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1 10:12:55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1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7-02

就业心理调适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主体调适法与客体调适法两大类。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关键是学生的自我调适,也即主体调适。大学生受到自身、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制约,难免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思想困惑、心理矛盾,进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就业的心理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加强自我调适的能力,有效地消除自身的就业心理问题,冷静地面对就业问题,并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主体调适的方法做好就业心理调适。

一、理性认识自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不同的人具备的特点有所不同,所适应的职业范围也有差异。“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职业测评工具帮助自己理性认识自我,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也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给自己合理的职业定位,克服缺点、发挥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发展。”

对于大学生来说,保持良好的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正确处理好就业心理问题的基础。而心态的好坏与能否理性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这样才能不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坦然面对现实。

二、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合理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

大学生首先要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到就业体制、形势、人才供求矛盾是属于我国在转型期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这种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其次要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使之与我国国情、市场需求相适应;再次是要意识到就业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生存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们的社会价值,同时也推动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要敢于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放弃“一次到位”,要求“稳”、“高”、“优”等不合理的择业观念,尽力避免眼高手低的现象出现,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应当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采取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先就业,后择业”办法,通过基层、生产一线的单位或到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不断地实践学习,提高职业能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到更好的地方、单位工作。

三、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适这些问题。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大学生科学的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广泛的兴趣爱好包括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烦恼的情绪,放松心情,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沉浸在不良情绪中,让自己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多方面技能,以适应企业、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时,最简单的消除方法就是适度的宣泄,可以向同学、朋友、老师、上司等倾诉,寻求安慰与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共同分担忧愁,消除烦恼,并最终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发现平时不容易被自己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有助于在别人的帮助下积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四、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提高就业心理承受力

由于社会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现象,部分企业鄙视低学历、非名牌大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这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心理挫折其实这并非坏事,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大学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逆境中吸取经验教训,汲取勇气、能力和智慧;应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对于挫折心理的调适方法有很多,比如自我静思法、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自我宣泄法、松驰练习法、环境调节法、理性情绪法、广交朋友法等。”面对各种各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就业心理承受力,要学会冷静思考,用乐观、坦然的态度及良好的心态面对挫折。

五、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求职技巧

当今就业市场处处充满竞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得不更早地离开校门走向社会,接受职场中优胜劣汰的洗礼,亲身体验激烈的挑战。就业竞争能力包括求职能力、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还包括具有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等。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较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工程中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自我推销的技巧 ,如打造一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又迎合企业要求的简历、求职信,让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在成百上千的同类“广告”中脱颖而出;面试的技巧,如面试时应在仪表、面部表情、声调、语气和礼貌等方面把握好,争取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总之,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通过主体调适的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2

1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体育教育事业也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得以推进。对体育教学功能的重新审视,进一步挖掘体育教育中培养学员社会适应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有人界定为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1] 还有人解释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2]社会健康是健康素质中较高的层次,包括学生的应付技能、人事交往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情绪调节技能、生存技能、亲社会行为技能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心理综合能力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心里优势感、心里能量、人际适应性与心理不弹性四个方面。现有研究结果也表明,体育运动主要通过直接对社会适应能力这厮个方面的作用最后达到对社会适应你能力的影响。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的能的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的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2研究对象、方法、时间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沈阳工学院2012级学生100人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2.2.2文献资料法

2.2.3访谈法

2.3 研究时间:2013年3月份------2013年7月份

3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对个别学生的访谈,可看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心理接受事物的能力差,不能正视所受挫折。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众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这样一来就对挫折和坎坷缺少一定的心理准备。

3.2情绪调控能力差,遇到问题处理偏激。有些学生遇到与自己意愿不相符的事情时,情绪很不稳定,表现的也很无常,也常会出现一些偏激的处理行为。

3.3社会交往能力差,责任感差。大多数学生在调查中出现对人际关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他们认为社会关系复杂,难于处理,所以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表现出极其淡漠,也表现出来对很多的事情的责任非常差。

