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6 10:12:23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1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理论讲述、知识传达,忽略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体把课程教学被动接受,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以自己大学毕业后所想为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来实现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调动其兴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调整自我让其作为个体积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而为积极就业做准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安身立命所在。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一)提高师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全面认识

由于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因此师生未全面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足,学生上课因重视不够不能积极对待,导致错过了在人生关键期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的重要阶段,在毕业季则出现了择业障碍。

事实上,求职和就业看似是在大学生大四阶段完成,其实从其进入大学就开始了,提高其自我综合能力素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同时,大学生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职业分析定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其在校期间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人生方向和努力目标,发挥自我潜能,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完成自我人生的蜕变。

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宣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让师生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学会规划。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针对学历层次、年级层次、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坚持“全程指导、分段教学”原则――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现分段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可主要通过开展认识职场环境、认识自身能力、确立近期目标等专题让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也为大二大三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铺垫,第二个阶段可主要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同时为求职做准备。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多地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

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指引者,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多地是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成长,所以对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除了熟悉课程教学相关知识外,还要了解当前所授课学生特点和目前就业市场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些能力都需要授课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培训来输入新鲜血液。

(四)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

课程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的客观原因,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外不能再和学生亲密接触,对其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受益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进入大学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没有状态、对专业不感兴趣、纠结于考研还是就业等困惑,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让其通过一对一的个体面谈、非正式的评估手段,结合学生当前自我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五)完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辅助课程教学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理解自我,理解就业环境,并充分做准备,是大四顺利就业的前提。“知己”就是要自我体察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但自我认知由于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因此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测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具有了现实意义。

通过搭建测评人员建设和扩充测评手段,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进步空间。从事职业生涯的测评人员需要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具有专业性才能给予测评对象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估时需要借助多种测评手段,而测评手段需要结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完整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六)开展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高校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讲座、采访优秀校友、辩论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结合自我能力及外界因素学会自我规划,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和管理。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3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选择过程的开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三个出路,一是就业;二是创业;三是专升本。这三条路径,多数选择就业,选择升学和创业的是少数。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规划,引导他们做好就业、升学或创业的准备。创业对于一名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词汇,高职设置的很多专业,如兽医、会计、食品加工等专业因其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高职的办学机制的优势,使得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所以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小规模创业或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创业是较有优势的。创业对于一个高职毕业生来说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业素质,激发起学生创业的激情,帮助指导学生为创业做好心理、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是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思考并规划未来发展,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怎样的工作;二是意识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工作对自己未来人生发展非常重要;三是做出承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这样这项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对自己承担责任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说必须具有规划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要拥有自己创业的梦想,激发起学生创业的激情,鼓励学生建立起为实现自己未来创业梦想做好准备的决心。

2探索自我、发现优势,鼓励大学生自觉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

创业的过程困难重重,能否坚持直至成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因此,对于把创业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不只要有激情,要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能够清楚地告诉自己“我适合创业”,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遇到挫折时不退缩。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定位,要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需要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我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将来要到哪里工作,我职业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进行职业定位的前提是对自我的“特质”进行分析,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个步骤——自我探索阶段。自我探索要完成四项任务:职业兴趣探索、性格偏好探索、工作技能探索和工作价值观探索,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实质上是让学生清楚自己:我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我在职业活动中最看中的东西是什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按兴趣、性格偏好、工作技能和工作价值观四个方面分类,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业者的素质进行评估。特别强调的是评估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将来创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9墨圊恬面业果自己还有欠缺的话,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进行自我训练。如创业者必须对成就有高度的欲望、对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强烈的自信心,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创业激情。工作价值观主要有成就、独立自主、挑战性、服务他人、人际交往等,因而在工作价值观探索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工作价值观的同时,指导学生确立创业所需要的工作价值观,如强烈的成就感、对独立自主和挑战性工作的追求等。

3掌握技能、学会方法,指导大学生自觉学习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20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Practical Course

WU Liang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areer Planning"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there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course of splitting theory and skills,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a theory based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exploring the "career planning" course of practice,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eaching,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goals, integrate knowledge in the curriculum, the training situation, meaning, technology, design, build a door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guide students life.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practice; course

1 开发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背景、意义、原则

1.1 背景

2007年12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该课程开设多年以来,各高校一直以理论授课为主,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类网络公开课,均以理论课形式呈现。而根据调查,该类课程存在内容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①同时,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造就了具有时代特征、纷繁复杂的学生职业生涯困惑。“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对职业世界不了解、目标不明确,大学过得空虚、乏味、无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计划等”。②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生涯发展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让学生用身心感受生涯、用大脑与双手制定生涯计划,在学习的过程中直面自己的困惑,显得尤为必要。

