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饮食文化内涵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5 16:59:43

饮食文化内涵

饮食文化内涵例1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2013年,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遗产名单中在中国有22处,而陕西关中地区的就有6处,可见陕西关中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六大要素,民以食为天,也凸显出饮食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陕西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关中饮食”为代表,而关中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关中民众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关中文化的方方面面。关中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关中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中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提出从饮食文化内涵发掘角度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有深意。

一、陕西关中饮食概述

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地区的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关中地区的饮食我们主要从面食、小吃、风味名菜三方面给与简单阐述。

1、面食

陕西关中人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因此陕西关中的面食类型丰富,形态各异。关中地区的面食种类很多,主要由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有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食面食。但就面条来说,就有近千种名目,如旗花面、麻食面、油泼面、长面、短面、韭叶面、手工挂面等。人们都说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点油就能狼吞虎咽,这就是关中地区的油泼面。

2、小吃

陕西关中地区的小吃最大特点是:精细,讲究,种类丰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创造力。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例如:泡泡油糕,它对馅料、面以及做工都是有许多的讲究。它的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黄桂柿子饼,窝窝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食品。

3、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二、基于丝绸之路视角的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必要性分析

1、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可塑性强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居于旅游六大要素之首,同时也是六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中地区不论是小吃、面食还是风味名菜,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每道名菜后面都有其来历和典故,有文人骚客、才子佳人故事,或者帝王名臣的传说,可给食客增添情趣。[1]以关中的biangbiang面为例,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关于此字的写法,城乡间的说法多种,但是大同小异,按顺口溜写下去,就会在你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灵活现的“biang”字来。还有人说,关中biangbiang面和康熙皇帝有关,在康熙四十三年,康熙扮作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时住过一个姓房的家中,品后称赞不已。[2]由此可见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可塑性极强。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必不可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文化。在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详细的搜集有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加深游客对关中地区的印象,让游客在品美食、听故事中领略关中地区的饮食内涵。

2、加强内涵发掘,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陕西关中地区经济效益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吸引省外及外国游客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在历年的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次排名上名次不高,游客到达目的地后,除了能够大饱眼福后,还希望能够大饱口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既能让游客在旅游疲劳后通过用餐填饱肚子、恢复体力,更能通过品美食、听故事领略关中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关中的印象。同时旅游目的地的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再搭配良好的用餐氛围,即可以为游客提供视觉、味觉、听觉的多种体验,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更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特色饮食的价格比一般普通食品要高,更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可以为旅游经营者提供更加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不论对于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目的地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2015、2016年旅游主题均为“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年”,这是国家首次连续两年使用同一主题,在丝绸之路的东风下,加快陕西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发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内涵例2

一、民族饮食文化特性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因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结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文化环境等影响,呈现出民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文化烙印深刻的文化特性。饮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族群智慧的体现,它能更深刻地反映少数民族人们对食文化的精神追求。饮食习俗极大地体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特性,也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生活习惯。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它所承载的内涵正是其他人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最佳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因地域环境、气候、人文历史等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内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少数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多由饭食、酒、茶三种构成,非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方式、饮食习俗、饮食环境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与大众饮食文化,也就是汉族饮食文化,最为不同之处在于民族饮食文化中少数民族除了吃饭本身外,还亲身参与歌舞活动中,形成一种自我参与、自我陶醉的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饭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及饮食习俗等的不同。南方少数民族多以稻米和玉米为主食材料,西北少数民族以小麦为主,东北少数民族以稻米和面食为主。我国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自酿酒品,形成各不相同的民族酒文化。另外,除了各民族酿酒工艺及酒品外,还有风格各异的饮酒习俗。茶文化也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对野生茶树的驯化和人工种植的经历。另外,无论是位于西南的茶马古道还是西北的丝绸之路,茶都是少数民族商人进行贸易活动的重要商品。我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形成多与地域环境、气候、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

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概念及内涵

(一)概念

目前,从现有研究资料来看,学者们对于民族旅游产品的相关研究较多。罗明义(1999),陶犁(2002),罗永常(2011),徐红罡等(2004)等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旅游产品进行研究。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相关研究。史涛(2012),范娇娇(2010),侯福强(2012),谌世龙(2011)林育彬等(2008)等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总体来说,学者们较少关注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因此,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内容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深度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愿意购买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包括旅游景观、设施、服务在内的各种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是以民族饮食文化为依托,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使其获得满意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体验,由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民族饮食、服务及设施的产品总和。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除展示民族文化外,更重要体现出民族饮食中所蕴藏的深刻文化内涵。

(二)内涵

1、民族饮食文化特性和地域性相结合的产物。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首先是文化的产物,民族饮食所孕育的文化是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和动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一定具有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在其中,其设计开发存在于一定的民族饮食环境中,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产物,还是地域文化的产物。不同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民族饮食文化,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正是民族地域环境和民族饮食文化的有效结合。

2、民族饮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展现,是旅游产品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结合。民族饮食文化既有以食物、盛放器皿、设施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民族饮食生产工艺、食用方式、食用礼仪、宗教信仰、享用环境文化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借助丰富的民族饮食文化而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是有形的食物等,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包括美食体验、服务、饮食习俗等。

3、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内容不断丰富。传统的民族饮食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成员生活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统的饮食构成、方式及习俗等文化形式展现,它与民族地区传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现代文明和大众文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变迁的加剧是必然的,原生性的民族饮食文化正在社会进程中不断调整适应,并形成“新的原生性民族饮食文化”。例如,通过民族旅游美食节、民族节庆等形式将饮食文化传统与旅游产品结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类型。

三、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饮食文化是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产品开发来看,民族饮食可以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极大吸引力。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品尝民族美食、体验民族饮食文化氛围,才能更加了解和感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留下深刻印象。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助于民族饮食塑造和提升饮食形象、旅游形象,甚至成为民族饮食名片。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关键在于饮食文化本身,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饮食制作工艺、理念是开发旅游产品的必要条件。

(一)开发民族饮食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饮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饮食居民的生活经历及生活方式,它是民族饮食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让旅游者感受和体验到这种文化的存在,旅游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才更加深刻,甚至于更加真实。如果说民族歌舞、表演及工艺品等会有迎合旅游者的“嫌疑”,那么民族饮食文化一定是一种实际存在、活态的文化内容。让游客在旅行中品尝民族美食,使民族饮食文化与民族饮食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也将有助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保留和传承,而且为更好地开发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提供可能。