4教学方法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4.1角色交换式教学法。以角色交换式教学法贯穿课堂,使学生分别轮流当教师、体委、小组长等角色,让学生体验各个角色的配合,互相支撑,积极配合。认识各个角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互相信任的融洽关系,改善了人际关系,同时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提高对自己、他人、集体的责任感。

4.2挫折教育法。挫折教育法事实上指对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此方法对学生的耐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高。对生活和学习更积极、更有信心。

4.3合作学习教学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完成各项教学内容,通过此方法提高学生互相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关心他人。

5结论

5.1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

5.2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法和评价法,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3

(一)心理调适引入党校课堂是时代的需要。党校的中心工作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基层干部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在少数。如何提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时代对基层干部的要求。从现状来讲,基层干部来自于组织、单位、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干部心理健康的支持,滞后于从政责任对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显性要求;而个体心理调适能力的强化锻炼不足成为个体素质提高的障碍。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影响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构建基层党政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干部的自我心理调适水平,从而提升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心理调适引入党校课堂是提高干部自身能力的需要 。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上,还要在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正确引导。面对有学员心理调适能力无法适应从政职业复杂化对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有必要了解干部的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干部的心理健康。一是工作的压力主要是组织和岗位的需求,以及干部自己的需求;而岗位的需求又表现在单位内部监督、岗位竞争及综合评价;二是来自家庭压力。干部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影响著自身和家庭,也影响着干部整体形象和社会和谐发展。三是社会评价。党校教育培训要适应于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实效,把心理调适培训引入党校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干部个体成长。

(三)心理调适引入党校课堂是加强党校工作的要求。一是心理调适引入党校课堂可以充实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质量和成效。学员结合党性教育与锻炼,可以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学到调适自己情绪的方法,尝试寻找合适的减压渠道,不断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二是师资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心理课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宣讲,强调的是互动、交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挑战。三是催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如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游戏互动法、情景模拟法等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心理调试适引入党校课堂的困境

为了提高学员心理调适能力,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健康快乐的生活,必须改变以下困境: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党校教学大多数是围绕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设置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模块化特征。长此以往形成的版块,不能满足干部教育的新特点,与干部成长的速度不相吻合,出现培训内容与干部诉求存在差距。

(二)教师力量薄弱化。目前基层教师队伍不仅存在老龄化趋势,也存在知识上的“断弦”。党校老师与国民教育的老师不同的是所学专业大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有关,很少或缺少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加之,培养和用人渠道存在的特殊性,现有的人才流动和机制,更加阻碍心理学课的开设和实施。

(三)教学方式僵硬化。近年来,各级党校虽然在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但依旧摆脱不了原有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呆板、陈旧成为标志,针对性、时效性不够给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是心理调适难以进课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科研工作定向化。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也要为学员服务。科研工作现有的弊端就是要么是有针对性的为教学内容而设,要么形同虚设,要么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多。各级党校在心理调适专题调研上有的是刚刚起步,有的是白纸一张。真正做一场针对学员个体心理设置的专题调研,存在制度上的障碍。

三、提高心理调适在党校课堂的应用

(一)开设专题培训,营造课堂氛围。在主体班教学活动中设置与之相应的心理调适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完善心理培训课程设置,尝试建立压力评估、组织改变、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压力咨询等几个支持板块,搭建学员心理疏导服务平台,建立全方位的学员心理疏导机制。逐步拓展教学环节,推广教学范围,扩大教学覆盖面,正式纳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二)组建专业团队,确保培训效果。党校教员大多都是党建理论、科社理论、政经理论、区域经济等方面的教学能手,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欠知或无知。要积极组建专业队伍,经常进行专业培训,强化技能,培养一批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

