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40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1

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为基础,将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为基础目标实施教学工作,促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培育语文素养的理念,从而构建健康而又独特的个性学习特点。由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优质的语文素养课堂。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培育语文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实施的教学对象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对学习也有强烈的欲望,由此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要结合现实操作案例,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随着语文素养观念的推广和引用,不管是教学工作中、情感态度还是知识学习等方面,都语文教学工作提出可更高的要求,这不但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在写作、文字、阅读已经沟通中锻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获取优质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案。

突破传统意义上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约束,是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试教育是依据解决升学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方案,虽然在某一方面获取了优质的成绩,但是对于学生整体发展而言,教学工作远离了社会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导致应试教育成为应付考试、获取分数的教学方案。随着语文素养理念的推广和引用,促使实际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在实际发展中Y合学科、实践活动等,从多方面展现出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特点。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理念一直存在。虽然依据新课改理念的推官和引用,促使语文素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因为实际教学中应试教学理念过于强烈,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强硬的为学生灌输语文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考试知识,没有拓展课堂知识包含的延伸知识,导致应试教育阻碍了学生构建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知识过少。语文本身是一项语言课堂,学生的学部分源自于生活,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语文教材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缺少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获取的语文知识存在限制。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缺少学习理念,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滋生的理解能力存在限制,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有些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认识到学生在语文素养中的培育教学重要性[1]。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培育方案分析

(一)优化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但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这是因为我国教学系统在培育优质教师人才的过程中,还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案,在这种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也会收到约束,这样难以引导学生构建优质的语文素养。由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远离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创造新的素质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牛郎织女》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我国历史流传的神话故事,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并且依据拓展思维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构建优质的学习方案。

(二)拓展语文学习视野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实践活动,以此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以此拓展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观看新闻联播,在假期阶段为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会依据春联、对联等形式实施教学工作,同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结合生活中观看到的对联,整合分析和研究。依据实际活动,学生不但可以获取多样化的对联,还可以结合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2]。例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市内或者是学校图书馆借阅《西游记》全册,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前因后果,为之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三)优化教学方案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两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视频、文件等形式为学生直观的展现历史背景,但并不只是依据单一的课堂知识解读实施课堂教学工作。同时引导学生实施语言沟通,为学生提供教学依据,明确圆明园在没有受到毁坏之前和火灾之后两者的差异性,这样不但有助于为学生语文知识提供基础,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背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学习水平[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实施语文素养的培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具备优质的引导作用,要教师结合合理的方案实施教学工作,更要关注细节,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作者简介:王立江(1973.9-),男,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人,汉族,一级教师,学历;汉语言文学本科。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镇榆西小学。

参考文献: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24-01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升初后,对初中教学的内容无法完全跟上,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以后的进步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强化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力度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中小学教学内容无法有效衔接。很多学生完成小升初后,学习热情不再像小学时一样高涨,不仅语文课的学习受到影响,对其它科目的学习热情也在锐减。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进行过渡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小升初的衔接阶段,以往小学与初中间的互不联系的状态应予以改善;预防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

一、摒弃阶段教学的理念,加强过渡教学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小学教学无法衔接、交流不畅的现状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痛。小学、中学泾渭分明,所以,教学中的阶段性特点也显现得淋漓尽致。到小学六年级的阶段,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尽早赶上教学进度,以空出一部分精力来抓复习,将必须把握的知识要点讲透、讲清楚,尽可能帮助小学生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尽量发挥所学――结果正是迎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忽略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大部分学生超常发挥,以喜人的成绩升上中学。小学阶段夯实基础,是必须的。然而,还需要重视初中和小学的衔接。

假如观察初一的语文试卷,能够发觉,不管是题目的数量抑或困难程度,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都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初中语文试卷的内容显得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试卷格格不入。这也可以解释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到初中却无法跟上语文教学进度的现象。笔者认为,老师在试卷的设计上,不要力求完美,要循序渐进,突出试题的立体感。

