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11-22 15:44:24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1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部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部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3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部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部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部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部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4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根据中职生认知水平和医学知识本身难懂的特点,我们编制了《医学发展简史和趣闻》与《医学科普知识》两本科普读物。其中《医学科普知识》分为人体构造、人体系统、生命的历程、保健与护理4篇,是我校第一部医学普及类工具书。两本读物明显有别于枯燥的专业课本,极大地体现了趣味性和科普性。两本读物分别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通过实例,由浅入深地介绍医学知识并将医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力求生动易懂,把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变为通俗易懂的医学科普知识。两本读物不仅可以供学生自学,还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1.2.1课程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针对中职生临床教学和职业教育的需要,我们对学生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在内科护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中,穿插两本科普读物所介绍的知识。同时,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医学小常识,开展医学科普知识讲座,组织医学常识竞赛来推广医学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后,及时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将2010级护理双证书15、16班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医学科普知识的引入与讲解,对照组不进行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对比两组期末内科护理学考试成绩,发现实验组平均成绩85.50分,对照组则为79.60分,90分以上的学生大多在实验组。说明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

1.2.2临床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我校全面整合研究资料,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并制定实施计划和评价标准。对见习、实习学生开展20学时的医学科普能力训练,通过运用医学科普知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医学科普能力,又能完成既定的临床教学任务。此外,临床教研室多次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训。模拟训练中学生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提出各种问题,“护士”给予解答。这种模拟训练促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复习,有助于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医学科普能力模拟训练和临床实训结束后,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具体实施办法是:由患者及其家属提问,学生解答,然后再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评价。评估对象为随机抽取的我校2009级护理专业160名实习生,其中实验组(在临床教学中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80名,对照组(在临床教学中未实施医学科普知识教育)80名。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患者满意度较高。

2加强中职生医学科普知识教育的意义

2.1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对于刚接触医学知识的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与医学科普知识缺一不可。所以,医学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提升学生医学科普知识水平。中职生入学前接触的医学内容较少,医学科普知识匮乏,直接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而且医学理论知识枯燥、内容跨度大,使得学生对最基础的医学发展史等知识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因此,中职卫校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从疾病护理扩展到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在我国,护理事业虽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发展极不平衡,尤其在西北等地区还处于萌芽状态,很多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者医学基础知识欠缺,远远不能满足护理工作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医学科普知识教育有助于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是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5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社科基金项目“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探究”(项目编号:20130103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一、简介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shton教授提出,是指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标签、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将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用于识别和管理。物联网应用广泛,遍布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检测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十四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发达国家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积极提升物联网的战略地位,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运用,物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我国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在中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据预测,2020年前全球物联网产值将是因特网的30倍,仅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的规模。物联网已经成为政府积极研究与推进的产业,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因各地政府均需开展物联网项目,物联网人才非常缺乏。

二、物联网教育现状

物联网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其所带来的信息产业化革命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了解,但是高等院校物联网教育却非常混乱。一部分学者认为物联网产业虽然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高度,但也只是属于交叉学科,可利用多学科融合实现,没有必要形成专门的专业。另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应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新的专业,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专业结构。

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内多所知名高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具有战略眼光的个别高等院校都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时机,纷纷研究、筹备、申请开设物联网教学,推进在我国高等教学领域的物联网研究。2010年7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大学专业,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工程。据统计,2010年共有700多所本科院校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最终30所获批;2011年又增加30多所高校。

尽管高等院校开办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高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物联网专业不但课程未形成体系,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实验条件建设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并且,物联网这个早已经诞生并走过17年历程的“旧的新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物联网普及教育水平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只限于政府的相关部门、物联网相关的企业、部分知名院校和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院校、沿海发达地区和为数不多的学者中间。这种物联网教育力度必然导致我国物联网人才教育培训的滞后,导致我国在今后国际间物联网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后劲不足甚至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物联网专业教育

