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经济增长模板(10篇)

时间:2023-09-07 17:26:06

农业经济增长

农业经济增长例1

2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更迭

2.1传统农业模式传统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基本特征: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有较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目前传统农业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

2.2现代农业模式关于现代农业至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现代农业有几个标准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5%以上;农业投入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低于20%。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现代农业。西方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摸索出3种不同的现代农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以荷兰为代表的人口密度大、耕地资源短缺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农业之路还很漫长。国家统计局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仅走了1/3。但从长远看,我国是一个大国,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的力度,我国农业必将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2.3后现代农业模式后现代农业是相对现代农业而言,是以时间为标识,按农业发展时序而划分和确定的一种农业经济和技术形态。作为一个农业全新概念,是指以动植物的开发、培育及其产品生产为轴心,将广义农业即农、林、牧、渔业范畴中不同层次及环节和分属于不同产业部门与动植物培育及其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农业产前、产后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融合或复合形成的一个超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或系统。后现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后现代农业主要的并不是它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工具及技术有别于现代农业,而在于其活动的内涵与形态结构不同于现代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在领域上,它是广义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融农用高新技术投入品制造与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藏、运输、市场营销以及农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农业信息与管理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在部门上,除传统的农、林、牧、渔产品生产部门外,还包括观光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示范农业、体验农业、海洋农业等部门。在形态与功能上,它将众多当代已经形成并存在和未来不断涌现的全新农业形态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精准精确农业、无土农业、知识农业等有效地集合在一起,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3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内涵与外延

农业经济增长例2

2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直接的影响,农业产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得以实现,每一环节的人员调控与人员的能力都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靠人类的才能和智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农业发展才能够实现高效,经济增长自然就会实现。

3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全球化,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来说,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总值,有助于缓解我国国内市场中农产品过剩的现象,对于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影响极大的。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的种类比较多,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增加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比较低,在加工方便食品方面具有价格优势,方便食品的出口值也会得到增加[2]。对农业不发达的国家扩大农产品出口,不将农产品集中出口到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加强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为农产品的出口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并落实到实处,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值,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4科技因素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科技的帮助和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手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的支出,为农业经济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提高了农业土地的使用效率,将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够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农业损失。土壤改良技术、套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3]。

农业经济增长例3

二、文献综述

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Kalirajan[2]、Chen[3]指出要素投入增长和生产率增长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关于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方法,林毅夫[4]等人通过采用OLS建立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线性模型来估计农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王红玲和徐桂祥[5]提出了一种适于广义农业范围的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并以我国“八五”时期的农业生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理论方面,张红宇[6]、秦德文和[7]等许多学者都做过一定的研究;在实证方面,靳光华和孙文生[8]、魏朗[9]、曹协和[10]、杜红梅和安龙送[11]、杜江和刘渝[12]、乔榛[13]、朱希刚[14]等众多学者使用时间序列、截面或面板数据,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农业资本、农业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农业贸易、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因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旨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我国1978—2009年农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找出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今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三、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构建的依据

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而生产函数反映了生产过程中投入要素与产出量之间的技术关系,所以本文亦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在农业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为三大主要的投入要素,因而农业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123YAKLN(Ⅰ)其中,K、L、N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A代表技术进步,αi(i=1,2,3)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投入产出弹性。除了这三大投入要素外,农业生产还受到诸多因素如气候等的影响,因此需增加一些控制变量,现在对Ⅰ式进行适度扩展,构建新的农业生产函数:123iiXYAKLNe(Ⅱ)其中,Xi(i=1,2,,n)为控制变量,βi为各控制变量对产出的影响系数。为了便于估计,现对Ⅱ式两边取对数,得到如下函数形式:123lnlnlnlnlniiYAKLNX(Ⅲ)

