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1-01 15:29:24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1

现就我院内二科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心理护理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组的划分:按60~65岁、66~70岁、70岁以上分3个年龄组,其分布情况见表1。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2

1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听力下降既有生理上听觉功能退化原因,也有各种病理原因,如脑梗死、脑萎缩,常常造成老人不能与他人共享各种信息。脑卒中病人有语言、阅读和书写障碍,也可能影响面部表情、肢体等非语言交流,病人讲话含糊,不能选择正确的词及合适的语言,造成对复杂长句的阅读和拼读困难,主要表现在:(1)运动反应时间延长;(2)记忆力减退但下降幅度不大;(3)思维衰退较晚;(4)人格改变是必然的,但是缓慢和微弱的;(5)老年人的情绪特点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2.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2.3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强。

2.4恐惧紧张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2.5疑病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2.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2.7过分依赖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不利。

3心理护理

3.1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2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3.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3.4给予更多的同情与周到的护理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3.5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3.6对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3.7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3

2 心理反应

2.1 自专性增强 这类患者多数为离退休老干部。经历了离退休的角色变化,离开了领导岗位,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患者会认为自已应应该受到别人的关心与照顾,觉得医务人员应该对自已特别重视和倍加关心。

2.2 依赖心增强 这类患者多数偶,居,经济条件不好,子女对老人关心欠隹,患者往往对自已的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等做的不好,事事都要依赖别人,希望有更多的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安慰与温暖。

2.3 疑心加重 这类患者多数是文化水平较低,城镇居民。患者住院时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他们要想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疑心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

2.4 情绪不稳定 这类患者多数来自农村。患者隹院后担心 自已的经济承能力,担心儿女是否会影响。周围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以及病房内千娈万化的疾病,患者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加重了他们不安全感,而导致情绪不稳定。

3 护理对策

3.1 医护人员应该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对他们的称呼要有尊重性,比如称其某局长或科长,某老师,从称谓上让患者觉得温暖,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他们沟通, 他们聊起他们的辉煌,以及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患者在精神层面上好转过来,这样就会对治疗以及护理工作来许多积极的因素。

3.2 医护护人员要尊重他们的意思和要求,对合理的应该尽量满足。对于不能满足的情况,要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解释,不可强制及责难。要千方百计为患者排忧解难,引导患者谈出内心的苦闷。同时经常鼓励他们作些力所能及的事。需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做出的一点进步,从而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护理人员要于从患者的言语行为中发现他们的心理活动,给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与用药知识。在用药过程中,有的患者问些问题:如这是什么药,起什么作用,等,这时护理人员应要以亲切的口气给他们恰当的回答。另外,对患者进行任何新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时,都应事先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解说。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4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b)-0129-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给社区卫生工作带来了新要求、新思路[1]。特别是老年综合征患者,随着躯体及精神功能的不断老化,将会产生一系列特有的症状。如痴呆、谵妄、跌倒、失禁、嗜眠、压疮、脱水、营养不良、医源性疾病等,病因十分复杂[2]。老年综合征治疗的目的,不再单纯是为了治愈疾病和延长寿命,而是保护器官,提高生存质量,增加生活信心和尊严[3]。本文旨在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找寻一种促进身心康复,提升生命质量治疗老年综合征患者工作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0年3月~20011年3月在本社区康复医院进行治疗的24例老年综合征患者,年龄60~85岁,平均75岁,其中男9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入院2周以上。总体情况:精神状态差,有焦虑和抑郁症状,躯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多种慢性疾病,又因慢性疾病反复发作和年龄不断增加,害怕死亡,对死有恐惧心理,疾病康复信心不足。将24例老年综合征患者在入院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情绪状态进行测评后,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由研究者实施心理干预,心理干预1周2次,每次时间半小时或以上,平时操作中护理人员也注重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1.2.1 信息疗法 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整体不如大医院的事实,常会误导患者以为在社区医院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增加了对身体康复的担心,同时对医生技术怀疑,更加重了对自己身体能不能康复的担心和焦虑。试验组患者入院时除常规进行信息的介绍外,医护人员还向患者详细介绍本院医生、护士的资历、技术水平、工作态度,病房的环境和设备,特别是上级医院一月一次的督导制度,上级医院的会诊制度和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并用实例让患者感受到,社区医院住院患者数量相对于大医院少,医护人员有更多时间巡房,更好地服务患者。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重视和体贴比大医院到位,工作细心,服务周到,护理水准较高。