物联网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涉及电子信息、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学科,大量高等院校盲目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目的性和社会导向性都还不是很清晰,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上,物联网专业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考虑多年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在进行物联网专业教育时,重点会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平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属于交叉学科,知识体系还不清晰,边界难以界定,社会对该类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也不甚明确,因此必须谦虚谨慎的开展物联网教育,从社会需求的体系结构和专业技能出发,仔细审定培养计划和方案,使毕业生能和社会接轨;第二,平衡学生书面学习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问题:物联网知识面宽、跨学科广,在构建物联网教学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不能只考虑知识的宽度,还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深度,根据区域定位、行业发展、企业需求来分方向、有重点的培养人才;第三,平衡原有学科与物联网教育的关系:高等院校在进行物联网教育时,不能仅仅追求潮流,要结合原有学科办学基础,充分发挥原有学科办学优势。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原有学科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物联网专业教学。所以,我学院根据未来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整合校内现有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进了物联网相关教学科目,为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为了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专业知识,我院在发展初期,开展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等课程。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从事物联网网络协议、通信架构、信息安全等方向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也可以在高校或者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四、物联网网络科普探究

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是将来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除了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物联网专业教育外,还要大力推进物联网网络科普教育。通过网络科普促进学生主动的去了解物联网,提升广大学生对物联网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联网在身边的应用,从而促使物联网在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中,从而有效促进各个行业的物联网发展,进而促进中国科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科普网站的形式对大众进行物联网应用的普及更具有广阔性和灵活性。因此,为大众提供一个具有时效性并能呈现出个性化的物联网网络体验成为对物联网科普体验的一个挑战,同时对提升大众对物联网的认识和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传统的科普模式对物联网普及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时效性,所以在新一代物联网普及的体验中,需采用一系列物联网体验新形式,如视频纪录片、趣味实验室、交互体验馆、发展时间轴等。

面对高等校园的物联网普及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物联网的网络普及工作:通过建立网站进行了视频纪录片、趣味实验室、交互体验馆、发展时间轴,将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目前发展状况、将来应用前景全面的展现出来,普及给高等院校的广大学生群体,使高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物联网科普认知形式――视频纪录片。视频纪录片,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动态视频的方式对所需内容进行写实记录,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力求以真实事件为落脚点,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以此增加人们的相应知识,引发其思考。

在物联网科普网站增加视频纪录片的科普形式,主要依赖于现有的物联网知识。首先,整理互联网中现有的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视频,对其进行细致的分类整理,以“树”图的形式将相应知识视频归类放置。这将极大地增加网站知识划分的清晰度,同时相较于以时间顺序放置相应视频纪录片,“树”图的形式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分块学习,使其能够轻松找到自己所需知识,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其次,整理理论知识库中相关零散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并将其补充到相关模块中。

通过视频纪录片的形式增加学习者对于物联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视觉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增加对于视频中相应知识的记忆程度,有效的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记忆能力。而相较于一般文字内容,视频纪录片包含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重内容,能够使学习者大脑的视觉、听觉等中枢都处于记忆的兴奋状态,这样,相关知识在大脑中就会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视频纪录片能够引起学习者对于新知识的兴趣,有效增加其好奇度,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并能够很好地避免传统学习过程中的单一、无趣。

由此可见,视频纪录片的科普形式将有效并极大地促进人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中是必要,也是必然包含的。

(二)物联网科普体验形式――趣味实验室。在传统的物联网普及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给予量,而忽视学习者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浇灌式的普及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者所得知识的宽度及广度,但盲目地增加量,只能让知识如云烟,一瞬即逝,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既是物联网科普知识,就应更加注重知识的学习成果,只有真正帮助学习者记住知识,了解其内容及原理,体会其本质,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记住所学,并将其应用到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在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增加趣味实验室的科普形式,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简单的知识提供一些相应的实验方法、环境与成果,向学习者展示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与结果,同时鼓励其亲自动手尝试,在此,可以通过增加学习者在网站中的经验值等方式达到鼓励其参与趣味实验室的目的。此外,趣味实验室还着重于实验的趣味性,所提供的实验在保证对物联网体验的练习与体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与时下热点元素的融合,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物联网科普交流形式――交互体验馆。网站的交互性是网站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关键所在,对于物联网技术科普网站,交互体验更是重中之重。

