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土地工程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10-12 09:22:18

土地工程管理

土地工程管理例1

《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包括“三主三辅”6条线,其中1号线是中心城区东西向骨干线,也是轨道交通线网中连接主城区与正定新区的骨干线。1号线分期建设,一期工程由中国中铁以BT模式投资建设,总长度23.9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0座(其中中国中铁投资建设19座),21个区间,设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各一处,控制中心一座,主变电站两座;工程开工日期为2013年7月1日,竣工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建设总工期54个月。石家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简图见图1。

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线19座车站已经全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累计完成13个车站的主体结构封顶,除05标人民广场站全盖挖车站外,剩余5个倒边或半盖挖车站主体结构完成过半;全线14段盾构区间中,有3段区间实现双线洞通、有6段区间单线贯通;全线11段暗挖区间均已进入正线初期护护施工,其中有4段区间初期支护贯通、有4段区间初期支护完成95%以上、有7段区间进行二次衬砌施工;车辆段、综合维修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均已展开主体结构施工。目前,全线土建施工进展顺利,预计可提前1个月实现洞通里程碑工期目标。

2土建工程进度管理要点

自2013年1月进场以来,秉着超前策划、合理组织、科学施工,全线土建施工进度可控。通过2年来对本项目工程进度管理的实践总结,BT模式下土建工程进度管理应注重以下要点。

2.1合理确定里程碑工期目标及工期技术参数

1)里程碑工期的确定。依据合同工期,借鉴其他城市地铁施工经验,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与轨道公司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里程碑工期,据此来控制洞通、轨通、电通、车通等主要项目的开完工时间。石家庄地铁1号线里程碑工期目标见表1。2)工期进度技术参数的确定。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综合进度技术指标,结合本项目各施工单位综合施工能力,就地铁工程建设的施工准备、交通疏解、管线改迁、围护结构、车站主体、区间、轨道、设备安装、装饰装修、机电设备采购及安装和调试等重要施工项目制定合理的平均工期进度基本技术参数,作为工期进度技术参数依据。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工期进度技术参数见表2。

2.2高度重视前期工程工作,推动站点按期开工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一般位于繁华闹市区下方,前期工程难度较大,根据其他城市的实施经验,通车运营时间是政府确保的。为了避免前期工程工作占用过多时间,而导致地铁土建工程施工及后续工作工期紧张,必须高度重视前期工程工作。前期工程虽然一般由业主主责[6],但指挥部和各施工单位必须积极主动推动各项工作,要坚持“以围促迁、以围促干”的工作思路,贯彻“主动作为、主动担当、替政府与业主着想”的工作理念,按照“分区围挡、分区开工,全线分期分批开工”的工作原则制定各站点的围挡、开工计划,并刚性考核,在促进解决前期工程工作的同时,顺利展开主体工程的施工。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线完成了43个站点围挡和39个站点开工,分别占全线43个站点的100%和91%,实现了“当年进场、当年签订合同、当年全线围挡开工”的良好开局。

2.3坚持“五保”思路,全面推进主体工程建设

坚持“通过前期工程保车站、通过车站保盾构、通过盾构保洞通、通过洞通保三通、通过三通保履约”的“五保”总体思路,有序组织现场施工生产。根据工期进度技术参数编排各站点节点工期,本项目多数盾构区间处于洞通工期关键线路上。为此,开工后立即抢抓车站端头井结构施工进度,确保按期提供盾构下井、吊出条件。目前,全线均按期或提前完成盾构的始发和接收,有效减小了洞通工期压力。同时,暗挖法施工安全风险较大,进度指标相对较低,必须高度重视暗挖竖井的及早围挡与开工,以降低工期风险[7]。

2.4紧抓关键线路站点管控,狠抓短板单位管理

关键线路站点的施工进度直接影响里程碑工期的实现,必须高度重视,对其严管严控。对于02标长城桥站暗挖段及长和暗挖区间、05标人民广场站盖挖施工、09标留火2号竖井等4个站点,坚持每周召开现场办公会,加强对关键线路标段施工资源配置、现场施工管理的检查,确保各主要节点受控。根据“木桶效应”[8],短板单位施工能力制约全线整体施工进展情况,一旦管理不当,极有可能由非关键线路站点转变为关键线路站点,甚至影响里程碑工期的实现。对于短板单位,要加强指导与帮扶,通过技术培训、对标学习、上级公司工作组驻场指导、专业咨询监管等多种方式,强化过程管控,严格落实执行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切实提升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目前,通过有效管控,全线关键线路站点工期虽然紧张,但基本受控;短板单位现场组织管理及施工进度均有所提高,全线整体施工水平提升明显。

2.5坚持过程预警、严格节点目标、专项考核和劳动竞赛考核

强化过程控制,坚持周计划监控,月度预警约谈,对计划完成较差的标段通过现场专题会查找原因并解决问题。每月根据各标段实物指标完成情况,结合全线洞通工期及标段工期,对土建主体工程施工进度与计划工期逐月进行动态分析,为工期预警提供依据,指导下一步生产,月工期动态分析示例。根据里程碑工期目标,细化制定各年度关键节点和重要节点目标(其中关键节点简称A类节点,是指对全线里程碑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期节点;重要节点简称B类节点,是指仅对标段工期产生影响而未对全线里程碑工期造成影响的工期节点)。每月根据现场施工进展情况下达一般节点(简称C类节点)目标以确保A和B类节点目标的实现;为保证盾构、矿山法区间洞通工期受控,根据盾构、矿山法工筹及现场施工进度,每月下达盾构掘进和矿山法二衬施工进度专项考核指标,并逐月对A,B,C类节点及对盾构掘进、矿山法二次衬砌等指标进行专项考核。通过周生产例会、过程预警会、月生产会、季度计划会及专题会等各种会议制度,加大对各标段节点、计划管控力度,并保证目标一致、信息畅通,通过例会解决全线共性问题,专题会解决个性问题,现场办公会解决重难点问题,以推动全线施工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同时为充分调动各施工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组织开展劳动竞赛考核活动,并严格每月检查、每季考核、刚性考核兑现,形成力保工期,争先创优的良好施工氛围。

