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流动资金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6 10:12:23

流动资金概念

流动资金概念例1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都是以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的净营运概念为基础的,而这种营运资金概念的界定在相关的债权人在评价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概念的界定对于营运资金的实际运行和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束缚了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范围。现行的企业营运资金概念在对企业的营运资金进行管理时依旧在采用传统的模型和方法,对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不仅包括企业流动资产的管理,而且还包括信用评级、短期融资以及消费者信贷等方面的内容,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不能涉及到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且好多企业忽略了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融合的管理,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范围。

2.不符合企业运营资金实际管理的需求。现阶段企业营运资金的概念依旧停留在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和控制,而现阶段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流动资金的管理还包括长期资金的管理,由此看来,企业营运资金的概念就过于狭窄,不仅造成了企业营运资金概念的名不符实,而且还会造成企业资金理论与实际做法相脱节的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3.导致了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短期行为。现阶段企业营运资金概念的界定比较重视对企业流动性资金的管理,虽然流动资金的管理在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完善的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流动资金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固定资产以及其他方面资产的管理,而流动指标在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受到了相关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关心和重视,而单纯的重视流动资金的管理就容易使企业出现为了“美观”自己的流动比率而出现“短债长还”、“长债短还”等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二)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资金不足。现阶段一些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比较短缺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越来越复杂和多样,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压力,、等现象的存在都是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主要因素,在加之一些其他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和运转,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而且影响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2.营运资金的运营效率比较低。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企业营运资金的运营效率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比较缓慢,不良的资产在逐渐的扩大,而且还容易出现互相拖欠资金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其次企业营运资金的应付账款使用率的差距比较大,我国企业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融资渠道也不够完善,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企业应付账款的周转率比较低的现象,从而降低了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最后由于资金周转比较缓慢就会使企业借入大量流动资金,造成了恶性循环,不仅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而且影响了企业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3.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不够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现金管理混乱、应收账款控制不严、存货比较多、短期借款管理存在内忧外患等方面,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不仅降低了企业资金的利用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二、关于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现阶段企业营运资金概念界定中存在问题和营运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描述发现,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和战略目标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现状,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和企业相关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关于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的建议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所以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能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鼓励相关的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研究,积极与国外先进的企业学习,构建适合自己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模式。通过利用各种比例组合类比、联想等创新规律,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训练来有效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创造潜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等方法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深化营运资金概念再造工作

深化营运资金概念重造工作能够使得企业营运资金的概念界定更加完善和细致,使企业克服营运资金概念和实际操纵不相符、降低资金的利用率、阻碍营运资金管理工作视野的问题和不足,使得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这样一来能够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顺利的应对现代复杂的社会经济时代给其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三)加强对流动资金的监管力度

众所周知,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最终都要通过资金的流动来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现金的监管力度能够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或者其他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特点来制定合理的现金支付能力数值范围,严格企业现金支付的能力数值范围,做好相关资金审核和评价工作,政府要建立推进企业融资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解决工程款项拖欠问题,以解企业的后顾之忧,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改善服务,加大金融信贷业务。

(四)加强库存管理能力

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很难实现零库存,但是降低企业的库存率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降低企业的库存率能够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研发新的产品,也能够使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不仅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还要积极的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善存货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控制、加强采购、验收与入库的控制、加强仓储与保管控制、加强领用、处置与消耗控制、强化存货预算管理,压缩库存储备、加强存货回收复用控制,这样一来能够在加强企业库存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企业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流动资金概念例2

随着沪港通的渐行渐近,产业资本激发了蓝筹股的活力。井喷式行情呈现以低价蓝筹为中军,以能源革命和小金属资源为急先锋,以国企改革、新能源汽车为主流热点的全面主升浪格局。

沪港通提升蓝筹估值空间,券商概念股拔地而起,小金属资源概念股一枝独秀。小金属资源概念股上涨的驱动因素为:第一,金属期货市场的节节高升的联动效应;第二,工信部有色金属的资源税改革方案由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振有色金属价格;第三,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直接加大对小金属的需求;第四,小金属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工业材料的不可或缺性,使其成为沪港通的稀缺标的。本周市场以盛达矿业、豫光金铅连续3涨停、建新矿业、盛屯矿业(中报预10送15)为代表的铅锌概念股成为小金属资源投资主线的领军人物,带动以贵研铂业(铂金)、新华龙(钼)等小金属概念股的联袂走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以矿业、路翔股份、赣锋锂业为代表的锂电池概念一起成为小金属资源概念股的强者。此外,以以宏源证券、长江证券为龙头的券商概念股,以交通银行、安源煤业为代表的蓝筹股也有不俗的表现。