(三)创新教学方式,融入新的活力。在主业主课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除课程设置引入心理调适教学内容外,其他主课也要把心理学中的相关方式方法融入教学当中。采用现场体验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教学、菜单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突出教学的实效性。让学员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干部压力疏导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尝试设立心理健康专项服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学员提供“压力和情绪管理”、“家庭关系咨询”、“人际障碍沟通”等咨询服务,并与专业医疗机构协作进行专业心理干预和预防,真正做到服务于学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21-02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根据客观环境要求,主动采取对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的能力。即一个人非常满意地与现实生活和谐相处的一种能力。有了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才能有自身的健全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自信、乐观、面对挫折不退缩,面对困难,知难而上,是心理适应能力强的标志。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他们的心理适应不良,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而且还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历史的发展,人才是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提高人才的素质[1]。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延边某护理学院的08、10级在校大学生126名。纳入标准:知情同意的本科大学生。

1.2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

1.2.1调查表的设计

一般资料:包括年级、性别、生源、性格等。心理适应能力量表用汪向东[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的量表。心理适应度分为3个标准:60分一下为一般,61-80分为适应性较强,81分以上为适应性强。分数越高适应能力越好。本研究Cronbach ’a=0.521。

1.2.2 调查方法

由本人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对每名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其完成,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资料统一输入SPSS13.0数据库,用SPSS13.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126人,共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其中,男生20份,占15.9%;女生106份,占 84.1%;独生子女47人,占37.3%。

2.2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能力(见表 1)

2.2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性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心理适应性能力与性别、是否独生子、生源地、年级无差异,而性格有差异(表 2)。

3 讨论与分析

3.1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状况总体良好

通过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状况比较乐观,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学习、困难、环境的态度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把握方面成绩很好。

3.2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无性别差异

调查发现,男女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综合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数据资料表明,部分女生不能很好的悦纳自己,在对他人的适应上,女生的适应性优于男生,在与人交往中,女生更能容忍退让,而相当一部分男生不能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平共处;在对学习的适应方面,较少的学生找到了适宜的学习方法;在面对困难时,女生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一些。由于护理学学科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男女生比例失衡,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使得调查收集资料方面存在抽样误差,造成调查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3.3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无年级差异

调查表明,高、低年级学生对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均较强,说明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调查表明,城乡大学生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间,在心理适应能力上没有明显差异。

3.4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在性格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发现,外向型性格的大学生对社会适应性能力较强,其次是混合型,最差的是内向型。

4 小结

研究对象即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上较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在性格上有差异,外向型的学生适应力更强一些;不同性别、生源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也没有差异。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5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阶段,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也是这一阶段的一个正常的人生课题。但是,大学新生的适应性状况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高校在引导大学新生应对适应性问题,促使其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把握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索高校加强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路径,切实帮助大学新生解决适应性问题。

1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1 在环境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对于多数人来说,上大学意味着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学习和生活。因此,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自然环境的改变。一些大学新生会受到气候、水土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另外,不同地区文化习俗也会有较大差别,对环境的不适应也表现在人文环境方面。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每个地区都会存在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习俗,比如饮食习惯、语言表达,礼仪规范等。这些方面的差异也会构成新生不适应因素。

1.2 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生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大学是另一个新的和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的开始。首先,大学课堂信息量大,课程内容理论深度高,与高中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易理解相比,给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带来了压力。其次,有些新生不能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阶段的学习注重学术研究,教师的辅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这使很多学生不适应。再次,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变化,引起了部分大学新生的不适应。以往的学习目标很单一,就是为了在高考中顺利地通过“独木桥”,这也是高中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考上大学之后,这一目标完成,大多数学生一下失去了学习目标,在学习上也失去了动力。这使得他们产生消极被动,完全放松懈怠,还有的则因没有目标而心情郁闷。

