,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发展阶段(本世纪“十一五”)

2006年华农大与温氏集团开展第三期合作,并签署《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食品集团合作协议》,由以往温氏集团和华农大动物科学学院为主体的合作,提升为与华农大的全面合作。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科技创新的成功实践

华农大与温氏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担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缩短创新时间,加强基础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由此提升温氏集团技术创新能力和华农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办学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加快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建设“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

自1992年起,温氏集团以技术领域的合作为重点,以吸引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到公司担任管理要职、建立技术职称评定体系、以华南农业大学作为股东成立股份公司、建立温氏研究院等多种产学研合作形式为依托,先后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成立了专门的研发机构。经省科技厅、发改委、经贸委批准成立省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经省经贸委批准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经国家人事部博士后工作管理办公室批准成立温氏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设立温氏科研基金。为提升集团公司的科研力量和水平。企业设立温氏科研基金,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O.5%用于资助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活动。温氏科研基金由技术发展委员会协调和管理。基金除了资助集团内部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以外,还公开向社会招标,对生产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潜在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

建立通用研究平台。集团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专门的肉鸡、肉猪、种鸡试验场所等科研基地作为各项科研项目的载体。各实验室(饲料质检中心、生物工程中心、疫苗质检中心、生物制品研究室、信息中心)配备了如NIR近红外测定仪、原子吸收仪、液相色谱仪、热能测定仪、PCR仪等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目前正在筹建的P3试验室,能满足开展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动物群体水平等各类研究项目的需要。

对优质肉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

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系统开展特色优质鸡品系和高效配套系的选育、集约化生产条件下饲养技术研究、优质鸡营养参数研究、优质鸡全价配合饲料技术研究、饲料添加剂配方技术研究,选育优质肉鸡品种、攻克关键技术、开发相关产品,并在生产中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科学集成、相互配套,组装成优质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群,研究成果“优质肉鸡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建立完整的家禽繁育体系。一方面通过收集丰富的育种素材,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肉鸡种质资源库,收集的育种素材包括清远麻鸡等42个品种品系,并对这些育种素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生产性能,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已建立和培育了专门化品系30多个;此外,还建立了优质肉鸡的繁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家禽饲料生产体系。对各种优质肉鸡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进行系统研究,确定了优质肉鸡的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等营养参数;对各种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制定了25种饲料的企业标准;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优质鸡料中的各类添加剂的性价比及合理用量;通过全期饲养试验分类别系统研究了小麦等不同原料在不同生长阶段肉鸡料中的合理用量,在保证肉鸡生产成绩正常的同时有效地降低养殖成本。

建立科学的家禽生物安全系统。学校通过技术支撑,建立了适合一体化养殖企业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家禽生物安全系统。一是建立四级技术管理体系:第一级为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专家教授为主,其他大学、科研院所顾问为辅;第二级为集团生产部;第三级为二级公司生产技术部;第四级为各分公司肉鸡饲养技术服务部。二是对种鸡场及养户的场址及鸡舍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实行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三是建立抗体监测、评估、交流体系。四是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建立科学的家禽食品安全系统。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实施质量管理,对传统的“公司+农户”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将若干养殖户组建成一个现代养殖户,内部施行全进全出、相互协作、共同劳动,提高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的组织化程度,严格控制畜禽疫病防治环节,杜绝畜禽产品受到致病微生物和药物残留等污染现象的发生。

优质肉猪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系统开展种猪育种和品系培育、猪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技术以及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猪的集约化饲养技术和疾病控制技术等研究,在畜禽生产生物安全系统建设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肉猪繁殖体系。通过引进世界肉猪优良品种,开展大规模商业育种,建立了世界最大的肉猪繁殖

体系。育种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多个种猪育种中心、2个广东省原种猪场和6个种猪繁殖场,培育了8个高效瘦肉型种猪品系,4个优质种猪品系,其中“华农温氏猪配套系I号”已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猪专业审定委员会审定。

建立了优质的猪系列饲料生产体系。通过研究不同品系猪(种猪和肉猪)、不同阶段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合工艺,成功研制出适合“温氏”猪的优质全价配合饲料、“温氏”乳猪料和小猪料,建立了优质的猪系列饲料生产体系,猪营养与饲料技术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业。

建立了种猪、肉猪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和饲养管理技术体系。深入研究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种猪、肉猪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方法以及产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建立了猪重要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方法,系统研究了各种疫苗的抗体消长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科技创新的启示

温氏集团的成功,是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范例,也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典范。通过分析华农大和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历程和科技创新实践,不难发现合作双方在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科研导向创新、合作文化创新和合作领域创新等方面都值得借鉴。平台建设创新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既不完全依赖学校科研平台。也不完全由企业自建科研平台。而是既充分利用学校科研平台,也投资自建通用科研平台,同时还联合申请各级政府的科研平台建设资金。既有食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也有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渠道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平台。为产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合作模式创新

华农大和温氏集团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是一种股份合作的新型合作方式。华农大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取得集团10%的股份,成为当时最大的股东。派出的专家组长期在温氏开展工作,全面参与家禽育种、饲料营养研究、鸡病疫情监测和疾病防治、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并担任企业部门经理、副总经理、公司顾问等职务,此外双方还共同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重点项目。

管理技术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科学技术。实现企业管理建设创新。企业产品达到国际优秀企业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技术性能指标和质量指标上完全达到一致性,同时使公司管理从粗放式转向集约式,从手工操作转向电脑全方位操作,并不断提高公司规范化、文件化和自动化程度。从而达到管理水平和技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确立现代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科研导向创新

校企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始终坚持原始创新,充分发挥好高校基础理论优势,从繁殖体系建设技术到饲料生产技术体系、饲养管理技术再到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有多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好高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企业管理资源优势,以解决生产实际困难为导向,不断形成创新产业技术体系。