2.6按照“洞通为本,三通咬合,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推进各项工作

“洞通”之前受前期工程、设计方案稳定等工作影响较大,施工安全风险最大,工期不确定因素最多,只有采取强有力措施,且只有实现了全线洞通,后续的轨通、电通等才有保证。在抢抓洞通的同时,要超前谋划,及早启动站后工程的前期策划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目前,根据里程碑工期以及各专业的特点和各专业之间的相互接口关系,并与轨道公司多次沟通,已经完成了常规设备安装及装饰装修、系统设备以及铺轨工程的专项策划和站后工程总体策划工作,明确了站后各专业节点目标,站后工程材料、设备的招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图纸提供明确了时间表,为2015年站后专业施工的顺利进行及“三通”目标的圆满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2.7优化技术方案保履约

首先编制全线总体策划,据此编制全线指导性施组,各标段项目部依据指导性施组编制各标段的实施性施组、专项方案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并按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同时为确保洞通工期,按照全线总体策划,针对矿山法、盾构施工又编制了盾构区间专项方案策划、矿山法区间专项策划,进一步细化区间施工组织安排,对盾构的到场、始发、掘进、转场,对矿山法开挖初期支护工作面、二次衬砌台车数量及进场、二次衬砌施工等方面做了详细部署。目前全线矿山法、盾构区间均能够按照策划有序组织施工,施工进度正常,工期可控,满足了预期。

2.8强化安全保履约

生产安全是保证现场施工进度的基础,必须深化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强化过程管控。要紧紧抓住不同施工阶段安全卡控重点,聚焦重点作业,重点部位专项检查,短板单位重点检查,日常检查常态化,查隐患,补漏洞。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针对性开展重要部位场合应急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管理能力。针对重大风险工程,要进行分级管理,编制专项方案,制定应对措施,进行专家论证,为重大风险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好技术准备,同时实行挂牌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实施销项管理。目前,全线一期主体工程20个一级风险源,10个一级风险源已经顺利通过或完成;除石南盾构区间下穿石德铁路外,其余9个一级风险源正在进行施工,2个柱洞法施工车站安全可控。2.9对接设计保履约坚持按照“三个方案一体化,三个方案循环优化”的原则,不断“深入设计,稳定设计”,加强与业主及设计单位的协调、沟通,避免设计工作滞后对施工造成影响。在图纸供应方面,要根据施工进展情况编制及时施工需图计划,与业主及设计单位建立对接机制,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设计供图工作,确保图纸供应满足施工需要。

2.10物资供应保履约

为保证物资供应及时,本项目实行集中统一与专业化采购管理相结合的采购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股份公司集中采购平台优势、指挥部集中管理优势、中铁物贸专业服务优势,对工程需用的钢材、水泥等物资采用战略集中采购、厂家直供的采购供应模式,对商混、防水材料等市场充分竞争的物资采取集中公开招标的方式采购,对盾构管片、柴油等特种物资进行集中采购供应,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做好节前及重污染天气影响下的物资存储、运输、供应的应急预案,确保物资供应满足现场施工需求。

土地工程管理例2

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2003年度全国建设占用耕地22.9万公顷,比2002年增长17%;耕地面积由2002年年末的1.26亿公顷下降到2003年年末的1.23亿公顷,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1000到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1.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1.2.1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1.2.2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2.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失去了土地整理应有的意义。

2.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

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3.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3.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持续增长。只有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获得土地整理折抵指标和建设用地复垦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才能缓解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缺的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合理用地,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土地工作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各方面利益。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涉及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关系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长治久安及利益保障,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把土地整理的后续工作融合到城市建设中,使城市建设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阔,这样才能使土地整理工作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土地工程管理例3

前言:土地整理项目作为一项能够设计到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农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立足点。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土地整理与建后工程管理,谈谈自身一些看法,以求取得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问题及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愈来愈尖锐。目前我国每年的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耕地面积在逐步下降,而中国的人口却以每年近 1000 到 120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 43%。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资源的占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实现有限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一般有两种方式:

1、开垦宜农荒地,直接增加土地面积;

2、开展土地整理,利用现有存量土地,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用地结构而腾出土地。

第一,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十分粗放,浪费严重,通过土地整理增加土地资源的潜力很大。土地整理作为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解决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土地供求矛盾、协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已在我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第二,城市土地整理手段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由于一方面,城市土地整理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理论认识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人们的风险意识普遍不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土地整理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带来的损失,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致使在实际中城市土地整理的风险不断发生,既影响了城市土地整理收益的实现,也阻碍了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

因此,为保证我国的城市土地整理事业的顺利发展,防范风险的发生,迫切需要对城市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全方面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探寻城市土地整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整理项目顺利实施、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这些风险因素的种类、特性、风险发生机率以及风险损失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构建恰当的风险分析模型来评估城市土地整理风险,并针对分析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为城市土地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将显得十分重要。

二、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对项目前可行性研究、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问题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而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与实施方面却缺乏重视,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 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综合效益的发挥。

1、根据实际调查分析,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主体基本上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项目承担单位委托的当地政府。工程后期管护落实情况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求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制定项目工程后期管护方案,并提交有关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移交证明等材料,但项目验收后各种后期管护的方案、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

2、目前,各地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验收时制定的各种方案、措施没有很好的落实,造成部分工程被破坏、设施丢失、工程闲置。由于工程后期管护的问题,导致工程设施丢失、损毁,直接影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失去了土地整理应

有的意义。

3、我国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基本由国家、政府专业部门负责管护与运行。这种产权类型单一、权能模糊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除新增耕地外的工程设施出现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工程有人建无人管、年久失修、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难以支撑土地整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如工程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建后管护经费缺乏、工程后期管护的制度没有有效建立等问题,而后期管护资金的筹集与落实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按照现行的管理程序,一般移交给当地政府进行后期管护。由于后期管护是个长期的过程,资金的筹集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设立专门账户管理土地整理的后期管护资金。建议:建立土地整理后评价制度,能检查土地整理投资的宏观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度, 不断调整土地整理决策和政策机制, 提高土地整理投资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通过后评价不仅可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工程实施管理水平,更能促进对项目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三、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的新模式

1、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才符合土地整理的目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即使是公益投资,名义上也享有投资后的收益权,这部分收益应该还之于民,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最合理的方式由街道或村一级的单位代为实现这部分的收益权,并规定其投向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管护费用。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助监督这部分收益的收取、管理与使用。

2、提供制度激励,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工程管理,吸引私人、私人联合体和民间团体加入到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去,并有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些人或团体的权益。具体可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进行。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项目的工程设施移交给项目的管护主体,并签订移交协议,制定养护标准,由管护主体将工程设施管护落实到个人,同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管护方案、管护预算及管护协议等材料。