二、避免两极分化和成绩退步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不难、理论点不多,老师通常注重学生对其的死记和表面的了解,思维难度很小,老师讲解的内容不多并且速度较缓,对学生必须了解和把握的知识循环往复地讲解和训练,作业的检查也做的滴水不漏,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一次学完,测试题目不多、困难程度不大、时间充足,并且考试要点都在日常的语文课教学中作了批注,学生仅需要仔细答题,就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初一语文课本的知识内涵、课文数量等跨度太大,知识点增加;知识点除开需要强记以外,更为偏重解析和解读,思维难度不小。因为课时不多,老师讲授速度提升,容量不小,大部分知识都是一笔带过;而老师在作业的检查方面并没有小学语文老师那样细致,测试的题目多、难度不小,学生的答题时间往往不够,这还不算上课文知识的拓展。

从课本内容、学习模式、学习需求等层面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显然并不合格。学生无法消化初一课程中的繁杂的知识点,无法在上课的时候集中精神。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两极分化以及成绩退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笔者认为要注意下面内容:

1.注重对字、词语、句子的诵读以及积少成多、熟悉工具书的使用等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恰当设计一部分有思想、全面的、能够将课内外学习相联的语文题,让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而且,还应引导其学习语文的目的:伴随小升初,所学到的知识将更多,题目会变得不容易解答。

当这部分学生升上初中后遇到难度较大的语文题或思维较为活跃的类型题的时候,就不会两眼一抓瞎,为初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2.老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必要时利用老师的权威去传授知识,让学生不仅了解表面的知识,更深入了解隐藏的知识。比如:句子方面的训练,小学大部分时间都利用举例说明的形式,让学生生搬硬套。假如这时候将“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的使用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对句子的学习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诸如这类的过渡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过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乃至未来的语文学习中找准自身所处的位置,小升初的阶段是终身学习这一列车的第一个“联接螺母”,如果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就不用谈未来的语文学习了。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过渡”教学极为关键。

参考文献: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3

题型结构分析:

历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单项选择题,30分,占总分的20%;其他题型,包括写作、填空和简答题等,120分,占总分80%。

试题难度分析:

历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试题难度大致分三个层次:较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分别占总分的40%,50%和10%。

考试内容分析:

历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内容分四大部分,语言知识运用,出单项选择题,18分;现代文阅读,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37分;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出简答题,25分;写作题,70分。

能力要求分析:

历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分为A、B、C三级。A级着重测试记忆辨识能力,B级着重测试理解分析能力,C级着重测试应用表达、鉴赏评价能力。 且高层次要求一般包含低层次要求。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要求了解基本的语言知识,目的在于运用。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要求:A级;

2、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以附录《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准)。能力要求:A级;

3、正确使用常见词语(包括成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力要求:B级;

4、辨识并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能力要求:C级;

5、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要求:C级;

6、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能力要求:C级;

(二)现代文阅读: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能力要求:B级;

2、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能力要求:B级;

3、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主要的表达方法。能力要求:B级;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要求:B级;

5、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C级;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能力要求:C级;

7、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要求:C级;

(三)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初步鉴赏古代诗歌。

1、理解句子,把握文意。能力要求:B级;

2、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能力要求:B级;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能力要求:B级;

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C级;

5、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能力要求:C级;

6、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要求:C级;

(四)写作

1、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通知、申请书、感谢信、求职信、启事)的写作要求和基本表达方式。能力要求:C级;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4

一、研课标,明过渡

新的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更注重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它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将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一以贯之的目标。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就要仔细研究小学和初中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要求有何具体不同。例如: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高年级的“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层面,由小学语文的“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语文的“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老师只有真正细细研读课标的这些变化,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到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能渗透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好方法。

二、 研教材,明目标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犹如飞驰的火车,我们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于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等就像这列火车上的一节节车厢,如何使孩子们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我们就要细细研究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该如何过渡,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具体到小学高年级语文来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我们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适度渗透一些七年级语文的学习目标。小学高年级在教师研读教材后,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着眼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就小学教小学,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关照,因而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发展。因此,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更要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关注一些与初中知识关联性强的知识增长点,确定好既适应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又能体现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的目标,让孩子们跳一跳也能够得到,帮孩子在这些知识增长点上“飞一飞”。这样,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这两节车厢的联系就更紧密了,衔接的效果会好得多。