1.2.2 倾听、共情、关注疗法 患者由于年老体弱,患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久治不愈,病情反反复复,饱受疾病的折磨,还有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靠家人照料,因此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的病无药可救。而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也由于患病时间长,产生抑郁心理。试验组12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悲观抑郁心理,研究者应用倾听、共情、关注疗法进行心理干预。一般老年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希望被重视,研究者应用倾听技术,感同身受的语言,使患者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愿意向你倾诉心里的烦恼、担心、焦虑,精神状态能够得到改善。

1.2.3 认知疗法 恐惧症发作时,除精神极度紧张外,还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气促、尿意频频、四肢颤抖、汗流不止等,恐怖往往与焦虑等症状混合在一起。试验组中有7例表现为心悸、气促等植物神经症状;3例除植物神经症状外,泛化为对氧气的依赖和声音、色彩等敏感性增高。存在无论病情需不需要,都要持续吸氧,一旦停止吸氧,就会出现心跳加速、胸闷、心悸等症状,病房中的电视不能看,电视里的色彩和声音会引起躯体化症状;还有2例表现不明显。为此,医护人员采用认知疗法,从医学发展到自身临床症状的减轻、情绪与自我感觉的关系、医护人员的技术与工作责任性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宣讲,逐渐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加其康复的信心。

1.2.4 放松疗法 老年患者都看重自己的身体,每天都细心体会着身体病情的变化,害怕病情恶化,整日胡思乱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使病情加重。在相信医学的基础上,在专人的指导下进行全身放松,通过固定的程序,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弛反应。其原理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紧张的主观状态。先从呼吸开始,慢慢吐气再深深吸气,几遍后从头到脚肌肉放松,再进入到愉快情景冥想。每次时间一般半小时左右。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住院过程的生物学指标,住院2周后再次用SAS、SDS测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情绪状态,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进行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量化评价,SAS一般是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分界值50分,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69分以上重度焦虑。SDS一般是粗分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分界值53分,53~62分轻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2分以上重度抑郁。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平均住院20 d,对照组平均住院36 d。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SD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入院2周后两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均有所降低,且试验组的SAS、SDS的平均分值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住院过程中,试验组比对照组对疾病康复的乐观性、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睡眠、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进步。见表1。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老年综合征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全世界有1 800万老年人患有该病,预计到2020年,全球老年综合征人数将超过3 400万人。危害老年健康的主要疾病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综合征等,而老年综合征是其中最常见的病种[5]。

社区医院住院病患病种单一,对医生的医疗技术要求不高;患者相对少,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与患者在一起;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相对熟悉,容易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老年综合征病患多,老年人的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为细化心理护理服务内容、心理护理的操作创造了可能性。有研究证明,心理护理越早,精神状态向正向改变的可能性越大,越早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6]。良好的医患关系和精神状态,是病患产生安全感和对医护的信任感,及对疾病康复信心的基础。老年综合征患者因为长期反复病魔的折磨,情绪容易起伏,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情绪平稳,愿意配合治疗,及时疾病治疗及康复信息的反馈,进一步促进疾病的稳定和康复。通过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于老年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对死亡的恐惧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老年人各种慢性疾病缠身,同时身边不断传来同龄人离世的负面消息。对生的渴望和对身体的过度担心焦虑,产生紧张害怕感,对身体上的微小变化特别敏感,稍有心跳加快,就以为快不行,唯有氧气可解救。故对氧气产生依赖性。24 h持续吸氧。一旦离开吸氧,就担惊受怕。而心理护理的干预对此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当患者认识到自身发生的情绪与症状的关系、当今医学发展的事实、各项化验检查结果、以及身体感觉有好转迹像的反复强化等,都有助于老年综合征患者走出对死亡的恐惧阴影。

3.2 各种疾病影响情绪

随着年龄增大,许多老年人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认为卧床不动是最佳配合治疗的方法,以至不敢去厕所,不敢下床做适当的运动,再加上睡眠不佳,多思多虑,加重躯体上临床症状的感觉,以为身体越来越差,对身体缺乏自信,产生对生命能否存在的担心[7]。因此,适当地进行运动,可以转移注意力,也有利于各种机体功能的恢复,强化心理护理的作用,改善精神状态,促进睡眠。同时心理护理又进一步让身体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疾病的缓解,形成良性循环。