(二)举办民族美食文化节事活动。通过整合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饮食文化节事活动。节事活动包括美食旅游节、民族饮食烹饪大赛、美食旅游专项产品、茶文化节、民族食品交易会等等。饮食文化节事活动必须注重凸显主题,更可以和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相关联,比如绿色有机农产品,采用工艺精美的传统餐具,展现制作工艺过程等。民族美食节事活动开发更强调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尽管凝视和欣赏能带给游客一定程度的旅游体验,但是参与性旅游体验更能使游客对民族文化形成认同感,从而产生共鸣。像藏族的“雪顿节”等有较强的旅游参与性,也都是较为成功的民族节庆旅游产品。

(三)建设规模较小或私人专属的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收藏馆。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可以开设在村民家中,也可以另外修建。主要用来展示和介绍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过程。展示的实物内容除了饮食文化的食物、酒、茶、原料等,还包括餐具、制作工具、炊具等辅助物品。饮食博物馆中通过解说呈现给旅游者全面的、丰富的、生动的民族饮食文化信息。当然,还可以设计体验场地,让游客实际体验美食制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认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美好的旅游体验。在民族饮食文化博物馆里,民族饮食文化不仅是静止橱窗展示艺术,更是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展示,从而促使旅游者形成对民族饮食更深更透彻的文化解读。

(四)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对部分适宜的民族美食开发为小包装、易携带或者真空的旅游商品,便于旅游者购买携带。例如制作成糖果、糕点、果汁、干货、咸菜、瓶装酒、茶等旅游商品。重视保证适宜的口感,采用先进保鲜技术保鲜,并且重视民族化、特色化和精美化包装,制作成即能自用也能馈赠他人的精美礼品。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提高民族旅游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发民族美食旅游商品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一方面摸清民族地区各种饮食文化的全部信息,建立资料信息库,再进行筛选,将完全不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饮食文化列出来。另一方面,对旅游者进行调研,研究旅游者需求,并结合经济、社会、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摸清和预测民族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饮食文化内涵例3

馕,维吾尔语拉丁拼写方法“nan”, 在中国内地有些城市还被称为“新疆大饼”,是新疆各民族喜爱的主食之一。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各国。 维吾尔族早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馕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干粮之一,馕具有抗干旱、易保存的特点,传说连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就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

维吾尔族人生活的红白喜事都必有馕, 幸福美好或伤心离别之际都有馕的相伴。“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这句维吾尔谚语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现在,馕不光是维吾尔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也已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青睐。一顿丰盛的早餐可以由一碗香醇的奶茶泡上馕,既美味又健康,让人精力充沛。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一碗风味纯正的酸奶甚至一牙西瓜配上馕都是种享受。在维吾尔人的生活中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食物,而且充满文化内涵。

一、馕的分类

在外地人看来,大大小小薄厚参差不齐的馕只不过是一种面饼,其实不然,馕里有大学问!馕的做法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斯亚旦(黑草籽)都有可能是馕的原料。与哈萨克族和塔吉克族相比,维吾尔族的馕种类非常多,不同种类口味不同。如以下一些常见的及特别的馕:

和田核桃馕,口感酥脆,馕中镶嵌着核桃仁,营养价值丰富。这种馕还有个好处是即使储存的时间久也仍然酥脆。

喀什窝窝馕,维吾尔语“girde”。这种馕的韧性大,掰起来稍稍费劲,中间有嵌进的小窝,但是变硬就很难掰开。

柯坪县的薄皮馕,维吾尔语“chapta”,大小与库车馕相似,极薄,甚至只有两三张纸的厚度。虽同为馕坑打出来,其色略白,质软,看似如肯德基的鸡肉卷或烤鸭店的薄饼,连吃法也出奇的类似。柯坪人把薄皮馕分片,把水煮肉、胡萝卜、恰玛古等卷在里面吃。薄皮馕初出馕坑时,要稍微晾一会,再卷起来放在塑料袋里保存。即使变硬,只要用蒸笼热加工就会还原。

库车馕是最容易认出的馕之一,大而薄,市面上卖的库车馕直径大概有40厘米,有孜然做调味使库车馕非常香甜。库车馕变硬后,味道不会改变,由于其薄的特点,硬了之后非常好掰,掰成小块泡在茶水中吃方便又省事。

尉犁小馕(托喀西),维吾尔语为“Lopnur toqash”,产自新疆巴州尉犁县,直径只有7、8厘米,质脆,是最适合携带于远去外出求学者的家乡特产。

托克逊馕,是吐鲁番地区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馕,一定是用当地的“土著酵母”发酵而成的,醒面时间长,牛奶配比高。尤其一种叫“Kakcha”的馕,厚度大约两厘米,和面需要强功夫,其成品也硬,经久耐放,即使变硬一泡就软且原汁原味。

玉米面馕,颜色鲜黄,形状不大均匀,表面呈开裂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粗粮吃的少,因此很受欢迎。玉米面馕配上自制的酸奶很容易有饱腹感,是减肥佳品。托克逊的玉米面馕也很有名,成品看起来像一个立体的“东南西北”(儿时折纸玩具)。

白面馕,一般大小为15~20厘米不等,外圈厚中间薄,中央戳有许多圆形重叠花纹,上面撒有芝麻、洋葱末等,趁热吃更美味。通常这种馕变硬后口感不如从前,但是勤劳聪慧的维吾尔人有绝招,他们在做馕包肉这道菜肴时把硬馕稍微泡软与肉一起炖煮,这时馕与肉的完美结合品就诞生了。有人叫它巴扎馕,其实我认为巴扎馕应该是各个卖馕摊位上的馕的统称。

肉馕,也叫馅馕,通常由牛羊肉、洋葱、调味料做馅烤制而成,也有自家烙的肉馕。

二、馕与礼俗

馕频频出现在维吾尔人生活里,不仅仅只是饱肚那么简单,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礼物。

(一) 馕与婚俗

馕贯穿于整个维吾尔人婚礼中,象征意义非常丰富。这里以提亲和尼卡仪式为例:

提亲仪式中,双方父母第一次正式见面,不论在哪个城市或乡村,提亲的男方父母都会带上馕、砖茶、食盐、冰糖、甜点、干果等物品作为见面礼。这其中的干果种类繁多,有:巴旦木、葡萄干、红枣、杏干等,这是为女方宴请宾客准备的。盐则象征着长辈寄予姑娘的希望,希望她有虔诚的信仰。而最重要的馕代表着“面儿”,面儿就是男方父母对女方父母尊重的脸面。大方美丽的馕就是男方父母满怀欣喜迎娶儿媳的脸。新疆各地送馕个数不同。若娶喀什的媳妇,男方家要准备十五个大馕,馕是维系两人甚至两家关系的纽带,十五意味着十全十美;若娶库尔勒的媳妇,要准备四个大馕和四个小馕,双数“四”代表着结对;若在阿克苏要准备九个馕,维吾尔人认为一个婴儿的降生要经历九个月零九天,因此“九”代表着新生命孕育完整的过程,象征着完满、吉利;若在首府乌鲁木齐和伊宁市对馕的数量没有明确要求,主要依个人喜好和家庭条件,但也绝不会少了馕。我认为这在两个地区不重视馕的个数就像方言似的是慢慢形成的地域性特征。