新能源产业链迎来“能源革命”,页岩气概念股一鸣惊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势依旧。“能源革命”是在今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发展战略,主要涵盖以油气、核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等能源领域,其核心是建设美丽中国大计。本周市场表现靓丽的代表性品种为:以永泰能源为龙头的页岩气概念股(受所属公司勘察区域内页岩气储量为2000亿立方米利好驱动)、以丹甫股份为代表的核电概念股、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

国企改革投资大主线上,兵工改制概念股风生水起,油气改革概念股良机再现。军工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先锋军,中航系、中兵系、中核系、中船系共十大军工集团无疑是沪港通最为稀缺的资源股票。中航系暴龙行情刚刚谢幕,本周又迎来了中兵系军工整合新军,北化股份、华锦股份、北方导航三大中兵工概念股龙头,带动了长春一东、北方股份、北方创业等军工改革概念股军团的风起云涌,成为继小金属资源股后市场的新主流。油气改革概念股焕发青春,受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半年有望提速刺激,石油济柴、准油股份、泰山石油、新疆浩源四小龙的涨停引发其第二轮炒作,此外,以中成股份、瑞泰科技为代表的央企改革强势依旧。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上海市场的2233-2260点将成为压力区域。热点继续看好国企改革投资大主线,建议重点关注中兵工系和油气改革四小龙的投资机会。

流动资金概念例3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流动资金概念例4

在金融创新投资主线上,主力机构继续沿着互联网金融和新金改进行炒作。货币基金抢滩新媒介,互联网金融迎来高速发展热潮,以鸿博股份为龙头的网络概念股6天5涨停,重演浙江东日去年暴龙走势;以证通电子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概念股、以(收益宝)为代表的网络金融概念股、以民生投资、瑞茂通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概念股,以棒杰股份为代表的义乌贸易金融概念股、以香溢融通为代表的钱荒概念股走势也不错。

流动资金概念例5

    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金融安全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这表明,对金融安全的概念进行具体和明确界定较为困难。同时也表明,经济安全的内容涉及到与一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众多的要素的安全,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经济安全中金融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外学者通常都将金融安全放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系统中来探讨。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应当说相关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我国学者对金融安全的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王元龙,1998)和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梁勇,1999)。

    1.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

    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所谓金融安全,简而言之就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

    对金融安全概念的上述界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进行界定。金融可以理解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把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为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并强调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这实际上是根据金融的实质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

    其次,反映了金融安全概念的广泛性。要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从事信用活动,就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由五个基本的要素所组成:一是金融制度,具体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信用制度、银行制度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利率制度、金融市场的种种制度,以及支付清算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和其他;二是金融机构,通常划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两类;三是金融工具,是指信用关系的书面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契约文书等,其包括的范围极为广泛,从传统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直到期货、期权和种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标准合约,金融工具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金融活动的载体;四是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发行和流转的场所,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五是金融调控机制,是指政府进行政策性调节的机制,金融调控机制的内容包括决策执行机构、金融法规和货币政策。既然金融安全是货币资金融通的安全,凡是与货币流通以及信用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金融安全的范畴,毫无疑问,在金融安全概念中理所当然包括了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的安全。

    再次,将金融安全的概念置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讨论。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金融全球化在大大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效率、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突出表现为加大金融风险和引发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们重视金融安全问题不断地敲响了警钟,也为人们在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维护金融安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正因如此,从金融的实质角度界定金融安全概念时特别强调一国对外金融的安全,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和资本流动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借用外债等都属于金融安全问题的范畴,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经济安全。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对外金融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忽略内部金融的安全,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对目前的开放经济体而言,内外部经济往往是交织和融合在一起的。过分强调外部均衡的能力和状态而忽略内部均衡的状态来谈金融安全可能有失偏颇。其实,这种对金融安全概念的界定中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内外部金融安全,因为货币资金融通既可以是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也可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

    2.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

    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界定金融安全的观点认为,从概念的源泉看,安全本来是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因此需要从国际关系学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给金融安全下定义。抽象地说,金融安全是对“核心金融价值”的维护,包括维护价值的实际能力与对此能力的信心这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梁勇博士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核心金融价值”和该价值所维系的金融安全。

    首先,“核心金融价值”是金融本身的“核心价值”,主要表现为金融财富安全、金融制度的维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正常运行与发展。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本身(当然包括王元龙所说的货币资金融通)的稳定和金融发展的安全,这也是对金融安全最普遍的理解和最常见的金融安全问题。