三、研过程,明方法

因老师们个人的理解不同并鉴于孩子们的成长经历的差异,小学高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易沿袭中年级的一些做法,具体表现为,在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小学老师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从朗读声音的轻重中去体会。而且小学的教学过程易限于课文内容,在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而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则需跳出课文内容,关注社会现象,从特殊的例子中,推断出一般的用词规律,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小学高年级老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学习方法的渗透。具体到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来说,我们可以在创设情境、通过朗读训练去感悟这一知识点后,将理解程度适当延伸、总结提高,从“一个词”扩展到“一类词”,进行初中学法的渗透,进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生动之后,进一步拓展延伸,帮孩子们整理出这一类词的共性――采用了拟人手法,进而引导孩子们认识说明事物的文章里,这一类词语能够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这样就顺利实现了初中语文学法的渗透。有了这样的渗透与铺垫,将来孩子们在初中再学习这类知识点时,就会因为这个跳板的存在而水到渠成。

四、研学生,促过渡

从小学升到初中,是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低年级依恋老师到初中阶段自主意识增强的过渡期,在对老师有明显依恋的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萌发。作为小学高年级老师,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样一个抓好过渡、促进衔接的黄金期。我们应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半扶半放,给孩子一定的自,帮孩子们制订学习计划,优化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能力。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及时总结、进行思维拓展的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孩子们进入初中后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

五、研试卷,主导向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5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學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1)字数达到400字;(2)结构完整;(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2016,(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6

一、高级英语中跨文化教学现状

近年来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已是英语教学中不争的共识。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英语》除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鉴别能力。因此,《高级英语》课程需要注重教学中双向文化认知的导入,创设中西文化的课堂交流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高级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对基础阶段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进行巩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文化意识、特别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因为高级英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运用语言知识需要对一定的目标语的社会文化,包含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一)英语教育考试导向及其要求。

刘润清先生在(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一文中不无忧虑地指出.“目前英语的教与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的目的,这正是有识之士所担心的”。各种英语考试多半是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考查,这样.英语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对其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却往往忽略。而高级英语教育更是如此。

由于高级英语的语言知识量非常丰富,能力要求绝大多数也停留在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学生没有太多涉猎到文化的内容,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影响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加大了对于文化内容的考核,虽然考察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性的内容,但由于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师生文化意识淡薄,课堂文化元素难寻,跨文化教学的路依旧艰辛。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真正提高高级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受我国多年应试教育及高校扩招引起的综合教学水平降低的影响。很多年轻高级英语教师本身就缺乏渊博的中外历史、社会文化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教那些考试要求的内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这些状况应该引起英语教师的反思。所以,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人才呼唤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较强的文化素养的教师。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措施

虽然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有诸多障碍和困难,但这不是不进行跨文化教学的理由。不管教初级英语还是高级英语,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而且要持之以恒,因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一下子摆脱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轻易获得另一种文化” (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挖掘教材,顺势拓展。

现行的张汉熙编AdvancedEnglish及杨立民编Con.tempo.r~-’yCollegeEnglish等教材有一个特点是“文化渗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肯尼迪的就职演说时就可以围绕美国总统选举、任期等内容展开,并可以对比中美两国元首等内容,让学生将相关知识铭记于心。又如“VirginiaWoolf’的“Professionsdorwomen”中有关于英国人不愿吃鸡腿的习惯——吃鸡腿等于“sacriifce”,中国学生对此不理解。这种不解源于中英饮食文化的差异。

(二)词汇教学,彰显文化。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Peter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典故。了解这些词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如在学动物名称时可以介绍宠物习俗。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dog。喻指“幸运的人”;bigdog,喻指“大亨、要人、保镖”等。词汇富含文化,只要教师勤于探究和积累,通过词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更加佩服老师知识的渊博。总之,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

(三)灵活教学,渗透文化。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7

【基金项目】2015年山东省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15SDJ14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11-01

