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外资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3-11-14 11:03:15

外资发展趋势

外资发展趋势例1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负值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种科学的定位下,近期和未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未超越“投资发展周期论”的阶段定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平衡,但若以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我国也能在国际资源配置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目前,我国出口遭遇别国反倾销和进口壁垒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设在别国,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我国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5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可以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文所述的消极观点理由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5年底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此外,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资金,国际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加之国内市场上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游资,这些都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结构

在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定位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及问题,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应作适当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

(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会呈现目前的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应采取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的策略,优化这些多元化主体,使其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形成最优结构,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优化”有两个要求:

1.各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保持合理比例。这种合理比例通常表现为某类主体居主要地位,而其他主体为次要地位。究竟哪类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学界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规模、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并有生产、科研、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经营能力,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从带动出口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成功的不是大型的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而我国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小型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要扭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益不高的局面,就应该鼓励有各方面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在带动我国产品出口方面作出其独特贡献,因为中小型海外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其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带动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出口。如果从所有制而言,民营企业应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很难指望它们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国有资产由此浪费不少。而世界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往往产权清晰,有着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营销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命力很强。我国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让其担当对外直接投资的重任。

2.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市场竞争表明,独立投资难成气候,势单力薄最终会败北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投资主体应适度向集团化、联合化转换,提高“集团军”作战的规模效益。措施主要有:一是将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造就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联合舰队”;二是将对外投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起来,组建银企集团。我国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信誉较好、资金雄厚等优势,搭台组建生产、金融、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中国银企集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并给对外投资企业以金融上的支持。

当然,在集团化、联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定指标”和“拉郎配”的做法,避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例如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没有必要予以联合化和集团化,保持其个体分散投资方式对其更加有利。

(二)优化投资地区结构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就是使我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合理的比例,既避免投资国家过分集中,同时也要注重重点区位。简言之,我国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合理、适当。但怎样的比例才算“合理、适当”?对此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维持现有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不必过分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出来的产业,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因此经济势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发达国家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的首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主;同时不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企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尽妥当。究

竟投资于哪类国家才合适,应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来判断。如果投资目的在于“销售产品”(保证销售市场),投资于有庞大市场容量的发达国家是首选;而如果投资目的在于“产品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则投资于各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首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有二元性:“销售产品”和“产品生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同样会具备二元化特征,即部分投资于发达国家,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以建立生产基地为目的的投资仍会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位应是发展中国家。近两年我国的投资流向集中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说明了这一趋势,以后还应大力拓展对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此外,我国也应在巩固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海外企业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寻求在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新的投资机会。

(三)优化投资行业结构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就是合理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分布比例,以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贸易性行业,许多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未来如何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应以生产加工和资源行业对外投资为主;有人认为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为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尽全面,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应同时从三方面着手:

1.减小贸易性行业对外投资的比重。由于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因此在这类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应扩大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这两类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有了迅速发展,以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前瞻性地鼓励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重点已从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虽说我国目前还不是完全处于此阶段,但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鼓励部分企业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域应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主要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才具备资金、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3.扩大我国特色产业的对外投资。所谓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瓷器、手工艺品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备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投资方式结构

在优化投资方式结构方面,以下内容学界意见一致:一是扩大并购方式的运用。由于并购方式具有成本低且迅速便捷的优点,我国应采取体面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并购对象可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进行再融资、再并购,逐步扩大规模,以降低并购成本,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在并购方式上,可多采取协议式的善意并购,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带动我国产品出口的行业。二是扩大实物与无形资产的投资,货币投资的资金来源则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解决,币种选择应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实物投资方式应注意选择国内经济发展所不急需的实物作为输出资本;工业产权投资方式也应选择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产业进行;货币投资方式的资金可通过国际贷款或发行国际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币种选择上或增加硬币投放比重或实行货币构成多元化或以符合货币保值。

然而在新建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方面,学者的建议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选择合资的形式,而大型企业选择独资形式较好。因为合资的优点是可获得当地财政、金融、物资供应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并利于当地政治风险的减少或避免,故这种形式适合能力有限又希望获取更多利益的中小企业。有人认为,在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一律以采用合资为宜。也有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要尽可能避免独资的形式。因为一切从头开始的做法并没有贯彻“优势互补”原则。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大型企业有时更看中风险,适宜选择合资形式,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多数是抓住市场机会,灵活的独资形式可能更适合。第二种观点则太笼统,因为合资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应吸收其他的组织形式。第三种观点只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采用非独资方式的重要性,但究竟采取何种形式,未作进一步分析。总之,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更为合理,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应结合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和投资地区等多种因素做出最后判断。

外资发展趋势例2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其发展速度可能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负值呈下降的趋势”。在这种科学的定位下,近期和未来大力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未超越“投资发展周期论”的阶段定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

