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12-26 14:50:48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1

农业生态旅游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历经持续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多个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以绿色、环保为经营发展理念,借助于农业生产,将农业与旅游景观有效融合,既达到了旅游业的休闲娱乐目的,又实现了旅游业发展的低碳环保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飞速推进,发展中国家纷纷抓住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契机,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笔者就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特征以及意义分析如下。

1.1农业生态旅游的含义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生态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村生态文化为指导,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划原则,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布局整合和科学规划设计,将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效地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集旅游、休闲、体验民风民俗、健康环保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新形式[1]。由于该旅游形式贴近自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推广,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发展中国家更是通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推动国家旅游业的发展。

1.2农业生态旅游的特征

1.2.1环境保护有效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接踵而至的环境危机日益升级,环境保护问题现已上升为国际热点话题。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通过转变传统模式为农业生态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优势,进行环境保护科学布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1.2.2农业生态依托性农业生态旅游突显出生态农业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旅游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契机,对农业生态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把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新型生态农业技术及成果,通过展示逐步形成新型农业生态旅游。可见,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态作为支撑点,对农业生态的依赖性很强。

1.2.3乡村文化融合性由于乡村文化能展现不同地域特异的民风民俗,能显现当地保留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因而致使乡村文化成为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通过对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融合,让游客感受到农业生态景观与特异乡村文化融合之美,为游客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审美享受,提升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品位。

1.2.4活动形式趣味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生态农业旅游的活动形式设计上加入了趣味性的设计理念,如在景区设计建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实践园及采摘园,建立农耕活动基地,开展科技农业展示及民俗文化欣赏活动等,通过多彩趣味的活动形式为游客带来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乐趣与享受[2]。

1.3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合理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因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污染,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3];有利于慎重地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保持自然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和谐融合;有利于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城乡交流的频率,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协调农业生态旅游的功能价值,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已经日渐成熟,其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及特点构建了适合国家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1政府扶持模式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不断开发,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积极给予其经济与政策上的支持,对农业生态旅游进行全面的调控及管理,进而建立了政府扶持模式。构建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为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由于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故于20世纪6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政府将其规划为国家最重要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4]。印度尼西亚政府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注资建设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在巴厘岛规划并建设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延长农业旅游土地的租赁期限,改善农业生态旅游的投资环境,利用低息贷款、减免相关税收以及降低营运费用等方式鼓励投资者开发巴厘岛农业生态旅游业。由于政府的强力扶持,巴厘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日趋完善,观光游客与日俱增。

2.2居民参与模式

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土地面积大、农业自然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众多等特点,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增加收入,进而提升农村的文化素质及经济效益。以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居民参与模式为例,政府在该模式的构建中起着引导、支持及保障作用[5]。居民作为该模式的实践主体,合理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从事旅游设施建设,充分参与旅游方案规划决策,全力解决旅游引发的疑难问题,有效进行旅游基础知识及技能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居民参与模式的农业生态旅游,中国广西平乐县瑶族乡现已成功脱贫致富。

2.3旅游环保模式

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等原因,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选择以低碳环保作为发展方向,从而构建农业生态旅游环保模式[6]。如墨西哥的坎昆岛,该岛风光旖旎且植被丰富,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通过全面把握优势资源开发,合理选取人性化环保旅游设施配置,积极实施旅游生态保护项目规划。规划设置旅游项目充分渗透环保理念,在旅游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置上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旅游环境简单而质朴,吸引了大量向往自然,释放压力的游客,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旅游境界。同时墨西哥的坎昆通过构建旅游环保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巨大商机。

2.4民俗节庆模式

发展中国家都具备特色的民族风情及传统节日,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民族节庆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契机,通过将农业生态环境、文化与民族传统节日相融合,达到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的目的。如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其为多民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汇集丰富的民俗节庆特色[7]。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把握民族各异的风俗节庆契机,融合丰厚的农业自然资源,规划建设民族特色风情的配套设施,开发民族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形式,打造富有强大引力的旅游项目,推进地域特色旅游商品流通,深化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3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世界各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业生态旅游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发展中国家积极抓住这一经济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本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问题,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尤其重要。笔者就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政府认识缺乏,管理缺失

发展中国家在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持力度上强弱不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未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刚果、利比亚等部分非洲发展中国家,其政府在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职责不清,宏观调控缺失,监管力度缺乏,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失去活力。可见,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缺失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资源开发盲目,意识模糊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如非洲的摩洛哥、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其大力开发农业用地,加大耕地上的娱乐设施建造力度,忽视资源优势,未进行科学规划,盲目开发无优势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急速减少,旅游业发展不尽如人意,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未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环境污染严重,整治不力

目前,部分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典型代表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巴厘岛虽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飞速,然而由于旅游开发者规划设计思虑不全,未建立合理的环境污染防治计划[8],对产生的污染性废弃物随意排放,规划建立配套设施欠缺环保意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多重污染,严重影响游客游览观光的心情,阻碍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4服务质量欠妥,服务理念欠缺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时,大部分是放任其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发展的,政府往往疏于管理,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如中国的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旅游服务质量不佳,表现为在旅游发展中服务理念欠缺,不注重旅游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的提升,使得旅游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从业人员临时上岗,缺乏规范的培训与管理,导致应对旅游区游客的突发状况及污染景区行为无合适可行的解决办法,不能有效地引导服务游客,致使游客对旅游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形式特色不明,吸引力有限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具有明显的相似倾向,致使农业生态旅游引力缺失,如马来西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农业休闲度假村,其表现为地域及文化特色突显不足[9],旅游活动形式较单调,旅游趣味性缺乏,导致游客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吸引力有限。形式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4.1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强化管理意识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支持力度欠缺,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监管,导致农业生态旅游在市场竞争中出现发展混乱以及停滞不前等现象。因此,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政策利导上,制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法律政策,发挥法律政策的引导保护作用;在资金扶持上,政府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旅游接待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扶持旅游企业吸引外资投入;在活动宣传上,政府利用对外大型活动加大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活动宣传主题,从而提高国外游客参与度;在监管职责上,明确监管职责任务,划清监管职责范围,培养监管科学意识,提升监管者的综合素质,从而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的支持。

4.2资源开发因地制宜,提升配置高度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合理开发是农业生态旅游顺利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拓宽本国农业生态旅游的范围,盲目地大肆开采农业耕地用于建设旅游设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上,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开发异常重要。在资源环境选择上,要立足实际情况,考察自然条件,思量环境劣势,谨慎开发选择;在景区规划设计上,要合理规划项目,突显农业优势,降低耕地浪费,保持生态和谐[10];在客源市场吸引上,要实现交通便利,旅游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承载轻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宜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合适的旅游形式,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只有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3景区加强环保规划,加大整治力度

