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9 15:49: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篇1

一、服务经济加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服务经济(Service Economy)是以人力资本基本生产要素形成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服务经济是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兴经济形式,总的来说,服务经济是以服务活动在社会经济的大蛋糕中占到主导地位为标志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指服务行业的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总和。

二、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态

1.服务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基础之上的

从对许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国家的服务经济在工业化之前就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一般情况下,服务经济的GDP份额不低于第二产业的产值,进入到工业化发展时代,工业经济的雄起对于服务经济是有着一定的冲击的,相应的,服务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直到后经济时代,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以后,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使得服务业的需求井喷,这样一来,直接促进了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直线上升,服务业比重进入新一轮持续上升轨道,并逐渐占据经济发展主导地位,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过渡和转型。

2.服务经济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钱纳里曾经做过相关的研究,结论如下:

当人均收入达到2400到3600美元的时候,工业化就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就是说人均收入达到2400美元就可以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起点.同时,人均收入与服务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服务业所创造的产值也是在不断增加的。

三、服务业是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1.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

服务业对于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就业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例,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美国的服务业吸纳了整个美国社会就业人口的78%,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重,中国台湾以及英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甚至高达80%,并且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美国为例,从1970年到2006年间,美国服务业的产值比重由64%上升到82%,增加了18个百分点,但是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例由40%上升到76%,近乎增加了一倍,类似的,法国和德国的服务业产值比例分别由58%和50%提高到77%和72%,增加幅度明显。

2.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在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一种加速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占到国民经济的比例以及吸纳就业人口的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从1980年到2007年间,美国的服务业占到国民经济的比例由64%递增至78%,增加了14个百分点;德国服务业占到国民经济的比例由57%递增至72%,增加了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的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比例比重由1980年的40%递增到2005年的78%,增加了将近一倍,德国的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比例比重由1980年的43%递增到2005年的76%,增加了33个百分点。除了这些国家以外,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四、服务业结构升级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关键特征

1.服务经济的优势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

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的差异也导致了服务业的组成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工业化之前,服务业的主要结构是指为个人以及家庭提供消费服务和零售服务。但是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主要的服务内容是围绕着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的.

2.生产业和知识型社会服务业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龙头

篇2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

    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wwW.XchEn.cOm.cN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篇3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篇4

一、北京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态势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中,是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归为一大类进行统计的,由于其中商务服务业占绝大比重,直接使用大类数据不会影响对商务服务业的分析,且从数据可获得性方面考虑,本文使用投入产出表中统计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增加值

由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可知,在2002、2007两个统计年度,对北京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这行业占北京生产总值的近60%。2002、2007对北京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前十位行业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对北京生产总值贡献最大的十大行业

2002年度,北京市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81655万元(当年价格),占北京市当年生产总值的8.26%,在42类行业中排名第3位,可以看出商务服务业在北京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度,北京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02510万元(当年价格),占北京市当年生产总值的4.18%,在42类行业中排名第8位。通过两个年度的比较可以得出,从绝对增量上来看,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较2002年度有所提升,但对北京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下降了4.08%。而对北京市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提升最快的是房地产行业,由2002年度的5.52%上升到了8.64%,其次是综合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由此可以看出,尽管商务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还需要提高。

(二)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率

从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可知,北京商务服务业增加值率为从2002年的54.64%下降到2007年的30.97%,在42类行业中的排名也从2002年的第3位滑落到2007的第20位。可以看出,北京商务服务业在增加值率和排名上都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尤其与房地产行业相比,从2002年增加值率为40.06%,位列21位,一跃上升为70%,位列第2位。这说明,与其他行业相比,北京商务服务业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弱化的迹象。增加值率排名情况见表2。

表2 北京市行业增加值率最大的十大行业

(三)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对外经济联系

从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外经济关联来看,2002年度,商务服务业的净流出为1267060万元,这说明北京以外的地区对北京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为正。2007年度,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净流出为2252118万元,比2002年度增长77.74%,这表明与2002年相比,北京对外提供的商务服务有大幅提高,即北京以外的地区对北京市商务服务的依赖性呈增加趋势。

二、北京市商务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对于产业关联情况,本文利用北京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来进行分析,并进行不同年份的比较。产业关联通常用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来反映,主要体现一个行业与其他行业在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关系。

(一)商务服务业产品消耗分析

消耗系数反映一个行业对某行业中间产品的消耗程度,消耗系数越大,说明该行业与某行业的关联度越大。消耗系数又分为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衡量的是产业间的直接消耗,此外,产业之间还存在间接消耗,因此,完全消耗系数才是一行业对其他行业产品消耗的全面反映。

1.直接消耗系数。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解释,直接消耗系数[1]又称投入系数,记为aij(i,j=1,2,…n),其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j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ij,用公式表示为:

aij=■ (i,j=1,2,…n) (1)

