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3 16:29:05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1

1引言

水电能源一直被认为是可再生的、绿色环保的。但近年来,世界水电工程的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日益产生矛盾。如今对于小水电建设项目是否“环境可承受,社会公众可接受”日益成为相关各部门研究其能否大规模建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对小水电建设在对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小水电工程体系”,并指出“小水电科研必须广泛涵盖生态工程,并与环境结合”。目前,国内小水电站建设发展快速,小水电站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例如,本项目研究区域内一些水电站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现在需要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的修建存在生态环境方面问题,现需全面整改,在整改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措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一些水电站现需保留,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修复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经过对研究区已建小水电站的实地调研,发现研究区小水电站大多是引水式梯级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1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引水式水电站的建设,特别是梯级水电站首尾相连,致使整个河流存在较长的减水河段,导致河流下泄流量减少,河床,甚至导致河流断流,不满足水电站下游生态流量需求。如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对下游水生生物的生存将会存在极大的影响。2.2存在安全隐患。经调研发现,研究区还存在一些年代久远、运行管理存权存在争执的水电站,这些水电站的运行存在安全隐患,危及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及公共安全。如不及时进行安全管理,后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3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态破坏。经调研发现,研究区一些建设中的水电站,由于施工组织的不利,施工弃渣场处理不当、建筑垃圾堆放不合理等,存在严重的水环境污染或者水生态破坏。如不及时进行相关施工组织措施的修正,水电站建成后会对河流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4对周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破坏。水电站工程的施工,特别是引水式电站需修建相应的引水隧道,隧道的施工以及施工弃渣对周边山体破坏严重,致使山体,植被消失,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及作用

3.1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意义。本项目根据研究区小水电站现状调查,分析研究区水电站的建设及运行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影响生态环境的对象、影响的范围等,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减缓水电站建设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的范围;并建立相应的工程措施修复周边生态环境;为后期小水电站建设中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不同地区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在生态修复方面起到参考作用;从而可以减少和避免生态问题对小水电站建设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水电站生态修复,使小水电站建设达到水利防洪、发电灌溉、保护生态、改善水质、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为发展我国的小水电站建设提供参考借鉴。3.2小水电站生态修复的作用。3.2.1减少自然灾害。水电站的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生态保护,在水电站周边造成地表水土流失,促使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水电站周边进行人工生态修复可以促使地表植被快速生长,以保持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水电站上下游修建一定的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流的自然流态,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适时的对小水电站进行生态修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3.2.2提高水电站经济效益。小水电站的建好后,随着水电站的运行,以及对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控制,水电站周边水土流失以及自然灾害接踵而来。这样河流水资源就会持续减少,而应用生态修复后,就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需水量,不但会使水电站的使用寿命有所增加,也会大大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4生态理念水电站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由于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应该在水电站开发设计时就引入生态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加入生态设计理念,以达到在水电站开发建设运行工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生态理念、环保意识,采用适当的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水电站建成运行后要及时对周边进行生态修复,使水电站工程可持续长久发展。4.1加强水电站工程边坡防护设计。边坡防护是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整体建设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传统的边坡防护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喷混凝土或者浆砌石护坡的方式,该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边坡防护效果,但不利于对植被的保护,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因此,为了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可在边坡防护设计中采用喷混植被混凝土护坡方式,即达到边坡的防护,又能有效促进植被生长,可有效地预防水土流失。此外,还可将边坡防护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结合,增加水电站工程生态景观的观赏性。4.2保持水电站工程周边水土。水电站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区域产生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引水式小水电站,修建引水隧洞,施工区域较长,施工时间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表进行防护,避免雨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造成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在施工结束后对永久占地地表及时进行生态修复,以恢复植被。对于施工临时道路,应采取洒水等措施,以减少扬尘等风蚀危害。在施工场地的周边,应修建临时排水设施。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周边的保护,减少生态破坏。4.3优化工程结构设计。在传统的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小水电站过程,一般采用土石坝。但修建土石坝会对地表产生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所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条件满足设计要求时,优化工程结构。例如,水电站挡水建筑物设计可采用混凝土坝,或者橡胶坝,或者挡水闸门等,以此减少土石开挖,降低水土流失。再例如,在小水电站施工过程中采用钢结构围堰代替土石围堰;引水式小水电站采用渡槽工程代替引水隧洞等。最大限度的对水电站工程进行结构优化,减少地表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小水电站工程的可持续发展。4.4树立环保意识。在小水电站工程开发建设的同时,应该从工程的开发建设到施工以及后期的运行,自始至终贯穿环保意识,以达到对水电站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得小水电站工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首先,在小水电站工程的设计中加入生态环保理念,增加一定的水土保持生态设计,提高水土保持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水电站修建对生态的破坏。其次,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对于施工地表要及时进行覆盖,施工结束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进行修复,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再次,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也要树立环保意识,要在运行盈利的同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最终恢复水电站建设之前的生态环境。

5已建水电站生态修复的措施

5.1退出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退出类水电站,水工建筑物需拆除或者整改,以实现水电站所在流域的生态景观恢复;清除河道淤塞,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这些水工建筑物在拆除的时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二次破坏以及发生一些安全生产事故等安全隐患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施工措施,以避免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5.2整改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未拆除的水电站,但是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提出相应的工程设计及施工措施。对于研究区不满足生态流量要求的水电站,需分析河流流量以及河流生态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确保下游的生态流量以保障下游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研究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水电站,需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工程改造措施,使其能够安全运行;对于研究区存在水环境污染或水生生态破坏的水电站,通过对水电站上下游污染水源的水质化验分析及底质化验,研究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水环境及水生态得到改善;对于研究区对周边山体存在严重破坏的水电站,需设计相应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生态修复。5.3保留类水电站。针对研究区保留及整改完成的水电站,需要监督后期的生态流量问题。提出一些生态流量监管设施,确保生态流量下泄;以及下泄生态流量是否会导致水电站发电效益减少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研究。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水电站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电站生态环境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使得河流流量不满足生态流量,对水电站下游河流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还会导致水电站周围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此可知,当前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通过生态环境修复来降低水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逐步实现水电站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共存。针对研究区域小水电站工程的现状,对于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研究水电站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等的优化措施;对水电站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加大投入,增加植被覆盖率;并进行综合恢复,重视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进而可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促进我国水电站工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昌红.邱静.刘达.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浅议[J].广东水利水电,2010(10):33~35+39.