合作文化创新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2

一、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农村生猪养殖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难以形成生产合力,防疫意识不高,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没能打造市场猪肉品牌。再加上近几年来猪饲料及麦麸、稻糠等猪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困难重重。

1.信息交流不够,种猪有待优化。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养殖户对外界的关注与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从而导致生产过于盲目。加之种猪优良特点不多,快速繁殖能力不够强,肉质品味不够高,严重制约生猪销量与市场拓展。

2.政府投入不足,养猪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家对农村生猪业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严重不协调。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政策的基础性支持不足,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资金少,尚未建立促进生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养猪成本高,产销对接能力弱。当前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生猪养殖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以致生猪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调控。加之农村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产销对接差,产销一体化机制不完善,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4.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生猪养殖户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在行情低本文由收集整理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严重制约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5.疫病防控水平差,猪肉价格起伏大,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很多养殖户对疫病防治意识不高,技术掌握不到位,因生猪发病亏损的情况多不可数,这不仅加大了养猪成本,而且影响到生猪生产力,直接导致消费下降和价格下跌,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制约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养猪行业认识不够,生猪饲养管理方法落后,成本控制不够合理。很多农户认为养猪是最稳妥、最安全、门槛最低、不用付学费就可以成功的营生项目。加上有政府的补贴,更是心动不已,于是纷至沓来搞养猪业。但实际上生猪饲养是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回收较慢,饲料营养要求高,消耗饲料量大,耗电耗能量大,难以核算成本的行业。因此,配套治污设施落后,生猪饲养管理落后,饲料选用不当,猪场消毒不够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生猪饲养亏损的重要原因。

2.对优良种猪的选育重视不够,生猪养殖防疫意识不高。由于农村居民依托自己的惯性思维饲养生猪,对生猪品种选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品种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加之,农户对养猪场防疫意识不高,防疫工作盲目、随意、侥幸,一旦暴发疫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因此,高度重视种猪的选育及生猪饲养疫病防治是生猪养殖业平稳发展的先决条件。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养猪人情感投入太少。大多数农户在猪场选址、猪舍布局、结构设置及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猪场生活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之间没有分开;生产区没有能够按照配种-分娩-仔猪保育-生长育肥顺序布局;猪场净道和污道没有分开;忽视通风、温控设备的投资等。这些情况使养猪一开始就进入布局调整、设备维修等被动状态,不能让猪处于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加之很多养猪人重业余生活、忽视对猪群的关心,该加料时没有加,该降温时不及时,从而直接导致猪的存活率下降,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效率下降。

4.对饲料、饮水健康理解片面,环境污染治理不够。在我国农村,很多养猪户盲目认为只要有利于猪快速生长且饲料转化效率高,就是好饲料,忽略了对这些饲料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的深入了解,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土壤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在生猪健康饮水方面的重视也不够,缺乏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没能科学地注意水的压力、水的质量及饮水器安装的角度、高度,使猪生长处在不舒服饮水状态下。没有充分重视饲养生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饲养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疾病滋生,水体、土壤严重污染。严重影响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与生猪生产利润获得。

三、突破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有益借鉴

面对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湖南省娄底市小碧乡黑猪养殖成功突破了发展瓶颈,探索诸多有益经验。该乡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北郊,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乡。近年来,由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成功开创了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化、社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年出栏黑猪8万头,产值达2个多亿,增加农民纯收入4000千多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2800多人。

转贴于

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大力促进黑猪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对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乡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市场调研,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大力推行“科技兴乡”战略,致力于提高养猪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严格考核。为实现“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这个目标,乡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农业发展核心内容,建立并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小碧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先进饲养技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技术骨干。召开专题会议,讲解与观摩先进技术。三是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四是建立辐射基地,带领农民真干实干。以高度的责任心推广应用养猪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成功地实现了疾病防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2.产学研、政企农联合,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打造特色生猪品牌。首先,认真调研市场,明确了当前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特点:一是猪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距大,二者的比值达到1.6:1;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猪肉需求由数量向质量、食品安全方向转变。由此预测到未来我国生猪市场生猪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生猪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猪肉消费总量将不断攀升,规模化养殖将成为主力军;优质冷鲜肉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政府食品安全督管增强了人们对肉食品消费的信心。

其次,产、学、研结合,培育核心技术,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与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娄底市畜牧水产局进行专项技术合作,并积极向动物育种、饲料营养、兽医防疫、生猪饲养、环境控制和经营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咨询学习,培养出品性优良,肉质鲜美猪肉品牌——“湖南黑猪”。这种黑猪饲养核心技术科技含量高,技术可控性强,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最后,政、企、农结合,进行产销对接,制定销售策略。湖南黑猪商品肉猪采用内销与出口、鲜活与加工相结合的产销模式,充分利用湖南黑猪肉质好的优势生产商品猪,成立品牌推广小组,大面积进行黑猪养殖,加快形成规模生产;建立安全猪肉生产体系,注册品牌商标,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分级体系,大力拓展市场;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汇集产销技术、制订经营策略;设立销售窗口,完善销售网络,收集行业信息,谋求多元合作;发展猪肉产品深加工,在开发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开发西式产品。

通过实行“核心企业+科技+种猪场+基地养殖小区(养殖农户)+加工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使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按照产、供、销、种、养、加的相互关系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形成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及完整的湖南黑猪特色养殖产业链,成功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组织、运作技巧、协同运作等多个环节良性运作。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3

畜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在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所占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肉食品自给和增加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全面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的发展状况,笔者深入村镇广泛开展调查,在了解掌握肥东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发展养猪业的对策措施。