    其次,“核心金融价值”是受金融因素影响的国家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受金融因素影响(包括危害和维护两种情况)程度。这意味着金融安全是金融领域对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领域的安全的维护,即把金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看成是对国家安全的支撑。

    第三,“核心金融价值”是国际金融运行中本国的“金融价值”,其内容除了避免金融财富外流、外来冲击危及国内金融制度与体系进而危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外,主要是“金融主权”。这种“金融主权”是控制金融体系的力量,保持对国内金融运行和金融发展的控制。这是前两个层次的自然延伸,既包括金融本身的安全,也包括金融对其他领域安全的影响。之所以在前两个层次之外特别强调对金融体系的外来冲击,这是在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外部因素冲击国内金融体系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并且金融全球化赋予金融安全以更大的紧迫性。

    根据对“核心金融价值”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国家金融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抵御内外冲击保持金融制度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与发展,即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本国金融及经济不受重大损害,如金融财富没有大量流失、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基本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与能力和对这种状态与维护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

    郑汉通博士和雷家骕博士对金融安全的概念也作了类似于从国际关系学角度的界定。郑汉通认为,所谓的金融安全,即一国金融利益不受侵犯,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不受破坏和威胁,金融体系能抵御各种金融危机对其的侵害。反之,当一国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面对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毫无抵抗能力,就是金融不安全。

    雷家骕认为,所谓金融安全,主要是指金融领域能够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抵御和消除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威胁和侵害,以确保正常的金融功能和金融秩序。

    3.对金融安全概念的再认识

    从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概念已有的解释来看,要准确界定金融安全的概念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金融的含义与主要内容。金融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金融运行需要有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则是由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调控机制所组成。

    二是安全的含义。安全是指在宏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行为,如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

    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冷战结束之后,而对金融安全的研究和探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安全观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将金融安全的概念进一步界定为: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

    二、金融安全概念的内涵

    为了准确理解金融安全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金融安全与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之间的相关性及重要区别。

流动资金概念例6

中图分类号:F25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一种与之相对应的财务理论,至少应涉及三个根本性问题:其一,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二,贯穿理论体系基本线索是什么?即如何将财务理论的诸要素有机地贯通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其三,如何以特定的核心概念为起点,以一定的基本线索为导向,来具体设计理论体系?

上述三个问题之所以具有根本性意义,原因在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有明确的核心概念,否则,就缺乏应有的逻辑起点,并随之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缺乏明晰的主线加以贯通,各部分之间就失去应有的联系,因此无法成为一个有机体系。在明确核心概念和基本线索之前,要具体地构建财务理论体系,是非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

从逻辑结构上讲,要构建科学的财务理论体系,首先应确立理论体系中起铺垫作用的核心概念。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整个财务理论展开推演的起点,如果模糊不清,由此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必然缺乏逻辑性和缜密性,因此确定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首要着力点。就推定财务理论核心概念的方法而论,如果先入为主地框定某一概念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显然无充足的理论依据可寻。因此,要科学地确认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还应探究其基本属性。

作为社会主义财务理论核心概念的理论范畴,应具备以下几个属性:其一,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财务理论是经济理论的要素,财务学也曾经是经济学的一个因子。既然财务理论脱胎于经济理论,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自然具有经济理论的烙印,与经济学范畴有不解之缘。只有以特定的经济学概念作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才能解决财务理论与一般经济理论的对接或联接问题,否则,就必然出现这两处理论在逻辑上的错位。其二,它应是一个内容丰富能表现出财务学的概念,必然是一个在逻辑上起铺垫作用的综合概念。它可以明确界定财务学科范围,而且又是财务理论体系的“细胞”,隐含了该科学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此,内涵必然是丰富的,外延必然是广阔的。其三,他应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概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来构建财务理论体系,决定了体系中的主要概念必然与市场经济相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首要的、根本的,财务的一切活动是为市场机制充分而有效的动作开创必要条件。在新的财务实践背景下,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始终应围绕促进市场经济的创立、发育和发展这一中心来展开,对该体系中核心概念的推定亦不例外。否则,就难免落入传统理论的俗套。

