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孩子品德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4 10:20:43

孩子品德教育

孩子品德教育例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向导。那么,做父母的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呢?首先,家校沟通,相互配合。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联系,特别是与班主任老师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接触,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表现,了解学校品德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并给予学校大力支持。要积极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座谈会等,能同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对策;其次,榜样引领,身先示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做父母的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注重自身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的历练,使孩子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再次,爱严有加,奖惩并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答应孩子的事,决不食言。但过分及无理要求,决不迁就,并和孩子讲明原因,防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所做的事,父母要多表扬、少责备,学会赏识教育。孩子的行为表现,父母要意见统一,让孩子知晓对错、明辨是非。并以适当的奖惩,激发其长处和闪光点,泯灭其缺点和错误,来造就孩子的完美人格。

二、学校教育的锤炼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系统化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主导作用。首先,营造品德教育氛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既教书又育人,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校风、班风将影响孩子一生。学校要彻底割掉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尾巴,完全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从灵魂深处教育下一代,把孩子打造成具有高尚的品德的一代新人。其次,抓好品德教育阵地。把品德学科的课堂教育作为品德教育主阵地,对孩子进行系统有序的品德教育,在孩子听懂、学会、吃透课程内容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孩子的亲身感悟,来形成高尚的品德。彻底甩掉品德课为“副科”的帽子,让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大放异彩。再次,搞好品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班队会活动,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之成为道德高尚、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

孩子品德教育例2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占首位,因此,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也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还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伴随着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外界的交往,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优良的文明行为,鼓励幼儿争做“文明小宝宝”。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

1、活动室内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学期将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可爱的中国”、“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室内洋溢着浓烈的爱祖国的气氛和爱国热情。幼儿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2、区角环境创设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我是小小工程师”、“智慧屋”、“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快乐游戏,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活动角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使他们懂得了相互谦让、团结协作、互帮互助。

3、自然角环境创设

在自然角种植各种花卉,饲养金鱼、乌龟、小螃蟹、蝌蚪等动物。通过孩子们每天的观察、为植物浇水,喂养小动物等,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喜爱、做事细心、持之以恒的态度。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也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再如:在班内开创值日生角区,让孩子轮流充当值日生等,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利用环境创设来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使孩子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样具有浓郁的品德熏陶氛围的环境,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幼儿的品德,在品德的知、情、意、行诸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陶冶。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1、角色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幼儿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并获得愉。开展角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道德情感。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医院”游戏中,医生要耐心、细心地为病人看病。“超市”里的“营业员”要为“顾客”提供方便,开展“送货上门”服务。“顾客”也要尊重“营业员”的劳动,提倡文明购物。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桌面游戏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

幼儿玩桌面游戏时,容易因争抢玩具而产生纠纷。这时,教师要教育幼儿团结友爱,知道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要在一起友好地玩,不独自占有。需要别人的玩具时,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后才能拿。培养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利用“移情”来教育幼儿,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有助于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完成,增进友谊。这时对幼儿进行巩固、强化合作精神,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

孩子品德教育例3

因此,当我们谈品德教育时,可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先要了解孩子道德发展的关键条件―― 认知发展的阶段,成熟到什么阶段;然后再根据成熟的条件,思考如何创造理想学习的环境与经验,来促成所希望看到的改变。

处于“无律阶段”的学龄前孩子,在道德判断上常容易受到情绪上或周围人的影响,也不具备思辨的能力。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兴趣的,或成人认为是好的,就认为是好。一般而言,对这一时期孩子的品德教育,需要多一些引导与约束。下面是对“无律阶段”孩子父母的一些建议:

明确告知期望 在此阶段的孩子因为不具备辨别对错的能力,父母要明确清楚地告诉孩子在某一环境里适当的行为是什么,并要求孩子表现出来。如:脱下的衣服该放在哪里,不可随意摘公园的花等等。

父母以身作则 在孩子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下,最易受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影响。因此父母应将希望孩子养成的品格在生活里示范给他看。

避免负面影响 因为孩子无法辨别在生活中哪些是父母想要他们学习的,哪些不是,所以往往对父母的行为照单全收。因此父母要特别留意日常非语言行为是否有和对孩子的期望相抵触的地方,如适当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等。