根据式1,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度,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来源于38类行业,对4类行业没有直接消耗。在商务服务业直接消耗中,消耗最多的来自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七大行业的消耗累计系数占近40%。由此可见,这七大行业是北京商务服务业2002年的主要消耗行业。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来源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七大行业的消耗累计系数占近50%,这表明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有行业集中的趋势。与2002年相比,商务服务业直接消耗源于自身的比重有大幅上升,从2002年的5.48%上升到12.05%,这说明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商务服务业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的十大行业见表3。

表3 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的十大行业

2.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1],通常记为bij,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指将各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常用字母A表示)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的公式为:

B=(I-A)-1-I (2)

根据式2,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北京服务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从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度,商务服务业中间消耗最多的行业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次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07年度,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商务服务业中间消耗最多的行业,达到21.54%,其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完全消耗系数排名前十位的行业见表4。

表4 完全消耗系数前十大行业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商务服务业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品的需求较大。商务服务业的消耗有很大比例来源于商务服务业自身,表明其发展具有一定的内生性。

(二)商务服务业的产品分配

与消耗系数类似,分配系数也分为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分配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供给越大。

1.直接分配系数。直接分配系数[1]是一个部门的产品分配给各个部门作生产使用和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的数量占该部门产品总量的比重,一般用h表示。根据这个概念,直接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hij=■ (i,j=1,2,…n) (3)

式中,hij表示i部门的产品被j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数量占i部门产品总量的比重,该值越大,说明i部门向j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相对较多。

从直接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度,综合技术服务业是商务服务业直接供给比例中最高的行业,其次是房地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2.6%直接在本行业内部消化;2007年度,分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商务服务业产品的总供给中有14.78%的产品直接供给了批发和零售业,有12.05%直接在本行业内部消化。2007年商务服务业产品需求较多的行业还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等。2002年,直接分配系数最大的前五大行业,直接分配系数之和为25%,而2007年达到50%,这表明,商务服务业的直接产品分配有行业集中的趋势。直接分配系数前十大行业见表5。

表5 直接分配系数前十大行业

2.完全分配系数。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解释,完全分配系数[1]是指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分配和间接分配之和。利用直接分配系数矩阵H计算完全分配系数矩阵W的公式为:

W=(I-H)-1-I

从完全分配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对商务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07年,需求行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来自其行业自身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公共管理业、金融保险业。完全分配系数最大的十大行业见表6。

表6 完全分配系数前十大行业

综合消耗系数与分配系数,北京商务服务业与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另一方面,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产品的内耗程度较2002年有很大提升,这说明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性增强。

三、北京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波及效应分析

本文通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分析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波及效应。

(一)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根据刘起运[2]改进的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δj=■ (4)

式中,bcj=■b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αj为权数,即第j部门最终产品占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总量的比例,计算式为αj=■,其中,yi为第j部门最终产品量;■yi为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总量。

影响力系数δj越大,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当δj1时,表示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根据式4,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北京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如表7所示。

表7 影响力系数最大的十大行业

由表7可以看出,影响力系数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制造业。商务服务业2002年影响力系数为0.81,表明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略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2007年度,商务服务业影响力系数提升到0.99,说明商务服务业新增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相当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二)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3]是反映当国民经济各增加一个综合的最终使用,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根据刘起运[2]改进的感应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θi=■bij·αj (i=1,2,…,n) (5)

其中,θi的经济含义为国民经济一个综合的最终产品对i产品的拉动作用。当θi1时,表示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显然,θi越大,表明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越大,即国民经济一个综合的最终产品对i产品的拉动作用越大。

根据式5,本文计算了2002、2007年度各行业的感应度系数,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感应度系数排名前十大行业

由表8可以看出,2002年和2007年,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表明商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最终使用增加的敏感度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且在两个年度中商务服务业在42个部门中均位于前十位,表明商务服务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密切,其发展在北京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对商务服务业的拉动力较强。

四、结论

根据本文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发展态势来看,商务服务业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具有重要地位,但其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弱化的迹象,应注重提高商务服务业产业效率;商务服务业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北京以外地区对北京商务服务业的需求为正且有大幅提升,外部对北京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增强。

第二,从产业关联来看,商务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密切,尤其与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产业关联度很高,通过分析,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行业集中趋势和一定的内生性。

第三,从波及效应分析来看,相比2002年,2007年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有所提高,相当于北京市行业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在两个年度均大于1,表明北京商务服务业对北京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感应度,国民经济对商务服务业的拉动力较强。

参考文献

[1]北京统计局编.北京投入产出表(2002,2007).

