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8 10:03:27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1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儿童进入小学后,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并以学校为媒介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与走向,更影响着儿童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更加重视小学心理教育,使之在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

一、儿童心理及其发展

童年被视为人生一段非常关键和特殊的时期,在成长的奠基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发育,进而不断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关个体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自我意识与交往能力等,生理与心理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每一个体极为复杂的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在各个具体的年龄段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体而言,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阶段性以及差异性等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儿童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对成人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心智发育尚不成熟,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与行为的能力,因而心理发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则会错失促进其心理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现障碍或问题。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的差异,其出现的时机与持续的时间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对每一个体酌情对待。通过了解儿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够更好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适时适当的条件。

其次,儿童心理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认知逐渐发展为日趋成熟的思维体系,无尽的好奇心与极强的探索精神。儿童具有十分丰富的情绪,感受力极强,推动着其智力的发展与进步。当儿童的感知与情绪有所成长,才能促进其心理的成长,进而实现认知力的提升,逐渐实现身心的整体成长。因此,要尊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需求,尊重儿童的好奇心,同时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个层面都有所长进。

再次,儿童心理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渐进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个阶段间的衔接性与渐进性。每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每个阶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颠倒或超越。通过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掌握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儿童的智力水平与个性特征,适当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二、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一环节常与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课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学的贯通,使其缺乏科学教育的多元性与可行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仅限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与解决,更应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身出发,对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而细化的指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

第一,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书本、课堂,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应该承认的教育权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成“人”,即体现人的本性的自由个性养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长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各项校园事务中。

第二,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重视教学中的尊重、理解、关爱与平等。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决定着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对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关爱及所处环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触觉,易受其影响,产生心理上的反应与波动。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2

设计初入学儿童的体育教学,首先应考虑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合理组合教材。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再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做增大了活动量,提高了课的密度,学生就不会被与教学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非教学因素的干扰。考虑教材组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运动量,把新教材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进行。活动量大、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放在稍后一些的位置上,这样能够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体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3

设计初入学儿童的体育教学,首先应考虑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0分钟左右)的特点,合理组合教材。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再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做增大了活动量,提高了课的密度,学生就不会被与教学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非教学因素的干扰。考虑教材组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和运动量,把新教材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精力最充沛的时间进行。活动量大、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放在稍后一些的位置上,这样能够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体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升,这使得目前的孩子过着一种衣食无忧的生活,过去人们所经历的困苦孩子们很少能再经历,不仅如此,家长对孩子们的宠爱更加严重,这使得目前的儿童出现很多不良心理问题,而要想解决孩子们的这些不良心理问题,就必须在家庭教育中找到良方。

21世纪的儿童由于生活条件较好,家庭成员大多对儿童倍加呵护,甚至逐渐溺爱,由此,由于儿童过于受到爱护而造成他们的心理存在很大问题。幼儿正处于一个长身体的初级阶段,其心理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如何纠正孩子们的错误心理偏差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学前儿童心理偏差的具体表现

具体而言,儿童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绪波动较大

儿童心理偏差首先表现在儿童心理情绪波动较大等方面,做事情容易冲动,有时为一件小事会发脾气,而有时却又会对很大一件事感到无精打采。如某位小朋友在课堂上看到旁边一个小朋友在搭积木,心存嫉妒的他上去把小朋友的玩具踢到了,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孩子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孩子心理状况出现了极大的偏差[1]。

(二)遇事不敢主动承认错误

有些幼儿不能承认错误,长时间受到家里的呵护,潜意识里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受到这种待遇,然而到公共场所或托儿所发现自己以前的待遇没有了,这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做错事时不敢主动承认,因为曾经看到过其他小朋友受批评时的情景,他们害怕自己也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受批评。

(三)自私性严重

由于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因此有些孩子变得非常自私,往往认为世界都是自己的,别人照顾他是应该的,好东西都应该给自己独享,看不惯别人拥有和自己一样的东西或者自己没有的东西别人有。有时,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甚至连父母夸奖其他小朋友也不容许,表现出霸道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有明显过于自私的倾向。