孩子品德教育例4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孩子品德教育例5

一、学会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孩子教育和关爱的重任。要想做个好家长,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而要想成为朋友就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平等的位置,敞开心扉,交流互动。要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和你交心,无论对错都要接受,包容。一个不能面对孩子过失的家长决不是好家长。同时要给孩子留有私人空间,不要凡事都问个透,允许他有小秘密。这样他会找到被尊重,理解的感觉。反而会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当真正把孩子当作朋友去相处,你会发现,教子相长。

在当今大千世界里,孩子们比我们更容易受到冲击。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和仁爱之心教导他们。所以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他们成长的需要。我相信,孩子们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拥有良师益友式的父母。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是按家长的意识所为,它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空间。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孩子做真诚的朋友,多进行换位思考,做错了就敢于向孩子认错,那样会换来孩子在您面前说谎的次数越来越少。用像朋友的爱心、童心与孩子进行交流,就能真正地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

二、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道德养成树立榜样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是一种人皆共知、潜移默化、日久天长、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但如何做好言传,怎样施行身教?又是一门艺术性较高、时效性较强、操作性较难、周期性较长的育才学问。

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孩子心目中认为的“榜样”,如父母、老师等。父母与孩子长期共处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观察模仿、学样。如果家长一有空就去看电视剧、逛商店、打牌,却每天在叫小孩子读书、写日记,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对学习又没有自觉性,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将时间都用于玩乐上,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家长一定要真正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谈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先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改变孩子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先要改变自己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只有通过长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努力,不断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才能逐渐使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毅力。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首先,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其次,重视自我,反省完善人格教育。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家长应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中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再次,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在辅导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其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活动。行为活动的能力,使其不正常的人格变成正常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品德教育例6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 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 %, 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 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 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 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 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 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 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 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 :“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 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 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 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 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 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 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 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 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 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 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 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 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 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 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 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 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 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 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 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 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 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 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 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 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 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 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 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 、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孩子品德教育例7

【关键词】

音乐歌曲;音乐游戏;音乐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教育步入集体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价值观念的萌芽时期,正确合理地引导幼儿园进行德育,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想品德,帮助孩子养成优良的品质,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结合幼儿园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有所借鉴。

一、学唱结合,在欢快歌唱中熏陶品德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平时孩子们只要听到音乐,都会欢快地舞动起来,甚至跟着音乐哼唱起来,可见音乐是走进孩子心灵的一条康庄大道。幼儿园老师肩负着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音乐老师有着亲近孩子们心灵的便利条件,因为孩子们喜欢音乐,老师可以借助音乐课适时对幼儿开展品德教育,通过日常的音乐课堂,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具体来讲,老师应该在一日教学活动中融入品德教育,把蕴含品德教育的歌曲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孩子们学唱,春风化雨般熏陶孩子们的思想品德,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品德力量,在学唱中慢慢领悟到品德的重要性,这样老师也就达到了合理科学地开展幼儿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学唱《谦让歌》,老师采取领唱的方式,一句一句教导孩子们学唱,逐字逐句讲解歌曲的内容,边学边唱,边唱边乐。老师在引导孩子学唱的过程中,可以问问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点名问孩子们“你知道这首歌曲讲的什么内容吗?”有的孩子会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老师可以恰当地进行纠正。这样,孩子们慢慢就会把谦让的品德转化成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应该谦让的重要性,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凡事要谦让。通过学唱歌曲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要比单纯的语言说教有着显著的效果,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老师教授音乐的价值所在。

二、寓教于乐,在音乐游戏中陶冶情操

音乐歌曲是通往孩子心灵的捷径,孩子们在学唱幼儿歌曲中受到了良好品德的熏陶。除了学唱音乐,老师还可以采取引导孩子做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行为特点,结合音乐教材,适时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音乐中舞动起来。教师通过唱、听、做结合,让孩子们深刻领悟歌曲中蕴含的良好品德,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良好情操陶冶。老师在选择音乐歌曲的时候,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使幼儿容易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让孩子们通过模仿音乐游戏,亲身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肢体美、品德美,从中感受歌曲所反映事物的美与丑、悲与喜、崇高与低下,领悟到事物中的是非、正误、美丑。例如,老师在教《拉拉钩》这首歌表演时,可以让幼儿模仿歌曲中的情节,学着表演拉钩。这样,孩子们除了学唱歌曲,还可以表演歌曲内容。孩子们一起动起来,互相理解,互相承诺,孩子们在音乐游戏中通过表演懂得了承诺的重要性,也知道了遵守承诺的重要性。诚信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成长,学会讲诚信遵守诺言的良好情操慢慢就成了孩子们的向往。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强化了孩子们良好情操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