发展中国家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点任务,生态环境如果保护力度不够,景区污染现象整治力度不足,将直接影响农业生态旅游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力度刻不容缓。在景区设计上,要扩大保护区域范围,实际规划合理缓冲带,营造健康环保的景区安全系统;在景区交通规划上,要修建景区生态小路,倡导徒步观光赏景,控制交通工具流量;在污染整治上,要控制工业污染排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加快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景区废弃物集中处理,加强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在水源保护上,保护自然水源环境,规划景区绿化工程,保持地表水源通道完整,防止地下水源污染。通过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规划及整治,为农业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4.4员工强化管理培训,增强从业素质

当今世界农业生态旅游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管理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薄弱,解决问题技巧欠缺等现象。可见,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意识,才能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培训类别上,可实施统一与专业培训相结合,对全体员工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全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增强问题处理技巧,对于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升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素养,增强管理艺术;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就旅游基础知识与服务基本意识等进行集中培训;对于专业性理论与专业服务艺术行为等,进行分散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组合,对于具体的服务要求及价值体现进行理论学习,对于抽象的问题处理艺术及技巧可通过实践操作培训;在培训考核上,要体现理论考试与实际评比相统一,对员工培训效果予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及奖惩。培训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的任务,只有正视并合理开展培训,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推进。

4.5地域特色充分显现,提高景区吸引力

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地域特色的发掘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得以实现,突显地域特色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设施可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建设,旅游形式可融合民族风格进行规划,旅游内容可突显独特农业景观进行讲解。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旅游产品作为旅游的辅助产业应运而生,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结合地域特色,在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突出环保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及便于携带等特点,从而增强景区吸引力,为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生机,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袁京平.发展中国家的旅游业[M].北京:中国商贸出版社,2003.

[4]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方士明.国际旅游信息系统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15-16.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8(3):38-40.

[8]佟敏.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J].美中经济评论,2005,40(3):51-52.

[9]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2-103.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而生活空间的日趋缩小,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于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休养健身、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快速成长,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追求更多观光旅游景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正是由于兼具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保健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生态休闲农业已成为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国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柳州市生态旅游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柳州生态农业旅游现状

1、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柳州市结合“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以开展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活动为重点,引导周边各县的村民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开展“短、平、快”的农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并最终环绕柳州建设成“环都市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圈”的雏形。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带动下,柳州市建立了多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如柳州农工商农业观光旅游区、柳江县百朋镇下伦万亩莲藕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柳州市添发花果山生态园、柳州鹿寨县中渡古镇旅游区等;建立了多处农业观光园,如洛维观光园、万聚农庄、柳州市茂林农庄等都开展了农业生态旅游。近年来,城郊类休闲渐趋普遍化,郊区“农家乐”呈火爆式增长。

2、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性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柳州市农民参与“风情柳州”、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2007年1至7月,融水县开办乡村旅游的村屯达到14个,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农户800余户,间接带动香粉、四荣、安太等4个乡镇3000余户农户增收。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

经过几年建设,柳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具备了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如百朋下伦万亩莲藕景区内有可供食宿的农家餐饮点10个,床位50多张,餐位200个以上;三都板朝“天泉游泳池”可同时容纳150-200人;成团大荣草莓正朝着“自采鲜果+观光旅游+餐饮业”城郊型农业方向发展,推出了生态园、红薯窑、农家土鸡窑、自助野餐等游乐项目;融水县龙女沟旅游接待中心可以提供100人左右的住宿和餐饮服务;融安县大洲度假村建有百香果长廊、无公害蔬菜示范园、柚园、桃园、头菜作坊等景点,开办农家旅馆10家。

二、柳州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柳州农业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效益比重在提升、村民积极性高、发展初具规模,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柳州市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期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水平不均衡

柳州市前期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缺乏规划的统一指导,发展不均衡,处在分散、简单、粗放开发的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同时,由于受到政策、资金、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休闲旅游的管理和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多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离舒适、愉快的旅游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旅游的发展水平与拥有的旅游资源品位不相匹配,休闲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2、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

目前,柳州的农业休闲旅游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主要项目就是观光、娱乐,而其他如度假、商旅休闲等项目则很少,产品较单调;多数开发的农业休闲旅游均提供采摘、垂钓、农家饭、农业观光、娱乐等项目,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依赖于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季节性和时令性较强;个别开发区又形成了完全同质的旅游产品,缺乏对地域特色的挖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主打项目,难以满足当前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3、农业生态旅游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

农业休闲旅游发展需要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区维护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柳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经济收入不高,旅游开发资金不足,使部分已有的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如旅游区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环境卫生、垃圾处理、通讯设施等建设都不同程度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如大多数的景区缺乏固定的旅游交通车,一些“农家乐”式的食宿设施,仅具简单的食宿功能,影响了旅游开发进程和质量。

4、人才匮乏,接待水准不高

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粗放,配套不全,旅游接待水平不高,在农业休闲旅游开发与经营机构中,接受过系统旅游专业教育的人才缺乏,许多管理人员由未经培训的乡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管理不规范;旅游点的经营者文化水平一般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5、旅游示范点示范作用不明显,旅游政策不完善

柳州市建立了许多部级乡村旅游或农业旅游示范区,但个别示范区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或村民利益协调或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示范点的示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的示范区仅停留在挂牌阶段;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另外,柳州市政府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但这些政策、办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尽完善,真正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及举措

生态农业旅游被认为是全球性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带动餐饮、旅馆、交通运输业、旅游产品加工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举措;是推销名优特产品的重要途径;是筑巢引凤招商引资的好契机;是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好在柳州市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与建设,将旅游列为柳州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首先在政策上扶持,出台了《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 “旅游名城”建设的决定》;旅游规划部门提出了《柳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柳州乡村旅游规划(2008―2020)》等规划文件;打造“环都市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圈”、“一小时旅游圈”,制定了《柳州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若干意见》、《2009年乡村旅游发展方案》及《209国道沿线乡村旅游发展方案》。2010年,确立了“风情柳州”的旅游定位和发展思路,紧扣“风情柳州”主题,重新整合柳州现有的旅游资源,突现风情元素,通过以“风情”为主线的资源整合,打造“风情柳州”旅游产品支撑体系。通过对旅游景点景区项目开发,将旅游功能建设列入城市功能建设范畴。突破传统工业的格局,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和环都市观光、度假和休闲农业旅游圈;形成三江侗族风情旅游开发区、融水苗族旅游开发区、融安生态与度假旅游开发区,鹿寨喀斯特地貌景观旅游开发区四个主题开发区。