(三)我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比例极不平衡,但若以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我国也能在国际资源配置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目前,我国出口遭遇别国反倾销和进口壁垒措施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基地设在别国,可以有效地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我国具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5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建立、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服务体系,可以预测将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体制环境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文所述的消极观点理由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5年底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此外,一些行业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充实的资金,国际融资能力也大幅提高,加之国内市场上还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游资,这些都为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未来发展结构

在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定位基础上,针对其现状及问题,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应作适当调整和优化。这种调整和优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

(一)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仍会呈现目前的多元化趋势,但国家应采取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的策略,优化这些多元化主体,使其在保持合理比例的基础上,形成最优结构,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而言,“优化”有两个要求:

1.各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应保持合理比例。这种合理比例通常表现为某类主体居主要地位,而其他主体为次要地位。究竟哪类主体应处于主导地位的问题,学界观点各异。一种观点认为,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有规模、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并有生产、科研、贸易、金融、信息、服务等多功能经营能力,能迅速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成为跨国经营的主力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重点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因为从带动出口的角度出发,更容易成功的不是大型的企业,而是中小型企业。而我国的比较优势正是中小型企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大型企业。

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因为要扭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效益不高的局面,就应该鼓励有各方面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但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容忽视,它可能在带动我国产品出口方面作出其独特贡献,因为中小型海外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其产品的价格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而且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会带动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出口。如果从所有制而言,民营企业应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的主力军。因为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内部产权不清、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在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很难指望它们担负起资本输出的重任。事实上,我国国有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国有资产由此浪费不少。而世界经验表明,民营企业往往产权清晰,有着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和完整的营销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生命力很强。我国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常成功的案例。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扶持民营企业走向海外,通过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让其担当对外直接投资的重任。

2.个体分散投资与联合集团投资并举。市场竞争表明,独立投资难成气候,势单力薄最终会败北于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投资主体应适度向集团化、联合化转换,提高“集团军”作战的规模效益。措施主要有:一是将现有的海外投资企业重组成企业集团,造就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对外直接投资“联合舰队”;二是将对外投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融合起来,组建银企集团。我国可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中信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际上信誉较好、资金雄厚等优势,搭台组建生产、金融、贸易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多功能中国银企集团,通过各种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并给对外投资企业以金融上的支持。

当然,在集团化、联合化的过程中要防止“定指标”和“拉郎配”的做法,避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例如一些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没有必要予以联合化和集团化,保持其个体分散投资方式对其更加有利。

(二)优化投资地区结构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就是使我国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直接投资保持合理的比例,既避免投资国家过分集中,同时也要注重重点区位。简言之,我国投资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应合理、适当。但怎样的比例才算“合理、适当”?对此学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维持现有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局面,不必过分强调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因为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出来的产业,而这类产品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市场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优势,因此经济势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发达国家才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的首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主;同时不鼓励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因为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激烈,我国的企业尚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入。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尽妥当。究

竟投资于哪类国家才合适,应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来判断。如果投资目的在于“销售产品”(保证销售市场),投资于有庞大市场容量的发达国家是首选;而如果投资目的在于“产品生产”(建立生产基地),则投资于各种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是首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有二元性:“销售产品”和“产品生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结构同样会具备二元化特征,即部分投资于发达国家,部分投资于发展中国家。但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水平普遍不高,以建立生产基地为目的的投资仍会占主要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位应是发展中国家。近两年我国的投资流向集中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说明了这一趋势,以后还应大力拓展对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此外,我国也应在巩固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海外企业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寻求在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新的投资机会。

(三)优化投资行业结构

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就是合理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并达到一个合理的分布比例,以最大限度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取向不够合理,主要集中于贸易性行业,许多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对外投资未得到充分的发展。未来如何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学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应以生产加工和资源行业对外投资为主;有人认为应以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为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不尽全面,优化投资行业结构应同时从三方面着手:

1.减小贸易性行业对外投资的比重。由于我国未来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生产基地为主,因此在这类国家进行生产加工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投资前景广阔,应扩大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近年来,我国这两类非贸易性行业的对外投资已经有了迅速发展,以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2.前瞻性地鼓励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重点已从资源开发、初级产品加工业向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转移,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服务业正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虽说我国目前还不是完全处于此阶段,但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鼓励部分企业从事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域应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国主要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才具备资金、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

3.扩大我国特色产业的对外投资。所谓特色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瓷器、手工艺品等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具备独特的国际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投资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优化投资方式结构