物联网的交互体验是形式多样的,主要设计为:(1)科普互动游戏,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2)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直观的体验感受;(3)远程观测技术,拉近用户与科学的距离。以此为基础,并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特性,推陈出新,才能够让用户对物联网的体验效果更好。

交互体验馆的设计在物联网技术中最热门、最具前景、最前沿三个方向上开展,让大众在交流与互动中体验物联网技术为生活提供的方便,并在接近真实的体验中学习、理解科普知识。

除此之外,交互体验馆设计是在以下几点基础之上进行的:(1)专业人员对相关技术进行实现。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交互体验馆的效果,所以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视频、flash、3D动画的制作将交互体验馆的创意发挥到了极致;(2)物联网技术相关内容的正确性。科普网站保证了物联网知识的专业性和正确性,没有出现专业性的错误,给大众传播错误的科普信息,达到了科普工作的基本要求;(3)人性化的设计。交互体验馆以人性化的设计完成物联网技术的宣传,大众在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中,更加轻松地体验到了物联网技术在生活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四)物联网科普记录形式――发展时间轴。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兴起时间不长,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站以时间作为轴线,进行物联网知识的普及,以此提出并设计了发展时间轴的概念,为科普知识的记录与传播带来新的色彩。

1、形式的简述。以时间轴为主线,以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大变革时间为分割点,进行重大事件标注,点击查看物联网技术发展详情,为大众带来按时间顺序排列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全新体验。

2、展现形式。以3D动画+flash形式制作时间轴,炫丽的动画、新颖独特的3D效果,使大众得到全新的感官体验,在这种多层次的体验中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伟人和重大变革实践,体会一种全新的物联网技术科普盛宴。

3、内容的设计形式。发展时间轴汇集了大量物联网技术科普内容,囊括了物联网技术发展史中所有重大事件,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传播给大众,使大众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全面且详细的认识,克服了发展内容与时间上联系的障碍。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物联网网站科普工作将以新的形式展开,如果一直沿袭科普网站的传统形式,则大众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得不到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的科学素养就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广大科普工作者在新时期的科普工作中应当以创新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以及特色的人性化体验来促进大众进入一个全新的科普新环境,全面提升大众对物联网的科学文化素养。

五、总结与展望

物联网目前发展势头强劲,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虽然物联网产业有着庞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就目前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处于研究发展的概念产品,属于交叉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物联网教育混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我院根据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融合全校师资力量,在学生中开展了物联网专业教育与物联网普及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应更加用心的探索物联网教育的方法与对策,加大力度在高等院校中进行物联网教育,推进高等院校中物联网教育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6

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迎来一次重大的改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14年3月份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国家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要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世界核心竞争力强国中,职业教育所占的比重很大,德国占到了78%,瑞士是占到了82%。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比例较低。因此,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将有一部分向职业教育发展是势在必行的。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讨论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即将转型和正在转型的高校如何更好的进行大学物理这一基础课教育[1]。