1.PBL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首先应用于医学教育改革,经完善成为现代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随后推广到管理、工程、心理、语言等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上世纪八十年代起,PBL开始应用于外语教学。Fried-Booth首次将引入EFL研究视域中,认为语言学习任务就是基于应对目标(问题)基础上的积累式发展。Hanies将问题模式视为一种基于学习者兴趣的多技巧训练方式。近来研究表明,PBL模式侧重培养学习者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倾向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国外对于PBL教学法的研究具有学理性较强的特点,对其国内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目前,中国对于PBL以及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尚为起步阶段,在PBL在大学英语应用的研究文献中,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基于理论层面的侧重P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和适用性的预测,例如可行性研究(余兰,2010),对教学设计启示(胡先志,2007),师生角色转变研究(吴修玲,2012)。另一类是结合理论的实践性研究,汪洁的《问题导向式学习法P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5)是以二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较为系统性地研究PBL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此后多数文章为探讨PBL模式在特定课程中的试行。这类文章研究者的局限在于教学经验贫乏,实验周期较短,对于PBL在教学中引发的问题缺乏实际的思考和应对能力。此外,如何在大学高年级西班牙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仍然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2.PBL在高年级阶段西班牙语教学应用的可行性探索

西班牙语作为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母语使用人口超过4.7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与西班牙和其他西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西班牙语人才的社会需求逐年增加造成中国高校西班牙语教育迅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学习人数、教学规模的“井喷式”扩张,中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学科发展存在严重的缺陷, 笔者认为针对高年级西班牙语专业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西班牙语专业课程设置缺乏与国家社会需求相一致的整体规划,目前高校的西班牙语专业发展、学科规划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思路,与英语等其他专业学科发展形成严重脱节。第二,尽管《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分别于1998年、2000年相继出版。目前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仍然注重对已有语言自学能力的高年级学生采用语言点机械式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这种依然停留在死抠语法知识、细化语言现象的基础阶段教学方法,限制了高年级学生以知识认知来提高语言技巧自主习得能力的发展。

PBL模式在西班牙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目前西班牙语教学中仅基于语言点学习而忽略语言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一现状,为语言技能掌握和文化知识获取以及能力培养方面建构可行性通路,满足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学习中文化知识积累、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等方面的教学要求。通过情景式问题化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问题能力。

3.PBL在《高级西班牙语》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高级西班牙语》作为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主干课程,其课程设置依然遵循以语言学习为基础,借助学生在基础阶段形成的自主学习习惯,锻炼学生具体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深化学生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的认知。这种由纯语言点的被动学习到知识自主认知的转向,恰恰符合PBL教学方法所注重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因此,我们将《高级西班牙语》作为PBL教学方法实验的首要对象。结合PBL方法以及《高级西班牙语》课程的具体特点,我们着重完成了以下工作:

1)前期预习:(以《现代西班牙语》第四册 第五课 Final de Jornada为例):首先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预习,围绕第五课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更有效地明确课程教学的难点及重点并利用“网络课程平台”上传辅助学生学习资料。

2)确定问题(trigger), 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难点,引导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

3)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老师的辅助指导下,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信息的搜集、分析、加工作,自主探究问题。在课上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小组问题解决策略和结论,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互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评估小组综合表现,指出缺陷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巩固。

结论

高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西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在锻炼具体情境中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将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应用于《高级西班牙语》,可改变课堂中集中语言点的机械性教授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深化对知识的全方面扩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次有效的尝试。

参考文献: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8

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精读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直以来困挠高年级专业英语教师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词汇量的掌握应该在6500个以上,并且已经深入学习过几乎所有英语中常用的语法知识。此时的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已经有了自学能力,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对于长句、复杂句式也具备了分析能力。因此,高年级的专业英语的精读课已经不能停留在以词汇学习、语法分析、大量的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础教学方法上了,而是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综合性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即将面临的职业生涯或继续深造积累坚实的能力资本。