三、巧设情景,在音乐故事中升华思想

爱听故事也是幼儿园孩子们的一大显著特点,老师可以从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巧妙地选取一些音乐故事,用音乐作为德育的引线,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故事中领悟到德育的真谛。例如,老师在教孩子们歌曲《小蚂蚁》时,可以设计先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把歌曲中优美欢快的旋律播放出来,孩子们一开始就融入音乐的氛围,然后老师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把这首歌曲变成小故事,讲讲小蚂蚁们在刮风下雨天,如何破除重重艰难险阻;蚂蚁们见面时相互用触角问好,用触角传话,很有礼貌;大家一起努力地去寻找自己的家,找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团聚在一起。蚂蚁们这种有礼貌、团结友好、尊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慢慢生根发芽。听过故事后孩子们唱起这首歌来既容易记住歌词,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霞 单位:海南省军区幼儿园

孩子品德教育例8

二、小学德育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学校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从古至今,我国对文化学习十分重视,对德育教育并不十分看重,原因无他,对于文化课的教育可以快速的看到成果,然而德育课出成果的速度并不快,这就造成了很多小学为快速看到孩子的考试成果,让文化课占用了德育课的时间。为什么学校并不太重视品德课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学校把这份责任归结到了家庭教育上,还有的学校把目标定得过大,却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做样子的教育活动。

在关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方面,虽然大多数的学校都已经相继开展,然而这些活动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仅仅是表面形式,难以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甚至因为学校的种种原因,举办的德育活动一如既往,不具任何创新成分,不仅浪费了资源和时间,对学生来说产生不了一点触动,反而让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活动产生出厌烦的情绪。

3.现在德育教材讲

是生硬的大道理,并不能生动的为学生解答道德上的困惑,相对于我国的这种教材,国外的教材要有用也有趣的多,它包含了很多特别的环节,如游戏、表演等等,这种教育方式要比只在书本上简述大道理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和欢迎。

4.缺乏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

我国的德育教育一般都采用做试卷的考试形式,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学生们一般都采取记答案的应对方针来应付考试,学生能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他们并不理解答案的正真含义,对提高品德素质没有丝毫的作用。

5.缺乏高水平的教师。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教师大多十分年轻,缺乏教育经验,而学校又不太重视这一块的教育,连带着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敷衍多过于用心,长此以往,学校的德育教师普遍水平不高。

三、解决小学德育课问题的相关策略

1.“小”。从小处细节教起,坐立行走亦很重要,培养出有教养的学生。

我的一位朋友曾问我:“现在的教育为何变成只教文化课,却不教学生礼貌和道德?”我很惊讶:“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位朋友十分愤然的说:“现在有很多学生十分不知规矩。不仅不爱学习,不尊敬老师,不团结同学,甚至连端正的坐好都不会!”这位朋友的话可以理解为:将来,这些学生会变成一群没知识、没素养的无用者。这位朋友的话让我深以为然:小学德育对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真的很重要,很深的影响了孩子的品行、习惯。所以我确立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最初方向:从坐立行走教起,把学生教育成一个有着良好品质的人。

2.“近”。要符合孩子的年龄,贴近孩子的心理。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把握住孩子具有的特点,对于刚刚从幼儿园升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疑问,所以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要用针对他们特点的方法。而对于有较强理解力的中年级的孩子,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至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高年级的孩子们,也需要一种符合青春期心理的新教学方式。

3.“实”。

从行动上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人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而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再让孩子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去参与社会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上的人和事,从社会上吸收正能量,树立自己的是非对错观,远离偏激思想。