尼卡仪式中,在阿訇念过尼卡经后,新郎和新娘要吃醮着盐水的馕,入口的馕意味着有福同享,而咸味则意味着有难同当,盐的的白色也有白头偕老之意。换句话说,不论艰难困苦夫妻都要恩爱,互相扶持一辈子,共同吃馕见证的婚姻足以说明馕的伟大。据说,新娘新郎吃馕先后顺序还有讲究,谁先吃就表明今后的生活中谁的话语权更大。

现代维吾尔人多半在宴会厅办婚礼,而那些在自家办婚礼的主人会在婚礼之后用馕包住肉、抓饭、甜点甚至瓜果让宾客满载而归。这里的馕有包裹作用[3],未参加婚礼的人分享这些食物就会沾到喜气。

(二) 送馕习俗

从前在维吾尔人民生活贫困的时候,家里有个馕是件奢侈的事。既然那么珍贵,送馕就代表着主人最诚挚的心意。这里的送馕分为三种:远途离家、丧葬和待客。

送馕与馕的易储存性有紧密的联系。维吾尔人在亲朋好友远行前常常以馕相送,馕意味着最好的陪伴与对平安的祈福。在长途旅行中,馕仅仅与白水就可以搭配就餐,不会让人有腹泻、恶心等不舒服的症状。在危难情况下,馕是可以最大程度维持生命的食物。

在维吾尔人的丧葬、祭祀礼仪中,馕都是重要的祭品、施舍之物。维吾尔人去世后的第3天、第7天、第40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乃孜尔”。“乃孜尔”是为逝者送行、悼念死者的主要活动。参加“乃孜尔”的人要带的礼品就包括馕。馕在这里作为礼俗的象征被视为神圣的东西。

老人说:“若家里有五个馕,而来了七个客人,那按个数分就是非常不合理的。”馕不能整吃,如果主人在分馕时客人一再要求停止,主人也要继续分,一般分四五块。这代表诚意。客人即使在此家不吃饭,也一定要吃一小块馕再离开。有时家中以鱼类菜肴待客,小孩误食鱼刺卡住喉咙,一般人会选择喝醋的办法,而维吾尔人则会让孩子嚼一下块馕咽下,问题就被解决。若家中以抓饭、肉等稍油腻的食物待客,在吃饭前一定要吃块馕,以避免油腻造成恶心。当肉块较大时,客人吃起来会不雅,这时男性长者会把肉放在比较硬的馕上切块并分给客人与小孩们。

(三)馕与禁忌

馕的禁忌作为一种规范习俗,反映了维吾尔族食制、食律等方面的道德规范。

首先打馕前要遵守很多禁忌,如:和面时要保证工具和食材的清洁,女人要带上头巾、做好大净、小净才能操作,月经期的女人是不能打馕的,被认为不洁。打馕时小孩子要远离,大人告诉孩子们不能盯着馕胚看,这样馕会从馕坑内壁脱落,不仅形状固定不好,还容易烤糊。而后来细想,话岁那么说,实际上是怕小孩子调皮围着馕坑会有不测。

馕的珍贵是后人传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后来生活条件富裕了也还是要保持传统。不能浪费粮食。不能踩馕渣,更不能踩馕,因为粮食粒粒皆辛苦。打馕的人不顾严寒酷暑守在馕坑,一次次弯腰,一次次将手伸进火烫的馕坑,也许你会说那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我感激他们对其岗位的呕心沥血。火热的馕坑代表着热情,就像维吾尔族热情的秉性。不论穷人富人都要对的福祉满怀敬意。记得小时候听长辈说过,掉在地上的馕吹三下就可以继续吃。一个看似粗陋的行为实际上包含着人们对粮食和造物主的敬意。

馕变质时不能同垃圾一起扔掉,可以将馕敲碎抛入河流供鱼虾吃,也可以抛在高处让鸟吃。掉在地上的馕渣也要顺手拾起来放到高处让鸟儿啄食。这是被维吾尔族所信仰的重视民主平等意识的伊斯兰教思想所影响的。《一千零一夜》中记载国王到清真寺与普通穆斯林一起做礼拜,接见贫困穆斯林,直到今天在伊斯兰国家还有这个传统;国王的陵墓与普通穆斯林差别不大(圣裔另当别论),因此伊斯兰的精髓在于人人平等,乃至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是同等地位的。

馕不能扣着放,因为馕意味着信仰,扣起来的馕意味着信仰的弱化或磨灭或被视为会走霉运,外出办事不顺。馕也代表着我们的脸,这就是为什么婚前父母见面礼中馕在首要地位,扣着的馕就像僵硬的亲家关系。

馕不能像馒头一样整吃。一定要用双手对半掰开,一般对半掰两下。吃馕不能只吃边缘,也不能只吃边缘不吃中间。孕妇要尽可能吃外形美观的馕,生出来的孩子会漂亮。吃不了的硬馕要包起来送给养牲畜的人家,给牲畜吃。

有馕在的地方,不可以说他人的坏话、假话、脏话。如果你见谁将馕踩在了脚下,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是在发毒誓。所以说:馕是信仰,无馕遭殃。

四、馕的商品经济

在日益繁华的新疆,我们已经可以在各个城市看到品牌化、商业化的馕。比如乌鲁木齐大街小巷常见的阿布拉的馕、米吉提的馕等连锁专营馕店。说明馕不仅具有传承性,还有包容性和发展性。馕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步伐保持一致。例如:米吉提的馕对馕的创新,他们发明了一种夹心葡萄小烤馕,这是一贯咸味的馕的创新。又如:阿尔曼、伊合拉斯等大型清真超市在销售的五个一组或十个一组的包装馕,方便了在外出差人士和外地求学的学生。在乌鲁木齐的二道桥一带还有不少名叫“长运馕”或“长途馕”的专卖店。即便是半径20厘米的库车馕也已经有了包装礼盒,还有尉犁托喀西的包装礼盒简洁大方,适合送礼。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最受欢迎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网已经有了年轻人创业并实现网络卖馕的店铺。这方便了全国甚至全球的食馕者。馕的品牌化保证了馕的质量,方便了人民的生活。馕的集体化、工厂化生产也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馕对维吾尔人的珍贵用几千字是无法尽述的,馕的文化内涵是传承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的结合体。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先生曾在媒体与儿童健康研讨会上说:“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从这一点看馕在体现维吾尔族文化核心上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一个民族的饮食结构必然是该民族心态的反应,维吾尔人对馕情有独钟,馕是他们精神上最坚强的陪伴与支撑。馕是信仰、馕是脸面、馕是友谊、馕是爱情……