1肥东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1]。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2]。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3,4]。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 100~1 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发挥养殖户、加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政策性贴息补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对优质种源生产场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农村认真落实母猪补贴和保险,对种公猪引进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以保障生猪生产的基础。二是建立生猪产业扶持和稳定发展基金,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规模养殖给予政策性扶持补助,稳定肉猪市场供应。三是加大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生猪养殖中的技术问题,如优良杂交组合筛选、提高母猪生产力、重大疫病监测防治等,帮助养猪者提高生产能力,节约生产成本,节支增效。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有关生猪产业扶持政策,搞好项目筛选、养殖小区的验收完善和省级龙头企业的上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扶持。争取县财政资金支持,扶持生猪产业发展。

2.7积极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

一是畜牧部门积极为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民牵线搭桥,使其形成发展合力,有效解决肥东县生猪生产中农户单打独斗、品种和产品规格多、饲养小规模与大市场难于衔接的问题。积极引导养殖户成立生猪产、销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形成合力,使养猪做到规模化、标准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增强养殖户扩大规模养殖的信心。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争取在良种、饲料、加工等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厂商,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积极扶持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和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市场化进程。四是健全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开通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生猪专业定点收购及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

3参考文献

[1] 祁跟兄,胡永杰.青海省民和县养猪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6):108-109.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4

生猪养殖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猪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局面,存在管理方法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差,资金供应不足,行业自我约束调控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已成为乡镇经济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农村生猪养殖局限于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难以形成生产合力,防疫意识不高,技术设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没能打造市场猪肉品牌。再加上近几年来猪饲料及麦麸、稻糠等猪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生猪养殖成本不断增加,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困难重重。

1.信息交流不够,种猪有待优化。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养殖户对外界的关注与信息交流严重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了解市场动态,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从而导致生产过于盲目。加之种猪优良特点不多,快速繁殖能力不够强,肉质品味不够高,严重制约生猪销量与市场拓展。

2.政府投入不足,养猪业保障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家对农村生猪业的投入与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严重不协调。调控措施缺乏或不到位,政策的基础性支持不足,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资金少,尚未建立促进生猪业稳定发展的保险和行业发展基金,导致养殖户的利益和生猪业的稳定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养猪成本高,产销对接能力弱。当前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主要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生猪养殖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以致生猪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调控。加之农村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或养殖小区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产销对接差,产销一体化机制不完善,养殖者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4.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生猪养殖户提供最新市场信息和预警信息,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严重制约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5.疫病防控水平差,猪肉价格起伏大,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很多养殖户对疫病防治意识不高,技术掌握不到位,因生猪发病亏损的情况多不可数,这不仅加大了养猪成本,而且影响到生猪生产力,直接导致消费下降和价格下跌,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原因分析

制约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养猪行业认识不够,生猪饲养管理方法落后,成本控制不够合理。很多农户认为养猪是最稳妥、最安全、门槛最低、不用付学费就可以成功的营生项目。加上有政府的补贴,更是心动不已,于是纷至沓来搞养猪业。但实际上生猪饲养是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回收较慢,饲料营养要求高,消耗饲料量大,耗电耗能量大,难以核算成本的行业。因此,配套治污设施落后,生猪饲养管理落后,饲料选用不当,猪场消毒不够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生猪饲养亏损的重要原因。

2.对优良种猪的选育重视不够,生猪养殖防疫意识不高。由于农村居民依托自己的惯性思维饲养生猪,对生猪品种选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品种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猪的生产性能、饲料消耗量、饲养周期和料肉比等。加之,农户对养猪场防疫意识不高,防疫工作盲目、随意、侥幸,一旦暴发疫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因此,高度重视种猪的选育及生猪饲养疫病防治是生猪养殖业平稳发展的先决条件。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养猪人情感投入太少。大多数农户在猪场选址、猪舍布局、结构设置及环境控制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猪场生活区、生产区、生产辅助区之间没有分开;生产区没有能够按照配种-分娩-仔猪保育-生长育肥顺序布局;猪场净道和污道没有分开;忽视通风、温控设备的投资等。这些情况使养猪一开始就进入布局调整、设备维修等被动状态,不能让猪处于安逸祥和的生活环境。加之很多养猪人重业余生活、忽视对猪群的关心,该加料时没有加,该降温时不及时,从而直接导致猪的存活率下降,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效率下降。

4.对饲料、饮水健康理解片面,环境污染治理不够。在我国农村,很多养猪户盲目认为只要有利于猪快速生长且饲料转化效率高,就是好饲料,忽略了对这些饲料滥用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等问题的深入了解,造成猪肉品质显著下降,土壤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在生猪健康饮水方面的重视也不够,缺乏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没能科学地注意水的压力、水的质量及饮水器安装的角度、高度,使猪生长处在不舒服饮水状态下。没有充分重视饲养生猪造成的环境污染,致使饲养地污水横流,臭气冲天,蚊蝇、疾病滋生,水体、土壤严重污染。严重影响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与生猪生产利润获得。

三、突破农村生猪养殖业发展瓶颈的有益借鉴

面对我国农村生猪养殖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湖南省娄底市小碧乡黑猪养殖成功突破了发展瓶颈,探索诸多有益经验。该乡位于娄底市娄星区北郊,属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乡。近年来,由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猪养殖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成功开创了生猪养殖产业化、市场化、社区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年出栏黑猪8万头,产值达2个多亿,增加农民纯收入4000千多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2800多人。