1.2 意义

(1)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践课程不能摒弃理论,可以弱化理论讲解在课堂中的比重,可创新教学开展形式,把理论与多元的教学方法相结合。(2)实践课程包含更丰富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生涯规划前后,对职业已存在模糊认知,在与职业相关的选择中经常伴随着不确定、焦虑、迷茫等情感体验和反复的思想波动。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改善或解决态度、心理、意志力、技能等层面的问题。

1.3 开设课程的原则

(1)融合高职特点。高职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应用型、技能型“蓝领”人才的主力军,要有意识引领学生转换思维、清晰定位。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容易出现生涯焦虑、职业决策效能感低、就业压力感大的问题,课程要符合高职学生生涯发展特征。(2)形成个性化发展。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定是帮助学生找到一种非常确定的职业或制定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更重要是唤起学生的意识、宣泄不良情绪、学习理论,去解决规划中的各类问题。台湾职业生涯规划大师金树人曾说:“生涯之道即应变之道。”目的不在于一个岗位或一条路,而是总结一套适合于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并形成个人的独特经验。(3)将实践贯穿始终。不实践、不探索不可能规划出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实践过程即试错过程、反思过程、获得过程、整理过程、改进过程等,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去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涯应对经验。

2 可借鉴的各类课程教学模式

2.1 活动式教学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他从主观经验和本能心理学出发,认为儿童应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知识和经验。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③

活动课程优点: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教学内容是单独的课题;活动课程是在进行活动中学习以获得直接经验;活动中的学习就是试错过程;更看重学生可学到的方法。

活动课程缺点:活动课程没有统一具体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由于教学内容是由学生的需求而定,课程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受限于学生的需求有限,活动课程往往不一定能帮助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知识;活动课程的开展方式是通过活动完成的,非常强调实践性,这就需要充分的时间,课程效率将大打折扣。

可借鉴之处:强调学习的过程;在做中学。

2.2 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形式。”④团体辅导的基本目的是使个人更了解其行为并改进其行为。通过团体历程,提供成员机会以探讨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只是成员快快乐乐地参与而已。

团体心理辅导优点:解决与心理有关的问题,以期达到对行为的影响与改进;有效解决发展性问题;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系统地将团体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通过活动激发思考;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前严格面试筛选出同质性团体,针对成员间共同的心理或发展问题展开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缺点:以团体为单位的辅导中,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有时会给一些成员带来心理伤害,而领导者较难察觉。

可借鉴之处:解决心理层面问题;活动设计合理、引人思考;重视分享与人际支持。

2.3 工作坊式教学

工作坊起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从教育层面来解释,工作坊是一种简洁的强化课程,研讨会或一系列会议,成员之间交流与交换信息,是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⑤

工作坊优点:工作坊必须有一个主题,该主题与实际工作和生活联系紧密;课程通过分组调查、研究、讨论、比较、展示或实践活动展开,方式多样,可灵活组合;教学活动目的是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直至解决问题。

工作坊的缺点包括:对参与成员没有严格筛选,面对异质性的团体,每个成员能否有效学习或获得帮助有待考量;与学科课程相比,较少进行理论讲解,学习的系统性难以保证;课程管理较松散。

可借鉴之处:情境式教学;丰富的课堂形式。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实施路径

3.1 课程性质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要求》认为: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属性更为重要。⑥

本文认为,实践课程的目标应该包括帮助学生体验并管理生涯发展中产生的情绪情感,传授知识、方法、策略,引导学生在就业观念、态度上的改变,并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使大家相互之间获得支持,提升学生面对生涯困惑与生涯挫折的承受力,最后落实在行动上的制定规划与执行规划。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应将生涯规划深入到作为大学生应完成的一项任务和应掌握的一项技能。

3.2 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了解基本的生涯发展理论;掌握各阶段生涯发展特点;对自我生涯特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了解宏观、微观职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情绪情感层面:树立自主的生涯发展观;转变对生涯规划的态度与立场;提升对生涯规划与决策的自信程度;缓解生涯规划中出现的焦虑与不确定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与世界观。意志层面: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规划;提高生涯规划的执行力;加强应对生涯困难的承受力。技能层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生涯评估与管理技能等及各种可迁移技能与自我管理技能等。

3.3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实践课程可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上课规模人数最多不超过50人。因课程包含大量感悟与体验内容,应针对高年级开设。

可将实践课程内容整体规划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初始阶段希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创造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为成员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工作阶段强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自我,提出生涯规划的困惑与迷茫,深化自我探索与反思,学习生涯规划策略方法,通过与其他人共同工作的方式实际运用这些技能。结束阶段,巩固已获得技能或身心改变的成果、评估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感受及课程考核。