1.3 在生活上的适应性问题

首先,思念亲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思乡之情,出现情绪低落、孤独,甚至一些新生频繁回家的现象。其次,生活自理能力欠缺。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是走读,日常起居是靠父母料理,甚至一些完全有父母代劳,许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在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中,有35.7%的学生因不会照顾自己而生病,有62.9%的学生对花钱无计划,有56.3%的学生不能很好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而烦恼。①再次,业余时间增多,生活规律紊乱。大学与高中相比,可供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了。很多学生因时间安排不合理而导致生活无规律。一些表现为无所事事,没有方向,还有的表现为因忙于兼职、各种社团等活动而应接不暇。

1.4 在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

人际交往不协调是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刺激因素。在高中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埋头学习,社交能力没得到锻炼。而且由于其所处社会关系和环境比较单一,基本只是面向老师、同学和家人,并且几乎都是本地区的人,交往障碍少。步入大学之后,社会角色增多,所处社会关系复杂,需要参与的人际交往频繁。在此过程中反映出了新生在人际交往上的种种不适应。第一,缺乏交往的能动意识。一部分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害羞、自卑、害怕与人交流,普遍缺乏交往的主动性。调查发现,58.1%的新生不确定或者不知道如何与陌生人交谈,从不或极少主动与他人打招呼。②第二,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在与同学和同宿舍的人甚至是老师相处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是在大学新生身上反映出的人际交流障碍。

2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既与他们自身所处的特殊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也与家庭和学校等外部的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

2.1 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影响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过渡期也是关键阶段,他们正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他们思想行为上呈现出矛盾性,既自信满满又过分自卑,既渴望独立又充满依赖,既热情开放又孤独闭锁。这些自身方面的因素为其适应大学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自信与自卑并存。经过十年寒窗走进大学校园,实现了人生一大转折,对自我能力给予极大肯定。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昔日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进入大学后对学生的衡量标准也不单是学业成绩,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衡量标准的多元化也使得一些高中的“尖子生”显现的相对平庸而给他们带来自卑感。还有很多来自农村或者贫困地区、家庭的同学,由于经济条件不如别人也产生自卑心理。

独立与依赖并存。这一阶段的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张扬个性,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待,表现出较明显的要求独立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锻炼欠成熟,又很难独立应对生活、学习上的很多困难,表现出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

热情开放与孤独闭锁并存。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他们希望在与人交往中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认可。有与人交往的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又由于对正确人际交往缺乏认识,交往技巧的欠缺,害怕与人交流造成自我闭锁而感到孤独。这种心理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 学校、家庭教育失当和不足影响大学新生的适应性

由于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中和大学交汇阶段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衔接问题。长期以来,高中教育和大学沟通不够,高中关心的是如何提升升学率,而大学对高中高的关注是如何招收更多的尖子生;高中对大学教育茫然,而大学对高中教育漠然,由此,造成一些高中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诸多的不适应。③

当前高中阶段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停留在将学生送入大学这一阶段性的功能上,注重培养学生应试所必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学校忽视对个体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的这种培养目标的单一指向下,学习也几乎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这使得学生在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不足,导致对大学生活的各种不适的表现。另外,大学入学教育的不到位,也是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生入学之际,很多学校的入学教育不系统、不及时,学校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学校有相关方面的活动也只是走走形式,没有真正起到实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其度过适应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的忽视也往往是造成新生适应障碍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的失误,许多学生潜在的适应能力没有被更好地挖掘出来。④长期以来,中国很多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大大包揽,尤其高中阶段,出于为孩子节约时间学习,很多家长更是为孩子的日常起居考虑得面面俱到,剥夺了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另外,家长往往忽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所学校,这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误,都导致许多同学独立生活能力不足甚至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差,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3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路径

大学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是情理之中的,是正常的现象。对于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高校在做好预防和解决措施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应以增强新生自我调适能力为关键,以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对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正确分类为前提,坚持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相结合为方法,将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3.1 增强新生自我调适能力是关键