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大力促进黑猪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对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乡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科技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市场调研,积极引导,加大投入,大力推行“科技兴乡”战略,致力于提高养猪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严格考核。为实现“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这个目标,乡政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农业发展核心内容,建立并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产学研相结合、具有小碧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学先进饲养技术。建立培训基地,培训技术骨干。召开专题会议,讲解与观摩先进技术。三是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四是建立辐射基地,带领农民真干实干。以高度的责任心推广应用养猪新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成功地实现了疾病防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2.产学研、政企农联合,对市场进行科学定位,打造特色生猪品牌。首先,认真调研市场,明确了当前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特点:一是猪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二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距大,二者的比值达到1.6:1;三是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猪肉需求由数量向质量、食品安全方向转变。由此预测到未来我国生猪市场生猪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生猪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猪肉消费总量将不断攀升,规模化养殖将成为主力军;优质冷鲜肉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流,政府食品安全督管增强了人们对肉食品消费的信心。

其次,产、学、研结合,培育核心技术,打造特色品牌。通过与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娄底市畜牧水产局进行专项技术合作,并积极向动物育种、饲料营养、兽医防疫、生猪饲养、环境控制和经营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咨询学习,培养出品性优良,肉质鲜美猪肉品牌——“湖南黑猪”。这种黑猪饲养核心技术科技含量高,技术可控性强,可进行规模化生产。

最后,政、企、农结合,进行产销对接,制定销售策略。湖南黑猪商品肉猪采用内销与出口、鲜活与加工相结合的产销模式,充分利用湖南黑猪肉质好的优势生产商品猪,成立品牌推广小组,大面积进行黑猪养殖,加快形成规模生产;建立安全猪肉生产体系,注册品牌商标,建立严格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和产品分级体系,大力拓展市场;聘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汇集产销技术、制订经营策略;设立销售窗口,完善销售网络,收集行业信息,谋求多元合作;发展猪肉产品深加工,在开发传统特色产品的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开发西式产品。

通过实行“核心企业+科技+种猪场+基地养殖小区(养殖农户)+加工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使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按照产、供、销、种、养、加的相互关系进行多元化的组合,形成示范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农户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及完整的湖南黑猪特色养殖产业链,成功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组织、运作技巧、协同运作等多个环节良性运作。

3.创新思维,建立生态养殖小区,重视环境污染的治理,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一方面,创新生猪养殖新模式,大力争取政策支持。该乡开创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农户”的黑猪养殖模式,龙头企业免费为养殖小区与农户提供黑猪养殖核心技术与服务,并按高于市场普通生猪2元/公斤的价格进行黑猪收购,确保生产销售两不误。养猪大户自发组织,联合养殖,形成规模养殖小区,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广大农户依靠企业与自发组织的生猪专业合作社,放心、安心、舒心地进行黑猪养殖。这种模式的实现及推行,成效显著,得到广大农民广泛接受与践行,省市区领导多次进行现场考察,高度赞扬,并出台了专门扶持湖南黑猪发展的政府文件进行规范与支持。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养殖小区。通过利用“猪—沼—谷(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建立生态养殖小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该乡通过沼气池对养猪场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产生的沼气作为生产发电、生活用气,沼液、沼渣通过管网输送到园区用于水田、有机蔬菜、果树的种植,蔬菜的非商品部分作为生猪的青饲料,形成了“资源—产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有效结合,互相促进。猪不仅肉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力加强,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小碧乡黑猪养殖发展模式创新及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的运作,推进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生猪产业健康运转,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了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随祥恩,各修俊,王学增.农村规模化猪场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40,153.

[2]谭美英,武深树.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5,26(4):53-54.

[3]郭佳,张杰.安徽省固镇县养猪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35-136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5

1.1养猪成本与养猪效益非正比增加的矛盾

从2009年养猪效益看,虽然养猪效益较往年有所提高,每头生猪出栏纯收入(除劳动力)达300~400元,在纯收入提高的背后却是养猪成本迅速上涨:一是仔猪、饲料成本的增加。仔猪价格不断攀升,猪饲料价格不断上涨;每出栏1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仔猪成本增加200~250元。二是劳动力、水电费用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较大,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养猪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生猪养殖既脏又累,还要承担疫病和市场风险,导致散养的农户减少。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使得生猪养殖效益的增长空间受到压缩,在“养猪一头不如打工一周”的效益比较下,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从事养殖业。

1.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的矛盾

与其他产业相比,养猪业属“三高一低”产业,即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目前,生猪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长期生产看,生猪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养殖户经不起市场低潮冲击;传统的生猪养殖缺乏组织动作,组织化程序低,无法将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养殖合力,难以预测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只能被动应付,使养殖者失去养殖的积极性。

1.3疫病形势严峻与防控难度大的矛盾

传统分散饲养中公共卫生防疫建设存在部分空档,加上动物防疫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发展。一些常规疫病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进猪群中发生,疾病多数引起全县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性极大。同时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将影响养殖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1.4生猪良种体系建设与现代化要求的矛盾

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肥东县母猪饲养量总体较少,大多数养殖户母猪饲养水平低下,农户自繁自养能力不强。从外省调入的仔猪抗病能力较弱、疫病风险较高、损失较大,导致仔猪购买成本增加。由于资金投入少,品种改良规模小、范围窄,加之生猪生产以农村散养为主,没有形成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体系,使良种良养普及率低。

1.5投入不足与畜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一定的投资。据预算,一个千头猪场仅固定资产投入就需要60多万元,同时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上市约6~8个月内需花费1100~1200元,资金周转周期长,需要流动资金大。由于规模养殖土地大部分为租来的闲置土地,养殖场不能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导致很多规模养殖户多年来处在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养猪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县乡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另外,加工龙头和市场建设滞后,除围绕县城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着养猪业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生猪业,要社会资金及金融资金进入,需要各级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