馕与维吾尔人生活的联系就如同打馕过程中馕与馕坑内壁的粘连同样紧密。馕胚不断贴入馕坑,烤熟的馕不断被取出来,不论怎样总是逃不出馕坑这个坚实的围栏,馕坑守护着馕,守护着维吾尔人的文化。(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内涵例4

1.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1.2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1.3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1.4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2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2.1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2.2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2.3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内涵例5

所谓“本质”是指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我们在探讨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过程中,必须融入社会大背景,保持其时代性;必须立足于军队担负的历史使命,保持其科学性;必须耕作于民族饮食文化的沃土,保持其泛融性;必须多元化多层面吸收各种文化元素,保持其先进性。

(一)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融入“现代”背景

所谓“现代”,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的“定位点”上,将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客观的具有前瞻性或趋向性的研究,这样才更有助于全面认识和理解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丰富内容,才更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和揭示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点和规律。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汲纳“军营”元素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军营”,是一个相对宽泛或广义的概念,研究主体的定位要以战斗力的标准检验和衡量一切物化对象,要与军营文化协调一致,与现行装备、服饰、福利等文化成果相统一,从而形成诸如营区饮食文化、演习饮食文化、战场饮食文化、单兵饮食文化等,以突出军营饮食文化的战斗性。

(三)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扩展“饮食”外延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概念,不能完全局限于“吃”和“喝”这两个基本的需求层面上,还应反映在人们观念、思想、消费理念、行为习惯等意识形态的内容,以及体现在供应标准、保障方式、烹饪技能、设施设备、膳食调剂制作等物质形态的内容。这样,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问题,就能找到一个牢固的根基。

(四)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必须体现广义“文化”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不是从狭义上去认识的文化,即单纯地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在对众多文化现象的研究之中,大多选择了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相融合的文化现象作为研究视角,形成了比较客观、务实的研究方式方法,并创立了社会科学领域相对独立的文化分支体系,从而为研究和探讨现代军营饮食文化本质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本质可以定义为:军队在饮食建设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与物质文明成果的总和。其含义是: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从精神和物质层面,着力培养广大官兵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消费心理、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探讨满足军事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饮食保障需求的基本规律,逐步实现给养标准调整机制化、饮食保障方式多样化、烹饪技术培训鉴定基地化、炊事设施设备制式化、膳食调剂制作标准化、伙食管理科学化的建设目标,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饮食保障。

二、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特征

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渊源或根基是中国饮食文化,它在建设、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必须从内涵与外延、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等多个层面,研究把握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特征。

1.科学性

科学性是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核心。要在吃得饱、供得上的基础上,强调伙食调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膳食制作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硬件建设布局合理、流程科学,伙食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有序,装备器材先进适用、精确高效,官兵普遍掌握基本营养知识,按膳食营养科学就餐,以满足官兵生活需求和部队战斗力生成的要求。

2.时代性

时代性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一个时期的军营饮食文化,都会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充实进来,展现出不同阶段的历史痕迹。伴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伙食保障组织形式、机械化保障程度、管理信息化水平、物资筹措方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军营饮食文化建设,必须广泛吸收时展的新鲜元素,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中丰富自己,始终与时代合拍。

3.创新性

饮食文化内涵例6

交流活动期间,双方共同举办了中韩饮食展示、饮食文化学术论坛、现场参观考察等活动。济南大学、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珍珠泉宾馆的中国传统饮食展示,山东财政学院、齐鲁师范学院、潍坊学院的“中国菜系”展示,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和好评。代表团还参观了韩国泡菜加工厂和农心食品公司,现场了解了韩国的食品生产状况。

饮食文化内涵例7

资源型餐饮产品结构的弊端

这里所说的资源型餐饮产品结构,完全是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目的的,注重食材、餐具、家具、建筑、服务等为元素构成的产品类型。这样的产品基本上是建立在以实物部分占绝大比重为前提的,它过于重视产品的资源占有和运用。即便是有诸如服务、软环境等方面的改进,也是作为附加的产品部分来对待。饮食产品固然要以可食用的肴馔为主体,但过于追求食材资源的数量、档次、名贵、奇珍等,就势必走向恶意消费和奢侈浪费。简而言之,以资源型餐饮产品结构为主体的餐饮经营,大抵有如下弊端。1.为满足数量取胜的消费心理造成餐桌的极大浪费菜肴越多越好,餐盘堆积如山,量大为荣,剩菜剩饭越多越有面子。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婚庆宴会、会议餐聚、大型庆典活动中,尤其突出。至于公款餐饮消费造成的浪费更是人人皆知。由于接待费用非个人支付,花费多少都与自己没有关系,因此,餐桌浪费惊人,酒店、餐馆作为产品提供者和服务企业,在保证客户满意的前提下,也一味的迎合这种消费需求,甚至有意推出以量取胜的产品策略,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大城市的酒店、大型餐饮场所如此,而在中小型的城镇中,甚至民间婚丧嫁娶的宴席接待也是如此。笔者所在的山东省有一项非正式的调查显示:济南、青岛等大城市,中高档酒店、餐饮的宴席中,大约有高于30%的食品被浪费掉了,其中包括富含优质营养成分的山珍海味。在淄博、泰安、烟台、临沂等地市级的城市中,酒店餐厅接待的食品浪费甚至达到了50%左右。而在县市级的餐馆、饭店中,酒会宴席后的食品浪费更是超过了50%。如此高比例的餐饮食物浪费,确实令人痛心。2.追求食材的名贵与档次而导致餐饮的畸形消费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饮食嗜好,尤其是在富裕群体和社会上层。在款待亲朋好友的餐桌上、在迎来送往的领导宴席上,追求山珍海味、燕、参、鲍、翅,甚至奇珍异味,早已被许多人趋之若鹜,加之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和大量公款消费的推波助澜,使餐饮的宴会、宴席消费越来越向不可理喻的畸形方向发展。餐桌上,一盘鱼翅可以卖到数千元,一只鲍鱼可以卖到万元港币,即便是近几年兴起的海参,一只的价格也到达了数百元,至于燕窝、冬虫夏草、鹿茸之类,其价格更是高得令人咋舌。价格越高导致追求消费的群体愈大,豪华奢侈的餐饮消费日益趋于畸形发展,而这种食物资源的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正是这种畸形的餐饮消费追求导致珍贵食物资源的大量浪费。3.资源型餐饮产品的竞争优势日趋衰微实际上,以食材堆砌、追求原料高档、追慕奇珍异味的资源型餐饮产品,无论如何也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来提高企业经营的盈利水平。因为,这样的菜品加工毫无技术含量可言,也没有多少艺术审美情趣在里面。我国北方的鲁菜餐饮尤甚,许多餐饮企业几乎就是把购买进来的食物原料,进行必要的加工做熟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美食可言、无饮食审美、饮食养生的内涵。整个宴席过程(也就是餐饮就餐的消费过程),除了一盘又一盘、一碟又一碟被厨师加工成熟了的所谓菜肴之外,几乎再也不能够在宴席过程中得到其他的感受与体验,裸的产品仅仅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已。其实,当下国民的饮食消费,已经进入到了享受型的阶段,追求审美、养生、意境、文化、营养等全方面,以满足生理与心理的共同需求。也就是说,仅仅以满足生理需求的饮食消费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近年来,以北京几家大型餐饮企业所倡导的“文化菜”、“意境菜”、“创意菜”等餐饮产品的大行其道,已然彰显了当代我国餐饮市场的消费趋势与未来走向。可以断言,餐饮产品以追求数量、追求名贵、追求珍奇等资源型产品结构的竞争优势必将日趋衰微,最终可能会走向衰亡。