3.3 心结要及时解开

倾听、共情、关注是打开心结的钥匙。在长期的疾病缠身过程中,老年综合征患者有时会有一些心结隐藏在心底,心结如果没有及时解开,就会闷闷不乐,担心、害怕、焦虑等等会困扰他们,也是加重疾病的心理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把困惑烦恼倾诉出来,解除心理负担。

3.4 医护人员要注意语言用词

“医疗技术不如大医院”之类的不自信言语,会误导患者以为在社区医院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对身体康复更加担心[8]。而对医生技术的怀疑,更加重了对自己身体能不能康复的担心和焦虑。因此,医护人员在实事就是的基础上要让患者感受到在大医院没有的优势,让患者安心和放心。

3.5 平时要多倾听患者的心声

多注意细节,特别是经药物治疗后不能得到缓解的症状要多关注;对莫名产生的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有些老年人性格内向,一向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住院后因为治疗的需要和环境的特殊性,清静的生活习惯受到了干扰,影响了睡眠,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觉察,及时处理,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左玉华,张伟. 积极实践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 探索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新路[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71-72.

[2] 蔡学联. 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76.

[3] 李翔. 老年病和老年综合症[J]. 中国现代医生,2004,3(5):600.

[4] 郑日昌. 心理测量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

[5] 池金风.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47.

[6] 娄福英. 浅谈护患关系沟通工作的重要性[J]. 中外健康文摘,2007, 11(11):86.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我国也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在不断地退化,因此,他们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地下降,这就使得他们容易出现各类心理疾病。所以,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来对其进行临床护理。本研究将对我院老年患者临床护理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心理特征

1.1 焦虑以及恐惧

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在不断地下降,因此,他们在住院后通常会出现睡眠、休息以及饮食等方面均难以适应的问题。同时,患者在住院后,其正常的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再加上疾病的困扰,患者就很容易产生焦虑以及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不思饮食、睡眠不佳、痛苦、烦躁不安,只关心预后情况以及治愈时间。

1.2 悲观以及疑老

由于老年人的脑、心以及其它的器官功能开始处于急剧衰退的状态,其各项功能也在不断下降。而且还会时常感到老而无用以及力不从心,由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存在反复无常的情况,因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自责以及悲观的情绪。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束手无策、精神抑郁、意志消沉、不愿与人交谈和交往、常常暗自落泪、不愿接受治疗以及护理等,此类患者的最终归宿通常是消极等待。

1.3 猜疑和敏感

由于老年人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因此,对于别人的语言容易曲解或听错,再加上其本身较为敏感,就容易胡乱猜测自己的病情很严重,甚至怀疑家人、护士、医生故意向自己谎报病情。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周围人的一个小动作或是无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猜疑,使其心理负担加重。当患者出现与患有不治之症患者相同的症状时,就会加重其疑心。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沉默少语、悲伤哀痛、情绪低沉以及无端发脾气等。

1.4 孤独与失落

部分老年人常因为自己在退休后的角色与在位时的反差过大而产生失落感,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通常会挑剔责备他人、易激怒、独断专行、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部分老年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生活过于单调,与外界以及家人的接触相对较少,缺乏心灵以及情感的交流,他们经常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因此,其行为以及性格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内心孤独的老年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有沉默寡言、自尊心强、固执等。

2 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1 体贴关心老人

2.1.1 入院时的护理: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疗时,由于受到陌生环境以及疾病的困扰,患者通常会存在不安、恐惧以及焦虑的情绪,所以,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一定要热情接待患者,并帮助其整理日常用品。告知患者医院的作息时间以及病房环境,让患者与病友之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病友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还必须及时向患者的家属了解其基本情况,在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使患者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尊重,消除其恐惧以及忧虑的心理。

2.1.2 在与老年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音量一定要适当,吐词必须要清晰,语速一定要适中,严禁交头接耳,以避免听力较差的患者产生推测、猜疑。当患者出现病情加重或表现出恐惧心里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实施护理,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2.1.3 注重出院时的心理护理:根据老年患者的不同文化层次以及具体的疾病类型,来对其进行康复保健以及治疗的相关情况的讲解。同时,还必须向患者的家属交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心理状况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方法,以便于帮助老年患者能够尽快的康复。