2肥东县养猪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肥东县养猪业的调研,认识到肥东县养猪业资源较丰富,市场容量较大,技术较成熟,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重新审视养猪业的现状、外部条件和发展前景,不得不认识到:养猪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应确立发展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科学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工业理念和产业化思路来谋划、推进生猪产业的发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良种繁育、疫病防治、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实施养猪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养猪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县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切实加强对生猪生产的组织领导

把生猪生产纳入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立足肥东县实情,统一思想,上下一致,齐抓共管,针对肥东县的资源优势和生产潜力,对畜牧业内部结构进行比较客观的调整。按照“以农养猪、养猪促农”的要求,稳定千家万户养殖,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采取个人、集体、国家有机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养猪业,选择养猪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养猪小区、家庭规模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养殖,开展仔猪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

2.2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将猪的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猪生产能力的一个突破口,从行政到业务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畜牧法》及畜种区域规划,加大对引进和出售种猪的管理,实行良种鉴定、登记制度,坚决取缔劣杂公猪,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促使猪种品质优化。按照养猪生产“三化”繁育体系的要求,加大新品系的培育和优良猪种引进;鼓励农户饲养二元生产母猪,大力推广猪的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建立稳定的区域性母猪饲养基地,提高高繁优良母猪比例,增加仔猪来源。

2.3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将现代化养殖作为今后生猪养殖的关键措施来抓,将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于养猪,突出良种应用,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科学饲养流程与生态养殖、沼气池建设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在今后工作中因势利导,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在一些条件成熟,生产有一定规模和实行标准化养猪的地区,开展无公害、有机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科学饲养防病技术。

2.4加强养猪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畜牧业现代化需要养殖户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在今后工作中结合生产实际,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开展不同层次的科学养猪技术培训。全面认真实施千家万户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畜牧科技普及型培训工作。针对规模养猪户(场),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难点,建立健全长效培训机制,实行注册登记长期跟踪培训,深化培训内容,从普及型培训转向专业型培训。同时鼓励饲料兽药厂家和经销商结合产品推广开展科学养猪技术培训。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要加大对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推广人工授精、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养猪业的科技含量。

2.5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阶段猪病十分复杂的现状,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突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疫病的防控,落实强制免疫,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二是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用在防疫保健上,并制定切合本场本户生产实际的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一些新的病种有免疫防治。三是畜牧部门要根据养猪生产实际,强化疫病的监测工作,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及时制定防控方案,开展早期预防免疫。四是将发展暖棚养猪与沼气池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工作结合起来,强化对粪水及其他污物的再利用,防止粪水污染环境。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一批利用养殖场粪污生产沼气和有机肥项目。

2.6切实增加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6

长春养猪业协会成立于2005年1月,其主管部门为长春市牧业管理局和长春市民政局。协会本着“为养猪者服务,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宗旨,致力于把养猪及相关者联合起来,互惠互利,成为“养猪者之家”。协会坚持“规范、快捷、高效、诚信”的作风,始终把“效益、诚信、创新、互利、服务、贡献”作为服务的最高准则,发展“效益伙伴+技术依靠+信息源泉+市场坐标+生活朋友+长期管理顾问”的合作模式。协会成立至今,每年组织50名以上的专家、教授、有经验的一线科技人员等深入养殖企业和乡村,为几十万农民进行养猪的科学技术普及,印制大量的科普读物免费发放给广大农民、养猪户。在选购种猪、仔猪;如何购买辨别饲料、兽药疫苗;党和政府养猪相关政策法规等做了大量工作,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协会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等为会员及养猪者传授技术和提供市场信息。长春养猪业协会与中国畜牧协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机械化养猪协会、广东养猪协会、辽宁畜牧协会等国内团体公司;美国大豆协会、韩国养猪协会、美国谷物协会、日本猪之业会社等外国团体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会长吕帆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工作在养猪这条战线上,当过饲养员、技术员、场长、经理,也在养猪相关行业的国有、外资、合资、民营等企业工作过,更多地接触了养猪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国内外相关团体,真正体会到从事养猪这一行业的酸甜苦辣。他说:“养猪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因此,尽管有很多压力和不理解,但有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大学、科研机构、朋友、众多猪场和广大养猪人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加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促使我下定决心把协会工作做好,不辜负社会和人民对我的期望”。他常年奔走于中国各养猪企业进行点拨,与全国各养猪协会进行学术探讨,并前往美国、日本进行研讨交流与学习。在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养猪》、《吉林畜牧兽医》、《北方牧业》、《吉林日报》等报刊杂志多家媒体等进行讲座、撰写实用性文章服务行业及企业。2008年四川发生汶川地震后,吕会长积极组织会员通过长春市慈善总会捐款等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由于工作出色,2008年会长吕帆在被长春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社会组织工作者。

如今,在吕会长的带领下,长春养猪业协会的业务范围的已延伸到以下领域:为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代表会员的利益与政府沟通;把政府的法律、法规贯彻到会员当中;举办各种培训班,为猪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建立会员及会员单位档案;为政府提供养猪业的信息,提出养猪业方面的建议和提案;提高养猪的科技水平,把养猪的繁育、各阶段防疫、治疗、饲养管理、猪舍设计、成本核算等技术、经营理念、贯彻到会员工作中;为会员搭建相互沟通、多方合作为平台;推广普及养猪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新特产品;及时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为会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把会员单位的种猪统一编号,完善种猪系谱,搞清血缘,根据会员单位种猪现有品种、质量、进行分类,将优良种猪推荐给会员,并将确定每个会员单位特别理事单位以上最有竞争力对会员、社会贡献最大的好品种,加以确定,经过几年繁殖选育,提高长春地区、吉林省猪的品种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帮助会员购买、出售种猪、仔猪、商品猪;与主要大型屠宰厂合作,把会员生产的优质肉猪提供给屠宰加工企业,为市民提供无公害、绿色及有机放心猪肉;向会员推荐养猪所需的各种原料;为会员制定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免疫程序、规章制度等;组织专家、教授、养猪及相关科技管理人才,到会员单位和广大农村宣传养猪知识,送科技下乡,及时解决会员养猪的技术难题;为大中专在校学生、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践工作的机会,把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协会的指导下,与养猪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为他们就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输送合格技术、管理人才。同时,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目前协会在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设秘书处,在长春金禾种猪场设技术部,在长春市康生兽药器械部设市场信息部,在精气神公司设立生产部,在万兴源养殖有限公司设立培训部……养猪协会真正成为会员自己的组织,做到为会员说话,能够代表会员的利益,增强对会员的服务,带动整个养猪业健康发展,帮助会员单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完成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转变。