(四)撒谎心理

由于孩子在家中经常受到宠爱,有时会发现奶奶或者爷爷为了呵护他而欺骗自己的父母,于是从中得到好处的他们渐渐发现撒谎可以隐瞒自己的过失,让自己受到一定的保护,从而就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刻意编织谎言,个别孩子甚至出现习惯性的说谎现象。

二、运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偏差的策略

家庭心理健康指的是家长通过学习心理学与家庭教育方法,结合孩子的特点及个性发展状况,通过各种方法,如游戏、生活、谈话、等方式来纠正孩子的心理偏差,让孩子迅速从心理偏差的阴影中走出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孩子的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教育活动。因此,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以上不良心理表现时,应及时通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来纠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具体策略如下:

(一)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所作所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为了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家长首先要拥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心理情绪,尽量将一些好的兴趣爱好表现在孩子面前,如运动、读书等,平时遇到工作压力时,尽量不要在家中发泄。另外,在孩子面前要勇于承认错误,并试图得到孩子的原谅。总之,拥有阳光心态的家长才能以健康的心态来教育和引导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二)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特别是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时间,学前儿童也是。然而目前很多家长在孩子未上小学前就让他们接触一些辅导班,如美术、书法、乐器等,这让他们从小就承受一定的学习压力,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其他孩子们尽情游戏,也就不能在游戏中学到人生成长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营造轻松的氛围,给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孩子能否茁壮成长的关键,家长应该在孩子心中着力塑造朋友兼亲人的形象,其中,朋友形象是孩子奋斗时的榜样,亲人形象则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依靠。家长要成为孩子娱乐时的益友,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老师,要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在家庭活动中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做孩子的玩伴,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观众,做孩子的守望者,陪伴孩子自信地成长。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5

一、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存在的问题

1.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弗洛伊德提出的道德化的自我(超我)牢固形成阶段(儿童在儿童期从其父母那学习到主流社会群体各类共识的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并随之年龄增长固化为儿童全部的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儿童在这一时期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而留守儿童则因其父母远离家乡,生活在一个缺乏父母关爱与亲情的环境中,这一时期中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感受,更无法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由此引发留守儿童心理上出现发展不健全的问题。

2.山区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畸形的教育观念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总体来讲,大部分山区务工农民是鼓励自己孩子好好学习的,告诉孩子考大学以争取早日跳出“山门”,在城市里从事轻松的工作并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往往在子女读了几年书后,他们认为孩子能够认字算账,回家干活挣钱比较重要。此外,因为山区人口较为分散,中小学设置较少,很多村子因离学校远,都是让大人接送孩子上下学,而留守儿童因父母长年不在家,大多等到年龄较大后再入学,很多孩子小学没毕业就已经十四五了,家长就认为子女已经长大,应该回家帮忙干活挣钱了。

山区小学的教学设施条件比较差,不仅教师与宿舍比较残旧,而且大多不配备完备的体育设施场所。学校所设置的图书馆书籍存量比较少,且大多仅供教师进行阅读。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无疑对儿童的影响最大,但山区小学因为经费条件,无法留住经验丰富的教师,不少教师往往走出大山,去较好福利待遇的学校,以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此外,学校很少意识到留守儿童存在的特殊心理问题,并针对性地开设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课程。

二、山区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的解决机制

1.学校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与学习辅导

教师应多注意观察留守儿童,通过日常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来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归属感、依恋感”。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因人而异与重点辅导的方式对其矫正,帮助留守儿童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回归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管人的联系,定期走访留守儿童的监管人,及时了解其成长表现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记录。紧抓节假期儿童家长回家的时间召开家长会,帮助其分析“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的利弊关系,引导儿童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对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并开展学生间进行“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活动。

2.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国家应为外出务工农民子女提供进城就读的相关保障机制,免除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内容,帮助其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待遇。各级政府应加强宣传严格贯彻《义务教育法》,采取有力措施督促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其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安置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最大限度降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监督工作,以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氛围,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委员会”,通过定期开展适合儿童的活动来弥补留守儿童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空虚感。

