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模板(10篇)

时间:2023-10-05 10:16:53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1

二、税收背离的地区间财力差异效应

(一)税收背离对地区实得财力的影响

税源与税收背离的直接结果是不同地区税务机关(含国税局和地税局)征得的税收与基于税源、税基的应征税收不一致和扭曲。而我国的中央与地方间的税收分配是以各地方税务机关征得的税收为基础,分税种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划分的。也即,中央与地方间的税收收入分配是对各地税务机关征得的已经产生税收背离的税收收入的分配。税种不同,在中央与地方间分配的方式不同,对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影响也不同。如若一税种完全属于中央税,如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税收背离则不会改变地区间财力差异。而其余的共享税、地方税,若发生税收背离,则必然会造成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不公,改变地区间的财力分配,并往往强化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和非均衡。

(二)税收背离与地区人均财力差异

相对于绝对财力,人均财力差异更能反映地区间财力状况。为反映税收背离对地区间人均财力差异的影响,我们以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来近似反映地区财力状况,分别计算省际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VC,variationcoefficient)和基于实际税收分配比(rr)、标准税收分配比(sr)消除税收背离后的地区人均财政收支的变异系数,以分析税收背离的地区财力差异效应。具体公式如下式(5),其中Fi是i地区的人均财政收入(支出)或消除税收背离后的人均财政收入(支出),F-为指标的平均值,n为地区样本个数,这里为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无论是按税收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实际分配率、还是标准分配率,当消除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三税,以及总体税收的税收背离对地区人均财政收入影响后,变异系数较未消除税收背离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地区间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及变异系数最大的2004年,调整前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为118.7①,基于中央与地方间税收实际分配率和标准分配率消除三税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三税背离调整VCR1、三税背离调整VCR2)分别为73.2、74.22,消除总体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总税背离调整GVCR1、总税背离调整GVCR2)分别为62.98、60.71;2010年调整前人均财政收入变异系数为81.61,消除三税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三税背离调整VCR1、三税背离调整VCR2)分别为59.07、60.26,消除总体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总税背离调整GVCR1、总税背离调整GVCR2)分别为47.61、36.06。由图7可知,样本期间我国省际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比较大,以人均财政支出反映的地区间财力差异明显,而2004年以来人均财政支出变异系数稳步下降,说明我国地区间财力差异在缩减。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按税收在中央与地方间的实际分配率、还是标准分配率,当消除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三税,以及总体税收的税收背离对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影响后,较之未消除税收背离,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例如,2004年的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为75.84,基于中央与地方间税收实际分配率和标准分配率消除三税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三税背离调整VCE1、三税背离调整VCE2)分别为49.83、50.36,消除总体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总税背离调整GVCE1、总税背离调整GVCE2)分别为41.98、44.27;2010年调整前人均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为44.77,消除三税税收背离后的变异系数(三税背离调整VCE1、三税背离调整VCE2)分别为35.41、35.98,消除总体税收背离后变异系数(总税背离调整GVCE1、总税背离调整GVCE2)分别为30.75、33.0。这表明税收背离是引致地区间财力差异的重要原因,减轻和消除税收背离可以大幅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从而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2

一、客观评价20*年财税工作成效,扬长避短,以励再战

过去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财税工作,始终把财税工作当作全区的中心工作来抓,在宏观形势跌宕起伏、市区税收征管体制调整等诸多不利因素下,迎难而上,真抓实干,较好地实现了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支不断优化、财政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目标。

回顾过去一年的财税工作,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倍感欣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区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9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圆满完成三年翻番目标,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二是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促民生、促发展”的方针,合理调度资金,优化支出管理,全力保障了工资发放、民生工程、社会稳定等重点支出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民生工程方面,按照提标扩面的要求,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落实力度,21项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全年共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983万元,其中区财政配套资金704万元。三是财税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坚持目标管理,强化收入调度。积极适应城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有效激发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坚持依法治税,强化征收管理。大力开展增收堵漏工作,深挖税收潜力,协税护税网络平台逐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新系统正式启用,征收管理工作向法制化、精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国税、地税、财政三家与各乡镇街道、园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四是财税工作理念进一步升华。财税部门服务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在积极组织收入的同时,满腔热枕地为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献计献策,出力流汗,赢得了全区上下的一致好评,去年,国、地、财三家均被评为“服务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以上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区委、区政府对财税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归功于财税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的艰苦努力,归功于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更归功于全区广大纳税人的创业奉献。

回顾过去一年的财税工作,我们又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而深感焦虑,突出的表现在:一是我区财政收入在全市横向比较中,位次不优、增幅不快。在八县(市)及各区排名处中等偏下水平。二是乡镇街道收入完成情况严重不平衡。全区除十里铺乡、海口镇、德宽办事处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外,其他都不同程度留有欠账。总体上看,各乡镇收入任务完成明显好于街道。去年,乡镇共完成收入3339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00.8%,比上年增长30.8%,占全区财政收入比重由07年的12.5%上升到13.7%;街道完成收入8453万元,占年度任务的89.4%,比上年增长7.3%,占全区收入比重由07年的38.8%下降为34.8%,甚至有些街道没有达到去年实绩水平。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市区财税征管体制调整直接造成相关税收下降以及一些街道属地税源基础薄弱、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从主观上看,也的确存在工作力度不足,工作方式不新,甚至是徘徊观望、消极应对等方面的问题。三是税源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地方没有从根本上摆正经济发展与财政增收的关系,就收入抓收入,甚至是涸泽而渔,没有将税源建设摆在财税工作的中心位置,使收入增长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全区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降低了财政工作的整体水平。对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深刻反思,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克服和纠正。

二、清醒认识面临的财税工作形势,坚定信心,沉着应对

在对去年工作进行分析盘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经济形势。综合分析面临的财税形势,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困难多、压力大;二是有机遇、有希望。

所谓困难和压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带来的消极影响。预计,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经济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虽然我区身处内地,开放度不高,但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对我区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突出的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困难,利润空间压缩,中小企业的现实困难和潜在风险加大,尤其是区域内的房地产、建安企业将持续萧条,短期内很难回暖。二是财税政策的调整形成的减收因素。去年年底,国家实施一系列的财税政策调整,主要包括:增值税全面转型,企业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全额抵扣;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统一调整为3%;100项行政性收费取消;另外,年内还有可能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等,初步估计,全区政策性减收将在2000万元左右。三是属地税源基础薄弱形成的压力。主要表现在零星税源、阶段性税源较多,稳定增长的支柱性税源相对缺乏。就现有的纳税户而言,由于近几年税收征管力度加大,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几乎没有多少涵养税源,自身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作为主体税源的建安、房地产税收,因房地产行情不景气和市区税收征管体制调整导致的滞后效应会进一步显现。因此,考虑减收因素,今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达到18%的增幅,在增量上与去年基数相比至少需要5000万元,压力不言而喻。四是支出压力十分沉重。主要表现为财政支出基数不断加大,刚性支出不断增加。随着区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提标扩面等政策的实施,区新增配套资金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另外,还要考虑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福利政策的出台。

所谓机遇和希望,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和希望。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基调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其中保增长是首要任务,为此,从中央到省市各级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保证增长的政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投入,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明确在未来两年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这给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扩大有效投资、积蓄发展后劲、促进财税增长带来了良好机遇。二是近几年我区加快发展形成的新的增长点将逐步显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内在发展的动力较强,特别是随着开发区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西城改造建设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以及石化技改项目实施等必将活跃区域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将会越来越大。三是全区上下业已形成的抓财税工作的良好环境为财政增收提供了坚强保证。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财税干部的敬业奉献,协税护税网络的完善以及强化征管的机制和经验等等,这些因素对保障收入征管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形势的严峻,更要看到严峻形势下的机遇和希望。这就要求全区上下一定要用新理念谋求发展,用新思路破解难题,用新机制营造环境,用新举措开拓前进,切实做到坚定信心,沉着应对,乘难而上,转危为机,全力推动财税工作在创新中发展。