篇5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服务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中服务业在占GDP和就业率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依赖于人口的高龄化和国家福利的增加以及保健、医疗以及对私人服务需求的增加。同时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外包业务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服务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并且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交易费用日益减少。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14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48.1%,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韩国做为初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2014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更达到59.6%,特别在就业方面,2014年韩国的73.6%的人员从事在服务业。

在中国和韩国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中韩服务贸易也达到快速发展。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更达到361.6亿美元,比起2000年的46.1亿美元相比扩大约7.8倍规模,中韩服务贸易实现了飞跃性增长。今后,借助2015年6月1日签订的中韩FTA两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和韩国的服务业发展

1.中国的服务业发展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78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3.9%,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但2014年经过强劲增长已经达到48.1%,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相反,农业等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2014年下降为9.2%,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7.9%,2014年下降为42.7%。

从就业人口来看,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2.2%,但2014年已经达到40.6%,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吸收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相反,农业等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2014年下降为29.5%,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17.3%,2014年下降为29.9%。

2.韩国的服务业发展

自1962年的“经济开发5年计划”为标志,韩国在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下逐步摆脱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贫乏的自然资源,把出口贸易作为突破口,迅速步入了经济起飞和迅猛发展的新轨道。由此韩国的服务业发展比中国起步早,1978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已达到44.3%,并且1988年以来一直占据50%以上的份额,2014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更达到59.6%,超过第二产业38.1%和第一产业2.3%之和,说明服务业正引领着韩国的经济发展(参见表3)。特别在吸收就业方面,2014年韩国的73.6%的就业人员从事在服务业,比起中国的40.6%相比高出很多(参见表4)。这与韩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关。

二、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和韩国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中韩服务贸易也达到快速发展。2000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6.1亿美元,但此后2004年中韩服务贸易就超过了100亿美元,2008年又超过了200亿美元,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更达到361.6亿美元,比起2000年的46.1亿美元相比扩大约7.8倍规模,中韩服务贸易实现了飞跃性增长。

具体来看,2000年的中国对韩服务贸易出口只有26.45亿美元,但2014年达到了143.2亿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实现了19.7%的平均增速。2000年中国对韩服务贸易进口则只有19.66美元,而2014年达到218.4亿美元,是2000年的11.1倍,实现了高达28.2%的平均增速(参见表5)。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旅游业占总贸易额的33.5%,其次为运输业占据29.4%,第三位的是服务外包业占16.5%,第四位的是商务服务业占11.4%,上述四个部门交易占据中韩服务贸易的90.6%。

三、中韩服务业合作的未来前景

2004年中国成为韩国第一贸易伙伴国,2008年中韩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FTA协定,随后12月20日FTA协定正式生效且首次降税同时启动,并且2016年1月1月第二步降税也已实施。中韩FTA,对中国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自贸协定,同时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中韩两国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基础上,在服务贸易领域达成了更高的自由化水平,并得到了彼此重点关注的开放领域的让步。韩国主要在速递和建筑服务领域向中国做出了超出其已签其他国家FTA协定的承诺,中国也在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共同制作、建筑、法律、环境、体育、证券等领域作出了更加开放的承诺。同时,中韩两国宣布FTA生效后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启第二阶段谈判,营造更加开放和宽松的服务贸易环境。今后,中韩FTA将使两国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获得更低的关税和更大的共同市场,两国间商业活动和经贸往来将更加自由、便利和规范,从而推动中韩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实现更高层次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顺应中韩FTA开创长吉图地区服务业发展新路径,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J].2016(1).

[2]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篇6

中图分类号:F260;F0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4009309

一、引言

经济服务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较大进步,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升至2010年的43.1%。然而服务业并没有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我国服务业比重不仅低于中等收入经济体55%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经济体的51%平均水平(李善同 等,2011)。事实上,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推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全球占比由1980年的1.5%增至2009年的15.6%,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制造业产品主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张少军 等,2009)。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亟待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一方面,随着服务业知识和技术的密集化,其发展对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制造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研究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并进行国际比较,以期为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常态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从国外已有的文献来看,大多数研究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制造业。Goe(1990)指出,由于制造业为生产业创造了其赖以生存的市场前提,因此服务业厂商能够依托其“邻近”制造业厂商的行为而获得大量利益;Rowthorn和Ramaswamy(1999)、Guerrieri和Meliciani(2003)等也指出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的重要需求部门,缺少了制造业社会对服务业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二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Mukesh和Ashok(2002)指出,服务业的发展能够降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成本,促进制造业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驱动力;Pappas和Sheehan(1998)、Karaomerlioglu和Carlsson(1999)等也指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源泉,发达的生产业能够降低制造业的成本、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生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延长产品生产链、提高社会分工程度,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杨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及国际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也从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陈宪和黄建锋(2007)从分工的角度对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做了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制造业仍是我国现阶段服务业产出的主要消费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较强;江静等(2007)运用行业分类和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关系,指出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大中(2008)基于截面数据并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水平、部门结构进行了国际比较;刘书瀚等(2010)研究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发现两者具有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关于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关系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还十分欠缺,一些零星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有鉴于此,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基于产业结构演进分析我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并比较两者中间需求和投入与其他国家间的差异,以期丰富和拓展有关研究,并对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二、分析方法与样本选择

1.投入产出分析指标

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提出,是一种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门投入产出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完整的投入产出表由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收入再分配和附加值四个部门组成,其平衡关系为:总价值=生产资料转移价值+新创造价值,总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根据投入产出表,某部门使用来自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占总投入(总产出)的比例为投入系数(又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则反映在生产循环中所形成的各部门间的依赖和消耗状况。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和单个部门来说,直接消耗系数表(A)、里昂惕夫矩阵(B)、完全消耗系数表(C)和中间使用表(X)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2.数据与样本国家选择