3.真正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注重教育投入与改善教育条件能够有效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促进其健康成长。通过不定期深入调查、监督学校乱收费问题,并对经济条件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给予一定的基本生活费补助。通过切实的政策资金倾斜鼓励扶持留守儿童进行义务教育,通过加大对山区小学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其配备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留住教师,让教师安心从教并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之上。

三、结束语

伴随我国工业化步伐的持续加快,大批山区农民涌入了城市,扮演着新型劳动大军的角色,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持续增加且特性化问题也日渐凸显。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问题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问题。处理山区小学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梁子兰.广西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以广西天等县民族小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6

【中图分类号】 G623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总称。”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具体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适应力强。因此,健康是新课程体育的目标,“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了人文关怀。体育教学的目标要从增强学生体质向追求健康的层面升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要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下,去追求每个少年儿童的健康自由发展。

一、体育教学活动与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了体育教学的活动性、刺激性、变化性、竞争性和技巧性特点,是激发学生积极运动的动力,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少年儿童运动的兴趣来看,游戏化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性游戏活动包含了竞争和团体协作相结合的因素,其中既有个体作用,又有集体力量,为获取最佳结果,他们在竞争和协作方法与途径上赋予更多的努力,使个体的才智得到最大发挥,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感受到“学会”的愉快;“提高”的欣慰;“成功”的喜悦;“获胜”的自豪以及获得集体力量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和排除烦燥、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毒素”,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例1:学生刘XX,三年级时老师指定为体育课代表,由于性格内向,整队时经常受班同学的嘲笑。该同学身体素质突出,家长也主动要求其参加的各项体育运动,想从中培养他的自信心、胆量和毅力。四年级参加学校运会,荣获600m、100m、200m三项第一,自己也爱上体育运动,还能经常组织班级之间的球类比赛,逐渐树立了他在同学中威信,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学习成绩也是稳步上升,性格渐渐变为热情、大方,而且品质坚定、有主见,现就读初中二年级,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例2:学生罗XX,十分喜爱体育活动,但娇气任性,自尊心和表现欲较强。在一次体育课中与同学间发生了矛盾,老师批评时与其发生口角,由此,受到体育教师的漠视,性格慢慢变得消极、孤僻,郁郁寡欢,甚至还讨厌上体育课。后经教师的主动道歉、和解,同学们的热情对待,又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在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与篮球比赛中表现出色,为班级获得好成绩,立下汗马功劳。

例3: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过于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又十分重视课的运动强度,包括队列队形训练。学生由于有堂课运动强度过大,造成体质较差的女生运动性休克。据调查,有超过50%学生惧怕体育教师,20%的同学讨厌体育课,且女生占多数。后经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体育课才真正成为他们最喜爱的课。课余,同学们锻炼的气氛也很浓,内容丰富,也成为学校体育的新景观。

二、分折

(1)例1中,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享受快乐,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尊重很重要。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与家长应顺学生选择做正确引导与支持。过多干扰,负面干涉只会使他们内在的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其自信心,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2)例2中,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极大影响。教师要有较强的自信心,不要害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否则将会造成不良冲突,伤害学生心理;教师应该真诚、直率,且具有心胸豁达的品质,容纳学生与自己不同的看法、思想,要做到消除偏见,真诚、友善,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例3中,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其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快乐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紧张的放松,释放学习带来的压力,达到心理调节的功能,使学生活泼、健康的成长。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安排体育教学,否则对体育教学理解的错误,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

三、思考和建议

1.正确对待儿童的心理。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快乐、成功体育教学思想等进行教学实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心理,善于巧妙地激起学生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并要善于引导,激发其积极向上,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暧,对心理体现不好的少数学生不应反感和厌弃心理,应该让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与信任。