1.教学目标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是培养组织、实施、保障生产(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两者对比可知,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普通本科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职业教育要求“够用”。普通本科教育强调从事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具有高技术性。两者差别明显,但两类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大学物理”。其培养目标的差别决定了两类学生被教授大物物理时不能完全相同。在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中,普通本科教育偏重于基础理论的传授,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一般在普通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做一些简单的删减,只是单纯的降低难度而已。这一教学形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没有正确体现两者在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普通本科高校转变职业教育后,原来可以考入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以后要进入职业教育高校,会使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其学生整体的高考入学成绩相对以前也会明显上升。因此,进入“普转职”(即普通高校转为职业教育的高校)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会明显高于目前的高职学生,学学物理的困难程度相对目前的高职院校会有所下降,这就要求大学物理授课内容不能只是单纯降低难度和缩减内容,这一做法对这些准本科的高职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在整个“普转职”的转型过程中,根据教学的目标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普通本科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系统传授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要适当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相联系,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的“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职业教育中,在传授一定的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和新兴技术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延伸到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白,他们学到的不是空洞的公式,而是能够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2.硬件设施的功能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无论从师资上还是从硬件设施上都相差阿甚远,这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此次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即将转为职业教育高校,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其师资水平和学校硬件迅速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高校的大学物理教育也理应得到快速发展。从硬件来说,一般理工科高校都有较好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心。转型过程中,这些实验中心的性质也将从“普转职”。作者经过对目前普通本科高校和职业教育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对比发现,高职类院校所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内容比普通本科高校要少很多,且理论和实验难度都有所降低。普通本科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实验,而一些高职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只包含了其中的一部分。按目前两类院校的教学方式,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整体从“普转职”,完全可以胜任高职教育,而且会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探索高职教育中大学物理实验新的培养方式,改变他们目前单一的实验方式,取“经”于普通本科高校,衍生于普通本科高校,将高职类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分为基础类必修实验,基础类选修实验和开放实验。第一类实验是要求学生必须做的,第二类是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而设置的不同实验。第三类实验是针对学生完全开放的,是在“普转职”高校原有丰富的实验资源基础上,学生可以任意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学生要自行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组合实验器材。在实验完成后,不管实验成功或失败,都要提交实验报告并参与答辩。作者所在的学院一直对普通本科生开展“技能研究项目”,即本科生自行联系教师,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整个过程分立项、中期和结题,学生要进行三次答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甚至取得一些科研成果,这一经历对学生以后的考研和就业都是很有帮助的。还有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在“普转职”过程中可能会实现部分转型,这些高校既进行普通本科生的培养,又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这些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在保持原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将要整合和扩充资源,对两类学生分别进行教学。[2]

3.教育软件的转变与发展

大学物理是多学科的基础,其知识渗透于理工各学科之中,并有力地促进了多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全世界工科大学无一例外地将物理作为重要基础课。但是从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看,在大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存在如下问题:

3.1大学物理教材问题

在整个大学物理知识体系中,除近代物理以外,其它内容基本都是上个世纪甚至更早前发现并提出的理论,这与当代大学生喜欢新事物,追求新概念的思维方式背道而驰,以至于很多学生从心里上认为大学物理所传授的知识与时代脱节。目前,不管是普通本科高校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都存在学生不爱学学物理的现象。虽说近代物理部分离我们相对较近,但由于近代物理的知识较难,所以很多高校对这部分内容都是介绍性质的讲课,并不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借着改革的东风,我们要大胆创新,编写有特色的大学物理教材,在现有大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将与这些基础知识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线生产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引入到教材之中进行介绍和分析。尤其在学校转型为职业教育后,没有涉及生产实际的大学物理教材是难以得到学生欢迎的。在整个教材的编写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大学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并运用于实际的生产技术,而不是单纯的记住数学符号而已。

3.2教学问题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书面知识传授而不重视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使学生听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实际上,大学物理所阐述的物理学基本理论应用于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在讲述电磁感应这一章时,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感应电流,可以联系到高频感应炉使金属块中产生涡流而升温冶金的技术,也可以联系到千家万户所使用的电磁炉。还可以讲解这部分理论是如何应用于火车站和机场安检时所使用的金属探测器,或者直接联系到学生头顶上的日光灯,鼓励学生分析电磁感应理论如何点亮日光灯。一定要改变过去的“灌入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提出问题,并与老师展开讨论。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努力的发掘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学生走进一个充满物理色彩的现实世界。