三、全力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攻坚克难,务求必胜

今年是庆祝建国60周年的喜庆之年,是实施*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克难攻坚之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安排,今年全区财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人代会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以加快发展、培植财源为立足点,以强化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作风,攻坚克难,奋力突破,努力开创财税工作的新局面。

今年,区人代会确定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的目标任务。这既是一项法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保证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治任务,更是应对周边地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关于收入任务的分解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并印发。今年任务分解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区人代会确定的任务数必须全面落实,并留有一定余地;二是依据各地各单位上年的征收任务和征收实绩;三是充分体现保护先进,激励先进的原则,防止鞭打快牛和投机取巧的现象。希望同志们以积极的心态领受任务,以快捷的速度分解任务,以扎实有效的措施落实任务。

面对繁重的财税压力,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攻坚之举求突破,以务实作风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今年的财税工作。

第一,要把财税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工作位置。财政是“庶政之母”,有财才有政,财兴则政兴。财政是经济的综合反映,是支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执政能力的基础,做好财税工作事关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区委、区政府始终把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快速增长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更加重视财税工作,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加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时间,经常分析研究财税工作当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千方百计地调动方方面面参与支持财税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这样说:不重视财税工作的领导,不是一个高明的领导,不善驾驭财税的领导也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第二,要把财源建设作为财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道是:经济是源,财政是水,渊远才能流长;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财源建设是确保财税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抓财源就是要抓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保证增长带来的良好机遇,把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项目,依托自身实际谋划争取一批项目。同时,要切实加大项目推进的力度,尽快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在抓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十分注重项目的财政贡献率,要尽可能多上一些财源型项目、见效快的项目。特别是各街道办事处要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在商贸服务方面寻找突破口。唯有如此,我们财税工作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不断拓展空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要把组织收入作为财税工作的中心任务。组织收入始终是财税工作永恒的主题。要认真研究收入结构的变化,明确收入组织的重点,抓早抓紧抓实。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是要坚持依法治税。要突出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监控。要运用先进手段,进一步加强对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款入库等环节的监督,构建起严密的执法监督体系。要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偷、漏、抗税违法行为,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征管难问题,减少“跑、冒、滴、漏”,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其次是要坚持科学治税。要很好地把经济增长点转化为财税增长源,按照“因地制宜、分级管理”的原则,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进程,强化税源监控,做好税源精细化管理,完善征管改革,增强征管效能。我们既要集中精力抓大户和重点税源,又要对零星分散税源以及一次性税源严管统筹;既要主攻主导税源,又要突破非主导税源;既要千方百计护住属地税源,又要想方设法引进外地税源。(关于引税问题,我想在这里重申三点要求:一是坚持规范操作,不能盲目蛮干;二是眼睛向外,立足于市外省外,千万不能在区内挖;三是要杜绝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擅自出台优惠政策,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再次是要坚持协作治税。财税部门与各乡镇街道以及园区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平台作用,强化和完善收入月调度制度,建立与重点企业的经常性联系制度,加强收入形势分析,逐月查摆问题,动态把握经济发展和财税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掘新的税收增长点,扩大收入覆盖面,打牢收入基础,真正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反映到地方财力的增长上来。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3

(一)市对区财政体制

20__ 年,市对城区调整和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宜府发〔 20__〕 48号)。体制规定,从 20__年起,实行属地纳税管理体制,对税收实行中央、省、市、区四级分享,其分享比例分别是:增值税:中央 75%、省 8%、市 10.2%、区 6.8%。营业税:省 30%、市 42%、区 28%。企业所得税:中央 60%、省 15%、市 15%、区 10%。个人所得税:中央 60%、省 15%、市 15%、区 10%。城市维护建设税:市 100%。城市教育费附加:市 100%。其他七小税种:市 60%,区 40%。

在该体制下, 20__-20__年,区级分得的一般预算收入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 24.58%, 15.91%, 15.08%,平均比重为 16%,区财政上划税收的贡献率为 84%。

(二)区对乡财政体制

20__ 年,我区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调整和完善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收入区级统管,核定支出基数,新增收益共享”的财政体制。核定体制支出基数 1406万元。

从运行三年的情况来看,一是规范了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模式,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可以按既得财力合理安排乡镇财政预算。二是有招商引资新增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三年共有 3 个乡镇按体制政策分得补助收入 87万元,占体制基数的 6%,相对调动了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三是对重大政策性增资给予了单项结算补助 470万元,占体制基数的 33%。

二、现行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现行财政体制对__乃至整个城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利益和发展的动力,但是,财政体制在一定条件下运行一定时期后,也会出现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一)对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税收结构及分享比例不尽合理

由于税收结构及各税种的分配比例不尽合理,使我区财力严重匮乏。现行市对区财政体制规定,城建税、教育费附加 100%归市级所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我区分享比例分别为: 6.8%、 28%、 10%和 40%。我区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小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例分别是 :43%、 12%、 30%、 15%。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开发起步较晚,稍高分享比例的营业税收入少;工业经济政府扶持性投入较大,增值税等高税收收入分成却少。我们以新发展一个企业年提供 1000万元的增值税为例,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分享 750万元,省分享 80万元,市分享 102万元,区级仅分享 68万元。然而,招商引资过程的投入、征地搬迁的费用、三通一平的投资、税费减免优惠等一切前期成本,远不止于此。因此,市对城区实行分税政策,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动性和可持续性,对教育费附加、城建税、水资源费、排污费和土地出让金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收入项目,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确定分成比例,而不能依靠行政权力强行决定。

(二)体制在城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体现不够明显

根据 《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县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宜府发 [20__]48号)精神,全市城区执行统一的财政体制。但是,我区与其它城区相比,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体现的不够明显 。

1 、城市建设方面。

体制规定各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属市级收入。西陵、伍家、东山享受了主城区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 我区地处江南,属于 近郊城区 ,不能享受主城区的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建区以来,市对__区投入不多,区底子薄,城市化进程任重道远, 所需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 2 008 年,__区入库城市建设维护税 446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只分得 45万元的财力,只占入库数的 10%。

2 、财政供给范围方面。

一是教育经费负担不一样。西陵、伍家、东山、 猇 亭的初级中学属市级管理,而我区要承担四所初级中学 380名教师、 3592名学生的经费,以及五个乡镇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区级配套的相关费用。 目前,我区共有 14所中小学 988名教师, 7998名中小学生,全年教育支出 2897万元,占区直部门支出的 51%。学校面貌与江北城区学校相比差别很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同时,还有__一中迁建债务 520余万元。 20__年,我区入库教育费附加 227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只分得 152万元的财力,占入库数的 53%。

二是

卫生事业经费负担不一样。 西陵、伍家、东山没有或少有几所自己负担的医院,只有社区卫生室。而我区要承担 4个乡镇卫生院经费,和 53个村(社区)卫生室的支出。 3 、乡镇机构及人员负担 方面 。 西陵、伍家、东山、 猇 亭 4个区,只有西陵、伍家各一个乡,相应的财政负担人员少,财政支出压力小。而我区要负担 5个乡镇(街办) 395人和 25个部门的经费,以及乡镇特有的农村社会事务、新农村建设、村级组织阵地建设、生态家园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森林防火、抗旱防汛排涝和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民政优抚对象等支出压力。