2.2 告知患者具体的病情

一般情况下,老年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疾病的转归以及预后,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在不违背医疗保护性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将实际病情告知患者。

3 讨论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支持以及鼓励在其康复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一定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一些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一定要进行正面地回答,以此来为患者提供他们所需的各类信息。在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后,护理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特征,对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护理方案。

3.2 注意护理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常言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般情况下,老年患者对于语言的敏感性相对较高,所以,在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交谈的程度以及方式,并掌握好情感、形体以及语言信息的传递技巧。在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斟酌,对于有必要解释清楚的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解释,而对于需要保密的问题,不仅要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同时还必须给患者一个合理的解释。此外,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的确保患者拥有一个较好的心态,降低其误会以及猜疑的情况,确保患者能够以最佳的心态来配合治疗以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郭显阳.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特征分析护理[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5937-5938.

[2] 邓晖.ICU烧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及针对性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77-78.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6

老年性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5岁,血压值持续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18.6kPa)和(或)舒张压≥90mmHg(12kPa)者。临床症状以血压波动大并发症与合并症多见。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复杂,与一般成人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有较大的差别,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及严重并发症,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及敏感性差异性很大,重视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殊性,对老年性高血压病的防治及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本院148 例老年高血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针对特征进行护理并分析护理与否后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 年6 月~12月接收的98例老年高血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选取门诊随诊治疗病人50例,14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63例,年龄为60~81 岁,平均年龄(70.2±7.6)岁。

1.2方法 记录患者临床特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并作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的实验数据经正态性检验,数据呈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各组之间比较用Mann Whitney U检验(非参数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疾病特征 依据统计发现,所有患者的疾病具有血压波动性较大,收缩压增高为主,诊室高血压多见、容易出现性低血压、容易并存多种疾病且并发症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易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的临床特点。

2.2两组血压情况的比较 两组数据比较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治疗后经过优质护理血压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门诊随诊治疗病人中有部分患者血压控制不好,护理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血压波动性大,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又或是平均动脉压波动性均比年轻患者大,尤其是收缩压最为明显;②以收缩压增高为主,年龄的增加致使主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弹性减低,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心脏收缩时,动脉血管不能有效扩张血管来缓冲血流带给血管壁的压力;心脏舒张时,血管壁又不能靠弹性回缩来维持一定的舒张压。故在老年人群中,收缩压增高更常见;③诊室高血压多见,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较,诊室高血压更为常见,容易导致治疗过度。因而,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加强血压监测,尽量做到家庭自测血压,需要时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是否存在诊室高血压,避免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④容易出现性低血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站立3min后,收缩压在仰卧时比站立时降低20mmHg以上或舒张压降低10mmHg以上,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2]。老年人颈动脉体、主动脉弓、心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肾脏排钠增加,脑血流降低,窦房结功能减退,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对生理刺激的反应性降低,随着增龄口渴机制损害引起的血容量体积降低,这些因素均可诱发性低血压。据报道,24%的老年人存在性低血压,且经常无症状[3];⑤容易并存多种疾病且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前列腺肥大、青光眼、慢性支气管炎、缺血性肾病及老年痴呆等疾病。较常见的为脑血管病变,且预后不好;⑥昼夜节律异常,健康成年人的血压的高峰时间是6Am~10Pm,血压的低峰时间是10Pm至次日6Am。即昼高夜低型,日间血压水平较夜间高10%~20%(即杓型血压节律)。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增高幅度>20%(超杓型)或夜间血压下降幅度

针对老年高血压病人的特点以及病人的依从性和不良生活方式,临床治疗后应进行相应护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通过优质的临床护理能够有效的控制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分析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治疗后经过优质护理血压均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与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相同[5]。老年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心、脑、肾病变的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护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疾病特征,作出合适的护理方案,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饮食和运动指导以及用药指导等护理,可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6]。本研究显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

综上所述,随着老年高血压患者逐年递增以及治疗中药物对各器官功能的损害,提供优质护理对疾病的后期治疗尤为重要,能够改善预后,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薛金岭.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5:241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79-616.