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的优势

在走出了资源型餐饮产品结构的模式之后,该如何审视餐饮产品发展的动向呢?笔者认为,在弘扬传统中国优良烹饪技艺的前提下,更应该注重发展富有饮食文化、饮食审美、饮食养生、科学营养等内涵的新型餐饮产品,这样的餐饮产品需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创意、去设计、去整合,故名之曰“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所说的“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只是一种产品形态的概念表达,可以这样表述:“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不是完全以果腹为目的的、而是具有美食享受与满足精神愉悦的双重功能的餐饮产品组合,包括有形产品部分与无形产品内涵的完美结合。这样的餐饮产品,需要依托丰富的食料资源与饮食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我们的创意思维对产品进行合理设计与加工,并把全部的产品内涵贯穿在整个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使购买、消费餐饮产品的人能够得到完整、完美的产品体验。尤其应该注意,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是一种完整意义的结构型产品,不同于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意境菜”、“意境餐厅”、“创意鲁菜”等。因为类似于“意境菜”之类的产品,仍然属于以资源型产品为基础的创意销售型产品,尽管其中也凝聚了烹饪工作者的智慧运用与创新意识,包括对文化元素、美术技巧、组装艺术等方面的运用。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丝毫没有对“意境菜”之类的产品加以诟病,与之相反的是,恰恰是“意境菜”的出现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但“意境菜”毕竟还是让消费者关注的菜盘子和菜盘里的东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习者一味的模仿,甚至把“意境菜”完全曲解化了,只注重花里胡哨的外表,而丧失了“意境菜”的深刻内涵。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的优势大致有如下几点:1.以品质代替数量,提升餐饮产品的食用价值笔者个人认为,饮食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在于食品的数量,而取决于食品的品质,今天的生活已经不是满足于果腹充饥的年代了。当然,菜肴食品的品质标准包括许多的项目,诸如安全、营养、养生、审美、内涵、意境、寓意等等。其实,近几年来我国餐饮产品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做得不够,尤其是鲁菜餐饮企业。有许多人还在以食材数量的多少确定菜品的价值和价格,以菜品数量的多少确定宴席的价值。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就某一个菜肴或某一桌宴席来看,与其在餐桌上浪费掉50%的食品,还不如把浪费掉的部分产品从菜品食材、宴席设计开始,就减少数量,提高等级,把部分成本通过创意手段进行产品的艺术整合与文化渗透。如增加艺术审美元素、融合艺术文化元素等,形成少而精、意境美的饮食产品。这样,同样价格的产品,虽然数量减少了,但品质提高了,如果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满意了,价格也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可能比原来销售的更好。众所皆知,什么是高品质的产品,现阶段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就是能够提供适合他们个体需求的少而精、有内涵、有意思的菜品,古人所谓“适口者珍”,[1](P9)就是最好的产品。所以,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不以数量取胜,而是以品质称道。在减少餐桌浪费的同时,又提高了餐饮产品的食用价值。2.以品格取代食材档次,提高产品的无形价值时下流行一句话,让中国的老百姓生活的有尊严。其实,这种尊严抛开政治层面的意义不论,表现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上,就是生活得有品质、有品味、有格调。就饮食方面而言,不是追求山珍海味在餐桌上的堆砌,也不是钟鸣鼎食在形式上的豪华奢侈,而是享受一种有生活品质、有审美情趣、有文化境界的饮食产品和消费过程。如此才能够使人具有高雅的生活意义、优雅的美食享受。从饮食养生的角度看,中国菜肴具有三个享受层面:一是悦口娱肠;二是和乐精神;三是修性养德。一如中国饮茶的三个层次:一品茶,二茶道,三禅茶。菜肴与饮茶除了第一个层面是建立在以实物本身为主的基础上外,其他层面的需求都是依靠提升产品的无形价值、也就是文化内涵来实现的。如此,餐饮产品需要依赖无限的文化审美创意来提升其无形的价值,而这正是完成餐饮产品高品质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饮食”和“美食”两个词来加以区别之。“饮食”是以满足生理需求为目的的,必须首先要有数量的保证,食不果腹的滋味尽人皆知。而“美食”是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心理上的安全感、愉悦感、怡情感等需求,不是靠数量而是依靠食品蕴含的无形价值实现的。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的无形价值,就是“美食”的意义,它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此。3.以合理运用各类资源为目的,倡导餐桌文明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2](P2)在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需求追求一种优雅、礼仪、文明、品格的生活方式。无论从菜品加工、宴席生产方面还是餐饮产品消费者方面而言,合理运用食材资源,科学设计餐桌肴馔,减少或避免餐桌浪费,就是一种提高生活文明的具体行为方式。如果在餐饮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能够增加一些礼仪情趣、文艺表现等内涵,那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就会更高,也更有价值,使宴饮消费者的饮食消费真正变成一种真正享受过程,一种人生文明的体验过程,一种情感交流的优雅过程。如此,我们的餐桌文明就会得到发扬光大。而当下的餐饮产品和餐饮消费过程,需要这样的餐桌文化和餐桌文明,也需要富有情趣的礼仪活动。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可以完成这样的餐饮转型使命,并且实现合理运用食材资源的目的。总而言之,完成鲁菜餐饮文化创意型产品结构的调整,富有势在必行的战略意义。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认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是文化,文化是根,经济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一句话,道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型产品与文化创意型产品之间的密切关系。众所周知,中国鲁菜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长期以来,鲁菜餐饮业在齐鲁饮食文化资源的应用方面还是一个短板。所以,建立在文化创意型餐饮产品结构的理念下,促进鲁菜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意,应该是未来鲁菜餐饮创新的方向。