在优化投资方式结构方面,以下内容学界意见一致:一是扩大并购方式的运用。由于并购方式具有成本低且迅速便捷的优点,我国应采取体面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并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具体操作上,并购对象可选择一些小型企业,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本进行再融资、再并购,逐步扩大规模,以降低并购成本,减少东道国政府的抵制;在并购方式上,可多采取协议式的善意并购,以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在并购目标企业所属行业的选择上,应优先选择有利于带动我国产品出口的行业。二是扩大实物与无形资产的投资,货币投资的资金来源则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解决,币种选择应达到防范外汇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上,实物投资方式应注意选择国内经济发展所不急需的实物作为输出资本;工业产权投资方式也应选择技术差距相对较小的产业进行;货币投资方式的资金可通过国际贷款或发行国际债券等多种渠道筹集,币种选择上或增加硬币投放比重或实行货币构成多元化或以符合货币保值。

然而在新建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方面,学者的建议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应选择合资的形式,而大型企业选择独资形式较好。因为合资的优点是可获得当地财政、金融、物资供应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条件,并利于当地政治风险的减少或避免,故这种形式适合能力有限又希望获取更多利益的中小企业。有人认为,在海外企业的组织形式上一律以采用合资为宜。也有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要尽可能避免独资的形式。因为一切从头开始的做法并没有贯彻“优势互补”原则。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大型企业有时更看中风险,适宜选择合资形式,而中小企业的投资多数是抓住市场机会,灵活的独资形式可能更适合。第二种观点则太笼统,因为合资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应吸收其他的组织形式。第三种观点只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采用非独资方式的重要性,但究竟采取何种形式,未作进一步分析。总之,笔者认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更为合理,没有统一的规律可循,应结合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规模、发展阶段和投资地区等多种因素做出最后判断。

外资发展趋势例3

(一)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达到了4亿多。此后,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我们再上一个台阶,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亿;200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达到了565.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表1)。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2000年略有下降,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表2)。2000-2009年的10年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按30%测算,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10来年,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有的时候1000多亿,有的时候2000多亿,有的时候3000多亿,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67.34%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如果按10%测算,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2018年达145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截止今年6月底,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比例现在是0.25:1,也就是1:4,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有间接投资,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更加安全,如何保值增值。

(三)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北京超过10000美元,天津为9000多美元,有的省5000多,有的2000多美元,贵州的最少,仅为1501.7美元(表3),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处在第二阶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6个,占19.4%;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占48.4%;处第四阶段的有10个,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中国80%左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表4),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北京是17.4美元,从人均来看,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称,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大体上为6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现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渐进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对

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品牌并购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联想并购IBM,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失败了,有的效果一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事实证明,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这也是一个误区,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实际上错了,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蒸蒸日上的品牌、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随心摆布。实际上,整合被并购的品牌的难度,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三)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 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 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买来的;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想走捷径行不通,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外资发展趋势例4

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外资现代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明显加快。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特点

建立在农业、工业基础上的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之后的产物,目前主要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及现代科学管理理念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项目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源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跨国公司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领域扩张的同时,已经启动向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资准入的门槛逐步放开放广,外资现代服务业进入我国的速度将日益加快。

二、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垂直分工向混合分工转变,产业分工向产品工序分工转变,递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国内分工的国际化与产业集群化。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机构是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如何把这个组成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而关键就在于内资企业如何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技术引进的各种积极作用。

其一,示范作用。以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产业技术进步为例,跨国公司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国政府通过鼓励以合资方式大量吸收FDI,跨国通信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一方面为国内通信、电信企业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另一方面又创造了一个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通过与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竞争与合作而近距离学习先进技术和市场运作模式的机会。

其二,带动作用。经过十几年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当地企业一起形成了某些产品价值链。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向上游企业采购和向下游企业供货,带动了上下游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其三,人力资源。第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提供的国际水平的薪酬和尖端科研工作条件,可以吸引大量国际水平的科研人才来华服务,特别是我国在海外留学的高级人才回国服务。同时吸收部分本土科研人才参与其研发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本土科研人才的水平;第二,研发机构人才的合理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本土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将促进先进科研技术、信息的扩散;第三,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本土企业和科研机构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提高本土研发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面向市场开发产品的能力;第四,同业的本土公司可以从外资公司的基础研究所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中得益。

三、制造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在我国直接投资的热点,连续多年位列行业投资首位,外资的进入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停滞不前、民族品牌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外资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稳步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实有18万户,比上年增长5.4%,占实有总户数的69.2%;投资总额895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占实有投资总额的61.2%;注册资本5116.8亿美元,增长12.3%,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其中外方出资4031.3亿美元,增长14.4%,占实有注册资本的63.8%。其二,外商投资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东北省市投资增长较快。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力度,东北三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东北三省制造业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4万户,比上年增长8.6%,投资总额669.7亿美元,增长14.3%,注册资本357亿美元,增长20.8%,外方出资244.8亿美元,增长25.1%,德国宝马等著名跨国公司已经在沈阳安营扎寨。