4.“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育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那么在无形中就会吸引学生去自主学习。另外,德育教学更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很容易能让学生理解的,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品德教育例9

品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社会的道德、政治、思想、法纪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关学生品德发展和家庭因素的关系,国内有一些新近的研究,国外的有关研究就更多。这种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所构架的理论和实证的结论,有些有普遍的意义,但更多的带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时过境迁,许多结论会与现实不符。所以研究我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开放地区家庭德育因素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

一、学生品德和家庭德育指标

对于在校的儿童少年,主要研究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依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及有关文件,在调查中将热爱祖国、遵守公德、遵法守纪、团结友爱、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和文明生活八项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四个二级指标(题目),由低到高以1、2、3计分。全部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作为学生品德分(简称品德)。

家庭德育是指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孩子品德发展的过程。在调查中将家庭德育分成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是指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品德的活动,属于显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途径和家庭德育策略。广义德育是指家长素质和家庭环境对子女品德的影响,属“无主体”的隐性教育。其一级评估指标取为:家长学历和职业、家长道德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个一级指标下有4至5个二级指标(题目)作为测量变量,以1、2、3、4、5计分。按一定的理论、经验和设想,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选项分值较高。狭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狭义德育分,广义德育的二级指标值的总和为广义德育分,两者之和作为家庭德育总分。此外,还有两个参考一级指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社区环境状况。

沿海城镇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和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是在广东、福建、浙江三省12个城镇抽样进行的,21间学校60个班级(初中和小学4—6年级)共有2000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接受了问卷调查,去除从测谎题看出来没有配合的答卷,有效样品2105个(但有些样品在某些变量上有缺失值,数据分析时样品可能没有这么多,并且在分析不同的变量时缺失的样品数也可能不同)。调查结束后,随机抽取了两个班共81名学生进行重测,得到重测信度如下:学生品德0.91,家庭德育0.88。

二、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分析

按我们的家庭德育指标,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为0.25,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

按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在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社会的教育因素相比,家庭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德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家庭这个“第一环境”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开始总是以双亲的言行为榜样,以双亲的需求和情感为认同对象。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则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信念就是在家庭通过模仿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喜好和厌恶,经过同化、内化逐渐形成的,并可能对其终身的发展带来难于改变的定势作用。其次,家庭德育最为长久。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多个方面,包括教导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基本知识,教导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引导形成社会角色、个性特征、生活习惯等。从小孩上学开始,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尤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基本上是学校的责任了。部分教育功能则由社会教育机构(如少年宫、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取代。但是,家庭品德教育仍然继续,并且无法取代。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接受的教育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不断被比较和筛选,品德发展的过程由家庭教育不断补充和调整。即使在孩子完成学校教育,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后,家庭对其品德的影响仍在继续,他们会不断地把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与家庭教导给他们的进行对照,与家庭群体建立互动反馈联系。再者,家庭德育的影响最为深刻。家庭群体中的交往接触密切,生活与教育融为一体。与学校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相比,家长显然更加了解孩子,因而在德育方面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症下药,灵活进行,效果较好。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品行习惯方面,64.2%的学生认为家庭成员的影响最甚,27.1%的学生认为学校中人物影响最甚,只有8.7%的学生认为社会中人物的影响最甚。综上所述,可以说家庭德育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环节。

三、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影响的分析

学生品德与狭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291,远大于品德与广义家庭德育的相关系数0.164,尽管后者也是非常显著(P

为了研究家庭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我们先考虑家庭德育的类型。我们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聚类变量是狭义家庭德育和广义家庭德育。分成多少类合适呢?我们自然是希望分类以后,同一类中的两种家庭德育指标都比较接近,而不同类的德育指标有较大差异。用统计语言描述就是,希望各类类中心远离,同一类内的样品紧靠类中心。经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分成4类比较恰当(分析过程略)。

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快速聚类程序将家庭德育分成4类,表1列出了各类样品个数和类中心。