作者:赵建民 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饮食文化内涵例8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运河无锡段全长40.8公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众多,非遗类别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等多个项目,饮食类非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内容。饮食类非遗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排在首位。因此,进一步挖掘无锡大运河文化带饮食类非遗文化的内涵,保护、传承、利用好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非遗美食,可以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提升旅游活动的品位,增加无锡大运河文化带的形象魅力,带动旅游消费发展,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弘扬和传承无锡传统饮食文化。

二、无锡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现状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的指导下[1],无锡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工作。政府和行业协会大力扶持具备基础的饮食类企业和个人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无锡老字号”,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江南饮食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机构,组织饮食类非遗项目参加各级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出版《无锡菜典》《无锡味道》等饮食文化普及读物,召开饮食文化研讨会等,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桥梁的保护体系,一大批饮食类非遗得到了有效保护。

(一)无锡现有饮食类非遗项目

截至2020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无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51项,其中饮食类遗产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类,有无锡酱排骨烹制技艺、玉祁双套酒酿造技艺、锡帮菜烹制技艺、太湖船菜、太湖船点、清水油面筋、酱油酿造技艺(华士冰油酿造技艺)、王兴记小吃、黑杜酒酿造技艺、糕点制作技艺(惠山油酥制作技艺)等10项,另有传统医药类1项,即梨膏糖制作技艺,共计11项。《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显示,无锡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10类133项,饮食类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三个类别,其中36项属于传统技艺类,2项属于传统医药类,5项属于民俗类,共计43项,饮食类非遗项目占总项目数的32.3%。

(二)无锡现有饮食类非遗传承人

截至2020年,无锡省级饮食类非遗传承人10位,市级饮食类非遗传承人61位(其中7位已入选省级传承人),目前还没有部级饮食类非遗传承人。省级饮食类非遗项目每个项目至少有1位传承人。无锡市级饮食类非遗项目中27个项目至少有1位传承人,米酒酿制技艺(小阿姨甜酒酿酿制技艺)、烧饼制作技艺(杨巷葱油饼制作技艺)、高塍猪婆肉制作技艺、皮虫糖制作技艺、阳山水蜜桃栽培技艺等16个项目没有明确传承人。

(三)无锡现有饮食类老字号企业

截至2020年,无锡共有9家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25家“江苏老字号”企业,53家“无锡老字号”企业,10家“无锡老字号”培育企业,主要涉及餐饮、百货、医药、洗染等行业。其中饮食类企业入选“中华老字号”的有无锡三凤桥、玉祁酒业、王兴记、真正老陆稿荐、穆桂英、聚丰园等6家,占比达66.7%;入选“江苏老字号”的有杜圆坊、拱北楼、谢禾丰、邵府肉品、苏之酥等17家,占比达68.0%;入选“无锡老字号”的有无锡大饭店、振太酒业、蔡阿水羊肉等41家,占比达77.4%;入选“无锡老字号”培育企业的有迎宾楼菜馆、二泉园老菜馆、慎馀肉庄、皇亭小吃等7家,占比达70%。饮食类老字号企业在老字号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保护和传承饮食类非遗的重要阵地。

三、无锡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充分

自古以来,无锡便有着鱼米之乡的美称。无锡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末期“专诸刺王僚”的历史事件中就有了无锡名厨太和公传全鱼炙于专诸的传说,吴王阖闾泛舟太湖宴请宾客留下了船菜、船宴的传说;苏轼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品茗佳句;元末画家倪云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蕴含着无锡饮食文化的精髓,是元代江南饮食生活的生动反映。近现代,无锡餐饮名店林立,聚丰园、迎宾楼等老字号正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刘俊英、费祥生、丁子坤、刘祥云等名厨誉满沪宁线,锡帮菜作为全国十四个著名菜帮之一,曾一度名扬四海,在上海、浙江乃至港澳台地区广为传播。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应只是停留在技艺上,还应注重文化的传承。无锡饮食类非遗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申报项目时进行了梳理,但在申报成功之后相关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节令食俗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更没有在群众中得到有效的普及,大多数无锡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并不了解饮食类非遗背后的故事和节令食俗;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也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传播。

(二)宣传推广渠道传统,整体知名度偏低

无锡饮食类非遗宣传推广以传统媒体为主,如电视台,有中央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味道》栏目,江西卫视《非遗美食》栏目以及无锡本地电视台民俗类节目等,还有《江南晚报》《无锡日报》等报纸的相关报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无锡饮食类非遗也开始使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以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自媒体短视频平台“抖音”为例,一些老字号如三凤桥、醉月楼、新万鑫等入驻了该平台并申请了企业认证,非遗传承人倪志宏也开通了“倪志宏太湖船点工作室”,但还有更多的老字号和非遗传承人未使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以“无锡非遗美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去除明显不相关的和没有作品的用户,共有19个用户了相关的视频,用户数相对较少。从现有用户来看,认证账号匮乏,权威性有待提高;从视频内容来看,的非遗美食视频分布在探店、美食攻略、无锡传统美食推荐等门类中,鲜少有专门推荐非遗美食的用户,也缺乏有影响力的KOL(关键意见领袖,KeyOpinionLead-er,简称KOL)进行推广;从视频拍摄质量来看,质量参差不齐,传播的影响力也受到一定的局限[2]。当前,无锡饮食类非遗虽然宣传渠道多样,但在开展新媒体宣传方面较为薄弱,除三凤桥酱排骨、王兴记小吃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余的非遗美食及老字号知名度局限于无锡或周边地区,无锡饮食类非遗在全国范围内整体知名度偏低。

(三)对“Z世代”年轻消费群体缺乏吸引力

无锡非遗美食主要消费群体是中老年顾客。以无锡最有名的餐饮老字号三凤桥为例,每到逢年过节,三凤桥中山路总店门口都会排起长队,队伍中70%以上都是中老年顾客。王兴记、穆桂英、聚丰园等老字号的消费群体同样也以中老年顾客为主,主动前往消费的年轻人较少,然而不可忽视的是“Z世代”(指出生于1995-2009年的年轻人)逐渐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导群体。非遗美食对“Z世代”缺乏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从非遗美食本身来看,传承的是传统老味道,同时从就餐环境到产品包装等视觉形象也偏向传统,这与“Z世代”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不匹配;其次,从外部环境来看,非遗美食面临火锅、烧烤、轻食等国内外各种美食的竞争,在争取年轻消费者方面,各类网红美食凭借网络营销的优势成功地吸引了偏爱社交性消费的“Z世代”。