(二)变量的选取、设定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农业总产出Y以每年实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示,此外,本研究对物质性投入变量和非物质性投入变量(即控制变量)做如下的选取。1.物质性投入变量本文选取每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作为劳动力投入L和土地投入N的指标,农业资本分为农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而农业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投入以农业机械和化肥为主,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作为农业资本投入K的指标。2.非物质性投入变量(1)有效灌溉率: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就是灌溉设施,其值等于有效灌溉面积除以农作物总面积。(2)气候:农业生产受气候因素影响极大,而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引入气候指标,用每年农作物成灾面积与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来反映。(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中国家,畜牧业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该指标用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4)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本研究用每一百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重来反映这一指标。综上,结合Ⅲ式,本研究最终估计所采用的农业生产函数模型为:0112234lnlnlnlnlniitYLNKKX(Ⅳ)其中,K1、K2、L、N分别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i(i=1,2,3,4)分别表示有效灌溉率、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例。αi(i=1,2,3,4)和βi(i=1,2,3,4)为投入的产出弹性和各控制变量对产出的影响系数,α0=lnA,μt为随机扰动项。

四、数据的搜集、处理

(一)数据的来源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畜牧业产值等变量数据来源于《新中国成立60年农业年鉴》和《2010中国统计年鉴》,每一百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于《1985-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数据的处理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换算为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可比价格数据;根据相应数据计算有效灌溉率、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比例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由于反映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数据只能获得从1984到2009年的数据,因此用线性趋势模型推测出1978-1983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例,补齐残缺数据。

五、计量模型的估计

(一)方法的选取

本文拟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回归,为保证OLS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需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只有当各序列均为平稳时间序列或非平稳性序列均为同阶单整序列且存在协整关系时,才可运用OLS进行线性回归[15]。1.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选用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来对各变量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各原序列在10%的水平下均为不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后在10%的水平上均平稳,所以这些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Y、lnK1、lnK2、lnL、lnN、X1、X2、X3、X4~I(1)。2.协整检验由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可知各原序列为同阶单整序列,现需检验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上文的IV式进行OLS估计得到残差序列et,对et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残差序列et的ADF值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临界值,这说明et不含单位根,为平稳性序列。因此,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满足OLS线性回归的条件,可以进行线性回归。

(二)模型估计

现用Eviews4.0软件对方程Ⅳ进行OLS估计。

六、模型估计式的检验

(一)理论检验

根据表4的回归结果,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的投入以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增加都促进了农业总产出的提高,各物质投入的回归系数即投入产出弹性也具有良好的解释力。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为负,这与我国农村拥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发展现状相符。以农作物成灾面积所占比例表示的气候因素对农业产出产生了负的影响,以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表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比例表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业产出都有促进的作用,它们的回归系数大小也符合经济理论的实践。而作为反映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进步指标的有效灌溉率这一指标,本应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在这里的回归系数符号却为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相比与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相对滞后,1978-2009年我国有效灌溉率的均值也仅为32.98%,再加之许多陈旧的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和更新,致使其对农业产出产生了负的影响。

(二)功能检验

从估计的回归结果来看,调整的可决系数R2达到了0.998564,回归方程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F检验,这说明回归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显著,解释变量总体对被解释变量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解释变量初中及以上文化劳动力所占比例、化肥施用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农作物成灾面积所占比例和农业机械劳动力的回归系数分别能在1%、5%、5%、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这些解释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率和畜牧业产值所占比例的回归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检验运用怀特(White)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由White统计量(Obs*R-squared)的P值可知,其值大于我们常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无法拒绝同方差性的原假设,即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2.序列相关检验由表4的估计结果知DW检验值为1.79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恰落在临界值dL=0.904和dU=2.102之间,因此无法判断模型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下面用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法检验模型是否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由LM统计量(Obs*R-squared)的P值可知,其值大于我们常设定的显著性水平,因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3.多重共线性检验为了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现对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做一个计算。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以上,这说明模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多重共线性。考虑到未能通过t检验的变量X1、X3和N,恰好与其它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现采用逐步回归法交替逐步剔除引起多重共线性的解释变量,并观察拟合优度和各参数统计值的变化情况,以确定最终的估计方程。

七、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分析

(一)物质性投入要素的影响

回归方程Ⅴ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的投入会显著促进农业产出的增长,其产出弹性分别为0.194和0.172,即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每增加1%将使农业产值增长0.194%,化肥施用量的投入每增加1%将使农业产值增长0.172%。这告诉我们,利用机械、化肥等体现现代技术的投入品可以改进耕地质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已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回归结果还显示,农作物耕地面积并不是影响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在我国单纯依靠扩大农作物耕地面积来增加农业总产值的做法已变得不再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耕地已变得不重要,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加之我国已基本触及耕地资源的底线,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现有的耕地,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以期在有限的耕地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非物质性投入要素的影响