3、具体使用管理模式,可以采取承包与拍卖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工程设施有偿使用制度。这样不仅解决了工程设施的管护,又保证了工程管护的资金问题,从而保证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使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土地整理和后续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还关系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保障和长治久安的问题,国家和相关部门只有加强土地整理和建后工程管理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让土地整理工作得到行之有效的发挥。国家和相关部门应共勉之。

参考文献:

土地工程管理例4

Abstract] land planning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for construction, is directly to the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and important deployment. Our planning period to coordinate land us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security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 land coordin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处于土地推进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和建立节约资源型社会的背景,改变城市土地粗放开发经营的模式是当务之急。促进城市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挖掘土地利用的潜力,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协调性则是解决我国当前地供应不足矛盾及建设用地需求土的重要任务与基本途径。

二、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基本涵义

所谓协调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要以土地利用的各子系统相互协调为前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也必须在协调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建筑工程施工中协调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问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四、协调管理不当造成的问题

协调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有重要地位,管理不当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从设计、施工到项目管理都会有所牵涉,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技术方面

现代建筑拥有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安装质量也需要越来越高的技术要求,同样也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技术要求和特定位置空间,而且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等合理需求。如果不能全面充分考虑技术上的要求,尤其是对某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在工程质量方面产生问题。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每一栋建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台设备或每一条条管线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很少有完全相同的,这就容易导致各专业之间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增加了技术协调工作的难度。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带动新技术的革新,新产品也会不断出现,如果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这方面的信息,也会给施工进度和质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管理方面

由于建筑行业现行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着分包的现象,但分包单位难做在工作范围做到十分明确的界定。实际上,各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其他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带来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及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由此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五、施工的协调和控制

在施工中,除了要多加注意以上会造成质量不过关的因素以外,还要对管

桩和基坑的施工进行协调和控制,因为这也是对工程质量构成影响的重要原因。

下面,笔者以一实际工程为例,对施工的协调和控制进行分析。

1、工程的基本情况

该工程的建筑总面积约为三十万平方米,建筑的面积约为八万平方米,第

一层是地下室,地上是小高层的住宅楼。该建筑的基础修建在软土地质的地区,

在基础设计上,管桩的锤击直径为 500 毫米。基坑的长大约为四百米,宽大约为两百米,开挖的深度大约六米,开挖的土方量大约为四十万立方米,其中,基底的回填大约是八万立方米。基坑的支护形式是二级放坡与水泥搅拌的重力式挡墙,部分区域的基底被动区的加固是用水泥土搅拌桩,而且水泥土搅拌桩还有止水的作用。建筑修建地区的地质勘测报告明确标识出:工程场地的范围内没有揭示明显的不良地质现象,不过,场地范围内有深厚的淤泥质土层与淤泥层,该工程在软土地基施工的范围内。

2、施工工序控制

确定基坑开挖的方案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保证基坑的开挖不会对周围的建筑设施造成安全事故。根据该工程的情况,结合多方的论证,最后确定的施工工序是:土方的开挖和搅拌桩的支护同时进行施工,从基坑的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挖。基坑周边预留二十米宽的土体,确保施工的安全与搅拌桩支护的质量,等到搅拌桩支护满足设计的标准再对预留的土体开挖。回填基坑与支护的结构满足设计的要求后再对管桩进行锤击,沉桩的方式为由中间向四周扩散打,中间部位反复捶打。被动的土体内工程桩的施工要采用内引孔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上面的工序,使基坑和管桩施工二者之间得以协调控制,从而控制了桩基础的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

3、基坑支护的施工重点

在对基坑的支护结构进行施工的时候,首先要控制搅拌桩的施工速度,避免漏桩,然后要结合设计的地质报告与现场实际情况,对桩的长度适当调整,保证基桩的稳定和有效,最后还要设置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基的稳定,避免基坑变形,建立基坑支护的应急预案。

4、土方挖运控制

对于基坑面积大这一特点,施工人员应当采用“中心岛盆式”机械开挖,并在开挖时逐步回填七十厘米厚的砖渣和碎石,以此加快工程的进度。在开挖前,工作人员应当对地表水进行清理与排干,并且制定相关的降排水预案和处理的措施。明确且优化土方的挖运路线,合理降低与消除施工机械在行驶和无序停放方面带给地面的挤土影响。在基坑的边缘设置两级放坡,且在它的表面层喷砂浆,而基坑边的留土宽度与边坡高度,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和规范去执行,当搅拌桩的强度达到文件的要求后,再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坑边预留土方的挖运时间。在开挖土方时,要采用分层、分块和跳挖的方式开挖承台的土方,以便承台的施工,分散且释放土体的应力。此外,控制基坑边的荷载也很重要,边坡的周围绝对不能放有临时的土方。

5、锤击沉桩的控制

控制土方的挖运和沉桩的施打速度是锤击沉桩的施工重点。按照施工的工序来看,沉桩的施工要在土方挖运的后面进行,所以,在我们对土方进行挖运的时候,其路线不能过于接近沉桩的现场。由于软土地质的特点,沉桩后的土体容易受到扰动,而且很难在短时间里恢复,并会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这种压力不能迅速消散。因此,在施工中我们要特别对沉桩的速度与桩机之间的间距进行严格的限制。打桩收锤后,施工人员要立即对桩顶的标高进行测量并记录,以便定期的复测分析。同时,还要注意对周期的建筑是否出现异常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沉降和开裂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和处理。

六、结语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围绕落实规划实施共同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现在的施工目标,完善规划基础建设,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问责制,能为我国的建设施工提供更好的准则。

【参考文献】

土地工程管理例5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地下工程土建施工中的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设备风险、环境风险、经济风险、组织技术风险、人员风险和材料风险六大风险因素。对于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风险因素,本文将从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去诠释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地下工程土建施工最大的风险因素,并且提出应对建议措施。

二、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风险指标的建立

选择核对表法和德尔菲法联合的方式对地下工程土建施工风险识别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对风险因素通过专家匿名讨论和调查问卷,最终得到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风险指标共六大类十八个,具体为:①设备风险。起重设备(A1)、运输设备(A2)、脚手架(A3); ②环境风险:天气风险(B1)、政治环境风险(B2);③经济风险(C)。利息调整(C1)、延付工程款(C2)、流动资金短缺(C3)、材料价格上涨(C4)、管理费用增加(C5);④组织技术风险(D)。施工经验(D1)、施工技术先进(D2);⑤人员风险(E)。项目负责人能力(E1)、地下作业危险性(E2)、人员整体素质(E3);⑥材料风险(F)。材料供应不足(F1)、材料质量不合格(F2)、材料浪费(F3)。