四、结语

随着我国对外商投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吸收外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凸显,如:投资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比重偏低;投资区域布局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比重低;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对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带来巨大浪费和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不仅要针对各行业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方案,更应该高屋建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推动外商投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外资发展趋势例5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北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近10年来最快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总体规模扩大、引资速度攀升、项目质量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签订外资项目1806项,吸收合同外资6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3%、92%和43%。截止到2004年12月,已经有世界五大洲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在北京投资,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565家,合同外资金额47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4.6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174.7亿美元。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160家来京投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新的趋势。一、2004年北京外商投资的新特点1、制造业利用外资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近两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以来,北京市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成绩在2004年得到显现。当年制造业表现出了规模快速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的特点,合同外资规模达到了历年制造业最高水平。2004年,新批制造业外资项目558个,同比增长7.7%;吸收合同外资2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11.3亿美元,同比增长55.7%。除项目数量、引资速度低于平均水平外,合同外资和实际入资的发展速度都高于平均增长水平。2004年北京制造业和前10年比,实现了实质性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贡献突出。2004年,制造业对合同外资的贡献率为44.4%,对实际入资的贡献率为43%,比2003年有了显著提高。北京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与天津、上海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004年前10个月,北京制造业规模相当于天津的67.6%,相当于上海的33.6%,分别比2003年提高了25.3个和20.9个百分点。2、现代服务业成为引资亮点,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功能凸显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后,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程度逐步放宽,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呈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行业引资的发展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引资最活跃的行业。 2004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占同期第三产业合同外资额的55.6%,对第三产业合同外资的贡献率为83.4%。其中,投资性公司在北京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制造行业联系紧密的投资公司陆续跟进。北京由于其首都特殊地位,对投资公司极具吸引力,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索尼爱立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都选定了北京。目前,北京市累计批准的外资投资性公司达到139家。外资在制造业的投入,也促进第三产业吸引研发、跨国公司总部和物流公司发展。到2004年,北京市累计设立外资研发中心189家,经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7家。北京市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战略投资场所的首选地之一。2004年在CEPA政策的影响下,北京服务贸易领域吸引港商专业服务业投资方面取得新突破,出现了首家香港货运公司、首家独资广告公司、首家香资旅行社、首家港方控股的影院建设和经营公司。3、外资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态势外资企业运营规模和效益显著攀升,对地区经济贡献显著。2004年外资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5%以上的高水平,效益的提高快于经济总量的增长。2004年,利润总额增长64.6%,销售收入增长32.4%,利润总额的增速比收入快了32个百分点。工业外资企业经济总量的发展速度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4年,工业外资企业创造总产值2081.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88.8亿元,同比增长34%和33%,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个和6.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总产值占42.6%,销售收入占45.9%。外资经济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外资经济的主体和重点发展方向。2004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对外资企业销售收入的贡献率为53.3%和45.9%;对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为11.3%和88.6%。从对外资制造业和第三产业行业内分析,位居前10名的行业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现代制造业。按销售收入排序,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第三产业内部,外资企业集中体现在首都经济发展特点的商务服务、计算机软件和房地产业。销售收入前5名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目前,外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的比重已超过了5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同行业的比重也在1/3以上。二、利用外资应予注意的问题1、外资经济集中度倾向2004年外资经济总量平稳扩大,效益显著提升。但外资经济的内部结构尚存在一定问题,在规模和效益上向大企业集中且多年保持这种趋势,带有垄断的倾向。目前,大部分企业经营状况欠佳。2004年,外资企业盈利面36.5%,亏损面为45.2%,形成了少数企业掌控全局、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的局面。从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和税金4项指标分析,2004年,4项指标前20家企业的经济规模分别占了外资经济总规模的54.6%、40%、70.2%和46.4%。在20家企业中,经济规模集中在现代汽车、联想、索尼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极少数企业。以利润为例,摩托罗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4家企业的利润占了全市外资利润总额的50.6%。经济规模向大企业的集中,可以带来资金、原料和技术的统筹使用及合理安排。企业可以利用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形势下,经济规模和效益的过于集中,会使经济总量对大企业依赖性增强,加大整体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对外资经济的稳定发展存在一定风险。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企业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它们或是通过并购扩大在京的业务,或是加紧增资扩股完成对企业的控股。2、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较弱近几年来外商投资进入商业领域,外资控制大型超市比例高达80%,已对国内流通业造成重大冲击,金融业能否经受外来资本冲击,我们也应该有所准备。由于中国金融业呆坏账比例相对较高,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准与外国同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未来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客户和金融人才上。在进口的压力方面,今后将进一步降低关税, 特别是取消非关税壁垒,有可能导致进口快速增加,近两年北京地方进口增长速度均超过了出口增长速度。进口商品大量进入对进口替代商品将形成商品竞争压力,进口替代产业将面临更大挑战。3、知识产权的问题知识产权是WTO贸易中摩擦、争夺最激烈的对象,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知识产权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外国对付中国及北京企业的主要非关税壁垒。4、贸易摩擦急增据北京市商务局不完全统计,加入WTO三年多来,北京市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特保调查等案件45起,涉案金额达5000多万美元,产品涉及机电、轻工、石化、水产品等多个行业。目前,一场围绕纺织品贸易的攻防战已经展开,还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问题。此类问题均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重视。三、对策及建议1、增强核心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北京市地方出口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到六成以上,外资企业占近七成。外资企业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主要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出口。由于核心技术主要由跨国公司掌控,加工贸易主要是对产品的组装,出口附加值低,形成了数量扩张型的贸易方式。针对目前北京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现状,北京应该依托科技力量集中、劳动力素质高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沿着“简单加工―――复杂加工―――零部件制造―――原材料生产―――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的发展方向,加快产品转换升级和技术含量提高的进程。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发展的同时,加速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传统产业为依托的产业结构调整,在电子、通讯产业带动出口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的出口增长点。因此,北京出口产品构成不能一味地追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提升,而是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产品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式形成规模、效益、质量型的对外经济贸易方式。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根据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要求,北京市应针对外资经济集中而大部分企业效益欠佳的问题,在引进吸收外资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适度调整。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同时,注意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要创造并形成大企业引领,众多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健康稳定的外资经济增长局面。(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外资发展趋势例6