3.3授课过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结合问题

大学物理知识宽泛,是理工类各专业的基础,学学物理的学生也来自理工科各个专业,但都使用基本相同的大学物理教材,并没有大学物理教材对物理知识与不同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论述。而一般教师只擅长本专业的知识,所以教师一般只教授课本内容,无法将物理内容延伸到学生的专业背景,造成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物理所学知识过于基础,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从而提出“为什么学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无关论”。要改变这种现象,除了编写合适的教材外,需要教师查阅学生专业背景的相关资料,与学生专业课教师积极交流。此外,在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师必须深入所教学生专业的生产一线,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一线生产技术相结合。这一结合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涉及哪些物理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如何在大学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的,以此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和专业的兴趣。

3.4因材施教和科学评价体系

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为职业教育,将使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猛增,会造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现行高考制度下,很多省份高考试卷不同,高中物理教材不同,选学内容不同,造成学生的物理基础相差很大。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分开教学,因材施教。相应地,要改变现在的评价体系,不能再以单一的试卷来评价学生。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看谁公式用的好。因此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让学校考核发展成校企共同考核,让期末考试发展成全过程考核,让一张试卷发展成理论加技能考核。建立公正和开放的考核体系。[3]

4.师资队伍的转型与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是改革的关键。要想成功完成教育转型,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在这次“普转职”的过程中,普通本科教师队伍加入职业教师队伍中,迅速提升了职业教师的整体理论水平,但也存在实践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转型的过程中,普通本科教师要完成以下转变:

4.1转变观念

要进行好的大学物理教育,教师的观念至关重要。高校转型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普通高校教师不愿转型这一事实。因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普通本科高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考上普通本科高校才是真正上了大学,毕业后才能有好的工作。但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经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市场再次起了决定作用,市场决定了一个毕业生能否就业,而不是高校。从长远来看,传统的观念终将被打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世人皆知的,德国从法律上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其《高等教育结构法》明确规定,应用科学大学和综合大学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校。我国于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我国必将得到大力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尽快转变观念,探索适合于转型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

4.2把握历史机遇,走进一线

目前从事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老师多来自国内较好的研究型大学,很少有人接触过生产一线,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反观世界强国德国,该国的“双元制”(即学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培养学生)职业教育在全球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这种教育体系中,教师有着严格的职业准入标准,在入职后还要参加各种培训和深造。德国的法律规定,教师在任职期间,必须要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和管理培训,以保证教师拥有先进的业务和管理水平,能够将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在转型中,我们的“普转职”型教师一般都有着较好的理论功底,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这些教师是必须要走进企业,参加职业培训的。在转型期,政府和企业会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这些教师应该把握历史机遇,积极主动进入生产一线,学习一线的生产技术。作为大学物理教师,更要与企业合作,将大学物理知识与实际生产技术相结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发展生产技术。不仅仅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着促进作用,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乃至个人的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部分普通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就业结构矛盾的核心。现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学科之间的差异日益模糊,大学物理的基础理论早已与各学科相交融。如果说其它学科是高楼大厦,那么大学物理就是大厦的地基,没有好的根基,怎么立起高大的建筑,怎会产生科学的“大师”。转型刚刚开始,我们要直面改革中的困难,大胆创新,努力探索适合现阶段的大学物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家清.转型发展: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J].河南教育(高教),2014,(03):1.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7

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利用地球日、无烟日、环境日等环保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科普环保会议或活动,2013年,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正式晋升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具体的活动包括:

一、多次举办科研科普会议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成功召开三次世界级的学术会议。分别是“中国朝阳首届国际化石节暨古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翼龙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国际古昆虫学大会”,邀请了美、俄、法、日、韩等25个国家280余名科学家共同研究和探讨朝阳地区古生物宝贵遗产,对古生态环境,地理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推向世界高度。