[3]Psifz,L.Orthostalic hyperlension in the elderly[J].N.En-J.Med,1989,321:9.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7

1 就诊特点

1.1临床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一方面由于机体反应能力低下,反应迟钝,对疼痛刺激反应不敏感,腹肌萎缩,皮下脂肪相对较厚,因而即使腹腔内有大量的脓液形成,腹膜炎体征也不明显,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也不典型,症状、体征及全身反应均不明显,通常只表现为乏力,而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象增高均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多种疾病可以相互掩盖症状所致。尤其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例如心肌梗死时较少有剧烈心绞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表现为牙痛、腹痛、腰背痛、肩部痛等,往往通过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2]。

1.2患病后病情易急剧加重 由于老年人体内调节能力差,应激、防御、代谢功能减弱,不少老年急腹症从发病到形成腹膜炎的时间短,且体征不明显;又因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急腹症的表现往往被其他疾病掩盖,看起来是一种疾病,实际上其他几种疾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有可能发展为多脏器衰竭,病情迅速出现不能控制的危象,乃至发生猝死[3]。

1.3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多脏器功能减退,饮水减少。患病时很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2 护理对策

2.1预检分诊正确 接诊老年患者时,不能只听患者的主诉,应详细询问病情,特别是对既往史、治疗史、发病前后用药情况要详细询问,并进行必要的体检,对病情做出全面的评估,提高分诊准确率,使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救治。

2.2 敏锐的观察力 急诊护士必须掌握老年患者患病特点及心理特点,思路要敏捷,接诊时要注意测量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患病体征,为病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作为急诊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对病情危重信息的敏感性,准确判断病情,为疾病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2.3严密观察 给患者安置合适的,诊查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轻患者痛苦。密切观察腹痛性质、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呕吐,呕吐物的量、色;随时进行腹部检查,注意有无腹胀、肠型及腹部包块,腹肌紧张及腹部压痛,有无移动性浊音和肠呜音的变化。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仔细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姿势。稳定患者情绪,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很多疾病可导致急腹症,在未明确诊断前,不能随便应用止痛剂。

2.4心理护理 老年急腹症患者身体素质较差,社会交往少,多患有心脑血管等其他老年病,患者常表现为心理素质差,焦虑、恐惧,有的患者悲观绝望,拒绝治疗等现象。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心理护理从就诊开始,微笑相迎,服务热情周到,护理操作要熟练、轻巧、稳健,使患者心情舒畅,感受到护士的亲切关怀,内心充满信任感,引导患者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要特别注意讲话的方式和态度,说话要温和有礼貌,语言要通俗易懂,以免造成患者不理解,致使沟通无效。重视老年患者珍惜生命的心理,作为护理人员,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生命。2.5及时做好术前准备 老年急腹症发展迅速,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上在纠正全身状态的同时,常须尽早手术,以避免穿孔、坏死、败血症的出现。因此,护士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医嘱禁食、禁水及胃肠减压,减轻腹胀,缓解疼痛。保持胃肠减压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详细记录。观察排便、排气情况及大便的性状、色、量。同时做好备皮、备血、有关常规实验室检查或器官功能检查等,以备急诊手术的需要。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建立对手术的信心,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

3 讨论

急诊护士在预检分诊过程中,要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做到快速、正确分诊。特别针对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就诊特点,正确分诊,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自就诊到住院整个过程中处于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心理状态,以达到早日康复出院的目的。

参考文献: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8

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79例老年急腹症病人,根据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79例,其中男56例,女23例;年龄60~93岁,平均75.5岁。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并穿孔5例,嵌顿性疝15例,肠梗阻39例,消化道穿孔8例,急性胆囊炎、胆管炎12例,合并其他疾病51例,其中心血管疾病19例,糖尿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

术前护理

病情观察:老年人反应迟钝,临床症状多隐蔽不明显,体征不典型,病情急但变化延迟,给急腹症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1例绞窄性肠梗阻病人,因腹痛半天入院,检查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体温37℃,血压120/65mmHg,血白细胞7.8,遵医嘱给予胃肠减压、补液抗炎等治疗,8小时后病人排便1次,为柏油样便,胃管引出暗红色液体,测血压95/60mmHg,立即汇报医生,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立即加快补液速度,补充血容量,术前准备,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证实肠扭转、小肠坏死,实施部分切除,病人转危为安,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尽快明确诊断,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心理护理:从病人入院起即热情接待,微笑服务,与家属沟通了解病人发病情况及既往史,主动关心、同情患者,以娴熟的操作和稳重大方的举止赢得他们的信任,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前给予耐心的解释,以取得他们配合,鼓励其治疗的信心,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希望家人能多陪护,勤探视,以减轻老人们的孤独心理。