一、专业英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难题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高,视野的扩大,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判断力、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模式。他们不再满足于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和课本的知识,而是带有一种初生的、朦胧的批判意识对待课堂学习。加之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和知识获取途径多样化、快速化,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亦随之而活跃,不少学生认为精读课文冗长、过时、枯燥、不实用,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当今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通过12年的学习,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几乎所有的语法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这期间,作为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精读课(中学的英语课也可看成是以词汇和语法为主的精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几乎一成不变:朗读、生词学习+练习、逐句分析语法和语意、翻译、问答。学生一方面厌倦了这种模式,渴望新鲜和突破,另一方面也习惯了这种模式,因而对于三年级精读课文长度的突然增加(1800~3000词左右),课文内容的深度广度的迅速扩大,生词表、语法练习的突然消失感觉不知所措。程度较好的学生觉得失去了主攻的方向,有劲没处使;程度较差的学生就止步于一知半解,得过且过。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数三年级专业英语的学生发现,在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上想再上一个台阶的难度很大。一方面,从传统的学习方法中继续挖掘和提高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他们发现,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稍微有点专业性要求的口译、笔译、会话、演示等机会,都会暴露自己语言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即便是听新闻,看原版片,读英文报刊、网页,仍然有大量听不懂、看不懂的地方,并且再也找不到一、二年级时那种理解能力与日俱进的感觉。换言之,在三年级,单凭天赋+努力的传统投入模式所获得的边际能力收益在迅速下降。学生都渴望突破瓶颈,重拾自信。

二、高年级精读教学中的研究法和演示法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上述特点,结合笔者在海外学习的经历和高年级英语精读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把研究法和演示法引入精读课堂,能够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演示和演讲的能力,思维和理解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突破高年级的发展瓶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读教学中的研究法。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专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研究”在这里指的根据需要是获取和整理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可用资源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过程。研究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综合能力之一。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对于四年级的论文写作至关重要,而且是对将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锻炼。那么如何在精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呢?

高年级的精读课文,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科学、经济、哲学、文化等各个层面,以梅仁义教授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第五、六册为例,所选课文不仅有作家的经典小说节选,还有知名记者、专栏作家的时事评论;既有科学家、环境学家的科技色彩浓厚分析报道,又有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鞭辟入里、字字珠玑的理性议论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大量的背景知识、科技知识、经济知识、文学典故等,不仅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而且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单纯依靠课后的注释或教师的灌输,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在课前预习阶段、课文讲解阶段和欣赏分析阶段把需要深入了解的课题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指导他们通过互联网、图书资料等找出这些相关的知识,建立这些知识和课文内容的联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精读教学中的演示法。

演示法,即presentation,一般是指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给学生做示范,以说明或引证所教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这里,笔者所说的presentation,是指让学生把通过个人或小组研究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讲解和展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有详实的内容、清晰的条理,而且要求演示课件制作得美观,学生语言表达得流畅。这个过程既是对前期布置的研究任务的考核检查过程,又是精读课文中背景知识、文章赏析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3.教师在研究与演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与演示过程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其一,教师要精心设计研究课题,确保这些课题不仅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而且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匹配,学生感兴趣,并且资料丰富,学生容易上手。例如“Two Kinds”中的Shirley Temple的生平、形象和电影,“The Merely Very Good”中的W.H.Auden的诗歌,“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中的“Maslow’s Pyramid”,等等。还可以结合时事让学生以小组调研、讨论的形式探讨相关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分析完课文“How to Get the Poor off Our Conscience”的观点后,可以让学生以“良好的社会福利是否会打击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为题从正反两方面研究北欧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和实施效果,从而提出小组的观点,在课堂上加以讨论。