4 、村级负担 方面 。 其它区乡镇少或没有乡镇,也就少有或没有村级组织负担。而我区有 53个村(社区),村干部 229人,在村干部较低工资水平下,每年仍需要 180余万元的财政支出负担。

5 、干部职工待遇方面

从规范津补贴前的标准看,我区未落实或未全部落实的个人待遇有:小伙食补助月标准为 90元,实际发放 40元;生活补贴只执行了规定标准的一半;出勤误餐补助市标准为 420元,我区在职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发放 200元,教师及离退休人员发放 100元;一般干部电话费未得到落实;全区所有干部职工均未享受住房货币化政策;民政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应按自然增长率逐年调整,也因财力不足,已有三年未作调整;卫生系统的差额补助 20__年以来未作调整,特别是基层卫生院从事防疫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的投入从未增加。

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以后的标准看,__区执行的标准是人均每年 14900元,而同在城区的西陵区、伍家区、 猇 亭区的标准分别为 17159元、 17089元、 16450元。我区比同城的三个区分别低 2259元、 2189元、 1550元,而这个标准也很难保证执行 。

(三)财政收入级次划分比例不尽合理,收支平衡难

20__ 年,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区按 6: 4比例分享收入,__区一般预算收入为 3282万元,只占财政总收入 17730万元的 18.5%。而且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全区收入总体规模小,既得财力少。如果,按省管县(市)管理体制计算,我区从实际完成的总收入 17730万元中,可分得财力 7588万元,占总收入的 42.8%,多得财力 4306万元。

由于现行分税制财政政策使区级分享财力太少,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特别是最近两年,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区级必须配套的项目支出负担大、干部职工调资支出负担重、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支出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支出没有财力支撑。从总体上看,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日益显现,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社保、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财权与事权明显不配套的情况。但是,为了确保干部队伍的稳定、建设发展之需要和上级考核项目达标,区级配套支出必须落实。到 20__年底,我区累计财政挂帐赤字已达到 6792万元, 6年年均挂帐赤字 1132万元。

( 四 ) 乡镇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我区现行 的 乡镇财政体制实行“收入区级统管,核定支出基数,新增收益共享”的财政体制。这个体制实际上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财政体制,该体制在平衡乡镇间分配差距、统一规划、统一招商政策、降低征税成本、维护财经纪律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该体制也存在了一些不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一是每二年干部职工正常工资调档升级和因此调增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没有纳入重大政策性增支补助范围,增加了乡镇财政负担。二是新增收益共享政策因市区财政体制下区级分享比例低,乡镇所得利益相应不足,其激励政策的作用不明显。三是全区统一安排的大型活动没有配套相应经费,增加了乡镇支出压力。四是宜万铁路、三峡翻坝公路等重点工程拆迁和长江铝业污染等问题引发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增加了乡镇支出。五是乡镇债务特别是基金会借款没有还款资金来源,加大了乡镇财政困难程度。

三、完善现行财政体制的建议

(一)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体制

财政收入基数和财政支出基数是构成财政体制的两大基本要素。财政收入基数和支出基数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是准确匹配财权与事权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建议市财政局重新核定财政收入基数和财政支出基数。

1 、核定收入基数。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鄂政发〔 20__〕 29号),按照税收属地管理和分税制政策,划分税种,比例分享,确定收入基数。建议市财政局考虑历史原因,重新核定我区税收分享比例,扣出中央、省分享部分后,市区按 2: 8比例分成。 如划分分享比例实在无法综合平衡,可设置一个或两个共享税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共享税基的办法。税基共享制的最大优点,可以使市区两级财政都能建立随经济发展而自动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使财政收入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

2 、核定支出基数。 支出基数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建议根据现行政策重新核定支出基数。

基本支出基数。按现行财政供养人员、供养系数、城区平均工资水平、城区平均公用经费水平和工资及公用经费的自然增长率等参数,给定控制财政供养系数核定财政供养人员,计算出来的支出基数就是基本支出基数。其公式为:基本支出基数 =核定财政供养人员× 〔 平均工资水平( 1+工资自然增长率) +平均公用经费水平×( 1+公用经费自然增长率) 〕 。或者:基本支出基数 =核定财政供养人员× ( 平均工资水平 +平均公用经费水平)×基本支出水平的自然增长率。

项目支出基数。一是按规定标准核定农业、科技、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等法定支出项目基数;二是按规定标准核定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交通、

环保、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等省、市政府规定的项目支出基数。 收支基数核定后,收入基数大于支出基数的部分,根据其整体经济实力和建设任务,建议采用以下结算办法:一是实行定额上解;二是实行比例上解;三是实行比例递增上解。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部分,根据其财政困难程度,建议采用以下结算办法:一是定额补贴;二是定额补贴,比例递增;三是定额补贴,比例递减。

( 二 ) 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解决财政供养人口和对事业单位包揽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 ,实行 “ 三不 ” 原则。即不推、不包、不揽。一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三种办法。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推向市场,财政逐步停止供养资金;对具有经营性、公益性双重性质的事业单位,考虑其收入条件和能力,适当核减其补贴或上交;对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其经费保证。二是财政逐步退出经营性、竞争性投资领域。除了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出外,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的发放,保证教育、科技、扶贫等重点公益事业支出的需要。三是加大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制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另一方面坚决确保离退休人员、失地农民养老金和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费的及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加快经济快速发展

我区作为城区的近郊,虽然具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旅游源等,但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无法承接市级及主城区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优势的辐射,经济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宜昌、__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积极探索宜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体制,在坚持 “ 财政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 ” 的原则下,市区两级在财政投资项目建设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政策,实现更高层面的融合。

实现 “ 财政统一 ” 有利于推进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历史原因,市及各县市区财政运行呈明显的生产型特征,政府包揽过多,加大了财政运行的压力与风险。推行 “ 财政统一 ” 既是市区财政并轨对接的过程,也是市区财政活动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的筛选过程,有利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实现 “ 财政统一 ” 有利于净化投资环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展开,为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和资产重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 财政统一 ” 有利于加大政策的透明性和简化性,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统一财税优惠政策,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发挥财政监督职能,规范国企产权交易,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实现 “ 财政统一”有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 “ 财政统一 ” 的统一性其实也是一种公平性,它通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来营造一种公平的社会价值观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应充分利用财政机制中的诸如转移支付 “ 劫富济贫效应 ” ,缩小区与区、县与区之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这是 “ 财政统一 ” 的核心内容,也是 “ 财政统一 ” 的切入点,当然也是一体化的应有成本。

实现 “ 财政统一”有利于对既定财税等优惠政策进行清理、检查。首先统一优惠政策口径,防止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第二要定期检查既定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防止优惠政策到了不同层面有不同的解释,确保政策连贯性和统一性。可以尝试性地建立外来投资者满意程度的反馈机制,建立优惠政策兑现的复查制度,建立违反既定政策的惩戒制度。

(四)建议调整体制时,充分考虑__区沉重赤字包袱,以便__区轻装上阵,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__区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收入总体规模小,区级税收分享更少,财力十分有限。在市政府和市财政局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基本保障了干部工资发放、机关运转。为了使__区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建议市财政局在调整财政体制时,充分考虑__区沉重的财政赤字包袱这一实际困难,每年通过困难性转移支付方式解决一部分,我区从每年享受的激励性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一部分,通过 3到 5年时间逐步消化财政赤字。