农业经济增长例4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更有质量的要求,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3)流通机制不活,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并且缺少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优化了经营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使流通机制变活,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

面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2)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摘要: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作用以及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发展知识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生产力水平;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创新

农业经济增长例5

(二)

农业经济增长例6

1农业经济增长的概述

我们常说的农业,它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渔业。农业经济的增长,马克思认为一是增加农业积累,二是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性经济,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的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计划,如优良品种选育、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主体建设等计划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局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水平和实现脱贫攻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发展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产业之下,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十分快。但也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通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使一部分以粮食为主的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在精品水果、换季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方面受土地流转影响,规模化程度不高。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的耕地比较分散,不便于统一布局和管理。农村多数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受政策、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招商引资困难。要振兴农村经济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

2.2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每个领域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的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品种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技术服务跟不上。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绝大多数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面临就业形势的压力,招录的基层农业服务员都没有限制专业,一部分人根本不懂农业生产,人员素质和专业类别参差不齐,造成了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的局面,致使发展农业产业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山区农业,部分地区原有的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没有产业路,机耕道少,路网难配套,机械耕作难度大,缺乏专业市场,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发展农业经济相当困难。

3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农业经济要发展,必须做到产业规模化。把当地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即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势,也可实行农户自行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资源利用,统一生产标准,抱团拓展市场,把农业产业发展好,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3.2实行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入股分红”发展农业经济。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产业,可按照“3115”模式分配,即:30%分配给农户,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10%作为风险金、50%归集团公司(集团公司所占利益可再分配给农户)。这样既能发展农业产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空壳村,多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精心培育良种,在农村已经种植精品水果、绿色蔬菜、脱毒马铃薯、中药材及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定和建好良种繁育基地,采取引进和自育的方法,增多繁育品种和提高繁育品种质量。二是要建好基地,结合当地现有的各种特色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建好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养技术和产品质量。三是办好龙头企业,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办好龙头企业,着重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创造出适应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产品,延长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市场经营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搞好规划,、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坚持标准,使农业市场建设按计划、分步骤、郜标准地顺利进行,加快建立和形成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完整体系;其次要在各类市场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等高级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5加大市场经济主体培育力度

培育市场经济主体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把农民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农民对推动的长期使用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民加公司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三是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四是要切实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五是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培育成市场经济主体,一是要更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大力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二是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要给予政策扶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三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多种经营,拓宽生产经营门路;四是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及市场管理,不断提升其主体地位。

农业经济增长例7

1知识经济的概念、作用及发展

根据OECD在世界上1996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并综合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①知识经济的繁荣不再直接受制于资本、资源、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经济的外形是无形资本,人类社会的知识总量,人力资本、知能、高科技网络电脑等等,如同产业革命极大地改造了世界的面貌一样,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信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把我们带入了经济时代。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判断知识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教育,尽快提高劳动力资本的科技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发展知识经济还应加大对知识技术的投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十分有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高速公路的修建、水土流失等多种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比较低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力等生产资料的高投入和知识低投入的生产,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下。

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使我国的农业经济连年大幅度增长,九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和正在改变着农业和农村的面貌,最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使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人们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人们由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对农产品不仅有数量的需求,更有质量的要求,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要以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5%的人口,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和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3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营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农民怕风险,不肯改变原已形成不合理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很多农民处于传统的守旧的经营方式之中,很少考虑适合种植什么、适合养殖什么的问题;其次,农产品市场变化莫测,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往往是别人种养什么赚钱了,才跟着种养什么,缺少市场预测,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往往使农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生产力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半机械化、半手工的操作阶段,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人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难,制约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合理化、高效化转变,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投入大、产出低,经济效益不理想。