对具体风险指标进行概率估计,应先通过对每位专家的打分进行加权平均,

得出每个风险识别指标的综合概率值。再从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和经济损失三个方面的维度,来衡量工程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严重程度。根据专家评分表制定了风险严重程度的度量标准表,其中施工工期的影响权重占20%,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权重占20%;造成的经济损失权重占60%。

对地下工程土建施工风险指标识别出来后,再从量化角度分析考察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的不同程度来决定风险的处置及轻重缓急,同时结合企业的有限资源,及时做好风险防范,提高项目的效益。衡量项目风险对项目影响大小的一个量化值就是项目风险综合评估值,是对综合权重、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程度的综合考虑。建立这样一个函数,工程项目风险指标综合评估值是综合权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函数:

W代表综合权重;P代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C代表风险因素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某风险因素为Xi,yi为该风险指标的综合评估值,Wi为该风险因素的综合权重值,pi为该风险指标的发生概率,Ci为该风险因素的损失程度值:则有

(1-1)

则项目整体风险水平的综合评估值为:

(1-2)

式中Y为项目风险水平的综合评估值。

三、 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风险指标分类与排序

在计算出各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值之后,按数值大小进行分类。选取对评估值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主要的风险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

得到地下工程土建施工风险评价中各风险因素的综合评估值,将项目风险按其综合评估值的大小划分限三类即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类。各类风险因素的划分标准为:第一类=(1,),第二类=(0.5,1),第三类=(0,0.5)。第一类表示主要风险指标(施工经验、施工技术先进性、地下作业危险性、脚手架、人员整体素质、流动资金短缺、材料质量不合格),第二类为次要风险指标(项目负责人能力、天气风险、起重设备、施工管理费用增加),第三类为一般风险指标(延付工程款、材料供应不足、材料浪费、材料价格上涨、利息调整、运输设备、政治环境风险)。

三、应对措施

1、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第一类风险应对措施

第一类风险是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主要风险指标,它们将对地下工程的施工顺利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应重点控制。将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风险指标进行排序,分类出A类风险主要有施工经验、施工技术先进性、高空作业危险性、脚手架、人员整体素质、流动资金短缺、材料质量不合格这七大部分。对第一类风险各个指标,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这些风险降至最低。

2、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第二类风险应对措施

第二类风险是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次要风险指标,它也能对地下工程土建施工产生重要影响,它们的综合评估值为0.5致1之间,仅次于主要风险指标。由上一章的评估结果,第二类指标主要有项目负责人能力、天气风险、起重设备、施工费用的增加四大部分组成。第二类风险指标也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因为一旦风险发生,产生的严重后果将对整个项目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第二类风险各个指标,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使这些风险降至最低。

3、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第三类风险应对措施

第三类风险是地下工程土建施工的一般风险指标,它们的综合评估值为0致0.5之间,是评估值最小的一类风险指标,它们不需要很强的风险控制力度,但是也需要防范,因为风险一旦发生,也会产生工程损失。C类风险指标主要包括延付工程款、材料供应不足、材料浪费、材料价格上涨、利息调整、运输设备、政治环境风险。第三类风险指标控制过程中,应对风险指标进行跟踪,随时监督和检查各指标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偏移计划的现象,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并且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度,以及时的控制各项指标的顺利。

四、 结语

在地下工程土建施工风险控制过程中,首先对各个风险进行识别,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指标进行评估,找到主要的风险因素,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重点控制,并对一般风险因素建立控制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有利于风险控制的效果及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成双,建设项目风险分析及其专家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

[2] (英)克里斯.查普曼,斯蒂芬.沃德著,李兆玉等译,项目风险管理过程、技术和洞察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

[3]Emmet B.Vaughan,《Risk Management》,New York:Bohn Walzy,1997

土地工程管理例6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85

1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国土资源档案是国家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在日常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有价值的文件、资料、图纸、表格、数据、声音、影响等记录,并且这些记录都是直接形成的,没有经过任何的篡改和更改,档案所含有的信息量较大,种类也呈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档案管理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与档案管理当中,档案的管理条件也得到逐渐的改善,档案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也日渐成熟,干部素质明显增强,档案的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我国各地区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重,扩充了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

2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国土资源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的方面。

2.1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在现如今的发展形势下,还存在着一些干部领导对档案管理不重视,落实不具体,经常是统一装订统一存档,造成文件的混乱,没有规律可循,一旦需要用档案时寻找起来费时费力。有些部门对档案的管理没有专职人员,在面对上级部门的检查时,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只是为了达到检查标准而应付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已经严重的形式化。另外还有一些部门单位没有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致使档案管理较为松懈,管理过程也较为消极,部门单位的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档案管理的规划性建设成为泡影。

2.2 档案馆配套设施不全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为实用的管理手段,在存纸质档案的同时,电子档案也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而目前的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资料存储模式仍局限于传统的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管理在新形势下得不到有利的发展,以至于很多部门单位将档案管理所遗忘。相比之下,我国的国土资源局作为档案大量集中的管理中心,档案管理问题更是十分突出:

没有档案收发的凭据,没有设立用来进行档案归纳管理的专门场所,或是没有可容纳和摆放档案的橱柜,对档案保存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更是忽略不计,一旦发生火灾,有的档案馆连灭火设施都不齐全。种种的不良条件,许许多多的隐患和漏洞,文件的乱堆乱放,这些都是国土资源局档案管理的通病,致使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提升不上档次。

2.3 档案管理业务不熟,管理水平不高

以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国土资源局的大部分档案管理工作者都不是经受过专业的档案管理学习和培训的,管理形式散漫,管理水平较低。外加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量大,变更频繁,档案交接并不十分完全,致使许多档案丢失或缺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技能业余化,业务掌握不熟练,远远达不到专业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与素质标准。因此在进行档案管理时,对于档案的整理、分类、收集、编号等一系列流程都不能独自完成,并且存在档案遗漏和档案破损的现象,对我国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和发展造成影响。