课堂教学形式包括:团体活动、分组讨论、讲解、游戏、分享等,可灵活组合。

3.4 课堂设计

(1)导入环节:也可以称为暖身环节,通过一到两个小活动消除陌生感、舒缓情绪、引入课程主题、引发学生思考。(2)提问环节:模拟一个真实情境,如远程面试、人才市场咨询、家庭内部会议、生涯访谈、生涯困难案例等,提出一个问题或矛盾供学生思考讨论。将课程的主题蕴含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整堂课将围绕解决问题进行。(3)试错环节: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4)拓展环节:由老师评议方案,点出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或方法,系统讲解这些知识。(5)实践环节:布置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学生合作解决主题问题,总结出方法。(6)分享与评估环节:每个学生分享感受或困惑。

3.5 强化考核与评估

由于该课程经验课与实践课的定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较难评估。知识的获取可以用分数来衡量,而经验与技能的获得,一方面是可以通过自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效能感量表》、《生涯焦虑量表》;另一方面通过随堂或课后的练习评估,如各类生涯测评结果的展示分享、职业决策平衡单的练习、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填写、职业生涯档案的完善等。再次,可在真实情境中反馈,如、简历的撰写、面试表现、他人评价等。

注释

① 张乐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② 陈军凤.大学新生团体生涯辅导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初探[D].厦门:厦门大学,2006.

③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9-02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学生毕业前开设就业指导课这一传统做法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积极应对新挑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但由于该课程起步较晚,缺乏理论指导,在理论体系、课程开发、内容建构等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1。课程设计也未能结合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文结合商学院经管类专业偏向实践应用型的特点,探讨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强调成本收益,基于此,在生涯辅导实践中,该理论提出三种水平的职业生涯服务:自我帮助服务(self-help services)、他人协助服务(brief staff- assisted services)、个案管理服务 (individual case- managedservices)[2]。这三种服务方式分别对应于个体不同的职业生涯准备状态(readiness),即在生涯发展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影响下,个体进行合理决策的能力。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了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有效性,该理论用于生涯服务的各个范围,研究者也设计出了大量咨询与辅导材料,该理论能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涯辅导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商学院大学生毕业流向的特点

(一)以就业为主,注重行业准入资格

对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流向的统计调查表明,这类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就业,而不是升学深造,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工作来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毕业若干年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再去继续学习。学生在读期间更加注重考取各类职业准入资格,例如:证券从业资格、特许金融分析师、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为未来在行业内更好地发展积累条件,获取更多的认可。

(二)行业集中度较高,就业与行业接轨

相对于基础学科而言,商学院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相对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财富管理行业,在就业时所寻求的职业通常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就业与行业密切接轨,这需要学生对相关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三)注重毕业生实习实践的经历以及专业素养

在求职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实习实践的经历,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相对更加有优势。在进入面试之前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有关专业知识的笔试考核,对学生的专业熟悉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原则

(一)把握认知信息的特点――系统性、互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生认知信息的规律和特点,在内容上要具有系统性、前瞻性。表现在内容上要完整,涵盖从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再到评估决策和执行加工的全过程[3]。另外,在信息认知和加工的过程别要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注重个体对信息的反馈,对于认知的信息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和预测,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全方位和更为准确的指导。

(二)拓宽认知信息的途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上述特点,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帮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去认知信息,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以外,更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来不断认知自我和认知职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设计不同的互动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对于认知的信息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在课外还可设计阅读、访谈、参观、讨论等不同的行动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认知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多途径获得职业信息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研究技能运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决策制定中。

(三)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多样化的师资组合与教学素材

职业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人员除了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否则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会有一定的随意性。在课程设计中,除理论模块外,还可以根据不同职业发展路径或不同行业选择设计专题讲座和工作坊,聘请业界人士或资深校友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多样化的教学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素材,丰富认知信息的内容。

三、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

(一)推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全程化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等同于单纯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大部分学生认为到毕业时再接受就业指导为时过晚,因此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早更准确地使学生了解自己,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和生活。因此应从大一起开设该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大一、大二教学内容侧重职业规划,主要包括大学生涯规划、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大三侧重就业指导,包括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课堂教学模块集中在大一至大三,四年级则设立职业咨询工作坊,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咨询活动。