[2]张彦文.白龙江流域引水式电站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减水河段生态系统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侯涛..黄滔.生态修复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8~289.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2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37%。水土流失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因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治理速度慢, 目前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到90万km2, 仅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 /4, 尚有200多万km2 需要治理。20 世纪末我国将生态恢复的理论引入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中, 依靠自然的力量, 进行了大面积植被恢复的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新时期治理水土流失的新理念, 已经成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的有效手段。

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

1、生态修复定义

生态修复已广泛应用到环境、水利、林业、农业等诸多领域, 统一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这须遵循以下原则:

(1)应统一“生态” 的内涵。生态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简称, 是指人类种群周围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亦称自然环境系统, 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地壳的稳定性等无机组分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组分。

(2)应与国际上相应概念的内涵保持相似性。为了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我国所界定的生态修复的内涵应与国际接轨。

(3)应具有通用性。所界定的概念应适用于环境、水利、林业、农业等不同领域, 不应因研究领域不同而产生歧义。基于以上原则, 可以把生态修复概念界定为: 在特定的区域、流域内, 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 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一词是2000 年以后在我国出现的, 并且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该名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概念, 国外并没有这样的提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一词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理念有了重大突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 但也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概念的界定应符合中国的土壤侵蚀面积广、强度大, 经济落后, 人口众多等国情。据此, 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如下界定: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 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 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 根据生态学原理, 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 或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 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 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 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 通过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 根据生态学原理, 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 或辅以人工调控能力的作用, 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广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狭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强调恢复作用力的主次, 并且恢复的生态系统既可以是部分受损的, 也可以是完全受损的; 而后者则强调必须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 以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恢复的生态系统只能是部分受损的。目前, 通常所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的是狭义的概念。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1、以生态学为主导的原则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须以生态学作为主导, 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和原则。生物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结构, 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 都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去正确和全面应用, 即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2、流域整体修复的原则

由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融入生态恢复的理论和技术, 通过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因此在小流域治理中的生态修复, 就要以流域为单元, 整体设计和考虑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布局。同时, 流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和系统, 它的上下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只有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设计, 才能使生态修复取得更好的效果。

3、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降雨量、水土流失强度、林草覆盖率、人口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都有相当大的不同, 生态修复的适宜程度和适宜方法也自然不同, 不能将某一地方的成功实例, 机械、教条地应用在另一个地方。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具体情况, 认真分析和研究植被恢复的特点, 选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4、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是一项万能的措施, 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成功的水土保持措施, 比如坡改梯工程、坡面水系工程、经果林建设工程等等, 成熟的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技术、新手段, 是对传统治理方式的补充和完善, 在规划和设计生态修复规划时, 应该坚持生态修复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生态修复手段和工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以达到最快、最佳的治理效果。

5、生态修复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需要相应的政策保障和公众的支持。封禁措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的实施, 一方面需要当地公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这就要求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 以此来保障修复措施的落实; 另一方面, 采取这些措施也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机制来保证, 比如封的居民生活如何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进行、生态移民的权益如何保障、退耕还林的农民土地如何补偿等, 均应依靠相应的非工程措施的配合, 可以说这些措施应该被认为是生态修复的一部分。

6、经济可行性原则

尽管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具有费省效宏的优点, 但在规划和设计中仍然要坚持经济可行性原则。既要考虑修复措施的投入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使资金的投入有可靠的保证, 又要分析封禁、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手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实行严格的封禁, 在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以从经济可行的原则出发,采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

结束语

总之,随着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矛盾的日益突出,我们必须掌握自然规律,一方面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眼于长远利益,最大程度地协调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环境问题的整治,还我们一个干净的地球,不能任期恶化。水土保持工作是我国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重要的举措,我们必须长期地坚持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炎,王仰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建设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02)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3

[中图分类号] R7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4-01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口腔健康及口腔审美的要求逐渐在提高,为改善咀嚼功能和美观进行烤瓷、种植等口腔修复治疗的患者在逐渐增多。牙齿缺失和牙列不齐对患者不再是口腔生理功能上的影响,其已经扩展到精神心理及日常活动执行情况,不同的口腔问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自卑、焦虑等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两个重要原因。曾俞玉等[1]研究表明,牙体缺失的患者较同龄人更缺乏自信,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所降低。因此许多患者在进行修复治疗前已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面对治疗时又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部分患者在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前后心理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这些均会对治疗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一名当代的口腔医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口腔疾病本身,还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了解不同的患者对进行口腔修复治疗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不仅解决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同时要让患者感受到口腔修复治疗后体现出的生活质量的内涵。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价值。

1 口腔修复治疗中的牙科焦虑症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是指患者在牙科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以及在面对口腔治疗行为上表现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出现逃避治疗的现象。牙科焦虑症在口腔修复治疗中较为常见,其所占比例较进行牙周治疗、牙体牙髓治疗等比例高,全国各地发病率约6.6%~62.4%[2]。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有外国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发现患者产生畏惧的主要原因与既往的医院性创伤体验或个人精神类型及暗示因素有关[3]。潘鑫[4]在近期的研究调查中认为除以上原因,还与医务工作人员的态度、精神面貌以及医院的环境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还因受到个体特质、周边亲友不佳的治疗体验和效果,或者患者自身患有龋病等口腔疾病治疗中的既往史、创伤史而产生畏惧心理,对进一步口腔修复治疗产生焦虑。除了以上较为普遍广泛的原因外,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中,陆英等[5]认为在活动义齿修复中会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畏惧疼痛和经济问题,在固定义齿修复中,主要焦虑因素为担心涡轮机磨牙齿有不可复性损伤和对可能出现的疼痛畏惧,调查表明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任何一种原因的焦虑发生,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畏惧心理,作为一名当代口腔医生,需要的不仅是关注口腔修复治疗本身所获得的生理恢复效果,也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恢复。当面临患者出现相关的心理问题时,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对患者的治疗过程、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以后的口腔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临床研究表明,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在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护理后,在修复前后其畏惧心理会产生一定的缓解。李伟强[6]应用柯氏牙科焦虑症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护理前后的评分研究后,证明患有牙科畏惧症的患者在经过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后其畏惧的心理表现在治疗前后具有差异性,焦虑的状态有所缓解,且最终口腔修复治疗效果较好。焦虑畏惧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关注患者的本身心理状态及进行正确的处理,是当代口腔医生所应当注意的。