2.4 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应用率不高

有些部门单位对档案管理的力度较弱,导致布置的任务不能被完成。档案管理人员分配不均匀,致使在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部规范、管理目的不明确的现象。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致使档案的查阅和使用过程没有详细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档案“有去无回”,档案丢失后也无人查找和过问,档案丢失成为了普遍现象,也是档案不完整的直接原因。

2.5 档案管理监督不到位,档案管理缺乏创新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相关的文件数据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档案的收集、存储和更新也尤为重要。收集是保证档案完整的第一步,存储是保证档案能完整的被记录下来,而更新就是要保证档案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

3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为了提高国土资源所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时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笔者认为,国土所档案管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3.1 全方面做好国土资源土地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首先,档案管理工作内部要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能力。在对工作人员聘用时,要选择认真负责,具有爱岗敬业精神和高度的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以便发挥工作人员的骨干作用。

3.2 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现在是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也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纸质档案的存储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电子档案省去了这部分的成本,通过电脑之间的信息传输,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得到想要的资料,存储和查阅都比较方便快捷。档案管理可以采用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存档的方法,这样既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又为查询提供了方便。

3.3 大力培养工作人才,为土地档案管理工作添加动力

随着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的提高,要多组织员工培训活动,使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管理方式方法。培训方式不仅要次数多,更要有效率,方式和途径要多样。要通过专家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集中培训时还要进行分类指导,并且要把别人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4 结束语

国土资源局土地工程发证后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值得相关部门重视的工作,它承载着国土资源发展的一切信息,完整标示着我国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今后的查阅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必须加强国土资源局档案馆建设,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土地工程管理例7

施工招标是建设单位由设计管理向施工管理转换的中转站。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是建设工程交易市场活动的操作性文件,集团公司要组织专业团队结合拟建工程特点及工程建设环境,认真审核招标文件是否符合工程建设管理要求。施工招标文件应就标段的划分、拦标价、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工程承包方式、施工单位资信和项目班子成员的要求等做到详尽描述,具有可操作性,同时避免一些排除潜在中标者的特殊性评分标准。越细的评分标准越能体现出专业化管理水平,越能够克服人为感性打分的因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评标委员会通过对施工单位投标的响应能力来判断和选择拟中标施工单位,实现对工期、质量、造价、安全目标的初期控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流于形式的招标评审会给后续的子分公司工程管理增加难度。风井场地进场道路和场区土方工程是首先要做的施工内容,可以选择总承包方式或专业承包方式。对于含有边坡支护的土方工程来讲,采取总承包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不至于出现土方开挖与支护两个不同专业施工队伍空间交叉施工带来的施工安全隐患。而且,挡土墙与回填区土方工程、回填区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处理同步施工,减少了土方临时支护的工程费用和基础土方二次开挖费用。对于工程岩土地质勘探不清楚、设计公司出具施工技术方案的挡墙护坡工程,可以按概算金额列入工程量其他项目清单中的暂列金额内,将挡墙护坡工程归入场区土方工程内打包招标,评标时评审其技术标。

1.2拦标价

拦标价是招标公告中要显示的内容。拦标价采用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定额和计价办法编制。不同的施工方案资源投入,会编制出不同的工程造价,这就给拦标价的合理确定带来了难度。土方工程采用人工或机械作业方式,其两者工程造价相差很大,即便是机械作业,作业机械组织方式的不同,其工程预算造价也会有很大不同。在缺乏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前提下,通常普通土开挖工作量按人工与机械1∶9来分别计算;普通土和坚土按照履带式挖掘机开挖与自卸汽车运输相结合的施工方式;石方按照凿岩机开挖或爆破,挖掘机挖渣、自卸汽车运输相结合的施工方式;风井土石方倒运距离界定在1km之内来编制拦标价。依据工程土方的坚硬程度和开挖难易程度,清单规范将土方工程量归结为两大类:土方和石方。土方与石方的分界从其开挖方式来判别,对于需要凿岩机或爆破开挖的工程,我们归类为石方工程,其他归类为土方工程。结合平场土方调配方案,列出回填方清单项目和弃方清单项目,来分类计量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这里的回填方是指需要分层夯实的填方地段,弃方则是不需要夯实的自然填方地段。

2施工与计量

2.1施工社会环境

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的社会环境是买方市场,建设单位能够在建筑市场完成公开竞价交易。风井场地建设资源受当地社会资源的制约,目前表现在因场地远离交易市场形成的运输成本增加,加之当地民风的不开化形成的地方建筑材料的垄断经营,以及因风井建设带来的土地征用、地下水破坏、环境污染对当地乡民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与乡民之间的利益纠葛等,都对风井正常的建设带来了阻挠。因村民阻挠而产生的窝工、机械租赁费增加成为工程造价上升的主要因素,成为建设单位工程造价管理首要考虑的内容。构建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工程建设单位首先要做的事情,建设单位要与当地乡镇、村级政府,利益相关的村民积极协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多争取当地乡民的支持。

2.2工程施工管理

施工阶段的土方调配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土方调配包含平场土方调配和各建筑基坑之间的开挖与回填土方调配。整个场区施工规划如果考虑不周全,会造成土方多次装运费用的发生,增加工程造价。有的建设单位规定各单位工程基坑之间的土方调配运费只能计取在挖方综合单价内,回填土综合单价不得含运输费用,回填土源由建设单位统一无偿调配。土方工程是一项隐蔽性工程,有时因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资料欠缺或者资料不实,使事后集团公司监督和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子分公司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者实行24h动态化跟踪管理服务,及时纠偏,及时补位,从索赔和现场签证管理着手,构建工程建设信息共享资源,在规则、有序的建设管理环境下,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实现造价主动控制和超前控制。

2.3工程计量

工程计价体系从定额计价过渡到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管理也从注重施工结算管理转到建设全过程的造价控制管理,以期优化整合生产要素资源,提高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工程利润的获取途径已经从过去的应用定额政策技巧向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推进。投标时,各投标单位结合现场勘查,自行决定土方的开挖运输方式和运距,依据招标文件清单工程量来报价。土方工程综合单价与工程量相匹配的,工程量越大,竞争报价时,综合单价就会有降低的趋势;相反,土方工程量越少,其综合单价就会调高,以弥补一次性投入的机械、人员等费用。最新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约定:当工程量变化幅度超过15%时要调整单价,这种单价的调整并不是全部量的单价调整,只是针对超过(或减少)15%部分的单价进行调整,相应地调整与之关联的措施费用。在采用不平衡报价时,施工方要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因素。工程测量手段的先进性确保了工程计量的准确性,Arcview软件,ERDAS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南方Cass7.0软件产生DEM并进行土方工程量的计算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在做好土质的分类判别后,采用断面法、方格网法、等高线法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DEM法来计算工程量。DEM法适用于所有场地,且精度较高,方格网法只适用于平坦场地,断面法适用于特别复杂的狭长带状地形场地。工程结算中不能纠结于土石比例的系数确定,土石比例的系数确定只是用来预算工程造价,而不是用于工程结算。工程结算中的土石方工程量应是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由实际发生的土石方工程量可以计算出土石比例系数,但它不是工程结算的依据。