在柳州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大环境下,地处柳州市南郊的柳州农工商公司将凭借优异的地理区位优势,以生态农业生产为依托,以满足柳州市民休闲娱乐为出发点,以农事体验和农业科技展示为特色,以水上运动为亮点,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农事体验、科技教育等于一体的“雒维生态农业景区”, 使雒维生态农业景区成为“风情柳州”的核心支撑、柳州“旅游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百里柳江”上的明珠。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3

(一)发展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方向所产生的不仅获得社会经济效益,且保护生态环境的边缘性生态旅游活动。有其自然性、生态性、保护性、参与性、专业性和高成本性的特点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性,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游者在感受原生态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承担着对景区生态文化资源保持和宣传的责任。 

该县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此县一些自然风景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开发的破坏,损害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独特性,导致人与自然的不相协调。研究并从根本上明确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和发展目标将有助于实现本县生态旅游的实质性发展目标。二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生态旅游,实施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指标。旅游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需要加大各种投入力度,才能改善旅游业的发展环境,进而规范旅游市场监管,故研究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三是生态旅游已被确定为此县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领域。但如何在开发、利用、功能方面改善,将该县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研究其策略意义深远。 

(二)渭源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发展优势 

(1)旅游资源主要简介 

全景区包括首阳山、莲峰山、、太白山、双石门、天井峡,铁木山等景点。其首阳双冢、天井幽谷、莲峰揽翠、太白云海、灞陵观潮、石门夜月、君山夕照等共16处旅游景点已被开发。主要有:一是莲峰山景区被批准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因轮廓宛如莲花、九峰环绕,惯称马鹿山。二是古雅通幽首阳山:与莲峰山相呼应,古松郁郁葱葱、山势高俊巍峨。因阳光先照,列群山之首而得名。三是壮丽的天井峡:属丹霞地貌,十五里画廊,具有幽静、神奇、古野、脱俗等众多意境。 

(2)渭源县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分成两大流域,东为渭河流域,西为洮河流域。其自然风光原野秀美、历史文化悠久,气候温和湿润,是游览观光和避暑娱乐的甚美之地。 

由区位及自然环境谈,主有四大优势:一是旅游资源富集。境内以渭河为界,有洮、渭两大水系,形成以丹霞地貌、黄土峁梁、山川河谷为主的地貌资源。二是文化底蕴深厚。融汇其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马家窑文化三大文化,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以丰裕的生态文化资源为根基,以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为目标,已开发出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首阳谒圣等景区,有古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工作层面有四大发展优势:一是战略优势。打造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对该县原生态旅游业以重新定位,提出了“大文化、大旅游、大渭河、大产业”的指针和打造渭河特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指标,打造出“华夏文明渭河源”的模范品牌。二是政策优势。随经济发展,当地人民把发展原生态旅游也列入增收的新兴产业,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立了产业协调小组,并建立渭河旅游联盟。三是基础优势。该县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强力发展“首阳山文化之源、渭河源生态之源、太白山活力之源”三大主景区建设。四是宣传优势。坚持同时关注发展与宣传、同步推进,在兰州、西安等城市每年成功举办多次推介会,有效提升了“华夏文明渭河源”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取得的发展成绩 

渭源县从2010-2015近几年来,凭自身原生态旅游资源形成了自身发展特征和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生态旅游业成绩,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整体布局拓展、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及游客量和所创效益各方面都呈不断上升的总发展趋势,尽最大力量实现了基本的生态旅游的生态性、可持续性和综合性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从景区卫生、餐饮、景区交通工具、道路及树枝种植等逐渐改善游客服务满意度。在整体规模开发、布局和拓展方面,形成了以点形式布局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及线形式的县区生态文化旅游,合理地开拓了以渭河源为中心的渭源生态旅游品牌景区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支持,用以基础建设、规模布局拓展、景区宣传、深化旅游品种等方面的改善。 

2 渭源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4

关键词:

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人们更加关注生态旅游,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加重视环境的质量。只有将建设生态环境的质量提高,才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但是,针对现在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而言,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有效地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1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1.1基础设施不够先进

由于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不够合理、科学,基础设施也不够先进,并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生态旅游产品不具备健全的旅游产业链,相关的生态旅游产业不具有相通性,无法做到真正延伸服务以及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将对提高生态旅游整体效益造成严重的影响。

1.2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

在我国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就任由其自然发展,促使很多生态旅游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1]。另外,大多数相关政府部门不具有规范的监管制度,没有正确引导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整个产业发展不够科学,整体布局也不够合理,整体的规划也不到位。同时,经营主体也不具有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意识,促使经营的管理不够规范。

1.3生态旅游不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

通常情况下,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有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乡村居民。(2)国有或事业单位[2]。乡村居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非常专业的培训,不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所以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国有或事业单位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经济制度的影响,促使整个的服务水平以及质量降低,服务意识也非常差,并且大多数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旅游管理的专家型管理人才,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对开发以及设计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以及经营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1.4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

最近几年,在我国逐渐兴起了生态旅游行业,很多地方政府由于不想错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不惜盲目利用以及粗放式地开放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资源[3]。这样将促使生态旅游景区没有合理的布局,功能过于单一,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发的层次非常低,产品品味也不是很高,无法有效地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很难发挥出生态旅游的潜力。

1.5对管理观念的认知不足,不具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者没有全面地了解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以及内涵,而仅仅处于低水平以及单方面的发展状态中,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有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完全掌握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没有熟练掌握生态旅游的理论,不具有丰富的实践研究技能,仅仅依靠经验办事,对健康发展生态旅游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生态旅游管理的发展策略

2.1有效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生态旅游的发展准则是生态学,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全面以及综合地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出现很多问题的背景下,当地人们经营资源的权利应该受到保护,政府部门需要全面考虑当地居民以及社区的整体利益,加强当地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4]。另外,从长远的战略以及观点而言,需要审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以及生态资源,提高人们的自信心以及自觉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当地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2.2规范生态旅游的相关法规以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行业,然而大多数的有关法规以及法律仍处于地方级别,而未上升至国家法律的高度,没有强制性以及强有力的约束力,国家有关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快立法的速度,促使生态保护立法以及生态旅游进入可操作的层面,强化法制观念,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生态旅游的发展会更加规范。