2 老年人口腔修复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最新人口普查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2.93个百分点,而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老年人对自身的口腔问题也越来越关注,需要口腔修复治疗的老年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中最常伴随的口腔问题主要是牙齿及牙周黏膜方面的问题。牙齿的龋坏、牙列不齐、牙体缺损、牙齿松动、牙周及黏膜出现黏膜变薄、牙龈萎缩等问题,都为口腔修复治疗带来了重重困难。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易出现因唾液分泌减少而导致口干、咀嚼功能下降等现象,也同样会给修复治疗增加难度。同时,除了老年人的口腔问题较多,年龄较大易多病缠身会造成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时的心理状况同其他人有所不同,主要会表现出固执、较难合作、易情绪化、对医生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能力欠缺、意志力薄弱等特点,这些会导致在治疗过程中不断出现不同的问题,影响治疗进度。

为了让患者顺利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并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作为口腔医生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给予正确的引导。活动义齿修复是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重要方式,患者的主观心理状况对活动义齿的修复疗效可能有重要的影响[7],部分患者对于佩戴活动义齿时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修复治疗后的咀嚼生理功能及心理健康,最终影响到生活质量。面临老年人对活动义齿修复的不接受情况的出现,医生首先应同患者进行耐心的交流,帮助其进行心理治疗,以提高最终的治疗效果。多位医生的临床研究显示,在对老年人进行口腔修复治疗同时所要考虑的心理治疗应做到以下三点:①提高医生本身素质。口腔医生在为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戴整洁得当,言语恰当,给予患者一个舒适轻松的就医环境,并且要表现出过硬的专业医学知识,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产生对治疗成功的信心,对老人所产生的口腔焦虑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助于下一步的修复治疗。②尊重患者意愿,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老年人往往对自己的治疗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医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将修复治疗方案详细地同患者交流,还要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及想法,对于合理的要求可以考虑采纳,医患间彼此互相尊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③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口腔修复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心理状况、全身健康以及经济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且应当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治疗过程及修复后使用的细节,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消除患者疑虑[8],让患者放心治疗。除了以上三点外,杨艳丽等[9]研究发现在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充分使用心理暗示的技巧,如及时表扬他们在治疗中的良好配合,赞叹技师制作义齿工艺精湛,列举与患者类似的成功病例,用自信的言语鼓励患者,明确告诉他们只要能坚持使用,将达到理想的效果等,这些对患者在进行治疗时的心理都能起到一个缓和紧张、促进健康的作用。陈怡[10]也针对老年人不同类型的义齿采用心理暗示的干预后治疗效果是否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确的心理暗示能显著提高活动义齿及全口义齿满意率,但固定牙满意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外,作为一名口腔修复医生还必须学习一些老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同老年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对顺利地进行口腔修复治疗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老年患者对口腔修复治疗的就医心理状态同其他年龄层的患者有所不同,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腔修复医生,更应当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案设计,以便使治疗进程顺利,达到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

3 影响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心理因素

口腔修复除了使部分患者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同样会使部分患者因自身的心理因素影响最终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全口义齿是在患者出现全口牙列缺失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影响后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口腔修复治疗,每个人进行该治疗时所处的不同心理状态,均会影响其对全口义齿修复效果的满意度。在定义中全口义齿满意度(patient denture satisfaction,PDS)是指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修复后对义齿使用效果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11]。Kalk W等[12]曾在1990年研究报道过全口义齿的满意度为70%~90%,除了患者自身的口腔环境及身体健康让患者对全口义齿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而影响他们的满意度外,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13]。研究显示多方面原因会导致患者相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Fenlon MR等[14]研究认为,全口义齿满意度与患者的个性明显相关。特别是具有情绪不稳、抑郁倾向的患者,需要在心理护理基础上才可进行相关治疗。此外,患者对口腔义齿的认知程度不同,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翟浚江等[15]曾研究表明对于口腔义齿具有一定了解的患者其心理情况较好,对治疗的影响小,有益于治疗顺利进行,从而可知患者愈后效果就会相对较好。除此之外,还有患者自身的一些情感因素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的心理状况,从而最终影响患者对全口义齿的满意度。

在口腔修复治疗中,性别、年龄、经济状况以及患者的健康意识等都是需要进行口腔修复的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好的心理状态对治疗的过程、治疗后的效果以及患者愈后的口腔健康、生活质量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会导致紧张的医患关系、修复效果差等情况的发生,因此,作为一名当代的口腔修复医生,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是必需的,给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在口腔修复治疗中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曾俞玉,洪流. 无牙颌患者全口义齿满意度与个性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34:184-186.

[2] 张建军.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因素探讨[J]. 医学信息,2011,(7):3448-3449.

[3] 吴惟,蔡展文,陈栋. 牙科焦虑症的研究现状及干预对策[J].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906-1907.

[4] 潘鑫.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2,7(25):140.

[5] 陆英,刘丽,王诗美.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焦虑及相关因素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3):185-187.

[6] 李伟强. 口腔修复患者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处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192-193.

[7] 钱程辉,李国强. 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4):253-256.

[8] 崔占琴,赵发银. 老年心理与口腔修复关系的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3):1300.

[9] 杨艳丽,俞雪芳,吴良燕,等. 老年患者口腔修复的护理[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6,4(3):168-169.