土地工程管理例8

一、软土地基的特性

1.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我国软土的天然孔隙比一般e=1~2之间,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天然含水量w=50~70%,一般大于液限,高的可达200%。

2.压缩性高。我国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压缩系的一般都大于0.5Mpa-1,建造在这种软土上的建筑物将发生较大的沉降,尤其是沉降的不均性,会造成建筑物的开裂和损坏。

3.透水性弱。软土含水量大,可是,透水性却很小,渗透系数k≤1(mm/d)。由于透水性如此微小,土体受荷载作用后,往往呈现很高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地基的压密固结。

4.抗剪强度低。软土通常呈软塑一流塑状态,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抗剪性能极差,根据部分资料统计,我国软土无侧限抗剪强度一般小于30KN/m2(相当于0.3kg/cm2)。不排水剪时,其内磨擦角∮几乎等于零,抗剪强度仅取决于凝聚力C,C<30KN/m2,固结快剪时,∮一般为5°~15°。因此,提高软土地基强度的关键是排水。如果土层有排水出路,它将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而逐步固结。反之,若没有良好的排水出路,随着荷载的增大,它的强度可能衰减。在这类软土上的建筑物尽量采用“轻型薄壁”,减轻建筑荷重。

5.灵敏度高。软粘土上尤其是海相沉积的软粘土,在结构未被破坏时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但一经扰动,抗剪强度将显著降低。软粘土受到扰动后强度降低的特性可用灵敏度(在含水量不变的条件下,原状土与重塑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来表示,软粘土的灵敏度一般在3~4之间,也有更高的情况。因此,在高灵敏度的软土地基上筑堤时应尽量避免对地基土的扰动。

冲填土是水力冲填形成的产物。含砂量较高的冲填土,其固结情况和力学性质较好;含粘粒较多的冲填土往往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具有欠固结性。

杂填土大多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堆填而成,因此在结构上具有无规律性。以生活垃圾为主的填上,腐殖质含量较高,强度较低,压缩性较大。以工业残渣为主的填土,可能含有水化物,遇水后容易发生膨胀和崩解,使填土强度降低。

二、软土地基上堤防失稳的破坏机理

引起软土地基上堤防滑动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软弱地基中某个面上的剪应力超过了它的抗剪强度,稳定平衡遭到破坏。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由于剪应力的增加,例如大堤施工中上部填土何重的增加;降雨使土体容重增加;水位降落产生渗流力;地震、打桩等引起的动荷载等。二是由于软土地基本身抗剪强度的减小。例如孔隙水应力的升高;气候变化产生的干裂、冻融;粘土夹层因浸水而软化以及粘性土的蠕变等。

对堤防工程进行稳定分析时,通常是将假想滑动面以上土体看作刚体,并以它为脱离体,分析在极限平衡条件下其上各种作用力,并以整个滑动面上的平均抗剪强度与平均剪应力之比来定义它的安全系数,即

TfFn=

式中:

F—堤防稳定安全系数;

Tf—滑动面处土体的平均抗剪强度;

T—作用于滑动面上的平均剪应力。

Fn<1土体处于稳定状态;Fn<1土体处于滑动状态或有滑动的趋势;Fn=1,土体处于临界状态。因此,要使处于滑动状态或有滑动趋势的土体达到稳定状态,必须Fn>1(堤防工程等级不同,Fn取值也不同,通常在1.05~1.30之间),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使孔隙水应力充分消散,如对地基进行加固等;二是减小作用在土体上的剪应力,如减小堤防的横断面积,尽量避免对堤防的扰动等。第一种方法在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三、软土地基上筑堤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

堤防工程,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下列几种:

1.堤身自重挤淤法

堤身自重挤淤法就是通过逐步加高的堤身自重将处于流塑态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外挤,并在堤身自重作用下使淤泥或淤泥质土中的孔隙水应力充分消散和有效应力增加,从而提高地基抗剪强度的方法。在挤淤过程中为了不致产生不均匀沉陷,应放缓堤坡、减慢堤身填筑速度,分期加高。其优点可节约投资;缺点是施工期长。此法适合于地基呈流塑态的淤泥或淤泥质土,且工期不太紧的情况下采用。

2.抛石挤淤法

抛石挤淤法就是把一定量和粒径的块石抛在需进行处理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中,将原基础处的淤泥或淤泥质土挤走,从而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一般按以下要求进行:将不易风化的石料(尺寸一般不宜小于30cm)抛填于被处理堤基中,抛填方向根据软土下卧地层横坡而定。横坡平坦时自地基中部渐次向两侧扩展;横坡陡于1:10时,自高侧向低侧抛填。最后在上面铺设反滤层。这种方法施工技术简单,投资较省,常用于处理流塑态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

3.垫层法

垫层法就是把靠近堤防基底的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软土挖除,代以人工回填的砂、碎石、石渣等强度高、压缩性低、透水性好、易压实的材料作为持力层。可以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施工工艺较为简单,该法在软土埋深较浅、开挖方量不太大的场地较常采用。

4.预压砂井法

预压法是在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相互配合作用下,使地基土中的孔隙水排出。常用的排水系统有水平排水垫层、排水砂沟或其它水平排水体和竖直方向的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加压系统有堆载预压、真空预压或降低地下水位等。当堆载预压和真空预压联合使用时又称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基本做法如下:先将等加固范围内的植被和表土清除,上铺砂垫层;然后垂直下插塑料排水板,砂垫层中横向布置排水管,用以改善加固地基的排水条件;再在砂垫层上铺设密封膜,用真空泵将密土膜以内的地基气压抽至80kpa以上。该方法往往加固时间过长,抽真空处理范围有限,适用于工期要求较宽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流变特性很强的软粘土、泥炭土,不宜采用此法。