2.3提高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

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管理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旅游服务以及管理人员,能够将新鲜的血液注入生态旅游的发展中,提高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水平。

2.4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方面,需要从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观点以及系统的观点出发,对生态系统的持久性、利用可能性以及负载极限等等进行合理地预测,可以有效地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使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5全面认知生态旅游的管理理念以及概念

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部门,需要加大培训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及概念的工作力度,让更多的生态旅游消费者以及经营者全面认知其本质,深层认识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管理理念、规律和特点,梳理清楚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健康地发展我国生态旅游行业。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健康地发展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加全面地协调发展我国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增长旅游经济,提供更新的发展动力;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够提供更多保护和管理自然环境的支持,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只有有效地实施生态旅游管理的策略,才能够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行业。

作者:张强鹏 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江苏商论,2015,23(27):146-147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5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一个词汇。它最早被提出是在1983年,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柯瑞最早提出的。在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明确指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了解当地的环境文化与自然地理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而进行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是在不改变当地生态完整的同时,来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自然资源的保护上使当地居民受益。从这个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应该是包括三部分内容。

1.生态旅游主要以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为主,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的需求。

2.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3.要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提出,与我们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各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由于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于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导致资源污染、破坏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游客缺乏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也影响了当地旅游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那么,我国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呢?就目前来看,生态旅游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

生态旅游的口号几乎在各地的旅游业中都频繁出现,但很多地方对于生态旅游的理解不全面,认识不足。很多地方都往往把生态旅游仅当成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但却忽略了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因为得不到保护和重视而恶化,进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发过程存在盲目性

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很多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盲目地上马相关产业,缺乏对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深入考察和论证,结果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缺乏专业人才的辅助和引导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旅游开发者必须要细致、全面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工作的,它既是涉及到了旅游业的开发,也与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必须有专业人才指导,这恰恰是很多地方都缺乏的。

(四)旅游景区环境破坏严重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发展粗放型经济,很多地区都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发展目标,这就往往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缺乏环保意识而受破坏严重的状况极为普遍。如大量宾馆、度假村的修建,各种娱乐设施的建造,大量污染性垃圾的存在。特别是在节假日,大量游客的涌入往往会造成景区的超负荷运转,而少数游客因为素质的问题,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这些问题就导致环境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相应对策

针对我国当前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出现的问题,一定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生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针对当前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

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重视旅游收益,也要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重视生态旅游的宣传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地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

最为旅游景区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旅游服务的同时,一定要把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向游客进行引导和影响,使他们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是生态旅游,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三)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6

从基础定义的角度来看,旅游业为第三产业,主要指的是集旅游景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主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的统称。旅游业、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资源导向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征,旅游资源依托于生态环境,如果无法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必然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干扰。就旅游景点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其运行效果、吸引力强弱及景点质量均与环境保护工作质量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实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为旅游业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促进景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首先,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项严峻的问题。国内当前缺乏科学的水资源开发方案,存在严重开发不当的状况,恶化了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一些含有水景的景区数量逐渐减少,使旅游生活用水的可利用量也明显降低。此外,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在旅游景区中很多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使大量旅游水资源被污染。

其次,部分旅游地区中存在水土流失的状况,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只关注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注重对植被和地形地貌的保护,致使原有的地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剧。旅游景区的宾馆、水库、公路等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非常严峻,不仅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给景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然后,近年来旅游景区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被提升议程,同其它环境污染问题不同,大气污染可能会出现跨区域蔓延的状况,影响范围较大,对旅游业造成影响的同时,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大气污染主要体现在气候改变、酸雨及粉尘污染三个方面,人们排放的有毒气体对臭氧层造成极大的破坏,气候温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海平面也逐渐升高,甚至一些海边旅游景点面临湮没的危险。大气污染物还会通过酸雨的形式对水资源、土地造成污染,长期还会导致景点建筑文物被严重腐蚀和损坏。这与气候和酸雨两大环境污染不同,粉尘污染的危害在于降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使粉尘颗粒在空气中进行传播,对旅游者的观赏体验造成极大的干扰。

之后,作为旅游环境问题的一种特殊表现,生物旅游资源的降低也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虽然我国在生物旅游资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因为人们缺乏正确的开发和保护理念,未将生物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导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生物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珍贵生物的种类快速减少,濒临灭绝,观赏性较强的植物数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森林资源明显减少,我国当前的森林覆盖率比全国水平要低,人们肆意的砍伐和占用林地面积,净化空气的树木明显不足,影响了旅游质量。

2.人文社会层面下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

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在人文社会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旅游景区的很多文物破坏、污染状况非常严重。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景区的接客量越来越多,乱写、乱吐痰、乱扔垃圾、违规捕鱼、违规照相等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都危害了文物古迹。

其次,在一些充满神秘感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情、文化的旅游景区中,游客并没有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亵渎了当地民俗文化,给当地景区民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业人员利用景区民俗文化来赚取利润,使民俗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发生了改变,均严重危害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旅游景点的民族文化艺术逐渐消退,很多艺术文化朝着低俗的方向发展,无法体现出旅游景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景点在向游客销售礼品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礼物的外观和新奇性,礼品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民族艺术文化根本得不到体现和展示,旅游市场中充斥着大量劣质的产品。

三、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协调处理环境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的关系,通过良好和充足的环境资源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

1.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就是旅游资源的质量,而旅游资源的关键在于环境,只有确保景点环境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提升旅游景观的效益。自然旅游资源是在长期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实施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制定出健全、完善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按照一定的流程循序渐进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构建出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

应将建设旅游设施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两项工作整合起来,秉承科学性、计划性的原则和理念,全面贯彻和落实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开发旅游资源。还应尽量于自然保护区外实施旅游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景观,理性的开发和规划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保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出现盲目开发的状况,降低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2.基于旅游企业经营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职责,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发展和动态的视角来开展旅游业务。承运、组织旅游活动的主体就是旅游企业,其在执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要开拓全新的环保型旅游业务,研发设计出农业、森林及生态等生产环保型的旅游产品,并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科学的挑选和设计,以免脆弱的生态地区再次遭受破坏和污染,在确保旅游景点具有较强恢复能力;二要对旅游时间、人数进行科学的管控和限制,对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游客能够自主约束旅游和消费行为;三是增强导游的生态旅游理念和理论知识,将生态环保内容更加有效的传输给广大游客。