二、积极开展科普环保活动

(1)接待并与“北大夏令营”、“日本带广交流访问团”和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海峡两岸中学生夏令营”等科普环保志愿团队建立、保持长期友好联系。

(2)每年定期开展大型宣传活动,邀请古生物学家,环护专家现场讲解地质知识及地球环保知识,并组织周边幼儿园与小学、初中、高中免费科普游园。自2009年被命名为辽宁省环境保护普基地以来,接受科普教育的中小学生就达到3万人次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环境保护宣传纪念活动,印制传单上万份,有效增强全市人民的化石保护意识,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8

在普通高中的生物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聆听并记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四个不利后果:一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二是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三是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展现,四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均得不到提高。而在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出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这个实验结果不是学生从教科书上看来的,而是自己动手实践得来的,必然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这个实验结论不是别人概括出来的成果,而是自己总结出来的成果,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此外,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这自然会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生物学是必不可少的。

1.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四种弊端

然而,目前在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至少存在着四种教学弊端。一是教师讲,学生听。于是,学生只是暂时记住了相关的知识,考试结束后便抛之脑后。二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实验的结果,缺乏启迪学生思想的教育意识。于是,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操作或课本上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没有认真思考实验背后包含的努力探究、一丝不苟、不断创新等科学精神。三是虽然很多学校都采取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但并没有通过这种分小组进行实验的方式教育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以致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例如,不少学生将使用过的实验试剂随手倒入下水道,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又如,相当多的学生把实验材料仅仅当成一种工具,不带感彩地随意处理它们,哪怕实验材料是活生生的动物。因此,在当前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其“价值品质”的“价值教育”势在必行。

2.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教育”内容

其实,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价值教育”内容。有的内容是生物实验教学中顺理成章包含的,有的内容可以有效纠正学生的反价值行为,有的内容具有发掘价值,其中的内涵对于教育学生大有裨益。只有对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价值教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使生物实验教学发挥更大的价值。具体而言,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价值教育”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科学方面的“价值教育”内容,二是人文方面的“价值教育”内容。那么,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什么会具有这两方面的“价值教育”内容呢?

(1)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着值得学习的“价值品质”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必然包含科学的属性。因此,在学习生物学课程时,一是学习已有知识,二是学习如何从事科学活动、进行科学探索。而从事科学活动、进行科学探索必然包含一定的“价值品质”,并且这些“价值品质”是在生物实验教学这种模拟科学活动的教学中可以学习的。

(2)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藉着值得学习的人文精神

科学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乔治·萨顿看来,科学如同艺术或宗教一样具有人性。尽管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可“一旦你研究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这种理论就像帕台农神庙一样变得具有人性了,而且极为富有人性。实际上,两者都由人所建立,本来就是人类几乎独有的成就。由于它们的人性,它们以天然物体不可能有的方式触动着我们的心[1]”。科学教育中蕴含着人文资源,它“潜隐在科学探索的活动之中,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内化这些精神资源,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以构建新的人文精神[2]”。而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活动,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学习人文精神。

二、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面的“价值内容”

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然影响对生物学的学习,而实验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形成对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遵循科学活动中规范性的价值原则是科学教育活动应达到的目标。

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为基础,融入“价值教育”的内涵,至少涉及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具备基本的科学思想,具备良好的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对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能力的意识,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五方面内容。

1.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树立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具体而言,大致有四方面:一是只要通过认真而系统的研究便可认知世间的万事万物,二是科学知识是在稳定中不断变化的,三是科学结论是需要实证的,四是科学不是万能的。

2.具备基本的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是在科学认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的合理观念。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并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普通高中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基本的科学思想,主要包括: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思想、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思想、对立统一思想、进化思想、稳态思想、生态学思想等。

3.具备良好的科学情感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1)具有良好的科学情感

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情感。只有对科学有良好的情感才能用心进行科学活动。良好的科学情感包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学生才会自愿学习和进行实验,才能保证生物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