(四)运河沿线饮食类非遗旅游资源缺少系统规划

无锡运河沿线饮食类非遗资源丰富,分散在惠山古镇、崇安寺、小娄巷、南禅寺、阳春巷、南长街等美食街区。这些街区虽然开发时间有先后,知名度有大小,但美食品类众多,口味覆盖面广,街区与街区之间品类多有重合,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非遗美食在其中辨识度不高。以紧邻古运河的南禅寺、阳春巷、南长街沿线为例,该区域有南禅寺美食街、南门头上美食街、南下塘老字号特色街等,涵盖了小吃快餐、火锅、烧烤、面包甜点等各种品类,汇集了国内外各地风味,其中也有一些主打无锡菜、无锡小吃的餐饮店,但质量参差不齐,经营非遗美食的老字号数量偏少。该区域内仅有中华老字号王兴记、穆桂英、真正老陆稿荐,还有一家“无锡老字号”培育企业新万鑫,其中王兴记以小吃著称,穆桂英以太湖船点、特色糕团闻名,真正老陆稿荐则主营酱排骨等熟食制品,新万鑫以银丝面为特色,缺少经营锡帮菜、太湖船菜的老字号。

四、基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无锡饮食类非遗保护传承对策

(一)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无锡运河地标美食

IP无锡饮食类非遗是江南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底蕴。首先,就已有项目进一步深挖其中包含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节令食俗。其次,继续梳理资源,深挖内涵,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非遗,加强保护。再次,深挖传承人背后的故事,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强对传承人基本利益的保护,支持他们的各项传承传播活动。最后,深挖老字号品牌的功能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等,实施运河沿线饮食类非遗老字号品牌价值提升工程,以非遗为核心,以老字号为载体,以传承人为纽带,形成名店、名厨、名菜、名点、名宴口碑,打造无锡运河地标美食IP。

(二)用好新媒体,推进饮食类非遗活态传承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双向互动性强、表现形式多样、受众群体年轻等方面的优势,新媒体正成为饮食类非遗传播新途径。基于此,一是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对无锡饮食类非遗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形成数字资源。二是搭建非遗传播平台,如餐饮行业协会或非遗保护中心在新媒体平台开通“无锡非遗美食”官方认证号,确保信息的权威性,展示非遗技艺,讲好非遗故事,推荐非遗美食,培育一批非遗“网红”。三是饮食类非遗相关企业、个人与新媒体平台积极合作,鼓励传承人参与直播,进行全域营销,让非遗美食对接新消费,让非遗保护传承获得新动力。四是政府或行业协会定期组织相关企业、非遗传承人学习新媒体技术,加强选题策划指导,提升其利用新媒体开展非遗传播的能力。

(三)跨界融合,培育“Z世代”年轻消费群体

饮食类非遗的保护传承离不开年轻消费群体,要充分考虑该群体的特点和喜好。“Z世代”追求新颖、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偏爱社交性消费,近年来老字号品牌与新零售企业跨界联名颇受青睐,跨界融合渐成文化发展新常态。饮食类老字号也可借鉴该做法,在全新市场体系下进行重新定位,通过跨界联名实现品牌间的战略共赢,提升老字号品牌的识别度与欢迎度[3]。此外,非遗美食还可通过与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合作,策划味觉、听觉、视觉融合的艺术活动;与现代设计融合,在店铺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在保留非遗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赋予当代审美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让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打造中国式的生活美学。

(四)文旅融合,开发饮食类非遗特色旅游产品

无锡应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将原有美食街区进行合理优化。如将南下塘老字号特色街改造成非遗美食主题街区,引入更多饮食类非遗老字号和非遗大师工作室,增加非遗美食制作技艺表演和制作体验项目,增设无锡饮食文化博物馆[4],将该街区建成集美食体验、民俗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街区,让非遗美食看得见、听得到、能品尝、可体验、易传承;对运河沿线饮食类非遗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以饮食文化体验为重点来设计运河旅游线路,如恢复以省级非遗项目“太湖船菜”“太湖船点”为核心的“太湖船宴”,打造非遗美食文化主题核心旅游产品。

五、结语

饮食类非遗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无锡饮食类非遗,对弘扬运河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无锡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加强饮食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提升资源利用与活化的程度,展现运河无锡段饮食文化特色,擦亮“千里运河独一环”的金字招牌,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参考文献

[1]胥铭倩.文旅融合视角下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22(3):56-61.

[2]杨铭铎,孙文颖.中国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与路径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2):6-9.

饮食文化内涵例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98-02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狭义上来讲,“饮食文化”特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食文化,广义上来讲,它包括“饮文化”和“食文化”两部分,二者有着各不相同的特色,承载着不同的饮食文化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品位,锻造了华夏子孙的健康体魄以及高尚品味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智慧和刻苦奋斗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加强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帮助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加强自身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如今,透过沉沉时空,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以推动现代食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满足了人们生活所需。人们饮食生活已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饮食文化逐步趋于多元化,人们的日常饮食所需已从温饱型向丰富型和享受型转变,饮食的美感、乐趣和健康方面成为转变的焦点。消费者要演绎好饮食文化缔造者的精彩角色,更要完成好在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光荣使命,归根结底在于是否从全面、准确角度去理解饮食文化中的内涵。

二、在教学中灌输传统饮食文化的意义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

高校食品专业开课内容主要是食品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工业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食品生产工艺操作和加工过程的研究;食品生产中的高新技术应用;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其他食品包装、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条例、食品流通、食品质量检验等方面。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与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重点。

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三、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四、总结

在“民以食为天”的生存理念驱动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蕴含着人生丰富的哲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自身修养、人文关怀有着深远影响。抓住人们饮食生活的要素,理解其要义,实现价值的提升,是实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民族中更好传承、更快发展,从而最终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文化经典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个人修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教学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把大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引向正确道路,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展现了划时代的古老文明。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内涵例10

1.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型产业,在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食”占据榜首,饮食对于人们来说是无时无刻不能缺少的东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更加注重参与体验。现在对于很多旅游者来说,吃东西并不只是为了果腹,更多的是为了体验旅游目的地特色的饮食文化。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海岛省份,一直是国民热衷的旅游度假地。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海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历史上,海南有过多次的移民迁入浪潮,在长期的移民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杂糅”的饮食文化。海南优越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使得海南本地食材非常丰富,海南饮食的特点是以新鲜、天然和丰富为主,例如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等,都很强调原汁原味,还有许多民间传统美食和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也很受欢迎。这些饮食文化资源为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SWOT分析