(二)规范并强化课外教学模块的内容

结合各年级特点,精心设计课外教学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针对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生涯人物访谈,通过对校友、业界知名人士的访谈等帮助学生强化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通过组织模拟面试、开设简历修改工作坊等帮助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运用和提升;在大学四年级可以开设职业咨询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决策咨询。另外,在各年级的寒暑假应安排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等内容,使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实习实践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了解职业和行业,增强竞争力。

(三)增设有关实习与实践的课堂教学内容

实习和实践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认识和了解相关的行业和岗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在实习和实践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而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职业规划课的课堂教学中可增加有关实习和实践的培训内容,例如“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实践项目设计”、“社会调查方法与报告撰写”等,引导学生较早接触社会和行业,并教授学生相应的方法,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和水平。

(四)在职业认知课堂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专题内容

还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在学术研究、出国深造、求职就业等不同发展方向的需求开设专题讲座,在求职就业方面可细分到不同的行业,例如金融、会计、管理咨询等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等,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同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关行业认知的竞赛,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调研来完成有关行业认知的报告书,增进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知。

(五)增设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商学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让商学院真正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加创业启蒙认知的内容,介绍现代社会创业的基础知识,了解企业的成长等,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结合综合性大学的特点,还可以在课外鼓励学生跨院系组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模拟和实践,参加创业比赛,激发学生创业的冲动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

(六)实现职业辅导、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一体化

在大学期间,很多学生产生学业或心理方面的困惑,缘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因此大学生的职业辅导应与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好地厘清个人发展定位。对于商学院的大学生而言,在经济和管理两个大的专业学科门类下,如何细化金融、会计、营销等专业方向的选择,与未来职业的选择也密切相关。帮助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应推行一体化辅导。

参考文献:

[1]葛长波,孙鹏燕,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科学

构建[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

[2]刘长江,尤扬.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及其辅导实践[J].沈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6

(一)构建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围绕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条主线,立足独立学院系统实际,从独立学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要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并纳入党政领导的工作职责之中,形成学校领导统筹、招就处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多管齐下、密切合作、同步运行的工作机制。

(二)招生就业处要联合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共同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1.招生就业处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统筹部门。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统归招生就业处管理协调,接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招生就业处负责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开展教学、促进就业、课程管理等环节。但是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研开展不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2.学生工作处为辅导员提供专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安排。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进行统筹安排,帮助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深入开展,全面落实到学生学业、职业发展过程中去。

(三)在分院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落实小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落实小组由院系领导负责,编制适合本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手册或方案,根据辅导员专业背景和学院专业特色的实际情况,配备1至3名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开展专项特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果转化落实的骨干力量。让辅导员、班主任深入了解本院学生实际情况,对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独立学院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础体系建设

为使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要把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规划、大学生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贯穿到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如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进行职业愿景探索,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指导学生撰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大学生学业规划书。二年级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职业素质拓展与行业认知。三、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与用人市场对接使大部分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另外,针对少部分有创业需求的大学生,要进行专项教育培养,指导创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二)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整个教育体系的架构发展方向不明,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能够运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职业素养的学校寥寥无几,仅凭课堂教学是无法有效进行测试内容落实的。因此,有必要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购买专业系统测试软件,全面检测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客观的定位。

(三)加强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体系建设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它会因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所依赖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首先,针对职业发展经常遇到的共性问题,开展团体训练、团体咨询和宣讲,解决共性问题。其次,要为个性化咨询提供专门的场所,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开展个性咨询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科学而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7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存在着连贯性及系统性较差的情况,多数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处于安置就业阶段。这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中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急需改革。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现状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随着高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许多高校逐步形成了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但是,大部分在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十分欠缺,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有的是由专业课老师构成,有的则是由辅导员老师来担当,由这两类老师授课都有各自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系统性、连贯性较差。

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已是各高校的普遍行为,但在课程设计方面比较单一。对择业技巧指导、教育性指导方面的内容较少;还有的就业指导课则过于强调择业技巧,忽略了不同阶段学生对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再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多的关注于招生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而轻视就业问题的解决,就业考核中的水分也较大,很难体现出高校在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对学生本人而言,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和应有的重视程度,造成了重文化理论课、轻职业规划的现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的构成

1.建立一支专职化、专家化的职业就业辅导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职能由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机构所承担,这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过于片面的表现,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长远建设。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成为熟悉政策、了解法规的就业指导老师;还要让他们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常识,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心理测试量表,从而成为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个体客观评价自我,树立良好的职业就业观念,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老师;同时,更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成为能够搭建平台,使广大大学生能够参加各种专项就业活动,如职业自我测评、职业规划设计等等能够提高就业技巧的就业活动组织者。

2.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就业准备,准备什么?正是这两个“不清楚”,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没有目标的被动学习和被动适应大学生活的状态之中,到毕业才发现,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知道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是什么,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分学年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块体系。