(3)流通机制不活,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小,集聚和辐射范围不大,品牌化经营、网络交易尚未推广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农民普遍对市场陌生,并且缺少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目前农村初步建立的中介组织,因机制不活、功能不全、服务不利,农民仍然得不到稳定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销售速度和质量成了重要问题,农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总之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技术的掌握及应用状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4知识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科技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当前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科技或知识资源的生产,占有、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源泉,例如: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等资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高科技的网络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很多生产销售的信息,优化了经营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加工,使流通机制变活,销售渠道变畅。农业要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以科技知识和人的智力资源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因为科技知识资源经多次使用自身并不会减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增值,可以被用来创新知识,知识越用越多,使用成本越来越低,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益。以此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有效替代,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科学的全面认识,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科技资源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2)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创新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著明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依次分为:要素推动的发展阶段,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和创新技术的发展阶段。与以要素和投资为核心的竞争相比较,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明显更胜一筹。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代,这种高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便是知识创新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灵魂。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知识生产与应用的源泉,如农业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为基础的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环保的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等,都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现有农业知识系统蕴藏的生产潜力可以有效地释放出来。促进生产的发展。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科技知识及信息之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创品牌农产品,实现市场交易和网络交易相结合。按合同或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将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农业经济增长例8

1前言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快,农业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意识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与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处于艰难的起步与摸索阶段,而且正处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最为关键的时期,需要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做为支撑。事实上,对于农业信息化而言,它的本质特征与农业经济的增长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就注定其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农业信息化,不仅仅能够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探究是尤为重要的。

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的增长

2.1农业信息化概述

究竟什么是农业信息化,可以说目前仍然处于不断发展与认知的阶段,在对诸多专家和学者的见解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的信息化据说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水平,从而保证各种可能涉及到的信息资源在农村地区得到最为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在提升农村居民整体信息化意识的情况下,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增长。

2.2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分析

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地域的广泛性。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地域广阔,差异显著,经济整体发展不均衡,这样无疑就给农业信息化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更多的成本与更大的风险,也很难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均衡推广与应用。其次就是内容的复杂性。农业生产不仅仅具有自然再生产的属性,同时也具有经济再生产的属性,这样的双重属性就导致其涉及到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不仅仅包括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同时也包括水土、地形和气候等多种自然因素和资源因素,还有制造、加工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正是因为如此,就势必导致农业信息化的内容也是相对复杂的,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再次就是发展的长期性。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对象是农民和基层的服务人员,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有限,这就注定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以及效用的发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又困难的过程。最后就是社会公益性。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更为关键的是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虽然这种公益性可能并不够显著。但是,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向农村地区传递更多的信息和科技,开创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发展的崭新局面,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2.3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一直以来,农业的结构都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优化,但无论如何,这种调整与优化都是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无法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而无法实现良好的供需平衡。但是,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恰恰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难题,可以充分发挥其良好的导向作用,可以提供更加及时、准确和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从而做出合理选择。其次就是农业信息化有效解决了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匮乏问题。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农业信息化,可以使得上述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科技的推广力度,势必会更加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的积极优势,有效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中的技术匮乏问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再次就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各个生产环节的协调作用,进而实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手段和措施固然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却面临着高成本、低效率的难题。通过加快信息化的建设,就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难题,通过较低的资源消耗获取更高效的农业资源开发。最后就是农业信息化对服务体系的完善作用。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加快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通过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良好的剂,提升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为政府及时在网络上各种市场动态,实施对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发展状况的实时监督,可以有效保证各种农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最终实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进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从而更加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显著作用,开创农业经济增长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汪卫霞.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1,(5):78-86.

农业经济增长例9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1)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实现机械化就是以先进的机械化工具,代替以往的畜力以及人力生产,从事播种施肥、抗旱抗涝以及翻土平地等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通过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可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机械化设备可以更加科学地把握喷洒农药、施肥以及播种的时机,提高农业生产质量,间接地提高劳动效率。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实现科技化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中推广高科技生产手段和工具,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

(2)呈现规模效益。

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作业量,进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机械损耗量,更好地将生产活动和机械化的规模效益充分结合。利用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以及单位。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与农业实现规模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先进的机械设备可以加快农业向规模化转型,而在农业规模化的前提下,可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实现机械化以及规模化,可以充分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3)解放农村生产力。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可以充分降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效降低农村生产力对土地的依赖性,给农业居民提供工作空间,增加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可以将农村居民从土地中脱离出来,进而从事培育或者养殖等高附加值、高经济利润的行业。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力量。