术后护理

病室温度的调节:老年人对外界的温度适应调节功能较差,特别是在严寒酷暑时节,老年患者从手术室回病房,由于温差较大,常引起血压、心率的变化,造成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应及时做好保暖和降温措施。

生命体征的观察:老年患者反应低下,术后可发热、发冷,体温过低表示机体反应低下,应做好保温工作,高热者常提示腹腔内感染,做好物理降温及抗生素应用的护理,定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尿量、腹部体征的变化。

注意胃肠道功能恢复:老年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一般较中青年患者慢1~2天,要认真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排气情况,当患者有结肠胀气时,鼓励和帮助患者在床上多做翻身运动,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排气。必要时可做肛管排气。

引流管护理:胃管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使得很多病人不能耐受,往往拒绝插管或拔出胃管,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取得配合,用帽绳扎紧胃管后自两侧耳郭上部固定于病人头部,负压吸引器用别针固定在床单上,并保持负压状态。T型管及腹腔引流管固定于床旁,松紧适宜,躁动和不能合作的患者酌情约束肢体,防止误抓误拔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保持引流通畅,橡皮管引流每4~6小时挤压1次,双套管引流负压在0.02~0.04MPa,负压过小不利于引流,过大易引起出血,定时更换引流装置,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讨 论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9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72-02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了解,生理、心理、精神、文化上的护理服务已成为现代服务的宗旨。尤其是心理护理,已然已成为了现代医学模式向更为高层次的护理模式迈进。心理护理通过不同手段,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消除人们各种不良情绪和反应,增强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种护理手段。离退休老干部作为一个特殊化群体,因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及特殊需求,对心理护理尤为看重。本文通过对专家学者以及护理同行们所撰写的文献资料,对离退休老干部病区病人的心理护理特征以及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1 离退休老干部心理状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生活适应能力下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吴振云(2003)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大脑功能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85%的老年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和急躁等心理问题;0.75%的人存在着老年痴呆症等病症;0.34%的人有精神分裂症症状。邢会荣(2007)对382名军队高退休老干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离退休老干部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等因子分高于一般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经济收入健康状况、职务、牵挂子女等因素有关。离退休干部的社会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不良、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等不充分,都会引起心理矛盾冲突。李晓艳(2013)等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海军某干休所146例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后得出结果,离退休老干部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因子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离退休男干部得分低于离退休女干部,应及时对离休老干部进行心理护理治疗。从这些结果来看,离休老干部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比其他老人差,有可能是老干部的病区具体环境、老干部的适应力等密切相关。

2 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2.1 离退休综合征

李亚红,郑阁萍(2008)提出了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老人在生活内容、生活桀纣、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因素上产生巨大变化,由于不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和异常。在研究中发现,有1/4的离退休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征。于淼、刘晓红(2008)则认为出现离退休综合征的产生是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出现改变。

2.2 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特征

王建(2009)选择了494例离休老干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离休老干部通常会存在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忧郁、恐惧心理、怀旧、固执心理,无法适应病区的环境和社会生活,沉湎与过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听从医师护士的想法和意见。李红(2005)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了60-66岁离休干部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病人角色的否认、就医不及时、隐瞒心理、对医护有着严格的要求;67-75岁理论干部主要表现为病人角色的习惯化、失落和无用感、孤独感、需要尊重等。总之,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理特征容易引程度不同的

2.3 危险因素

夏彦君、戚亚伦(2013)对100例离休干部进行调查,不同年龄段的离退休干部在情绪、适应、认知、总分维度上都存在着差异。退休市级干部在各个维度上都高于普通离休干部;文化程度较高的离休干部在认知、适应和总分上都比其他离休干部上高。其中干部类型、文化程度、职务是离休干部心理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应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3 离休老干部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

3.1 加强护患沟通

护士应该保持仪表仪态端庄,热情接待、用轻柔的话语和和蔼的态度来照顾和护理离休老干部。消除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赢得离休老干部的信赖。殷红莲(2008)应鼓励病人增强康复信心,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其队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

离退休老干部具体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其心理问题,入院后对医院的人、事、物陌生,常常对护理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另外,一些离休老干部的长期住院,导致杂物太多,影响他们在住院期间的正常休息和活动。王玲(2013)为离休老干部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整体治疗、住院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和离休老干部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治疗,观察不良的环境因素对离休老干部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为其打造一个安静、舒适、无噪音、无污染的治疗环境。