(五)适时调整乡镇财政收支基数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4

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广大财税干部紧紧扭住收入增长目标不放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夯实责任,苦抓苦干,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主要呈现出“一高、一快、一优、一到位”等四个特点。一高”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58亿元,增长49.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亿元,增长37%,2010年。增收8665万元。一快”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快。共完成税收收入27582万元,增长46.9%增收8805万元。一优”主要体现在财政收入结构上。全区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6%增长5个百分点,创历年之最,财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一到位”指重点支出保障到位。以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重点,狠抓预算管理,干部工资、公务员津补贴实现当月发放,未出现拖欠现象,双创”重点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支出保障到位。另外,干部职工医保、养老统筹、住房公积金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支出全部及时拨付,有力地确保了全区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大局稳定。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全区财税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十分来之不易。想主要有这么五句话:

第一句话是离不开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

密切配合与无私奉献。第二句话是离不开市区财税部门的共同努力。

这对做大全区财政蛋糕非常重要。第三句话是离不开各镇办的争先进位、竞相发展。各镇办在培植财源、组织收入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

对全区财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第四句话是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强力推进、有效拉动。特别是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和投产。

都为我区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去年仅长庆石化纳税总额就达45亿元以上,第五句话是离不开全区上下各个部门的同心协力、配合联动;离不开辖区企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贡献。今天表彰的10个纳税大户。对我区财政贡献2700万元以上;华泰房地产公司、咸阳机场、西部机场集团等企业纳税都在2000-3000万元左右,对我区财政贡献500-600万元左右。

代表区委、区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发展的市级各征收部门,此。向辖区各企业、纳税大户,向全区广大财税干部职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财税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还不相适应,肯定成绩的同时。经济的增长还没有完全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主要是由于受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辖区内大型骨干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不高;大多数招商引资企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对财政增收形成强劲支撑。二是按照泾渭新区定位,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临空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这三大产业在短期内难以培育壮大,难以形成新的增长点,这对我区财税持续快速增长将带来一定影响。三是税收秩序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辖区内偷逃抗骗税的行为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必须引起我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正面临着历史上最好、最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也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扶持政策、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摆布也明显向西部倾斜。这对我争资金、上项目,加快发展无疑是最大的利好。二是随着西咸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已在全省形成共识,各种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和政策、项目加速向西咸新区汇集。区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特别是泾渭新区经过一年的运作,机制体制基本理顺,各项规划相继出台,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投资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总投资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生态工程、房产开发项目将在区全面铺开;加之老城区开发改造,城市框架东扩北上,也将带来大量的投资。巨大的投资必将推动实现历史性跨越。三是多晶硅、大唐电厂技改等一批大项目相继投产,有色新能源产业园、张裕酒庄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海航集团、神华集团、陕重汽、江西弘洲集团、江苏五洲集团、陕钢集团等项目即将入驻。这一批项目的入驻和建成,必将进一步加速的发展进程,从根本上改变我区的财源状况。全区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广大财税系统干部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抓好财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坚决克服畏难松劲情绪,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全力以赴开创财税工作新局面。

二、生财有道。

十二五”期间财政年均要增长20%以上,雄厚的财源是抓好财税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今年财政收入的任务是突破4亿元。这一目标在区委全委会和区人代会上确定下来,区政府也为全区人民做了承诺。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没有雄厚财源做支撑是难以实现的各镇办、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围绕财政抓经济、围绕项目抓财源”观念,不断增强财源经济意识,培植财源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建立健全区级领导联系帮扶,一要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培植财源。要按照保企业、保增长的要求。区直部门对口帮扶、选派干部进驻帮扶等措施,定期深入企业走访,帮助企业上项目、争资金,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加大对热电、太阳能光伏、能化、电子、纺织等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壮大工业主体财源。今年区上将设立1000万元的工业发展基金和非公经济扶持基金,助推工业经济发展。区工业发展局也要加紧运作,尽快完成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工作,重点为企业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上规模、增效益。年内培育10户以上规模企业的任务必须完成,力争超额完成。

着力在招大引强,二要围绕招商引资培植财源。抓招商引资就是抓后续财源。各镇办、各部门都要紧紧围绕区上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引进特色产业项目上狠下功夫。要紧盯央企、省企以及国内外大型投资集团,行业10强企业,搜集信息,包装项目,叩门招商,重点加强与弘洲集团、五洲集团、陕重汽集团、海航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对接联系,做好服务,力争项目早日落户、投产达效,确保年内引进2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各镇办以及相关部门要围绕城市经济、现代都市农业,不断加大特色产业项目引进,年内每办必须引进1-2户知名三产企业,打造一条特色街区,各镇至少要引进一户上规模的特色产业项目。年底区上对此要进行专门考核。

相信大家的认识都是明确的前天区上专门召开了项目建设会议,三要围绕项目建设培植财源。抓项目就是抓财源。这一点上。对实施的54个重点项目,分别落实了区级包抓领导和责任单位。各包抓单位要按照“六包”要求,切实负起责任,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任务,全面抓好任务,按时间节点,按进度要求全力抓好落实,促进项目早日开工、早建成、早达效。各财税征管部门要提前介入,上门服务,帮助项目单位办理税务登记,解决存在问题,着力制定良好的纳税服务环境,推动项目顺利建社。下一步,区上还要实施更多的项目,包括产业项目,城建项目,旧城改造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等等,对于这些项目,各部门、各镇办要随时加强与财税部门沟通信息,互通情况;财税部门也要积极介入,从一开始就要为项目提供全方面服务,创造宽松环境,扶持项目尽快建成,实现纳税目标。

三、聚财有方。

也是增强财力、保障支出,就是要学会“抓钱”征收上下功夫。这是全区财税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这方面,各镇办、各征收部门要多研究,多想办法。

不断拓宽收入视野,一要创新税收征管办法。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寻求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各镇办和财税部门要不断分析全区财税收入运行变化形势,坚持每天一报告、每周一分析、每月一调度,全面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纳税户的组织收入工作。同时,要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抓收入,特别是要适应零散税源的不确定性、隐蔽性,进一步健全征管网络,不断发现新的税源、新的漏管户。

登记造册,二要加强税源监控。要对辖区征管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要把税收触角伸向辖区每一个角落,彻底消灭征管死角,消除征管漏洞。要实施重点税源跟踪管理制度,及时掌握税源动态,提高对重点税源的控管能力。区财政、国税、地税等部门在项目建设初期,就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确保在实施的项目,登记在纳税在区发改、土地、住建、招商、拆迁、农牧等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税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积极向财税部门提供信息,为税收部门提前介入、掌控税源打下坚实的基础。财税部门牵头,底张镇、北杜镇配合,全力抓好机场范围内企业的税收监管工作,确保税源不流失。

对重大案件,三要加大涉税案件的查处力度。堵塞各种跑、冒、滴、漏。要动真碰硬,一查到底,该追究的追究,该移送的移送,对一些偷税、逃税、抗税等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必须坚决打击和严厉惩处,从而起到惩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四、理财有章。

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要坚持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形成“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增强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一要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区财政局要积极改进非税收入收缴方式。落实收缴分离政策,对凡是能纳入财政预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罚没收入和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都要一并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调剂使用,切实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按照《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行为,提高国有资产收益。

优先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双创”旧城改造、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等涉及民生有关工作的支出需要,二要保障重点支出。确保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持、保障和调节作用,确保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都要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三要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以后凡是大宗货物采购、重大工程实施和大型服务等。由区采购中心统一实施采购。区采购中心要进一步完善采购程序,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重点加强对会议费、电话费、接待费等的使用管理,四要严格厉行节约。控制和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及非生产性开支。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区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要加强对各类资金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并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环渤海区域”,狭义上是指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三省二市组成,占我国国土面积的5.4%和人口的17.8%,广义上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3+2”环渤海区域。