[10] 陈怡. 老年人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心理暗示的作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3(9):1300-1301.

[11] 曾剑玉,洪流,李国珍. 全口义齿满意度与患者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3):188-190.

[12] Kalk W,Baat C. Patients’complaints and satisfaction 5 years after complete denture treatment[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1990, 8:27.

[13] 钱程辉,李国强. 心理因素对全口义齿满意度的影响[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4):253-256.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4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317-01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总面积101.85万k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11.2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5.67万km2,占耕地面积的50%,全省已形成大型侵蚀沟16万多条。黑土地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给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危害,而且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结合黑龙江省开展的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将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相结合,既有利于对治理工程的保护,又有利于治理工程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涵义及模式

1.1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wWw.133229.cOM

1.2生态修复的2种模式

生态修复的实质是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其过程通常由人工设计和实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一般可采用2种模式:一种是在生态系统受损害尚未超负荷并可逆转的情况下,人类或自然干扰因素被解除后,修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完成,即生态自我修复或生态自然修复;另一种是在生态系统受损害超负荷并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仅靠自然修复不可能使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必须采用人工整治措施才能恢复。因此,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对严重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其实质是采用人工整治措施的生态修复模式[2]。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实施的生态修复是人工整治措施的生态修复模式。

2实施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各种措施一起实施。在采取的措施上要突出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应因地制宜、科学配置[3]。

2.1总体规划

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制订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项目区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将山、水、田、林、路、草、村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2.2退耕还林还草

在坡度25°以上的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验,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开展林粮、林草、林果、林药和林菌开发技术研究。

2.3封山禁牧,舍饲养畜

对过度放牧、草质退化的荒坡进行封山禁牧和舍饲养畜试验。利用围栏封育,恢复草质,提高植被覆盖率。

2.4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增强农民生态意识,引导农民从传统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逐步向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转变。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通过各种措施种植绿色食品,提高单产。

2.5水土保持林优化及更新改造

利用以松改杨、切根贴膜及萌蘖更新等新技术对林带进行优化改造,以减轻林带胁地,实现资源循环再生。

2.6树种选择和配置

以乡土速生树种为主,引选新的水土保持树种,多树种搭配,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体,水保林与农防林、用材林、薪炭林、四旁林相结合。

3结语

(1)森林植被可以使水分最有效地渗透到土壤中,有利于水土保持。而通过人工打坝造田、修谷坊、建排水拦截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但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达不到根本上的治理效果[4]。

(2)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项目区植被得到恢复和重建,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更稳固、更持久,蓄水保土功能增强,水土流失减轻,生态环境改善。因此,生态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

(3)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可保护黑龙江省珍贵黑土资源,改善黑土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快速发展地区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整理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5

牙列缺损是口腔科一种常见疾病,临床多采取义齿修复治疗,多数患者通过修复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部分患者由于牙列缺损处通常伴有各种各样的牙颌畸形,若直接进行义齿修复,往往由于畸形的限制,修复效果并不理想[1]。因此,对伴有牙颌畸形的牙列缺损患者先行正畸治疗,然后进行修复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我院临床工作实际,将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68例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入院时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双颌前突、单颌前突、前牙反黯、上前牙扭转、下第二磨牙前倾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7.3±2.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6.6±2.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给予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以消除牙龈炎症,对于有牙结石的患者应先行超声波洁牙,待口腔环境稳定后再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先行正畸治疗,通过摄全口X线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定位片结果,对患者的牙周、颞下颌关节、龋齿、原有修复体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模型进行测量,制定科学的正畸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正法,个别深覆牙合患者配合平面导板辅助压低下前牙,所有患者均正畸治疗6-12个月,直至口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后牙咬黯关系正常后再行修复治疗。根据患者缺失牙的数量、位置、邻牙的牙体及牙周情况制定修复治疗方案,本组32例患者行烤瓷冠修复,19例患者行前后牙烤瓷桥修复,11例患者行金属铸造桥修复,4例患者行隐形义齿修复,2例患者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1.3疗效评价标准[2]优:治疗后修复体的大小、形态与同名牙相匹配,与邻牙接触部位正常,符合正常牙齿解剖形态,正畸牙位置稳定,无松动、复发和移位,牙形态正常,后牙咬合关系良好,修复体功能正常。良:治疗后修复体的大小、形态与同名牙基本匹配,正畸牙有一定程度的松动,但并不影响正常使用。差:修复体大小、形态与同名牙不匹配,不符合牙齿解剖形态,位置不够稳定,无法正常使用,后牙咬合关系较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优良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对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患者,直接进行义齿修复是难以达到良好效果的,且畸形的存在也严重影响美观。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在义齿修复之前采用正畸的方法将牙齿矫正到正常的位置,既能够扩大修复治疗的范围,为义齿修复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保护患者口腔内余留牙周组织的健康,使其符合患者正常的生理状态,减少了直接修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最大程度地改善了修复的预后状况,恢复牙颌系统的正常解剖与生理功能,同时可最大程度地恢复前牙的语言、切割和美观功能[3-4]。

本研究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聊下,疗效优良率为94.1%。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克服了单一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两者相辅相成,正畸治疗为义齿的修复创造了条件,义齿修复又为正畸治疗提供了良好的保持,达到了功能与美观的同步恢复[5]。值得注意的是修复前的正畸治疗方案应综合考虑美观、咬合、修复及功能等多种因素[6],正畸前通过对模型和患者实际情况的分析,确定义齿修复的部位和牙齿移动的方向,恢复牙齿的正常形态。

综上所述,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临床疗效确切,能够达到美观及功能恢复的双重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葛晓言.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与修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4-75.

[2]胡必翔,谈龙.正畸后应用修复方法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9):135-136.