会长吕帆动情地说:“我们是养猪人,我们团结起来,通过养猪,改善我们的生活,为家庭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我们的工作,在各级领导和会员共同努力下,让长春的养猪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成为长春人一张对外值得自豪的产业。”

欢迎养猪及相关行业的朋友加入长春养猪业协会,为自己的养猪事业取得更好的效益、结识更多的有益同行朋友,长春养猪业协会愿为各位搭建平台服务。

长春养猪业组织结构

顾问:秦贵信 刘亚学 杨泗祖 姜懋武 陈鹏 卢连本 李润藩 张树敏 刘海章 万遂如 丁壮 侯万文

会长:吕帆

副会长:沈云祥 周虚 林青远 程继彦 王雅驰 孙秀坤 周思源 郝大明 孙福 刘绍武 吕文一 张秉胜 尚志凯 张萌 于志伟 姜洪伟 尹宁

秘书长:夏广生

副秘书长:孙博兴 李德福 姜海龙 牛伟

理事:吕帆 沈云祥 周虚 林青远 程继彦 王雅驰 孙秀坤 周思源 郝大明 孙福 刘绍武 吕文一 张秉胜 尚志凯 张萌 于志伟 姜洪伟 孙博兴 姜海龙 刘绍武 夏广生 李德福 张军 吕文一 孙福 牛伟 张文广 王永生 宋志强 塔兴久 于明志 刘万洪 李林森 刘丽华 许忠顺 尹彦银 于长福 刘文超 殷国军 姜春光 刘兆岩 唐守芹 溪光磊 张晶

单位:长春养猪业协会

地址: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邮编:130062

电话:0431―8681474113180897025

1315435375313756069021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7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63-04

2004年10月11日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扶持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而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重点聚焦了“农业科技创新”这一重大的课题。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机制,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金山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作为上海市科技入户试点区县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的,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和全面推进,该项工程已经成为了金山区畜牧业的一项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1项目实施的背景

2004年农业部启动了“科技入户工程”,计划到2010年,力争实现培育科技示范户100万个,辐射带动农户2 000万个,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同时,使重点示范区内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同年,上海市启动科技入户工程项目,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也在南汇区正式启动,南汇区作为农业部生猪科技入户工程试点区率先打响了带领养殖户走致富道路的第一枪。2005年,金山区也作为上海市试点区县开始启动生猪科技入户工程。金山区是上海市的农业生产大区,辖9个镇、1个街道、1个工业区、124个行政村,人口75万人,总面积586 km2,畜牧业产值10.3亿元,截至2011年底,农户数9.7万户,常年存栏生产母猪2.5万头,年出栏商品猪45万头,现有规模猪场13个,具有一定的生猪生产发展基础。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推进,生猪生产已经由原来的散户式饲养转到了相对集中饲养,养猪生产的内涵和要求同步发生着变化,但由于规模不同,养殖户的观念及技术掌握差异,全区养猪生产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近年来疫病的增多,许多小规模专业养殖户接触和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较少,再加上有些小型场、专业户对品种改良、规范饲养、防疫消毒的意识比较差,使生产遭受较大的损失,普遍存在产仔少、成活率低、长势慢、产品质量不适应市场要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推动金山区养猪生产更上一个台阶,帮助广大养殖户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本着科学发展观要求,以科技示范点建设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金山区的养猪生产水平。

2项目实施的重要意义

2.1生猪科技入户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科技的作用不断显现,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生猪生产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畜牧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养殖技术进村入户难度大,“种、料、管、防”4个方面的技术在广大养殖户的使用水平低等问题,依然束缚着金山区生猪生产的发展,科技入户工程旨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推广措施,建立农民获得先进实用技术的便捷通道和机制,把科技送到千家万户,让科技这一农业增长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发挥出强劲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2.2生猪科技入户是迅速转变科技与生产结合方式的迫切需要

在全区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点,以示范点带动广大养殖户,组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培训与面对面技术传授,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的思路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对增强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解决养殖户生产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养殖户生产技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3生猪科技入户是加强畜牧科技部门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

推进生猪科技入户工程,是在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巨大号召下,积极响应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大工程,可以促使畜牧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新阶段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推广机制和有效途径,促使畜牧技术人员与农户建立稳定而长期的联系,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焕发技术推广体系新的生机和活力。

3项目实施的概况

金山区地处上海市西南,是浙江入沪的第一门户,生猪饲养情况呈现西多东少、西片多散养户,中片多规模场,东片多专业户的格局(图1)。金山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自2005年4月正式实施以来,实施范围涉及全区10个乡镇(表1),从最初的6个规模示范场79户养殖户,覆盖生产母猪7 874头,到2011年底培育4个核心示范场27个科技示范户,带动169户科技辐射户,覆盖生产母猪13 952头,7年选聘市、区、镇3级技术专家和指导员共计155人次,主推各类先进技术7项,分类推广技术22项,开展各类培训116期,培训人数5 576人次,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总天数达到12 287 d,养殖户年平均增收5%以上,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基本实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4项目实施的主要措施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8