项目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外资发展趋势例7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预言:“在十到十五年中,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任何不提供向高级发展的机会、活动和业务也应该采用外包形式。”现在,RPO服务在国外市场已经非常普遍,美国大概有85%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全球500强企业的大部分习惯采用RPO服务模式。在中国,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RPO服务也逐步开始崭露头角,以一种崭新的HRO发展模式的姿态呈现在中国众多企业面前。

一、RPO的概念

笔者将招聘流程外包(Re cr u it ment Pro c e s s Outsourcing,RPO)定义为企业将自身招聘需求外包给第三方RPO专业公司来完成,RPO专业公司管理着企业招聘的整个流程。RPO服务是企业招聘工作的一部分,它管理着企业招聘的整个流程,包括品牌管理、招聘渠道管理、寻访中高级管理人才等。

二、RPO模式兴起的重要驱动力

1.整合关键业务决策的需要。家族企业和东道国企业向跨国企业模式的演变是显而易见的,区域政治和经济机构的崛起刺激了RPO模式的发展。作为企业活动的焦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在类似的基础上做出重要的人力资源决定,他们认为如果采用该领域的RPO服务,可以使集团高层更好地监督这个重要的新推力。

2.人才激烈竞争的需要。现在的高值候选人,正在寻求多样化的就业机会。跨国公司对于这样的高值候选人来讲最大的吸引是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开始职业生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才希望可以直接分配到某个区域或国家,跨国公司很少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人才对跨国企业或母公司已不再狂热,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和利益受到很大的威胁,而RPO服务供应商,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给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路径,从而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

3.管理渠道的需要。许多外籍职员发现高管人员多来自于公司总部,母国的管理人员的发展是优于其他外籍人员的发展的。调查显示,分公司40%—70%的管理人员是来自于该企业的母国,如果该企业的总部在这个地区,这个比例更高。这显然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RPO服务可以为企业招聘到不同国家、不同国籍的高层管理人才,可以使跨国企业的总部有一个真正的跨国管理团队。

4.不均衡的员工培训方案的需要。有一些跨国企业经历过这样不平衡的员工培训和管理方案,在本国,员工培训方案可以实行得非常完美,培训效果也是卓著的,但在其他国家,这个员工培训方案实行得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没有员工培训方案。有的RPO供应商就专注于招聘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这对于跨国企业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第三世界那些企业总部力所不及的区域,RPO服务就是非常必要的。