其二,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给予评论和指导。让学生研究和演示不等于教师可以休息了,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付出研究的努力,一则现在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以讹传讹,需要教师给予指正。二则教师上课PPT课件的制作手法,动画、插键、超链接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讲解和课件内容的配合,都对学生的课件制作和讲解起到范本的作用。三则学生演示完成后,教师除了要给予鼓励外,更要给予恰当的点评,对于不完整的信息给予补充,在内容的条理性、课件和讲解的配合度和演讲技巧方面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其三,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不仅要在学生演示完成后带头以掌声表示感谢,而且要在讲课的过程中援引学生演示中提供的信息和知识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机会均等的原则,给每个学生演示的机会。此外,将presentation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也会对学生的主动探索、展示才华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研究法和演示法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通过对三年级精读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研究法和演示法的积极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知识才能被他们愉快地学习。这一点在高年级学生中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独立性、批判性在不断提高,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在不断拓宽,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非常需要一个平台来测试和提高自己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综合能力。课下研究和课堂演示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信息获取、知识整理、理性分析、课件制作和口语表达等多种能力融合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如前文提到,在高年级的学习中,背景知识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和文章的精华所在,然而仅仅依靠注释和教师讲解是不够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信息,不仅可以使参与该课题的学生深入了解该课题的内容,而且通过课堂演示,还能够把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全班学生。例如学习“Two kinds”一课时,主人公Jin Mei的母亲怀揣着不切实际的美国梦,在JinMei小时候一心要把她培养成“神童”,当时的著名童星Shirley Temple就是母亲的参照物,而小Jin Mei的幼稚的心中也曾有一个童星梦,即便在后来和母亲的斗争中,在她毫无准备的第一次登台演出前,她仍然对Shirley Temple式的fancy curtsy充满童稚的向往。在文中,Shirley的 tapping dance(踢踏舞),fat curls(大卷花),sauciness(戏谑的,没大没小),fancy curtsy(花哨的屈膝礼)等特征是没有见过Shirley表演的人难以理解的。分到这个课题的小组不仅讲述了Shirley的成名过程,而且播放了一段Shirley的经典歌舞表演,并把上述的元素囊括其中,使这五分钟的展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全班学生对这些词汇和背景的理解。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博与专相结合的人才。《大纲》指出,面向21世纪培养的人才应该在具备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课文为蓝本,对文中的知识点展开发散性的研究,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课本以外的广博知识。例如对“Love Is a Fallacy”中Pygmalion典故的研究,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希腊神话中的原意,体会作者使用这个典故的精妙所在,还可以了解肖伯纳的经典剧作《卖花女》对该典故的阐释,甚至突破文学疆界,让学生懂得教育心理学和当代管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含义,从而拓展学生的眼界。

4.培养学生的演示和演讲能力。

无论是讲课、学术交流还是市场营销、客户培训等,在多媒体普及的今天,配合PPT进行演示是学术和商务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甚至有些公司在招聘时就把即兴演示作为面试的内容。然而在大学中,很少有开设演示培训课程的。即便是专业英语的口语课也没有这项内容。精读课上的演示训练,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

5.树立团队精神、培养合作能力。

面对着环境中极大的不确定性压力(pressure of uncertainty),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是当今企业崇尚的无形素质(intangible qualities)。通过小组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分,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克服内部矛盾,形成俱荣俱损的团队意识,互相帮助,群策群力。同时鼓励学生将演示文稿在全班分享,不仅可以传播知识和信息,更可以在一个更大的团队中培养合作、贡献、分享的意识,强化全班同学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年级的精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以课堂为平台,以课文、注释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为起点,让学生就背景知识、文学典故、科技、经济、时事等课题开展研究和演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变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而学生群策群力所呈现的研究成果、收集的数据、影像资料、反馈的信息也对教师日后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参考作用,真正取得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修订版,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bfsu.省略/chinese/site/gxyyzyxxw/zywj/tyyjxdg.htm.

[2]梅仁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5-6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3]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9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创新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使现代的教学课堂变得异常丰富而灵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新起点和新旅程,作为教师,应该为小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语文文化知识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关注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语文是语文知识的入门教学,更是小学生认识语文和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老师要将这一内容高度重视起来,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语文中拼音的读与写,通过朗读或演唱诗歌加深小学生的记忆,加强拼音与汉字的写作训练,为提高小学生的写字质量奠定基础。