广西容县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泉创办的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企业发展,市场广阔,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公司组建有2个农村养殖农技协会,下辖8个农村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协会,拥有3条标准化先进饲料生产线、3个瘦肉型原种猪科普示范养殖基地,饲养瘦肉型原种猪5000多头和自主研究培育的鸿福种猪4000多头。 2003年他的公司获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他于2004年获自治区“种养能手”称号,2007年12月获广西科协、财政厅授予广西惠农兴村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 2008年全国惠农兴村先进个人,2010年获玉林市劳动模范称号。

上世纪90年代初,陈海泉下岗后参加农函大学习,学到了一套科学养殖技术。经过反复市场调研及聘请专家论证后,陈海泉于1997年筹资200万元创建了广西容县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成为集饲料开发、畜禽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养殖企业。经过10多年艰苦拼搏,陈海泉开拓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农函培训”新型养殖模式,年出栏鸿福瘦肉型肉猪4万头,仔猪5万多头。瘦肉型猪养殖基地被确定为广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陈海泉成为该县带动农民科学养殖奔富路的领头人。

陈海泉在本地发展会员5000户,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药品、养殖担保贷款及技术培训服务,并保价回收养殖产品统一销售,为养殖户提、供、销一条龙服务。陈海泉还在公司建设示范基地和养殖协会,在容州等镇建立了3个养殖基地,在东光等村发展了8个养殖协会,辐射周边13000户农户发展养殖业。聘用100多名技术人员到乡镇巡回举办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户饲养公司培育的优良品种“鸿福猪”。陈海泉还针对农村中年妇女外出打工难的特点,为她们进行技术培训,吸引了众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公司基地协会的养殖行列。在5000多名会员中,妇女占68.5%,公司总部及下属机构共有员工近300名,妇女占70%。据了解,今年与陈海泉合作的养殖户总收入近1亿元,养猪户人均收入比一般农户人均增收1300多元。

陈海泉创办鸿大公司虽然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一方面,增加投入完善科技培训设施,在公司的3个示范基地建立了电教室,配置了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软盘、光碟等多媒体设施,从大专院校高薪聘请一批专家为会员养猪户和公司养殖基地授课。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打造鸿大公司产品名牌。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合作开展了技术改造、生猪品种改良、无公害饲料开发和无公害养殖研究,成功地利用进口公猪与本地 -母猪杂交培育出瘦肉率高的生猪新品种鸿福猪,成为长膘快、耗料少、瘦肉率高、抗病能力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品种鸿大瘦肉型猪,打造了“鸿福猪”品牌,产品畅销两广市场。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9

以做大、做强生态养猪业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养猪场(小区)建设,实现养猪业朝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生猪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传统养殖改革,努力实现我区养猪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培育发展优良生猪品种和龙头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

2、科技创新原则。提高企业和养猪户的科技素质,用先进实用技术充实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

3、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发展养猪业的一条基本方针,贯穿到养猪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用上放心的生猪产品;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和谐统一。

4、以人为本原则。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以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要不断提升从事生猪养殖和生猪产品加工企业职工的技能和各项素质,以此推动和保证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展目标

1、到2009年底,全区新增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0个,规模场总数达到163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6个,规模养殖比例达60%。

2、到2010年底,全区新增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0个,规模场总数达到193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4个,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0%。

3、到2011年底,全区新增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3个,规模场总数达到226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存栏基础母猪1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5个,基本淘汰散养,实现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工作重点和措施

坚持“讲究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原则,顺应消费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做好养猪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

2、依法治牧,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在全系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治牧,严格管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为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1)生猪良繁体系:通过解决品种问题,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改良站点建设。二是加强改良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加快种猪场建设,做好东方原种猪场品种的更新换代。四是大力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先进实用技术。

(2)疫病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疫工作责任、群防群控、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疫情报告、应急处置、防疫保障、兽医监管、安全监管十大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责任要求,突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全区动物防疫的防控能力和水平。

(3)饲料生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强化饲料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饲料质量。

(4)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工作,加大对养猪业的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宣传养猪业发展的新动态及实用科学技术,激发农民发展养猪业的积极性,营造发展畜牧大产业的良好氛围。

(5)标准化体系。一是要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要加大力度,符合条件的规模养猪场和养猪大户,都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

4、科技兴牧,全面实施科技增效计划

转变养猪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飞跃。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养猪业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和普及高瘦肉率商品猪配套技术、适度规模饲养技术等实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科技对养猪业增长的贡献率。

5、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要依靠《动物防疫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净化养猪业生产环境,促进养猪业发展。一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二要加大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三要探索服务于执法的最佳结合点,既要为民又要执法;四要不断完善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技术含量。

6、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养猪从业人员素质

科学养猪新技术例10

一、农村后院养殖模式淡出,规模养殖蓬勃发展,标准化养殖是规范发展现代养猪业的必然选择

三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中国农村的改革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包产到户,解决吃饭问题,第二步是规模经营,实现共同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民后院养殖模式规模http://收集整理小、收入少,效益差,已经悄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规模经营。据统计,2011年我县生猪饲养户为114604户,出栏生猪91.2万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2004户,出栏猪60.38万头,占全县生猪总数的66.19%。规模养殖取代农户散养后,在疾病防控、环境保护、效益保证、食品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对行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技术、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规模经营出现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1.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做好疾病防控的要求