基于以上要求,“本金”应是构建财务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首先,确立本金作为建立社会主义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先必须弄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本金概念。本金是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资金,它从货币资金垫支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原垫支的货币资金形态,并在这一过程中带来资金的增值。因此作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本金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增值是本金内在的本质要求,同时本金的生命还在于其流动性,只有流动,才能增值。其次,作为经济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商品,而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是建立在对本金的增值性和流动性这两个最基本的基础之上的,即对本金的经营。因此本金是财务经济领域特殊的商品,选择本金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理论体现的出发点无疑是可行的。第三,本金是区分财务资金、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保险资金的依据。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质的货币表现,其外延是广泛的,按其经济用途可分为财政资金、信用资金、保险资金、财务资金等,但财政资金、信用资金、保险资金是社会分配与消费领域的资金,处于物质生产和流通以外,所体现的资金运动是收入与支出、存款与贷款等的矛盾,不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的矛盾;而财务资金是以生产和流通领域服务的资金,具体从本金的筹集和取得开始,经过运用、耗费、收入、分配几个阶段又回到本金的运动形态,在运动中带来资金的增值,是本金的投入与收入的矛盾。第四,体现了财务的本质。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物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本金的筹集、运用、耗费、收入与对收入的分配活动。第五,明确了财务学科的范畴。财务的本质决定了财务的特殊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本金的投入是取得资产收益的前提,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资产的收益的取得又是投入本金收回的前提和本金增值的前提。要使本金投入后获取收益,必须取决于经济组织与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如果这两方面的条件出现障碍,则可能发生有本金投入而无收益,或者投入多而收益少。要使财务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能够统一,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从宏观上制定正确的财务政策和制度,从微观上进行财务有效的组织。同时,这一表述也说明了本金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资产收益,为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见,本金成为财务的核心概念是成立的。

在确定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核心概念的前提下,财务状况最佳与财务成果最大的财务目标应是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的主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拥有经营自和理财自。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财务工作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但是财务管理又有它自己的特点,研究确立企业财务目标,除应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外,更多地应从财务本身的特点出发。面对风云迭起的各种市场,企业理财活动较之过去更为复杂。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及时了解各种市场动态,抓住机遇,避免风险,以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从企业内部来看,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又需要不断强化内部管理,降低各种消耗,灵活调度各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企业偿债能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一方面运用各种理财手段,围绕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财务运作,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财务要独立自主地进入金融市场,组织各种财务动作,选择适当的筹资、投资方式,谋取经济效益。但评判财务活动的履行实绩,根本准则是财务状况与财务成果最大。

优良的财务状况意味着企业有良好的财务信用,在不同时期都保持着较优的财务结构和企业债务负担相适应的偿债能力,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前提和条件;财务成果最大是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经济效益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最终财务成果,体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企业财务的各项工作都应该紧紧地围绕财务状况最佳和财务成果最大的财务目标展开。认识财务目标,是构建财务运行机制的方向和标识,是选择理财手段的标准,是财务事先明确任务、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依据,这一财务思想始终贯穿于企业理财的各环节、全过程,财务状况最佳与财务成果最大,同财务理论诸要素紧密相关,只有运用这一线索才能将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这一主线的引导下,对个别要素作出较为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

以本金为起点,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即可界定财务的本质,功能及其规律性;以财务状况最佳与财务成果最大为主线,即可分析财务在企业筹资、投资等微观行为领域中的作用及其财务行为的制约因素。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财务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

流动资金概念例7

在国内利空消息泛滥之时,来自海外市场的压力也不小:希腊债务危机阴霾不散,受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滑影响美股表现低迷。

意外的是,在内忧外患之下,春节后主力机构的做多意愿却逐渐强烈。

指南针全赢数据显示,春节开市后三个交易日,即2月22日至24日期间,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入11.32亿元。尤其是在2月24日,主力资金顶住来自多方面利空消息的压力,推动股指大幅震荡上扬,并一举收复3000点重要心理关口。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45.53亿元。

在大盘曙光初现之际,不断从市场中抽血的保险和银行受到了主力资金的遗弃。而伴随着“两会”即将召开的消息,“两会”相关概念股得到了主力资金的垂青。

主力资金加仓45亿

在种种揣测之中,春节后的A股市场拉开了虎年行情的大幕。

不过,令投资者失望的是,节后首个交易日,大盘即跌破3000点。次日,股指更是大幅探底,一度冲击着投资者的心理防线。

然而,正在市场忧虑之际,大盘转机乍现。2月24日,在交行420亿元融资方案敲定及美股隔夜收低等利空消息的打压之下,大盘依然顽强上行,当日沪指大涨1.33%并收复了3000点重要关口。25日,延续前一日强势,股指继续上行。

指南针全赢数据显示,在此期间,逐渐推动大盘转向的幕后推手,正是逐渐回流的主力资金。数据显示,春节开市后三个交易日内,沪深两市净流入资金11.32亿元。其中,2月22日净流出16.42亿元,23日净流出17.79亿元,24日净流入45.53亿元。以24日为分水岭,两市主力资金开始回流。