表1四类家庭德育的类中心和频数分析

类别1234总数

类中心(狭义)90.4884.8674.7173.57

类中心(广义)81.6368.7477.1459.46

频数5529241672791922

百分比28.748.18.714.5100

缺失值183

第一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90.48,在四类中是最高的;广义德育均值为81.63。在四类中也是最高的。这一类家庭不仅德育的客观条件优越、对孩子品德的正常发展有潜在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主观上也很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第二类家庭狭义德育均值为84.86,在四类中居第二;广义德育均值为68.74,在四类中排第三。这一类家庭德育的客观条件在平均水平(71.82)之下,但家长比较重视家庭德育,狭义家庭德育在平均水平(83.96)之上。第三类与第二类正好相反,这类家庭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广义德育的均值为77.14,比第二类的高出8.4分,但放松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狭义德育均值只有74.71,比第二类的低了10分。第四类家庭是客观条件不好,对孩子管教也少,广义和狭义德育均值分别为59.46和73.57,在四类中都是最低的。我们可以将这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归纳一下,列成一个简表(表2)。

表2 四类家庭的德育情况

类别1234

狭义德育好较好差差

广义德育好一般较好差

百分比28.748.18.714.5

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以证明表2对各类家庭德育情况的定性是合理的。这里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检验法,取α=0.01,比较结果见表3,两类交叉处有“*”表示两类差异显著。对于狭义德育,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对于广义德育,任两类之间差异显著。

表3 四类家庭德育的多重比较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有37.4%的家庭客观条件好或较好,14.5%的家庭客观条件差,其余的为一般。但高达76.8%的家庭重视或比较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余的不重视或重视不够。

表4 学生品德分类汇总

类别均值标准差学生数

182.806.89552

280.996.65924

378.837.97167

477.168.47279

总数80.777.131922

各类家庭孩子的品德状况如何呢?我们以类别为变量对学生品德进行分类汇总,结果见表4。F检验结果差异非常显著(F=43.07,相伴概率P=0.0000),即家庭德育类型对学生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取α=0.01,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5。第3和第4类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别之间差异显著。由表1、表3、表4和表5知四类家庭孩子品德平均分的排序和类别之间的差异显著性与四类家庭狭义德育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这说明家庭狭义德育对孩子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相比之下,广义德育是次要的。这说明家庭有意识的教育比家庭潜在的影响更有利于孩子的品德发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个别客观条件优越的家庭会有品行不端的孩子。

为了了解家庭德育中的哪些因素对学生的品德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10个一级指标及2个参考一级指标的相关分析,见表6。

从线性相关的角度说,狭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德育策略次之,广义家庭德育指标中的家长素质位居第三。而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等与学生品德的相关性不显著。转贴于

表6学生品德与家庭德育一级指标的相关系数

德育内容德育策略家长素质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教育目标

学生品德0.255**0.195**0.186**0.149**0.147**0.147**

德育途径生活方式学历职业家校联系生活条件社区环境

学生品德0.127**0.110**0.081*0.0610.0340.033

**P

1.家庭德育内容反映了家庭对孩子德育的重视程度

目前的学校品德教育基本上改变了过去曾被人讽刺的那种“对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研究生进行卫生教育”的状况,对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具体的一项项事情做起,不断强化。如小学,《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规范要求,也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小学生热爱祖国。具体表现就是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了解一些基本国情等;要求小学生尊敬师长,具体表现就是见面行礼,主动问好,使用尊称等。

这样,德育有了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除了有思想品德课程外,德育形式多种多样,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班队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都可以潜移默化进行。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评价学生品德的主要指标),如热爱祖国、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勤劳俭朴等等,其实也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家长未必很清楚学校的具体要求,但他们会以社会对公民的规范为参照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教育和约束孩子。因而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一致的,都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规范要求。注重德育的家庭有意无意都会以上述基本内容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所以,家庭德育内容这个一级指标不仅反映了家长对德育内容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家长对小孩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容易理解这个一级指标与学生品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

它告诉我们,小孩品德表现与家庭是否重视德育关系相当密切。

2.家庭德育策略影响家庭德育的效果

家庭德育策略对家庭德育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从分析二级指标可以看出,如果家长能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注意相互配合,保持意见一致,家庭德育的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效果较好。如果家长能掌握批评教育的策略,让孩子多数时候能诚心接受,效果较好。如果家长对孩子既严格要求,又尊重爱护,效果较好。下面给出前两个结论的数据分析,其他的分析相似。