2.重视体育游戏教学。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团结合作,增进了解,探索与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游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懂得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履行职责;懂得集体观念、合作交流、权利与义务,并且体验胜利与挫折。它在利激儿童的主动性与进取心,在与同学们玩耍、打闹、冲撞、友情中获得情感、心理的发育和成熟。因此,体育教师要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从简单、有趣、孩子熟悉的活动入手,逐渐加入更多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的新颖游戏。 比如:投掷类的游戏培养学生投掷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跳跃类的游戏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调动作的能力,发展弹力;奔跑类的游戏,目的是培养发展学生速度与奔跑能力等等。让学生明白游戏活动的目的,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3.建立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评价方法。体育教师要重视评价方法,以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把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运动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改为测试项目,如对50m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等测试,列出最低标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并把测验的数据作为学生体质评价的资料。要增加符合小学生运动心理特点的集体性项目教学的比重,如篮球、足球等类项目,发展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及自主锻炼的能力。这样通过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7

一、前言

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

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教师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如果懂得心理学有关知识就能更好的和儿童沟通,减少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可能。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要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表现出更大的生活满意度。而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意识的产生较晚,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低,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制力差,抱负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教育儿童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悦纳,体会自我的独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叫他们去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和满足感;同时教育儿童要学会客观、理智的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与言语训练

实践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及言语障碍,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对儿童进行听力与言语训练,矫正言语发展缺陷,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主要教育渠道就是学科渗透。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提供个别辅导

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授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补充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不断创造机会让儿童去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节假日慰问、义务劳动、各种体育锻炼和野外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6.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听觉障碍儿童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自主学习的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要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赞许,让儿童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和儿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儿童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卑微感中解放出来,儿童的心理品质就会在学习中得以健康发展。

7.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

(1)国家与政府层面。国家与政府要为所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要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

(2)社区层面。良好的“社区照顾”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听觉障碍儿童情感需求,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社区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改变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真正把它们当做社会的一个成员来看待,让他们加入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儿童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3)组织层面。主要指听觉障碍儿童学校。良好的学校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最大限度矫正其心理缺陷外,还要做好对儿童就业前的培训与指导,为就业做好心理与技能上的准备。

(4)家庭层面。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精神支持、家庭教育与指导、经济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朋友的社会网络支持、志愿者支持等。家庭层面的支持是距离儿童最近的社会支持形式,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4).

[2]李柞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8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每一朵花朵都有其绽放的权利,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有一群含苞待放的花朵经历着磨难的洗礼,那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公益人士也积极捐款来援助留守儿童,但是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教育权利是每一个人民享有的权利,但是几年前对留守儿童来说上学是多么难的问题,随着一批批希望小学的创建,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保障。

随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之后,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农村小学中许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小学生正处在性格养成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经济报酬就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就交付给年老的祖父母养育,逢年过节才能回趟家看孩子,这中在父母长期缺位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缺乏普遍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所以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一些心理问题。家庭因素不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进行自我封闭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祖父母与儿童年龄差距较大,不能很好沟通,祖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2.情绪不稳定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呵护和陪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容易暴躁,情绪易失控。

3.不善于与人交往

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能。

4.留守儿童比较缺乏自信,内心自卑、迷茫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家庭条件一般比较贫穷,而且父母一般不在身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许多困难,所以他们都比较不自信,内心充满了迷茫。

除了上述问题外,留守儿童还有着厌学、缺乏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问题,在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不是所有留守儿童都有这些心理问题。

三、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逐渐显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1.完善农村小学教学的体制,加强心理健康方面课程的教育

现在小学农村教学中缺乏心理课程的开设,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而且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要想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小学的教学机制,让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的提倡下,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需要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共同进步。

2.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起模范作用

在农村小学中,部分教师不具备合格的教师素养和教师技能,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教育对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阶段,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温暖,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3.在小学教学中灌输“爱”,让留守儿童在感受爱的同时去付出自己的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缺少爱和呵护,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就应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同学之间的关爱,让爱在校园里洋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世间的温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多余的,通过“爱”让学生感知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迷茫等问题。让世界充满爱,在感受和享受爱的同时,学着自己去付出自己的爱,从而为世界创造温暖。

4.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应运用“游戏化”教学

采用“游戏化”教学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治疗,健全心理素质。

四、结语

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如何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让我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关注,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孝义;王有青;;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师应对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9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8―01