本文使用的分析数据来源于OECD2014年版的投入产出数据库,该数据提供了47个经济体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我们选择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进行比较研究。其中印度、俄罗斯、巴西为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与我国类似,且印、俄、日还具有地缘因素,可以作为对比;美国、日本、英国、德国作为欧美成熟市场的代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差异,以便更好地借鉴其发展经验,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三、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基本态势及国际比较

1.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但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特别是消费业发展明显滞后

表1反映了2000―2010年样本国家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各国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各国GDP的比重均显著提高。在经济服务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也明显提高,由2000年的29%上升至2010年的39%,上升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煤气及水供应业)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尽管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仍明显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如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70%,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绝对主导产业,即使是“金砖四国”中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均超过了50%,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主导产业。而中国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同美、日、英、德相比低了40个百分点以上,同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相比也低了20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中国生产业和消费业发展均滞后其他样本国家,尤其是消费业发展的滞后更为突出。2010年我国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9.5%,而美、英、德达到了30%;2010年我国消费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9.5%,而美、日、英、德均超过了40%,印度、俄罗斯(2005年)和巴西也均超过了30%。

.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相对较高

伴随着经济服务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演变,各国制造业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36.9%下降到34.2%,但是与其他样本国家相比,仍相对较高。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1%、20%、13.4%和21.4%,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分别为18.3%、29.4%和19.1%。可见,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及国际比较

1.制造业和服务业均是中国服务业主要中间需求部门,而其他国家服务业是其自身的主要中间需求部门

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使用来看,中国服务业中间需求比重较高,2010年达到了50%,而其他样本国家大多在30%~40%之间。中国服务业中间需求比重较高,并不表示中国生产业更发达,事实上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受需求拉动较小,消费业滞后。从服务业中间需求部门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均是中国服务业的主要中间需求部门。2010年服务业和制造业占中国服务业中间需求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1.8%和39.4%,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拉动中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但是,其他样本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服务业是其自身的主要中间需求部门,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服务业中间需求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在60%~80%之间,而来自制造业的比重在10%~30%之间(英国最低只有13.5%);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服务业中间需求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也分别达到了34.8%、53.7%和59.7%,而来自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42.2%、33.1%和28.8%。由此可见,中国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中来自制造业比重相对较高,而来自服务业的比重较低,这并不表明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更加紧密,事实上与中国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具有庞大的总量规模,而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相对较小,由此导致服务业中间需求中制造业占比偏高,服务业占比偏低,这也说明了伴随着经济服务化趋势的推进,服务业增长需求将日益成为拉动其自身和生产性增长的主要因素。

2.从制造业中间需求部门来看,制造业是各国制造业的主要中间需求部门,但中国制造业中间需求来自服务业的比例较低

从各国制造业的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来看,制造业主要以满足中间需求为主,中国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率在2000―2010年间更是保持在60%以上,其他国家也大多接近50%只有德国为39.8%,德国制造业中间需求率较低主要在于其强劲的出口能力。西方国家由于人力成本高昂,因此制造业普遍外包,如美国汽车制造业工人工资是中国的25倍;而德国的制造业却历久弥新,这是因为德国不仅仅拼价格,更在价值链和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如重视供货速度、创新和质量,提升产品的革新速度和品质,因此其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上,拉动GDP增长比其他发达国家要快。德国近年来失业率较低且经济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国外产品需求和制造业的出口贡献,因此德国制造业中间需求比例较低。。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部门来看,各国制造业均是其自身中间需求的主要部门,各国制造业中间需求中来自制造业内部的比重均超过了50%。但是,中国制造业中间需求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明显较低。2010年中国制造业中间需求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7.0%,而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比重在20%~37%之间,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在20%~25%之间。因此,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发展相对更多地依赖于其自身的中间需求,也进一步表明中国国民经济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服务业总量规模仍然偏小,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拉动效应相对较弱。

3.从国民经济及各产业中间投入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来看,中国制造业投入率明显较高,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实物投入拉动

表4反映了样本国家国民经济及各产业中间投入中制造业所占比重的演变情况。中国国民经济中间投入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虽有所降低,但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仍较高。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国民经济制造业投入率大致在30%~50%之间,而中国达到了58.3%,这说明相对其他国家而言,制造业在中国仍是主要中间投入来源。而从中国各产业中间投入中制造业所占比例来看,制造业也是主要投入来源。2010年中国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中制造业的比重达到了471%,而发达国家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分别仅为19.0%、25.3%、16.0%和13.5%,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分别仅为39.2%、37.8%和27.2%,发达国家低于金砖国家的水平,而中国高于其他金砖国家的水平。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制造业等实物投入,需要加快推进中国经济服务化。

4.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中间投入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来看,中国服务业投入率明显偏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水平较低