作为旅游接待设施的一大主体,旅游饭店在落实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饭店要将“绿色、生态”作为经营的主要理念。具体对策如下:(1)对饭店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和利用,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并在旅游饭店内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型的设施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2)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通过有效的节水措施来实现水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缓解资源短缺的问题;(3)向游客提供可再生旅游产品,避免使用一次性、污染性较大的产品。

3.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游客的消费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保障消费行为的规范化和理性化,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如下:(1)明确当地旅游景点的风俗文化,将旅游目的调整为感受民俗文化艺术魅力,遵守当地风俗习惯,在观赏旅游景观的过程中,不要做有损文物的行为;(2)约束自身的旅游和消费行为,将垃圾存放到规定地点,并收集好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避免垃圾对景观环境造成破坏,争做文明旅游者。在收集和处理旅游垃圾的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类型来处理垃圾,对具有利用价值的垃圾进行进一步的使用,优化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感受;(3)游客要减少一次性消费产品的使用,例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碗筷等,这些一次性餐具在较长的时间内很难被降解掉,还会对土壤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使用一些可降解的绿色和环保型餐具。游客要主动参与到有益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身的力量,推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均衡发展。

4.基于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实现中国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旅游区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配套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并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健全的法规体制的保障下,要基于责任、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来规范和约束旅游资源开发者的行为,严厉的惩治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行为。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7

一、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发展趋势,裕民县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下面先看看裕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水平现状

2010年―2014年五年间,裕民县旅游人次达86万人次,旅游服务收入3.2亿元,2015年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旅游收入9656万元。旅游收入和接待旅客数量比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今年在全疆维稳形势下,新疆旅游行业受到一定影响,除新疆本土游客外,疆外游客相比去年下降20%左右;今年的游客人数虽然有所下降,但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比去年增长8%,这表明裕民县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在不断的持续增长状态。

2.旅游服务功能现状

旅游服务功能的综合全面性,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旅游的客源、消费水平、服务水平和经济发展。2013年5月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是一座建筑面积为1545.8平方米的综合楼,内设售票大厅、旅游商品销售区、游客休息区、警卫室、办公室及公共卫生间等。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能满足游客咨询、购票、休息、休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要求,游客由此进入景区;为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县旅游部门结合星级评定工作对农牧家乐、旅游饭店进行申报星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星级农家3家,2星级农家乐10家,自治区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1家,3星级宾馆3家;2014年5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成功升格为国家4A级景区。同年7月巴尔鲁克旅游风景区顺利通过自治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验收组验收,届时将成为新疆首批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之一;结合旅游服务素质提高,强化业务培训,举办的讲解员招聘培训、旅游统计人员、旅游服务人员、景区景点应急演练、安全救援培训班5期,培训100多人次;这些服务功能室提升裕民县旅游服务水平的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满足过夜游客提高消费能力的基石。

3.宣传知名度现状

回往以前,裕民县还是个边境贫困小县城,自2007年举办“山花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2011年“裕民山花节”升格为自治区级节庆活动之一,我们始终坚持品牌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节造势,以势聚人,以客兴旅,以节扬名,紧紧抓住我县春季时差优势、人文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绿色、生态、休闲、度假的特点,将山花节打造成新疆春季第一个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2014年3月,裕民县做为新疆唯一省级代表参加了在西安举办“春季旅游营销大会”,这标志着新疆“裕民山花节”在旅游市场中的具有很大潜力。新疆裕民已成为全疆知名旅游品牌,走到哪里都可见到裕民县山花烂漫的宣传标语。

4.旅游客源市场及消费水平现状

根据旅游人次统计结果分析,现疆内游客主要以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等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县市为主;以南疆客源市场为辅。疆外客源市场主要以环渤海城市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主,内陆发达省份城市和临近省份发达地区为辅,港澳台客源市场主要以台湾游客为主。从旅游消费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生态观光旅游,因旅游设施少、旅游文化投入少,形成一定的制约性,地域文化型、度假游乐型极少。

5.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为发展旅游文化多样性,裕民县以“山花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发特种旅游项目,如探险徒步游、山地自行车游,自驾游、乡村体验游等,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娱乐性,吸引了众多户外俱乐部及特种旅游爱好者。但实地调查发现疆外游客相对于生态自然景观来说,对于裕民县本土地域性哈萨克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的,这使我们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民俗文化的体现。

6.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裕民县在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提升,根据统计,近年来裕民县以创建巴尔鲁克山部级4A级景区和新疆“裕民山花节”为载体,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旅游道路及娱乐、餐饮、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卫生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五年间投入达3.2个亿。

二、裕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依然偏低,与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的差距还很大,主要问题有:

1.旅游业基础薄弱,投入力度需提高

虽然我县景点景观较多,但是旅游观光线较长,无环线,游客旅游观光下来,容易产生疲惫感,但又缺于基础设施较少,服务水平达不到游客需求,大多数游客来旅游没有停车休息的地方,造成景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不文明现象。

2.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经营须规范

我县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与现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一直处于“弱、小、散、乱”的状态。无统一管理联动体系,无统计规划、无地方性针对旅游企业经营法律法规条例,景区管理委员会人员配置无法到位,无法发挥其管理作用;旅游主管部门势单力薄,工作往往陷入常规性的行业管理,需相关部门配合形成联动管理机制。

3.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根据近几年的旅游统计裕民县旅游客源市场自驾游游客占主体游客比例的80%以上,团队游客只占一小部分。自驾游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我县针对自驾游游客,无配套服务设施及自驾游营地,长久积累会造成游客乱扎营地造成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道路交通方面,景区较大线路无环线每到旅游高峰期出现自驾车游客拥堵在一个景区入口处,缺少引导提示信息设施等;公共休息服务设施较少,游客进入部分景区无停车休息场地,乱停车乱扔垃圾,造成垃圾遍地,耗费大量工作人员清扫;景区内无界定拦网与监控设施,道路四通八达,逃票较为严重,执法难。

4.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运作,我县旅游业工作人员均非旅游专业人员,在工作观念,创新意识中有局限性,这对今后旅游发展工作存在偏差。而旅游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能够正确效率的引导旅游发展,现阶段最为欠缺的是旅游市场研究、旅游信息化、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类人才,由于现有编制的问题,极大的影响旅游人才招录,无法实现旅游人才引进。

5.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保护

景区内仍有大量树木病死,需相关部门及时投入解决景区内植物、树木的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治理,如不及时救治与保护,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珍稀生物物种消失,严重影响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景区内新种植的树木保护管理措施不足。需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分步实施,积极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三、裕民县旅游产业的几点思考