以家长相互配合、意见一致的程度(简称家长配合)为因素,从低到高共有5个水平,以学生品德为因变量作单向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有些水平的平均数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10.54,P=0.0000)。取α=0.05作Duncan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7。

表7说明,在水平1、2、3之间差异不显著,水平4、5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1、2、3中任一水平与4、5中任一水平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就是说,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家长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持意见一致的家庭的小孩的平均品德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的小孩。并且,水平3(中间水平)与低水平接近,说明家长应当有意识地协调对孩子的德育。

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情况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说明家长的家教知识对孩子品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F=5.38,P=0.0003),多重比较(α=0.05)结果见表8。从多重比较知,水平3接近高水平(这一点与前面以家长配合为因素的多重比较结果不同),说明家长对家教知识有一般的学习和了解就可以了。但很少或没有学习家教知识的家长,平均来说,孩子的品德分要显著地低。从调查数据看,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还很少或没有学习过家教知识,看来有关部门继续推广家长学校和采取适当措施促使家长学习基本的家教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家长道德素质对孩子品德的潜在影响显著

家长素质,尤其是家长的道德水准,对孩子的品德有重要影响。在二级指标中,以家长的职业道德最能说明问题。以家长职业道德为因素、学生品德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家长职业道德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非常显著(F=7.22,P=0.0000),多重比较(α=0.05)见表9。

表9说明对应于家长职业道德的5个水平,学生品德有3个级别,家长职业道德差或较差的学生平均品德分显著低于家长职业道德一般的学生,而后者又低于家长职业道德好或较好的学生。家长职业道德与家长的其他道德指标高度相关,基本上可以反映家长的道德素质,所以上面的分析结果也揭示了家长道德素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情况。

五、对学生品德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环境对育人的作用,“孟母三迁择邻处”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品德与社区环境的相关系数为0.033,不到显著水平。我们将社区环境的二级指标作为因素,以品德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结果见表10,在0.05的水平上所有四个指标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主要原因:1.我们的调查范围是沿海开放地区的城镇,近年来已陆续进入小康水平,社区之间的环境相差一般不很悬殊。2.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儿童少年,他们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间接进行的,所以现在的家长是择学校代替了“择邻处”。3.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传播快,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视野比较开阔,知识面广,社区的影响自然被冲淡。

表10 社区环境二级指标的F检验结果

因素居住地段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生活设施

F值2.3671.1361.6340.666

P值0.0560.3380.1630.616

传统观念和以往的许多调查结果都认为,家长的学历和职业对孩子的品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家长的学历对孩子的品德仍然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家长职业的影响不显著,F检验结果见表11。

表11家长学历职业的F检验结果

因素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职业母亲职业

F值5.503.561.711.63

P值0.0002o.00660.14620.1640

即使在0.1的水平上,父母职业对孩子品德的影响都不显著。直到几年前,一个人的职业与学历还是密切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自动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或机关干部,不会去当工人、职员,更不会去当农民;个体户则意味着低学历。所以职业影响孩子的品德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还是学历的影响。今天的沿海开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几乎不再存在。一方面,许多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不少高级知识分子下海经商,部分高学历者走向基层,出现了博士镇长、教授书记和硕士花农、果农、菜农和养鱼专业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工人、职员、农民和个体户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高等教育学历,职业与学历的相关性式微。在这种形势下,家长职业不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是很正常的。

学生品德与家庭生活条件的相关系数为0.034,不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庭生活条件中的二级指标都不是影响孩子品德的因素,F检验结果见表12。这个结果与前人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即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庭来说,孩子品德与生活条件无关。但有一项与生活条件有关的二级指标“自费订阅报刊杂志种数”对孩子品德有显著影响:F值为5.714,相伴概率为P=0.0001。

表12家庭生活条件对孩子品德影响的F检验

因素人均月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大件文化娱乐用品数孩子月均文教费用

F值0.6670.5300.6340.293

P值0.6150.7140.6380.883

六、结语

孩子品德教育例10

王少卿: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部分,琴棋书画无所不学,而忽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已成为现时家庭教育的一个重症。对此您如何看待?