一、环渤海区域经济基本情况

环渤海区域内主要包括北京、天津、邯郸、保定、石家庄、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等多座城市,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北方最大和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土地面积只有51.8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的5%,但是总人口达25233万,占全国的18.45%;地区生产总值达154527.62亿元,占全国的24.36%;进出口总额达2001亿美元,占全国的23.25%,。环渤海区域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个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同时作为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环渤海区域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显著提升,但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域相比,环渤海区域在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人口发展及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等不同程度的问题。

在此形势下,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实施差别化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同时在2014年2月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也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由此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社会经济的腾飞指日可待。

二、环渤海区域财政收入基本情况

2013年,环渤海区域取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39.56亿元,占全国129209.64亿元12.34%,其中地方财政税收收入12605.16亿元,地方财政非税收入3334.41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79.08%和20.92%。相比来说,除北京市以外,其他三省一市都有一定占比量的非税收入,但税收收入依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011年至2013年三年以来,环渤海区域取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298.26亿元增长到15939.56亿元,年平均增长额1820.6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88%,可以看出,各省市财政收入每年均有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各省市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基础高低不平,形式上的均衡增长并不能抵消个地方财政收入的不平衡状况。

三、环渤海区域目前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财力水平不均等

地方财政收入的多少,决定着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强大的财力支持是一只有力的“无形的手”,可以不断完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在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中,北京2013年取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61.11亿元,天津2019.07亿元,河北2295.62亿元,辽宁3343.81亿元,山东4559.95亿元,在总量上山东的地方财政收入是唯一突破4000亿元的省份,而且每年以500万元的体量不断增长,而在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北京却摇摇领先,相比作为首都后花园的河北,拥有将近8000万人口,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成为环渤海区域最低,而且有落后越来越远的趋势。环渤海地域不同省市的财政收入的高低与其GDP数量的高低基本一致,由此得知,各地区的财力水平差异如此之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未来经济水平的发展,而经济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地方财力的增长,如此循环,摆脱区域经济的失衡将会难上加难。

(二)税制待遇有差异,税务管理不统一

税收优惠作为税收杠杆极具代表性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尤为引人注目。目前,以京津冀为例,三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北京中关村产业园区、天津滨海新区都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唯独河北没有特定税收优惠区域。三地协同发展时,如果这种税制待遇不统一格局保持不变,那么,河北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区位优势,只能是简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利的税制待遇只会使其压缩过剩产能任务更重、环境改善压力更大。

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如何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动,税收环境是重要的一环。目前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税收环境、征管服务均存在差异。河北省地税局曾整理统计足有11项之多的京津冀三地税收差异,例如河北省规定娱乐业营业税税率为10%和5%两个档次,北京市分为20%、10%和5%三个档次,天津市则分为7%和5%二个档次。除了税收政策不够统一以外,各地涉税事项业务流程和征管制度、税收信息一体化程度、税收服务质量、个性化服务水平都有较大差距。

不公平的税制待遇和不便利的税收环境极大抑制了市场生产要素的积极转移,对于区域的近远期规划和一体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财税收入利益分争和冲突

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在市场基础上的整合存在许多深层次的制度障碍,特别因行政区划的财税体制造成地区之间的利益分割。现行分税制在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方面有些许不足。地方增加了独立财权,而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造成财政收入不足,极大制约了地方的资源效率配置,导致各地区不得以自己利益为中心,地区间财政收入利益纷争不断加剧,形成彼此割裂的利益格局。这种利益分配不公,如果体制不变,产业布局重新调整依然会阻力重重。

(四)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悬殊

资金投人的增长及其流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区域的各项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资金投人,对于建设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是市场一体化的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来看,环渤海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北京集中了优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形成了强烈的“虹吸效应”,而周边却产生了公共服务的“洼地”,这就改变了区域资源要素的自然流向。如今,对于环渤海全方位协同发展,地区的公共服务差距及基本公共服务是否均等化,直接关系到个体的自主选择,左右三地产业布局和实现功能转移预期目的的重要因素。

四、协调环渤海区域财税政策的建议选择

环渤海区域作为我国北方最为发达的地区,具有特定区位优势。区域的协同发展本质上是各地优势互补进而共同快速的发展。协同发展涉及改革和发展等多层次复杂问题,而财税制度是经济、社会和行政三者运行的支撑体系,也是必须要破解一系列难题。

(一)完善地方税体系,充实地方财力

在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地方更应有稳定的税基,充实地方税源增强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可用财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首先以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为契机,合理提高增值税地方分享比例。加快推进环境保护费改地方税,调整消费税为地方税,出台房地产税,充实财力同时还可以调控经济运行。

(二)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坚持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保证有足够的财力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才能通过转移支付逐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以“因素法”代替“基数法”实现标准化的转移支付,对特定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必须同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税负高低、城市化程度、民族风俗、人口、教育状况和对财政支出的需求等因素相联系,有针对性的统筹考虑确定转移支付。同时创新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方式,协调好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进一步推进基于平等协商,创建以权利义务平衡和激励相容为目标的跨区域横向转移支付机制,逐渐实现环渤海区域各地方的财力平衡。

(三)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务管理体系,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为实现趋于协同的税收环境,税务机关应减少税收政策执行差异,清理地方违规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对于利于产业优化布局的税收优惠政策,应予以保留并以园区的方式逐步扩大实施,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带动区域的产业升级与优化。例如北京中关村的税收政策推广到河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省级开发区,通过公平统一的税制待遇来激励河北产业结构优化。

税务管理和纳税服务的一致提高,既可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也可以消除因征管因素造成的地区间税负不公。统一税收业务流程和征管软件,税务登记业务通办以及纳税服务的协同,统一发票管理可以更好的实现纳税人在区域中自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的横向流动和发展。同时加强信息联动,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分析区域税源特点,搭建风险防控预警系统,建立纳税评估模型,推广行业分析模型,形成完备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执法行为监控,公开非正常、欠税、处罚、定额、减免税等各种事项,携手共同打击逃税等各类税务违法行为,创造公平和谐的征管环境。

(四)促成环渤海区域政府利益协调机制

化解环渤海区域各地利益纷争的难题,就需要协同发展更加强调“顶层设计”,破解牵制,实现互利共荣。首先建立共同的融资平台和合理的税收模式,设立区域税收联席制度,签署框架协议,解决税收利益争端,调整税费关系,做好公共财政建设。由传统的追求各自财政收入最大化,向财政支出社会效应最大化转变,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次设计合理的税收分成制度,充分考虑各产业区域税收贡献率,统筹安排分配比例,在尽量减少纳税成本的前提下,把税收留在创造财富的地方,保证税源与税收的一致性,通过科学的税收分享办法,建立公平的税收分享机制。最后建立关于区域发展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以法治维护市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避免利益纷争和不稳定的政策代替法律,维护区域发展政策的权威性和长期的稳定性。

(五)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将造成劳动力的非正常流动和社会的不稳定,而且不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与效率目标。因此,政府财政的首要责任就是在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市场失效”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前提是通过完善地方税系和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财力,以保证自然资源、经济环境迥异的各个地区都能享受到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水平。环渤海区域的协同发展,必须逐步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但是不能牺牲北京的服务质量来实现“削峰填谷”,而是应该借助北京的优势更多地辐射和培育周围地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填谷扬峰”的效果。同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基础,通过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合理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丁芸,张听.财说政策选择与区域径济协调发展[A].经济管理与研究,2007,2.