5.振动水冲法

振冲法是利用一根类似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的机具,称为振冲器,有上、下两个喷水口,在振动和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先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内分别填入砂、碎石等材料,并分层振实或夯实,使地基得以加固。用砂桩、碎石桩加固初始强度不能太低(初始不排水抗剪强度一般要求大于20kpa),对太软的淤泥或淤泥质上不宜采用。

石灰桩、二灰桩是在桩孔中灌入新鲜生石灰,或在生石灰中掺入适量粉煤灰、火山灰(常称为二灰),并分层击实而成桩。它通过生石灰的高吸水性、膨胀后对桩周土的挤密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和空气中的CO2与水发生酸化反应使被加固地基强度提高。

6.旋喷法

旋喷法是利用旋喷机具造成旋喷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也可以作联锁桩施工或定向喷射成连续墙用于地基防渗。旋喷桩是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于土层预定深度后提升,喷嘴同时以一定速度旋转,高压喷射水泥固化浆液与土体混合并凝固硬化而成桩。所成桩与被加固上体相比,强度大,压缩性小。适用于冲填土、软粘土和粉细砂地基的加固。对有机质成分较高的地基土加固效果较差,宜慎重对待。而对于塘泥土、泥炭土等有机质成分极高的土层应禁用。

7.强夯法

强力夯实是将80KN即相当于8tf以上的夯锤,起吊到很高的地方(一般6~30m),让锤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夯实。经夯实后的土体孔隙压缩,同时,夯点周围产生的裂隙为孔隙水的出逸提供了方便的通道,有利于土的固结,从而提高了土的承载能力,而且夯后地基由建筑荷载所引起的压缩变形也将大为减小。强夯法适用于河流冲种层,滨海沉积层黄土、粉土、泥炭、杂填土等各种地基。

土地工程管理例9

高寒地区由于海拔较高,且空气比较稀薄,勘察人员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通常会出现头晕、无力等高原反应,难以进行勘察工作,给勘察工作带来了人力方面的困难。高寒地区相对于平原地区气候极为恶劣,温度较低,岩土往往会因温度低而结冰,甚至会出现冻坏的现象,岩土工程勘察会由于这些因素影响而使勘察结果出现误差。高寒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等原因,导致了前往此地进行勘察必将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勘察单位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高寒地区岩土勘察工程的勘察地点相对分散,这给勘察质量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2高寒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相关管理人员责任落实不到位。

高寒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能否达到质量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勘察人员工作水平,因此,加强对勘察人员的管理,是做好勘察质量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并没有肩负起来,对于勘察工作的管理不到位,勘察人员难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勘察工作的管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勘察团队的凝聚力。并且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勘察人员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

1.2.2岩土工程采取不当的施工方法。

现如今,很多勘察单位中聘用的勘察人员并不完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尤其是勘察钻机机长,作为勘察团队中的核心一员,机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勘察工作的优劣,如果机长缺乏必要的素质,那么,就无法带领、教育其他人员,勘察人员也就难以掌握勘察要领,找不到恰当的施工方法。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如果施工方法不当,就会导致勘察结果中出现种种错误,或者对于高寒地区岩土并未能进行全面的勘察,遗漏了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些都会降低勘察的质量。

1.2.3岩土工程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施工材料。

现如今,无论是何种产品,都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岩土工程勘察中所使用的施工材料也是如此。一些勘察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而购进廉价的施工材料,或是租赁勘察钻探,这也就无法保证勘察材料质量是否合格。而勘察人员在野外勘察时,就会出现各类问题,比如,勘察钻机出现故障,延误勘察工作,或是数据记录不准确,得到的信息错误,也就导致了岩土工程勘察质量难以达标。

1.2.4岩土工程施工环境恶劣。

高寒地区环境较为恶劣,海拔较高,勘察人员容易出现各种高原反应,在难以适应当地环境的条件下,勘察人员总会有意或无意中出现一些工作问题,难以进行规范的施工。再加上这些地区温度较低,空气环境差,日光照射等原因,勘察场地岩土质地较差,给勘察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种种原因结合到一起,导致了勘察质量下降。

2高寒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由于高寒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管理工作进行困难,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管理,减少勘察错误的出现,消除后期工程实施中的安全隐患,增强勘察工作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2.1勘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目标

高寒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勘察工程的全面性、真实性,切实完成勘察工作的任务,消除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现象。通过勘察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制定一系列具有较强可实施性的管理方案,合理分配每个人的责任,运用恰当的勘察方法,使用合格的施工材料,让勘察工作做到位。

2.2勘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

2.2.1要遵循系统性原则。

高寒地区岩土工程勘察涉及到多个部门以及多个工作人员,在勘察过程中,各部门、各成员必须进行系统性地配合,才能将勘察工作做好。

2.2.2要遵循分权与集权平衡性原则。

勘察单位总部要掌握主要的管理权力,有利于对勘察工作的宏观调控,而将一定的权利分配给各个部门,则可以使其能够根据勘察工作的具体情况作出适当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总部权利过于集中,就会抑制各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管理的难度,而权利过于分散,则不利于相互之间的统筹合作。

2.2.3要遵循目标合理性原则。

由于高原地区特殊的环境,岩土工程勘察不可能像平原地区那样顺利,因此,对于勘察目标的制定要合理,人员分配、所用时间、资金支出等各方面要充分考虑,并非是将目标制定足够高就一定能保证勘察质量好。

2.2.4要遵循集中与系统管理原则。

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通常都会采用一些集中控制的手段,这样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保证工作进度的统一性,然而,过于集中的管理方式,会限制某些部门的职能,一些工作进度较慢、效率低的部门会减缓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且集中管理并不会细致地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因此,集中管理与系统管理并行,才能使质量管理更有力。

2.3勘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内容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内容,体现出该体系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该体系是否能够对质量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建设勘察单位领导小组,能够使负责岩土工程勘察的人员便于监督、审查勘察工作,及时发现勘察质量问题,并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并对勘察人员给予绩效评价,督促其做好勘察工作。建立勘察综合项目部,对勘察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严格的质量监管,以及把握资金支出事项,督促勘察小组保质保量完成勘察任务。建立钻探小组,外出到工程项目地点,进行实地的勘察工作,并适当提高该小组的工资,以便吸引、留住更多素质较高的人员。