[3]秦良成.正畸后修复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J].西部医学,2007,19(6):1141-1142.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6

总义齿的美容修复效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从口腔美容的角度来讲,它是在口腔相对限制的条件下的工艺美术品。总义齿修复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发音和咀嚼功能,其与颜面整体结构的协调和美感,也是决定其价值的关键。常规的义齿修复无论是印模、正中颌的采集、排牙,还是基托的成型,多是根据医者的个人经验进行,虽然在满足咀嚼和发音功能上效果良好,但在解剖形态和美学层面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笔者根据实际经验对影响总义齿修复的美学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总结出印模、正中颌、排牙和基托四个关键因素,现报告如下。印模总义齿的修复一方面是为了最大程度恢复或改善咀嚼功能,同时具有良好的面部美容作用,因此在临床上也可将总义齿的修复归结为口腔美学。其中在影响美容效果的诸多因素中,印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也是保证义齿完整性的基础[2]。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口腔专家认为,传统的依靠咬合架的工作印模虽然能够保证在总义齿修复的基本需求,但该印模对患者前牙与口唇上下的位置关系和覆盖关系并不明确[3-4],美容效果相对受限。因此,保证科学的唇齿关系也被认为是评价印模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由此,我们也能够得出,修复体本身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学水平,如果修复体与患者口唇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单纯依靠工艺制作水平很难得到有效的补充,最终的美容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排牙针对总义齿的修复,需全方位地观察自然牙的特征,这也是保证咀嚼功能和美容效果的关键。⑴人工牙的选择:总义齿的修复,关于上颌前牙的选择是关键,除了要考虑到基本的固定、舒适度和咀嚼功能外,美学因素也必须纳入考虑范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应根据拔牙前的相关信息确定人工牙的大小、形状、色泽,同时还应根据修复对象的体型和脸型作相应的调整[5]。对于无牙颌的患者,为了最大限度地改善咀嚼压力并增加义齿的固位和美观,一般情况下上颌前牙的选择应较自然前牙宽度略小,具体的形态选择须参考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男性特征应表现出果敢和坚毅,人工牙须条线分明,突出中切牙;女性则要体现柔美[6],比如年轻女性可选择圆钝的牙冠,遵循平均和对称的角度以弧形排列。⑵排列:义齿排列的三个关键因素是组织保护、功能和美观。以恢复面下1/3的生理形态,以确保面下1/3同面部的和谐,通过真实感觉的实现保证美学效果;排列则应该遵循上下颌弓美学,排列于牙弓弧线上。最后,上前牙切缘的位置选择应以上唇缘下方大约2 mm为宜,排列还须考虑到修复对象的脸型、颌弓形状及修复对象的微笑线[7]。有研究报告指出,在总义齿修复时,颌缘线同上唇内曲线处于相对水平的状态,前牙切缘曲线和下唇内曲线一致,无论是功能或是静/动态美观都能达到最佳状态[8]。⑶颌位异常排牙:颌位异常的处理有具体以下3种情况:(1)下颌前凸:以基础方法排成对刃牙,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如果勉强达成覆牙关系,则出现上前牙向唇侧倾斜或移位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这样不仅不利于面部美观,更会直接影响义齿的稳定性。如果下颌前凸的情况比较严重,则必须排成反牙关系,并将下颌唇基托做得相对更薄,保障固位的前提下,下前牙唇侧可不放基托,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美观度。(2)下颌后缩:下颌后缩的处理关键是协调正常牙关系,如果修复对象的下颌后缩情况相对较轻,可使下前牙适当向唇侧排,适度提升覆盖。如果对象下颌后缩的情况比较严重,上颌排牙以常规方法处理,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厚上前牙舌隆突处基托。(3)上颌前凸:唇侧基托的处理作“3-3”开窗,借助唇弹性翼增加固位。其次,使上前牙向下腭侧排,以最大限度展现正常的牙尖关系以及上下前牙正常的覆牙颌覆盖关系。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人工牙的颜色和形态虽然能够得到掌控,但要获得理想的协调性尚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前牙修复需恢复缺失牙的色泽。另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9],绝大部分人前牙列的明度、饱和度和色相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牙列,前牙的色调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可遵循以下几点:(1)侧切牙的色调较中切牙偏黄,明度略暗、饱和度略低;(2)就亮度而言,从高到低分别为上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3)从色相来看,尖牙的亮度和饱和度均高于上中切牙和侧切牙。

上前牙的大小、形状与对象的基本情况之间的联系:如果修复对象希望总义齿修复后能够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年轻,可适当增加上颌中切牙的冠长,并降低下颌切牙的长度,但增减的幅度应合理控制,不然可能起到反作用。

口唇与牙的联系:总义齿修复的完整度和美观度与口唇之间存在必然联系[10]。关于笑线的分类,国内外尚未形成定论,但目前普遍以Tjan等人制订的分类为准[11]:(1)低笑线,上颌切牙面积显露<75%;(2)中笑线,上颌切牙面积显露75%~100%;(3)高笑线,完全显露上颌切牙及牙龈。

牙弓形态和阴性空间:牙弓形态和阴性空间是牙科美学发展的产物。就目前的认知水平而言,人的面型、前牙唇形态面形和牙弓类型基本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人体结构的和谐美。所谓阴性空间,其定义为:唇颊部软组织和牙齿之间的空隙,也被称之为黑色空隙,阴性空间是决定牙列立体感的核心,在总义齿修复中空隙的大小和牙弓大小的掌控,也是决定美观的关键[12]。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7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起源地。河流系统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使河流水质和河流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河流的使用价值,使河流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为了恢复河流的使用价值,人们应当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使人类对河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小,与自然共生存,为生物栖息和繁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近年来,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不断深化,河流水生态修复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净化能力和物质循环规律去治理受损河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途径。

2 河流生态修复概述

随着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带来胁迫的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恢复河流生态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于是出现了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和相应的工程技术。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最早是在德国提出的,它强调水利工程在具有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的自然美学成分。

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具有可持续性好、保持力强、工程造价低、耗能少等优点。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缓冲区恢复、植被恢复、河道补水、生物——生态修复、生境修复等技术。

3.1 缓冲区修复

缓冲区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区域,如河边湿地、河谷或洪泛平原,具有水域与陆地双重属性。缓冲区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成为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它受到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影响,是一种生态交错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