三、RPO模式——三赢模式

RPO模式对企业、服务供应商和人才资源三方来讲是一种三赢模式,三方都可以在RPO模式的操作下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1.RPO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益处。招聘业务流程外包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程序的效能,并且企业不必持续投资维护先进的人力资源体系和服务平台,人力招聘成本因此全面下降。人才招聘专业机构不仅拥有全面人才招聘和访寻体系,还有充足的人才招聘顾问团队,不仅保证了候选人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可以凭借招聘的专业度优化企业人才招聘流程,使企业招聘不仅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同时体现人力资源职能全员参与的必要性,达到任人唯才和防止内部腐化的目的,也可以帮助人力资源部门员工也从日常行政管理职责中解脱出来,参与企业高层的战略规划。企业通过RPO服务,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在当前人才竞争的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RPO模式给人才招聘机构带来的益处。企业招聘往往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企业不是要开拓新的市场就是要随着业务的扩大要设置新的部门和增加新的职能,再就是原先的岗位缺少胜任的员工。RPO服务可以提供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产品输出到各个部门,如果服务质量高效,必将形成企业业务部门同RPO服务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人才招聘机构,有机会同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级别的高层管理人员沟通交流。拥有RPO服务的人才招聘机构可以先拿下企业的招聘权,自己可以完成的职位不会有其它公司一同来竞争,暂时无法完成的职位可以将招聘权二次授权给其它公司来做。

3.RPO模式给人才带来的益处。通过和RPO服务供应商的沟通和交流,优质候选人可以了解到当前市场上人才的供需状况,更深入地把握企业的需求,专业人员也可以给自己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和针对性建议,可以及时弥补个人能力不足和短板,增强职场竞争力。而且在个人和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专业机构会提供很多候选人详细的信息做辅助,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一般企业肯花高昂的招聘外包服务费招聘人才,都是说明有实质需要并且认真对待这个岗位的,可以降低求职风险。

四、RPO模式发展的策略

RPO模式近年来在全球市场中发展迅速,在中国也成星火燎原之势,但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才能使更成功的促进RPO模式被企业所接受和在市场普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参照了国外学者Goldschmidt等提出的建议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积极维护双方合作关系。RPO服务供应商和客户企业清晰紧密的合作状态对成功至为关键。成功的RPO服务供应商会有清晰的管理架构,可将合作关系的可见度、责任提升至最高领导层。他们共同了解趋势、评估业务影响、互相学习提高绩效直至最终令合作关系超越交易层面。

2.提供全面的招聘流程外包服务。RPO服务远不止电话筛选和标准面试。顶级RPO供应商会令RPO方案对客户的人才周期产生整体影响,而不仅仅针对候选人群展开搜寻推荐。放眼那些最为成功的RPO供应商不难发现当深入了解其他周期内容时,供应商会有较高的预期:品牌塑造、价值评估、绩效管理和员工敬业度。

3.双方提高合作级别。由于公司将招聘行政和面试事务外包,早期的RPO服务着重解决准确性或时间性等需求。这些内容现在已被视作RPO的基础,决定着服务结果的质量,只有最为成功的RPO服务供应商才会提供高级的客户服务。RPO供应商需要打牢基础以便积极搜寻关键人才要素,就人才规划展开合作,协助整合型与扩展型战略的开发等。最后,组织可获得最高级别的客户服务,互相学习经验,增强能力并提高合作关系的契合度。

4.共建企业文化。令招聘工作与公司的整体文化和品牌保持一致是获得招聘成功、提高员工留任的一道良方,但是很少会有人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确保与文化保持一致并了解新的招聘组织和其代表的公司。表现出色的PRO供应商提供的人才可以深深植于客户文化中,无法将其与长期员工相区分,他们特意向其提供全职员工才会接触到的所有内容:新员工入职培训、关键领导讯息、新闻简报、培训和了解他们对组织内关键战略行动的影响。

5.招聘采用技术提供服务。RPO供应商正努力将与RPO相关的所有服务和技术进行有效整合。由于大量供应商开始成为整个RPO的部分内容,公司正要求他们的合作伙伴承担单一来源的责任。这再一次提高了RPO的标准,推动从流程和科技的多个供应商中获得业务结果。

参考文献:

[1]郭彩云,刘志强,刘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探讨[M].2006,4:121-123[2]Vanacharla.RPO,Siliconindia,Apr2005

[3]Syedain.Up,up and away,People Management,11/13/2008

外资发展趋势例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了蓬勃的发展。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包括了各种所有制结构、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企业,与国内目前投资体制改革相适应。各行各业都积极地跨出国门,加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队伍之中,并且有少数的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跨国公司行列占有重要地位。在目前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中,我国仍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它们分为金融型、贸易型、工业型和窗口型四类。

(二)投资行业多样化

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其中九成流向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租赁和商贸服务业302.8亿美元,同比增长47.9%,占44%;金融业86.3亿美元,同比下降1.1%,占12.5%;批发和零售业67.3亿美元,同比增长9.6%,占9.8%;采矿业57.1美元,同比下降57.2%,占8.3%,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占8.2%,主要是水上运输业、其他运输服务业和航空运输业等投资;制造业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6.8%,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投资。

(三)投资区域分布广

从投资区域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重点区域由原先的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北美、西欧和亚太的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按投资存量)15个国家和地区见表1-1。