2.4勘察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措施与保障

管理体系建立的措施与保障,首先要考虑如何保障勘察质量。勘察单位应当聘请更多有权威的勘察专家进行指导,克服勘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更新的勘察理论、勘察技术、勘察方法,提高勘察质量。加强对勘察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勘察人员工作素质。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保证勘察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施工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的质量问题。加强对勘察材料的监控,保证施工材料合格。

土地工程管理例10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实践基地;学生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127-03

随着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视[1-2],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但现阶段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学生创新想法多,动手实践少;活动简单重复多,创新创造少;临时组织多,长效运行少。2011年以

来,学院在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和强化常规实践环节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构建了院校引导下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管理模式,创建了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并取得了显著运行效果。

一、创建了设施精良、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塑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学生参与科研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校教务处、资产处、团委和土木工程学院达成合作共建的协议,建立了南京工业大学首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土木名校为标杆,经过5年建设,建成了设施精良、管理有序、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的活动平台。

(一)院校支持设立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

在校教务处、资产处、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土木工程学院签署了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的协议,创建了学校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专门开辟了近300平米、相对固定的创新实践活动

基地。在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费的支持下,投入近百万元对基地进行建设。基地设有机械加工室、设计工作室、模型制作工作室、材料测试室、CAD工作室、加载试验区、作品展示区,并配有计算机、100 kN万能试验机、应变测试仪、数字信号采集系统等先进仪器和开发工具,以及自行研制的多套用于桥梁、体育场、高层建筑等模型的加载和测试装置。基地主要为学生自主创新和结构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CAD等多项赛事服务。目前创新基地拥有学生会员300多人,3年来共累计开放5 000多人次。基地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热心创新引导的指导教师队伍。基地还专门建立了网络互动平台,方便了会员与指导教师的交流。

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自建成3年以来,累计开放近800天,累计进入基地开展创新活动5 000多人次,举办了4届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大赛。

(二)构架学生亲手操作大型精密仪器的途径

通过国家和学校的长期建设,学院已经拥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地震模拟振动台、大型三轴实验仪、拟动力实验系统等,10万元以上设备80多台套,价值接近4 000万元。长期以来,由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行专人管理使用,学生接触和使用较少。针对此项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组织下,确定了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的原则,积极向校内外开放,做到资源共享。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围绕学院现有高科技设备,设立专门的开放实验课题,使学生能亲手操作使用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这样,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批学生通过开放实验获得的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部分成果获得了江苏省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的奖励。

二、构筑学生自主管理和发展的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

针对师生实际,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形成了学校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基地形成了日常运行顺畅、师生参与积极、活动成果丰硕的局面。

(一)组织学生科协负责创新基地日常运转

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是由对科技创新活动有一定兴趣和爱好,并热心参与其中的由学生组成的从事科技活动组织与管理的学生团体。协会的宗旨和任务是:引导学生把勤奋学习、热爱真理、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作为在校期间主要兴趣和热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举办各类科技活动及自主创新实验,增强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浓厚学校科技氛围,营造一个从事科技活动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进科技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科协制定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章程》,规定了协会的性质、组成方法、组织机构及各部门权力和义务,并通过《会员管理制度》实施管理,采用入会时签订《会员安全协议》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创新基地日常运行和管理完全由学院大学生科协负责,制定了《值班制度》保障基地的规范顺畅运行。

科协根据学习课程进展制定本年度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各项活动预算,科协自行组织和开展了多届“禁断迷塔”“迷你屋”等比赛,全校学生参赛踊跃。基地坚持日常开放制度,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基地运行顺畅,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场所。

(二)校、院多方积极支持创新基地发展

基地建立了由学院、教务处、资产处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谋划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聘请学科刘伟庆、孙伟民等教授担任专家评委,对创新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学院设立专项经费,由基地副主任教师负责提供创新用材料、工具准备、材料试验等保障工作。校院为基地配置了50多万元的万能试验机等先进加载、量测设备,每年投入5~10万元用于基地材料和工具的购置;基地的经费来源除校院拨款外,还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等。

三、形成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结构设计竞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建立并完善了结构创新大赛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营造了师生踊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实践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创新竞赛内容,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通过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增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氛围以及在校外的影响力。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术底蕴,提高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土木工程事业的繁荣发展积蓄了力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加深对土木工程学科的了解,深化土木工程系列的教学改革,促进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

建立健全了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营造出师生踊跃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采用了丰富多彩的结构创新竞赛内容和形式,5年来涉及高层、大跨、桥梁等结构形式和铝合金、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材料种类。2006年在国内首次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举办了结构设计竞赛,至今已举行采用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大赛3届,2 500余名学生踊跃参与了各类结构设计竞赛,普遍感到受益匪浅。2010年第七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邀请赛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采用振动成了“高层建筑抗震性能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向学生开放先进设备——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加载试验,受到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积极参与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广泛动员,精心指导,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由学校主办、土木工程学院承办。为使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学院于2003年制定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竞赛章程,成立了大赛组委会,由相关专业的教授及专家组成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各项评审和推优工作。在每次大赛前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力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二)竞赛内容多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构设计创新竞赛内容是学院组织专家精心设置的,几年来,大赛题目涉及了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桥梁结构等,采用的材料涉及铝合金、木材、纸张、有机玻璃等,结构创新大赛内容表现出较大的广泛性,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挖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三)举各方之力,为结构设计创新竞赛提供保障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竞赛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平台,参加的学生越多越好。如果参加的学生数量众多,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能真正体会到创新的乐趣,组织保障成为重要的环节。笔者所在学院取的措施是:由学院领导和教务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整个大赛的组织和策划;聘请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科的副校长以及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担任顾问,对大赛工作进行具体技术指导;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分团委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组织各相关学科的教授、副教授分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由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材料准备、工具准备、材料试验等保障。参赛的学生表示,在比赛中从理解规则、结构选型到计算、制作,以前学过的内力分析、刚度分析、稳定性分析等知识都得到了全面综合运用和系统强化,培养了全局思考的意识,进一步拓展了创新能力,感到受益匪浅。学校为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指导教师全程参与,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到学校和教师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工作,南京工业大学创建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探索了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创建设施精良、学生专用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形成校院支持、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土木工程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构筑以创新基地为平台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通过基地的开放开辟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base based on studentself-management

LU Wei-dong, SUN Wei-ming, DONG Jun, HAN Ai-ming, XU Xun, XIONG Zhong-hong, ZHU Ting-t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16,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