表5反映了样本国家国民经济及各产业中间投入中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演变情况。中国国民经济的服务业投入比重明显提高,从2000年的19%上升至2010年的21.4%,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从跨国比较来看,中国国民经济中服务业投入比重仍相对较低。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服务业投入率分别达到了57.7%、41.3%、58.8%、51.4%、28.9%、32.8%和36.3%,均高于中国21.4%的水平。从中国各产业的服务业投入比重来看,均低于其他国家。2010年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制造业的服务业投入比重在25%~35%之间,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在20%~25%之间,而中国仅为15.1%。从服务业的服务业投入比重来看,中国也明显偏低,2010年中国服务业的服务业投入比重为40.2%,美国、英国、日本均超过了60%,德国甚至超过了80%,俄罗斯和巴西超过了50%,印度也达到了45.7%。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的影响仍不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处于较低水平,服务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也处于较低水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OECD2014年版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表明:

第一,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且消费业发展滞后更突出。201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40个百分点左右,低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主要发展中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中国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国、英国和德国10个百分点左右,而消费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20个百分点左右。

第二,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制造业中间需求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较低,2010年仅为17%,而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比重在25%~37%之间,“金砖四国”中的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比重也在20%~25%之间。中国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较低,2010年仅为15.1%,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在25%~33%之间,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在20%~25%之间。可见,中国国民经济及各产业中间投入中来自制造业的比重较高,经济发展仍以实物投入为主。

第三,其他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不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水平较高,服务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水平也较高。2010年中国服务业中间投入中来自服务业的比重为40.2%,而美国、英国、日本均超过了60%,德国甚至超过了80%;俄罗斯和巴西也均超过了50%。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和风险的逐渐凸显,政府开始强调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在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调结构、稳增长,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本文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了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由于两者的互动发展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促进服务业总量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实现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表明,中国服务业发展相比其他主要经济体仍显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如果说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是发展阶段所决定的;那么,落后于与中国一样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和巴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国的印度,就不是发展阶段所能解释的了。造成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处于较低的水平,除了统计方面的原因以外,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生产要素供给不足。资金和人才是服务业发展最重要的两类投入要素,而资金的供给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正是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方面,中国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相关制度的约束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和流动,如个人所得税税率高而起征点低,导致高端人才生活成本提高。另一方面,中国服务业发展的资金供给也存在严重不足。如2009年中国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30.34亿元,仅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1%。导致服务业资金供给不足的原因是服务业投资回报期较长,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政府官员基于自身任期考虑,没有动力去推动服务业的投资建设,限制了服务业的资金供给。

其二,制度约束。制度对中国服务业发展造成的约束是多方面:一是准入门槛过高束缚了服务业的发展。表现为部分服务业注册资本和规模要求过高,将许多投资者拒之门外,如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分所要求注册会计师数必须达40人以上,且对营业收入和注册资金规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二是地区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限制了企业的公平竞争。目前金融保险、电力、电信、铁路、民航、港口、邮政、科研、新闻出版等领域仍具有很强的行政垄断色彩,国有企业居于垄断地位,非国有经济等难以进入并公平地参与竞争。有些领域和行业虽然在名义上允许民营或外资企业进入,但事实上许多项目并没有向社会公开招标,形成隐性壁垒。三是市场运行管理不规范化,行业管理混乱,管理水平相对滞后,集中体现在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等方面。

综上所述,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水平,政策着力点应放在要素供给和制度环境改善上。在要素供给方面,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创造有利的条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强化管理、改善服务和规范税费等多种措施来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等流向服务业,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类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权置换、股票上市、债券发行和夹层融资等多种方式来筹集资金。在制度环境方面,需尽量降低服务业的进入壁垒,放松对服务市场的政府管制,以形成宽松自由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陈宪,黄建锋.2004.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10):6576.

程大中.2006.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1):7688.

李善同,刘云中,等.2011.2030年的中国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江静,刘志彪,于明超.2007.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8):5262.

刘书瀚,张瑞,刘立霞.2010.中国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6):6574.

张少军,刘志彪.2009.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11):515.

GOE R. 199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metroplitan growth. nodes in producer service[J]. Rural Sociology,67(3):416441.

GUERRIERI,MELICIANI.2003.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Producer Services[C]. Paper prepared at the SETI Meeting in Rome,(5):118.

KARAOMERLIOJLU,CARLSSON. 1999. Manufacturing In Dee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J]. Economy Innovation New Technology,8(3):175196

MUKESH,ASHOK. 2002. 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Manuscrip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8(7):401420

PAPPAS,SHEEHAN.1998. The New Manufacturing: Linkag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ctivities[M]. Melboume:Victoria University Press.

ROWTHORN,RAMASWAMY. 1999. Growth,Trade and Deindustrialisation[J]. IMF Staff Papers,46(1):1841.