3.3 进行健康宣教

护士根据离退休老干部的实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解决患者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情况的掌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梁惠(2008)提出应注重开展对离休老干部的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对疾病介绍以及基础治疗、护理、康复教育,更好地促进离休老干部的交流,使他们打开心境,增强治疗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保健意识。护士应尽可能地去疏导和排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和积极面对病痛的勇气。

3.4 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通过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离退休老干部制定护理对策,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地做到有问必答,有答必应,维护离休老干部尊严和满足咨询的需求。林宏燕,吴军(2011)认为,通过人文关怀,让老干部们更能感受到被重视、被尊敬、被关怀,极大的减轻了心理负担,提高了就以满意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

4 结论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状况有利于疾病的治疗,能够为患者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离休老干部的心理状态有其特殊性,护理时应尊重离休老干部的要求,提高其的满意度。护理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和离休老干部沟通,通过健康宣教、人文关怀和创建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下,使得护患能够在和谐、信赖的氛围中进行。引导离休老干部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质量。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例10

[关键词]心力衰竭;护理要点;老年人

1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特点

老年人CHF多继发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心脏病变等。多合并脑血管病变或微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不典型,部分病人甚已处于中度心衰仍可无任何症状,或仅表现为头晕、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疲乏无力、下肢轻度浮肿及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等,易于漏诊误诊,一旦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即可发展为重度心衰,危及生命。不仅仅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有些老年人甚至可表现为白天阵发性呼吸困难,尤其是餐后或体力活动后。老年人发生急性左心衰时,由于心脏血输出量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症状,如意识障碍、失眠等,易与脑血管疾病混淆。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易合并心律失常,互为因果,心律失常以房颤多见,其次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心衰时易合并肾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和电解质紊乱等。

2老年人心力衰竭(CHF)的征兆

尿量减少,体重明显增加。血压较平时升高,特别是舒张压持续过高,如还合并体胖超重,特别容易发生左心衰。如舒张压高,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应提防左心衰竭的可能。白天走路稍快或做轻微劳作后即感到心慌、胸闷、气促。休息时脉搏较平时增加20次/min以上,或呼吸增快4次/min~5次/min以上。白天站立或坐着时不咳,平卧或夜间卧床后干咳;夜间睡觉时垫高枕头,呼吸方觉舒适,否则即感胸闷、气促;睡眠中常因胸闷、气促而惊醒,坐起或起立后方可逐渐好转。不寻常的大汗淋漓,常表现为头面颈部。双下肢水肿,尤其是足背浮肿,有时可伴有紫绀。较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食少、腹胀、消化不良等。早期心衰由于患者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极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凡患有支气管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还有体重超重者,都应保持适当的警惕。发现征兆,立即做心脏功能方面的检测。COPD的老年患者可因左心衰出现胸闷、气促、咳嗽而误诊,如未做心电图检查,就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3老年人CHF的护理要点

心力衰竭目前仍没有完全控制或治愈的手段,只能通过综合治疗护理措施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其中综合护理措施包括早期预防、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生活护理、饮食调节、健康知识宣教等多方面内容[1]。

由于老年人CHF多无典型心悸、气短等症状,要仔细观察病情,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与慢性老年病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简便有效的预防知识,尤其是预防气候变化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它是诱发老年人CHF的最重要因素,曾有文献报道[2],诱发老年人CHF的因素中呼吸道感染占48.8%。因此,合理预防也是控制老年人CHF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重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血压变化,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力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帮助和说服患者及时完善相关的检查和监测,如心电图、心肾功能检查等。

做好心理护理,适时进行健康教育,掌握患者情绪变化,消除紧张情绪,帮助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加强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加强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时适当的运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量力而行,严格避免因运动过量而导致病情加重。运动宜采用室内或床上运动等方式,重度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心衰发生后,应做好并加强饮食护理及氧疗护理。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和适量的纤维素食品摄入,预防便秘。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少量多餐,晚餐宜量少提前,控制水钠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者,不宜食用刺激性食物。坚持持续性低流量吸氧。

做好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控制静脉点滴液体量,输液速度宜慢,控制在20滴/min~40滴/min之间,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必须数脉率,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坚持小剂量化,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毒性反应的发生;应用利尿剂时,认真记录出入量;应用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患者站立时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