1.裕民县旅游业发展定位

在旅游产业定位上,继续把我县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拉动作用;在旅游市场定位上,根据我县的区位交通条件、接待服务水平和景区建设现状,将我县目标客源市场锁定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塔额盆地和周边地区,逐步向疆外推介;在旅游产品定位上,突出边塞旅游文化和巴尔鲁克山自然风光特色,以及四季分明、气温较低、空气清新等特点,重点开发度假休闲型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定位上,确定旅游产品打造要符合市场规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集中精力打造精品,敢于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

2.规划先行,科学发展,构建旅游大格局

旅游规划是为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使景区能够实现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一个全面科学的旅游规划是经过科考研究制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对我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方向和未来前景发展趋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配置,分析客源市场结构,形成自身特色旅游产业体系,提高过夜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延长产业消费链,综合全面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切实转变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3.制定开放性政策,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政策鼓励,吸引投资建设,要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经营权三项分离的原则,广泛吸纳投资者科学合理的开发景区,以转让、承包等方式,经营旅游景区(点)和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壮大地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要通过机制创新,商业化运作,鼓励旅游企业以经营合作为基础,以品牌合作为导向,与“山花节”活动相结合,拓宽旅游市场,通过多种方式在客源地或景区旅游商店销售,带动地方特色产品经济的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裕民县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裕民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完成巴尔鲁克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需整改的内容。

4.加大旅游市场开拓,打造旅游产业精品

旅游市场拓展要根据现阶段旅游市场需求及未来趋势,创新理念改革体系,实现旅游产品的价值、扩大疆内外旅游市场占有率。要针对我县独特的生态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红色边塞、山花节系列活动等进行宣传推介工作。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报刊杂志、宣传画册、旅游指南、手机平台、地域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我县旅游的推介,继续扩大知名度;要针对性服务,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旅游者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迎合旅游市场的发展,引导和影响旅游者的消费理念。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8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40-02

生态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的理论和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环境的制约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开始逐步形成。尽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的构建上,或集中在某一景点景区的实证研究上。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多样、发展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民族地区整体而言,其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关规划应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新疆可以此为依托,促进生态旅游的保护利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新疆等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凭借新疆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条件,生态旅游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参与,以山地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沙漠生态旅游、绿洲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旅游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层出不穷,促进新疆生态旅游进入新阶段。

但纵观新疆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其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当前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分析。

二、新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景观保护意识,过度追求旅游带来的经济价值,淡化了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全面管理,盲目开发,导致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纵观新疆生态旅游的开发历程及现状,可发现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态旅游的理念认识不足

在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旅游区,需坚持人与自然核心的理念,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虽然近年来一些景区如喀纳斯风景区、天池风景区等已取得较快发展,部分景区为了满足或迎合游客,在旅游区内修建了大量宾馆,用众多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景观代替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理念的认识不足[1]。

(二)盲目开发,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

一些景区或生态区在开发时,未就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科学论证和深入剖析,快速进入开发阶段,导致其整体性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到损害,生态环境风险加剧,同时造成景观污损。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参与性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三)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

高层次生态旅游管理人员匮乏是当前制约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与旅游人才培养与其他省份相比滞后性较明显,从事生态旅游的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学历层次较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旅游人才培养梯队。人才不足及较低的素质与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不相匹配,业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2]。

三、新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采取生态友好方式进行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2]。在开发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需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生态理念。

(二)统筹协调,促进多方参与

科学、合理、全面深入研究是解决盲目开发的关键要素。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充分强化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民众等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政府应适时对旅游企业进行免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通过各种渠道促使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力资源数量不足、结构差异化现象严重,是制约该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适应旅游学科发展规律和旅游业发展需求,扩大旅游专业招生规模,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要以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旅游培训学院为依托,不断创新其人才培育模式,积极推动新疆旅游教育发展;要与旅游行业和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制订互通的教学计划,实施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安排,建立高层次旅游人力资源联合培养基地,不断提升旅游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着眼生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3]。

结语

新疆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保护、开发、利用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同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新疆生态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宁呈旭.新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2] 于春玉,刘阿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绿色科技,2011,(1):112-114.

[3] 许兴斌,焦黎,王宁霞,等.新疆旅游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92-9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the minority areas of Xinjiang

WANG Ning-xia 1,2

(1.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Youth League school;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9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生态旅游区别于普通旅游,它立足于自然,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并且通过这样的保护对人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性旅游,不仅在环境方面,对旅游周边也能起到有利促进作用。然而,国内大部分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并不成熟,受传统旅游业发展约束,思维局限,导致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西宁市作为西北中心城市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也已经有几个年头,故本文针对西宁市目前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结合生态脆弱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西宁市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使西宁市旅游业开发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弥补大众旅游过度发展带来的损失。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宁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适合西宁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条件的生态旅游发展建议。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西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对于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对青海省的“高原生态名省”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更可能扩展到整个青藏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建设作出理论贡献。

西宁市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拥有自然及人文环境优势,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高原生态风貌、神秘的民族文化生态对游客具有极大影响力;在政治社会环境上,受“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能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由于地处西部,经济情况不佳,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旅游受气候季节的约束较强,生态旅游管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等问题制约着西宁市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西宁市生态旅游首先需要准确定位、充分挖掘、大力宣传;其次要创新机制,增加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最后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自旅游业兴起以来,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产业支柱,发展迅速,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受利益的驱使,旅游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传统的大众旅游发展至今已经进入饱和阶段,随着这种旅游方式的长期成长,大众旅游资源几近饱和,并且其中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旅游开发对生态以及人文环境的破坏早已显露。为了弥补大众旅游的缺口以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20世纪80年代,生态旅游模式开始兴起。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便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到25%~30%。

青海省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大美青海”为旅游标志,划定“两圈两带一区”的旅游重点开发区域。西宁市积极响应省上号召,发展市区及周边地区生态旅游产品。但总体来看,西宁市同属于国内偏远地区,旅游业发展并不成熟,生态旅游更是新型旅游形态,加之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即使生态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方向,被扶持力度较大并且备受关注,仍然避免不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近几年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理念滞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象都不利于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旅游”的推广和发展,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国家的重视。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是青藏高原区域内的重要中心城市,将该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和指导作用。

就中国目前的自然环境情况来看,生态环境脆弱性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国内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人类活动在这些地区相对简单,因此自然环境没有被破坏。比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广人稀,拥有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然而传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重新建设和运营,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度较高,传统旅游业的粗鲁开发对高原自然环境存在负面影响,可能会破坏这一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带来环境质量的退化,引起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问题。不仅如此,旅游开发也将带来建设性破坏,天然景观方面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能够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实现人才的“走出去、引进来”,改善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在合理规划的指导下,辅之以周密的管理,促进当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例10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6―0037―08