篇7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以及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一些新型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出来,生产业的出现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尤其是当前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对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大,从而促进了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融合。

一、服务业的概述及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一)服务业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服务业通常是指生产或者是提供服务的经济部门及企业,在我国被称为第三产业,一般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通讯业以及政府行政行业等。

服务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服务业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生产业和消费业,其中生产业主要是指被商品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包括交通运输业、科学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现代金融等9个行业。而消费业是指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业、餐饮业、文化产业、体育行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行业等10个行业。按照服务业兴起的时间以及发展的历史可以将其分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三种类别。传统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时代存在的服务行业,主要使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现代服务业是受到工程化进程加速的影响下形成的服务行业;新兴服务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对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的一种服务行业,新兴服务业的主要特征就是服务业出现大规模的消费,使得该行业的收入弹性发生改变。

(二)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1、贝尔理论

贝尔理论是针对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工业化时代相比较,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点,首先是产品经济向着服务性经济的转变,其次是理论知识占据中心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发展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最后是创造性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复杂问题的处理更加简单化,使后工业社会能够有效的规划社会发展。这些理论认识对于我们认识工业化发展以及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指导。

2、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概念出现的时间是1960年,这一概念的出现奠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直至20世纪末,出现了总成本原理,认为总成本是制造成本以及交易成本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出现说明了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成本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分工参与者之间的交易变得更加频繁,教育范围的扩展促进教育资源的应用更为广泛。服务业对于这种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处理往往是以专业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因此说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流通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服务业的在GDP中的比重为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北上广和江浙等地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已超过50%,甚至个别地区达到60%以上,而以广西为代表中西部地区,其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却只有37.8%。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高达80%的比重。由此可以得知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着相当正面的影响的。

(一)服务投资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加快以及GDP的增长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虽然我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发展速度快、比重增加、结构优化等特征,但是服务投资还相对不足,我国服务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服务行业的投资效率比较低,其次是服务业特别是一些细分行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力度不足,最后一点是科研和教育作为服务行业中最有弹性的产业,投资比例还相对较小,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因此,需要不断增加在这两个各方面的投资比例,才能够有效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服务业相关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优化效应、就业扩大等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增长效率。服务业通过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的方式加快了我国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社会结构的优化。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就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二产业的劳动者逐渐向服务行业靠拢,从而使得中产阶段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最后,服务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以及增加产业的附加值,使得行业本身的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对服务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种反作用力,经济的增长能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三)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

篇8

分类号 F49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产业年均产值增长率持续多年保持在25%以上。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万亿元,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同时,也强调保持传统工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平衡。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对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实证分析,以展示和剖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信息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关于信息产业,国内外产业界和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今天信息产业的概念,是在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教授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尽管没有明确使用信息产业一词,但基本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随后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的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四分法,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类。目前国际上有关信息产业范畴的界定有很多:1997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首次将“信息业”纳入分类体系;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了“信息与通讯技术”分类。以上两种界定从不同侧面描述和定义了信息技术活动,受到各国广泛重视。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以NAICS和OECD分类为基础,制定了“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概念和分类,为世界各国确定自己的信息产业分类并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依据。此外,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等都有对信息产业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如乌家培、曲维枝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部门,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该产业的变化而扩大与变动。但综合来说,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群体。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将信息产业基本分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两类。我国对信息产业的一般统计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进行的,而投入产出表中的信息产业分类较为粗略,如表1所示:

2 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处理

投入产出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里昂捷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中各产品部门(产业间)复杂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第1象限是其核心,反映各部门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是最终使用象限,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第Ⅲ象限是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等;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三种:①产品平衡方程(各行的平衡):即“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②价值平衡方程(各列的平衡):即“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③各行列的对应平衡:即“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总投入”。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信息经济理论中,美国、日本等国家还编制了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我国于1973年开始编制第一张全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规定每五年编制一次,目前刚编制完成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关联及地位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效应研究方面,具有比其他方法“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里我们以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工具,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和经济效应。我们以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为参照,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门类进行合并(见表1)。

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有135个部门,将信息产业合并后,共有127个部门。我们以12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为基础,利用Excel和Mmlab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3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3,1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通常分为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影响,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其计算是用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的总投入Xi去除该部门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xij,公式如下:

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信息产业对其他产品部门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和依存度越高;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供给越大,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有较强的依存程度,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有了一定进步,尤其建筑业、商务服务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程度较高,这符合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趋势;但由于产业关联系数的绝对值并不高,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信息化方面仍有很多路要走。而农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非常低,排名100位之后,说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更多努力。根据产业的前后关联分析,可以描绘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图,如图1所示:

3,2产业性质分析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投入率是指在部门j的总投人中,其他部门(包括部门j)投入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公式如下:

根据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如表3所示:

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部门消耗其他部门原材料较多,而自身附加值较低;反之则该部门附加值较高。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为0.702,即需要从其他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占70.2%,反映了信息产业的高投入特性,同时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需求率反应各部门的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为其他部门所用。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越带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反之越带有最终产品的性质。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512,说明既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也向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同样重要。

综合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联合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间投入率为横坐标、中间需求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2所示:

如图2,第1类产业为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群,广泛为其他产业提品或服务;第Ⅱ类为中间投入型产业群,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第Ⅲ类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第Ⅳ类为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较低,且其产品或服务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较高,中间需求率适中,位于第二象限,位居产业链中游,既需要大量产业的投入,其产品又为其他产业所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

3,3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推动力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等于社会平均水平;Ej

从表4可以看出,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07,在各部门中居第1位,远远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这表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很强的影响作用,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势头还将逐渐加强。信息产业的推动力系数为2.35,位于第7位,表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远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对其他产业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而其他部门对信息产业依赖性较强。