二、注重小学生课外知识的培养

面对全新的教学背景,培养学生博学知识要从小抓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的课堂中,老师要加强课外知识的融合与介绍,平时还要鼓励小学生主动看一些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视野,有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小学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代表着这个学生良好的品质与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或者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从而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关注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阅读考验的是小学生掌握发音及拼音识字的能力,通过文章的阅读能够检验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锻炼,语文知识本身就综合了语言结构中的各种模块,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小学一年级是小学生摆脱幼儿园教育的一个新的征程,更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满足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小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才有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及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高中一年级语文知识点例10

作文教学具有严格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方式以及规范的教学要求,是语文学科中与阅读教学相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作文的教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学科体系的构建;二是中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系统的构建。

所谓作文学科体系主要是指教师教给学生的和写作文有关的语文专业知识、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思维等知识;所谓各年级作文教学系统是指初中三个年级不应该各自为战,而是应该整体构建作文教学的体系,各年级应有明确的分工,明确各个年级所应当完成的任务,低年级应当为高年级打好基础,高年级应当及时向低年级反馈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

二、作文学科体系的内容

作文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作文学科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的体系,根据写作实践的要求,可以明确作文学科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字词、成语、短语、句子、名言警句、诗词、名家名篇以及钢笔字等。

2.语文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标点符号、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汉语语法、文体知识等。

3.作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的把握。

初中作文的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3)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4)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5)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6)语言通顺,不写错别字(7)正确使用标点符号(8)书写规范、整洁。[1]

准确把握作文写作要求有助于学生在作文学习和写作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以此来检验、修改自己的作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朝着符合写作要求的方向去努力,进一步提高自己作文的质量。

4.写作技巧训练

作文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审题的技巧、选材的技巧、拟题的技巧、开头的技巧、布局的技巧、结尾的技巧等等。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帮助学生熟练的驾驭作文的写作,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5.写作思维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为了教学生写好作文,我们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系统的培养:观察能力、回想能力、联想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晨读大声读书的习惯、课上认真习作的习惯、课下记笔记的习惯、平时阅读的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等。

三、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初中三年各个学段的分工应当具体明确并且上下衔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目前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各年级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没有把作文教学当成一个整体的任务来完成,这直接导致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一部分内容被多个教师重复的教,即“重复劳动”现象;二是,一部分作文写作的知识没有教师去教,即“无人劳动”现象。

造成这两个现象主要有这样三个原因:每个学年都分班以及更换教师;三个年级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各年级教学任务分工不明。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初中学校应保持班级和任课教师的稳定性。

很多学校出于各种原因,会在某个时期进行重新分班,这导致学校需要重新安排任课教师,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又要面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虽然各个教师在总体的教学进度上是相同的,但是在细节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就拿作文教学来说,有些教师讲了作文学科体系的一部分知识点,一些教师没讲;或者一些教师讲了这一部分知识点,另一些教师讲了另一部分知识点。那么就对下个学年的任课教师带来了麻烦,最后只能是重新再讲一遍或者干脆不讲。

任课教师的流动也造成了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造成教师流动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为了保证整个教学的连贯性,学校要尽量保证任课教师人员的稳定。在发生教师更替的情况时要确保做好接任教师与离任教师工作的交接,使接任教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作文教学体系以及整个教学进度。

2.三个年级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战”的情况,因此,各个年级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由三个年级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专题交流,以此确定各年级的教学分工、确定教学进度、交流教学经验等等。

3.各学年作文教学任务分工要合理清晰。

各学年的教学任务分工是初中作文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当充分分析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以此作基础,明确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下面针对教学任务的分工提出一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体工作,各个学段完成各自的任务即可。

第二,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标点符号和修辞方法的重点讲解和练习,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是作文写作的基础。作文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应当在七年级第一次作文习作时就进行讲解,并在历次习作中进行强调,以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写作思维当中,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自觉。

第三,七年级下学期进行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系统讲解和练习。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不仅应当进行专题讲解,而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相应的课文进行巩固,以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熟练运用的程度。

第四,八年级重点进行汉语语法的讲解和练习。

汉语语法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自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类、句型、常见的语法失误、复句、句群。其中标点符号作为语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讲解。

将语法知识分解成以上几个模块,根据各个模块的内容多少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将其分成两个部分在上学期和下学期进行集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