朱金瑞:第一,家长总以为道德教育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体现不出价值。第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注重利益追求,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看到的是各种有形能力的拼杀。第三,与智力教育相比,品德教育见效慢,望子成龙心切,家长等不及了。结果,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忘记了这一课,这一课的缺失将在孩子的成长中埋下祸根。

王少卿:您能谈谈品德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吗?

朱金瑞: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一个讲道德的人,人们愿意与他交往,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容易成功。品德是一个人素质中的核心部分,一个成功的人,大多是一个具有较高素养、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品德低劣的人,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个人吃亏也就越多。

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意味着他的人生有了追求和动力,他的生命处于更高的境界,他的人生才会精彩。因此,教育孩子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

品德教育要行重于知

王少卿: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教育?

朱金瑞: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般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重知轻行。如理想信念教育过于笼统,不切合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行程,也缺乏有效的活动载体。考试指挥棒的威力有增无减,加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知识教育重于道德教育成为多数家长和教师不争的理念,家长不得不把孩子的升学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参加一些有助于道德习惯养成的活动,又怕他们累着。此外,还有来自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影响。一个当教授的妈妈为了让独生女儿体验生活,让她利用暑假沿街卖报纸,但当小姑娘到一家纸行推销时却遭到了老板对其家长的指责:“这个孩子的家长真不负责任,这么小就忍心让她打工。”

家长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大多只把水燃烧到50℃的半开状态,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后面的50℃。原因固然很多,最主要是我们重知而轻行。如我们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做才是对的。你问孩子:“明白了吗?”孩子说:“明白了。”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到这一步就结束了。可你还要告诉孩子他应该如何做,做完了要让他多重复几遍。要将行为变成习惯,才能最终成为稳定的自然行为。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把水烧开了。

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孩子道德行为的养成,既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知”的系统教育,即告诉他们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要坚决反对的,同时,更需要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点滴小事做起,使他们在生活中磨炼意志,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转化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品德教育以父母为楷模

王少卿: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规范有所改变了。您认为家庭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德?

朱金瑞:“无规矩难以成方圆”,规矩就是标准,就是尺度。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要给孩子一个明确、肯定、统一的是非善恶标准,使之有规可循。现实中的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无法或不愿给出标准,致使孩子在道德认知方面无所适从。

相信每个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幼儿园被打,问妈妈怎么办,妈妈答:告诉老师。结果一是打人的孩子得到了老师的惩罚,不再继续;二是老师不当回事,结果打人的孩子照打不误。孩子再问妈妈怎么办?有的妈妈就答:你也打他。孩子陷入迷茫。

最近《大河报》以《夏令营里的“三种人”》为题报道了河南少年先锋学校依据学生表现,划分“上仕”、“中仕”、“下仕”3个等级,“下仕”需服侍“上仕”吃饭。举办者的初衷是想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残酷的竞争和社会现实。此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赞成者认为体验挫折,有益孩子成长。反对者认为做法过激,等级观念严重,有伤孩子自信。一时间,许多家长不知何去何从。

上述案例凸现家长目前对孩子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在社会变革时期,由于社会道德评价标准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对诸多复杂、相对具体的道德现象难以作出善恶美丑的科学评价,从而给教育者带来种种迷茫。一是家长对是非善恶标准的困惑。如请客送礼已较普遍,当孩子提出疑义时,家长可能难以给出满意的答复和评价。二是由于学校与社会、社会与家庭、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等各个层面的善恶标准不统一,无法进行道德评价,致使孩子产生困惑。三是有的教育者特别是家长,出于对孩子爱护的种种考虑,不愿把自己的真实看法暴露给他们,也给孩子的道德认知带来一些问题。

道德上的善恶标准对孩子的行为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统一认识,行动保持一致,才能见效。近日有报载,一些地方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孝敬父母从小事做起”要实践“五个一”,即每天为父母做一次家务、捶一次背、说一句问候语和在节日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洗一次脚。这些活动无疑是孩子道德养成的好形式,但这种做法能否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否长期坚持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应提供明确统一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重视家长对孩子道德认知水平提高的作用,特别是对孩子形成善恶好坏观念的引导作用。

王少卿:具体地说,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家庭中更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