随着云南旅游产业实施“二次创业”和旅游产业综合改革与发展,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指导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从而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位是主要反映物种在特定尺度下,特定生态环境中的职能和地位,它是物种属性特征的集中表现,定量地反映着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能够揭示区域各旅游地之间旅游竞争力的大小以及旅游发展的态势情况,为旅游区的协作、资源的整合发展提供指导,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生态位理论大多都运用在城镇发展研究、企业发展等方面,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研究区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文章相对较少,仅有10篇左右,应用到云南各地旅游研究的更是处于空白。本文将生态位理论运用于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通过构建旅游区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情况,分析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滇中及各旅游片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生态位理论与旅游生态位态势理论

1.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在研究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物结构稳定性与演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20多年来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关于生态位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是格林内尔(Grinnell)的“空间生态位”、埃尔顿(Ehon)的“功能生态位”和哈钦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其中以哈钦森(Hutchinson)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对现实最具有指导作用。该理论通过对生态环境各因子进行指标量化,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从而为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他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到多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资源因子的供应和限制,每个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阈值,在所有这些阈值所限定的区域内,在任何一点所构成的资源环境组合状态上,该物种均可以生存繁衍,所有这些状态组合点共同构成了该物种在该环境中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

1.2 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理论及内涵

1.2.1 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理论

生态位态势理论认为,生态位应当包含:一是生物单元的状态,二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前者可视为生态单元的态,后者可视为生物单元的势,两个方面的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旅游地的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地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其具有的职能和影响力。同样,旅游地生态位也包括旅游生态的态和势两个方面,综合体现了一个旅游地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本身具有的优劣势以及对区域内其他旅游地所具有的潜在和现实的影响力。邹仁爱等认为,旅游地的“态”表示旅游地的生存状态,是旅游地过去发展、学习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累积的结果,而“势”可以表示为旅游地的更新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生环境的能力。也就是说,“态”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状况,而“势”是指变化的趋势。旅游地生态位态势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j=1,2,…,n;Ni为旅游城市生态位;S为城市i的态;Pi为城市i的势;sj为城市j的态;Pj为城市j的势;A1和A1为量纲转换系数;s1+A1Pj称为绝对生态位。

根据生态位原理,生态因子生态位分值越高的,在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和职能相对而言就比较大,其生态位宽度也就越大。同样的道理,在旅游地生态位中,生态位宽度越大的因子,在旅游地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生态位不同的旅游地在旅游发展中采取的策略也相应有所不同。

1.2.2 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

旅游地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在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容量的定量化、区域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旅游地生态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旅游地的社会环境,主要指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城市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二是旅游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主要指旅游地所拥有的资源的丰度、类型和规模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状况;三是旅游地在区域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职能,主要指旅游地在区域旅游中的吸引力、辐射力;四是旅游地与区域中各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合作、竞争、竞合等方面。

运用旅游生态位理论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是在考虑旅游生态位本身特征与自然生态位特征契合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上对旅游地、旅游片区和旅游企业进行生态化产业链的构建,寻求最强功能的发挥和最优发展策略,以达到一体化互惠共生。

2 旅游地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子的相互作用是旅游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一个动力机制,各因子间的协调与否促进或制约着旅游地空间竞争力的发挥。在“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在考虑指标的科学适用性、典型代表性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地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旅游地的生态位应包括社会经济层面、生态环境层面、旅游资源层面和旅游市场层面。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因素,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旅游地社会经济的辅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选取了人均GDP、第三产业生产总量等6个研究指标。其次,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旅游地赖以生存的基底,是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是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核心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可吸入微粒数、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等5个测评指标。再次,旅游市场的发育水平集中体现在旅游业经营业绩,旅游业的经营业绩是旅游地旅游发展水平以及旅游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是过去旅游发展的一个积累结果,能够体现出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功能、效益。因此,研究选取了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5个测评指标。最后,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因素,在特定情况下旅游资源禀赋决定了旅游地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因此,研究选取了10个测评指标,由于资源禀赋的值无法直接量化运用,因此本研究根据相关准则,对资源禀赋的高低进行量化赋分,指标体系见表1。

3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

3.1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概况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为云南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一个中心、五大片区”中的核心旅游区,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地州市,是云南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地区,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云南未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面积9.5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25%;2008年末全区人口1698.7万人,占全省37.39%;GDP总量为3268.08亿元,占全省的57.33%;旅游总收入270.98亿元,占全省的40.8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2.07亿元,占全省23.98%,国内旅游收入为251.23亿元,占全省42.24%。由此可见,滇中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云南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云南省社会经济的龙头地区,承担着云南省未来发展的牵引力作用。因此,运用生态位理论研究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地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有利于加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对各旅游地明确自身发展潜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2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生态位测评

通过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运用生态位测评模型,对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地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进行测评。本文在统一考虑各地州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科学性,选取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2004~2007年数据资料,并以2007年的现状数据为“态”,以每年的平均变化值为“势”,以时间为量纲转换系数,选取1年,即量纲转换系数为1。通过计算,得出表示各城市生态位的大小(即生态宽度)的各变量因子的生态位得分(如表2)。

再运用公式(2)得出各城市各状态层生态位的分值以及综合生态位的大小(表3)。

其中,M表示某旅游城市的旅游生态位;N为每个变量的生态位;n表示因子个数,j表示城市的个数。各类生态位及生态位总值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且总和为1。

3.3 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旅游发展状况评析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西部地区先进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卷烟、机电、生物资源、信息、商贸旅游等五大支柱产业①。从表2、表3可以看出,昆明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中无疑是处于核心地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在区域旅游链中处于首要节点,对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昆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市场状况及综合生态位等的分值均居于首位,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维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别为0.488891、0.469383、0.499890和0.801019。究其原因,主要是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倾斜,产业体系的完整程度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由于昆明是云南与全国各地区及部分海外城市相互联络的交通枢纽,在信息、能源、物质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无形中拉开了昆明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同时也提升了昆明的总体竞争力。目前,昆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品谱系,以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周边省市以及东南亚欧美为主的圈层旅游市场结构②。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昆明市在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提出的规划方案中,昆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优先开发,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与自身功能演进的双重任务,其生态环境及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分值仅为0.240269,明显与将来发展步伐存在着矛盾。