对比可知,在春节之前的10个交易日内,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量就有所收窄。春节前两周内主力资金净流出192.29亿元,平均每周净流出不到100亿元。而在1月股指节节下挫之际,主力资金大幅净流出1386.52亿元,每周净流出金额均超过200亿元。

从近期资金流向来看,伴随着“两会”临近,主力资金春播正忙。

金融地产遭持续抛售

大盘曙光初现,但是一些不断从市场“抽血”的金融股及政策收紧预期渐浓的地产股则受到了主力资金的遗弃。

2月22日至24日,在指南针58个行业板块中,主力资金净流出最多的五大行业板块依次为:证券保险、银行、煤炭及炼焦、房产开发租赁和贵重金属。其中,前两大板块分别净流出15.44亿元和8亿元。

另据统计,2月以来(截至2月24日),两市主力资金抛售的前三大板块均为蓝筹板块,包括证券保险、房产开发租赁和普通有色,且对于上述每个板块的净卖出金额均超过10亿元。

事实是,从1月股市下跌开始,主力资金重点抛售的板块就集中在蓝筹板块上,合计抛售金额达到883.83亿元。其中对地产、煤炭、银行、证券保险四大板块净卖出金额均超过百亿元。

近期,在主力资金做多意图渐显之时,为何不断抛售银行和证券保险类个股?

这和相关公司公布的“抽血”计划不无关系。

2月22日,中国平安8.6亿股限售股解禁公告,股价当日大跌8.88%,主力资金也随之撤离近6亿元。23日,交通银行420亿元融资方案获得董事会通过,该消息直接带动两市银行股走低,当日主力资金从银行板块撤离近5亿元。

“两会”概念受热捧

东边日出西边雨。在金融地产股遭遇主力资金打压之时,“两会”相关概念板块却得到主力资金的垂青。

指南针全赢数据显示,节后三个交易日,主力资金净流入最多的五大板块依次为汽车、化学原料、水泥、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净流入金额均在3亿元以上。

广州万隆认为,“两会”主要议题或可能出台的政策都有望成为主力资金挖掘机会的方向。一是区域经济振兴有望继续成为贯穿“两会”行情的重要投资主题;二是已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低碳经济板块值得重点跟踪;三是市场永恒的投资主题并购重组。

根据《投资者报》曾经做过的统计,“两会”期间股指上涨的概率要远大于下跌。主力机构提前布局“两会”概念板块,也正是押宝“两会”行情。

主力资金净买入金额最多的5只股票为滨化股份、丰原生化、华兰生物、一汽轿车和广发证券,增持金额均在亿元以上。

流动资金概念例8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基础。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 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 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 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 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 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 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 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 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 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 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 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 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流动资金概念例9

(一)资产概述 资产质量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是资产的某种性质,是属性概念。对其界定必须借助于它所依附的事物,即资产这一实体概念。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认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在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两者对资产的定义是一致的。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根据财政部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本质的特征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能力。由此可知,我国对资产的定义也采用未来经济利益观。

(二)质量概述 “质量”一词,在很多学科中都有使用,我们常用“质量”来表示产品质量。此处,我们借助产品质量的概念来定义“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有着各种层次的差异。低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是从产品的有用性来看,指使产品履行其使用目的的具体属性。较高层次的产品质量概念则是从质量构成要素来分析,大略分为消极质量要素和积极质量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价格适宜、较低的使用成本、不易老化、安全无害、使用方便、容易制造和丢弃便利;后者则指:设计良好、优于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使用性能好和更具独特的个性。综合两者而言,产品质量是对履行产品使用目的的综合评价,它体现了人们从产品所获取的使用价值的大小。这一定义基本上只是局限于用户使用感官上来说明的。

更高层次的质量范畴则不是从人的感官知觉的角度来解释的,它是一种比较观。西方学者指出产品质量是特定的产品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fitness for use),即通过将实际生产的产品与用户期望的偏离程度的相对比较来定义质量。具体地说,即通过设计质量(quality of deaign)与符合质量(或者称之为一致质量,quality of conformance)相比较来确定这种满足程度。

(三)资产质量的概念 企业资产的使用价值也就是在企业的持续经营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理解,低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界定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这种未来的经济利益既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也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从会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收入或者利润的大小;从财务的角度看,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指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大小,包括现金流入的增加或者现金流出的减少。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该体现一种比较观,它是资产使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质量的。企业的资产由两种途径取得,一种由债权人投入的债务资本形成,一种由股东投入的权益资本形成。资产质量的概念应该体现债权人和股东的期望,资产实际创造的价值超过投资者期望价值越多,资产质量就越好。因此,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应界定为:资产所带来的超过投资者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