3.2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最普遍的河流修复方法。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河流的流动、河岸抗冲刷强度、泥沙沉积、河床稳定性和河道形态而对河流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合理分布的植被还有助于减轻洪水灾害、净化水体、截留来自农田的氮和磷以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并可提供景观休闲场所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3.3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生态沟渠及生态护岸

生物强化人工河道是指结合水系疏通工程和结构现状,构建的以生物处理为主体的人工河道,水质净化设施主体设于河道内或河流一侧,形成多级串联式的生物净化系统,从而改善水环境条件。自然河道生态塘则是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在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可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生态沟渠是指根据水生植物的耐污能力及生理特征,充分利用现有沟渠条件,在不同渠段选择利用砾间接触氧化、强化生物接触氧化等措施,逐级净化水质,在达到分级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将净化设施与地表景观融为一体,美化河流景观。

生态护岸是利用石头、木材、多孔环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等构建,对河岸进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积、侵蚀和下切,同时多孔护岸材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障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透水的护岸也保证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3.4 生态修复耦合技术

生态修复耦合系统是综合人工湿地、微生物及水生动物协同净化等原理设计的生态修复系统,可去除河流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从而达到修复河流水环境的目的。其在利用湿地植物的同时,构建新的水生植物系统;在美化景观的同时,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利用多种微生物净化水体的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并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善河流水质。

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对河流的认识加深,人们已认识到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生态河流与利用传统水利工程方法治理的河流不同,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在不断探索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修复后生态河流的维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河流生态系统长期的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倪晋仁,马蔼乃.河流动力地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WILLIAMS T C, DEE P E. A citizen's approach to integrated river basin management[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32(5-6):169-174.

[3]WEBB A A, ERSKINE W D. A practical scientific approach to riparian vegetation rehabilitation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29-341.

[4]张明,曹梅英.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9):33-34.

[5]邵美玲,谢志才,叶麟等.三峡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30(1):69.

[6]龙笛,潘巍.河流保护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26(2):21-25.

[7]李婉,张娜,吴芳芳.北京转河河岸带生态修复对河流水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32(1):80-87.

[8]钟春欣,张玮.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3):24-3.

[9]张建春,彭补拙.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2003,23(1):56-63.

[10]高鹏.浅谈河流治理中的生态题问[J].北京水利,2004(4):9-11.

[11]高晓琴,姜姜,张金池.生态河道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1):103-106.

[12]RUTHERFURD I D,JERIE K, MARSH N. A rehabilitation manual for Australian streams[R].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re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0.

[13]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

[14]李正魁,濮培民,胡维平等.固定化细菌技术及其在物理生态工程中的应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J].江苏农业学报,2001(4):248-252.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8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土壤修复;制度;立法

2014年国家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污染已经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仍在进行中,更多的污染地块还会暴露显现,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是时代的要求。土壤属于难以再生或者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由于污染而闲置土地或者无法有效利用土地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还会增加对清洁土壤的开发强度。所以,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是各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的重要内容。

土壤修复制度立法的总体考虑

土壤修复的法律定位

土壤修复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方法,使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土壤修复制度是法律对土壤修复活动所做的制度安排。修复污染土壤主要是基于两大基本考虑,一是消除土地上的污染及其不良影响,保障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二是进行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利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土壤污染的加剧,土壤修复成为一项法律要求。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土壤修复具有三个法律性质:第一,是一项法律义务。由于土壤污染侵害了公众的健康、财产以及环境的安全,基于污染者负担原则,土壤修复成为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造成土壤污染的责任主体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消除土壤上的污染危害,恢复土壤的功能和价值。第二,是一项法律制度。土壤修复工作技术复杂、耗时长、涉及面广,必须将其制度化,以保障其长远、普遍、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项制度,必须有可反复适用的普遍性要求、规范性的内容、强制性的法律后果。第三,是一项法律制裁措施。造成土壤污染后,土壤修复是法律救济措施之一,受害者可请求法院判决责任人承担土壤修复责任。

土壤修复制度与其他土壤环境保护制度的关系

土壤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的制度有很多,如土壤调查制度、土壤档案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环境风险评估制度、风险管制制度和修复制度等,土壤修复制度是其中一项,该制度与其他制度紧密相连,甚至需要以其他制度为前提。由于中国受到污染的土壤很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进行修复,一般情况下只有经过对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估,确认有修复的必要和可能时,才进行修复。土壤修复制度只是管制污染土壤环境风险的措施之一,所以,土壤修复制度的设计必须放在土壤环境管理的总体框架下考虑,与其他制度和措施相协调。

尽管土壤修复属于末端应对方法,但是修复活动尽量前移仍有助于避免或减轻损害后果。因此有必要构建边开发、边修复,边建设、边修复的经济、生态建设一体化模式,将土壤修复行为融入开发建设全过程。这就需要将土壤修复的责任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如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要求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土壤修复措施的内容;在颁发环境许可证时可以在许可证中要求持证人承担恢复环境损害的内容;在污染治理制度中增加土壤修复的内容。在企业停业、关闭,资源开发活动结束,建设活动完成等阶段,要求活动主体清除其行为对土壤的不良影响,修复土壤。此外,由于土壤的修复周期长,等待修复完全结束再进行开发可能会影响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所以修复也可以与开发同时进行,在严格的管理之下进行有限地开发和利用。这样建立污染土壤修复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治理设施的维护运营管理也十分重要。

农业用地修复与工业场地修复的关系

国外土壤环境立法很少有农业用地修复这种提法,因为修复往往指将污染清除,农业用地受到污染后,一般受影响面积大,由于成本太高无法进行快速的污染清除,此外,为了保护及恢复用地生产力,一般不适宜采取物理、化学等修复方法,更多地采用种植结构调整、农艺结合、生物萃取等方法进行污染清除,这些方法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整治,而不是环境修复。在我国,实践中所进行的土壤修复包括农业用地修复,在一些地区(如湖南省)农业用地修复甚至是土壤修复的重点。但是,农业用地(特别是耕地)和工矿业场地在遭受污染方式、污染特征、对人体危害的暴露方式和危害机理等方面有所不同,土地的所有制形式、治理修复的方式、开发利用的模式、基金来源等也有极大差异,因此,对土壤立法时,有必要针对农业土壤保护和工业场地环境风险管制适当分开立法,根据两者的特征分别规定修复方式和目标、责任主体、资金来源、监督管理等,以增强土壤立法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土壤修复法律制度的设计