所谓心理调适,是指心理调节的主体运用心理保健的知识面对自己身边发生的引起自身心理冲突和矛盾的人和事,进行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排除心理上的困扰和不适,寻求新的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⑤内因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因,指导新生具备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是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关键,学校应做好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的工作。首先要增强新生自我调适的意识,提高新生自我认识,这是加强大学新生适应的内部条件。另外,学校加强对新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指导大学新生主动锻炼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3.2 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加强对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的教育,高校也应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是灯塔,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发挥导向作用,为个体提供价值追求目标,为人生指明方向。理想信念是精神驱动机,对人们的行为提供强大持久的支持。理想信念是调节器,对人们思想行为提供调节、控制作用。因此,解决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学校应坚持以指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为核心,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理想目标的实现,以明确和崇高的理想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克服适应性困难。

3.3 进行正确分类是前提

新生的适应性问题表现是多方面的,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是不同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心理困扰型,心理障碍型和心理疾病型。⑥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多数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⑦因此,对于新生在适应性问题上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区分,是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适应性问题的前提。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6

>> 山区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如何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 浅谈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民族寄宿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疏导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探究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 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加强农村中学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关注校外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对农村学校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及其调适对策 寄宿生活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述评 新课程背景下寄宿制高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三位一体共促农村寄宿生健康成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高一寄宿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初探 高一寄宿生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初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关键词:高一年级寄宿生 心理健康 心理调适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生生源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小学的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寄宿制对于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丰富学校生源、改善当前城市独生子女教育、解决家长工作忙而无法照顾孩子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国外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高中生为 18.79%。国内也有不少调查发现约有 10%~3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心理问题的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44.0%寄宿制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中、重度占16.7%,高于国内对于普通中学生的心理研究结果(10%~30%)。

一、高一寄宿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经历着个体向成熟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感受着生命中身心两方面的动荡。从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看寄宿制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成长,年龄越小的孩子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大。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寄宿制也不能代替母亲”。高中寄宿生通常十五六岁便离开父母开始了宿舍的集体生活。想念家人及从前的同学朋友,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寄宿制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校食堂的伙食,住不惯学校的宿舍,不能融入新的班集体,无法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感到孤独寂寞等,受这些问题的困扰,再加上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家庭缓冲时间少,他们成为心理问题的易感人群。

二、问题存在的危害及我校寄宿生的基本状况

以往的调查数据及学校管理经验显示如果高一寄宿生对高中生活的适应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和消除,会对接下来的高中学习生活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产生情绪及人际等方面的障碍,出现成绩下降、厌学、休学和退学等状况。

我校是一所重点中学,在过去几年的教育教学、宿舍管理以及个体心理辅导中都发现高一寄宿生在高一入学后能否较快较好的适应寄宿制会直接影响高中后两年多的生活学习状况。

为此我校心理健康中心近两年来一直尝试对高一寄宿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活动,以期用积极合理的方法降低寄宿制带给寄宿生的负面影响,让他们能够尽快更好的适应寄宿生活。

三、我校对寄宿生心理调适活动的开展

寄宿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是班级、校园和宿舍,他们接触的人群主要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同年级同学。针对寄宿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尝试开展了以下的心理调适活动。

1、调整教师的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理念会引领他对待孩子的方式。考虑到每天与寄宿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老师和同学。我们首先展开了对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宿管老师的培训,目的为了让这些老师对寄宿生的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心理知识和养成心理学头脑,以便在课堂教学、宿舍生活管理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和帮助学生。

2、心理健康课堂和讲堂。

调整心理健康课的内容,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和积极的对待心理课的态度;开设校园“十分好听”心理健康栏目,每月一期心理健康板报和心理讲座,让学生通过多个途径了解心理健康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和强化学生有困扰找心理老师求助的积极意识;建立年级班级家长网络群,适时的就学生状况与家长进行交流,教给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和与孩子有效沟通互动的方法等。

3、宿舍文化及管理

外地来的寄宿生都曾经是原来学校年班级的尖子生。新高一入学后由于失去了学习上的优越感,多部分孩子都会体验到深深的失落。我们通过心理课堂、讲堂及宿舍文化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渐渐平复失落的情绪;通过自理能力训练、互助小组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高自理能力、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安排每月一次的宿舍宣传板报和宿舍文化墙使学生的个性有自由展示的机会;各运动场,图书室对寄宿生优先开放。