2.1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分析

首先,海南陆生、海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品种优良,为餐饮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来源。海南渔业的鱼类种类多达600余种,常见的海鱼品种如黑鲷、大白姑鱼等都是绝佳的食材。其次,目前更多的消费者在就餐时开始重视“绿色、生态、健康、天然、安全”等特点。海南的生态环境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一流,并且是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食材健康环保,这完全符合了当今的健康饮食的趋势。而且海南菜的做法突出了清与鲜,注重养生、追求健康、烹饪方式低碳环保,比如像海南的一道名菜——椰子鸡,利用椰汁的香味充分的包裹住鸡肉的鲜嫩,且椰子鸡所采用的仔鸡食材性平而不燥,与椰子汁完美融合,共成益气生津、清热补虚之剂,非常适合老年人养生食用,符合人们的饮食消费发展趋势。

2.2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劣势分析

首先,海南餐饮的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大,这与海南旅游业的知名品牌是不相称的。游客们不远万里来到海南往往只能简单地品尝一下海南的特色餐饮,比如海南四大名菜等,并没有很好地体验海南原生态的饮食和养生文化。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必将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海南饮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并且进而削弱海南特色餐饮文化对海南旅游业的拉动力度。其次,目前海南旅游业发展受到限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缺少有名气的大厨等专业人才。很多厨师对于一些传统名菜的做法,来源以及文化背景也是懵懵懂懂,这又怎么能依靠他们挖掘餐饮文化的深处的内涵。

2.3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机遇分析

首先,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必定迎来新的机遇。2016年11月7日颁布的《海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海南要突出健康养生、乡村风情、休闲购物等特色主体,打造具有海南独特风情的旅游品牌,这些政策为海南提升饮食文化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咨询信息越来越便利,各种新型娱乐节目也越来越多。近些年“舌尖上的中国”“味道”“天天美食”“十二道峰味”等中国本土美食综艺节目的兴起,国人开始逐渐追求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统菜系在这一时代潮流下也逐渐有了复兴之势。旅游主体在观看美食节目之后对美食以及美食所在地旅游资源进行网络搜索,可以很快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产生认知从而刺激旅游意愿,节目播出的同时也带动了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2.4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威胁分析

海南毗邻广东,但海南菜的名气相较于粤菜却是相差悬殊,总体来讲有几个因素制约了海南菜的进一步发展。其一,海南菜本身缺乏足够的变化与特色,在面对日益精益求精的食客需求以及其他菜系崛起的挑战时难免捉襟见肘,其二,从事行业的餐饮业主们由于对海南菜缺乏足够的自信,以及对宣传成本方面的考虑,而在推广海南菜的工作上用力不足。其三,政府对本地饮食文化的推广需要更大力度的资金与政策支持,餐饮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壮大仅靠餐饮行业本身是不够的,政府的扶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除这些外,湘菜、川菜、东北菜也陆续进入海南餐饮业,这些都加剧了海南菜在餐饮业的竞争压力。同时,网络时代下,任何事件都可能在网上迅速传播,并有可能走样,而给当事方带来极大的影响。比如前几年春节期间,三亚某海鲜餐馆宰客事件,很快在网上发酵,并形成强大舆论压力,虽然涉事餐厅很快被处罚,但也给海南餐饮业带来了长时间的负面影响。

3.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3.1增强品牌意识

在网络时代下,海南餐饮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不能够墨守成规,从而提高海南饮食业的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创造品牌,把良好的一面和出色的菜肴推荐给更多的游客,如尝试用连锁店的方式推广海南椰子鸡等特色菜肴。同时海南的餐饮企业特别需要注意服务态度,笑脸迎人,给游客提供更贴心、更细微的服务。此外,还可以从营销方式方面下手,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海南餐饮业必须善于利用微信营销等新兴的营销方式来吸引顾客,提高知名度。

3.2创新宣传渠道

现在的美食节目和真人综艺节目广泛受到追捧,国人开始在享受旅游休闲的同时,追求全国各地特色美食。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这些条件吸引了很多综艺节目的到来,通过和这些节目进行合作,可以在宣传海南饮食文化的同时,增进人们对海南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让人们知道这些美食在哪里、特色是什么、并产生到这个地方感受和品尝一下这些美食的想法,这样可以带动海南当地饮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结合海南本地特色举办美食节、建设美食街,举办别有风趣的美食竞猜活动,来增加游客对海南美食的感性认识,通过他们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达到口碑传播的宣传目的。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交友平台等新兴传播渠道来进行宣传海南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打响知名度,大力传播海南特色饮食文化。

3.3培养专业人才

如今随着餐饮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不断调整,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也正在面临日趋严格的考验。餐饮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餐饮市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拥有大批专业的管理人才与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是一个餐饮企业在未来竞争日趋激烈的餐饮市场立足的必要条件。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今社会对服务行业整体的偏见与服务本身的社会地位则阻碍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政府的积极宣传来引导控制社会舆论的走向,为餐饮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好铺垫,同时应加大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重视,培养出一批既熟知饮食文化又能掌握科学管理方法的人才,从根本上提升餐饮市场的整体质量。

3.4不断创新菜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紧密,多地的名菜佳肴以及西式快餐纷纷抢占海南的餐饮市场,海南的餐饮市场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只有菜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餐饮业的发展,对于餐饮业来说,菜品是核心产品,在主打产品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菜品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让消费者感觉到新鲜感,海南本土的餐饮业应该加强海南菜的创新研究,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可以学习到别国或其他地区菜品的特色,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消费者的饮食偏好趋势,从中找到灵感,研究出新式菜品吸引游客。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菜品的营养性和健康性,这样才能持续不断的吸引大量的消费者。

3.5深度挖掘海南饮食文化内涵

随着游客需求越来越多元化,海南餐饮行业也需要深入挖掘海南的饮食文化内涵和各民族的饮食习俗,特别要注重观赏、享受和参与性相结合,使得海南的饮食文化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海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每道风味小吃背后都有一段令人称奇的故事,这些海南饮食的文化背景、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都能激起游客的兴趣,让游客们在吃得尽兴的同时达到精神的满足。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养生这一块的要求越来越高,养生文化也逐渐受到大众的追捧。海南饮食原汁原味,口味比较清淡,加上海南岛空气质量名列前茅,也适应了这方面的消费需求。

结论

海南具有丰富的饮食资源和优质的地理位置,已经具备开展美食旅游的许多有利条件。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游客们已不再只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更加追求于精神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饮食文化背后的内涵,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当地文化风俗,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满足。把海南饮食文化资源当作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保证海南美食的质量,还要注重就餐环境、服务质量和食物所隐藏的文化内涵,要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的游客的真正需要,合理开发海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打响海南饮食文化的知名度,使其日后能够成为海南旅游业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王雪莲.美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以桂林世界美食博览园[J].2007,22(5):11-18.

[2]樊玲.线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5-8.

[3]何宏.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P].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课题,2007(01):6-7.

[4]林玉杉.基于体验视角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索[J].商业研究,2008(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