曲靖是云南第二大城市,也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主要农产品粮食、油料、蚕桑、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的烟草工业和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综合生态位的测评中,曲靖处于次要地位,但与第三位的玉溪之间差距较小,前者为0.177718,后者为0.163475。曲靖在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发展中起着“入滇钥匙”和东向的联结作用,体现在区内外的联结互动作用。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旅游资源条件3方面都居于所有测评区的第二位,但是在区域旅游市场开拓方面明显存在问题,分值为0.076701,居测评区的倒数第二位,这与其旅游资源的高排位极为不符,体现在曲靖旅游外汇收入及海内外旅游者人数这两方面。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有:第一,曲靖是云南省主要的工业基地,旅游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此造成了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营销的缺失;第二,历史上与中原地区的密切交流和工农业开发导致特色旅游资源保存较少,且比较分散,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广度均不够,以观光旅游和节庆旅游为主。此外,曲靖市社会经济对旅游业的支撑力度不够,人均GDP较低,仅为0.178709,低于区内平均水平,而对第三产业影响较大的邮电业务水平也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步伐,分值仅为0.126048,居所有测评区的倒数第二位。目前曲靖正在构建以置业旅游、山地康体休闲、乡村SPA、深度观光、红色旅游、美食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谱,以周边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及周边省市和东南亚、美法为主的国内外旅游市场结构。

玉溪由于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人均GDP由2003年的全省第一降到2004年的全省第二位,分值为0.316342,而社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也明显处于停滞状态,分值分别为0.091617和0.100069。同时,由于玉溪旅游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及产业转型期旅游产业理念认识不足影响到旅游开发力度,造成旅游资源利用率低下,加之除烟草之外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及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对玉溪烟草产业产生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玉溪综合竞争力水平。但是,近年来玉溪与昆明实施“昆玉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大昆明旅游市场的牵引力及交通网络的联动力和玉溪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以玉溪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使玉溪旅游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掘。目前,玉溪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旅游产品谱,但是仍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度假旅游与商务会展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在市场结构方面,总体上以区内客源为主,区外客源正处于开拓阶段,客源市场结构较单一。

楚雄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人力资源、信息、交通等方面相对落后,使得楚雄州在市场发育及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 均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数量型游客为主的发展时期,由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利用。楚雄州的综合生态位分值为0.138444,仅为昆明的27.69%。在2004年以前,楚雄州没有AAAA级以上的景区,这与楚雄州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的情况相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水平的制约,尤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产量、居民储蓄和邮电业务等方面限制了区域旅游产业自生能力的发挥。目前,楚雄州仍然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正努力向以休闲、康体、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和黄金走廊的目标发展。客源市场仍然是以周边地区为主,以分流昆明部分客源为辅,以区域外客源市场仍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得出,滇中各旅游片区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雷同、客源市场重叠、旅游商品同构等等方面,影响到区域内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4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发展策略

4.1 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联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一般而言,旅游空间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和链带状等多种空间结构。陈志军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散模式4种类型。从上面测评结果和实际分析可以看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4个旅游片区处于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结合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大致地把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划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类型分别为起步型、成长型和成熟型。

根据对4个州市历年旅游收入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分析,楚雄州为起步型、曲靖市和玉溪市为成长型、昆明市为成熟型。综合考虑各旅游片区之间的产业的联结度、旅游发展的紧密性、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可以判断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模式为凝聚模式向扩散模式过渡。在此基础上,结合旅游空间结构模型,运用“增长极”理论、“点一轴”理论及“核心一边缘”理论,构建了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旅游发展的“点一轴一圈”发展模式,即:以昆明为区域旅游的增长极核,以滇中区各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正在实施的昆玉一体化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圈,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旅游线路的相互衔接,完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实现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经济、旅游一体化(图1)。

4.2区域旅游内部发展策略

旅游生态位理论认为,各旅游地生态位宽度的大小能体现出旅游竞争力的大小,随着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会出现旅游地生态位重叠现象,即强势生态位旅游区会压挤弱势生态位旅游区的生存空间,会在游客的旅游感知、旅游选择、旅游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出现屏蔽现象,阻碍弱势生态位旅游区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弱势生态位旅游区被边缘化的现象。而区域旅游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共同协调发展,在分析各旅游片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位的泛化、特化和优化策略对其生态位进行扩充和分离,提出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各旅游片区发展的相关发展策略。

4.2.1 生态位分离策略

生态位的分离是通过实施生态位特化或泛化从而使生态位错位来实现的。错位开发策略包括空间错位、时间错位和营养错位。空间错位是指旅游区开发和旅游目标市场定位的分离。时间错位是指。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产品开发与投放的时间分离。营养错位是指旅游产品开发的特色差异。从地理的角度上看,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而区域内各片区又具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从而决定了各区应具有不同的开发模式。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其客源市场、整体形象定位,旅游开发的时空结合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衔接和补充,考虑到以上情况,本文从核心资源、发展方向、主要发展战略和形象定位等方面对滇中各旅游片区的旅游发展进行错位分析,具体发展模式见表4。

4.2.2生态位扩充策略

任何旅游区的发展都是以谋求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不可避免地在客源市场、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人才、信息等方面存在竞争和空间的扩展。无论泛化还是特化,都是促使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分离,而生态位优化则是通过优化生存环境达到提高自身优势的目的。因此,旅游区要通过对自身内外部环境的优化,从而达到扩充生态位,提高竞争力,实现旅游发展的目的。生态位的扩充包括旅游地潜在生态位的开拓以及引进新生态位等两方面,潜在生态位是指旅游地在某一特定时刻不能完全占据的那部分生态位,而新生态位是指通过引进新技术、管理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开发新兴旅游产品等。前者对开发较早的、特色褪化的旅游地尤为重要,后者适用于由于资源、基础设施落后的旅游区,不过对一个旅游区而言,两者一般是结合运用的。

昆明作为云南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已经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增长极,旅游发展的各要素及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应通过优化内部环境,实现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努力提高旅游产业集群水平,从而实现旅游效益提升,积极推进以昆明世博新区综合改革实验区为代表的旅游企业改革,抓住世界旅游业发展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以昆明世博新区、滇池旅游度假区(含民族村)、轿子雪山、大石林旅游区、九乡溶洞、安宁温泉旅游小镇等为重点,带动区域内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产品向复合型转变,游客由数量型增长到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增长。曲靖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多元旅游产品和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但是特色资源不多且较为分散。当前应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新兴旅游产品,引进先进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推进珠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以珠江源头、高原花海、民族美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旅游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相结合,努力提升旅游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