4、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MHT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住校女生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条目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的焦虑状况,我们在女生中开展了四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胆量、勇气、意志训练等专项指导,旨在增强住校女生的自信、勇气、意志力和情绪调控能力,降低其焦虑程度。团体辅导得到了学生好评,学生也希望今后能更多的参与这样的活动。

5、个体心理辅导

鼓励情绪困扰感较重的学生自愿选择以个体心理辅导或沙盘游戏的方式做心理调适。

三、高一寄宿生心理调适的结果

1、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MHT)的调查统计

表1 心理调适活动前寄宿生和走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 心理调适活动后高一寄宿生和走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住校与否

人数

平均值

标准差

伴随性概率P

学习焦虑

86

4.000

1.970

0.368

92

4.250

1.726

对人焦虑

86

4.047

2.180

0.268

92

4.413

2.215

孤独倾向

86

2.465

2.304

0.153

92

2.989

2.553

自责倾向

86

3.442

1.719

0.145

92

3.793

1.479

过敏倾向

86

4.209

2.081

0.045 *

92

4.826

1.998

身体症状

86

4.605

2.240

0.099

92

5.152

2.158

恐怖倾向

86

4.337

1.766

0.791

92

4.261

2.043

冲动倾向

86

4.500

1.890

0.005**

92

5.304

1.868

测验标准分

86

31.605

11.090

0.038*

92

34.989

10.500

注 * p<0.05, ** p<0.01 *** p<0.001

2、数据统计分析和结果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7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

3.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教学内容

1.成长中的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2.直面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3.青春期性话题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4.情绪的调适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往的原则和方法。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抵制校园暴力,拒绝不良诱惑

(1)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

(2)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

(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学会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

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积极应对学习压力

(1)了解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压力和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方法,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自觉调节学习压力和焦虑。

4.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1)了解新时期学习内涵的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理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认识职业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

(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

2.职业角色

(1)了解职业角色的涵义,掌握调适职业角色冲突的方法。

(2)了解职业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

3.职业压力

(1)了解职业压力与压力的来源,掌握调适职业压力的方法。

(2)分析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提高职业角色的实践能力。

4.职业倦怠

(1)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掌握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

(2)知道职业倦怠的危害,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5.职业适应

(1)了解职业适应中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应对求职就业中心理冲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6.创业与创新

(1)知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原因,明确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正确认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4

(二)

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6

(三)

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6

(四)

学会学习,有效学习

6

(五)

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6

综合评价——作业或报告形式

2

机动

2

合计

34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教学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2.评价原则

评价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要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予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评价方式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8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现代课程体系。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五年制高职药学学生的职业心理状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校企优势互补,采取全程化的职业心理教育,将教育从校园课堂拓展到企业岗位,形成动态、发展、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调查概况

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对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用人标准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现状,探讨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2.调研对象

校外,我们调研的企业主要有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德州德药制药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以及2015届五年制高职毕业生;校内,主要是2013级1~10班的在校学生。

3.调研内容

调查以问卷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有《顶岗实习专业指导情况调研表(学生卷)》《顶岗实习专业指导情况调研表(企业卷)》等,主要涉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用人单位对五年制高职药学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五年制高职药学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心理需求等方面。向企业选择性地发放有效调查问卷52份,校内发放有效问卷100份。

4.调研方式

文献调研:运用已有的国家、省、其他学院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实习生调研:通过问卷法、座谈法调查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职业心理状况。在校生调研: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方式,调查生源素质现状,通过观察法、问卷法调查心理健康授课中学生存在的与职业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问题。企业调研:通过校企合作中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岗位领导座谈交流方式,调查企业岗位上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状况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结果分析及对策