表1-1 截止2008年底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多(按投资存量)的15个国家和地区

排名 国家/地区 2008年投资流量(亿美元) 投资存量(亿美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中国香港

开曼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新加坡

南非

美国

俄罗斯联邦

中国澳门

哈萨克斯坦

巴基斯坦

加拿大

蒙古

韩国

德国 386.4

15.24

21.04

18.92

15.51

48.08

4.62

3.95

6.43

4.96

2.65

0.07

2.39

0.97

1.83 1158.45

203.27

104.77

33.55

33.35

30.48

23.9

18.38

15.61

14.02

13.28

12.68

8.96

8.5

8.45

小计 533.06 1687.65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2009)》。

(四)投资规模扩大化

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长率也保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境外投资存量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更为理性,一些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崭露头角。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方参与投资的大型项目也不断增加。

(五)投资方式多样化

90年代后期,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入世”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的以现汇出资,有的以从国外获得贷款出资,有的以机器设备等实物出资,还有的则通过专利技术出资。从所有权结构看,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比较少。为了弥补国内资金短缺,我国企业除了通过资金和融资投入外还通过出售许可证、商标,以技术、设备、商品等入股来进行投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行业选择更具针对性,将更多的投资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行业。

(二)投资方式将会变得多样化。

(三)主要投资发达国家,投资区域不断合理化。

(四)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

[3]徐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8).

[4]陶薇.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7).

[5]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6):1-4.

外资发展趋势例9

杨溢的分享分为两个部分: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概况+未来的发展趋势、创业的趋势与投资的策略

首先她分析全球关于人工智能的投融资概况。

“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比在座的各位比我了解的更清楚,其实不是最近这两年才起来的。虽然最近这两年特别特别火,其实它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积淀。从投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观察到在2013年资本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原因是在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在一些感知智能领域进入到比较前沿的时代,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功,所以在2013年到2014年的跨度阶段,我们投资的比例增加了188%,而且在一早投资交易次数来说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在2015年进一步提升,2016年第一季度交易的次数已经达到了140起,交易金额达到了非常高的状况。这个数据是全球人工智能投资的规模。在中国很多机构投资的方向在2015年之前都是投TMT、互联网+或者是智能硬件,但是在2015年之后大家提的更多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这个领域。

在投资阶段来看,2011年到2015年多数的投资案例是处在早期。投资金额是在500万美金以下,在国内是处于天使阶段,从2015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开始显露出来,开始进入到A轮、B轮的阶段。

从投资金额来看,2015年集中在B轮和D轮这样一个阶段。国内的情况比欧美要晚一点,所以在国内从2014、2015年开始投天使早期创业的公司机构会更多一些。从投资阶段来看,其实在这个领域处于这个行业的初创期,我们这个行业还是非常新兴的行业,还是比较初创的阶段。

从智能分布来看,以欧美占大多数,但国内也在迎头赶上。50%以上还是在美国,第二是在英国,英国的数量只有几十家,还不到一百家,从去年开始国内在这块的投入会越来越多。投资总的金额来说美国在人工智能这块总的金额超过40亿美元,但这个只是包括了人工智能,没有包括机器人。一般来说像中国的投资会晚于美国三到五年,但是这个速度越来越接近,距离越来越缩短。

从投资的细分领域来看,机器人在应用层的投资是最大的,然后是自然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国内对基础技术的投资相对比较保守,国内的投资基本处于应用层,右边这个图统计的是国内在应用层的投资占72%,所以国内的投资相对来说还是会比较偏人工智能再加商业化的领域,跟各行各业相结合的这个领域,从技术领域看机器视觉这个领域的公司也占了一半。

再看国内外巨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布局。大家在各大媒体上也会关注到国外及国内对人工智能的探索和研究,包括像谷歌、Facebook、苹果、微软,他们基本上在深度学习这一块都有去研究。一个是数据层,还有应用层,可能在大的公司都有布局。国内像百度、阿里、腾讯都有在深度学习和应用层意义大数据挖据这三个层级,都分别有布局。所以也可以看出这几个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创业的趋势与投资的策略。

“在发展趋势这一块,各个国家都把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一块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和产业作为支撑,特别是在日本。因为我在日本待了八年,日本在去年以及今年都了关于机器人新战略的国策,而且日本很多大的公司也是在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一块。我们也关注到在2015年日本的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去年日本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是百分之五百,他们在养老机器人各种细分的场景上都有非常重大的突破。