以上讨论的是资产质量概念的内涵,即资产质量所具有的特有属性――未来经济利益大小或者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已有研究中,有的学者已经将资产的流动性、周转性等因素纳入资产质量的概念,但鲜有学者明确指出这些因素应该属于资产质量概念的外延。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资产质量的外延应包括:资产流动性(变现能力)、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影响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1)资产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能力。完美市场(perfect market)中。资产流动性并不会影响资产质量。然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很难成立。投资者进行投资都必须考虑交易成本、税务成本、出售资产发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市场摩擦的存在表明现实中不存在完美市场,并且可能导致市场价格对资产价值的歪曲反映,资产流动性必然影响资产质量。

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企业资产中短期的流动性强的资产就越多,那么,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就越强。变现损失也越小;并且,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是,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并不意味着资产质量就越好。为投资者带来的超过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资产质量概念的核心和本质。如果增强资产流动性会损害资产所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那么越强的资产流动性并不代表资产质量越好。只有当增强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变现损失的减少、短期偿债能力的增强、财务风险的降低)超过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时,整体资产流动性的增强才有助于提高资产质量。否则,就会损害企业资产质量。

确定合适的资产流动性强度非常重要。在图1中,曲线L1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曲线L2表示资产流动性增强给企业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对应的资产流动性强度为A,此时资产流动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等于它所减少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此处企业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资产流动性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由此可知,在A处对应的企业整体资产的流动性强度,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未来经济利益,理论上是最佳流动性强度。

(2)资产的周转能力。企业资产周转能力通常用资产周转率来表示,它是营业收入与企业资产之间的比率。通常有三种表示方式:资产周转次数、资产周转天数和资产与收入比。显然,资产的周转能力越强,资产的使用效率就越高,相同数额的资产在一年内所能带来的营业收入就越多;或者说在一年内取得相同的营业收入,需要投入的资产数额就越少。如果企业保持目前的资产周转能力,相同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越大,资产的质量就越好。

企业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组成,在营业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资产周转率的驱动因素就是企业的各项资产,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收账款、存货和固定资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提高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可以提高资产的周转能力,使得相同的资产在一年内能够带来更多的营业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因此,资产的周转能力必然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必须将其纳入资产质量概念。

(3)资产的风险。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是一个随机变量,它的风险可以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表示。因此资产本身的风险必然影响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风险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就越大,未来经济利益的稳定性就越差。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在充分组合的情况下,单项资产的风险对决策是没有用的,投资人关注的只是投资组合的风险;特殊风险与决策是不相关的,相关的只是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应当并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来消除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市场不会因为企业承担单项资产的特殊风险而给以任何回报。因此,纳入企业整体资产质量概念的风险只能是企业整体资产的风险,而不是各个单项资产的风险。

(4)资产结构。如果把企业所有资产的集合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企业各种资产项目或类别就是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索,那么资产结构就是企业不同项目或类别的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的整体资产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比各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更大;否则企业就应当进行清算,将各项资产单独出售,而不是持续经营。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一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资产总额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增加某一项单项资产(或增加某一类别的资产),必然会导致其他单项资产(或其他类别的资产)在数量上减少。因此,通常可以用各个单项资产或各类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资产结构,当增加某一项(类)资产时,该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上升,其他各项(类)资产的比重就会下降。

虽然企业的各项资产都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各项(类)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是不同的,并且它们的流动性强弱和风险也有差别,因此各项(类)资产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第一,企业资产按照流动性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前文已经论述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越小。因此企业必须权衡利弊,确定资产的最佳流动性强度,使企业整体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最大,以提高资产质量。

第二,企业资产可以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资产确认条件之一是未来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人力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却很难准确计量,这也使得我们探讨人力资产比重与资产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变得极为困难。但是,从理论上讲,人力资产高的企业,资产质量也相对较好。

第三,企业资产按照有无实物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投入和研究开发,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无形资产比重越高,尤其是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比例越高的企业,资产质量通常更好。

第四,企业资产按照是否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企业的经营资产创造的,企业持有较多的金融资产,往往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也就是说,金融资产的比例越高,企业资产质量往往越差。

综上所述,在资产结构中,我们必须要考察流动资产比例、人力资产比例、无形资产比例和经营资产比例等结构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资产结构,进而影响企业资产质量。

二、资产质量的概念框架

(一)单项资产质量 从内涵上看,单项资产和整体资产都能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它们的质量也都可以用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来表示,但是他们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有差别。整体资产由各个单项资产有机结合而成,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系统,能够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整体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主要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单项资产是企业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各个单项资产并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对企业绝大部分单项资产来说,未来经济利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资产处置收入;二是资产处置损失抵税(如果是处置收益则需纳税,应视为未来经济利益的减项)。