还可对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进行交叉关联分析。以推动力系数为横坐标、影响力系数为纵坐标,以1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将各产业分为四类(即赫希曼判别标准),如图3所示:

如图3,第1类产业以中间制品部门为主;第Ⅱ类产业以最终制品的生产部门为主;第Ⅲ类产业以中间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第Ⅳ类产业以最终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都大于1,位于第1象限,表明该部门具有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双重性质,对供需双方都有较大影响,是对经济增长最敏感的部门,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中,推动生产率提高,产生二次经济效益,成为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4 基本结论与建议

4,1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发展信息产业将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产业关联和中间投入性质分析显示,信息产业不仅需要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同时也向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对其他产业依赖性较强。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中,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依存程度最高,其次是服务业,而对农业的依存程度较低。因此,在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且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会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4,2信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继续提高其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具有连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特点,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而且对服务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工业稳定增长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一方面,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半导体、芯片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在消费过程中促进了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汽车设计、医疗服务、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产业结构。但是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702,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研发和品牌服务等环节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4,3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要做大做强

篇9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建设渝中区、北部新区等高端生产业集聚区,建设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发展目标。生产业是指与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消费业相对,满足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而对于生产业所涵盖的具体行业,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采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将服务业中间使用部分分离出来,避开了采用一定的标准划分生产业的困难。

指标与数据

投入-产出法主要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各产业对服务业的需求状况。直接消耗系数反映某部门使用来自各部门的中间投入占其总产出(总投入)的比重,完全消耗系数则反映通过生产循环过程而形成的部门间的消耗与依赖状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从服务业的总产出中分离出来,更准确地分析服务业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资本品为其他部门服务的情况,从而得出更准确地结论。

另外,在本文的分析中还将涉及到产业关联系数。产业关联系数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前者反映某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后者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使用时,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影响力系数(sj)和感应力系数(ri)的公式为:

其中,bij表示第j个部门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完全需要的第i个部门产品的数量,是列昂惕夫逆矩阵(I-A)-1的系数。

sj >1时,表示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所有产业的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均值水平)。当sj=1时,表示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等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当sj

当ri >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感应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感应程度的平均值)。当ri =1时,表示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等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感应水平。当ri

生产业水平与结构

(一)生产业的总量方面

重庆市2002年生产业总产出为824.8亿元,2007年上升至1291.4亿元。服务投入占国民总产出比重2002年为15.0%,2007年为11.7%。可以看出重庆市生产业的总产出有较明显的增长,在5年间增长了56.6%,但其不仅低于国民总产出的增长速度101.8%,也低于服务业总产出的增长速度68.1%。因而服务投入占国民总产出比重出现负增长。这说明:一方面,生产投入水平不高,英国和美国的这一水平在2003年就上升到了25%以上,重庆各经济部门的服务化程度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生产投入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出现下滑,而在国际上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一比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重庆市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未体现,服务业的生产功能还需要加强。

(二)生产业的部门构成方面

在整个服务业提供的生产中,2002年商务服务所占比重最高达28.7%,其次是金融业,达23.1%。第三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达19.6%。2007年商务服务仍然是最主要的提供生产的行业,占比达38.4%,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超过金融业,居于第二的位置,占比达到22.4,金融业的占比降至16.8%。其余部门占比都较小,除了科教文化在2002年达到12.5%,其他都不超过10%(见表1)。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目前重庆的生产投入主要由商务服务、交通运输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提供的,而带有较高技术、知识含量的生产投入规模较小;另一方面,重庆的生产投入有向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集中的趋势,生产部门非但没有出现高级化趋势,反而向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集中。商务服务部门中包括批发与零售、住宿和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三个部门,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务服务占比从2002年的15.8%降至6.1%。而批发与零售却从1.4%猛增至21.5%。

(三)生产业的投入结构方面

2002年重庆投入服务业的生产高达60.4%,其次是第二产业38.6%,最少的是第一产业,只有1.0%。2007年,服务业占用的生产比重有所降低,但也达到了45.0%(见表2)。可以看出,服务业是占用生产的主要部门。这一投入结构与国内整体水平相比是更有优势的,我国的生产业主要投向第二产业,服务业占用的生产比重不及40%。但与国际水平相比,重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无论是我国的整体情况还是国外生产业高度发展的国家,都表现出服务业占用生产比重缓慢上升的趋势,而仅从重庆市2002年和2007年的数据上我们看到的是这一比重的下降。分部门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提供的生产中,一般以上都投向服务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主要将生产投向第二产业。但各部门作为生产投入到第一产业的比重普遍很低(见表3)。

生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

从服务部门对其他部门产品或服务的带动程度看,2007年各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可以看出,服务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低于所有部门的平均水平。排名前三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和批发与零售业也只达到了0.9935、0.9601、0.8611,与农业的影响力系数相当并且远远小于制造业的6.3069。另为,与2002年相比,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以及金融业的影响力系数稍有提高,其他部门都出现了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服务部门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有减弱的现象,对各部门的拉动主要由制造业来提供,其影响力系数从1.6611提高至6.3069。