规模养殖一般采取集约化经营,工厂化管理,饲养封闭,运动减少,生猪抗病力下降,同时品种换代,流通活跃,又为疫病跨区传播提供了机会,原有的猪瘟、仔猪副伤寒等老病没有消灭,而高致病性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等新病又不断传播。疫病流行摧垮了许多养殖场,也造成了畜产品市场的几度起伏。如2005年四川省资阳市发生人猪共患链球菌病,造成南方广大区域的猪肉消费恐慌,致使生猪大量压栏,猪价直线下降50%左右(我县毛猪价由每公斤9~10元降至4.5~5.2元),大批猪场亏本,被迫破产。2007年的生猪高热病等疫情造成了牲猪的大量死亡,导致了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扬。疾病障碍是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防控规模养殖场疾病必须革新传统防疫模式,全面防控,推行新的防疫制度。

2.推行标准化养殖是实现生态环保的要求

原有散养模式可实现“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实行规模经营后,粪便集中排放,污水直流江河,化学药物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养殖密集区江河水资源、空气资源、耕地生态等的不同程度污染。如木子排楼冲数十亩稻田灌溉水源被养殖场污染后,有机质含量提高,出现了“只长苗、不结谷”的先喜后忧局面,羊角塘镇养猪较多,几条溪流被污染,农民反映“农田打农药用水都很难找了”。

3.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确保食品安全的要求

一方面,农户散养退出后,推行标准化养殖是稳定社会生产总规模,保障市场供给总量,从数量上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规范疾病防治、饲养管理、投入品监管及病死畜、废弃物处理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4.推行标准化养殖是提高养殖效益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下利用野草剩饭“养猪过年、养鸡换盐”的效益观不同,现代规模养殖投入大,成本高,饲养依赖商品原料,追求的是资本增值,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市场价格的起伏、大小疾病的发生、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的疏忽都可能造成养殖业主收入的损失或投入的浪费。推行标准化养殖,是规避风险、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选择。

二、按现代规模养殖要求,创新技术,不断更新标准化养殖的技术内涵

标准化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生产的一种模式,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这一模式也必将得到发展,技术内涵也会不断更新。就现阶段我县养殖水平而言,标准化养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猪养殖发展的要求,合理选址,科学布局,建设现代化养殖场

一是贯彻《安化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养猪场不能建在城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水源区、旅游区、自然资源保护区等禁养区,同时限养区不要新建猪场;二是养殖场选址要求在水、电、路“三通”,同时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其他生猪养殖场及屠宰场、交易场有一定距离;三是场址要求地势高燥,有符合养殖需要的面积;四是场内布局科学,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离,栏舍建筑符合不同阶段生猪生理要求,相互间连接便于生产流程管理,同时有配套的隔离区、粪便堆集处理区、生猪装卸台等;五是场内交通便利,净道、污道分离,保持适当空地等。

2.结合发展与环保的要求,科学处理粪污、废弃物

规模养猪场粪污要做到干湿分离,干粪要有固定的堆放处理场所,最好有农牧结合方式处理的大型贮粪池或有机肥料厂,污水要经沼气池、氧化池或发酵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病死猪要经无害化处理;场内垃圾及各种废弃物集中存放,场区卫生状况良好。

3.结合生产与消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

世界生猪品种资源丰富,杂交利用技术也十分先进,不同品种或杂交组合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生产能力、产品用途、投入产出比不同,同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生猪产品的喜好也不同。我们组织生产时要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人们生活习惯等选择合适品种。如生猪饲养可选择瘦肉多、饲料转化率高的(长×大)x杜三元杂交组合,也可选择繁殖率高、肉质好的苏太猪与大约克猪或长白猪的杂交组合。

4.结合生猪生理规律与减少劳动力强度要求,推广现代养殖设施

湖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不同季节气候差别较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开始短缺,劳动工资正在上涨,减少劳动强度是养殖场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因此现代养殖设施成为了标准化养殖的重要内容,猪场推行孕妊母

转贴于

猪限位栏,分娩保育高脚产床、保育床,供料给水自动化设施,冷风机、湿帘一风机降温系统,冬季生猪粪便为燃料的火道保温系统、电热保温系统、沼气供热系统等都将被广泛使用。

5.结合动物生产与人类健康的要求,推行科学防疫技术

“人医治人,兽医治人类”,动物防疫工作不仅要保障生猪生产安全,更要以人类健康安全为目标,在控制人畜共患病,控制药物残留,控制不利人类健康的添加物残留等等都是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技术管理工作重点。一方面养殖场要完善防疫隔离墙、消毒池、消毒室等防疫隔离设施,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防疫制度、免疫程序、投入品管理制度、病死猪处理制度等防疫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养殖安全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安全。

6.健全制度经常监管,做到管理标准化

养殖场要建立健全生产管理,投入品管理,卫生防疫、病死畜处理等各项制度,并建立生产台帐,完善各项记录,做到管理有专人负责,员工经常培训学习,行业法规落实到位,技术管理到人到位。

三、集中力量、多措并举、全面推广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我县养猪整体水平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我县标准化养殖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位置,2010年创建了湘辰养殖场,洪霖养殖场2个部级示范场,去年创建的辉华牧业苏太猪一级扩繁场已被定为省级示范场。这三个http://收集整理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充分展示了现阶段我县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温控、净污分离及生产管理等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县生猪标准化养殖整体水平还很低,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养殖场设备简陋,管理粗放;养殖场的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养殖档案等软件管理明显滞后;一些养殖场只注重生产经营,而不研究粪污处理等环保技术等等。为提高我县生猪养殖科技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点抓好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

1.结合项目建设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也需要一定的投入,今后要结合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菜篮子工程建设及移民开发、扶贫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改造一批规模养殖场,促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2.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标准化养殖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畜牧、科技部门要组织专家,总结技术,编印文字资料、录制影像资料,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等培训平台,系统培训推广,让更多生产者掌握、运用这一技术。

3.利用服务体系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