从外延上看,企业整体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周转能力、资产的风险、资产结构等。单项资产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并不考虑资产结构问题;它不能单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因此也不考虑周转能力问题。对单项资产来说,资产的风险主要是变现的风险,即在资产处置中发生损失的风险。由此可见,单项资产质量的外延主要是资产的流动性。

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整体资产质量比单项资产质量更为重要。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整体和部分的价值是有差别的。整体通常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如果各部分配置合理,整体价值比各部分价值之和更大。其次,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来看,企业是在持续经营中创造价值,任何单项资产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就不会被处置。因此各单项资产只能作为整体资产的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在生产

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流动资金概念例10

一、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设置问题的背景

1973年,以特鲁博罗特(Trueblood)为首的(特鲁博罗特委员会)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将财务会计的目标确定为向信息使用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一目标具体化为报告现金流量的时机、金额与不确定性的信息(尽管许多后续的实证研究并不支持这样的结论)。1973年成立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全面接受了这一研究结论,并将其写入了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中。FASB同时还采纳了美国会计师协会(AAA)研究报告的结论:财务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1966)。这样,上述定义的财务会计目标就成了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出发点。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以企业以往现金流量信息为基础的,而报告企业以往的现金流量信息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前提的。这与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会计实务和已的具体会计准则存在严重的冲突。如果根据这样的出发点和逻辑一贯性原则去构建整个会计准则的内容,将会使会计准则和实务发生暴风骤雨式的革命。

但现实巨大的惯性没有使革命的风暴发生,变革是渐进的。迄今为止,在上述财务会计目标和现实发展的共同推动下,财务会计准则系统中报告现金流量信息的主要变化有如下几个:第一,对资产、负债等要素更加明确地从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流出的角度来定义。第二,1987年FASB了FAS No.95《现金流量表》的具体会计准则。第三,受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的推动,公允价值和现值计量属性越来越多地在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实务中被采用。这其中,现金流量表经过20余年的实践,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后的第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均有相关的会计要素,后来的现金流量表是否应构建相应会计要素的问题引起了学界和准则制订机构的关注。

二、FASB和IASB对现金流量表要素设置的表述及其原因分析

(一)FASB和lASB的相关表述

FASB和IASB曾对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设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外的财务报表要素的问题予以关注。

在FASB 1985年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第6号:财务报表要素》(SFAC No.6)开篇的概要中有这样的话:“本公告定义了10个直接涉及计量主体业绩和状况的要素(没有陈述其他可能的财务报表要素。)(HlGHLIGHTS)”。在导论部分专门列了一个小标题:其他可能的财务报表要素,做了如下表述:“尽管本公告定义的要素包括了基本要素。或许是最普遍确认的财务报表要素,但它们并非是仅有的财务报表要素。本公告定义的是一组成为备受关注中心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相关的其他要素,它们直接涉及计量主体的业绩和状况。应计制会计提供的有关主体业绩和状况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第一位的关注中心。……其他报表或被关注的中心或许需要其他的要素。(par.3)”“各种可能的报表展示的一个期间的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对资产、负债的影响几乎是无限的,所有这些报表的项目分类都可以被称为财务报表要素。例如,一个展示了某个期间资金流量或现金流量的报表或许就包括如下资金或现金类型(categories):(a)经营;(b)借款;(c)发行权益证券;(d)出售资产等。其他方案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增加财务报表要素。(par.4)”“提到的其他要素适合于其他可能的财务报表。(par.3 note)”(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12月正式的SFACNo.6是取代1980年12月的SFAC No.3,两者的主题都是财务报表要素。上述表述与SFAC No.3中的完全一样。)显然,FASB的上述表述为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增加传统要素以外的要素提供了空间,而且其中的举例就是当时以资金或现金为编制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

1989年,当时IASC在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有如下表述:“财务状况变动表通常反映收益表的要素以及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变动,所以,本《框架》不确定财务状况变动表特有的要素。(par.47)”。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设置财务状况变动表要素并非不合理,只是对其“不确定”,即搁置起来,存而不论。二是准确揭示了三张报表的关系。财务状况变动表同样反映的是收益表的要素,即两者涉及的内容是一致的,但分别以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结果基本上是有一个时间差(考虑到当时公允价值计量还应用较少,报表主要反映企业日常活动带来的企业资源的增减变化)。财务状况变动表反映的是资产负债表(又被称为财务状况表)要素的变动情况。