在国内我们也观察到很多创业公司其实更多的是在服务层会做的更多。比如说我们在2015年、2014年的时候更多看到的项目是儿童机器人、玩具机器人或扫地机器人这些,对于技术这块的核心技术比国外还有一定的滞后。但是在发展趋势这一块我们观察到,从基础的支撑层和大数据的支撑、和中间集成以及技术的应用这几个领域,现在都开始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循环。不过,在投资圈有一个趋势,就是我们会跟国外的很多机构合作,我们会去看一些国外的技术或者是有些机构去投资一些硅谷的技术项目,然后跟他们合作在国内开合资公司,然后把国外的技术就带到国内,缩短技术的开发周期。另外,在Gartner技术曲线有这样一个趋势,现在计算能力日趋成熟,但是在一些高性能芯片的发展还有待升级。所以在AI芯片领域我们认为可能还有一些投资的机会,在数据层,马云几年前就说大数据,2014年我们也投了一个大数据的公司,现在也发展的非常好,所以技术条件基本已经具备,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收集这些数据的处理。现在在数据的收集和计算这块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这块还是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再就是应用化的技术这一块,技术跟应用场景的结合以及跨界的结合,这个领域可能还有五到十年的成熟期,但是在感知层的技术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投资机会。所以我们的投资策略也是技术跟应用相结合的投资策略。我们会关注长期的技术研究和基础资源的积累,我们认为这些公司有它的核心的价值。

外资发展趋势例10

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日益壮大,在财务管理方面逐渐暴露了一系列弊病,比如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等,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严重抑制了外资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势在必行。

一、外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财务管理是外资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应对各类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当前外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虽然相比国内很多企业而言,外资企业的财务管理不管是在目标的设定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上都更加完善,但是它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频频爆出的腐败丑闻、内部监督管理的不到位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外汇汇率变化的影响,筹资的日益艰难及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等,在这种形势之下,外资企业要想获得自身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手段。

二、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应该着重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一)合理配置好资金去向,保持好资金流入、流出比例

当前很多外资企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资金的出多入少,这样状况的存在很容易致使公司款项及银行借贷不能按时归还,进而影响公司信誉、声望及运营效率,不仅如此,它还为公司未来的借贷造成了困难,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势在必行,建议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首先财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加大对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情况实时监察,做到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了然于胸,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大额资金更要如此;其次在未来的发展中,外资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率,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公司实际经济情况,做好整体的规划和统筹,积极制定灵活的资金利用方案,并要综合考虑自身公司的实际情况及市场经济的运营特点,在此基础之上,选择适合本公司的资金筹集方式,争取让公司内部的闲置资金都能得到合理的、最大效率的利用,实现企业资金的价值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做到资金的有效监查及控制,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财务管理部门要注意集合整理好所有的财务信息,这样便于作出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深入仔细的研究和分析资金流动的特点和动向,并据此编制年度资金预算,预算可以深入细化到月、天,一旦预算制定出来,要严格按照预算规划执行,力争使每一笔资金的动用都合理、合法,此外为了防止出现和失误状况的发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资金支出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做好审批及联签。

(二)努力健全和完善进出口业务审核及发货审核制度

外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想顺利完成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必须不断努力健全和完善进出口业务审核及发货审核制度,首先我们先来分析进出口业务详细计划审核制度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业务部门应该及时把外签业务合同及计划送审到财务部门,这样便于财务管理人员对具体的业务信息做深入的整合、分析及研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帮助举措和方法,健全和完善这项制度有诸多益处,最显著的就是对企业的贸易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进出口货物收发审核制度的制定方面,众所周知收发货物时都需要开具各种单据,这些单据都必须交由财务部门进行详细、严格的审核,仔细检查货物的数量及价格是否有错误,确认无误之后才能签字进而发货,在遇到汇款情况时,更要慎之又慎,各种执行程序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行明确的责任制,责任到人,每一步程序的进行都必须有相关企业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执行,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失误的出现,要坚决杜绝那种因为事情紧急就减缩程序的做法,而要真正把每一项程序都落实到位,这样久而久之,势必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长远的积极意义。

(三)不断健全和完善应收债务的财务管理方案

健全和完善应收债务财务管理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债务一旦收回不及时,很可能给公司带来资金紧张的情况,进而无法执行事先规定好的合约,造成违约现象的出现,损失可向而知,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个实例就是三鹿集团的破产,一些三鹿产品供货商被拖欠的货款高达750万之多,不仅给员工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还使企业运作举步维艰,最后陷入瘫痪破产的状态,因此外企财务部门一定要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把所有应收债务,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罗列清楚,使之更加系统条理,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客户档案,并根据客户的信誉表现采用不同的评价等级进行记录,对于信誉不好的客户要慎借资金,此外还要尽量缩短应收账款周转的天数及占用资金的成本,最大程度的对欠款的动态和去向进行监控,切实为提高资金的追回率和使用率作出积极努力,确保企业资金运转保持通畅的状态。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外资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切实为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做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