首先,针对大一新生初步建立大学生的目标动力系统。大学生读大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有相对清晰的了解。第二,对职业目标进行探索,逐步获得胜任该职业的三个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职业必备技能等)。

其次,在继续完善自身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大二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发展途径。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通常需要经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阶段,随着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价值观、职业技能以及自身优势的进一步了解,在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到哪里做等问题上,大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职匹配,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定位。

第三,针对大三学生,积极开发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招聘单位的信息,而对身边能够给自己以信息支持、就业帮助的各种人脉资源重视不够,被大学生忽视的这个潜力巨大的社会人脉资源,是大学生成功就业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以及家长能够轻松操作的事情。所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发自身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大四期间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就业力水平。大学生的就业力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是短期就业层面,通常只关注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半年里)能否找到工作;一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层面,指在某一领域能否长期保持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我们这里所指的就业力是大学生在长期职业发展层面上的就业力培养和提升。本科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重点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即选择职业的能力、求职面试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等。

3.学校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配套服务。改变以往就业指导中心只管毕业生就业的职能,实现就业指导贯穿始终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为学生创造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通过组织如“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校企产学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真正的认识,能够较早给自己定制职业生涯规划。

三.分年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

1.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迅速转换角色、认识自我

从新生入校开始到大四毕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连续的开展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确定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虽然在身心等方面的发展已经渐趋于成熟,但接触外界机会不多。在学习之余又对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欠缺,从而在面对职业生涯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心理障碍。因此,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使在校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和外界环境,在就业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3.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

有系统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将来的择业和职业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大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该过程当中,学生可以认清专业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自身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系统地学习求职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最终满足求职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产兵华.人生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7).

[2]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8

一、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增强社会竞争能力的需要,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并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合理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

“2008年,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走向理想人生。”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列入必修课或公选课,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采购各类职业测评软件用于教学当中,并开展相关课程的调查和科学研究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的关注,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仍存在着问题,亟需正确对待、认真解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涉及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对学校教育和指导及大学生自身实践实施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

1、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主要由招生就业处或是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一般为新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或是情景模拟,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只能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缺少运用与实践机会,实践环节缺乏;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远远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系统指导,流于形式。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教师主要由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他们当中部分拥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教学经验和理论功底,但他们当中很少人具有职业规划师职称或资格证,缺乏相应的系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如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职业道德等,无法有效开展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效果不是很好。

3、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大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进取心强,学习能力强。但他们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许多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清楚自己的潜力、自我发展的趋势、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等职业问题。这表明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这必将对其职业的选择和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知己”和“知彼”,定位不清晰,在心理浮躁因素的影响下,往往追求环境舒适、待遇较好、工作地点繁华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职业精神不强,易受挫折。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高校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教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人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中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如访谈成功人士,调研企业人才招聘流程等。同时,高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的直接性;注重因材施教,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不单单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而于将课程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还涵盖《劳动合同法》、《心理学》、《职业道德》、《职业生涯社会调查》等课程,有针对性地、系统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9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增强社会竞争能力的需要,它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并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合理的定位,做好人生规划。

“2008年,国家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高等学校都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走向理想人生。”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列入必修课或公选课,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选派部分教师进修学习相关业务知识,采购各类职业测评软件用于教学当中,并开展相关课程的调查和科学研究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大学生和社会的关注,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仍存在着问题,亟需正确对待、认真解决。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涉及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对学校教育和指导及大学生自身实践实施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

1、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实践,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主要由招生就业处或是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一般为新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或是情景模拟,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只能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缺少运用与实践机会,实践环节缺乏;同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远远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系统指导,流于形式。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教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教师主要由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他们当中部分拥有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教学经验和理论功底,但他们当中很少人具有职业规划师职称或资格证,缺乏相应的系统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如劳动合同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学、职业道德等,无法有效开展职业设计、职业测评、职业指导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效果不是很好。

3、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大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进取心强,学习能力强。但他们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许多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清楚自己的潜力、自我发展的趋势、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等职业问题。这表明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这必将对其职业的选择和人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知己”和“知彼”,定位不清晰,在心理浮躁因素的影响下,往往追求环境舒适、待遇较好、工作地点繁华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职业精神不强,易受挫折。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的措施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高校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指导,注重学思结合,倡导教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思考人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中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如访谈成功人士,调研企业人才招聘流程等。同时,高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的直接性;注重因材施教,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不单单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而于将课程体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还涵盖《劳动合同法》、《心理学》、《职业道德》、《职业生涯社会调查》等课程,有针对性地、系统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例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