土壤修复作为土壤环境保护及管理的一项新的制度,在土壤环境保护立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土壤修复的法律义务及义务主体

土壤修复旨在控制土壤污染风险。立法应规定土壤修复是政府及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的责任者的一项法律义务。当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活动造成土壤污染或损害时,根据污染者负担原则,排污者有义务承担清除污染和危害、恢复环境状况的责任;当特定区域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体健康和财产造成危害或者威胁时,当地政府有义务组织环境区域土壤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当然,排污者和政府责任有所不同,排污者主要对其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政府在无法区别个体责任或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丧失责任能力的情况下承担责任。国外经验显示,确定一个更广的责任主体范围有利于解决土壤修复责任主体确定困难、资金需求量大等难题。污染责任者的范围包括污染排放设施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污染处理设施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污染场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污染物的运输单位等。当然,修复并不一定由政府和司法机构强制启动,也可以由企业或者业主基于商业目的自愿进行。无论是强制修复还是自愿修复都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及要求。

土壤修复规划

目前,我国受到经济、技术条件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受污染的环境区域和场地进行修复,需要通过制定修复规划或计划来确定修复对象、目标和具体要求。土壤修复规划或计划属于宏观法律规制,是在事前对土壤修复进行总体和长期安排,要求首先要对各个区域或地区受污染地块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状况和人体健康、环境安全需要,列出治理、修复对象的优先名目清单,并设定修复行为的宏观目标,部署总体行动。根据土壤修复的不同类别,修复规划应制定短期、中长期和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修复规划,并对不同阶段的修复设定不同目标和行动纲领。对此,法律应明确土壤修复规划制定主体、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保证规划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土壤修复计划是对具体地块的修复工作而制定的方案,包括采用的标准、达到的要求、时间安排、技术手段等。

土壤修复的目标及标准

土壤修复的原则性目标是消除污染土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危害和威胁,恢复土壤的特定用途。具体目标是由土壤环境标准确定。但在实践中如何确定具体适用的修复标准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适用统一标准;二是基于风险控制的标准。前一模式要求所有的修复工程都达到统一标准,这一标准可满足各种土壤用途的要求,不管场地处于什么位置,将来的用途是什么。后一模式在适用标准时往往根据地块环境评估的结果、人体暴露值、地块将来的用途等做出不同的调整。欧洲国家多采用前一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等国采取的是后一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统一标准模式对污染者一视同仁,不必支付太多的谈判和沟通成本。不利之处是不加区别地适用统一标准不能针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可能造成过度修复,成本过大,不利于鼓励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后一模式灵活性强,有针对性,有助于鼓励污染土壤的再开发利用,但是沟通成本大,决策过程复杂,在确定修复方案过程中投入专业技术力量大。中国历来有适用统一环境标准的传统,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区域差异大,统一标准缺乏针对性。此外,中国污染土壤修复刚起步,政策的制订也需要考虑到修复成本对于社会的影响,建议我国在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逐步从统一标准模式向基于风险控制的标准模式转变。

土壤修复社会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土壤修复中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公众参与可以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缓解污染场地周边的紧张关系,帮助寻求合适的修复方案,监督修复过程,补充政府执法力量的不足。应该在制订污染土壤管理政策、风险控制措施直至具体修复治理、资金筹措工作等不同决策层面上,全面开展利益相关方的对话与磋商,促进形成共识的互动过程。我国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是缺少相关法律依据、缺乏公众参与意识及相关渠道。建议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制度,要求政府及污染土壤相关管理部门在土壤修复方案制定、修复验收等环节组织公众参与,设立专门的公众交流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对公众的风险教育及参与能力建设。当公众参与权受到侵犯时提供法律救济。

污染土壤修复及其他受损害环境的修复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公益事业,需要号召全社会各个层面力量的广泛参与,引导鼓励公众参与修复计划的制定、实施,对政府和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督,鼓励公众参与土壤修复机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为此贡献智力、物力和财力等。

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

目前从事环境修复的企业有上百家,但是对于修复企业而言,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都很高,行业及市场发展缓慢。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土壤污染修复基本实现市场化,农业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开发依法有序,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稳中向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前亟需在明确责任主体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谁污染,谁付费” “谁投资,谁受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基本导向,尽快建立起新型的商业模式,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土壤环境保护事业中,改变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

土壤修复的基金保障机制

土壤修复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仅靠责任人单一的资金来源难以解决,各国趋于建立社会化的多元资金途径。生态问题的根源是外部不经济性,需从设置环境资源开发行为的经济成本人手,由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造成生态问题、获得经济利益的主体承担主要生态修复资金义务。此外,生态环境改善属于公共利益范畴,政府理应投入部分资金。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政府通过各种财源建立的修复基金、企业缴纳生态环境补偿费和生态修复保证金、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方式建立生态修复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撑机制。合理的资金机制可以保证开发利用主体对土地资源的谨慎开发,同时避免生态事故后“一走了之”局面的发生。建议在“土壤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环境基金制度支持土壤修复,还可以通过要求高危行业企业交纳土壤修复保证金的方式保证对受损环境修复的资金需要。

不履行土壤修复责任的追究机制

土壤修复既是一项管理制度,也是一项法律责任。为了顺应土壤修复的要求,我国的法律责任体系应进行如下革新。一是明确规定不履行修复责任的法律制裁措施。二是扩大损害赔偿范围。将法律救济的范围从传统损失扩大到生态损害,将环境恢复期间环境资源和环境服务价值暂时丧失的损失纳入损害赔偿之列,并对其做出具体的规定。三是明确修复成本追偿机制。当政府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代替责任人履行了修复环境的责任后,有权向责任者追偿修复成本。四是延长诉讼时效。将责任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时效延长,在特定情况下可溯及既往。五是在潜在责任主体之间建立连带责任。六是建立土壤修复责任社会化机制,如通过建立环境保险制度、环境基金制度等来分化和分担土壤修复责任。