(2)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

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只有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才能保障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正确的科学态度包括:实事求是、不畏挫折、团结合作等。具体到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四方面。一是诚实地记录实验现象,而不是依照课本所写、教师所讲、自己所想来修改实验记录。二是在实验失败时,不畏挫折,不要放弃,抖擞精神,继续探索。三是科学活动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配合,因此团结合作的精神尤为重要。四是科学学习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因此要不断认识、反思、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意识

科学研究的成功需要一些基本能力,只有获得这些能力,并有将之自然而然地运用于科学活动中的意识,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的成功。具体来说,科学活动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对未知问题的思考、探究与创造性解决,对已有理论的质疑。因此,教师应教导学生具备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并有将之运用于科学活动中的意识,才能做好科学研究。

5.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能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对某些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3]。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和问题是与技术、社会密切联系的,通过合适的引导,学生便较容易理解三者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人文方面的“价值内容”

生物学不仅包括人与科学的关系,更包含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即包含人文价值。具体来说,在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五方面“价值内容”可以实现。

1.人对待自己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自己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勤奋、细心、严谨、勇敢、坚强、自律、安全等。如何定位自己是影响实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价值品质是保障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科学家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在实验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自己的这些品质,对从事除实验之外的其他活动也是大有帮助的。

2.人对待他人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他人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关心、宽容、诚信、合作、谦逊、平等、尊重、信任等。例如:有的实验由一个团队共同负责,如何合理分工、如何共同配合、如何对待他人的错误与成就等,都是制约实验的重要因素。

3.人对待社会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等。个人需要依托社会,个人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可通过一些生物学实验,使学生明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人对待国家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国家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国、忠诚等。爱国教育是学校历来重视的内容,但仅空洞灌输爱国思想,很难使学生真正接受。而依托生物学实验,用事实说明,不矫揉造作,能取得良好效果。

5.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取向

人对待自然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万物平等、保护环境、关爱动物、欣赏自然等。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已处于食物链顶端。那么,人类该如何对待其他生命呢?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已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如果继续下去,人类的未来将不堪设想。具体到生物学实验中,学生会用一些动植物作为实验材料,也会用一些有毒药品,如何对待有生命的实验材料,如何处理有毒药品,既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又是进行“价值教育”的良好契机。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包括的“价值教育”内容可用图1概括。

参考文献:

[1]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陈恒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9

1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环保科普是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核心,通过科普研究、知识传播、展览展示、资源开发等活动,借助科普场馆等实体,传播环境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知识,以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第一次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1]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地域性。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还是有其共通性的内涵,即强调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环保先行”,公民环保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

2000年前后,我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识教育是一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没有贯穿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导向,只是加入了少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内涵难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更为简单化。教师将其理解为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或专业导论课,即面向所有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概论等作浅显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个性发展、年龄差异等因素。学生则将其理解为发展一点兴趣、爱好,选课时偏向较为简单、有趣味性的课程,考虑的是如何快捷轻松地拿到学分。[3]通识教育课程不免成为调味剂、开胃菜、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对元培班的初步认识最多的选择是自由选专业(83.1%),远高于培养通才(38.8%)。[4]课程的开发及选择中的学科知识融通问题基本上被大学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建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以及促进合格公民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呈现浅显化、趣味化(有时甚至是娱乐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专业课程教育。

2.2环保科普教育浮于形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呼吁向大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环保科普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如下:

2.2.1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

许多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常识教育上,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譬如:对电子垃圾概念、废弃物回收标识的认识、白色垃圾危害等知识很多学生不了解。同时,“十三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环保科普教育内容应更丰富。

2.2.2环保科普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基础课中极少涉及到生态环保知识,譬如: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生态环保的内容,但该教材中只是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等较少篇幅提到了生态环保问题,有些基础课教师甚至忽略了此章节的讲授。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外甚少参加环保科普活动。学校很少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保知识。