1.企业用人标准分析

通过企业人力资源领导座谈会和企业用人满意度的调查,17家医药企业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100%,企业用人标准详细要求如下:

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不是毕业生的智力因素而是职业素质等非智力因素,他们更加看重应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热情、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职业心理素质。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现状要求我们改革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重点做好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人际交往、工作执行能力、事业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信。企业也曾反馈,学生销售药品很成功,但一旦提升为店长,很快表现出不适应,出现辞职、逃避等问题。有的学生到企业后,对工作有很大的畏惧心,不敢操作,不相信自己。因此,我们通过心理健康、职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让学生学会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学生到了一个企业,如果想在那里好好干,就要用这个理念和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是一个学生进入企业后很快适应和融入的基础。因此,加强就业前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3)指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要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要相互依存。要有这样一个思路,企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能做什么,我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我才能做出我应该做的和我能做的,必须通过实干、吃苦耐劳才能在企业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只有具有团队精神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进入角色,并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调整。

(5)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产生活力,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学习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

(6)加强毕业前的职业教育。新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毕业生的专业要求是:制剂专业、药分专业、经营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培养;毕业生就业心理与指导,岗位安全教育课程,特别对学校提出在学生离校前必须进行就业培训,学生定位别太高,降低离职率。

2.毕业生的职业心理健康现状

分析调查结果:社会适应、人际关系、耐挫力、自我认识和学习能力既是岗位需求能力,又是学生最欠缺也最希望通过在校学习得到培养和提升的能力。学生在提高职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同时,更重视自我健康心理的需求,健康的职业心理是学生适应企业岗位,顺利走向社会的关键。从对企业的满意度调查中,福利待遇仅占30.8%,足以说明好的心理素质是融入企业、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同时,在与企业领导座谈的过程中,企业反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定位、员工意识、耐挫力、角色转换还不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培训中共同加强。

3.在校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Adaptability of Freshmen and Practice Strategies

SHEN Guofang, TIAN Shi, LI Xuwei

(School of Material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llege freshmen in college to adapt to the process of problem caused the social attention to how to effectively help the freshmen to student role transition to become a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is article will combine college freshmen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adapt to cope with these problems of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Key words adaptability; freshman; student work

1 新生阶段的主要问题

1.1 新环境的不适应性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省市间的气候条件、饮食习惯、民俗风貌、和文化差异巨大。不少同学会在进入新校园时产生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无法融入当地民俗生活而产生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及对新生活的挫折感。

1.2 现实生活与理想期望落差较大

据刘海峰关于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策略研究表明:超过70%的新生认为现实的大学生活与自己理想期望中的大学生活差距较大,只有22.2%的新生认为现实的大学生活基本符合自己的理想期望。新生阶段不少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从而失去奋斗目标和奋斗热情。这种情况更加容易出现在高考失利的新生当中。他们高考时期望值较高,本身没有被期望中的学校录取就已经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挫败感,更加强了他们对现实大学生活的厌恶,从而影响了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1.3 人际交往的问题

现今90后的成长环境使得多数同学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依从别人,对他人的事情漠不关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宽容和坦诚,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在有关人际关系的调查中显示,存在“与他人交往困难,缺少知心朋友”问题的学生达到了75%之多。①

1.4 学习的问题

大学生面临学习上的最大问题是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其次大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据熊丽克的调查表明5.7%的同学利用课堂和自主学习以外的方式学习。另外,大学生学习问题还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主动性不足、学习整体适应性不强等方面。②

2 新生阶段主要问题的成因

2.1 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大学生的年龄跨度在青年期,个体发展上有许多特点:(1)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2)智能和体能达到顶峰状态。(3)自我意识与认识能力的不协调。(4)情绪情感体验丰富而不稳定。(5)婚恋需求进一步提高。(6)就业与未来压力较大。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大多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关心集体利益,缺乏相应的行为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他们在进入大学以后往往引发较多的宿舍矛盾、班级矛盾及人际交往问题。