从其他部门对服务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程度看,2007年各部门的感应力系数都接近1或略大于1,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水平相当。说明各服务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接近于各行业的平均水平。与2002年相比,除了批发与零售业和金融业,其他行业的影响力水平都大幅提高。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2007年的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表示重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这四类服务业的需求较大。与2002年相比,这四个部门的感应力系数都有成倍增长,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却从10.4029降至1.0403,说明四个部门受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社会需求的压力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服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中,保持感应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整体情况来看(见表4),重庆市缺少感应力和影响力都强的服务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待提高。重庆服务部门向前向后的关联水平都不高,既不能通过服务业较快增长产生对各部门的乘数推动作用,也没有太大被其他部门需求拉动的效应。因此,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增强,这与我们前面的出的关于第一、二产业的服务投入率远低于服务业自身的服务投入率的结论一致。

结论与建议

生产业总产出增长较快,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且没有上升的趋势;行业构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有向劳动密集产业集中的趋势;生产主要投入服务业自身和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用生产的比重有小幅上升;物流、金融和批发零售业是最主要的生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推动和依赖也较明显。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生产业健康发展。生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规划合理引导,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发展规划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有区别地给予引导。

鼓励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生产服务业优化升级。发展知识、技术、人力资本较为密集的服务业,包括软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既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际大企业,作为龙头带动本地的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发展,也通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培育当地的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同时政府为这些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税收、用地、贷款、企业孵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优化技术密集型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

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生产业竞争力。对于生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通过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在做好生产业的战略性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发展现有的生产业集聚区,同时建成生产业的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的孵化功能促进新兴的生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篇10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生产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生产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理解生产业的基础是了解现代服务业或服务部门的分类和演变。典型的服务业分类大致有两种:一种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另一种将服务业划分为四部分。前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其名著《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中的分类,他们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社会)服务业;后一种分类的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的分类,他们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者服务业(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流通型服务业(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和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这种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服务业的四大部门是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分配服务业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如果将四分法的前两类合并起来,那么这两种分类方法大体是一致的。要指出的是,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迄今为止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中的分类都与理论定义不完全吻合,这反映出统计标准和理论定义的不同步。特别是消费者服务和生产者服务经常有交叉重合,比如金融统计中既有个人存款数据,也有企业存款数据,不可能完全隔离;餐饮消费如果是为商务人士服务,则为生产,如果是为一般人士服务,则为消费。

二、生产业的作用

首先,生产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制造业环节之中。以营销策划、技术研发、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生产业和制造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可以分为: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的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三个类别。根据1984年日本通产省《关于制造业软化的调查》,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除制造环节以外,共存在财务会计、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信用调查、机械修理等19项职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部倾向。企业逐渐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在外部市场上购买专业化服务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从时间上看,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也就是说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地依靠服务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

其次,生产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制造业生产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服务产品,产品的价值有七到八成来自于服务。如当今汽车产业的利润分配,整车制造只占20%,零部件生产占20%,而设计、研发及售后服务却占了60%。加快发展生产业,是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发达国家的生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和经济总体水平,如美国1972~1986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6%,同期生产业增长率约为3.0%。这是因为现代经济单纯依靠扩大加工制造规模以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制造环节的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高资源、高能耗传统制造业已逐渐被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摒弃。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利润的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生产业的支撑,生产业的各个中间环节将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中占比更高,因而发展更快。

第三,发展生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的生产业的正式就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如1929年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约为55.13%,发展到1985年约为整个经济的70.48%,大约增长了27.8%;而同期生产业的就业比重从5.85%上升至14.80%,大约增长了153%。生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就业的性别平等。在生产部门,工作机会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高技术、知识密集的专业工作(如金融、保险及房地产等行业),因而性别的天然影响大为减少,这促进了女性及年轻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生产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生产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生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生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发展生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三、促进生产业发展思路

相对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国内外对于生产业的专门研究要晚得多。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中,生产业受到重视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因此,对我国发展生产业战略思路的研究,在总体上仍然比较少见。所以,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探讨发展生产业的战略思路,仍是至关重要的。

(一)从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选择发展生产业的政策定位。在发展生产业的问题上必须跳出就生产业谈生产业、为发展生产业而发展生产业的思维定势,基于当前和中长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变化,切实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推进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依据其需求和不同类型生产业的实际功能,选择发展生产业的政策定位。发展生产业只是手段;借此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乃至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目标。如果偏离于这个目标,片面追求生产业“做大做强”,导致生产业的发展脱离国民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生产业,在选择生产业的发展方向、时,必须牢记这一点。

(二)将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服务业业态创新放在发展生产业的优先地位。在发展生产业的过程中,注意规模、比重等数量指标的增加是重要的。但是,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必须把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服务业业态的创新,放在发展生产服务业的优先地位,积极推进生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管理方式的再造和超市、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等服务业业态的创新及现代营销方式的应用。只有这样,生产业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从产业导向功能导向的转变,真正强化对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引领、支撑和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