2.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及形式单一的现状,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使命感的培养当成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非环保专业(甚至环保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肤浅、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参与环保科普通识教育的热情不高。

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应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专业意识,将通识教育与环保科普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保使命感和责任心、有良好环保习惯、积极参与环保科普活动并能对环保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开设环保科普课程

大学课程中,不仅要有专门的环保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要把环保科普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将《新环境保护法》向大学生普及,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此外,要把生态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教给学生不同的环保科普知识。譬如:土建类专业,应教给学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旅游类专业,应教给学生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知识。同时,环保教育课程内容要广泛,应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科学、环境伦理道德以及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手段、新工艺、信息化等知识。环境法制知识规定了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它可使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道德伦理观是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能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及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环保道德标准。[5]环保新知识是让大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环保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3.2打造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大学应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无害化”为一体、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人共泰”的同时,也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去维持和宣传这种和谐。首先,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机能整体性的特征。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校园里的人、生物、环境、文化等之间相互平衡协调,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多样的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譬如:校园内有多样化的植物、有适合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的场所等等。再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自组织性的特征。校园的整个生态系统内其结构、功能之间是融洽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不需要将校园植物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最后,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景观美的特征。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即是让景观美具有生命力,景观美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是外在的;富有生命力是指景观具有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是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景观美与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两者又相互统一。[6]

3.3建设环保科普基地

开设了环保专业的大学(或有较强环保意识且有条件的大学),或几所大学、企业联合,可建设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普基地可延伸产学研合作的外延,不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全日制学生的环保素质,而且将环保新知识、新技术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普及。环保科普基地实施“六个一”建设方案,详细如下:“一个科普场馆”,即建设包括生态校园展示馆、环保科普体验馆、环保宣教展馆、环保发展史陈列馆等,学生参与场馆设计,每年向公众开放;“一套宣传册”,即大学生参与撰写,图文并茂地宣传与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环保知识;“一支宣传队伍”,即相关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吸引合作企业的技能大师参与,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普宣传队伍;“一套宣传视频”,即教师和企业技能大师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科普宣传视频,宣传公众身边的环保案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环保等;“一套宣传讲解词”,即由相关专业师生自编、自讲,采取专业讲解员与兼职讲解员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社会公众讲解环保科普知识;“一系列宣传活动”,即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使自身的环保素质得到提升,且能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在环保科普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上,改革传统环保宣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视觉与听觉多重效果,凸显环保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等.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25(6):51-5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0.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识例10

本届读书节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书香校园的营造,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学校的读书工作,现将本届读书节总结如下:

一、深入宣传,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学校教育局的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读书节活动方案,按照活动方案,我们迅速在全班开展了“校园读书节”活动的动员工作:要求各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期主题黑板报、或制作格言、名人名言牌等,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让校园的墙壁、黑板、书橱、画廊等充满浓郁的书香。通过强势宣传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为深入落实读书节方案的各项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安排,让读书节活动有序开展。

1、启动仪式

在我校的第四届读书节活动的启动仪式上,王能兵校长围绕“阅读科普读物 倡导低碳生活”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要求全体师生多读科普读物,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接着我校教师代表姜玉青老师和学生代表分别讲话向全体师生发出“阅读科普读物、倡导低碳生活”的倡议书。

2、“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在领导、教师、学生代表发言后,我们开展了千人签字仪式活动,让全校近千名师生在横幅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读书的名言。

3、读书节的第三项,我们要求各中队开展一次以读书为主题的中队活动。其中一(1)班席月菊老师对科普知识简单易懂的宣传不让低年级小朋友听的聚精会神,在教室里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四(4)严红老师的科普读物心得交流气氛异常热烈,同学们常常为一些科普知识争得面红耳赤……总之,在交流中,科普知识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中,在知识的碰撞中,让学生明白了低碳生活要从小事做起,要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