2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措施

(1)推动机械化创新发展。

农业机械化具有科技含量高、消耗低、效益高、效率高等特点,合理地应用农业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设备的工作量,为了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度,一定要利用先进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的改造,优化设备结构。我国政府一定要出台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政策方针,将先进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充分结合,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同时还要实行奖励制度,鼓励科技创新人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的研发以及应用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要不断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同时进行,实现科研机构和农机企业展开共同研发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研究手段,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创新取得突破进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2)加大机械化投入力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经济中起到的作用也日趋明显,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偏远山区的农村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因此,想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整体增长,农业部门一定要继续重视农业机械化,并且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我国农村可以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劳动力利用率以及生产产出率,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实现整体增长。同时,我国政府要给予农业机械化一定的财政支持,成立专项使用资金,为农民购买农用机械提供资金补贴,提供优惠政策。各地政府还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地域特色,结合农业机械化程度,制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政策方针,促进当地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整体提高,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增长。

(3)提高机械化的社会服务水平。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机械化,可以充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以及社会形态等多方面实现转变,因此,想要利用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一定要提高机械化的社会服务水平。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过程中,会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相关需求,促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政府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劳动力安置政策,解决由于农业机械化导致的劳动力剩余问题,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当前,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业机械化,缺乏科学的制度对其进行管理,有关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进行管理和规范,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服务水平。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农业机械化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机械的使用不能完全掌握,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机械的使用能力和重视程度,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机械化更好为社会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3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生产力,在我国全力解决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农业实现机械化的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越加关键。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条件。通过分析和研究,文章提出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措施:推进机械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机械化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全面实现机械化,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增长。

参考文献

农业经济增长例10

[中图分类号] 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12-01

一直以来,农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农民受惠颇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在于稳定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发展资金的来源有政府财政支出、农业信贷、农民自有资金、外资等,其中,农业信贷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小觑。目前,农业信贷已占到农业投资总额的40%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信贷资金仍将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来源。

1 研究方法原理与模型的建立

为了有效研究不同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贡献,往往常用的理论就是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其基本估计形式为双对数模型,如下式:

InY=α+βi +ε

其中,Y是指被解释的变量,也就是农业总产值,而α表示截距,Di表示解释变量,可以包括农业信贷、土地、劳动力以及固定资产等,β表示待估参数,通过该生产函数可以充分研究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和作用。

比如,利用该原理探究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可以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来开展分析:

InYit=α+β1LnCreditit+β2LnLandit+β3LnLaborit+β4LnFixedit+ε;

其中,Y表示农业产出产值,α表示截距,Credit表示农业信贷,Land农作物总播种面积,Labor表示劳动力,Fixed表示固定资产,β表示待估计参数,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时间。

2 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2.1 对农业科技的作用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推动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农业信贷的投入,资金充足,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操作,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随着农业信贷的投入,人们可以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自身素质提高,对于抵抗农业生产风险、培育良种、增强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产业结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逐渐不能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有限。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很多地区都是以单一种植结构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通过资金投入,尤其是金额巨大的农业信贷的投入,农户的生产经营受到资金的支撑,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日益多元化,粮食作物是主要作物之外,油料作物、烤烟、茶叶等作物更是得到发展,养殖业也有显著提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3 农业信贷对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农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需要依靠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基础设施需要依靠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只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才能有效保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农业信贷正好弥补了资金缺口,比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增强农业信贷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措施

3.1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调控,引导银行加大支农力度

在现实中,银行的信贷业务往往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以贷款人还款能力为基准,不太重视农业信贷业务。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控制资金损失,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关于农业信贷,经办人对于没有收回的贷款并不承担责任,农业信贷的积极性差。为此,要想加强农业信贷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调控手段,积极音引导银行加大支农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支持,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对农业信贷的利息进行补贴,减少商业银行因为农业信贷利息低的损失等措施推动农业信贷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

3.2 完善农业信贷管理机制,优化贷款投入结构

为了有效保障农业信贷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必须改善农业信贷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现状,为此,地方政府应该通过一定的措施向农业信贷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农业信贷环境。同时,还必须健全经营管理体制,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杜绝资金浪费。此外,还应该在农户中推行信用档案制度,确保农民的信用问题。金融机构还要不断的优化信贷投入结构,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维系社会稳定、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农业信贷作为其中的重要资金来源,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翔.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5,(9):93-95.