[2]朱晓冲,李冬梅.创新财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A].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

[3]林华娟,朱彩华.完善财税分配体制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A].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5.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6

2、县区财政收入增长推动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县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2.74亿元,同比净增2.5亿元,增长24.4%,增量占全市的82.8%。其中,安源区完成3.96亿元,增长33.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

3、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平稳增长,部分小税种快速增长。1-6月份,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12.5%、11.7%、17.8%,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部分小税种税收增长迅速,资源税完成4589万元,增长76%。土地增值税完成1938万元,增长172%。

4、钢铁、煤炭和建安房地产业等传统主导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加大。上半年,全市钢铁行业完成税收35331万元,同比增长17.3%;煤炭业完成税收15535万元,同比增长29.7%;建筑安装和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0293万元,同比增长53%;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完成税收2647万元和2926万元,分别增长16.8%和18%。

5、财政支出高速增长,支出结构上更加关注民生。1-6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83亿元,同比增长42.1%,比去年同期快36.4个百分点。增长较快的项目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1.4%,教育支出增长4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4.2%,等等。市、县两级配套的民生工程资金总额达1.22亿元,全面完成配套任务。

二、上半年财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收入增速不快,增长势头不够强劲。我市县区中增幅最高的为安源区,增长33.9%,但与全省增幅较高的县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税收收入增长16.68%,不到全省税收平均增幅的一半。其中地税部门没有达到市里下达的全年增长18%的平均增幅。

(二)财政收入在全省排位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排位落后。财政总收入绝对量在全省排第8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位;增量继续保持在第9位;增速列第11位,比去年同期下降一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绝对量列第8位,同比下降一位;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第8位,同比下降4位(比去年底上升了1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列第8位;税收增幅列第11位。

(三)非税收入比重上升,财政收入质量下降。1-6月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完成3.29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为18.2%,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与此相反,全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四)部分行业和企业税收增长乏力,对财政的贡献下降。受煤炭经销业务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商业完成税收11021万元,同比下降8.7%;鞭炮烟花上半年完成税收2742万元,仅增长4%;电力行业今年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提供税收5.88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9%。

(五)财政支出新增因素较多,支出压力空前加大。据目前统计,因行政事业人员增资、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因素,今年市本级财政需新增支出1.96亿元,年初预算已安排落实1.64亿元,还有3200万元未在预算中安排落实。另外,由于今年各项工作任务重,各部门单位对经费支出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三、对做好下半年全市财税工作的建议

下半年,受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财税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增收形势不容乐观,要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注重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挤出财力支持财源建设,为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撑。改善对财源建设的投入方式,主要通过综合运用奖励、贴息、补助、项目配套、兑现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拉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对财源建设的投入。要科学控制资金投向,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确保支持重点环节。工业发展基金要重点用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贴息上;招商引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在兑现对招商引资部门、招商引资中介人的奖励上;科技三项费用要重点用在工业新技术的研发、运用、推广上;人才资金要重点用在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上。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7

(一)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的问题

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式单一,还没有建立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制度基础上的,城乡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大差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中央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投资结构也不合理。

(二)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税制结构仍是以间接税为主体, 直接税比重相对较小。其次,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与税收调节有关的税种还很不健全, 还未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和社会保障税。再次, 税收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 致使高收人群体的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二、美国利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经验借鉴

为实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目标, 美国主要采取了税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与反贫困等财税措施。

(一)税收调节措施

美国已经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个人财产税、个人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的税收调节体系, 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调节功能。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 个人应税收入 (或财产 ) 越高, 征税比例就越大, 对个人收入差距调节力度最大。

(二)社会保障调节措施

一是由联邦或州政府出资并管理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二是由政府立法强制实施、全体劳动者参加并共担费用的社会保险项目;三是由各种基金组织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经办的私人团体年金、医疗保险和个人储蓄。

(三)义务教育调节措施。

美国对教育按学区进行独立的管理。各州为了公平分配教育经费,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资助学区, 但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基本本文由收集整理资助拨款, 它属于一般性补助, 即公式拨款; 另一种是专项拨款, 主要考虑地方学区特殊的教育需要, 多用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

(四)反贫困调节措施。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比较系统解决不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法案《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据美国行政管理预算局估计, 1997年联邦财政补贴达到2752亿美元, 占联邦支出的比重达到16.3% 。

三、发达国家运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对策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借鉴国际经验,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法制化;从单一的纵向逐级转移方式向纵向全面覆盖式转移与横向转移并用方式转换;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生产项目等的财政扶持力度。

2.保证义务教育本身的公平性

从义务教育的实施来看,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应承担义务教育的大半经费, 并实行差别拨款补助方式; 英国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超过了50%; 德国州政府大约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75%; 日本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在1994年达到了50%。

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则主要由县及县级以下的政府承担, 这种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不能保证全国所有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同等的待遇。目前的关键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 其中中央负担30%, 省级负担40%, 中央经费部分不能搞一刀切, 要实行地区差别,即主要投入中西部地区, 使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能基本得到保障。

3.有目标、有资金保证、科学而依法地进行反贫困。

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贫开发, 需要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 但政策的实施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政府要通过投资补贴、就业补贴等财政刺激措施, 引导企业向贫困地区迁移。扶贫开发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 将扶助置于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

4.借助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确定保障的重点。

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可以是低水平的, 但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要尽快地在城乡分步实施。尤其应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8

贵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状

用居民实际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指标,得出我国各地区教育、医疗、交通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差异状况,由此可知贵州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

(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从义务教育普及率看,贵州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3%和98.7%,但是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于全国99.15%的水平,中小学入学率离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看,2005年全国小学为1327.24元,中学为1498.25元,而贵州分别为885.91元和1010.9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和67.5%。全国最高的上海是贵州的9倍和8.3倍。

(二)卫生医疗条件较差

2005年全国平均每千人医生1.52人,贵州仅为0.91人;全国平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3.5人,贵州仅为1.98人;全国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45张,贵州仅为1.50张。贵州卫生机构人员数、卫生机构数以及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为1.75%、2.20%和1.84%,同期贵州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3%,贵州卫生医疗条件三项指标都低于人口指标,在全国所占份额很少。

(三)社会基础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看,贵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用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七项指标来衡量,2005年贵州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1%、97.0%、66.5%、70.2%、55.4%、67.4%、68.8%,七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2005年贵州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仅为49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2%;而全国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为4191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1%。2005年贵州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职工人数占全国三项保险参保人数比重分别为1.05%、1.21%和1.31%,三项保险的参保人数比重均较大幅度地低于人口比重,贵州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在全国所占份额过低,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靠公共财政的财力支持。但是贫困地区捉襟见肘的财政能力,难以支撑公共服务庞大的投资需求。在中央财力有限、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的状况下,等、靠、要终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是导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落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历练内功,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自给率是贫困地区走出公共服务低水平困境的长期战略选择。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实现

(一)导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难

三大产业中生产总值比重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难以保障公共服务产品的正常供给。经济发展一方面是GDP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快的过程。从我国学者根据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结果看,人均收入水平600美元时,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大致依次为21.8∶29.0∶49.2;人均收入水平1000美元时,该比重依次为18.6∶31.4∶50.0。

从GDP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看,与上述指标相比,当前贵州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第

一、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合理。2005年,贵州三大产业比重为18.6∶41.8∶39.6,同期全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2.6∶47.5∶39.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GDP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与全国基本相当,但与世界各国600美元时(2005年贵州全省人均GDP折算约合626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49.2%相比低了近10个百分点,差距仍然很大。2005年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合计全国平均为87.4%,贵州为81.4%,低了6个百分点。有研究表明,

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高,对税收的贡献度大,第一产业产值再高也不能提供太多的税收。另外,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进而导致地方财政收支水平过低。2005年贵州人均GDP5052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64.26元,人均地方财政支出1324.68元,三项指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0%、19%和51%,在全国名列倒数第