2.2 角色转换所引发的适应不良

角色转换的难度在于学习方面大学强调更多的自主性,生活方面大学强调更多的独立性,人际关系方面大学强调更多的多样性。角色转换难度的根源在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中学时期有所发展,但并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入新环境后,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和要求自己,无法悦纳自我,导致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角色转换引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心理;或者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产生自负心理;或者自我理想期望过高,过于严格要求自己。学生无法积极融入学校、有效学习、健康成长。

2.3 缺乏专业规划

(1)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丧失个性、迷失方向,无从找寻合适自我的发展路径与匹配自己的目标。(2)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无法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易受挫折。(3)许多同学在新生阶段无法融入到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导致学习方法不适应。(4)对于自身专业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学习。

2.4 高校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薄弱

如果说学生缺乏自身专业规划是学生产生相应不适应问题的内因,高校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薄弱则是学生产生相应不适应问题的外因。其薄弱性主要体现在:(1)在大学阶段,新生的心理问题比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更难以防范。而针对新生所进行心理普查、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由于各种原因落实上不够到位。(2)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和目标、专业学习、生涯规划等方面都很迷茫,需要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很多高校对这块内容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专业人员能力不足。(3)现今高校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职业生涯辅导往往流于形式,无法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指导。相应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新生在入学以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完全得依靠自我意识和自身发展,新生适应难度增加。②新生心理危机产生的机率增加。③学生无法依照自身的能力和特点进行相匹配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规划。

3 学生工作方面应对新生问题的策略

3.1 转换学生工作方式

90后的大学生独立自主、崇尚个性和自由,热衷于短信、QQ、人人网、微信、微博等媒介收集和传递信息。因此,学生工作方式需由过去的依靠班干部队伍、党建工作、晚点名等形式开展转向于依靠新兴的社交网络和网络渠道、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现今,各高校及相应大学生社团都已经开始使用QQ群、微博等方式通知、更新新闻报道。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的魏明华老师通过网上“万言书”,计算机学院的戴美娟老师通过QQ群、QQ空间等方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两位老师都在信息传达与信息共享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2 做好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提高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③入学教育可以适当强调大学在授课方式、授课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学的差异性、介绍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周边概况。入学教育可以增加对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增加独立生活及人际交往的内容,使得学生积极调整心态、提高学习主动性、更快融入学校生活。

3.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由于大学新生第一次远离家庭,开始独立地生活,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偏差。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我,避免过分的自负或自卑,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加强新生心理调节能力。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从而引绪波动甚至情绪失控或者情绪应激障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学生懂得发泄不良情绪,调节自身情绪,控制自身情绪波动,从而减少相关问题的产生。另外,针对学生对于专业不明确、专业学习和规划欠缺等问题,学校在新生阶段就应该大力进行引导他们结合自身性格、职业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开展就业教育,更可以让学生了解各自专业的就业形势,产生危机意识,从而使他们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自觉性,使他们重视专业学习。

注释

高中生心理调适方法例10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我校医学院2012级护理专科和2013级医学类护理专业的637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填写完整的问卷共计565份,其中2013级有323份,2012级有242份,有效率为86.70%;其中男生有7名,女生有558名。

(二)调查方法

采用先分层抽样后整体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参照郑日昌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心理诊断》中提出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共计20道题目。

(三)评分标准

单号题:A:-2分;B:0分;C:2分;双号题:A:2分;B:0分;C:-2分。

社会适应能力很强(35~40分):即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9~34分):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人关系融洽,处事能力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一般(17~28分):当进入一个新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基本上能适应;社会适应能力较差(6~16分):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则易怨天尤人,甚至消沉。;社会适应能力很差(5分以下):在各种新环境中,即使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常常困惑到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而十分苦恼。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总是显得拘谨,羞怯,手足无措。

(四)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得分在13.45~15.78分之间,适应能力很强的学生有21名,良好的有52名,一般的有114名,较差的有163名,很差的有215名。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