土壤修复的监管机制

中国目前土壤修复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环保部门主导,其他部门参与;另一种是城市土壤修复由国土部门主导,农村耕地修复由农业部门主导,环保部门对污染治理实施监管。目前,土壤修复处于起步及试点阶段,管理形式尚未固定,无论治理修复由什么部门主导,环保部门对于环境污染治理修复相关活动的监管都不能缺位。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9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全面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使河流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为产生的破坏无法避免,但是对破坏以后的合理生态进行修复却是可以的。对河流的生态进行破坏以后的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耗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复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项功能,还能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等,对河流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的修复,显得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关规律、河道的规律,从河流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的调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保证河流的灌溉、航运等功能的发挥。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极其容易造成只注意治理而忽视了河道治理的同时河流生态的保护问题,使得河流的生态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这种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使得河流内部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补给受到威胁,河流沿岸的气候产生变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曾经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可以恢复河流曾经的活力,改善被破坏的河流的生态,还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人们在看到了河流生态遭受到的破坏,体验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开始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开始审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对河流生态修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破坏了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2.保证河流的功能,促使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河流进行治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证河流发挥它的最大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航运、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达到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这些功能的长时间、不打折扣的发挥,生态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重视河流生态的修复不仅对合理发挥功能无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态修复了,从灌溉的角度来说,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都能保证灌溉。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既满足了河流航运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时候,无法承担排水压力。洪水来了,因为生态比较好,植被覆盖有保证,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果河流不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还不能减少灾难的发生,更谈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复河流的生态,在保证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河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在河道治理的同时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河道修复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过程那样比较容易掌握,而是一个涉及各种地形地貌、弯曲的河道、变化的河床、已有跨河桥梁、取水建筑物、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个立体的工程。所以要修复好河流的生态,要先规划好河道治理的标准和规模,再进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还要从多方面探讨修复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1.河道、河床修复,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现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运用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材料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固然的坚实有力,但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种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河水是难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复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体流动就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样性的,这对修复河流的生态具有积极的意义[2]。同样,在河道治理当中,修复河床也要体现对修复河流生态的意义。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栖息环境,生态河堤不仅可以防洪,还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复河流的生态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态回到曾经那个多样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生态的问题,在治理的时候就着手于恢复,一举两得。

2.缓冲带修复,降低河流的压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于陆地之外的一个存在,河流和陆地之间有一个缓冲带,这个缓冲带把河流和陆地紧紧地联系起来。河流的生态破坏包括缓冲带的破坏,缓冲带一般是由河边湿地,河谷等组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流缓冲带的修复,这对修复河流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两个岸边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足够宽度的缓冲带。缓冲带的作用在平时显现不出来,一旦洪水发生,它不仅可以起到减弱洪水冲击的作用,还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来,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压力。缓冲带承担着给河流降压的作用,还发挥着维持河流生态多样性的作用,它的湿地、河谷等等可以给生物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还能净化河流的水质,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3.植被景观修复,保持生态平衡

过去一直认为,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指植被的修复,今天虽然人们的认识已经发生极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植被的修复在合理生态的修复当中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破坏的植被导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报复,在治理河道的时候,修复破坏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在科技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修复被破坏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盖能够恢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植被覆盖水平。植被的修复、恢复可以极大的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也可减小洪水的峰值,有利于河道的畅通,是一种根本的、生态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复了,毫无疑问的将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有益,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一直以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效果[3]。

三、结语

认识到了问题就要积极的去解决,即使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要积极的探索、实践。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是顺应时展的,虽然至今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已经体现了出来。合理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长过程的修复,涉及面广、问题多,比较复杂。虽然如此,进行积极的探讨,找到修复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对河流的生态进行修复,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例10

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以资源消耗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许多地区植被破坏,90%的可利用草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国家生态安全,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善水土流失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不能适应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各级水利和农牧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建设工作。

近年来,各地的成功实践证明,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实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初步治理和生态系统的初步恢复,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搞好草原保护和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草原保护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草原建设的同时,把生态修复作为当前水土保持和草原保护工作的一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指导,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二、抓紧制定生态修复规划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本辖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与任务。规划要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牧区水利等规划相结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依据。近期应以江河源区、内陆河流域下游及绿洲边缘区、草原区、重要水源区、长城沿线风沙源区等区域为重点,在降雨条件较好、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水土流失相对较轻微的地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生态修复的对象主要是覆盖度为5-50%的低中覆盖度的草原、郁闭度小于40%的灌木地等地类。

三、组织开展科研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开展对不同区域生态修复的机理与关键技术、优质抗逆草种选育、效益监测指标体系等课题的研究,制定生态修复技术规范。要积极推广优良草种、畜种及改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草田轮作、植被抚育更新、节水灌溉、草产品综合利用、围栏建设、免耕种植、鼠虫害防治等技术,搞好生态修复效益监测评价工作,指导与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

各地要依据《水土保持法》、《草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要求,对乱开乱垦、乱挖乱采、超载过牧等行为,进一步制定操作性强的相关法规规章、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要严格基本农田和草原保护制度,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草畜平衡制度,大力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生产方式,严格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为生态的自我修复提供保障。同时,要推动各地出台或完善税收、信贷、投资和能源等方面的优惠>策,促进广大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积极性。

五、继续加大执法监督

各级水利、农牧部门要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原执法队伍建设,继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各地要按照《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推行以草定畜,逐步压减牲畜头数,实现天然草原的草畜平衡,加快畜种、畜群结构调整,防止超载过牧,促进草原植被恢复:要坚决禁止开垦草原的一切违法活动,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草原的行为,加大对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各类非法破坏草原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坚决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因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新的生态破坏问题;所有实施退耕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均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封山禁牧、休牧或划区轮牧。要加强对风沙区、草原区、山区和丘陵区等区域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制度和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制度。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