一、第三和第二,财政自给率仅为35%,财政支出65%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能力薄弱,地方政府不得不以牺牲公共服务供给来应对财政困难局面。

(二)造成税负高与收入低的矛盾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地区宏观税负高与地方财政收入低的矛盾现象并存,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困难。

1.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宏观税负过重。世界银行1987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一国宏观税负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在750美元以下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23%左右;人均GDP在10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40%。从世界各国人均GDP与宏观税负水平的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即人均GDP越高,宏观税负水平也越高。而我国有些地区却呈反向变化,如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宏观税负却相对最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经济计划的逐步推进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各地区税负横向相比均衡状况较过去有所改观,特别是东北三省税负明显降低。虽然如此,但用上述世界银行公布的指标来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税负不公现象。2005年全国、西部地区、东北三省、贵州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分别为1740美元、1130美元、1792美元、626美元,而同期税收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9%、13.8%、13.0%、16.0%。全国人均GDP平均值是贵州的近3倍,而贵州税负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2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三省人均GDP平均值分别是贵州的1.8倍和2.8倍,而贵州税负比西部和东北三省分别高出2.2和3个百分点。由于产业结构、税收结构的分布不同,各地区宏观税负也各不相同。贵州地区受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的制约,其产业结构基本上以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为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实行无疑使贵州承受着较重的宏观税负。同时,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所覆盖的产业,如烟、酒行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税率较高,客观上造成像贵州、云南这样一些地区宏观税负偏重,形成区域性税负不平衡。

2.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按常理而言,宏观税负较重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会相应较充裕。然而,按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前述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全部属中央财政固定收入,须全数集中于中央。因此,形成地区宏观税负重,而地方财政收入拮据、财政收支缺口大的反常现象。如前所述,2005年贵州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而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包括税收返还)后,贵州财政支出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5年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贵州无论是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支出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困难现状客观上使贵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弱、困难大。

贵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税改建议

(一)研究消费型增值税尽快在贵州实施的具体方案

继2004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试点以后,2007年增值税转型试点又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城市六大行业,增值税转型在试点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试点地区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丰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贵州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依托资源发展重化工业。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但技术水平落后,机器设备更新步伐较慢,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国内其它省区特别是东部相比,是一个弱势省份。增值税转型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对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煤气电力、自来水生产以及制造业会产生重要影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获益明显,预期利润率会随之提高,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流入,必将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设备的升级换代。随着机器设备更新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商贸业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贵州

二、三产的发展。

(二)研究加快贵州第二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有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长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化是其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根本,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稳定快速的增长,因此不能忽视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对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制造业、能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应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快发展。比如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煤、油化工、精细磷化工和煤电铝、煤电磷联营体、减耗降污和环保产品等相关企业,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等方面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三)研究加快贵州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优良的资源环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优势、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大的个性魅力,比较优势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是最有希望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据统计,2005年贵州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1.5%,落后于全国2.15%的水平,更落后于周边省区市4%-5%的水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比重太小。通过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外省资金、海外资金向第三产业投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产业的省外、境外高端人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税务,2005.6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9

贵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状

用居民实际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指标,得出我国各地区教育、医疗、交通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差异状况,由此可知贵州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

(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从义务教育普及率看,贵州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3%和98.7%,但是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于全国99.15%的水平,中小学入学率离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看,2005年全国小学为1327.24元,中学为1498.25元,而贵州分别为885.91元和1010.9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和67.5%。全国最高的上海是贵州的9倍和8.3倍。

(二)卫生医疗条件较差

2005年全国平均每千人医生1.52人,贵州仅为0.91人;全国平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3.5人,贵州仅为1.98人;全国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45张,贵州仅为1.50张。贵州卫生机构人员数、卫生机构数以及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为1.75%、2.20%和1.84%,同期贵州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3%,贵州卫生医疗条件三项指标都低于人口指标,在全国所占份额很少。

(三)社会基础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看,贵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用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七项指标来衡量,2005年贵州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1%、97.0%、66.5%、70.2%、55.4%、67.4%、68.8%,七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2005年贵州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仅为49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2%;而全国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为4191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1%。2005年贵州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职工人数占全国三项保险参保人数比重分别为1.05%、1.21%和1.31%,三项保险的参保人数比重均较大幅度地低于人口比重,贵州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在全国所占份额过低,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靠公共财政的财力支持。但是贫困地区捉襟见肘的财政能力,难以支撑公共服务庞大的投资需求。在中央财力有限、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的状况下,等、靠、要终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是导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落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历练内功,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自给率是贫困地区走出公共服务低水平困境的长期战略选择。

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实现

(一)导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难

三大产业中生产总值比重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难以保障公共服务产品的正常供给。经济发展一方面是gdp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快的过程。从我国学者根据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结果看,人均收入水平600美元时,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致依次为21.8∶29.0∶49.2;人均收入水平1000美元时,该比重依次为18.6∶31.4∶50.0。

从gdp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看,与上述指标相比,当前贵州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合理。2005年,贵州三大产业比重为18.6∶41.8∶39.6,同期全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2.6∶47.5∶39.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gdp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与全国基本相当,但与世界各国600美元时(2005年贵州全省人均gdp折算约合626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49.2%相比低了近10个百分点,差距仍然很大。2005年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合计全国平均为87.4%,贵州为81.4%,低了6个百分点。有研究表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高,对税收的贡献度大,第一产业产值再高也不能提供太多的税收。另外,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进而导致地方财政收支水平过低。2005年贵州人均gdp5052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64.26元,人均地方财政支出1324.68元,三项指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0%、19%和51%,在全国名列倒数第一、第三和第二,财政自给率仅为35%,财政支出65%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能力薄弱,地方政府不得不以牺牲公共服务供给来应对财政困难局面。

(二)造成税负高与收入低的矛盾

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地区宏观税负高与地方财政收入低的矛盾现象并存,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困难。

1.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宏观税负过重。世界银行1987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一国宏观税负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在750美元以下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23%左右;人均gdp在10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40%。从世界各国人均gdp与宏观税负水平的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即人均gdp越高,宏观税负水平也越高。而我国有些地区却呈反向变化,如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宏观税负却相对最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经济计划的逐步推进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各地区税负横向相比均衡状况较过去有所改观,特别是东北三省税负明显降低。虽然如此,但用上述世界银行公布的指标来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税负不公现象。2005年全国、西部地区、东北三省、贵州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分别为1740美元、1130美元、1792美元、626美元,而同期税收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9%、13.8%、13.0%、16.0%。全国人均gdp平均值是贵州的近3倍,而贵州税负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2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三省人均gdp平均值分别是贵州的1.8倍和2.8倍,而贵州税负比西部和东北三省分别高出2.2和3个百分点。由于产业结构、税收结构的分布不同,各地区宏观税负也各不相同。贵州地区受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的制约,其产业结构基本上以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为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实行无疑使贵州承受着较重的宏观税负。同时,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所覆盖的产业,如烟、酒行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税率较高,客观上造成像贵州、云南这样一些地区宏观税负偏重,形成区域性税负不平衡。

2.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按常理而言,宏观税负较重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会相应较充裕。然而,按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前述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全部属中央财政固定收入,须全数集中于中央。因此,形成地区宏观税负重,而地方财政收入拮据、财政收支缺口大的反常现象。如前所述,2005年贵州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而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包括税收返还)后,贵州财政支出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5年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贵州无论是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支出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困难现状客观上使贵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弱、困难大。