心理问题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常见的,但是由于它的隐秘性,所以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不易l现,往往被人们忽视,这样必然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时会直接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当重视对儿童的心理教育,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中,父母和教师应当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第一任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然后才会进入学校接收集体教育,所以针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当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出发。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课堂,所以父母要重视儿童在该环境下的心理教育,从而保证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

1. 父母文化水平影响儿童心理。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据调查,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较少出问题,而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其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2.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经常采取鼓励方式教育儿童,能够减少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相反,经常打骂孩子,必然会使儿童产生心理问题。

3. 加强儿童和家长之间的精神交流,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类似于“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一旦孩子考试不理想,或者出现一些小的错误,父母就采取“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这样只会使儿童产生敏感、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疗,那么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 教材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儿童的成长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儿童的成长阶段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学校为其选择的教材将直接影响儿童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儿童的教育阶段一定要重视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

2. 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儿童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是教师与同学,所以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一定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学校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语言交流,启迪儿童的心灵,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美好,丰富儿童的感情生活。教师要培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使儿童能够自行调节自身的生活状况,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3.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在学校中,对于儿童而言,显性环境就是指学校的建筑、风景等,良好的显性环境能够为儿童提供舒适的外部环境,这种显性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显性、隐性环境都将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产生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发挥作用。

三、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保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1. 注意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环境。从大量的研究中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的和睦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是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其成长。在调查中,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的儿童要比处于压抑家庭氛围的儿童智商高一些,该项调查体现了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的作用,所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例1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借鉴西方国家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模式,采用融合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教育效果。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为特殊儿童营造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能够公正、平等的享受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教育,并且获得更加充分的自身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在幼儿园中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教学策略,提出可行性建议力求提高对于特殊儿童的教学效果。

1融合教育的主要特征

特殊儿童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与正常儿童有所差异,容易使儿童内心产生自卑情绪,从而导致特殊儿童无法正常的发展成长。针对特殊儿童的情况融合教育孕育而生。融合教育主要教学方法是要将特殊儿童,放置在正常儿童的教学环境中,能够让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教学体制。特殊儿童通过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够有效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通过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在生长过程中感受到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对待,从而促使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终促使特殊儿童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且能够更好的与他人接触适应社会。

2针对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特殊儿童的社会交往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特殊儿童的生活习惯,使特殊儿童能够自然和谐的融入到融合教育中,激发特殊儿童参与社交活动的积极性。设立丰富有效的教学环境刺激特殊儿童情绪积极向上,由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与正常儿童差异性较大所以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心理自卑感。很可能在与正常儿童交流过程中出现欲言又止的情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特殊儿童参与正常社交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当首先设立特殊的教学环境,能够使特殊儿童真正自然的参与到社交活动中。游戏是儿童共同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刺激特殊儿童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同时,也应当对正常儿童做好心理辅导,由于正常儿童身边缺少特殊儿童,很可能在第一时间要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交朋友,会出现抵触心理。教师也应当做好儿童的心理引导工作,为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建立良好的友情,架起一道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采访开放式教学,能够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够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情景和活动项目,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教师需要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需求,进行一定具有特殊性质的训练。并且应当结合教育内容为儿童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需求。特殊儿童的活动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也应当在活动过程中对特殊儿童有特殊的照顾,从而来降低特殊儿童的活动要求,使特殊儿童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活动中去。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来说,最主要的是想要特殊儿童能够融入到正常社会中,从而更好的适应生活与学习。

3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融合教育认知有偏差,大部分教师只不过是认为只要将特殊儿童正常带入班级中就学,就已经完成了融合教育,但其实使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接受教育只不过是如何教育的第一步。有些教师对于特殊儿童仍然存在歧视,再加上幼儿园也对特殊儿童加以有色眼光对待,导致特殊儿童无法在幼儿园中受到良好的融合教育。同时当前针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社会保障有所缺失,各地方政府还未真实认识到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在法律建设上也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导致特殊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不平等对待,从而在特殊儿童心中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4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