(二)FASB和lASB未设置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的原因分析

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世界上最早的,其现金流量准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其他机构、国家的规范都是跟随借鉴FASB。分析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至今未设置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有如下原因。

第一,从表面上看,FASB上面的表述正式于SFAC No.3(1980),至SFAC No.6(1985)没有变化,而现金流量表准则(SAFNo.95)公布于1987年。这似乎是SFAC No 6中未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一个解释,即概念框架早于具体准则。但事实上,1980年12月,FASB作为构建概念框架工作的一部分,即开始制定现金流量表准则的前期工作。至1985年正式启动现金流量表准则制定工作,已进行了多伦前期调研准备工作(FAS No 95附录A,par35-43)。从概念框架和具体准则制定协调方面来看,FASB恰恰是吸取了其前身APB的教训,将两者的制定结合得比较紧密。值得关注的是,FASB 1984年12月的SFAC No.5《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计量》中给出了一个现金流量表一般指南。其中有这样的表述:“因为所有现金的收入和支付是在其发生时被确认的,所以现金流量表几乎没有确认问题。报告现金流量不包括估计或摊销,并且除了现金流量表的分类,几乎不需要判断。(par.54)”。可以看出,这个表述反映了FASB对现金流量表的一个基本看法,即现金流量表相关的基础命题(包括要素)较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础命题简单、明了、歧义少,其定义与否对实务操作影响较小。

而且,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较之现金流量表要素对交易事项覆盖面更大。

第二,SFAC No 3和SFAC No.6时,企业编制的是财务状况变动表。其编制基础[营运资金、现金、全部资金甚至货币性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净货币性流动资产等]和结构均多样、不统一,这使相关要素的设置变得复杂。

第三,从逻辑上看,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的缺失使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够完备、完善、完美。但如下三点原因使得以F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首先考虑的不是理论和逻辑的完善。其一,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仅是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作为FASB应对各种质询的“借口”(葛家澍,刘峰2003)。其二,会计实务的巨大惯性以及准则的经济后果。其三,实务中不断出现具体准则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如70年代的物价变动会计、80年代披露现金流量信息、90年代至今衍生金融工具及其计量属性问题等。相形之下,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紧迫,一如当前金融海啸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三、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设置的理论和逻辑依据

会计要素在理论上有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会计要素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交易事项的经济特性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财务报表的内容大类。

收付实现制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结构是生成现金流量表不可或缺的依据与前提。权责发生制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等会计要素,从理论上看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形成的依据;从逻辑上看,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构建的前提。现金流量表相应的依据和前提则是收付实现制以及根据信息使用人需要和交易事项特性划分的表内的项目大类。如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现金流入、流出、净流量等。借助这样的依据和前提,通过对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最终形成现金流量表。从逻辑层面看。这一过程与借助权责发生制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会计要素及其账户体系经过确认、计量、记录最后形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对等的。这也就是说,针对某企业某会计期间的全部交易和事项,一方面可以借助权责发生制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会计要素及其账户体系生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收付实现制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结构通过对相关交易事项的逐笔确认、计量、记录生成现金流量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直接填列法,如建立现金流量表台账序时登记编制现金流量表,正是采用这样的操作路径。换言之,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是对同样的会计对象借助不同的依据和前提,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分别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的结果。有学者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交易和事项。是一样的作为不同意设置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的理由(傅朝选,1996)。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成立的。

但在具体实务和相应规范中,现金流量表往往不是采用直接填列法编制,而是采用对权责发生制以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结果进行调整的方法。如间接法编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调整一定要借助上述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依据和前提——收付实现制和现金流量表项目分类。也就是说,无论是通过调整的方法或是直接填列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其前提和依据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回避的。

显然,从理论和逻辑层面上看,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内容在现金流量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即都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前提。同时,现金流量表的项目内容和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一样,一方面是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构建;另一方面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因此设置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并非没有理论和逻辑的根据。

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设置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其所涵盖的交易和事项只是企业全部交易事项中的一部分。则将企业的全部交易和事项分为涉及现金流量的和不涉及现金流量的两大类,现金流量表要素确认计量的只是前者。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要素则是对企业全部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换言之,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要素界定、涵盖、涉及的交易事项的范围更大。现金流量表涉及的交易事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子集。从这种意义上讲,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比设置的现金流量表要素更基本,尽管三大报表都是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而且现金流量信息非常重要。

另外,设置的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与已有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要素之间存在如下勾稽关系(如果设置的现金流量表会计要素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期末现金资产-期初现金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非现金资产-期初非现金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