贵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税改建议

(一)研究消费型增值税尽快在贵州实施的具体方案

继2004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试点以后,2007年增值税转型试点又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城市六大行业,增值税转型在试点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试点地区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丰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贵州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依托资源发展重化工业。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但技术水平落后,机器设备更新步伐较慢,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国内其它省区特别是东部相比,是一个弱势省份。增值税转型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对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煤气电力、自来水生产以及制造业会产生重要影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获益明显,预期利润率会随之提高,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流入,必将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设备的升级换代。随着机器设备更新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商贸业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贵州二、三产的发展。

(二)研究加快贵州第二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有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长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化是其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根本,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稳定快速的增长,因此不能忽视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对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制造业、能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应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快发展。比如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煤、油化工、精细磷化工和煤电铝、煤电磷联营体、减耗降污和环保产品等相关企业,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等方面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三)研究加快贵州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贵州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优良的资源环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优势、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大的个性魅力,比较优势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是最有希望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据统计,2005年贵州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1.5%,落后于全国2.15%的水平,更落后于周边省区市4%-5%的水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比重太小。通过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外省资金、海外资金向第三产业投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产业的省外、境外高端人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旭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税务,2005.6

财政和税务的区别例10

内容摘要:我国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地区宏观税负高与地方财政收入低的矛盾并存。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弱、困难大,难以保障公共服务产品的正常供给。本文以贵州为例,分析了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的现状,认为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自给率是贫困地区走出公共服务低水平困境的长期战略选择。关键词: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产业结构税制改革贵州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现状用居民实际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衡量指标,得出我国各地区教育、医疗、交通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项目差异状况,由此可知贵州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很大。(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从义务教育普及率看,贵州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3%和98.7%,但是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于全国99.15%的水平,中小学入学率离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看,2005年全国小学为1327.24元,中学为1498.25元,而贵州分别为885.91元和1010.9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和67.5%。全国最高的上海是贵州的9倍和8.3倍。(二)卫生医疗条件较差2005年全国平均每千人医生1.52人,贵州仅为0.91人;全国平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3.5人,贵州仅为1.98人;全国每千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45张,贵州仅为1.50张。贵州卫生机构人员数、卫生机构数以及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重分别为1.75%、2.20%和1.84%,同期贵州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3%,贵州卫生医疗条件三项指标都低于人口指标,在全国所占份额很少。(三)社会基础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落后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看,贵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用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七项指标来衡量,2005年贵州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1%、97.0%、66.5%、70.2%、55.4%、67.4%、68.8%,七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2005年贵州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仅为49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2%;而全国三项保险参保人数为4191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1%。2005年贵州参加养老、失业和医疗三项保险职工人数占全国三项保险参保人数比重分别为1.05%、1.21%和1.31%,三项保险的参保人数比重均较大幅度地低于人口比重,贵州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在全国所占份额过低,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要靠公共财政的财力支持。但是贫困地区捉襟见肘的财政能力,难以支撑公共服务庞大的投资需求。在中央财力有限、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的状况下,等、靠、要终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是导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落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历练内功,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自给率是贫困地区走出公共服务低水平困境的长期战略选择。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实现(一)导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难三大产业中生产总值比重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难以保障公共服务产品的正常供给。经济发展一方面是GDP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显示,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快的过程。从我国学者根据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资料计算结果看,人均收入水平600美元时,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致依次为21.8∶29.0∶49.2;人均收入水平1000美元时,该比重依次为18.6∶31.4∶50.0。从GDP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看,与上述指标相比,当前贵州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不合理。2005年,贵州三大产业比重为18.6∶41.8∶39.6,同期全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2.6∶47.5∶39.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贵州GDP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明显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虽然与全国基本相当,但与世界各国600美元时(2005年贵州全省人均GDP折算约合626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49.2%相比低了近10个百分点,差距仍然很大。2005年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合计全国平均为87.4%,贵州为81.4%,低了6个百分点。有研究表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高,对税收的贡献度大,第一产业产值再高也不能提供太多的税收。另外,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导致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进而导致地方财政收支水平过低。2005年贵州人均GDP5052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64.26元,人均地方财政支出1324.68元,三项指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0%、19%和51%,在全国名列倒数第一、第三和第二,财政自给率仅为35%,财政支出65%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能力薄弱,地方政府不得不以牺牲公共服务供给来应对财政困难局面。(二)造成税负高与收入低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地区宏观税负高与地方财政收入低的矛盾现象并存,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困难。1.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宏观税负过重。世界银行1987年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一国宏观税负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在750美元以下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23%左右;人均GDP在1000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40%。从世界各国人均GDP与宏观税负水平的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即人均GDP越高,宏观税负水平也越高。而我国有些地区却呈反向变化,如人均GDP最低的贵州,宏观税负却相对最重。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经济计划的逐步推进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各地区税负横向相比均衡状况较过去有所改观,特别是东北三省税负明显降低。虽然如此,但用上述世界银行公布的指标来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税负不公现象。2005年全国、西部地区、东北三省、贵州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分别为1740美元、1130美元、1792美元、626美元,而同期税收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9%、13.8%、13.0%、16.0%。全国人均GDP平均值是贵州的近3倍,而贵州税负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2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三省人均GDP平均值分别是贵州的1.8倍和2.8倍,而贵州税负比西部和东北三省分别高出2.2和3个百分点。由于产业结构、税收结构的分布不同,各地区宏观税负也各不相同。贵州地区受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的制约,其产业结构基本上以第二产业中的重工业为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实行无疑使贵州承受着较重的宏观税负。同时,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所覆盖的产业,如烟、酒行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税率较高,客观上造成像贵州、云南这样一些地区宏观税负偏重,形成区域性税负不平衡。2.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导致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按常理而言,宏观税负较重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会相应较充裕。然而,按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前述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全部属中央财政固定收入,须全数集中于中央。因此,形成地区宏观税负重,而地方财政收入拮据、财政收支缺口大的反常现象。如前所述,2005年贵州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而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包括税收返还)后,贵州财政支出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5年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1%。贵州无论是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地方财政支出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困难现状客观上使贵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弱、困难大。贵州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税改建议(一)研究消费型增值税尽快在贵州实施的具体方案继2004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试点以后,2007年增值税转型试点又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城市六大行业,增值税转型在试点地区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试点地区产业结构的良性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丰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贵州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依托资源发展重化工业。贵州是一个资源大省,但技术水平落后,机器设备更新步伐较慢,企业缺乏竞争力,与国内其它省区特别是东部相比,是一个弱势省份。增值税转型所涉及的主要是第二产业,实施增值税转型,对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煤气电力、自来水生产以及制造业会产生重要影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获益明显,预期利润率会随之提高,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流入,必将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设备的升级换代。随着机器设备更新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中商贸业也会得到提升,从而促进贵州二、三产的发展。(二)研究加快贵州第二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长比东部发达地区更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化是其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根本,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第三产业稳定快速的增长,因此不能忽视第二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对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制造业、能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应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快发展。比如利用优势资源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煤、油化工、精细磷化工和煤电铝、煤电磷联营体、减耗降污和环保产品等相关企业,在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等方面给予一定时期的减免,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同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三)研究加快贵州第三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贵州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优良的资源环境、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优势、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大的个性魅力,比较优势明显。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资本循环周期短、投资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是最有希望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据统计,2005年贵州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1.5%,落后于全国2.15%的水平,更落后于周边省区市4%-5%的水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比重太小。通过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外省资金、海外资金向第三产业投资,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相关产业的省外、境外高端人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可以拉动相关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谢旭人.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税务,2005.62.高培勇.经济社会发展坐标中的税收[J].中国税务,2005.13.葛士尧.构建和谐税收政策:将纳税负担转化为百姓福利.第一财经日报,2007-7-114.钱振伟,陈镘亲.产业结构对就业增长影响比较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